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整合

2024-09-20

金融整合(共9篇)

金融整合 篇1

现如今的保险业务都处于起步、发展中, 有太平洋保险、英大保险、平安保险等, 所涉及的业务也是非常的广泛并且杂, 因此, 为了更加有效地使集团金融保险业务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 能够发挥出最大的资源潜能在现如今是一个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崭新课题。

一、我国金融保险在资源整合方面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 对于金融保险的研究还仅限于公司经营模式、内部控制、保险控股公司在制度设计以及营运管理、组织等经营模式方面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 属于粗放式、低层次阶段, 与那些专业控股公司之间都尚未实现资源有效的配置, 导致了各个公司称成为了“信息孤岛”, 不仅没有发挥协调效应, 反而带来了许许多多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金融保险公司如何构筑并有效的发挥集团优势呢?对实现品牌及推广等于战略的制定、人才的复合、知识与信息的共享、产品的组合研发、技术平台度搭建看、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及渠道营销等问题。如何去实现集团内专业知识的充分发挥。如何使公司内的客户资源整合在一起?使之有效的管理, 而这些所出现的问题都是公司发展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保险整合资源的途径

(一) 优化配置资源, 充分发挥平台载体功能

金融保险产品的多样化和金融保险的创新使金融保险机构之间的混乱在业务界越来越模糊。我们从功能的角度分析, 金融保险行业之间的划分是动态的、相对的, 金融保险机构之间的形式、金融保险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品之间的划分是可变的。但金融保险业务的基本功能是相对稳定的。各种各样的金融保险产品之间又是存在着竞争性和替代性, 借助于保险公司这个平台, 使金融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使效能发挥的更好。

(二) 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战略规划管理

在金融保险业经营发展的趋势下, 集团公司必定会将所有面向消费群众的服务、产品在同一的组织中进行管理与整合, 在集团内部实现知识、人力、数据、决策、信息和品牌等资源统一管理与分享, 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和李瑞的合理分配。在金融保险业务内部之间实现市场营销渠道和客户资源的有效配置, 并广泛运用营销手段进行销售。在现代, 金融发展的趋势是信用证券化和金融工程化, 通过资源整合理念, 把金融产品、金融服务, 是秩序和产品、组合服务、组合营销等方式成为金融保险业的竞争之优势。

保险业务的整合运用了整体营销的两大要素:整体营销是指集团内部之间所有的资源统筹到一起, 对客户实行统一的资源管理, 集团战略, 就是让公司分别去开发产品、设计产品、在进行产品的推销, 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我们就针对他提出的要求去进行改善。因而使整个市场体系达到完善, 真正做到了统筹兼顾。整体营销在营销机制方面, 还必须去寻找产品 (product) 、推广 (promotion) 、价格 (price) 、配销通路 (place) 等四p策略。和顾客建立坚强的贸易关系, 使公司资源整合方面得到高度艺术化和产品智能化。

(三) 健全“分页监管基础上的监管协调”机制

面对着中国的金融监管制度, 我们究竟是应采取分布管理呢还是整合管理呢。我想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分业管理, 及证券、保险、银行等分别有不同的政府管理机构:三大监管机构之间是与中国银行等不么事呢建立完善实质长效的协调机构。中国从1987年开始就成立了保监会, 到2003年时就成立了银监会, 金融保险分业管理多年, 效果很好。现在的金融市场已经走向综合经营, 针对内部的综合经营与外部协调融洽, 为金融保险企业走向资源整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他又是必须要存在的部门。

现在强调监管机制的重要性, 就在于一是便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集团经营模式, 所谓是鱼龙混杂呀, 而我们只有在监管机构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综合管理, 让市场呈良性发展, 使市场的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二是有利于政策改革的稳定发展, 保监会与银监会相继成立, 从技术改革到收益分析都做到了他成立的意义。

三、金融保险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所面临的挑战

(一) 金融保险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金融保险资源整合是在国际金融行业发展下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内市场的一些金融机构, 大都是一些跨行企业所经营的集团, 而对比下来, 国内的一些保险公司产品的单一性让他在在这个竞争的市场中处于劣势状态。而我们为了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 金融保险业的资源整合就成了发展之前的一个关键部分, 导致了它的必然性。

一方面, 金融保险业的资源整合, 他满足了客户的自身雪球, 也使保险公司通过资源整合的庞大金融体系, 共同分享了信息量, 利己利彼, 使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专业化低成本的后勤管理模式满足了企业利润的要求, 而资源整合不仅就节约了企业的交易成本, 把风险分散开了, 获得了协同效应的良好形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也在转型中, 提高效率, 节约成本, 使企业内部资源和客户资源得到共享, 从而通过资源整合来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力, 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另一方面, 市场的供求会决定我们的资源将是会如何整合如何转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 当今的消费者对现代的金融服务业要求很大, 所需要新奥德产品也是多样性, 有银行、证券、保险等新兴产品, 因此旧时代的保险业务产品将会无法满足现代客户的多方位需求,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在改变成有以产品为中心导向的时代已经过去, 现在的主流是以客户导向为模式的转变。

(二) 资源整合所面临的挑战

保险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极大的投资业务, 正所谓是高收益高风险, 业务之间的分散像保险、证券、银行等业务之间比较分散化, 现在法律没有说他们不能整合在一起进行集中地管理, 等到他组合到一起了还会得到法律的保护, 这对面临着资源整合的保险业将会是一个极大的优势, 但是跨行之间的整合也将会是对金融业面临的一个极大的挑战, 将会是给金融业都来新的课题。资金的流动性管理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整合不善甚至会使企业破产, 还有产品的投资都必须做好分类管理, 使金融行业在稳定的环境下良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金融保险业的资源整合是必然的, 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将会越来越完善, 虽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但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 保险业的发展将会给人带来改革, 因为只有资源得到整合, 它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将保险业的发展带到一个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1]郑伟.金融保险集团的核心功能应是资源整合[J].中国金融, 2009 (23) .

[2]聂尚君, 陈磊.保险集团的综合经营及发展趋势问题探讨[J].保险研究, 2011 (02) .

金融整合 篇2

中国金融在线(NASDAQ:JRJC)(简称C.F.O)创建于8月,10月15日成功登陆美国NASDAQ,目前,C.F.O旗下有金融界网站、深圳巨灵、证券之星三个子品牌。

不过,中国金融在线CEO赵志伟却与大多数IT公司CEO不一样。在接手金融界的14个月里,他一直低调行事,其掌管的金融界也随之淡出了公众视野。今年7月和8月,金融界先后收购了深圳巨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证券之星,其在业内的霸主地位已经基本确立,这时的赵志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9月的一个下午,在其位于北京国际企业大厦9层的办公室里,赵志伟接受了上海证券报的专访,首次披露了金融界在过去一年的三个转变。

从创业公司到上市公司

上海证券报:你接手时的金融界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上市,这个背景留给你的超越空间还有多少?

赵志伟:金融界的资本运作非常成功,但是此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这正好留给我们一个调整的机会,完成一个从创业公司到上市公司的真正转变。

上海证券报:有人说是你把领袖文化转变成制度文化,是这样的吗?

赵志伟:我的前任宁君是一个领袖人物,当时公司的文化也是领袖文化。但当我们是一个上市公司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所幸的是,目前我们的调整基本已经到位,现在大家对未来发展、公司文化的认识相当统一。

上海证券报:一些做内容的高管先后加入了金融界,意味着什么?金融界对广告收入和软件销售收入的平衡将怎么掌握?

