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管理(共12篇)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1
一、素质教育下开展小学管理
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两方面表现:其一, 成人。成人就是具备完善的人格, 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可用之人, 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及各方面发展之人。其二, 成器。成器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在后期学习中更为多才多艺, 能够快速融入社会, 并在其中准确找准自身位置, 通过对自身能力或多或少的付出, 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进步。素质教育的价值是学生是否成才重要衡量标准和依据, 同时也是对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衡量内容。需要将其育人目标予以实现, 应始终基于实际角度来分析及考量问题, 将素质教育的大致方向进行确立。
如果想要使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功效, 还需要相对应的先进管理方法给予辅助, 在先进管理办法的支撑下方可实现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就先进管理办法来讲, 其不仅要与社会要求相适应, 同时也是教育对多规格人才进行培养的现实需要。伴随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社会对教育提出更为苛刻且全新的多样要求。其不仅要求教育要是全面教育, 还要将科学育人及人文育人给予融合, 实现培养与通识之间的相统一, 确保知识、情感、道德及能力等协调掌握及运用得以实现, 在对受教育者的创造力进行培养时, 还要对其周围与之相称的合作意识及协调能力进行培养, 并始终把持教育的个性化、开放性、多样性及创造性等基础特征。教育管理者要善于把学生的创造力及意识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 并对学生的智力提升及个性发展给予足够重视。应按照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依托, 对高素质、多规格及多层次人才进行深入培养。
二、小学管理必须善于理性创新
理性作为智慧的深层结晶, 小学管理必须对理性创新给予足够重视。开展管理应善于主动学习, 培养出积极学习且善于学习的教育团队。在不断学习管理经验当中, 对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掌握, 并且在具体学习中对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改革, 在对各级各类学校经验的借鉴当中, 促进自身正确教育观的树立, 教师在团体性的教学活动、教研及培训当中获得更为准确、科学的教学观。管理应始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创造与所在院校相协调的特色教学管理模式。开展小学管理要对学校的工作思路进行梳理, 对学校运行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知晓并分析, 对教师相应思想及情绪进行着重了解。管理还应该具备进步的思想及科学的处事方法, 还需要经历总体论证的检验, 促使管理更为准确和高效, 在教育改革理论的大框架下对管理进行论证, 分析教学管理是否与时代发展要求及潮流相适应, 是否与科学规律相协调;对小学管理在学校日常工作当中给予融入并论证, 观察教学管理是否与学校的客观实际相适应。此外, 还应在工作当中将教学管理置入其中并实施检验, 观察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及其可行性。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讲, 其应始终具备相应情感性。实现以情感人及以理服人, 通过情与理的紧密结合, 方可实现管理效果的充分发挥。
三、教育管理必须对创新理念予以落实
校本管理作为学校开展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对于素质教育的完善及人才深层培养作用明显。由于小学长期受制于“外控型”学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小学在校本管理的相应实践经验及传统普遍缺乏, 对于校本管理来讲, 其实现制度化运行需要一个具备渐进性模式的实现方式。伴随学校在管理体制方面改革的持续深化, 小学校在主体意识及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和增强, 至此, 其为校本管理的深入落实奠定坚实的运行基础。因此, 小学应以我国学校的现实状况为基础, 并对西方先进且有益的校本管理经验进行借鉴, 实现我国小学管理的不断创新及完善。
伴随信息时代的快步来临以及知识经济的综合发展, 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关注程度也日益增强, 其不仅要求学校要不断提升教育的相关质量, 还要求对学校的管理参与其中。还有一些企业也有要参与到教育当中的良好愿景, 所形成的企业教育理念开始逐步转变为契约原则、利润导向及投资取向等, 这也为传统类似官僚化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带来了新的动力及契机。伴随社区教育的不断发展及兴起, 学校管理者开始意识到学校和社区之间的紧密联系。学校自身的发展及日后生存, 需要建立在对社区进行服务的基础之上。不仅对学校管理者相应小本管理能力给予了锻炼, 还对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校本管理当中的意念思想予以增强。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2
茂南区镇盛镇荷榭小学 张水龙 座号 178 新课程指出: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学校教学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分数管理改为等级管理;教学活动起了深刻的变化,教师面貌焕然一新,学生摆脱了“分数”的枷锁,兴趣发展了,学习轻松了。那么,在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下的教师行为又应是如何呢?我就此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教学运转,重在尊重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课程改革的主旨,也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主旨。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观念改变了,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也就随之改变了。这改变包括语言、动作、教法、流程等。新课程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智力、创新、创造,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提升。那么,我们教师就应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1.语言.语言的表达要以尊重、赞赏学生为主。学生在质疑、解答过程中,正解和错解是交错在一起的。这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激励的语言(赞赏的、幽默的),既表扬了正解的同学,又婉转地鼓励了错解的同学,保持住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课堂始终兴趣盎然,生动愉悦。
2.动作.教师的教学动作是随着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往往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可以赢得学生愉悦的笑声,可以让
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和有趣,它让学生从生硬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因而,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是一个生动有趣的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墨守陈规、毫无生气的说教者。只要教师的动作符合教学活动的需要,就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和使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始终如一地展现着勃勃生机。
3.教法.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状况而确定教学方法,就是同一课题也往往由于教师不同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同。试做这样一个探讨:举办一次同课题的教学比武,结果是教学目标基本一致,而教学方法却各有千秋,就此而共同探讨出有效的新颖的教学方法。由此而言,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说已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主要任务,坐享其成的教法已经没有,只有去创新、去创造,才能达到预期之目的。
4.流程.原先教案确定之后,教学流程就随之而定。因而学生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被强制在老师制定的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而现在不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素质的组合和提升,往往会有新的活动因子的产生,这时,教师就应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而随机应变,活动方式和教学流程即可随着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应用知识,主动拓展知识。虽然教学流程改变了,但教学目标却更圆满地实现了。
二 寻找童心,爱护学生
你一定非常羡慕魏书生老师能和学生结伴而行,在谈笑中赋予
启迪和教育。你也许会认为李镇西能和学生一起去郊游、捉迷藏、做游戏,直至被“活埋”有点不成体统。其实,这就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童心”。著名特级教师斯霞曾把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归结为“童心母爱”。在孩子们看来,他们不仅是老师,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甚至,学生已不把他们当老师看了。正如陶行知所说:“当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时,您就成了真正的先生了。”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健康的“童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
1.要爱护学生.我们要做教育领域里的环保主义者。要以孩子的意志为转移,不仅爱孩子们的优点,也爱他们的缺点,不仅爱那些各方面都优异的学生,更爱那些不被人喜欢,又有一些缺点的“问题学生”。这种爱是对所有学生的广博而深沉的爱。因为只有生活在爱的环境中的孩子,才能领悟爱的价值,才能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自己将来的事业。当然这种爱不是纵容和迁就学生,是通过爱让学生接受“真善美”,摒弃“假丑恶”,这就是育人。
