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坏死(精选8篇)
小肠坏死 篇1
2012年7月至今, 东丰县周围的肉鸡和麻鸡饲养场发生一种以粪便稀薄、水样、恶臭, 个别鸡拉肉样脓性粪便, 内含有未消化饲料, 鸡体逐渐消瘦为特征的疾病。鸡群采食量下降, 死亡率上升, 且反复用药效果不佳, 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1 发病情况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多发生在10~60日龄不等, 病程多数在一周以上, 死亡率多在2~15%之间, 且反复发作, 整群表现采食下降, 生长发育受阻。
2 临床症状
病鸡羽毛零乱, 体温升高, 呆立、缩颈闭眼、翅膀下垂、不愿走动。随着病程的增加, 鸡体逐渐消瘦, 冠苍白、脚爪干瘪、脱水明显, 采食减少。
3 剖检变化
病鸡消瘦、脱水、皮肤不易剥离, 嗉囊肿胀, 充满积食或大量积液, 肝脏肿胀个别有坏死灶, 肾脏轻微肿胀。肠道变化明显, 病鸡整个肠道肠壁菲薄, 内有未消化饲料及脱落的肠粘膜。特别是小肠中段肠管扩张, 外观见内容物呈淡褐色或淡红色, 剖检:内有大量出血, 有大量干酪样物质, 肠管粗细增大两倍以上。
4 实验室检查
(1) 刮取病变处肠粘膜, 均匀涂片镜检, 视野内可见大量卵圆形的球虫卵及裂殖体。
(2) 细菌培养:将新鲜肝、脾病料无菌接种到血琼脂平板上, 经37℃厌氧培氧24h可见到圆形、光滑的菌落, 直径2~4mm, 周围有两条溶血环, 内环呈完全溶血, 外环不完全溶血。
(3) 将该菌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两端钝圆革兰氏阳性粗短杆菌, 单列或双列排列的魏氏梭菌。即可确诊为球虫病继发坏死性肠炎。
5 防治措施
(1) 要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 做好消毒灭源工作, 减少各种应激反应对机体的影响, 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本病发生。
(2) 地摊养鸡的要重新铺垫料, 每2d铺一次。同时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每200kg饲料中添加益生菌500g (广东绿百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可以减少球虫病的二重感染, 增加胃肠功能, 降低肾脏的负担, 加快疾病康复。
(3) 按每只鸡40万IU青霉素计算出全群用量, 集中2h内饮水, 每天用药两次, 早、晚各一次。
(4) 重症的病鸡按每千克体重20mg肌注硫酸阿米卡星, 每天两次。同时用口服补液盐, 维美素冲剂0.1%混饮, 连用3d。
(5) 每天用30%磺胺氯吡嗪钠100g兑水100kg, 计算出全天用药量, 集中4h饮水, 连用3d。同时每100kg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0.3kg, VB2粉100g, VK3粉100g, 减少磺胺类药物对肾脏的刺激, 又修复球虫对肠壁的破坏, 有效制止肠粘膜的出血。当症状消失后, 间隔2d再投服3d。
小肠坏死 篇2
关键词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护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威胁新生儿的胃肠疾病。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三大主要症状,是新生儿尤其是未成熟儿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国外报道目前死亡率为存活新生儿的0.5%。2000年3月-2007年5月,我院共接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7例,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现将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0年3月~2007年5月共收治NEC患儿47例,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NEC诊断标准。其中男25例,女22例;胎龄<33周10例,33~37周29例,37~42周6例,42周以上2例,平均35.4±0.4周;体重<1500g 12例,1501~2500g 30例,>2500g 5例,平均1760.0±30.5g;发病日龄<6天20例,6~10天13例,>10天14例,平均5.9±0.8天。47例均有呕吐、腹胀、肠鸣音减弱,其中便血23例,腹泻10例,高热6例,体温不升9例。电解质紊乱18例,酸碱平衡失调22例。腹部X线片显示腹胀18例,肠壁积气25例,腹腔游离气体13例,合并肠穿孔3例。
临床治疗:47例确诊后即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营养、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水电解质紊乱,对症治疗,并积极给予抗生素抗感染。