赵志伟:从宁君开始,中国金融在线就开始做股市的分析软件,公司一直是把自己的网站当成一个销售的平台。但是随着金融界影响力的扩大,媒体的功能也随之加强,我们希望把它做成国内最好的金融网站。所以说,金融界加强内容业务和销售业务的发展并不矛盾。

还处于产业链“初级”阶段

上海证券报:今年第一季度,金融界的净利润为9.7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2%;第二季度,公司净利润为44.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6%。作为CEO,你怎么看待你上任后的业绩?

赵志伟:公司的业绩一直和中国证券市场相关。此前A股市场经历了漫长的熊市。至于金融界的业绩为什么没有和中国的证券市场同步回升,这里有一个会计准则的问题,

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我们目前的软件销售收入在十二个月内均摊,因此业绩上有一定的延期。所以我们今年前两个季度的业绩下降,实际上较多的受前一年的影响。近几个月来,金融界的的销售额已经出现了回升。这些将会在未来的报表上得到体现。

上海证券报:既然大环境变了,以前的赢利模式还适用吗,未来的增长点会在哪儿?

赵志伟:在金融服务这个大行业中,我们只是做了软件工具和信息资讯,这只是很小一部分,在整个产业链中,它还是很初级的,随着进一步发展,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和更有效的业务模式。

从行为低调到业内霸主

上海证券报:前一段时间,金融界斥资900万美元,先后收购了深圳巨灵和证券之星,这样的大手笔是出于哪方面的考虑?对公司的发展可以起到哪些促进作用?

赵志伟:我们的财经信息数据库是外购的,而我们所有的产品又是建立在数据库的基础上。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给客户的服务就要中断。因此,从规避风险的角度,从完善产业链的角度,我们必须购买一家专门做金融财经数据库的公司。于是就找到了深圳巨灵,它有很好的基础,还有大量的机构客户。因此,金融界凭借这样一个机会,不但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还直接进入了机构市场。

而购买证券之星则主要出于市场整合的需要。金融界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北方;而证券之星位于上海,它的客户也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收购完成后,半数以上中国最活跃的股民都成了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市场地位已经初步确立。

两次收购后,我们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个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都有了根据地。这个布局对公司的发展很有好处。

上海证券报:在一口气吃下两个公司后,中国金融在线将怎么消化?

赵志伟:考虑到受众的喜好不同,我将把三个品牌同时保留。三个公司协同作战。比如说道琼斯,它的旗下有一百多个品牌,每个品牌都是所在的细分市场中的领军公司,我觉得中国金融在线也会是这样的模式。

上海证券报:这个类比是不是意味着中国金融在线有进一步的收购计划?

湖南国有金融产业整合大幕将起 篇3

资料显示,湖南财信金控集团系省政府确认的省属直管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注册在湖南长沙,注册资本为35.44亿元,旗下拥有湖南信托、财富证券、吉祥人寿、湖南省资产管理公司、湖南联交所等全资或控股子(孙)公司25家(其中金融及类金融企业15家),并控股上市公司南华生物(股票代码:000504),拥有信托、证券、保险、担保、产权交易、股权交易、期货、基金、资产管理、典当等诸多金融业务平台,基本形成了以综合金融服务为基础,“融资”和“投资”双轮驱动、投融并举的产融结合发展的布局。

截止2015年底,集团总资产457亿元、净资产82亿元。作为湖南省属国有金融产业的控股整合平台,按照戰略发展规划,未来湖南财信金控集团将立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民生需求,以湖南财信、南华投资、湖南省资产管理公司(AMC)湖南省联交所为主体运营平台,围绕融资、投资(以股权投资基金模式)、资产管理和交易(产权交易、股权交易、金融资产交易等)四大板块,结合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投资并聚焦于金融服务、健康医疗、民生消费、节能环保及文化旅游等5大产业,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金的融合,为湖南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当天,同期举行授牌成立仪式的还有湖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是湖南省内唯一具有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资质的省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由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全额出资,注册地长沙,首期注册资本10亿元,2016年将通过资产注入、引进社会资本等方式将注册资本增加至50亿元以上。该公司主要承担省内金融企业不良资产的批量收购处置业务,并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化解、地方突发性金融风险处置提供平台服务;同时开展资产投资、资产管理及相关的重组、并购、管理咨询服务,并根据省政府授权开展其他资产管理业务。湖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是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完善旗下金融业态和牌照的又一力作。据了解,目前湖南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已与省内各大银行省级分行、资产管理公司等22家单位签署了战略台作协议。

在此次仪式上,湖南省资产管理公司与湘西自治州、湘潭、郴州、邵阳等相关地市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金融危机推动国内水务市场整合 篇4

由于水务企业各自侧重的领域不同, 有偏重于水务设备制造的, 有专于水工程建设的, 有侧重于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的, 还有从事水务投资的, 因而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不尽相同, 其中受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水务投资企业。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水务行业中的某个方面, 而非整个水务市场。金融危机对有的水务企业是威胁, 而对有的企业却是机遇。金融危机最终对国内水务行业的实质影响可能会加速该行业的市场整合, 新一轮的行业“洗牌”正在进行。

国内水务市场的整合

谈到水务市场的整合和并购, 绝不是通常所说的优胜劣汰或“大鱼吃小鱼”那么简单, 首先要分析市场参与主体企业的性质、背景、核心竞争力在哪些方面, 再看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背景。两方面一呼应, 就不难看出为什么有的“老牌企业”被收购, 而有的“行业新兵”却频频得手。

如果按国内水务投资市场参与主体的企业性质划分, 可大体上分成三类:其一, 外资背景的大型跨国水务集团, 典型代表有威立雅、苏伊士 (中法水务) 等;其二, 民营性质的水务环保企业, 代表有北京桑德、金州控股、中科城等;其三, 国资背景或国有控股的水务企业, 代表有首创、北控、深水、光大环保等。

外资水务企业“大鳄”前两年高溢价收购中国水务资产的问题已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 政策环境上不支持它们继续大规模地攻城掠地, 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使其原本通畅的境内外融资通道收窄, 融资成本抬高。面对公众日益增多的质疑和被削弱的融资能力, 外资水务不得不收缩战线, 放慢它们扩张的脚步。自2008年以来, 外资水务企业基本未进行大的战略性收购, 甚至很少参与国内水务项目的公开招投标。金融危机影响了外资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开拓, 这对国内水务企业来说却是谋求发展的难得机遇。

同样, 金融危机的“冬天”对一些民营水务企业来讲也是难熬的, 一些资本实力弱、管理水平差的小企业固然难保, 而一些颇具实力的民营水务企业在经济严冬里也不得不想尽办法化解危机。这些规模实力尚可的民营企业, 在水务市场投资热情高涨时, 为了占领市场而背负了沉重的资金包袱, 当金融危机导致融资环境恶化时, 身陷财务危机的企业只能通过出售项目或股份以求渡过眼下的难关, 这就给国有水务企业提供了一个并购扩张的绝佳机会。国有水务企业深厚的政府背景使其便于获取更多的政府资源, 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融资渠道, 因此不仅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 有的甚至还能从中受益。

2008年,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家具有国资背景的以资本运作见长的大型水务企业, 一家实施了大手笔的并购活动, 另一家成功运作了国内首笔并购贷款。

2008年6月, 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斥资13.71亿港元, 收购了国内一线水务企业———中科成环保88.43%的股权。并购中科成后, 北控水务获得了十多个水务项目, 增加了每日100余万吨的污水处理产能。当年9月, 北控水务又通过中科成以3.92亿人民币收购了深圳华强创投旗下的所有水务资产, 获得了每日供水10万吨、每日处理污水20万吨的产能。11月它又投资5000万元收购广西贵港市供水有限责任公司2/3股权, 获得每日供水15万吨、处理污水10万吨的产能。

