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素质教育面面观

2024-07-16

小学素质教育面面观(共10篇)

小学素质教育面面观 篇1

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灵魂,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音乐教学当中, 作为教师要倾注人文关怀, 注重因材施教,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 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以人为本”, 让音乐的花朵在小学生心灵深处开放, 真正做到关爱生命, 创造社会的和谐, 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充满温馨。笔者作为教学多年的音乐教师, 下面谈谈个人在音乐教育上的体会和建议。

一、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

时代的进步日新月异, 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因此, 教育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 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音乐教育就是对这句话的充分诠释, 音乐能够给人的精神带来阳光, 驱走心灵中的阴暗, 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快慰。

二、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育就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学生消极地接受, 毫无效率可言。新时代的教育要改变这一切, 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给学生发表意见和表演的机会, 教师不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强加给学生, 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束缚学生的思想, 这样就避免了教学枯燥单调。

三、教学音乐课要有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

学生的素质不一样, 接收能力不同, 发展不尽平衡。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不能够急于求成, 不能希望各个学生对歌谱和演唱以及乐器等一学就会, 不能够盲目按教材的规定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教师硬性地灌输, 灵敏度不够的学生就会对音乐产生厌恶情绪, 厌恶上音乐课。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 要让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

四、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德育

音乐教材中, 很多音乐的旋律优美, 扣人心弦、动人情怀, 很多歌词具有道德感染力, 让人演唱之后激情澎湃。音乐课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同时, 对学生的意志品质都有一个良好的培养。例如, 歌曲《祖国祖国多美丽》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少年, 少年, 祖国的春天》让学生感到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金孔雀轻轻跳》表达了全国人民和少数民族的团结一致;《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告诉了小学生要如何做一个好人, 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老师最理解我》则是歌颂了美好的人物形象;《我的小花园》对大自然进行了美好地描述, 让学生对大自然充满美好的向往;《摘星星》则表达了那些良好的祝愿……这些都引导学生对是非曲直、真善美丑有一个明晰的分辨。学生在演唱的同时, 就学会了怎样做人, 怎样处世, 就学会了怎样审美。

五、要让学生学习自己来解决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不仅仅“满堂灌”“抱着不放手”, 而且把时间控制得很紧张, 学生的思想没有自由飞翔的机会, 这些都要经过彻底的改革才能解决。例如, 教师要充分给予学生支持, 鼓励学生放手去做, 让他们独立完成一些谱曲、作词以及演奏方面的工作, 之后要给予高度的评价;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 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 让学生自己说出他认识到的歌词的意义;让优秀的学生带动资质较差的学生, 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 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习, 以己之长补人之短。这种合作中既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交流, 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协调性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六、音乐教学要触类旁通

艺术是相通的, 学习音乐的时候, 其他的知识也要有所涉猎。例如, 教师在教学《摇篮曲》时, 要求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来了解了舒柏特的生平, 知道了歌王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同时也会了解到古今中外有很多优秀的摇篮曲。这种学习方法会让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 而且他们的印象会非常深刻, 历久难忘。

综上所述, 音乐学习就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 它为课堂中师生的共同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要有的放矢, 长此以往, 音乐课堂必将春光熠熠, 五光十色。

教育采访面面观 篇2

关键词:办学条件;环境育人;办学理念;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6-0067-01

教育是立國之本,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笔者在深入教育行业采访报道中,感悟了近年来优先发展教育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后所引发的一系列教育教学的改变,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教育发展的曙光。就目前整合校舍和师资力量、集中办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笔者有几点粗浅认识。

1 办学条件改善直接关系教育的发展远景

一些山区县,城乡居民居住分散,致使校舍过多,规模普遍偏小,有的村小出现了老师比学生多的现象。造成了全局师资力量的不足而局部师资力量的浪费,并制约了先进的教学办法,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而村镇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较大规模的校舍可以满足村镇学生的学习生活,上学路途远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吃住,整合后的师资力量择优而用,再加上一些微机室、实验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的配备,使农村学生也能接受高质量的全面教育。

2 环境育人打牢思想基础

新的育人环境不仅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新的育人环境也注入了新的教学思路,让思想教育融于教学环境。面对农村教育特点和地域环境,在美化、绿化校舍环境当中,学校有计划的通过划分草坪、落实校内蔬菜园、花卉园、苗木园等劳动基地,组织师生定期参加劳动,以此改变学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参与环境改造中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爱劳动的操行。学生只要热爱劳动了,其他思想基础也就奠定较扎实了。

3 创新办学理念,提高办学水平

整合后的乡村学校确定的办学目标是为了孩子现在和未来的幸福负责,这个原则就是不一定必须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关键是让多数孩子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至少在思想素质上、做人这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办学理念中要求老师每天关注孩子的成长,并在关注孩子成长中,教师本人也在成长进步。

4 打造高效课堂,为师生减负

荷兰小学教育面面观 篇3

荷兰政府规定, 在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须建立10所小学, 因而荷兰的小学非常多。荷兰小学每个班级的人数不多, 要么10人, 要么15人, 一个年级就一个班。荷兰一所小学的在校生规模最多也就120人。荷兰小学一个年级就一个老师, 历史、地理、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课程都是由这个老师教授。有时间的老师可教授两个年级。荷兰小学多, 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孩子就读的学校。他们通常会选择离家最近的学校, 以方便接送。即使所谓的离家最远的学校, 步行最多也就10分钟的路程。正是因为学校离家近, 所以荷兰没有校车。

荷兰人眼中的校车就是自行车。学习骑自行车是荷兰小学生的另外一门必修课。荷兰的东边和南边零散地分布着丘陵, 其他地方则地势低平。可以说, 荷兰是一个没有山的国家。荷兰境内河流纵横, 树林密布, 到处呈现出田园牧歌的优美景色。荷兰政府重视环境保护, 倡导人人都是清新空气的制造者, 鼓励人们骑自行车出行。荷兰景色的优美和地形特征也为骑自行车创造了条件。荷兰被称为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质量可靠, 种类多样, 价格低廉。在荷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行车。荷兰的小学生上1年级时, 父母在其生日或者圣诞节送给他们的礼物通常会是自行车。这份礼物对小学生来说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从今以后他们可以不坐父母的自行车了, 自己可以独立自由地行动。荷兰小学生从2年级起就要学习骑自行车。在学生的自行车技术学习得差不多时, 老师会教他们相关的交通知识, 然后带领他们到市区和野外进行实训。6年级时荷兰小学生要参加自行车考试。考试前, 学校在报刊和电视台预先公布考试日期和地点, 提醒附近居民小心驾驶。考试时, 学校邀请交通警察和考生的家长现场监督。通过考试的小学生会获得学校颁发的自行车证书, 拿到证书的学生通常会拍摄集体照, 以示留念和庆祝。获得证书的小学生在假期经常和同学或者父母一起骑自行车到户外运动。荷兰小学生获得证书, 对他们的父母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情, 这预示着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 已经可以自由地去上学了, 在野外运动时不再是父母的累赘了。

