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精选6篇)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篇1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威风锣鼓是溶乐、舞、技三者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的鼓舞艺术,是民族传统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积极的育人功能。
一、威风锣鼓具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功能
我区是威风锣鼓的发祥地。目前,威风锣鼓这朵优秀的民间艺术之花,遍及全区各地,几乎村村都有庞大的锣鼓队,少则三五十人,多则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过去击奏,多半是男性青壮年,现在青年妇女、甚至青少年也积极参加。对于这样一个目标性很强、群众又喜闻乐见的集体项目,对每个参加者都会产生凝聚力。参加威风锣鼓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目标,而个人对集体目标的认同,是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只有集体目标实现,个人目标才能最终实现。在威风锣鼓的表演中,国家的荣誉、集体的荣誉,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使每一个参加的队员认识到自己是为集体,为祖国争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自觉寻找“凝聚点”的习惯,这就是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威风锣鼓的整体性特点,它使参加表演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在实现集体的价值中体现个体的价值。表演要成功,必须要求每个队员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但又不能突出个人;同时,在表演中,任何个体的失误又极可能对整体表演产生不良影响。这就是一种教育。使每个人必须成为集体的有机部分,必须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感。整体性的特点使得每个人必须正确地处理局部和全局、自己和他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通过表演,教育大家认识到,要想成功,就要局部服从全局,就要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共进。这些都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威风锣鼓还具有社会性特点,它不仅参加表演人数多,而且观众尤多,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好时机。比如,我区威风锣鼓代表队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首场表演,人民群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在欢快奔放的激情中,也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满足。解放以前,中华民族受尽了屈辱和奴役,在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是毫无地位的,被称为“东亚病夫”、“劣等民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北京亚运会上,看到了强悍的威风锣鼓等地道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展示出华夏文化风采,突出了我国民族特色,展现了我们的国威、民威,情意深长,情溢四海。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后代,怎能不欢欣鼓舞,热泪盈眶。它震撼整个民族的心灵,点燃人们理想之光的火种,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自觉地为祖国争光,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激起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主义奋斗的坚强信念。在强烈的艺术魅力感染中经受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不但要讲,更要组织人民群众实践。组织他们参加观看威风锣鼓,可以使他们在实践中达到如和行的统一。
二、威风锣鼓具有组织纪律教育的功能
威风锣鼓需要很强的纪律性。它要求时间、空间的高度有序,大系统、小系统等各种组织层次的协调性,鼓点、打法、动作、表情、队形、服饰、道具等有形和无形内容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较强,这些都直接关系到一场威风锣鼓表演的质量以致于成败。比如,它对队形变化的要求,动作要规范,队伍要整齐,横看成行,竖看成列,脚步要踩在节奏上,抬脚落步要规章,看是一条线,听是一个音,动是一个样。如没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很难做到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以个体生活方式为主的农民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参加者要自觉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一些平时比较自由散漫的农民在威风锣鼓的训练以及表演中,基本上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纪律性明显加强。就是因为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纪律是成功的保证,这时纪律成了自觉要求,这种现实教育效果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效果好得多。如果组织者既严格管理又善于引导,就可收到可喜的成果。八八年我区威风锣鼓在全国农运会上的表演,八九年在天安门前参加国庆四十周年的表演以及九0年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就是明显的例子。
