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坏死性

2024-10-19

急性坏死性(共10篇)

急性坏死性 篇1

急性坏死性肠炎主要指患者小肠出现节段性及多发性的出血、炎症及坏死, 主要病灶为回肠及空肠;严重者会导致肠腔内充满血样脓液, 并蔓延至结肠, 导致肠穿孔及腹膜炎[1]。其致病危险因素为进食不洁食物、肠道黏膜免疫功能退化、肠道缺血、缺氧及感染[2]。急性坏死性肠炎的症状特异性较弱, 容易误诊, 极容易引起肠梗死或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 由局部症状引发全身性的水电解质紊乱或休克[3]。为了进一步优化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将探讨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某医院胃肠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 收入院治疗的100例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 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50例, 其中男性26例, 女性24例;平均年龄 (45.3±3.2) 岁;病理分型为胃肠炎型12例、腹膜炎型8例、肠梗阻型12例、肠出血型18例;对照组50例,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25例;平均年龄 (46.1±2.9) 岁;病理分型为胃肠炎型11例、腹膜炎型9例、肠梗阻型13例、肠出血型1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 即对症治疗、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具体如下: (1)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及禁食, 出现电解质代谢紊乱时, 需要静脉补液, 以葡萄糖及生理盐水为主; (2) 腹痛剧烈者可用哌替啶镇静, 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及服用阿司匹林解热; (3) 如有休克迹象, 应静脉输入血清蛋白及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 (4) 服用阿莫西林进行预防细菌感染治疗。

1.2.2 观察组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 出现肠坏死倾向, 需联合手术切除;

如果病灶肠腔内无坏死或小范围穿孔时, 可以用肠系膜进行封闭;如果局部坏死严重, 可做局部坏死肠段切除;同时, 还需要对炎症或坏死物进行引流及局部病灶给予抗生素治疗。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

(1) 治愈:各项病症消失、体格及血常规检查正常、大便潜血试验呈阴性; (2) 有效:各项病症明显好转、体格及血常规检查趁于正常、大便潜血试验呈阴性; (3) 无效:各项病症无明显好转、体格及血常规检查异常、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治疗总例数×100%。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 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显著大于观察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由于急性坏死性肠炎病情容易迅速恶化, 给予保守治疗难以快速扭转病势, 容易诱发弥漫性肠坏死、肠穿孔及中毒性休克。刘家喜[4]应用手术方式对急性坏死性肠炎进行治疗研究, 手术治疗患者的有效率为93.2%, 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2.7%, 且手术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短、肠道功能恢复良好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患者;这表明手术方式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而本研究, 采取手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 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8.00%, 研究结果与刘家喜[4]的相对应, 具有广泛适用性。急性坏死性肠炎的保守治疗的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在治疗期间需要患者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及治疗依从性, 容易诱发急性并发症及后遗证;同时, 坏死性肠组织处于不可逆转状态, 难以消除, 极容易复发及导致其他的消化道疾病[5]。而手术切除病理性的坏死肠组织, 可以从根源上阻断局部坏死蔓延, 有效地减小并发症的发生, 消除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 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对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进行手术切除, 可以及时对早期的肠穿孔、肠梗死或其他并发症采取干预措施, 还便于对局灶直接用药, 提高药治疗用药的靶向性[6]。

综上所述, 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可作为保守治疗的替代疗法, 具有临床可行性。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某医院胃肠科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 收入院治疗的100例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 随机进行分组 (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保守治疗, 即对症治疗、预防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患者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 联合手术切除治疗;根据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综合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5.7±2.6) d、并发症发生率为12.00%、复发率为4.00%、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 (9.3±3.2) d、并发症发生率为32.00%、复发率为16.00%、治疗总有效率为78.00%;两组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可作为保守治疗的替代疗法, 具有临床可行性。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保守,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明祥, 刘建栋.成人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外科治疗[J].山东医药, 2003, 43 (36) :30.

[2]唐清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6) :72.

[3]沈云富.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4 (5) :56-58.

[4]刘家喜.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3, 5 (4) :113-115.

[5]苗新泉.急性坏死性肠炎18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6, 12 (5) :59-60.

[6]王翠霞.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临床20例内科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3) :58-59.

急性坏死性 篇2

「概述」

本病又名“奋森龈炎”、“战壕口”等,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见。其病因是在原有的慢性龈炎或牙周炎的基础上,由于某些因素使原已存在于病变处的厌氧梭状杆菌和螺旋体集聚、增生并侵入牙龈组织,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牙龈组织的炎症和坏死。其诱发因素包括:紧张、劳累等心身因素;营养不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吸烟等局部刺激等。

坏死性龈炎还是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变。坏死性龈炎根据病程的差异,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后者少见。

[诊断要点]

1.急性坏死性龈炎

(1)本病起病急,主要表现为龈乳头和边缘龈的坏死,前牙尤其是下前牙最多见。患者常以牙龈疼痛、出血、口臭等为主诉。

(2)临床检查可见边缘龈和龈乳头充血、水肿,出现坏死性溃疡,表面覆以灰白色、污秽的假膜。坏死物质脱落后,牙龈乳头中心凹陷呈火山口状,牙龈边缘呈虫蚀状。在病变与正常牙龈之间,可见一狭窄的红带将两者分开。病损一般不波及附着龈。

