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建设

2024-09-30

IT建设(共12篇)

IT建设 篇1

0 引言

当前, 国内已经步入“服务经济”的发展阶段, 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信息化在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 也使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而IT运维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因此, IT运维服务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的重视。在IT运维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 IT运维服务的质量问题也引起了相关客户和服务提供商的关注。

笔者有幸参加了W公司所承接的广州市某信息中心网络平台与IT设备维护项目 (以下简称本项目) 的IT运维服务质量改进工作。在提供本项目的服务过程中, W公司收到了客户方领导层对服务质量的严重不满和投诉。笔者作为公司后端的IT服务管理咨询顾问, 受命启动专门针对本项目的IT运维服务质量改进项目 (以下简称本质量改进项目) , 着手改进其服务质量并提高客户满意度。本文将笔者在本质量改进项目中的主要实施方法和过程进行介绍和展现, 希望能够给同样关注IT运维服务质量的同行们一点启发和帮助。

1 对客户需求与服务现状的调研和分析

任何服务质量的改进都是源于对客户需求的高度关注和对服务现状的调研和分析[1]。笔者在介入本项目之初, 就将重点工作放在对客户需求的调查了解、以及对IT运维服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两个方面。

通过与客户方和前端一线服务团队的充分交流、以及对服务情况的现场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阅和分析了本项目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项目合同书等关键资料, 笔者了解到W公司在IT运维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需要进行重点质量改进, 以尽快提高用户的服务体验和客户满意度。

(1) 没有为客户提供针对三年服务期的一整套目标明确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没有帮助客户理清和优化IT服务管理业务流程;在日常服务过程中没有认真落实IT资产管理办法, 没有为客户提供一套定制的IT资产管理系统软件并有效使用起来, 最终导致客户的IT资产失去应有的管理, 过去一年中IT资产数据基本没有与实际情况同步变更, 目前整个IT资产数据不全不实。 (2) 客户需要对全区电子政务网络提供系统化的诊断和保养, 解决目前该网络可靠性不高、上网速度慢的隐患, 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开展;客户强调提供服务的应当是一个有技术梯度的专业网络团队, 而不仅仅是一名前端服务工程师。 (3) 提供服务的IT服务工程师技术能力不足, 一个故障要反复上门几次才能解决, 服务只能依赖于个别技能较好的服务工程师。 (4) 每月例会上客户提出的服务目标和要求尽快改进的重大问题基本无法实现, 计划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工作没有开展, 用户的真实需求没有上传到公司, 造成公司的决策偏差。

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 可以通过运维服务计划和实施方案、资产普查、IT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的定制开发与应用、专业网络团队的诊断和保养、知识管理和业务培训、团队管理、问题管理、会议管理等方法分别予以解决。但是, 如果只是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解决眼前的问题, 也很难真正解决客户在未来可能遇到的其它问题, 只有充分挖掘上述四个方面问题的根源, 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这些问题的本质原因, 才能真正保证以后的服务能够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 笔者对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 发现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W公司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偏差和沟通不畅, 二是W公司没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化的IT运维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由于沟通不畅和需求理解偏差, 所以客户的重点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实现;由于缺乏标准化的IT运维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 所以需求理解偏差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计划和检查没有开展、不能发挥团队能力。而这两个方面的最根本原因, 则是W公司没有真正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因此, 笔者将本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重点放在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2 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计划与项目启动

在明确了本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重点以后, 在着手开始质量改进工作之前, 首先要得到客户和W公司双方领导的确认, 以保证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能够真正实现对运维服务质量的改进目标。因此, 笔者在前期调研和分析基础上, 草拟了《运维服务质量改进工作计划书》, 在征求双方领导和运维服务团队负责人等主要项目干系人的意见并获得通过后, 召开了“运维服务质量改进工作项目启动会”。启动会上有客户方领导、W公司高层领导、运维服务团队负责人 (包括运维服务项目经理和W公司运维服务中心项目总监) 、运维服务质量改进项目负责人 (笔者) 和其他项目干系人到会参加。通过项目启动会的召开, 将本质量改进项目的项目目标和工作范围、项目组织结构 (如图1所示) 、主要项目团队成员和分工、项目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项目进度计划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确认, 从而正式将质量改进工作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确立下来, 并使本质量改进项目的目标和范围得到各方面的正式确认, 从而为质量改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管理基础。

根据项目启动会上确定的质量改进工作计划书, 本质量改进项目的总体目标包括完善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IT资产与运维管理系统软件的定制开发、IT资产普查与资产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网络诊断和优化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加强对IT服务工程师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能的培训、进一步完善运维知识管理和知识库、对用户提供常用软件使用和常见故障处理的培训等七个方面。在这七个方面的总体目标中, 第一个目标“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重点, 其它六个目标在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后, 都要将其工作内容形成规范和制度, 并集成到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去, 从而保证W公司在今后的IT运维服务过程中、以及其他的IT运维服务项目中, 能够始终保持改进后的服务质量, 并使本项目的经验得以固化和重复使用。因此, 笔者将本质量改进项目的工作重点集中在“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这个目标上, 其他目标的实现则根据任务类型由其他项目干系人分工负责。例如, “IT资产与运维管理系统软件的定制开发”由W公司软件研发中心负责人负责完成;“IT资产普查与资产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和“对用户提供常用软件使用和常见故障处理的培训”由运维服务项目经理负责完成;“网络诊断和优化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由W公司运维服务中心二线专家团队负责、“加强对IT服务工程师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能的培训”和“进一步完善运维知识管理和知识库”由W公司运维服务中心后端的IT运维服务管理咨询团队负责。这样分工负责后, 质量改进项目的七个目标就得以落地执行。

3 IT运维服务管理的实施框架与体系建设

在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 首先需要确定一个科学的IT运维服务管理实施框架。目前实施IT运维服务管理的较成熟和普遍的方法是ITIL最佳实践[2]和ISO20000国际标准。综合企业再造理论[3]、多层BPR实施体系结构[4]和技术管理咨询的PPT模型, IT运维服务管理的规划与实施, 需要从作业流程 (Process) 、组织架构 (People) 、管理与评估系统 (Management) 、IT技术和工具 (Technology&Tool) 、企业文化和观念 (Culture) 这五个方面进行考虑[5];一般情况下, 可以从前四个方面 (即PPMT实施框架) 实施IT运维服务管理, 然后逐渐向第五个方面 (即企业文化) 渗透 (如图2所示) 。因此, 在本质量改进项目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中, 笔者采用PPMT实施框架进行服务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

根据PPMT实施框架及项目需求, 本质量改进项目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IT运维服务管理业务流程及其配套的数据表单和统计报表的设计、运维服务管理组织结构及其岗位职责的设计、运维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的建立、IT资产管理及运维服务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等四个方面, 在完成上述四个方面的设计以后, 再将设计结果在IT运维服务项目过程中实施和应用。在设计和实施时, 均要遵守“作业流程→组织架构→管理与评估系统→技术和工具→企业文化”的先后顺序。

4 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根据W公司与客户的项目合同及其招标文件要求和投标文件承诺, 在本质量改进项目中的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可以从本项目的IT运维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与服务级别、运维体系框架和各服务管理工作流程、运维服务组织结构及岗位职责、相关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相关数据表单的格式设计与填写说明、相关统计报表的格式设计与数据来源、IT资产管理和运维服务管理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与设计说明等七个方面进行展开。在这七个方面的设计过程中, 要兼顾考虑吸收本质量改进项目的另外六个目标在工作中形成的规范和制度, 将其经验和成果集成到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中来。

4.1 IT运维服务范围和服务方式与服务级别一般是由招标文件的要求和投标文件的承诺所决定的, 然后再结合IT运维服务提供商 (例如W公司) 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现状进行设计和规定。

4.2运维服务体系框架主要对所有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规划和说明, 并通过服务管理流程关系图对各流程的前后衔接关系进行描述和说明;然后通过各服务管理工作流程的详细流程图对各工作流程在各种情况下的处理规则进行描述和说明。在本项目中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 主要包括服务级别管理、IT资产管理、日常工作管理、常用服务流程、备件管理流程、桌面运维流程、网络运维流程、其他工作流程等八个方面, 每个方面又包括多个服务管理流程, 总共包括21种管理流程。究竟应当包括哪些流程, 应当根据具体运维服务项目的实际情况和客户需求, 结合ITIL最佳实践和ISO 20000标准进行梳理和设计。

4.3运维服务组织结构一般由IT运维服务提供商和客户双方参与本项目的人员组成, 一般可以分为一线、二线、后台支持、第三方支持等四个级别;运维服务项目经理一般介于一线和二线之间, 作为一线服务团队的管理者, 同时也是二线服务团队的成员之一。在确定了服务组织结构后, 再根据所设计的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需要进行岗位分工, 再根据岗位分工确定各个岗位的职责;通常可以分为客户方管理人员、运维服务项目经理、服务台、服务工程师、配置管理员和服务助理等岗位或角色。

4.4相关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一般是指在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以外、无法或不便于通过流程方式进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它作为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有效补充, 使IT运维服务的提供过程实现进一步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在本项目中的相关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服务台工作规范、日常运维服务规范、网络运维服务规范、资产普查工作规范等方面。其中服务台工作规范又包括服务热线接听规范、故障判断技术规范、事件类别判断方法、事件优先级判断方法、服务单回访规范等;日常运维服务规范又包括上门维护服务规范、备件库管理规范、运维档案管理规范等;网络运维服务规范又包括网络设备日常维护规范、网络安全运维规范等;资产普查工作规范又包括普查工作组织架构、普查人员上门服务要求、普查准备工作、普查工作注意事项、普查数据检查标准、普查数据录入和统计规范等。具体应当包括哪些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 也没有一定之规, 主要根据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服务管理需要而制定, 制定者需要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服务管理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经验。

4.5相关数据表单的格式设计主要是根据各运维服务管理流程的需要, 在某些服务管理流程的某些环节需要工作人员填写相应的数据表单, 则根据该环节和整个流程的需要、以及后期统计报表采集数据的需要进行表单内容和格式的设计。在本项目中的数据表单包括了常用数据表单、备件管理表单、桌面运维表单、网络运维表单、资产普查表单和其他表单等六大类。其中常用数据表单包括服务单、用户投诉处理单、收款服务单等;备件管理表单包括备件借用登记表、备件清单、备件出入库登记表等;桌面运维表单包括设备采购验收单、设备采购汇总表、设备采购明细表、资产报废登记表、资产报废意见书、供应商维修设备回执单、设备维修回执单、设备维修报价单、设备采购报价单、升级换件登记表、用户入网申请单等;网络运维表单包括网络故障报告、网络系统端口登记表、配线间钥匙借用登记表、网络巡检报告表等;资产普查表单包括资产登记表、资产普查汇总表、资产普查明细表、资产标签等;其他表单包括知识库表单、配置变更登记表、日报检查问题记录表等。

