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2024-09-12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通用12篇)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1

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探索着素质教育到底该如何进行。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只重视特长的培养不需要质量的检测, 从而放松课堂教学, 这是素质教育的误区。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 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必须搞好课堂教学改革, 其基本做法是变“灌”为“导”,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探索新知识, 自主学习, 自主发展。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笔者在平常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曾做了如下的探索。

一、教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重要是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学的不只是书面的死记硬背的知识, 而是怎样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教师教给学生的也不仅仅是知识, 而是怎样掌握知识的最好的方法, 能让他们举一反三。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这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才能为以后更好地学习, 为终身学习练好本领。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学习的方法呢?首先, 要创立新型师生关系。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充分关心、尊重、信任、善待学生, 让学生勇于大胆发言、讨论、各抒己见, 真正地敢说、敢想、敢做。在课堂上, 教师应尽量使用激励性语言,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成功的快乐。要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让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其次, 要注重开展合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 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在班集体中, 取长补短,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的体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或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有效培养了其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 没有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而是应细心把握, 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

二、教学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实践中, 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固然是很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而不是一味地去教授知识。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训练, 掌握学习的方法。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 它注重的是学生如何运用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 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多种方法, 使他们能够根据这些方法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 并且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地思考问题, 能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路、说明理由。总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 教师可以运用开放型题型让学生多多练习, 掌握方法。在开放题的教学中, 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留有余地, 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 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 一定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探索和交流。对于调查途径与方法, 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 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 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 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 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哪些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由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 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问题, 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 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 更要重视学习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 加强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实际出发, 联系实际, 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之中进行体会, 让学生的所学有所用, 理论联系实际, 而不是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比如, 教师在讲授长度单位、小数、求平均数应用题和统计图表等课时之前, 先让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长度和单位、小数和图表让他们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让他们带着疑问和问题去听课, 而不是被动地去听, 只有带着问题去听课, 他们才能积极地思考并能解决问题。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技能,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独立思考的品质。

四、既要重视教法研究, 更要重视学法探讨

小学生生性好强, 求知欲比较强, 处处怀有疑心, 遇到不懂的就问, 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激发式教学。数学课的教授更应该注重其实践的操作。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开展活动,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在备课上一定要下工夫, 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在课堂上让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 留出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 从而让他们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在开展这些活动过程中只是引导者, 关键是让学生自主学习, 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这样学生就能独立完成知识的迁移, 教师也不必花过多的时间去讲解。

总之,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合格人才。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2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比如培养孩子对立统一观点.小学数学中的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大与小、多与少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相互依存这就是统一。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就促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比如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相互作用。数学就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得到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浯来表述,并借助于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因而数学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因素。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在学生潜意识中知识都关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没有数学,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客观世界才是个大数学大世界,它不仅孕育了数学还是数学的归宿。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多少年来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天天与书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却掂不出一盒粉笔或一瓶饮料的大概重量。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对重量的实际感受.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无意去获取这种感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知汉全在教室里、书本上不在窗外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为重要。

3、重视非智力因素发展

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无助于学生接收知识、发展智力。教育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是统一在学习活动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终发挥着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学习。

三、适时揭示有用性,激起学生兴趣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和阅历的丰富,无意注意的作用逐渐减弱,这样就必须适时地揭示知识的有用性,如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习书中知识,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有用性,培养了他们学习需要,有了需要就会有学习兴趣,有学习动力,只有使学生从注意外在因素向喜爱知识本身转移,才能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设法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归宿,是无意注意的升华。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3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2. 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

1. 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

2.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搞好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有两大措施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就应以乘法的含义为依据,根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中概括出乘法口诀,这样使学生明确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每一句乘法口诀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其一,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份。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其二,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其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其四,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4

一、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首先离不开思想教育

我们知道, 任何一门学科, 都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既然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然就离不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数学也不例外。数学的思想教育首先体现在通过数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辉煌成就:古老的十进制记数法与筹算、八卦中的二进制等等, 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现代数学中还闪耀着光辉, 它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 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进取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其次, 从数学素养的培育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良好习惯;形成讲道理、重依据的品格;培养求严谨、重效益的科学精神;树立持之以恒的优良作风、训练科学准确的表达能力。另外,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二、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应该是对学生数学素质的广泛的、全面的教育

应试教育, 实质上就是单纯的数学知识教育, 也就是分数教育, 考什么, 学什么, 分数高低成了唯一衡量的标准, 完全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忽略了教育对象者是人。这种教育, 必定造就出来的是“知识的巨人, 能力的矮子。”我国中学生常常在国际数学大赛上屡屡获奖, 但至今还没有一人获诺贝尔奖, 是否也反映了这一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这种纯粹的知识教育, 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数学素质的全面教育, 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 而更重要的还在于数学素质的全面培养:即数学观念、数学技能和数学能力的培养。人的数学素质全面教育, 包括: (1) 是数学意识教育, 即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 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的数感, 进而达到用数理逻辑的观点来科学地看待世界。 (2) 是数学语言教育。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 它是数学的载体, 通用、简捷、准确的数学语言是人类共同交流的工具之一。 (3) 是数学技能教育。数学的作图、心算、口算、笔算、器算是数学最基本的技能, 而把现实的生产、生活、流通以至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形成解决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技能。 (4) 是数学思维教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 都是数学思维方法、方式与策略的重要体现。

