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号教学论文

2024-09-17

型号教学论文(共7篇)

型号教学论文 篇1

在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实验教学中, 护生一般用6.5号和7号头皮针, 但笔者发现用6.5号头皮针或7号头皮针穿刺时, 护生常常因紧张、疼痛导致穿刺失败。2011年4月笔者对自己所带班级86名护生用5.5号和7号头皮针进行自身对照静脉穿刺, 以探讨不同型号头皮针对穿刺效果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笔者所带班级护理6、7班学生共86名, 均为女性, 年龄17~19岁。进行静脉注射时用7号头皮针穿刺1次, 共86次;静脉输液时用5.5号头皮针穿刺1次, 共86次。两个班学生均为同一年级, 同一教师授课,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操作方法

在2天内分别用7号头皮针和5.5号头皮针 (即第1天做静脉注射实验, 第2天做静脉输液实验) 进行实验。所用实验用物均符合无菌原则及操作要求。操作时被穿刺护生取平卧位, 两次穿刺均选择相同部位的手背或前臂下段静脉作为穿刺点, 操作程序均按《基础护理技术》规定进行。笔者观察两种型号的头皮针穿刺的成功率, 询问护生进针时的疼痛感觉, 并调查护生愿意选择哪种型号的头皮针。

1.2.2评价方法

穿刺成功的判断标准:静脉穿刺顺利, 进针后见回血, 固定后液体流入通畅、局部无渗出无包块为一次穿刺;未见回血, 退针后再次穿刺成功为二次穿刺;二次穿刺失败, 退针后再次穿刺为三次穿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种型号头皮针穿刺成功率比较 (见表1)

注:P<0.05

2.2 护生愿意选择头皮针型号的统计情况 (见表2)

3 讨论

3.1 用5.5号头皮针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表1显示, 用5.5号头皮针比用7号头皮针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高29.07%。研究显示, 静脉穿刺时进入血管内的针头越长, 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 患者的疼痛反应越强。7号头皮针直径粗、针梗长, 致使被穿刺护生因剧烈疼痛或疼痛时间延长而产生恐惧, 这样不利于护生之间的配合, 易导致穿刺失败[1]。

(1) 5.5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直径细、针梗短, 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较小, 使护生的疼痛减轻。同时, 5.5号头皮针消除了粗大针头对护生的视觉刺激, 减轻了护生的恐惧心理, 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2) 5.5号头皮针较7号头皮针斜面长度短, 使用轻巧灵活, 护生穿刺时能较好地掌握进针的角度和深度, 不易穿透血管壁, 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

(3) 表2显示, 96.51%的护生愿意选择5.5号头皮针, 说明5.5号头皮针满足了绝大多数护生减轻疼痛的愿望。

总之, 用5.5号头皮针能减轻静脉穿刺给护生带来的疼痛, 消除了护生的恐惧心理, 减轻了血管壁的损伤, 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但教师一定要让护生明确, 将来进入临床工作后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药物的性质等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型号的头皮针在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实验教学中的穿刺成功率。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86名护生用7号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 静脉输液时用5.5号头皮针进行静脉穿刺。比较两种不同型号的头皮针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5.5号头皮针穿刺成功率为88.63%, 7号头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为59.36%, 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静脉注射和静脉输液实验时, 选用5.5号头皮针可大大提高穿刺成功率, 减轻护生静脉穿刺时的疼痛, 实验时提倡选用5.5号头皮针。

关键词:头皮针,护理技术,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于瑞花, 兰胜才, 张爱华, 等.不同进针长度行静脉输液时对血管壁影响的对比研究[J].山西护理杂志, 2000, 14 (4) :5~6.

航天型号研制风险控制研究 篇2

航天型号研制中,一个全新的型号要经历预研、方案研究、初样、正样等阶段,经历多种力学、电磁、真空低温环境等条件的考核,整个过程可谓风险重重,对型号研制项目的顺利发展产生极大的威胁。因此必须要研究项目中的风险,加强研制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以保证研制质量、缩短研制周期。

90年代初国际上便在一些型号研制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计划,美国航天局发布的《计划和项目管理过程与要求》中便明确规定了运用风险管理作为保障计划和技术成功的重要决策依据[1]。欧空局也于2000年颁布了风险管理标准[2]。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风险管理逐步受到重视,我国学者也逐渐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金恂叔就航天项目中风险管理的内容、要求、过程介绍了国际上的使用情况,强调了我国航天型号开展风险管理的重要性[3]。王立炜等探索了航天型号研制技术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和评价的一些特有方法[4]。

本文结合航天型号研制的特点,研究了卫星型号研制过程的风险管理过程与风险控制措施,并给出了一些实践建议,为加强型号研制过程的风险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1 型号研制风险管理过程

(1)型号项目风险

型号项目风险是指可能对型号项目产生负面影响的潜在问题,是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性能约束条件下型号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度量。风险是不确定事件发生可能性及其影响的函数,即:Rf=誗Pf,Cf誗=Pf×Cf。

式中,R(Risk)为风险度量值,P(Probability)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C(Consequence)为风险事件产生的影响,下标f(Failure)表示不利于型号项目的风险事件。

(2)风险管理基本过程

型号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处理型号项目风险的行为或项目活动。借鉴美国国防部2006年所定义的风险管理过程,并结合以往研究的成果,本文将风险管理过程定义如下图1所示。

1)风险识别

对型号项目而言,风险识别指从系统、分系统、单机产品的各个系统角度和从型号产品研制过程的角度梳理出可能引发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的过程。风险识别是分析系统的技术薄弱环节及其不确定性影响较大之处,得出系统的风险源,并按规定格式将这些风险源形成文件供风险分析时参考。

