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联动(通用8篇)
一体化联动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对于灾害处理的日益重视,如何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城市突发事件和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保证人民群众的公共安全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建设安全、高效的应急联动系统[1]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SARS病毒事件、5.12汶川地震、恐怖骚乱等灾害事件的发生,城市应急处理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当前,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现代化文明的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有很多城市已经陆续开始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2],但目前现有的系统在联动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特别是与许多非应急部门的联动还尚处于缺失部分。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设计构架,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完善系统的功能并提高效率。
本文结构如下:第二章简要的介绍了当前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情况;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的组织体系结构在第三章进行了描述;第四章给出了系统的业务流程;具体的功能模块设计方案将会在第五章给出;最后将会在第六章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工作。
1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发展的现状
早在1937年,英国就首先开始使用号码999,作为全国处理紧急呼救的特服号码,用以报告紧急情况的发生。欧美、日本、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先后建立了以城市为区域中心的区域报警、求助应急处置体系。国外许多大型公司也积极进入该领域,美国的Intergraph(鹰图)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开发应急联动系统,现在IBM、摩托罗拉等大型公司都进入该领域的系统开发,特别在无线移动应急指挥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3]。在学术领域,国外对于应急系统与应急管理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6,8]。
我国的应急联动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南宁市是我国第一个建成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城市,该系统由摩托罗拉负责建设。随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大中型城市和一些中小城市都开始了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建设。我国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于系统的建设方案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7]。但就整体而言,存在着总体水平比较低,各部门独自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标准混乱、系统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等诸多问题。
2 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的组织体系结构
对于应急联动系统,不同的组织和部门都已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介绍,本文综合多方观点,对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做了如下定义:
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Integrated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IERS)是指在一个城市或地区中,通过采用统一的电话号码用于公众报告紧急事件和咨询求助,并整合城市各种应急救援力量及市政服务资源,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的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以便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紧急救援或抢险救灾等紧急行动和咨询服务等功能,从而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综合救援、服务、体系及集成技术平台。
参考杨以仁[4]提出的方案,本文对一体化应急联动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如下: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处理技术,集语音、图像、视频等多种数据为一体,以现代化信息网络为支撑,各相关职能部门有机互动的系统平台。当前一个完善的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对于应急事件的处理,而应该是“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其组织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所谓“一体化”联动,就是在现有应急与非应急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应急联动系统与非应急联动系统的高度整合,并通过相应的协调机制,实现各种应急处置力量和非应急处理部门的一体化的协同与联动,以共同应对和协调解决各种尤其是涉及多个方面的紧急或非紧急的事件和问题[4]。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实现应急机构与非应急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动,即所谓“大联动”。用以处理需要应急机构和非应急机构的同时参与、相互协调才能处理的复杂事件。
一体化系统的结构还能更有效地应对警情随时间动态变化的现实情况。实现大联动后,系统可以根据警情的实时情况,及时的将其在应急或非应急部门间进行切换传递,以避免危机事件处置不力造成事件升级或事件危机等级下降后仍占用应急资源等情况。
3 系统业务流程
本系统设计的一体化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
其具体过程如下:
1)统一接警模块负责接收用户从各种方式(有线、无线以及其它可行方式)发送的报警信息。
2)将获得的报警信息按优先级进行自动排队以便处警系统进行处理,同时将这些报警信息存入警情数据库,以便进行查阅和统计分析。整个过程都要受到监控系统的监控。
3)分类分级处警系统对从队列中得到的报警信息进行分类判决,如果该警情信息判决为非应急事件,则直接将该信息转交给相应部门进行处理;若为应急事件,则交由综合调度系统处理。
4)综合调度系统根据警情信息在预案库中进行检索,若能找到匹配的预案,则根据预案进行部署;否则,由智能决策系统自动生成辅助预案。
5)应急中心参考预案,联合相关执行部门进行具体应急部署。
6)指挥中心应对处警的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判断该次处警在结束前是否发生变化。若结束前无变化,则发布相关结警信息,并进行信息归档;若在结警前警情发生变化(由非应急事件转为应急事件或相反),则将新的警情状况返回给指挥中心重新进行调度处理(即返回步骤3)。
从上述业务流程图可以看出该一体化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接处警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会与多个部门与系统发生联系。因此在系统设计中处理好不同部门间,特别是应急与非应急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将能明显提高系统的处警效率。一体化设计的优势由此可以显现出来。
4 系统模块设计方案
为了顺利完成接处警任务,系统需要以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以完成相应的功能。
1)统一接警模块
该模块主要完成快速、稳定、可靠的采集用户或自动报警设备通过不同方式发送的报警信息。其主要功能包括对各种报警信息(语音、视频、图像、文本等方式)的接收与规格化、信息的自动排队与交换、报警地点的定位、自动语音服务、状态监控、日志记录等功能。
2)分级分类处警模块
该模块是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源调度和事件处理的核心功能。该与辅助决策子系统、综合指挥调度子系统等模块相互协作,对接受的报警信息的危险级别进行判别,使之进入不同的流程。并且具备与GIS、GPS等系统的接口,使事故现场的相关信息能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3)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模块
该模块是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最为主要的体现形式,综合调度系统将根据对接听的报警信息进行判断的结果(通过辅助决策系统),下达相应的处警指示,并且随时监视现场处理的进程,以便不断对指令进行修正。在一体化结构设计中,对于警情级别动态的监控与判断,以确定其在应急与非应急之间的转换,也主要由该模块控制。可以说,应急指挥的各项工作都要依靠综合调度系统来完成,综合调度系统是整个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枢纽。
一般情况下该系统由指挥长系统、部门领导指挥系统、移动指挥系统、备份指挥系统组成。
4)辅助决策模块
该模块包括用以帮助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而提供的一系列技术支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子系统:预案管理子系统、智能判别推理子系统[5]、目标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等。
5)信息发布模块
信息发布系统是城市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的重要模式,同时也是市民了解政府办事流程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渠道,可以提高城市立体化联动体系与市民的互动性,鼓励市民参与到我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工作中来。
6)系统备份模块
由于一体化联动系统可能会处理和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等对基础设施破坏性很强的应急事件,因此系统本身的健壮性、可靠性和可生存性就非常重要。为此必须为主系统配置相应的备份系统以保证在主系统的基础设施受到自然或人为的侵害时,系统仍能发挥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备份系统:备份接警线路系统、备份通信系统、备份数据库系统、备份供电系统、备份指挥系统等。在实施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配置。
5 结论
本文章针对目前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中出现的各部门各自为政,特别是应急与非应急部门之间不能有效联动的情况提出了一种一体化联动的设计架构,并给出了具体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设计方案,应急与非应急部门之间能更协调的参与联动的,更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警情实时变化的情况,避免了处置不及时造成的警情升级的情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消耗。
当然,本文只是提出了构建该系统架构的雏形,离现实具体使用还有相当长的距离。诸如采用何种机制在应急部门与非应急部门间进行联动,如何对处境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以判断警情等级是否发生变化,应急与非应急之间的判定标准等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未来进一步工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薛京生,孙济州,等.应急联动系统集成框架(英文)[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252-262.
[2]冯涛,张玉清,高有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联动系统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4,30(13):101-103.
[3]David Abusch-Magder,Peter Bosch,Thierry E.Klein,Paul A.Polakos,Louis G.Samuel,and Harish Viswanathan.911-NOW:A Network on Wheels for Emergency Response and DisasterRecovery Operations[j].Bell Labs Technical Journal.2007,11,(4):113-133.
[4]杨以仁.城市应急与非应急一体化联动系统解决方案[J].中国信息界,2006,(8):31-32.
[5]罗杰文,施智平,何清,史忠植.一种CBR与RBR相结合的快速预案生成系统[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7,44(4):660-666.