(3)患处极易出血,甚至有自发性出血。口中有血腥味,还可有特殊的腐败臭味。

(4)病损区疼痛明显,或有木胀感。

(5)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重症可有低热、疲乏等。同时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6)坏死区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可见大量的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7)急性期未及时治疗且抵抗力低时,可发展成急性坏死性龈口炎,若合并产气荚膜杆菌感染,可造成颊部坏死、穿孔,称为走马牙疳。

2.慢性坏死性龈炎

(1)慢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是由于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或反复发作所致。临床较为少见。

(2)主要表现为牙间乳头消失,龈缘呈反波浪状,无坏死物,牙间乳头颊舌侧分离。

(3)牙龈乳头处牙龈之颊舌侧分离,下方可见牙石及软垢。

(4)本病如不及时治疗,病损则将延至深层牙周组织,出现牙周袋和牙槽骨吸收,导致坏死性溃疡性牙周炎。

[鉴别诊断及其依据]

1.边缘性龈炎 病程长,以牙间乳头和游离龈的充血、红肿和遇机械刺激易出血为主要表现;但无自发痛,无自发性出血,无牙龈坏死,无特殊的腐败性口臭;涂片很难找到梭状杆菌和螺旋体。

2.牙周炎 病损以牙周袋、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为主,但无牙龈坏死,无明显的牙龈局部疼痛及全身症状,无特殊的腐败性口臭。

3.疱疹性龈口炎 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起病急,有1-2天发热的前驱期。主要侵犯牙龈、唇、颊、腭等黏膜,典型病变为牙龈和口腔黏膜发生成簇小水疱,溃破后形成多个小溃疡或互相融合,假膜不易擦去,无组织坏死,无腐败性口臭。涂片检查可见脱落细胞中有包涵体等病毒感染征象。

4.急性白血病 可出现广泛性牙龈肿胀、疼痛、自发性出血、局部坏死、口臭等临床表现。但急性白血病患者全身有贫血和衰竭表现,牙龈苍白,血象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并有幼稚白细胞出现。急性白血病可伴发急性坏死性龈炎。

5.艾滋病 常可出现坏死性龈炎或牙周炎,但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具有毛状白斑等其他表征,化验检查可发现血清hiv抗体阳性。

[治疗原则]

1.局部治疗 首先去除坏死组织及大块牙石,以清洁牙面。同时局部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拭洗,或1%的过氧化氢溶液含漱,以控制厌氧菌生长,必要时,局部亦可贴敷小块甲硝唑或替硝唑药膜。

2.全身治疗 给予抗生素和甲硝唑等药物,控制感染。并给予维生素c等支持性药物。

3.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时更换牙刷,保持口腔清洁,以防复发。

4.有系统性疾病者,应及时予以治疗。

[病历分析]

某患者,男,39岁。因牙龈疼痛、出血、口臭明显就诊。

检查:患者下前牙龈边缘出现虫蚀状坏死区,上覆灰白色假膜;此膜易于擦去,暴露的创口较平,乳头和边缘龈几成直线如刀切状;探诊极易出血,口中有血腥味,并伴腐败臭味;病损区疼痛明显,但全身症状不明显。扪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病变区涂片作革兰染色见大量梭形杆菌和螺旋体。请问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1.诊断 下前牙急性坏死性龈炎。

诊断依据:龈缘呈虫蚀状坏死区,乳头和边缘龈几成直线如刀切状,探诊极易出血,口中有血腥味,并伴腐败臭味,涂片作革兰染色见大量梭形杆菌和螺旋体。

2.治疗

(1)首先去净坏死组织及大块牙石,清洁牙面。

(2)再以3%过氧化氢液拭洗患处,1%过氧化氢液患者带回含漱。

(3)全身给予大量维生素c、蛋白质,口服甲硝唑,0.2g,每日四次。

(4)口腔卫生指导:更换牙刷,保持口腔清洁。

[思考题]

1.试述急性坏死性龈炎的诊断要点。

2.试述慢性坏死性龈炎的诊断要点。

3.试述急性坏死性龈炎与疱疹性龈口炎的鉴别要点。

4.试述急性坏死性龈炎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要点。

急性坏死性 篇3

患儿,男,11岁,以发热、腹痛、腹泻、血便2天为主诉入院。家长述说,患儿于3天前下午突发腹痛、腹胀和发热,去医疗站检查认为是急性胃肠炎,开给抗生素、退烧药和阿托品静脉点滴和肌肉注射。当天晚上患儿又开始出现呕吐,腹泻。吐出胃内容物,粪便呈稀糊状。次日上午患儿发热、腹痛、腹胀等症状再次加重。呕吐频繁,吐出胆汁和小肠液。大便次数增多,呈稀水样,带有较多黏液,并有1~2次为咖啡样便,带有腥臭味。