2)风险分析与评估

风险分析是检查每个已识别的风险,细化对风险的描述,分析其诱发原因,确定其后果或影响。风险分析的目的是要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及其后果,以及为避免经识别的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而采取防范措施的时间范围。风险分析工作包括:评价风险的特性,对风险进行分类,并将风险分别按轻重缓急排序。

3)风险计划

在充分认识存在的风险的基础上制定风险计划,目的是要决定如何对待这些风险。风险管理计划包括:风险管理过程概述;组织或个人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风险管理过程的详细叙述;风险管理的时间表和资源的分配;有关部门风险的信息(风险清单);减轻风险所采用的方法。

4)风险跟踪与监测

风险跟踪与监测是在整个研制过程中依据风险监测体系,持续的、系统的跟踪并评价风险处理活动的执行情况。目的是准确和及时地收集有关信息并将经过整理的风险信息提供给有关人员和部门。跟踪这些风险状态的信息对风险管理过程的下一步工作,即“控制”十分关键。当对一项或一组风险制定了减轻计划,对该计划就需要跟踪,了解它是否得到准确地及时地执行。

5)风险控制

控制工作的目的是要对风险及其减轻计划进行及时和有效的决策。该过程包括对跟踪过程提供的信息和状态报告进行分析,决定应如何行动,然后实施这些决策。决策者需要知道风险的性质是否有重大变化,减轻计划的效果如何。如有必要,可能要修改计划,取消不再存在的风险或实施一项应急的计划。

2 航天型号研制的风险控制的基本措施

风险控制是通过各种技术经济手段降低、分散或转移航天工程型号研制风险的过程。为了有效地控制风险,可以采取各种策略和方法。型号研制的风险控制策略主要有:

(1)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两种手段。有形的手段如工程法,无形的风险预防手段有教育法和程序法。

(2)风险抑制

风险抑制措施是通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减小风险后果不利影响的损失程度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在型号研制中实施减轻策略时,通过每一个具体风险的减轻,使项目整体失败概率下降。对已知风险,如总师班子的水平能力风险、生产制造能力风险等可以通过提高人员管理及技术能力达到减少风险发生的目的;对可预测风险,如系统复杂程度风险、战技指标的可达性风险等则可以采取迂回策略,将每个风险因素都减少到可以接受的水平;对于不可预测风险,如技术难点风险,不可测因素较多,但通过增加技术投入,加强试验特别是仿真试验等,可将其转化为可预测风险或已知风险。

型号研制项目所有风险中只有一小部分对项目威胁最大。因此,要集中力量专攻威胁最大的那几个风险。有些时候,高风险是由于风险的耦合作用而引起的。一个风险减轻了,其他一系列风险也会随之减轻。

(3)风险转移

转移风险是将项目本身面临的损失转移给其他一方去承担的行为。主要通过合同或协议,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项目以外的第二方身上。采用这种策略所付出的代价大小取决于风险大小。当项目的资源有限,不能实行减轻和预防策略,或风险发生频率不高,但潜在的损失或损害很大时可采用此策略。

(4)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又称风险承担,是指项目班子自己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主动风险自留是指项目管理者在识别和衡量风险的基础上,项目班子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全部或部分。被动风险自留是指项目管理者因为主观或客观原因,对风险存在性和严重性认识不足,没有对风险进行处理,风险发生后由项目班子自己承担风险损失。风险自留是最省事的风险规避方法,在许多情况下也最省钱。当采取其他风险规避方法的费用超过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数额时,可采取风险自留的方法。

(5)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很严重,又没有其他策略实施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采取回避策略之前,必须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对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有足够的把握。采取回避策略,最好在项目活动尚未实施时。放弃或改变正在进行的项目,一般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6)风险权衡

一味地降低风险,采用低风险选择,也不是最理想的决策。风险是与效益直接相连的,这就有一个权衡的问题,风险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而是要把项目风险确定在一个可控制的适当水平上。如何对项目风险进行权衡,目前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主要是根据决策者的经验(包括成功的与失败的),并参照装备研制领域的某些成功的范例,综合分析后做出决策。有关经验表明,只要决策者注意这个问题并有意识地加以考虑,权衡效果一般来说就好些。

(7)后备措施

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定后备措施。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要动用后备措施。主要包括预算应急费、进度后备措施和技术后备措施。

上述各种控制策略,各有其特点,在型号研制的风险控制中,应根据控制目标和具备的条件,选择最有利的控制策略及其组织,选择风险控制策略。首先,要充分估计来用这种方法对实现总体目标的有效性,为此,要预测各种控制策略对目标的可能影响和结果。其次,要制定一系列标准,并依据该标准作出选择。

3 加强我国航天型号研制风险控制的几点建议

在充分借鉴NASA工程项目风险控制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航天型号有效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型号风险控制机制。

(1)成立风险控制委员会和型号风险控制组;

(2)建立针对型号产品全寿命周期的风险控制大纲,明确风险控制工作项目;

(3)明确风险控制的详细程序;

(4)制定风险控制的相关规范;

(5)明确相关组织部门和岗位的风险控制职责;

(6)各型号按研制阶段分级开展风险控制工作并贯穿于型号研制全过程;

(7)建立重大风险报告制度;

(8)制定型号风险控制分级评审制度,如将风险控制作为产品验收、分系统交付、型号转阶段和出厂放行条件之一。

第二,规范风险信息收集,建立风险信息库。风险数据库是指收集、维护与分析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获得与使用的数据资料库。主管部门应结合型号制定标准、文件和风险信息采集模板,规范风险相关信息的收集,如建立候选风险信息单、(正式)风险信息单、风险列表、风险评审表、风险汇总报告表等。