应该说,组织农民参加威风锣鼓表演是培养农民组织纪律性的极好机会,也是引导我国农民步调一致奔小康的一项具体措施。
三、威风锣鼓具有提高人民审美能力的功能
威风锣鼓是我区的传统艺术项目之一。每当逢年过节、集会游行、开业典礼,便成为群众歌颂生活、抒发感情、显示威风、鼓舞人心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解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区的威风锣鼓有了质的飞跃。它体现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又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意识。对于民族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是威风锣鼓重要的美学价值之一。比如霍州锣鼓队在全国首届农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都是在着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根据观众的情绪变化,按照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对动作、表情、队形、音乐,经过专家和鼓舞者共同精心设计的,强化了感情,增强了适应性。其表演曲调明快、感情丰富、乡土气息浓厚、地方特色强烈。它以音响震天动地、气势磅礴雄伟、气质粗犷豪放、场面威武壮观的独特风格,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这种整体的震动力,一种互相撞击的生命节奏和一种古朴的美。通过对于美的表达,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艺术活动实践审美价值的大小,要看它的社会效益,要从它的影响面以及从它的欣赏者受教育的程度来判断。威风锣鼓的表演从它的观众之多,欣赏情绪之热烈,其审美价值是可以想象出的。
因此可以说,威风锣鼓不仅是人民群众生活幸福的象征,而且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审美能力的手段。
威风锣鼓在社会教育中具有如此巨大的教育价值,我们应当发掘我区这一特色的项目,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让威风锣鼓这颗色彩斑斓的珍珠,在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篇2
一、铙钹拓宽了淮剧打击乐的表现力
从早期留下的资料唱片中, 我们可以领略到没有铙钹的淮剧打击乐是何等滋味。而自铙钹正式担纲乐队后, 则使淮剧打击乐的配制趋于合理和完整。下面从几个侧面解剖:
(一) 乐音分析。大锣的锣音主要有两种:“空”与“匡”;小锣同大锣, 锣音中也有两种:“令”与“台”。而铙钹本身的乐音就有三种:“才”、“七”、“扑”, 其他变化不在其内。
淮剧表现的题材极为广泛, 大到千军万马的战争场面, 小到穿针引线的生活细节, 要表达这么多的内容, 单靠大锣和小锣的两下子显然难以胜任。铙钹介入后, 情况就根本改观了。音乐就是这么神奇!我们的祖先凭借“宫、商、角、徵、羽”五音, 谱写出那么多传世的曲目。荟集欧洲的伟大音乐家们所留下的不朽名作, 说到主要音符也就7个而已。同此一理, 淮剧打击乐在强调了铙钹的同时, 如虎添翼般地创造了无数个精彩妙绝的“锣鼓经”乐章。
(二) 音量比较。虽说大锣、小锣和铙钹都归属铜响器一类, 但三者的声音大小却殊别迥异。大锣声音最大, 传得最远, 标准大锣的音波有“十三个浪头”之说, 铙钹声音清脆明亮, 激越高亢, 有一种冲击波, 令人震撼;小锣的音量最小, 然使用最为频繁。
(三) 节奏性的变化。淮剧的规律:大锣管重拍, 小锣在弱拍, 形成一张一驰之势。铙钹单奏侧重后半拍, 宛如斯特劳斯舞曲, 强调了后半拍, 节奏一下子就变得充满活力, 跌宕起伏, 层次分明。值得一提, 铙钹的余音相对较长, 故在时空上为打击乐所必需的张力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 组合成完整的音乐形象。淮剧打击乐最初是为配合演员的表演而设置的。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 经过无数前辈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淮剧打击乐得到自我完善和发展, 遂形成一整套的艺术体系。最显著的结晶是一系列“锣鼓经”的诞生, 它是淮剧诸多程式的一种供给后人学习鉴赏。
从“锣鼓经”某些叫法上, 我们还能找出它起始的原因, 如“起霸”、“马腿”、“扑灯蛾”、“撞金钟”、“水底鱼”等。由于这些经典的锣鼓不仅具有生动的内容, 同时还蕴含很强的外延, 因此被后人广泛运用。毫不夸张地说, 淮剧的锣鼓经是由特殊的音符和鲜明的节奏所组成的音乐形象, 它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艺术地再现在舞台上。
二、铙钹的艺术美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铙钹从单一的铜响器上升到音乐形象, 其艺术美不乏可陈。淮剧表演艺术有一共同的特质, 就是讲究“味儿”和“劲头”。现场演出的铙钹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当然也离不开这两条原则。
所谓“味儿”就是乐器本身发出的“正声”, 而凡是“正声”必然是悦耳动听, 符合乐音规律的。说起来似乎简单, 做到却非易事。尤其是像铙钹这种纯金属乐器, 相互击打出噪声倒是习以为常的。若要下下有“味儿”得花上多年的扎实基本功训练才能得心应手。回顾前辈艺术家, 哪一位“好铙钹”不是在舞台上磨练了几十年?
所谓“劲头”就是指乐器随舞台上的需要所达到的强弱变化, 乐音长短。这点实际是在“味正”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 没味儿何谈劲头?劲头好还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有副好身体。因为打铙钹是非常劳累的工作, 往往一出重头戏干下来, 三九寒天衣服都会汗湿, 没有坚强的体魄事到临头只能是心有余力而不足。二是具有良好的节奏感。淮剧的节奏可以用既稳又活来概括, 稳是指总体感觉不能摇摇晃晃, 活是指具体的音符时值不能机械地去丈量, 包含着无穷变数。前面已说到, 铙钹在节奏上主管后半拍, 尤其像“快冲头”这样的高速度打好后半拍确实是颇见功力的。三是对戏要熟, 并能准确把握演员的心理和身段。假如一位铙钹手每下都如演员心里所想, 又在身段上配合得如影随形, 演中和观众能不为其喝彩吗?