患儿急性重病容,面色灰暗,轻度脱水,体温38.5℃,脉搏110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96/60毫米汞柱。腹部检查见腹壁隆起,全腹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四肢及神经系统、心肺检查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见白细胞20×109/升,中性粒细胞87%,核左移。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腹部X线检查见小肠间隙加宽,病变肠管僵直,部分有机械性肠梗阻表现。临床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肠炎收住入院。采取禁食、营养和液体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措施。同时给予止血敏,以减轻出血;给予胰蛋白酶,以减少肠道细菌产气,减轻腹胀;给予阿托品,以减轻腹痛和呕吐。入院后的第2天,患儿病情有所缓解。

讨论

腹痛、呕吐、腹泻和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的典型征象。成年人消化道出血多是因消化性溃疡、月十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溃疡性结肠炎、消化道息肉或肿瘤所致,儿童则以急性坏死性肠炎的风险为最大。

急性坏死性肠炎是以一种小肠为主要病变的特发性炎症,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肠道广泛性出血,主要发病人群为4~12岁儿童。总体来说,急性坏死性肠炎发病率较低,一般为散发病例,但在每年夏秋季可能会形成一个小的发病高峰。

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原因和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虽然有如产气夹膜梭状芽孢杆菌这样的细菌及其毒素参与了病理损害过程,但专家认为它并不是真正的病因,仅仅是一种诱因。另外,食物也可成为重要诱发因素,主要与长期或大量摄入含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某些食物有关,例如花生、大豆、蚕豆、甘薯和桑椹等。因此,在夏秋季节中,如果儿童有进食不洁食物或食用上述食物史,突发急性腹痛、呕血和便血时,应考虑到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可能性,应及时到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切勿拖延。

急性坏死性肠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位于脐周和上腹部的持续性疼痛,并具有阵发性加重的特点。随后不久便会出现呕吐与腹泻。呕吐与进食无关,但进食可加重呕吐。呕吐往往频繁,先是吐出胃内容物,严重者可吐出胆汁和小肠液。腹泻初为黄色稀便或稀水样便,内有少量黏液,但无脓液,也无里急后重。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血便,表现为赤豆水样的暗红色血便或者是带有腥臭味的血水样便。

急性坏死性肠炎发热症状比较突出,常常在起病初期即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范围内,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和嗜睡等精神与神经系统症状。由于病情进展较快,若未能及早治疗或治疗不当,重度患者可在1~3天内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发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和水电解质紊乱等,随时具有生命危险。

因此,在夏秋季里遇到儿童急性起病,以发热、腹痛、呕吐、呕血及腹泻、血便为主要症状,且进展快者,应当考虑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可能性,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治疗,防止发生休克、水电解质紊乱,以及肠梗阻、肠坏死穿孔和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以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治愈率。

急性坏死性肠炎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5月-2012年5月抽取本次研究的88例患有急性坏死性肠炎的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保守组中男26例, 女18例;年龄14~73岁, 平均42.8岁;手术组中男25例, 女19例;年龄16~74岁, 平均42.4岁。两组患者患病部位主要包括空肠、回肠、升结肠、横结肠。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保守组:采用临床保守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手术组:采用外科手术方式实施治疗, 主要术式包括:单纯造口、肠切除造口、肠减压、肠切除Ⅰ期吻合、系膜奴夫卡因封闭。对两组急性坏死性肠炎控制效果、住院接受治疗时间、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急性坏死性肠炎症状得到及时控制, 肠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生命体征恢复平稳;有效:急性坏死性肠炎症状已经明显好转, 肠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或有明显改善,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无效:急性坏死性肠炎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没有改善, 或病情进一步呈进行性发展[3]。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x-±s) , 计数资料进行检验, 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 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 急性坏死性肠炎治疗效果

保守组患者经内科保守方案救治急性坏死性肠炎控制效果为:12例临床治愈, 20例有效, 12例无效, 急性坏死性肠炎治疗总有效率72.7%;手术组患者经外科手术方案救治急性坏死性肠炎控制效果为:16例临床治愈, 25例有效, 3例无效, 急性坏死性肠炎治疗总有效率93.2%。两组急性坏死性肠炎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和肠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住院接受治疗时间分别为 (12.65±1.42) d和 (8.36±1.28) d, 两组住院接受治疗时间组间差异显著 (P<0.05) ;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 (7.18±1.37) d和 (4.26±1.64) d, 肠功能恢复时间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2.3 并发症

保守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有10例出现并发症, 占总人数22.3%;手术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有2例出现并发症, 占总人数4.5%。两组治疗并发症比较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虽然目前临床对急性坏死性肠炎进行诊断的技术水平与以前相比有较大进步, 但仍然没有一种特异性的诊断方法, 临床实际诊断过程中的误诊率仍然相对较高。该病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腹症, 与溃疡性结肠炎、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肠系膜血管阻塞、伪膜性肠炎、菌痢、肠套叠等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非常接近, 所以容易导致出现误诊[4]。

由于采用保守治疗方案对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手术治疗已经成为目前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手术方式进行选择, 主要应该患者的具体情况作为依据。如果使用肉眼无法对病变的具体范围进行有效确定, 可以采用50 m L浓度为0.25%利多卡因做系膜封闭处理, 通过系膜封闭对肠管的颜色以及肠管的蠕动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以此对切除范围进行确定。主要包括: (1) 肠切除造口或单纯造口术, 这两种手术治疗方式适用于腹腔感染程度比较严重或者术中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 (2) 肠切除吻合口近端预防性造口术, 上述手术方式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出现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现象, 适用于坏死范围比较广泛的患者; (3) 肠切除Ⅰ期吻合术, 这种术式主要适用于对肠管坏死范围存在一定局限性的患者进行治疗; (4) 肠减压术, 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对不存在坏死灶的肠管扩张患者进行治疗[5]。