各型号单位应按照要求建立风险信息库或信息系统,提供风险跟踪和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对风险信息进行唯一标识,实时跟踪风险特征变化的状态信息,获得重大风险事件项目及其变化的早期预警,以便尽早做出风险应对决策。

第三,抓住型号研制项目风险管理的两个关键环节。型号研制过程,对研制方而言,是将用户方的需求进行物化与管理的过程;对于用户方而言,是对整个研制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的控制过程。因此,在型号研制项目风险主动控制管理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其一,研制方是风险控制的主体,引导和促使研制方积极采取主动方式开展风险控制,是控制风险的根本途径所在。其二,用户方对研制方的风险控制过程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控,这是降低风险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四,加强风险控制与知识管理的融合。正如NASA在阿波罗、航人飞机和国际空间站等重大宇航工程项目中将风险控制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经验教训和工程实践可以有效地帮助工程人员降低那些可能重复发生的影响任务安全、成本、进度和技术性能的风险事件,如NASA的ESMD实施了基于知识的风险、知识共享论坛,经验培训等活动。知识管理应形成一种持续地共享和学习的文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以往重大失败和灾难的再次发生。

第五,加强竞争机制。国防工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有大量资本进行项目准备、建设高技术生产能力以及聘请技术人员,高资本的要求相对阻碍了新企业进入该行业。另外,型号研制工艺、技术日益复杂,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参与到其中的,使得我国承担型号研制的企业往往只有一家,造成军品市场垄断性很强,限制了型号研制的发展。加强竞争机制,并不等于必须上生产线,可以进行方案或样机竞争。美国、前苏联无论如何都坚持保持两个或更多对立竞争的研制和生产集团,通过竞争来降低研制风险。针对我国型号研制现状,在保持竞争公平性的基础上,也可以实行有限的市场竞争,运用市场手段促进型号研制的经济有效性。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值得考虑的措施:如要平衡好国际间型号研制合作与自主研制的关系,多国联营协同研制的方式可以在多个合作伙伴中分散设计和研发费用,减少重复性工作,并共同分担风险。但同时要注意合作中暗藏的风险,如一旦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型号研制就有变为被动、甚至彻底前功尽弃的风险。

摘要:航天型号研制是国防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多学科、多专业综合的系统工程,整个过程可谓风险重重,因此对其风险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作者在以往对型号研制风险管理过程和控制措施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航天型号研制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并对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型号研制,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NASA.Program and Project Management rocesses and Requirements[Z].APG710515A,1998.

[2]ECSS.Space Project Management:Risk Management[Z].ECSS2M200203A,2001.

[3]金恂叔.谈风险管理在航天器研制中的应用[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02(6):26-32.

小型断路器型号的含义 篇3

DZ4760AC25型。其中DZ为塑壳;47为设计序号;60 A为框架等级为60 A;C为瞬时脱扣过流倍数按照明分类, 如5~7或7~10倍 (D为动力型10~14倍) ;25为额定电流。

NS100N-STR22SE-100/3P-P-RC型。NS为施耐德产品代号;100为框架电流等级, 有100, 160, 250, 400, 630 A;STR22SE为电子脱扣, 用于NS100, 160, 250;100/3P为额定电流100 A, 极数为3极;P为选择小型空气断路器 (F为固定式, D为抽出式, FC为板前接线, RC为板后接线) 。另外, 后缀还可以有:MX/MN为分励、失压线圈, OF/SD/SDE/SDV为多功能辅助开关, MCH为电动操作机构, ME/MB/MH为漏电保护模块、电流表模块、电流互感器模块等。

HGM45-63C403P+OF型。其中HG为生产企业代号;M为断路器;45为设计序号;63为壳架等级瞬时电流inm=63 A;C为脱扣器类型 (C为照明保护, D为动力保护) ;40为额定电流 (可分为1, 3, 6, 20, 25, 32, 40, 50, 63及100 A等) ;3P为极数 (可分为1, 2, 3及4P) ;OF为可配电气附件 (辅助触头) 。

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管理系统研究 篇4

软件配置管理 (SCM,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为软件开发提供了一套管理方法和原则[1]。它控制着整个软件系统的演变过程, 其目标是对从软件项目启动开始到软件报废为止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的学科。根据IEEE标准中软件配置管理的定义, 配置管理系统以版本管理、变更管理、状态统计和配置审核这4种基本功能的具体实现, 对软件开发进行标识、控制与管理[2]。

基线和软件配置项是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对象。基线 (Baseline) 即软件生存期中各开发阶段节点, 只有通过变更控制过程才能修改它们;软件配置项 (Software Configuration Item) 即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 是软件工程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项, 如需求、测试计划和源代码等。SCM活动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对基线和配置项的变更进行标识、控制, 确保变更正确实现, 并向其他有关人员报告变更。在软件全生存周期内, 软件变更是不可避免的, 而变更加剧了项目中软件开发者之间的混乱。SCM能协调软件开发过程, 使得混乱减少到最小, 能够有效地提高软件的生产效率。

航天软件一般是嵌入航天控制系统的数据处理机和控制处理机的核心软件。由于航天软件在航天系统中的重要性, 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可修改性。航天控制软件是整个航天系统的控制核心, 如果实时性不能满足, 将导致各个分系统的运行混乱, 无法完成预期任务。航天系统的可靠性要求更高, 航天系统原则上不允许出错, 然而航天总体对软件需求处于不断变更过程中。因此, 在航天软件的开发过程中, 实施软件配置管理十分必要, 这样才能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处于可控状态。

航天软件系统庞大而复杂, 成本高, 开发周期长, 因此, 航天软件产品必须具有较好的重用性和可维护性。细化软件配置项、规范化基线和软件配置项标识, 实现软件产品横向、纵向可追溯性, 是提高软件可重用性的有效方式。为了提高航天软件质量, 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三库独立, 应严格控制三库的访问权限, 明确三库的备份方式。