上面我们谈了“味儿”和“劲头”两大要素。前人曾这样评述淮剧打击乐:板鼓要准, 大锣要冲, 铙钹要紧, 小锣在稳。虽有一定道理, 却未尽然。我认为关于铙钹还有几点值得一书。
(一) “挑”。如“望家乡”最后收尾“仓才仓仓”之“才”就是典型例子。这个“挑”需打出神彩, 让人为之一惊, 才算是为下面的接唱作了充分铺垫。《挑滑车》高宠的三起三落, 铙钹的“挑”正是施展用武之地之时。再如“马腿”之“才”, 铙钹不挑起, 整个锣经神韵顿失。
(二) “逗”和“加花”。淮剧打击乐的“撤锣”编排得非常巧妙, 打出境界会令知音叫好, 而要打出一朵花, 其决定的因素在于铙钹的“逗”和“加花”。铙钹加花是十分有趣的, 特别让人心旷神怡。
(三) “回头”。这是铙钹的独奏牌子, 先急后舒, 却一个音都不能走味。
(四) “撞金钟”。这个牌子用来表达人物的彷徨、失落的内心世界真是惟妙惟肖, 这也是铙钹所着意表现的地方。常言道:“心里有, 手里才有”。所以, 除了必备的基本功和其他先决条件, 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是提高铙钹演奏水平的重要一环。
三、大锣的强音量与快节奏演奏
要想正直发挥大锣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作用, 必须要解决一个大锣演奏基本功问题。大锣的演奏方法丰富, 如轻、重、快、慢……但在这众多的大锣演奏方法中, 最难掌握的是强音量与快节奏的演奏。它的技术成与否也直接代替大锣的基本功是否到位。平常的演奏中, 由于这一技术的缺乏, 经常使一些鼓点失去应有的感情和效果, 如在具体演奏鼓点《冲头》时, 大锣的音响强度达不到, 被其它打击乐所软化, 给人的感觉就会是……才仓才仓……具体演奏鼓点《急急风》时, 由于鼓锤速度跟上不, 不能使所奏音响与钗、小锣同击, 又似有……仓才仓才……的效果, 散板引子仓仓仓-才-来仓……由于打击乐力度和速度跟不上, 其它乐队无法演奏, 这样所奏的鼓点效果就完全达不到预期效果。
要想达到大锣的强音量与快节奏技术, 必须有三方面的要素:一是良好精神气质;二是要有激动的思想感情和深长气息;三是要刻苦磨练, 掌握动作技巧。演奏大锣的同志, 如果是没有精神, 是不可能打得出优美健康的大锣音色的。所以平常一定要锻炼身体, 增强体制, 为大锣的演奏力度典定基本, 有了健康身体, 如感情干疤也同样打不出强而美的大锣音色, 平常在具体的演奏中, 一定要不断积累感情食粮, 使自己在大锣演奏中, 通过感情的激动, 气息深长, 技巧随着感情的激动而全部得到发挥, 所打鼓点的感情也和剧中人物感情相一致, 所以说这才是和舞台上的演员感情配合默契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关于演奏技巧问题要和力度与中堂为目的、锣鼓力度达不到中堂, 不但音色不美, 音强也是肯定不得出来的, 力度中堂二者不可缺一, 有句行话, 台上几分钟, 台下几年功, 就准确的说明了从事舞台艺术人员, 苦练基本功问题, 节奏大锣强奏, 全臂手动幅度较大, 手腕要有弹性力度的配合, 锣锤只有中堂, 才能容易达到预想的强音量效果。快节奏强奏时, 随着节奏的加快运锤幅度相应变小, 这样在运锤幅度较小的情况下, 必须有小臂的支持、内力的配合, 手腕弹性力度更为重要, 这样才能打出快节奏音量的大锣音色。强音量, 快节奏问题解决了, 也即基本大锣的基本功达到了。再加平常的舞台具体实践, 感情的不断积累, 大锣技巧就会充分得到发挥, 运用自如。才能真正为乐队增添色彩。为舞台剧情服务, 才能真正在舞台上迸发出和谐的感情气氛。
摘要:淮剧打击的主要成员, 不外乎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件乐器。然而在近一百年前的清末年初, 铙钹却并不为戏剧界所重视, 大约在民国十年, 名武生俞振庭经过考察, 发现“武三场”没有梆子戏的打击乐营造的气氛热烈、宏大、有气势, 究其, 就在于少了铙钹。
关键词:淮剧,锣鼓,戏曲音乐
参考文献
[1]刘阳.创造性的体验——斯波琳和她的戏剧游戏理论[M].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印, 2006.