[6]Murray Turoff.Past and Future Emergency Response Infor-mation Systems[C].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April 2002,45,(4):29-32.
[7]曹立,吴明晖,应晶.基于网格的城市应急联动中心方案设计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0):61-63.
[8]John Yen.Emerging Technologies for Homeland Security[C].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March 2004,47,(3):33-35.
一体化联动 篇2
深入推进全乡社会矛盾化解工作
社会矛盾化解是三项重点工作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今年以来,杨村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坚持建章立制,完善组织,上下联动,深入排查,三位一体,化解的工作思路,不断探索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新思路、新方法,采取多种措施预防和减少了社会矛盾的发生,有力的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的社会矛盾化解领导小组,抽调信访、土地、民政、计生、派出所精干人员设立专门办公室,建立了例会制度、报告制度、重点交办制度、督察督办制度等。各村也建立了以老干部、老教师、退离修人员为主的信息员队伍,发挥信息员的职能作用,落实信息搜集定期上报制度,对可能引发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等,真正实现了早报告早掌控,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组织网络。
二、上下联动,深入排查
积极发挥乡村矛盾排查组织,开展好矛盾纠纷大排查。每半月一次组织辖村、企业、乡直单位针对各自矛盾纠纷的 1
隐患、苗头开展一次地毯式的排查摸底,通过全方位、拉网式排查和信息收集,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人不漏事。
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矛盾纠纷,全部予以分类建档,归口管理。分门别类建立矛盾纠纷台帐,逐一解决、逐一销号。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办法、一抓到底”的要求,落实带队领导、落实具体人员包案化解,做到“问题不查清不放过,矛盾不化解不放过”,对适用调解机制的,主动及时地直接进行化解;对少数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调处难度大、历史遗留问题多、需要上级帮助协调处理的,及时提出建议、及时汇报,加快这些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
对各村平安建设技防设施进行逐一排查,需维修的及时维修,需购置的重新购置,确保技防手段正常运转。完善督查制度,有科级领导带队,派出所参与,对各村十户联防落实情况进行不定期督查,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深受群众欢迎。
三、三位一体,妥善化解
在矛盾化解实效上下功夫。整合资源,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融合到一块,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机制。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社会调解多方联动的方法,确保化解成效。诸如建立经常化工作机制、“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机制、领导干部接访工作机制等。全面落实化解措施,通过定领导、定责任、定措施、定时间,包调查、包调处、包稳控、包帮扶的方法,对一般案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各村或乡社会矛盾化解办负责化解,对重大不稳定案件一个问题落实领导包案、一名领导、一个工作组、一套工作方案、一个处理时限制度,及时处理,跟踪问效。
一体化联动 篇3
郑、汴、洛三市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在经济利益方面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在整体区域性框架的结构下,又有着相同的利益。因此,为了实现三市的区域合作,必须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郑汴洛三市的区域联动不仅可以提升三市的联动旅游形象,增加整体利益,而且也可以增加各自地区的利益,促进各地经济和旅游的发展。首先,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区域联动组织;其次,制定科学的联动发展利益分配方案;最后,该联动组织还要负责修改和完善存在较大争议、与联动发展不协调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种形式的联动会议,及时总结联动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新的目标,推动区域联动向纵深方向发展[1]。
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构筑完整的产品体系
(一)资源整合,打造优势互补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建设是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依托核心旅游吸引物,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形成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综合协调发展的区域。通过游目的地建设,可以促进旅游产业要素融合互动和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旅游产业链条完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强化旅游的区域形象和市场竞争力[2]。
基于旅游转型升级和联动发展的更高要求,郑汴洛三市在发挥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优势的同时,需要打造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同时要注重建设重点。打造优势互补旅游目的地的实施步骤:
1. 整合旅游资源
对于同质型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加强整合,形成旅游产品规模效应;对互补型的旅游资源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市的旅游发展潜力,从而形成互补型的旅游产业集群。
2. 实施品牌战略
首先要立足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坚持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强化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识别度。其次要借鉴国际经验,实施品牌的经营管理,编制“区域旅游品牌基准手册”,形成分品牌管理模式,并加强区域品牌市场推广,以区域传统文化为根本,以本土特色文化为切入点,大力谋求与国际知名旅游管理品牌的合作,借力强化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旅游品牌形象。
(二)业态创新,丰富产品体系
旅游联动发展需要完整的产品体系,强调传统旅游产品的及时更新。面对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郑汴洛旅游联动发展必须及时提升和改造传统旅游产品,既要抓住旅游发展潮流,又要融合自身的资源、文化实际,积极培育旅游新产品和旅游新业态。
近年国内很多地方在旅游新的业态、创新旅游产品方面,发展很快,有很多典型经验值得借鉴。
1. 商务会展旅游
在郑州、洛阳等城市大力开拓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完善商务酒店、城市街区、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交通、通信、网络等设施,重点建设郑东新区商务会展旅游基地。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公共服务、会展服务和旅游服务水平,培育一批专业展览公司和会展服务公司,通过国际会展旅游网络,与国内外会展市场建立广泛联系。
2. 自驾车旅游
依托伏牛山、嵩山、沿黄旅游带重点风景区,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配套建设景观道、标识标牌、咨询服务、安全救援等服务体系,推出系列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发展旅游装备制造等自驾游相关产业。
3. 大遗址文物旅游
加快建设郑州商城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集中展现郑州商文化内涵。在开封建设城摞城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展示上下叠压6座城池的奇特景观。整合洛阳遗址资源,建设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文物旅游公园。
4. 智慧旅游
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更加强调以智能化、数字化和信息化,郑汴洛旅游在转型升级和联动发展中,要在全省范围内引领旅游产业智慧化进程,实现旅游业开发、经营、监管等方面的智能化和现代化,以智慧旅游城市和智慧旅游景区创建为契机,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行智慧旅游[3]。
三、共同营造良好市场氛围,联合开拓旅游市场
从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过渡到旅游联动发展模式要解决如何将旅游经济增长方式从利益导向过渡到效率导向,其中的关键问题是要创新市场新机制,处理好市场、政府、企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一)共同培育旅游市场,优化旅游市场环境
1. 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环境
消除郑州、开封、洛阳各种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实现郑汴洛三地旅游企业享有同等待遇,权利与机会均等;联动组织还要鼓励对方的旅游企业在本地区投资或者开办企业分支机构,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创造郑汴洛三地共同融资环境,利用资金纽带把三方旅游企业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
2. 规范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
郑汴洛三市在旅游联动发展的框架内建立统一的行业组织和“市场准入”规则,并建立关于价格、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等相关内容的规章制度。联动组织还要定期统一整治旅游市场,规范旅途市场秩序,严厉打击破坏联动发展的企业或个人,最大限度地保护旅游消费者和旅游经营者的权益。
3. 建立良好的旅游信息互动关系
区域旅游联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跨越郑汴洛的行政区划,建立具有良好互动关系信息交流库。旅游信息交流库的建立,有利于推广组织区域性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性旅游客流,促进区域性旅游发展,树立区域性整体旅游形象,吸引更多国际游客的带来。
(二)联合开拓旅游市场,加大统筹旅游营销力度
根据郑汴洛三市客源市场现状,综合考虑郑汴洛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在旅游联动发展中,郑汴洛三市应共同开发三大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以及三大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细分中,郑汴洛旅游近程客源市场主要包括河南本省游客;中程客源市场主要包括与河南相邻的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等省份及北京市的游客;远程客源市场主要包括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以及东北、西北、西南区域的游客。三大海外旅游客源市场则包括港、澳、台客源市场;日本、韩国、东南亚客源市场以及欧美客源市场。
在对外宣传促销方面,必须坚持整体联合。一方面在联合营销中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旅游热点以及旅游节庆活动来推出郑汴洛的整体形象,力争“以节促旅”、“以节会旅”[4]。另一方面郑汴洛三市应积极利用公共媒体和电脑网络等宣传手段,借助公共媒体,主动占领旅游促销的至高点,扩大三地的旅游知名度。三个旅游城市之间要增强旅游信息交换,实现旅游信息的共享,并加快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的建设。此外,要实现网络营销的覆盖。积极建立郑汴洛旅游的专业网站,及时发布旅游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形成旅游企业和游客的互动平台。
四.提升整体旅游服务水平,建立旅游人才互动机制
(一)完善配套服务体系,统一旅游服务标准
1. 健全旅游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门户集散地、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形成多级联动的旅游服务体系。首先是在旅游集散地根据客流量和服务需求建设相应规模的游客服务中心。强化客流引导、交通疏散、区域旅游形象展示、旅游服务预订等功能[9]。其次在交通枢纽和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站。以散客和自驾车游客为服务主体,提供人工咨询、信息查询、景区宣传品发放等服务。
2.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制定共同的旅游服务标准,打造高端服务品牌。旅游服务以游客满意度为标准,促进服务礼仪的规范化和服务内容的人性化、特色化。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和旅游投诉处理,妥善处理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纠纷,切实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建立诚信旅游体系。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合法经营,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二)注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旅游联动支撑体系
首先,应建立专门的旅游培训机构,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郑汴路三地区要统一培训标准,实现三地区旅游业务的专业化和统一化,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
其次,建立与本地区及区域外各大高校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安排相关旅游从业人员到高校学习进修,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并吸纳优秀毕业生到郑汴洛工作。
最后,建立人才合作交流机制。为实现旅游人才资源共享,联动组织要放宽政策,积极引进外地优秀人才,实现人才流动合作。
参考文献
[1]张深.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5):343-345.