北控水务的几次大手笔动作, 说明水务行业的发展正在经历由拼抢一级市场新增项目, 向兼顾二级市场存量交易的阶段转变。目前, 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一手项目几乎瓜分殆尽。在外部经济环境低迷、融资通道不畅时, 一些以技术和运营管理见长而融资能力欠缺的企业, 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撑其渡过危机, 通常会考虑出售部分项目或股权, 水务项目二级市场也因此逐渐形成。

水务投资企业成功运营的要素是: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融资能力、卓越的运营管理能力和技术实力、对政府资源和产业政策的把握能力、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口碑等。拥有雄厚资本实力和行政资源的企业, 通过并购等方式弥补技术或运营方面的不足,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必将占据主动地位。

与北控水务同样具有深厚政府背景的首创股份公司, 在2008年新年伊始即签下了国内并购贷款开闸后的首单。首创公司认为金融危机给行业整合和并购带来了很多机会, 一旦时机成熟, 第一笔贷款会尽快启动, 这笔贷款为其整合资源、通过并购实现更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并购贷款的签约对首创公司的战略扩张大有帮助, 也使外界完整地看到了“区域开发+并购贷款”的新首创模式, 为有意借助危机谋求扩张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供了有益借鉴。首笔并购贷款的签约使我们感受到国家对基础设施产业的政策倾斜, 也预感到在金融资本支持下的水务行业整合将逐步展开。

投资拉动仍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内水务市场的主基调。国有水务企业将趁着水务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期, 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强大的资金实力, 一方面抢占市场空白点, 另一方面收购并整合现有的项目, 必将成为国内水务市场的主力军。

随着扩大内需的政策逐步落实, 包括水务市场在内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开始提速。为落实国务院的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 国家环保部提出, 今后三年中国将从各方筹集一万亿元资金用于环境保护, 36个大中城市要力争在2010年底前实现污水全收集和处理, 未来在全国90%以上的县城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这说明今后几年水处理一级市场将不乏充足的项目资源, 但项目的规模可能偏小。

近一时期, 一些民营水务企业准备转让旗下的一些水务项目, 这些企业大多已在水务市场打拼多年, 规模既不小, 以往业绩也不俗, 有可能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本已绷紧的资金链不堪重负, 但求断臂自保, 以避免验证鳄鱼效应。但二级市场的项目良莠不齐, 甚至有陷阱埋伏, 这就需要投资人审慎地选择并购目标。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选择并购目标要以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为导向, 前期要进行充分的调查, 对目标项目作出尽可能准确的评估, 后期要筹划好并购支付方式和收购资金的来源。

水务市场需求旺盛, 而参与其中的有实力的投资人却在减少, 这一矛盾将使水务资产的估值中枢理性回归。无论是投资建造成本还是收购成本都会有所下降, 而降低的财务成本和上升的价格预期, 也促使水务资产的获利能力得到提升。有实力、有远见的水务企业应借机实现资产重组和低成本扩张, 以获取丰厚的回报。

相关链接

1.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是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 是在国内污水处理领域具有竞争力的大型水处理企业, 也是北京控股有限公司进军水务领域的旗舰企业。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城市燃气和基础设施为核心业务的综合性公用事业公司, 于1997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2008年1月, 上华控股向北京控股定向发行2.47亿新股, 占发行后总股本的74.78%。北京控股由此获得上华控股的控制权, 并将其更名为北控水务集团, 其注册资本也由1.5亿元增至15亿元。

2.并购贷款, 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企业或并购方控股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 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进行受让现有股权、认购新增股权, 或收购资产、承接债务等交易的款项。并购贷款是在2008年12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指导下产生的。该《指引》的出台标志着之前“不得使用贷款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的规定被打破, 银行贷款将正式介入股权投资领域。

首创股份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的合作模式是:在商定的比例约束下, 企业与银行共同出资作为资本金, 然后以这部分资本再去融资。

金融危机下的行业整合机会 篇5

很多人对2009年中央空调市场持有乐观态度, 是源于国家投资4万亿元扩大内需为中央空调企业提供了市场的巨大利好。把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 看成是对中央空调产业的利好也不是没有道理, 因为在4万亿元的投资中最终有一部分肯定会惠及到中央空调产业。

4万亿元投资对中央空调产业的惠及能有多大?我们不妨做一下分析。首先, 直接受惠有限。政府这次出台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 主要投放目标是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民生项目。直接投资中央空调产业的几乎没有。其次, 受惠的周期长。一些大型项目建设, 诸如铁路车站、核电厂房等最终必然会选用中央空调, 但是中央空调是这些项目最后的设备, 是在土建、主体建筑完成后才会真正投入的。因此, 中央空调业真正是否受惠, 最早也要在2010年才会有所显现。

另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 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自通知下发之日起到2010年底, 一律不得新建办公楼, 不准建设培训中心、宾馆、招待所等楼堂馆所”。而楼堂馆所正是集中对中央空调需求之所在, 《通知》下达意味着政府机关在这些方面的新增需求几乎没有, 这自然会减少一部分市场份额。

还有, 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还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虽说近期市场有所回暖, 但是成交量还始终在谷底徘徊。其中高档房地产项目是对中央空调中比重最大的多联机需求最大的一块, 房地产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必然使得对多联机的需求减少。从2008年开始, 房地产业的疲软就已经影响到户式中央空调的增长。

综上所述, 2009年对国内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需求较少的压力肯定不小, 只是由于各个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和产品不同, 感受到的压力也会有所不同而已。相比较, 具有节能效果的水/地源热泵、变频多联机情况相对好些, 而传统机型与吸收式机组的销售困难更多一些。

行业整合的绝佳时机

近2年是中央空调产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一方面, 是中央空调的技术渐趋成熟, 市场份额逐步向具有节能优势产品上集中, 尤其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普及, 使得中央空调与自控技术产业出现融合;另一方面, 不仅国内中央空调市场格局进一步走向集中, 而且全球品牌间的兼并整合也方兴未艾。兼并整合已经成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2年来, 我们不难发现, 全球中央空调产业整合的浪潮此起彼伏。约克空调被江森自控纳入旗下, 特灵空调被英格索兰整合。特灵与约克都是全球排行靠前的中央空调品牌, 之所以被兼并整合都是源于进入楼宇的节能、自动化和整体解决方案。大金兼并麦克维尔, 三菱重工与海尔整合, 基本上都是源于产品线的取长补短, 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而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

同时, 参与整合的主体都是有一定技术和资金实力的企业, 通过整合实现各自的优势互补, 从而成为行业的主流品牌。对于那些没有技术储备、没有研发实力、没有拳头产品、没有营销能力、没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只有通过行业的充分竞争洗牌, 将他们淘汰出局, 行业才会进入到健康发展的新时期。

其实, 强强联合不是现在才开始的, 很多外资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 就已经在寻找联合发展的伙伴, 以尽快适应中国市场环境。如三洋与冰山、开利与一冷、三菱重工与海尔、日立与海信等等。只不过在金融危机下, 这种整合与联合的需求更为迫切。

对于国内中央空调行业来说, 整合变革已经进入快车道, 众多小品牌充斥在这个充满血雨腥风的市场上, 必然会有一个行业集中的过程。任何一个行业最终必然会实现品牌集中, 金融危机的到来则加速了这种洗牌整合的进程。

