缺陷和思路

2024-09-20

缺陷和思路(精选5篇)

缺陷和思路 篇1

一、引言

在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商法体系是否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商业发展的规范性,对社会公益维护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商法体系中存在缺陷,就会对社会公益维护造成影响,也会降低商法可诉性。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商业发展十分迅速,加强对现行商法体系缺陷以及补救思路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二、中国现行商法体系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从建国以来,对商法体系的构建较为重视,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商法体系。基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我国商法体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时代发展过程中,现行商法体系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商法立法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当时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也能够满足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商业立法的创新性。

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将商法规范化作为民法规范尚存在争议,包括担保法、合同法等民法,或多或少存在商化不足或商化过度问题,这与我国立法技术不够成熟有直接关系,还与立法者立法意识、立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二)现行商法理念较为模糊

对于商事部门来说,在商业立法过程中,尽管充分的考虑了商化合理性,但是在具体实施与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商法理念混乱等问题。例如,私法自治的强化是商法理念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体现了商法理念中的自由经营,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无法体现出来。另外,对于很多商法关系也无法采用司法裁判进行判决,导致商法基本原则与实际执行不符,给公共利益维护降低了依据性。

三、对现行商法体系的补救途径

根据我国现行商法体系中的缺陷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弥补,衡量市场与政府等方面的协调性,明确商业立法定位。

(一)商法并非经济调整法,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仅仅是商法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商法产生以及相关问题上,国内相关学者意见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我们既不能将商法当作是经济调整法,也不能将其定义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只有明确了商法前提性,才能保证商法立法的合理性,才能保证其实践的意义。

(二)捋顺形成条件。

商法和国家其他法律一样,都必须满足一定的立法条件,具体分为客观条件以及主观条件两种,可以说商法是社会法制化以及经济规范化的必然产物。为了保证我国商法体系的完善性,就必须捋顺商法形成的条件,基于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满足商业发展需求的商法体系。

(三)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商法体系研究相对薄弱,但是直接借鉴国外商法规范显然不妥,应该从我国以及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等,制定关于商法体系补救计划。

近年来,我国迫切需要制定总纲性的商法规范,这一规范需要针对整个国家商业体系,在制定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国需要,过滤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技术经验等。

(四)明确我国商法发展方向。

商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商法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其不仅具有独特的性质,更具有与其他法律相互协调的性质。我国商法是在民法产生之后产生的,从民法中提取了较多的经验、素材等,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民法,尽管商法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的作用,但是并不是行政法的附属,而是属于与其对等的层次法律。商法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必然的趋势,一些学者认为商法产生于资本垄断时代,有时也将其定位成国家发展的特定产物。纵观各个学者的论述,商法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而德国是论证商法的起点,但商法是每一个国家共有的,每个国家商法的特点各不相同,不能将其认为是某一个国家的专属品。

四、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现行商法体系中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包括商法理论概念模糊、立法定位不明确等,不仅影响了商法实施效果,对我国公共利益维护、商法公诉性等都受到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加强商法立法创新,探明商法立法的条件,明确我国商法发展的方向,构建更为完善的中国现代化商法体系,为我国商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伟庆.商法体系的缺失与补救问题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5(9):128-129.

[2]陈南君.民商分立:中国商事立法的理性选择[D].华侨大学,2014,15(90):144-147.

[3]刘军.我国民商法中连带责任的认定和处理思路漫谈[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32(11):65-66.

[4]阳明.基于民商法的信用体系建设探究[J].楚天法制,2014,36(9):99-100.

缺陷和思路 篇2

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

(一)产权不清

农村信用社在法律上属于集体所有,但其产权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关系是模糊的,甚至是矛盾的。首先,目前信用社中的大量存量股本以及80年代末扩股后的增量股本中相当一部分是法人团体股,农民实际上没有任何控股权;其次,即使从制度上讲,允许社员个人入股,但在实际操作上,又规定可以退股,而且实行保息分红的分配制度,这种入股实际上变成了存款制度,社员不能形成独立的产权并与信用社建立稳定的利益机制;最后,农村信用社长期在国家的控制下直接接受农业银行的领导,从体制上否定了其集体所有制性质,其产权制度及其所依赖的法律关系是矛盾的,造成长期以来所有者缺位的状态。

