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

2024-06-12

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精选12篇)

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 篇1

摘要: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全市152所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在去年9月份一二年级试点试行上海二期课改教材的基础上全部使用《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小学阶段全部学科课程。显而易见,学生、学校、社会向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有目标、有质量、全方位、不折不扣地实施上海二期课改课程方案,落实学科课程标准,为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同住子女而规范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本市奉贤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金山区、宝山区、嘉定区、青浦区、闵行区、崇明县九个区县拥有相当数量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这些区县在实事求是地剖析现状之后,认真策划和践行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的培训,其有效性足以显现。

全市152所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从师资、生源、教学资源等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教师来源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基本专业素养缺乏的问题。汇集至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教师,有刚出校门的各专业大学生,有退休应聘的老教师,其专业素养或者空白或者已至“谷底”,且此群体不稳定。二是学生来源杂,他们的学习经历各不相同,学习地域各不相同,难以实施较统一的规范性教育。学生随着家庭迁移,学习环境、地域也随之迁移,所具备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存在显著差异,且难以短时内相融。三是教学设备、资源匮乏,必需的支持性条件缺乏。由于学校的产生、运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了学校无法为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产生了不良的连环性现象与事实,阻碍了学科教学的规范性。

本市奉贤区、浦东新区等九个区县拥有相当数量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区县,因为上述三个弊端的干扰与存在,无论是管理者群体还是教师群体,都难以顺畅、有序、有效地实施《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所限定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由此,策划学科课程培训至关重要。各区县针对此现状与需求,相继组织了学科课程培训。奉贤区就小学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解读、教材解读、课堂解读、教法解读等方面进行了培训,指导管理者群体、教师群体步入了《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实施进程中。显然,上海市各区县正践行着一项教师专业发展的奠基工程。

一、解读课程标准

《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详细阐述了五方面的基本理念,包括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思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整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课程方案所定向的课程理念派生了课程目标的多维整合,小学阶段与其他学段一样,其课程目标强调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指导教师分别按照学科课程目标撰写教学设计,我们在培训中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帮助教师学会解读课程标准。

1.“三维目标”的立意

培训中,我们首先系统地向教师诠释新课改目标的确立及其基本特点:一是体现时代要求、国情和地方特点;二是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三是注重目标的多维整合,即综合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第二,初步认知课程标准是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即目标指向的教材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这样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同时也明白教材内容的构建体现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使学生能在多样、生动的教材中,配以相应目标,进行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等。由此,教师能初步感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过程的引领作用,也能确立学科课程中教材的目标构成,且初步学会为每一课时确立“三维目标”。

2.“三维目标”的内涵

课程标准兼顾了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意志和德育三大模块。我们引导教师明白一个道理,进行任何一种有目标的教学活动,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必须要有对目标内涵的充分认识。我们在培训中,对“三维目标”的内涵作了具体的诠释。

3.“三维目标”的拟订

目标的拟订必须依赖于教材体系,教材中蕴涵着“三维目标”。在培训中,教研员对学科教材进行剖析讲解,帮助教师挖掘教材的目标指向。

一是按照课程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层次逐层分解,使一个个大目标演变成一个个小目标,再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对学科教材目标、课程标准进行建构,使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能得到落实。

二是针对课时目标,确定“教什么”,即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点、需要掌握的新知识点及与已有知识的联系等,定出知识认知目标;在确认知识目标体系的同时,设计能很好或较好达标的教学过程;关键是要确定在此期间能让学生改进何种学习方法,培养何种学习能力,进而在教与学过程中,提炼教材中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是综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各个关节点,建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有近十门学科课程,我们通过循序渐进、逐步突破的讲训,使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教师不管是否有过教学经历,都能尝试教学设计的过程。

二、解读教材

教材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起着支撑作用。教材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载体。对于教材,教师要能动地乃至个性化地进行解读,能理解学科教材体系,且充分认识学科教材中蕴涵的科学性质和教育性质、目标任务等。学生则是在教材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中以教材为支撑,融合已有知识、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在教材中找到、发现、寻求新的越来越多的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丰富学习经历。

本着上述观点,学科培训中,小学阶段各学科教研员对理解学科与教材洞察等作了专项指导,有序地分学科培训教师,重点解决各学科整体框架与特质,力争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让教师感知。下面简要介绍培训中的诠释内容。

语文——扩大识字量,注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数学——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亲历过程,理解一个个数学问题、数学概念、数学结论形成的过程。

英语——把学习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学用英语的心理素质作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涵,把视听量和阅读量列入知识的范畴。

自然——作为中小学科学教学的一部分,不仅要关注科学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一养成信息技术情感和伦理道德修养,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劳技——学会动手,以爱劳动为总目标,提高学生技术素养。

体育与健身——坚持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心理健康领域、身体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

美术——培养学生对造型的应用、欣赏与评议等最基本的能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想象的热忱;初步养成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音乐——音乐基础能力培养,着重感知、表现、鉴赏、创造等方面的学习。

品德与社会——体验和感悟道德品质,进行道德内化,使认知转化为行动。

三、解读课堂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因此,课堂教学始终是我们组织培训的关注点。以教案设计、视频课堂教学实录为主要渠道,我们组织教师走进课堂教学,以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为目标,向教师提出下列课堂教学程序与要求。

1. 目标

从“三维目标”角度,让教师辨析出:这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何种程度?这节课需要学生具有何种态度和价值观?这节课要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并达到什么程度?

2. 环节

围绕课时所特定的“三维目标”,以什么环节、程序能确保达成?我们相应设计了复习、导入、新授、巩固、小结、作业、拓展等基本程序,要求教师能自主地备课策划。同时,我们还实行集体研讨,各自撰写,交流统一,各自教学,反馈修改,再研教案的“三级六步”备课。

3. 设问

设问是为了帮助学生参与教学,成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法之一。对于设问,我们要求教师能在教学设计中坚持“坡度、角度、深度、广度”,能较好地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个别到普遍的提问程序,尽力让每一名学生能在设问中理清旧知识、新知识与未知知识间的关系与结合点,挖掘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及已有知识,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体系辅助学生有兴趣、有求知欲地参与思考分析,勇于创新。我们要求教师以教学知识中的难点、重点、关键点为依据,逐步深入地设问,使学生能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点。

四、解读教法

课程改革需要教法改革,教法改革的前提必须是教学观念的改革,随着教学观念的改革必将派生出教法改革。我们在综合分析自2008年9月以来的课堂教学实践后,发现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根据课程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故在培训中,我们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培训。

1. 观念确立

我们以讲座和视频教学案例观摩的形式,帮助教师建构以下观念。其一,民主、开放,面向学生经验,力求开发课程内涵,有机地融合知识点。其二,交往、互动,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以严谨教学的态度实施新知识点教学,学生以已有的知识整合新学知识点,重新建构。期间,既有传授,又有重组,所呈现的新知识愈发充实。其三,分析、综合,教学过程是师生的活动过程,知识形成过程是师生的探索过程,能力培养过程是师生的相长过程,由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活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的理智和精神世界获得提升。我们以理论体系与课例实证让教师明白,学习过程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体验的过程,而学生要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是学生的学习、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能力、智慧,教师教学能力、智慧的内在要求,具有长效作用。其四,人本、人文,师生是教与学的共同体。教学设计过程是关注人本、促进人文并进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以崭新的课程理论,以及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态度去阅读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做到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尊严,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发展智慧情感,积累知识储备的教与学过程。