1 概述

考虑到航天软件的特点和航天软件研制的现状, 航天型号软件研制的基本阶段包括:系统需求、软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实现、软件组装测试、软件确认测试、系统联试[3]。考虑到航天型号软件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变更、重用性和验收交付工作, 航天软件研制过程还应包括:软件更新与更改、软件重用和软件验收交付3个阶段。航天软件配置管理系统, 对航天软件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实现的代码、参考的标准、产生的数据等软件产品识别成独立的配置项。为了实现航天不同型号的分系统软件配置项的重用性, 本系统对各个航天型号软件分系统中共有的模块、结构、设计和规格说明等独立标识成配置项, 独立管理, 跟踪所有的配置项和它们的版本、记录、评审、批注等, 跟踪全部更改申请和问题报告。

2 软件总体设计

航天软件配置管理系统采用较为流行的B/S软件架构体系, 包括数据库层、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现层4个部分, 如图1所示。4个层次之间相对独立, 使数据显示、逻辑处理、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相对独立, 对前台的更改不会直接影响到后台。4个层次又相互联系共同完成从客户端请求到服务应答显示的整个交互过程。

表现层是和用户直接交互的部分, 显示在客户端的浏览器上。它将用户的操作转化成可执行的命令, 传递给业务逻辑层, 经过后台处理后的数据经过表现层转变成用户期望看到的表现形式。航天配置管理系统的主界面下分成库管理、配置项管理、基线管理、配置审计、配置状态报表和权限管理几个功能模块。

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中枢神经, 负责各种业务逻辑转换和流程的传递、控制。它接收客户端的命令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将获取的数据传递给表现层。由于航天软件管理的严格性, 对配置项和基线的出入库、变更、状态报告以及库和配置的权限设置有严格的控制逻辑。

数据访问层负责读取数据库中的各种实体数据, 将数据按照业务逻辑的要求呈现出来。同时, 响应业务逻辑层对数据库中各种实体数据的更改。

数据库层是用来存储各种实体数据的数据库。按照航天配置管理系统的要求, 需要定期对数据库进行备份。

3 数据库设计

航天配置管理系统的数据库, 集中存放着配置信息和数据。数据库设计直接关系到软件的实现和系统性能, 是系统整体设计的关键环节。库、项目、配置项和基线的E-R模型如图2所示。由于篇幅限制, 本文只给出简图。

航天软件配置管理系统在库管理方面采用集中存储、分类管理、透明访问的策略, 直观体现CMM中对开发库、受控库和产品库三库分离的软件配置管理需求[4]。从E-R模型简图中可以看出, 在一个配置库中存储着多个项目, 每个项目中存储着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配置项。同时, 在软件生命周期中有若干条基线, 每条基线中有若干个配置项, 一个配置项也包含于多条基线中。

4 配置项管理

针对航天软件工程的特点, 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管理系统中配置项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项包括:标识配置项、维护配置项、配置项更改控制、配置项历史信息和配置项查询。

4.1 标识配置项

按照CMM的要求, 需要标识每一个拟置于配置管理下的工作产品。根据航天软件工程的要求, 航天配置管理系统中标识的配置项包括:航天软件研制规程 (航天总体签发) 、航天软件研制文档和代码等相关标准 (航天总体签发) 、航天软件开发中使用的工具、航天软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文档、航天软件的实现代码。

本系统中配置项标识的命名规则为:航天型号_分系统代号_配置项类型_阶段代号_附加信息_版本号。配置项类型包括标准、规程、工具、文档和代码;阶段代号为航天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的简称;附加信息用于细化和维护配置项;版本号用于版本控制。

4.2 维护配置项

维护配置项提供和维护每个配置项的描述。它表明如下内容:每个配置项的负责人、何时进行配置管理、每个配置项被分解为哪些较低层次的配置部件。

在配置项标识中的附加信息用于细化和维护较低层次的配置项。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来说, 细化软件配置项必然会增加管理的代价。在航天软件系统中, 对配置项进行子配置项的划分, 能够实现对关键模块进行更好的继承。将关键子模块进行配置管理, 既能够突出重点, 独立管理子配置项, 又可以通过配置项标识中的附加信息与父配置项加以区分和关联, 如图3所示。

4.3 配置项更改控制

软件配置控制是一个对提出的配置项更改建议进行评价, 并对已批注的更改予以协调实施的过程。对一个配置项的软件配置控制工作仅仅在它的配置标识建立并列入基线以后才能出现。软件配置项控制要求定义出修改每一个配置项所需要的权限级别, 以及更改某一配置项要求的处理方法。配置项更改控制流程如图4所示。

配置项变更的基本流程为:变更申请人提出变更申请, 软件负责人进行影响域评估, 项目总师或者项目CCB (Configuration Control Board, 配置控制委员会) 审批通过后, 变更申请人提交出库申请单, 然后总师审批通过后, 配置管理负责人完成配置项出库, 变更实施人实施配置项变更;配置项变更验证人完成对配置项的验证, 生成变更报告单;总师审批通过后, 变更申请人提交入库申请, 总师审批通过后, 配置管理员再入库。

4.4 配置项历史信息

保持每个配置项的历史, 足够详细地对配置项的配置管理进行记录, 使得能够恢复以前的版本。

按照项目编号、课题编号、配置项阶段、配置项附加信息等, 列出配置的家族关系。

4.5 配置项查询

配置项查询是配置项管理的重要部分, 为了实现配置管理的有效性和软件的重用性, 对配置管理查询设置操作权限是必须的。航天配置管理系统中支持对配置项的查询条件包括:按照配置项标识查询、按照配置项负责人查询、按照型号标识查询、按照课题代号查询、按照配置项类型查询、按照阶段查询、按照关键字查询等, 这样可以实现按照客户要求, 定制多种形式的配置项信息显示。

