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公司

2024-07-26

关联公司(精选12篇)

关联公司 篇1

一引言

关联担保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合理有效地配置市场资源, 降低交易中的风险, 从而加强企业的整体实力。但是近年来, 上市公司频发的恶意担保事件, 让上市公司的系统性风险提高, 甚至关系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也让关联担保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一个备受监管机构和广大投资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关联担保行为影响着上市公司的经营质量和资金安全, 而且影响到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总体概述

本文根据2008-2012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 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情况进行描述统计和分析, 从而对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相关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

表1列示了平均每家公司的担保金额与担保频率。2008年的增长是因为股市低迷给企业融资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银行等相关部门也提高了担保门槛, 使得公司不得不援用外部资源进行融资。而2010年之后出现了迂回递增现象, 这与同时期证监会发布的通知有一定关系, 在这个条例的规范下, 关联担保涉及的金额虽然得到了一定控制, 但还是有上升趋势。同时, 每一年上市公司的担保频率仍呈递增趋势。

注:①数据来源于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②金额单位:亿元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的提出

企业如果需要向银行贷款, 需要有信誉较好的公司提供担保, 而上市公司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和较好的声誉, 因此关联方会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与控制, 让上市公司为其提供担保以获得银行贷款。上市公司为关联方提供担保, 基本上无任何收益, 反而承担巨大的风险。因此, 对外提供担保不但对上市公司不具有价值增加性, 而且还会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降低企业价值。

基于此, 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上市公司提供关联担保与公司价值负相关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8-2012年沪深两市涉及到关联担保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样本的确定方面, 本文的初选样本为2008-2012年关联担保提供方的A股上市公司, 所以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中有被提及但担保的方向未公布的公司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通过筛选数据, 本文最后得到834家上市公司的共3600条相关记录。本文数据以来自于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整理而得。

(三) 变量定义和描述

1. 企业价值的度量指标

本文使用托宾Q值 (Tobin’s Q) 代表公司价值, 托宾Q值 (Tobin’s Q) 为企业资产的总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的比率。

2. 自变量的选择

公司在当年是否发生关联担保 (Fs) , 是为1, 否则为0。

3. 控制变量的选择

(1) 公司规模 (LNTA) , 定义为t年末总资产账面值的自然对数。

(2) 资产负债率 (LEV) , 定义为t期末总负债的账面值与t期末总资产账面值的比率。

(3) 年度 (Y) , 虚拟变量, 则是为了控制年度差异而设定的。

(四) 模型设定

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 β0为截距, β1-β7为系数, μ为残差。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各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通过表3可以发现, 托宾Q值可能存在异常值。为此, 本文剔除托宾Q值距其均值5倍标准差以外的观测值。同时, 从该表发现, 因变量LEV可能存在异常值, 此处同样剔除LEV距其均值5倍标准差以外的观测值, 最终共得到3250个样本记录。

(二) 实证结果及分析

表4为模型的回归结果, 回归过程中使用了科克兰内-奥克特迭代法处理相关性, 还使用了怀特异方差相容协方差法处理异方差性。

通过上述信息可以发现, 托宾Q值与FS在10%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说明相对于当年未提供关联担保的公司来说, 当年提供了关联担保的公司价值更低, 即提供关联担保的行为对公司价值的负影响目前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公司价值托宾Q值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 与资产规模显著负相关, 与已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在表4-3中可以看到, 模型的拟合度Adjusted R-squared达到了0.9以上, 拟合程度较好。

综上所述, 在我国现阶段, 公司价值与提供关联担保的行为负相关, 不同年度以及不同的监管政策的松紧, 都对公司的价值造成不同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在我国, 提供关联担保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加, 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可能成为大股东的谋取私利的工具。通过本文对关联担保与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关系进行的分析, 可以发现, 关联担保与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 即关联担保的发生会对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造成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家兴, 杨国艳.我国上市公司提供关联担保有关监管法规改进研究[J].财务与会计, 2013 (07) .

[2]周皓, 陶晶.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研究[J].财会月刊, 2013 (04) .

[3]郑开放, 彭钰.关联交易与审计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审计, 2013 (01) .

[4]孙峻.全流通环境下新关联交易及其审计策略初探[J].审计, 2012 (01) .

[5]方相珺.再融资前后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J].财会月刊, 2012 (10) .

[6]祝群.试析上市公司对外担保及涉诉问题[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 (12) .

[7]La Porta, R.F.Lopez-de-Silanes A.Shleifer and Vishny R.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Finance, 1999.

关联公司 篇2

施加重大影响的企业。

(二)集团公司财务部根据双方签订的关联交易合同或协议,编制关联交易结算清单,包括拟结算项目、业务量、金额、收、付款时间要求等信息,经办业务的部门或子(分)公司领导审定确认后交集团公司财务部,报总会计师审批后办理结算业务。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作用机理;披露问题

关联方交易简称为关联交易,主要指关联方之间发生资源或者义务转移的相关事项,且不管其是否收入价款。这从理论上来看是属于中性经济范畴,也就是说它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也不是内幕交易。它的经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将集团内部的市场资源充分利用,将交易成本相应的降低,提高公司资本的营运能力和营运效率。但在实际情况中,上市公司在与集团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时很容易成为调节利润、避税甚至个别部门个人谋利的手段。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关联交易成为我国资本市场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这不仅促进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联方交易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使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但如果用不好,就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这将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一、关联交易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 关联方交易的正面作用

1.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中认为交易费用是进行交易的双方为了得到比较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得双方的交易能够在正常理想的状态下进行而多付的成本,这其中包括相关信息的搜集、交易的谈判、合作监督等等在整个交易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成本,再由于外部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又进一步的增加了交易的费用。由于关联方交易通常是在两个比较了解的企业间进行的,双方已经比较信任,因此之间的交易过程能够比较有效的进行,之间的交易成本等等能够有效的降低。使企业间的合作达到最优。

2.有利于及时调整资产结构,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获取可观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企业集团的内部,各个企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纽带,在日常可以通过关联交易来实现集团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目标,为企业带来整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规模经济。

3.有利于转移经营风险,避开竞争以及竞争可能带来的损失。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中是效益与风险并存的,任何因素比如环境、价格、市场等等都可能成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为了尽可能的将这些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避免掉,关联方的各个主体之间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来将风险转移。

(二)关联交易负面影响

关联方交易如果偏离市场中公平交易的原则,就很有可能成为侵害广大投资者以及其他有关利益方以达到其特殊目的的手段。

1.关联交易使上市公司失去“自主”能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竞争过程的独立自主,在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当中,引入市场机制也是必要的。然而在目前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中,企业过多的依靠关联方,这样就使得上市的企业竞争力不足,慢慢的失去竞争的意识。关联交易可以加强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的联系,但关联方平时的经营情况可能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盈利起到很大的影响,使得上市公司难以独立发展,难以在未来可持续的发展。

2.造成资源不良配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否直接关系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的判断和决策。如果有许多不正常的关联方交易,那么资源就会在关联方之间进行不正常的转移,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不真实的。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无法正常的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就会引发社会资源不能正确的配置,更甚者则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业绩本来不错的企业可能因为相对的不好而失去投资者。

3.容易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如果关联交易不能正常合法进行,那么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便是企业的中小股东,控股股東为了自己的利益作出损害中小股东的行为。

4.造成国家的税收流失。关联方企业的各方假如所在的地区、行业、所有制形式不同的公司,那么他们使用的税法和享受的一些税收优惠就不一样,那么关联方之间就很有可能把一些利润转移到税收负担比较小的企业上,这样就变相的导致了国家税收的流失。

5.关联交易成为上市公司配合不法机构二级市场炒作的重要工具。由于我们国家证券市场发展比较晚,在监管等方面仍然有许多需要慢慢改进的地方,一些法律上监管的漏洞就容易被一些不法机构利用来获取利益。在二级市场上,他们可能故意给投资者营造一些好的预期,配合着不法机构顺利完成“出货”,特别在我国二级市场经常有上市公司和关联方各种形式的重组,给外界造成一种假象利好。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

(一)体制转轨因素

我国现在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最早的国企改制成的,原来的国有企业把它的好的资产单独剥离出来上市,原有企业成为母公司,这样的话,母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就必然有着关联性,他们之间的交易很多时候都不是公允的。这是当初企业转制时留下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必然存在的,因此说体制转轨因素是影响关联交易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二)证券制度因素

我国的证券市场制度在刚开始时是审批制,证券的相关管理部门为了促进相关政策实施,把股票的发行规模分割给了各个政府部门,接着地方的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的企业去上市而进行人为的操作,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股本比较小,造成企业为了上市选择“主体上市、原有企业作为母公司”的模式,这种模式又必然造成上市公司与原有企业之间存在关联,使上市公司对母公司产生很大的依赖,因此上市公司为了保证能够进行正常的经营不得不与关联方进行关联交易。

(三)法律监管因素

在现阶段,我国对关联交易监管的法律主要是集中在相关部委制定的会计准则以及有关行业的相关规定等,通过分析这一些的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来相关的监督的法律地位不是很高,很难对关联交易的双方以及不法机构构成震慑,与此同时,一些监管规范也仅仅是规定关联交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其违反规定怎么处罚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的监管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三、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对策

要防止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就应完善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规范。具体可从法律法规、关联交易产生根源、注册会计师和监管部门以及公司的内部控制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完善关联方交易的对策。

(一) 完善关联方交易披露的法律法规制度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方面,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可以做出以下一些改进①披露关联企业之间的关联方交易对各企业的当期业绩及财务状况的影响。在关联方交易过程中,其各种业务往来对于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都可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应当对这些影响予以披露,给投资者提供全面有效的会计信息。②制定关联方交易的定价政策及定价方法。定价政策是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中的关键部分,是投资者判断关联交易是正当的还是非正当的重要基本依据,应当在准则中规定定价政策的披露规定,保证投资者对于定价政策的知情权。

(二) 减少关联企业关系

企业在进行改组上市的过程当中,尽可能的规范消除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天然的关联关系,使得上市公司能够独立自主,不再受母公司的控制而难以独立。

(三) 发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作用

重大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是指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和经营业绩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的关联方关系和交易,由于其对企业相关股东的权益可能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其审计和监督力度,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职能作用。

(四) 加强对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

加强对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也是规范关联方交易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证监会监管与交易所监管之间,总体上应坚持两者并重的原则。

1.加强证监会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监管。首先,证监会可以制订一系列关于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有关的内容准则等,强调其披露的信息易于投资者理解。其次,加大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的监督,可以考虑建立一些专门的针对此的监督制度部门,专查违规的关联方交易。

2.进一步发挥交易所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监督作用。在现阶段,我国的证券法客观上以及赋予了交易所监管权、规则制定权等权利,但由于其权利有限,对一些违规的关联方顶多只能进行公开披露谴责,与巨大的利益相对比,处罚显得太清,不能起到震慑的作用。加大交易所的权利,给予其加大处罚的权利,才能更好的進行监管。

(五)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执行力度,是财务得到规范,另一方面,要加强上市公司监事的财务监察权,督促上市公司聘任独立的第三方监事,同时加强财务专业人员的数量,设置独立董事制度。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关系进行内幕交易,应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合理化设计,如在董事会中设置中小股东代表,监督大股东企业行为;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此外,要全方位进行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当巨大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相碰撞时,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能使道德发挥效能。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进行诚信教育,同时,使市场各参与者都弘扬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风范,才能使制度、规范得以落到实处,才能防范不规范的关联交易行为发生。

四、结束语

关联方交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关联方交易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好方法;另一方面,关联方交易如果不能被正当的使用,则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其披露问题进行严格规范,促使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加重要贡献。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关联方交易方面的准则,然后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使关联方交易真正发挥其公允的一面,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耿.国外规制关联交易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7(16).