三、数学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既然是培养全面素质的人, 那就注定了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能达到的。实施数学素质教育也一样,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立足于长远目标, 而不仅仅限于一学期或一学年的短期教育, 也不能仅限于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还要面向初中、高中, 甚至面向未来更长时期。这两种目标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 短期教育只注重结果, 而不注重过程。而长期目标的素质教育不仅注重结果, 更注重过程的实施。比如说小学数学中讲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成正比的两个量等, 如果从短期效果出发, 只需要注重灌输结论 (比如说要求学生背得公式、记住例题, 在期末考试中能用就行, 很容易取得好成绩) 。而从长期目标的素质教育来看, 还要注意要求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是怎么来的。这对于养成学生勤思考、勤动脑的习惯是很有帮助的, 也为今后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打下良好的数学素质基础 (比如成正比的两个量, 在初中就是正比例函数关系) 。

四、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要注意处理长远目标与现阶段目标的关系

既然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那么我们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是长远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 (数、形、式、应用等) 。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为升学做准备, 或为就业做准备, 而应是为人生做准备。既然是为人生作准备的, 因此, 对人的素质教育, 标准应该是高的, 目标应该是远大的。而我们作为素质教育的施行者 (教师) 也应该立足于这个高标准去培养和实施。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我们不可能一步达到。但是, 在实际实施过程中, 作为施行者的某个教师对学生的长远目标来说, 不可能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 而且实施的时间又是短暂的 (比如有的一学年或两年就更换教师) 。我们某一个教师不可能将长远目标在这个短期时间内实现, 只能分阶段来实现。而某个阶段目标相对于长远目标来说, 是较低的, 是实施长远目标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中, 应该用适于当期的目标来实施, 从简单的做起, 从容易的做起, 从素质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 只要学生有一点点的进步, 就应该鼓励, 表扬, 使素质教育得到一点一点体现, 从而最终得到全面落实。当然, 我所说适于当期的目标也不是没有底线的, 它应当是适当的, 可行的, 普遍的, 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 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既不能用所谓尖子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 也不能用所谓“失败生”的标准来要求, 它应该是面向大多数的, 具有共性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不提倡“高标准, 严要求”, 严了, 高了, 不容易达到, 又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这反而会阻碍长远目标的实现。

五、实施素质教育, 掌握基础是前提, 创新能力是关键

众所周知, 任何一门学科, 只有知之, 才能用之, 最后达到创新。如果不学好基本知识和技能, 就想创新那相当于是“空中楼阁”。所以, 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前提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当然, 教师在让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与基本技能的同时, 也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的培养”的关键, 它应当寓于整个数学教学

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干预策略

◇周继

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比小学阶段更严重, 后进生所占比例大, 初二阶段尤为明显。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班级数学学习气氛。那么, 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采取哪些干预策略呢?

一、分化原因

(一) 兴趣低意志弱

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我校初2012级270名学生, 经抽样调查表明, 对数学有兴趣的有132人, 占48.8%;原来没有兴趣而后来产生兴趣的只有17人, 仅占6.3%;对数学不感兴趣的有121人, 占44.8%。可见, 有无兴趣的比例接近。调查中还发现, 数学学习兴趣比较低的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由此可见, 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 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连。与小学阶段相比, 初中数学难度加深, 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教师辅导较少, 学生学习独立性的要求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 适应能力差的学生, 表现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遇到困难就退缩, 甚至丧失信心, 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 知识没有系统

初中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识结构, 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相对于小学, 中学数学教材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 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 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 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 不能及时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就造成了继续学习的断裂, 学生就跟不上学习进程, 必然两极分化。

过程之中, 从始至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数学是训练探索性思维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的最好素材, 数学解题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抽象、概括、归纳与推理等形式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直觉、猜想、想象等非形式化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很好途径;逆向思维 (如分析法) 、正向思维 (如综合法) 、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 、聚拢式思维 (寻找共同点) 等都是培养创新能力很好的方法。

六、实施素质教育, 要注重加强数学理论的学习与培养实践能力的联系

前面提到“实施素质教育……,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既然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之一, 那么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 就要注重加强数学理论的学习与培养实践能力的联系。数学这门学科不是抽象的, 他是来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实际生活需要而不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并将随着人们的需要而不断发展。数学教育中联系实际的方法很多: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拼一拼, 通过实践去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比如土地丈量中不规则的地形面积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来计算) ;将

(三)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低

中学数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而初二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关键期, 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 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 有的慢一些, 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因素以外, 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 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

二、干预策略

(一)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 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 比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 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 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二) 加强数学学法指导

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下的工夫不少, 但成绩总上不去, 这是学习不适应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三) 训练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从初一代数教学开始, 就要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训练, 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还学到了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 培养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为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思维基础。

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比如按要求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生活中商品买一送一与数学中打5折有什么区别及联系等问题) 。在此不一一赘述。

七、实施素质教育, 还需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老师的评价标准

既然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 并且它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教育为结果, 而是以“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那么我们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时就不能以学生单方面结果为评价标准, 更不能以学生考试的分数来衡量教师教育的成败, 而更应该注重从老师实施的过程来衡量 (因为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 , 这是我们当前需要改革和探索的问题。其实, 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很多, 比如课堂教学过程的标准 (这是最重要而又容易忽略的内容) 、日常工作落实情况的标准 (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等) 、教学研究的标准等等。