5 应用前景

基于B/S架构的航天软件配置系统, 具有界面友好、管理规范、实用性强的优点。使用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系统对航天型号软件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能够给航天软件的开发带来以下好处:

(1) 解决多重维护问题[5]。在航天项目开发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并行开发的需求, 采用配置管理, 可以支持不同的开发人员并行开发。同时, 采用配置管理活动能够系统化地标识版本, 并控制版本的变更, 采用统一的备份规定, 可以避免丢失版本或不知版本。

(2) 建立组织知识和过程财富。由于航天项目开发周期较长, 而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员流动频繁, 如果没有必要配置管理流程和工具, 个人知识很难转换为组织知识和过程财富。

(3) 便于项目成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展状况。经验表明, 在航天型号软件开发中, 越早发现缺陷和风险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 代价越小。配置管理的重要作用就是提高软件开发过程的可视性, 使得问题能够及时被发现。

(4) 有效管理和跟踪变更。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能够实现对航天用户不断变更的需求实现记录、监控和管理。

(5) 提高软件质量和重用性。航天型号软件配置管理系统能够有效规范航天软件过程开发, 提高软件产品质量。对配置项关键模块中的共用功能模块, 识别成子配置项, 加以独立管理, 能够有效提高软件重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志才.航天软件配置管理[J].现代防御技术, 2001 (6) .

[2]IAN SOMMERVILLE.软件工程[M].第6版.程成,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汤铭瑞.航天型号软件研制过程[M].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4.

[4]黄晖, 王泉.航空软件配置管理系统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J].航空计算机, 2010 (4) .

通用飞机型号工程管理模式探究 篇5

1.飞机型号工程管理概述

一个飞机项目其实就是某一个飞机型号, 飞机型号工程的管理涵盖了飞机的整个“生命周期”。对飞机的各项指技术标进行改进也就意味着飞机项目有了新的发展, 达到客户对飞机的各项要求。民用飞机研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个民用飞机项目往往包含成百上千个子系统, 需要成千上万的人长时间协同和努力才能完成。尤其是全新研制的飞机, 设计、工艺和生产准备的工作量非常大。

2.我国通用飞机型号工程管理发展历程与进展

与国外航空事业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国起步较晚, 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伴随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国家自身的不断探索攻坚, 我国通用飞机型号的工程管理日趋成熟和完善, 并积累了大量飞机型号研制的宝贵经验, 高度的计划管理也成功地运用到飞机研制中, 特别是在某些具体的工程管理中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并于2001年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项目管理体系 (Chinese-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简称C-PMBOK) , 填补了我国在项目管理体系上面的空白。

在具备了一定的航空制造经验和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我国通用飞机项目管理广泛采用矩阵式管理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 某些弊端也开始显现, 如国家控制力度过大所导致的对市场趋势的不适应以及项目层级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的资源利用不合理等。进入21世纪以来, 由于信息的交流日趋广泛和深入, 跨国、跨公司间的飞机研制已经成为新常态, 对飞机型号工程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3.通用飞机型号工程管理模式分析

飞机型号工程管理是在航空工业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管理要求提出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备周期长、幅度广、涉及专业深以及涵盖企业多等特点。飞机型号工程的管理必须要有层次、成体系, 要有严密完善的组织计划以及良好的指挥和协调, 项目的指挥和诊断、工程的协调、技术的评审、状态和统计过程的控制等必须做到有机统一。

3.1以型号项目为中心实施系统化管理

鉴于飞机型号具有整体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 可以采用不同的系统理论, 如一般系统理论、大系统理论和运筹学等, 从整体性、多角度上对飞机型号进行管理。各项系统工作必须把飞机交付作为总目标, 各项管理子系统都必须围绕3个核心问题展开各项工作。“项目产出物是什么”、“项目的完成者是谁”和“怎样完成项目”3个问题分别明确了项目目标、项目组织和项目的研制等三大核心内容。

围绕上述三大核心内容对项目进行系统化分工管理, 明确各个阶段中的工作。首先是可行性研究阶段。在对技术要求、经济和周期进行论证时, 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就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单位给定的标准进行一系列的论证工作, 包括标准资料的收集、各级主管人员的聘用等。第二, 在总体方案的论证阶段, 应该严格按照《设计评审规范》, 对本阶段的各项决策进行合理的论证并完成设计报告。第三, 工程设计阶段主要是设计单位按照生产图纸和相应的技术文件展开型号项目的研制工作。包括样机的研制和定型、经济效果的标准化计算等也必须参照《飞机型号标准化审查报告》和《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计算方法》进行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实施。

3.2以网络计划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时, 采用网格计划技术, 以网格图为基础来安排各项工序。总工程师在接到总部公司的飞机型号任务书之后, 开始与客户共同编制一级网络计划。并由各工程部门分别编制项目设计和试验计划、工艺筹备计划、技改方案和生产准备计划, 采用网络图或者甘特图的形式完成二级网络计划。根据研究项目, 如正向研究项目和经验项目的不同, 网络计划可分为计划评审技术 (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简称PERT) 以及关键线路法 (Critical Path Method简称CPM) 。这两种网络计划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都是以工期最短、资源耗用最少、成本最低为目标, 运用数学分析和计算机建模的方法进行项目方案的最优化设计。对于工程巨大、协作部门广、组织关系复杂的项目, 更有利于发挥出网络计划技术的优势。