[2]郑文华.关联方交易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策略[J].商业会计,2008(2).

[3]钟亚华.关联方交易的审计[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6).

[4]王华.财务会计研究前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223-227.

[5]管强.关联交易内幕[M].中华工业联合出版社,2003.

[6]李明辉.试论关联交易的公司法规制[J].证券市场导报,2002(10).

[7]王文昊.规范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9).

[8]王爽.浅析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J].财经界,2012,(12).

[9]胡瑾.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规范分析[J].现代商业,2012,(11).

[10]公新华.浅析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J].经济生活文摘(下半月),2012,(5).

[11]杨梦梅.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J].西江月,2012,(15).

试析集团公司关联交易 篇4

( 一) 关联交易的界定

财政部发布( 2006) 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称之为“关联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在《股票上市规则》中规定的关联交易是“ 集团公司的关联交易,是指集团公司或者其控股子集团公司与集团公司关联人之间发生的转移资源或者义务的事项。”两者之间无实质性差别。

( 二) 关联交易的分类

1.根据关联交易的发生时间、标的等将关联交易分为两类:( 1) 日常关联交易,主要是指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销售产品、委托或受托销售等日常发生的关联交易;( 2) 非日常关联交易,是偶然发生的,主要指购买与出售资产( 如固定资产) 、对外投资( 含委托理财、委托贷款等) 等。区别化的原因是这两类交易本身存在重大的区别,日常关联交易的交易金额与时间相关,标的复杂,价格持续变化;非日常关联交易一般是偶然发生,交易金额比较明确,交易标的比较单一。

2.根据关联交易的性质、目的和交易条件等 ,可将关联交易分为公允关联交易和非公允关联交易( 或者称为正常的关联交易和非正常的关联交易) 。公允关联交易指关联方之间由于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按公平合理的交易价格和交易条件进行的商品、劳务等交易活动,以及为发展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产重组和资本运作等。非公允关联交易是企业的关联方利用对企业的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操纵交易价格偏离正常的市价,从而将企业的利益转至关联方或将关联方的利益灌输至企业。

二、集团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集团公司关联交易现状分析

( 一) 关联交易定价混乱

对于集团公司的关联交易,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要求集团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交易时的定价政策和定价方法,却未对关联方交易中的定价具体作出规范。这就使集团公司有了可乘之机,虽然是披露了关联交易的定价方法,但是它却可以自主地选择有利于集团公司的定价政策,就比如说,采用上述的协议定价法,公司就可以随意地通过改变价格来操纵公司的利润。这也就使得《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对关联交易价格披露的要求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 二) 集团公司净转移并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控股股东和其他关联方通过购买债权、赠予资产、购买不良资产、资产置换等形式对集团公司进行重组,对集团公司当年的利润贡献大约也要占到二成左右。事实表明,当大量具有欺骗性、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充斥市场,成为集团公司进行财务报表粉饰和大股东抽取集团公司资金的工具时,一方面会严重挑衅市场公平原则,侵犯中小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削弱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础;另一方面使质量低下、缺乏竞争能力的上市公司鱼目混珠,骗取优良资源的配置,并且此类公司股价处于高位而缺乏实质性要素支撑,易形成巨大泡沫,增加市场投资风险和投机性,加大市场的不安定性因素,进而危害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三、企业集团关联方交易带来的负面影响

( 一) 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影响关联方交易价格的合理性 。 关联方交易通常能在一般商业条款中使参与双方受益。一般商业条款是指那些不会比与非关联交易的一方受益更多或更少的商业条款。关联方在确定价格时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而在非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则没有这种弹性,非关联交易的价格是公平价格。集团公司内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交易主要是从企业集团整体利益出发,因而是为了使交易的一方受益而进行的。如果不存在关联方之间的关系,交易就不会发生。

2.影响费用支付的合理性。集团公司通过向子公司收取资金占用费、管理费等形式达到转移公司的利润,以提高母公司利润的目的。同时,集团公司通过向子公司以极低甚至无偿转让专利权使用费或特许权使用费的方式,提高子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利润水平。这些费用成了关联公司之间调节利润、应付不同时期需要的储备库,使费用与利润的配比失去了意义。

3.影响收入水平的正确反映。收入水平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总结,关联方交易的存在,通过调节成本、费用,利润成了被随意调节的对象。因而收入水平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经营能力。

4.影响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企业集团通过利润转移 ,将国有利润转移到非国有企业,从而达到少数人谋利的目的。

( 二) 对国家税收的影响

在以避税为目的的关联交易中,国家减少了对所得税的征收。集团公司内部各成员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的转移价格,将收入转移到税负低的子公司。如甲公司通过对连续几年亏损的关联方乙公司的转移利润,可以达到少征、甚至不征转移部门利润的所得税。另外,商品低价位转让或无提供还可能减少流转税的征收。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国家税收收入的流失会削弱国家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

( 三) 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影响

对投资人而言,关联企业利润转移,可使上市公司利润虚增、粉饰业绩,蒙骗了投资人,使投资人高估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股价严重背离其价值将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折效率,并会增加金融市场风险。从债权人的角度看,无论是对新企业还是上市公司的扶持,通过虚增利润提高信用度,最终都会损害债权人利益。

( 四) 对市场秩序的影响

公平与效率是市场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原则和前提条件。然而,在大多数的关联方交易中,严重有悖于公平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处于不公平竞争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 垄断 ,破坏市场 公平和效 率 ,扰乱市场 正常的交易秩序。

四、加强集团公司关联交易管理

( 一) 加强关联交易的定价监管

关联方关系的界定标准,在现有的关联方关系判断标准的基础上,应该再加入一个时间性的判断标准。即如果在交易发生时交易双方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关联方关系,但如在交易发生前的一定时间( 如半年) 内存在这种关联方关系,而后来关联方关系的解除又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交易双方在交易发生时应视为存在关联方关系。这样关联方“非关联化”的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认定原则,扩大关联方认定范围,进一步拓展关联交易的内涵和外延,以防止实质性关联交易对现有法规的规避。在运用现有的关联方关系判断关联方关系时,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应结合各项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关键应关注双方关系的实质,而不应仅仅看到关系的外在形式,只要双方中一方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方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制定,或双方受同一方的控制或重大影响,使得其中一方难以按其独立意志全力追求和维护自身的独立经济利益,双方就是互为关联方。

( 二) 增加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方式

目前,我国集团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主要渠道是定期报告,包括季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根据《证券法》、《公司法》 、《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的有关规定,在集团公司季度、中期、以及年度报告中应披露重大关联方交易事项,以防止集团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或虚假关联方交易侵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也为防止某些大户利用虚假信息操纵股市,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在完善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些相关的方面,例如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教育,证券市场监管机制的健全、独立审计人员的公正鉴证和大力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等。

( 三) 提高关联方交易披露及时性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 篇5

(一)关联交易的含义与特征

简单地说,关联交易是指在上市公司与关联人士之间发生的交易,关联交易与普通交易之间的重大区别在于前者是发生在具有特定关联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的交易。由此可进而看出关联交易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它是在上市公司与关联人士之间发生的交易行为;二是上市公司与关联人士之间所进行的是交易行为,而不是管理或其他行为。关联交易与同业竞争之间的区别在于同业竞争主体之间为利益相反的关系,而关联交易主体之间不是必然为利益相反的关系,很多情况下是利益共同的关系。同时,同业竞争与关联交易相比,往往延续的时间较长,影响难以客观评价。法律对关联交易进行限制的目的在于从外部对关联企业基于内部关系产生的具有消极作用的内部活动与安排进行管制,以保护从属公司及其债权人以及子公司少数股东的利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关联人士既包括同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关联关系的企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关联企业”,也包括与上市公司存在关联关系,从事商业活动的自然人。

关联企业的概念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一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形态独立。从各国法律规定的情况看,目前只有德国的股份公司法对关联企业有明确的规定,一些国家在证券法中对此有所规定。我国公司法对关联企业、关联交易等问题都没有明确规定,我国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虽是我国首次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作出明确规定的文件,但对于“关联企业”的概念也没有作出规定。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关联企业特指一个股份公司通过20%以上股权关系或重大债权关系所能控制或者对其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的任何企业,包括股份公司的大股东、子公司、并列子公司和联营公司等。

从我国目前国有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的情况看,关联人士主要是关联企业。虽然法律并不限制自然人作为股份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但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作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主要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我国进行国有资产重组并在境内外上市后,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的股东控制着该上市公司,这样一来则该上市公司必然会与上述控股股东所属的其他经营实体或业务之间存在关联交易。因此,国有企业改组为上市公司之后的关联人士主要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的持股者。但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持股单位的不同选择将导致不同的关联企业,一般情况下,持股单位级别越高,与上市公司之间构成关联关系的企业就越多。