荷兰的小学每个月不定期举行两次家长会, 在家长会上, 老师和家长面对面地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会同时也是家长之间彼此交往和联系的纽带。荷兰小学生的父母由于经常参加家长会, 彼此之间大多认识。在荷兰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小学生的父母有事情不能接送孩子, 他就会让另一个家长代劳。荷兰接送小学生的是一种名叫“白科菲茨” (bakfiets) 的自行车。这种自行车驾驶者的位置在后面, 载人的设施在前面, 该设施如同小货车的车厢, 可以坐8个左右的小学生。“白科菲茨”的设计比较人性化, 在发生交通事故时, 坐在前面的孩子可以得到较好的保护, 体现了荷兰“孩子是政府的孩子”的治国理念。

荷兰小学分为两类:普通小学和特殊小学。普通小学侧重小学生的综合发展, 学习的东西比较多。特殊小学是为培养小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建立的, 这样的小学形形色色。有的特殊小学侧重学生的运动、有的侧重宗教、有的侧重音乐、有的侧重美术、有的侧重思辨、有的侧重演讲, 更有甚者还用圣经故事进行教学。荷兰小学生一到4岁就可以上学, 不需要像中国一样必须在学校开学之日方可入学。荷兰小学都有自己的校历, 每天干什么在校历上都有清楚的安排。比方说, 2012年4月4日是复活节, 放假3天;4月30日是女王节, 放假1天;5月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胜利纪念日, 放假2天;10月4日是世界动物日, 放假1天;12月5日是圣尼古拉斯节, 放假3天。在荷兰小学的校历上, 假期用灰色标示出来。荷兰小学生人手一份校历, 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何时不用来学校。荷兰小学会给每个家长一份指引手册。这本手册有100多页, 内容详尽, 有学校简介、每个年级的课程安排、教师的信息及联系方式、历届毕业校友、家长联合会、学校的机构设置等。

荷兰人从4岁开始上小学, 12岁小学毕业, 这8年对他们来说是一段愉快美好的时光。他们不会像中国小学生一样背负着沉重的作业负担。荷兰小学的作息时间是8:30—15:15, 其中12:00—13:30之间午休。在午休期间, 小学生可以回家吃饭, 也可以在学校吃饭。留在学校的学生的午餐是自带的。每天都有学生家长自愿在午休时陪伴学生吃饭, 在学生吃完饭之后, 家长会和他们一起做一些他们喜欢的游戏。荷兰的小学生没有早自习, 也不用参加升国旗仪式。荷兰小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很少, 在四年级之前, 家庭作业都是在课堂上由老师辅导完成;四年级之后, 在个别情况下会有一丁点作业需要在家完成, 当然, 这样的事情不会经常出现。对于荷兰的小学生来说, 辅导班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荷兰小学生不用像中国的小学生那样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可以说, 辅导班在荷兰就没有生存的市场。荷兰小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在充满欢乐的各式活动中度过。双休日是荷兰小学生最喜欢的时段, 因为此时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去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 比如骑马、赛车、打排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打曲棍球、踢足球、弹钢琴、吹黑管、吹萨克斯、郊游、参加合唱团、当童子军等。一些水平高的学生会与球队或者合唱团一起到其他城市去比赛或演出, 这个时候, 他们的父母亲戚和朋友经常会充当他们忠实的观众, 为他们呐喊助威。当然, 双休日最受荷兰小学生欢迎的活动是童子军。荷兰小学生喜欢童子军的野外训练方式, 他们在训练结束时经常会穿着制服戴着军徽合影留念。荷兰小学生的家长支持孩子在周末参加各种活动, 他们认为这有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寒假和暑假, 荷兰小学生没有假期作业, 他们的家长会带领他们在国内或者出国旅游。

“考试是学生阶段的伴随物”。[1]荷兰小学生毫无例外地也要参加考试。荷兰小学在制定校历时就规定好了考试的日期。荷兰小学生在考试之前不需要特别准备, 不需要做一些考前冲刺之类的试题, 一切顺其自然。如果有学生考得不理想, 老师也不会责备批评他们, 相反, 老师会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荷兰小学老师经常对学生说这么一句话:“只要尽力而为, 考得不太好也没关系。”荷兰小学不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排名。校方认为, 考试成绩属于学生的隐私, 公布学生的隐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荷兰小学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发给他们家长。在发成绩簿之前, 老师会和家长事先约好何时见面。在见面时, 老师会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如实地反馈给家长, 告诉家长应该注意的事项。如果有个别孩子学习成绩实在是太差, 老师会建议家长让孩子留级。荷兰小学老师信奉这样的教育理念:学生因为跟不上趟而产生厌学情绪, 还不如留级重学一遍。荷兰小学生的家长对于老师留级的建议通常都会接受。留级的小学生在学习上会受到老师的特殊关照, 他们通过留级提高了对学习的信心, 学习也跟上来了。在开家长会时, 荷兰小学教师会与家长一对一地面谈, 教师告诉家长学生的长处, 不会把不同类型的学生做硬性的比较, 不会把分数作为评判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教师会告诉学生家长, 让孩子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是学校的目标。

荷兰立法规定小学生只能学习学校指定的课程, 不能学习课本之外的课程。荷兰小学不允许学生把课本带回家。荷兰人认为, 在小学阶段对孩子大脑进行过度开发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会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在小学阶段就让孩子接受各种各样的知识, 那么等到孩子小学毕业时, 他们的大脑就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 只会储存知识, 而不会独立思考、发散思维, 这样的孩子在世界上是没有竞争力的。荷兰人认为人的身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小学阶段的孩子喜爱玩耍, 可以说, “玩”是小学阶段的主旋律, 是这一时期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外在表现。因而, “玩”贯穿于荷兰小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荷兰小学顺应小学生爱玩的天性, 不让他们学习过多的知识, 即使有一些学生智力超人。荷兰小学的这种教育方式培养了孩子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力, 为他们将来的成才奠定了基础。小国荷兰有多人获得诺贝尔奖, 这也有荷兰小学教育的一份功劳。

