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2024-09-14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共12篇)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篇1

我是小学教师, 在这里主要简单叙述小学教育的感受。六、七岁孩子的入学, 这是儿童生活中喜悦的一件大事。它意味着家庭和学校要逐步地把孩子培养成为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完成这一任务, 就要从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入手, 因材施教, 有的放失。

一、小学生身体发展的一般特点

小学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高、体重、胸围在变化, 而且各器官的机能也在不断地变成熟。因而, 不能把孩子看成是缩小了的大人, 而要对儿童特别关心和保护。

1.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小学儿童的神经系统己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脑重量己经接近成人水平 (成人脑重1400克左右, 七岁儿童脑重量可达1280克左右, 九岁达1350克左右, 12岁达1400克左右) 随着大脑的发育, 神经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这就使神经传导更加快速准确。小学儿童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都能得到发展, 条件反射的形成也比较稳定。小学儿童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 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 如按时到学校学习, 遵守纪律等, 可是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还不够, 表现在注意力不稳定, 很容易分心, (学前班儿童一般注意力稳定在十分钟左右, 一年级儿童一般稳定在二十分钟左右, 二年级儿童一般稳定在二十五分钟左右, 三年级学生一般稳定在三十分钟左右) 所以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特点, 引导他们在最适合地时间内听课、识字、学算术、画画、唱歌或劳动、做好事等。小学高年级儿童比低年级的自我控制能力虽然增强了, 但也很容易被新颖、奇异事物的刺激所吸引, 忘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所以, 小学儿童从事某一项活动不可能持久, 容易厌倦或疲劳。如果让儿童长时间不休息地连续做功课, 效果不佳, 容易挫伤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 儿童的活动内容及形式要按年龄时段的特点经常更换, 使孩子大脑的不同部分轮流工作、休息, 以提高其积极学习的效率。目前, 有一些老师和家长望子成龙, 一味追求儿童的学习成绩, 让儿童长时间的学习, 忽略儿童的德育及学习兴趣和精力, 影响儿童的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身心健康。

2. 儿童身体的外形变化及青春期发育。

小学阶段 (6、7岁~11、12岁) 的儿童生长发育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速度。生长发育的速度相对缓慢, 对技能的掌握和完善有很大的好处, 可以使儿童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心智活动、情绪和行为, 为更好的学习培养兴趣并提供条件。一般来说, 两岁至青春期发育前, 男女儿童身高发育的速度比较匀衡, 每年增长5~6厘米。当儿童进入青春期后, 体格生长的速度明显加快, 女孩生长速度的高峰期一般在12岁左右, 男孩则在14岁左右。所以, 12岁左右女学生的身高可能暂比同龄的男孩稍高一些。这种现象大约要持续到男孩出现生长速度高峰以后, 那时男学生的平均身高会慢慢超过同龄女生。在小学儿童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 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各种器官生长速度是不一致的, 大脑发育早于其他器官, 头脑骨骼生长特别快, 因此儿童年龄越小, 其头部头颅的大小已相当于成人的90%左右。小学阶段的儿童, 头部生长速度逐渐减慢, 而四肢增长速度不变。青春期是身体快速增长的阶段, 首先快长的是手和脚, 我们常常发现学生的鞋子不久就小了。接着学生们的上肢和下肢生长也加快, 使躯干的长度与全身的高度比逐渐缩小。一般在小学快毕业的阶段, 显出长臂、长腿的状态, 学生似乎突然长高长大了, 他们的机体发育和肌肉力量往往快速发展。过了生长速度高峰后, 四肢生长速度又变慢, 此时以躯干生长为主, 身高增加, 直至成人。

学生在青春期生长较快, 新陈代谢旺盛, 食欲大增。这时学生的骨骼软, 未定型, 易变形, 所以学校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坐、站、走的姿势, 避免脊椎曲、斜肩、近视等。老师也可以有意地介绍一些有关卫生与健康方面的书报或杂志让学生阅读, 让他们科学地认识身体变化规律, 正确对待自己。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 小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感性知识, 促使儿童最大限度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小学生感知发展的一般特点有:从整体感知到慢慢学会比较分析。对于初入小学的学生来说, 这种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例如, 第一, 笼统、不精确的整体感知, 忽略事物本身微小的区别。常把拼音字母“g”和“q”、汉字“大”和“太”、偏旁“巳”、“己”、“已”、“乙”等混同, 这是小学生初学时的共同特点, 也是常写错别字的原因。只要教师正确点化, 随着小学生们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训练, 他们会由忽略到精细地感识事物的相同和区别。第二, 小学生还不能一下看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联系。如一、二年级的学生照着讲桌上摆放的“梨和苹果”画画, 结果画的梨不像梨, 苹果又不像苹果:到三年级时学生观察感觉能力就比较精细了、能把苹果和梨的形状差别画出来了。感知的目地性有一定的发展。初入小学的学生的感知有明显的无意性和情绪化,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 观察的目地性逐渐发展起来, 情绪性转化为兴趣性。初入学的学生与学前班儿童一样, 不能长时间的持续观察某一事物。到三四五六年级时, 学生就能有目的地持续并且有兴趣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感知事物。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有明显的发展。小学生把形状、方位、大小、远近等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时, 才能辩别。例如一年级学生对圆和球的半向图辨别难, 对于“昨天”、“今天”和“明天”用“后天”、“大后天”的时间概念要反复诱导才能掌握。但对“分”、“秒”、“年”、“季”和“世纪”则困惑。则入学的学生对到校的时间很重视, 生怕迟到, 早早就到校了。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能渐渐准时了。

2.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力是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的。 (1) 从记忆的发展点来看, 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有意记忆逐渐增强。例如小学生背诵唐诗、宋词, 背的很快, 但不知其意。中年级以上的学生有意识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开始懂得记忆的重要性、自觉性和极积性。高年级小学生理科记忆有一进一步的发展, 能努力领会记不住或难记的东西, 有的学生还能主动检查理解记忆。 (2) 从记忆内容来看, 小学生由具体形象识别记忆为主导, 向抽象理解记忆发展。具体直观的低年级学生容易记住, 抽象的语文词汇、算术公式或综合概念识别记忆较难。随着年龄的增长, 教育的深入, 教学的影响, 学生抽象理解记忆的能力渐强。在小学教学中, 我们老师要借助教具、挂图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掌握新知识。

从记忆的方面看, 机械记忆占主导, 意识记忆起主要作用。例如小学一、二年级的机械记忆 (既反复背诵) 占75%以上, 高年级的学生则理解记忆的百分比渐高。

3. 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例如, 一年级小学生玩耍时, 往往做出逼真的动作, 具有模仿和简单再现的动作或姿势, 表演他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少儿故事等。小学生的想象还有片断、模糊的特点。小学生的想象受现代科技的影向, 能创造出很多科技幻想来, 例如, 他们能想到用火箭、导弹、打倒侵略者!他们用枪把坏人打倒了……还有的想象他们开飞船、开火车了。

4.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 (1)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概念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只能反映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 分不清主次。例如说“鸟”他们说“会飞”或者说“鸟”就是“麻雀”。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但能说出“鸟”有“羽毛”、有“翅膀”并且会飞的主要特征, 还能进行简单的抽象概括了。 (2) 一年级小学生只能依据某一个外部特征大胆的想啥说啥, 来回判断。高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就想的原因多, 有简单的进行对比或类比。小学毕业生就能根据地球经纬度, 判断出我国处于北温带了。 (3) 小学生的思维推理受知识积累的限制, 发展要经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一、二年级) , 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直接推理。第二阶段 (三、四年级) , 他们借助直观的公式或熟悉的事例把抽象的前提具体化, 然后进行简单的抽象推理。第三阶段 (五、六年级) 例如, 高年级学生学了距离、时间和速度的计算公式, 就能用S=V×T算题了。