技术、规模是整合利器

行业整合首先要有整合的要求, 也就是说找到制约行业发展的症结之所在。对于国内中央空调产业来说, 专家们认为目前制约其发展主要在于2点: (1) 多数国内中央空调企业缺乏对核心技术的掌控。在国内中央空调领域, 多数企业仍然依靠引进国外技术谋求发展, 自身不具有研发能力。核心技术的缺失使得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2) 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由于中央空调行业的门槛并不高, 企业进入相对较容易。因而, 在中央空调产业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行业同一时期有超过数百家的企业竞争, 且多数是年销售额不足亿元的小企业。

因而, 在行业整合中以技术和规模为突破点, 就成了强势中央空调企业的必然选择。相对家用空调, 中央空调不仅单一产品价值大, 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由于中央空调是个性化服务的产品, 产品的门类相对较多, 各种类型的技术特点又有所不同, 因而, 技术在中央空调产业中成为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关键。中央空调产业整合成功的案例中, 很多都是以弥补技术空缺而进行。比如, 美的收购重庆通用, 使其迅速拥有传统大型中央空调技术, 不仅大大拉长了其产品线, 而且迅速实现了向专业中央空调企业的转型。

另外, 由于中央空调为个性化服务的产品, 在销售上呈现出的是“点对点”状态 (家用空调是“点对面”的销售, 厂家可以批量生产, 由商家批量购买后进行销售, 因而造就了家用空调能够出现像格力、美的这样年销售额超过二三百亿元的企业) , 这造成了中央空调企业规模较难做大的现况。由于企业小, 比较凌乱, 不利于行业抗击风险, 企业也没有实力进行研发的投入。整合兼并, 做强做大, 就成为行业抱团抗击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危机的不期而至, 加快了资源整合配置的步伐。强势企业已经有所动作。近日我们就看到, 格力与大金召开新闻发布会, 共同宣布投资合作建立生产变频压缩机与精密模具工厂。格力与大金的合作, 就是双方技术与规模相互吸引的结果。这种强强合作在当今形势环境下, 有利于双方抵御金融风暴席卷而来的寒流。

中小品牌的生存之道

中央空调产业是一个中小企业云集的产业, 这缘于它是个性化服务的行业。相对应, 其行业技术产品门类多, 行业市场散乱而复杂。因而, 整合的难度较大, 或者说整合的路程比较漫长。从某种意义上讲, 只要中小品牌形成自己的特点, 或者是在局部区域内呈现强势, 完全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的空间。

虽说行业整合主导权在有实力的大品牌手中,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央空调产业的特殊性, 充分认识到多品牌共存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所以, 有必要探讨一下中小中央空调企业的生存之道, 寻找适合中小企业自发展道路, 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

首先, 利用中央空调产品“点对点”销售服务的特点, 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与产品。比如, 节能产品和项目是当今与今后较长时间内的热点, 只要一个企业能够在这一领域拥有技术和产品, 以差异化或者某一方面的技术领先, 就能够赢得项目和市场, 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或许就能够被打开。

其次, 利用中央空调个性化服务的特点, 在局部区域形成自己的优势。虽说在中央空调领域活跃着包括全球知名的约克、开利、大金、特灵、麦克维尔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美的、格力、海尔等, 但是国内市场区域广、差别大, 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人脉资源在一个或几个局部区域形成优势。

再次, 可以顺应潮流, 主动与其他企业结盟抗击风险。整合是今后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中小企业千万不可误以为整合是强势大品牌的事, 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 与其被动地等待行业的整合, 不如主动与一些强势企业联系, 以资本或者技术为纽带, 结盟组成强势联合体, 共同抗击市场风险。

金融整合 篇6

在我国教育领域中, 信息技术与各级各类学科的整合是教育领域时间紧迫的重要任务。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讨论稿) 》中, 提出了要创造条件, 利用新型的信息技术进行不同类别学科的教学活动, 通过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多层次应用, 进行探讨式、自主式地学习,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

长沙市财经学校是一所培养财经类专业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 金融专业是该校的市级精品专业, 涉及的《金融基础》《银行会计》《证券与投资》等相关课程均为市级精品课程。笔者作为学校的专职教师,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出发, 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 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专业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以实现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 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职业教育。

一、信息技术与金融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是优化教学结构

随着新技术、新理论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观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学结构作为教育者思想、观念的反映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根本体现, 也应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发展。当然, 教学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诸如教学理论、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系列变更。如果单纯地革新某个教学手段、突破某个教学内容、创新某种教学方法并不会触动教学结构这类根本性问题。

这些年来, 国家各级教育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学校教育添置了投影仪、计算机、闭路电视系统、网络、语音实验室等各种教学辅助设备。但在教学活动当中, 不少教师只是把这些设备当作“电子黑板”, 仍然遵循着灌输式的教育模式, 执行着机械式的教学行为, 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引进并未触动其旧有的教学思想。

可见, 教学结构的改革是更深层次的改革, 教学结构改革的意义要重要得多, 当然也困难得多。那么, 应该怎样来创建比较合理的教学活动进程结构呢?

二、创建合理的教学结构的方法

(一) 建立建构主义教学观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 不应把教师看做是课堂中的唯一权威, 而应当把教师放到与学生相等的地位。按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学应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备学生”, 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通过引导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使其在学习中获益。

教师和学生通过计算机等新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改以往的教师说、学生听的旧有教学方式, 成为合作交流的平等主体。教师结合实际,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机结合在一起, 因势利导,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所思考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是堵塞学生的言论而是让其畅所欲言, 开拓其思路。当然教师也不是一味地旁观, 教师要采取种种手段, 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帮助者。通过教师的多番引导, 学生最终将由辅导性学习转变成自主学习, 为其终身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要善于把握信息技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粉笔”“教学工具”来完成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手段也缺陈乏新。随着计算机及其技术普及到人们工作生活的众多方面后, 教师群体要学会利用新设备、新技术, 大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 要善于钻研新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人机交互性, 这点是视频演示、幻灯片所不能达到的教学高度。通过人机交互, 教师可以设计出一系列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教学辅助软件, 开发出一系列既包含教学结构、教学内容, 又包括学生互动学习的课件, 学生在使用的过程当中, 不仅能看到知识的演示过程, 还能在答题中、游戏中获得乐趣, 这种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教, 学生学”。将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化, 把教师应在教学过程的某些阶段起主导作用夸大为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不了自己的主动性, 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笔者在金融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尝试采用如下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 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金融学科 (甚至多学科) 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将银行会计中的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基本任务, 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例如, 在学习储蓄业务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临柜的综合业务分为前台接待、业务咨询、存款、取款、利息计算等若干方面, 让学生按储蓄业务流程逐一完成相应任务, 通过任务的完成过程来了解并掌握储蓄的具体业务。

2.情境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情境式教学法是模拟某个现实的环境, 让师生在仿真性的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 在真实性的任务要求以及环境的互动因素下, 达到使学生掌握实际中系列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教学目的。情境式教学法的仿真度高、与现实结合紧密的特点非常适合金融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因为金融专业知识与现实金融工作具有极高的关联性。例如证券投资课程中股票投资内容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了解相关的知识外, 还要学会自己动手“操盘”,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学校对于金融专业投入很大, 仅就证券投资这门课程就单独开设了模拟证券实验室。实验室拥有60余台计算机, 能容纳一个教学班级进行学习。与证券公司类似的仿真交易柜台, 与现实行情同步的超大屏幕, 流行的证券分析交易软件等, 使学生不出校门便能体会到证券公司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