这种产权不清的状况导致了法人治理中权利、义务、责任的严重失衡,引发了一系列侵害信用社利益的行为。如:经营管理者滥用职权、粗放经营,侵犯社会、职工权益,加重农民负担,占用、挪用资金,奢华消费等。

(二)管理体制多元化

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管理体制存在多元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首先,法人不统一,有的县级联社一级法人,有的是县乡两级法人,且县级以上行业自律组织尚未成立。其次,目前的管理体制既不是“社员委托经营”,又不是“资本授权经营”,而是政出多头,农村信用社要同时接受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的监管和领导,也造成了责任不明。

(三)“三会”制度名存实亡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农村信用社都是以行政指令组合而成的名义上的合作组织,从一开始就不符合“自愿、互助、共济、民主管理”等合作制原则规范,以后又经历了多次整顿,改革合作金融的基本属性已所剩无几,尤其是“三会”制度,更是名存实亡。其一,社员代表大会虽然定期召开,但是社员代表普遍没有参加的积极性,即使参加也很少就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进行有价值的质疑和探讨,权力机构形同虚设;其二,理事会本应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候选人的推选才是影响选举的重要因素,加之理事长通常由信用社主任兼任,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其三,监事会与社员代表大会和董事会相比更是无足轻重。事实上,信用社主任往往拥有事实上最高经营管理权,不是“三会”监督主任的日常行为,而是“三会”接受主任的领导。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三权合一,“三会”管理流于形式。

(四)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长期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仍然是干部能上不能下、职员能进不能出和“铁饭碗”、“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制度,使干部、员工不思进取、亏公不亏私,严重缺乏责任感、危机感和改革进取心。

内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如:贷款审批制度不严,运作不规范,随意性大,财会制度不严密,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地存在漏洞等。

二、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一)从产权制度上,农村信用社可改组为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银行。

股份制与合作制是两种不同的体制,它们坚持不同的原则:合作制坚持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四原则,股份制追求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兩种模式选择的出发点不同,但合作制和股份制又是可以相互融通的。而合作性和商业性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双重需要,从现实的选择来看,把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要比重新组建合作金融机构的成本小,也顺应了世界合作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合作银行应在县级联社的基础上成立,产权制度的设计应以合作者为基础,同时吸收股份制的精华。农村居民和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应按照协议自愿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按股分红,追求盈利和为社员服务并举,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民办、民有、民管的民营银行。

(二)充分发挥民主管理作用

在治理结构上,建立社员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混合治理结构。社员股东代表大会构成按照股金额与股票额进行分割,社员代表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股东代表由持股份额决定。董事会由社员股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一般董事长由社员代表担任,还可以设立独立董事(专家),以加强企业的商业化运营。监事会的产生参照股份制企业有关规定组成,其中社员监事可适当选派有威望的社员担任。

(三)重新构建农村信用社外部监管体制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监管部门是中国人民银行。同时,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财政、税收及审计等部门对其也有一定的管理功能。重新构建的监管体系之中,人民银行仍应承担主要监管职责,联社及下级信用社实施自律管理,由合作金融存款保险机构承担部分风险监管职责,这样不仅可从不同侧面进行监管而且实现了信息共享,有利于农村合作金融稳健发展。在合作金融监管体系的设计中,中国人民银行处于关键的地位,其金融监管职责可以设计为:(1)审批合作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2)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结算、呆帐等情况进行稽核、检查、监督;(3)有权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其他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4)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金融监督管理规定的,有权责令金融机构停止违法行为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或者是随后将改组的农村合作银行应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行业自律管理,并为下级社提供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而合作金融存款保险机构应从防范金融风险角度检查投保机构的金融业务及建立预警系统等方面进行监管,可以不进行日常监管。

(四)建立以行业自律组织为主的内控机制

远动装置常见缺陷消缺思路分析 篇3

1与主站通讯全部或部分中断, 思路如图1所示。

按照图1的思路, 我们一般可以迅速锁定故障点, 消除缺陷。需要注意的是, 调度主站和现场往往配备了两台远动机作为主备, 在实际运行中, 会出现远动机争抢控制权、主备机频繁切换的现象, 在数据通信过程中的体现就是调度端频繁下发测试报文或者总召唤报文。此外, 还可能出现调度主前置机连接至变电站备远动机, 而备远动机无遥控权限而导致主站遥控无法进行的现象。这些通讯问题在现场工作中需要多加注意。