4.6相关统计报表的格式设计主要是根据IT运维服务管理的各种管理需要, 从各服务管理流程和相关数据表单及数据库等数据源中采集数据, 从而对需要生成的相关统计报表的格式和数据来源进行设计, 其主要目的是供运维服务团队的管理者和客户方管理人员了解运维服务状况, 并据此进行服务管理。在本项目中的统计报表主要包括服务单统计报表、故障报修统计报表、硬件故障统计报表、网络故障统计报表、软件故障统计报表、服务质量统计报表、资产统计报表、服务费用统计报表、运维服务周报和月报表等九大类, 在每个大类中又包括多种具体的统计报表, 共计有45种统计报表需要进行格式设计和说明。

4.7 IT资产管理和运维服务管理系统软件是对前述的服务管理流程、服务组织结构、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数据表单、统计报表等内容的固化, 通过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方式将其固化到计算机程序中, 从而保证这些管理规则的严格执行。因此, 对该系统软件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应当在前述各个方面的设计基础上进行, 同时兼顾今后可能存在的变革, 并适当考虑软件系统的灵活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根据本项目的具体需求, 其IT资产管理和运维服务管理系统软件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个性化视图、事件管理、网络运维管理、资产管理、运维档案管理、厂商资料管理、知识库、统计分析报表、用户意见反馈、系统管理等。

5 项目实施结果与结论

笔者根据本文前述的实施方法和过程, 对本项目的运维服务质量进行化化和改进。由于本项目的服务质量对客户和W公司双方都有较大影响, 所以本质量改进项目得到了双方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从而较顺利地完成了质量改进工作任务, 取得了预期的质量改进效果。

本质量改进项目的成功实施, 验证了笔者在实施过程中所应用的项目化管理和实施方法、PPMT运维服务管理实施框架、IT运维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等, 在IT运维服务管理及其质量改进中是行之有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使服务提供商“建立起一套持续改进的机制, 使自己能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1],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服务质量问题。这对关注IT运维服务管理及其服务质量的其他同行们, 无论是客户还是服务提供商, 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戴颖达.质量管理实务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荷兰]Jan van Bon.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M].章斌,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3]李福海.管理学新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4]陈禹六, 李清, 张锋.经营过程重构 (BPR) 与系统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2001.

[5]冯万贵, 潘美莲.基于软件开发企业的IT服务规划及ITSM系统设计[J].电子商务, 2012 (9) :36-38.

IT建设 篇2

摘要:

某部委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肩负着电子政务主干网建设、维护、运营的使命,致力于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IT服务。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上运行的业务应用逐步增加,计算机机房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大型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平台,政务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等软件平台日益复杂,服务的用户(包括应用使用单位、人民银行、税务、海关、各代理银行等)越来越多,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网络和系统等各类设备,保证各个应用系统安全顺畅地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到网络和用户之所及,管理和服务之所及,是政务业务能否可靠运行的关键所在。

1.案例背景

某部委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肩负着电子政务主干网建设、维护、运营的使命,致力于提供安全、高效、快捷的IT服务。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网上运行的业务应用逐步增加,计算机机房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大型主机、服务器、客户端等硬件平台,政务应用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等软件平台日益复杂,服务的用户(包括应用使用单位、人民银行、税务、海关、各代理银行等)越来越多,如何维护好日益增多的网络和系统等各类设备,保证各个应用系统安全顺畅地运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故障,做到网络和用户之所及,管理和服务之所及,是政务业务能否可靠运行的关键所在。

中心目前还处于初级的IT服务管理状态,在组织结构、管理规范、管理流程和技术支撑方面,还没有构建一个综合的IT服务管理体系。对网络、设备、系统、用户等的管理和服务是分散的、不关联的,没有实现数据、信息和知识库的共享,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流程化,因此,管理和服务是粗粒度、低效率的,这种管理模式将越来越难以适应政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因此,需要梳理服务管理需求、规范服务管理流程,开发和建设一套科学有效的,融合组织、制度、流程、技术的IT服务管理体系,从粗放和分散型管理,逐步过渡到规范化、精细化和主动式IT服务管理,使IT服务管理体系成为中心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政务核心应用系统顺利运行和应用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支持和推进政务改革提供管理和服务保障。

中心决定启动运维系统建设项目系统化地解决以上难题,构建IT服务管理体系。在经过对众多国际知名及国内咨询公司的考察和比较后,最终选定ITGov专家和信诚致远®(http:// 在构建基于ISO20000的IT服务管理体系时,ITGov倡导构建“六位一体”(包括人员、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管理手册和文档、工具和共通词汇等)的IT服务管理体系。

图4-13 “六位一体”的IT服务管理体系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从而实现从“项目型IT”转变为“运营型IT”和“服务型IT”。

图4-14 IT服务管理促进组织转型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3.2咨询方法

在整个项目过程中,ITGov采用结构化的咨询方法,确保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项目的成功。

图4-15 咨询方法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ITGov将负责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的项目规划、培训与知识转移、前期需求的整理、调研评估、体系总体规划、体系设计(优化组织架构、梳理管理流程、完善管理制度、构建绩效考核和运维成本核算体系等)、技术实施方案设计、协助选择软件产品和实施厂商以及进行第三方项目管理和协助过程监督等。

该咨询方法论将具有以下优势:

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降低项目风险

ITGov负责梳理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需求,从管理、流程、制度、人员、组织结构、技术选型等方面规划IT服务管理体系。

在实施阶段,实施厂商在ITGov规划的基础上,具体结合产品实施IT服务管理体系。ITGov作为中心的外部顾问,将全程参与后期服务管理体系实施的全过程,为集成实施提供管理服务和考核服务,设定实施里程碑和基线。定期对项目计划和阶段目标进行核查,保证项目的顺利如期完成,降低实施风险。

咨询、实施和产品三者独立,有助于降低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风险,最大效益地发挥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的作用,开创适合中心需求的创新型IT服务管理之路。

有利于从业务需求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对IT服务管理体系进行规划

ITGov将从中心业务需求出发,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需求调研,分清重点和难点,排定优先级别,确保项目目的的达成;同时从全局的高度,构建融合人员、组织结构、流程、管理制度和工具的IT服务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心的效益和IT服务的改善。

借鉴ITGov的经验,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

ITGov通过对中心IT服务管理现状的调研,结合业界最佳实践进行差距分析和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对症下药”,从而保证项目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ITGov借鉴其在业内开展IT管理服务项目咨询的经验,和国内外同类政府组织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项目的最佳实践,作为本项目的参考,“站在巨人的肩上”,提升项目建设的效果。

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知识转移

ITGov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对中心相关人员进行IT服务管理最佳实践和方法论的培训和咨询指导,搭建业务部门、信息技术中心、集成商、产品提供商之间的沟通平台,使各方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对项目目标和实施方法有统一的认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另外,在项目后期,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和系统平台建设完成后,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实现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培养IT服务管理的专业人才。

对后续集成实施和产品选择的全过程进行项目管理和风险管控,持续优化管理体系 ITGov作为中心的外部专家,主持制定《中心IT服务管理系统需求说明书》,对体系架构和流程平台产品的各功能点进行详细的定义和说明,并针对目前业内流行的平台产品进行评测和比较分析,提供分析数据,为产品选型决策提供支持;同时,ITGov对项目的各个功能点的技术和开发风险进行评估和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降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此外,ITGov还将参与后期项目的产品选型和集成方案招投标工作,对集成实施和产品选型进行专家审定和把关,对各项投资进行预期的绩效评估,保证把资金用于项目的关键点上,降低实施成本。

在体系建设完成后,ITGov作为中心的外部专家,将定期分析业务需求,持续优化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对管理体系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和提出改进建议。

4体系建设过程

4.1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架构

在项目过程中,ITGov以“体系化”的思路协助中心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善机制”,面向业务和应用,以服务为导向,创建创新性的政府IT服务管理体系。

IT服务管理体系涵盖组织管理模式、制度规范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等三个层面的内容。

图4-16 ITGov IT服务管理体系架构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组织模式层:确定和规范IT服务管理体系运行的管理方式和与之相配套的人员岗责安排、机构设置,将IT服务相关的全部活动进行统一决策与规划,形成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机制,实现对客户的端到端服务。在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模式下,按照IT服务管理任务科学设置或调整组织机构,划分任务、角色、岗位,合理配置IT服务管理资源,达到人、工具、流程的有机融合。

制度规范层:分别从管理与操作方面建立IT服务管理过程中各个参与要素(人、流程、工具)的行为准则与工作程序,从IT服务管理体系总体运行、流程执行和岗位职责三个层次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确定运维费用的组成与计算方式,规范运维费用的来源保障,实现IT服务管理的量化管理。具体内容包括管理制度的制定、管理流程的设计、评价考核体系的执行、运维费用的管理等。

技术支撑层:建立针面向业务客户的IT服务请求响应窗口和面向技术支持人员的体系运行管理窗口,建立负责IT服务管理流程运行的流程管理平台和负责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监控的集中监控管理平台,根据不同类型IT基础设施和业务应用系统的管理职能,建立技术管理子系统,建立知识库、配置库、报表及日常操作等共享支持子系统和为业务管理提供服务的业务服务管理子系统。

4.2建设过程

本次IT服务管理体系咨询项目将采用先进的科学评估体系和业界成熟的规划设计方法论,借鉴最佳实践和实用模型,按照国际标准ISO20000的要求,规划设计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其中主要服务内容分为现状分析与改进建议,总体规划,体系设计,技术实施方案设计,培训和后续服务六个主要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4-17 IT服务管理体系咨询内容

资料来源: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网址: 首先,ITGov将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材料分析以及管理体系评估等方式对中心IT服务管理体系现状进行调研,除此之外,ITGov还会就相似的外部单位相关成功案例进行调研,总结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其次在此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心IT服务管理现状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比最佳实践和国际标准,从组织,人员,流程和技术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并同其他部委或组织进行标杆比较。同时,根据业务需求,在诊断报告中需要对各改进项进行优先级排序,对改进方法和成本绩效进行说明,作为管理决策和总体规划的参考。

再次,ITGov会从总体方案的角度,制定IT服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实现目标,规划方法,并设计IT服务管理体系的总体架构、阶段过程说明里程碑定义、列出资源计划表,对项目风险进行分析和规避。