2.理解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每个孩子又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他需要我们当老师的去认真解读,只有童心才能去破解这些密码。因此,理解孩子既是形成童心的前提,也是获得童心的必然结果,你理解了孩子,就会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就会对他们心中的困惑及时进行疏导。
童心的缺失是可怕的,我们应努力找回这片绿地,而当你能够爱护、宽容、理解孩子时,你会被孩子所感染,你会把自己看成是孩子世界的一部分。老师找回了童心,也是帮助学生找回了童心,到时,将会有
更多的学校成为人们向往的帕夫雷什、盘锦和石室,欢乐将充满校园,童心将会凸显其巨大的价值。
三 赞赏评价,激发自信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口头评价,另一种是落笔评价。无论哪一种评价,都和学生的自信心连在一起。由此,教师的评价行为应寄托在学生的自信上。有了自信,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智慧;有了智慧,就有了探索;有了探索,就有了创新和创造。新课程的教材空间不拘一格,十分广泛,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赞赏为主。
1.口头评价.口头评价一般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提问、解答、质疑等往往是多角度的,且对错交替。由此,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因人而异,以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特别是对解错的同学,教师的评价就以另一个角度上去说。比如:“你虽然答错了,但你勤于思考,积极发言是很好的,希望你继续努力!”不难理解,一堂课成功与否,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学生积极发言,主动参与,孕育着课堂的勃勃生机,使课堂生动、活泼、开拓、延伸,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落笔评价.落笔评价通常是指对作业和测试的评价,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成长来落笔。如果要落“合格”或“不合格”的等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闪光点在等级旁边写一两句激励的语言,给学生以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在温馨、和谐的评价中得到自信。只要学
生坚信自己“我要学,我能学,我真棒”。那么,我们新课程教学将会在不断地探究中得到创新和创造。
四 展开教研,创新活动
认真钻研教材,在教研活动中探索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是教师进入新课程的首要行为。原先的教研活动被应试教育所抑制,教师几乎在“定式”、“定法”的研究上打圈圈,成了传统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因而教研活动就成了机械的、单向的、死板的教研活动。而今,新课程的教研活动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自主性、民主性和创造性。由此教师的教学观就不是单一的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多项的、互动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学管理中依据新课程开展教研活动已成为教学发展的生命线。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是主人,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根据自主、合作、探究、延伸、创新、创造等方式方法定出研究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既是实验者又是创造者。实验者——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现,在实验中发展,在实验中成熟;创造者——通过实验去伪存真,创造出符合新课程和本校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教学模式。课题一旦被验证、确认、结题,即可在校园内铺开。由于民主,大大地激发了教师走进新课程后的教研热情。群策群力,各抒己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使新课程的实施一步一步地走上正轨。再加上实验课、汇报课、同题交流课等课堂活动交替探讨,这就赋予每个教师展示才能的 机会,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教研活动的平台。这样,一个个新的理念产生了,组合了,提升了,一个个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油然而生。教无定法的说法终于在持续不断的教学研究中得以证明。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也就将新课程的教学研究带上了成功之路。
五 加强进修,提高素质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对策探究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对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基于素质教学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意识,规范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逐渐培养他们遵守纪律的习惯。课堂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可以促使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出现的问题
1.小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
调查显示,很多小学生都存在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会直接影响课堂纪律,但是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主要表现在眼神没有精神,容易发呆,对于教师所讲的一脸茫然,在课堂上不积极回答问题,喜欢在课本和书桌上乱涂乱画,还有一些小学生生性好动,一会摸摸这,一会动动那,喜欢在做一些小动作,玩铅笔盒,抠手指。
2.小学生在课堂上争吵打架
在课堂上小学生容易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甚至打架,例如,同桌拿了我的橡皮不还给我,他在桌子上占的位置比我的大,他把钢笔水洒到了我的衣服上等等,小学生会因为这些相互争论,如果这时候教师没有发现,他们也许会越来越放肆,甚至大声争吵,动手打架,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也对课堂纪律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常常是教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3.小学生故意捣乱
有很多小学生性格很特别,总喜欢在课堂上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喜欢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例如,在教师写板书的时候拿纸团砸前面的同学,或者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或者故意碰一下正在写字的同学。很多教师在面对这种故意捣乱的行为时,常常为了赶教学进度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2],还有一些教师会示意这些同学安分一点,以维持课堂纪律,多数教师遇到这种问题,都感到非常的头疼,一方面如果严厉得处罚这些同学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另一方面如果放纵不管,这些同学的捣乱行为会影响班级的良好课堂纪律。
二、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对策
1.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纪律
(1)动静结合的课堂氛围。小學课堂的纪律管理不是要制定各种严格的班级制度,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行为共同维护课堂秩序,和谐课堂纪律。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因此我们不主张制定严格的课堂纪律把小学课堂搞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感觉课堂很压抑。教师要可以合理的调节课堂氛围,通过唱歌或者游戏调动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们在一个愉悦的课堂中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要掌握好“动”的尺度,不能让课堂过于活跃影响教学,动静结合,促进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2)设置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设置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纪律意识,例如,教师将一些基本的课堂纪律打印出来贴在班级里,主要内容包括:预备铃响后要迅速回到教室,在自己的位置上坐好,拿出下一节课的课本;上课铃响后,老师走入教师,班长要喊起立,全班同学向老师问好,老师礼毕请同学们坐下;如果上课迟到,需要在门口打报告老师允许后再进入教室;上课保持正确的坐姿,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向要回答问题要举手,老师允许后起立回答问题;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同学不能恶意打断,老师不让讨论时,禁止相互交头接耳;下课铃后,教师离开教室以后学生们方可离开。
通过设置这些基本的课堂纪律,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自觉维护课堂秩序。对于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教师要积极地和学生进行对话,了解学生的想法,用亲切的语气来和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自觉改正,不断进步。如果在课堂上出现一些捣乱的行为,教师要积极地运用眼神、表情、手势等方式演示学生,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不影响整个教学活动。例如,对于一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教师可以走出去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敲敲他的课桌,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讲。
2.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
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是基于素质教育的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良好的课堂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教师不间断的指导和教育小学生的一举一动。良好的课堂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良好的课堂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生持久学习的重要动力。