锣鼓在粤剧艺术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锣鼓 粤剧艺术 作用
一、戏曲最具有特色的乐器——锣鼓
戏曲除了有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程式外,最具特色的体现就是锣鼓。
锣鼓,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打击乐),在远古时已经溶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它以节奏的快慢,声音的轻重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丰收的渴望,对天神的歌颂等。发展到有戏曲的时候,更是成为戏乐音乐的主心骨。不同的地方戏曲,有不同的击乐乐器。如:京剧有京锣钹,川剧有川钹,河北有梆子,潮汕有潮汕锣鼓等。而粤剧则有广钹和高边锣。只要锣鼓一响,不用看,不用听其他的,就知道它是什么剧种,什么地方戏。也就是说:锣鼓是戏曲艺术特有的音乐代表之一,也是戏曲艺术的特征之一
二、锣鼓在粤剧表演中的艺术作用
上文讲到,锣鼓是戏曲艺术的特征之一,也就是说粤剧离不开锣鼓。那它在粤剧的表演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节奏的指挥者
现在我能看到的戏曲(包括粤剧),都是经过几百年的演变,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而发展到今天有导演,有指挥等。而在六十年代前,是没有这些的,那么,掌控整台戏的节奏,指挥乐队的快慢,靠谁呢 ——掌板(击乐)。
在戏曲中,至少在粤剧中,掌板是绝对的指挥。无论演员表演节奏的一招一式,一唱一腔,到音乐的过序伴奏都要听从掌板的指挥。锣鼓的快慢,关系到下面节奏的快慢。
(二) 亮相
“在一篇散文,特别是读一首诗歌时,我们常常感受到它旳音响价值,甚至于感受到由问号. 逗号. 惊叹号等提供的音调特性。这些记号表示着其种语言音调,即具有某种语义价值的囗语旋律短句”。 而我们在观赏一段戏曲中的出场片段,锣鼓的配合,到动作的停顿就是“具有某种语义价值的口语旋律短句” 中的惊叹号。是代表戏曲中表演动作“力” 与“美” 结合的瞬间表现——亮相。
亮相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形式,是人物出场后与观众交流的第一面。在戏曲中,特别是京剧、粤剧、河北梆子、豫剧等大剧种中,亮相一般都配以锣鼓:即使有主题音乐衬托,也要配上锣鼓一起运用。为什么?——力与点。
演员出场,没有锣鼓配,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一些英雄人物,武将等。在英武有力的动作中配以锣鼓,在与观众四目对视(交流)的瞬间,锣鼓恰到好处的收住,形成了一种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展现了戏曲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锣鼓能否打到“点”上非常重要,他直接影响表演的效果和气氛。
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锣鼓。相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的不同,也有不同的锣鼓。不同的表演动作更有不同的锣鼓经。更有甚者,不同的人物出场,也有不同的锣鼓钹。以粤剧为例,一般的武将,如张飞、赵子龙等。多数以高边锣、大广钹,而焦光普,小沙弥等“边”出场,都用小锣小钹。而像张三郎·娄阿鼠等,则用川钹和凸脐锣。而像夫人小姐类的,则用文锣鼓等。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锣钗(钹)。这样,从锣鼓的响声中,我们就能分出好坏,辨别善恶,感受到戏中的悲欢离合的情感。
(三)特定的气氛,特定的场面,特定的锣鼓
音乐是有感情的,而锣鼓的演译也是充满情感的。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种不同的特殊情感,”表现音乐中的“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 喜悦. 谐趣. 轻浮. 仼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度不同的焦燥. 烦恼. 忧愁. 哀伤. 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 崇拜和爱之类情绪都属于音乐所表现的特殊领域”。 击乐(锣鼓也是音乐)也不例外,在配乐中也有能体现这些元素。
在戏曲中,有很多表演的场面会有不同的动作,不同的表演程式。有时会用音乐来衬托,但更多的是用锣鼓来衬托。
出场
武生(武旦)无论是小武、花脸、武丑等,都有特定的锣鼓,如赵子龙在《甘露寺》一场中,手执宝剑,目光如炬,在“锣边花”的锣声中,英姿飒爽,将其“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囊中探物”英雄气概衬托得淋漓尽致。
一个“打引”又可以衬托出“老夫人(老爷)·小姐等人物的雍容淡定,娇柔高贵。
一个“小锣打引”则可以将《双下山》的小沙弥的聪明调皮,衬托得天衣无缝。
一个文锣快滚花则将翠莲寻找失落的风筝那种焦急的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还有“四击”出场、“快撞点”出场、“云云”搜场、“地锦”带马等等,都非常讲究。
(四)排场
意象。意象是一种现代的舶来品,“意象是与表象概念对应,是指在表象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内心镜象”。 这也是戏曲的表现特征之一。在戏曲的表演动作中,有很多是抽象的,也即是意象的。而在这些表演动作表演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表演程试——也就是“排场”。
戏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在其“唱念做打”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固定的表演程式,也就是排场。不同的人物,有不同固定的表演程式。不同的情节,有不同的排场。而排场的必备配乐,也就是锣鼓。
在旧时的粤剧演出中,由于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足够的时间排戏。很多班底都是临时凑拼,除了几个主角的固定的。其他的包括“下手”“梅香”甚至乐队都是临时请回来的。既无时间排练更无时间走位,一来就演。这样,对掌板师傅和头架师傅就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才能配合好演员演出而又不出差错呢?除了在唱腔时看“手影”、主要的是会“排场”。
因为排场是固定的表演程式,只要掌板学过,那么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一走,他就知道你的具体位置。就可以打相应的锣鼓,配合演员的表演。这样,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用途——排场锣鼓。
nlc202309012218
在传统的粤剧中、有很多排场,如“大战”、“收状”、“排朝”、“投河”、“上吊”、“起兵”、“祭旗”、“打引”等,都有特定的锣鼓,他能准确地衬托出表演的情感和气氛,而又同其他表演有所区别。“排场”和排场锣鼓是粤剧最精华的部分之一。
(五)锣鼓在粤剧音乐唱腔中的作用。
1、唱腔
戏曲艺术其特点之一是有固定的曲牌和唱腔体系。粤剧就是以“梆、黄”体系为主体,加上南音、木鱼、龙舟、小曲、排子等组成了粤剧的唱腔体系。而不同的曲牌,要有不同的锣鼓来引领。如唱“梆子慢板”时,要用“四门锣鼓”(慢板)。唱二黄时用唱功一才,唱“滚花”时则用“滚花”锣鼓、而唱小曲排子时,多用牌子头等。也就是说锣鼓在唱腔的起止方面起到引领和带收的作用。而其节奏的快慢,完全是受锣鼓的控制。(指挥作用)。
2、在音乐中配锣鼓,以增强气氛。
粤剧和其他戏曲一样,在表演过程中常有配乐,而配乐中也经常有锣鼓,特别是“排子”部分,更是音乐和锣鼓的完美结合。在一些气氛音乐中,如加上锣鼓、则是更具感染力、更震撼。如在“红梅记”之《鬼怨》选段中,李慧娘的孤魂在风中飘荡,在渐快的节奏中随着乐声不停地游动、想寻找一个发泄点:一个能把自己的冤屈、愤恨,对人间眷念的地方。当音乐的慢渐快达到高峰,孤魂撞到粉墙时,一个长音、然后一声风锣、(傍)!把李慧娘的冤、愤、爱、恨撞得粉碎 ,化成一缕无奈的青烟,随风飘荡。那一声风锣的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些音乐中,如果加上适当的锣鼓会显得更生动、更有力、更悦耳。
3、特定的剧目,特定的锣鼓