3.3以并行工程技术改进工作模式

传统的工程模式是按照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调度这样串行的流程进行。这样的模式结构简单, 但是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产品质量难以达到最优。而并行工程技术 (Concurrent Engineering) 是一种集成化的、各项工艺过程并行的开发模式。该技术将传统的制造工艺、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系统管理手段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有机地整合到了一起。每一个工程环节都是由各相关人员联合制定方案, 之后随即交回各自部门进行具体的流程操作, 彻底解决了各部门在开发产品过程中的各种反复和周期延长的诟病以及矩阵式管理中存在的控制效力低下和组织结构冗杂的问题。并行工程技术的运用, 大大地减少了工程经费, 缩短了项目周期, 也使得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可观提升。

3.4以工业工程技术精化管理组织与过程

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简称IE) 起源于美国, 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简称AIIE) 和日本IE协会 (Japan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简称JIIE) 的观点, 工业工程指的是运用数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 对人、物、料进行设计、管理和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流水线作业, 将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涉及的项目系统综合起来, 系统性管理, 有利于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就某个飞机型号项目而言, 工业工程的第一步是对项目、资源、进度进行规划。其次是各种财务预算和劳动力需求估算, 以便精确地测算出产品的费用。紧接着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工作测量, 并对产品工艺和劳动时间等要素进行定量研究。在管理过程中, 信息的监控是不可或缺的, 管理者应该根据工业工程活动中收集到的信息, 准确、及时地做出相应反应, 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在飞机项目管理组织过程中, 应当严格按照工业工程的各项指标, 对企业资源进行统一调度, 集中管理。从而去除不必要环节, 提高效率, 控制成本, 增加公司效益。

4.新型通航企业应用实例与评价

近年来, 无论是中国商飞的ARJ21和C919, 还是中航工业的新舟60、新舟600和新舟700, 都在型号研制上取得了卓越成绩。通过上述几个型号的项目管理实践, 我国民机制造商的项目管理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此基础上, 民机制造商的项目管理意识从“专业主导”向“产品主导”转变, 从串行组织模式向并行组织模式的转变, 而不再刻板地依从各个业务模块之间的先后顺序, 而是让下游的业务模块事先参与进来。在组织形式上, 重新定义了项目与现有职能部门的关系, 项目人员角色、职责、汇报关系、聘用规则、绩效管理方式发生变化, 项目与职能岗位实行分线管理。

结语

综上所述, 通用飞机型号项目工程大, 投资大, 风险高,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以及效益的提升, 必须从全局出发, 做好项目的工程管理工作。鉴于我国在通用飞机型号的工程管理方面起步晚、底子薄, 必须借鉴和吸收国外航空公司项目管理等各方面的经验, 相信不远的将来, 我国在航空制造业方面也能取得新的突破。

摘要:本文对我国通用飞机型号工程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阐述, 详细介绍了网络计划技术和并行工程技术在飞机型号工程管理中的运用。并结合我国已经实施的飞机项目型号项目管理案例, 对通用飞机型号工程的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飞机型号,网络计划,并行工程,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鹏.浅议飞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优化[J].企业导报, 2012 (22) :46-47.

[2]邬斌, 杨洋.民用飞机型号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体系研究[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12 (S1) :199-202.

[3]舒湘沅.飞机型号研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 2004.

[4]邬斌.飞机型号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编制方法探讨[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 2012 (S1) :191-194.

提高型号软件可靠性的措施 篇6

关键词:型号软件,可靠性,措施

1 概述

软件可靠性对于现代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具有重大影响, 已经成为影响武器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因素[1]。1991年, 在海湾战争中, 美国的爱国者导弹由于跟踪软件的问题, 时间累积差了1/3秒, 导致导弹落在自己兵营中, 造成28人死亡, 98人受伤;1996年, 欧洲航天局发射的阿里安V火箭, 在火箭起飞后37秒后星箭俱毁, 原因就是在发射前, 惯导系统未进行充分的地面测试, 其沿用了阿里安Ⅳ火箭, 而阿里安V火箭的功率以及飞行速度都大于阿里安Ⅳ火箭, 因而惯导系统无法及时处理所接收到的庞大数据, 最后只好自动关机, 导致火箭采取了“自杀”行动。鉴于软件在武器系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可靠性对武器系统的重要影响, 在软件的研制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软件的可靠性设计, 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可靠性, 确保武器系统的整体性能得以充分发挥。

2 影响型号软件可靠性的主要因素

2.1 嵌入式软件可靠性设计不够完整。

在型号的研制过程中, 研制单位常常将型号软作为硬件产品的一个附件来对待, 由此在设计过程会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型号软件尤其是嵌入式软件, 最终是要嵌入到硬件中, 因而在研制过程中不考虑软件的特殊性, 而是把软件和硬件的研制混为一谈, 在可靠性设计上只考虑硬件的指标, 未将软件纳入单独考核, 造成武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

2.2 软件测试和验收不够充分。

型号软件设计完成后, 充分的测试是保证软件能够稳定、可靠的运行。而实际, 软件研制单位由于专职测试人员、测试工具、手段的缺乏, 测试计划安排时间过短, 测试管理制度不健全, 造成很多单位只是简单几个测试用例来测试;有的单位研制的嵌入式软件, 仅在模拟环境进行了测试, 未在真实硬件环境验证就交付使用;还有的研制单位进行软件验收仅是走过场, 只是对预先指定的几个用例测试, 起不到测试的应有作用, 因而造成软件的缺陷多、故障多。

2.3 软件评审和验收流于形式。

尽管软件研制单位会组织阶段评审, 但是很多评审仅仅是一种形式。尤其嵌入式软件研制单位一般都是将软件的评审和验收与其配套的产品进行, 仅凭借武器整体功能能否实现或系统的某个测试结果来验证软件的运行状态、评定软件的质量。评审中, 对软件的可靠性、编码的规范性、文档的齐全性、技术项目的先进性等都没有进行全面审核。