(1)良好的倾听习惯。良好的课堂习惯离不开认真的倾听,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是最基本的课堂的素质,通过倾听教师的讲课内容、同学们的观点和思路,和别人进行沟通交流。小学生的课堂一般是45分钟,小学生的注意力通常可以持续大约20分钟[3],20分钟之后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大脑习惯性疲劳,因此,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进度和节奏,通过一些积极地方式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小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迅速集中到课堂中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或者唱歌,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性,让小学生得到一定的放松,再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
(2)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辅导的作用。很多小学生遇到疑惑的问题时,怕老师批评或者害怕别的同学嘲笑,不敢举手提问问题。教师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一举一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观察学生的表情,如果看到有的同学表现出很困惑的表情,要积极地询问是否没有听懂,鼓励学生们积极地提问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由于小学生学到的词汇量和表达方式有限,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问题,教师要积极地进行引导,教他们应该怎样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教他们应该怎样回答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回答问题习惯。
(3)良好的记笔记习惯。良好的记笔记习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知识,便于学生在课下可以拿出笔记进行温习,另一方面,在课堂上记笔记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紧跟教师的讲课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记笔记习惯,跟着老师的教学内容,一边听一边记,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用笔写下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迅速掌握课堂重点知识,学生的笔记是第一手复习资料,人的记忆力只能持续一段的时间,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很快想起老师讲的课堂知识,并且记笔记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记笔记方法,小学生由于写字速度和词汇量都有限,如果把老师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影响了听课,得不偿失。良好的记笔记习惯可以使学生收益一生,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良好的小学课堂纪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推动小学课堂纪律的和谐化、高效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李翔.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课堂纪律管理策略探讨[J].华中师范大学,2013(02)
[2]胡琴小学新课堂纪律管理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1(04)
[3]胡海燕.强化理论在小学低年级课堂纪律管理中的运用[J].鲁东大学,2011(12)
作者简介: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4
一、教学管理必须重视素质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人的场所。学生的素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即学生有完善的人格,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对社会起推动作用;二是成器,即学生有一技之长或多才多艺,是社会的有用之人,派得上用场,能用自己或大或小的“技艺”推动社会进步。这应是学生是否“成才”的客观标准,也应是衡量学校办学是否成功的标准。学校要实现育人目标,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确立素质教育的大方向。要求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多种层次、多种规格、高素质的人才,把重点放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能提高。
二、当前我国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严重制约素质教育的推广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时候,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在束缚教育管理者。一些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仍沿用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此外他们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未能进行准确把握,导致小学素质教育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2. 实施素质教育的硬件及软件条件不足
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传统教育相比较而言,对学校的硬件及软件条件都有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教学设备设施及师资力量有严格标准。在教学中,要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愉快地投入学习,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活跃,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目前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学校在硬件设施及师资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一些中西部的偏远地区,其小学的教学设施相对简陋,根本无法提供相应的教学设备,小学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素质教育不能全面展开,在各地方的实施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差距。
3. 应试教育评价模式的广泛运用成为推广素质教育的主要瓶颈
素质教育评价就是依据素质教育目标,对素质教育实施条件、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分数,其评价手段是以考核作为唯一标准。对学校、老师的评价都是以升学率作为取向,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只顾尖子生的培养,使教育为少数尖子生服务,人为造成教育的差异发展。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由于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评价也就不同。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上,把题海战术、出偏题难题作为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
三、强化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管理意见
1. 教学管理必须执行革新理念
校长负责制是一个以“校长责权”为核心内容的结构概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因此,校长负责制的提出与实施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的推行提供了制度保证,而校本课程的推行,不仅提出了校本管理的制度要求,而且为校本管理累积了许多实践经脸。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仅涌现出一些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办学质量在不断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民办学校不仅拥有办学自主权,可以自主聘任校长、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而且能够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需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办学形式较灵活。
2. 确立创新的小学管理理念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的特点,其决定了学校的管理观念的确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发展,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增强管理的灵活性及多样性
当前我国小学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统一性”,非常强调学生行动的统一性,纪律约束的同步性,这种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进而制约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学生很少有自己动手去发现去创造的意识和实践。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和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创造性的要求相违背。学生在统一模式与标准下遵守校纪校规,按统一的方法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而班主任则成为学生在校阶段学习生活的规范者。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成绩成为衡量学校管理模式的唯一标准。
4. 建立民主制的管理结构