通过这种仿真度极高的情境式教学,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证券投资知识, 还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上市公司资料, 分析股市涨跌的原因, 预测“大盘”的方向。不少学生反映这门课程不枯燥, 学了以后能为自己投资理财打下基础。

3.协作式学习方法的运用

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学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 每一位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强调团队合作的协作性学习很有帮助。

在金融课程的教学中, 实践性教学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是专业教学的目的所决定的。因为金融专业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培训学生专业技能, 为学生将来从事金融系列的工作提供“无缝衔接”。因此实践性教学活动成为金融专业学习中的长期性、关键性的一环。

从实践性教学活动中, 笔者发现协作式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动手操作能力差距较大。如果让学生采用“单打独斗”的方式完成所有的实习资料内容, 不少成绩差的学生会因为达不到目标而选择放弃。采用协作式学习方法, 以好带差, 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能有效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二是现实工作中, 无论是银行的储蓄柜台, 还是证券公司的交易柜台, 都不是一个人办理所有业务的。因此专业实践教学中, 不应片面强调单个学生掌握知识的“高、大、全”, 更应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金融整合 篇7

在我国, 物流金融还是一个兴起不久的商业词汇, 经过中国储运、浦东发展银行以及中国建设银行的初步尝试,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 我国不断向全球采购中心以及制造业中心演变, 使得国内的供应链日趋紧密, 同时与国际上的合作也不断深化。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同时促进物流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 本文对基于物流金融视角的供应链整合进行研究, 总结出的一些成功经验, 为我们的实践带来一定的借鉴。

2物流企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2.1物流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 (UPS) 中国区总经理陈学淳说过, 未来物流企业的最终胜利者, 一定是掌握金融服务的人。这足以说明, 如今一般的物流服务以及卡车运输, 由于竞争日益激烈, 导致平均利润下降到了3%以下, 已经没有太多的发展空间。但是, 处于供应链末端的金融服务, 由于涉及企业较少, 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的物流企业如何与金融机构协作, 完成第三方服务创新, 是影响我国物流与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 不仅成为了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桥梁, 也是供应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2.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大

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不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其主要是考虑到贷款金额小, 利息收入少;中小企业财务情况不透明, 监督难度大;中小企业生存能力弱, 融资风险大。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 给大型企业贷款符合商业银行的利益追求, 因此贷款数量越大, 收益越大。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服务, 需要产生大量的监督成本, 从而降低了银行的收入。在没有物流金融支持的条件下, 商业银行更多的选择为大企业提供放贷服务, 而拒绝为中小企业提供放贷服务。

2.3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融资困难

如今, 中小企业在我国供应链活动与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5%, 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是,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还是面临严峻的形势, 虽然政府不断出台政策扶持中小企业, 但是收到的效果都不是很明显。因此, 如何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成为了金融业与物流业广泛关注的话题。

3物流金融理论体系

3.1基本概念

物流供应商在物流业务过程中向客户提供融资与结算服务, 这就是物流金融的定义, 但是, 该类服务需要银行的参与。从本质上来说, 这种金融服务属于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种, 但是, 它在发展过程中改变了传统金融贷款过程中的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权责关系。目前, 物流金融形成了完善的配套管理与服务, 需要贷款企业、物流企业以及银行的密切协作。

3.2基本运作流程

保兑仓业务模式如图1所示。在该模式中, 银行、物流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制造商需要签订“保兑仓”业务协议。 此外, 物流供应商还需要提供承兑担保, 而经销商以货物向物流供应商提供反担保。

仓单质押业务模式如图2所示。在该模式中, 融通仓不但要为银行提供物质监管, 还需要完成拍卖、价值评估等工作。

垫付货款业务模式如图3所示。在该模式中, 一旦货物发出, 发货人就需要将货物所有权转交给银行, 银行再根据市场情况提供融资服务。当取货人向银行还款后, 那么货物所有权将归还给取货人。

3.3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博弈分析

通常来说, 在物流企业与商业银行的合作中, 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具体的客户资源, 选择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那么物流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而商业银行处于强势地位。所以, 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 如果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放贷服务, 需要承受的风险是非常小的, 因为大部分风险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

从具体的业务模式来看, 特性风险与共性风险是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的主要分类。特性风险主要指的是控制存量下线模式中的存量控制风险以及权利质押中的仓单风险;共性风险指的是每种业务模式都会涉及到的风险, 主要有业务操作风险与欺诈风险两种。

总而言之, 上述风险都可以利用规范的制度以及管理工具进行控制, 从而保证物流金融业务的长远发展, 使更多的中小企业从中受益, 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意义

对于中小型生产企业来说, 原材料以及产品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加上企业还需要支付仓库租用与管理费用, 那么就会占用企业大量的资金。但是, 如果可以对这些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业务, 那么企业就可以利用积压的货物进行抵押贷款, 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问题, 同时, 由于物流企业成功融入到了产品分销供应链和原料供应链中, 就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如此一来, 中小企业就可以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生产与销售上来, 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 提供物流金融业务, 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同时还可以稳定现有客户群, 拓宽利润获取渠道。在具体的货物抵押贷款业务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货物评估与监督服务, 这样就降低了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降低了物质评估所产生的高昂成本, 提高了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可能性。

5结语

物流金融业务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 必须鼓励更多的物流企业、商业银行以及中小企业参与到物流金融业务中来, 从而促进我国物流业与金融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华, 陈美娟.物流金融的基本模式及风险防范[J].特区经济, 2010, (10) :123.

[2]王含笑, 万敬.邮政集团物流金融业务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经济, 2012, (12) :101.

[3]蔡超彦.邮政物流金融运营的创新模式研究[J].邮政研究, 2010, (5) :21.

[4]万媛媛.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及其模式选择研究[J].价值工程, 2012, (5) :32.

金融整合 篇8

大陆与台湾之间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两岸经贸关系以来,尤其是2008年“三通”的实现以及2010年ECFA的签订及实施,两岸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日趋频繁,经贸交往日趋热络。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两岸贸易额为12 689.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42.0亿美元,占大陆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的4.6%。然而,目前两岸的金融整合进程却相当缓慢,整合程度低。在ECFA签订以前,两岸金融业相互开放程度有限,两岸间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主要停留在跨境提供与境外消费阶段。这种状况无益于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两岸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共同抵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因此,两岸在后ECFA时期应加快金融整合的进程。

一、两岸金融业整合状况与制约因素分析

由于两岸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台湾与中国大陆的金融交流与合作主要是民间的、低层次的,缺少一个官方的合作平台。在MOU以及ECFA签订前,两岸的金融整合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互设、两岸货币清算等两个方面。

(一)ECFA签订前,两岸金融整合状况

1.金融机构互设方面。

截止到2010年3月,已经有11家台资银行在中国大陆设立办事处,其中彰化银行一家驻扎江苏昆山,世华银行、第一商银、土地银行和台湾银行四家银行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合作金库、“中国信托”与远东国民银行三家银行入驻北京,华南银行一家落户深圳。另外,玉山、兆丰两家银行分别落在东莞、苏州。从台资银行进入中国大陆的地理布局上可以看到,目前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的北京是台资银行中国内地办事处的主要聚集地,而珠三角显少有台资银行代表处入驻,“海峡西岸经济区”甚至尚未有任何一家台资银行代表处入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ECFA签订前,中国大陆没有一家银行在台湾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