粤剧已成功申遗,如何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己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而粤剧锣鼓则是切头切尾的忠实的粤剧保护者,它的一锣一,还在说着粤剧的艰辛的发展之路,见证了粤剧发展的今昔。
粤剧从形成到今天,有很多很多优秀的剧目。而在一些传统的剧目中,有其独一无二的锣鼓。无论从打法到用法,从竹法到锣鼓的乐器上都有独到之处,如《六国大封相》
《封相》是一出以战国时期,苏秦说和六国结成同盟,共同对抗秦国的入侵,而被六国封为六国的宰相,衣锦还乡的传统剧目。它不但行当齐全,人物众多,其表演、唱腔都独具一格,而其锣鼓更是独辟蹊跷。他的竹法是以“大小鼓”而带领。鼓是“文头”与“大鼓”。锣鼓则用“单打”代广钹“贞大大贞大大呈”的响声十分独特,也十分有味。其中的锣鼓经也与众不同、在正幕《封相》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结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艺术博大精深,而作为最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锣鼓。在粤剧的体系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已成为最具粤剧特色、最具粤剧味道,在粤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如果说“唱.做.唸.打”是粤剧的表现形式,那么,锣鼓则是粤剧表现形式的美学修饰和情感的衬托,是粤剧艺术中“先声夺人” 的开路先锋。缺了锣鼓,不成粤剧。即使在现今很多所谓“大制作” 的新编粤剧,如《《花月影》《君子桥》《南海一号》《金石牡丹亭》《梦红船》等虽然其舞台,灯光,音响,服装等己同传统的粤剧有所不同,其音乐也重新编写,乐队也从传统的几件头发展到几十人的大乐队,乐曲更优美动听,更接近现代,但都不能缺少戏曲(粤剧)音乐的掌舵——锣鼓。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乐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柯克.音乐语言.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3]黑格尔.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蔡子荣(1987-),男,初级音乐演奏员,研究方向:粤剧打击乐。现任广东粤剧青年团青年掌板。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篇4
□李 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本质要求就是要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的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如何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老年人,这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为老年教育提出的重要课题。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老年群体的特点和规律
老年教育说到底就是提高老年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变化及相关关系新的感悟与认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老年教育的出现,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立足点,经过各级老干部部门和涉老部门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和变革凸现年代显得尤为迫切、尤为重要。
1、认真研究老年群体的心理行为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发生了许多变化,对社会、对事物、对情感的认知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首先表现在老年人的思维方式上。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鉴赏能力、评判标准更多地沿延续着传统观念和固有模式,对新体制、新经济、新变革带来的困惑难以释怀,对新科技、新潮流、新观念带来的疑虑难以适应,因而存在着过多的代际关系和思想分歧。其次表现在老年人的行为导向上。由于老年人的体能衰退,追求健康和长寿成为老年群体的主流,因之而来的是文化娱乐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休闲消费活动等等现象热浪滚滚,遍布城乡。第三表现在老年人的心理意志上。老年人进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其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双重转换,促使心理意志发生了巨大的反差,一方面不服老、爱较真、敢于闯的心理因素依然存在,一方面兴趣减少、情感消沉、喜怒多变的情绪状态比较普遍。正是由于老年群体的这些普遍特点,决定了老年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那就是顺应老年人的愿望和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培养、引导、支持老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实现良好的晚景目标。
2、充分肯定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
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经验价值。指老年人长期生活阅历和社会积累形成的价值,突出表现为智力价值、技术价值、经验价值等。
(二)再创价值。指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后对社会对家庭作出的新贡献。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第35届会议指出:“老龄不仅是经验与智慧的象征,而且还能使人们根据自己的信仰和愿望,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中,老年人不是可有可无或无所作为的,他们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他们或利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继续为经济建设作贡献,或为人口文化建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某些方面献出余热,他们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肯定并重视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组织和引导他们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给老年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和内容。
3、高度重视老年群体的思想困惑和疑虑
老干部是我国老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有着辉煌的政治背景和灿烂历史。他们离退休后,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许多老同志的精神、心理和环境一时难以适应,渐渐远离了社会,跟不上形势,他们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的观念判断现今的事物,凭过去的经验来解释现实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带有看法,因而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了疑虑,对社会主义前途失去了信心。老干部的思想困惑和矛盾心理的出现,为老年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课题,也奠定了开办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历史地位。
二、深刻认识老年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紧迫性