在学校的管理结构上,不仅要以校长负责制为主,更要明确党的教育方针和对策,在党的监督下,贯彻和落实管理工作。学校在这个过程中不应该只考虑其自身的利益,还应该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以此辅导对孩子的教育。在法律的基础上,构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的管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民主监督机制,以社区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审议和监督学校的管理工作。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5
刘 娜
(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三新学校)
摘 要:素质教育主要指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审美观念非常重要。此外,还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在小学管理中运用广泛,并且成效显着,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教育管理;校长工作
引 言: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多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能力及个性的发展,身体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达成的两大支柱。进行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效果的展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效果如何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讨论。
1.小学学校发展的素质教育背景
1.1 新课改对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以最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方针的对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一系列变革。目前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教育提出以下几点要求:尊重学生发展要求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习需要、能够展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对学生和教学进行全面的、客观的、实践性的评价。这就意味着进行素质教育是目前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目标。
1.2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影响
人本思想来源于现代心理学研究,即一切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发展意愿,相信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在教育学中,人本思想即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发展的特殊性,使教育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这与素质教育中以学生的特点为教育重点开展教学的思想是一致的。
1.3 社会发展现状对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经济进入市场化之后,支配人们进行工作和生活选择的不再是社会主义体制内的经济制度,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在生活中创新,因此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从小就具有创新精神和主动意识。素质教育正是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主观能动性的应用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行为,这与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相吻合的,因此小学教育必须以素质教育的开展为主要模式。
2.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校园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展现不够
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主流能够展示出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向,而校园文化所烘托的教育和学习的气氛,也正是教育管理工作的结果展示之一。素质教育的背景要求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展示出自由、朝气蓬勃、创新等校园文化特征,但观察目前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无论是学校宣传栏里的内容还是学生们所展示出来的学校特征,无一不是在强调学校纪律的重要性、文明礼仪的必要性以及努力的学习态度,素质教育所独有的特征并没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体现。
2.2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所展现的“创造性”不足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对教师队伍进行建设和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点,因为即使现代教育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但教师仍在小学教育中负主要责任。因此,教师队伍所展示出来的工作特征能够展现出素质教育在学校开展的具体情况,也能展现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状态,但是目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所展现出的努力都表现在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方面,即学生在学业成绩上的提高始终是教师们工作的重点内容,提及素质教育,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素质仅体现在“思维能力”、“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几个方面,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意识培养,也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需要。
3.素质教育背景下改善小学教育管理的措施
3.1 积极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校园文化建设不应仅仅是以标语、板报、条幅的形式将“素质教育”打成口号,而是真正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因此,有必要以素质教育发展为主题,从学校发展资金中分拨处单项资金用以进行学校的文体器材的检修和更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方便的素质教育器材;另外,学校图书馆应该本着“开展素质教育”的宗旨,引进与素质教育有关的图书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学校活动则应以素质教育开展为主题,设计各种展示学校素质教育的环节,使全校师生乃至学生家长,都能认识到素质教育为学校和学生带来的根本性改变。
3.2 大力发展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在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并不是我国独有的教育理念,西方国家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重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而成功的教育管理经验告诉我们:教师队伍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保障,因此,发展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应给与教师足够的“创造”空间,摒弃教育管理中的各种对教学发展无关的条条框框,鼓励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更重视学生的“特殊性”,找出进行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另外,为教师提供理论素养方面的进修也是必要的,博大精深的知识素养能够为教师们的“创新意识”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使教师产生足够强大的实践意识,使小学的“素质教育”实施起来更加有效。
3.3 开发与学生个体发展相关的课程以展现“素质教育”的特色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自身的长处,使其自身拥有的特点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发挥,最终成为一种技能。教育研究证明,从儿童早期开始培养的一些兴趣和爱好可能对个体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毕生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在教学管理中应表现为:学校也不再将“如何教育学生”作为“难点”,而应该致力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自己的长处”。因此,爱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应开设能够满足学生“特长”学习的课程,甚至把学习需要一致或相似的学生整编成一个班或者几个班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另外,学校也应把早期职业选择教育引入到小学高年级的日常教育内容中来,通过学校活动引导学生去了解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行业和职业,使他们对社会生活产生明确的认识;再者,学校应将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作为办学目的之一进行宣传,使学生家长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学校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4 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现代小学教育的主要方向,也是小学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进行学校教育管理是每个小学校长日常工作的重点。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还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与素质教育所需相差甚远。于是,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该积极进行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并以特色课程的开设将素质教育推行到整个学校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鲁 滨.学生素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05):220-222.