2. 教法确立

学科教材的教学改革重点之一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因此,无论哪个学科,都要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延伸,持续发展。我们利用各学科的教材疏通和分析过程,潜在地、有机地、融合地帮助教师研讨教法,一定程度上敦促其确立教法。主要体现在:一是牢固树立把自主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解读文本;二是牢固树立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其互动探究;三是牢固树立把整理建构的能力教给学生,让其形成新知。

综上所述,在全体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迎来全面实施上海二期课改方案之际,同样需要这些教师转变角色与具备技能。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非学科培训莫属。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暑期开展系统理论培训的基础上,扎实有序地开展学科课堂教学实践培训。教师也将在此过程中得到培训与培养。奉贤区、浦东新区等九个区县近四千名农民工子女小学教师也将竭力严格按课程标准实施各学科的课堂教学。

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 篇2

学习《讲话》(讲话附后)内容和精神,学深、学透。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深刻反思,查找不足,改进工作。学科带头人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落实任期内职责和义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未来教育家的力量

——张俊芳同志在“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一期学员结业式上的讲话

(2012年5月28日)

首届“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92位学员经过3年的刻苦学习,圆满完成了研修任务。今天,我们在这里为你们隆重地举行研修结业典礼。

三年的学习是充满艰辛的,但是,你们克服重重困难,潜心研修学习,虽衣带渐宽,鬓添银丝,但学有所成,收获甚多,成果颇丰;虽若有所失,付出很大,但得到更多,且终生受用。我想,当你们走过艰辛,回眸望去时,你们会发现,艰辛原来竟是如此的美丽!

或许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你付出多少艰辛,之后的美感就会有多么强烈!

艰辛之美,美在来之不易。唾手可得之物,因为缺少你付出之后所产生的深度、厚度和宽度,最多只能算华丽,称不得美丽;

艰辛之美,美在难以忘记。1000多个日日夜夜,你的每一份努力,在凝练成与你融为一体的精神财富和思想睿智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让你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艰辛之美,美在拼搏进取。一个人,人生有目标,活得才有意义。不断努力进取,才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快意;

艰辛之美,美在脚踏实地。三年的研修学习,一环扣一环,推进得扎扎实实。你们在耕耘中播撒了多少汗水,收获时就得到多少果实。你收获得多,是因为你付出得艰辛多,因而得到上天的眷顾和厚爱也多。

艰辛是对性情的陶冶,是对意志的历练,就像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走过三年的艰辛之路,经过三年的研修与历练,我们欣喜的看到,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成长了,成熟了。你们的思想更新,思路更明,基础更实,脚步更稳。尽管你们能否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必须通过立德、立言、立行,被实践检验,被发展证实,被业界标榜,被同行推崇,被社会认可,但毋庸置疑,你们是我市基础教育战线一支强有力的力量和宝贵的财富,你们必将在我市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展示出未来教育家的力量!

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是什么样的力量呢?我想,最重要的,是理想的力量、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首先,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是理想的力量。教育担当着用思想和智慧改变人与世界的责任,教师是最能影响未来的职业。古往今来,教育的理想与使命激励着无数的有识之士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1986年,我在美国TEMPLE大学学习时,我的一位犹太—2 —

籍的美国老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经是美国飞行员。二战中,他的家族中死了72人,只有3人幸存下来——他、他的父亲和姐姐。二战之后,他问他的父亲,他应该如何选择未来,父亲说,当教师吧。他问为什么,父亲说,一个有知识、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教师,可以用思想和知识影响几代人。这个世界太需要和平与正义,善良与美好了,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能影响未来。用思想和智慧影响未来——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这,就是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我希望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坚定教育的理想,坚守教师的誓言,坚持教育的规律,坚信教育的力量!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个大舞台上,倾尽心血,竭尽全力,建功立业,无怨无悔。

其次,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是人格的力量。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向教育家迈进的立身之本。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如果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重精业而轻修德,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这就如同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文化。一个人知识、技能水平可以很高,但文化修养却并不一定也高。著名作家梁晓声对怎样才叫“有文化”有一个诠释:“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可见,有知识,有技能,并不等于有文化。我希望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努力使自己成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强烈的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道德情操的教育家。以自己的崇高追求、高尚品德和人格力量感染和带动广大教师,熏陶并影响每一位学生,成为学生们真心敬仰并追随的人生楷模。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醒大家,在天津基础教育界,在你们的学校中,在广大家长、学生的心目中,你们是名师,而你们自己一定要明白名师之“名”的含义和分量。我以为,名师之“名”不应是“名利”之名,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名师其实是个相对概念,是所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名师只可能更好,不可能最好。要知道,你永远有努力、做得更好的空间,也一定有人比你做得更好。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当别人称你作“名师”时,你就不会忘乎所以,没了定力。名师之“名”的第二个含义是“名誉”之“名”。名师应该有一颗淡定、淡然的平常心。淡定表现着你在充满诱惑、浮夸浮躁的社会现实中对教育理想的坚定;淡然表现着你在可能言过其实的赞美和追捧面前的理性与冷静。如果有点儿名气就趾高气扬,就变了心态,失了平常心,那么,随之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尊敬与赞赏。有了名气,失了名誉,没了人气,这样的人是有的,应引以为戒。人啊,切记:你手上有一个“大我”和一个“小我”,一个自己揣着,一个交给别人,如果你怀揣一个“大我”,那么,就把“小我”交给了别人,你在自己这越大,在别人心目中就越小;反之,如果你怀揣“小我”,那么,在别人那里,你就是“大我”。

第三,未来教育家的力量是智慧的力量。如果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智慧则引领人生。一个人要快乐而坚强地走完一生,只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功人生奠基,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健

全的人格,积极开朗的性格,坚忍不拔、坚强的意志力,遇到困难的抗压、承受能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善于学习、分析、研究、实践、创新的能力等等,这些都不是在知识层面所能具有的能力,而必须上升到智慧层面才能具有的能力。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成功的经历都证实了一个道理,健康的心智与思想的睿智比书本知识重要千百倍!我希望我们的未来教育家们不要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当作口号,喊起来调门很高,做起来背道而驰。我希望,在你们的引领下,你们的学生们对生命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热爱,对工作充满激情,对社会充满责任,对他人充满友爱。在你们的培养和教育下,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既富有爱心与责任感,又富有学识与能力的国之栋梁。这,就是未来教育家的力量!

今天,“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一期学员结业了,但我们的“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还将继续,还将有第三批、第四批更多的学员进入这个工程。让我们憧憬一下,当我们有十批甚至更多的学员像今天的你们在这里结业时,天津的教育会怎样?是的,会发展得更好,会更好地满足老百姓受好教育的愿望,会更快、更好地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目标。群星璀璨的未来教育家们将照亮天津教育的未来。这,就是未来教育家的力量!