对急性坏死性肠炎患者进行早期治疗的方式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 但由于病情进展速度相对较快, 在保守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的情况下, 不少患者由于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而最终由于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无效而死亡。因此,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除给予患者常规抗休克、抗菌、抑制变态反应、营养支持治疗之外, 还必须同时采取适当的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这是使该类患者临床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的一个关键性措施。但是, 在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之前,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存在中毒性休克症状的患者经过临床综合性治疗之后, 病情没有显著性改善, 同时还继发性出现了腹膜炎症状; (2) 多次出现大量血便症状, 而且难以进行有效控制; (3) 对腹腔进行穿刺处理, 结果显示为血液性的脓性液体; (4) 一般保守治疗48 h, 肠梗阻症状没有得到任何缓解, 或进一步加重。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上述一种或几种情况, 可以立即采用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韩晓鹏, 李文惠, 杨文举, 等.急性坏死性肠炎58例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 27 (33) :721-722.

[2]王春贤, 姜利英, 齐桂兰.急性坏死性肠炎18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1, 20 (15) :1159-1160.

[3]张明祥, 刘建栋.成人急性坏死性肠炎的外科治疗[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0, 20 (12) :3314-3315.

[4]吴一德, 杨璞.手术治疗急性坏死性肠炎18例[J].重庆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 , 2010, 11 (22) :175-176.

急性坏死性 篇5

关键词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超前护理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0月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28~74岁,平均65岁。经实验室、B超、CT检查, 确诊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持续性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升高,其中22例出现休克及腹膜刺激征(61%),10例出现肺功能衰竭(27.8%),就诊时间20分钟~12小时。

预防休克的发生:①监测生命体征指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在短时间内出现休克,通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判断有无休克。②是否有意识改变:如出现烦躁、谵妄、淡漠、昏迷,提示病情已相当严重;如出现焦虑不安、幻觉、定向障碍、失语、昏迷者,提示已并发胰性脑病。③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若每小时尿量<30ml或24小时尿量<500ml,应考虑有脱水、休克或肾衰。④早期提供实验室动态数据: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血钙降低,血糖升高,严重感染时白细胞升高;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时出现动脉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pH升高、血钾升高;肝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血浆白蛋白降低,白球蛋白比例失调,胆红素及血清转氨酶升高,肌苷和尿素氮升高等[1]

预测腹腔状态:①是否有腹痛性质改变:腹痛是急性胰腺炎的主要体征。95%以上的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多数发作突然,疼痛剧烈,以剑突下区最为多见。应及早做好剖腹探查手术的准备。②是否有腹围、腹压改变。③饮食的措施:患者入院后即给予下胃管,采取禁食及胃肠减压。在血尿淀粉酶降至正常,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后,可进低糖低脂流食,如藕粉、米汤等,少食多餐适宜为度,适当加量,直到每日恢复3餐。但忌油腻、高蛋白饮食,特别不可酗酒。④及早通便。⑤预测呼吸状态: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可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特别是腹腔内压力增加可导致胸腔压力升高,发展为成人呼吸窘迫症[2]。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加压氧气吸入,早期给予持续正压辅助通气,纠正低氧血症。随时评估患者的呼吸频率和节律变化,及时清理呼吸道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

及早建立静脉通路,加强巡视,观察静脉液体输入情况。

积极术前准备,均在无医嘱或口头医嘱下实施预见性超前护理及诊疗,争取抢救的“黄金时间”及手术时机。

结 果

35例救治成功,其中痊愈33例,2例发生并发症,死亡1例,死亡率2.7%。

讨 论

实施超前护理,缩短了抗休克和防止多器官并发症的时间。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人到病房后,最初的抢救速度和抢救质量对疾病的预后关系重大。通过对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等指标的临床观察,迅速做出护理诊断,使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合理、有效治疗,使抢救工作由被动救治转为主动救治,成为生命绿色通道。

超前术前准备,使护士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按医嘱执行准备,而是通过对病人病情的评估,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及早为手术做好准备,使病人及时得到手术治疗。

通过实施预见性超前护理,使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抢救“黄金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意识,建立了快速反应的急诊抢救机制,培训了动作敏捷、观察能力强、操作技术熟练、急救能力高的外科护士。

参考文献

1 魯连桂.急性胰腺炎病人的护理.外科护理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233.