[2]吴 瑾.浅议小学素质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J].时代教育,2013(01):232-235.
[3]周宇泽.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3月:10-12.
[4]刘红霞.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9):221-223.
小学教育管理之我见 篇7
一、小学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教育管理不仅是制定简单的给予计划,还要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运行情况进行管理。教育管理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无论是教师队伍、校园学风建设、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教育设施的管理等,都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教育管理单纯依靠校长一人是难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且对教育管理充满了热情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管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教师的赞颂之词有很多,人们说教师是“园丁”,是“蜡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社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在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
从教师队伍的来源来说,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二是经过社会考试走入校园的社会工作者,三是从其他学校经过考试来本校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三种教师类型各有自身的优缺点,第一类教师的专业技能较为成熟,他们对教育工作了解的很深入,也有过硬的素质,但是他们的年龄较小,身上还有作为学生的稚气和娇气,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磨砺才能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地在教学工作中一一施展。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优点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当工作压力大时也能坦然接受,并且能够承受较大工作量的教学工作,但是他们在高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可能是与教学工作无关的,有些教师的教育程度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阻碍。
2. 不具备新型的管理体制
当前,在很多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校长负责制”仍然是主要的管理体制,校长不仅能够代表学校行使各项权利,还处于教育管理的核心,学校的规模、方向、办校理念等全部由校长一人全权代表。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将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权利鲜明地划分开来,使得学校一直都是处于校长一人的思维引导之下,没有任何的创新能力,也没有活力与特色,校长一人的素养决定整个学校的好坏。
3. 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
在当前的社会思潮中有一种这样的认识: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学校的责任,跟家长没有任何关系。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也这样认为,他们将自己看作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仍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将各方面的管理主体协调起来,共同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体和新的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来,给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他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协调不力,学校和家长之间没有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家长就想通过“补习班”的形式来为自己的孩子拔高。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还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习负担,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同时,学校、家长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不畅,也使我们的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受到严重的损害。
二、对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在笔者看来,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工作者,尤其是校长,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学习新的教育管理知识,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施管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1. 优化配置,提高待遇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对教师的岗位配置进行优化,使每个教师都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教育管理作用。一般来说,“老带新”是一种常见的模式,我们可以让一名教龄较高、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做班主任,并选一位参加教学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作为辅助。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日常的教育活动得以维持正常的秩序,还能为新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使新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此外,新教师大多对教育工作都有很大的热情,他们的专业知识也比较深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些都是老教师所不具备的,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
小学教师的工资不是很高,校长要多在生活方面关注他们,多为教师着想,当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困难,校长要尽力帮他们解决,让教师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去,没有后顾之忧。此外,校长要多为教师创造一些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努力评上更高的职称。
2. 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
当前的小学教育管理已经不是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了,小学管理者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有很多,如教师的奖金分配制度、日常的教学考核制度、聘任教师以及教学质量的把控等,都是我们需要了然于胸的。因此,无论是校长还是学校的其他管理者,都要多学习,多听学生的反馈,问问教师的想法,多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为学校的领导和“当家人”,校长更要负担起这个责任,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进行考虑,将学校的人员关系理顺,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使本校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扬,劣势不断得到改善。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8
一、乐学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在教育的过程中,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能够热爱生活和生命, 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探知能力, 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这就可以称为乐学教育。因此, 乐学教育也是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它和传统的教育工作比较而言, 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传统的教育观念主要以学习为主, 但在实际的小学教育工作中, 却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乐学教育则主要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是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新型教育理念, 它主要是加强了学生和教师相互间的交流和沟通, 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从而让学生能够快乐学习,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进而实现乐学教育的目的,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所以, 乐学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策略
基于乐学教育理念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 不仅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 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实现乐学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 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 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 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这也符合了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 从而建立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 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创造性思维, 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小学生应必备的优秀品质,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健康成长。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 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 因此, 这就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作用, 这样就可以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 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 其思维模式比较活跃, 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 就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 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小学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过程中, 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 否则, 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依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 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 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 所以, 加强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 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增强学生、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 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使其能够主动学习, 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不仅要时刻向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 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并通过实际教学经验,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教师来说, 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从而引导学生走属于自己的道理。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篇9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
