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钙化

2024-09-29

恶性钙化(通用5篇)

恶性钙化 篇1

乳腺疾病是女性常见的疾病之一,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是降低乳腺癌患者死亡率的关键,钙化是早期乳腺癌以及非肿块性乳腺癌在乳腺钼铑双靶X线片上最常见甚至是唯一的征象,是乳腺癌早期识别和诊断的重点[1]。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本院2003年6月至2009年8月符合下列条件的病例115例:(1)均行乳腺钼铑双靶X线轴位及侧斜位摄影,片上发现各种形态的微小钙化;(2)所有病例均有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5~76岁,中位数为46岁。

全部乳腺X线片由3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共同审阅。影像学观察指标:(1)钙化灶的形态。参照欧洲通用的LeGal's分类法分为五型:I型,环形钙化;II型,规则颗粒状钙化;III型,泥沙状钙化;IV型,不规则颗粒状钙化;V型,蠕虫状钙化。(2)钙化灶区范围。测量钙化区最大直径,将其分为<10mm,>10mm。(3)钙化灶的总数:按钙化灶总数目分为<15个,>15个。(4)钙化灶的密集度:选择簇状钙化最密集区域,统计1cm3范围内钙化的数目,分为<20个/cm2,>20个/cm22组。

(5)以钙化灶是否合并肿块分为单纯性钙化组和钙化合并肿块组。

2 结果

本组115例病人钼铑双靶X线摄影均发现微小钙化灶,对钙化灶的特征进行具体观察分析,结果如表1。

3 讨论

钙化的发生,一般认为与肿瘤细胞变性和坏死后的钙盐沉积,肿瘤细胞和生长活跃的乳腺细胞分泌钙有关[2]。良性钙化多发生在纤维组织、脂肪、血管、大汗腺、皮肤等乳腺间质内,乳腺实质内少见。恶性钙化灶大多发生于癌细胞变性、坏死区,可表现在乳腺实质内及肿瘤边缘的坏死残屑中[3]。尽管乳腺良、恶性病变都可以发生钙化,但诸多研究表明乳腺恶性病变钙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前者一般在40%以上,而后者一般低于20%,且乳腺良、恶性钙化各有不同的特点,钙化的形态、大小、数量、密集度、分布范围、密度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4]。

刘煌辉[5]等报道,恶性钙化的形态多为不规则颗粒状和蠕虫状,数目较多,范围较大,本组病例中恶性病变84例,其中泥沙样钙化33例,不规则颗粒状钙化25例,蠕虫状钙化26例。赵亚萍[6]等报道,乳腺导管癌的钙化多为线状、长短不一、边缘模糊,在一丛钙化点中有2~3个此种钙化即可诊断为乳腺癌,良性钙化较粗大、呈环状、块状、斑点状,本组病例中浸润性导管癌多表现为泥沙样或蠕虫状钙化。良性病变共31例,表现为环形钙化者13例,规则的颗粒状钙化者18例。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乳腺钼銠双靶X线片中成簇钙化的形态学特征对乳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7]。本组病例乳腺恶性肿块内微钙化的检出率占73%(84/115),良性肿块占27(31/115),2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张晖[8]等报道乳腺癌内部微小钙化检出率占68.5%,以浸润性乳腺癌的微小钙化检出率最高为91.3%。秦茜淼[9]等认为微钙化的性质与年龄有关,与肿块大小关系不大,认为50岁以下妇女一旦乳腺肿块内发现微钙化,其恶性的可能性为94.3%。本组病例中微钙化发生在恶性病变的多为55~60岁之间,其中不合并肿块的隐性乳癌12例,占10.4%(12/115),55岁以下乳腺肿块内发现微钙化并为恶性者占65例,比值为75.5%(65/84),比文献报道的比例略低,可能与本组病例中年龄结构的分布有关。

总之,数字化乳腺钼銠双靶X线片能清晰的显示腺体内的微钙化灶,钙化灶的形态及分布特征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认真观察及重视微钙化灶,能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提供较高的指导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微小钙化灶的特征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关系。方法 观察分析115例乳腺钼铑双靶X线片中微小钙化灶的特征,并和临床病理检查结果 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钙化灶的形态、数目、密集度、钙化灶区范围以及钙化灶是否合并肿块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结论 钙化灶的分布特征与乳腺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从乳腺钼靶片上可粗略的预测病变的性质,从而为临床内分泌治疗、手术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提供依据。

关键词:乳腺癌,微钙化

参考文献

[1]刘煌辉,王维,刘君,等.乳腺Ca钙化灶与ER,PR及c-erb-2[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883.

