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实践报告

2024-06-22

小学教育的实践报告(精选8篇)

小学教育的实践报告 篇1

春风化雨任重道远

于紫桥小学听课后的几点思考

当今的大学生,已是一个非常普通且普遍的群体。若还以大学生身份为傲,不免贻笑大方。因此,如何使自己增长见识,提升本事,迫在眉睫。我想,实践的意义也在于此。

日前,有幸于武陵区紫桥小学听了两堂教学公开课,获益良多,也不免有些思索。作为师范类专业学生,尤应如此。

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十多年的教育才走进了大学,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各级教育中,我认为,小学教育不应忽视,反应重视。人并非生而知之者。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这话一点也不假。一个人大学毕业了,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小学教育的重要呢?其必曰:“基石之坚才能建之如固。”这充分说明了小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

其实,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教法的创新无疑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紫桥小学所听的两堂课上,“情景教学法”被广为应用。个人愚见,这很有必要。

情境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的需要,创设一定的场景或氛围或提供具体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紫桥小学课堂《美丽的“三潭印月”》上,这一方法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老师以“背景导入法”切入课题,(同学们可能还记得苏东坡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么美丽的西湖呀,今天,就让我们再度去领略西湖美景—美丽的三潭印月(篇幅限制,不再赘述,下同)

二,多媒体是情境法的好帮手。老师通过图片的展示使同学走近西湖,通过音乐的播放营造意境,引人入胜。这难能可贵。确实,老师说再多的西湖怎么美怎么美,终究学生还小,理解力有限,唯有他们自己用心感受,方有不一样的收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仙人掌王国》一课中,这一方法也演绎得十分到位。

现在全国各地都推行课程改革,新课标的概念已深入校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而各地、各学校、各老师也都以积极的姿态探索教学新思路、新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与深入,很多老师为了打破传统的学习方式,将自主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入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思考,勤于动手,乐于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当天在紫桥小学上课的教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而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是的,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被人广为称道,益处不容置疑。但其课堂演练不乏欠缺性,下面就紫桥小学听课实况谈几点拙见。

一、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简单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的老师片面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份追求形式,造成认识上的肤浅化,操作中的简单化、表面看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有时,文章很浅显,或者让学生回答的问题是诸如“图中的塔是什么形状?”(美丽的三潭印月)无效的问题,造成了大量有效学习时间的浪费„„更多时候,小组讨论刚刚开了个头,老师就匆匆宣布讨论结束,也不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讨论、合作流于形式(可能与当天教学时间安排有关)。另外,还有在学生讨论起来以后,课堂气

氛热烈,老师却又不知如何引导、调控,如果学生发表了与自己意见相左或出乎自己意料的意见,教师容易扮演知识权威的角色,三言两语又转回自己原先的思路,仍旧以我为中心地讲下去。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个人觉得,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换感受。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思维有多种角度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大家意见不一致时,在这些真正有必要讨论时,让学生研讨合作,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取得实效。

二、学习过程追求热闹的形式。不管什么语文课,学生还没有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还没有仔仔细细读书,还没有真正“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就来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片面追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学习活动设计缺乏内涵、缺乏思维的深度,看似气氛热热闹闹,但一节课下来,学生收益很少,语文素养没有得到真正提高。那天老师执教《仙人掌王国》时,学生才刚刚读了一遍课文,老师就让同学们分小组表演仙人掌自述,学生们兴奋异常,大呼小叫,忙这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试问,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能提高哪方面的语文素养? 一方面,忽略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指导。众所周知,读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样才能对文本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充分领略语言的精妙,不断提升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惟表演化”的设计也忽略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惟表演化”的语文课中,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的学生才具有“话语权”,其他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再者,基本的生字生词辨认也因此忽视。

不难发现,在紫桥小学当天的公开示范课上,合作学习的无效现象确实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师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合作过程简短,讨论、研究匆匆而过;二是没有形成合作的机制,盲目地让学生分组,成员分工不明,结果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三是合作的目标不明确,把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放在小组里合作思考,让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无实际意义;四是合作的全员参与性不够,发言汇报时往往优生包揽全场,学习能力较弱、反应较慢的学生则过于依赖或盲从;五是合作的问题缺乏个体的深思熟虑。

其实,以上问题不论中小学都存在有。但可以坚信的是,在一辈辈蜡炬春蚕风尚、苍松翠柏情操的园丁们的辛勤努力下,各项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听课时间有限,故难免成一孔之见。但这一次的紫桥小学之行,的确思考了一些东西。

明白了语文课堂设计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语文老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语文教学的整个程序及其总体结构、具体环节及其有关层面,预先作出行之有效的策划,是语文教师思想、思维流程和教学艺术的体现。看到了两位老师分别对《美丽的三潭印月》和《仙人掌王国》的课堂设计,不得不惊叹于其构思的巧妙与教法的新颖,但就《美丽的三潭印月》而言,其设计可更具人文性,如对西湖的介绍及与西湖相关的文人墨客的介绍等。

思索了作为语文老师应具备的一些素质。首先,老师不仅是要教学生认识“句读”和理解诗文,更应以传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己任。要于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不能一味以考试为重点。同时,语文教学的一大重任在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追求真善美。