胡锦涛同志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既要有发展的经济,又要倡导优秀的社会公德,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营造团结合作的社会氛围以及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同时更要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生活秩序。老年教育作为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1、老年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共生共进的社会。贯彻落实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努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而老年群体由于自己所处社会地位以及特定条件等因素的决定,已经成为维护社会安定的主力军,基层群众文化的排头兵。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各种形式和途径,对老年群体进行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健康教育和快乐教育,凝聚整个阶层的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力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老年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策略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老年群体牵涉到千家万户,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教育,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决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项新兴的教育事业。它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具有中国特色老年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的本质体现。
3、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关键举措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之一。据全国老龄办今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671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2.5%。与上相比,净增725万,成为“历史上老年人口比重增幅最大的一年”。不仅如此,老年人口还在按总人口的0.5%递增,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8亿,到2040年将达到4亿。也就是说到那时全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老龄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加强老龄工作,让老年人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是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挑战。加强老年教育,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就是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关键举措。老年人虽然已过了生命力量旺盛的时期,但对知识的追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却丝毫没有减弱。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已不再是当代老年人的唯一需要。而实践已经证明,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老年教育,是满足老年人对新知识的追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中央和国家对开办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作出了战略部署和远景规划,各地对此也形成了共识。当前我国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要从基本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坚持“学、乐、为、教”相结合的方针,重点加强老年大学的阵地、设施和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教育体系,切实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4、老年教育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具体体现
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个体健康、群体健康、家庭健康、社会环境健康,个体、群体和社会达到协调共进,良性发展。健康老龄化是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整体概念,其主要内容与我国提出的老龄工作“六个老有”目标是一致的,即健康老龄化要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其中老有所养是基础,老有所医是保障,老有所教是手段,老有所学是动力,老有所为是方向,老有所乐是所要达到的效果。老年教育正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老年教育的社会功能就是围绕“六个老有”目标来不断开发和完善的。国家十部委联合下发的《中国老龄工作十年发展纲要》指出:“老年大学、老年学校是老年教育的重要形式,它已成为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不仅如此,老年教育作为治理老龄问题的一项综合性手段,在“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作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老龄问题,把实现健康老龄化作为综合治理老龄问题的根本对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措施推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其中大力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全面提高老年人综合素质就是推进健康老龄化的有力措施之一。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又是一个地域广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老年人口的分布情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十分悬殊,特别是城乡之间矛盾突出,这成为制约我国发展老年教育的重大阻碍和难题。区分情况,因地制宜,政企结合,多头进举,将以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为载体的老年教育推向广大的社区和农村,满足更多的基层老年群体的实际需要,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途径和具体体现。
三、进一步增强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