2遥测遥信上传缺陷

虽然无人值班变电站中本地后台监控的功能重要性有所弱化, 但毕竟比远方监控少了很多硬件环节和规约转换过程, 可靠程度高, 尤其在监控中心出现四遥异常时, 本地监控后台的运行情况对于维护人员对故障点的查找判断尤为重要。在消缺前, 我们首先需要检查当地后台的遥测遥信数据是否正常, 确定只是远动上传存在问题后, 方可采用以下消缺思路如图2。

在实际消缺过程中我们发现, 问题大都存在于上传信息表配置以及远动装置本身的104程序配置上, 需要注意的是, 遥测系数、归一化值/浮点数、起始上传点号、上传点数量限制等处极易发生设置错误, 在消缺过程中需重点留意。

3遥控遥调缺陷

同遥测遥信缺陷一样, 遥控遥调缺陷的判断与消除首先需要在监控后台进行试验, 确认后台操作正常后, 方可排除测控装置及开关机构的问题, 然后按以下思路排除远动装置缺陷, 如图3所示。

在发生遥控缺陷时, 考虑到遥控号可能设置错误, 所以为了系统安全运行起见, 需要将全站所有间隔的“远方/就地”开关切换至“就地”位置, 避免误遥控。

结语

远动装置缺陷的产生原因复杂, 消缺过程又往往牵涉到检修、运行、调度、运方等部门, 所以加强日常管理工作, 防患于未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远动装置的管理维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 在新远动设备投产时, 各级验收人员应严格按照调试大纲进行验收, 尤其是四遥信息的核对工作, 杜绝远动设备带缺陷投入运行。

其次, 远动装置生产厂家不尽相同, 即使是同一厂家, 不同时期的装置设计与配置理念也不一样, 这对变电维护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缺陷能够即使排除, 消缺维护工作不能过分依赖厂家技术人员, 在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 在掌握电气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熟悉计算机和通讯技术, 做好运行情况分析, 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

再次, 变电运行人员也应该熟悉远动设备的运行状况, 在巡视过程中对设备的状态指示及数据变化明察秋毫, 及时发现异常, 尽早通知检修维护人员处理。

最后, 从调度自动化设备到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都应尽量避免生产厂家繁多、设备选型杂乱的现象, 便于运行人员和维护人员熟悉掌握设备使用, 为以后的维护提供方便。

摘要:随着无人值班站的改造和建设, 远动装置的运行正常与否, 直接影响到设备和电网的安全运行。本文结合现场工作, 对远动装置通讯机四遥缺陷的消缺思路做了分析和归纳。同时, 对如何加强远动设备运行可靠性, 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远动装置,消缺,通讯,四遥

参考文献

[1]王东升, 张宗峰.远动装置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J].农村电气化, 2007.

[2]黄梅.能量管理系统在电网监控中的应用及探讨[J].江苏电机工程, 2009.

变电设备缺陷的定义和分类 篇4

5.1变电设备缺陷的定义

变电设备缺陷是指设备在运用中发生异常,虽能继续使用,但影响安全、经济运行。

5.2变电设备缺陷的分类

变电设备缺陷按其严重程度分为紧急、重大、一般三个等级。

5.2.1紧急缺陷(Ⅰ类缺陷)

指对人身或设备有严重威胁,不及时处理可能造成事故的缺陷。主要有;

运行中设备大量漏油,从油位指示器上看不到油位者。

设备在运行中有较大放电声或发出爆破等异音者。

设备闪络放电有可能造成短路、接地者。

设备温度上升很快,坚持运行有危险者。

断路器及刀闸断不开、合不上影响停、送电者。

设备接头或线夹过热,达到90℃及以上者。

断路器掉闸次数已满或掉闸后不修不能送电者。

断路器失压、泄气、不储能或发闭锁信号者。

断路器油泵频繁打压,间隔时间在四分钟以内或打压不停止者。

SF6断路器气体压力超过(0.4Mpa±0.009)(0.6Mpa±0.015)的允许值者。

真空断路器的真空泡雾化、氧化、裂纹、发红或失去光泽者。

强油通风冷却器停役个数达三分之二及以上,且油温达75℃以上者。

主变、互感器、电容器、避雷器、电抗器、消弧器等的套管或电缆溢胶、淌油、冒烟发出臭味或瓷质部分纵向裂纹达总长度20%者。

电压互感器短路、失压断线;电流互感器开路或内部声较大者。

直流消失、直流系统发生金属性接地短路或两套整流器全部不能工作。经运行人员处理不了者。

设备仅有的一套主保护出现异常;或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退出运行,开关将不能正确动作跳、合闸者。