一体化联动 篇4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顺利通过,这预示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即将完成。其中,交通和环保两个“先行”领域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京津冀地区天然的空间布局,以及日益密切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因素在客观条件上形成了一个相互密切联系的共同体,具备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条件。以此为背景,新技术的革新、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日益密切的社会关系,极可能导致灾害发生频率升高,而且,一旦发生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极易导致经济重大损失。
面对重大灾害事故,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控制险情和减少损失,往往会出现跨区域协同救援,以及跨行政区力量和装备调集。例如: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造成位于甘肃省徽县境内的宝成铁路109隧道严重塌方,行驶在隧道内的20143次货运列车起火。陕西省消防总队接到命令后,启动跨区域应急救援预案,调集了宝鸡、汉中支队12辆消防车和80名官兵参与救援,最终成功完成救援任务。2015年4月7日,福建省漳州市PX工厂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在整个灭火过程中共调集包括周边省市在内的共200多辆消防车,并且在山东省紧急空运了1 000余吨的泡沫液作为备用。由此看出,重大灾害事故的救援越来越需要地区之间的协同配合,共同参与,府际间应急救援力量协同救援体系已现雏形。
1 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汪镭等通过对跨区域灭火救援体系的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复杂系统开发方法进行开发组织和总体结构建模。将提出的针对总体的递阶控制体系结构模型应用于长江三角洲(苏浙沪地区)的消防灭火、抢险救援体系,得到了体系的总体模型。
周立军将协作网络、协同原理与跨区域灭火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提出了跨区域灭火应急救援协作网络的概念,从设计目标、设计原则、架构设计和网络的运行四个方面研究了跨区域灭火救援协作网络的基本架构。
朱力平以跨区域灭火救援为背景,根据我国消防管理现状,针对重特大危险源提出建立动态立体灭火救援圈的思想。依据2001年公安部消防局制定下发的关于《公安消防部队处置恐怖袭击和特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通知》,可以将全国初步划分为七个基本灭火救援圈。其中,北京、天津、河北被划分到了第一灭火救援圈里,为构建京津冀应急救援力量协同机制提供了消防理论依据。张锐结合重大灾害事故的特点对跨区域灭火救援的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从协调配合、指挥系统、现场环境、保障体系等方面阐述了跨区域灭火救援协同作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韩玉祥等提出了建立灭火救援战区的思想,表述了消防战区划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迅速抵达灾害事故现场参与应急救援的角度阐述了灭火救援战区划分的依据和原则,针对如何跨省完成重大灾害事故的灭火和抢险救援工作提出战勤准备方面的建议。
2 构建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的构想
目前,我国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仍然分散于多个部门,并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公共安全救援机制。由于灾害具有突发性、广泛性以及连锁性、耦合性等特点,传统的分灾种、地区、部门的灾害应对机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应急救援需求。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相互之间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应对重大灾害事故为目标的跨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2.1 构建以消防部队为主体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消防工作不仅是政府的重要行政职能,而且是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消防部队的职能也随之拓展,在重大灾害事故处置过程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2.1.1 消防部队作为主体救援力量的必要性
纵观世界范围,虽然各个国家的体制和国情不同,但是以消防队伍为主要力量承担各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任务,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与发展的通常做法。在我国,在灾害事故现场充分发挥消防为主导救援力量的作用同样具有其内在必要性。
以京津冀一体化为背景,构建基于统一行为目标和规范的救援力量协同体系,必须确定消防部队应作为主体力量参与协同救援。同时,必须赋予消防部队参与救援时的法律主体地位,以立法的形式,确立消防部队在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中的地位,明确消防部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使其在灾害事故发生后,能够在政府直接领导下,与其他应急救援力量协同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消防部队专业优势。
2.1.2 消防部队作为主体救援力量的法律依据
国务院以及公安部等出台了一系列的规章及法规,明确了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地位、具体职责等。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7条规定:“公安消防部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指出:“要充分发挥公安消防部队作为应急抢险专业力量的骨干作用”;国务院《关于进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也指出“建立充分发挥公安消防、特警以及武警、解放军、预备役民兵的骨干作用,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各负其责、互为补充,企业专兼职救援队伍和社会志愿者共同参与的应急救援体系。”;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试行)》(公消[2007]161号)第4条规定:“公安消防部队参加抢险救援工作,必须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的作用……”,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的制定为确立消防部队作为京津冀府际间应急救援力量协同体系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
2.1.3 充分保障消防部队在救援力量中的主体地位
一方面必须明确消防部队与其他救援力量的关系,如政府应急办、企事业单位、驻地部队等。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明确消防部队在京津冀应急救援联动中对其他救援力量的指挥权。另一方面,消防部队在参与处置的同时,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在现场行使一定的处置权,如对一线的应急救援指挥、救援力量的协调部署、救援物资和装备的使用分配等;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界定和细化消防部队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消防部队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以规范其在应急救援中的行为,防止越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2.2 完善跨区域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
为提高京津冀地区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应建立京津冀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以进一步厘清各种力量之间的权力和责任,从而进一步加强对重大灾害事故的应对能力,降低重大灾害事故带来的损失。
2.2.1 构建京津冀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的原则
(1)政府主导、统一指挥。由于灾害处置工作范围广,而且涉及部门多,责任重大,当重大灾害事故发生时,现场处置工作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一章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所以,政府作为领导机构是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同时,政府通过消防部队“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将全部救援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能够统一调度指挥,使参与救援的各部门横向联动和纵向对接,发挥重大灾害事故处置的最大效能。