5. 小学生的语言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 口头语言己初步形成。但他们利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还不很明确。他们说话有的太快, 有的太慢, 有时语句颠倒或混乱, 有时用错词句, 有时重叠打拌。小学生的书面语言的发展落后于口头语言。从口头语言到写作, 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 (口头造句, 看图讲述等) 。 (2) 过渡阶段 (把口述变为笔述, 把阅读变为写作) 。 (3) 独立写作阶段 (独立想主题、选材、选词、章节、段落等) 。我们要引导小学生丰富书面语言, 精选并提炼口头语。

6. 小学生情感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情感易激动不稳定。低年级学生的情感常有直接的面部表情, 高兴与否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情感还是短促的、突发的, 容易由这样的表情转向另一种表情。例如, 批评就不高兴, 表扬就高兴;中高年级的学生情感逐渐稳定、持久和沉稳。中高年级学生的道德情感、爱国情感、社会理智和真、善美的情感也逐渐向高水平发展。

小学生意志比较脆弱, 容易冲动, 自制力、自觉性、持久性不强。低年级学生容易兴奋, 容易激动。例如, 他们上课时控制不住自己, 爱说爱笑, 好动。容易冲动表现在动不动闹点小矛盾、吵架, 甚至动手动脚等一些方面。小学生在完成某一项劳动任务时, 依靠外部影响来完成, 个别人缺乏自觉的行动。他们写作业是因为老师让作的, 老师要检查!小学生精力充沛, 旺盛, 在学习活动中劲头很足, 可是不能长时间地让儿童写作业。玩是儿童的天性, 我们要让儿童在玩中学, 儿童要多被表扬和鼓励, 少被批评。

总之, 我从事国家小学教育事业33年, 经验没有, 感受深刻, 教训不少。以上叙述是我班门弄斧, 如有不对之处, 敬请批评指正。

摘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时期。在人的成长完善过程中,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特别是学校教育, 它引导着人类从现在迈向未来。现代教育一体化, 意味着现在人们处在巨大的网络中心, 吸吮着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的精华。

关键词:小学生,身心发展,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篇2

---砖店镇中心小学 孙晓亮 电话:***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学校里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在一些班级中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校园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卫生设施等,是学校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建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心理环境实际上是校风的具体体现,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全校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和爱护,反对体罚、讽刺、打架和骂人,这种和谐的积极环境必然会使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的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才能、个性、教学艺术、教育方法都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懂得学生的心理,不会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地批评或讽刺学生,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一些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

五、师生关系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社会化;小学生

学校教育是相对社会教育而言的,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本文所说的学校教育是指初级中学的学校教育。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学校作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化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无疑取取得了进步,小学生这一群体更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完成了从一般意义上的懵懂到“懂事”的嬗变。那么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具体都有十分明显和重要的功能。

一、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等认识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课堂上教师出示两只笔(一只铅笔、一只圆珠笔),指导学生比较两者在形状、大小、长短、颜色、材料、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或是让学生观察两只杯子、两片树叶和两只昆虫的异同,并把它们的异同点写在纸上等都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又如教师让学生用十秒钟观看一组东西,如书桌上的东西,橱窗内的东西,然后闭上眼睛想或说出这些东西,想或说得越具体越好,如某物的位置、大小、颜色、质地等都是对学生观察力、注意力的训练,都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小学课堂上,教师经常要求小学生进行背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如此一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能够获得提升。

同时,教师也在不断的培养着小学生的想象能力。指导学生在读一篇文章、听一首歌曲、看一部小说、听一段评书时,尽量在大脑中形成描述的景象,有時则指导他们想象出某一物品在使用时存在缺点,进而寻找改进这些缺点的方法。除此之外,也对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培训。指导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做,而是首先在头脑中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待找到解决方法之后,再动手去做。经常在头脑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要上学读书”,“人为什么叫人,而不叫别的”等。“为什么”是儿童时期最愿问的问题,实际上只有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才能真正开始运转。

二、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对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达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认识,也就是对自身主体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过程。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阶段,只有认识自身状况,确立完整的自我概念,知道自己的集体生活中的角色,才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教育环境的要求,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教育对小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影响过程中,教育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变革。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使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保持协调一致,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老师们所做的课件存在了公用区,再在班级里的电脑上调出来,展示给同学们看,同学们被生动的动画、有趣的内容吸引了,甚至连以前上课不认真的同学也能安安静静地听讲。于是,我们一边欣赏着老师做的漂亮的课件,一边学习,真正达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效果,使我们的学习气氛达到了最高潮。通过教育技术等的革新,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具有鲜明的学科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更侧重于对人思想的改造、人格的塑造,教育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形象性和活动性。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有很强的灌输性,这违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忽视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特点,因此,如何探索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方式与途径。学校的社会化教育正是促使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重要时期,学校的社会化教育对小学生这“三观”可谓影响深远。

学校也是一个大染缸,这就是对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最深刻的表述。也是对学校教育社会化功能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影响的斜照。学校教育在传道授惑的同时,也是在教受学生怎么做事,怎么样做人以及怎么样正确的看待社会。教师更是学生的榜样,小学生之间也更是互相学习、相互竞争,同时也经过学校的熏陶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进步,走向成长。

通过分析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对小学生认知能力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是深刻的。我们在认识到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对小学生影响的同时,更应该对学校教育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更为重视。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化功能,不但要传授好小学生课本知识,更要全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学校社会化公共的充分发挥来助力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实现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服务人才强国的战略。

参考文献:

[1]刘豪兴, 朱少华. 人的社会化[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2]刘慧珍. 教育社会学[M]. 辽宁敎育出版社, 1988.

[3]王亚南. 元认知的结构, 功能与开发[J]. 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1: 93-98.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篇4

据1997~1998年间,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8869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 心理存在轻度问题者占28.0%, 中度程度问题者占3.9%, 偏重问题者占0.1%。国家教育部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是倡导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且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那么, 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建立适合小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学科教学渗透法, 培养健康心理。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 要抓紧课堂机遇, 培养健康心理。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美国学者杜威认为, 一个教师如果“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 他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 这样看来, 就是使教材心理化。”可见学科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2) 活动辅导法, 培养健康心理。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融心理健康教育于趣味性活动之中, 学生通过游戏和其他有趣的心理辅导活动获取其中的快乐, 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其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要因材施教, 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如讲故事、角色扮演等;与班队活动及第二课堂等活动紧密结合。

3) 个别心理辅导法, 培养健康心理。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时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克服心理障碍。在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坚持“平等待人、来访者中心”等原则, 应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法、心理分析法、森田疗法等方法, 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4) 环境渲染法, 培养健康心理。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主要方式有:

第一,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 治理学校周围环境, 清除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污染物”。加强对网吧等管理;加大对电脑光盘市场的监督, 多开发优秀的少年儿童的电脑软件等, 努力为少年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二, 挂“心里话信箱”。让学生把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以信的形式放在信箱里, 然后由心理辅导老师做出有针对性地解释或个别辅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学生书面提出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允许不记名。

第三, 设“心语小屋”。诊室, 容易让学生误解为是“有病”的时候去的地方, 会使一些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应该给这个特殊的“诊室”起一个能让学生说出心里话的名字, 如“畅谈室”等, 并在房间内摆上精心挑选的瓶花, 屋内颜色的设置要温馨, 有亲切舒适感;学生来到这里, 可以坐沙发, 可以席地而坐, 可以窃窃私语, 可以哭, 可以笑, 使这里成为学生心理发泄的天堂。