荷兰小学的教学过程穿插着活动。通过活动, 学生一方面学习知识, 另一方面他们的身心也得到了健康发展。荷兰小学生上午下午都有室外活动, 此时, 他们可以追逐打闹, 可以放开喉咙喊叫, 可以做游戏, 可以玩玩具, 老师对此不加限制。室内活动时, 老师指导小学生做手工、绘画、搭积木、过家家、捏泥人、涂鸦。为了增加真实感, 老师会让小学生参加一些现场活动。比如, 老师让工人在学校真刀实枪地演示如何盖房子, 在演示的过程中, 老师会让小学生动手砌砖。在室外活动时, 老师也会带领小学生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参观考察, 小学生要仔细观察城市的方方面面, 回学校后以自己的观察为基础, 用各种废旧物品搭建成自己眼中的城市。

在教学中, 荷兰小学注重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方法。荷兰人认为, 让孩子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对于培养孩子的能力和性情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在学习单词“我”时, 老师会拿出一面镜子, 让每个学生都照一下, 然后问他们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学生都回答看到了“我”, 最后, 老师自己照镜子, 故作诧异地说镜子里是“我”, 不是你们, 而学生则极力争辩是“我”, 在一片争论声中,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我”这个单词。学习“鞋子”一词时, 老师会带来一些旧鞋子, 让学生讨论是大人穿的鞋还是小孩子穿的鞋, 是男鞋还是女鞋。更有意思的是, 在学习与食品有关的单词时, 老师会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如何做食品。学生做成的食品并不会浪费, 最后会由学生自己食用。通过做食品, 学生也就记住了相关的食品单词。可以说, 荷兰小学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之中学习了知识, 轻松地达到了教育目的。

荷兰小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参加国家综合知识考试 (CITO) , 这是一项全国性的考试, 每年2月举行, 考试范围涉及地理、历史、自然、语文、数学、认知世界、学习理解能力等。这项考试很重要,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荷兰小学生的未来。在考前, 老师会给予小学生指导, 告诉他们考试的注意事项及应试技巧。一般来说, 考生在考试前会做一些练习题, 但是他们不会为此而谢绝一切户外活动。考生所做的考前练习题数量有限, 不会像中国的学生那样在升学考试之前陷入题海。可以说, 荷兰小学生是在没有系统复习的情况下参加国家综合知识考试的。这样的考试方法使得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考试后, 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建议决定着一个小学生的命运。在这当中, 考试成绩起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是成绩好的学生进入预科学校 (VWO) , 为将来上大学做准备, 成绩差的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 (VMBO) , 在那里学习4年之后以技术工人的身份步入社会。预科学校类似于中国的高中, 职业技术学校类似于中国的中专。如果有些成绩好的学生要求上职业技术学校, 他们的父母会尊重他们的意愿, 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在荷兰人看来, 大学毕业生和技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是一样的, 只是双方干的工作不同而已。

学习游泳是荷兰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这与荷兰的地势有关。荷兰被称为低地之国, 全国有1/4的土地低于海平面, 最低处要比海平面低6.7米。荷兰1/3的土地高出海平面仅有1米。可以说, 在全球找不出第二个像荷兰一样地势如此之低的国家。荷兰濒临北海, 其人口的绝大部分聚集在西部的低洼之地。荷兰处于西风带之内, 终年西风不断。大西洋紧邻荷兰, 从而造就了荷兰的海洋性气候, 导致荷兰海陆风经年吹拂。低洼的地势和大风的盛行使得荷兰面临着被海洋吞噬的危险。为了生存, 荷兰人从公元10世纪开始修筑海堤, 围海造田。1000多年来, 荷兰人修筑海堤2400公里, 是荷兰海岸线的两倍多。现在荷兰国土的1/4就是围海造田得来的。由于地势低, 时刻面临着被洪水淹没的危险, 所以“荷兰人把海洋看做最大的敌人, 把游泳视为生存所必需的技能”。[2]荷兰的小学生从3年级就开始学习游泳, 每周专门有2个小时的游泳课。学校都有游泳池, 这些游泳池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设计建造, 池水定期进行更换和消毒, 安全卫生。老师在游泳池对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学生学会基本的游泳本领之后, 老师会带领他们到河流里进行实战。到五年级时, 荷兰的小学生要参加游泳考试, 通过者获得游泳证书。一般来说, 经过长达3年的游泳系统训练, 荷兰小学生都可以拿到游泳证书。

参考文献

[1]Prospero Intorcetta.Primary Education in Holland[J].Journal of Education, 2011 (9) :18.

隔代教育面面观 篇4

S:避免不了的问题,自己和媳妇天天上班,有时还得加班,很多时候都是给爷爷奶奶带。

C:对于隔代照顾孩子问题上。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S:最大的顾虑就是怕老人溺爱孩子。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爸,妈,我小时候你们怎么没对我这么好呢?

C:宝宝的名字是谁起的?在起名字问题上。跟孩子的姥姥姥爷。或是爷爷奶奶,有过什么样的分歧?

S:我起的。没什么分歧,我说了算。谁让咱是爹呢!

C:如果孩子跟老辈人过于亲近。自己会吃醋。或是有什么担忧吗?

S:不会吃醋,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没有担忧。

C:觉得自己跟孩子玩的游戏,和老辈人跟孩子玩的游戏有什么区别?

S:区别就是老人基本上跟孩子玩不起来,我儿子一般都在地上趴着玩(玩火车得趴着吧…)。我爸妈够不着他(老人蹲下起来不方便)。一般我儿子也不找他们。

C:看爸爸妈妈在带孩子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小时候?

S:还行吧,感觉还是不太一样。

C:看爸爸妈妈在带孩子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让自己特别感动。或是印象特别深的事?

S: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捶觉尿床,正好是夏天,我妈怕给孩子穿尿不湿不好,几乎整夜不睡觉等着给孙子接尿,还在旁边扇扇子。(眼泪啊……)

C:觉得目前国内关于隔代教育的利弊是什么?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S:有利的就是给自己有时间上班挣钱,不利的就是孩子的某些性格和习惯没有按自己希望的方向来发展。非常希望能像国外那样,有一个人上班,有一个人专门照顾孩子,还是经济条件没有达到,遗憾!

C: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于孩子今后的教育和未来是怎么看的?

S:顺其自然发展,不会强求太多。

C:5年后希望自己和家人都是什么样的?

S:5年后孩子上小学吧,希望在学校能开开心心。我爸妈就能解放了,能去全国旅游吧!谈及隔代教育,不少年轻的父母心中都有说不尽的纠结。尽管隔代教育在国内是普遍现象,但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隔代教育可能会使孩子丧失自理能力,而且老辈人的教育方法可能过于落后。其实,好坏但且不说,隔代教育在根本上也是个联系家庭间成员关系的良好纽带。本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父母,在隔代教育上的心得和体会吧。

C:对于隔代照顾孩子的问题怎么看?

W:很正常,一辈一辈都是这样过来的。

C:对于隔代照顾孩子问题上。最大的顾虑是什么?