临床疗效:47例患儿治愈42例,平均住院15±0.8天,2例自动出院,肠穿孔3例,转外科手术治疗,1例死亡。
护理
一般观察:观察患儿神志、面色、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是否有呼吸暂停、心律减慢、烦躁不安、抽搐等。同时还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的表现,皮肤颜色、弹性、前囟凹陷的程度及尿量的改变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是否有手术指征,如气腹或门静脉积气,腹壁红肿,腹腔穿刺液为血性或浅褐色,有腹膜炎表现,大量便血,完全性肠梗阻,腹部有肿物,休克或明显的酸中毒表现,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呕吐物的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是否为鲜红色、咖啡色、黄色、草绿色、白色黏液,呕吐物的量,并留取标本及时送检,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处理。
大便的性状的观察:大便的次数、量、性状、颜色、黏稠度等,是否为水样便、墨绿色便、鲜红色便,黏液血便、黑便或果酱样血便,有无坏死脱落的肠黏膜,及时标本送检以明确病情变化。
腹胀程度的观察:每日定时测量腹围并记录。观察腹胀的程度,如腹胀如鼓、稍腹胀,腹壁张力是增高还是腹软,严重者腹壁可出现红斑及板结。腹部触诊有压痛感、腹壁肌张力高有捻发感。肛管排气对减轻腹胀效果不明显,而胃肠减压具有明显减轻腹胀的作用。
饮食的护理:必须绝对禁食、禁饮,一般禁食8—12天,轻症禁食5—6天,病情重时需禁食10~15天或更长。待患儿无呕吐、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性、有觅食反射,临床状况好转后开始恢复饮食。一般先进食或鼻饲5%葡萄糖水,观察无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异常后,再改为1:1稀释的牛奶,逐渐过渡刊全牛奶,量由少到多。喂奶前先从胃管中抽吸胃内容物,如胃内潴留量超过2ml,则停喂1次。在恢复喂养过程中,如患儿再次腹胀及呕吐,需再次禁食。不可开奶过早或增奶过快,否则易复发甚至病情恶化。
胃肠减压的护理:NEC一旦确诊即同时进行胃肠减压。新生儿胃肠减压的方法,一般根据腹胀的情况间断抽吸,如用负压持续吸引,负压为30~40mmHg(1mmHg=0.133kPa),应用负压吸引时注意调节,防止吸力过小无效,吸力过大造成损伤。保持引流管通畅,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冲管1次,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正确记录引流液的总量,以供分析病情、计算液量作参考。通过插胃管持续胃肠减压,不但可改善肠壁血液供应,减轻腹胀、呕吐,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还可减轻胃肠蠕动,减少胃肠出血,并提供了鼻饲牛奶的途径。
药物输入的护理:NEC患儿进食期间完全依赖全静脉营养,每天根据补液总量合理安排补液顺序、速度,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使其即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将全部液体均匀输入,液体输入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熟练穿刺技术,防止药液外渗,控制好输液速度,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液体外渗等,以便及时更换穿刺部位。
口腔的护理:NEC患儿因禁食而口唇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50%苏打水做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细菌的滋生,口唇涂碘甘油。如合并鹅口疮发生,则可在使用苏打水口腔护理的同时可局部外涂制霉菌素。50万U/日,3次/日。
皮肤的护理:每天用温水清洗患儿的颈部、腋窝、会阴,大便后及时清洗臀部。涂鞣酸软膏,预防红臀的发生,被服柔软,尿布经高压灭菌后使用。
异常体温的护理: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因其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皮肤散热迅速,产热能力差,常呈低体温,故应注意保暖。体重小于2000g早产儿,应在暖箱内保暖,以保持体温恒定,防止硬肿症的发生。将暖箱预热,待暖箱温度达到32℃时将患儿裸体放入暖箱内,逐渐升温,每小时升高0.5℃,直至暖箱温度升至34℃,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恒定后改为每4小时1次。每n的治疗与护理尽量集中在箱内进行,避免反复操作而增加散热。体重大于2000g的早产儿可在箱外保暖。保持室温在22~24℃,相对湿度在55%~65%,用柔软的棉被将患儿包好,冬天可使用热水袋,应避免烫伤。每小时测体温1次,体温恒定后改为每4小时1次。