接下来,ITGov会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子体系的具体范围进行详细设计,同时还会按照中心现阶段IT服务管理的实际需求,分别进行IT服务管理流程体系设计(主要包括服务台、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服务报告等流程)、组织架构设计、管理制度与规范设计、绩效考核指标、运维成本核算体系等的详细设计。此部分的设计将按照业界最佳实践ITIL和国际标准ISO20000的要求,符合服务标准,确定服务目标,定义服务活动,设计服务流程,明确服务角色,分配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模板。

然后,ITGov将这对中心目前的服务管理流程平台需求和基础设施监控管理需求展开梳理评估工作,明确被管对象,定义管理架构,设计管理与监控的关键衡量指标,同时按照体系规范的要求,完成IT服务管理体系流程平台和监控平台的架构设计和集成规范,并且按照相应的概要性设计规范,进行相关产品的功能性对比和厂商的综合能力的比较。

在完成上述技术实施方案的评估和设计工作后,ITGov将针对中心项目组合相关人员,开展三个层面的培训工作,即ITIL理念和最佳实践的培训,ISO20000培训,实施过程和方法论的培训,以及IT服务管理体系本身的内容培训和推广所需要的用户培训,另外,ITGov 还要总结项目相关文档,与中心相关人员进行知识转移工作。

最后,在项目正式验收后,ITGov还会本着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思路,在约定时间范围内帮助重点对本项目进行定期回访,经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和服务质量提高的计划。

5.收益

本项目通过为某中心开发和建设科学高效的IT服务管理体系,系统地将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管控制度、绩效考核、运维成本核算以及技术平台贯穿融合,项目效益体现在以下两方面。5.1 内部效益:

通过建立基于业界最佳实践的标准化流程体系,规范了运维管理的流程,改进运维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提高管理IT变化的能力和水平,降低IT运维的成本和风险;

通过对流程和权责的定义,监控管理流程、进行绩效评价;

建立运维成本核算体系,了解自身资源情况和能力水平;

优化运维组织机构和完善运维管理制度,清晰划分部门权责,提升端到端的服务质量;

进一步统一IT人员服务管理的意识,培养服务管理的文化,加强中心对业务的支持力度,沟通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协同力,并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持续改善机制,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业务和用户满意度。

5.2 外部效益:

建立符合国际最佳实践ITIL和国际标准ISO20000的IT服务管理体系,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水平,提高业务和客户满意度,提升中心IT运维服务管理的整体形象;

四大转变促进国航IT建设 篇3

2009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下简称国航)IT建设以“围绕支撑公司战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IT体系”为目标,以“交付具有商业价值的IT项目和方案”为使命,以强化信息安全和一体化运行保障为基础,以加强五大基础管理为手段,以推进降本增效为己任,从建设路径、建设模式、安全运行、成本管控等四个方面完成转身,实现了四个转变。

建设路径 转向战略层

近年来,国航的生产经营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从2008年开始,IT建设思路开始战略性转变,核心系统建设全面展开。2009年,信息管理部又明确提出了“围绕支撑公司战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IT体系”的愿景目标,IT战略规划的制定工作也于年底全部完成,明确了建设路径,使IT建设走上了有序发展轨道。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扩大的困难局面,国航IT建设确定了“匹配公司战略,推进核心系统建设”的工作目标,系统建设紧密围绕SOC、SMS、安全、客户营销和资源管理五条主线展开,建设项目与公司战略需求的匹配度大幅提高。同时,在九大管理领域对项目建设进行跟踪分析,分阶段订立里程碑,建立月度项目分析制度,加强过程管理与风险控制,重点管控和分析项目的范围、资金与进度,降低项目变更率,提升交付率,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全年项目完成率同比提高8.32%,资金完成率同比提高23.4%,系统运行稳定性同比提高0.11%,网络可用性同比提高0.34%。

2009年,国航荣获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企业称号,同时获得“优秀信息化建设团队奖、最佳电子商务应用奖”两项企业大奖。12月16日,中航集团网站在国资委开展的央企互联网门户网站评估活动中,被评为中央企业A级网站,得分94.3分,名列135家央企的第30位。

至此,国航IT建设实现了从业务驱动到战略驱动的跨越式发展。

建设思路转向商业价值

IT 建设首先要满足用户需求,这是勿容质疑的,但在做完项目后,还要关注使用情况,这是项目建设的全部内容。为此,信息管理部明确提出了“提高交付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方案和项目能力”的工作使命。所谓IT商业价值是指IT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行IT商业价值评估,能更好地反映IT与国航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与公司战略的符合度、资产回报率、投资收益率以及IT投入和IT人对国航生产运营的贡献,更好地指导IT建设。

围绕这一使命,信息管理部建立了客户经理制,广泛了解和跟踪业务发展情况,追踪投产系统的运行状态,全年完成业务分析报告45篇,参加业务单位例会85人次,在维护客户关系,了解业务需求,建设更合理、更有商业价值的IT系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从项目立项开始分析与公司战略的偶合度及支撑效果,重点围绕公司战略确定建设项目;从业务战略、财务、客户、学习与创新等多个纬度对投产运行的IT系统进行商业价值评估,不断修正IT建设计划。

在2009年的IT建设中,一批核心信息系统在公司生产运行中的商业价值得到全面展示:SOC的全面推广应用,使运行控制管理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飞行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加快实现了国航SMS体系建设,达到了民航总局的要求,对进一步提高国航安全品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编制管理系统的投产运行,使公司在一个平台上实现了年度预算、滚动预算、快报、月度预测编制,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成本支出。电子商务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节约了代理分销费用。开展商旅卡业务,实现销售突破亿元大关。短信平台于2009年10月底正式上线,并在大雪突降北京,航班大面积延误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星盟常旅客奖励升舱服务系统的上线,有利于促进高收益舱位的销售并重点服务于高端公商务旅客。

以上系统建设使IT商业价值在公司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增强综合能力、品牌价值体现等方面得到充分显现。

安全运行 转向运行质量

信息系统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特别是随着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生产管理对IT系统的依存度愈来愈高,系统安全运行已成为实现国航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2009年,国航全年阻止互联网疑似攻击几百万次。毫无疑问,每一次的攻击成功,都将对国航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给生产组织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国航生产运行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而系统运行又离不开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

从2008年开始,为确保奥运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万无一失,国航在加强运行稳定的同时,开始了全面的信息安全建设,实现了强化信息安全与提高运行质量并举的转变。

2009年,信息安全在全面汲取奥运信息保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强化互联网帐号管理、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加强技术防范等入手,进一步完善国航的信息安全体系,防病毒覆盖率提升7.4%,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为公司安全运行提供了良好、安全的信息平台。5月26日,国航顺利通过国际ISO 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国内航空企业中第一家获得ISO 27001国际认证的单位。

在运行保障工作中,国航通过采取加强巡检和系统监控,调整监控时间等手段,在公司系统、网络、设备数量增加的情况下,系统总体故障率降低47%;排故时间大大缩短,其中网络故障平均恢复时间同比降低62.5%,系统故障平均恢复时间同比降低59%,快速处理与恢复能力大大增强。

国航企业级《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系统运行维护手册》正式出台,统一了国航运行维护的操作流程、规范和标准等,建立了整体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价值,高效率的保障系统和网络运行安全平稳。此《手册》的颁布运行,确保了系统在统一的制度和规范下运行,拉开了IT一体化整体运行的帷幕,将对国航的IT系统运行产生深远影响。截止去年年底,国航IT系统平均可用性同比提高0.1125% ,非核心系统可用性同比提高0.12%;核心网络可用性同比提高0.47%,非核心网络可用性同比持平。

成本管控 转向强化预算

IT建设部门是企业的成本中心,但降本增效依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在国航经营面临极大压力的情况下,强化成本管理,实现降本增效是IT建设者的使命。2009年,信息管理部在提高IT商業价值的同时,在内部采取有效手段降本增效,全年IT预算成本降低4245.33万元。其中,通过加强商务谈判和供应商管理全年节约费用降低幅度约12%,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降低10%的目标。

一是强化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2009年,国航建设了资产管理系统,全面掌握整个IT资产的信息,获得了各种分析结果,实现了由现有单一台帐记录管理向帐实相符的“全生命”周期流程化管理转变,提高了人机比和劳产率。

二是建立预算管理机制,财务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国航初步建立了预算管理机制,并将预算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严格控制费用使用,实现了从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分析的全面预算管理。此外,各项费用情况每月进行通报分析,按照目标进行控制,使全年各项职能费用同比减少,日常费用均控制在预算范围。

三是以技术降成本成效初显。国航引进服务器整合技术,大规模部署后,未来将使服务器数量增长速度降低40%-50%,每年节约几百万的投资和运营费用;制定海外网络迁移方案,通过采用MPLS技术替换桢中继技术,2010年实施后将在平均带宽提高3倍的同时,费用降低10%等。

四是加强职能经费控制,大项费用成本支出得到进一步降低。

企业IT综合监控平台的建设 篇4

搭建企业IT基础架构监控平台

1.企业IT基础架构监控平台搭建特点

(1)全面覆盖

企业的IT架构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覆盖。横向的覆盖是指将企业全部的IT工作平台度纳入到企业的监控范围内,其中包括企业机房的基础设施,网络技术,综合服务,信息存储,系统操作,文件备份等等;纵向监控指的是企业IT不仅要覆盖企业的核心数据库,同时还要监控企业的其他分支机构信息,将其他系统的核心数据,外围信息以及前置系统都进行有效监控。

(2)技术成熟

如果要建立企业IT综合监控平台就必须有成熟的技术水平才能支撑系统建设。目前,科技市场已经有成熟的IT技术,经过长期的技术经验积累,在企业建立IT综合监控平台已经不成问题。

(3)建设时间较长

因为企业建设IT综合监控平台的覆盖面广泛,平台涉及的系统和设备非常多,而且有些系统还可能存在一些异构平台现象,所以企业IT基础架构平台建设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施工不仅时间长,工作量也非常大。

(4)管理难度大

企业IT综合监控平台的建设覆盖面广泛,建设时间较长,涉及到很多数字设备,所以在开始建设的初级阶段管理难度非常大。企业建立较为良好的项目管理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IT综合监控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也能相应地缩短建设时间,如果管理方面出现差错,就会直接影响到IT平台的建设和运行。

2.搭建要点

(1)规范管理

①运行维护管理

根据一般的企业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企业在建设IT综合监控平台的时候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监控实施项目管理的一般流程以及系统上线后的运行规范。主要包括系统角色管理,监控服务申请审批流程,故障申报,日常的系统运行维护等等。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合理的运行故那里流行能保证企业IT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能形成较好的监控服务形象。