第四, 心理健康广播或板报宣传。这是校园中影响效力较大、效果较好的宣传方式, 他能够针对大多数师生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学校广播或板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 以提高全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同时, 可以公开解答一些学生普遍存在或提出的具有典型性的心理问题。

二、建立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相应心理宣传的模式

有研究表明,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与学校联手, 共同协调做好学生家长的相应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三、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人都需要满足归属感、认同感。同样, 小学生在学校里学习, 与其他同学在一个班级, 同其他同学关系融洽, 这样他的认同感、归属感就得到满足了。当然, 还存在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不能满足归属感、认同感时, 小学生会转向非正式组织寻求归属感、认同感。教师及学校、家长应经常关注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影响, 对不适宜的、不健康的非正式组织要严加控制, 积极改造, 使其成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组织。小学生更容易接受来自同伴的影响。由于同伴之间年龄与智力水平相近等共同特征较多。所以, 更容易进行比较、模仿、竞争。强烈的攀比观念、水平较低的是非鉴别能力, 使得许多小学生受到不好的非正式组织的诱惑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既影响了学习, 又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担负着“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因此, 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 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作为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与学生广泛接触, 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 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心理疏导。

首先, 大力提倡教师与学生交朋友, 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心理实施健康的影响。一是教师性格的影响。具有良好性格 (耐心细致、精神饱满、沉着冷静、心地善良等) 的教师, 能够与学生友好相处, 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二是教师气质的影响。如以胆汁质为主的教师, 可促使学生形成热情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上进心, 但容易冲动、粗暴, 等等。

其次, 教师要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即所谓的“罗森塔尔效应”, 是指这种由于教师对学生抱有的主观期望而导致的学生在学业和行为方面发生改变的现象。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 对他们抱有较高的期望, 这些学生常常如教师所期待的那样有所进步。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负责, 要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 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合理的期望。

五、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的教育, 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 它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 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任务和要求, 它更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何银虎.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心病[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篇5

用心用爱教育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从身边悄悄流逝,回想起在黄技的执教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可是在繁忙的班级管理和平淡的教学中我却学会了很多。这当中有困惑、有激动、有伤心、有愤怒、有无奈、更有迷茫……伴随着自己和学生交往的生命历程,我欣慰地看着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露出满足的笑容,那一张张灿烂笑容的背后是一个个刻骨铭心的故事„„

故事一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古代,名人志士都说不扫其屋何以扫天下,好的习惯就是从日常的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从04年开始带幼师班到现在我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已经差不多有6个年头了,在带班过程中我一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开学初我会先对学生宿舍的卫生作出详尽的要求,然后每天在早操开始前亲自上去检查,遇到没做好的马上找当事人进行整改,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会很不习惯,她们总觉得又不是什么宾馆大酒店,搞那么好干什么,自己住得舒服就行,特别是在男生宿舍,有时候你叫他们才愿意动一下,我们班的男生宿舍由于是合班宿舍,所以整改起来难度更大,每每这时候我会一边督促他们,一边动手帮他们整理,记得有一次,男生三层的行李和被子没整理好的,期中大部分都是新来的插班生德,于是我叫新来的三个插班生中的一个名为余海洲的同学上去整理,他笑笑说挺好的了,没必要搞那么好。当时我一听气就来了,很想骂他,很想 命令他上去马上给我进行整改,要是照我以往的脾气我肯定会这样做,可是那天我不但没有骂他还微笑着对他说:“要不我和你一起上去整理吧!”我一边说一边脱鞋子就准备要上去三层,看到这样子,他马上心软不好意思了,叫我让开后他一下子就爬上三层,没一下就把上面的东西整理得妥妥当当,看到那样的情况,其他的男生也备受感染,全部都情不自禁地重新整理起自己的床铺来。,在女生这边我的教育方式又有较大的不同,我是从思想教育方面开始的,教会她们如何去布置宿舍;教会她们在宿舍内用水养一些植物做盆景;教会她们用心去享受这个过程;教会她们整理完内务后好好地站在宿舍门口纵观整间宿舍,然后再用一张纸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字数不限。清楚地记得有一位名叫温清红的同学这样写到:以前在家从来都没有自己去整理过床铺,最多也就是把被子一掀,以前在家也从没想过要在自己的房间种上一盆小植物,更没有在门口站着看自己的房间时什么样子,老师是你教会了我们,我到今天才发现原来做这些生活中看似很简单的事情会让自己觉得是那么地有成就感。老师,谢谢你!通过引导,我班的四间女生宿舍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到现在每个月的文明宿舍评比中都能拿到奖,这使她们非常自豪。

故事二

教会她们心中要时时有爱

这里所说的爱不是女同学对男同学的爱,而是教会她们宿舍同学之间要友爱。我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从书本上学习“生日”这两个字时没有太多的感觉,更别说有过生日的妄想了,用我爸的话来说就是:过生日的时候连喝粥还是吃饭都不记得的日子过什么生日。01年的12月4号是一个让我永生难忘的日子,当我9点多从自习室回到宿舍时宿舍里静悄悄的,而且灯也没开,不可能啊,我的死党海燕早早就把我扔自习室说先回宿舍的啊,怎么会没人?当我把灯打开的时候,她们全都给我唱起了生日歌,生平第一次看到上面写着:“黄春梅,祝你生日快乐的生日蛋糕。生平第一次看到整一只上面用水果作出笑脸的烧鸭,看着同学们为我准备的生日礼物和她们真诚的笑脸,我的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最后蹦出的一句话居然是:一只烧鸭怎么吃?这句话逗得同学们都笑了,都说她们有办法,原来她们所说的办法是用刀像吃西餐那样把上面的肉一块一块切下来吃,可怜的烧鸭最后只剩下一副骨架在那。虽然很丑,可是却是让我们所有人都难以忘却的。当我把我第一次过生日的故事告诉09财务1班的同学们时她们不是笑了,而是默默地低下了头,有些同学还偷偷地掉眼泪。事过不久,在我值班的一个晚上,6301的杨冬梅同学神神秘秘地把我叫到了她们的宿舍,当我进去的时候发现陈涵昭同学抱着彭翠珠同学在哭,我一时搞不清楚状况,后来才知道原来是陈涵昭生日,她是感动到哭呢!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有同学过生日时她们都会叫上我,而且也一直秉承我所说的原则,不仅没有铺张浪费,而且都很有新意。我也会在参加完她们的庆生后的第二天早上给寿星煮上一个鸡蛋,有时候刚好家里没鸡蛋就算再晚我也会去买,因为我时时被她们的真情而感动,宿舍里的每一个同学都是那么地团结友爱,都是那么地真情付出。这就是爱的结果。

故事三 三个管理好

有人说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管好班级是管好学校的基础。也有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班级管理则是一门顶尖的艺术,说艺术只是一种美化。在将近6年的班级管理历程中我得出的结论则是:班级管理是管理明天、管理未来,其千变万化是任何管理也比不上的。有人说,班主任就是小校长,班治则校治,而我认为班主任是元帅级艺术家,班治则国安。学校是社会的窗口,班级则是学校的缩影。要管好班级必须做到“三个管理好”。

