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

2024-08-24

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精选9篇)

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 篇1

秘书公关理论的学习心得 汉语言文学1204+沈丽丽+5204120416

这个学期对秘书公关与礼仪的学习,使我对秘书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大一大二我们对秘书的学习不够深入,所以对秘书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比较朦胧和肤浅的认识上,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不但对秘书有了新的认识,还有了解和掌握许多秘书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首先,我对秘书有了更准确的认识。秘书首先是一种职业,它也有自己的职业要求和职业道德。秘书是领导者、主事者身边的综合辅助工作人员和公务服务人员。他们以辅助决策,综合协调,沟通信息,办文、办会、办事等为主要职能,是领导者、主事者的参谋和助手。

从公关的角度分析: 公关能力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改善或维持某种公共关系状态而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公关能力表现为一个人在社交场合的介入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以及协调性等等。良好的公关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的重要素质之一。

第一,具备组织管理能力。公关工作中的本质属性是管理,通过公关工作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公关工作千头万绪,具体繁杂,没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是很难顺利做好工作的。为此,公关人员应具备激励员工积极性、协调各类公众关系、收集信息、特定公关计划与方案、组织实施各类公关活动及大型专题活动,进行有效传播沟通能力。

第二,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公关工作是通过传播沟通与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能写会说,能很好的运用语言传达组织的有关信息,与公众有效沟通是公关人员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它主要有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体态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用于公众的直的面对面的交往中。文字语言用于与公众的文章、书信、宣传资料等的沟通中。体态语言用于与公众的直接交往中,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口头语言的不足,并和口头语言相得益彰。

第三,具备公众交往能力。公共关系就是为组织广结良缘,广交朋友,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及其沟通的“桥梁”,形成“人和”的氛围和环境。为此,它需要公关人员正确认识公众,把握交往的技巧、艺术、原则,了解公众的行为特点,学会与各种类型和特点的公众友好交往。

第四,具备创新能力。公关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公关人员是组织与公众的中介者,但绝不是“传声筒”,必须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来影响和感染公众。不满现状,不断超越,追求卓越,追求创新是公关人员应有的素质。

第五,具备应变能力。公关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和难以预料的问题,需要公关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从容的应对,有效的解决问题。

接着秘书的危机公关素质

一、树立积极的危机公关意识

二、全局意识

三、责任意识

四、服务公众意识

还有,我觉得秘书个人应具备以下的素质:

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具体职业活动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道德在各行各业的具体表现,充分反映了社会对各行各业的根本要求。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特定的道德规范,秘书工作也是如此:

要做到热爱祖国,为人忠诚。工作积极,求真务实。与人为善,团结友。善谦虚谨慎,平等待人等职业道德

2、具备 扎实的业务素质

要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能力,随机应变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秘书部门是上下左右工作联系的枢纽,信息交汇的中心,使秘书与语言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秘书必须具备全面而熟练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组织协调社交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和办事能力)

3、健康的心理素质

秘书的心理素质是决定秘书活动和行为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秘书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秘书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心理素质。秘书心理素质的好坏,集中表现在秘书的角色意识上,角色意识对于秘书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秘书的角色意识是指秘书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发展起来的,通过思维、语言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对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和评价。

总之,理论的东西远远不如实践收获来的大,只有在工作中去慢慢体会,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要抱着工作要脚踏实地,要有努力实干的精神。在工作任务较重较多时要冷静思考,建立严格规范的工作制度、办事程序,这才是做好文秘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我会努力朝着这些目标发展的。

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 篇2

社会调查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 是社会科学领域里的一门方法性学科。大多数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相关的知识, 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这门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知识, 又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 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细致地讲解课题的选择、调查方法的选取、问卷的提问设计、答案的设计、数据分析等等相关原理与理论, 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具体的调查过程, 如问卷的发放、回收等实践活动。对于这类理论与实践并重为重要特征的课程, 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 学生学”的教学方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社会调查学集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学科于一体, 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技能, 是多种方法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且, 该课程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如调查方法当中的访谈法, 访谈法的概念、种类、技巧及优缺点等理论可以在课堂中学习, 但是, 诸如访谈过程中语言的组织、人际关系的建立、高效地记录访问过程、引导和追询的技巧等等内容,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归纳才能较好掌握。在实践中才能较好地学习的内容还包括问题设计问卷、实际调查和上机操作等等。针对这样的课程特点,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供了很教学思路。

2 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内涵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 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条件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 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完成知识建构的。也就是说, 和传统教学观不同, 建构主义教学观不赞同知识是由教师向学生直接传授的, 而是认为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只是起着辅助和引导的作用。第一, 要以学生为中心。在知识的建构中, 学生处于主体位置。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还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且, 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也不太容易退化。教与学这两个方面虽然都很重要, 但是根本目的是学, 教从外部引导、帮助学生的学, 学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也就是说, 知识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第二, 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为基础进行自我探索的学习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地位, 也有利于学生对前后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 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第三, 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双向沟通, 本身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信任, 提高学习的兴趣;采用互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知识是由学生主动建构而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根据自己以前的知识, 通过与教师沟通、协商的交互方式建构知识的意义。

3 明确教学目标, 树立建构主义教学观,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社会调查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 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内容的设计、调查过程的实施能力, 能够结合社会调查的理论知识与调查资料, 对实际的社会问题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科学地、客观地分析。从教学目标来看, 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 (课题选择、调查内容设计、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等) , 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调查问题及答案的编码、数据录入、操作数据分析软件作定性分析等) 和实践能力 (调查过程的实施等) 。教学目标体现了课程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征, 决定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授该课程, 会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针对以上分析, 我认为, 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重视参与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把情景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