当然, 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是一个系统工程, 他的内涵非常广泛, 内容博大精深, 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笔者不揣浅陋, 提出以上观点, 权当抛砖引玉, 与大家共勉。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办学现状,原因分析,对策思考

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笔者对本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及横向比较,发现这些学校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教学效率不高、社会评价不良”等多个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农村初中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 2

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农村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

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在重庆市大约有70%的学校、教师、学生都分布在农村。经过前些年的努力,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 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严重不够,各级政府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学生人数及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造成学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学人员特别紧张、管理难度日渐加大等突出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原有办学规模及教学设施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笔者看到,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而当地的农村中小学 却是另一片凄惨景象:八九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挤一间50多平方米的教室,没有图书室,没有像样的操场,没有必要的体育设施;教师没有办公室,三四个教师挤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简易寝室兼办公室,许多学校缺少基本的音体美教学场地、设施和器材;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配臵不合理、办学条件悬殊大、教师待遇差距大的客观现实,始终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2、师资建设不配套,整体教学水平不高。

由于农村中小学所处的地理、交通、经济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对现有教师的理论培训及能力提高工作也缺乏相应的力度,经费补充困难、激励机制不灵活、教师的工作压力太大,参与业务进修及教研教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部分农村教师观念保守、思想落后、知识老化,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严重影 4 响着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整个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年轻教师刚刚被培养成熟,眼看着能够为农村教育事业挑重担、作贡献了,可是大多数都被那些条件优越、待遇丰厚的城市学校挖走了,让农村学校“干

瞪眼”。

3、教育思想保守,育人观念落后。

广大农村由于交通闭塞、地理分散、信息传递不畅、社会服务不周等多方面原因,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束缚着农民群众对子女的教育培养观念,广大农民群众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对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较高要求了解不多,因此产生了对子女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理想教育与行为导向,对孩子们全面发展缺乏必要的信念支持和监督引导,造成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续学习的决心。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产生的短期经济利益,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普遍盛行,大部分农村学生缺乏学习内动力,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部分学生干脆过早放弃学习,外出打工挣钱或者谋求其它出路;而广大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 5 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又非常奇缺,形成了当前整个农民群体素质低下、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恶性循环局面长期难以扭转。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在缺乏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的重视与认可等多方面不利因素的桎梏中,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往往达不

到应有的效果。

4、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

应试教育思想深蒂固地束缚着农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和社会对升学率的片面关注,迫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能力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凭成绩定奖惩”的传统评价模式始终难以打破,教师被迫将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放在工作首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搞“题海战术”、“磨尖子、抓重点”上去了,从而极端偏废了学生的智力开发、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实践中教师花了成倍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效率普遍较低、整体效果极差的结果也就不足为怪了。另一方面,学生也被迫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到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和应付永无休止的测验考试中去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学能力 6 没有得到相应的训练和培养,综合能力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形成了“重知轻能、重考轻练、重结果轻过程”的恶行循环格局,严重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偏离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全面要求,给学生继续学习、持续发展埋下了可怕的祸根。

5、留守儿童数量增多,家庭教育残缺不全。

广大农村由于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孤独感、自卑感、失落感长期困扰着他们,促使其人格发展走向极端,大多数留守儿童行为古怪、表现固执、顽固不逊、纪律涣散。现阶段的留守儿童,综合素质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过早地离开父母,使他们的家庭及亲情教育出现了空白,过于溺爱的祖辈没有及时对他们的成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二是父母本身的原因——外出打工挣钱,成为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但他们却没有真正意识到,只有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三是由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他们中间有许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遇到的困惑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来越差,7 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对前途失去了追求,对学习自然就失去了兴趣。这些孩子们在同一年龄阶段,走进同一学校的同一班级,接受同一教师的授课,几年以后,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却出现了很大差异,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仅在于学校教育的问题,更重要地

反映了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优劣。

6、寄读生管理难度增大,家庭督管力度不够。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与管理困难重重。调查发现,本地区农村寄宿制小学很少,初中基本上实行寄宿制。从目前实行寄宿制的学校看,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建设经费投入不足,寄读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很差。由于学校建设资金有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房舍及设施十分简陋,大部分农村寄宿学校无浴室,无水冲厕所,无饮用热水,给寄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带来很多困难。

(2)、农村学生寄宿,增加了家庭经济开支,给农民家庭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使部分困难家庭子女出现上学难问题。(近两年中央财政直补的农村贫困寄读生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这一

问题。)

(3)、农村寄读学生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和亲情关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学校的管理和服务又不能完全到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4)、寄宿学校缺少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利学校管理。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无法配备专职保育员,寄宿生的教育与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学校无暇顾及学生的饮食起居、卫生、安全、防疫等工作,容易造成不安全和不稳定事件的发生。