(一)管好女生,重视毕业班的毕业生离校前女生的管理 听到“管好女生”这四个字时可能有很多老师心里会想,女生都很乖的啊,男生才比较难管吧?相对男生,女生确实要比男生好管很多。但是请不要忘记,在特定的环境下女生有时比男生更难管理好,而且没管理好女生的话男生就会变得更难管。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就是:对技校生而言,女生是美丽的群体,她们用自己的倩影、莺语、美姿影响着周围的一切,星星围着月亮转,男生围着女生转,女生健康向上则班级健康向上,为了有一个正确的导向,班级必须管好女生。女生还是有号召力的群体,是男生群体行为的催化剂,篮球赛因有女生的加油会有超常的发挥和超常的成绩,打架因有女生围观而伤害更强,为管好男生,必须先管好女生。女生文静,则班级稳定,女生嘈,则班级糟。不论你是年轻力壮,还是经验丰富,请千万牢记,为了班级稳定,国家兴盛,请管好女生!此外,我非常重视毕业班毕业前女生的管理,本学期初我就从宿舍长那里着手了解我们班有哪些女生认识有毕业班的男生,而且着重搜集那些有恋爱倾向学生的证据。果然不出我所料,我们班有一位名叫张虹的同学跟07数控1班的曾嘉文同学正在交往,而且听说曾嘉文同学曾经为了追这位女同学而帮她充了50元的手机话费,了解了情况后我马上找张虹做思想工作,刚开始她死不承认,后来我帮她算了一笔生活帐,说起了电话费的事她终于无话可说了,当我说起她刚去世的妈妈时,她更伤心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她懂事,教育她要以学习为主,同时我也找了那个男生的相关班主任刘曾汗老师,他也去做那位男生的思想工作,光教育还不够,我们都加强了对这两位学生的周末管理,另外,我还交待和张虹比较要好的两位同学帮我多留意多关心张虹,最终是张虹同学痛哭了一场,那位男生毕业后回老家就业,两个人也算是安全地度过了黄昏恋一这危险期吧。现在张虹同学在班上能安心认真地学习,期中考成绩排班上的中上水平,在这次期中考过后我在班上表扬了她,晚修后她偷偷地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谢谢你!是你把我从悬崖上拉了回来。

(二)管好差生

任何学校、任何班级,差生都是一个破坏性强,令人头疼的群体,他们学习差、成绩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几乎是一无是处,如果说管好女生,要多艺术性地引导的话,那么对待差生则需要理智的人文式的关怀,你相信世界上没有捂不热的石头吗?你相信世界上有不咬人的狗吗?农夫捂热了被冻僵的蛇,被蛇咬了一口,渔夫放出了被瓶封的魔鬼,差一点儿被魔鬼吃掉,一个一个的警示叫人不寒而栗,而教师、班主任的伟大就是明知石头捂不热,偏要去捂,明知狗咬人偏要去驯,明知蛇无情偏偏要去救,明知魔鬼吃人偏要去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当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干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献身杏坛,抛洒青春的人们啊,怎一个“偏”字了得!提高全民族素质,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必须关怀、教育好差生,一个“偏”字,妙在其中。我们班有一个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名叫林三超的女同学,上过我们班课程的老师都知道她是一个上课爱说话,学习不认真而且不配合老师的同学,甚至曾经有老师开玩笑和我说她不应该叫林三超,而应该叫林超人。她是班级公认的差生,上学期期末排名最后一名,有三门科目要补考,有和09数控一位男同学谈恋爱的倾向,刚开始找这位女同学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她对我是爱理不理的,而且我发现:如果因为她犯了错误你在班上公开批评她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情,因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不但没变好,而且会故意跟你作对,你逼得她急了,她就说我下个学期不来了。后来我总结面对这种性格的学生时你不能跟她来硬的,更不能逼得她太紧,逼得太紧她随时都有退学的可能,于是我改变了对她的策略,她犯错时我私下找她谈,多表扬她做得好的地方,了解她的兴趣爱好,在周末邀请她过来我住的地方我们一起做饭,有空时偶尔会和她逛一下街,慢慢地她变得比较喜欢和我交流了,而且有时候也会及时跟我反应一些班上的情况,说到这里,可能很多老师就以为这个难题解决了,好像并不是很难教的学生呀。错,她谈恋爱这个毒瘤没解决她始终还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我选择在清明放假他回家前就跟他家里人反应了这件事情,希望她家里人能在她回家后好好地教育她,谁知道他家里的哥哥是个急性子,要她说出那男孩子是哪里的并且逼她和那男的要马上分手,要不然就干脆不要来读书了,就因为这样她家里一团糟,妈妈天天在家哭,因为一人把他们拉扯大不容易,三超看到她妈妈这样自然是伤心难过,对我的恨自然就是不言而喻,她发短信来告诉我说:你现在满意啦?我哥不给我回学校了,不过我会回去的,黄春梅,你给我记着,你对我所做的一切我会加倍地讨回来的!我亲人看到这条短信后吓了一跳,以为我跟学生结仇被学生恐吓呢了,当时我把短信转发给了三超姐姐,并且对三超说我会保存好这条短信,如果真有什么事情的话这就是证据,而且告诉她这如果上报给学生科的话她就成了恐吓老师的学生,这是极其严重的一件事情,我把我的初衷以及接下来的打算都跟她说了,后面她也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在短信中跟我认了错,而且在回校后给我带了我最喜欢吃的橄榄过来跟我当面道歉,并且保证跟那男孩子保持距离,只做普通朋友,而且她还自动把那男孩子的号码留给了她姐姐,由她姐姐来监督。现在她碰到什么事情都会第一时间来找我,学习有了较大的进步,期中考由上个学期的最后一名排到了现在班上的第41名,足足进了13名,而且她还跟我保证她期末考要再往前进10名,最让我感动的是她说的一句话:老师,我是把你当姐姐看,所以我有什么不对你就说我,我会改!看着她诚稚的脸庞,我内心非常欣慰与满足。

三、管好特长生

特长生是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他们看到了前途的曙光,明天的希望,他们的特长常常能为学校,班级争得荣誉,也会因有此殊荣而成为学校心目中的佼佼者,成为有特殊地位,特殊身份的群体,他们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同龄人学习,模仿的对象,为了杜绝盲目模仿的危害,因为同龄人在学习模仿时往往学不了他们的优点——那是特长,而常常学着他们的缺点,那是共性。所以管好特长生就是磨掉他们身上的缺点,让他们学有专长,品德优良,给班级积极的影响。

班级管理必须做到“三个管好”,管理好了女生,那么班级稳定;管好了差生则班级上进;管理好了特长生则班级太平。三个都管好了,那么你的班主任工作就达到了艺术水平。

故事四 严中有爱

有一件事说出来可能很多老师会觉得奇怪,07幼师的郑爱娜同学有一晚上七点多给我打电话问我:“老师,哪里有粥卖?我们班一位同学做了阑尾炎手术,医生说只能喝些粥,听你们班同学说你经常给她们不舒服的同学带粥,请问你在哪里买的?”其实我给我们班同学带的粥都是自己煮的。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我都是严格要求,可是当他们不舒服时我总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亲自照顾,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严格是必要的,但一定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你严中有爱,孩子才能接受你,才能爱戴你,要学会与学生相通相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接受你。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篇6

关键词:《弟子规》;德育;小学;中国文化

一、《弟子规》在小学德育当中的作用

(一)塑造学生重视亲情的价值观念

《弟子规》中的重点在于“孝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由此可以看出,孝悌为其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孝就是孝敬父母,悌指的是关爱兄弟姐妹。《弟子规》对于亲情是尤为重视的。亲情维系的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家庭结构是影响德育的根本原因,也是首要因素,目前我国出现的很多问题都和家庭息息相关,如子女不孝顺,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多,家庭意识淡薄等,针对这一问题,《弟子规》给人们敲响警钟,让人们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也能够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亲情重要的价值观念。

(二)重视对人格的完善和培养

《弟子规》要求人们要“谨而信”“亲仁”,将德育工作和人格塑造紧密结合,我国向来重视对人格的追求,《大学》里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目的,即为完善自身的心灵修养。