建构主义者认为, 学习应该在真实的或是情景相类似的情景中发生, 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 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注重非结构性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类似的探索过程, 指导学生开展探索活动。具体的调查实践, 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探索社会现象, 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分析。情景性教学和研究性教学也不是绝对分离, 在情景性教学中可以包括研究性的讲授, 在研究性教学中也往往包含中情景。在授课的过程当中, 两者往往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3.2 重视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知识的层次结构, 由浅入深, 逐渐展开, 偏重于教师将知识清楚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分析和理解, 知识是否掌握通过考试来检验。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分析, 这种教学过于简单。传统的教学方式处于主动一方的是教师, 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而建构主义刚好与此相反, 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 知识也不是由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的结果, 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自己建构的。不同的建构主义范式都重视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和自我的发展, 当然它们也不否认外部的引导。案例教学是帮助学生阐释意义的良好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社会案例, 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便于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社会调查类的案例数量多, 内容涵盖面, 教师要结合各章节的知识内容, 认真筛选, 案例既要能和各章节的内容一致, 还要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3.3 考核方式的转变。

对许多课程而言, 传统的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学习成绩带有很大的片面性, 只能考核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情况, 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要求难以体现, 还有些授课教师对考核结果做了改进, 根据学生课堂的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其中测试等方面打出平时成绩, 再结合期末考试的成绩做为考核的最终结果。从这门课程的特征来看, 以上两个考核方式对评定学生的知识建构的情况而言效度比较底。一种可供选择的考核计分方式如, 这个考核方式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期末考试。注重对社会调查学各种调查方法和理论理解、各知识点的记忆和灵活实用的考核, 属于考核的重点, 占总评成绩的50%。第二部分, 具体调查实践。主要考核方面包括根据调查的具体课题, 设计社会指标和调查指标, 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 确定具体的抽样方式, 并设计出完成可靠的调查方案, 并对调查进行有效地实施和组织, 从而收集到详实可靠的调查资料, 占总评成绩的30%。最后一部分是计算机操作, 主要考核同学们对SPSS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和基本的数据分析操作, 占总评的20%。

参考文献

[1]张承宇.建构主义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分析[J].教学与管理, 2010 (5) .

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角色理论 办公室 秘书 应用

1 办公室秘书工作的角色定位

1.1 领导事务的参谋者 领导事物的参谋者是办公室秘书的主要角色之一,办公室秘书在从事日常工作时应该从企业的整体利益着手,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搜集全新的发展信息,深入调查研究,为领导提供可靠的参谋意见。另外,办公室秘书还能对国内外企业的发展信息展开搜集、分析、比较以及判断,综合企业内部的发展状况,为企业领导提供合理的建议以及事物备选方案。

1.2 领导职工的服务者 办公室秘书应该自觉地认识到自身扮演着服务者的角色,秘书应该坚持“服务领导”的工作理念,做任何事都应该坚持“服务第一”的原则,借助多种手段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为企业的发展建设提供服务。

1.3 具体决策的督办者 办公室秘书的工作与企业的全局利益紧密相关,秘书工作人员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某时期企业领导极其关注的问题,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地参考。办公室秘书应该围绕企业发展的中心工作,认真、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督办工作任务,做好督办事物现状记录。

1.4 内交外联的协调者 办公室秘书的工作还包括企业与外部市场的交流、联系事务。秘书在企业发展中扮演着“协调员”的角色,这就要求秘书必须掌握扎实的组织协调能力,从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全面考虑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另外,秘书还应该注重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要及时与对方进行沟通,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

2 角色理论在办公室秘书工作中的应用

2.1 增强办公室秘书的责任感 角色理论在办公室秘书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强化角色意识首先需要对自身的职务有清楚地认识,如果秘书的角色意识比较薄弱,其办公责任感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另外,办公室秘书还应该正确地认知秘书角色。角色认知是指秘书工作者对秘书这一职务的基本认识,刚上任的秘书为了尽快进入角色,首先要了解领导对该角色的期望。紧接着,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拥有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思考,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在掌握秘书基本业务知识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办公室秘书还应该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在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能后,强化自身的责任、服从、服务、共管以及保密等意识。最后,就是要正确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社会学通过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来分析如何正确地扮演某一角色,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秘书的看法,角色表现是秘书本人对这一职务的扮演方式。企业发展关系错综复杂,秘书要使自己的工作行为满足领导的要求,就必须拥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强化自身的角色观念。

2.2 办公室秘书应做好角色规范建设 角色规范建设需要树立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企业办公室秘书主要职责是协助企业领导完成企业发展事务。因此,秘书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其次还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办公室秘书职责涉及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部门,因此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熟悉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基本知识。另外,还应该具备基本的能力素养,办公室秘书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有服务、监督、管理、组织协调以及信息操作等能力,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秘书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因此,秘书在改变自身工作理念的前提下,还应该借助多种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好角色扮演的规范化建设。

2.3 妥善处理角色冲突,提高个人心理素质 角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有的人是连续性地扮演着多种角色,有的人是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果这些角色在特定条件下无法达成统一,就会产生严重的角色冲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引导秘书妥善处理角色冲突,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办公室秘书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角色冲突和角色内冲突两种基本形式,角色冲突是指一个人同时扮演多种角色时,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个人扮演的同一角色内部的冲突。如何解决角色冲突,需要办公室秘书在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以及角色界限的前提下,同时考虑领导对秘书这一角色的期望值。另外,办公室秘书还应该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减少各角色之间产生的冲突。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角色理论在办公室秘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办公室秘书应该在明确企业发展实际状况的前提下,了解自身工作的角色定位,针对所扮演的角色,借助多种手段,例如强化角色意识、增强责任感、做好角色规范建设以及妥善处理角色冲突等,重视角色理论在秘书岗位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育芳.浅析高校办公室秘书工作的角色定位及素质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2]郭惠.高校办公室秘书的角色意识及其培养途径[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 篇4