②技术规范

企业搭建IT综合监控平台需要依赖科技技术的支持,所以对技术施工必须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否则会严重影响监控平台的建设进度以及今后的管理。技术规范不是盲目的,企业新是技术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增加企业IT监控服务的技术标准,在搭建的时候需要注意搭建环境,客户端安装,业务拓展,报警提示,表格设置等,这几项是必须具备的。此外,统一实施技术规范,这对于企业的数据中心,尤其是全国性只的监控平台,必须在搭建前期制定技术规范,各级单位都需要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系统安装,需要细化到每一个技术细节,每一个设备,每一个最小单位甚至是一个图标。

(2)以基础资源为基础

如果要实现统一的,全面覆盖的企业IT监控平台,基础工作非常重要。所谓的基础工作就是需要把监控对象都需要归纳到监控平台的基础资源。第一,需要调查被覆盖对象,第二,通过科技手段将这些原有的基础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机房数据重地以及各类系统。但是收到技术方面的限制,有些设备和监控系统不匹配,需要时间开发,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整个IT监控平台的统一。同时,将企业的基础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建立一个更为完善,便于查找的综合数据库。

(3)核心是精确的警报

企业建立IT综合监控平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证企业的信息安全。通过监控可以提前预警或者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将问题迅速传达管理人员,便于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排除故障,保证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减少企业的损失。建立这样完善的监控系统必须以最精确的警报为核心。精确指的就是报警指示要科学精细,不能出现差错,每一个系统平台都需要一百个以上的监控指标。此外,报警系统还需要准确提示故障的具体位置,避免出现“狼来了”的现象,同时,还要通过关联技术设计避免报警风暴。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监控系统很容易出现误导,系统最初的报警准确度经常会低于80%。

全面覆盖业务应用监控,形成IT综合监控平台

1.实施特点

(1)深入业务应用分析

从IT基础平台的监控到业务应用的监控有一个很大跨越,其需求分析方法、开发方法、部署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需要基础运维人员的支持,更需要应用开发甚至是业务人员的支持。应用监控的需求分析、开发和部署工作一般由应用的运维人员进行支持。

(2)针对性强

由于各企业之间的应用千差万别,而企业内部各应用之间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应用监控的开发和部署针对性非常强。即使对于架构非常接近的应用,由于其业务功能等的不同,监控模块也不能简单复制,一般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开发。

(3)开发工作量大

由于应用监控针对性很强,可以复用的固定监控模块非常少,需要进行大量的需求分析和开发工作。

(4)服务价值高

应用监控的部署能够为应用和业务部门提供“看的懂”的业务和应用运行信息,而不是“看不懂”的基础平台专业术语,并且能够将业务、应用、基础平台进行有机的综合分析,而不是某个角度、某个层面的分析。IT综合监控平台提供的综合监控服务,对于业务应用

人员和管理层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建设要点

(1)以保障日常监控稳定为先

保障日常监控稳定的重要性前面已经多次提到。需配置专人负责监控系统日常运维,才能顺利的开展业务应用监控的开发和部署工作。

(2)以IT基础平台监控为基础

专家型监控可以与应用监控同时开发,但不建议在没有基础平台监控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监控部署,只有基础平台都进行了监控,纳入到统一管理范围,再进行应用监控开发部署效率比较高,而且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应用、数据库、操作系统都进行了监控,才能进行综合应用分析。

(3)以业务分析为核心

对应用监控的开发,必须从业务分析角度入手。对于一个应用系统,必须首先分析其业务功能、业务逻辑、业务运行规律、业务操作特点;其次,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定位到应用层面,分析每个业务功能是由哪些应用服务支持,应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业务操作特点引起的应用部署等,这些是应用监控开发的主要工作之一;应用逻辑明确后,可以和基础平台进行综合分析。业务分析可以借助于应用开发时的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

(4)以提供IT综合监控分析能力为宗旨

业务应用监控的开发部署可以实现应用和业务级的实时监控,可以细化到交易级别,另外可以综合分析业务、应用、基础平台的各种信息,以便为企业业务做更好的支持服务,提升IT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能力。

(5)以持续改进为手段

一个好的系统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监控平台尤其如此。需根据日常的运行情况不断地调整相应的告警参数,需根据专家的日常运维经验不断地改进监控指标,需根据各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不断调整其监控级别监控内容等。

零售业信息化不只是IT建设 篇5

零售企业对信息系统的热情正带动国内硬软件系统提供商快速发展。但他们中的很多

人却无奈地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提供了那么多软件硬件,这么多年下来企业却没多大长进?

“零售业信息化,不能以技术为出发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信息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杨德宏对记者表示。

杨德宏指出了如今零售业信息化中存在的一个误区:盲目崇拜系统的力量,为技术而技术。

系统不是万能的“如果我早入行2年,一定不会让‘收款机’这个名词出现。”杨德宏说。他指出,这个名称本身是错误的。所谓的“收款机”(POS)其实是销售点系统,出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库存、搜集商品信息,而“收款”只是附带的功能。

但在国内很多零售企业中,收款机的作用真的就只是名副其实的收款机器了。根据零售业IT系统某研究报告,零售业中先进的设备、系统真正起作用的部分,仅有10%。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的“商业自动化”是中国零售业信息建设的源头。当时,为引入现代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国内首次有人提出要开始搞“连锁经营”。

为了实现连锁经营,“收款机”的引入顺理成章地成为零售业信息化建设的首个产物。

从那时候的“扔下算盘”开始,我国的零售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走过了10年时间。“我们用10年的历程,走过了美国30年之路。”杨德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但是事易时移,但零售企业的观念并没能同先进的设备一起升级。

法国欧尚超市集团中国区信息系统总监杜凡非常同意上述观点。这个来华8年的法国人向记者表明,中国的消费者多变、市场多变,因此他们并不会盲目应用最高端、最昂贵的系统,而是更看重系统的弹性、适应性。

而这恰恰是国内零售企业所忽略的。“最近物美在做流程再造。但是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优化流程,而是使自己的流程符合SAP软件的要求。这就是盲目崇拜系统的力量。”某零售咨

询顾问对记者表示。

与多家国外零售企业有长期合作关系、任职上海斯塔信息技术服务公司总经理的孙坚敏则认为,国内企业各部门结构定型化较差,业务行为的短暂性、多变性导致了流程的不稳定。如果零售企业的整个业务思路不改变,任何系统都无法发挥长期效用。

而据青岛利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李轻舟介绍,信息服务提供商本身也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特别是软件公司,相互抄袭、恶性价格竞争等现象严重。这也导致了零售企业对其的不信任。

用IT来做零售

有专业人士指出,目前国内零售企业对IT的应用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水平。有人将其比喻为,在马车上安了一个发动机,按原来的规则,走原来的路。

而真正实现信息化的零售企业,其做法截然不同。其中极大部分的工作流程和细节都输入了电脑,只要店长按系统中规定的流程去运作,基本上不会犯什么大的错误。反过来如果某个店长在“自选动作”中别具创意,则可以通过系统复制到其他的店长的终端上。

李轻舟告诉记者,就数据管理这一块,国内外差距巨大。国内零售企业目前仍然满足于数据汇报,看不到真正的智能分析。而国外企业如Tesco等则充分地利用了采集来的信息,一方面对内作数据分析,对外还可以出售给有需要的企业。

国外零售企业的实践表明,IT不只是单纯的管理工具,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对于这家拥有美国最大私有卫星系统的公司,有人说,与其说它是零售企业,不如说它是科技企业。

与强大的信息系统相对应,在国外的零售企业中,负责信息技术和系统的管理者在企业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比如现任上海用友幅驰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咨询顾问的碓井诚,他在7-eleven担任CIO期间一直是董事会的常务董事,在日常经营中有很大的发言权,对经营也非常精通。北京7-eleven的前期建设正是碓井负责,他还在挽救美国7-eleven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是目前国内CIO不可望其项背的。

再拿CIO这个职位本身来说,它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是将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属于公司的决策层。

而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方面还刚刚起步,所以通常都称呼CIO为计算机中心主任或信息主管,并且多是技术人员出身的中层干部,由财务总监、业务总监等兼任。

杨德宏告诉记者,他曾问一个在美国一家零售企业工作的朋友:美国零售企业如何看待信息技术在零售企业应用的这个问题?朋友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美国零售业考虑的不是信息技术如何应用的问题,而是用信息技术如何去做零售业的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什么都干了,但什么都没干细。”在青岛啤酒与AB集团合作的过程中,一个厂长在看了青啤与AB集团的流程对比后发出如是感叹。

这同样是国内零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许多信息建设缺乏对安全性、便利性等细节的考量,无法与具体业务相结合。

比如某企业推出的OK卡。这本是业务信息化的一个尝试,无奈设计不够人性化,店员根本不会使用。

还是以收款机为例。其中也隐含了许多的细节问题。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收款机的摆放方式。目前国内大部分商场中运用的收款机属于一体机,扫描和输入分开,收款员必须反复转腰操作;而国外进入中国的零售商大多采用的是分体式的机器,可以按收款员的操作特点设计,大大降低了收款员的工作强度。据德利多富统计,在使用一体机的场合,一个大卖场的收款员平均每天要转成百次乃至上千次腰。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还怎么要求店员坚持微笑服务?

香港的一家超市,去年将原来使用的一体机更换为分体机,店长,收款员和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没有变。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总体营业额提高了7%。

开源,企业IT建设的省钱之道 篇6

但这次为了应对集团的商务模式创新,搭建集中化的管理系统,邵先生必须做行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在招标会上明确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对于商务智能应用,要求一是数据准,二是速度快,三是价格适中,符合企业的数据实际应用即可!”