(三)重视德育

《弟子规》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在达到了孝悌、谨慎言行、亲仁爱众的境界后,方能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现如今我国小学生教学工作理念也是德智体美,德育优先发展。否则发展的学生无才无德,不仅不利于社会,甚至还会成为社会的危害。因此,校园建设中必须要加强对德育建设的重视。《弟子规》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都是人,却有着极大不同,有的道德品行高尚,有的却是乌合之众。其实人们之间智力差距有限,而正是因为道德品行之间的差距,才能够拉开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最终影响人的一生发展。

二、《弟子规》在小学教学中的意义

(一)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健康的审美意识、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帮助小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帮助小学生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吸取民族文化智慧,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三)从小树立起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四)在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三、落实《弟子规》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一)创设出适合学习《弟子规》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因此需要营造适合学习《弟子规》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应当干净清新,环境优美,亲近自然,以《弟子规》为核心,加强学生的学习和教育,同时校园内可以适当开辟菜地,给学生创造田间劳动的机会,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勤俭节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搞好校园和周边社区的关系,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品质。教师教育学生应当不计个人得失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这种风气能够将学生带到正确的道理当中,帮助学生端正自身人格。

(二)加强教师学习《弟子规》的培训力度

在《弟子规》的学习当中,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示范,引导学生按照《弟子规》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教师必须要真正地学懂、做到《弟子规》的要求,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在自身的言行和举止方面应当谦虚谨慎,同时坚持不间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質修养。

(三)加强在家庭教育当中落实《弟子规》

家长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能够影响孩子们的成长,因此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认清自己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弟子规》的认识,进而加强学习,学校和家庭双管齐下,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道德行为的养成是长时间作用的结果,父母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重视对孩子的德育,学校应当对家长进行引导,让其认识到《弟子规》的重要性,按照内部的行为准则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四)德育效果进行评价和激励

由于对小学生的教育评价标准一直模糊不清,《弟子规》可以作为小学生行为评价标准施行,比如说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学习《弟子规》中的“孝”部分,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省,同时教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父母,体谅父母,激励他们的学习进步,正确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

《弟子规》作为小学教育的评价标准,能够作为小学生在校期间表现测量的依据,《弟子规》教导人们要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进而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践行《弟子规》能够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14).

[2]微云.强推“国学”教育,儿子患上抑郁症[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9(7).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篇7

学校适应是一个开放性的、多维的概念。在其研究的历程中曾被研究者定义为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活动。而随着研究的深入, 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学校适应的定义和构成指标尚未达成统一观点。如今最受人们认可的定义是Ladd (1996) 的定义, 学校适应是指在学校背景下学生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即儿童入学后在学业以及情感和社会性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当前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 主要有Cowen的学校适应的AML模型、Ladd等人提出的学校适应的人际模型、Perry和Weinstein提出的学校适应理论的模型。这些理论模型普遍认为学校适应包括三个领域:学业适应、行为适应、社会性—情感适应。因此本文将这三个领域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指标:学业适应 (学业成就、学习态度) 、行为适应 (攻击性、害羞退缩) 和社会性—情感适应 (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社会态度。

对于儿童来说, 学校与家庭是其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而在研究学生学校适应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群体———孤儿学生。对于他们来说, 学校不仅仅代表着普通学生眼中的学校, 同时也包含了家的意义, 因此学校就兼具了两重功能, 成为其全部社会支持的来源。因此, 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通过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可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启发我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观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的一些现象, 促进普通学校适应的进一步发展。

二、对象与方法

1. 被试。

孤儿学校6年级学生 (45名学生) , 其中男生31名, 女生14名;普通学校5年级学生 (36名学生) , 其中男生20名, 女生16名。

2. 测量工具。

(1) 学校态度问卷。修定Ladd的学校喜好和回避量表。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判断量表上作答。回避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消极评价, 在喜好学校维度上高分代表积极评价, 并进一步将学校态度分为学习态度与社会态度两个方面。 (2) 角色扮演问卷。用角色扮演法评价社会行为, 将其概括为五个因子:社会技能、攻击性、害羞退缩、师生关系 (亲密型、矛盾型、依赖型) 及同伴地位 (消极、积极) 。通过让学生选出不同角色的合适人选, 得出对其他同学的不同评价及其他同学对其的评价。 (3) 识字量问卷。以固定的比例在字典中抽取200个字, 以拼音 (100题) 和词语 (100题) 两种形式呈现, 并采取四选一的迫选方式由被试作答, 通过对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学生的识字量水平。本文选取识字量水平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 (4) 同伴关系测量。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采用五点等级评分法, 让每个成员给团体中的每个人评分:最不喜欢1分, 最喜欢5分。得分越多, 说明他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近, 关系越亲密, 进而得出每一个人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 也就可以知道个体的情况了。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业适应的差异比较。

(1) 学习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8.624, p<0.001) 。 (2) 学业成就。用识字量问卷测得学生识字量的成绩, 并以此作为学业成就的指标。结果显示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2. 行为适应差异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攻击性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611, p<0.05) ;孤儿学校学生在害羞退缩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209, p>0.05) 。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比较。

(1) 同伴关系。使用波加杜斯的社会距离测量法, 得分越多, 说明个体与其他成员的社会距离越小, 关系越亲密, 这样分析可以得出每个成员在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选择得分 (个人对其他成员的主动社会距离) 代表个人对群体成员的接纳程度;被选择总分 (其他成员对个体的被动社会距离) 代表着群体对某个成员的接纳程度。孤儿学校班级中, 除23、30、24、37、35五名同学外, 其余成员的选择总分都在100分以上,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全部在2.59以上。从被选择方面看, 最高16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4.15, 最低72分,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为1.56, 被选择分数的分布跨度较大, 这表明不同成员被团体的接纳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普通学校学生的选择总分全部都大于120分, 主动社会距离平均分最低为6.12, 显示他们比孤儿学校的学生更愿意与别人交往。而被选择总分除了35、42两名同学外, 均在140分以上, 被动社会距离平均分均在3.15以上, 明显高于孤儿学校学生的平均分 (平均1.56) 。 (2)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分为亲密、矛盾、依赖三个项目,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2.564, p<.01;t=1.658, p<.001) 。 (3) 社会态度。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 (t=10.427, p<0.001) ; (4) 社会技能。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技能维度上的得分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 (t=1.452, p>.05) 。

四、讨论

1. 学业适应差异。

在学业适应方面, 普通学校学生学业成绩比孤儿学校学生优秀, 但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可见, 孤儿学校学生学业成绩不良不是由于其学习态度造成的, 通过实地的访谈及调查推测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落后影响其后的学业发展;学校学习条件相对较差;没有升学、择校等社会压力。

2. 行为适应差异。

在社会适应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 攻击性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是中小学过渡的五六年级经常发生, 这时的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攻击性行为经常发生对其有很大的伤害。经常被攻击的学生会产生情绪抑郁、注意力分散、孤独感、害羞退缩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会使学生日后形成畸形人格;而对攻击者而言, 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为失调, 成为青少年暴力犯罪的高危者。在孤儿学校, 攻击性行为潜在的问题更加严重, 缺失家庭支持是其攻击性行为高发的原因, 另外对于攻击者而言, 虽有教师的尽力指导, 但很难与父母的教育及管制力量等同。因此, 对攻击性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及矫治对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3. 社会性—情感适应差异。