教育管理机制是按照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制定出来的一种教育机构体系,为了能够对学生的教育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约束和监督,当前,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我国各个中小学也在不断的响应改革号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坚持素质教育,而且要将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一定的创新。中小学教育可以说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部分,也是一个学生素质形成的基础部分,所以要加大重视力度,我国的教育体系在整体上已经不断的在扩大,但是在扩大的过程中,也不能够忽视教育管理的整体质量问题,素质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其进行详细的改革过程中,要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部分,在保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当前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质量和水平。
一、中小学教育管理监督制度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中,制度是其自身的一种保障,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手段,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中小学教育管理不仅要将惩罚制度保持下来,而且要从根本上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在开展以及具体实施之前要进行相对应的预防问题,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一些贪污腐败的现象。另外,全国各地都需要相对应的建立起教育管理监督机构,不断的完善当前的监督管理人员,建设监督管理队伍,从根本上对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当前存在的不足分析
1. 劳资分配不均
当前我国的很多中小学实施的都是工资制,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照“课时制”来进行的,也就是指教师的工资与教师自身的授课量是成正比的,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教师良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长期这样进行,就会导致教师过于注重工资,对教学的实际质量就会有所忽视,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学生自然也就不会有兴趣学习,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各个方面的素质能力培养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教师可以说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指明灯,科学合理的利用教师这项资源,不仅能够对学的成长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而且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整体质量。
2. 学校领导缺少有力的监督
在中小学教育实际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学校领导是能够起到一定决策性作用的,所以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交由学校领导来负责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不仅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而且能够改善领导的权利问题,特别是中小学的校长,中小学的校长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改革,结合教育部的整体目标,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和完善。学校领导在参与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相对应的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但是却由于缺少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学校领导的权力没有办法得到相对应的约束和管理,紧紧依靠学校领导自身的道德思想,不接受外来的一些诱惑可能性就不太高。所以在根本上,要制定相对应的监督管理政策,即使是学校的领导,也要遵守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逐渐改善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金字塔的模式,让管理机制更加的有利于沟通和协调,不仅能够让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无障碍,而且能够充分的满足教师的需求,养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对中小学整体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也有一定的影响。
3.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创新性不足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在聘任的过程中,仍然利用的是传统的“教师终身制”,而在对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定的时候,也按照“能上不能下”的习惯来进行,人事制度不仅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进展,而且严重的阻碍了优秀教师的发展。另外,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评定的过程中,评定的依据基本上是以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主要标准,这样就会导致一些教育工作者由于自己的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发表论文,或者是为了发表论文而忽略了教学,所以当前的中小学人事制度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三、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分析
1. 深入“以人为本”理念
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的突出出来,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和领导以及家长,这些因素都汇兑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中小学要注重学生自身个性化的发展和实际的需求,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出发点,教师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比如某小学由于其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完善,学校投入的经费也不够充足,导致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一直处于比较低的状态,而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就需要从根本上找准问题,大力的建设师资队伍,提高当前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将教师自身的主体性凸现出来,给予一定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问题得到有效的改革和完善。
2. 拓展教育网络体系
在当前社会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影响下,科学技术也在广泛的被应用,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来说也是如此,而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影响下,对于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的改革力度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当前我国已经逐渐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所以中小学要注重学的网络教学,在保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利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利用网络来促使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机制更加的科学化、合理化。比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来实行教育管理的自动化,对于学生的一系列资料查询、作业管理、考试管理等等,都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并且利用网络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教学,某学校利用这种方式,不仅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的改善,得到了有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中小学在教育管理机制改革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对学生当前的学习环境进行优化和完善,这样才能够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呈现更加科学合理的状态。
3. 强化日常管理培训工作
当前我国的很多中小学教育管理都是采用的校长制,所以校长自身的责任以及管理模式都能够直接对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定期的对各个学校的校长组织一些培训和讲座,让其能够领导自身的学校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接轨,满足当前中小学生的整体发展需求,这样不仅能够与素质教育目标有效的结合,而且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的整体管理机制改革和建设。
四、结束语
总体所说,在当前我国信息化社会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下,中小学的整体教育管理机制也需要进行相对应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学生的整体需求,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的状态接轨,不断的强化和监督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保证其自身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建生.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学周刊,2012,(01).