一、高校秘书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高校秘书作为高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人群, 人数往往不多, 却承担着较多的行政及管理工作。理所当然地成为部门与学校其它部门对接人, 起着枢纽的作用。根据层级、分工、岗位编制的指定与划分, 直接导致高校秘书工作的专一性或是多面性。高校秘书既非教师系列, 也非行政编制, 因此, 实际工作中, 往往在日常工作外, 存在一些突发性工作。例如, 评估、接待、申诉及处理等。高校秘书在部门、学校及师生之间是一个必然存在的联系, 在各项决策中, 不仅可以起到记录、拟定、传达的作用, 更可以起到收集意见, 进行反馈, 提出折中意见的作用。对政策的领悟及传达能力, 也将直接影响到本部门的工作效率及最终的质量。这就需要各秘书, 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确定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在教工、师生关系中, 往往要起到一个协调作用, 一旦出现问题, 便要主动、积极地去解决。同时, 秘书也是部门的门面, 工作的态度也代表着部门的形象。因此, 高校秘书的工作能力, 将直接影响到部门乃至校级层面的办事效率及工作质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 不可忽视,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时间管理理论应用的必要性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 都是不能因个人意志而改变的, 都是相对公平的。因此, 能够被管理的, 实际上是个人以及个人的选择。如何选择、支配、调整、驾驭在单位时间里所做的事情, 也就是时间管理的关键所在。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社会里, 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学会提高对自己时间的管理, 势在必行。从纵向来看,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而我们就要学会横向来拓宽一定时间内的工作的实效性。高校秘书往往会有同感, 即工作是永远也是做不完的。事实上, 有些人能轻装上阵, 应对自如。而有的人, 却是怨声载道, 疲于应付, 最终身心疲惫, 不得要领。学习时间管理的目的并不是要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 而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轻松自如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时间管理理论就是指引大家从繁琐的工作中, 找到切入点, 逐个击破。减少失误、提高效率, 创造最大价值。同时, 能够为自己赢取更大发展的空间。相反, 如不能合理地进行时间管理, 则可能出现事倍功半、个人成就感不断降低, 直至影响工作情绪, 严重者将失去此份工作机会。由于秘书工作的重要性, 对工作的把握及处理, 不仅仅代表着个人的能力, 而将可能影响到整个部门的工作运作的成功与否。因此, 高校秘书更应该学习并掌握高校时间管理理论, 在有限的工作中, 不断突破自我。

三、时间管理理论在高校秘书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时间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秘书的工作效率, 合理安排好时间, 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长度内, 完成加倍的任务。因此, 学会管理自身的时间, 对高校秘书而言更加重要。

1. 改变传统的时间观念。

传统的时间观念有一个误区, 即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 完成更多的任务。而第五代时间管理理论认为, (1) 依照重要性程度来安排顺序, 即先重后轻, 先急后缓。高校秘书的工作, 理应以高校的正常运转为首要前提; (2) 不轻易因紧急情况改变计划, 尤其涉及面大的工作, 不能反复变动, 会给人以抓不住要点的感觉。对高校秘书则要求在制定一系列制度、流程、规章等时, 务必尽量考虑周全, 切忌反反复复、粗制滥造, 以免使人厌恶, 影响工作进展; (3) 认清紧急性与重要性的区别, 既不能因为紧急而放弃重要的工作, 也不能因为重要工作而耽误紧急工作。这个时候做事的方法与技巧就体现了重要作用。高校秘书工作往往会有很多交叉之处, 如何做到既不推卸责任, 也不随意狂揽。既不过于清闲, 也不会成为替罪羊、冤大头。处理好同事关系, 合理利用学生助理等都将大大减少工作耗时; (4) 要遵循你心中的目标和方向。凡事都有一个目标, 这样不容易迷失方向, 做事前可以多想想, 仔细考虑清楚, 是否可行, 是否必须, 避免“本末倒置”。明确了目标之后, 只需大胆、放手地去做, 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任务分解。

任务分解与时间管理理论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如能很好地做到任务分解, 将显而易见地节省大量时间。任务分解, 即将复杂的任务, 层层细化, 分解成一个个便于操作的任务, 便可以逐个完成。高校秘书, 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复杂的工作, 都是由简单的工作所组成。例如, 向领导请示前, 如能先列出建议及备选解决方案, 可以大大减少讨论时间。又如, 分配任务时, 能事先做好计划, 相对公平, 而非临阵磨枪, 把大量时间耽误在会议上, 浪费大家更多宝贵的时间。

3.第五代时间管理带来的思考。

第五代时间管理理论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1) 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一些看似对立的关系, 例如, 辛勤工作与享受人生;工作赚钱与消费花钱;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其实, 通过学习, 就能够把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 高校秘书可以也应当通过不断的自我提升, 使自己在原有的工作中, 寻求自身能力的更好体现, 才能得到更多认可。 (2) 真谛, 即运用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 把工作与生活中看似对立的几个方面, 有效地统一、结合起来, 主观上, 不要先入为主地把一切都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高校秘书往往因为年龄、工作性质等原因, 生活与工作重叠处较多, 因此, 这就需要高校秘书运用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生活和工作处理好。 (3) 使命和希望。学习时间管理理论的宗旨就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改善各级员工的生活素质, 把快乐和健康带给所有的人。因此, 长期工作在办公室的高校秘书, 更应当在繁琐的工作中, 寻求完成任务的“捷径”, 即不需事必躬亲, 完成好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的任务是首当其重的。不把工作中的怨气、怒气带到生活中, 也不因生活中的不顺而影响工作的质量, 使生活与工作和谐统一, 达到最终的理想, 拓宽生命的宽度。

参考文献

[1]邓登.论职业经理人的高效时间管理[J].市场论坛, 2005, (7) .

[2]姜宝钧, 高卫平.民办高校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模式探研[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6, (S1) .

[3]汤向东.高校秘书队伍及其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Z2) .