心理护理:由于NEC病死率高,并发症多、重症监护时间长加之住院期间无法探视患儿,住院费用高昂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患者家长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心理负担较重,应给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帮助患儿家长,使患者产生信任感。鼓励患者家长倾诉内心的感受,让其说出担心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有的放矢,消除患者对治疗的恐惧悲观心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小肠坏死 篇3
1 发病情况
2003年10月15日, 我县张建军养殖场饲养的6 000只肉鸡, 于95日龄时突然发病, 翅膀下垂, 缩颈闭眼, 鸡体消瘦, 鸡冠和腿部皮肤苍白, 通过采取防治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2 临床症状
病鸡呆立, 翅膀下垂, 缩颈闭眼, 羽毛零乱, 不愿走动。排水样稀便或饲料样粪便, 严重者排深褐色或红色胡萝卜样粪便。有刺鼻的恶臭味。随着发病天数的增加, 鸡体逐渐消瘦, 鸡冠和腿部皮肤苍白, 病鸡前期采食变化不明显, 后期减少。
3 剖检变化
打开腹腔后可闻到一种腐尸臭味, 肝脏肿大, 肝表面有广泛性出血性坏死灶, 整个腹腔表面乌黑, 肠管扩张充气, 几乎是正常的2倍。最具有特征的病理变化是在小肠后段、肓肠以及直肠, 肠壁增厚, 其内容物呈液体状有泡沫, 为混有血液的褐色或黑色稀粪, 肠壁充血有出血点, 黏膜上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麸皮样坏死灶, 严重的形成坏死伪膜, 易剥落, 其他脏器没有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
4 诊 断
(1) 初步诊断:
小肠球虫病继发坏死性肠炎一般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肠道的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①用牙签刮取小肠病变部位的肠黏膜, 置于载玻片上, 加等量生理盐水, 用牙签调和均匀后盖上盖玻片, 用40倍物镜进行观察, 可以看到一种圆形的或卵圆形的卵囊, 卵囊中央有一个深色的圆形部分, 周围则呈现澄清透明, 卵囊外还有一个双层的壳膜, 则可确诊为鸡小肠球虫病。②取新鲜病死鸡肠黏膜刮取物涂片或肝脏触片, 革兰氏染色, 镜下可见到大量的革兰氏阳性、短粗、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呈单个或成对排列, 着色均匀有荚膜, 则可确诊为鸡魏氏梭菌病即坏死性肠炎。
5 防治措施
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 保持鸡舍和垫料干燥清洁。鸡群密度不要过大, 加强通风换气, 及时清除粪便, 防止鸡粪污染饲料与饮水。注意搞好药物预防, 可从肉鸡10日龄起交替使用抗球虫药至出栏前1周, 一旦发病, 防离病鸡, 彻底清理垫料和鸡粪, 鸡场周围及鸡舍用2%烧碱溶液全面消毒, 更换的垫料必须干燥, 并用百毒杀做消毒处理。治疗可使用红痢球杀 (主要成分为磺胺喹 啉纳) 、阿莫西林制剂饮水及超浓缩鱼肝油拌料, 连用3~5 d。症状消失后, 间隔2 d再投服3 d。
6 体会和建议
坏死性肠炎多因小肠球虫病继发, 治疗肠炎用药时必须和抗球虫药同时使用, 且不可片面单治, 最好2种以上药物综合使用。为避免抗药性的产生, 应尽量不重复使用药物, 这样效果更佳。
发病前期整个鸡群症状很不明显, 易被忽视, 等到发现时已受到影响, 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因此一定要搞好环境管理和药物预防, 避免发病, 确保肉鸡规模饲养健康安全。
7小结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体会 篇4
病史:患儿男, 出生17d。因呕吐2d, 拒食、发绀半天入院。患儿系G2P2孕35周, 经产道分娩, 出生时哭声大, 具体情况不详, 生后吸吮有力。出生后3d出院。出院后胃纳差, 无力吸乳, 每天吸奶3-4次, 每次吸奶4~6ml, 伴少哭。2d来出现吐沫, 痰鸣, 无咳嗽、呻吟、发绀。2d来呕吐2次黄色胃内容物, 量多, 无腹胀, 无解黑便, 今晨 (2008年2月20日) 出现拒食, 不哭, 无尿, 全身凉, 四肢发绀而来就诊。出生以来无发热, 抽搐, 无腹泻。查体:体温不升, 呼吸28次/min, 心率104次/min, 体重2.2kg, 反应差, 弹足底有哭声, 哭声低, 四肢末端发绀, 双侧腹股沟皮肤有擦伤痕, 大小约0.8cm×0.2cm, 周围皮肤淤紫, 无波动感。前囟平、软。周期性呼吸, 双肺有少许痰鸣音。心界不大, 心率104次/min, 心音低钝, 无杂音。腹稍胀, 未见肠型, 腹壁静脉无曲张, 无发亮, 软, 未触及包块, 肠鸣音弱。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部分引出。