台湾保险业在中国大陆设立的机构非常有限。在ECFA签订前,台湾保险业对大陆的投资仅限于成立合资寿险公司或独资财险公司。在大陆的合资寿险公司中,国泰人寿、新光海航和君龙人寿三家公司的外方股东来自台湾,注册资本分别是8亿、5亿和2.4亿元人民币;而国泰财险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台湾独资财险公司。从地理格局上看,国泰人寿总部设在上海,目前在江苏、浙江、北京、福建、山东均设有分公司。君龙人寿是由台湾人寿与厦门建发股份获批合资筹建,总部设于厦门,其建立打破了福建地区金融业没有涉台总部的格局。而ECFA签订前尚无大陆保险公司在台湾设立分支机构。

在证券机构设置方面,两岸证券业交流与合作已有多年。自1996年台湾“证券管理委员会”允许台湾证券公司间接投资大陆市场以来,京华证券国际有限公司和群益国际控股于1997年领先一步,成为了首批来大陆设点的台资券商。元富证券香港有限公司也在翌年设立了上海代表处。至2005年底,大陆共批准17家台湾证券公司经第三地或从岛内直接来大陆设立26个办事处,尽管只能从事信息收集与咨询业务,但许多经香港进入的台湾证券公司早已经营相关业务,如群益证券上海代表处、元大京华证券北京代表处、宝来证券上海代表处等。在ECFA签订前,还未有大陆证券公司登陆台湾。相对于银行业与保险业而言,两岸证券业交流还是十分有限。

2.两岸货币清算状况。

从两岸通汇与货币清算上看,2001年以前台湾禁止两岸银行直接往来,大陆与台湾之间的通汇及信用证等银行业务一直须经第三地金融机构中转。但迫于民间需求的压力,台湾当局逐步放松管制,200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大陆商业银行与台湾商业银行建立代理化关系,交换密押,互开账户,两岸的直接通汇业务正式启动。2005年10月台湾“行政院”开放金门、马祖金融机构试办人民币兑换业务,每人每日兑换上限为2万元人民币,这是两岸通汇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2007年台湾金融机构与海外分支机构,承作两岸汇款与进出口外汇业务金融达2 098亿美元。2008年台湾金融部门批准台银、土银、兆丰银行开办台湾本岛人民币双向买卖业务,但是一般民众在台湾兑换人民币每次兑换金额以2万元人民币为限。公司、法人户暂不在开放之列,并且获批银行也不会在全台所有分行都提供人民币兑换业务。在中国大陆方面,人民币与新台币兑换试点主要集中在福建。早在1998年,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福州分行、与马江支行就率先开办了新台币兑换人民币业务。2003年12月,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5个地区的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在实行新台币兑入业务的基础上,办理一定范围的新台币现钞的兑出业务,并允许台湾地区旅行社和从事对台小额贸易的台湾贸易机构开立人民币临时存款账户,福建成为大陆唯一的新台币兑出业务试点。

(二)两岸金融整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1.政治因素。

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枢杻,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安全。鉴于金融行业的特质,两岸金融整合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就必须依赖于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2008年以来两岸互动增加,尤其是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协商,展开了频繁的接触与协商,半年多时间内就举行了两次重要会谈,达成六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协议。与此同时,努力了近30年的两岸直接“三通”基本实现。两岸政治关系的良性发展促使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加快了两岸金融整合进程。

2.经济因素。

两岸经贸交往的不断扩大使得两岸资金流动规模日益庞大且持续快速增长,两岸资金流动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由于人民币与新台币都均为不可自由兑换货币,且台湾与中国大陆目前尚未建立货币清算机制,人民币与新台币的自由兑换仅局限在少数地区,且对交易额存在严格限制。通汇的速度慢、成本高、手续繁琐等因素制约了两岸资金的流动规模,还助长了地下钱庄的兴起,扰乱了两岸正常的金融秩序,增加了两岸金融体系的风险。另外,两岸的金融业发展水平不一致,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合作的实践经验,两岸的金融体制、金融法规、行业标准等都不一致,这也对双方深化业务合作造成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两岸的金融监管当局也尚未建立起两岸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管理部门之间交流不顺畅,无法联手对两岸金融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由于两岸缺乏金融信息交流的渠道,信息技术与网络都无法实现共享,这些都阻碍了两岸金融整合的步伐。

3.政策因素。

在ECFA签订以前,两岸的经济交往一直没有双方认可的政策支持,而是各自制定政策法规以规范两岸经贸交往。大陆制定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以促进两岸经贸交往,相反台湾当局则制定了诸多政策法规以限制两岸经贸往来,极大地损害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阻碍了两岸经济的发展。中国大陆加入WTO后,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大陆也十分欢迎台湾的银行、证券、保险业等来大陆设立分支机构,但台湾当局总是以政治安全等理由对大陆的政策开放置之不理,大陆金融市场的单向开放无助于两岸的金融合作。官方会谈基础的缺失造成两岸对话无从恢复,货币清算协议与两岸金融监管备忘录等也无法签署,金融整合的瓶颈一直无法突破。

二、两岸金融业整合路径选择和战略构想

2009年11月16日,两岸银监会、证监会签署了《海峡两岸银行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海峡两岸证券及期货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海峡两岸保险业监督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三个备忘录统称《两岸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简称MOU),MOU内容包括信息交换、信息保密、金融检查、持续联系和危机处置5项。MOU的签订意味着消除了两岸在金融监管上的障碍,为两岸金融的进一步整合开创了新局面。而2010年6月29日两岸ECFA的签署,意味着两岸的金融整合已从低层次的民间合作走向制度化整合的新阶段。由于两岸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差别、制度安排不同,市场结构也存在差异,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金融整合必定是长期曲折的过程,需要两岸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两岸必须遵守循序渐进、互惠共赢、区域先行的原则,即两岸金融整合必须根据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分阶段进行;同时需要进行利益协调,以达到合作双赢。此外,大陆的经济发展地区之间差别很大,两岸金融整合要遵循区域先行的原则,以中国大陆台商投资密集区①为试点,先加强台湾与大陆台商投资密集地区的金融交流与整合,而后逐步扩展到整个大陆。据此整合原则以及目前两岸金融整合现状,两岸金融整合的路径选择和战略构想主要从短期、中期和中长期路径来考量。

(一)短期发展路径:

以MOU、ECFA的签订为契机,以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作为两岸金融整合的“先行先试区”,加快建立两岸金融服务的自由贸易区。

1.后ECFA时期,继续就ECFA协议之金融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协商并达成相关协议,促进两岸金融市场双向对等开放。MOU于2009年11月的签署并于2010年1月正式生效标志着两岸金融监管机构将据此建立合作机制,为两岸互设或参股金融机构创造了良好的前提,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仍未商定。以银行业为例,在MOU生效之后,尽管当时已有8家台资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办事处可以升格为分行,但是仍然要等分行设立满三年且连续两年盈利才能开展人民币业务。另外,台湾方面对于大陆银行赴台设立办事处或分行仍有诸多限制,对于大陆银行参股台湾银行比例也有严格的控制,而证券、保险业的机构互设与参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010年6月签署的两岸ECFA为两岸金融的进一步整合提供了制度保障, ECFA将有力地促进两岸货币、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合作。

(1)2010年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银香港)签署了《关于向台湾提供人民币现钞业务的清算协议》,授权中银香港为台湾人民币现钞业务清算行,负责向台湾方面许可的台湾商业银行的香港分行(即现钞业务行)提供人民币现钞兑换等相关服务。此次授权可以有效保证中银香港为台湾人民币现钞业务提供公平、及时、准确、专业的人民币清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台湾人民币现钞货源不稳定、残旧钞多、兑换成本高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安排将进一步为海峡两岸人员往来提供便利,也为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和加强两岸货币管理合作奠定基础,提高两岸要素的流动性。