让我们感谢为培养“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的学员们而倾尽全力,言传身教的指导教师们,在你们的引领和指导下,学员们进一步强化了育人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进一步夯实了在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管理、教学示范、教育科研方面的坚实基础。我们的学员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融入了你们的心血和奉献。

让我们感谢为把工程推进好而用心把握,悉心管理的市教委、市教科院、天津师范大学和工程办的同志们,是你们整合全市及全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形成了“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开放合作培养机制;探索建立了导师团队引领、实施项目管理、搭建展示平台的工作推进机制;尝试了激发学员自主发展内驱力的考核评价、竞争择优机制;创新了深入基层、进入基地、学做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体验机制。你们用涌动的激情和充足的干劲保证了工程健康、有序地推进。

让我们感谢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各区县政府、区县教育局和学员所在学校的同志们,是你们对“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给予了全力支持和有力保障,不仅保证学员们坚持学习,圆满完成了研修任务,而且在我市进一步营造了支持优秀校长、教师,努力成长为教育家的良好氛围,使进入“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行列成为更多一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迫切愿望。

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 篇3

海外民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向海外公民提供领事服务和保护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我外交部领事司和中国驻外使领馆通过日常工作向公民个人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协助和保护,每年多达3万~4万起,每天平均上百起,这些事件却很少引人注意。我作为外交部领事司的特邀专家,了解了许多事件的处理经过,每想起这一桩桩、一件件平凡而感人的故事,都使我激动不已,对战斗在第一线的中国外交领事人员肃然起敬,因为他们时时刻刻在关注和保护海外同胞的安全和利益,是他们在海外同胞与政府之间架起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是他们及时向政府传递海外同胞的需求和心声,也是他们及时把祖国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受难同胞的心坎上。在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浸透着我外交领事人员的汗水和心血。

下面我和读者分享的每个故事,都是在海外发生的真实的故事。故事虽然短小,但所涉及的事情却是人命关天,个个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学做心理医生,救助精神病人

2005年10月中旬,外交部领事司接到一封紧急求助信,写信人信中称,在美国留学的一名中国女学生是他的亲属,因为在国外遇到的矛盾和纠纷太多,导致她不堪重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病情日趋严重,该女学生的父亲已专程赴美打算带她回国治疗,但她就是不听劝告,不同意回国,希望大使馆协助。领事司立即与我驻美国大使馆联系并请求给予协助。

大使馆很快就与女学生的父亲取得联系。女学生的父亲表示,由于其女儿目前病情严重,情绪很不稳定,说死说活就是不愿回国,实在没有办法,决定打算强行带女儿回国,希望使馆协助将其女儿送上飞机。

这给大使馆出了一个大难题。根据美国法律,由于该女学生是成年人,有独立行为能力,如果她父亲强迫她回国并强行将其带上飞机,就构成绑架罪,美国法律是不允许的;如果有充分证据证明其女儿是精神病患者,父亲有权据此向美国法院申请恢复其对女儿的监护权,在获得法官同意后才能强行将其女儿带上飞机回国,但是提供和审查证据等整个申请程序费时、费事、费钱,又没有十分把握。鉴于这种情况,大使馆在女学生父亲的同意下,决定派员学做心理医生,尝试对女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并劝说其回国。

主管领事先与该女学生见了面,关切地询问其身体状况并探询她不愿回国的原因。初接触时,女学生提防心很强,不透露任何原因,听不进任何劝说,断然拒绝回国。于是使馆决定改派领事参赞出面继续做工作。

领事参赞开始同她拉家常,诱导她说出自己的想法、顾虑和愿望,从多方面安慰她,女学生在谈话中透露了她在美国有几起官司未了,对回国同家人团聚并治病表现出犹豫不决。

为了进一步赢得女学生的信任并从根本上解除她的顾虑,大使馆在友好律师的帮助下,首先帮助她妥善解决了几起官司。女学生的精神状态开始有明显的好转。

经过大使馆派员两个多月的疏导、抚慰、劝解,并帮助排忧解难,这位女学生终于被感动了。2006年1月,在各方关心和劝导下,她同意自愿回国接受治疗。

“异国之家,侨民救星”

前往乌干达打工的安徽青年工人凌先生,二十五六岁,在一家华商公司工作。

2006年6月20日前后,凌先生觉得身体不适,继而发烧、头痛、腹泻,怀疑是染上了疟疾,服用抗疟药并注射针剂后病情仍不见好转,随后住进一家当地医院,但是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仍然不减。6月24日,转到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国际医院,当晚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昏迷、体内渗血,肾脏等器官衰竭,病情十分危急。院方通知,患者生命垂危,救治没有把握。

6月25日,该华商公司负责人和部分华商紧急到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及其经商处求援,大使和经商处的领导十分重视,立即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对患者进行抢救。首先要求医院采取特别的抢救措施,将病人安置在重症监护室,采取了使用呼吸机、胃管等一系列急救和治疗措施。使馆还立即通知在乌干达的中国医疗队派医生紧急赶赴坎帕拉医院重症监护室,与主治医生商量救治方案。

由于凌先生病情危急,一旦发生意外情况,都需要有家属在现场处理。于是大使馆领事部一方面设法通知凌先生家属,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向安徽省公安厅发电,请求协助迅速为凌先生家属办理护照等出国手续,并给乌干达驻华大使馆发照会,请求为凌先生家属来乌干达申请签证提供便利。安徽省公安厅急事急办,一天之内就协助凌先生家属办好护照。凌先生家属也准备好在需要时随时出国。

经过对患者进行各项医学检查,院方初步确诊为急性疟疾并伴随多项并发症。由于病情恶化速度太快,院方对救治缺乏信心。中国医疗队医生坚持认为,必须立即进行血液透析,做最后的挽救。医院接受了中国医疗队的建议,立即准备进行血液透析。但是,如何采集到供透析使用的大量血液成了关键问题。

大使馆紧急通知中国同乡会,联络侨界尽快查找出对应血型的人员准备献血。消息传开后,患者公司的同事、坎帕拉的华商、中国同乡会会员以及许多素不相识的同胞都踊跃报名查血准备献血,保证了进行几次透析所需要的血液。

在透析治疗期间,大使、使馆政务参赞、经商参赞、领事部的官员在处理繁忙的日常事务的同时,也先后几次抽身到医院探望和慰问病人,要求并鼓励院方竭尽全力抢救,鼓励病人坚定信心积极配合治疗。中国医疗队派医生轮流值班看护,许多同胞也到医院看望慰问病人。

经过4次血液透析,病人奇迹般地摆脱了死神的威胁,逐步摆脱了对呼吸机的依赖,胃管也随之拔掉,体内各器官机能逐步恢复。7月12日,患者康复出院。患者出院后,精神状态良好,体能恢复也很快,国内的家属也感到欣慰。

凌先生从起死回生的经历中,充分感受到中国大使馆、驻乌机构和旅乌侨胞们所展现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兄弟情谊和互助精神,他和同事一起先后到中国大使馆及其经商处、中国医疗队、同乡会和医院表示感谢。他特别感谢中国大使馆在挽救自己生命的关键时刻所做出的果断决定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抢救的措施,向大使馆赠送了“异国之家、侨民救星”的锦旗。

“救命之恩,永世不忘”

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杜先生夫妇,来自辽宁省农村。农村艰苦平淡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纯朴与执着的性格。在日本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勤奋好学,使得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逐渐走上正轨,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为他们单调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活力和欢乐。但是不久,杜夫人凭借其对医学现象的敏锐,发现丈夫身体出现了异常情况:皮肤经常起红泡,一有伤口就流血不止且不易愈合。一丝惶恐掠过她的脑海,莫非是血液出了问题? 她劝丈夫去做血液检查。一周后出现的检查结果对她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再生障碍性贫血——人们谈之色变的白血病。