其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最为重要的便是教学生以道理。语文老师,应以引导着的角色,教学生向上。“授人以鱼”的同时,做到“授人以渔”。

再则,语文老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解力和表达力。先自己理解,才能教学生理解,先自己会表达,才能表达给学生。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必须功在平时,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厚积薄发。因此,大学期间,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以此提升自己有别于其他科目教师的文化素养。

最后,作为语文老师,抑或其他科目的老师。面对的是孩子,也是家长的孩子。毋庸置疑,强烈的责任感和爱人之心必不可少。以爱心待学生,家长放心,学生舒心。“以诚感人,人必以诚应之”。学生也就会认真发奋学习,教学也就事半功倍。

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态度。紫桥小学听课过程中,一件小事真的深深触动了我。在老师讲课完毕的随堂提问中,一位年轻女语文老师被问及‘沉郁顿挫’是谁的诗风时竟哑口无言以致错误百出。我不禁黯然。这样基础的知识不应该是大学毕业的老师所回答不出来的。而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也未能填出。是的,不得不严重反思自己。在大学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与不学,知识在那里。玩,一天,学,也是一天,何必不平时好好学习,打好牢固的专业功底。不然以后从教岂不误人子弟?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对语文有一种别样的情结,个人觉得,作为中国人,学好语文,责无旁贷。以后愿去三尺讲台迎冬夏,愿用一腔热血写春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实践,虽然没有去风景秀美的人文圣地,但课堂也是一个增长人见识的不错选择。短短的几天实践只是一个范例,要想不断提升还在平时,关键还在自己。

总之,一孔之见,对教育的思考还甚是浅薄,须不断修炼,语文教学还任重道远,大学生的我们都还任重道远,都值得深思。

小学教育的实践报告 篇2

关键词:美人美己,学生自评,臻美课堂

一、研究背景

研究之前, 我们全体教师对“课堂”和“学生”作了独立、深入的思考:

1. 臻美课堂是怎样的课堂?

我们以为:臻美课堂是有弹力、有吸引力、有活力、有生命力的课堂。课堂如一条河流, 学生如活泼的河水, 河水在受限的两岸里, 不息地向前奔流。

2. 明确研究方向和主题。

结合我校课题研究和办学特色, 我们把研究点集中在“学生”, 确定以“美己”为核心, “学生自评”为主题的实践研究, 依据如下———

(1) “美己”的根基是“以生为本”。臻美教育是我校的教育特色。“美人美己”的思想建立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之上。美己, 是通过认识自我, 评价自我, 从而不断完善自我, 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教育愿景。因此, 确定“美己”为核心的研究, 既符合吴江区“必须聚焦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要求, 也契合我校科研的内容。

(2) 自评, 才能自知、自明, 达成“美己”。教育评价专家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 而在于改进。小学课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 小红马嘲笑小骆驼长得难看, 小骆驼很难受。在和妈妈沙漠旅行后, 小骆驼明白了难看的睫毛、脚掌、肉疙瘩, 都是骆驼与众不同、适应沙漠生活的宝贝, 此时, 小骆驼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的价值, 客观地评价自我, 由衷感受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我们的学生, 也如小骆驼, 由于对自己认识不够, 往往仰赖周围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所以, 需要像“骆驼妈妈”一样的老师,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自评”犹如一面镜子, 让学生真实、正确、诚实地认识自我。只有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才能扬长避短, 逐步纠正自我, 发展自我, 完善自我, 最终真正达成“美己”。

(3) 微研究, 是切合我校实情的研究方式。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 学校老, 师资结构也偏老, 科研力量薄弱。“微研究”其内容微、理论微、形式微、成本微, 很切合我校科研的实际。因此, 我们选择微研究的形式进行实践研究。

二、实践“微研究”

明确了研究方向和主题后, 我校以“美己”为核心, “学生自评”为主题, 分层、分组开展课堂实践研究, 在自下而上的研究中总结、提炼。

1. 分组学习理论文章。

教科室印发关于“学生自评”的理论文章, 由教研组长组织学习。通过学习, 使教师了解“学生自评”的现状、意义及引导学生自评的一些策略, 为之后的课堂观察、论文反思做好认知准备。

2. 开展沙龙活动。

我校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学生自评”为话题的沙龙活动。沙龙以自由、轻松的谈话形式, 把教师对“学生自评”的思考引向宽处。

3. 组织论文评比。

教科室组织以“学生自评”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教师通过写论文, 梳理了“学生自评”的现状、问题、意义、方法、策略等,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自的思考和观点。通过论文评比, 把教师对“学生自评”的思考引向深处。

三、研究总结

有了以上的系列研究, 我们对“学生自评”形成了以下粗浅的总结:

1. 深入了解了“学生自评”的现状。

(1) 教师缺乏“学生自评”的意识。意识指导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评”价值的认识, 就没有主动预设“学生自评”的意识。

(2) “自评”形式单一, 力量羸弱。课堂上, “学生自评”还是以语言评价为主, 如“你觉得自己读得怎样, 写得怎样, 画得怎样?……”有的科目, 如英语、美术、综合实践, “学生自评”主要通过课后的等级 (星级) 进行自评;数学等科目, 作业自批是“学生自评”的主要方式。总体而言, 学生自评的数量少, 形式单一。羸弱的“学生自评”没有发挥强劲而持续的内动力。