2.4 软件配置管理工作比较混乱。

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状态、版本较多, 有的软件开发人员未对软件的状态和版本进行标识, 更改不严格按照质量管理要求进行控制, 造成软件管理十分混乱, 软件的错误也非常多;还有的软件研制单位, 未设置配置管理员或配置管理员也如同虚设, 配置管理人员对配置管理概念不清, 使型号软件基本不受控状态, 往往在做飞行试验时发现软件的版本不是最新的版本。

3 提高型号软件可靠性的措施

3.1 贯彻“三化”设计。

软件同硬件产品类似, 提高软件可靠性的一种关键方法就是贯彻“三化设计”, 即通用化、系列化、模块化设计。一般来说在实现软件的功能的时候尽量采用顺序控制结构、条件控制结构、循环控制结构等基本结构, 尽量避免复杂结构、复杂逻辑和复杂函数的使用, 以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实现软件功能。

3.2 加强软件的需求分析。

通常软件需求分析这项工作由资历比较深、技术水平比较高、经验非常丰富的人来担当, 在航天领域, 大多数都是由副主任设计师以上承担此项任务。在需求分析阶段, 应成立需求分析小组, 成员应包含软件需求人员、经验丰富的开发人员若干名、使用方技术负责人及软件设计人员和软件测试人员等。应综合考虑不同的专业背景, 以便考虑更加周到细致。

3.3 代码走查。

在实际对型号软件的测试中, 通过代码走查方式一般能发现30%~70%的逻辑设计和编码缺陷。在实际的代码走查过程发现, 代码走查发现问题的比例与测试人员的知识、能力、经验、负责程度关系很大, 如果与测试人员恰好是该领域的专家或在此方向有很深的研究, 就能发现更深层次的问题, 并能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

3.4 测试用例设计。

软件测试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与测试用例的设计与选择息息相关。若测试用例设计得不合理、不全面, 在执行测试时就不可能覆盖到全面。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应能预知程序运行后的正确结果;在设计测试用例时, 应包括合理或不合理的输入条件;要严格执行软件的测试计划, 排除测试的随意性;做好测试用例的保留工作, 以备后续复查。

3.5 软件的测试工具选择。

在软件测试过程中, 自动化的测试工具不仅能减轻测试的劳动强度, 而且在相同的时间和人力条件下, 测试的效率和测试准确度也会有大幅提高, 测试质量也有较好的保障, 如Testbed、Logiscope等。利用测试工具, 可对被测代码进行静态结构分析, 分析软件的数据流图, 帮助测试人员发现程序中的问题,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6 强化软件的配置管理。

由于软件配置管理过程十分繁杂, 管理对象错综复杂, 若采用人工的办法不仅费时费力, 还容易出错。如CVS软件就是用于在C/S系统下多人开发环境下的源码维护工具, 通过它可查看版本的状态, 还可追溯版本更改的原因。

3.7 做好软件阶段评审的把关作用。

软件阶段评审是改进和提高软件可靠性的一种有效的办法。一般来说软件的评审组成员应当有型号任务总体方代表、软件设计人员、实现人员、测试人员、质量人员组成, 必要时可邀请同行专家参加。评审的重点是审查技术合理性、输入输出的一致性、与相关标准的符合性及是否满足系统需求等, 从而决定是否转入下一个阶段的开发工作, 保证软件研制过程受控。

4 结论

随着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 武器系统的发展方向会向更加智能化、精确化和制导化的方向转变, 软件在武器系统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关键等级也会越来越高, 作用越来越重要, 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庞大而复杂, 武器的先进性和复杂性必将导致其可靠性严重下降,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器性能的发挥。要想切实提高型号软件质量和可靠性, 只有严格按照各种质量体系的标准和规范及软件工程化的要求, 严格“三库”管理, 加强软件的测试工作, 才能为武器系统提供高质量、高可靠、高安全的型号软件产品。

参考文献

[1]孙志安, 晓黎等.软件可靠性工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2]杨海成, 乔永强, 许胜, 石柱等.航天型号软件工程[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9.

[3]徐利明, 杨海波, 张笑.提高武器装备软件可靠性[J].四川兵工学报, 2009, 5.

[4]宋昕.目前型号软件研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 2003, 9.

过程导向的型号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篇7

型号项目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参研单位多、学科跨度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型号项目的研制必须立足于一次性成功。然而,型号项目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型号通常由系统、子系统、组部件和零件等组成,具有分解层级多、组部件和零件数量多、相互交互复杂等特点[2,3]。同时,型号的研制过程复杂,包括方案论证、初样、正样等多个阶段,涉及需求建立、架构设计、详细设计、制造、集成、测试等活动,需在研制早期尽可能多地综合考虑后续的所有方面,如可制造性、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等。这都给型号质量管理提出了挑战。

目前,质量管理的研究主要以一般产品为对象,在质量体系、设计质量、制造质量、统计过程控制、抽样检验等方面提出了丰富的成果[4,5]。然而,将一般的质量管理方法用于型号项目的质量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型号本身及其研制过程的复杂性。同时,在研制批次少或唯一,可借鉴经验和统计数据少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型号项目研制的一次成功,需要更强化质量策划,将质量设计到型号中。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过程导向的质量管理方法用于型号项目的质量管理。

1 基于过程的型号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1.1 基于系统分解划分型号层级

根据系统分解的思想,型号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的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产品系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层级。如图1所示,将型号系统划分为系统、子系统、组件和零件等四个层级。实际上,由于型号的复杂性,子系统又可进一步分解为子子系统等,导致从系统到零件可存在多达7~10个层级[6]。