(2)在ECFA中,大陆对台湾的银行业从事人民币业务是超外资待遇的。ECFA的早期收获清单规定台湾的银行在大陆已经设立代表处1年以上可以申请设立独资银行或分行,台湾的银行在大陆的营业性机构在大陆开业2年以上可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

(3)在证券业方面,ECFA同意尽快将台湾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列入大陆允许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所名单。

(4)在保险业方面,ECFA规定只要总资产在50亿美元以上,经营历史在30年以上,且在大陆设立代表处2年以上(“532”条款)的保险公司集团可以申请进入大陆市场。大陆方面的上述惠台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台湾金融业到大陆发展。据统计,目前台湾有2家银行与大陆成立了合资银行,8家银行在大陆设立了分行,10家银行在大陆设立了代表处;15家台资证券公司在大陆设立了29个代表处;6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公司(1家台湾保险经纪人公司、5家保险合资公司),13家保险公司在大陆设立了16个代表处。

至于ECFA中台湾只允许对大陆银行业开放,同意大陆的银行经许可在台湾设立代表人办事处且满1年,可申请在台湾设立分行。MOU中台湾不开放大陆银行赴台参股及设立子行。在保险业方面,只准陆资来台设办事处及参股,全部都不能取得经营权;参股条件必须最近3年经营绩效良好、财务健全、近5年不能有违规纪录,预估有2到3家大陆保险公司符合资格;在参股比例上,单一的大陆投资一家上市保险公司或证券公司的资本限额为5%、所有大陆资本持股一家上市保险公司或券商的上限为10%;如果大陆资本参股非上市保险公司或券商部分,单一大陆资本的上限为10%、所有陆资上限为15%。在证券业方面,台湾同意开放大陆券商来台设办事处和参股;参股条件中,资本额须达新台币50亿元,且业务经营绩效良好,不能有违规情形,财务能力须健全,预估只有一家陆资券商符合资格。因此,台湾当局对大陆的金融资本,无论是银行、证券还是保险资本进入台湾金融市场都设置了诸多关卡,表明台湾对大陆金融业的开放程度与大陆对台湾金融业的开放程度是不对等的。因此,后ECFA时期,两岸将继续就ECFA协议之金融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磋商并签署有关协议,一方面要消弥两岸金融监管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要突破两岸政治障碍,努力促进两岸金融市场双向对等开放。

2.以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作为两岸金融整合的“先行先试区”,以点带面,纵深推进,逐渐建立两岸金融服务的自由贸易区。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较高,与台湾的经贸合作最为热络。据商务部统计,大陆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与台湾的贸易额占到两岸贸易额的95%以上,而台商投资额则占大陆台资的92%以上。大陆台资集中区的台资企业融资问题异常突出,对资金的需求异常迫切,因此该地区对两岸金融整合的需求更为迫切,应当将其作为两岸金融整合的“试验区、先行区”,在前期与台湾地区金融往来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加快建立两岸金融服务的自由贸易区。

3.加快建立人民币与新台币双向通汇与货币清算机制。后ECFA时期应当加快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目前可以先在大陆台商投资密集地区展开试点,与台湾地区银行建立双边结算关系,在试点银行直接开办人民币与新台币的双向通兑业务。尤其在“海西区”,可以充分利用其地缘、人文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完善金融服务,建立两岸货币结算中心。台湾方面也应逐步开放两岸货币兑换渠道,扩大新台币与人民币直接兑换的地区与机构,让居民手中的人民币与新台币能便捷地兑换,增加资产流动性。

(二)中期发展路径:

深化两岸金融合作,重视港澳地区的桥梁作用,构建海峡两岸乃至两岸四地共同市场

从中期来看,在深化两岸金融合作、构建两岸共同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港澳地区的桥梁作用。根据区域经济整合理论,共同市场的条件除了废除成员国间的贸易障碍以及设立对外共同关税外,还更进一步要求废除区域内劳动与资本移动的国别限制。因此,必须在两岸前期金融合作深化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市场机制,利用港澳地区的中介作用,消除两岸金融交流的壁垒,实现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

1.构建两岸金融市场统一的规则,逐步消除两岸金融体制的差异。由于两岸金融发展水平不一致,金融体制差异长期存在,要实现两岸金融市场一体化,首要任务就是消除两岸金融体制上差异。本阶段宜在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前期成果基础上,建立两岸金融市场之统一的市场准入、经营管理与监管标准,从而保证两岸进入彼此市场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实现双边金融要素直接流动。为此,两岸的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应通力合作,以两岸金融市场特点为基础,共同商议制定统一的市场规则,或者将前期民间形式的协议与行业惯例升级为官方的制度安排。而两岸共同市场规则的制定将为港澳地区与台湾官方层面的合作提供借鉴,有利于两岸四地单一金融监管机制的构建,以及两岸四地金融市场的统一。

2.构建系统性风险防范处置合作机制,设立统一机构监控两岸的市场风险。两岸金融市场的统一,在为金融资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加大了两岸金融市场的风险。若不能有效防范,将会严重损害两岸金融市场的稳定性,阻碍两岸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因此,在推进两岸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对两岸金融市场风险的调控。为此,首先应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与防范机制,建立覆盖两岸四地金融市场的运行信息实时发布平台,构建金融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并设立统一的机构来监管与保证风险机制的有效施行,以规范和促进两岸金融市场的融合与发展。

3.要重视港、澳地区与台湾经济的密切关联性。长期以来,香港是台湾与中国内地经贸往来的重要中转站,随着香港与华南地区的进一步融合,香港对台湾的作用更加重要,即使“两岸三通”已经基本实现,香港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两岸三地之间经济的密切关联性决定了在推进两岸金融整合的过程中不可忽视香港的地位,要促进台湾与港、澳的合作深化,努力建立两岸四地的共同市场。

(三)长期发展路径:

以大陆、香港、澳门三地的货币合作推动两岸四地的货币合作,以大陆、香港、澳门三地的货币一体化推动两岸四地的货币一体化,最终建立“华元区”

金融整合的远期目标是货币一体化,台湾与中国大陆金融整合应逐步扩展到两岸四地的金融整合,首先推进大陆、香港、澳门三地的货币合作,利用港澳地区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经济的密切相关性,促进两岸四地的货币一体化。根据区域经济整合理论,区域货币一体化除了具备共同市场的特质外,还要求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行都必须经过区内各国各地区的协商。此外,参考货币一体化理论,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逐步推进:

1.推进两岸四地货币合作,以中国大陆与港澳地区的货币合作带动两岸四地的货币合作。自从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签订CEPA后,内地与香港、澳门的经济进一步融合,港澳地区对人民币需求量日益扩大,这对三地货币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地区的自由兑换,加快三地货币市场、证券市场与外汇市场的衔接,为三地货币统一打下坚实基础。鉴于台湾与中国内地、香港之间经济的高度依存性,内地与香港、澳门货币合作程度加强,将对台湾地区产生一定压力。台湾地区为了防止经济被边缘化,将可能主动或被迫加入两岸四地的货币合作进程,从而可在前期实现台湾与大陆台商投资密集区货币双向结算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货币结算试点地区,从大陆台商投资密集区逐步扩展到全国,以实现两岸货币自由兑换。