孤儿学校学生在社会态度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值得注意的是, 孤儿学校学生在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的得分。依据Ladd的理论, 学校态度是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指标, 而学习态度和社会态度是学校态度的两个维度, 即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态度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学校具有更积极的态度。这一方面说明了孤儿学生认可了学校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感情的寄托, 在这里产生了归属感;另一方面对提高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有重要的启示, 较大的学习压力是影响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孤儿学校学生同伴关系的相对疏离, 使得没有家庭支持的他们亲密感的缺失更为严重, 我们估计这使得孤儿学校的学生孤独感水平较高, 从而成为一种影响学校适应的情感变量。这提示我们应该增加孤儿学校学生班级活动的开展, 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及相应的游戏, 使同学之间增进了解, 加深感情, 获得进一步的亲密感。另外, 尤其对于不被接纳的孤儿学校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支持, 一方面缺失了家庭支持, 另一方面在同伴中也不能得到接纳, 很容易使其产生学校适应不良, 甚至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

孤儿学校学生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师生关系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与教师之间所建立的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联系。许多研究表明,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班级、学校活动, 与同学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 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学生产生孤独的情感, 对学校的消极情感, 在学校环境中表现出退缩、与教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 进而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教师对于孤儿学校的学生来讲, 扮演了更多的角色, 不仅要做学习上的指导, 还要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因此, 孤儿学校的学生对教师的亲密和依赖性更强。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孤儿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 与普通学校学生的学校适应进行对比研究, 找到差异以及差异源, 为促进特殊群体儿童的健康成长,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育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孤儿学校学生,普通学校学生,学校适应,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婵, 盖笑松.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理论模型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 2011, 251 (3) :172-176.

[2]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7, 13 (3) :55.

[3]Xinyin Chen, Classroom Environment and Student Affective Performance:An Effective Profil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1994, 22 (3) :221.

小学生的学校教育 篇8

一次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必须具备五个特征: (1) 有一定社会要求的社会性活动; (2) 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 (3) 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训练活动; (4) 有一定活动内容; (5) 教育者发挥积极性、受教育者发挥主动性的双向能动活动。教育者除对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要有审核人士外, 要把一次教育活动组织好, 还必须对活动本身和受教育者投入深厚的情感。教育者的情感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 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 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心理相容的接触点。因而, 教育者对所组织的活动必须有深厚的情感, 满腔热情地投入你所组织的活动中去, 才能以情激情, 方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相反, 教师如果对活动是消极应付, 则学生一定是冷漠懒散。

二、必须加强对活动的策划与指导

《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指出:“开展活动, 要精心设计, 周密组织。”作为教育者组织教育活动, 必须抓好五个环节:

1. 明确目的。

对学生进行德育, 使他们成为爱国的, 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人, 这是一个总的战略目标, 也是一个大的目的。而一次教育活动, 则应有其战役目标, 也就是具体目的, 目的确定后, 教育者明确, 受教育者也要明确。

2. 落实内容。

活动内容一方面要根据活动目的以及受教育者的年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来确定, 另一方面在安排活动内容时, 也要注意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3. 选择最佳形式和方法。

有针对性, 形式新颖, 使受教育者乐于参加是选择形式和方法的最基本的原则。同时, 讲究艺术性, 寻求多样性, 坚持群众性, 也是活动成败之所在。

4. 参与指导。

一次教育活动, 要十分注意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鼓励、激发、诱导, 放手让受教育者独立开展, 以培养和锻炼其能力, 这一点教育者不可忽视, 因为这本身就是组织活动的目的之一。但作为教育者的放手, 不是不管, 而是热情参加, 以现实其表率作用;出谋划策, 以显示其主导作用;全程控管, 以显示其指导作用。

5. 总结升华。

(1) 一次活动下来 (如社会实践返校、参观游览归来后) , 从真正落实思想和行为的意义上来说, 活动还只进行了一半。因为在活动中, 学生所接触的是兼收并蓄, 好的、坏的、美的、丑的, 都会装在脑里, 印在心里, 计在笔记本里。因而活动下来, 就必须引导他们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由此及彼地提高开展活动的质量。 (2) 引导明辨是非, 巩固正确的, 去掉错误的, 正确对待消极的、阴暗的东西。 (3) 进一步把感情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使受教育这的思想认识、爱国情感、品德行为等都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4) 表彰好人好事, 批评在活动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或某些问题, 为再次组织打下基础。

三、学校安排德育具体内容的序列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 小学阶段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本着这一精神, 学校在安排德育具体内容的时候不但要结合本校具体情况, 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还要放到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中去设计, 要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炉, 以适应教育对象的心理、新的要求, 并形成以下几个序列:

1. 爱国主义教育序列。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 而这一主旋律又要以“两史一情”教育为基础, 并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活动。 (1) 要建立起升降国旗及国旗下讲话, 集队集会唱国歌等制度。 (2)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三百活动”, 即:看百部爱国影片, 唱百首爱国歌曲, 讲百则爱国故事。 (3) 强化思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了解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历史, 了解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把这一腔热情转化成为建设四化、保卫祖国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自觉行动。

2. 集体主义教育序列。

由于改革开放的浪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 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 成才道路的多种选择等使得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和“群体意识”也发生了变化, 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了价值、竞争、平等、民主、自立等新观念, 加之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加, 由于环境的宽松、条件的优越, 使一些家庭步入了子贵女娇的困惑。这就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以新的理论为指导, 按照时代的节拍, 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并使他们懂得一个道理:就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任何一个人都代替不了的。

3. 劳动教育序列。

这一内容是德育必不可少的, 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精神的重要途径。除了向学生传授一些劳动知识和技术外, 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尝一尝粒粒皆辛苦的滋味, 进而养成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和尊敬师长等好品质。

4. 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序列。

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其思想觉悟、道德情操的外界表现。而青少年时期又是一个人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的时期, 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培养和训练, 要求他们牢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和《守则》的具体内容, 使他们逐渐养成文明、卫生的行为习惯, 具有诚实正直、谦虚宽厚、勇敢坚毅、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

总之, 在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中, 只要我们瞄准培养目标, 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拓宽德育领域,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不断改进德育方法, 加大工作力度, 德育工作定会收到预期效果。

摘要: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是对他们进行德育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也是为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 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 对培养跨世纪的“四有”人才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小学生“告状”的教育契机 篇9

一、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契机

面对小学生“告状”, 教师将面临一次艰难的选择。对“告状”不予理睬, 或批评“告状”的学生, 这会使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而且会混淆学生的是非界限, 挫伤学生的正义感, 助长歪风邪气。而鼓励学生“告状”, 则小学生会争相模仿, 什么鸡毛蒜皮的事也告到老师那里, 学生独立处理彼此间小纠纷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更严重的是会使一些小孩养成时时窥视他人秘密、监视他人行为、检举揭发他人的不正常心态, 也会使他们日后很难与同伴相处, 还会导致他们人格的畸形发展。[1]面对这样的选择, 如果教师立足于减轻自己负担而压制学生的“告状”, 很可能因不能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告状”, 错失教育的良机。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以学生“告状”作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契机。

首先, 学生来“告状”, 表明他们发现了某些问题, 姑且不论问题的对错, 都应该成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第一契机。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 处理身边的问题, 使自己逐步完善。脱离了问题,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其次, 大多数学生是带着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来“告状”的 (不排除有些学生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告状”) , 这种急切的心情, 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内在动力。最后,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愿意接受权威的指导, 这将成为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的有力保障。真实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和愿意接受权威的指导, 三大因素构成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契机。因此, 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告状”的机遇,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例如, 面对“告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自己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在学生无法解决时,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在班会或晨会课上, 教师还可以展示学生自我管理的成功案例, 供全班学生学习。

二、形成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契机

有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 学生具有的正义感也会促使其“告状”[2]。低年级学生责任感很强, 他们视班级荣誉高于一切, 如果有谁不小心做了损害班级荣誉的事, 他们会揪住不放[3]。当然,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小学生这种正义感和责任感与成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不是完全相同的, 其中缺少了理性的成分, 它们只是人性中“善”的本能表现, 但是这种原始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也正是形成富有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前提。