(2)三地一体、迅速响应。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大灾害事故应急管理体系,必须满足一地出现灾害,其他两地消防部队能够迅速响应,并能根据灾害评估情况和本总队的实际,按照相应的京津冀重大灾害事故处置预案迅速出动兵力,快速增援。当增援总队到达事故现场,首长向指挥部报到,了解现场情况,请领作战任务,增援部队与现场救援力量整合到一起,参与灾害现场的灭火救援工作,但仍受本总队首长的直接领导。
(3)资源优化、管理扁平化。建立跨区域灭火救援体系,既要在灾害发生区域内进行科学的灾害评估,又要实现灾害区域与联动救援区域之间的信息和资源共享。由于战时资源匮乏,必须通过优化配置,以保证高效利用。根据京津冀地区的灾害特点集中建立综合性应急物资和装备储备中心,当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满足应急供给和统一调度,最大程度满足作战的物资和装备需求。通过实施扁平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效率,以拓展基层管理者的管理空间,简化管理结构,从而提高在灾害处置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效率,使决策者与现场指挥者直接对接,提高灾害处置效率。
2.2.2 京津冀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的构成
建立京津冀重大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设立应急指挥中心,由灾害发生地的政府分管应急管理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指挥长,公安、驻地部队、安监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各消防部队(含增援)首长担任副指挥长,负责应急救援队伍的组织协调、指挥调度等工作。依托消防部队“119”指挥调度中心建立应急指挥平台,按照统一指挥、属地指挥、专家辅助决策的方式指挥灾害救援工作。京津冀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重大灾害事故的处置关键,是资源的整合和救援力量之间的协同配合,既要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和信息共享,又要与水、电、气、医疗、通信等部门加强沟通。充分发挥党、政、军、民互动参与的合力,以减少体系内耗,从而提高效率,缩短各救援力量的灾害响应时间。同时,设立专门的协调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救援力量的物资分配和保障。救援力量的组成与职能,如表1所示。
2.3 完善京津冀跨区域应急救援的战勤保障
2.3.1 完善物资储备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正在建设和将要建设的部局级应急装备物资储备库共有10个(截至2010年3月),其中河北省石家庄市作为其中之一的储备点可以为京津冀地区的特大灾害事故提供有力保障。而且在全国划分的6个区域保障中心,北京是华北地区的维修中心,可以保证京津冀地区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的战时抢修保障。
2.3.2 构建多渠道物资运输方式
在物资运输的方式上,采用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相结合的运输方式,实现最快速、最便捷的运输目的。目前,京津冀三地综合交通网络正在构建中。2015年7月,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的召开,预示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交通一体化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先行领域正式落实。这为满足京津冀跨区域救援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物资运输条件。
2.3.3 优化物资储备格局
在物资储备的方式上,要坚持以地方为主、消防为辅,形成多渠道存储、多方位保障的储备格局。除消防专用物资外,凡属警地通用的物资,如饮食、药品、油料及通用运输工具、大型机械设备等,均由地方统储统供,变我储为民储。同时,必须整合京津冀地区消防装备资源,与消防装备生产厂家沟通协调,规范消防装备生产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促进京津冀地区消防部队装备的统一,以保证在灾害事故现场能后进行装备的替换和维护保养。
2.3.4 强化物资保障方式
在物资保障的方式上,要建立各自的战勤保障大队,满足作战队伍的饮食和寄宿保障,时刻做好第一时间出发的准备,并且做到“增援未到,装备先行”,在作为增援队伍还未到达灾害现场时,战勤保障大队以及部队携行的装备物资已经提前到达,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2.4 组建京津冀跨区域应急救援的专家队伍
重大灾害事故的处置程序必须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进行,灭火救援方案和决策的制定必须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因此,整个应急救援过程必须依靠专家队伍的技术支持和风险评估,根据专家在现场的信息反馈,适时地调整战术。
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拥有众多与应急救援相关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智力资源丰厚,可以考虑建立首都地区应急救援专家资源库、资料库。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是以研究火灾基础理论、工程消防技术和建筑防火技术为主的国内综合性消防科研机构,完全可以胜任应急救援的专家咨询与指导任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是全国消防领域现役院校,消防应急救援领域教学、科研人才济济,科研成果较多,可以考虑在学院内成立重大灾害事故处置专家委员会,委员由火灾与抢险救援领域的专家担任,可以及时与天津消防研究所专家以及社会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组成专家组,在京津冀地区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时赶赴现场,为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和辅助决策。
2.5 完善京津冀跨区域应急救援的通信保障
应急通信技术保障既要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内部专网的系统规划,还需要与社会相关通信保障单位加强合作,及时通过多渠道的方式调用各种通信设施,以保障灾害现场应急救援通信的畅通。
2.5.1 建立联动报警机制
统一采用消防部队“三台合一”的接警系统,构建消防、公安、医疗三个部门第一时间联动响应的机制,以保证政府的统一指挥、以及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灾害应对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消防部门的跨区域协同作战能力。丰富应用通信手段,充分发挥高新通信技术装备的应用,如公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微波通信以及应急通信车等多种通信技术手段保障应急通信。
2.5.2 建立基础信息保障系统
可以依托消防部队“119”通信指挥系统建立,实现随时查询和及时获取战时现场相关信息;实现应急指挥车与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互动;实现快速准确定位事故现场、自动统计出警车辆、自动记录现场信息等功能。
2.5.3 建立顺畅的通信联络系统
通信保障的关键是保证处在一线作战的消防部队之间的联络顺畅,消防部队跨区域协同作战的通信保障工作要求反应迅速,在长时间的陌生作战环境中保证不间断通信,既要解决上下级纵向指挥问题,又要满足增援总队与属地总队之间、消防部队与各联动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问题。跨区域增援作战部队到现场后要主动向指挥部报告本单位的通信情况,必要时应向指挥部递交本参战部队现场通信保障方案,在取得指挥部的同意后或者按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现场通信保障工作,确保现场通信有序指挥和通信畅通。
2.6 完善京津冀跨区域应急救援的制度建设
要切实落实京津冀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就必须具备与之相应的制度作保证。由于参与救援的部门众多,而且涉及到跨行政区域的问题。所以,必须明确各政府之间,政府与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划分,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实施。
2.6.1 确立征用权和补偿义务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二条规定:“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一旦京津冀某地发生重大灾害,救援物资和装备第一时间不能够满足需要的,政府及救援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公民征用财产,以满足第一时间的应急需求。当有必要对个人和单位征用财产时,由当地政府进行协调,并完成对征用财产的分配和管理。灾害处置过程中,其他增援力量如果对征用的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等造成损坏和灭失,应当及时上报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灾害处置结束后,对征用的财产补偿完全由事故当地政府负责。
2.6.2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通过召开三省联席会议的形式,加强沟通与联系,互相学习借鉴经验,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按照灾害救援力量的不同,由一方或多方牵头,召开不同职能类别的联席会议,如图2所示。