化验:
血常规WBC×109/L HGB×1012/L PLT×109/L N%MPV fl
凝血四项:PT19.7s, PTR1.8s, FIB2.8g/L, APTT31.9s (2008、2、20)
肝功能:PRO48.8g/L, ALB28.9 g/L, ALT12U/L, TBIL114.4umol/L, DBIL18.7 umol/L,
心功能:CK50U/L, CK-MB69U/L, LDH同工酶1110 mmol/L。
电解质:钠140 mmol/L, 钾5.0 mmol/L, 镁0.5 mmol/L, 氯106mmol/L, 血糖4.44 mmol/L, TCO224 mmol/L, 肌酐43 umol/L, 尿素氮7.36 mmol/L。
乙肝病毒抗体阴性, HIV (-) , HCV (-) , RPR (-) 。
2008年2月23日胸片:右上肺炎, 腹平片:肠管积气明显。
2 治疗经过
入院后 (2008年2月20日) 给予青霉素钠联合头孢他啶抗感染, 维生素K1预防出血症, 果糖营养心肌治疗。当时未禁食。当天夜间再次呕吐多次, 给予洗胃, 抽出5ml草绿色粪便样絮状浑浊液体, 30ml气体, 恶臭。禁食, 加用灭滴灵抗感染, (2008年2月21日) 第二日中午起出现反复鼻出血, 五官科会诊后排除五官科情况, 查血小板8×109/L, 给予血凝酶、止血敏治疗, 并联系血小板, 深夜患儿出现呼吸不规则, 浅促, 偶有深大呼吸, 给予氨茶碱兴奋呼吸, 改美罗培南抗感染, 加用西咪替丁治疗, 2008年2月23日凌晨1时给予输注血小板。症状渐好转。2008年2月25日血小板升至85×109/L, 检查肺、腹平片示右上肺炎, 肠管积气, 未见肠壁积气。患儿出现面色苍白, 抽出红色胃内容物, 送检OB+, 查血象示HBG121×1012/L, 入院后未解大便。予云南白药注入胃中, (2008年2月25日) 禁食第6天, 试喂糖水, 无呕吐或腹胀等不适, 开始喂稀释奶, 渐增加奶量。2008年2月28日, 因为经济原因, 抱出温箱, 当时摄入热卡为54kcal/kg·d, 出温箱5h后体温降至35.3℃, 重新放入温箱, 渐增加奶量, 同时继续增加静脉营养热卡, 在口服热卡达68kcal/kg·d时, 第二次抱出温箱, 一般情况好。无感染症状。在口服热卡达72 kcal/kg·d时, 给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 病理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坏死为特点。病死率达10~50%。现发病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当诸多因素单独或联合作用, 其损伤超过机能耐受的阈值, 引发肠道坏死时, 就形成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因素有 (1) 肠壁的缺血缺氧; (2) 感染和炎症; (3) 早产; (4) 再灌注损伤。本病例为早产儿, 免疫功能低下, 近半个月喂养不足, 奶量及热卡摄入过少, 易至血液浓缩, 肠道血循环量少。摄入热卡少, 保暖不当, 引起体温不升, 四肢发绀, 血流减慢, 肠道血循环障碍, 损伤肠粘膜。长时间体温不升, 血循环障碍, 引起血小板减少。护理不当, 双侧腹股沟旁皮肤擦伤, 引发感染。同时合并肺部感染。严重感染即引起炎症因子释放, 内毒素也可激活白细胞三烯释放, 引起肠粘膜动脉收缩至缺血。感染及低体温均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引发DIC。DIC形成微循环血栓, 导致组织缺血、缺氧。感染, 整体机能下降。患儿入院后腹胀, 回抽胃液有粪便及空气, 提示肠道蠕动障碍, 肠胀气, 肠道血循环不良。肠道食物返流入胃, 有细菌移位生长。最终由于早产、机体机能低下, 液量、热卡摄入不足, 低体温、皮肤护理不当, 合并感染及肺部感染, 诱发DIC、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多器官功能损伤。治疗给予禁食, 吸氧, 保暖, 积极有效抗感染及补充血小板, 提供肠道外营养, 给予足够液量、热卡, 治疗得当, 最终治疗成功。
参考文献
[1]金汉珍, 黄德珉, 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08~420.
[2]李德渊, 母得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7, 34 (6) :444~447.
[3]杨红.NICU中3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 2002, 9 (2) :97.
[4]张家骧, 魏克伦, 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457~460.