首先, 从情感角度看, 学生从事了“正义的告状”之后, 教师给予孩子一定的肯定, 这会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从情绪上强化学生的“正义行为”, 以后他们会更加积极地从事此类活动。其次, 从认知角度看, 面对真实的“正义行为”, 教师和孩子进行一定的讨论, 这会使孩子逐步学会分辨何种情况下正义感和责任感应该直接表现出来, 何种情况下责任感和正义感是需要暂时隐藏起来的, 在此基础上, 他们将明白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表现是需要理性的。最后, 从行为的角度看, 在学生和教师分析讨论之后, 可以鼓励学生妥善处理好刚才发生的事情, 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一次富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行动, 以此让他们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表现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因此, 教师应该抓住学生“告状”的教育契机, 使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三、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的契机

在小学阶段, 爱“告状”的现象以低年级学生 (特别是8岁时) 为甚。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道德评价逐渐由“他律”转向“自律”、由片面到全面, 由注意行为的结果到注意行为的动机, 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 并由评价别人到能评价自己,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到了中年级以后, 这种现象逐渐减少。[4]看来, 小学生的“告状”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一方面, “告状”表现出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 通过“告状”教师可以直观了解到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水平, 以便进行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 “告状”提供了提高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机会。

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和皮亚杰的“对偶故事”告诉我们, 通过具体道德冲突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陈会昌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表明, 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道德表现比虚拟情境下更加真实。从这个角度看, “告状”既提供了具体道德的冲突, 也提供一个真实的道德情境。如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告状”所提供的道德教育契机, 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 这将非常有利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因此, 面对学生“告状”, 首先,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判断, 并说明理由, 并引导他们向更深刻的方向思考, 让他们逐步学会“自律”;其次,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自己和他人与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分析问题, 培养他们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 教师还可以让“被告”和“原告”进行对话, 让他们在对话中明白别人的想法, 以此逐步摆脱“自我中心”, 逐步学会从别人做事的动机考虑事情的善恶。

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契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5]口语交际能力是日常交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不仅依赖于课堂的训练, 更依赖于课外的实践。“告状”正好提供了一个锻炼口头表达的契机。

首先, 学生向老师“告状”需要较强的表达勇气和意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羞于表达的学生会向老师“告状”。从这个角度看, “告状”可以强化学生的表达欲望。其次, 从口头表达的角度看, “告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它需要“告状者”完完整整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讲述得清清楚楚, 在讲清楚的同时, 还要能有效地说服老师及时去处理这些问题。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告状”提供的教育契机, 一方面, 鼓励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清楚, 并说明“告状”的理由, 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更可能让学生认识自己“告状”中的问题, 提高判断力;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鼓励“被告”和“原告”对话, 让他们说出各自的理由, 做到以理服人, 并在其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传达师爱的契机

学生向教师“告状”, 既是出于对教师的信任, 也是出于对教师权威的依赖, 教师对学生“告状”的不同态度直接影响了师生的关系。不少教师也意识到不能冷漠地对待学生告状, 但是他们也不敢很热心地对待学生的“告状”, 因为他们害怕学生的“告状”没完没了。笔者认为, 这样的思维方式其实是一种二元的思考方式, 教师面对学生的告状不能只有冷漠和热心两种应对方式, 教师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告状”。

首先, 在态度上, 教师要悦纳学生的“告状”, 也就是说教师不能认为学生的“告状”增加了自己的负担, 而应该认为学生“告状”为自己提供了教育的契机;其次, 在方法上要有针对性, 如果学生的“告状”是直接利于学生发展的, 教师应该积极鼓励这类“告状”, 从正面直接引导学生;如果学生的“告状”不是直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师应该尽可能从其他的角度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以学生的发展来减少这类“告状”的发生。对待学生的“告状”的悦纳态度, 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都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注可能是表扬, 也可能是批评, 但都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的, 因此, 学生定会逐渐理解教师的这份爱。

六、促进生生和谐的契机

学生“告状”反映的是同学的问题, 虽然这种反映可能带有主观性, 但是这种对同学的关注热情是可以为我们教育服务的。人和人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有赖于对对方积极的关注, 没有了这种积极的关注, 再好再近的关系也会逐渐疏远。当然, 这和小学生“告状”中的关注有所不同, 但恰恰这种不同提供了我们教育的契机, 教师要做的不是扑灭学生关注的热情, 而是激发它, 使它成为促进生生和谐的力量。

面对“告状”, 教师首先可以肯定学生对别人的关注, 再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别人的积极方面, 以此克服消极的关注, 提倡积极的关注;教师应该告诉“被告”的同学, 同学对你的“告状”表明他/她对你的关注, 是为了让你做得更好, 也说明你能做得更好。教师还应该创造对话的机会, 消除二者之间的误解, 沟通“被告”和“原告”之间的情感, 做到以情促进生生和谐。

“告状”是小学低年级教师经常要处理的事情, 如果教师用一种消极的眼光、反感的心态对待它, 不仅会增加自己的工作负担, 还会错失很多教育的契机;如果教师以一种发展的眼光, 充满爱的心态去对待它, 那么在你抓住教育契机的同时, 也将会因学生的发展而逐步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

参考文献

[1]田惠元.小学生爱告状怎么办[J].河北教育, 2001 (11) :36.

[2]韩冰.低年级学生告状的原因及引导方法[J].石油教育, 2002 (2) :99~100.

[3]武凤霞, 姜慧雁.学生爱“告状”怎么办[J].河南教育, 1998 (2) :30~31.

[4]谈儒强.小学生的“告状时代”谈小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J].安徽教育, 1996 (4) :14~15.

小学生声乐教育的创新 篇10

现状1:师资不足,学校音乐教学设备配备不足。专业教师的不足、专业男女教师的严重失调,明显的影响着音乐学科的教学,尤其是声乐教学,女教师的偏多势必造成教学的局限性。同时教学仪器设备的不足也严重影响着小学音乐的声乐教学。通过调研发现,在调查的相关小学,基本上学校都能配备钢琴、电子琴等基本教学工具,但在专业功能教室配备上存有明显的不足,尤其是城市学校及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受生源的压力,学校基本很少能配备各类多功能教室,声乐教学往往更多的是在教室里面进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目标引领内容,教材实行三级管理模式。但在调研中发现,教师一是没有能力去选择教学内容,二是教师不想认真地去选择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依照教材进行课堂教学,但教师的教学随意性过大,许多教师往往未能认真备课,缺乏创新与探究。在调研中发现,有近30%左右的学生对音乐课兴趣不高或者不感兴趣,音乐课堂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不好。

现状2:学校强调素质教育,也十分重视学校的艺术教育。但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声乐课开展起来却是那么的难。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家长对于艺术教育谈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忙起来不要。音乐课常被其他科目教师“抢”去上。其次,学校对于声乐课程的硬件,没有像其他“主课”那样鼎力支持,造成课程开展有一定的困难。最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握声乐课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将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语汇、难度较高的演唱方法带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现状3:小学高年级声乐教学实效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课改已进入到深水区。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领导的思想还没有能跟上课改的脚步,教学观念与思路有待更新。

一、提高教学趣味性,增强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是很感性的。他们好奇心强、好动,在课堂上,学生对新鲜的学习内容、未知的知识具有很强的探究欲望。

1、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声乐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时,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喜欢的、个性特点的歌曲。如有些学生适合唱民歌,而有些则适合唱美声,有的适合唱流行歌曲,而有的则特别适合唱戏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若让一个低音且音域很窄的人去演唱李娜的《青藏高原》,那肯定是演唱不好的。如果教师采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选择同一种曲目,就会使有些学生的歌唱兴趣被打击。