7、招生秩序混乱,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在广大农村,由于家庭经济收入的极度悬殊,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得多,不惜一切代价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去接受优良教育,这本无可厚非;可是另 一方面,很多城市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和经济实力,纷纷前往农村学校,采取各种手段争抢农村优秀生源,在农村中小学大部分的尖子生、特长生都被城市学校挖走了,形成了城市学校拥挤不堪、农村学校门可罗雀的强烈反差;广大农村学校所招收的学生大多综合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品质较差,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纪律意识差,行为表现不良,情绪波动大等多方面。这样就给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常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设臵了重重障碍,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对策

1、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重视,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条件艰苦、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根本上就无法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足额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农村学校基础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落后、教学效率低下、整体效果极差的根本原因。过去政府提 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地方政府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大多数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师待遇,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对农村基础教育的促进很大,特别是解决了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普及率。但是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各级政府之间的经费分担体制还不完善,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由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的征收,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又不能及时到位,这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无异于雪上加霜,有的学校甚至连最基本的活动经费都没有办法解决,就更谈不上改善落后的办学条件、更新简陋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了。这种局面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及时解决的话,对于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工作的教师来说,无意中成为政策调整的牺牲品,工作积极性受到沉重打击,工作热情遭到严重挫伤,农村教师们过去那种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全心全意抓教学工作的局面不多见了,教育教学质量呈现急剧下滑趋势;长期这样下去,对于近几年在农村学校入学的孩子们来说,也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们建议:(1)、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变过去人、才、物等资源向城镇重点学校倾斜的政策,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薄弱学校的治理,使农村薄弱学校能够获得比城镇学校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补充,不断改善办 学条件,加快发展步伐。(2)大力解放思想,开放意识,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学校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首先,要挖掘内部潜力,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其次,要解放思想,广泛开辟资金来源,主动联系骨干企业、社会团体、知名人士,动员他们积极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再次,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作用,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强弱联合,充分利用重点学校、知名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帮助和带动农村薄弱学校快速发展。

2、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确保农村教育事业的稳步持续发展;

由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所处特殊的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经济水平及社会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地方财政用于补充基础教育的经济实力极为有限,乡村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福利待遇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和挽留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教育工作的实力和条件,导致教师数量不够、整体实力不强、教学水平偏低、教学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长期难以缓解,给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种了下“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严重苦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保持在极低水平,直接 12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情绪日趋严重,部分家庭负担较重的乡村教师,不得不依靠种土地或者下苦力以补贴家庭开支;据报道,在我县有乡村教师利用节假日到小煤窑挖煤炭挣钱资助贫困学生的,有蹬黄包车挣钱给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的,有老师利用节假日跑出租摩托车挣钱供自己的孩子上大学的,这样的乡村教师难道还不能感动社会吗?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长期偏低,他们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考虑生存问题去了,用于自身知识更新和能力提高的积极性和可能性大大降低,导致部分农村教师思想保守、观念陈旧、手段单

一、方法呆板,严重制约着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建议:(1)中央政府及时研究和落实相关政策,出台规范性文件,将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作出统一规定,尽量缩小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差别,建立贫困地区教师待遇的公正保障体系,监督各级地方财政及时兑现广大农村教师的津补贴和提高福利待遇水平;(否则,大多数贫困地区的乡村教师极有可能成为新一轮贫困群体;因为他们的实际收入远远比不上当地公务员的水平,甚至比不上当地农民工的收入水平。)(2)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教育风气,对教师的考核实行“师德”和“业绩”一票否决制。(3)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采取先培养部分业务骨干,带动其他教师,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不断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4)尽可能提高农村教师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待遇,政府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号召全 社会关心农村教育,尊重乡村教师,理解乡村教师的困难处境,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在表彰先进、职称投放等方面都要向农村学校倾斜。(5)针对农村教师经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的客观现实,建议政府设立农村教师住房补助基金,帮助农村教师解决住房困难、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关键问题,以调动全体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大批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合格人才,为农村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农村寄宿学生的管理,提高寄宿学校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学应该抓住布局调整的良好机会,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寄宿学校,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管理体系,以达到优化资源配臵、服务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办学水平的目的。由于农村寄宿学校的寄宿用房与配套设施投资没有全部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学校在建设寄宿用房和购臵配套设施时,只能自行筹措或吸纳社会资金,巨额的负债和利息支出,让农村学校举步为坚。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使一些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农村 14 初中办学规模有所扩大,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上学远和家人无暇照顾的困难;减少了学生的辍学、流失率,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也面临许多困难。由于寄宿学校的保育员和相关服务人员不在国家定编之列,学校又没有相应的经济来源,无法配备足够的专职保育员、服务员和管理员,寄宿生的管理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任,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管理上又不能完全到位。因此我们建议:(1)政府要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机遇,科学、长远规划农村寄宿制学校,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布局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用房及配套设施投入必须全部纳入项目经费预算,否则,会给农村学校增加附加债务。(2)各级政府要建立和完善财源稳定、资金充足的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完善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管理和服务体系,将农村寄宿学校的管理员、服务员、心理咨询员列为学校工作人员的正常编制,保证他们的经济收入;(3)加强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提高服务意识,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一套能够适合当地情况、满足农村寄读学生需要的管理服务制度,让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有“在家一样”的感受,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较为良好的环境,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内动力,促使他们刻苦钻研,努力拼搏,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打下坚实的基础。各级政府只有为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必需的财力保障和条件保证,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的落后面貌。