(3) 学生不善“自评”。能力在训练中提高。由于课堂上教师忽略“学生自评”, 学生的“自评”能力得不到引导和强化, 总体上, 学生不善“自评”。

(1) 自评不习惯。由于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评价为重, 学生互评为主, 学生已习惯“被评价”, 一旦让他们自评, 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2) 自评不正确。学生主观上有迎合教师、同学的意向, 自评就缺乏客观性。低、中年段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过高;高年段学生受传统文化影响, 往往自我评价过低。

2. 提高了对“学生自评”的认识。

通过理论学习和课堂观察及论文反思, 我校的大多数教师提高了对学生自我评价意义的认识。

(1) 自我诊断, 扬长避短。学生通过自评, 对照具体的标准, 发现哪些方面有长进, 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 哪些地方不足, 有待于改进。

(2) 自我反馈, 自知自明。学生依据评价结果, 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 不断促使自己校正目标。

(3) 自我激励, 自我完善。学生通过及时的自评反馈的信息, 当觉得学习有成效时, 学习者会从精神上产生动力和满足, 增强信心, 激发更高的学习热情。

四、丰富了“学生自评”的策略

1. 激发启蒙:

形成自评意识。教师首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有了良好的评价意识, 学生才可能有审视自己、评判自己的行动, 从而促使自己在学习上有一个新的增长点。

2. 引导示范:授之于自评方法。

(1) 标准要清晰。有了自评的意识, 没有自评的标准, 就如少了操作的工具。试想, 一个人想种花, 手头没有锄头、铁铲等工具, 往往因为无从下手而放弃。学生自评也如此, 评价标准是标尺, 是工具, 标准越具体、清晰, 评价结果越精准。

(2) 评价要客观。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是起步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 很大程度上是从依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到学会自我评价的。在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时, 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导向, 激励学生实事求是、客观地评价, 这既是自我评价的要求, 也是学生素养的要求, 力在当下, 功在长远。

五、加深对“臻美课堂”的再认识

所谓“课堂空间”, 并非是一排篱笆围出一个院落, 一道砖墙围出一方空间, 而是一个由学生、教师、教材这三个基本要素建构而成的立体网络状的系统, 它是有生命张力的。

1. 远视, 才能延伸课堂的长度。

课堂的长度, 也就是学生的发展道路。毫无疑问, 教师都知晓课堂教学的起点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终点, 很多都落在学生期末的分数。教育者的近视, 往往让课堂急功近利, 为考而教, 这种忽视学生未来的教学, 本质上已经不是教育。“浇树浇根”,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做的是浇根的工作, 虽然默默无闻, 无花无果, 但力在当下, 功在未来。学生能否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责任、有梦想的人, 取决于我们的课堂, 也就是一块块培养基地, 从中, 他能得到多少滋养和锻炼呢?我们这样的课堂教学, 首先应该是关注人, 关注人的发展, 这样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2. 尊重, 才能提升课堂的高度。

课堂教学, 不应只是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而应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其感受到自身独特的价值。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鲜花都是万紫千红、千姿百态的, 何况人的思想呢!所以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育者应当予以最大限度的宽容和尊重。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尽一切可能去和谐地实现他们自己, 发展自己。缺乏宽容、尊重的课堂是没有高度的, 给人压制和压抑;有了宽容、尊重, 这样的课堂就是高大的, 为学生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勃勃生命提供了自由生长的空间。

3. 退让, 才能强化课堂的自由度。

乌申斯基提出:“教学不是教, 而只是帮助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而非教师。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过多的讲解, 无意中让学生成了听众, 占去了学生思考、体验、训练的时间。教师的“懒惰”, 是多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习得方法, 训练思维, 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但这个“懒惰”的教师必须是高明的, 他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全面了解、观察, 灵活调控、反馈、点拨。

小学教育的实践报告 篇3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依据及必要性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达到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从而获得终身的、可持续的审美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2、目前小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课型)不被重视。我区现使用人美版教材每册美术19课,专题欣赏只有1-2节课。市区级赛课活动中,容易出課堂效果的往往是实作课,许多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只看学生的绘画作品……于是,美术课程偶被挪作他用,各级赛课的“指挥棒”导向,学校的评价标准,让许多教师放弃上欣赏课。

(2)欣赏课教材与学生认知脱节。我区现用人美版美术教材,每册一般在开始和结尾各安排一节专题欣赏课,但这些课程的内容普遍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脱节。出现知识性、专业性上浮,趣味性偏低的局面,课程一旦游离于学生感知之外,欣赏难以直抵心灵,触动共鸣。长期下去,学生与老师都会丧失教学兴趣。

(3)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与欣赏课发展的不均衡关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尽管,我校的美术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但欣赏课教学关乎这个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知识、理论结构、表达方式等综合人文素养。对于综合性强的欣赏课教学,大家都感到难以驾驭。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的重要性

1、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2、小学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同时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收集整理适合各年段的欣赏媒材。

2、探索小学各年段适合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形成专题欣赏课。利用平时的教学,养成随堂欣赏的习惯。