差动保护交流回路断线或不平衡电流超标。

母差保护的位置指示灯不亮或指示错误。

电缆沟积水,影响设备安全运行者。

中央信号装置不发信或不正确发信者。

通讯设备故障、中断者。

操作电源不可靠或能源不足者。

重要的遥测、遥信量不正确;遥控、遥调失灵。

因外力使电气设备或者设备基础、厂房、院墙发生倾斜、下沉、裂纹、倒塌并危及安全者。厂房漏雨,水滴在电气设备上,将引发事故者。

设备的运行状态出现厂家说明书所规定的禁止、不得、不准等现象或状。均按一类缺陷管理。设备的绝缘、温升、强度等技术数据超过极限值。

小动物或者飘浮物附着到电器设备上,将引发事故者。

5.2.2重大缺陷(又称二类缺陷)

指对安全、经济运行影响较大,只能坚持短期运行,不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紧急缺陷或导致事故者。

断路器容量不足。

断路器打压超时或者油泵打压次数每天超过两次。

母差不平衡电流,主变铁芯接地电流测试不合格。

SF6开关室排气扇失效率达百分之二十及以上者。

电动刀闸失灵,靠人力操作者。

刀闸、瓷瓶及端子排挂尘、挂灰;结碱、结露、受潮、生锈严重者。

防误闭锁功能失效、失灵或者元件损坏者。

电容器鼓肚、渗油或者熔丝经常熔断者。

电容器组因内部有故障送不上电者。

两套主保护中的一套有故障、异常者。

设备内部发热,外壳温升大于20℃(开关、PT、CT、耦合电容器、电力电容器、套管)。直流系统的监测装置失灵或误指示者。

整流器装置的自动或手动功能失灵者。

蓄电池反极性、死电瓶或缺少电解液者。

高频保护的通道试验信号值超标。

故障录波器不录波、自检、不显示或自检信息不对或发异常信号者。

设备的打印机故障或者异常者。

微机保护的显示非关键数据、状态,与标准值不符或数码显示不清、不全者。

保护通道异常,投入了通道故障压板。

保护装置及自动装置的信号灯、指示灯,亮、灭不正常者。

重合闸充电灯不亮、试验有异常者。

主变有异音,不能坚持长期运行者。

主变的有载调压机构的远方或就地调节失灵、失控者。

主变的风扇损坏数量达到一组的数量或者强油风冷的手动、自动、辅助、备用功能失效者。

主变强油风冷装置的潜油泵损坏或发出备用电源故障牌者。

设备的干燥剂潮解、变色、失效者。

设备的防雨帽、防雨罩脱落、失效或没装者。

设备的油位计、避雷器的动作计数器及设备的表计玻璃罩裂纹、破碎或者不透明者。

设备渗漏油较严重,滴油速率达每五分钟一滴者。

指示仪表滞动、卡针,数字仪表不指示、误码或者显码不清者。

电度表不走字或走字不正常。

调度电话不畅,仅有一部好用者。

远动设备遥测、遥信功能失灵、失效。数据采集不正确、拒发或误发信号;或者显示状态与实际不符者。

消弧器自动跟踪仪失灵、失效、失控者。

电缆外皮发热,温度超过45℃者。

导线、地线断股、散股、电缆外绝缘受热变色、变形或有异味,经确认在短期内不再发展者。裸导体设备或者设备的接头及连接部分发热,温度的最高值不会超过80℃者。

各类设备的箱体门扇关合不严、挂不牢,自敞走扇者。

各种设备的箱体、屏体底部孔洞末封堵或封堵不严者。

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失灵、失效不能正常运行者。

防火防盗装置失灵、失效不能正常运行者。

设备所用的加热器、空调器不工作或工作效率低,影响设备正常运行者。

工作场所照明灯比原设计少四分之一及以上者。

电缆沟盖板残缺不全;沟壁水泥脱落;支架锈蚀严重,积水积污者。

防鼠板、电缆穿孔封堵不严;门窗玻璃破碎,不能防小动物者。

接地电阻不合格;工作接地或保护接地失效;变电设备的架构、避雷针杆塔开裂或倾斜或重要承力部位缺材5 条以上者。

厂房漏雨;墙壁或设备基础倾斜、裂纹者。

设备无名称、编号、标志或者不清、不符者。

高压设备预试的部分数据不合格,无批准手续而继续运行者。

35KV及以上设备长期超参数运行、超大修期运行、超预试周期运行,无办批准手续者。

运行的设备无技术资料、无设备图纸或与实际不符者。

带电设备之间或对地间隙距离小于规程规定,未采取措施者。