可每年举办一次,三地轮流,期间一切事务由承办单位负责。其中,消防部门的联席会议可以以跨区域协同作战为主题,探讨和解决在救援过程中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建立重大灾害灭火和抢险救援模式,实现三地消防部门的统一响应、迅速出兵、合成尖刀力量。
2.6.3 建立经费保障制度
要保障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应急救援工作的正常进行和应急救援力量的正常运转,必须具备一定量的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经费保障机制。(1)政府每年按照财政支出额的适当比例予以单列专项储备资金。根据《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第13条规定:“军队参加国务院组织的抢险救灾所耗费用由中央财政负担。军队参加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的抢险救灾所耗费用由地方财政负担。”(2)设立京津冀重大灾害保险基金,鼓励人民群众和各单位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投保;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和商业化保障,如政府发放国债、公司企业提供一定救援费。(3)吸收社会公益资金。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吸收社会捐助、捐献、贷款,或通过国际救援捐赠个人依法提供的赞助捐赠;设立京津冀消防应急救援基金会,用于对增援总队车辆装备损毁和维修的补偿,以及对灾害处置过程中受伤或牺牲的消防员的医治和安抚费用。
2.6.4 确立官员问责制度
建立健全灾时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在灾害处置过程中,政府担任了决策者和领导者的角色。所以,政府的履职对灾害事故的处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官员问责制度是政府权责统一的表现,有利于政府强化责任感,是依法行政和权利受监督的保证。在事故处置过程中,有些官员为防止责任倒查,对部分灾情隐瞒不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损失;现场指挥决策失误,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指挥,武断地下命令,延误最佳救援时机;为避免责任追究,出现“不作为”、“不履职”的现象;甚至出现越权和以权谋私等犯罪行为。对此必须健全问责制,使政府的权利在群众监督中有效运行。
3 结束语
一体化联动 篇5
目前在电网设备状态分析和监测预警方面, 采用的方式依然是在PC端查看设备状态和数据, 随着电力设备的日益增多, 仅通过PC端查看数据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设备状态交互分析与风险预警的需求, 并且单纯基于PC端的方式, 信息共享不及时, 一般都是点对点的信息共享方式, 无法做到点对面的信息传播, 致使行动及决策滞后[1,2,3]。
另一方面, 电力系统数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虽然有的对数据采取了加密后再传输的方式, 但是, 大多仅仅运用了单纯的一种加密机制, 而且, 通信双方的密钥往往一经生成, 则长久使用, 未能做到一次一密, 在本身薄弱的加密机制上加之密钥管理不当, 很容易造成数据被破解, 存在严重的数据信息安全隐患, 并且在数据传输量增大时, 容易造成数据堵塞, 数据的实效性严重降低, 影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4,5,6]。
因此, 如何在保障电力系统数据安全的基础上, 对电网设备状态进行分析和预警, 实现信息点到面的传播非常重要。
1 一体化联动平台
一体化联动平台研究采用移动应用技术、电网设备状态分析技术、监测预警技术和消息实时推送技术, 以信息时效性为核心, 将移动应用执行端和后台管理决策端相融合, 形成决策与行动快速联动反应的移动与就地一体化办公, 全面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1. 1 平台总体结构
平台总体结构由移动应用执行端、数据服务端和后台管理决策端组成。如图1 所示:
数据服务端一方面作为源数据的提供者, 为移动应用执行端和后台管理决策端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另一方面作为移动应用执行端和后台管理决策端的数据通信中转桥梁, 实现执行与决策的联动反应。
用户组通过后台管理决策端统一进行分配组织, 根据各个人员的专业、工作和种类等进行动态管理划分, 形成数据和消息的针对性辐射策略。
1. 2 移动应用执行端
移动应用执行端如图2 所示:
移动应用执行端的统计分析模块实现设备、缺陷等的统计和诊断分析; 监测预警模块实现变电监测、输电工况、缺陷预警和气象预警; 消息收发模块实现消息的推送和对后台管理决策端及各个移动应用执行端所推送消息的接收; 设置管理模块实现对移动应用执行端的功能菜单管理、历史数据下载和版本更新。各个模块通过数据加解密/解压缩模块连接数据通信接口, 经电力专用无线网与数据服务端进行通信。
1. 3 后台管理决策端
后台管理决策端如图3 所示:
后台管理决策端的消息推送模块实现对移动应用执行端按用户组的形式进行消息推送; 消息统计管理模块实现对各个用户推送消息的接收和阅读情况的跟踪统计和管理;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对移动应用执行端用户的登录权限、密码策略、消息推送权限和接收权限的管理; 分组管理模块实现对用户组及用户组成员的配置; 版本控制模块实现对移动应用执行端软件版本的更新及发布。
1. 4 数据服务端
数据服务端如图4 所示:
数据服务端的Web服务模块经数据加解密解压缩模块后, 通过数据交互接口与数据服务模块的数据服务接口进行数据通信; 消息分发接口用以将来自移动应用执行端和后台管理决策端的消息分发到各个用户组中的成员。数据服务模块通过外部数据采集接口采集电力设备数据并将其进行结构化处理后存入数据库中。
2 平台通信原理
整个平台采用有线网和无线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信。移动应用执行端采用无线网络的方式与数据服务端进行通信, 后台管理决策端采用有线网络的方式与数据服务端进行通信, 数据服务端作为移动应用执行端和后台管理决策端通信的中转桥梁。整体通信原理如图5 所示:
移动应用执行端的统计分析模块、监测预警模块、设置管理模块通过数据通信接口经电力专用无线网向Web服务接口发送数据请求, Web服务接口接收到数据请求后, 将其转发至数据交互接口, 然后通过数据服务模块中的数据服务接口获取对应的数据后返回至移动应用执行端中对应的各个功能模块, 最后通过数据可视化模块完成各个功能模块数据结果集的直观可视化显示; 消息收发模块经电力专用无线网与Web服务接口进行通信, 通过Web服务接口将其转至消息分发接口完成消息的推送和收取, 在成功推送或者接收及阅读消息后, 自动将消息状态返回至数据库中。
后台管理决策端的各个模块通过电力专用网与Web服务接口进行通信。其中, 消息推送模块将要推送的消息提交至Web服务接口, 一方面Web服务接口将其转发至消息分发接口后, 经电力专用无线网推送到各个用户组, 另一方面, Web服务接口将推送的消息详情经数据接口至数据服务接口后提交至数据库进行存储; 消息统计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分组管理模块和版本控制模块通过数据通信接口经电力专用网至Web服务接口, 通过数据接口至数据服务接口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3 数据安全与交互机制
根据上文可知, 不管是移动应用执行端、后台管理决策端, 还是数据服务端都有数据加解密/解压缩模块, 这一模块通过采用设备验证技术、混合加密技术、密钥随机管理技术和数据压缩技术, 在对接入设备进行安全验证的前提下, 数据发送端提取所请求的数据, 通过混合加密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加密, 实现一次一密的数据请求传输机制, 并通过数据的综合压缩, 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通信提供支撑, 保障电网数据的安全和高效。
如上图所示, 数据发送端作为数据的提供方, 数据请求端作为数据的应用方, 两端通过电力专用网络 ( 有线和无线) 进行数据交互。
数据请求端通过数据请求模块发起数据请求, 并提取自身的身份标示码, 经非对称密钥随机生成模块生成公钥和私钥, 将私钥留存后, 转交至数据发送端的合法性验证模块。
合法性验证模块提取身份标示码库中合法设备的身份标示码对数据请求的合法性进行验证, 若身份标示码和数据请求端的匹配则验证通过, 否则拒绝该数据请求。
在合法性验证模块通过验证后, 数据响应转发模块将公钥交由公钥加密模块留存, 并通知数据提取模块提取请求的数据, 一旦数据提取成功, 对称密钥随机生成模块随机生成对称密钥, 通过对称密钥加密模块将提取成功的数据进行对称加密得到数据密文, 并且通过公钥加密模块对生成的对称密钥进行加密, 得到密钥密文。数据压缩模块对密文数据和密钥数据进行压缩返回至数据请求端。
数据请求端在收到返回的数据时, 通过数据解压模块对压缩后的数据进行解压, 得到密钥密文和数据密文。密钥密文通过私钥解密模块利用先前留存的私钥解密出对称密钥, 通过对称密钥解密模块利用已解密出的对称密钥完成对数据密文的解密, 得到数据明文。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目前电网设备状态交互分析与风险预警的不足和数据安全的要求, 设计了一体化联动平台, 将移动应用执行端和后台管理决策端相融合, 使移动端能实时接收后台管理端的预警信息提醒、缺陷信息推送、决策指挥下达。
摘要:介绍集移动应用和PC办公于一体、执行与决策联动、多种加密机制混合使用的电网设备状态交互分析与风险预警一体化联动平台, 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基础上, 实现将设备监测信息按统计分析、指标信息、预警分析、缺陷统计跟踪等实时在移动端进行可视化显示, 利用后台交互管理机制, 使移动端能实时接收后台管理端的预警信息提醒、缺陷信息推送、决策指挥下达。
关键词:状态分析,风险预警,一体化联动,数据安全交互
参考文献
[1]郭志民, 王国栋, 许长清.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的部署和应用[J].河南电力, 2011, (3) :12-16.