4、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全面加

强农村学生的监督管理力度;

学校和家庭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空间的差异,代表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路和教育途径。家庭教育既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从教会孩子的生活常识开始,逐渐过渡到教会孩子在做人中学会做事;因为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是有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无论从教育时间和精力上讲,还是从教育对象的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都占有特殊的优势,其潜在的能量是巨大的,开拓的前景是广阔的。孩子的道德意识、法纪观念、行为习惯等诸方面的形成,始终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广大农村在大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孩子的智力基础和品质基础都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教育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等方面都起着关键性、16 决定性的作用,在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学校却是在中途接过这块毛坯进行继续塑造和加工,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完善,其主要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纪律意识为底线,以培养学习习惯、传授科学知识、提高文化水平为主渠道,它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在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做人的过程中,达到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一个教师往往要负责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学生的教育任务,教师不可能像家长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育集中在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生身上。农村中小学教育,始终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密切配合,倘若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条件、缺乏环境教育的感染,再好的师资和学校都不可能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宽家庭教育的路径,落实家庭教育措施,全方位奠定孩子的智力、品质和能力基础,为提高农村孩子的综合素质保驾护航。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环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互补作用,才能收到最佳的育人效果。

5、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学校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依赖于现代教学手段的程度是众所周知的,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方法陈旧是难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在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他们有校园网站、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比较完备的教育教学设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非常高,因此城市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是不言而喻的。农村中小学教学设施现代化的实现不依靠政府的主投资渠道,单纯依靠农村学校自身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因此我们建议各级政府统一规划、全面部署,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尽一切努力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程度和水平,构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体系。农村中小学一方面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措施,狠抓中青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养,在加强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力争做到人人能够操作多媒体、个个能够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只有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教科室、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征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客观实际,开展深入广泛的教学研究,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狠抓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及时解决农村学生学习中的遇到的各种问题,构建并形成具有农村教育特色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

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

总之,农村中小学出现以上被动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学校情况也各不相同,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重庆市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但要想彻底扭转被动局面、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根据各自的责任和财力,大幅度增加财政预算,积极调整配套资金支出结构比例,真正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认真贯彻“保证教育优先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千方百计确保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吃饭、运转、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在推行城乡统筹、实现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花大力气从“加大教育投入、狠抓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待遇、转变教育观念、健全考评体系、提高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调动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等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优化农村中小学的资源配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才能为农村中小学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证,从而实现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长远

小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6

一、转变学生观念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谈素质教育一定离不开学生兴趣的培养,如果还是像以前那样“填鸭式”的教学,那么素质教育将越来越远,语文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将这门艺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快乐,获得美感。如此这般,学生将从单一的“要我学”逐渐转变到“我要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这门艺术,首先要让学生感觉语文的美,语文的美有很多,文字的美,语言的美,视觉的美,听觉的美,感觉的美,最终升华为心灵的美。老师要逐一地让学生发现这些美,感受这些美。其次,要让学生在这门艺术中获得快乐,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有一种成就感,甚至,要培养每一位学生学会“炫耀”,将每天学到的知识作为一种成就“炫耀”给身边的人。得到褒奖的同时获得快乐,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是语文学习者一种特殊的“气质”。当然,语文学习的快乐还有很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同时,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兴趣就要去培养他“我要学”“如何学”,自学的成果又是拿来“炫耀”的资本。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越走越远。这些都做到了,那么语文教学将会变得充满乐趣,充满快乐。

二、将课堂变成语文知识汇聚的海洋

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需要语文教师教给学生的太多了,所以就会出现一些语文老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无从下手”“不会教”“太累了”。

试想一下,语文知识是多么得庞大,如果都要老师来教的话,确实会像这些老师说的那样。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光有老师还有学生啊。如果,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点知识,那么会有多少的知识呈现啊。所以,老师们,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引导他们去语文知识的海洋畅游吧。把每一个人带回来的知识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尽情地“炫耀”吧。这一点一点的知识会把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变成知识汇聚的海洋啊。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的课堂将会多么美好啊。

三、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变成“大语文”

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从文章或课文中发现一些不明白的知识,恰巧这些知识不是语文方面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同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文章,我们就要在语文课堂中讲解数学知识,英语知识,科学知识等等。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老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利用空闲时间为自己充电,将语文变成“大语文“。有些老师觉得在语文课堂时讲解其他知识会不会浪费时间呢?其实恰恰相反,如果你不去讲解的话,学生心里就会留下这个疑问一直到课堂结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讲解了反而会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会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喜欢学习语文。

四、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为我

语文教学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进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了,我们语文教学也不能落后,这些媒体的出现必然有它出现的道理,如果合理的利用一定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好的影响。特别是多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听觉感受,让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当然,如何合理的利用这些媒体需要老师们结合当地的情况去努力探索总结。一句话“让合理的媒体在合理的时间出现在合理的地方”!当然,我所说的资源不仅仅是媒体方面的资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将语文教学渗透到社会中,渗透到家庭中,把这些资源都整合到语文教学中,整合这些资源必须遵循一些规律,首先,整合的目的要明确,要和语文教学目的统一起来。其次,整合的过程要合理,不要为了突出资源而强加进去,要对教学有利才整合。再者,要利用合理的手段将这些资源有效的连接在一起共同为教学铺垫。