急性坏死性 篇6

1 病例介绍

患儿, 男, 4岁八个月。于2009年7月16日以呕吐, 腹痛, 腹泻为黄色稀水样便, 发热, 急诊入院。入院后病情进行性加重, 出现血便;入院时查体T:38.5°C p:122次/min R:22次/min, 意识清, 精神萎靡, 脸色苍白,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红细胞满视野, 便潜血 (+++) , 白细胞11.3×109/L;X线检查示:小肠呈局限性扩张充气。治疗措施为:禁食水, 补足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适当补充胶体液补充营养, 控制肠内细菌感染, 减轻肠道损害, 抗休克治疗。护理上严格执行医嘱,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基础护理。入院5d后病情好转, 共住院16d, 痊愈出院。

2 护理措施

2.1 严密观察病情, 做好护理记录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给予床头无创

监护, 准确记录24h液体出入量, 了解大便变化过程, 及时记录大便的次数、性质、颜色及量, 及时送检, 观察腹痛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指导患儿家属每次便后用温开水清洗肛周, 并涂氧化锌软膏, 以保护肛周皮肤。

2.2 饮食护理给予禁食水, 入院第二日, 患儿腹胀明显, 给予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管留置6d。留置时间每日口腔护理2次。入院第7d, 患儿腹胀缓解, 腹痛减轻, 停止胃肠减压后2h给予温开水100ml口服, 无腹胀。给予粥、菜汤、果汁100ml每2h交替口服;入院第9日给予软食;入院第11d给予普食。

2.3 给药护理为患儿留置静脉留置针, 保持静脉通畅, 以保证各项治疗及时执行。

做好抗休克抢救工作。严格记录出入液量, 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精确计算给药量, 按时给予抗生素, 在给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机营养药物是, 加强静脉的养护。严密观察用药效果和反应。

2.4 心理护理该病起病急, 进展快, 病情重, 入院后患儿精神萎靡, 时有哭闹。

由于禁食、腹胀、腹痛胃肠减压管刺激等, 患儿及家长情绪波动较大。我们将其安置在单人病室, 嘱家属不要在病室内放置食品, 为患儿提供喜欢的玩具;向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安慰、鼓励家属, 耐心倾听, 尽量满足患儿要求, 及时与家属沟通,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2.5 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帮助家长分析该病的诱因。

指导家长掌握有关饮食的控制, 避免过多食用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的食物 (如花生、大豆、蚕豆及甘薯等) 。养成饭前饭后、便前便后为患儿洗手的好习惯。帮助家长认知高渗乳汁 (>460mmol/L) 及高渗性药物 (维生素E、茶碱、吲哚美辛) 等均可直接损伤肠粘膜, 引起本病的发生。

3 结果

患儿经过16d的治疗, 痊愈出院。出院时患儿恢复正常饮食。实验室检查指标正常。患儿家长掌握了一定的饮食及用药知识。

4 讨论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7例诊治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32例, 女5例。年龄在35~56岁之间, 肥胖者居多, 有半数以上病例发病前有酿酒史;有18例病人合并有胆道疾患。治愈28例, 占75.7%, 死亡9例, 占24.3%。

1.2 诊断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系指形态学上有胰腺坏死, 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疾病, 至今病因不明, 所以无论从诊断上还是治疗上都存在困难, 我科对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采取手术治疗, 因此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结合我院具体情况采取的诊断方式介绍如下: (1) 临床表现:上腹部刀割样疼痛, 并放射到同侧肩及腰背部;休克、高热、黄疸、腹胀及皮下出血等症状;查体有明显的腹膜刺激症和移动性浊音。 (2) 腹腔穿刺见有肉汤样渗液。 (3) 测定血淀粉酶明显升高, 腹穿病人腹水中淀粉酶高。 (4) B超CT检查提示急性胰腺炎。

1.3 手术治疗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手术治疗是总体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确诊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至于采取何种术式, 可根据情况有所不同, 本组37例坏死性胰腺炎均采取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加广泛引流, 但不论采取何种术式都必须安置冲洗引流管, 全面探查腹膜后间隙。 (1) 手术适应证: (1) 明确诊断为坏死性胰腺炎; (2) 诊断不能确定, 但有腹膜炎体征而又不能排除为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3) 合并有化脓性胆道疾患。 (2) 术前准备: (1) 如条件允许做充分的术前检杳包括查体、腹腔穿刺、淀粉酶测定、CT、B超检查等; (2) 持续胃肠减压; (3) 抗休克; (4) 抗感染; (5) 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失衡; (6) 静脉给予营养支持等。 (3) 术式选择:我们对3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均采取了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及广泛引流。 (4) 术中注意事项: (1) 彻底清除胰腺坏死组织; (2) 大量生理盐水冲冼腹腔; (3) 术后留置根引流管。

2 术后处理

(1) 术后冲洗:病人术后大量生理盐水行小网膜囊灌洗, 以利于胰腺坏死组织的清除;本组病例13例术后单纯引流而未行腹腔灌洗, 其中死亡5例, 病死率为38.3%;24例术后行大量生理盐水小网膜囊灌洗, 成活20例, 死亡4例, 病死率为20%;这说明术后腹腔灌洗的重要性, 它提高了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成活率。 (2) 抗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 (3) 抑制胰酶分泌:应用善得定, 施他宁等药物抑制胰酶分泌;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对胰腺的刺激, 降低胰酶分泌。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术后应用监测仪观察生命体征, 记24h出入量, 化验肾功、电解质、纠正水电紊乱及酸碱失衡。