从社会交换理论角度看“血荒” 篇5

【关键词】 社会交换理论 血荒

【中图分类号】 B8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657-02

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流派,它主张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结成一种交换关系。早期国外的研究大都通过社会交换理论来分析婚姻关系、商务洽谈等社会经济领域。近年来,在我国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我国社会人际关系、企业组织管理及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领域进行研究已逐渐成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点。[1]社会交换也存在于中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社会生活、行为规范、礼节制度、心理思想等。中国古代的“礼”、“报”、“让”、“义”充分体现了社会交换思想。

前期,我国许多城市出现了“血荒”现象,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排除季节性“血荒”和需血病人增多等客观因素,我们从献血者角度进行思索,用社会交换理论探讨献血者的不愿献血的原因,这有助于我们在“献血”等类似亲社会行为领域中提出实践上的相关问题及对策思路。

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1.1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交换即是个体以已有的某种资源为代价,从其他个体或团体组织那里换取某种报酬的社会互动过程。个体在采取行动或选择交换对象时,首先会对他人所能给予自己的回报做估价,即预期的回报期望值,按优胜劣汰的原则选择最佳的交换对象。[2]

其创始人霍曼斯提出了理论的五个基本命题:①成功命题,个体的行为会因为得到奖赏而重复出现。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情境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符合其有利于自己的意愿,则会出现赞同行为,反之则出现攻击行为。

1.2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

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包括:①资源吸引,即个人期待报酬或奖励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这里的报酬或奖励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报酬或内在奖励,包括满足感、爱、荣誉、社会地位、归属感、乐趣等;一种是外在报酬或外在奖励,包括金钱、特殊的服务待遇、纪念品等。当个体或组织发现对方拥有自己所需的社会资源时,就形成了吸引。②竞争,在这种供需交换关系中,各方都会尽可能的表现出自己的优势,以此在竞争中占的有利位置,同时也会选择最能给自己带来利益或报酬的合作伙伴,成功地换取自己所需的资源。③分化,由于每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是不均等的,其结果必然造成分化,占有资源优势的人就可以顺利的换取到自己所需的资源,更顺利的完成交换。而那些缺乏有效资源的人则不能如愿换取所需资源,当这些人愿意通过服从来回报资源给予者时,就形成了权力的分化。④整合,当缺乏优势资源的人愿意用服从来获得自己所需资源,而拥有着稀有资源的人愿意提供资源来换取别人的服从时,就确立了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整合作用就是权力向权威转化的过程。

2社会交换与无偿献血行为

2.1成功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

成功命题是指个体的行为会因为得到奖赏而重复出现。我国于199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对无偿献血的行为进行奖励,共有三种,①无偿献血奉献奖:分为金、银、铜奖,分别奖励自愿无偿献血达四十次、三十次、二十次的无偿献血者。②无偿献血促进奖:用以奖励为无偿献血事业捐赠款项人民币50万元以上或捐赠采血车、采血设备价值人民币50万元以上的单位;捐款30万元以上或捐赠采血设备价值人民币30万元以上的个人;长年为无偿献血事业提供公益性服务和宣传的单位及个人;以其它形式为推动我国无偿献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界人士及部门。③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奖励临床供血达到100%由无偿献血者提供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3]

对于无偿献血的集体和个人而言,这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无疑都是很好的奖励刺激机制,如果有效的实行可以促进并强化人们的献血行为。但是近几年来,社会中出现政策实行时伴随的不良事件。尤其是无偿献血促进奖和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产生了副作用,有报道称,北京市每年都要根据当年医疗用血的供求状况,制定下一年度献血计划,并将计划下分到区县等单位。而且,献血指标的完成与否还直接关系着单位的政绩和利益。未完成任务的单位,职工还要交纳献血补偿金。因此,一些单位年年都要搞献血动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个别高校甚至出台了“不献血不发学位证、取消保送资格”等政策;还有一些单位规定,不献血者不能评先进、扣发奖金等。[4]这些都使无偿献血带上了“指令性”色彩,使资源无偿献血变成了强迫性社会交换。一些单位给献血者“高补贴”、“长休假”等经济补偿,这不仅对真正的自愿无偿献血者不公平,而且让“血头”、“血霸”钻了空子,给血液安全带来隐患。不仅如此,单位的高额补贴还使公众对献血产生了误解,认为交换有所付出才会有所得,献血有害身体。许多单位不得不提高献血者“待遇”,以努力完成指标,使“有偿献血”陷入恶性循环。

2.2刺激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

刺激命题是指相同的刺激情境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在目前的献血队伍中,大学生一直是献血的主力。据不完全统计,因为事实上的压力和宣传利好的诱导,士兵们、大学生们和农民工们在无偿献血中,一直处于领军者的位置,他们将献血作为进步的一种表示,这种内在报酬会对志愿者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但是近年来,大家开始不断的质疑国家公务员和医护人员献血少的问题,举例,分析往年昆明市无偿献血的统计报表就能发现,目前,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的比例超过了90%,而昆明市公务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全年无偿献血人数的0.92%,医务人员的比率则仅仅有1.2%。[5]这无疑造成了普通民众对无偿献血的怀疑,对无偿献血的谨慎态度有不断的影响了周围的人。

2.3价值命题与无偿献血行为

价值命题是指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许多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本着崇高的意愿,为了拯救他人生命,志愿将自己的血液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而他们不向采血单位和献血者单位领取任何报酬的行为,志愿者服务本身对他们具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地方出现了血站服务人员威逼利诱要求献血者达到400cc的献血量,再加上当今时代的网络媒体的发达,许多人对于这一行为很反感,“被强迫”现象大大降低了血站的良好形象,这无疑变相增加了不愿献血的动机,另外,与献血的无偿变成医院售出血袋的高价格,虽然进行血液的测试、保存会花费一些成本,但其中巨大的价格差,让人不断的怀疑,血站利用公共资源的垄断地位来进行敛财,使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初衷蒙上了阴影。也有一些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为了索取对等的社会回报,在自己或者家属需要血液时能够享有优先使用或者报销的奖励,但现实情况又让不少人心寒,血袋的费用必须先在医院交付,而费用报销的过程复杂又要求严苛,使不少人不得已自愿放弃报销,这种结果往往强化了对无偿献血的不良印象,也对自身的价值是否得以实现产生怀疑。