(二)企业重组中减少关联交易的方案和意义

1.减少关联交易的方案

在目前情况下,设计减少关联交易方案总的原则首先应是对关联企业的确认,其次是对关联交易的确认,然后拟定具体的关联交易协议,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在企业的业务重组过程中,结合业务重组的具体方式,从上市公司同集团公司的资产、负债关系以及业务关系等角度来考虑关联交易问题,在具体的方案中要考虑以下解决办法:一是使拟上市的业务项目基本上形成从原料供应、生产、维修到销售的完整生产服务体系,把有关的业务、资产均纳入上市公司之内,变企业外部的交易行为为内部的服务行为[3]。同时使上市公司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经营的能力,原则上不应将部分车间、厂房或部分生产线包装上市,也不能将互不相干的生产企业捆绑上市。二是对于具有企业办社会性质的关联交易,力求在股份公司上市后逐步消除。

(2)在进行资产重组时,主要是根据业务重组方案,从减少关联交易的角度进一步确定资产的剥离方案,特别是要考虑经营性固定资产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的剥离方案对可能存在的关联交易的影响,同时要适当选择好国有股的控股股东。因为国有股控股股东选择不同,关联交易发生的情况便有很大不同,持股单位的级别越高,规模越大,附属企业越多,与上市公司业务关系越密切,发生关联交易的情况也就越多[3]。由于关联交易的不可避免性,资产重组计划中要充分地考虑到潜在的关联交易,并尽量减少其数量。

(3)采取措施尽量淡化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有较密切关系的关联交易。对于一些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联系密切的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可由上市公司采取并购等形式使其成为上市公司的下属子公司;或是由上市公司从该实体中撤出一部分股权或资产,变成不再拥有控股地位的股东;或是由上市公司将该实体兼并后撤销其法人实体地位,从资产、业务、人员等各方面进行以减少关联交易为目的的重组。

实践中,在上述一系列方案确定后,对于上市公司不可避免的与母公司或其他关联企业直接的业务往来关系,则双方当事人之间应按市场经济的原则签订相关的协议,并用附录的方式详细列明所有关联交易的情况。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所有关联交易的预测数量,以及为了满足投资者、审计师及有关机构的要求所建立的清楚、透明的关联交易定价机制,确保所有交易都按合理、公平的市场价格定价。

2.减少关联交易的意义

(1)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公平竞争是竞争法制的必然要求。在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中,上市公司受控股股东支配力的作用,其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都会受到不利影响。长此以往,从宏观角度看,不利于整个社会竞争环境的健康发展。

(2)在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中,由于控股股东(现阶段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主要是国有股持有者,但随着股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也必然会出现外国投资者成为控股股东的情况)可以利用控制与从属关系进行内部活动和安排,如利用内部转移定价等手段,转移利润,给控股股东带来较大利益,但控股股东所获得的这一利益是以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以及公司小股东及其债权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减少这类关联交易的存在可以保护后者的利益。

(3)减少关联交易可以树立投资者尤其是境外投资者的信心。大量的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的存在,会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行为表示怀疑,并影响投资者对该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发行和交易带来不利影响。

(三)法律对关联交易的规制

总体上说,法律对关联交易的规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关联交易必须进行披露

“披露重于存在”是法律对关联交易进行调整的一项重要原则。企业在重组过程中,对于关联交易也只是遵循尽量减少的原则,意味着关联交易难以绝对消除和避免,所以,对关联交易进行信息披露,使投资者尤其是境外投资者了解关联交易的真实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看,对于需要进行披露的关联交易内容并没有严格区分,但从披露的方式来看,可将其分为在招股说明书中进行披露(注:在招股说明书中进行披露的内容主要有:A.发行人情况披露,应披露发行人的主要关联人士的包括经营状况在内的一些基本情况,说明相互间的关联关系,如控股、兼职等。B.重大交易合同的披露,主要是指发行人与其关联人士之间的重大交易合同。从合同的形式来看,有的是采取签订综合服务协议的方式,有的则是分别签订各有关合同。无论形式如何,内容都包括标的、价格、数量、交付时间、方式与期限等主要交易条件。当然,实践中,由于各重组企业业务的具体情况不同,重组的方案也不同,其间涉及的关联交易合同也必然各不相同,如有的企业还包括土地租赁协议,办公场地使用租赁协议,房屋租赁协议,生产协作协议,生活服务协议,设备租赁协议等具有重大关联交易的合同。)和在财务会计资料中进行披露(注:在财务会计资料中进行披露是指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第九条的规定,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时,不论他们之间有无交易,都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如下事项:企业经济性质或类型、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注册资本及其变化、企业的主营业务、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变化。第十条规定,在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这些要素一般包括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两种情况。

2.关联交易必须由对此交易没有利害关系的股东独立投票通过

这一内容实际上是法律对“关联股东”的限制性规定。中国证监会1997年12月16日曾颁布《上市公司指引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其中第七十二条规定:“股东大会审议有关关联交易事项时,关联股东不应当参与投票表决,其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不计入有效表决总数;股东大会决议的公告应当充分披露非关联股东的表决情况。如有特殊情况关联股东无法回避时,公司在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后,可以按照正常程序进行表决,并在股东大会决议公告中作出详细说明。”按照证监会《关于发布<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的通知》的要求,上述规定必须载入上市公司章程。较之于香港证交所规定只有重大的关联交易才必须由没有利害关系的股东独立投票通过的规定,我国法律在关联交易方面对关联股东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该《章程》所规定的内容是与《公司法》规定的一股一票制度相违背的,但却符合国际上关于公司法对于小股东权益保护的立法趋势(注:一股一票制度是一种股东权利的分配制度,其背后是资本多数原则,本质是对公司的大股东或控股股东有利,而又合法地剥夺了少数股东获取机会的制度。因为在一股一票的制度下,由于控股股东在公司中所占的股份比例数比较多,意味着公司大股东可以任意利用控股权操纵公司的经营,甚至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这一制度的确立是对我国公司法股东权利分配制度的重要补充和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公司法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迫切性。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实例中,尤其是在国有独资公司作为独家发起人设立股份公司并在境外发行并上市外资股的实例中,常常会发生关联股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国有企业作为控股股东受《章程》有关回避规定限制的情况比较明显,在股东大会审议关联交易事项时必须回避。关联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发生的任何关联交易事项,根据规定应由非关联股东进行表决。而在上市公司的情况下,非关联股东表现为持有公众股的股东。由于公众股股权比较分散,一些持股量较大的非关联股东,就有可能掌握对关联交易的决定权。在这种情况下,控股股东也可能会面临该非关联股东通过恶意收购公司股份,阻碍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进行合法关联交易的风险。对这种情况的规范和预防,在我国现阶段同样没有法律规定。实践中,一些关联股东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会在章程中做出相应的规定,比如规定非关联股东对关联交易事项进行表决和做出决议必须符合一定条件等。同时,鉴于《章程》对关联股东参与表决的特殊情况未作明确限制性规定,章程中也可借此对在哪些情况下关联股东可按正常程序进行表决做出明确规定。

3.关联董事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章程》第八十三条规定,当董事个人或者其所任职的其他企业直接或间接与公司已有的或者计划中的合同、交易、安排有关联关系时,即成为关联董事。关联董事须承担以下义务:(1)不论有关事项是否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董事会批准,均应当尽快向董事会披露其关联关系的性质和程度;(2)不参与有关事项的表决。

实践中,为了使关联董事能够履行上述义务,主要应该避免董事在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企业中兼职的情况发生。同时,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原则上也不应双重兼职,特别是两者的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不能兼职。

民企董事会的政治关联与公司价值 篇6

目前国内外学者及业界对董事会与公司价值关系的研究,主要关注董事会规模、董事会构成(独立董事比例)、董事长与CEO两职合一与否、董事会会议次数等治理特征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而有关董事会成员的政治背景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则鲜有涉猎。相对于市场导向的社会,政治关联在我们这样关系导向的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商业史上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就是相互依赖的政商关系。几乎每一个拥有显赫身份的家族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股政治力量在其身后若隐若现,或开山劈路或保驾护航。从秦相吕不韦的“奇货可居”,到清末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再到如今的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家族,相互依赖的政商关系依旧是显著的盈利模式之一。

政治关联——东方社会的商业智慧

在我国金融发展较落后、法制水平较低、市场发育不完善和产权保护较弱的制度条件下,公司为了避免自己的产权受到强权的侵害,或者为了进入壁垒高同时利润也高的管制行业,需要做很多“功课”,这些“功课”中,政治关联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政治关联这一非正式的手段在转轨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公司而言都具有便利资源配置的功能。政治关联还能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经济主体可以利用政治关联从政府那里获得影响,给投资者一种可信赖的感觉,从这个角度来说政治关联具有一种信号传递的作用。

政商关系——民企非正式的自我保护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家不但在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并在潜

移默化中受益于这种影响。比如,1998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当选全国政协常委;2004年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当选重庆市政协副主席;2004年浙江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民营企业的董事长取得政治身份,此外有更多的国有企业高管当选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有研究发现,中国的董事会都具有政治关联的特征,一般来说,在一个9人组成的董事会中(除了政治关联的CEO外)一般会有32.5%的董事具有政治背景,即现任政府官员或者以前有从政经历。

虽然在企业家与政治家的关系上,聪明的东方民族的确存在一套游刃有余、圆润通达的处世智慧,但是人们往往对政商关系进行简单的解读,认为政商关系就是一个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的过程。其实政商关系有时候可以作为一种非正式的机制保护公司自身的权益。企业家政治身份发挥了替代法律制度为公司发展提供产权保护的作用,诸如:第一,减少了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权利侵害。比如,可以减少地方政府的乱收费、乱摊派;第二,在缺乏充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公司可以借助于政府力量来防范其他市场主体的侵害,比如防止其他企业的假冒伪劣等。此外,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许多行业都存在着政府行政壁垒和所有制“歧视”,公司的进入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公司通过政治关联可以有效突破这种制约。

我们以复兴集团为案例来考察一下政治关联对公司究竟意味着什么,以期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复星集团)创建于1992年,在公司创始人郭广昌的带领下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类民营企业,其核心业务横跨医药、房地产、钢铁、矿业、零售、金融服务及战略投资等六大领域。目前,复星已稳居中国企业前50强,旗下产业业绩稳定增长,在行业内也基本进入国内前十强。

在复星集团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公司董事长郭广昌不但在经济领域呼风唤雨,如担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上海市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等行业协会领导职务,而且积极参与政治,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九届执委会常委、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具有了相当高的政治身份和政治地位。

在公司创始人的政治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复星集团在许多政府管制行业进入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复星集团进入钢铁、金融等行业。复星实业于1998年6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中国较早的民营上市公司。2002年11月成为豫园商城(股票代码:600655)的单一最大股东。2003年5月成立德邦证券,一家具有股票主承销资格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是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全国首批保荐机构,也是全国首批证券发行询价机构。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进军金融领域是何其困难的事情,这是需要做足功课的,而且需要相当的政治资源做支撑。

通过考察复星集团旗下几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我们会毫不意外的发现,这些董事会成员中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政治背景,很多都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复星集团的发展极大的受益于这些宝贵的政治资源。

徘徊在“原罪”边缘的政治关联

不可否认政治关联在我们这样一个关系导向的国度里何其重要,能给公司带来诸多或明或暗的好处,这在我们复星集团的案例中可略见一斑。可是在取得累累硕果之后,不等你沾沾自喜,心中已经有不安在涌动了——政治关联离“原罪”还远么?“原罪”(Originalsin)一词来自基督教,它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只要稍微了解一下中国企业家的发家史,就能明白中国企业家的确有与生俱来的缺陷。虚假注资、关联交易、权钱交易等等在商业世界开疆拓土中几乎无处不有,正如最近一段时间内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光裕事件”。贿赂高官、违规贷款、偷漏税、操纵股价……在扑朔迷离的风波中,这位纵横捭阖中国零售业22年之久,身价高达430亿元的富豪即将“星光黯淡”。人们在错愕之余,不禁会思忖着:下一个会是谁?