[2]Fondrinier E,Lorimier G,Guerin-Boblet V.Breast microcalcifications: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factors for carcinoma[J].World J surg,2002,26:290.

[3]徐开野.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与治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87.

[4]Lafontan BD,Daure JP,Salicru B,et al.Isolated clustered microcalcification:Diagnostic value of mammography-series of400cases with surgical verification[J].Radiology,1994,190:479.

[5]刘煌辉,王维,刘君,等.乳腺Ca钙化灶与ER,PR及c-erbB-2表达的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885.

[6]赵亚平,周世英,刘荣波,等.乳腺X线片中成簇微小钙化对乳腺Ca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7.

[7]范正平,梅继新,彭桂兰,等.CR钼靶X线摄影对非肿块型乳腺Ca X线征象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728.

[8]张晖,陈敏华.超声对乳腺肿块微小钙化点的显示与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12):53.

[9]秦茜淼,华秀云,潘永辉.乳腺肿块的高频声像图中微钙化的意义[J].中国医学超声杂志,1997,13(8):40.

恶性钙化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组方便选取在徐州市妇幼保健院放射科行乳腺钼靶检查中发现钙化病灶的102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良恶性两组,前者年龄23~72岁、平均(43.4±8.6)岁;后者年龄23~76岁,平均(49.0±9.5)岁。其中已婚95例,未婚7例。临床因乳腺肿块或结节就诊的25例,因乳头溢液就诊的9例,因乳腺疼痛就诊的58例,其余10例为健康体检。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经严格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检查方法

研究所用设备为Hologic ASY-01366全数字化乳腺机摄影系统,常规采用双乳摄片,选用自动曝光模式,投照体位为头尾位(CC)及内外斜位(MLO),必要时局部加压放大摄影。

1.3观察指标

图像分析由两名主治以上高年资医师在乳腺专业显示屏下借助乳腺影像专用处理软件对钙化的形态、分布、数量、直径、密度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乳腺良恶性钙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差异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乳腺钙化的形态学表现

该组102例病例中,良性钙化46例:表现为中心透亮、轨道状、粗颗粒、爆米花状、蛋壳状、环形、粗棒状钙化20例,不定型模糊钙化14例,粗糙不均质钙化10例,细杆状2例。恶性钙化56例:细沙颗粒状24例,细杆状9例,分支状7例,不规则多角状5例,不定型模糊钙化6例,粗糙不均质钙化5例。

2.2乳腺钙化分布在分类中的特征

在弥漫或散在及区域性钙化中良性比例明显高于恶性;在簇状及段样分布的钙化中恶性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乳腺钙化的数量、直径及密度在分类中的特征

每cm2钙化数<10枚,直径>1 mm,高密度钙化病变中,良性比例明显高于恶性。钙化数量>20枚/cm2,直径<0.5 mm,低密度钙化病变中,恶性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3.1乳腺内钙化形成原因

乳腺细胞内因富含钙、磷等物质,容易形成钙化,但其形成原因认识上未达一致。良性钙化发生于乳腺实质很少、多发生于乳腺间质内,主要是局部乳腺组织分泌物堆积引起的钙盐沉积或组织坏死机化后钙盐沉积所致[5]。乳腺癌钙化大多发生在肿瘤细胞的变性与坏死区域,在乳腺实质与肿瘤边缘坏死的残屑中也可发现,其形成原因目前存在两张观点:坏死细胞矿化学说和细胞活跃分泌学说。前者认为钙化多与导管内癌细胞变性、坏死有关。后者认为钙化是由于癌细胞新陈代谢旺盛,分泌钙质在超饱和状态下在腺泡和导管内形成钙盐沉积所致。