3、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了解一位名家或欣赏一幅名画。

4、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鉴赏水品。

5、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美与生活的认识及应用。

6、使欣赏课程专题化,常态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欣赏课程。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我校各年段的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他们感兴趣的美术学习内容。

2、文献检索法:查阅资料,了解欣赏课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3、实验法:将我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年段进行实践探索及研究。

4、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课例进行研讨、分析。

(三)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1)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3)讨论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及开题报告;(4)尝试研究。

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2月)

(1)调整课题实施计划;(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总结反思。

3、后期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文字与光盘资料。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两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收获。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提高了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研究之前,一件作品让学生评述,他一般都只会说色彩鲜艳、非常有趣、好看或不好看等简单、表面的评价词。这是由于学生对作品缺乏深入感知,作品内涵没有深入挖掘。通过欣赏教学后,学生逐渐明白,鉴赏一幅作品,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一般欣赏一个作品,先要看整体——看局部——看神态,进行初步感知;接着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因——了解作品技法来自何种流派,进行深入了解、理性理解;最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生活感受,思维作者意图及作品思想、价值意义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人。

2、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欣赏评价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于义务教育的实践报告 篇4

一、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全国有2亿中小学生,其中有15亿在农村。目前,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加上教师数量有限,给农村义务教育带来的问题是辍学率居高不下,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小范围流行的“上学无用论”而带来的知识贬值,更是加剧了农村适龄儿童不愿意入学的现状。改变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义务教育体制,给农村义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资金问题。“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40%,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有普及小学教育,其主要原因是资金投放不足。“最重的担子在贫穷的肩上”,用这句话形容目前的教育资金分配问题上一点也不为过。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78%由乡镇分担,9%由市财政分担,省级政府分担11%,中央政府分担不到2%。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在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得到迅速的改变,2006年中央对义务教育共投入资金2000亿,这批钱有效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长期投放不足的情况,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义务教育长期缺乏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不会在短时间解决。

2师资问题。农村教师水平低下,也是一直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能力的教师逐步跨级向上流动,更加剧了农村教师的缺乏。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95~1999年,全国小学教师流失195~249万人,约占小学教师的4%,中学教师流失141万人,占中学教师总人数的524%。就上海市在1992年就流失中小教师1500人,1955年达到3000人,到1999年达到了5000人。到2006年,流失教师的数字应该是1999年的一倍以上。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23∶1;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9∶1;此外,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全国各类学校数80067所,其中县镇和农村65269所,农村教育的学校数占全国总数的815%。但在全国高中15406所中,县镇和农村只有9410所,仅占总数的61%,城乡教育层次结构的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调。农村学校教师的医疗、进修、生活福利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根据全国总工会2003年在内蒙古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很多地方教师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老师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连去学校报道的路费都凑不够,有很多地方的农村教师一辈子也没有一次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教育却出现了下滑,教师比原来更加辛苦,生活也更艰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3辍学问题。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教育部2004年第十五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下述换算:就小学毕业率而论,到2003年底,小学的在校生116897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那么尚有135%的适龄儿童,大约15997万人未进入小学读书;034%上了小学又辍学的人数,大约为3975万人。这就是说,有19972万的适龄儿童未完成小学教育。就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而论,初中在校

生达到66908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927%,那么有73%的学生,大约52689万人未进入初中学习;284%进入初中学习又辍学的人数为19002万人。以上数字表明,中小学生辍学率比较高的地方大部分是贫困地区,仅经济贫困一项原因就占到失学率的543%,因为自己不愿意上学或没有考入更高一级学校而失学占273%,因为对学校不满意和离校太远占45%。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资金支持,农村孩子辍学问题仍然突出,女童的辍学率比男孩要高一些,这说明在一些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4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家也在一直进行改革,试图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县为主体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以县级人民政府做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体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育立法是充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并且具有长期、稳定和高效的特点。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特别是在细节方面需要补充。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法规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公平性,而在我国这方面立法还比较缺乏。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社会。评估制度是促进学校的正常发展和国家对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制度,我国政府目前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很大,也希望改变受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年限,增加他们的文化知识。我国在2000年实行的普九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了老文盲还没有完全消除,新文盲又产生了,国家需要重新投入资金进行培训和教育,这样势必增加国家财政负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所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评估体制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加大财政支出力度。2004年1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历时一年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免费制,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底限为4300万/年。如果全国有2/3的县要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来支付,大致推算政府从一开始就要增加的财政投入为688亿元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存在问题很明显,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改变本国义务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2005年2月26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将先投入100亿元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我国西部地区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温家宝总理的这一庄重承诺,把中国义务教育推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元年”

2解决师资缺乏问题。农村教育如何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如何解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保证农村教师各项福利待遇,成为解决农村师资紧缺的主要任务。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徐本禹“弃研支教”的事在华农引起轰动。22岁的他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如何解决大学生长期、有效地支持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需要国家加大对支教大学生的长期支持,同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可以循环发展的格局,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村教育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农村教师进修是解决教师水平不高的重要环节,在很多地方,虽然有教师进修的机制,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教师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应该利用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贫困地区教师进修力度,培训内容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保证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的设备和仪器能够被充分地应用。在江苏省徐州市推行的“无差别教育”为我们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无差别教育”是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果,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