从众多类似“黄光裕”的事件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这样大致相同的故事:为实现市场进入,企业家常常需要去建立政治关联,面对不规范的管制制度,他们以为收买官员就等于收买法律。在企业家的潜意识里,特别是对于比较有钱的企业家来说,他们认为可以用金钱摆平一切。可是法律又怎么会完全形同虚设?很多企业家就栽倒在这种模糊判断里,当官员出事后企业家的原罪也将浮出水面,那个时候将对公司价值有摧毁性打击。此外,政治关联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扭曲更是难以估量。

在我国金融发展较落后、法制水平较低和产权保护不强的制度条件下,政治关系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非正式机制,缓解落后的制度对公司发展的制约,为公司在融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促进公司的发展。虽然政治关联可以给公司带来诸多好处,但是它对全社会的资源配置来说也并非是没有成本的,它会扭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社会公平。

关联公司 篇7

一、资金拆借流程的管理

集团公司之间发生的资金拆借行为必须充分体现独立交易原则,按照税法规定保存相关资料,不得私自降低拆借资金利率,不得隐瞒真实拆借行为。各公司之间拆借资金必须明确使用用途,规定拆借资金使用时间,所有拆借资金必须有偿使用,拆入资金公司应在拆借资金到期日一次性向拆出资金公司支付本金及资金使用利息。

二、资金拆借利息的管理

集团各公司之间拆借资金利率一般实行签订固定利率,利息支付一般实行利随本清。集团根据拆借资金使用时间长短统一管理各公司拆借资金的利率,一般利率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

集团公司之间拆借资金发生的利息支出均应按规定利率按月计提利息,到期偿还本金及利息。其中:资金拆入公司应按月计提应付拆借资金利息,同时根据拆借资金使用用途列支相关成本费用科目,拆借资金到期日为拆借资金利息的结算日,各公司应在到期日一次性支付拆借本金及累计应付利息。

对于集团公司到期不能归还的,须经双方公司同意续签资金拆借协议;逾期不能归还并且未续签拆借协议的,按执行利率基础上加收30%计收罚息,由拆入方主动支付拆出方。

三、资金拆借利息支出的涉税处理

(一)拆借利息的企业所得税扣除问题

1. 利率的规定

根据国税发[2009]31号《所得税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1)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2)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也就是说集团公司之间拆借资金利率必须限定在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之内,如果资金拆借利率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将不予以所得税前扣除。

2. 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比例的规定

根据财税[2008]121号《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金融企业为5比1,其他企业为2比1。

此项规定对集团关联公司之间拆借资金的利息支出额度进一步做出限制,即关联公司之间发生资金拆借利息受关联方债权投资与权益投资比例限制。按照规定举例说明:如果关联公司相互权益性投资2000万元,那么拆借资金本金不超过4000万元所产生利息可以在企业得税前扣除,关联公司之间拆借资金金额超出4000万元的部分所产生的利息将不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3. 保留有效证明的规定

根据国税发[2009]2号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第90条规定,企业未按规定准备、保存和提供同期资料证明关联债权投资金额、利率、期限、融资条件以及债资比例等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其超过标准比例的关联方利息支出,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在集团关联公司之间拆借资金过程中,拆借双方公司必须准备、保存拆借当期的证明资料等其他相关资料,此项规定保证了拆借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对无任何资料保存的拆借行为所发生的拆借利息将不予以认可,即在企业所得税清算时不予所得税前扣除。

4. 利息处理的规定

根据国税发(2009) 31号文件《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的利息支出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一)企业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借款费用,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归集和分配,其中属于财务费用性质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在税前扣除。(二)企业集团或其成员企业统一向金融机构借款分摊集团内部其他成员企业使用的,借入方凡能出具从金融机构取得借款的证明文件,可以在使用借款的企业间合理的分摊利息费用,使用借款的企业分摊的合理利息准予在税前扣除。另外,辽地税函[2009]27号第4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按税法的有关规定标准在税前扣除。同时对于企业向个人借款的行为进行补充性规定,即企业向个人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根据上述文件规定,集团公司之间的资金拆借行为只有取得合法有效凭据后才允许扣除,也就是说,集团关联公司拆借资金所产生的利息税前扣除的合法有效凭据为税务机关代开的地税统一发票。

(二)营业税及附加的规定

根据辽地税函[2009]27号第4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凭税务机关代开的“辽宁省地方税务统一发票”,按税法的有关规定标准在税前扣除。同时对于企业向个人借款的行为进行补充性规定,即企业向个人借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税前扣除。

资金拆出公司收到利息时,拆出公司携带拆借合同或协议到税务机关代开“××省地方税务统一发票”,即产生了营业税及附加的纳税义务。

(三)印花税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令[1988]第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规定,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按借款金额万分之零点五贴花。

对于企业和企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印花税问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没有具体规定,发生此项业务的公司可以选择参照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与借款人的借款合同规定税率贴花,也可以不贴印花税。

四、资金拆借的账务处理

(一)拆入公司账务处理

1. 拆入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一拆借资金本金(某公司)

2. 拆入公司月份计提利息时

借:开发成本——××项目

在建工程——××资产

投资收益——××项目

财务费用——资金利息

贷:其他应付款—拆借资金利息

3. 拆入公司年末一次性支付利息时借:其他应付款—拆借资金利息

贷:银行存款

4. 偿还资金时

借:其他应付款—拆借资金本金(某公司)

贷:银行存款

(二)拆出资金公司账务处理:

1. 拆出资金时

借:其他应收款—某公司借款

贷:银行存款

2. 收到利息时,带着拆借协议到税务局代开统一发票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计提税费时

借:其他业务支出

贷:应交税费-营业税

-城建税

-教育费附加

支付税费时

借:应交税费-营业税

-城建税

-教育费附加

贷:银行存款

3. 收回拆出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

论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 篇8

关键词:关联方,关联方交易,偿债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支持以及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越来越多,这也导致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得到了空前发展。但由于关联方交易在上市公司的业务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关联方交易来调整或者控制公司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得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信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关联方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难以维持。

一、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影响

1. 对内部控制者的影响。

管理者和股东是上市公司主要的内部控制者,为能达到操纵股价等目的,他们可以利用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在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进行违规操纵,或者利用自身手中的职权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进行侵占。而相对于经理层,他们可能是为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稳定,会计信息呈现良好的信号,而通过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又或者是机会主义,经理层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以及巩固自己在企业的地位,可能通过关联方交易来避免披露企业的财务窘况。虽然公司内部管理者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利润操纵,表面上维持企业各财务指标,尤其是偿债能力以及盈利能力指标的良好性,但上述管理者的短视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对外部投资者的影响。

当上市公司主要的内部控制者通过非公允性的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外部投资者只能通过企业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而对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并未有实质性的了解,这极有可能使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做出误判。当外部投资者察觉自身错误的投资行为,他们会立即减少资金的投入或者马上撤出投入的资金,甚至可能会迅速地退出资本市场。外部投资者一旦撤资,那么被投资公司的偿债能力会迅速削弱,公司极有可能因此倒闭破产。

3.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上市公司过度的利用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必然会大大地降低企业自身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严重地浪费资本市场的资源。当企业的虚假信息充斥着整个资本市场,不管是内部控制者还是外部投资者都会对资本市场丧失信心,导致众多投资者撤出大量资金或者全部撤资。上市企业失去了投资者的资金支持,公司将会损失惨重,公司无法拥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或者进行投资,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会大大减低,导致企业的体系就会顷刻瓦解,造成资本市场动荡,更有甚者就是会导致资本市场崩溃。

二、文献研究

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比较成熟,证券市场也日趋规范,即使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比较频繁,但国外学者针对关联方交易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也比较齐全和完善。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外学者对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与企业价值、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等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很多的研究结果。如:

Gordon,Henry,Palia等(2004)通过对112家公司公开交易样本的关联方交易进行了研究分析,他们的研究发现公司的治理机制越弱,其关联方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和关联交易金额也就越大,而且会降低公司的企业价值。Kohlbeck和Mayhew(2004)通过1261家公司的年报、附注所披露的信息进行了研究分析,同时也验证了公司大规模的关联方交易的发生是由于公司的治理机制较弱导致的观点,此外,他们还发现较为复杂的关联方交易以及与企业投资相关的关联方交易和未来投资回报率呈正相关,但公司的股东、董事以及员工所发生的较为简单的关联方交易与预期股东回报呈负相关。Gordon和Henry(2005)通过对2001年美国的1261家上市公司进行研究考察,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价值与关联交易的次数和金额为显著负相关,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之间的借贷行为也支持上述结果。这一结果也表明了公司调整企业的绝对超额收益与某些特定类型的关联方交易为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Yin-Hua Yeh等(2012)通过对我国台湾控股权较为集中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与关联方交易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一个良好的企业,其治理水平能有效地约束关联方交易的负面行为(如:关联销售和关联担保等)。

我国证券市场虽然起步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根据我国关联方交易的现状,对我国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较多的研究结果。如:邵毅平、虞凤凤(2012)基于我国内部的资本市场视角,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在我国内部资本市场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允性关联方交易能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而上市公司的非公允性关联方交易是导致我国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的重要原因。关月琴、赵迪非(2014)通过对我国沪市A股2009年至2011年的上市公司是否以关联方交易作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手段以及在不同的企业特征下关联方交易和企业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ST公司、大股东拥有绝对控制权的企业基本上以关联方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和“隧道挖掘”行为。沈振宇、宋夏云(2015)通过对海南航空和海航集团的关联方交易进行研究分析,其研究发现:另类控制股东海南航空公司给其关联方转移了大量的资金以及输送了较高的利益,使得其身负大量的负债和应付利息,较大地损害了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企业的业绩。