[2]刘丽群,侯丹.试论析英国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10
对于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传统文化知识的难易度。教师可以教授一些古诗词或文言文,为小学生进行生动的讲解。例如《大学语文》修订版教材中的《中庸》、《大学》等,都对小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此外,不能只注重古诗词或文言文的教授,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多个方面,比如篆刻、春联、元宵节、端午节的来历等,传统文化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逐一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
2 小学教育现状
现如今,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发展,从小学开始就会严抓孩子的各项成绩,尤其是小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许多国际小学纷纷成立,甚至用双语教学,为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教授,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较高的英语能力。有的家长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导致各学校也忽略了传统文化的知识传承,这也是当下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
3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的主要原因
3.1世界全球化发展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
现如今,世界的交流模式已经是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交流及信息的获取带来了便利,也使人们日常所学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具丰富性、多样化。这种模式的交流学习,令人们对于其他国家甚至是其他领域的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这就在某些程度上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这种冲击使人们减弱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这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或是人们的能力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就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普及度,甚至应该从娃娃抓起,在各小学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使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2 家长或学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不够重视
尽管全球化或多或少的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够普及的根本原因,是少数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不够。很多家长认为,即使学习了传统文化,对于孩子的学习程度也未必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很多家长认为,学生想要在将来的社会上立足并有所成就,就要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及英语知识的学习。很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而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大多比较忽视。家长及学校没有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并且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较为内在的,这就导致我国家长和学校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从而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4 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课程学习相结合
4.1 学生和家长转变对待传统文化教育的观念
想要改变家长及学校对待传统文化学习的保守态度,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就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宣传力度,使家长或学校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深入的认识,只有这样,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才能够顺利进行。
4.2 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只改变家长对待传统文化知识的态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利用实际行动,使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能够完美地融入到小学生日常学习的课程当中。在将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融入到小学生日常的学习课程之前,小学学校都有着自己的传统课程结构。想要将传统文化知识教学融入到小学生日常的学习当中,就要对传统的课程结构进行重新的安排调整。
第一,要加强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印象。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敷衍了事,而是要切实地对其进行认真的教授及讲解。比如,在学生的学习课程中,每个星期的周三和周四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这样定期的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授,很容易令学生对其产生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
第二,要将传统文化知识深入到每一门学科。即便对学生进行定期的授课,日积月累,学生也很有可能放松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态度。为了防止这种状况的发生,就要让语文教师及英语教师,用语言或者英语的形式对学生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既不影响教师正常的教课,也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帮助学生提高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
第三,教师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采用竞猜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竞猜的题目,将学生分成两队,通过比赛获得比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摘要:学校想要加强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利用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使学生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情,使我国的小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小学教育管理之我见 篇11
一、小学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
教育管理不仅是制定简单的给予计划,还要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运行情况进行管理。教育管理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无论是教师队伍、校园学风建设、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置、教育设施的管理等,都属于教育管理的范畴。教育管理单纯依靠校长一人是难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打造一支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且对教育管理充满了热情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育管理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教师的赞颂之词有很多,人们说教师是“园丁”,是“蜡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实社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革,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在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
从教师队伍的来源来说,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师范类学校的毕业生,二是经过社会考试走人校园的社会工作者,三是从其他学校经过考试来本校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三种教师类型各有自身的优缺点,第一类教师的专业技能较为成熟,他们对教育工作了解的很深入,也有过硬的素质,但是他们的年龄较小,身上还有作为学生的稚气和娇气,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工作磨砺才能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地在教学工作中——施展。第二类和第三类的优点是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当工作压力大时也能坦然接受,并且能够承受较大工作量的教学工作,但是他们在高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可能是与教学工作无关的,有些教师的教育程度较低,难以达到预期的要求,这对他们的个人发展与教学能力提升也有很大的阻碍。
2.不具备新型的管理体制
当前,在很多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校长负责制”仍然是主要的管理体制,校长不仅能够代表学校行使各项权利,还处于教育管理的核心,学校的规模、方向、办校理念等全部由校长一人全权代表。这种单一的管理体制将校长和教师之间的权利鲜明地划分开来,使得学校一直都是处于校长一人的思维引导之下,没有任何的创新能力,也没有活力与特色,校长一人的素养决定整个学校的好坏。
3.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
在当前的社会思潮中有一种这样的认识:学生在学校里就是学校的责任,跟家长没有任何关系。有些教师和学校领导也这样认为,他们将自己看作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主要责任人,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时仍然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将各方面的管理主体协调起来,共同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体和新的文化走入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来,给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给他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协调不力,学校和家长之间没有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家长就想通过“补习班”的形式来为自己的孩子拔高。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步降低,还给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习负担,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同时,学校、家长与教育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不畅,也使我们的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受到严重的损害。