3.2良恶性钙化灶的特点

3.2.1形态上的特点根据美国放射协会推荐的BI-RADS分类法,可将乳腺钙化形态分为典型良性钙化、中间型钙化及高度恶性可能钙化3种类型。良性钙化常见的典型形态包括皮肤钙化:中心透亮改变;血管钙化:管状或轨道状;退化纤维腺瘤钙化:粗颗粒、爆米花状;囊肿、脂肪坏死钙化:蛋壳状、环形或牛奶状改变;分泌性疾病:粗棒状,直径≥1 mm。该组病例中20例钙化具有上述形态表现,结果全部为良性病变。中间型钙化包括不定型模糊钙化及粗糙不均质钙化,前者钙化非常细小以致其形态不能确定;后者直径多>5 mm、有融合趋向;该组病例中36例有上述表现,结果25例为良性,11例为恶性,单从形态上无法鉴别,必须结合钙化分布情况甚至活检加以判断其良恶性。高度恶性可能钙化多为细沙颗粒状、细杆样、分支状、不规则多角形钙化,该组病例中45例钙化有以上表现。有2例细杆状钙化其直径在0.5~1 mm之间,病理为良性。

3.2.2钙化分布特点可以分为以下5种形态:1弥漫或散在:钙化随机分布于整个乳腺。2区域性分布:指钙化范围>2 cm3,走行与乳导管方向不一致。3簇状钙化:在1 cm3的乳腺体积中至少有5枚以上的钙化。4线状钙化:呈线样走行。5段样分布:提示病变源于一支或数支导管。该组病例显示,簇状钙化及段样分布钙化恶性率高,这与有学者报道的恶性钙化多集中表现为簇状和段样相一致[6];弥漫或散在钙化及区域性钙化良性率高。虽然该组弥漫性分布的钙化中未发现恶性病例,但当钙化颗粒形态多变、边缘模糊时,有恶性可能。在该组线状钙化的病例中,4例恶性病变走行方向均与导管方向一致,其中2例可见分枝点,提示为导管内钙化。区域性分布的钙化必须结合钙化形态加以判断其良恶性,如形态为模糊点状、多形性、分支杆状要高度怀疑恶性。有时良性分泌性病变可表现为段样分布钙化,但其形态一般为良性特点。

3.2.3钙化数量特点该组资料显示,数量>20枚/cm2的钙化恶性率高,<10枚/cm2的钙化良性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数量在10~20枚/cm2时,良性12例,恶性17例,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笔者认为,当数量<10枚/cm2,且钙化颗粒比较均匀、边界比较清晰、其良性机会较大,伴随局部钙化密集度的增加,恶性的几率会逐渐加大,当数量>20枚/cm2、且钙化形态为细杆状及混合状钙化、边界模糊时,其恶性几率最高。有学者认为细杆状钙化数目>20枚/cm2是乳腺癌极其重要的征象[7]。

3.2.4钙化直径特点钙化直径大小与良恶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组病例,钙化直径<0.5 mm的微小钙化共46例,其中恶性41例,占比89.1%,与有学者报道的90.2%接近[8];钙化直径>1 mm时,31例中仅3例为恶性,良性占比约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直径在0.5~1 mm之间时,如果钙化深浅不一、形态为细点状、分枝状或泥沙样,在随访中钙化数目增加明显,则高度提示恶性。

3.2.5钙化密度特点乳腺钙化的密度对良恶性的鉴别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草酸钙良性多见,为分泌产生,好发于乳腺囊性增生病变[9],乳腺癌钙化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钙。该组病例中恶性组钙化低密度占比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学者[10]研究的良性钙化多为较均匀粗大的高密度颗粒,恶性钙化多为大小不一等较微小的低密度颗粒的结果相一致。

4结语

钙化是乳腺癌的直接征象之一,在诊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时更是诊断的唯一阳性征象。乳腺钼靶摄影与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手段相比,在发现钙化方面有绝对的优势,可以及时检出以单纯钙化为唯一影像学表现的亚临床乳腺癌。通过该组病例分析,良性与恶性病变者的钙化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可以根据钙化的形态、数量、直径、密度以及分布等特点进行较为准确的鉴别,可作为妇女乳腺体检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喻洪,徐剑锋.48例乳腺手术病例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乳腺微小钙化特征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3,37(10):934-935.