三、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现状分析

根据鲍新中教授在《关联方交易、公司治理和偿债能力的关系》中运用锐思数据库中中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数据,对2010-2012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2010-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类型主要为担保与抵押、资金拆借、资产交易、股权交易、商品交易等;此外,上市公司中制造业的关联方交易占比最大。目前,我国三大产业中还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制造行业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最大。因为制造行业的产业链较其他行业而言是完整的,产品的销售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原材料是其成本项目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产、供、销共存,容易发生关联方交易行为。虽然我国证券市场起点较晚,且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经验以及监管力度不足,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法制法规还不完善,甚至滞后。

1. 关联方交易由失衡的股权结构导致。

由于股权分置,上市公司基本上实现股本全流通,企业不再需要通过非公允性的关联方交易进行利益输送。上市公司的大、小股东的利益基本上一致。但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仍存在非公允性问题。此外,我国现在股权结构即“一股独大”根本性问题仍然存在或者突出。所以,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仍是各种弊端中的顽疾。

2. 关联方交易非公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证券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我国上市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中可能有很多存在非公允性的。如上市公司为了逃税,或者对外界不公开自身企业的利润等而进行关联方交易。

3. 具有隐性化。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关联方交易来调整或者控制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得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信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关联方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难以维持,所以关联方交易具有隐形化。

4. 过于形式化。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实质重于形式,但如果对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关联交易信息的披露太过于形式化,使得关联方交易信息的内容不完整或者更新不及时,就会使各利益关联方,特别是外部投资者忽略关联方交易的实质,从而利益受损。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非公允性、具有隐性化或者过于形式化,这不会造成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情况的不真实,但是会使外部人无法了解公司实际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而影响着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利益。比如金融机构判断一个公司的偿还债务的能力,就可能影响准确性。

四、完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规范性建议

经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现状的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仍存在的监管经验以及监管力度不足,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法制法规还不完善,公司股权结构失衡,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的非公允、隐性化、形式化等来粉饰企业业绩或者制造虚假利润等问题,为了更加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措施:

1. 完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是由公司股权结构失衡而导致的。所以,对于即将上市的公司,证券交易所应把公司股权的分布状况,作为公司上市的准入门槛的条件之一,从而引导企业改善公司的股权结构;对于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应形成实际控股股东所持股权比例相差无几的股权结构。

2. 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发生违规关联交易事件,大多是由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所以为规范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需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是用于处理公司及其关联方之间、公司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存在的各种合约关系,协调、整合公司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公司通过不断完善公司得治理结构,公司可以弥补企业外在层面的治理缺陷以及减少企业代理问题,使得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无法利用关联方交易占用公司资金甚至掏空公司。

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身企业的独立董事制度,这有利于独立董事有效地执行其职权和义务。此外,独立董事不受其他股东或者管理层、经营层的影响,其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以及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对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的交易的公允性发表意见,能有效执行其固有的监督权、决策权。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非公允性的问题。

引用或者完善董事会的审批制度。上市公司按照关联方交易的交易总额和占有形资产净值的比率,把关联方交易分为三个等级:第一,豁免审批,该权利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在受到公司关联方交易影响较小的范围内执行的;第二,董事会审批,该权利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公司关联方交易影响较大的范围内执行的;第三,股东大会审批,该权利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公司关联方交易重大影响时执行的。

3. 中介机构加强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督。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价格、资产的评估价格以及资金的占用费等价格因素是关联方交易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而对这一信息需要经注册会计师审计或者资产评估师评估,所以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资产评估事务所是最终披露中介机构。但是有些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资产评估事务所运作方式极不规范,为了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审计业务,迎合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要求,并与之沆瀣一气,这不仅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或者评估质量,还为上市公司提供利用关联方交易转移公司利润或者高估资产等的方便之门。因此,对会计师事务所或者资产评估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运作进行进一步规范,不仅能提高注册会计师和评估师等对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质量,还能确保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以及完整性。

4. 完善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

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证券市场应把市场监督和政府政策的约束相结合,不断完善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制度,必须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全方位地、全面地打击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财务做假行为。如:一方面是要严格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准入条件,通过规范中介机构来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以提升企业的市场效率;另一方面是企业必须落实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关联方交易的监管与惩处力度,提高上市公司进行非公允性的关联方交易的交易成本;再一方面就是我国需要不断完善上市公司进行非公允性关联方交易的相关责任的法律认定。

5. 完善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虽相应出台了与关联方交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但与关联方交易相匹配的法制法规还不够完善,存在较多的灰色地带,不能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利用这一缺陷进行会计舞弊。所以为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当交易必须加强与之相关的法制法规建设。第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司法》,对上市公司现有的股东大会相关制度进行深度的量化和细化,用小股东优先表决制度来规避企业通过控股股东回避或者涉及公司关联方交易事项时所发生的非公允性关联方交易,并建议企业引用相关的诉讼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民事赔偿责任,防止上市公司实际控股股东利用关联方交易侵害中小股东、投资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第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证券法》,对目前上市公司非公允性关联方交易行为的认定进一步细化;第三,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会计制度,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定价机制的信息披露、表内信息披露以及企业资金的往来明细进行规范,避免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邵毅平,虞凤凤.内部资本市场、关联交易与公司价值研究——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4)

[2]关月琴,赵迪非.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与盈余管理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沪市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财会通讯(综合),2014(1)

[3]沈振宇,宋夏云.另类股东控制、关联交易与掏空——海南航空与海航集团关联交易的案例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4]鲍新中.关联方交易、公司治理和偿债能力的关系[J].财会月刊,2014(3)

[5]王沁.关联交易利弊分析及弊端改善[J].中国商界,2009(6)

[6]李灵芝.关联交易的利与弊[A].现代经济信息,2014(23)

浅析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 篇9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规范

1. 关联交易的界定。

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将关联方定义为“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 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同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 构成关联方。关联交易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关联交易对于企业集团具有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优点;另一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 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利益主体的利用, 产生不公平的关联方交易, 对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造成损害。

《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将关联交易定义为“在关联者之间相互转移资源或义务, 不论是否收取价款”。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将关联交易定义为:“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 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列举的具体关联交易如下: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提供资金 (贷款和股权投资) ;租赁;代理;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代表企业或由企业代表另一方进行债务结算;关键管理人员薪酬。

2. 我国会计准则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规范

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 2006年12月25日, 财政部将该准则修订为《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 规定关联方关系及交易披露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如:第9条规定企业无论是否发生关联方交易, 均应在附注中披露与母公司和子公司有关的信息;第10条规定企业与关联方发生关联交易的, 应在附注中披露该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交易要素;第11条规定关联交易应分别对关联方及交易类型予以披露;第12条规定企业只有在提供确凿证据的情况下, 才能披露关联交易是公平交易。

3.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手段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手段是指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方式和渠道。传统上, 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报刊来进行信息披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一些证券市场建立了专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 并利用互联网来披露信息。考察海外主要证券市场,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手段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报刊披露"二是使用专门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系统"三是通过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化信息披露系统。这三种信息披露的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是共同使用, 其中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披露是海外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发展趋势。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 迟延披露,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及时。

信息披露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信息披露应当及时进行, 不能提前或滞后。它的价值就在于帮助所有者、投资者或其他信息使用者及时作出经济决策。在国家有关信息披露要求中对公司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披露事项都作了严格的时间规定, 上市公司的经营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因而其信息披露过程也应该是连续不断地及时进行, 但很多上市公司往往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决定何时披露重大事件, 甚至与庄家勾结, 配合其操纵市场行为而择机披露, 从而降低了相关会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及时性, 直接影响到众多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2. 重大遗漏,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不充分。

信息披露要求具有充分性和重要性:一是公开信息的内容应当完备, 要全面反映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的有关重大信息, 不得在信息公开过程中出现重大遗漏, 使社会公众无法全面、充分地认识;二是要坚持重要性原则要求, 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 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 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 并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但是, 有些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对象、披露内容、披露时机和披露方式上的选择性很随便, 随意性强, 披露不充分, 造成大量的小道消息与内幕信息, 或故意隐瞒上市公司的有利于投资者决策的重大关联交易信息, 特别在对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资金被关联方占用的原因、对占用资金怎样处理等往往不予充分披露。

3.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实施政府有效监管的前提, 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证券立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特别是美国, 证券立法相对完善, 证券市场的监管相对规范化。我国目前已经颁布的与证券市场关联交易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及其他的一些部门规章等。

三、我国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1. 从源头上尽可能控制关联交易的发生

在企业改制上市之初, 其完整的产供销系统宜全部进入上市公司, 此外有关企业必不可少的辅助生产设施、商标权、工业产权等无形资产也宜全部进入上市公司, 从而尽最大可能增强上市公司的独立自主性。对于目前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 应该加强资本运作的力度, 通过收购、兼并、资产剥离等方式, 完善上市公司的产供销资源系统。

2. 加强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首先, 从制定者角度考虑, 证监会和财政部在披露内容规定的制订上应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 在双方达成一致意向的基础上, 对存有欠缺的披露内容作出及时补充, 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相应披露要求, 不能超出自己应有的指定范围。其次, 应把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标准由当前的二元标准改为统一使用是否影响投资者决策标准, 股价敏感标准只是作为一项补充。第三, 针对要求定期报告的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要求披露时间过长的问题, 尽量缩短一定时间, 争取年度报告两个月内披露, 半年度报告一个月内披露。对临时报告的即时披露的要求做出更加明确细致的规定。

3. 发挥证交所对关联交易的监督作用

在对H股公司的关联交易管理上, 香港联交所起着关键作用。公司提出有关关联交易的公告草稿后, 按规定是须交由联交所上市科审核的。从现在的情况看, 我们应该从制度上进一步加强交易所在这方面的监督作用。令人可喜的是, 中国证监会在加强监管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举措, 按照上海证交所的设想, 《股票上市规则》再次修订, 增加季报披露, 这是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维护“三公”原则, 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一种手段。