W:孩子接触的事物较少;担心老人的身体。

C:宝宝的名字是谁起的?在起名字问题上。跟孩子的姥姥姥爷。或是爷爷奶奶。有过什么样的分歧?

W:小名是姥姥起的,大名是爸爸起的,没有分歧。

C:如果孩子跟老辈人过于亲近。自己会吃醋。或是有什么担忧吗?

W:没有,很正常,和谁在一起时间长,就和谁亲。

C:觉得自己跟孩子玩的游戏,和老辈人跟孩子玩的游戏有什么区别?

W:没有太大分别,主要是老人教的也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

C:看爸爸妈妈在带孩子的时候,会不会想起自己的小时候?

W:会,觉得父母很辛苦。

C:看爸爸妈妈在带孩子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让自己特别感动。或是印象特别深的事?

W:有,因为我妈妈的身体不好,还要帮我们带孩子,我和孩子爸爸都觉得特别感动。

C:觉得目前国内关于隔代教育的利弊是什么?对自己的影响是什么?

W:我觉得没有利弊,至少对我们来说没有影响。

C:自己的爸爸妈妈。对于孩子今后的教育和未来是怎么看的?

W: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C:5年后希望自己和家人都是什么样的?

W:希望家人都可以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进步。

媒体素养教育面面观 篇5

关键词:大众传媒,媒体素养教育,新媒体

1 广播事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总体发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然而,也有部分大众传媒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从国家统计局近5年的广播事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1)中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电影类媒体在综合人口覆盖率、播出时间、收入等大部分指标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虽然我国的传媒业在品种、数量、规模上的发展空前,但是媒体素养的教育却仍然处于低水平阶段。

2 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

大众传媒具有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监督功能和娱乐功能。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和收集信息,彼此交换、扩充自身的信息库,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引导一定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大众传媒要起到助推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及推动发展的作用,及时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揭露社会上的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媒体素养教育的起源正是对大众媒体所传播的流行文化的抵制,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学者,目的是为了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避免大众文化因为媒体介入而低俗化。西方媒体素养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抗拒媒体到解读、批判媒体,直到运用媒体的过程。最后达成了共识,认为媒体素养教育旨在培养人们理性地认识媒体,对媒体信息正确地识别、选择、利用,找到媒体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与区别,行使公民信息传播的权利,提高社会文化品质。

现今社会,大众媒体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大过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媒体所传播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年青一代的思想道德与精神文化生活。人们对大众传媒的认识不仅来自家庭教育,更应从少儿时代起就接受系统、全面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学校要通过媒体素养教育给予其正确的、积极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让青少年学会如何善用媒体,如何对媒体发布的信息有科学的判断。

3 媒体素养教育应从多方面入手

早在2004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和氛围。大众媒体可谓责任重大。国内的媒体素养教育虽然还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但是已有初步尝试。湖州晚报曾经针对未成年青少年发起了晚报小记者活动,专门为未成年人提供新闻发稿的平台,让每一个小记者参与到传媒中来。后续还开辟了网络发稿平台,增加教师和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平台。通过青少年参与,扩大了校园的发行量,也在学校中实践了媒体素养教育,培养了孩子读报的良好习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湖州晚报的品牌项目。

从国际上看,媒体素养教育发展最快、成效最大的当属加拿大。自1999年起,根据国家教育立法,加拿大各省从小学到大学都进行了课程改革,媒体素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入课堂。英国、澳大利亚、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先后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或通过非营利组织的课外讲座、实操等方式,针对媒体如何运作,媒体传达信息的手段,及如何解决媒体所传播的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的冲突等问题进行探讨。

需要注意的是,媒体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看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灌输某一种价值观。所以,媒体素养教育要培育青少年自觉主动地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

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要从学校教育入手,还要贯穿社会教育始终。人们面对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所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公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大众传媒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成为维护人民公共利益的保障,新闻批评与新闻公开才能得以开展,舆论监督才能起到道德法庭的作用。

国外不乏媒体素养教育的典型案例,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知识型社会,其电影业的电影分级制度和让普通民众参与电影审批决策的举措,对媒体素养教育的普及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新加坡政府在对媒体实施监管的同时,也为国民如何正确地认识媒体和有效地利用媒体提供了指导方向,经历了由媒体决策者从高层转化为普通民众的过程。媒体素养教育从对不良内容的强烈抵制向培养辨别能力转化,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民众在参与过程中,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是谁发布了信息;在信息中隐含了何种价值导向;同样的信息我与他人的认知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反作用于信息,成为媒体构建的参与者。

从行业内部看,媒体从业人员存在着一个现象,即道德操守冷漠化,职业行为趋利化。易倾向于把谋利作为工作的最主要目的,易诱发新闻寻租、有偿新闻等问题,损害新闻公信力,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这类现象会造成实际存在的信息与受众接收的信息严重不对称,事实真相得不到揭露,假新闻层出不穷,民众又因为缺乏辨别判断能力进一步使假新闻扩散,造成恶性循环。

职业精神是媒体素养教育的道德规范,媒体从业人员不应戴着有色眼镜去报道新闻,应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职业操守,成为大众在事发现场的第一观察者,而不是利益的驱使者。《南方周末》在2014年5月刊载的《让<背影>回到教材》一文,误让读者认为《背影》从教材中删除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5月22日及时做出更正,还原了事件的真相。这种行为是值得认可的,遵照了《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尊重真理及尊重公众获得真实的权利,是一种负责任的媒体态度。媒体行业虽然面临向市场化转型的局面,但是媒体从业人员应是有良知、有专业素养、有责任感的群体,他们是这个社会价值导向的风向标,承担着维护媒体公信力的责任。媒体必须掌握在有道德责任感的人手中,把握好大众需求的共鸣点,不等于一味地博人眼球;照顾大众的审美水平与认知程度,不等于向低级趣味倾斜。

4 总结

媒体素养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对于青少年的学校教育,要积极与国际接轨,把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对于民众的社会教育,以社会参与、舆论监督为主。对于媒体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的自律与他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全社会齐动,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传媒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廷军.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J].江汉学术,2014(2).

[2]杨丹.媒体素养教育与媒体发展[J].青年记者,2004(4).