资配备等方面的差距,定期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去任教,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接受培训和进行教学,在支教和培训期间,所花的一切费用由市财政来承担,并给予相应的补贴。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希望徐州的试点改革能够取得成效,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流动机制,来解决农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

3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中央、省、市、县负责的格局,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义务教育是否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也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是否有强大的发展动力。首先,我们国家教育属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很大,各个省份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东部一些省份发展速度很快,中部偏慢,西部最慢,而且差距正在被扩大,这样就决定了不同的地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加大地方政府教育权限,扩大地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当务之急。中央政府在教育方面给予宏观调控就足够了,制定一个框架,把权力放到每个省,每个省根据自己情况来制定各自发展目标和资金投入,最后报到国家教育部审核报批。这样就可以避免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年限是九年,只能满足于最基本的扫盲任务,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建立长远的发展机制,义务教育应该扩充到高中阶段和职业高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初中生缀学率比较高的问题,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初、中等实用人才,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技工困境。由于目前我国高中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多地方,每个县城一般只有两个公立高中,职业高中也很不景气,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无法解决大量初中生毕业以后出路问题,扩大民办教育,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弥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样也能调动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国家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关系我国教育朝着正确道路上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国家对教育大量的投入有没有回报,回报率是多少做一个分析,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善教育监督和评估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国目前也有教育监督机制的存在,但是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监督和考证是从不同角度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教育投入和产生做一个评估,看看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目标。建立评估监督,也有利于预防教育腐败。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教育监督的具体方法和目标,所以要加快立法进度,尽快制定一部教育监督和评估的法律制度,并且培养一批评估和监督人员,这需要在大学中设立这一专业,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没有立法保证的情况下,教育监督应和地方政府的评估考核挂钩,在国家对各级政府的成绩考核政策应不断地优化,不能光看GDP的发展数字,而且还要看到高速发展的背后有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把教育监督与评估制度也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来决定地方官员的任命,这样就可以解决教育监督与评估问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关系到农民本身自己的命运,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被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农村义务教育才能够不断完善,才能够实现中国教育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002〔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4-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5〕史宏协

论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供给〔J〕经济体制改革,200501〔6〕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索,200501〔7〕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3〔8〕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创新〔J〕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中心课题组经济研究参考,200537〔9〕史凯亮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敕,溟文化教育观对当代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0501〔10〕张黎,余志君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

职教论坛,200501〔11〕2003年中教育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实录

http://campuscernet/20040428/3104816shtml,2004-04-28/2004-05-06〔1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13〕郭福昌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与〔J〕教育研究,199109〔14〕李锐中国西部农村‘教育反贫困’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1当

关于农村教育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5

目的:深入体察民情,了解农村教育现状及问题,增长自身才干

形式:深入农村了解民情,进一步调查研究

时间:2009年2月12日--2月14日

地点:山东省东平县双塔村

一、调查概况:

我的老家双塔村坐落在山东省东平县县境内。环境秀美,民风淳朴,交通不很便利。村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种田为生。

受教育状况

村中只有一所小学。师资力量非常薄弱,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村民中有30%受过初等教育、3%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只有三个高中生。如今儿童的上学年龄限制到8岁,但有50%的孩子九岁才开始上学。亟待解决。

二 调查感悟

我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观点

(1)人们在形容农村的教育状况时总是用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等概括。我所发现的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2.“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3.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

4.资源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5.乡村学校负债累累。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6.单纯的以学校为主要场地的单向教育模式,使学生缺少接触、了解、认识、适应社会的机会。学校、家庭、社会是广大青少年的生活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而影响最广泛的是社会教育。通过社会教育这一途径,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能够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潜力,丰富课余生活。然而农村教育却忽视了社会教育这一有机组成部分,只看到的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的培养,农村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低,文盲偏多)根本不重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把学校视为“托儿所”,情愿多交钱把未到入学年龄的子女送到学校,为了给自己减轻所谓的“负担”。总之农村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不能很好地结合,家庭、社会不能给学校以大力支持,彼此间不能很好地沟通等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解决教育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本性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优先地位,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要有针对性,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规范农村教育体制。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成立的农村教育管理的政府部门应包含农村教育各类学校的业务指导机构、农村教育经费的督导检查机构、市场信息机构、农村劳动力转移机构等。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教育队伍整体素质。要使农村教师队伍稳定,整体素质提高,必须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增加农村教师的山区补贴额。只有这样才能激励农村教师扎根农村,解决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应制定科学的农村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师德好、教学质量高的教师应予以重奖,对于评价不合格的农村教师,应清除出农村教师队伍。

(四)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有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因此,应该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的初中一、二年级阶段加入有当地特色的农村职业课程。教材应该通俗易懂、简便易行,即可以满足农村孩子对农业事务了解的渴求心理,又可以让农村孩子学有一技之长。

(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转岗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各级政府教育、农业部门对农村人口转岗、转移就业培训应给予高度重视。

(六)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校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设立高等教育机构或教学点。

三.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我们通过大学学习后,要想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社会位置,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锻炼意志和毅力,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做一定准备.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假期三下乡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缩短成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距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见世面,长才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教育的实践报告 篇6