上级下达的重大反措项目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者。

在短时期内,有可能发展成紧急缺陷的一般缺陷。

5.2.3一般缺陷(又称三类缺陷)

指对设备虽有影响,但尚能坚持安全运行的变电设备缺陷。

6变电设备缺陷的统计分析与总结

6.1运行、检修单位于每月底统计本月所发现、所消除的各类缺陷的发现日期、消除日期、缺陷内容及消除条数,次月的三日前报生技部。

6.2运行、检修单位每年进行一次缺陷管理总结,总结情况并制定下一阶段缺陷消除计划,次年二月一日前报生技部。变电设备缺陷处理的规定、消缺率及计算公式

7.1各运行、检修单位均应设立缺陷记录,明确缺陷管理专责人员,并上报生技部备案。缺陷内容要及时记入缺陷记录,注销后应及时变更,作为设备状态检修依据之一。

7.2对有争议的缺陷(包括消除情况及负责单位)由生技部负责解释。

7.3变电设备缺陷处理的规定:

紧急缺陷在发现后的二十四小时内消除。

重大缺陷在发现后的一个月内消除。

论常见焊接缺陷的成因和预防措施 篇5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发展中焊接工作的质量要求也越发严格,本文阐述了焊接缺陷的种类、产生原因及其防止措施,并时焊缝质量检验的方法进行介绍。

关键词:焊接缺陷;预防措施;质量检验

根据大型安装工程建设的施工经验,焊接是安装建造期间的一项关键工作,其进度直接影响到计划的工期,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的建造周期和建造成本。焊接的基本原理是借助于原子间的联系和质点间的扩散,获得形成整体接头的过程。焊接工艺作为机械制造过程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但如果焊接存在着缺陷,就有可能造成结构断裂、伤及人员及设备的严重后果。因此,应及早发现缺陷,提高焊接质量,避免常规缺陷的产生;如何制定预防措施,对焊接技术工作者是一项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外观缺陷及预防措施

1、弧坑

由于断弧或收弧不当,在焊道末端形成低洼的坑穴称为弧坑。弧坑中常伴有裂纹和气孔等缺陷,使该处焊缝的强度降低。产生弧坑的主要原因有:熄弧时间过短或焊接突然中断;焊接薄板时电流过大。预防方法是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收弧时焊条应作短时间停留或作几次环形运条。

2、气孔

焊接过程中,如果熔池中的气泡在熔池金属凝固时未能逸出,就会在焊缝内部或表面形成气孔。气孔会使焊缝的有效截面减小,降低焊接接头的强度,破坏焊缝金属的致密性。产生气孔的原因有:坡口边缘不清洁,有水、油、锈等杂质;焊条或焊剂受潮,含有水分;焊条锈蚀或药皮变质、剥落等。另外,采用碱性焊条焊接时,如果电弧拉得过长或焊接速度过快,也会产生气孔。预防气孔的方法是严格按规定保管和烘干焊接材料,焊前认真清理坡口边缘的杂质,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控制焊接电弧长度。

3、夹渣

夹渣就是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夹渣也会降低焊缝的强度和致密性。产生夹渣的原因主要是焊缝边缘有氧割或碳弧气刨残留的熔渣;坡口角度或焊接电流太小,或焊接速度过快。在使用酸性焊条时,由于电流太小或运条不当形成"糊渣";使用碱性焊條时,由于电弧过长或极性不正确也会造成夹渣。进行埋弧焊封底时,焊丝偏离焊缝中心,也易形成夹渣。预防产生夹渣的措施是:正确选取坡口尺寸,认真清理坡口边缘,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运条摆动要适当。多层焊时,应仔细观察坡口两侧熔化情况,每一焊层都要认真清理焊渣。封底焊渣应彻底清除,埋弧焊要注意预防焊偏。