国外职业教育面面观 篇6

一、丹麦职业教育的不断改革

丹麦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发展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为主,丹麦职业教育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实行工学交替制。学生2/3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实训,1/3在学校学习文化和理论课。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训前需要同企业签订学徒合同,按照合同规定,学生在实训期间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熟练工人的40%。第二,职业技能学习和文化课学习并重。文化课程学习约占1/3,选修课占到1/6。而且丹麦职业教育制度可以灵活地提供各种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允许学生根据水平和兴趣爱好选修不同层次水平的课程。第三,产教密切合作。社会合伙人(雇主与工会)同地方当局的代表一道组成学校董事会,任命职业学校校长,监督校长工作,批准学校预算。社会合伙人参与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及新课程的设立,向学校提供实训基地,接收学生学徒。社会合伙人的参与介入使职业教育办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办学活力,密切了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满足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1999年4月21日,丹麦议会通过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法》于2001年1月1日起生效。新的职业教育法旨在促进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培养人才,鼓励企业和学校组织交互式学习活动。同年,丹麦教育部颁布“2000年职业教育改革计划”。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个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加就业能力;本着优化结构和增加弹性的原则,建立职业教育弹性学习制度,以适应和满足社会、企业和学生个人的需要;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采取有效措施,打通职教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渠道,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教学制度,根据学生个体不同需要,实施个别化教学和培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0年职业教育改革计划主要提出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调整专业目录,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

丹麦将原来职业教育的90个专业大类调整合并为7个大类85个专业。7个学科专业大类分别是:技术和通讯、建筑、手工艺和工程、食品生产和餐饮娱乐、机械工程和交通、服务和商业(含贸易、文秘和财经)。专业大类下再细分为85个专业。

2.增加学制弹性,实行分阶段培训。

丹麦的职业教育课程学习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和专业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将充分体现弹性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灵活掌握10至60周间不等的学习时限。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职业指导课、心理咨询课、补习课、选修课等。凡完成基础学习阶段课程的学生可被授予证书,该证书中注明所学课程、已达到的教育水平和拟学习专业课的名称。专业学习阶段实行工学交替制,就是在校学习理论课和在企业接受实训交替进行。在校理论课学习总时间不超过60周(一年半),课程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企业实训总时间不超过2年。学生要与企业签定学徒合同,实训期间享受学徒工资。每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学习一般不超过3年半。全部学习结束后,学生应参加熟练工人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

3.改革课程组织形式,积极推行模块式课程。

该计划提出了在全部职教课程中划分出若干单元的模块式课程。其主要特点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建立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联系,认证部分学习结果,从而使学生能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随时转换专业方向。为了方便学生按个人学习计划选择不同的模块课程,学校负责提供全部的模块课程目录。

4.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和建立学生教育文件夹。

每个参加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要制定一份个人教育计划,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时,学校要为他们提供具体指导。学习计划内容主要包括基础阶段和专业培训阶段的课程和修业时间,在企业的实训及时间,以及为完成全部专业培训学生需要参加的补习课程等。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酌情对学生的个人教育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通过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既能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又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教育文件夹,其中包含了学生在接受专业培训期间所有的重要材料,如个人教育计划、考试成绩单、学生的资格与能力评定,企业实训记录、教育部的有关培训文件和具体的课程规定、学徒培训合同等。学生教育文件夹是一份重要的档案材料,它既可完整地记录学生整个职业学习与培训的情况,又可提高学生和企业对实训的重视程度。学生结业后,学校将把教育文件夹交由学生自己保管。

5.实施双资格和部分资格制度。

为了增强职教的吸引力,提高职教的地位,丹麦采取措施,努力实现职教与普教等值,企业培训与在校学习等值。在2000年职业教育改革计划中提出的重要措施是,实施职教学生双资格制度,这种制度规定职教学生具有就业和升学的双重资格,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更加开放,并提高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双资格主要是解决职教学生升学资格的问题。为此,2000年改革计划提出了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基础课程阶段(时间为10—60周)或专业课程阶段的灵活时间为学生们补习大学入学考试所要求的文化课;二是在培训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最多一年半的文化课补习,使职业学生达到大学入学考试所要求的文化课水平。部分资格制度是丹麦职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向那些学习成绩较差且难以完成全部教学计划的学生,授予部分资格。凡是取得了部分职业资格的学生,由于其职业能力水平得到了行业委员会的认可,有资格在劳动力市场求职并就业。当然,丹麦对获得部分职业资格的职业学生总数是有所控制的。

6.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培养双师型教师。

丹麦教师在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求所有在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他们不仅是教授者、指导者,还应该是学习者。在新环境中,他们应具备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就是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使他们成为既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师型教师。

二、英国资金支持缩小职业教育与大学差距

众所周知,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发达,而近十多年来,英国政府在职业教育领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资金,目标是缩小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距。

在英国,14岁以上的人士都可以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很多已经大学毕业的人会到职校培训劳动技能,而从职校毕业的人也可进入大学深造。人们可根据自身需要,在职业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之间“穿梭”。此外,职校的课程有半日制、全日制或每周上几小时,供不同需要的人选择。英国的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与企业联合。一方面学校必须为每位学生提供企业实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学校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增强其竞争力。 为了保证学生所学符合企业的需要,政府会进行调研,所开设的课程全部源于市场需求。而企业也会派人在行业技能委员会任职,帮助制定某些技能的认证标准、改进相关课程,以满足企业需要。

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灵活性,比如上职校的学生毕业后仍可上大学,大学毕业的人也可以进职校,工作后如果需要掌握某些技能可重回学校学习,灵活转换。在英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有理论部分,但更注重实践;英国的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企业真正参与了学校的发展; 英国政府下大力气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为此进行了体制上的不断改革,使英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长期以来,人们崇拜大学教育,轻视劳动技术教育,优秀人才只有进大学才算是正途;职业技术教育似乎只是为那些准备当工人或低级技术员的人而设立的;但是今天职业技术教育已取得与大学教育同等的地位,而且开辟了互相融合、互相贯通的途径。另一方面把职业技术教育渗透到整个教育体系,使每个学段都注意了职业技术教育。义务教育阶段(16岁前),技术课是学生的必修课。16岁后分流,一部分选择几门课进一步加深认识,通过高级水平考试,从而获得进大学的资格;另一部分则以各种方式实行职业技术教育,有的先上职业技术班(校)取得合格证书,然后就业;有的先找到工作,由单位选送读职教班,提高业务水平,获得合格证书。在大学以外的职业教育学院里既设有中专水平班,也设有大学水平甚至硕士水平班,根据国家统一标准培训、考试、颁发相应证书。近年来英国经济萧条,许多企业大批裁员,失业率大增。英国政府大力鼓励失业人员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以便转业,或使其在经济恢复后再就业时更有竞争力。因此不管是经济繁荣发展时期,还是萧条停滞时期,由于有政府充足资金投入和高度的重视,英国职业技术教育一直处于兴旺的状态。

三、德国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学徒制培训

德国职业教育在培养高质量的劳动者上,显示了很强的优势,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上,德国选手曾取得过全部24个工种的第一名,并获得团体冠军。随着时代的发展,德国已开始在吸取借鉴传统学徒制优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学徒制度,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除传统产业外,在朝阳产业领域也实施现代学徒制培训。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学生一般需2/3的时间用于在企业接受培训,约1/3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社会合伙人(企业主和工会)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 现代学徒制培训在职业技术教育大家庭中有着自己的显著特色。