---关于城乡教育的差距分析

随着三农政策的出台,城乡差异在不断缩小。教育作为一个永恒的话题被农村和城市共同重视着。可是就像贫富差距越来越来越大一样,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拉大。这并不是农村没引起重视,而是由许多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暑假在XX城市做了一个月的家教,一起奋斗的还有很多同学,虽然家教难找,但是在与许多家长和学生的交流中(我们是自己设点找的家教,因此有很多人咨询)我感觉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付诸行动。最常见的就是上补习班和请家教老师。而后回到家教辅导妹妹学习,想办一个补习班专门给四年级补习英语。但是她们班一共14个同学,期都要转到镇上的小学就读五年级。不到十岁的孩子每天要骑自行车20多里上学,路上行驶的车就像家长心里剪不断的担心川流不息。这就是现在农村教育的现状:各小学生源不足,不到十岁的孩子离家寄宿或者每天奔波近3个小时上小学!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人口减少,临近村寨的学校合并之后大部分小学都只办到四年级,都是一些教了一辈子小学的老龄教师在教学,学校设施不齐全,教学质量没保障,许多的家长只有在一千个一万个不放心和不舍得中将孩子送到镇上小学甚至县里小学就读。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描述的那一幕!

作为一名出身农村却在城市里就读并且做家教的大学生,我深刻的感受了这样的城乡教育差距,我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总认为自己

该做些什么,对此城乡教育的差距进行分析,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注意。差距的出现是由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主观上还是有部分农民认为读书是天生的,后天父母不能改变什么,只能靠孩子自己努力;还有部分村民认为许多人没学什么知识也赚很多钱,对自己的孩子还怀有那么一丝的幻想!但是我想主要从客观因素上去分析城乡教育的差距,作为一个拥有农村户口的人,我将从农村现状来分析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使人口减少是农村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少生使得农村新生人口减少,晚生使得很多的孩子年龄差距比较大。因此上学不能同年级,大部分农村小学都招不到生,越来越萧条。学校萧条,加上农村小学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根本无法与城镇教师相比,学校经费也少得可怜,每年只能维持正常开支,无法进行深度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提高质量的探索等,且地处农村、甚至山区小学,无力也无法在短时期内将教学质量提升。因此年轻老师往城镇流动,学校教学质量不但得不到提升反而下降。从而导致了大部分有经济能力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往城镇学校送,想法设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于是有了“农村的学生进城镇读书,城镇的学生进城市读书”的流向趋势,使农村小学的生源日益减少。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城市转移,这也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实行机械化规模化,不

少农民放弃在家种田进城务工,夫妻双方共同务工的也不在少数,于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来,权衡之下,孩子留守在家靠其祖父、祖母甚至亲戚管教孩子弊端甚多,加之党的惠民政策,为方便农民工子弟就学,减免了农村学生城市就读的部分费用,于是大多农民千方百计地将孩子带在身边,送进城市学校就读,客观上造就了农村小学生源的减少。

公立和私立学校的办学差距也导致了农村学校生源不足。一些私立学校发展的速度很快,而普通农村学校的发展明显滞后,生源在日益减少。私立学校、城市学校的环境和办学条件都好于普通农村学校,特别是私立寄宿制学校很受家长欢迎,多数外出打工家长愿意把孩子放在私立封闭式学校,既省心又放心;即使自己在家的农民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也要把孩子送私立学校,教学质量是一方面,但是中国人攀比心理也是很强的催化剂。深受读书少的恶果的农民,拼尽所能要让自己的后代受最好的教育,环境、教学质量都不行的农村学校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要求!虽然全国人民的思想觉悟都在提高,但是在农村一些贫困的家庭里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由于教育投资少,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虽不需要自己负担学费,但是光食宿费也得好几百。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而且在农村出现一个怪现象:越是孩子读书多的家里越穷,反而那些孩子不会学习的人家变得越来越富裕。眼看着自己赚的钱只能供孩子读书,孩子毕业后自己还要在农村为其还债,而别人赚的钱都用来盖房

子,买电器,家里一年比一年好,自己家却一年比一年穷,很多的家长动摇了,送孩子上大学的念头也减弱,也就不重视从小的教育。加上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甚至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

小学教育的实践报告 篇7

学校体制内外对于在线教育的尝试都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思考。C20慕课联盟是当前学校内部发起的在线教育的积极探索, 其实践路径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同时, 学校外部, 传统的网校也在积极转型, 探索与学校教育的无缝对接。湖南长沙市周南实验中学的网络教学正是基于101远程教育网的教学试验, 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为了了解更广阔的在线教育发展态势, 我们约请河北唐山的马永纪老师为我们梳理了在线教育行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图景。我们看到, 当前学校“围墙”内外的各方力量都在突围, 试图改变教育的现状。学校内部的改革者正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学校外部, 商业运营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在试图进入学校。信息技术使得学校的“围墙”正在消融, 教学的物理边界变得模糊。在这场突围中, 学校应该如何发力?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线教育企业应该恪守什么样的准则?各方都在积极思考、行动。本期, 我们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余胜泉教授, C20慕课联盟发起人、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和在线教育企业弘成教育黄波董事长, 畅谈当前在线教育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以及今后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