4. 发挥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的作用

如何加强上市公司治理, 已为社会广泛关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转变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政企不分的现象依然存在, 其治理机制普遍存在问题, 例如董事会、监事会独立性不强, 债权人对公司实施的监控作用较小, 关键人具有无所不管的控制权等;由于国内上市公司股本结构的特殊性, 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基本没有小股东的代表。这一点, 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上市公司的经验, 增设有中小股东、债权人参加组成的独立非执行董事、监事, 代表中小股东对涉及到控股股东或公司关联交易的行为进行监督, 并在董事会决议和相关公告中发表客观公正的意见。

5. 确立信息披露义务人的法律责任

对于上市公司故意将某些关联交易信息隐瞒不报或拒不披露的情况, 应制定相应的惩罚细则, 加大处罚力度。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 不仅要处罚上市公司, 更要对公司董事会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新《证券法》加强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 也加大了对不正当关联交易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对信息披露相关义务人的法律责任作了一定的规定, 但对相关义务人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则没有具体的规定, 违反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相关责任是依照信息披露的原则性规定作出的, 针对关联交易的特殊性有必要对违反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行为作出具体的规定,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遏制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肆意违规行为, 维护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 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保证股市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摘要: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 对关联交易的认识、关联交易的发生、信息披露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及其信息披露, 加强上市公司治理, 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已为社会广泛关注, 是当前促进证券市场稳健发展的切实需要。

关键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刘峰.会计准则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徐荣华.不当关联交易的新动向及其规范[J].财会研究, (2007)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实证研究 篇10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指的是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公司, 与公司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关联交易在存在关联的交易双方之间进行, 虽然能够节约双方谈判、交易成本、提升合同的执行效率, 但更多的情况下, 关联交易方运用行政力量对交易进行干预, 使得交易的价格出现不公正, 影响部分股东的利益。

现代企业制度中, 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 引发了“委托——代理”问题 (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些实证研究却指出, “委托——代理”问题已经不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 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等方式侵占小股东的利益才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

二、数据来源和指标选择

关联交易会造成小股东的利益受损, 因而备受关注。本文选取了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交易数据, 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研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因素。全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和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深入程度往往和公司的股东数量、独立董事的比例、独立董事的薪酬以及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等因素相关, 因此实证分析选择的指标有:

1. 因变量:

关联交易的次数 (connected transaction, 缩写为CT) , 将关联交易限定为能够为控股股东直接控制并直接涉及控股股东利益的关联交易, 选择交易金额大于300万元的关联交易次数来度量关联交易状况。

2. 自变量:

(1) 董事数量 (director, 缩写为D) ; (2) 独立董事数量 (independent director, 缩写为ID) ; (3) 独立董事比例 (propor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缩写为PID) , 即独立董事数量与董事总数的比值; (4) 独立董事薪酬 (salary, 缩写为S) :该变量为哑变量, 当某公司独立董事薪酬高于所有公司独立董事平均薪酬, 则该变量取值为1, 否则取值为0; (5) 控股股东持股比例 (proportion, 缩写为P) 。

三、模型设计

对数据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处理, 建立的模型为:

其中:CTi为i公司某会计年度的交易金额大于300万元的关联交易次数;Di、IDi、PIDi、Si、Pi分别为i公司某会计年度末的董事数量、独立董事数量、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薪酬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α为常数项, βi为系数项, ε为误差项。

四、实证结果

不同公司每一会计年度平均超过300万的关联交易次数为19.27次, 标准差为19.27, 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很明显。独立董事的平均比例为36.93%, 标准差为0.0578, 相对来说不同公司这一比例的差异较小。独立董事薪酬的平均值为0.27, 标准差为0.4430表明大多数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低于平均水平, 而且不同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待遇差别很大。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平均值为38.52%, 标准差达到了0.1668, 不同公司之间的差异明显。

方差分析的输出结果显示, F检验的F值是6.001, 大于临界值, F的显著性小于0.001, 因此在显著性为99.9%的条件下, F检验可以通过, 表明拟合的模型是显著的。

SPSS输出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 系数项和其他参数的t检验的显著性都小于0.1, 表明模型中的所有系数在置信水平为99%的情况下都是显著的, 根据回归的结果, 最终的拟合结果为:

由此可知, 关联交易次数与独立董事个数、独立董事的比例反向相关, 与董事数量、控股股东持股数量正向相关。

五、结论与建议

由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次数与董事数量呈正比。这是因为董事的数量愈多, 公司的关联方越多, 同时由于董事对公司的干预能力很强, 从而导致更多的关联交易。

其次, 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存在可以很好的抑制关联交易。独立董事设立的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因此独立董事数量越多、独立董事占董事比例越高, 则关联交易的数量会相应减少。

再次, 独立董事的薪酬越高, 则其对关联交易的抑制作用越弱。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获得的薪酬越高, 表明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的经济依赖性越大, 其抑制关联交易的动机和能力则相应下降。

最后,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关联交易次数呈正比。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 表明控股股东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越强, 相应的, 发生关联方交易的可能性越高, 关联交易的深度也会更深。

由此可见, 为了抑制不公正的关联交易, 上市公司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需适当引进更多的独立董事, 有效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独立董事能够发挥监督作用, 能够有效防止上市公司少数股东利用关联交易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但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获得的经济报酬, 很可能造成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的经济依赖性, 从而削弱其监督作用, 因此, 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独立董事获取报酬的方式。

另一方面, 上市公司需尽可能的分散股权, 更多的让公众持股。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存在关联交易, 很大程度上是一些持股较多的股东为了攫取更多个人利益而引起的。众多而分散的持股结构, 往往能够有效抑制这种有损中小股东利益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Nenova T.The Value of CorporateVotes and Control Benefits:A Cross-country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3.

[2]鞠雪芹, 潘爱玲.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7)

[3]傅太平.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其规范探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11)

关联公司 篇11

关键词:国际评级机构 母子公司 评级 关联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企业趋向大型化、集约化、集团化,大量的子公司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多的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选择以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目前,对于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等发债主体,我国债券市场的第三方评级机构还未公布单独的评级准则。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惠誉、标普和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在对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的发债评级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此,本文将对这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母子公司评级方法进行比较,从评级的角度分析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度及其对评价等级的影响,希望为我国的评级机构提供一定参考。

母子公司的定义

(一)从评级角度定义母子公司

三大评级机构对于母子公司的定义大致相同,认为如果一个公司对另一公司拥有绝对的所有权或者控制权,则两个公司为母子公司。即使两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不合并,但若子公司对于母公司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两个公司的关系也应为母子公司关系。例如,子公司的财务对于母公司并不重要,但其偿付能力对于母公司十分重要(即子公司违约会给母公司带来信誉风险);或者母公司需要依靠子公司进入外国市场。

(二)我国对母子公司的定义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母子公司关系的相关规定较少。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1998年发布的《企业集团登记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中规定“子公司应当是母公司对其拥有全部股权或者控股权的企业法人”,可见我国在考虑母子公司关系时比较倾向于采用母公司对子公司控股的观点。

(三)国外对母子公司的定义

各国对于母子公司的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其内容实质基本一致,即母公司持有子公司半数以上的股份或母子公司之间具有从属或隶属关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立法模式:一是以美国、法国的公司法为代表,即控股是形成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唯一纽带;二是以英国公司法为代表,即母子公司法律关系的建立除了控股外,还可以通过公司之间的控制合同来形成。

(四)母子公司的法律地位

在通常情况下,母、子公司都是通过有限责任原则成立的、在法律上相互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相互不承担法律责任。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设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资格,依法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若母、子公司间无任何协议,则母、子公司独立对各自的债务负责。

惠誉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

对于母子公司的主体评级,惠誉、标普和穆迪均是首先确定两个公司间是否存在母子公司关系,若存在这种关系,则首先根据母公司和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分别进行评级,然后通过分析二者的关联程度,在各自独立的评级结果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公司和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鉴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流程类似,本文将对惠誉的评级流程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简单介绍标普和穆迪相应的评级原理。

(一)对母、子公司独立评级并进行比较

首先,对母、子公司分别进行独立评级。此时不考虑母、子公司的相互影响,仅通过判断母、子公司各自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包括或有负债)等因素来进行。

在对母、子公司分别进行独立评级后,惠誉会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级别进行比较。如果两个公司的债务违约可能性相似,即母、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相同,则两者最终具有相同的主体级别;若母、子公司的级别有差异,则需要评价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而判断是否需要在独立级别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子公司各自最终的主体级别。

(二)判断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

惠誉主要通过分析母、子公司间的法律关联、运营关联和战略关联来判断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其中法律关联最为重要,因为即使二者之间缺乏运营与战略关联,法律关联也可以单独作为判定母、子公司间是否具有紧密关联的依据。

1.法律关联

惠誉主要考虑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的担保、股息限制协议、连带违约条款以及不同司法管辖区影响等因素。

对于担保因素的分析,惠誉认为,如果一个实体担保另一个实体的所有债务,则这两个实体的最终主体评级存在紧密关联。被担保的债务比例越大,则母、子公司的关联越紧密。但在某些地区,子公司为母公司提供担保并不会被法律强制执行,因此,惠誉会考虑担保的有效性和强制性,认为公开或非公开的支持信件、安慰函、支持协议等不构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担保,但某些资金拆借协议可能构成担保。

如果母、子公司间存在股票分红或者内部贷款的限制条款,则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也会不同。一般情况下,母公司可以通过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的方式从子公司获得现金流,但母子公司之间若有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的限制条款,则可以限制子公司的现金流入母公司,这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当母、子公司间存在连带违约条款时,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会相同或趋于相同。但同时惠誉认为,在某种情况下,当子公司可能触发连带违约时,母公司会在连带违约发生前通过将子公司从集团剥离来阻止连带违约的发生。因此,惠誉对连带违约条款导致的母子公司的评级联系将视情况而定。

若母、子公司设立在不同地区,即使母、子公司间存在担保或连带违约条款,由于不同地区的司法条款可能存在不同,子公司的财务实力也不一定对母公司有益,即在分析担保或连带违约条款时需考虑当地的司法情况。在考虑子公司给母公司提供担保或支持带来的益处时,如果对子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法律的稳定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有所担忧,惠誉会认为该益处的作用有所限制。

nlc202309012222

2.运营关联

由运营关联决定的关联性标准取决于母公司与子公司独立信用状况的强弱。当母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弱时,管理控制和财务控制就非常重要;当母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强、子公司的独立信用状况较弱时,管理控制和财务控制就不再那么重要,运营的融合性将会成为考量标准,这反映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以及两者的关联程度。