1.现代学徒制培训同就业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学生“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业前景明朗,大部分学徒工毕业后能被原企业录用。

2.实训内容由社会合伙人共同制定,适应企业的需要,突出对学徒工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施设备,学生能更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3.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期间不但不缴纳学费,而且还享受学徒工资,一般为技术工人工资的50%,以后按比例逐年增长,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经济独立性,这也是现代学徒制培训具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现代学徒制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德国的低失业率和高经济成就同其发达、完备的现代学徒制培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四、奥地利特色鲜明的“模拟公司”实习基地

职业教育在奥地利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界的大力支持,不少大公司大企业都将自己先进的设备无偿捐献给学校使用,使许多职业学校的设备优于一般企业,因此不少职业学校成为了行业中的技术龙头,承担着为本行业进行产品质量鉴定的任务,学校的鉴定报告就是产品的质量认证,而且这个认证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国民的认同。先进的设备条件使学校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的同行进行信息交流,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始终处于行业的前列。

综观上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和特点,不难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相比较,无论是投资,还是规模,无论是改革深度, 还是发展前景,无论就业比例还是实习基地,都有很大差距,需迎头赶上。让我们借洋人之长处,补己之短,尽快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

摘要:职业教育制度可以灵活地提供各种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允许学生根据水平和兴趣爱好选修不同层次水平的课程;职业教育院校必须与企业联合,社会合伙人的参与介入使职业教育办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办学活力,密切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结合。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面面观 篇7

近年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为期10多年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而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质量。检验高职院校培养质量的是市场、产业和行业, 很现实, 很直接, 甚至是残酷的。办学质量高, 则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兴旺, 否则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那么, 高职院校如何质量强校呢?

1 课堂质量

课堂45分钟质量的好与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一堂课如何合理地安排, 如何衔接, 讲什么, 怎么讲, 学生学到多少, 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都很关键。因此, 教师教案的质量, 授课的严谨性、条理性、趣味性、教学方式方法, 所讲授的内容多少和深浅的适度与否, 以及教师的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能力、亲和力和形象等等, 都是一堂课的质量要素。可以说, 每堂课的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基石, 每学年每学期的几百堂课中, 整体课堂合格率可以反映每一年每一届的教学质量, 合格率高则教学质量自然就高, 学生的培养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2 教师队伍的质量

首先,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双师”素质教师缺乏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学主体, 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 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次, 严师出高徒。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责任担当在人才培养中极为重要。这里所说的教师个人素质主要是指作为一个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而责任担当则是指教师的工作态度。此外, 教师的责任担当也非常重要, 一个教师如果能力超群而没有起码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那么对于他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十分不利的。以高职院校为例, 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不及本科院校, 学生素质和基础参差不齐, 这样的培养对象和环境很容易消磨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久而久之, 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就会下滑, 因此, 对于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 教师队伍的质量有其特定的内涵, 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和学识, 要具有所承担课程的实践经历和经验, 还要具备教书育人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

3 教学管理质量

教师重要, 教学管理同样重要, 管理出质量, 管理出效益。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 在师资力量差不多的情况下, 教学管理水平是决定性因素。而教学管理又存在自下而上各个环节的管理。

3.1 教研室教学管理。

以高职院校教研室这个最基层的管理单元为例, 规范科学的管理非常重要。关系到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有的教研室由于管理到位, 符合专业建设的实际, 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 而管理不到位的教研室还有不少, 主要问题是: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课程定位不合理, 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实际和市场需要。

3.2 系部教学管理质量。

在教研室之上的就是系部教学管理, 这一层面的管理决定了该系的办学质量, 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 系主任的管理能力尤为关键。有的高职院校的系部建设和人才培养之所以优良, 是因为系部管理精良, 教师的奖惩制度合理, 职工的激励机制有效, 教研室主任配备得力, 系主任办学理念可行。而有的系部则比较糟糕, 教学氛围不浓, 教师积极性不高, 教研室主任不懂专业, 专业建设与社会现实脱节。系主任不管不抓教学, 而忙于应付其他行政事务。

3.3 学院教学管理质量。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职能部门是教务处, 该部门肩负一个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建设、课程布局和设置;肩负着整个教学计划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实施与质量监督;也肩负教师的教学考核、学生到课率管理制度。一个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 教务处事关重大。

4 实训质量管理

高职院校的实训是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内容, 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促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必由之路。在高职院校当过教师的人都明白, 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训其实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5 就业质量

一般来说, 所谓就业质量即所培养的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 工作稳定, 本人安心。就业质量反映了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包括专业设置合理与否, 办学是否与劳动市场对接, 毕业生是否受欢迎等等。就业质量高, 学校口碑自然会好, 社会形象也好, 学生家长当然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来读书。据了解, 湖南某高职院校, 毕业生几乎全部在高铁运输业就业, 形成了招生和就业两旺的态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都很高。需要说明的是, 就业率不等于就业质量, 有的学校在计算就业率时往往按所有就业单位作整体计算, 就业率很高, 达到了95%以上, 其实许多学生对自己暂时的就业单位很不满意, 随时准备跳槽, 而且不断换单位。有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少数毕业生毕业后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无奈之下迫于生计只好做临时性的工作作为过渡, 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 这些过渡性单位严格说不能算学生已经就业。有的学生毕业后想搞自己的专业, 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只能做一个推销员或其他“大才小用”的工作。据调查, 目前, 不少高职院校都是在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忽略就业质量, 整体就业质量不高, 毕业生真正找到合适岗位的人不到40%, 相当一部分是边工作边找更好的工作, 不安于现状, 却迟迟难以如愿。这种状况折射出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并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 没有与行业分布和变化较好地接轨, 过时的专业和课程还大量存在, 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能适应社会产业和行业的变化。

6 行政管理质量

行政管理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行政管理质量决定了一个高职院校各职能部门功能的正常发挥, 其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基础设施、安全、治安、卫生条件、后勤保障、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等方面的好坏, 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基础设施方面主要指学校水、电、路、教学设施、住宿条件等。有的学校的后勤保障较差, 经常停水停电, 校园道路凹凸难行, 食堂饭难吃菜难咽;有的学校治安状况不佳, 盗窃现象时有发生, 学生深受其害;有的学校卫生条件不好, 教室、寝室的垃圾随处可见;有的学校校园环境较差, 绿化少, 更没有景观。如此这些, 对于教书育人也是不利的。俗话说环境造就人, 美的环境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 可以熏陶学生的灵魂, 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 乐观向上。而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 这种文化的熏陶甚至比学专业知识更重要, 可以激励学生, 鼓舞学生、引导学生、塑造美好的人格。