4、咬边

焊缝边缘留下的凹陷,称为咬边。产生咬边的原因是由于焊接电流过大、运条速度快、电弧拉得太长或焊条角度不当等。埋弧焊的焊接速度过快或焊机轨道不平等原因,都会造成焊件被熔化去一定深度,而填充金属又未能及时填满而造成咬边。咬边减小了母材接头的工作截面,从而在咬边处造成应力集中,故在重要的结构或受动载荷结构中,一般是不允许咬边存在的,或到咬边深度有所限制。预防产生咬边的办法是: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和运条手法,随时注意控制焊条角度和电弧长度;埋弧焊工艺参数要合适,特别要注意焊接速度不宜过高,焊机轨道要平整。

5、未熔合和未焊透

焊接时,母材与焊缝金属或焊缝层间局部未熔透的现象称为未熔合,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称为未焊透。未熔合和未焊透减小了焊缝工作截面,造成应力集中,降低了焊接接头强度,并且是焊缝开裂的根源。产生未熔合的原因有:焊件坡口表面的氧化膜、油污等杂物未清理干净;焊接时,熔渣妨碍了金属间的熔合;运条手法不当,电弧偏在坡口一侧。产生未焊透的原因有:焊件装配间隙或坡口角度太小;坡口钝边太厚;焊条直径太大;焊接电流过小或焊接速度过快;焊接电弧过长等。预防未熔合和未焊透的方法是:正确选取坡口尺寸,焊前认真清理坡口表面,合理选用焊条直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控制电弧长度,运条摆动要适当,密切注意坡口两侧的熔合情况。

6、其它

除以上缺陷外,气焊时由于火焰能率过大,焊接速度慢或炬在某处停留时间长,以及火焰性质不适当等,都会引起焊缝金属过热或过烧。

过热的特征是金属表面变黑,并起氧化皮,金属晶粒粗大,性能变脆,赤烧时,金属晶粒粗大,晶粒表面被氧化而破坏了晶粒之间的连接,使金属变脆,产生过烧缺陷时,必须将其铲除重新焊接。

为防止过热和过烧,应选用适宜的火焰能率,注意火焰性质,掌握好焊接速度,适时拍起火焰不使熔池温度过高。手工钨极氩弧焊时,由于焊接电流过大, 氩气纯度低对钨极保护不良等造成钨极烧损;操作中钨极碰触焊丝或熔池等,都会使钨过渡到焊缝金属内引起夹钨缺陷,夹钨会使焊缝性能变坏,焊接时也应防止产生夹钨缺陷。

二、焊缝质量的检验

焊缝检验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手段。经检验后,如果发现焊缝存在超过允许值的缺陷,应采用适当方法将缺陷去除,再进行补焊。另外,某些重要结构不允许修补,这时则必须将存在重大缺陷的焊件作废品处理。常用的焊缝质量检验方法有外观检验、密性试验和无损探伤。

1、外观检验

外观检验的工作内容是对焊缝外表进行检查,以确定焊缝外观尺寸和形状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存在咬边、焊瘤、弧坑、表面气孔、表面夹渣、表面裂纹,以及根部未焊透等缺陷。

2、密性试验

密性试验是检验焊缝致密性的试验方法,根据结构形状和部位的不同,可采用煤油试验、气压试验、灌水试验、冲水试验等方法。

3、无损探伤

无损探伤是检验和发现焊缝内部缺陷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一些重要的结构,出厂前都要求进行无损探伤。常见的无损探伤方法有渗透探伤、磁粉探伤、超声波探伤和射线探伤。

三、结束语

由于焊接过程存在潜在的危险,为此对从事该作业人员应严格要求,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专门的安全技术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此类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并经考核合格取得安全技术操作证后方准独立作业;同时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焊接生产特点、焊接操作基本原理及焊接工艺、工具的安全使用;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实施防护措施,保证安全生产,避免发生事故。

参考文献:

[1]刘刚.常见焊接缺陷和变形成因分析及解决方法[J].铁道建筑, 2009,(01) .

[2]徐新,彭锡明,滕玮,卓奇敏.焊接缺陷成因及消除方法[J].科技信息, 2009,(36) .

[3]沈德福,赵祥.常见焊接缺陷产生的原因及预防[J].农业机械, 2009,(06) .

上一篇:近代名人下一篇:金融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