小肠坏死 篇5
1 案例
山东阳谷县西湖乡某养殖户饲养的5 000只小型肉鸡,15日龄时发现鸡夜间聚堆,排粪不正常。虽然用抗菌药治疗了几天,但疗效不佳,且出现急性死亡。发病后第5天,剖检病死鸡5只,并取病料,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鸡坏死性肠炎与慢性小肠球虫病混合感染。经对症治疗3 d病情得以控制。
2 临床病症
病鸡羽毛蓬乱,闭目呆立,排黄白色或西红柿样稀粪,有的排内含泡沫样的金黄色稀粪,排出粪便多呈竹节状。部分病鸡排白色蛋清样尿酸盐稀便,严重的全身瘫痪,两腿后伸趴地,吱吱乱叫,阵发性的乱冲撞,夜间有软颈出现。
3 剖检变化
肠管剪开后自行外翻,肠黏膜增厚。十二指肠增粗,空肠、回肠肿胀,横断面变宽,肠内有黄色或黄色稀状物,浆膜有出血点,个别肠有灰绿色伪膜,盲肠内物呈现煤焦油样。
4 实验室检查
取肠内的灰绿色伪膜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上。37℃厌氧环境下培养过夜,可见灰白色,半透明,表面湿润光滑两层容血环。直径2~4 mm大小不等的菌落。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均匀一致的粗杆菌,有的有荚膜和芽孢。刮取病变肠断黏膜,肠内容物,放在载玻片上,加1~2滴生理盐水充分调和均匀,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可见到大量的圆形的球虫裂殖子与球虫卵囊。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尤其是肠管剪口外翻,肠黏膜有灰绿色伪膜等病变,并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坏死性肠炎与慢性小肠球虫病混合感染。
5 治疗方案
(1)天津恒基利得生产的真菌通治拌料2 d(全天用量早晨1次顿服)。
(2)天津恒基利得生产的肠毒通治拌料3 d(全天用量下午1次顿服)。
(3)天津恒基利得生产的球虫粉,每袋50 kg水连用2d。
小肠坏死 篇6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综合护理,诊断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 是新生儿常见而严重的胃肠道急症, 是肠穿孔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以及新生儿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在2周内发病。不同国家和地区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报道差异很大[1]。目前, 国内本病的病死率10%~50%, 早产儿有更高的发病率, 在美国早产儿病死率22%~50%[2]。在NEC高危人群中及时监测疾病的早期指标, 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 是降低NEC发生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也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深入了解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评估要点以及护理方案, 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NEC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62例NEC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儿均经检查确诊为NEC。其中男42例, 女20例;足月儿22例, 早产儿40例;低体重儿20例, 超低体重儿3例;出生日期均不过15d, 住院时间1d~40d。临床症状和体征:62例均有呕吐, 呕吐物为草绿色45例, 咖啡色17例, 腹胀并有不同程度的胃潴留46例, 排水样便43例, 鲜红色便9例, 黑便或果酱样血便10例。诱因及伴随疾病:有围产期缺氧窒息15例, 喂养不当12例, 感染19例, 硬肿症12例。
1.2 护理
1.2.1 常规护理
1.2.1. 1 体温干预
入院后对于体温不升的患儿给予缓慢复温, 暖箱复温者最初箱温设在26℃, 每小时升高1℃, 后视患儿体温情况调节箱温, 一般不超过34℃, 监测体温的同时要保持暖箱湿度在55%~65%。
1.2.1. 2 禁食与胃肠减压
确诊NEC后即绝对禁食时间根据病情变化而定, 待患儿无呕吐、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及有觅食反射后考虑进食, 一般先鼻饲或经口喂少量5%葡萄水, 观察若无呕吐、腹胀等异常后, 再改喂牛奶或母乳, 量由少到多, 及时添加肠道有益菌。放置胃管行间断胃肠减压, 时间据病情而定。一般用5ml注射器回抽净胃内容物, 要保持引流管通畅, 每班认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如用负压持续吸引时注意调节负压, 范围30 mmHg~40 mmHg (1mmHg=0.133kPa) 。通常腹胀消失、胃内无血性分泌物且大便潜血转阴性后结束胃肠减压。
1.2.1. 3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按医嘱抽血做电解质及血气测定, 及时补充钾、钠、氯、钙等电解质以防紊乱。每天根据全天总液量设计输液方案, 合理安排液体输入的顺序、滴速, 同时兼顾抗生素滴入的时间性, 并准确记录出入量, 保证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1.2.2 术后护理
1.2.2. 1 麻醉苏醒期护理