行政管理的服务质量也很重要。在校学生常常去借书、交费、领书、借球, 还要吃饭、洗澡、锻炼、查成绩等, 要和图书馆、后勤、教务、财务、体育等部门打交道, 服务质量怎么样他们都感受得到。老师和蔼的态度、高效的办事效率都让他们印象深刻;老师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关怀都令他们难忘。可遗憾的是, 有的高职院校的服务意识较差, 对学生的态度冷淡, 敷衍了事, 不能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 常常让学生失望。透过这些服务的窗口, 学生感受到不是积极、健康、温馨的正能量。有的高职院校的同学有这样的心理变化轨迹, 就是大一满怀希望, 大二开始后悔失望, 大三感到无奈。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刚进学校时, 对学校有憧憬和期待, 对专业有信心, 可学着学着并非当初学校介绍的那样好, 就产生了失望情绪。一转眼到了大三, 已经不能重新选择, 只能满腹无奈。

摘要:近年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争议不断。规模的扩大引发出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折射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问。因此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全方位,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论高职院校如何行之有效地实施学分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4) .

[2]周桂瑾.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01) .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方法面面观 篇8

语文阅读能力是建立在学生自身对于文章的理解之上的。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感受。特别是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相比于低年级的学生,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也有了一定基础的生活积累, 在阅读文章时会不自觉地带上个人情感去阅读, 这也就产生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作为教师, 我们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 在教学中体会学生的视角。在讲解中,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引导, 并让学生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 教师的讲解应建立在启发学生的基础上, 而不仅仅是把中心思想教给学生。例如, 在《一株紫丁香》一文中, 教师应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出来, 注重轻重缓急与语调变化。接下来再分别邀请不同的学生对段落进行朗读, 并让学生自由举手, 讲出最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循循善诱才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意。教师的讲解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是一个带领学生理解文意的过程。如有的学生在读到“感谢您时时把我挂牵”这一句时, 会对“时时”这两个字特别有感觉, 因为他想起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时时刻刻的。而有的学生则是重读了“挂牵”两字, 因为他想起了老师曾经对自己的关心。师生间的交流平等互动, 课程活跃而不呆板, 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就得到了提高。教师的平等眼光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文章带给自己的感动, 学生的思维与想法也得到了发挥, 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善于启发, 进行生活化阅读教学

立足于生活化进行教学, 阅读能力才能充满生命力。所以,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强调学生对于文章素材的吸收能力, 强调学生阅读一篇文章, 能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感悟什么。基于此, 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上, 教师应善于启发, 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 在进行《有趣的汉字》这一课教学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生活中看到哪些广告里是对汉字的妙用?哪些同学的名字里有特别的汉字?这些针对学生生活体验的问题可以迅速勾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去思考, 去回忆, 也就把书本上的文章转化到了生活中。再如, 在讲解《落花生》这一课时, 很多学生都说有时写文章会找不到东西写, 不知道写什么。但《落花生》却是一篇真正来源于生活小事的文章, 语言平实, 娓娓道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回想下自己家里吃得最多的东西、有意义的食品、印象深刻的节日等等。这样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多留一个心眼, 慢慢学会积累与观察, 与文章产生更多的共鸣, 最终提高其阅读能力。

三、发散思维, 教会学生分析选择

提倡个性化教学, 提倡开放性教学,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 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另一方面则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选择。同一篇文章, 学生看完之后会有不同的感受, 而教师要做的就是从学生的各种思维里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和选择, 甄别和提炼。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深入阅读,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 在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通读课文, 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教学中, 学生对于迎客陪客送客这三大名松兴趣最大, 读得也最仔细。于是,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形容这三株松树的相关内容都挑出来, 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与分析。比如, 其中用到的修辞手法、不同的词汇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任何方法去表达这三大名松的特点。有的学生选择用画面来表示, 根据课文里对于三株名松的形容来进行绘画, 把三株名松的特点深入勾画了出来。也有的学生用比喻的方法来表达, 把重点的词句挑出来进行着重描述, 用自己的语言对原课文进行了复述。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动性与思维的发散性都得到了提高, 不仅在讨论中去粗存精, 而且还得以用所有学生的智慧提炼出了课文内涵。这样, 学生的才能得以展示。而集思广益的课堂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分析与选择。比如, 有些学生就在讨论中纠正了自己对于名松的第一感觉, 得以更深入地品读课文。同时, 在观点相互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入了。

四、加入游戏,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主动阅读才能让学生自发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游戏就是引发学生兴趣的最好工具。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 加入游戏可以让学生爱玩的天性得以释放。边读边玩的教学模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进而可使学生得到全方面体验。例如, 在《司马光》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本课强烈的故事性进行编排, 让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 重现当时的情景。课文在书本上时只是文字体验, 但真正要演出来, 则需要仔细分析课文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 才能理解其说话与行事。所以, 这样的课文内容表演就是一个深入阅读的实践过程。学生不断排演的过程, 就是一个融入自身的阅读过程。而其他学生的点评, 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文内在逻辑的理解度, 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深入阅读的方法,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使学生对课文留下更深的印象。

五、读写结合, 举一反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得以不断积累词汇与句子, 并在学生的写作能力上得到体现。基于此, 在进行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时, 教师也可以利用读写结合来巩固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可以让学生对原文的句子进行仿写, 对原文的人物进行点评, 写读后感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阅读体验。例如, 学习一篇亲情的文章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描述下自己的父母, 讲一些自己经历过的亲情故事, 还可以试着写下自己的心情。这个写作的过程, 就是一个基于阅读能力的反思与升华过程。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词汇与句子表达方式进行加工与应用, 可以提升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提高其逻辑与表达能力。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总体发挥。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语文阅读本身是一个需要师生互动才能取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内容。在进行中高级小学语文教学时, 教师应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顺应学生的天性取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对于中高级小学语文课本来说, 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备课时, 教师应针对不同课文特点, 利用不同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达到有的放矢, 逐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 2013 (5) .