招标厂商给出的建议使邵先生既苦恼又不解。一个收益管理的BI,协议租金是每家分店15万-20万一年,由此一算,50家分店就达到750万-1000万元。此外,厂商提供的子产品太多,邵先生提出一个需求,适用于不同场景的BI1、BI2、BI3等多个产品马上就会冒出来,让人眼花缭乱,他非常害怕要无限量购买工具,甚至怀疑厂商提供的方案是否存在版权陷阱。最重要的是近200页的协议合同,让邵先生和企业律师倍感压力,到底合同中有多少条款对企业有利,也很难辨别。

邵先生的逻辑是:“说到底,IT系统建设是业绩导向,企业的IT投资注重的是性价比,即使是国际一线品牌,我们也不会仅仅为一个品牌草率买单。”面对厂商的激进营销,邵先生并不满意,甚至已经产生了警觉的意识。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是邵先生在和同行讨论之后,决定取消和该企业的进一步合作。

邵先生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传统的IT建设模式正在失去优势,出于对投资成本和建设灵活性的考虑,企业的需求和IT思路已经发生变化。

尝试开源

益丰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POS销售系统在拟定重构方案,信息副总监孙浩计划应用开源软件。和邵先生一样,国内做生意赚钱越来越难,但版权开支越来越大,孙浩觉得开源不失为一种企业掌握主动先机的方式。

开源对企业的硬件部署改变很大,开源强调的是用普通机能够满足原来上百万乃至千万的设备配置,实现分布式架构。软件许可费、维护费、升级费、实施费简约为服务费,当开源或免费的软件可以以低廉的成本满足企业IT系统高需求时,这样的趋势必然流行。

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IT经理董琴林认为:“很多企业总想借助于国外的产品快速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但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仅靠软件就能建立的,真正的管理内涵也不是通过软件能全部学得到的。发挥软件价值在于应用,在于企业自身。”

IT驱动业务

龙庚是南航总信息师胡臣杰的得力干将。2009年,在进入南航的第一年,尚未升为技术总监的他,就因创新开源项目获得了5000元的奖金。

龙庚获得创新奖励的背后是南航的创新精神。领导提出创新性的项目建议,IT项目组迅速开会之后,甚至隔天就能迅速启动,并以月为周期迅速上线。南航微信就是这样诞生的。

航空业对客户服务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以移动项目为例,南航移动App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今年6月初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元,如果开发周期慢,将使南航错过很多机遇。现在,南航微信粉丝已达40万,除了实现了传统客服功能外,客户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送语音需求。微信等移动项目的快速上线,非结构化数据海量增长,传统架构已无法承载,南航早有准备,已经搭建好开源架构。据悉,南航每年新增项目50-60个,大多采用了开源架构。使用开源技术,南航在版权方面节省了1000万元左右。基于开源系统,南航还开发了开源工具以实现对客户语义和感情色彩的智能分析,并能串联起来实现旅客行为的整体数据分析,这些分析结果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一家传统航空企业,南航的开源有着十足的动力。首先,解决了技术研发能力,提升了创新业务的响应度,不受限制,快速实现新功能开发。第二个节省版权费用。胡臣杰表示:“开源让南航一年节省2400万元。”第三则是对团队的培养。南航大量采用Linux操作系统、LVS负载均衡和Jboss中间件,开发技术架构全面采用开源技术,2009年至今已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

“使用开源技术确实需要决心,也需要一定的实力。不过凡事总有第一步,南航在2009年前也没有使用开源的先例,不过走过来了想想还是值得的!”胡臣杰对《商业价值》记者阐述到南航的开源经验。开源的能力是逐步建立的,从企业迫于成本和业务驱动实施开源计划到国内优质的开源社区,以及诸如淘宝等企业对开源的引领;哪怕企业并没有开源计划,但程序员喜欢开源,传统IT建设的方式也一定会慢慢受到开源的影响。

开源思辨

开源ERP没有版权费用,但“开源”在国内有一个误区就是“开源是免费的”。其实开源的核心是“自由”,自由的使用和传播技术,但并不意味着免费。第五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上,开源思想得到了充分的讨论。CloudStack高可用性及扩展性的开源云计算平台创始人梁胜认为:“开源更多的满足了企业哪些IT新需求,其最大的益处并非成本的降低,而是最大限度的自由。云计算、开源更多满足的是IT新需求,开源不一定带来IT成本的降低。

在去年甚至前年,全球爆发出来的新的开源项目数以万计甚至十万计,其中40%是云计算相关的。

在ITValue 2013年开源技术沙龙中,华云网际科技有限公司郭皓分享了OpenStack商业模式的思考:OpenStack是一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发的,以Apache许可证授权,并且是一个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项目。这一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项目并不是真正自由,用户依然要支付许多钱给运行和维护OpenStack的“顾问”, 这恰恰就像RedHat提供免费的Linux,但盈利来自服务。在这其中,IT系统量身定制和软件厂商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型已经显而易见。

除了付费问题,传统企业对开源应用也存在一些疑惑。无锡世成晶电柔性线路板有限公司IT经理方迅认为:“只有处于两个极端的企业才会考虑,转型使用MySQL开源数据库软件。一类是应用达到极致,技术能力够强,使用MySQL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并可以招揽人才。另一种则是企业应用需求较低,对成本非常敏感。”

也有传统企业CIO认为: ERP与企业的管理、业务结合较深,重在实施,开源存在风险,尚未出现能够好的开源产品替代成熟的企业软件品牌。对于企业来说,开源降低成本也是有限度的,并且需要较强的技术资源支撑。

还有一层顾虑则是代码开放带来的安全问题。资料显示,中国4大国有银行除了中行是应用微软的产品,其它3家都在大量使用Linux。有观点认为:实际上正是因为开放,当企业拥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控制开源软件时,企业跟所有的厂家都一样,可以借力社区的产品发展产品和代码,实现在安全方面的考量。

浅谈广电行业“IT云”建设 篇7

一 云计算介绍

云计算是在2007年IT界出现的一个定义, 根据WiKi的词条解释, 以及目前主流厂商的定位, 云计算描述了一种IT资源的使用模式, 在云计算描述中的关键词有“集中的资源池、虚拟化环境、标准化服务、按需自动化供应、按使用计费和多租户支持”。见图1。

通过云计算技术, 对于IT资源 (即存储设备、网络交换机、服务器、应用软件) 的使用者来说, 将获得更加灵活、快速的资源获取方式, 登录云服务WEB门户, 自助化选择, 审批后自动化获取的方式得到计算资源, 从传统的冗长的资源申请流程中解脱出来。

对于IT资源的管理者来说, 从被动式的响应最终用户需求, 变成主动分析用户的需求范围, 需求特点, 并组织和规划后台资源布局, 设定标准化服务内容和级别, 并监控和批复最终用户的资源需求, 变资源管理者为服务提供者。

云计算在建设的方式上, 和服务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区分, 目前主流的区分方式有以下几种。

建设方式区分:根据建设的方式上, 分为私有云、共有云和混合云。这种分类方式主要是根据建设时对收费方式、客户对象和最终客户接入方式来区分的。私有云通常代指建设者定制化的服务可以满足自身信息化的需求, 不进行收费, 其网络访问方式通常为局域网、专网或者VPN。共有云的建设者通常定制化标准服务来满足外部用户的信息化需求, 根据用户的使用进行收费, 其网络访问方式通常为广域网或VPN。混合云的建设者建设的云平台, 一部分服务用于满足内部用户使用, 另一部分服务用于满足外部客户使用, 既有收费部分也有不收费部分。

服务内容区分:在云服务的内容上, 也分为基础架构及服务 (IAAS) 、平台及服务 (PAAS) 和软件及服务 (SAAS) 。这三种服务的区别是提供的计算资源不同而区分的, IAAS提供的计算资源包括存储、服务器、网络以及操作系统, 用户需要自行安装自己需要的应用软件和支撑平台。PAAS提供的计算资源主要为数据库、中间件等平台, 用户无需关心平台之下的基础架构部分, 可以直接将自己的应用部署到平台上。SAAS提供的服务直接是应用软件, 用户选择自己需要的软件服务, 来运行自己的业务。

二 广电用户使用或提供云服务的基础:建设私有云

1. 私有云定义

私有云是广电建设云计算平台时最经常采用的建设方式, 通过私有云平台的建设, 对传统的数据中心 (机房) 进行改造, 提升信息系统的服务水平, 促进媒体行业用户内部的业务整合发展, 总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的几步进行实现 (见图2) 。

第一、梳理广电用户业务, 将同类或者相似应用合并, 采用虚拟化技术将物理数据中心进行平台整合。比如电视台里的不同频道素材的转码工作交给大集中统一平台的转码中心处理;各个子网的存储设备也可以整合为大存储空间再统一分配资源。除了硬件需要整合外, 应用软件也是一种资源。

第二、虚拟化数据中心, 将梳理完的业务流程合理化, 各个部门重叠业务整合, 统一管理所有IT软硬件资源, 实现管理自动化。

第三、迈向私有云, 除了实现数据中心虚拟化外, 还需要考虑到法规遵从, 安全 (入侵、病毒等) 以及业务连续性, 这些也是需要在构建私有云时考虑的方面。

2. 私有云建设方式

从现有数据中心 (机房) 到私有云, 是一个IT架构转型之旅, 从广电用户投资和收益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降低IT投资成本, 提高信息化效能, 降低信息化风险和整体优化。

降低IT投资成本:目前广电用户已经拥有物理的数据中心 (机房) , 实现了计算资源, 包括服务器, 网络, 存储等的物理集中, 实现了集中的以太网络建设和存储网络建设。但是在物理数据中心之中, 各个应用系统依然是互相孤立, 并不能共享计算资源, 每个应用独占单台或多台计算设备。应用系统, 以及其运行的平台和系统都与物理资源密不可分, 对物理资源进行的操作将影响到应用的运行和稳定。

从物理的数据中心向私有云迈进的第一步就是进行虚拟化数据中心 (Virtual Data Center) 的建设。

虚拟化数据中心当中包含了全面虚拟化的虚拟化平台, 对虚拟化中心的一体化管理, 虚拟化中心的自动化运维, 虚拟化中心的安全和备份。虚拟化数据中心也可以称为“Cloud Ready”数据中心, 是实现私有云的必要条件和基石。

根据Baclays Capital公司在2010做的一项CIO的调查统计表显示, 目前有90%的用户都已经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虚拟化实践, 并且有近50%的用户已经通过虚拟化获得了业务上的利益, 会在将来继续扩张这一需求。在虚拟化数据中心阶段, 用户完成数据中心计算资源的全面虚拟化工作, 形成计算、网络、存储等IT基础架构资源池, 应用被部署在逻辑的IT资源上。

虚拟化数据中心的管理平台包括了对基础架构中各种硬件的集中管理和虚拟化资源的集中管理, 能够实现监控、配置、变更、部署等各种管理工作, 帮助管理员降低复杂环境中的管理难度, 提升整体的管理效率, 是整个虚拟化数据中心之中的操作手。

虚拟化数据中心的运维平台主要从运行监控和IT运维流程的角度确定保证交付和支持有效的虚拟化资源的正常运行的技术能力。因此, 为了简化运维管理工作, 降低运维管理的复杂性, 提高运维管理效率和运维管理质量, 必须要建立对虚拟化环境的运维管理系统, 建立集中管理系统, 实现设备性能监控、故障告警、配置管理和软件管理等功能, 简化运维管理工作、提高运维管理效率的自动化手段。所有的IT运维流程可以自动化完成, 动态响应业务的请求。在虚拟化数据中心阶段, 客户可以获得的不仅仅是成本的降低, 同时还可以让信息系统运行的更加高效和稳定。