二、对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在笔者看来,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就是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工作者,尤其是校长,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学习新的教育管理知识,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施管理,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学相长。
1.优化配置,提高待遇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对教师的岗位配置进行优化,使每个教师都能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教育管理作用。一般来说,“老带新”是一种常见的模式,我们可以让一名教龄较高、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做班主任,并选一位参加教学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作为辅助。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日常的教育活动得以维持正常的秩序,还能为新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使新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起来。此外,新教师大多对教育工作都有很大的热情,他们的专业知识也比较深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这些都是老教师所不具备的,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互补。
小学教师的工资不是很高,校长要多在生活方面关注他们,多为教师着想,当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出现了困难,校长要尽力帮他们解决,让教师能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去,没有后顾之忧。此外,校长要多为教师创造—些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学习,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努力评上更高的职称。
2.多学习、多思考、多探索
当前的小学教育管理已经不是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管理模式了,小学管理者要了解和掌握的问题有很多,如教师的奖金分配制度、日常的教学考核制度、聘任教师以及教学质量的把控等,都是我们需要了然于胸的。因此,无论是校长还是学校的其他管理者,都要多学习,多听学生的反馈,问问教师的想法,多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作为学校的领导和“当家人”,校长更要负担起这个责任,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进行考虑,将学校的人员关系理顺,平衡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使本校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扬,劣势不断得到改善。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 篇12
一、人本管理理念在中小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 一) 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人本管理理念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的渗透, 能够在校园环境中体现出和谐的人本氛围。在这种氛围中, 师生之间的相处更为融洽, 凝聚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使得校园能够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关心、进步的良好教学氛围。
( 二) 提高教师的主体性
正如上文所述, 人本管理是有效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发展趋势。人本管理极为注重激励作用, 而这个激励是多个层面的, 使得教师为追求自身价值提供了可能, 教师能够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发挥自身的才能, 同时能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并且能够得到信任与尊重, 促使教师的自信心与归属感得到显著提升, 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主体性。
( 三) 帮助实现中小学管理目标
人本管理理念更为重视人的因素, 重视人的思想, 能够将人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人本管理在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能够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人本管理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途径
( 一) 将人本管理渗透到管理理念中
一方面, 全面认知人本管理理念, 针对人本管理的表现以及内涵进行把控的基础上, 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关心人、依靠人, 反复强调针对人的尊重、推动人发展的理念; 另一方面, 针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工作, 中小学领导层应当与教师群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协调, 使得学校上下能够在人本管理层面形成一致的认知, 并且要让上述的交流与协调应当在中小学管理组织工作中经常性存在, 使得人本管理理念能够在中小学各项管理工作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 二) 构建人本管理制度
1. 建立民主化的决策制度。这就需要中小学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形式的管理模式, 使得教职工、家长以及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 切实提升各项决策的透明度, 真正建立民主化的决策制度。
2.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构建人本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制度, 能够充分彰显灵活性、标准型、创新性以及规范性, 有效发挥制度为人服务的重要特点, 能够为人的创造性、主动性提供良好的保障。这就需要在人本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给予教师更多的自由, 制度要避免局限于针对教师方面的规范, 还应当综合参考新形势下教师的新要求, 针对教师研究、学习、发展以及创新等各个方面制定制度, 并将这些制度归纳到常规管理工作中, 真正为教师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
( 三) 构建基于人本管理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模式
1. 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针对新形势下的教师特点, 在制定激励制度的过程中, 应当基于物质激励为基础、侧重精神激励的基本原则。教师队伍作为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养的群体, 其本身对外界活动的感知、对自身内心的认知以及在追求工作的创新方面都十分敏感; 注重形象、重视名誉, 期望自身的劳动成果可以获得对等的评价与认同; 有不断充实与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以及谋求发展的需要; 有主动参与民主决策与学校管理的需求。人本管理强调针对不同的个体与情境采用不同的激励模式。在中小学管理工作中, 针对教师的激励模式应当在满足教师物质生活需求的基础上, 制定培训与发展相结合的激励模式, 给予每个教师更多的关怀, 真正尊重教师, 帮助教师制定适应其需求与特征的发展规划, 以此来充分调动教师群体的能动性, 促进学校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与共同进步。
2. 构建合理的评价模式。教师的工作成绩本身具有隐性化、滞后性以及迟缓性的特征, 所以针对教师工作成绩所进行的评价应当充分考虑评价进程中的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定性与定量的关系、显性工作成绩与隐性工作成绩的关系以及其他有关外在因素方面的影响, 相应的评价指标应当兼具灵活性与多元化的特点。因此, 将人本就管理应用于教师管理评价工作中, 应当建立一种具有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1) 从中小学教师未来发展层面着手, 将教师发展进程中可以促进其专业深化与全面发展的全部内容纳入到评价标准中; (2) 鼓励教师群体主动参与到评价工作中, 使得教师既是评价的主体, 同时也是评价的客体, 使得教师能够感受到充分的尊重; (3) 采用纵向的、动态的, 能够有效遵循教师客观发展规律的评价模式, 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进行有效的整合。
三、结语
中小学教育管理本身是一项漫长、系统的工程, 这就需要学校从教育管理理念着手, 将人本管理渗透到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使得学校上下都能够意识到人本管理的重要作用, 充分参考社会发展形式, 采用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方式, 通过在学校树立人本管理理念、构建民主化的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以及构建适合教师群体特征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模式, 从而有效推动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爱君.构建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29) :165-166.
[2]何秀, 谢丹, 王宁.“以人为本”的中学教师管理探析——以S中学为例[J].河南农业, 2015, (12) :40-41.
[3]彭艳.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中学教师管理中的运用[D].四川师范大学, 2012.
【小学素质教育管理】推荐阅读:
小学素质教育方案08-27
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05-29
小学教学与素质教育06-07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刍议06-13
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实践07-10
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09-12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10-12
谈小学素质教育论文07-30
小学素质教育21汇报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