2.4攻击、赞同命题与献血行为

攻击与赞同命题,当个体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符合其有利于自己的意愿,则会出现赞同行为,反之则出现攻击行为。志愿者认为无偿献血制度,可以坚决制止买血卖血行为,才能保证医疗用血的质量,才能遏制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传播,并减少医疗费用支出,最大限度地保护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如果现实结果可以符合志愿者的期望值,就会更加激励强化志愿者持久的无偿献血观念。[6]但是如果出现了相关机构以权谋私,或无偿献血被滥用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丢弃,这无疑大大低于志愿者的期许值,无偿献血这一行为会遭到群众的质疑甚至是攻击,从而使部分人停止无偿献血的行为。

3建议

我国无偿献血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推进,这是人民爱心奉献的体现,这也是病员解除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的生命的保障,但是其中伴随产生的问题是不容忽略的,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反思。①国家无偿献血的奖励政策,伴随产生了“计划献血”、“有偿献血”。国家应该贯彻无偿献血的“自愿原则”,严厉禁止单位,企业为了争取好的业绩而强迫组织职员献血的行为,更要严厉打击“血霸”“血头”组织卖血的行为。②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医院和政府单位的宣传,消除有关献血的误区,提高思想觉悟,但不能强迫其进行献血。③加强血站的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献血者,不能强迫规定献血者的献血容量,其献血的流程和血液的最终去向要公之于众,为了避免大家误认为血站以权谋私,血站工作人员的工资要实现透明化。④尽快完善用血返还费用的制度,尽可能的减少无偿献血者费用报销的步骤,献血证实现全国统一认可,也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实现网络上的报销转账,提高无偿献血者对这一制度的认可,解决实际问题。[7]

无偿献血的志愿者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也是医疗急救的重要保障。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来说,交换顺利完成的基础是双方在付出自己的资源后都获得了预期的回报。无偿献血者义无反顾、积极的参与献血行动,而国家相关机构和医院会也积极的接待、并全面快速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政策,社会也给予高度的赞扬和宣传。国家、社会与无偿献血者之间的资源互换,确保了我国献血事业发展的总方向。社会交换理论中的价值命题,即某一种行为的后果给人带来的价值越大,人们就越会去重复这一行为,其对个体的吸引力就越大。可以认为,如果无偿献血者的特殊性与它所带来的丰厚内在报酬越多,就会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地投身到无偿献血的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黄秀兰.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论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考[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2]俞弘强.社会交换理论与理性选择理论之比较研究-以布劳和科尔曼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3).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7,12,29.

[4]李珊珊.为何出现“血荒”[J].南方人物周刊,2010,(40)

[5]俞评.从制度上缓解“血荒”和“血慌”[J].观察与思考,2004,(17).

[6]余成普.作为组织问题的“血荒”:一项社会学的探究[J].开放时代,2010,(01).

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礼物;人情;面子;权力;社会交换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39-01

布劳认为社会交换开始于社会吸引,社会吸引是诱导人们主动地建立社会交往的力量,并且一旦形成交往,又会扩展他们的交往范围。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与他人产生互动,交往,而人情、面子、权力丰富了交往过程,使得交往各式各样,礼物则是流动在交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物品。当然,礼物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礼物不需要太贵,关键在于取悦受赠的一方,或者对其表达善意、敬意。中国古代就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说法。礼物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面子社会、权力社会中交换独具特色。

一、礼物流动中的人情交换

在《礼物的流动》一书中,作者将人情区分了四种不同然而又相关的含义:第一种是认为人情就是人的感情,表现为社会性的;第二种认为是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义务,例如,要求人与关系网中其他人保持联系——介入礼物,问候,访问和帮助的互换;第三种认为是一种资源即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媒介,如一种恩惠或礼物;第四是作为关系的同意词。人情如何交换,靠的是礼物这个载体来实现。当一个人送别人礼物,别人会觉得欠送礼者一个所谓的“人情”,会想着合适的时候给别人回礼,或许就是潜藏在心中的“互惠原则”在作祟,也只有社会交换会引起个人的义务感、感激之情和信任感,而纯粹的交换则不能。下岬村的人认为人情是在感情基础上的私人关系,在礼物交换方面一种是愉快的随礼,针对和自己关系好的人。送对方礼,是相信对方在合适的时候也会送回来,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良好的人情关系;另外一种是不得不去的而且感情一般的人的宴席,体现了“行动可以被胁迫,但胁迫的情感表达仅仅是一种表演”尽管是表面的人情往来,一旦一方缺席另一方的宴席,关系就会断裂,再无往来,可能还会影响以后在一起的生活。阎云翔将人情关系分为三个范畴,实在亲戚、靠得住的、一般亲友,相当于关系网中的“核心区域”“可靠区域”“有效区域”。这种关系就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描述到中国社会的结构是个“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此关系基础上,根据互惠原则,你送礼给我,我还相应的礼给你,从而实现礼物的均衡流动,达到互惠,同时使礼物交换得到延续,而处于离“己”越近的圈子,礼或许更重,走往更多。人情的运作期待不是直接利益最大化,而是互惠的最优化里面有许多非(直接)利益因素的考虑。

二、礼物流动中的面子交换

面子在社会互动中进行道德约束,它包括社会的面子和道德的脸面。社会的面子是通过个人努力而积累起来的社会声望,来源于外部的评价和规范。道德的脸面是基于一种羞耻感而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面子,“面子”是一个体为了维护自己或相关者所积累的,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圈内公认的形象,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表现出一系列规格性的行为。之后翟学伟自己做了修改,“面子”是一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来的认同性的心理和行为。在下岬村的随礼中,面子主要是滋长了礼金的数额,送礼者往往好于面子多送一点礼或送很贵重的礼物,显得自己很有所谓的“面子”,而回礼者也会好于“面子”,增加礼物的金钱价值回赠,这样无形中增加大家送礼的经济负担,有时甚至失去了礼物的意义,不是仅仅表达心意,而是在拼钱。