3 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1) 感染: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术后胰腺坏死继续进展, 继发感染, 应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本组病例继发感染4例, 其中1例因感染未能能控制, 发生败血症而死亡。 (2) 胰瘘: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常见的并发症, 大多经置管引流可自行闭合, 少数病人经半年不闭合则行手术治疗。本组37例病人并发胰瘘7例, 占16.2%, 其中5例经引流自行闭合, 2例手术治疗。 (3) 假性胰腺囊肿内积液不被吸收而形成囊肿, 需以后行内引流术, 本组病例2例术后并发假性胰腺囊肿, 均于半年后行内引流术。

总之, 急性胰腺炎诊断一旦明确, 应采取积极的治疗, 以提高其成活率, 挽救病人的生命。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一种由于胰管阻塞, 胰管内压力突然增高以及胰腺血液供应不足等原因引起的胰腺急性炎症。在外科急腹症中它的发病率反次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和胃、十二指肠穿孔。它分为单纯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而坏死型胰腺炎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在临床研究上尤为重要。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护理体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11例患者全部为男性, 年龄40~71岁, 发病至就诊时间20~80 h, 病变部位位于下腹部、会阴部、肛周及大腿。

1.2 病因

11例患者中, 有7例继发于肛门脓肿, 4例原因不明。

1.3 临床表现

患者病变部位红肿, 触痛明显, 压之有波动感, 寒战、持续性高热, 体温达39~41℃, 伴有皮下捻发音。后经多处切开清创发现皮下组织及筋膜组织广泛坏死并闻及恶臭味。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治疗

患者入院后即在硬膜外麻醉下彻底清除坏死筋膜, 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甲硝唑反复冲洗创面后, 或填入油纱条, 或挂线, 或置管引流。

1.4.2 药物治疗

患者入院后即联合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 可根据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及时调整。

1.4.3 全身支持疗法

适时适量输血或血浆, 适量给予能量合剂, 加速机体的康复。

1.4.4 对症治疗

高热、痉挛的患者, 给予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以缓解症状, 减轻痛苦。

1.5 护理方法

1.5.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患部剧烈疼痛, 难以忍受, 患者及家属会认为该病不易治愈, 对手术效果心存疑虑及自身的紧张、恐惧心理, 对此, 护理人员应详细向患者介绍坏死性筋膜炎的有关知识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 简要讲解手术方法, 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减轻其恐惧心理。 (2) 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抢救药品和物品的准备;手术器械和特殊用品的准备。

1.5.2 术后护理

(1)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术后由于炎症不断地渗出以及外科手术的吸收热, 体温会偏高, 应遵医嘱行物理和药物降温。如果患者体温持续升高不退, 要立即报告医生查找原因。病情危险期每15分钟监测1次T、P、R、BP, 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 一旦出现意识恍惚或精神萎靡应考虑为严重的全身中毒, 及时和医生联系, 并协助处理。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可随时测量并记录, 记录时要判断热型。体温在39℃以上者给头部冰袋或冰帽, 39.5℃以上者给予酒精或温水擦浴, 无效时遵医嘱行药物降温。在物理降温的同时, 应防止体温骤降, 以免加重病情。 (2) 饮食护理:给予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半流质饮食, 宜少量多餐, 给予足够的水分, 每日摄取量在3 000 ml左右, 鼓励患者多饮水, 多吃水果和蔬菜。 (3) 创面护理:术后密切观察创面是否完好、有无渗出、引流是否通畅及敷料的情况, 如创面渗液较多, 应观察渗液的颜色、气味、量, 并更换敷料使其清洁干爽。术后换药每天2次, 每次换药均以双氧水冲洗, 油纱条填入创面。 (4) 尿潴留护理:尿潴留是术后常见并发症, 主要由于手术中牵拉、损伤引起局部水肿, 剧烈疼痛不敢排尿, 或术后肛内敷料填塞过多, 纱布加压过紧, 精神紧张等原因引起排尿困难[1]。护理人员应安慰患者, 解除顾虑, 给予腹部按摩并用热水袋敷小腹, 给患者听流水声诱导其自行排尿, 若上述方法无效, 可遵医嘱行无菌导尿术。 (5) 疼痛护理。

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同情心, 分散患者注意力, 使其减轻疼痛。对疼痛剧烈的患者, 遵医嘱给予止疼药。

2 结果

11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3讨论

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发生大多数是由于身体的创伤引起的, 其致病因素大多为溶血性链球菌、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 以及肠道的细菌, 包括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厌氧性杆菌, 特别是脆弱类杆菌、消化链球菌, 常为混合性感染[2]。

坏死性筋膜炎最常见的致病原因是创伤、空腔脏器开放性污染手术、直肠外伤、肛隐窝炎、肛瘘等, 在机体防御机制受到破坏后易诱发本病。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手术的关键是早期彻底扩创, 充分切开潜行皮缘, 切除坏死的皮下脂肪组织和筋膜, 创口敞开, 并引流通畅。术后要勤换药, 而且要彻底, 不留死腔, 发现有坏死组织需再次扩创, 联合足量有效应用抗生素[3]。本病是一种危重症, 临床护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护理不仅可以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依据, 促进患者康复[4]。11例患者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细致、科学的治疗与护理, 全部康复出院。

摘要:目的: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1例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采用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创面护理等方法进行护理治疗。结果: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无死亡、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以上针对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护理措施是有效而正确的, 可以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护理体会,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张和平, 商志鹏.急性坏死性筋膜炎1例的诊治[J].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7, 7:43.