2、走进歌曲的表现情境,领悟音乐表现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生唱新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表现能力,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可以先从歌词着手。笔者一般先让学生朗诵一下歌词,领会歌词所表现的情感,接着通过介绍歌曲的创作,让学生了解歌曲演绎的背景。有时还采用图片、故事、视频等来表现歌曲,提高学生对歌曲的了解程度。

3、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通过游戏法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实现高效的学习。如笔者在让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时,常常指导他们玩填词游戏。出示一段好听、简单的旋律,请学生在旋律上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上适当的歌词,然后根据旋律以及歌词有感情的进行演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都把自己的创作大胆地唱出来,锻炼了自己的音乐能力,锻炼了歌唱技巧。

二、把握情感性,领悟作品内涵

音乐不是孤立的事物,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地区文化背景,与创作者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准确表达音乐就必须把握音乐的情感性,要把握音乐的情感性就离不开对音乐产生背景的了解。然而,由于儿童受自己生活经历的限制和知识面有限性的制约,即使作品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往往还是很难把握作品的真实情感,继而影响到表演的效果。这就需要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情感表达的局限性。

三、体现激励性,感受学习快乐

激励性的评价有利于使人处于兴奋状态,在教学中对学生使用激励性的评价,能使他们获得快乐的感受,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针对这种差异,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把握学生的特点,在歌曲选择中选取适合他们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歌曲进行教学。在教学评价中,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多点鼓励的语言,多点耐心的指导,维护学生脆弱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不吝啬赞美之词。哪怕在教师看来是一丁点儿的进步,也要为他欢呼,使学生看到被尊重,被关心。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日﹞品川三郎.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3]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单亲家庭学生学校教育的研究 篇11

一、建立档案,关注成长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成长档案,加强对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情况的了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学生在家里的情况,并结合学生的学校表现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关心、行为矫正。我自从研究此课题以来,累计建立单亲家庭学生个人成长档案二百多份,详细记录了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成长变化过程,为研究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用爱滋养,浸润心田

1.要尊重学生。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我对单亲家庭学生更加关心、尊重、信任。例如通过“老班日记”(每一周交一次)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对单亲家庭学生的进步进行及时鼓励,对其问题进行适时引导,对其困惑进行恰当的指点,并对其寄予殷切的期望。这些都通过笔端倾洒到学生的日记本上,有的学生看到我的肺腑之言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小小的“老班日记”把关爱、鼓励、期待都蕴藏在字里行间。通过日积月累的心灵交流,学生真正体会到“老班”对他们的尊重、爱护和信任。师生间心与心的沟通,重燃了他们内心微弱的爱的火焰。

2.要珍爱学生。由于单亲家庭学生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怀,因此教师要珍爱他们,用真情去温暖他们冰冷的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要关心他们的前途和命运,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为他们指点迷津。

三、鞭策鼓励,消除自卑

1.目标激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大多学习成绩比较差,是非标准不清楚,价值观念比较混乱,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优势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人生目标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根据其学习、品行情况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行为矫正计划及长远计划,用目标激励法促使他们不懈地去追求、奋斗。

2.搭建平台,锻炼能力。作为班主任,我通过引导单亲家庭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树立自信、消除自卑。例如2010年4月我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参加义务劳动,学生们给福利院的孩子带去零食、玩具、书籍,帮助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还表演了合唱、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节目。这些活动不仅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怎样去照顾自己、关心帮助他人,更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四、营造环境。创设氛围

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建立良好学生关系的基础。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氛围沉寂,父亲或母亲那残缺不全的爱使他们倍感人情的冷漠。因此,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班集体的班风和学生之间良好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班风良好的集体中,学生们能团结友爱、互助向上,这样单亲家庭学生就会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的班集体里,从而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

在班级活动中,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单亲家庭学生,我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对能力较弱的单亲家庭学生,我有意识地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班级活动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这些学生感受到他们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时刻能得到教师、同学的帮助与安慰,他们虽然在家庭中失去了温暖但却在班级的亲情中得到慰藉。

五、三方合力,携手育人

由于各种原因,单亲家庭的家长与学校联系不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积极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把学生在校的学习、纪律、行为表现等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让家长知道教师理解他们的难处,家校沟通,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教师要积极倡导和参加社区教育活动,把单亲家庭学生(包括其他学生)在社会上的情况汇总起来。只有把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协调配合的教育网络,才能使学校、家庭教育的成效落到实处。

论小学生的自我教育 篇12

一、教师要想帮助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就要为之营造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的氛围

诚然,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学习自我教育环节中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学校要努力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氛围。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自然诱发爱护、保护环境意识。是的,学校进行环境教育可与学校环境改变相结合,结合劳动技术课,让学生在校园内外栽培观赏树木、培植草坪、购置花卉,设计出各种图案,开盘成花园式校园,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从而使学校变成最美的地方,学生的乐园。

其实,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来说,也是起着很大作用的,让墙壁说话,让花草树木传情。校园墙壁上书写“相信自己”,给学生以信心; “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立”,给学生以动力; 花草丛中“爱花像爱护眼睛一样”,“不要让小草、小花伤心”等充满脉脉人情味的警示牌比那些“不准”“严禁”之类不苟言笑、霸气十足的标语口号,更能为人乐于接受。

美好的环境需要保持,我们要把学生当做学校的小主人,让他们参与环境管理中来。比如说,少先队可提倡队员自制树卡活动,圆形的、菱形的、三角形的……各种各样的树卡悬挂起来,标明树的名称、种类、特征,集知识性、艺术性、教育性为一体,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啊,学生动手制作,许多孩子是生平第一次,而这第一次在其心理播下了“我能行”的种子。除此之外,少先队还可以提倡同学们每人自带一个塑料袋,及时把平时的废物收集起来,课间扔到指定地点去,这些细微的举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生活习惯。

二、教师要想帮助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就要为之树好典型,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他们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我们教师要给他们树立典型进行正面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教师在树立运用典型过程中,必须将“远学”和“近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两种典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首先是要为之树高大英模,陶冶灵魂。通过思品课堂教学和观看爱国主义优秀影片这种形式,让雷锋、董存瑞、李四光、焦裕禄这些遥远、亲切而又鲜活的名字伴随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走进校园,让英雄和英雄的故事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上引起强烈的震撼,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洗礼。其次是要为之树身边榜样,找现实闪光点。如果说,那些高大的英雄人物还有些让我们的小学生感到可敬而不可近的话,那么,树学生身边的榜样,找现实闪光点着实让他们更真切的感受到,原来那些可学、可比、可信的榜样其实就生活在自己中间。只要努力进取、不懈追求,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甚至是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学生来说,老师的赞扬会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学生的心田,这种温暖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它会使学生在被认可中产生成就感,激励其奋发向上,会产生强大无比的内动力。

三、教师要想帮助小学生进行良好的自我教育,就要为之制定自我规划,培养自控能力

是的,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培养,应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短时间到长时间,由课内到课外,由小事到大事的程序进行,学生可有目的地的进行训练,也可以几项训练同时进行。具体操作时可让小学生先自我剖析,找到自己学习、生活中的不足和需要加强的地方,然后小组评议,列出该生近期应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哪些品质,最后由本人定出整改计划、目标和具体措施,这样使学生一天一对照,周末自评、自查、自纠,形成良好的习惯,哪些地方还有待提高,然后本组同学互评,从而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个月给老师汇报自己在原来的起点上进步几分,老师帮助学生分析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指导,老师可组织学生两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一学期或一学年个人或班会上交流总结一次。

上一篇:猪流行性乙型脑炎下一篇:黑臭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