创建21世纪老龄社会的目标—— 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意味着人们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不分年龄的,因此终身学习和社会参与成为老年人社会化的积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改变老年人的传统生存方式将产生深刻影响。于是转换老年社会角色,寻找晚年生活的社会舞台,又成为许多健康老年人的选择。这就必将注定老年教育在这场潮流中肩负重任,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把老年教育作为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占领党的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渠道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特别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类矛盾多发,诸多问题凸显,出现影响稳定的事端和情绪难以完全避免。所有这些都会使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精神状态无不受关联和影响。老年群体亦莫如此。但如果放松对这个群体的教育,不用先进的、科学的思想去占领,那么落后的、愚昧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对社会的稳定和意识形态将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法轮功”的泛滥一时,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也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也进一步说明,老年教育在加强老年群体思想政治建设,用先进的思想占领党的思想文化阵地,把消极的因素变成积极的因素具有重大的政治作用。
老年教育既兼具其它教育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共性,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实践。因此在开展老年教育的实践中,要适合老年人的特点,摸清对象,对症下药,普遍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组织帮扶帮教活动,引导老年人参与社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服务社会;二是坚持把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与提高政治素质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三是坚持把文化娱乐活动与科学健康养生相结合,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引导老年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比如在农村要重视对老年农民的培训,把老年教育与老年人脱贫致富、维护权益、破除封建迷信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如此,还要在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创新,力求赢得老年人的喜爱和欢迎。
2、把老年教育作为团结老年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要标志,否则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就无从谈起。而“银发浪潮”这道风景,既成为老年群体地位、威望的象征,更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因此充分发挥老年教育在团结老年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黄冈市在这方面作了较多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黄冈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老干部人数多、威望高、影响大。市区以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为龙头,以市老年大学为阵地,为老干部、老年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长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学习活动,吸引、凝聚和团结了社区中老年群众。我们每年结合重大时事和节庆所组织的活动,吸引中老年朋友多达上万人,形成了一呼百应、万人空巷的热烈场面。老年大学的学员成了我市基层文化、群众文化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黄冈市二十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老年教育,成功地抵制了“法轮功”的侵蚀,抗击了“非典”的波动和恐慌。在老年大学的学员中,没有一人习练“法轮功”,没有一人传播“法轮功”,老年大学成为社会稳定的安全地带。
3、把老年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使每一个个人的自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使个人的人格臻于完美,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根本目的之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适时提出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都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意义非凡,功能巨大,作用重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技力量将人类文明带入了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时空结构和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道德、生活方式、行为要领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新发现、新学科、新概念等显而易见的社会特征,对处于边缘化趋势而又无法逃避的当代老年人来说,触动更大,影响更深。那么,要融入这个社会的内核,要领略时代的浪潮,就必须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老年人进入以老年大学为载体的主阵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新境界,不仅开拓了老年人的眼界,更拓展了晚年生活的领域。因此可以说老年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终身教育的最后阶段,是社会发展进入到老龄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和进步的客观反映。它对于形成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把老年教育作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的应有之义
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这既是老年大学的宗旨,也是老年教育的应有之义。而老年大学的成功之处也在于引导老年群体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老年生活质量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黄冈市老年大学始终把对学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每学年都要安排八节大课,集中16个专业教学班的学员听取市委领导或专家教授的形势报告、时事政治、党史知识等综合性讲座。学校还结合“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组织教师学员编写歌曲教唱,把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变成老年大学广大学员的期望和要求,在老年人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