[2]谢存波.分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状态监测技术研究[J].甘肃科技, 2013, 29 (24) :50-51.
[3]翟瑞聪, 王红斌, 谢善益, 等.电力设备状态检修系统研究与应用[J].广东电力, 2013, 26 (5) :96-100.
[4]戚宇林, 刘文颖, 杨以涵, 等.电力信息的网络化传输是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J].电网技术, 2004, 28 (9) :58-61.
[5]李文武, 游文霞, 王先培.电力系统信息安全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1, 39 (10) :140-147.
“园校一体”联动发展的策略研究 篇6
一、产业园区与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园校一体”发展内涵界定
“十二五”期间, 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同时教育体制改革也面临重要的转型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动力来源于创新驱动, 而创新驱动的深层次要素来源于科技引领下的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主要溢出于企业间的产业集群和高校的学科群 (高职院校的专业群) 这两类创新主体, 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 与专业群的协同发展更有助于提升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1. 产业园区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 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包括高新区、开发区、科技园、工业区、产业基地、特色产业园等以及近来各地陆续提出的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产业园区企业的集聚主要以产业链为纽带形成的, 便于企业间资源与市场的整合, 形成区域经济优势。
2. 高职二级学院
高职二级学院是指高职院校的下属学院, 通常以某一学科 (专业群) 为主形成。对高职院校而言, 一般以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专业构成专业群, 专业群围绕一个或多个基础较强的重点专业组建;再由几个相互关联性强的专业群构成二级学院, 二级学院自行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 通常在学校的整体指导下进行工作。
3.“园校一体”
“园校一体”具体指产业园区与高校高度融合、协同发展, 共同助推区域产业发展和专业提升。产业园区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势, 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就业和技术服务提供平台, 高校基于知识资源优势, 为产业园区及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 园校共建协同发展平台, 探索共建管理机制, 形成推动产业园区和高校的动力机制。
二、中国 (宁海) 模具产业园区产业特色与宁海学院专业群发展现状
1. 中国 (宁海) 模具产业园区产业特色及发展现状分析
宁海模具城位于宁海市区北侧, 是由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和宁海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家模具工业园区, 总规划面积4500亩, 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截止2012年底, 宁海模具城共引进企业500多家 (模具制造企业400家) , 实现销售达78.3亿元。宁海模具城生产的模具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8个国家和地区, 已具备制造30吨以上大型模具的生产能力, 计算机在模具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 (宁海) 模具城内主要有两类企业。一类是大型模具企业, 如宁波市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等, 产值上亿元。另一类是中小微型企业, 产值小, 规模小, 也有部分作坊式模具企业, 参与模具制造的加工类外协业务, 需要市场扶持, 有待发展壮大。产业园区融合宁海县模具行业学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学院共建促进产业园区快速发展的机制, 着力促进宁海县的模具产业转型升级。
2. 宁海学院专业群与发展现状分析
2004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海县政府签约共建宁海学院, 2007第一届机电类学生入驻, 逐步形成了以模具设计与制造、工业设计专业为龙头专业覆盖“设计———制造”专业链的特色专业群。
(1) 优势专业群。
机械专业群。机械专业群由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3个专业构成, 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为核心, 培养以模具产品设计、数控加工与装调、注塑机控制与维护、模具制造项目管理为主要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设计专业群。设计专业群由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2个专业构成, 依托宁海县文具、模具、小家电产业, 从产品功能型设计拓展到产品的外观设计, 主要培养结构设计师和产品创意设计员。
(2) 优势专业群发展现状。
依托模具产业园区, 各专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模具设计与专业。学校于2010年先后以“引厂入校”方式, 与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宁海县阳超模塑厂共建了华宝模具教学工厂和阳超模具教学工厂, 基于模具设计与制造全流程来培养模具设计、模具工艺、检测和项目管理人员, 突显了基于真实项目导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诞生了中国第一个“专利班”, 全班35名学生获得授权专利39项, 其中“婴儿摇篮床”以9万元转让于企业, 开创了基于产品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数控技术专业。按照数控加工和数控装调两个方向继续人才培养, 自2009年以来, 获得企业的专业奖学金 (3万/年) 支持, 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高度评价。自2013年开始, 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拓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五轴数控高技能人才”培养, 以满足企业对五轴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需求。
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懂机械与电子两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自2012级开始, 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合作, 利用优势教育资源和先进的办学理念, 共办“龙华班”, 开展工业自动线技术人才的培养。
产品造型设计专业。该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 以适应社会对产品满足功能性需求以后, 增加对产品美观、舒适的需求。
三、“园校一体”联动发展创新平台
中国 (宁海) 模具城与宁海学院在合作发展中不断探索, 共同致力于联动发展建设, 初步建成了一批共建平台。
与宁海县模具城共建六大服务平台。①模具检测中心, 主要涉及模具设计和结构审核、尺寸精度、形状和位置、表面粗糙度等36项专业检测技术, 2008年6月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与省质检部门检测资质认定, 成为区域内可对外营业服务的专业模具检测机。②模具信息中心, 搭建一个涵盖信息交流、电子商务、企业管理、模具应用软件共享等功能的模具信息公共服务平台。③模具产业培训服务中心, 为区域内模具企业提供模具设计师、模具工程师、模具营销、模具项目管理等人才培训。④模具展示中心, 建成集模具发展历史、模具展示、模具工艺装备展示、集成教学等多个的区域展示交流平台。⑤模具热处理中心, 为区域内模具企业提供热处理业务。⑥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 研究领域涉及模具业发展计划、产品技术项目等。
院士工作站。2011年9月, 全国唯一的塑料模具领域的院士申长雨入驻在宁波市第一注塑模具有限公司 (位于宁海模具城) 的工作站, 旨在开展先进模具设计、模具标准件开发、模具外语人才等, 助推宁海模具产业结构转型发展。
模具产学合作创新平台。2011年,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在宁海学院共建了宁波市模具创新中心, 共同致力于先进模具制造技术的研究和新产品试制。
模具产学研联盟。2013年5月, 由宁海县政府发起的模具产业职教联盟成立,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主要高校单位成为理事, 与当地中职学校、宁海县模具城一起, 在中高职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模具制造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模具教学工厂。宁海学院先后于2010年和2012年, 通过“引厂入校”方式引进了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宁海县阳超模塑厂, 共建了华宝模具教学工厂、阳超模塑教学工厂, 校企合作开展模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四、“园校一体”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依托宁海模具产业优势及中国 (宁海) 模具城企业资源优势、宁海县教育资源优势 (宁海学院) , 创新管理体制, 建立了由政府、行业和企业、学校三方组成的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 (图1) 。宁海县县长和学校校长为主任委员, 宁海县分管工业、教育副县长和行业会长及学校副校长为副主任委员, 政府、学校及有关企业负责人为委员;在模具城和宁海学院分设产学合作中心, 负责具体工作。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发挥政府、企业、学校三方作用, 整合产学研资源, 为基地的运作提供信息合作平台和政策方面支持。政府部门负责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 学校负责宁海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 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产学合作工作。
进一步深化宁海学院的机构改革与设置, 建立由宁海学院、中国 (宁海) 模具城有限公司组成的董事会, 实行董事会下的宁海学院院长负责制, 共同管理学院日常行政、生产、培训、社会服务等管理工作 (图2) 。为了进一步拓展宁海学院的产学研基地功能, 承接实践教学、培训、社会服务等项目时, 政府、企业、学校以项目形式拨款到宁海学院, 由宁海学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政府、企业、学校派相关管理人员参与宁海学院的管理工作。
五、“园校一体”联动发展保障措施与成效
1.“园校一体”联动发展保障措施
(1) 政府在学院专业群与产业园区协同发展中发挥引导作用。在与产业园区的合作中, 政府得到了来自宁海学院的智力支持, 推动了政府对“院园校一体”发展的支持与政策引导, 在学院土地使用、扶持办学经费、与当地企业科技合作、与当地中职院校合作办学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由此可见, 无论是在学院专业群为匹配地方产业发展而做出的主动适配, 还是地方产业为反哺学院专业群而做出的客观配合, 政府层面都应发挥出更高效率的协调和促进作用。
(2) 产业园区发挥项目引导作用。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面向学院专业群发布企业难题和研发项目需求, 建立每年“企业难题”发布制, 促成企业与学院的技术合作, 并可将技术成果在园区内推广, 促进整个产业的整体性技术提升。
(3) 学院发挥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作用。学院加大对领军人物的引进与培养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建设好科技研发实验室, 争取各级科技经费。学院做好专业群发展规划工作, 充分依托学校人事政策、实训政策、成效奖励政策等, 促进专业群快速发展, 为宁海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2.“园校一体”联动发展成效
(1) 宁海学院为产业园区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模具行业企业不仅需要模具专业技术岗位人才, 也需要商务、工业产品设计、管理等岗位人才。宁海学院地处宁海产业园区, 基于学院实训资源和人力资源建立了模具行业人才培训体系, 成立了模具人才教育培训中心、模具人才托管中心, 建成宁海县在职职工培训基地和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以模具行业为背景, 贯通工业产品设计、模具 (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模具商务、模具企业管理等专业, 培养具有模具行业特色的不同岗位人才。完成了模具设计师相关课程开发与讲义编写, 承接宁波市教育局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宁海县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培训等项目, 面向企业培训技术人员累计2000余人次, 有效提高了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宁海企业合作完成横向课题10余项, 有效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发展。
(2) 模具城为宁海学院学生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宁海学院机电类学生第3与第4学期进行专业知识与综合知识的学习, 通过宁海模具城的企业和宁海县紧密型合作企业开展实训项目锻炼。特别是第4学期开设的塑料模具制造课程在“华宝模具教学工厂”实施, 以模具钳工工作岗位为依托, 以模具制造进度总计划为主线, 以工艺流转程序与日生产计划为依据, 完成模具零件制造各工序跟踪、检测、模具钳工装修配、试模、修模、试产等工作任务。形成模具设计、工艺编制、模具装配与检验、营销与维护、技术员、工艺员职业素养, 真题真做, 真正实现“零距离”培养。
参考文献
[1]谢仁业.从产学研合作到科教经互动——教育、科技、经济互动理论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2) .
[2]赵西萍, 李徽, 郑玮.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机制研究[J].高教探索, 2005, (5) .
[3]史秋衡.我国高职院校“县校合作”发展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 2012, (7) .
一体化联动 篇7