小学教育的实践报告 篇8

关键词 学习心理问题 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

一、研究背景

1999年,我校进行了“农村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只是少数学生,未能关注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其次,小学生的大量心理问题都与学习心理问题有关,可我们的心理咨询仍然停留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教导式”的心理咨询上,与传统的德育区别并不大,对那些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我们仍感到束手无策。

为此,十一五期间,我校确定了“培养小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研究的界定

什么是学习?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持久变化。认知心理学家则将学习定义为:学习是因经验而使行为或行为潜能产生持久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指一个主体在某个规定情况中的重复经验引起的,对那个情境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为此,我们理解的学习应该有三个要点:一是,学习的变化可以是外显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心理过程;二是,学习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三是,学习产生于经验,而不是来自成熟。

什么是学习心理?学习心理是指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心理状态(包括认知、动机、情绪、行为等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设想:本课题的实验研究重点只针对小学生学习心理中的学习动机、注意力、学习焦虑、学习策略、学习兴趣、习惯、意志、毅力等方面。试图通过吸纳国内外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结合我校的实际,探索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的最佳互动模式,构建起区域性的学生学习心理辅导系统,更好地帮助每一个孩子健康地发展。

三、研究的实施

㈠美化校园,提高环境的教育性。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我校本着“育人育心,以心育人,育心成人”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爱心、诚心、信心、恒心、细心”为内容的五心教育特色,在学习上着重培养学生的信心、恒心、细心,并在“开心墙”“开心苑”“开心角”、连廊走道、花坛景点布置相关格言警句、典范故事,使学生时时刻刻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耳闻目染的熏陶。

㈡强化课堂,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激发正确动机,主动学习。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导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我校地处边远,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到学校读书漫无目的,“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学习上松松垮垮,敷衍应付,毫无上进心。在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持久地专心听讲,细究原因就是缺乏明确长远的学习动机。因此,加强学生学习动机的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的主阵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⑴教学起始。精彩的开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科学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无疑为学生铺设了一条通向知识宝库的大道。我们通过对教材深入钻研,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新知识的切入点,或生活实际的经验,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比一比、试一试、看一看(多媒体)”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在课堂教学的开篇就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⑵教学展开。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现象,当学完新的知识,兴奋点开始消退时,我们紧接着给予新的刺激,主要通过:①课间操。让低年级学生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如拍手操,唱童谣等,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适当休息与调整,轻轻松松进入下一轮学习;②学习竞赛。巩固知识时,变简单的操练为竞赛,以小组与小组、男生与女生、个体与个体等组织形式,使学生的兴奋点得到进一步强化,完成对新知识的迁移。③激励强化。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渴求被肯定、被赞扬、被称颂的欲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惜运用赞美之辞,赞美学生的每一个精彩发言,赞美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不起眼的进步,同时伴以点头等表示鼓励,亲和地拍拍学生的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得到调动,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⑶教学总结。一堂课结束了,但学习活动不能到此为止。课外延伸既能使课堂教学“余音未了”,更好地连接下一次学习活动,又能唤起学生新的学习欲望,在教师的有意刺激下始终处于学习状态。因此,对每堂课的总结我们都进行精心设计,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①趣味题。尤其是数学课,留一些有难度、有关联的趣味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②实践题。如翻译一份英文使用说明书;上网查询资料;写一封信消除同学间的误会等。当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时,对学习活动将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③阅读题。这在语文课上最为常用。推荐与本课有关的内容,略告知一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欲知详情,请看……”。④仿作题。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强,模仿画画、模仿作文、模仿解题……不仅巩固了知识,也在模仿中获得了成就感。

2.辅导有效方法,善于学习。学习动机再强,如果学生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仍然不能进行有效学习。因此,作为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实践中,我们从两方面入手:

⑴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①快乐教育模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教学是乐教与乐学、会学的统一。它能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支撑积极学习的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愉快与压抑、成功与挫折是小学生学习进程中常有的情绪体验。对少年儿童来说,愉快、成功的情绪体验尤为重要。因而我们追求快乐教学,以激发小学生跃跃欲试的学习情绪作为教学的起点,以活泼的师生共同活动培植教学所需要的气氛,以学生所获得的愉快情绪或学习成功作为不断强化学习需要的保证。其主要做法是:创设自由活泼的情感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学习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模仿表演等方式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里造成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状态,首先解决小学生负担过重导致厌学的问题,进而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在愉悦的心境下得到提高,从而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②自主探究模式。新课程的教学模式要求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体现“以人为本”。自主探究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理念,主要操作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自主合作探究——拓展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学科、同一学科的不同课型施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及有效的学习方法。

⑵坚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是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实践中创立的,它反映了教育教学自身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搞“一刀切”, 就会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教师费力不讨好”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着重做了两方面的工作:①学优生提高。着重培养自学能力,使其学会质疑、提问,鼓励求异、求变、求新,善于学习、勤于总结、勇于创新。对学优生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一方面提供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另一方面当学优生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②学困生转化:坚持正面教育。制订周密可行的转化工作计划,遵循“小步目标,及时反馈”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合理实施,做到满腔热情地关怀,循循善诱地疏导。