虚拟化数据中心安全从硬件加固, 访问控制, 虚拟网络安全和访问控制, 配置变更安全控制和审计5个方面来确保数据中心运行中的应用、数据和管理的安全性。

虚拟化数据中心备份为数据中心的数据和系统保护提供了一体化的备份系统, 并且拥有针对虚拟化环境和物理环境对备份要求的不同, 在资源占用、备份接口、数据消重等多个方面针对性优化。

提升IT效能:当虚拟化数据中心建设完成之后, 用户将可以快速的进行私有云的搭建。通过标准化服务的定义, 将数据中心的各种计算资源分别定义为不同基础架构服务 (IaaS) , 平台服务 (PaaS) 和应用服务 (SaaS) , 业务用户可以通过自助化服务模式进行计算资源的请求和获得。虚拟化数据中心作为私有云的计算资源可以被云使用, 同时。

在新的服务模式中, IT是业务部门的服务提供者, 这样既实现了云计算的优势, 又不会牺牲安全性和控制力。用户将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 而IT部门则通过更高程度的整合、任务自动化和简化管理而得以降低成本。

●用户只需点击一下按钮即可部署预先配置好或已定制的服务, 即可提高业务灵活性。

●利用基于策略的用户控制技术和安全技术, 可以保持多租户环境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以虚拟数据中心的形式向内部组织高效地提供资源以提高整合率并简化管理, 可以降低成本。

●以渐进方式实现云计算—利用现有投资和开放标准, 以保证云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应用程序可移植性。

降低业务风险:当服务可以通过自动化交付, 用户私有云完成之后, 需要确保私有云平台的稳定和可靠。通过对业务连续性方面的建设, 可以让私有云的计算资源来自多个数据中心, 应用可以在同城数据中心之间进行灵活的资源调度, 同时在灾难来临时, 进行同城或者异地的容灾。

通过云安全方面的建设, 业务系统在底层资源共享的同时, 也具有相对的逻辑独立和隔离, 确保各个应用系统的不同安全服务级别要求。

法规遵从方面的建设要求来自于云计算环境下与传统数据中心资源使用模式的区别, 云服务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 申请、批复、创建、变更和回收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合规操作。

通过IT标准服务目录和服务门户的建立, 用户的信息中心将从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成主动服务模式, 通过建设更新的IT服务进行自我转化, 从成本中心变成帮助业务发展的创新中心。

三广电行业私有云建设路径分析

广电行业用户通过近几年来围绕数据中心管理所进行的IT服务管理领域的持续建设, 已经对提供IT服务的流程、IT的组织结构和IT管理工具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梳理, 通过不断的建设和积累, 广电行业用户的IT部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提供IT服务过程的标准化, 而这正是云服务的重要基础。

因为只有标准化的服务, 才可以方便的进行组合与提供, 才可以准确进行计量与计费, 而做到了这两点, 也就具备了云计算的两个重要特征, 即IT服务的“自助式供给”和“云计费”, 真正实现用户内部各部门之间独立结算。当然, 要想真正做到这两点, 还必须建设相应的IT服务提供门户和计费系统进行支撑, 当IT服务的标准化程度已经较高时, 这一切将是容易实现和水到渠成的。

目前来看, 绝大部分广电行业用户仍应将云计算应用的重点放在自身私有云的建设上, 在技术上应用服务器虚拟化、桌面系统虚拟化等手段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提供IT服务的标准化程度, 对提供IT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可以按需部署和精确监控, 深化量化管理的程度和层次;同时, 在整个用户内部逐步推进IT服务提供与使用的新模式, 建立IT部门与传统业务部门的新兴合作模式, 真正让IT部门变成IT服务的提供者参与到用户的核心价值创造过程中来, 在此基础上, 通过开放云门户和云计费功能, 逐步实现属于用户自己的私有云, 实现各部门独立核算。

私有云不但在广电行业可行, 而且将进一步推进媒体融合, 不仅是内部业务的整合, 也实现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 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受制于现有的发布流程、业务归口、频率分割等诸多限制, 而在云计算时代, 复杂的内容分发与多媒体呈现, 复杂的用户订制与广告细分等都将在“云端”处理, 在“IT云”中媒体将更加融洽、更加智能。

全光网络建设与IT支撑 篇8

1 何为全光网络

全光网络, 顾名思义, 是指从源节点到终端用户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与交换的整个过程均在光域内进行, 即端到端的完全的光路, 中间没有电信号的介入。全光网的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基于波分复用的全光通信网可使通信网具备更强的可管理性、灵活性、透明性。它具备如下以往通信网和现行光通信系统所不具备的优点:

1) 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全光网中光信号的流动不再有光电转换的障碍, 克服了途中由于电子器件处理信号速率难以提高的困难, 省掉了大量电子器件, 大大提高了传输速率。

2) 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全光网采用波分复用技术, 以波长选择路由, 可方便地提供多种协议的业务。

3) 组网灵活性高。全光网组网极具灵活性, 在任何节点可以抽出或加入某个波长。

4) 可靠性高。由于沿途没有变换和存储, 全光网中许多光器件都是无源的, 因而可靠性高。

2 全光网络与传统网络业务支撑的区别

前面讲述的, 都是从传输层面看全光网络, 开展业务, 必须用户层面重新审视全光网络与传统网络接入到底有哪些不同。

无论是传统铜缆接入 (窄带语音、xDSL) 还是以太网接入, 所有的传输设备都是掌握在电信运营商手里, 或者是专门的机房, 或者是楼道单元设备, 到用户家中的, 是直接连接终端设备 (电话机、电脑) 的一根电缆。而全光网络则不同, 到用户的入户线是一根光纤, 不能直接接终端设备, 还需要接入一台ONU终端才能最终面向终端设备。这相当于是传输设备延伸到用户家里。这一变化, 给现有的IT支撑模式带来了很大冲击。

传统铜缆ADSL宽带, 也有终端设备置于用户家中, 但是ONU终端跟ADSL终端有很大的不同。ADSL终端上也需要设置参数, 但是这个参数是统一参数, 一个本地网所有的ADSL终端参数相同, 但是ONU的参数是个性化参数, 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网关 (EID) 和端口号 (TID) , 这两个参数加上设备的MAC地址, 共同组成系统识别用户的唯一标识。这样, 电信公司不能预先将设备参数设置好, 也不能公布出去由用户自己设置参数。而这机个重要参数的管理、分配和配置, 正是目前IT支撑方面的难点。

3 IT业务支撑方案

以电话业务为例来梳理一遍对FTTH业务的IT支撑流程。首先是接待用户选定业务号码生成订单, 然后到资源分配环节, 为工单分配物理号码、媒体网关 (EID) 和端口号 (TID) , 然后到施工环节, 装维人员上门安装设备, 按照工单上分配的EID、TID配置终端参数, 加电后终端设备用EID、TID和MAC地址在OLT上注册, 交换侧根据业务号码、物理号码、EID、TID进行开通, 业务开通完成。

3.1 资源管理

业务号码号码管理:FTTH产品的业务号码, 与传统电话产品并无两样, 可以直接纳入统一的管理模式。

物理号码管理:物理号码是SHLR的实际路由地址, 传统电话的物理号码, 与交换机关联。ONU虽然也起到了交换端局的作用, 但是跟传统交换机还是不同, 由于物理号码和EID、TID是可以任意绑定的, 所以从方便管理的角度, 配置一个或者几个大的物理号码池, 多套ONU设备共享一个物理号码池, 提高码号资源利用率。

EID管理:EID, 又叫媒体网关标识, 这是全光网络的实际寻址地址, OLT根据EID寻找目标设备。EID实质上就是一个IP地址, 每一套ONU设备都有且必须有一个唯一的IP地址。IP地址资源同样是有限的, 因此理想的方案是建立一个可用的EID地址池, 使用的时候分配EID给设备, 不用的时候回收EID。根据不同管理需求, 可以建立一个或者多个EID地址池。

TID管理:TID对于ONU的端口, 每一套ONU的TID独立编号, 因此只要按照ONU实际端口数顺序编号即可。FTTH产品安装之前, 用户家中并没有ONU设备, 也不知道到底有几个端口, 考虑到实际情况, 可以每套ONU设备只生成一个语音端口、一个数据端口, 需要的时候再临时扩容即可。

3.2 资源分配

业务号码分配:无特殊要求, 在业务号码池内任选空闲号码即可。

物理号码分配:在规划区域的FTTX物理号码池中选择空闲物理号码。

EID分配:在规划区域的EID地址池中选择空闲EID。

TID分配:在与EID对应ONU设备上寻找可用的TID。

3.3 业务开通

只要资源分配准确无误, 业务开通的过程就相当简单。这里需要关注的是, 在实际安装之前, 用户ONU终端在IT系统中只是一个虚拟设备, 这个虚拟设备拥有空闲的EID和TID。当装维人员上门安装ONU终端的时候, 才真正将EID、TID配置到终端, 并对设备加电、加光, 在OLT上注册MAC地址, 此时OLT将EID、TID与MAC地址进行绑定, 虚拟设备才变成一个实际设备。

另外一个关注点, 就是OLT注册ONU的MAC地址之后, 软交换需要将业务号码、物理号码、EID、TID进行绑定, 这样软交换才能完成业务号码→物理号码→EID→TID的选址路由过程。绑定之后, 同样需要在软交换上开通呼叫权限及各类业务。

4 不同管理模式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业务开通取决于资源分配, 而资源分配取决于资源管理模式。IT支撑最重要的, 就是设计什么样的资源管理模式, 来管理这种新的全光网络产品资源。业务号码、物理号码的管理模式都大同小异, 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争议较大的是EID和ONU终端设备管理。

IT系统对资源的管理模式, 是首先生成可用资源池, 然后根据需要分配资源给工单, 由工单驱动业务流程。无论什么管理机制, 总是跳不出这个基本模式。所以这里最大的问题就是EID。

4.1 其它模式一

有一种思路是做实EID, 基本想法就是每一个EID对应的不是一个虚拟设备, 而是真实的用户ONU终端。在IT系统中建立ONU终端设备库, 管理终端设备的EID、TID、MAC地址以及终端型号。各项参数可以预先配置到终端上去, 装维人员只要根据MAC找到正确的终端上门即可, 不需要现场进行设备参数配置工作。

这种模式的优点:

1) 直观。系统中每一套设备都有实际的物品对应, TID、端口数都与实际设备相符, 容易理解。

2) 简单。对装维人员技能水平要求低, 无须他们懂得如何配置ONU参数, 只管连接光纤即可。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无法回避的缺点:

1) 难以调配。为了方便管理, EID实际上也是有区域规划的, 这就限定了某一区域的用户只能选择对应区域的EID。而各个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实际装机量难以估计, 而设备不能无限制采购和预留, 这将导致一些片区设备紧张, 而另一些片区设备积压严重。而前面的管理模式, 积压的只是虚拟的EID, 不会导致设备积压。

2) 难以更换设备。由于每个EID都对应了一个实际的ONU终端。当终端出现故障, 或者预先安排的终端不能满足客户需求 (比如ONU终端只有2个语音端口而而客户要求安装超过2部电话) , 需要更换终端的时候, 系统处理起来极其麻烦。

3) 设备预配置参数的时候, 与用户实际安装的时候, 是在不同的光路上, 经过的是不同的光分和OLT。这就导致实际安装的时候, 必须重新在正确的OLT上注册终端MAC地址, 预配置参数只节省了一半的安装工作。

4.2 其它模式二

还有一种思路, 是基于传统铜缆产品的思路的延伸。铜缆产品, 当用户要求开通产品的时候, 用户地址对应的交换机是一定的, 按照这种思路, 就是每个用户的EID是实现预定下来, 只是不对应实际的ONU设备。

这种思路同样不要求EID对应实际的ONU设备, 只是简化了EID的管理方式, 不使用EID地址池, 在IT系统中建立ONU设备库, 并分配EID好。每一个用户地址都对应一套固定的虚拟ONU设备, 这样用户的EID就固定, 不能选择其它的EID。其余与前文的方案相同。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IT系统实现简单, 符合传统思维模式, 区域规划管理方便。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是无论用户将来是否使用电信的产品, 都必须一一对应的预留一个EID。前面提到过, EID虽然是一个IP地址, 是一个虚拟资源, 但是EID也并非是无限量供应的。这种模式在全光网络的建设初期, 当用户量少、规划简单的时候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替代方案, 但是不适合真正大面积推广使用。如果对每一栋光纤布放到位的楼盘都预留一大批EID, 会导致IP地址的资源紧张和极大浪费。

综合上述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优缺点分析, 与本文提出的支撑模式相比比较, 本方案仍然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蔡茂国, 杨淑雯.光码分多址全光网路实现方案[M].深圳:深圳大学出版社, 2008.

IT技术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篇9

关键词:IT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

IT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 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工作和企业中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发挥其显著的效果。不少企业纷纷看中其中的商机, 借助IT技术的高效性、科学性和便捷性, 力求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 研究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不少企业纷纷参与其中, 相继引入了IT技术, 以此来顺应社会的潮流, 带动企业的发展。然而, 当信息化作为企业的标志, 向着广度和深度进行研发时, 其中的弊端也不断显露出来。期间存在用户与企业之间的矛盾, 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矛盾等方面。矛盾的层面也从技术层面升级到了管理层面, 是目前制约信息化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将IT技术推广并应用于本企业, 不少企业盲目地引入先进技术, 以此来提升企业效益。然而,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却遇到了阻碍。缺乏相应管理机制的匹配是目前信息化企业的一大普遍现象, 在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中更是司空见惯。信息产业源自西方国家, 与我国企业相比较, 在管理模式、经济实力以及市场推广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 没有一套完整的机制作为依托, IT技术失去了约束力, 很难在企业中真正实现信息化, 甚至还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对企业来说是一次动荡的革命。

2 原因分析

2.1 在技术开发中忽视配套的流程和制度

重技术轻制度的现象在企业中较为常见, 归根结底, 还是企业考虑短期利益的结果。企业只强调技术层面的开发和设计, 而相应的制度规范却没有同步。如ERP系统, ERP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 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 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目前企业在EPR的工作中, 在管理技术方面的配置较为严格。在信息化的进程中, 企业在业务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 信息化中技术和管理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导致相关流程无法正常进行, 从而造成信息提升动力不足, 信息传递受阻。IT技术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纽带,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而导致IT技术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一旦核心技术受阻, 企业在前进的道路中也就遇到了很大的难题, 机遇瞬间转变为挑战。如果企业无法规避风险, 那么就意味着企业将在浪潮中被淹没。可见, 良好的管理制度对于信息化企业而言是多么地重要。

2.2 信息系统深度研究与持续改进缺乏统筹安排

对于企业而言, 实现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提升企业业绩, 促进企业效益的增加, 真正实现数字化建设。在现有的企业中, 从表面上看, 企业引进了信息化的设备。然而, 在实际应用中, 企业缺乏对IT技术的深度研究。在信息化的建设中, 企业缺乏长远的规划。IT部门作为信息化的核心动力, 对于管理层的决策不甚了解, 以至于技术和管理制度脱节, 归根结底, 还是由于信息企业缺乏统筹安排而引起。此外, 由于企业在制定信息化战略的过程中, 没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如经费、制度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 从而导致IT部门处于被动状态, 没有考虑与其他系统的互联与整合,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各信息系统应用范围小、成本高、效率低、寿命短, 企业战略和信息化战略互相脱节。

2.3 IT技术人员缺少对业务的学习

信息化的建设是企业引入的一个新概念, IT技术的发展能够为信息化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是企业发展的二次革新, 同时, 信息化的企业建设也面临着技术上的难题。所以, 对于企业而言, 既是机遇, 又是挑战。其中IT技术引入企业中的核心部分是系统的开发, 在现阶段, 由于系统开发人员缺乏对业务的学习和了解, 以至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 技术还没有达到信息化企业的要求。此外, 部分技术人员为迎合管理层的需要, 没有从创新的角度对系统跟进, 从而导致技术停滞不前, 在整体上缺乏创新和变革。

3 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利用IT技术的具体措施

3.1 建立顾客数据库

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的信誉以及竞争实力, 在IT技术的帮助下, 企业可以建立顾客数据库。通过顾客档案的建立, 充分掌握顾客的需求特点的变化, 从而根据其需求及时制定出满足大众化的信息服务。此外, 企业还可以利用IT技术, 通过邮件以及短信等方式向顾客发送新产品信息, 保证客户能够掌握到企业的最新动态, 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对于顾客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在相互联系中, 顾客能够体会到供应商对于自身的重视, 极大地满足了顾客的心理需求, 对于锁住顾客源, 拓宽新客源具有良好的作用。此外, 在IT技术的应用下, 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库, 对顾客所购买产品在售前、售中和售后全程跟踪, 这种个性化的服务能够诱导顾客对于企业的依赖性和忠诚度。从长远的角度出发, 企业一旦拥有稳定的客户源, 那么就相当于企业拥有了长久的市场, 从而拥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3.2 精耕专业化市场

“拾遗补缺”战略在商海中可谓是屡战屡胜, 同样地, 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同样适用, 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一般来说, 中小企业的市场分类更加精细。大企业开发的市场面积较广, 而对于大企业无暇顾及的市场, 不仅利润空间较大, 而且竞争力相对也小, 此外, 从企业综合实力来说, 精耕的小市场区域更加适合中小型企业。所以, 要想得到精耕市场额目标, 企业应该站在“人无我有”的角度, 对市场进行有效细分, 最终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板块进行开拓和投资, 从而充分发挥IT技术的先进水平。在信息化深入的前提下, 企业对于IT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在IT技术的开发下, 企业更是实现了更上一层楼的水平。所以说, 精耕市场化的信息建设和IT技术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两者之间密不可分。

3.3 加强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的互动

在企业的开发中, 正所谓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用户作为产品的需求者, 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所以, 技术人员在开发产品和程序的过程中, 应该注重和用户之间的统一和沟通, 尽量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从而与客户共进, 与时俱进。如IT技术的开发设计人员在学习ISO900文件的过程中, 企业可以面向客户, 对其开展统计过程控制的相关培训, 通过培训, 在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从而有利于新产品的调研和设计,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利于产品快速推向市场, 占据一定的空间。此外, 用户和开发人员之间的互动同样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工作效率显著增加。

4 结语

在社会化的大浪潮下, 企业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眼前的利益, 而是应该放眼未来。IT技术的引入对于企业自身的建设以及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是未来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是企业得以创收价值的关键因素。此外, 信息化建设中隐藏着大量的商机, 在IT技术的正确引导下, 在企业自身观念的更新下, 在政府的支持下, 相信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会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赵益维.企业IT能力影响因素探究.科技经济市场, 2010, 04:89-90.

[2]焦豪, 邬爱其, 张样.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度量与功效——本土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 2011, 03:56-58.

[3]白冰, 邓修权, 高德华.基于主体仿真的企业IT能力对竞争优势影响机制研究.情报杂志, 2012, 12:69-73.

浅析高校IT运维系统的建设 篇10

1 IT运维概念

一般地讲,IT运维是指:高校信息化技术部门,通过采用组建相关队伍,运用技术手

段、制定制度流程等措施,对信息化系统里的网络系统、IT业务系统进行监控、升级、维修、服务,以实现全系统的可靠运行及信息安全。

2 IT运维的内容

IT运维的内容庞杂多样,对这些内容进行一下梳理,有利于我们开展运维系统建设。经查阅相关资料,及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认为it运维对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2.1硬件维护

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线缆、环境设备、动力设备、安保设备等,对这些对象的运维工作主要是,对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控并对发生的故障进行修复,以及扩容、升级、更新等的操作;采用的技术手段,从传统的发现故障再排除故障,发展到现在的搭建监控平台,对硬件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不间断的实时检测,一旦其运行参数超过报警设定值,即可发出警告,甚至可以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提前发现隐患,无需用户报修就启动维修流程,大大减少以后对故障的感知次数,提高满意度。

2.2系统维护

对各种应用系统平台(数据库、中间件、群件以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务)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如邮件系统、DNS、Web、教务系统等;对这类资源的监控,除了人工手段外,还可以搭建一些对访问内容自动进行检测的平台,以提高监控工作的效率。

2.3数据维护

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存储、备份或恢复;这项工作对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对数据库服务器的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的搭建、数据库的部署、RAID构建策略、数据恢复机制、数据库运行原理等都有清晰的理解,是需要人工和辅助工具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好的一项工作。

2.4安全维护

包含网络运行安全、物理与环境安全、通信与运营安全、信息与系统安全等;此项工作是it运维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技术部门经常面对的一个难点。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的情况发生的越来越普遍,虽然也促进了高校在安全维护方面的制度建设、硬件投入和队伍培养,但由于安全防护的技术要求太高,高校很难配备高水平的安全人员,所以大多数高校采用安全设备+外包协助的模式进行,实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

3 科学、规范、高效的IT运维系统的建立

运维系统建设,国外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it治理的概念,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几个治理模型,比如,COSO-ERM框架、ISO38500 标准、COBIT模型、英国ITIL/ BS15000/ ISO20000 标准、ISO27001 标准(引用鲁佳),都已广为传播。其中ITIL被国内相关单位研究和应用的相对较多,为广大it运维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规范、全面、可量化的参考标准。本文参考ITIL,就运维系统的建设,进行一些思考。