型号系统的质量受子系统质量的影响,子系统的质量受组件质量的影响,组件质量又受零件质量的影响。型号的质量管理是通过对每个分系统、组件和零件的质量管理,实现型号整体的质量管理。在型号分解的每一个层级,又可以分为自制件和外包件。对于外包件的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对供应商制定相应的生产标准和产品验收标准来保证。

1.2 基于过程分解将研制过程模块化

型号系统的研制过程通常分为多个阶段,例如,航天型号的研制过程可分为任务需求分析、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初样、正样和在轨测试等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子过程,每个子过程又可进一步划分。通过过程分解方法,可以将研制过程分解为多阶段、多层级的过程网络。如图2所示,将型号系统的最高级研制过程定义为Process(0);Process(0)研制过程可以分解为Process1(1),Process2(2),Process3(3)等多个子过程,并进一步进行分解。同理,子系统、组件和零件的研制过程也可分为多个阶段并进一步分解。

在过程分解基础上,将分解后得到的过程、子过程和子子过程等进行模块化封装。每个模块化的过程包括定义的输入(或技术要求)、输出(或交付物)、实现的功能、所需的资源、利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和进度管理方法、经费和风险等方面,如图3所示。通过对型号系统各层级的模块化研制过程、子过程和子子过程等的质量管理,可以确保型号系统的质量。

1.3 基于模块化过程的质量管理方法

综上,根据系统分解和过程分解的方式,提出过程导向的型号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如图4所示。该方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以系统分解的方式将型号分解成系统、分系统、组件和零件等多个层级,以实现型号复杂性分解;2)以过程分解的方式将型号研制过程分解成多阶段、多层级的过程网络并进行过程模块化,以实现型号研制过程复杂性分解;3)将质量管理方法施加于模块化的研制过程,以便于基于过程对质量进行管理。

其中,在各个模块化过程的质量管理中主要包括三种质量管理活动,即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由于型号的复杂性且必须立足于一次性成功,采用以质量策划为主导,将质量设计到型号中,并充分利用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两种方式。质量策划时使用QFD和FMECA结合的模型,充分考虑顾客需求和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质量控制时利用记录表和质量交集分析等方法,对研制过程进行全过程监控质量保证时利用质量评审、质量问题归零,对质量问题进行最后把关。

2 在型号样机研制阶段的应用

型号研制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都可以在质量管理方法总体模式下进行,以样机研制阶段为例说明该质量管理模式在型号研制过程的应用。样机研制阶段的任务是飞行试验样机的设计、试制和试验,全面检查型号系统性能,保证样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5]。样机研制阶段质量管理体现在:设计样机时要利用QFD、故障模式等方法进行质量策划;试验验证样机研制方案可行性时要根据QFD配置表,利用过程记录表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试制完成后通过质量评审保证样机的质量。

1)质量策划

样机研制阶段的质量策划,要考虑顾客的需求、历史信息反馈的质量问题以及方案论证阶段的输出,将输入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工作要求和质量保证大纲。如图5所示,利用QFD系统分析屋与FMECA结合的模型,通过以下三个步骤进行转化。

第一步,分析输入因素之间关系,在满足研制总要求的同时,考虑到约束条件和对系统或者型号功能有影响的质量信息。

第二步,通过输入因素与输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将输入因素转化为输出因素。即对研制总要求与产品要求的相关性分析,提出系统、分系统质量管理的要求与措施。

第三步,进行输出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使输出的质量管理要求既能满足型号研制的需求,又不会互相冲突。

输入因素:

(1)研制总要求:论证阶段结束后,经过批准的研制总要求,包括型号产品的功能特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指标要求。

(2)约束条件:经费、人员、试验、研制时间、技术条件、原材料采购等对质量的限制,以及对接口、试验和试制过程有影响的因素。

(3)相关信息:国军标、ISO9000、航空航天标准。

输出因素:

(1)产品性能:型号在样机研制过程中与功能特性、可靠性、安全性、测试性、保障性方面详细的指标要求。

(2)工程措施:样机研制阶段需要具体实施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1)编制产品规范、工艺规范、材料规范等技术文件;(2)进行总体、分系统、单机产品试制过程质量管理的方案设计;(3)开展技术风险的识别、分析和控制;(4)样机制造、装配和测试的质量控制;(5)开展转阶段评审。

2)质量控制

对试验验证的质量控制是样机研制阶段质量控制的重点。依据本阶段质量策划生成的QFD配置表进行质量控制,在关键环节的关键特性处设置质量控制点,加强检查和监督。同时,用表1所示的质量问题记录表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记录,保证研制过程中各项操作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3)质量保证

为了实现样机研制阶段的产品没有问题、不带疑点地转入下一阶段,样机研制完成后需要通过质量评审审查样机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质量评审的流程[2]如图6所示。同时对本阶段的质量问题归零,回想和复查本阶段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和隐患及工作中的漏项。

3 结论

针对型号项目的复杂性,且必须立足于一次性成功研制的特点,提出一种过程导向的型号项目质量管理方法。该方法通过系统分解的方式,将型号项目质量管理分解为子系统、组件和零件等多层级的质量管理;通过过程分解的方式,将研制过程质量管理分解模块化过程、子过程和子子过程等多层级、多阶段的质量管理,并基于模块化过程施加质量管理方法。方法可以降低型号项目质量管理的复杂度并提高研制成功率。方法被用于样机研制阶段的质量管理,并说明了应用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航天型号项目管理探析[J].项目管理技术,2003,03:32-36.

[2]袁家军.神舟飞船系统工程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INCOSE.Systems Engineering Handbook:A Guide for System Life Cycle Processes And Activities[M].INCOSE,2011.

[4]熊伟.质量功能展开-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同淑荣.质量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现代银行下一篇:上消化道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