杜先生无奈住进了九州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杜夫人顿时陷入一筹莫展之中。她凭借着执着的性格与命运抗争,白天一个人四处奔走,夜晚则拖着疲惫的身躯扑进暗小的家门,还得照看孩子,辛酸的泪水不时冲洗着内心的悲痛与无奈。经过医生们会诊,院方提出的治疗方案是立即进行骨髓移植。医生要求在1周内安排杜先生的4位直系亲属赴日接受HLA(白血球型号)检测,以便从中找出合适的骨髓提供者。医生说,尽管这个方案的成功概率只有25%,但却是目前能做到的最佳的治疗方案。

面对医生提出的最佳方案,杜夫人脑子里茫无头绪,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丈夫的亲属都是农民,从未出过远门,更不要说出国了,况且还有办理日本入境签证这道难关,要让他们在几天之内到日本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杜夫人只是连连摇头不语。医生见状,试探性地问了一句:“要不找找中国总领事馆?”一句话提醒了杜夫人,她立即打电话给中国驻福冈总领事馆请求协助。

主管领事接到电话后觉得事情十分紧急而且棘手。因为当天已经是星期四,按照医生的要求,杜先生的亲属最迟不能晚于下周一抵达日本,申办出国手续和日本入境手续按常规在两三天内是无法办到的。主管领事立即向总领事做了汇报,总领事指示要想尽办法给予协助并分头着手落实各项措施。主管领事等人马上展开了一系列紧张的内外组织联系工作:紧急给辽宁省外办打电话并发传真,要求尽快协助杜先生的亲属赴日办理护照等出国手续;给日本外务省发照会,请求对方从人道主义出发为杜先生的亲属申请日本签证和入境提供便利;协助杜先生的亲属办理出国手续,由于杜先生的亲属无出国常识,领事官员又在电话中一项一项地告诉他们如何申办护照和签证,如果碰到困难应该去找谁帮助。

杜先生的亲属,从村里跑到乡镇,从乡镇跑到县城,再从县城跑到省城,一天内乘车颠簸数百公里,而领事官员就像一位无形的向导,通过电话随时为他们提供咨询并排忧解难。

在国内和日本方面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杜先生的亲属在星期五晚上拿到了护照和签证,第二天坐飞机到达福冈。

在总领事馆的关照下,患者及其亲属按照医生的安排积极准备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几天后,杜夫人向主管领事报告了手术成功的消息,话语中掩盖不住兴奋与激动,连连说“领馆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杜夫人还专门给总领事写了感谢信,上面写着:“救命之恩,永世不忘。”

“祖国亲人,血脉相连”

2007年9月5日,中国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收到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传真,告香港居民钟先生在伊斯坦布尔工作访问时突发疾病,情况危急,请求总领事馆进行救助并协助他返回香港。

总领事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总领事亲自指挥,制定紧急救助方案。副总领事带领领事部人员立即赶往钟先生住处看望钟先生并表示慰问。经询问得知,钟先生曾患精神病并有几次发病史,此次出行由于旅途劳累等原因再次犯病,接近昏迷。副总领事一方面在钟先生清醒时耐心安慰以稳定他的情绪,请他解除一切顾虑,尽快返回香港治疗;另一方面积极做他同伴的工作,促使该同伴同意护送钟先生返港,同时疏通土耳其航空公司,设法为他们预定尽可能早的返港机票。

在赶赴机场的前夕,钟先生的意识又突然发生混乱,表示不愿返港。总领事馆人员想方设法对他进行安抚,亲人般的语言和耐心说服使钟先生的情绪又慢慢稳定下来,表示同意返港。

总领馆特派专车由馆领导和相关人员护送钟先生奔赴机场,协助办理登机手续并护送他登上飞机。

9月6日,钟先生顺利安全抵达香港。

积累, 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 篇4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课程设计思路”中也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由此可见, 积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苏东坡在《稼说》一文中也说:“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意即:读书要广博而善于取其精要, 要有丰富的积累而谨慎地运用知识。著名学者邓拓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 有成就的人, 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荀子曰:“不积硅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 无以成江海。”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读有字书, 精读博览, 广为采撷, 读无字书, 吸生活之水, 开阔视野。”叶圣陶更是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学生也是这样……学生所写的必须是他们所积蓄的。只要真是他们所积蓄的, 从胸中拿出来的, 虽与他人所作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 一样可取;倘若并非他们所积蓄, 而从依样画葫芦, 临时剽窃得来的, 虽属胜义精言, 也要不得。”众多名家的言论, 也无不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故此,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必须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

二、什么是知识的积累学习?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有许多的学习方式, 而其中的“积累学习”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形式。

所谓“积累学习”, 是指学生为了学好初中语文在不断进行的汉语言文字、词汇、句子、文段、文学、文法及文化常识的知识和素材积累的同时, 进行语文学习方法和生活的积累的学习。这种“积累学习”, 是一种有目的的学习, 它包含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习惯两个积累层次, 尤其强调学生有意识培养学习习惯, 增强学习语文能力的学习。评判一个人语文素质的高低, 人们常常会以诗书满腹、能说会道, 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等词来衡量。诗书满腹、下笔千言是语言积累丰富, 能说会道、一挥而就是语文能力强。因此, “说什么”、“写什么”, 其实都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积累的考查。离开了积累, 说、写就成了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所以, 要学好语文必须强调“积累学习”。

三、如何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

从积累的途径来看, 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读书札记积累、课堂笔记积累、课外日记积累等。

1、读书札记积累

读书札记就是读书笔记, 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 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 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 应根据不同情况, 写好读书笔记。

常用的形式有以下七种:

(1) 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 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

(2) 摘录式。主要是为了积累词汇、句子。可以摘录优美的词语, 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后熟读、背诵和运用。

(3) 仿写式。为了能做到学以致用, 可模仿所摘录的精彩句子, 段落进行仿写, 达到学会运用。

(4)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 以肯定其思想艺术价值如何。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

(5)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 记下读了什么书, 书中哪些内容对自己的教育最深, 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 即随感。

(6)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边读边记, 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 达到弄懂的目的。

(7) 简缩式。为了记住故事梗概、读了一篇较长文章后, 可抓住主要内容, 把它缩写成短文。

这一积累方式, 对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丰富课外知识, 有效积累写作素材,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 要使读书札记积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教师必须做到两点:定期检查和持之以恒。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肯定是不行的。

2、课堂笔记积累

这种积累, 主要记录课堂中的各类知识和学生的学习心得、疑难问题等。刚开始, 学生可能不知道该记些什么, 教师要给与系统的指导。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 明确告诉学生需积累的内容。我是分词语类、名言警句类、文本阅读类、写作类和学习心得类。

其次, 当课堂上出现需记录的知识点时, 教师有意识的通过放慢语速、反复强调、加强语气等方式, 提醒学生记录, 等学生养成习惯后, 教师可逐步“放手”。

第三, 每堂课的最后五分钟, 给学生自主交流, 既是课堂总结, 也是对学生课堂笔记的检查。

3、日记积累

日记积累, 即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只要有明确的标题、具体的内容、真实的情感即可, 形式自由, 内容不限。

日记积累的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学会留心, 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二是学以致用。如果说“读书札记积累”和“课堂笔记积累”都是“学”, 那“日记积累”就是“用”。正如叶圣陶所说:“教师教任何功课 (不限于语文) , ‘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 换个说法, ‘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而任何语文知识的积累, 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杜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当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量, 胸中有“米”, 自然“会学”, 也就不用“教”了!三是勤练笔, 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很多人都认为只有数理化需多练, 其实语文一样要多练, “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强调的也是多练, 家喻户晓的卖油翁的故事, 更形象的阐述了练的至高境界, 所谓“熟能生巧”。所以, 语言文字的熟练运用也必须靠练。