3.培养良好习惯,终身学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同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成为有效学习的“鼓风机”。小学阶段,重要的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致力于学习习惯的强化训练:⑴认真听课的习惯。对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使学生做到会听、会看、会想、会说。⑵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存在个别差异,学力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要帮助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抓好预习。通过预习,不但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其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⑶及时复习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记忆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上课时认真听课把知识从人的大脑中由瞬时记忆变成短时记忆,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⑷善于提问的习惯。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不着急。⑸认真作业的习惯。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指导和训练,做到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格式规范。布置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学生作业要有条理快节奏。由于作业少学生感到不难,就乐于动脑并快速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⑹与人合作的习惯。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培养合作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我们注重唤起学生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学生的个体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当别的同学回答问题时,要仔细地听,不嘲笑同学的错误等。

㈢优化活动,丰富学习的趣味性。

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学习的“助力车”。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既能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又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积极竞争的健康学习心理品质。这几年来,我们坚持开展下列几项常规性的学科竞赛活动:

1.优秀作业展览。即时的:每天评比优秀作业当场挂入优秀作业栏;短期的:定期评比优秀作业,展出在班级展板上;长效的:每学期评比优秀作业,展出在学校画廊、走廊等公共场所。通过增强荣誉感,激发学习动机。

2.数学竞赛。举办不同规模的口算题竞赛、计算题竞赛、简便运算题竞赛、应用题竞赛、操作题竞赛、奥数竞赛等。

3.语文竞赛。背诵古诗文、生字词过关、阅读与理解、作文竞赛等。

4.英语竞赛。口语竞赛、听力竞赛、单词和短语竞赛。

通过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㈣固化阵地,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学习的个体又存在着千差万别,在集体成长的同时,个体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困惑要解决,不快要发泄,疑虑要消除,快乐欲分享……“开心吧”正是解决这些心理需求的阵地。

1.增加设施,为学生的快乐心情设宴建站。把心理咨询室命名为“开心吧”,更让学生喜欢和接受,“吧”既表示一个地方,也可以理解为是叹词,“开心吧”给人的第一个信息就是开心起来吧!其次,进入“开心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区域获得各自的心理需求。

“书吧”——读一读,生活学习多感悟。书架上陈列着各种书籍,有名人成长的故事、少年文学,也有挫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读物。再配以舒适的沙发,在宽松的环境下,与文本的交流中,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洗涤、感化和升华。

“网吧”——聊一聊,七彩生活真美好。登录心理咨询网站,网上交友、聊天,开阔视野,让自己的心理困惑得到消除。

“动吧”——动一动,轻轻松松乐开怀。涂鸦墙、不倒翁、蹦蹦球……通过运动,使郁闷得到发泄,心情重新变得轻松。

“笑吧”——乐一乐,忘却忧愁与烦恼。照照哈哈镜、读读小笑话……笑声回到身边,笑容回到脸上,忧愁和烦恼离我而去。

“心灵驿站”——“我愿是一缕阳光,温暖你受伤的心灵;我愿是一棵小草,带给你绿色的心情;我愿……这里是心灵驿站,煲一份心灵鸡汤,送给你,快乐一生。”一段心语就是一份心灵鸡汤,每一份心灵鸡汤即是一种心理疏导。

“悄悄话室”——“把你的烦恼告诉我,一个烦恼成半个;把你的欢乐告诉我,一份快乐成两份。”坐上地毯,抱着枕垫,没有忌讳,不必遮掩,与老师,与同学,叙叙家常,说说委屈,侃侃快乐,如细雨润物,如春风拂面。

2.开展活动,为学生的快乐学习保驾护航。⑴开设知心姐姐信箱。“你的问题我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疑虑、烦恼以及成功等都乐意跟知心姐姐倾诉;知心姐姐也及时给予答复,或辅导学习方法,或消除心理困惑,或分享成功的快乐。⑵开通“开心列车”,“ZHU你开心”。每一位教师都是“开心”姐姐,每一位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搭上“列车”,倾诉、交流、发泄……获得快乐的心情。⑶开办“心苑”心理小报。开辟“怡心苑”“交心苑”“养心苑”栏目。“怡心苑”介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中的故事,正面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交心苑”答复学生信件,选取典型与学生交朋友;“养心苑”介绍健康的生活小知识,教育学生从身体方面健康成长。⑷开通“心灵之声”红领巾广播。表扬学校的好人好事,倡导文明新风;宣传心育小知识,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享受一次心育快餐。⑸开发校本心理课程。学校相继出台了《做一个快乐读书人》《我心飞扬》《净心坚志》3本校本教材,要求教师以此为借托,有心于身边的小事,有感于教学中的平凡事,丰富心理课程的内容,使心理教育真正服务学生,服务教学。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了“激发正确动机——辅导学习方法——课外拓展延伸”的快乐教育模式。

2.促进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的形成。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了健康的竞争意识,磨炼了不怕困难的耐挫意志,初步形成了热爱学习的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

3.转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心育意识与能力。通过研究,广大教师确立了教育与心育并重的观念,在培养学生健康学习心理品质的同时,心理教育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取得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整体效应。心理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支持。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们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家庭教育轻松多了;教师们觉得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教学如虎添翼;学生表现得更为健康、活泼、文明、上进。

五、研究的初步结论和存在问题

许多教师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尝到了运用心理教育的甜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提高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信心,感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条捷径,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是相互依存的。

上一篇:关于电力学生考证说明下一篇:我课外的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