患儿气管插管拔除后易引起喉头水肿而致呼吸道梗阻, 因此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拔管后常规用1∶1 000氢化可的松喷喉, 每15min 1次, 连续3次并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鼻导管给氧, 监测血氧饱和度, 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及四肢循环, 直至麻醉完全清醒。
1.2.2. 2 肠造瘘口的护理
定时更换敷料, 注意造口肠管的颜色及有无回缩。一般在术后48h~72h开放造口。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复方氧化锌油膏外涂可有效防止皮肤糜烂。
1.2.2. 3 呼吸循环衰竭护理
呼吸循环衰竭多于术后几小时或几天内发生, 护理时连续心电监护监测体温、脉搏及血氧饱和度48h~72h, 如患儿在持续用氧下仍有口唇发绀, 吸气性呼吸困难, 且血氧饱和度低于8 5%, 动脉氧分压低于8.0kPa时, 启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1.2.2. 4 中毒性休克的观察护理与抢救
中毒性休克护理时,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十分重要, 从中可早期发现病变及早采取措施, 降低死亡率。经抢救效果不明显或不稳定时, 需积极争取外科治疗, 切除病变肠段减少毒素吸收。
1.2.2. 5 吻合口瘘
护理时, 避免病儿哭闹导致腹压忽然增高, 术后严格禁食并胃肠减压, 当胃肠减压引流转为白色胃液并减少, 肛门已排气排便, 肠功能恢复后, 拔出胃管, 可逐渐恢复饮食。
1.2.2. 6 切口裂开
术后用弹力腹带加压包扎伤口, 维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监测体温及切口局部情况。同时遵医嘱静脉使用高效广谱抗生素, 少量多次输入白蛋白、血浆、脂肪乳、氨基酸等, 对剧烈哭闹者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如患儿术后切口有淡红色液体渗出, 触诊时有切口线变软或空虚感, 为切口裂开的先兆, 需及时报告医生。
2 结果
本组中有62例患儿在入院7d后通过调节箱温维持正常体温在37.5℃~38℃。患儿最长禁食10d, 最短4d。有15例应用红霉素及多潘立酮。通过上述处理, 无一例发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有8例反复3次才得以进食成功。手术病例30例, 均安全度过麻醉苏醒期, 无1例发生窒息。2例出现造口周围皮肤糜烂。30例术后经有效胃肠减压4d~5d后开始排便, 5d~6d后肠鸣音恢复正常。1例出现切口感染, 经更换抗生素及加强换药后切口二期愈合出院。3例术后切口裂开, 经再行减张缝合及对症处理后痊愈。有1例行一期手术后吻合口瘘, 行吻合口瘘口修补术, 25d治愈出院。
治愈46例, 好转5例, 自动出院7例, 3例因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败血症、颅内出血而放弃治疗, 有1例在术后第3天突然出现口唇发绀、自主呼吸消失, 经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后, 自主呼吸未恢复, 最后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NEC发病凶险, 并发症严重, 病死率高, 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NEC病死率25%~30%, 其中50%需外科手术治疗, 存活者肠狭窄和短肠综合征等消化道并发症及神经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3], 新的治疗方案并未能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本病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但大量研究表明, NEC的发生与早产、窒息、严重感染及高渗喂养有关[4,5,6,7,8]。目前感染参与NE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是致病菌、肠道内菌群失调和肠壁屏障功能障碍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 随着家长喂养知识水平的提高, 以及新生儿医生对NEC的警惕, 因喂养不当发生NEC的病例已明显减少。
本组资料的消化系统症状中以便血症状多见, 进展迅速时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后很快出现呕血、便血等症状, 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早治疗, 防治病情进一步恶化。早产儿胃肠黏膜屏障特别薄弱, 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延迟, 在上述诱因的相互作用下极易导致肠道致病菌的过量繁殖, 产生内毒素, 释放炎症介质, 引起肠黏膜缺血损伤、坏死[9,10,11]。本组资料的早产儿腹胀、呕吐、肠鸣音减弱更多见, 是由于早产儿发育极不成熟, 胃肠道内胃酸少、各种蛋白酶活性低, 肠道通透性高, IgA水平低以及胃肠动力障碍, 使肠道内不完全分解产物增多, 利于细菌侵入肠壁繁殖[12,13]。故在早产儿喂养过程中应注意上述临床症状, 动态观察消化道症状尤为重要。
胃肠道致病菌感染是导致NE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多项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NEC的发生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致病菌感染流行密切相关, 感染细菌的种类与NEC患儿发病日龄和地区有关。Bury等[14]对456例早产儿的5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显示, 早产儿预防性口服抗生素能显著降低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兼顾抗生素的滴入, 以保证抗生素达到有效浓度, 液体输入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 熟练穿刺技术, 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此外, 控制医院感染也是提高NEC救治率的重要因素。有报道, 细菌与真菌易在脂肪乳剂中生长, 特别是长期输注脂肪乳营养液容易沉积在5导管中, 又因大分子颗粒的静脉高营养及血液制品黏稠度高, 容易黏附管腔, 如冲管不充分则易诱发感染或堵管[15]。