[2]Gulsun M,Demirkazik F B,Ariyurek M.Evaluation of breast microcalcifications according to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criteria and Le Gal's classification[J].Eur J Radiol,2003,47(3):227-231.

[3]张建鹏,佘成龙.乳腺钙化在良恶性病变中的X线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1):5257-5259.

[4]周立民,王长青.乳腺钙化在乳腺钼靶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7):28-29.

[5]何之彦,陈海曦,姚戈虹等.乳腺钙化的X线影像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5):332.

[6]章瑜,梅海炳,王颖.乳腺数字摄影中钙化灶对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32(4):567-570.

[7]朱怀仕,徐明,汪成,等.早期乳腺癌微小钙化灶的X线与临床病理学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4,35(5):396-397.

[8]方燕燕,贾雄.微小钙化在早期乳腺癌X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2014,42(5):500-502.

[9]黄乃思,吴炅.钙化灶的影像学评估和化学成分分析在乳腺癌诊疗中的价值[J].中国癌症杂志,2014,24(9):707-711.

恶性钙化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术前高频超声发现甲状腺结节并经手术治疗的7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131例、女性577例, 年龄为19~81岁, 平均年龄 (44.4±16.5) 岁, 病程1周至16年。病理结果显示, 良性结节584例, 恶性结节124例, 其中乳头状癌97例, 滤泡状癌18例, 髓样癌6例, 未分化癌3例。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 (德国西门子公司) , 探头频率设置为5.0~7.5 MHz。检查时, 患者取平卧位, 头向后仰, 充分暴露颈前部。708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均证实为甲状腺结节, 仔细探查并记录双侧甲状腺结节的大小、数目、部位、质地、边界、血流及颈部淋巴结, 重点观察结节内部有无钙化, 钙化灶的数目、形态、分布。

通常将甲状腺结节钙化灶分为2种类型。 (1) 粗大钙化:钙化结节的直径>2 mm, 超声表现为片状、弧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态的强光团; (2) 微小钙化:钙化结节直径≤2 mm, 超声表现多呈针尖样、颗粒样、点状、沙粒样强回声[2]。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钙化灶情况及病理资料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恶性甲状腺结节钙化率比较

超声检查发现, 584例良性结节患者中总钙化灶、粗大钙化以及微小钙化患者分别为101例 (17.29%) 、51例 (8.73%) 和50例 (8.56%) ;124例恶性结节组患者中总钙化灶、粗大钙化以及微小钙化患者分别为100例 (80.65%) 、28例 (22.58%) 和72例 (58.06%) 。其中, 良性甲状腺结节主要以粗大钙化灶为主, 恶性甲状腺结节主要以微小钙化灶为主。良性结节组与恶性结节组的总钙化灶、粗大钙化及微小钙化率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表1) 。

2.2 不同性别甲状腺恶性结节钙化情况比较

124例甲状腺恶性结节患者中, 男性患者32例, 女性患者92例, 男女间总钙化灶、粗大钙化及微小钙化灶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合并钙化恶性结节构成分析