当然, 学生天天记了, 作为教师, 自然要天天批, 而且要认真细心的批。如果能针对学生的日记内容, 教师能多给些真诚的、赏识性的评语, 我想会易于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 更愿意敞开心扉, 日记也就真正变成了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 与此同时, 学生就能养成“说真话, 抒真情”的写作习惯, 这与课标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一致。

以上三种语文知识的积累学习法, 并不是我的独创, 而是大部分语文教师的经验, 我只是在自己的教学中将这些坚持下来时, 发现它们确实是实在而效果显著的, 所以, 在此将它们总结出来, 和大家共勉。另外, 我想强调的是, 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切不可操之过急。《朱子读书法》从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角度强调积累学习时说:“读书之法, 当循序而有常”, “以二书言之, 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 篇章问句, 首尾次第, 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 则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 则不敢志乎彼”。这就是说学习需按部就班, 有条不紊, 扎实积累。许多学生知识系统不完整或知识结构混乱, 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循序积累。所以循序积累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也是—种优良的学习品质。

语文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 注重积累, 注重感悟, 注重实践, 才能使学生积累语文知识、陶冶情操, 进而发现自我、升华自我, 才能全面提高综合语文素颜,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课程设计思路”中也强调“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由此可见, 积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工程奠基仪式上的致辞 篇5

在XX工程奠基仪式上的致辞

(2009年8月29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XX一期正热火朝天地顺利建设,项目二期又轰轰烈烈地奠基开工。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项目顺利进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XX置业有限公司致以美好的祝愿,向前来参加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部署,以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商务中心区为目标,围绕提升中心城区核心竞争力,制定落实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全力加快城市开发建设步伐,城市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当前,随着宏观经济的趋稳,房地产市场信心开始恢复,楼市逐渐回暖,一个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先后签约,一批批地块陆续开发,全区建设市场非常活跃。今天,XX二期的顺利开工,必将进一步加快城区南部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区南部品质,聚集更多的商机人气。

XX地处XX,东邻XX路,南望XX,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将给予更大的关心和支持。希望合作双方按照市、区提出的建设新型城市社区的要求,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配套建设,真正把XX建设成为市区城中村改造的精品和典范,打造成为凝聚人气、聚集产业、促进就业、造福群众的亮点和样板。希望区直有关部门和街道,把项目作为提升中心城区竞争力的重要一极,用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良好的环境,确保项目早开发、快建成,让投资者创造新业绩,让村民收获新财富,让城市增加新活力!

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 篇6

对于广大农村家庭来说,教育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最有效途径和最广阔的平台,要实现这个的梦想,主要取决于他们在教育上取得的收获,这远比住房、医疗、就业等问题更为重要,教育已经成为农村最大的民生问题。农村中小学生的家长正值壮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亿,2亿人的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其中有1400多万的随迁子女,4000多万在14周岁以下,他们一边连着农村,一边连着城市;一边连着艰辛,一边连着希望;一边连着昨天,一边连着明天。农村的基础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头戏,却由于撤点并校及办学软、硬件条件的薄弱,导致教育视野越来越狭窄,教育资源越来越枯竭、精神底气也越来越稀薄,农村的教育生态已经严重失调。

“撤点并校”让农村教育水落船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布局是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初中,虽然教学条件相对简陋,师资水平相对薄弱,但却能为学龄儿童就近入学提供保障,琅琅的读书声对村庄来说,意味着朝气、信心与希望。进入90年代,许多地方政府在响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政策”时,重点放在了“撤点并校”,忽略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这一前提,不仅导致部分农村孩子失学,也造成乡土文化的土崩瓦解。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农村小学的数量减少了47.5%,有些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要长途跋涉离家住校。有的小学没有住宿条件,小学生每天要跑几公里路上学。为了孩子,有的家长常年接送,有的租房陪读,有的干脆退学。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非但没有减轻农村家庭的教育负担,相反却因撤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新的压力,住校、陪读衍生的额外经济负担,使许多家庭无力承受,辍学的孩子数量呈增多趋势,加之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留守儿童因无人看管,家庭经济压力大、无法就近入学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呈增多趋势,十四五岁辍学外出打工,十七八岁结婚生子,在农村已是屡见不鲜。

笔者于2009年5月对江苏北部某农业县官墩乡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了调查走访,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镜头一:门卫是一对夫妻,刚吃完早饭,炊具零散地摆放在学校门口,门外的晾衣绳上挂满了衣服,一只大黄狗在校园里悠闲地走着。

镜头二:走进教学区正赶上下课,孩子们有的在嬉戏、追逐,有的趴在地上玩纸牌、弹玻璃球,有的在小商店买几毛钱一袋的垃圾食品。

镜头三:上课铃响后,笔者去厕所,里面苍蝇成群,污秽遍地,根本无处下脚。

学校有两栋使用时间不长的教学楼,教室还算明亮,课桌椅也还说得过去,与老师们交谈,一些现象让笔者吃惊不小。

该校这几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在校生数量也大幅减少,成绩好一点的或是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都去县城读书了,剩下的大多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由于他们缺少父母的监护,很多学生的个性品质甚至心理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以该校初三年级为例,共有三个班,140余名学生,一班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校为这个班配备了最好的师资,指望他们在中考时为学校争得荣誉,学校为初三老师们下达了考取县中免费生(免培养费,学费、代办费等正常收取)的指标。老师们获此“军令状”,当然不敢怠慢,又把该班成绩较好的几名学生单独组织起来,学校免费提供食宿,老师们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另外两个班是成绩差的,由于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导致他们无人监管,他们不仅对学习没有信心,甚至不知道今后自己該干什么。他们经常逃课,如果不是学校有控制流失生的指标,他们早就辍学出去打工了。

两个月后,中考成绩公布,笔者再次来到这所学校,一班有四人考取县中免费生,还有二十来人花几千或上万元不等的培养费被其它高中录取。二班、三班两个班,百名左右的学生,中考总分在200分以下的占61.7%,200~400分之间的占24.2%(注:中考满分是800分)。他们由于无法上高中,少部分学生选择了职业学校,大部分外出打工,学习生涯就此结束。

农村学校争取尊严之路何其漫漫

教育家朱小蔓说:“农村教育的目标,既不是通过学校把农村孩子移出来,也不是通过学校把他们永远拴在土地上,要探求的是这种教育给孩子什么样的基础,这个基础不仅是知识的基础,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要让他们有对生活的信念,有尊严,有靠自己诚实的劳动就能生活下去的条件。”

重点校制度不仅凸显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还把农村学校中的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吸走一部分,应试教育催生了对择校的追逐,又有一部分优秀师资和优秀生源被挖走。教育产业化不仅把择校浪潮越推越高,也把农村学校所剩不多的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再一次抽走,城市学校成了农村学校的“抽血机”,从硬件设施到师资力量,再到生源质量,最后到中高考升学,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已成天渊之别。

“城市中心”的视角将农村孩子疏离为没有支撑的边缘人,受这个观念的影响,疏农、离农、弃农的价值观在农村盛行,农村教育也糊里糊涂地以追逐分数为办学目标。在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被城市学校几次抽走的现实情境下,追逐分数、靠升学率取胜的办学目标已是缘木求鱼,而上不了大学,一切都会在乡村社会被清零。学校与农村社会之间又有一道高高的看不见的围墙,二者是隔离的,这种隔离必然导致丰富的文化资源、乡土教育很难进入农村的教育教学过程,致使农村学校办学的路子越走越窄。

靠升学率取胜无门,师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想搞特色,农村社会、学生、家长又不认可。农村学校似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要得到认可、获取尊严,其路漫漫!