五、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性格及人格的塑造

语文中有着中华美的艺术,也有中华儿女人格魅力的精髓。在语文教学中不光要让学生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学做人。通过一些文章故事,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如何塑造自身良好的性格。通过语文的教学让他们学会认识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拥有一颗健康的心。每一节课不但要制定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同时还要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得情感的教育,逐渐形成一个知识与人格同步发展的长期发展目标。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7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

传统语文教学以教师的单向知识传输为主,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导致学生不能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学语文知识点的理解将会十分浅显,并且会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知识遗忘,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影响,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也因此而不能得到提升。而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从而让其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能够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让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传统教学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而这样不仅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断下降,还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被忽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有很大影响。而通过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记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考试成绩得到有效提升,还能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后续的语文学习,教师在开展后续教学活动的时候也会更加轻松。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格

小学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成长,所以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人格形成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而通过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能够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养成良好的人格。并且年龄越大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越差,所以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其对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这就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而在学生对语文学习有浓烈兴趣的情况下,就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采取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让素质教育得以正常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音频和视频的播放或是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短片,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跃,所以其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走神的情况,也很容易被教室外的事物吸引。而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能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点,并且与教师进行互动以外,其并不能开展其他活动,这会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束缚在课堂之上。而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学生会因此而觉得语文课堂的内容单一,即使其对语文的兴趣十分浓厚,也会出现被教室外的事物吸引的情况。因此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通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关知识点,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增强,还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之上。在学生全身心投入实践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顺利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完成小学语文中的素质教育。

(三)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因为只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素质教育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并且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保障。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并深入思考相关知识点。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另外,教师还要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学生掌握更好地学习方法。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从而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够顺利完成。

三、结语

小学不仅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更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而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能让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有效提升,还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好培养,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莫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4).

[2]刘兴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

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篇8

1.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 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如果学生都能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与, 而且在学习时感到愉快, 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仅仅是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模仿、记忆和计算。这种教学方式只能单纯地重复各种数学公式和法则, 小学生很快地觉得枯燥乏味, 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

而实施素质教育则有助于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强调探索和创新, 对于正处于好奇心强阶段的小学生来说, 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通过创造性的方式, 或使用贴近生活的实例, 或使用新奇有趣的故事, 都能让学生亲自体验, 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活跃学习气氛, 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 促进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

2.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小学数学是打基础的阶段, 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未来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在教学中会觉得数学的教学指导很难进行。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师仅凭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实施, 注重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 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和生动化, 使得原先难于理解的抽象内容变得有趣而且生动, 使得抽象的数字符号变成了形象并通俗易懂的直观表现。学生通过观察、模仿以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 培养了学习的热情,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增强了自身对数学的理解, 牢牢掌握了知识, 教学效果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正是发展其创造力的年龄段。他们掌握知识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而传统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 使他们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 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他们的积极性, 也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而通过创新教学模式, 使抽象的教学形象化, 鼓励学生参与和表达, 使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动脑,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产生思想, 培养他们发散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增加他们的知识层面, 给学习和培养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4.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习数学要求思维的抽象性和严密性。数学思维的抽象性是指思维对象抽象化为一定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逻辑关系, 然后再表示成为一般的符号形式。同时数学还要求在逻辑上的严密性, 不容许出现一丝差错, 必须是确定的、无矛盾的、连续一致的、论据充足的, 必须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因此, 在教学中,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学习意志, 勇于进取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结合数学教学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调学习的独立性和相互交流分享的开放性。

二、实施方法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该选择合理的方法, 将素质教育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1.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 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 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要合理引导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要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每一节课。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 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数学不仅在各个学科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不可分割。因此,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从最初的教学开始, 就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联系生活中的实例,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良好习惯。

2.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学习数学知识, 既要重视做题的结果, 更要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重结果只会导致学生模仿、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若遇到陌生题型往往就会束手无策。只有注重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 思维才能够得到真正的锻炼。实际教学中, 有些学生只注重某道题目结果等于几, 而不想搞清楚为什么。比如, 一些图形方面的计算公式, 要引导学生不但要记住它, 更要理解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采用什么方法推倒出来的。这样才能够灵活运用, 融会贯通。学习数学离不开做题。不做适当的练习, 学到的知识就没有办法巩固。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课本中的有助于发展学生能力的练习题, 同时有所取舍, 设计好符合学生能力的练习题。

3.加强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要转变观念, 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学习的需求, 让学生把学习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同时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困难, 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及时帮助学生, 这样学生们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学生自觉克服困难, 扫除了学习中障碍,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 给后续学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外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避免学生盲目顺从, 学习低效, 负担加重, 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具体、细致, 因材施教。

三、结语

小学数学教育的普及性和发展性, 在每个学生的能力发展中处于最基础的阶段。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独立思考, 勇于创造。使数学教学不仅仅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 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作风, 使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成杰.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科技信息, 2007, (22) .