[3]DeBoer.坏死性筋膜炎病人的急救与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9) :424.

急性坏死性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20例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 其中男14例, 女6例;年龄16~75岁, 平均42岁。均有腹痛症状, 并伴有不同的腹泻或血便, 其中血便12例, 有发热一般在38℃左右13例。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腹痛、便血和发热期应完全卧床休息。绝对禁食轻症患者禁食1周左右, 重症者需连续禁食2~3周, 过早进食往往造成病情反复或加重。根据病情轻重酌情考虑输液量及成分, 成分中以5%~10%葡萄糖注射液为主, 并酌情补充氯化钾, 儿童每日补液量约80~100 ml/kg, 成人补液量2500~3000 ml/d时, 糖盐比例为2 ∶ 3, 并应注意补充电解质。视病情及生化、血气分析结果, 酌情调整每日电解质的入量, 同时给予碱性药物纠正酸中毒[1]。出现休克时需要迅速补足有效循环血量, 静脉滴注右旋糖酐、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 根据血细胞比容输注全血、血浆, 保持血压稳定及提高胶体渗透压, 在此基础上还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1.2.2 病因治疗

早期定量使用抗感染药物多选用广谱类抗感染药物, 一般联合应用两种药物, 疗程10~15 d。

1.2.3 对症治疗

一般腹痛可用阿托品或山莨菪碱肌内注射;腹痛持续较剧烈时, 山莨菪碱可加入液体中持续静脉滴注, 此类药物能缓解腹痛, 改善肠壁毛细血管痉挛, 继而减轻肠壁坏死及出血的发生。补充胰蛋白酶可水解Welchii杆菌的B毒素, 减少其吸收, 并可清除肠道坏死组织。

2结果

所有急性坏死性肠炎均转危为安, 20例均痊愈出院, 一般多为病前有营养不良、一般7~15 d可康复, 预防良好。

3讨论

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是一种病因还不完全清楚的肠壁局限或广泛的炎症性疾病, 可能与肠道缺血和感染有关, 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年。本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和坏死, 可侵犯肌层及浆膜层。病变可累及全消化道, 最常侵犯小肠, 特别是空肠上段。诊断要点:出血方式以便血为主, 可以为鲜红或暗红色血便, 次数多、量大。少数同时有呕血。伴随症状大多数患者同时伴有显著的腹胀、腹痛、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腹泻的特点是次数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 继而与血便或坏死组织混合, 具有特殊的腥臭味。有的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 持续高热、意识障碍、休克甚至死亡[2]。血常规见白细胞总数增高, 核左移。大便培养见大肠埃希菌、克雷白杆菌、梭状芽胞杆菌或产气荚膜杆菌对诊断有帮助。腹部透视可发现局限性小肠胀气、大小不等的液平、肠壁增厚和黏膜增粗等有重要的辅助诊断意义。

这种疾病采取综合性治疗为主, 休息、禁食。过早摄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 但过迟恢复进食又可能影响营养状况, 延迟康复。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作胃肠减压。腹痛可给予解痉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本病失水、失钠和失钾者较多见[3]。抗休克, 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除补充晶体溶液外, 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控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 抑制过敏反应, 对纠正休克也有帮助, 但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之危险, 一般应用不超过3~5 d。严重腹痛者可予度冷丁;高热、烦躁者可给予吸氧、解热药、镇静药或予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如果出现下列表现:①患者有腹膜炎表现或怀疑其有肠坏死或穿孔者;②伴有肠梗阻症状和体征, 经非手术治疗病情未改善而怀疑其有绞窄者;③反复大量出血而经保守治疗无效者;④诊断不易与其他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者, 则应当进行急诊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的内科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临床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患者20例内科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急性坏死性肠炎均转危为安, 20例均痊愈出院, 一般多为病前有营养不良、一般7~15 d可康复, 预防良好。结论 给予全身支持治疗与缓解症状的有关治疗。

关键词: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内科治疗

参考文献

[1]杨晓雷.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24例诊治体会.中华腹部疾病杂志, 2006, 12:903-904.

[2]阿不都米吉提.阿不都热西提.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的临床诊疗体会.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14) :142-143.