从奠基农村的高度拯救农村教育生态

农村教育的改革虽然经历了波折,走过了弯路,但社会发展对农村教育的要求却日益提高,我国有近九亿的农业人口,农村教育应放在奠基中国的高度,其发展要有开阔的视野和面向未来的眼光,从文化重建人手,将其放在农村经济建设与文明建设的框架内进行思考与设计。

1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入园率,普及学前一年级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两会”均提及学前教育。目前中国农村的学前教育基本处于瘫痪状

态,幼儿园数量少,入园率低。应尽快制定一系列措施,加快农村幼儿园建设的步伐,普及学前一年级教育,对现有幼儿园应规范管理,办出特色,调整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办学思路,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制定好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对家庭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政府财政补贴,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

2村小不能搞一刀切式的一撤了之

裁撤生源少的教学点,以集中优势教学资源,这一政策有很好的初衷,但在实施过程中却被异化。简单的撤校并校,导致大量的农村孩子失学。特别是位于边远地区、贫困山区的孩子,他们享有法律规定的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撤并的同时应考虑到他们的权益,不能一撤了之。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每项政策的制定,优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良好的教育,能够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下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所谓均衡,不是削峰填谷,一律拉平,而是在于弥补短板,让每个农村孩子能够就近入学,享受应有的教育权利。

3初中教育多元化

办学条件、资金实力和师资水平的落差,对农村小学造成的影响,势必导致乡村初级中学相对于城市中学处于劣势,若让应试教育来扼住农村初级中学的命脉,不仅会造成部分学生无法完成义务教育,还会使大批学生由于基础差、跟不上应试教育的节奏,导致他们失去奋发进取的信心。对农村中学生来说,学业上的失败便意味着他们将失去很多重要的可以改变自身生活和命运的机会,但如果选择了不适合他们未来生存的教育,不但成本巨大,更会因为低回报和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使他们面临更大的挑战。初中教育的单一性,无法满足某些群体的教育需求,这是新读书无用论产生的根源。农村的初中教育应在基础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基础化方面深入挖掘,使能升学的孩子远走高飞。不能升学的孩子落地开花。

4高中教育特色化

有些农村高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良好的文化底蕴,优异的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但由于农村学校在环境上的劣势,不同的高度平台、待遇上的差距以及各种机会的不均等,使得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纷纷走向城市,随着优秀教师的流失,农村的优质生源也大幅减少。虽然解决教育均衡问题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但农村学校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要面向农村实际,切实提高农村高中的教学质量。同时,农村高中应更多的在发展特色特色高中上开动脑筋。县城及城市的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假如农村高中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区域环境与经济资源的潜力,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采用普高、职高并轨制,让学生有两种选择,让有条件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通过高考和职业教育对口单招两种渠道,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用自己学到的职业技能服务家乡,开创自己的事业,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走得更远。

5注重農村学校软环境的建设

学校的一切资源都是文化,一切的活动都是课程。宽敞的教学楼,充满活力的运动场是教学的需要,但并非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相反,教师的言行举止,井然有序的教学生活,人与人之间的诚实礼让,蓬勃的朝气,严谨的治学,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畏困难的勇气与顽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教学生态,这些看似无痕的东西,对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能让师生在不经意间、在有意无意中收获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这种无痕的环境中接受熏陶,会形成有痕的力量,远胜过那种有目的的约束。健康向上的软环境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留住人才的关键,如果学校没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健康向上的软环境,是根本无法将人才凝聚在一起的。

6莫把教育与乡镇领导的政绩挂钩

中国官员的任期较短,因而功利心较强,而考评机制对其所制定政策的可持续性关注较少,却对眼下具体问题的解决关注较多。教育是“慢的艺术”,有滞后效应,一场失败的教育实验可能会对几代人造成影响,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因而,对农村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不要拿教育说事儿。对教育应有的支持与投入,若地方政府没有做到,应受到重处,决不能让地方官员把教育创新与“眼球效应”挂钩,这样的政绩只能蒙一蒙“急于出政绩”的官僚领导。不要赋予教育任何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否则,不仅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硕果,却有可能使教育走上歧途。

7提高教师待遇,让农村教师没有后顾之忧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从现实状况来看,一些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偏远地区,这一规定并未有效落实,教师工资偏低甚至被拖欠,农村教师的收入与城市教师相比,差距很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这也是造成农村优秀教师涌向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灵魂,从事教育需要教师高于常人的奉献精神,但道德的感召力并不能长期保证一个人对职业的使命感与尊严感,相应的物质保障是必要的。提高教师待遇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但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工资待遇,特别是农村教师,他们大多生活在贫困线上,“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何时能让这个法律条文真正实现。广大教师期待着!农村教师也急切地期待着!

8调整教育布局,控制流失生

农村教育的萧条,如同乡土社会衰落一样很难逆转,迫使学生及家长做出“背井离乡”走向城市的选择。农村学生向城市集中的后果,使得部分家庭不堪经济重负,导致辍学率重新反弹。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初中进城”的局面,形成大量的“教育移民”。每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调研区域内受教育人口的实际情况,以对每个孩子负责为宗旨,合理调整教育布局,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初中,并加大对学校的投入,既要搞好本地教师的培养,又要让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使每一个农村孩子完成义务教育。

四川安全分中心综合大楼工程奠基 篇7

据悉, 这次建设的四川安全分中心综合大楼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中心的大力支持帮助, 明确是将四川作为西南大区中心通信枢纽, 用于我省互联网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 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管理提供支撑的重点工程项目。项目建成后, 将进一步提升全省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增加工作手段方式, 对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自项目立项以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抽调精兵强将, 精心组织, 有力推进, 为项目的实施落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确保了工程顺利开工。

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 篇8

俞正声在批示中指出, 川藏联网工程施工条件差, 任务艰巨, 但对昌都地区发展和民生改善意义重大。施工中务必做到安全第一, 进度、投资服从安全。希望西藏、四川两省区全力支持工程建设, 并认真做好群众工作, 使工程既是造福群众的项目, 又是各族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的大事, 要高标准、高质量建成。

川藏联网工程总投资约69.86亿元, 包括新建昌都、巴塘两座500 k V变电站以及邦达、玉龙2座220 k V变电站, 工程全线110 k V及以上线路1 500 km。四川设计咨询公司作为主要设计单位之一, 承担了果多西—角白西500 k V线路、220 k V邦达变电站、220 k V玉龙变电站、昌都变电站—日通乡220 k V线路以及昌都变配套110 k V线路。同时, 该公司还承担了川藏联网工程220 k V的牵头工作, 全面统筹技术原则、规划杆塔、标定各标段分界点、造价控制等工作。其中, 果多西—角白西500 k V线路是全线地形最为恶劣, 外业勘测条件最为复杂的标段;220 k V邦达变电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变电站。

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 篇9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在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起步的。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 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思想与政治教育,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1949年12月23日-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 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 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必须坚决正确地执行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随后, 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全国中等教育会议、全国初等教育会议和师范教育会议相继举行, 分别制定了各自的实施细则。