三、礼物流动中的权力交换

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人们之所以乐于相互交换是希望从中得到奖励和报酬。霍曼斯吸取他的灵感进一步认为交换已从单纯的物质交换发展为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性交换。谈及权,钱穆说:“中国人称‘权,是权度、权量、权衡之意,此乃各官职在自己心上斟酌,非属外力之争。故中国传统观念,只说君职,相职。凡职皆当各有权衡。没官所以分职,职有分,则权有别。”当一方(通常是求人者)难以提供相同价值的资源作为报酬时,便产生了社会债务,负债者往往只能通过服从来进行清偿,这就造成了权力的分化。对于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来说不一定是以有形的礼物回赠,而是利用自己的权力让送礼者得到帮助或利益,达到送礼者送礼期待的回报。虽然礼物交换的互惠性原则普遍存在,但礼物的不对称流动也司空见惯,这便是由等级社会中的权力与声望所导致的。权力往往影响社会交换的不平等,礼物流动的非均衡,非均衡互惠的原因一个是源于家庭的发展周期,二是源于社会地位的鸿沟,使得从下层往上层单向流动。主要表现在村名给干部送礼,低层干部给上级送礼,村民送给城里亲戚等,这些送礼者不期望有同等的回礼,比如上级最终会偿还下级的单向送礼,偿还方式可能运用职务权力来还,这样并没有引起上级既定资源的直接损失。相反他的私人財富还增加了,这使双方之前的等级关系不仅还在,甚至还强化了。当然,单向送礼屡见不鲜,形成礼物不均衡流动通常是下级向上级送礼。例如,溜须则是一种巴结性礼物,通常是上级与从属之间的垂直交易。在求人帮忙之前送的礼被称为“上油”,是一种润滑作用的礼物,也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走后门”和“贿赂”,当地人将它当成是“一锤子买卖”。这些礼物的非均衡流动,至于收礼者愿不愿回礼,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并不知道。

结语

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 篇7

1 信息觅食理论

1.1 信息觅食理论

信息觅食理论(Information Foraging Theory),是由Pirolli在1995年提出的。它将该理论结合理性选择模型及微观经济学用于预测用户的网络导航行为。1997年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全球知识大会上讲话指出,“信息鸿沟已经成为区分有无的新的分界线,那些觅食到新的路径者可持续发展,而余者则不断落后”。信息觅食理论主要用于阐述和模拟人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搜索行为,通过建立模型来模拟用户信息搜索的过程,并将获取到的信息效率与用户期望进行对比,用以模拟用户所进行的信息觅食行为。信息觅食理论通过建立不同的网络斑块模型,以及对于信息环境和用户的特定任务的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模拟用户在不同的信息斑块间跳转的过程。并可以通过收益曲线,利用经济学中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的思想来表达信息获取的平均收益。

1.2 社会化信息觅食理论

信息觅食理论主要以个体的信息觅食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但信息获取及新的发明和创造,实际上更多的是由多人协作来完成的。多人协作已然成为主要的信息觅食形式。协作不仅可以使信息搜索行为多线并行,更重要的是,个体为了完成觅食目标,可以利用其他协作者提供真实存在的或潜在的资源。这种资源也被称之为“社会资源”(Social Captal)。在信息觅食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新的想法则是协作的另一个好处。笔者认为,社会化信息觅食是以个体信息觅食为基础,通过对个体具有的社会关系所提供的真实存在或潜在关联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捕捉的过程。

2 移动APP

2.1 移动APP的概念

移动应用程序(Mobile Application,简称移动APP)就是针对各种移动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设备等)连接到互联网的业务或者无线网卡业务而开发的应用程序服务。因其信息定制与推送、迅速便捷、功能丰富等特性日益受到用户欢迎。安装APP应用后,可以通过其便捷地获取原本通过互联网和Web方式提供的资源和服务。

2.2 移动APP特点

(1)服务的便捷性。一般而言,移动网络与传统网络融合,只要网络覆盖,无论用户走到哪里,访问哪家网站,都可以通过移动APP来体验原有的服务,还可通过定制来享受个性化的服务。

(2)增加了用户的参与感。移动APP服务打破了原来的网络服务供应商到用户的形式,创造性地提供了一种网络服务供应商等同于用户的新形式,也就是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平台,用户参与到其中进行信息交互,为他人提供服务的同时自己也能享受服务。

(3)改变人们的生活。最新生产的产品通常会对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就如同网上购物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买习惯,基于移动APP的服务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中,生活因此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很多原有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互动方式产生影响。

3 社会化信息觅食理论在图书馆移动APP服务中的应用

3.1 图书馆提供的移动APP服务

(1)基本信息查询。其中包括:图书馆发布的新动态、本馆概括、入馆须知、开馆时间、借阅规则、学术活动及讲座信息等。

(2)OPAC查询。使用户可以OPAC查询系统对馆藏资源进行检索。了解书刊的内容简介、馆藏分布情况、借阅情况的具体信息。

(3)数据资源的检索及获取。使用户能够访问各种馆藏电子资源,即各类数据库资源。对所需资源进行检索,并方便获取。

(4)参考咨询服务。提供图书馆有关政策、服务等问题的咨询;提供知识性问题咨询;提供移动图书馆、数据资源的介绍与检索的使用方法。通过在线咨询、实时咨询、互动咨询、可视咨询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实时、动态、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5)个人图书馆。用户通过注册账户,取得读者身份认证。用户登陆后可以借助个人图书馆平台进行个人账户的管理,包括当前借阅、借阅历史、预约委托、图书续借、图书荐购、新书通告等。另外,通告个人图书馆还可以收藏、保存上次阅读的书籍。