[2]朱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研究, 2007, (10) .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9

一、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 就要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而教学活动也必然会对学生身心的每一个方面都产生影响, 因为学生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教学活动的。因此,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要全面, 而不应只是局限于认识性目标。要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借鉴各地的经验, 结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 在制定小学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时, 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发展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解决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中心, 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数学思维结果教学的做法, 强化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发展其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加强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渗透。

小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主要有:化归、组合、归纳、联想、集合、对应等。这些思想和方法隐含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 它们比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 因而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思想, 紧密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进行渗透。这对学生理解知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是大有裨益的。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发展到今天, 其内

容、思想、方法、语言已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现代生活中, 因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从一年级起就应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 养成主动地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二、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世界各国在反思评价以往的教育时, 都认为过去的教育过于划一和死板, 学校面对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 忽视了个人需要。素质教育强调遵循个性教育原则, 也就是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达到最大程度的因材施教。在当前班级人数较多的情况下, 要求每节课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不现实的。可行的办法是把学生进行适当的分层次划分, 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指导。

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在大纲基础上加深拓宽, 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并注意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创造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 可在速度上、难度上适当降低、放宽要求, 并对其提供多种形式的帮助。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 讲得又细又多, 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 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 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 机械重复地练。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本身进行的分析表明, 我国小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 此类行为的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行为总频度中之比重高达93.8%, 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1.7%、2.7%与1.8%。而由“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 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可见当前我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 强调教育要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生数学学习成绩的评价是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具有价值判断、导向、激励、反馈、改进的功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诸方面的作用, 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首先, 评价内容要全面。既重视数学知识、技能、能力的考查, 又重视学习情感、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品质、习惯的评价。二是评价的方式, 途径要多样化。既重视书面考查, 又重视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既重视定期评价, 又要在复习检查、新知识讲授、巩固练习、独立作业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和课外活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结合起来评价。三是诊断性、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四是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他评相结合。五是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 同时写出诊断性、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 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要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10

一、转变教学思想,提高素质教育意识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首先要求语文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具体来讲,教师应当从应试教育的思想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思想,进一步体会到应试教育的不足和危害,摆脱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再单纯性地以学生的高分数作为评价依据。这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后果是:将教育的成功归结于考试的成功,在成就一少部分尖子生的同时,放弃或者是否定了大部分的学生;注重智育(高分数和死知识),忽视了其他一些方面(个性特长和全面发展),甚至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是教育本质特点的一个重要体现。换言之, 素质教育的实施目的,并非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升学和深造,而是能够使所有的学生将来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应当以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己任,彻底转变教学思想,不再单纯性地注重学生的高分数,提高素质教育意识,并且贯彻实施。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指路人,还是学生的好朋友。教师这种职业是非常高尚的,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跟教师怎样处理师生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倘若教师能够真正地爱学生,跟学生和谐、 平等地相处,那么就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因此犯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教师不应当冷冷地批评学生,而应当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改造自己的错误、 弥补自身的缺陷,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和掌握知识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并非死记硬背,不然就脱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它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它产生和发展于社会生活,且被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语文也属于一种文化现象,语文要素构成了文化环境,以人的发展和进步作为视角,语文教学是第一位的,它不仅仅能够应用于交际,还是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教师务必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将生活实际和语文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统一实践应用、时代发展的信息,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以使完善的教学知识系统形成,并且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具体而言, 一方面,教师需要规范化作业批改的书面语言、跟学生沟通的生活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并且注重文采,不可以随心所欲,教师更需要进行规范化的书写。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沟通、阅读和学习,进而切实实施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只有做好以上两个方面,才能够切实进行开放性的语文教学。

四、组织课外活动教学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以课堂教学作为主导,并且注重课外活动的教学,这是小学语文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以提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长处,发展了学生的个性,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学生获得了思想教育,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规划、有针对性和适当地组织语文课外活动教学,从而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多姿多彩和多样化的形式,像是游戏、参观、作文展览、书法、 建立黑板报、讲故事,朗诵比赛等等。教师应当使得课外活动具备独立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及时性、趣味性的特点。教师在组织课文活动教学中,应当注重示范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应当为学生讲解学习的技巧和方法,激励学生大胆一些,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比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5分钟的朗读练习:学生轮流地朗读,要求发音标准,要么是朗读片段,要么是朗读全文,把握好节奏与语调,并且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在朗读练习中,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得以形成,并且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的表达技巧和思想主旨,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观念。事实表明,教师组织课文活动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务必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彻底地转变教学理念,并且真正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以使学生得以健康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当前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贯彻实施科学发展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此,论述了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11

一、更新观念,树立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小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新课改下,课堂中以激励为小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在明确学生主体的前提下,结合学科教学任务的要求和教学活动性质的特点,放弃权威思想,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方案。使课堂变为师生的互联互动阵地。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深沉而持久的师爱创设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时,教师更要以宽厚与亲切相待,而不是讽刺、挖苦,不耐烦。有一堂课,一个学生读课文时有一个地方总是出错,试了几遍后,还是读不好,连他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我就鼓励他说:“不要紧,三遍读不好,我们还有第四遍、第五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迹得以产生,学生读通顺了句子,满面欣喜地落座,从他的眼中我看到了激动的泪水。多么可贵的“还有第四遍、第五遍……”它使学生消除了紧张、畏惧,鼓起了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信心。