早期教育是奠基性的教育 篇10

所谓“起始”, 就是开头。常言说:万事开头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面临事物的发展, 未来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影响事物发展前景的困难或问题摆在面前, 难以定夺。

“开头”之所以难以定夺, 是因为开头事关全局, 非常重要。人们常说“良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如果开头不好, 哪怕有很小的失误或偏差, “一招不慎, 全盘皆输”, 就有可能导致彻底失败。

孩子小时候, 感受能力极强, 可塑性极大;而且, 往往是先入为主, 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极为深刻, 甚至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方向。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的一开头便说:“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 哪怕是极微小, 小到几乎觉察不出, 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 水性很柔, 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 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 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 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 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儿童的早期教育是人一生所接受教育的“基础”, 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早期教育的任务不是只为上小学做准备, 而是要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定根基。就是说, 对儿童实施早期教育, 不仅要考虑儿童的现在, 更要考虑儿童的未来;不仅要为儿童的今天负责, 也要为儿童的未来负责;不仅要使儿童当前受益, 也要使儿童终生受益。这样的早期教育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基础教育”。

然而, 不少家长只考虑如何让孩子尽早学习、掌握一些具体的技能、技巧, 以使孩子在小学的学习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这是对早期教育“基础性”认识的肤浅表现, 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思想情绪支配下的教育行为。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成人也会感到一时的满足和自豪, 但如果是“揠苗助长”式的发展, 那么基础必然不扎实, 失去发展的协调性, 使孩子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即“发展的后劲”, 从长远看是有害的。

由于急功近利的早期教育不能当下立即显示出它的危害性, 所以使得许多教师和家长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沾沾自喜于一时之功而不能自拔。因此, 久久得不到彻底纠正。

实施责任教育奠基学生未来 篇11

第一阶段:确立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我们要求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选题可大可小,可以是关乎国家政治的大事,也可以是群众生活的一般小事。给学生相对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观察社会,发现问题,确定自己喜欢的活动课题。孩子们的头脑中,稀奇古怪的想法很多,我们不提供给学生现成的活动课题,要求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如同学们针对身边存在的环保问题,开展了“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我是环保小主人”“校内外环境我有责”“小学生进网吧的危害”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问题源于生活,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第二阶段:编制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加强学生活动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指导教师,成立了学校、班级活动小组,经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论证,制定可行实施方案,明确社会实践活动的性质和价值,确立实践活动目标,采用有效实施策略。我校现已编辑了多本实践活动方案集,为科学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阶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教师和学生依据活动实施方案共同分析活动涉及到哪些部门或类别,对学生进行分工,从组长到记录人员再到摄像、拍照,同学们走出校门调查研究,每个同学都忙得不亦乐乎。学生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教师协助学生将资料进行筛选、复核,可以用来演示的资料贴上展板,其他的资料收入文献夹。我们看到孩子们寻找到的材料种类繁多,有相关活动课题的图片,有国家的政策法规,有采访职能部门的谈话笔记……这既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孩子们社会责任感的大好契机。

第四阶段:展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以主题实践活动汇报会、编写《快乐成长》校报、编制实践活动成果集等为渠道,为学生搭建展示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舞台,促进学生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我校五年一班的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到校门口有流动小摊小贩的摊点挤占了道路,给接送孩子的家长带来不便;还有许多小摊小贩卖的食品是三无食品,食品质量让人担忧。在进一步的调查研究中,同学们知道他们大多数是下岗工人,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来这里卖东西实属无奈。此时的学生仿佛对生活又多了一种理解。一位同学说:“希望城管叔叔驱逐小摊小贩时态度好一点,让他们按正规渠道进货,去农贸市场安心地做生意。”听了这样的话,我们都感受到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和理解。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就是宝贵的成长经历,改变着他们对自己、对生活、对社区、对社会的认识。

第五阶段:总结社会实践活动经验。

活动中和活动后,都组织同学对活动进行反思,或以日记的形式,或者召开小组研讨会,交流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明显感觉到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多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团结协作更紧密了,班级里研究探索的氛围更浓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了,胆量大了,自信心足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公民责任感大大增强。

小学教育的奠基工程 篇12

一、清末教育立法———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基础

迫于强大的社会进步的要求, 为了延续封建统治, 清王朝进行了教育改革。自此, 以“礼法结合”为主要特征、为封建专制服务的中国古代教育法制开始解体, 中国教育法制随之进入近代化的转折时期。

1902年, 清朝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其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 虽正式颁布并未实施, 但对当时的新学校做了较全面的规定。在此基础上, 1904年, 张百熙与张之洞等人奏拟了《奏定学堂章程》。章程的颁行对推进教育改革、统一学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一直沿用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为止。该章程除规定学校系统及学校管理体制、教授法、学校设置等内容外, 还明确提出了“勿论何等学堂, 均以忠孝为本, 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 练其艺能, 务期他日成才, 各适实用, 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 慎防流弊之意”的教育宗旨。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的教育宗旨, 其核心是封建的忠孝思想, 明显反映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方针。这个教育宗旨为清政府制定警察教育法规提供了依据和准则。[1]

1905年, 清朝撤销国子监, 设立学部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次年, 清廷撤销学务处和学校司等省级教育行政机关, 改设提学使司, 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构;在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为各地教育行政机关。1909年, 清政府将全国划为十二个视学区, 各区一到三省。至此, 清王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系统, 为教育法规的贯彻落实提供了组织保障。

为了推行并规范“新教育”, 除上述章程外, 清政府还制颁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教育行政方面有:《学部官制》、《各省学务官制、办事权限章程》、《视学官章程》、《劝学所章程》、《中央教育会章程》、《各省教育会章程》、《强迫教育章程》等;学校制度方面有:《增订各学堂管理通则》、《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女子小学堂章程》、《简易识字学塾章程》、《改良私塾章程》、《小学经费暂行规程》等;职业教育方面有:《各省巡警学堂章程》、《财政学堂章程》、《各省实业学堂整顿筹划大纲》等。[2]

清末制定的这些教育法规保留了旧教育的内容, 具有浓重的封建色彩。但是, 清末教育立法确立了近代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地位, 促进了近代学校的发展, 也为警察教育立法奠定了基础。

二、清末警察立法———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前提

清末建警立法虽然不过十余年的历史, 但其法规数量及种类相当可观。仅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 至宣统三年 (公元1911年) , 清朝政府颁行的全国性警察法规不下百件。从法规的内容和性质上区分, 清末警察法规可分为两类。

(一) 组织类法规

组织类法规, 即有关警察机关之编制、隶属关系、人事安排、执掌划分方面的法规;具体而言, 包括警察机构的组织, 各机关之间的权限划分, 官吏的任用、选拔、考核、奖惩、抚恤, 设备、服装、警械的规格和等级, 经费的筹措、使用, 纪律、礼节, 勤务与会议方式等方面的法规。如《巡警部官制章程》、《民政部官制章程》、《内外城巡警厅官制》、《考取巡警章程》、《各等巡警学堂学生毕业暂行章程》、《巡长、巡警勤务章程》、《民政部奏定巡警道属官任用章程》、《巡警禁令》、《巡警道官制并分课办事细则》、《使用哨笛简章》、《巡官长警赏罚章程》、《考核巡警官吏章程》、《司法警察职务章程》、《巡警礼式》、《部厅会议规则》、《稽核解支款项章程》、《民政部及巡警厅权限章程》、《巡官长警饷制》, 以及各地警察官署制定的有关巡警招募、赏罚方面的章程, 等等。[3]