(6)信息推送服务。将图书馆的动态(闭馆通知、各种活动通知、图书馆新闻等)通过微信或微博平台及时传送给读者,使读者能够随时接收来自图书馆的信息。

3.2 社会化信息觅食理论在移动APP服务中的应用

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关系,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便是社会化网络。社会化网络按照其中成员的关系强度,可以分为强关系网络及弱关系网络和混合关系网络。

(一)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应用

读者在图书馆所进行的活动,除自习外,还涉及浏览图书馆网站、查询图书信息和个人信息、各种数据库的使用及参考咨询。以往读者获取这些方面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电子阅览室中的电脑访问图书馆网站的主页及各个数据库,这种方式局限性很大,不能做到随时随地访问。而随着各个图书馆wifi全面覆盖,图书馆开始提供越来越多的移动APP服务。其中,图书馆书目查询可以加入书评系统,读者可以对借阅过的图书进行评价,借阅次数及评分越高的书排序越靠前。读者在查询一本书时可以根据其他读者对该书的评价做出判断,是借阅该书还是继续查询其他书目。另外,目前很多数据库也支持移动终端设备,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下载并安装该数据库的移动APP客户端,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阅读或下载各种资源。这些移动APP会根据读者所进行的查询或下载推荐兴趣相同的读者所获取的其他资源,读者可以依据推荐,查询是否可以为自己所用。

(二)在信息推送方面的应用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发布主要靠张贴纸质通知、在大屏幕上打出消息。如果读者不来图书馆,就看不到这些通知,这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目前,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并通过该公众账号进行信息的推送。发布图书馆的活动、新闻、闭馆通知及新书推介,读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关注图书馆,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图书馆的信息了若指掌,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另外,已经关注图书馆的读者可以将获取的关于图书馆的信息发送给其他人,这就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使那些没有关注图书馆的读者也可以获取到图书馆的有关信息。

4 结语

利用移动APP的特性和优点来丰富图书馆的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当今开放、共享的信息社会中,如何通过社会化信息觅食理论来完善和创新移动APP服务在图书馆的应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应用移动APP服务,构建一个开放、共享、高效、便捷、安全的现代化前沿的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设想。因此,应利用已有的移动APP服务或自行开发新的APP服务,结合社会化信息觅食理论,在交流、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图书馆的移动APP服务及其功能,从而促使我国图书馆事业不断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崔宇.群体信息觅食中的干扰效应作用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2]杨艳妮,明均仁,张杰.基于Android的移动图书馆APP功能设计与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5(7).

社会交换理论在秘书公关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项目教学法,任务设计,教学步骤,实施效果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 国外已经有许多成熟的研究并被广泛使用, 取得了很大成效。近几年, 我国高职教育领域也掀起了“项目教学法或项目活动”热潮, 特别是专业课出现了许多有关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但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以下简称《概论》) 中的研究很少, 怎样把高职专业课“以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与《概论》课教学特殊性结合起来, 怎样建立一套基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的《概论》课项目教学体系并用于实践的研究基本还是一个空白点。

一、可行性分析

项目教学法 (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 , 也称为“基于项目活动的研究性学习”, 是指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 以实际的项目为对象, 把学习者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 并作适当的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 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和学的模式。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1]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项目教学法, 就是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需要完成的实践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 学生以小组工作方式, 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 共同制定计划、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整个项目活动。课程项目教学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项目教学一般倾向于专业课教学, 往往以生产一种有形的产品为主, 那么无形的精神产品可不可用呢?同样可以。项目教学法在《概论》课中的运用可以把原来“满堂灌”的纯理论教学内容重新设计为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 可以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要求。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最终可达到既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学目的。[2]

二、《概论》课项目任务设计

选取好的项目是项目教学法的基础和关键。教师在项目选取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项目活动怎样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最好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学习才能够完成的;二是此项目能否让学生感兴趣;三是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四是激发学习自觉性;五是如何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并相互学习;六是如何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七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 最好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项目的确立, 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 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 选择具有明确主题和活动内容的实践活动,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决定, 这样可使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实际。如《概论》课我们作了如下项目设计: (一) 主题演讲:我心目中的伟人 (PPT课件展示) (第一章) ; (二) 主题读书活动:撰写读书报告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年代是如何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第二章) ; (三) 主题演讲: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PPT课件展示) (第三章) ; (四) 辩论赛: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想是否实现 (第五章、第六章) ; (五) 歌咏比赛:歌声飘过30年 (第七章) ; (六) 主题讨论:家乡的新生活 (第八章) ; (七) 主题讨论:回顾我国的民主历程, 说明我们为什么采用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 (PPT课件展示) (第九章) ; (八) 参观日照博物馆 (观后感:谈谈为什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十章) ; (九) 调查报告:关于目前民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第十一章) ; (十) 主题讨论:台海问题展望 (第十二章) ; (十一) 视频观感:《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第十五章) ; (十二) 主题讨论:中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之比较 (第八、九、十章) 。以上项目任务设计可根据时间选作其中一部分。

三、《概论》课项目教学法教学步骤

(一) 布置项目任务。

首先要分组, 小班可每组5—6人, 大班可每组8—10人, 选出组长1人, 项目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另外, 为引起学生对项目任务的重视和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有效进行, 教师有必要做任务驱动。主要讲述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和所用到的有关知识, 教师讲述, 一要使学生意识到项目的重要性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力, 二要使学生了解解决任务前要使用的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 学生会主动准备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过程中, 理论教学也就基本完成了, 所以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3]

(二) 制定项目活动计划书。

为了使项目有序进行, 必须制定计划书, 教师可规定具体的格式要求, 如下内容必不可少:活动主题、活动目的、小组名称、小组成员、项目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预期效果等。教师可指导学生在计划书中如何分解任务, 如何分工协作, 何时完成, 以及考虑每个细节, 等等。项目计划书制定出来后, 教师要认真审阅批改, 以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 具体实施项目任务。