管理控制是指母公司对子公司实施有效管理并影响其管理层决策,这是辨别母、子公司是否有紧密运营关联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当子公司的资产转移不受限制时,母公司可以利用子公司的资源,特别是子公司的现金流来清偿母公司的债务。比如,母公司对子公司董事会的有效控制就可以看作较强的管理控制,因此可以判定两者具有紧密的运营关联。而当母公司只能决定子公司一些级别较低管理人员的配备,并且母公司与子公司具有不同的总裁、财务总监、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两个公司的市场职能也有所不同时,则可以判定母、子公司间不存在紧密的运营关联。

财务控制是判定母、子公司是否有紧密运营关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母、子公司的运营关联较紧密时,两个公司的外部融资往往都通过母公司取得,母公司相当于子公司的中央银行,子公司不会单独从外界融资,而且子公司的现金也会存放到母公司的账户下。当母、子公司的运营关联较弱时,子公司往往有自己的资金中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外部融资,自行管理资金而不依赖于母公司。

当母、子公司运营的融合性较强时,子公司的运营往往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不可分割。例如,母公司为油气生产企业,而子公司为其下游的化工企业,双方之间存在长期包销协议且缺乏替代供应商,则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依赖性,运营关联较为紧密。

3.战略关联

当母公司独立的信用状况较好时,战略关联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因为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能为子公司提供财务支持对于母公司非常重要。这里,惠誉主要分析子公司对母公司的战略重要性以及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物质支持。

战略重要性对子公司的主体级别有直接影响。当母公司的业绩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公司的运营状况时,就可以认为子公司对于母公司具有很高的战略重要性,此时评级较低的子公司会被调整到与母公司具有相同的评价等级。反之,若子公司的运营和商业战略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存在显著区别,并且对母公司的未来发展不具有商业意义,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母公司会倾向于出售子公司或者面对子公司倒闭而不予帮助,子公司和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就等同于根据其自身的信用状况进行独立评级而得出的主体级别。若两者的关联程度位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即子公司对于母公司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但还没有达到可以让母公司全力帮助其清偿债务的地步,子公司的最终级别会在其独立级别基础上有所提高,但不一定会与母公司的级别一致。

母公司对其子公司的物质支持程度越高,说明两者之间的战略关系越强。常见的物质支持包括经常性的现金股权注入、非经常性的内部贷款以及较低价格的土地注入等方式。如果子公司是新成立的,则没有办法依据历史情况进行判断,那么可以考虑子公司从集团中剥离出来的概率有多大,以及集团管理层对于剥离该子公司的意愿。通常情况下,对于母公司为了剥离风险较高的业务而成立的子公司,往往暗示着当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时,母公司的支持意愿较弱,此时就可以认定母、子公司的战略关联较弱。

(三)关联程度对级别的影响

通过法律、运营和战略关联来确定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后,惠誉分别按照子公司、母公司独立主体级别较高的情况进行分析,评定最终的主体级别。

1.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

(1)关联程度紧密。母、子公司的关联越紧密,两者的级别越会趋于相同,这种情况下会将母子公司合并进行评级,母、子公司最终的级别均会等同于合并评级。

(2)关联程度较弱。当母、子公司的关联被认定为较弱时(比如无担保关系、不存在管理控制等),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具体做法是,将母公司的级别向上调整,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2个子级(类似的,母公司的级别也可能是从子公司的级别向下调整)。但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的差异是可以扩大的,比如当母公司破产而子公司可以在无破产风险的情况下持续经营时。一般来说,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能否高于母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往往取决于是否存在保护子公司现金流的文件或法律。

2.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子公司

(1)关联程度紧密。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越紧密,最终给定的两者主体级别越接近。只有当两者的关联特别紧密时,其级别才可能达到一致,否则子公司的级别会低于母公司的级别,但两者的差异通常不会超过5个子级。若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满足下述绝大部分条件,则最终子公司的主体级别与母公司的主体级别一致;若母、子公司的关联只能满足下述部分条件,则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就会低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

这些条件有:一是存在定义清晰的连带违约条款,且该条款影响到母、子公司所有主要债务和公开债务;二是子公司的运营与母公司的核心业务不可分离;三是子公司对于集团运营的未来方向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具备提供长期财务利益或参与母公司无法涉足市场的潜力;四是母公司给子公司提供持续现金补贴或担保等有形财务支持;五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水平被认为与该集团及其财务资源的规模关系密切;六是公开宣布或惠誉发现的有关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现金流支持的集团战略。

(2)关联程度较弱。当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程度较弱时,则两者最终的主体级别只会依据各自独立的信用状况确定。

标普和穆迪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

(一)标普的评级方法

标普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也是依据母、子公司的独立评级孰高或下面三种情况分别考虑,但在判断母、子公司关联程度时,认为经济动机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nlc202309012223

1.母、子公司的独立主体级别一致

当母、子公司的独立主体级别一致时,母、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也相同,即为其独立的主体级别。

2.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较高

当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时,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不高于其母公司。因为母公司有能力和动机从子公司获取资产或在面临财务压力时将债务转移给子公司,并且无论子公司的信用状况如何,母公司的破产也可能会导致子公司的破产。标普认为,股票分红或内部贷款限制条款对子公司信用状况的保护十分有限,因为这种限制不会影响母公司使子公司破产的能力,并且在母公司面临严重财务压力时,在破产前通常有极大的动机从子公司获取财产,而法院不能强制公司遵守限制条款。

3.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较高

当母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时,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比其独立级别高,因为母公司可以在子公司面临财务压力时给子公司提供支持。但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进行了担保或母、子公司之间存在连带违约条款,则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会被下调,子公司可能会被上调。例如存在连带违约条款时,若子公司面临财务压力,则母公司会有较强的动机向子公司提供支持,否则子公司的违约会导致母公司违约。

(二)穆迪的评级方法

穆迪在对母、子公司进行评级时,没有按照母、子公司独立级别孰高的不同情况进行考虑,而是从法律关联的角度分析母、子公司之间的相互支持,并综合考虑母公司在子公司困难期对其提供财务支持的意愿和能力。

1.母、子公司法律关联的判断

法律关联的紧密程度会影响母、子公司最终的级别,联系越紧密,则两者的最终级别越会趋于一致。

若担保属于有效、无条件、不可撤销及具有强制性补救措施的全信用担保,母、子公司之间的法律关联程度就会被认定为紧密。

支持协议没有担保的力度强,往往只是特定的信用支持,且不同的支持协议,力度也有所不同。力度较强的支持协议会规定关于定量支持和坏账准备的条款;较弱的支持协议通常不包含定量支持,仅有一些“保持其运营良好”、“告慰函”和“道德上的义务”等内容;最弱的支持协议为一些仅表达财务支持意愿和关于子公司战略重要性的书面声明。

因为支持协议没有担保的法律效力强,因此在通过支持协议判断母、子公司法律关联程度时,往往还需要考虑实力较强一方的支持意愿。

2.母、子公司不存在法律关联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级别的影响

当母、子公司不存在法律关联时,母公司在子公司财务困难时期对其提供财务支持的意愿和能力将会影响子公司的最终级别。

意愿包括信誉和信心敏感性、战略、运营关联、投资回报以及财务地位。穆迪认为,在分析时需要考虑子公司业务预测的不确定性、支持行为对母公司财务的影响,以及因不支持子公司所带来的信誉损失对母公司财务的影响。沉没成本不需要重点考虑,比如初始投资和过去的现金支持。

能力包括母公司自身级别、母、子公司财务的相关性以及子公司在母公司投资中的相对重要性。当母公司和子公司的经营业务高度相关时,如果子公司遇到经营困难,往往母公司的经营也会比较困难,由此降低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能力。

通过分析意愿和能力这两个因素,子公司最终的级别可能会与其独立的级别不同,但仍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自身的独立级别,母公司对其非法律关系的支持仅会在很小的程度上有助于其级别的提高。特别是当实力较弱的子公司属于高风险、历史短、并且没有母公司担保和法律支持时,则该子公司最终级别将会等于或者接近其独立的级别。若子公司不是新成立的,也不属于相对高风险的投资,则母公司将会有更多的意愿来支持子公司的发展,因为子公司的运营往往是母公司持续经营所必须的。此时,母公司有较强的财务动机来支持子公司,子公司的级别可能会有所提高,幅度一般为1或2个子级。与此同时,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支持也可能会影响母公司的最终级别。

总结

从上述对比中可以看出,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对母子公司的评级方法大致相同,均是首先判断两个公司是否为母子公司关系,若为母子公司关系,则进行母、子公司各自独立的主体评级,然后根据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在各自独立的评级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得到母、子公司最终的主体级别。

总体看,三大评级机构均认为母、子公司的关联程度越紧密,两者的最终主体级别越趋于一致。但是在判断母、子公司关联程度时,穆迪和惠誉均认为法律关联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标普则认为经济动机因素最重要。在分析母、子公司的法律关联时,惠誉认为股票分红或者内部贷款限制条款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标普则认为该限制条款对于评级的作用十分有限。在对母、子公司进行各自最终级别的确认时,惠誉与标普均根据母、子公司独立级别孰高的情况分别在各自独立级别基础上调整而得;而穆迪主要根据母、子公司是否存在法律关联进行考虑。当子公司独立的主体级别高于母公司时,惠誉认为,如果两者的关联程度较弱,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可能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超过2个子级)。而标普认为,无论两者的关联是否紧密,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不会高于母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

目前,我国各评级机构关于母子公司的评级准则、相关的评级流程和方法仍处于探索和完善中。就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评级机构往往更关注母、子公司间的担保协议等法律关联,对其他法律关联以及运营关联、战略关联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同时也没有制定明确的级别确定准则。在确定评级结果时,国内评级机构的观点与标普类似,一般认为子公司的最终主体级别通常不会高于母公司。笔者认为,今后我国评级机构在对母、子公司进行评级时,可以效仿国际三大评级机构的方法,对两者的关联程度进行更加细致全面的分析,以更准确地确定母子公司的评价等级。

作者单位: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孙惠玲 印颖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问题研究 篇12

一、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现状

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由于我国的特殊背景和证券市场的不健全, 上市公司或关联方利用非公平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侵害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大量存在。