按医嘱给予胃肠黏膜保护剂及调节胃肠道菌群药物, 益生菌是指具有生物活性、摄入适当量时可以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的微生物, 可分成三大类:乳杆菌类、双歧杆菌类和革兰阳性球菌类。多项研究证实口服益生菌可减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NEC的发生[16,17]。
小肠坏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8例NEC患儿,其中有62例男性患儿,46例女性患儿;有66例患儿通过阴道分娩,42例患儿通过剖宫产;68例患儿Apgar评分为8~10分,40例患儿评分≤7分;72例患儿体质量>1500g,36例患儿<1500g;24例患儿给予母乳喂养,84例患儿非母乳喂养;88例患儿为早产,20例患儿为足月产。
1.2 临床表现
该108例患儿在临床中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以及便血。大部分患儿同时还具有体温不稳、精神萎靡、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暂停发展增多的症状。
1.3 诊断标准
参照Bcll的NEC分级标准,同时与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相结合对进行诊断:Ⅰ期,患儿呼吸暂停、体温正常、腹胀、呕吐、便血、心动缓慢、通过X线检查为正常,本组中有56例患儿;Ⅱ期,患儿腹胀加重、呼吸暂停、呕吐、便血、肠鸣音消失、通过X线检查为肠充气扩张,同时患儿有肠梗阻现象,本组中有34例患儿;Ⅲ期,严重呼吸骤停、心动过缓严重、白细胞检查WBC多下降CRP明显升高,明显腹胀、通过X线检查为肠穿孔,本组中有18例患儿[2]。
1.4 方法
肠穿孔患儿均手术治疗,余采用保守治疗。(1)禁食:在所有患儿入院时,均给予相关的检查,对于确诊或疑似NEC的患儿均给予禁食处理,并且进行胃肠减压,禁食时间根据患儿实际病情而不同,Ⅰ期NEC患儿禁食3~5d,Ⅱ期NEC患儿禁食7~10d,Ⅲ期NEC患儿禁食3周,待患儿腹胀消失,大便潜血阴转,肠鸣恢复后,给予5%葡萄糖水试喂,若患儿没有出现呕吐和腹胀情况,则能够给予母乳喂养或给予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喂养量应从最开始的3~5mL/次,往后逐渐增加。(2)补液:NEC患儿在治疗中需要通过周围静脉的非肠道营养方式进行能量补充,若采用全合一的静脉营养,则需要先小量给予,而后根据患儿病情再进行逐步加量,由此使患儿正常所需能量得到保证,体格和智力的发育得到确保。同时给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在使用抗生素前,需要进行药敏试验,如采用加酶三代头孢菌素治疗肠道杆菌,加用灭滴灵治疗厌氧菌,严重患儿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加甲硝唑。对患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进行纠正,同时给予血浆输入或丙种球蛋白静脉输入进行支持治疗。若需必要可给予患儿抗休克及呼吸支持治疗。
1.5 疗效标准
在对NEC患儿治疗疗效进行判定时按照以下标准:治愈,患儿感染症状消失,临床腹胀、腹泻、呕吐症状消失,肠鸣恢复正常,患儿恢复食欲,通过X线检查为正常;好转,患儿感染症状得到明显减轻,临床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肠鸣音基本恢复正常,但偶尔会有不正常,通过X线检查为好转;无效,患儿病情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或加重,并且临床和腹部症状表现危重。
1.6 统计学分析
本文选取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EC与相关因素分析
NEC严重程度由于患儿的胎龄、体质量以及喂养方法的不同而不同,Ⅰ期中的患儿按胎龄分有14例为足月患儿,48例为早产儿,按体质量分有10例患儿<1500g,56例患儿>1500g,按喂养方法分有18例患儿为母乳喂养,42例患儿为非母乳喂养;Ⅱ期中的患儿按胎龄分有4例为足月患儿,24例为早产儿,按体质量分有18例患儿<1500g,12例患儿>1500g,按喂养方法分有6例患儿为母乳喂养,32例患儿为非母乳喂养;Ⅲ期中的患儿按胎龄分有2例为足月患儿,12例为早产儿,按体质量分有8例患儿<1500g,4例患儿>1500g,按喂养方法分有0例患儿为母乳喂养,10例患儿为非母乳喂养。对三期患儿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效果
该108例患儿通过保守治疗后,Ⅰ期56例患儿中有28例患儿治愈,28例患儿好转,有效率为100%;Ⅱ期34例患儿中有14例患儿治愈,12例患儿好转,8例患儿无效,有效率为76.47%;Ⅲ期18例患儿中有2例患儿治愈,2例患儿好转,14例患儿无效,有效率为22.22%;所有患儿中有44例患儿治愈,42例患儿好转,22例患儿无效,总有效率为79.63%。