2.推动两岸四地金融市场区域一体化,加强区域内宏观政策、汇率等协调。在两岸四地货币合作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开放资本账户,取消对两岸四地之间资本流动的管制,推进两岸四地金融市场的完全开放,促进区域内各项金融资源、产品服务的多向自由流动,实现市场参与者可以在两岸四地市场内资源的自由配置。在推进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区域间的宏观政策与汇率之间的协调关系到区域内经济、金融的稳定。若区域内各地区政策缺乏有效协调,可能产生政策的外溢效应,对区域内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很大的危害。因此,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通过两岸四地的磋商,签署合作协议,立法约定区域内政策协调与货币合作的办法,并且通过彼此间汇率政策的协调,以保持两岸四地货币汇率相对稳定,并建立两岸四地的货币市场基金,以共同防范区域外部风险。

金融整合 篇9

一、金融IC卡的发展引发公共服务领域支付方式革命

快速、便捷的小额支付是公共服务领域对支付手段的普遍需求, 这种需求推动着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进步。金属币到纸币的过渡,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货币携带问题, 但是日常使用中找零、备零和数点的不便仍然困扰着人们。

IC卡的出现使人们试着使用电子支付方式克服频繁使用纸币的不便。多数人看到了这一商业机遇, 近几年, 各种缴费卡、消费卡崭露头角, 公交卡、地铁卡竞相出现, 医疗卡、校园卡蓬勃发展, 甚至一个小区、一个单位也在开发内部IC卡应用。为了整合这些繁多的卡片, 一卡通公司应运而生, 并在政府的扶植下作为城市名片大力发展。

但是, 一卡通公司的成立并不是解决小额支付问题的答案,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一卡通IC卡无法承载普通电子货币, 也无法突破行业和地域限制, 使其如纸币一样使用。

二、金融IC卡整合公共服务领域IC卡应用是大势所趋

金融IC卡的发展从1998年起步, 随着银行卡芯片化进程得到了迅速推进。

国际上, 银行卡芯片化被称之为EMV (Europay, Master Card, Visa三大国际银行卡组织的缩写) 迁移, 是指银行卡由磁条卡向集成电路 (IC) 卡转移, 利用安全性更高的智能IC卡来代替磁卡, 以有效防范银行卡交易中的伪卡欺诈风险, 并提供包括小额支付手段在内的附加功能。

1997年12月,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 (IC) 卡规范 (1.0版) 》 (即PBOC 1.0) , 除规定金融IC卡标准借记/贷记应用以外, 还定义了电子钱包/电子存折规范, 为小额支付提供电子手段。2005年3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PBOC 2.0规范, 定义了功能更为安全和强大的电子现金应用, 用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纸币在小额支付领域的流通。2013年2月,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PBOC 3.0规范, 取消电子钱包/电子存折规范, 全面推广电子现金。

电子现金可以理解为圈存 (充值) 在金融IC卡芯片上的一定量货币, 它独立于银行卡主账户而存在, 不记名, 不挂失, 使用时无需密码, 且在POS机上脱机使用, 可以像纸币一样便捷, 同时又不需要找零。正因如此, 它具有整合公共服务领域应用的天然优势。现阶段银行发行的标准金融IC卡均包含了标准借贷记应用和电子现金, 使用电子现金整合公共行业小额支付领域成大势所趋。

三、金融IC卡小额支付在全国各城市推广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银行卡芯片化工作进展迅速, 截至2013年上半年已发行金融IC卡2.75亿张。《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 (银发[2011]64号) 提出, 到2015年1月1日将停止银行磁条卡的发行, 届时, 新发行的银行卡必须全部为金融IC卡。

金融IC卡除拥有标准借记/贷记功能以外, 还可作为小额支付工具。中国人民银行一直致力于推动金融IC卡小额支付功能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自1998年以来, 人民银行不断组织协调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开展银行IC卡电子钱包业务试点;2011年开始, 人民银行又陆续在全国范围内选择批量城市进行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试点, 推广使用电子现金并取得了较多成功的案例。目前, 全国各地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大致有以下3种商业模式。

(一) 城市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一个城市中, 由政府牵头成立一卡通公司 (或称市民卡公司) 发行联名金融IC卡, 全面整合该城市的各种小额支付应用。例如, 2008年宁波市在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的牵头组织下, 联合政府部门和各商业银行, 在市民卡公司的参与下, 将市政、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公用事业等支付功能整合在一张金融IC卡上。该卡除具有普通银行卡的借贷记功能外, 还具有银行电子钱包功能, 并支持非接触式小额支付。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多应用, 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使用已经淘汰的电子钱包功能;二是具有地域封闭性, 不支持其他城市发行的金融IC卡;三是需注意防范市民卡公司营运风险。

(二) 银行分散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一个城市中, 由一家 (或数家) 银行与第三方公司合作发行联名卡 (或标准金融IC卡) , 实现某些小额支付功能。例如2010年, 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交通银行贵州省分行、贵阳银行与贵阳市公交集团通力合作, 实现了金融IC卡在贵阳市公交车及公交出租车上的全面应用。这种模式的不足是其存在封闭性, 不支持其他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 也不支持其他城市发行的金融IC卡。

(三) 银行联合运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如湖南省) , 由人民银行牵头, 各银行和银联商务采用“项目共享, 费用分摊”的方式, 通过一定的投资和分润比例, 共同开发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被总行定义为“湖南模式”, 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在于打破了不同银行和地城限制。例如2013年4月, 邵阳市金融IC卡公交项目上线以后, 全国任一城市任一银行发行的金融IC卡, 只要充值电子现金, 都可以在这里刷卡乘车。

四、加快金融IC卡电子现金推广应用的思考

当前, 社会上充斥着非金融机构发行的支付卡, 金融IC卡整合公共服务领域应用仍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2013年8月,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32号) , 明确要求“大力推进金融集成电路卡 (IC卡) 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应用”, 但要做实这项工作, 目前看来任重道远。

(一) 地方性一卡通公司需逐步退出支付市场

一卡通公司参与到支付领域仍存在许多技术障碍。一是由于一卡通公司的利益诉求, 使其具有浓厚的地方性和封闭性, 不可能开放受理机具以实现全国联网通用。二是卡内沉淀资金游离于监管之外, 存在潜在风险。要达到真正的联网通用, 地方性一卡通公司必须退出支付市场, 当然, 他们可以继续行使城市市政管理职能, 也可以依附于金融IC卡, 但必须由银行主导。另外, 整合已经存在的一卡通公司难度也不小, 这些一卡通公司背后一般存在地方政府的影子, 整合工作需要地方政府主导。

(二) 进行顶层设计, 倡导联网通用

中国人民银行致力于推广金融IC卡的联网通用, 以标准化方式设计了PBOC 3.0规范、标准借贷记应用以及电子现金, 这些是技术上的顶层设计。在商业运作上, 也需要作类似的顶层设计, 取消由一个城市或数家银行主导的金融IC卡运作模式, 推广由银行联合运作的“湖南模式”。总行定义的电子现金, 理应是一种一般性的电子货币, 是小额支付领域的一次货币革命, 在推广应用上, 需要打破地域和行业禁锢, 实现全国联网通用。

(三) 大力发展异形卡, 提高使用便捷性

标准的金融IC卡容易丢失和磨损, 这就需要推广不同于标准卡片的异形卡, 如匙扣状、胸卡状、戒指状、手表状等, 还可以在手机里集成。异形卡的使用, 将大大缓解卡片频繁使用的压力, 而各种丰富多彩的金融IC卡形态, 能极大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商业银行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设计和推广。

(四) 加强政策导向, 引导发卡用卡

上一篇:缺陷和思路下一篇:招录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