(一) 关联交易使公司的业绩评估失去客观基础。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着关联交易, 在所有关联交易中, 关联购销占比重较大, 上市公司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来自关联方, 产品又销售给关联方, 这种关联购销价格的确定具有非常大的随意性, 可采用协定价格、国家制定价格、成本加成法等各种定价方法, 而这些定价方法与一般市场定价的差别却没有清晰明示, 这使得外部投资者很难获得客观信息进行企业价值评估, 投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另外, 上市公司关联方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操纵关联交易定价, 大量关联购销使上市公司业绩发展完全失去连续性和可预测性, 使业绩预测与价值评估失去实际意义。在上市公司出现重大亏损、面临特别处理和摘牌的情况下, 关联方就会采取各种手段拼命包装上市公司利润。近年来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委托经营现象不断增加, 上市公司将自身无力经营或已经废弃的劣质资产委托给关联方, 以远高于市场价格的水平收取资产委托经营收益, 从而获取超出一般水平的超额利润。另外, 控股股东可能将自己的优质资产交给上市公司经营, 而收取较低的资产经营收益, 大量利润留给上市公司, 达到增加上市公司利润的目的。所有这一切都使上市公司业绩受到严重操纵, 业绩评估失去客观基础。

(二) 关联交易成为关联方“掏空”上市公司和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工具。若某关联方在上市公司经营和财务决策中具有重大影响或决定作用, 这种关系将为该关联方利用关联交易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创造便利。相互提供资金和担保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主要内容, 也是关联方“掏空”上市公司的重要手段。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形式多种多样, 而关联购销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采购上市公司产品长期不予付款, 向上市公司提供原材料要求上市公司提前支付货款, 以上两种侵害上市公司利益的方式在会计上表现为大量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关联方欠款越积越多, 为了偿还对上市公司的欠款, 关联方往往会拿出自己一部分劣质的或废弃不用的资产高估作价抵偿上市公司债务, 从而严重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此外, 某些上市公司的股东往往在公司上市之初大量截留股票发行募集的资金, 长期占用不予归还。关联方通过让上市公司担保也可以达到间接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目的。

(三) 关联交易成为上市公司配合不法机构二级市场炒作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建立的时间还很短, 监管机构对二级市场股票交易的合法性、合规性监管还不到位, 监管经验的欠缺和某些监管盲点的存在, 为二级市场不法机构违规操纵股票提供了便利。为了打开股票价格上升的想象空间, 机构需要寻找上市公司的亮点, 比如题材, 而受多方面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和业绩水平普遍较差, 为了给广大中小投资者构造盈利预期, 配合不法机构筹码收集完成后顺利“出货”, 上市公司往往与关联方进行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 使得整个市场到处弥漫着有关上市公司的“利好”消息, 在扑朔迷离和虚无缥缈中帮助不法机构完成“出货”过程。

(四) 关联交易使上市公司失去自我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培养出来的。上市公司大量关联交易的存在使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不断降低。某些上市公司的原料来自关联方, 产品销售给关联方, 企业如同生存在“温室”中, 不经历市场竞争的洗礼, 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难以培养起来。关联交易的长期存在使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关联方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市公司经营情况, 上市公司将与关联方共存亡, 这使得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怀疑, 外部中小股东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严重的成因

(一) 体制转轨因素。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经济一直在行政命令下运行, 中央计划一统到底, 企业只是一个执行中央命令的工具, 没有任何自主经营权利。由于企业缺乏经营决策权利, 自然无能力对经营后果承担责任。这种条件下, 企业的经济职能退居次要地位, 而社会职能则受到重视, 其突出表现是:企业不但提供产品和劳务, 还负担员工的衣食住行, 企业半社会现象比较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企业的社会职能逐渐分离出来, 但这是一个既痛苦又漫长的过程, 一方面由于人们观念上的原因, 职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 对企业提供的并不优厚的福利设施难以割舍;另一方面是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家与企业之间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使国家对企业欠账太多, 企业不但要将利润上缴国家, 而且机器设备折旧也要上缴国家, 资金短缺状况不但使企业失去自主发展能力, 而且使企业没有能力与员工进行一次性清算, 彻底剥离非经营性资产, 只能在低效率下缓慢发展,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低工资也使职工对企业产生依赖, 客观上要求企业为职工提供各种福利设施。证券市场的建立为企业筹集资金开辟了新的渠道。由于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指思想, 企业在改制上市过程中要剥离非经营性资产, 因此与职工有关的大量福利设施留在原企业, 但是历史欠账仍要求上市公司为职工提供各种福利条件, 因此上市公司与原股东的关联交易就不可避免。体制转轨过程中的特定因素是形成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大量关联交易的深层次原因。

(二) 证券制度因素。2001年以前, 我国股票发行实行审批制, 基本特征是控制规模和逐级审批。证券监督管理部门为了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将未来一定时期的股票发行规模分割后下达各省、市、自治区政府, 由于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资金饥渴症, 地方政府为了让本地更多的企业股票上市发行, 人为地将国家下达的股票发行规模进行切分, 从而保证本地区较多的企业上市融资。这种规模控制、两级审批的股票发行制度造成证券市场中多数公司的股本规模较小。在这种情况下, 原有企业只能是拿出一部分资产上市融资。由于受到新股发行额度的限制, 使得大多数公司的上市选择了“主体上市、原企业改造为母公司”的模式, 这种“剥离”上市的方式使上市公司与生俱来地与集团公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有的上市公司不具备独立完整的供、产、销体系, 市场独立性差, 对集团公司在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存有依赖性, 因此, 公司上市后要保证正常经营, 必然会与关联方进行大量的关联交易。这种在股票发行中的“均贫富”思想必然使整个社会资源流向背离经济规律的一面, 目前上市公司大量的关联交易便是这种发行制度的结果。

(三) 股价操纵因素。在新兴的市场中, 由于监管法律的不完备和现有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的原因, 使得证券市场中存在着严重的股价操纵现象。机构投资者往往利用资金和信息优势侵占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财富。非法机构在操纵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过程中, 往往会借助一定的题材来迷惑外部投资者, 关联交易则是重要手段之一。机构为了操纵某些股票的价格走势, 往往先通过虚假股权的转让取得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地位, 然后利用关联方之间的资产重组为外部投资者构造良好的盈利预期, 从而打开公司股票价格上行的想象空间, 在虚假股权置换和资产重组的掩护下, 非法机构往往可以达到剥削和掠夺中小投资者权益的目的。总之, 证券市场中的部分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资产置换行为带有一定程度的欺骗性, 其直接结果是导致证券市场虚假信息泛滥, 投机气氛严重, 最终使外部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四) 法律监管因素。目前, 我国监管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法律主要有财政部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会计准则、证券监督管理部门股票发行和交易的有关管理规定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有关规定。从这些管理规定可以发现关联交易监管规范的法律地位相对较低, 难以形成对关联方和不法机构的巨大威慑。另外, 目前的监管规范只是对关联交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作出了规定, 而没有相应的违规责任, 完全依靠上市公司自律行为的监管规范, 会使得效力大打折扣。在法律责任缺失的情况下, 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公司股票的价格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成本和收益会完全失衡, 因此便会有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粉饰利润、操纵股价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

三、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对策

(一) 关联交易的规范应纳入法制轨道。关联交易既能降低上市公司的交易成本, 同时也是上市公司转移资金和利润、粉饰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公平合理的关联交易为各国法律法规所认可, 但非公平的关联交易却受到严格的监管。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在其《公司法》中对关联交易的规范作了明确的规定。把关联交易纳入法制轨道, 对于关联交易的监管, 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 我国关联交易的监管规范主要是证券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司上市规则以及会计准则制定部门的关联交易准则, 从这些规范的层次来看, 法律地位相对较低, 缺乏详细的违规处罚措施, 监管效力大大降低, 若在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中明确具体的关联交易的监管法律, 将极大地提高监管规范的法律地位, 形成对违法关联交易及不按规定披露的震慑, 也使关联交易监管做到有法可依。

(二) 完善关联交易相关会计准则。纵观世界各国的关联交易法规, 会计准则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会计准则处于基础性层次, 因此要有效监管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 科学的会计准则至关重要。我国自1997年制定关联交易准则以来, 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 2006年新修订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也更加强调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了关联方的确认范围, 扩大了关联方的外延, 并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事项作了具体规定, 但某些方面仍需继续完善。如前所述, 关联交易定价在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会计确认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目前准则对关于关联交易定价及相关披露仍不尽完善, 因此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中的定价计量和披露是准则继续改进的一个要点;根据重要性原则, 统一和规范不同关联交易内容和形式的披露细则, 纠正上市公司披露中的避重就轻问题等都是改进准则、完善关联交易披露的方向。

(三) 证券监管部门对关联交易的监督作用。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产生根源来看, 关联交易的发生除了关联方之间有目的的主观安排之外, 也有上市公司缺乏独立的市场经营能力的客观原因。因此, 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的证券监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关联交易对企业上市资格的影响, 要求拟上市公司不得与其控股公司之间存在同业竞争的现象, 上市公司必须具有完整的供、产、销体系, 具备独立的市场经营能力。从源头上实施控制可以减少上市公司后续经营过程中关联交易的发生。此外, 证券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监督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 如设立专门委员会专门查处进行违规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 建立上市公司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事前审批制等。

(四)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职业监管。只有对关联交易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 才能消除投资者在对关联交易进行判断时的信息弱势地位。监管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上市公司已经按照相应的披露规则要求, 详尽地披露了关联交易的相关信息。至于所披露的信息是否真实、上市公司所发生的关联交易是否公平合理, 监管部门由于受到监管资源的限制不可能去进行评判, 只能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内部约束和中介机构的外部评价。可见,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是否公平合理, 在很大程度取决于公司的内部审核和中介机构的客观评价, 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执业监管是减少非公平关联交易的关键所在。

(五) 完善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豁免和分类监管制度。为了既能节约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 又能对关联交易实施重点监管, 境外证券监管部门普遍根据关联交易的风险和重要程度, 将关联交易进行分类监管, 不重要的关联交易, 无须进行披露;重要的关联交易, 则需要立即公告;特别重大的关联交易, 不仅需要立即公告, 而且还需要获得股东的批准。同时, 对于需要立即公告和获得股东批准的关联交易, 监管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豁免制度。信息披露的豁免和获取股东批准的豁免既可向证券交易所申请, 也可向股东大会申请。

参考文献

[1]尹晓红, 牟联光.公司法关联交易强制性规范解析——以《公司法》第21条为中心[J].特区经济, 2011.5.

[2]李保红.企业整体上市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基于本钢板材整体上市的案例分析[J].企业经济, 2011.4.

[3]周玉华.论加强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J].保险研究, 2007.11.

上一篇:“右”倾下一篇:数据库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