三、小学语文新课改下,探究的课堂氛围

孔子说:“学源于思,思起于疑”。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疑问,并积极探究解答,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田忌赛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利用教具,演示了第二次赛马的经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弄清了田忌获胜的主要原因:同等级的马相比,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就在我为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而感到松了口气时,一名学生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我觉得课文中不应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因为在第二次比赛时,齐威王在胜了第一场后,如果注意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调整对策:用下等马去对田忌的上等马,用中等马去对田忌的中等马,这样齐威王在第二次赛马中输一场赢两场,仍然获胜,所以我觉得说孙膑对获胜“胸有成竹”是不恰当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立刻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热烈的关注。我马上意识到这正是让学生自己读书解决问题的大好时机,于是我又把这个“球”抛给了学生,鼓励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终于从“得意洋洋、轻蔑”等描写齐威王表现的词句上认识到:齐威王已经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即使他看到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也不会在意,更不用说去思考对策了。孙膑正是从齐威王的神情、语言中揣摩透了他的骄傲心理,再加上对参赛马匹作了仔细观察,心中确实对第二次获胜充满了信心,用“胸有成竹”来形容孙膑,非常恰当。在这一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认识了孙膑的足智多谋,也体验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四、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挑战空间

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探索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激发学生大胆求异,积极进行思维发散,敢于向书本和现成答案发难,敢于向同学、向老师、向权威挑战。多问“真是如此吗?”“只是如此吗?”并去积极探索。对学生即使不恰当的驳问、发难和新解,师生不能嘲讽,对其胆量意识和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热情鼓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应该成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我在教《海底世界》一课时,我正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描写海底奇异景色的句子时,一个学生突然指出,把游动的深水鱼发出的光点比作星星不合适。我立即表扬了他这种敢于向书本挑战的精神,并让他讲出理由。他大声说:天上的星星乍看上去是位置不变的,而深水鱼是流动的,所以不合适。经他一说,师生都深有同感,于是我们师生一起讨论这个比喻怎么写才合适?有的说:像夏日飞舞的流萤,有的说:“像节日的夜晚小朋友手脖上带的萤光灯……”学生们沉浸在创新的快乐中。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篇12

一、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施的重点

在教学策略实施之前, 我们首先来分析小学数学教育实施的根本目标。

1979年, 美国学者博特金, 摩洛哥学者马迪·埃曼杰拉, 以及罗马尼亚学者米尔西·马尔茨等在《学无止境》报告中指出, 传统的学习是维持性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只是固定不变的见解、观点、方法和规则, 而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应付已知的、重复发生的情况, 提高学生解决既定问题的能力, 从而实现维持现存社会制度和现存生活方式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师则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突破现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拘泥教材, 不崇尚权威, 不墨守成规, 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结合教学理论与实践, 以及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进行科学实施、科学规划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方法目标应当以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创新为核心, 而不是以完成教师教学任务, 灌输教材知识为重点。

二、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

以《小数的性质》一课为例。在这一课中, 笔者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了创新性教学策略, 以期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针对本课教学内容, 笔者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阶段, 即:

第一阶段, 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学习,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并学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改写小数。

第二阶段, 学习过程。自主理解、自主学习, 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小组内探讨交流, 分析达到目标的途径。

第三阶段, 学会与生活相联系, 即建立数学建模思想。每个小组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出一个问题, 并让其他的小组来解决问题。

针对上述三个阶段, 为了能够顺利实施每阶段的教学, 笔者又制定了三种教学策略。

1. 确立学习目标。

当前,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行“隐约”式教学, 即首先不明确学习目标, 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 其次教师开展大量引导工作, 指导学生逐步向目标迈进。而事实上, 这种教学方法很可能会造成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不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针对这种状况, 笔者在课堂开篇首先向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 其次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模糊错误的引导, 如:0.5与0.50是否相等?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等等。一来可有效节约课堂时间, 二来也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认识提出更多的解答问题的方法,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2. 合作学习法。

所谓合作学习法, 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建立起数个学习小组, 并在小组中采用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某一课题。在“小数的性质”这一课中,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重点探讨了数字“0”的概念, 即在一组数字中“0”代表了什么。如:“0”以下的数字应该怎么表达?5角=?元, 等等。通过合作探讨, 学生对小数的性质形成了初步认识, 而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法之一。

3. 数学建模思想的建立。

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因此, 在《小数的性质》这一课的第二阶段, 笔者再次强化数学建模思想的建立。

例如, 在课堂上笔者强调小数的应用:小丽的爸爸在学校对面开了间便民小超市, 在设计铅笔的价格时, 他为了给学生优惠, 决定如果学生买下一包铅笔, 将减免一支铅笔的价格。而每包铅笔12支, 每支铅笔0.5元, 那么如果有一个学生买下了整包铅笔, 他要花多少钱?这时学生给出答案:12支×0.5元=6元, 6元-0.5元=5.5元。

如此, 笔者利用学生所学过的乘法、减法和认识人民币的知识, 使学生通过计算准确地得出答案, 既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又成功地使学生建立了数学建模思想。

笔者仅就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实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诚然, 并不全面。要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首要前提是小学数学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内涵, 转变传统的思路, 应用全新的方法, 落实素质教育精神, 彰显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功效, 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战略目标, 与应试教育不同, 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教育与发展。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切实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是现阶段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实施的重点及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

上一篇:民政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下一篇:高效的化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