100例合并钙化的恶性结节中有微小钙化灶72例, 其中乳头状癌63例 (87.50%) , 滤泡状癌6例 (8.33%) , 髓样癌2例 (2.78%) , 未分化癌1例 (1.39%)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 碘摄入过多或过少等因素影响, 甲状腺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 尤其是甲状腺癌的检出率明显上升, 且呈年轻化趋势, 这对甲状腺疾病的明确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发现病灶及鉴别病灶的性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近几年, 临床研究发现, 超声显示甲状腺内钙化灶与甲状腺癌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尤其微小钙化灶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成为临床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首选检查指标[3]。一般甲状腺结节内有25%出现钙化阴影, 马斌林等[4]报道, 甲状腺癌中总钙化发生率为81.9%, 微小钙化发生率为52.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70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中超声发现201例钙化灶, 检出率为28.39%, 病理证实的124例甲状腺癌患者中总钙化发生率为80.65%, 其中微小钙化发生率为58.06%, 提示钙化是甲状腺结节较常见的超声表现, 在临床工作中认真仔细观察结节内钙化灶情况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甲状腺良性疾病出现钙化通常是由于在增生和代谢交替发生的过程中, 出现甲状腺内纤维组织增生, 影响甲状腺滤泡的血运, 造成甲状腺出血、坏死, 血肿吸收后结节囊发生性变, 形成结节壁钙化或纤维隔带钙化, 表现为结节边缘片状、团状、弧形粗钙化, 后方伴声影。而甲状腺癌中由于癌细胞生长迅速, 肿瘤中血管及纤维组织多见, 组织过度增生易出现钙沉积从而导致钙化, 也可能是肿瘤本身分泌的一些物质, 如糖蛋白和黏多糖导致钙化, 表现多呈沙粒样、点状[5]。丁久香等[6]研究发现, 甲状腺良性疾病中钙化发生率为21.4%, 甲状腺癌的钙化发生率为77.5%;SEIBERLING等[7]研究结果显示, 甲状腺良性疾病中钙化发生率为38.7%, 甲状腺癌的钙化发生率为78.8%,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甲状腺恶性结节中总钙化灶为80.65%, 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的17.29%, 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此结果表明, 甲状腺结节钙化灶的发生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了良性和恶性甲状腺结节中钙化灶的情况, 结果发现79例粗大钙化灶患者中良性结节占64.56% (51/79) , 122例微小钙化灶患者中恶性结节占59.02% (72/122) ;术后病例证实恶性甲状腺结节中的钙化灶主要以微小钙化灶为主72.00% (72/100) 。该结果提示, 临床上B超发现甲状腺结节不同特点的钙化灶对于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尤其发现微小钙化灶应高度警惕甲状腺癌的可能, 其也可作为甲状腺癌的主要诊断指标。

就性别而言, 甲状腺肿瘤多见于女性, 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4倍, 但本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性别间总钙化灶及微小钙化灶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甲状腺结节合并微小钙化是否为甲状腺癌与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DAS等[8]研究发现, 微小钙化区镜下组织形态为癌及癌周砂粒体形成。存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砂粒体由乳头尖端局灶梗死引起钙盐沉积于凋亡细胞而形成, 乳头进行性梗死导致了层状结构, 即为砂粒体[9]。在光镜下, 砂粒体为圆形、分层状、嗜碱性钙化球, 直径5~100μm, 几乎在其他甲状腺癌中看不到, 是乳头状癌的特征性表现。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 甲状腺癌在超声影像学上的特点与微小钙化有密切联系, 尤其对乳头状癌特异性高达87%~97%[10,11]。本研究结果与之亦相符:100例伴有钙化的甲状腺恶性结节中微小钙化灶72例, 其中乳头状癌63例, 滤泡状癌6例, 髓样癌2例, 未分化癌1例。因此, 微小钙化是预测甲状腺癌尤其是乳头状癌的特异性指标[12,13]。

综上所述, 甲状腺结节钙化灶的特点与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关系密切, 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 尤其对微小钙化灶患者, 临床应提高警惕, 高度怀疑乳头状癌的可能性, 建议尽早手术明确病理、及时治疗, 这样便可大大减少甲状腺癌的漏诊与误诊。

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钙化灶的特点与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70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超声资料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甲状腺结节钙化灶的特点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708例患者中超声显示甲状腺结节合并钙化灶201例, 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恶性结节100例, 占49.75% (100/201) 。201例中微小钙化灶为122例, 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恶性结节72例, 占59.02% (72/122) 。术后病理确诊的良、恶性结节中总钙化率分别为17.29% (101/584) 、80.65% (100/124) ;粗大钙化率分别为8.73% (51/584) 、22.58% (28/124) ;微小钙化率分别8.56% (50/584) 、58.06% (72/124) , 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不同性别间恶性结节中钙化灶及微小钙化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00例合并钙化灶的甲状腺恶性结节中微小钙化灶72例, 其中乳头状癌为87.50% (63/72) 。结论 甲状腺钙化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恶性结节钙化率高于良性结节, 微小钙化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恶性钙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外科诊治的乳腺肿瘤患者60例, 均为女性;年龄28~75岁, 平均 (47.6±6.8) 岁。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 包括乳腺良性肿瘤35例, 乳腺癌25例。

1.2方法

钼靶X线检查采用乳腺X线摄影机CR型、Amu-let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机。投照条件30~60m As, 23~28KV。2名放射科医生参照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 (BI-RADS) 阅片。