1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护理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44岁, 知识分子。于2012年8月20日入院。2月前因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行胆囊切除术。1h前因暴饮暴食后出现持续性上腹胀痛, 患者濒死感, 自服解痉药后症状未缓解, 疼痛向腰部放散, 恶心、呕吐数次, 呕吐物为胃内容。入院后体检T 37.0℃, P 96次/分, R 24次/分, Bp 110/70mmHg。患者急性痛苦病容, 形体肥胖, 神志清楚, 皮肤黏膜正常, 双肺呼吸音粗, 心率96次/分, 无胃肠型及蠕动波, 腹软, 上腹剑突下及上腹正中压痛阳性, 左上腹压痛阳性, 肠鸣音3次/分。急查:白细胞13.12×109/L, 淋巴细胞百分比45.64%, 中性细胞百分比47.94%,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7%, 淋巴细胞绝对值5.98×109/L, 单核细胞绝对值0.73×109/L, 血淀粉酶1131.2U/L, 血糖8.53mmol/L。腹部彩超:胰腺体积增大, 腹部肠管大量积气, 脂肪肝, 胆囊切除术后。当日给予禁食, 胃肠减压处理;补充血容量;抗生素及促生长激素治疗。次日检查腹部CT:双侧胸腔积液, 腹腔大量积液, 重症胰腺炎。立即调整治疗方案, 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应用有效抗生素;生长抑素 (施他宁) 抑酶剂;根据病情进行腹腔引流等综合治疗, 共住院19d, 痊愈出院。

2 护理体会

2.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 将患者安置于重症监护病房, 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变化, 舌苔、脉象、汗出及二便情况并做好记录, 观察腹痛的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 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 (2) 密切观察腹腔引流的颜色、性质及量, 有无坏死组织。保证引流通畅, 翻身时防止导管扭曲、受压、脱出, 防止引流液倒流, 保证每日更换引流管。 (3) 遵医嘱定期复查血象、电解质及血、尿淀粉酶变化。

2.2 给药护理

(1) 促生长激素遵医嘱24h匀速滴注, 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 (2) 腹胀者遵医嘱给予硫酸镁导泻, 给药后夹毕胃管末端30min, 以利药物吸收, 同时观察排便、排气情况。 (3) 遵医嘱给予镇痛及止痉剂,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禁用吗啡。 (4) PICC管护理:a.每日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 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分泌物, 并更换敷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b.输入高渗溶液或静脉高营养后以生理盐水冲洗管道, 防止堵塞。c.每日输液前后以生理盐水10mL冲管, 输液结束后给予100U/L肝素液正压封管, 或使用正压无菌接头以生理盐水封管。d.长期输液者每日更换输液器, 注意将输液器与三通管连接处拧紧, 防止空气栓塞。e.每日输液前抽吸回血, 如无回血应及时查明原因, 一旦出现血栓栓塞, 不可盲目冲管, 应与医师协商, 及时处理。

2.3 生活护理

(1) 绝对卧床休息, 协助其选择舒适体位, 如弯腰、屈膝仰卧, 指导患者床上排便, 保证外阴清洁。 (2) 注意保暖, 观察皮肤受压处, 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给予皮肤护理。 (3) 胃肠减压及禁食期间, 做好口腔护理。 (4) 加强胃管、导尿管等各管路的护理, 保证其通畅, 每日更换负压吸引器及引流袋, 防止引流液逆流, 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做好记录。

2.4 情志护理

(1) 稳定患者情绪, 解除思想顾虑, 配合治疗。 (2) 多与患者交流, 取得其信任, 安心静养。

2.5 中医中药治疗及护理

急性胰腺炎属于中医“腹痛”、“呕吐”范畴,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湿热内蕴、夹瘀阻滞、不通则痛。中药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 益气养阴, 活血通络, 穴位注射等治疗, 能迅速的改善肠麻痹症状, 打通胃肠通道, 减轻炎性反应。急性胰腺炎常用的中药-大黄的抗菌作用较强, 能防止和减轻胰周组织的充血水肿, 防止腹膜炎的发生。促进肠蠕动, 消除肠麻痹, 有助于胆汁、胰液的引流通畅和胆管炎症的控制, 达到“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目的。活血化瘀还有助于改善胰腺微循环, 促进胰腺恢复。 (1) 中药鼻饲:胰腺炎急性期遵医嘱给予柴芩承气汤加减治疗, 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益气健脾、活血通络。频繁使用, 可促进胃肠动力恢复, 打通胃肠通道。 (2) 中药直肠滴入:大承气汤加减灌肠, 在胰腺炎初期, 配合中药口服, 改善肠麻痹, 促进肠动力恢复。 (3) 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 可促进肠蠕动。

2.6 饮食护理

(1) 急性期禁食水, 遵医嘱静脉补液, 胃肠减压期间补液量适当增加。 (2) 向患者讲解禁食、禁水的意义, 以取得其配合。 (3) 腹痛和呕吐症状基本消失后给予少量低脂、低糖流质饮食, 观察进食后反应, 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 (4) 待病情稳定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忌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7 健康指导

(1) 保持乐观情绪, 心情舒畅, 防止七情内伤。 (2) 注意气候寒暖变化, 避免六淫外袭。生活起居有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 (3) 饮食以有营养、易消化、无刺激为宜。禁烟酒, 忌辛辣刺激、油腻、浓茶等。 (4)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肥胖者, 适当减少食量。根据病情减少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 (5)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防止便秘。 (6) 坚持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

摘要: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占急性胰腺炎的10%20%。为胰腺肿大变硬, 腺泡及脂肪坏死, 血管坏死, 脂肪坏死可累及周围组织, 如肠系膜和后腹膜表现。由于发病急, 病情变化快, 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早期还可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 少尿, 呼吸困难。后期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腹腔出血, 重症感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做好病情观察, 配合医师抢救的同时给予对症处理,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上一篇:高山蔬菜种植下一篇:记者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