实施项目任务是在教师指导下, 由组长带领项目活动小组, 按照己经制定的计划书进行实际操作。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核心环节。项目的实施过程以学生的自学及相互协作为主。同时, 在此阶段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解决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因难, 并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计划书中的各个环节, 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在计划内完成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

(四) 总结评价。

内容包括:一是学生分组介绍项目成果。二是采取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每组介绍完后, 让另外小组代表评价, 然后教师评价。让其他小组代表评价可以督促他们认真听讲。教师在总结评价时, 要从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对各活动小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对表现突出的、优秀的进行表扬;对不足的给予鼓励, 并指出问题的所在。另外补充讲授一些重点知识。三是项目任务的成绩, 采用学生组内打分、组间打分和教师打分相结合的办法。

四、《概论》课项目教学法实施效果

我院从2008年下学期开始在思想政治课中应用项目教学, 在《概论》课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推动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改革与课程改革。

我们通过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和探索, 通过对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的全面革新, 所形成的教学模式对国内高职同类课程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了教学实效。

项目活动的整个过程, 从组建项目小组, 项目选题, 到项目活动的开展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了教学实效。

(三) 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项目教学活动中,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进行分工, 共同协作完成整个项目, 通过共同的探究活动, 学生培养了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合作、有责任心的团队精神。

(四) 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

在项目教学中, 教师起主导性作用。因此, 教师既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 又要具有较强的项目设计与指导能力, 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 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知识, 提高技能。为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 我们转变教学观念, 主动加强业务学习,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我国改革开放实际, 进一步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积极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针对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积极主动地开展教学研究和学科理论研究, 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晓影.关于项目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7) .

[3]叶燕.谈项目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

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 篇9

1 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应用的必要性

对于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应用的必要性, 本文通过与传统路由技术的比较进行说明。网络互联与路由选择是传统路由器的主要功能。传统路由器通过相应的途径获取各个物理线路的网络特性与子网的拓扑信息, 然后经过相关路由算法获得到达各个子网的最佳途径, 同时构建相应的路由表, 并将每一个IP包跳传到主要目的地。IP在经过每一个路由器时, 均需要通过寻址选择路由、协议处理以及排队等件处理环节, 增加了运行时间。与此同时, 路由器采取的是共享总线的方式, 如果总吞吐量被限制, 那么一旦增加用户数量, 就会使得接入每一个用户的速率开始降低。交换技术和路由技术相比较, 最主要的优点就是速度比较快。大容量、高速路由器在网络规模很大的时候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当前的通信网络基本上都选择光纤技术, 使得结点路由器成为了数据网络在当前的主要瓶颈。当前的路由交换、第三层交换等一些相关性名词体现的都是这种思路。最初是为了局域网而设计第三层交换, 借助目的IP地址实现交换目标, 但现在在广域网中也开始使用这种技术了。它直接借助动态构建的MAC地址展开通信, 比如ARP、IP地址等, 不需要扩散广播封包, 具备虚拟网间和多路广播基于IPX和IP等协议的一些路由功能。

2 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要素

在处理信息交换技术的过程中, 各种设备和元件都有一定的长处和缺点, 这是当前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的主要方法、方式, 也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关键与前提。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要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交换技术和其它信息技术不同, 它主要在利用基于策略的运行来运行和反馈系统, 切实保障了系统运行的整体平稳性;综合性的设备接入能力。信息通信技术中的交换协议满足多种协议, 基于此, 能够实现各种设备的接入;

较为开放的业务生产接口。在当前的信息交换技术的处理和运用中, 业务的生产结构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是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基础。

3 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运用的设计原理以及实现目标

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广泛运用的主要优点就在于其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领域以及较为独特的设计原理。交换技术能够兼容各种不同的协议, 这一特点确保了其运用范围的广阔性。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运用的基本的设计原理即为创建一个具备业务开放性、接口标准性以及良好的伸缩性等特征的分布式系统, 这个分布系统能够很好地对各种业务所需求的同步协议展开高效处理, 它与特定的底层硬件的操作系统相独立, 在一个较为理想的位置上将这个构架向摩尔曲线轨道推动。较为独特的设计原理决定了交换技术能够在信息通信中得到最大范围与限度地应用, 主要应用方面包括独立于协议、同步会晤应用管理以及设备的呼叫处理等几个方面在内的应用, 几乎将各个信息通信领域都涵盖在内。

4 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运用的优势

交换技术和其它信息通信技术相比较, 其在最大限度内开发了兼容较多的信息交换领域, 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运用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可靠性较高。件换系统在符合业内标准、容错率比较强且可靠性较高的电信级服务器上运行, 极大地提高了其系能的稳定性, 降低了其运行的出错率, 确保了信息通信的连贯性; (2) 经济效益较高。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减少成本。传统的信息通信技术因需要更多的服务器以及IP做技术支撑, 这就使得不管是软件成本还是硬件成本都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而换件技术则克服了这一劣势, 提高了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运用的经济效益; (3) 集中化的管理。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运用能够兼容各种不同的协议, 基于此, 可以通过较少的服务器来管理管理系统, 展开通信管理。

5 结语

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有效推动了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促进了其在通信中逐渐向更加全面、稳定的方向不断进步与发展。但在具体的应用中不能仅依靠自身的优点来增强信息通信技术的性能, 还需要与当前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结合, 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不断促进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 才能达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在此背景下分别从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运用必要性、应用要素、设计原理和实现目标以及优势等几方面论述了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的有效性, 以供参考。

摘要:随着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各种相应配置措施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与运用, 而交换技术则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交换的概念在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过程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 实践也证明, 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中占据着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文章在此背景下对交换技术在信息通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交换技术,信息通信,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十八大专题片观后感下一篇:幼儿小学倾向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