一、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席卷整个世界, 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一体化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 在全区域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 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这就要求区域教育发展趋向一体化, 以配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含义是破除区域内部阻碍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扩张每一个细分教育市场的市场空间, 从而在促进存量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同时, 吸引更多的教育投资, 增加和丰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它强调两点意义:一是区域内各院校之间分工基础上的协作, 并协调一致;二是市场的一体化和要素资源在区域市场内自由流动。
要实现这个目标,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主导, 通过各地政府间协调确定统一的教育一体化的规则和目的, 取消各地现行的不利于教育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规章制度, 同时出台全面开放区域内教育市场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社会各部门要积极响应, 深入教育合作领域, 提出各地教育现代化目标, 努力采取行动落实, 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一体化, 促进教育现代化。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 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 我国GDP持续快速增长, 2003-2007年连续5年增长幅度超过10%。在2008年和2009年, 国际金融危机肆虐, 世界经济深度衰退, 我国依然创造了9.0%和8.7%的GDP增长率。我国已然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发动机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整个社会将需要大量训练有素、专业技术熟练、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向社会、为产业输送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它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质为目标, 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所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而且能够通过改善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产业自主创新紧缺的创新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提高劳动者素质,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提高产业附加值, 创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高等职业教育的协作与联动发展, 有利于发挥群体优势, 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教育一体化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融合实现, 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之本和科技之基。
(二) 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是实现教育资源整合优化的需要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 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成本投入, 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成本高于普通高等教育成本, 再加上政府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能及时改善, 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缓解资金压力, 又导致生源市场的恶性竞争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 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入了经费少生源差质量低的怪圈。另外, 高等职业院校各自为阵, 重复投资, 低水平建设教育同构同质现象严重, 使本就捉襟见肘的有限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不对等, 高职院校难以提供企业所需人才, 企业不愿提供实训场地和实训指导, 也导致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缺乏得不到有效缓解。
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 建立院校间资源共享共建机制, 优势互补, 高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让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调入职业院校任教或作为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 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 同时还缓解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压力,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 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完成的职业教育, 它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双重属性。“职业性”表明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它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高等性”表明它有别于传统职业教育, 它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和高技能的熟练运用。因此, 高职院校只有实施特色发展战略, 走特色办学之路,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 就是为了因势利导, 使高职院校间优势互补, 保存实力, 突出特色发展, 并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开创特色专业,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 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过去的“一刀切”的发展管理模式明显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对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 培养规格不同, 培养目标也不同, 管理方式理应不同。这要求进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要联系高校实际, 加强分类管理, 不搞“大而全”、“摊煎饼”模式。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 我们看到了“简政放权”、“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等分类指导的安排, 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制度型设计, 也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的有利之举。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机制的初步构想
高等职业教育的联动发展, 就是要建立起社会各界、各部门间的协作联动机制, 坚持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优势互补、合理分工, 坚持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 以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地区联动的方式, 充分发挥经济社会促进作用, 把我国各区域建设成为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有国际综合竞争力的经济体。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教师、学习者、家长为了提升教育质量, 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 建立起合作关系, 形成以合作为基础, 以追求总体利益为目标的协作联动机制。
构建各区域经济体内社会各界、政府各部门间的协作联动机制, 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统筹协调, 完善政策体系, 建立政府主导、各级相关部门落实、人大政协与社会中介组织协同监督的制度, 形成有利于教育一体化的良好环境。二是突破行政壁垒, 建立通达的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支持及推进体系, 为区域教育一体化提供支撑和保障。三是建立多样化的有效推动教育联动发展的资源共享平台, 形成上下互动、内外合作联动共赢的机制, 开拓教育资源各要素自由流动的新局面。四是围绕区域内重要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发展, 以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提升为目标, 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手段, 促进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 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发等工作。
(一) 政府切实履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 加大力度保障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
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统筹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完善职业教育立法, 用法律强有力的保障社会各界各部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 广泛吸纳社会性资源, 为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 建立由下而上、逐步推进的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激励机制
想方设法调动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组织、企业等众多利益主体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的积极性, 建立由下而上的激励机制, 是我国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长期深入合作的基础条件。在学校、企业、教师、学生 (家长) 等层面, 要充分调动起他们的教育合作需求以及参与积极性。
(三) 完善内外部环境建设, 为高等职业教育教育协作联动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我国目前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的推进尚未形成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关心参与的氛围和区域大环境, 难以提供有效支撑。应积极探索统一推进各地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改革、职业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合作机制, 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标准, 定点依托部分城市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作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开放、共享区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 积极创造条件合作办学。
(四) 科学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发展, 建立共建互认互通机制
统筹高等职业院校与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 建立学分互认机制, 强化教育信息网络化建设, 共通人才信息库、教育资源数据库、教育资源与管理平台等, 实现教育信息对接和教育资源共享, 使高等职业院校师生得以有序流动。
(五) 完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合作交流机制, 形成社会化教育评价制度
建立多元化的联动发展体系, 如把各种论坛、协会等交流纳入到其中。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统一规范, 引导形成稳定的沟通机制, 如长三角地区率先开展起来的一年一度的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继续推进学校和教育评价的社会化工作, 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 支持、培育、扶持各专业组织、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成长。制订激励教育联动评价的相关政策, 鼓励教育评价机构、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区域教育联动, 对在推动区域高等职业协作与联动发展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城市、单位和个人定期予以表彰, 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四、结束语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是实现教育一体化和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推手。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面向现代化,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应用型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也应不仅仅停留在专科和本科层面上, 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更能有力保障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广泛应用高技能的能力。只有完善了区域教育的类型和层次, 才能真正实现区域教育一体化, 也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联动发展机制, 是促进区域教育一体化的历史必然。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教育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余秀兰.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长三角教育的应为与难为[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9) .