1.3 观察指标

观察病变多发钙化大小、合并肿块、单双侧、钙化密度、分布状态等特征, 并进行对照研究。分析钙化Le Gal分型[4]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病灶钙化特征比较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的病灶数、形态、密度、分布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中乳腺癌患者病灶数≥10个/cm2, 形态杈状、泥沙、短棒、针尖化比例, 等密度、节段性及线性发生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病灶形态圆点、小片及蛋壳状钙化比例高于乳腺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钙化Le Gal分型比较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钙化Le Gal分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1.52, P<0.05) , 其中乳腺良性肿瘤患者Le Gal分型Ⅱ型及Ⅲ型比例高于乳腺癌,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Ⅳ型及Ⅴ型比例低于乳腺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5]。乳腺癌好发于30~55岁的女性, 发病率高。乳腺癌早期多无明显临床表现, 从而忽视专业体检或辅助检查而延误诊治, 因此早期诊断是提高乳腺癌生存率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然是乳腺癌治疗预后的关键, 影像学检查在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乳腺肿块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彩超、磁共振成像。钼靶X线诊断乳腺肿瘤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且具有无创、无辐射、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等优点。

在乳腺癌普查中钼靶X线作为首选, 其能显示乳腺癌中微小钙化, 较其他检查更为敏感, 通过微小钙化发现早期肿瘤患者。乳腺癌钼靶X线检查主要征象为直接和间接征象。直接征象:肿物多位于乳腺内外上、内下象限, 不规则、质地较硬、边界不清、活动差;乳腺钼靶X线诊断细小钙化上要放大观察, 因为钙化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极为重要, 特别是钙化的形态、大小、密度、分布范围和多少。间接征象:肿物周围组织继发性改变, 包括肿块周围腺体组织结构改变、皮肤血管及乳房形态改变, 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 乳腺癌患者病灶形态杈状、泥沙、短棒以及针尖状钙化比例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病灶圆点、小片及蛋壳状钙化比例高于乳腺癌患者。乳腺癌钙化灶≥10个/cm2、等密度、节段性分布及线性分布比例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 乳腺良性肿瘤病灶呈区域性分布及弥漫性分布比例高于乳腺癌。乳腺癌病灶Le Gal分型Ⅳ、Ⅴ型钙化比例高于良性乳腺肿瘤。良性乳腺肿瘤Le Gal分型Ⅱ、Ⅲ型钙化比例高于乳腺癌。钙化是乳腺肿瘤常见的表现形式, 其具体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研究认为可能与坏死细胞矿化或细胞活跃分泌等有关[6,7]。钙化征象是乳腺肿块常见的影像学征象, 可发生于乳腺癌, 也可发生于良性乳腺肿瘤, 准确的鉴别诊断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改善患者预后[8]。

在乳腺良性肿瘤中, 由于蛋白沉积或微量出血等原因, 钙化多呈较高密度, 且多较均匀[9]。钙化的数量也是提示病变性质的重要因素, 多发钙化是指钙化数目>5个/cm2。有研究显示, 随钙化数量的增多, 乳腺癌的比例增高, 但钙化是否双侧发生对病变性质评价无帮助[10]。乳腺病变钙化Le Gal分型与乳腺良恶性病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 乳腺癌Le Gal分型Ⅳ或Ⅴ型钙化的比例高于乳腺良性肿瘤, 乳腺良性肿瘤Le Gal分型Ⅱ或Ⅲ型钙化比例高于乳腺癌。提示Le Gal分型Ⅳ或Ⅴ型钙化更倾向于恶性病变, 而Le Gal分型Ⅱ型钙化则提示良性病变可能大。

钼靶X线检查也有一些盲区, 当病变区与正常组织之间密度相近时、非肿块型乳腺癌或仅有微小钙化、局部的结构变化、皮肤水肿、投照部位包括不全对一些经验不足医师诊断有困难, 有时就影论影, 不与临床充分结合, 仓促做出诊断。总认为这样普查阳性率低, 工作有时疏忽, 导致漏诊。