3 讨论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作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中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急重症,其是造成新生儿发生死亡的重要原因。NEC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腹胀、喂养不耐受、呕吐、便血、腹泻以及酸中毒等症状,若为严重NEC则可能会发生肠穿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症状,这些症状可能引起休克,甚至造成患儿死亡。目前,对于造成NEC发生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该病属于一种多因素性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早产、喂养方式、体质量以及感染等危险因素所造成,同时该病也有可能是由于胎盘早剥、肠道缺氧-再灌注损伤以及围生期窒息等缺氧缺血性损伤。造成NEC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但是以上的危险因素若仅为单一因素是不能够造成NEC发生的,需要两个以上的因素方可造成,这些有害因素加上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不成熟的胃肠道,病因与诱因相互作用,从而就导致患儿的肠黏膜发生缺血坏死,肠黏膜屏障受损,大量致病菌在肠道内繁殖,由此造成各种有毒物质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以及内毒素等各种炎性因子,这些炎性因子对肠道作用,引起肠道黏膜炎症级联反应以及局炤性坏死,从而造成肠黏膜的缺血损伤及坏死,同时由于肠黏膜的损伤而造成细菌病毒进一步进入肠组织及血液内,由此就形成严重NEC,甚至是发生败血症、菌血症、DIC以及休克的发生。宋敏,王红等通过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中也[3]证实,造成NEC发生病因有很多,跟早产、高浓度喂养、肠道缺血缺氧以及感染等多因素有关。在本组资料中对早产、喂养方法、体质量等对NEC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证实。
以往在对NEC进行治疗中多采用手术治疗,但是患儿承受力有限,并且手术对患儿会造成较大的创伤,对患儿的生理以及智力的发育均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发生,早期诊断NEC采用保守治疗能够使手术对患儿造成的损伤得到避免,同时也可达到治疗效果,但是在给予抗生素治疗时,必须要与药敏试验结合,进行合理用药。杨蕾,张冰等[4]在4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中也证实了Ⅰ期患儿由于发现早,给予其保守治疗,有效率达到100%,总有效率为80%。本组中也得到证实Ⅰ期有效率为100%,总有效率为79.63%。因此,早诊断,早保守治疗,同样能够达到治疗效果,并可避免手术对患儿造成的损伤及影响。
参考文献
[1]陈飞,张绪东.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40例临床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5):411-412.
[2]刘淼清,王永飚.45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疗体会[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0,9(1):76-77.
[3]宋朝敏,王红,吴斌,等.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动物模型建立及评价[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22(5):280-284.
小肠坏死 篇8
1 发病情况
赵某饲养3500羽海兰褐蛋鸡, 近期产蛋率缓慢下降, 并常于早晨发现1~2只鸡在笼中死亡, 投喂大肠杆菌药物三天, 但死亡情况没有停止, 甚至每天死亡数量有所增加, 来笔者处就诊。通过临床观察和剖检变化, 初步诊断为鸡小肠球虫病与坏死性肠炎混合感染, 立即采取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 临床诊断
到鸡舍观察, 发现该鸡舍内阴暗潮湿, 通风不良, 鸡饲养密度大, 舍内温度比舍外明显高;部分鸡精神不振, 鸡冠苍白, 有这样症状的鸡羽毛松乱, 肛门处羽毛往往湿污, 体况较瘦, 体重不达标;粪便较稀, 其中黑酱色稀粪较多, 粪便中夹杂有西瓜瓤样红色粪便。
3 剖检变化
对死亡鸡和鸡冠苍白精神差鸡只进行解剖, 共剖检四只。发现内脏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肠部分, 小肠呈黄白色或红褐色且明显膨胀、粗大, 部分鸡只肠壁外观有红色或灰白色小斑点;肠壁显著增厚, 内容物为黄白色豆腐渣样或红褐色、混有血液的坏死物质。其他内脏无明显肉眼可见病变。
4 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情况、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为鸡小肠球虫病与坏死性肠炎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预防本病主要是改善饲养管理条件, 搞好禽舍的清洁卫生, 尽量保持鸡舍干燥, 勤清粪、勤消毒, 不使用发霉变质饲料。对病鸡舍选择具有强杀菌力的消毒剂, 如含氯消毒剂, 含碘制剂等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定期对饮水器进行冲洗消毒。
5.2 治疗
使用地克珠利成分球虫药、乙酰甲喹成分肠炎药上午、下午分开饮水, 拌料添加对肠炎、球虫有效的中药和鱼肝油水拌料, 连续用药5天。用药3天时停止死亡, 用药5天后鸡群基本痊愈, 鸡冠逐渐饱满、红润, 产蛋率开始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