(二) 职权类法规

职权类法规, 即警察机关及警察人员执行职务时所依据的法规, 具体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治安行政管理法规, 即保持公安、防止一般危害的法规。如《违警律》、《违警律施行办法》、《调查户口章程》、《户口管理规则》、《报律》、《大清印刷物专律》、《结社集会律》、《报律》、《检阅报章规则》、《火场救护规则》、《管理镖局枪支规则》、《管理娼妓规则》、《大清国籍条例》、《调查户口章程》、《呈报营业规则》、《呈报建筑规则》、《管理人力车规则》、《管理夜市执行细则》等。

第二部分为特殊行业管理法规, 即附属于某个特殊行政部门, 为辅助“其达成特殊行业之目的”的法规。清末有关卫生行业的警察法则即属于此类。如《预防时疫清洁规则》、《改定清道章程》、《管理饮食物营业规则》、《管理浴堂营业规则》、《管理种症规则》、《政务处议奏禁烟章程》、《管理售卖膏土章程》、《管理戒烟丸散规则》等。

第三部分为司法警察法规, 即有关侦查罪犯、搜集证据、逮捕犯人, 辅助司法机关行使司法权力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检察厅调度司法警察章程》、《各处差役来京缉案章程》、《外城侦缉队章程》、《巡警总厅拘留所章程》、《民政部、法部协定移交接收预审厅后办事权限章程》等。

以上三部分法规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规定了警察权的组成及其职权行使方式。

在清末十余年的时间里, 这些法规为维护清王朝统治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但这些法规既体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法理精神, 又借鉴吸收了近代警察科学理念, 还在某种程度上考虑到了中国既有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因此, 从一定意义上讲, 清末警察立法对于规范清末警察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为了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前提条件。

三、清末警察教育立法的特点及评价

清末在兴办警政时极为重视警察教育, 并在创建警务学堂过程中把章程的拟订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警察院校在清末短短十年间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广泛举办, 是与警察教育法制建设密切相关的。

(一) 警察教育的规范化

清朝自创办警察之始, 即认识到警察培训与警察人才、警政事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清政府开办警察学校的目的在于为警察机构输送具有警察知识的官吏, 并最终形成了高等巡警学堂、巡警教练所两级办学体系;此体系的建立是以警察教育法制建设为基础与保障的。

以京师为例。京师警务学堂设立第二年, 即光绪二十八年 (公元1902年) , 清朝政府就制颁了《京师警务学堂章程》, 包括总则、职制、教科、学期、课程, 入学、退学、考试、给予及贷与, 赏罚、附则等八章。光绪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 , 清廷将京师警务学堂改造为京师高等巡警学堂, 即制颁了《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章程》。宣统二年 (公元1910年) , 京师高等巡警学堂改隶民政部, 更名为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 清廷立颁了《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章程》。这些章程内容涉及学校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办学宗旨、学制、学科设置、课程结构、招生制度、学员待遇、考试制度、实习制度等警察教育的主要方面。更重要的是, 这些章程的出台, 体现出了当局对警察教育事项的重视, 规范了警察教育, 增强了警察教育的权威性。[4]

(二) 警察教育法的统一化

清末后期, 清廷加强了对各地警察教育立法的指导和监督, 警察教育立法趋向统一。

由于清末各省巡警学堂“所拟章程, 编制课程多未一律”, 学制短、程度低, 并缺乏对基层一线警员的培训, 光绪三十四年 (公元1908年) 10月, 清民政部借鉴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的举措及直隶开设巡警传习所的经验, 奏颁了《各省巡警学堂章程》, 对全国各省的警察教育体制、警务学堂的招生条件、招生数额、学堂的职员构成、课程的设置及学制、考试制度、分配方式都做出了统一的规定, 对全国的警察教育体制进行了统一的规划。[5]

章程颁布后, 各省高等巡警学堂纷纷设立, 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前, 几乎所有省份都设立了高等巡警学堂。这些学堂为近代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警察专门人才。这批人才不仅成为清末警察队伍的基干, 而且直接在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警察建设中, 发挥着奠基性的作用。

(三) 警察教育立法的层次性

在加强对地方警察教育立法指导的同时, 清廷注意到了各地方的实际情况, 允许各地根据中央立法的基本精神, 制定本地方的警察教育法规, 表现出层次性特点。

中央制定并通行全国的警察法规, 既有专门为全国警察教育最高学府制定的法规, 如《京师警务学堂章程》、《京师高等巡警学堂章程》、《民政部高等巡警学堂章程》等, 又有为规范地方或部门警察教育出台的法规, 如《各省巡警学堂章程》、《京师现设各等巡警学堂毕业生升转暂行章程》、《各等巡警学堂学生毕业暂行章程》等。[6]

地方制定并在本区域内有效的法规, 如《北洋巡警学堂推广重订章程》、《北洋巡警学堂附本省申送附学章程》、《江南高等巡警学堂章程》等。《北洋巡警学堂附本省申送附学章程》规定, 本省郡县有愿申送学员、学生来学者, 只要遵照学堂规定的考选办法, 就可在第一学期开学之时选送。鉴于各省多有请求派生来学的情况, 该章程还规定, 外省可以咨送学员和学生来学, 送学人数、挑选方式由各省据情自定。由此可见, 这些地方性警察教育法规绝大部分系地方当局为贯彻或变通执行中央警察教育法规出台的有关规章。

清末警察教育中体现的分层次办学、按类别培养、与实务结合、中央统一管理的思想, 为民国时期的警察教育及其立法提供了范例而被沿袭与发展。

(四) 警察教育立法的局限性

尽管中国建立近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为大势所趋, 但清末建警及警察教育立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一方面, 清廷建警是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目的是维护与延续封建专制统治, 警察教育内容的核心是封建的忠孝思想, 从而悖反了近代警察法保护民众利益的基本宗旨。清廷政府官员少有机会研究近代警察教育理论, 对西方警察及其教育制度知之甚少, 国人对近代警察制度的认识知之更少。在这种背景下, 清末警察教育立法必然带有两重性:既有向近代警察教育制度靠拢的进步倾向, 又始终未能摆脱封建教育传统和落后的束缚, 造成“因陋就简, 有名无实”“形体虽具, 精神尚虚”的结局。[7]

另一方面, 清末警察教育立法主要借鉴了外国的立法经验。当时有人建议:“博采东籍, 广延通才, 参合考订。”因此绝大多数警察教育法规的制定参照了各国, 特别是日本的警察教育法规, 造成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有理想化的成分。

清末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保留了封建教育的内容, 既有不切合中国实际之处, 又有浓重的封建色彩。这正是清末封建统治者意志的反映。

总而言之, 清末制定的警察教育法规尽管不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且有浓重的封建色彩, 但是, 清末警察教育法基本上反映了警察学和教育学的一般规律, 确定了近代警察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地位, 促进了近代警察院校的发展, 从制度上保证了近代中国警察教育稳步推进, 从而为民国时期警察教育立法及中国近代警察教育法的确立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卫民.中国势察教育立法研究[M].武汉:武汉出版社, 2006.

[2]刘兆伟等.中国教育法制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3]韩延龙, 苏亦工.中国近代警察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4]孟庆超.中国警察近代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5]孟庆超, 宫淑艳.近代中国警察教育之探索[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 (5) .

[6]万川.中国警政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上一篇:音乐教学的情感投入下一篇:甲状腺功能亢进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