法国教育改革面面观 篇9

1. 划分“教育优先地区”。这个做法始于1982年,目的是为“那些条件差的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法国政府根据一定的社会经济标准,把城市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某些达不到标准的地区,便被划为教育优先地区,因为只有优先发展教育,这些地区的经济才能发展,社会才会不断进步。这些教育优先发展地区往往是人口来源、文化及社会背景较复杂的地区。“教育优先地区的划分是为了提早预防造成学生学业失败的各种情况出台的,它主要是为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一种特殊的教学指导”,以弥补因社会与经济地位的差异而造成的“知识面前人人不平等”的现象。这种改革,在教育发展上打破以前“吃大锅饭”的做法,代之以“扶贫助弱”的新政策。

2. 推出“卓越学校计划”。2006年,法国高等教育部开始启动一项被称作“卓越大学计划”的项目,旨在建立5至7所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大学,被视为法国高等教育40年来力度最大的改革之一。之前的法国大学体制仍是比较平等和均衡的,但该计划的实施打破了法国长久以来的平均主义模式。法国的大学和精英学院通过成立大学群或联合大学的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让高等教育机构的自治权充分回归到学校手中,鼓励学校拟定合理、积极的全面提升策略,通过“重组强强联合”和海外合作,改进科研和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改善近年来法国学府在全球学术排名不佳的现状。另外,得到资助的大学还必须与商界更紧密地合作,促进科研的商业化,促进学生创业,可谓服务一条龙。

3. 建立“现代学徒制”。 法国学徒制的历史可追溯到9到13世纪之间的“行会学徒制”,在上世纪后半期,随着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现代学徒制”的改革很快在西方各国盛行。法国学徒制的现代化改革有两大标志:一是成立第一个学徒培训中心,二是颁布《学徒制法案》,确立学徒制被纳入法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法国,任何年龄在16—26岁之间的人员都有权参加学徒制,其基本特征就是企业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结合。学徒制分为高中和高等教育两个层次,涵盖各种国家职业资格和各种文凭认证。学徒制的范围非常广,覆盖工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农渔业等私营及公共服务领域。学徒可获得企业发放的津贴,政府也通过学徒培训税、拨款等形式进行补贴和扶持,对提高就业率贡献良多。

据悉,今年堪称中国大学毕业生最难就业年,我国政府不妨也向法国政府学习,从教育上寻找走出危机的出路。

小学素质教育面面观 篇10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 管理不当, 安全问题突出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在家, 隔代监护最为普遍, 这种监护人大多年老体弱, 识字不多。他们不仅要搞生产劳动, 还要照顾孙子的生活, 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通常只注重孩子的温饱问题而弱化了其他方面的管理。再者, 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 放任自流, 这就为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安全问题埋下了伏笔。

1、留守儿童成为不法分子侵袭的对象。

据公安部门的统计表明:由于家庭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受各类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男童是人贩子的目标, 女童则容易成为性侵害的对象。

2、留守儿童自身行为的安全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 他们长期缺少关爱, 与父母又很少交流, 加之年龄又小, 情绪波动较大, 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从而调皮捣蛋, 破坏公物, 打架斗殴等。

3、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问题。

由于监护人保护不力, 留守儿童产生的溺水、触电、车祸意外死亡等事故也时有发生。

(二)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学业困难

隔代监护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 他们普遍年龄大、文盲比例高、思想观念陈旧保守, 加之要承担繁重的劳动,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只有鼎灌 (土家语:锅) 煮米饭, 没有鼎灌煮文章”。“读书无用论”已深入部分留守儿童的脑海, 因此孩子养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据对本校留守儿童的调查:21%的学习态度较差, 45.94%的学习态度一般, 只有25.68%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良好。

(三)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

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缺乏积极的心理关怀, 他们会觉得很孤独, 表现为自卑心理极重, 性格内向、抑郁, 不会与人交流, 孤僻不合群, 遇到困难一蹶不振, 出现差错得不到及时引导、纠正,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明显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偏激等问题。

二、解决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

(一) 加强统筹规划, 形成以政府为主的领导协调机制

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需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 让农民工家长学会正确的家庭教育, 发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农村寄宿制, 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家校一体化”的教育和管理, 不仅有利于节省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 还利于保证留守儿童充裕的学习时间, 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作为政府, 要加强农村寄宿制的建设, 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还可以由政府出面, 动员有帮扶能力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自愿担任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 形成“代理家长”模式, 呵护其心灵, 关心其生活, 指导其学习。

(二) 转变观念, 形成以亲情为主的家庭关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场所, 家庭教育对孩子今后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曾经问过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 你们为什么撇下宝贝纷纷出去?他们的回答都是挣更多的钱, 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比他们更好, 比他们受教育好, 比他们发展好, 今后比他们过得好。背井离乡, 怀揣发财梦的农民工们却不知孩子由于亲情的缺失, 在家却不能健康地成长。对于长期在外的父母来说, 首先一定要走出“挣钱给孩子吃好, 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即是为了孩子好”这样的误区。

孩子需要得更多的是父母的爱, 作为父母一定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交流, 即使在外, 也尽量至少每周与孩子通一次电话, 或者写一封信, 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除了孩子, 还需要经常与孩子的老师联系,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夫妻需双双外出, 一定要注意孩子监护人的选定。尽量将孩子放在文化素质较高, 有一定责任感、有一定学习环境的亲戚家。

(三) 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形成以学校为主的教育管理

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得格外重要, 应该担当“主角”。

1、转变思想, 更新教育观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只有观念转变了, 才能有效指导教育实践。作为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 要从单纯的追求升学率转向追求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4+1”模式 (即“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心理情感教育、行为养成教育+营养、健康与安全”) 正在我县寄宿制学校全面铺开, 留守儿童从早上到晚上睡觉, 都有老师全程跟踪照顾, 教师给以这些特殊的儿童特别的爱, 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关怀, 弥补了家庭亲情的缺失。另外, 我校的“老师妈妈”已经启动, 每个教师固定当几个留守儿童的“妈妈”, 照顾和关心其生活、学习。

2、个案调查, 摸底建档, 因材施教。

在我校, 留守儿童档案的建立已经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中, 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流通城市、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等记录存档, 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教育管理, 找出其需要, 如有问题能及时发现并把所有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开展心理疏导和辅导。

除了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 学校还可以每周增设心理课程, 引导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 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疏导。此外, 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并构建家校联系的桥梁, 形成教育合力。

利用现代发达的通讯设备, 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 家长可以时时了解学校动态, 并在网上与家长进行交流。除此, 学校应开通亲情电话, 留守儿童随时可以免费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汇报其生活及学习情况。家长热线的开通, 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此外, 学校还可以通过春节家长都返乡的机会, 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与家长交流、探讨, 让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形成合力。

(四) 发挥社会作用, 互补共生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仅靠学校和家庭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的“5+2=0”, 讲的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5天的正面教育, 回去在社会上接受2天的负面教育, 然后正负相抵, 也就等于零了。根据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 社会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组织或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 互补共生。

(五) 大胆改革, 形成合理的入学制度

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还应该逐步取消户籍差别, 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教育、医疗等各种有城乡差别、甚至城乡隔离制度。 (如有部分学校还在收择校费) 。要先把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解决好, 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 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

上一篇:健康新视界下一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