[2]、夏建勇等.以改革为动力, 构建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 .
[3]、马庆发.“长三角”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 2007 (10) .
[4]、赖先进, 许中正.试论职业教育在产业动态升级中的作用与机理[J].职业与教育, 2010 (8) .
[5]、杨开明.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刍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1) .
[6]、薛明扬等.长三角地区教育联动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09 (1) .
一体化联动 篇8
1. 发展现状。
2007年8月初,山东省委在原有区域经济发展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一体两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一体”是从山东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主要由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省会经济群经济圈两大版块构成,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等十个市。“两翼”则分别是北临渤海湾的黄河三角洲和南接苏豫皖的鲁南经济带,从而做到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比翼齐飞。沿海地区和胶济一线领先发展,荟萃了全省生产力的精华,可以说是山东经济的“脊梁”,可将其看做山东省这一经济区域的核心区,即发达地区。南北两翼资源丰富,但目前工业基础相对较弱,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巨大的资源潜力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可将其看做外围区,即落后地区。“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经过将近两年的发展实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然而在看到发展的喜人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山东省仍然存在一系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体”领先发展,“两翼”实力较弱,仍然是制约我省从经济大省转化为经济强省的关键环节。在国内外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寻求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2. 区域联动发展的内涵。
区域联动发展是以区域间各地区互为需要、互利共赢为目的的双向互动的良性发展系统。它是遵循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内在规律,努力破除产业、区域、生产要素等关联互动的障碍,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积极开展区域间产业转移与对接,促进产业链不断拓展延伸,寻求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有限的资源供给范围内,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优势互补与联动发展。
区域合作、联动与协调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同发展的世界性潮流,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为更好地利用和应对这一世界性潮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目前,中国很多地区已经在这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积极措施,实行区域内部合作和联动发展。
二、山东省区域联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1. 应对国内各省域间经济竞争压力的外在驱动力。
目前,中国很多省份已经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积极措施,建立新的区域联合体,实行区域联动和合作发展。
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为主要城市的“长三角地区”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区域联动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区域。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会为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跨地区的合作及联动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为今后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面融合创造条件。“京津冀”地区主要包括京、津和冀北地区,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组成,并涵盖了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以及石家庄市等部分地区。其中以京、津两市组成双核结构,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后奥运会时期,以北京为发展核心,作为奥运会举办地协作地区的“京津冀”其他城市,都意识到了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契机,纷纷加快了自身交通、商贸、物流、旅游、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并加大了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和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开展“京津冀”的区域合作和联动,以形成竞争有序的区域合作和联动发展态势,将最终促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包含了中国华南、东南和西南的九个省份及两个特别行政区,尤其以广州和香港为中心的“大珠三角”是位于“引擎”地位的经济核心区。经过几年的发展,事实证明,“泛珠三角”经济区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载体,它不但为港澳在内地的发展提供了更深更广的经济腹地,而且有效带动了区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共享,营造了互补、互利、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多赢格局。另外,中部五省和东北地区的联动发展也取得了效果显著的长足进步。
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一员的山东省,在积极参与与经济圈内部的各省份进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的同时,势在必行的关键是要重点强化本省域内部的发展实力,以增强本省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竞争优势。作为增强山东省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战略手段之一,区域内部的经济联动发展能够实现企业间、政府间、城市与区域间的联动与合作,有利于形成山东地区的区域整体优势,提高其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
2. 加快地区经济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近年来,尤其是确立了“一体两翼”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以来,山东省经济发展迅速,势头良好,许多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然而,经济大省并不意味着经济强省,与一些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与一些省份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还有日益扩大的趋势。从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不均衡阶段,“一体”发展较快,“两翼”总体水平较低。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体”和“两翼”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二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维持的高增长造成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过度污染;三是部分地区存在恶性竞争,缺乏合作分工,产业同构、重复建设、行政分割等问题在某些地区依然存在;四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长期以来重城轻乡,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五是忽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且资金支撑不足,致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后劲较小。
所以,针对以上问题,寻求合作和联动发展已经成为我省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制定联动发展规划,可以充分发挥核心区和外围区的聚合辐射效应。站在将山东省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高度,进一步整合核心区和外围区的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统筹发展、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发挥核心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交通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带动外围区的发展。例如,加强政府间的对话和协商,积极营造促进地区联动发展的有利环境;加强金融领域的实质性合作,核心区发挥其金融系统的带动作用,加大对外围区的金融扶持力度,为其加快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两地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产业链条上加强生产协作活动,并不断扩大规模;启动区域交通和城建基础设施的联动和一体化建设等等。这种发展思路的转变,是山东省积极应对外省激烈的竞争压力,加快地区自身能动发展的必然选择。
3. 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推动力。
在“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对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规划和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由于山东省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仍比较严重,出于利益机制的考虑,各地区政府难免会以保护本地利益为主,需掌握全局观念的省委省政府进行适当地协调,运用行政手段动员“一体”推动“两翼”,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山东省积极加强了相关部门在统筹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如由省发改委牵头,与核心区和外围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了“一体两翼”区域发展规划。另外,各地政府间亦基本形成了多层协商机制,通过周期性的城市经济协调会议等协调载体,重点加强了产业、金融、旅游、生态和信息共享等领域的专项协调合作。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成为区域产业合作和联动的主体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具体到山东省实践中, 半岛城市群中的青岛、济南、烟台等主干城市充分发挥了诸如海尔、海信、青啤、山东重汽、济南二轻骑等知名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将与落后地区企业在产业链领域的合作做大做强,既分工又合作,并对落后地区企业进行了技术创新领域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信息资源渗透及共享,有力推动了我省区域联动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殷为华.新时期长江三角洲区域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思考[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9) :53-55.
[2]何骏.以城市群战略带动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J].区域经济, 2008, (5) :36-37.
[3]沈玉芳.中国区域联动发展格局与中部崛起[J].经济研究, 2006, (12) :21-27.
[4]叶庆顺.欠发达地区产业链培育的思考[J].经济师, 2008, (11) :282-284.
[5]赵骅, 周洪祥.基于产业链的产业集群连续垄断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11) :80-83.
[6]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5, (11) :25-30.
[7]孙瑞杰, 赵昕.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链构建——以青岛市为例[J].海洋经济, 2008, (3) :73-77.
[8]马传栋.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到泛山东半岛城市群——按十七大精神探讨“一体两翼”战略下的”一体“发展战略[J].东岳论丛, 2008, (1) :56-61.
[9]沈玉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态势及中国区域联动发展格局的基本取向[J].上海投资, 2005, (6) :16-20.
[10]曹群, 姜振寰.产业链的内涵与特性分析[J].商业研究, 2008, (11) :133-135.
[11]杨公朴, 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