综上所述, 钼靶X线检查能快捷、全面地提供乳腺内肿块形态、钙化及双乳大部分腺体的影像信息, 对微小钙化灶显示良好。但是乳腺癌的X线表现有时复杂多变, 特别是早期乳腺癌表现非典型, 因此造成钼靶假阴性, 原因除了与乳房腺体本身结构致密、脂肪组织少、X线缺乏自然对比度、小乳腺、病变部位等有关外, 投照技术、体位技术、加压方法都会直接影响钼靶X线检查的质量和疾病的诊断。诊断困难时应结合触诊和超声等检查, 以减少误诊。

摘要:目的 探讨良恶性乳腺肿瘤钼靶X线检查的钙化征象特征, 以提高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外科诊治的乳腺肿瘤患者60例, 其中乳腺良性肿瘤35例, 乳腺癌25例。患者均接受钼靶X线检查。观察良恶性乳腺肿瘤钼靶X线检查的钙化征象特征。结果 良恶性乳腺肿瘤患者的病灶数、形态、密度、分布、钙化Le Gal分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钼靶X线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病变钙化的特征, 对良恶性乳腺肿瘤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恶性钙化 篇5

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1年4月-2010年4月, 经钼靶X线摄影发现成簇样钙化而且有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Glory钼靶X线机头尾位和内外斜位2个常规体位投照, 必要时采用微焦点局部加压放大摄影。李坤成和孙泽民提出[1]:真正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重要X线征象 (例如:单个钙化的形状和钙化簇的形态) 却被忽视了, 因此对成簇样钙化的形态、大小、及成簇样钙化的整体形状等x线征象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以区别其良恶性。

2 结果

2.1 钙化颗粒的形状、大小:

细沙样钙化, 直径<0.5 mm的微小点状钙化;蠕虫样钙化, 直径<0.5 mm, 长约1 mm, 如"小虫子"样, 伸直、扭曲或呈叉状的线状影;粗颗粒样钙化, 直径>0.5 mm的圆点状、片状或团球形钙化。以上3种类型同时存在或只有其中2种为混合型。钙化点相互融合成为融合型钙化。40例细沙样钙化, 其中36例为恶性 (90%) , 4例为良性病变 (10%) ;4例蠕虫样钙化为恶性, 10例粗颗粒样钙化, 有1例为恶性, 其余均为良性, 36例混合型钙化均为恶性。本组病例未见融合型钙化。

2.2 成簇样钙化的整体形状:

类圆形、椭圆形或呈不规则形。9例粗颗粒样钙化和4例细沙型, 其整体形态呈较规则的类圆形或椭圆形为良性, 其余77例呈不规则形为恶性。

3 讨论

Lu H[2]等报道簇状钙化可分为五型:

3.1 粗颗粒型

直径大于0.5mm的一种钙化,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钙化数目一般较少, 很少呈单纯的区域性或弥漫性分布。此型远不如细沙型、蠕虫样或混合型恶性可能性大, 文献认为多为良性钙化。若其散在、游离分布, N/S<10枚/cm2则为良性病变;若成簇分布, N/S≥20枚/cm2应考虑乳腺癌。发现粗颗粒型钙化应手术切除, 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确定良、恶性, 良性者局部切除, 恶性者行乳癌根治术, 以减少漏诊率。

3.2 细沙型

直径在0.5mm以下似"泥沙"样微细钙化, 边缘规则或不规则, 密度可高可低;这种钙化数量一般较多, 分布广泛。文献认为是一种癌性钙化, 其恶性率达94.5%。因此细沙型微小钙化伴有肿块或N/S≥20枚/cm2、单发成簇或多发成簇且密度不均、大小不等时可诊断为恶性。当双侧乳腺有散在、稀疏分布的细沙型钙化并N/S<10枚/cm2时, 应为良性病变。细沙型钙化在良、恶性病变间有一定重叠性, 诊断时应慎重考虑。

3.3 蠕虫样钙化

长约1mm, 如"小虫子"样, 伸直、扭曲或呈叉状微小钙化;成簇分布或少许存在肿块内或与其他类型钙化并存。此类型比较少见, 不过一旦出现则恶性的可能性较大。故读片时应仔细辨别蠕虫样钙化的存在。