提升生活质量,追求晚景幸福是老年人的最终目的。黄冈市老年大学针对学员的喜好,先后开设了书法、绘画、声乐、器乐、舞蹈、电脑、花卉、保健养生、手工制作等几十种丰富多彩的专业课程,使老同志心情更加舒畅,精神更加振奋,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已经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部分,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市老年大学还联合社会团体,广泛开展各种文体娱乐比赛活动,组织老同志走出去,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向社会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充实和丰富了晚年精神文化生活。由市老年大学组织成立,以老年大学学员为主组建的市老年艺术团成为全省全市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和艺术品牌,先后参加迎春晚会、送文艺下乡、全省社区文化、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演出活动,在全省全国比赛中多次获殊荣。
老年教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新兴的伟大事业,切实加强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口的整体素质,是党对我们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老年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研究管理体制,形成强大合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篇5
材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开发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在人类历史中,生产材料的更新换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材料作为主导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到着科技文明的发展。18世纪中叶发生于英国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掀开了新的篇章。这起遍及欧洲和北美国家的技术革命以钢铁和铜等新材料的开发为基础,以纺织机械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使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从而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随后,兴起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石油开发和新能源广泛使用为突破口,以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大力发展飞机、汽车和其他工业。支持这个时期产业革命的仍然是新材料开发,如合金钢、铝合金以及各种非金属材料的发展。而起于20世纪中叶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更是以原子能应用为标志,实现了合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大规模工业化、民用化。以民航机的发展历程为例,油耗逐年下降的可喜变化一方面是设计与机型的扩大所致,另一方面就在于材料的不断改进,而PWA客机每减重一千克,就多赢利104美元。到如今,在航空航天领域,飞机、导弹、卫星与飞船的发展,材料依然是关键。战斗机性能的提高三分之二靠材料;发动机性能的提高,材料占二分之一。对空间飞行器来说,由于材料的改进,收益更为显著。然而,材料的开发不仅推动了技术革命的发展,还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保障。在19世纪以前,农业上所需氮肥的来源主要来自有机物的副产品,如粪类、种子饼及绿肥。随着农业的发展,对氮肥的需求量在迅速增长。直到1909年,著名德国物理化学家哈伯(Haber)利用锇作为催化剂合成了氨,使之成为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肥料。另外,1940年,除草剂的发明成功,配合采取灌溉、农膜育苗及机械化作业等措施,同样使粮食大幅度增产,使农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步入21世纪,以半导体材料和光电子材料为代表的信息功能材料堪称信息时代最活跃的科技领域。以硅为基础的微电子技术仍将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不同档次的硅芯片在21世纪会大量存在,并将有所发展。如在绝缘体衬底上的硅,凭借着低功耗、低漏电、集成度高、高速度、工艺简单的优势将广泛应用于便携式通信系统,发挥其耐高温又抗辐射的作用。
随着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由于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能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等原因,能源功能材料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其中,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效率高、污染小,是21世纪重点发展的一种技术。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 篇6
音乐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社会,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这是由无数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所证明的。
在历史中常常观察到:从原始社会开始,音乐就与社会事实相联系。我们回溯人类历史越远,越会发现音乐不仅“以娱乐或作为纯艺术表现的形式存在,而且是作为一种与每日社会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尘世细节密切联系的因素”。现代社会,大众媒介的高速发展,音乐信息的快速传递,使得音乐对时空的占有量猛增,这无疑更增强了音乐的社会化属性。而音乐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中国经济年增长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但是,这种高速发展的经济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社会已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各种不平等现象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已变得非常迫切。基于此种社会背景,在的“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经过26年的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明确提出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健全和有序。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秩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基于以上的社会背景及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来探讨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价值
【浅谈威风锣鼓在社会中的教育作用】推荐阅读:
威风锣鼓文化内涵09-29
威风锣鼓响起来作文06-21
锣鼓歌教案10-25
成语八面威风出自哪里08-26
锣鼓喧天叙事作文06-08
音乐丰收锣鼓评课稿08-29
威风的螳螂二年级作文300字10-23
南锣鼓巷团日活动策划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