3.4 混合型

此类型钙化较常见, 以上3种类型同时存在或只有其中2种, 钙化数目多、密集。在患侧乳腺内局限或弥漫分布, 单发成簇或多发成簇。乳腺X线片上常伴有结构紊乱, 肿块多不明显。混合型微小钙化恶性可能性最大, 故乳腺X线片上一旦确认钙化为混合型应手术治疗。

3.5 融合型

钙化点相互融合, 形态怪异, 大小悬殊, 密度极高, 最大直径可达10mm以上, 常在肿块内局部出现。病理上以为是退化的一种表现, 无论出现在肿块内或无明显肿块均可见, 多数为纤维腺瘤。手术时有的病例发现除钙化斑外, 肿瘤已全部消失。

粗颗粒型和融合型多为良性钙化, 而细沙型、蠕虫样或混合型则恶性可能性大, 是常见的癌性钙化[3], 尤以蠕虫型、混合型钙化的恶性率最高。较多学者认为细沙型钙化在良、恶性病变间有一定重叠性, 诊断时应慎重考虑[4,5], 如何鉴别诊断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李坤成、孙泽民[1]指出:钝管性腺病、微囊性乳腺病、纤维腺病、纤维腺瘤等良性病变的簇状钙化属腺泡微钙化, 所以其钙化簇整体形状近似乳腺小叶呈圆形或椭圆形;微小钙化簇的形状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而在过去一直被忽视。本组13例良性病变中的9例粗颗粒样钙化和4例细沙型, 其整体形态呈较规则的类圆形或椭圆形, 而恶性的钙化簇其整体形状多为不规则形。由此可见钙化簇的整体形态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的作用值得重视。

刘煌辉[6]等对簇状钙化灶的研究发现:从单位面积钙化数目来看, 钙化越密集, 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大, N/S≥20枚/cm2时, 可认为有诊断价值;钙化数来看, 钙化数目越多, 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大。钙化密度越不均匀, 大小越不一致, 恶性可能性越大[7,8], 钙化点间密度不同、大小不一可能是钙盐沉积时间长短不同, 随时间延长首先形成的钙化密度相对较高, 体积相对较大;恶性微小钙化平均密度相对较低, 良性者平均密度相对较高, 可能是乳腺癌病史较短, 钙盐含量相对较低的缘故。

临床上面对簇状钙化点不外乎两种处理方案:手术活检或随访。我们分析簇状钙化点的主要目的是不要在临床上遗漏恶性钙化点, 同时尽可能将活检范围缩小。当然局部的病理活检仍是对簇状钙化点进行病理诊断的最基本有效的方法。总之, 簇状钙化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重要征象, 对提高乳腺疾病, 尤其是乳腺癌的诊断水平,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X线片中成簇样钙化对乳腺病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乳腺X线片中90例成簇样钙化其颗粒的形态, 大小及成簇样钙化的整体形状等特征, 并评估其良恶性。结果 40例细沙型钙化中90%为恶性, 10%为良性, 10例粗颗粒样钙化10%为恶性, 90%为良性, 4例蠕虫样钙化和36例混合型钙化均为恶性。成簇样钙化的整体形状呈较规则的类圆形或椭圆形为良性, 呈不规则形100%为恶性。结论 乳腺X线片中成簇样钙化的形态、大小、及成簇样钙化的整体形状对乳腺病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成簇样钙化,良恶性

参考文献

[1]李坤成, 孙泽民.乳腺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9-111.

[2]Lu H, Wang YP, Xing XD, et al.Early breast cancer:diagnosis with mam-mography and ultra sonography[J].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04, 20 (1) :38-40.

[3]潘芝梅, 李强.乳腺癌的临床X线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 (3) :186-187.

[4]赵亚平, 周世英, 刘荣波, 等.乳腺X线片中成簇样微小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 (1) :7-8.

[5]喻迎星, 许茂盛, 郑美君, 等.乳腺钙化的X线特征及其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 2002, 10 (5) :354-356.

[6]刘煌辉, 王维, 罗贤明, 叶斌, 等.乳腺钼靶片中簇状钙化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 2004, 6 (9) :1164-1166

[7]王晓, 陈连胜, 田斌, 等.乳腺癌钼靶X线钙化与HER 2/neu表达的关系及其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8, 17 (5) :436-439.

上一篇:安全区域网络下一篇:ABC管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