3.1运维体系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快速处理原则,运维问题的核心是排除故障,所以,无论是事后发现、还是事前预见,都要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故障,快速是核心要求。

2)预见性原则,根据经验,对可能出现的排故流程进行事前设计及演练,以确保在故障、问题出现时,抢修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减少故障存在时间,将故障代价减到最小;

3)运维分层原则,使用问题或故障也分大小,为快速反应,不应把维修队伍局限于信息化部门,应在各部门设立信息员,以进行日常的简单的故障处理,实现从信息员到对口部门,再到专业厂商的运维队伍梯队;

4)正反馈原则,运维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排除故障的新方法、新举措要用来完善运维系统旧的流程,使系统建设不断进步。

3.2运维体系建设应包含的模块

信息系统运维体系中,运维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它承载着状态监控、信息汇集、调度实施等功能。平台建设建议包含以下内容:

1)报修受理模块:该模块是IT运维部门和普通用户之间的重要纽带。它通过提供一个固定的渠道,来开启服务的流程。报修受理模块的主要目标是协调用户和IT部门之间的联系,能实现故障信息归口受理,内部转达,不要客户打第二次电话;内部做好故障处理经过记录,以进一步完善服务和排故流程。

2)设备监控模块:要建设一个高效的运维系统,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可视化的实时监控平台做技术支撑,才能提升运维体系的效能。监控平台的部署是今后高校运维发展的必然趋式。可以进行这类检测的软件系统有HP、Open View、IBM Tivoli、CA Unicenter和BMC Patrol这四家老牌商业软件,还有如锐捷、华三等国内网络新锐开发的系统监控平台等。利用这些软件,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对众多it设备的外部温湿度、带宽、内存、存储空间等各类资源的利用率、网络的配置和状态等进行监控,从而让管理人员更早的发现故障,让维护的响应速度得到大幅度提高。

3)过程管理模块:该模块关注排故过程的合理性和流程度,负责跟踪、记录和调度维护经过,监督整个故障排除的过程,直至故障得到真正的解决。过程管理的目的,是尽可能缩短维修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维修流程,不断提高排故效率。

4)故障管理模块:故障管理模块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解决故障的速度及成本,通过合理组织维修、采购、外联等几个因素,力争以最优方式排除故障;二是掌握产生故障的深层次原因及其排除。是通过调查和分析,在IT系统的建设是否合理等层面去锁定故障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从系统层面去排除隐患,根除已发生故障或类似故障的再发生条件。

5)配置变更模块:配置变更模块的关注对象是所有软硬件设备及系统的配置方面的优化和调整,核心内容是配置信息库和配置变更流程,检测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其目标是确保IT系统架构的逻辑稳定,并支持其他管理流程的运作。

6)调整管理模块:当故障发生,一定是信息化系统中某个部分出现问题,调整管理模块是在故障排除后,对it系统的建设架构的任一方面进行调整优化的管理。其目标是确保在调整实施过程中,确保方法和步骤的规范,尽快地完成调整,使调整所导致的业务中断对用户的影响减到最小。

7)队伍建设模块:运维工作中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和制度、流程等,都需要人来实施,所以培养一支责任心强、行事严谨、团结和谐、善于学习的技术队伍,是运维工作成功与否的重要组织保证。管理的重点内容应包含对运维管理及技术人员科学地评价、奖惩机制,既提高团队战斗力,又提升用户满意度,是确保运维体系发挥效力的基础。

8)制度建设模块:在运维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如人事制度、应急措施、奖惩办法、经验库建设方案等,以保障运维体系切实具有强壮性、高效性。保证前述的各个模块合理运行,完成整合,实现高校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使信息化建设成果真正为高校的运行出力。

4 结束语

运维工作实践表明,只有建立一个规范、科学、高效的IT运维系统,才能确保其稳健高效的运行,并持续发挥投资效益,和建设一个新的信息系统相比,这无疑具有更大的挑战性。运维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克服传统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运维模式,是将运维工作提升到系统规范的新阶段的必然手段。本文就IT运维的系统建设,做了一些浅显的讨论,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化运维工作的需求。

摘要:随着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系统运维管理日趋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日常重要工作。本文依据自身在运维工作方面的经验,从模块设置、内容确定、监控手段等方面,探索IT运维体系的建立。

IT建设 篇11

关键词:IT环境;内部控制;建设

一、引言

内部控制关系到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关系到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企业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有序、健康地发展。企业在lT环境下建立了会计信息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使用了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处在l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整套适合l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的西南,与东盟各国为邻,与东部发达省市及南部沿海城市不能同日而语,但在近几年与东盟对话的环境下促使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初级阶段基本上得到了普及。由此而及的内部控制也有了一定的变化,笔者于2007年7月、8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内的一些企业进行了走访,现就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在lT环境下的现状并针对其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健全广西区内企业在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建设。

二、lT环境下广西区内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笔者将广西区内企业分成三大类别:金融机构、企业和事业单位,每一类别抽出一个样本单位,对其在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归纳分析发现,这些企业在IT环境的影响下与传统的内控相比有一定的特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IT环境下广西区内企业内控的特点

内部控制是处理会计业务时所形成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有机体,包括了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手续。它是会计活动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法》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等。经过多年的研讨、时间、积累,手工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制度。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有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方法在各方面都受到了挑战。在I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其许多控制方法与手工记账方式不同,没有手工记账凭证,所有过账、核算和报表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原有的复核牵制机制失效,产生了一套新型的lT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就我区内企业来看。在IT环境下的内控主要特点有:

1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法发生了变化。从三家样本单位的调查数据来看,主要体现在原手工会计系统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实施信息化后发生了转移。例如:制作科目汇总表、凭证汇总表,试算平衡的操作以及总账、明细账核对等由原来的手工核对转移到由会计信息系统自动完成。由于会计信息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会计软件,设计者在设计软件时就已经将以上控制措施固化到会计软件中,并且计算机在进行自动计算汇总时一般不会出错,除非在计算机病毒的影响、非法操作和数据受掼等情况下才会出现试算不平衡等现象。因此以上措施在手工控制时没有必要再重复进行。再如,记账凭证中金额的借贷平衡、各账户发生额的平衡、账户的余额平衡检查等,也由会计信息系统软件设计中的内含功能来完成,不需要手工将打印出来的凭证、账簿再次进行平衡校对。

2内部控制制度有了新的内容。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会计工作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也给会计工作增加了一些新的信息化元素,同时使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更广,包含了手工会计系统所没有的一些内部控制。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广西区分行就针对会计信息系统专门制订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维护人员及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控制规章;计算机病毒防治、计算机系统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规章:计算机操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岗位责任制度;软件使用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数据备份的控制、科目代码的控制、结账时间的控制和设备的接触控制等系统的权限控制制度等。

3强调内部控制框架中的“软控制”与人的重要性。内部控制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保证组织内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方针与实践是内部控制有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表明,基于环境现状构建内部控制机制是一种被动性的做法,因此,要重视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力素质的建设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更加强调“软控制”的作用。在IT环境下,企业尤其应该注重培养组织中人员的信息观念,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改革、内部控制创新之间的关系,并重视和实现这个改革。如这三家样本单位均对本单位的内审人员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化技术、工作能力、职能素养等方面的培训,以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工作水平、诚信度及道德水平。如:定期参加审计协会主办的培训;聘请外部审计专家专门指导培训;单位内审人员本身以检代训(下到各基层去检查前先培训,检查后遇到问题再培训再检查)。

信息时代同样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将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与人才。“人本主义”作为构建内部控制机制的信条已经越来越多地被企业接受,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对人员的选择、使用和培养,这不再单纯只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也日益成为内部控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4内部控制的技术信息化。企业内审人员的技术力量越来越雄厚,能够自行开发出内部审计软件,并通过此软件直接从业务数据库取数(一般是按报表的时间段定期取数),做到事中、事后监督及预警。如广西区内某家金融机构。现已经成功开发出内审软件的第一期,并已投入运行该软件能在报告期内从前台业务数据库中取数。

(二)IT环境下广西区内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虚拟运营商及其IT系统建设方案 篇12

移动虚拟运营商是指没有自己的通讯基础设施, 借助传统的电信供应商来实现通讯服务的运营商。MVNO通过向传统运营商租用相关的基础设施, 建立具有自己特点的通讯业务, 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业务;MVNO没有自己的通讯技术设备和技术支持, 服务依靠传统运营商来实现。

2013年1月8日, 工信部出台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 (征求意见稿) , 业内普遍认为, 虚拟运营商设立已成必然, 因为该文件规定, “基础电信商应保障在试点期间至少与2家以上转售企业合作”;但其中也明确转售业务商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 且不能自建网络、无号码资源, 地位将类似于SP企业。2013年5月17日, 工信部发布公布《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 按下民营企业进入移动转售虚拟运营的启动按钮。随后,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宣布正式启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

截止2014年8月份, 工信部已前后公布了三批虚拟运营商牌照, 分别有哪些以及他们都跟哪些运营商进行签约, 具体如下:

1) 第一批获得虚拟运营牌照名单 (11家) :

天音通信、浙江连连科技、乐语世纪、华翔联信、京东叁佰陆拾度、北纬通信、万网志成、迪信通、分享在线、巴士在线、话机世界

2) 第二批获得虚拟运营牌照名单 (8家) :

苏宁云商、国美电器、深圳爱施德、厦门三五互联、苏州蜗牛数字、中期集团、长江时代通信、远特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3) 第三批虚拟运营商名单 (10家) :

海航、富士康、联想、海信、平安、民生、星美、凤凰、海尔、小米

4) 与中国移动合作的虚拟运营商 (17家) :

天音通信、迪信通、爱施德、国美、苏宁互联、万网 (阿里巴巴) 、分享在线、北纬通信、三五互联、巴士在线、华翔联信、朗玛信息、鹏博士、世纪互联、中邮普泰、银盛、中兴视通。

5) 与中国联通合作的虚拟运营商名单 (16家) :

迪信通、乐语、苏宁、国美、天音、爱施德、京东、阿里 (万网在线) 、话机世界、巴士在线、华翔联信、苏州蜗牛、中期、远特, 联想、海尔、263、奇虎360

6) 与中国电信合作的虚拟运营商名单 (26家) :

迪信通、乐语、苏宁、国美、天音、爱施德、京东、阿里 (万网在线) 、话机世界、朗玛信息、北纬通信、连连科技、用友、三五互联、长江时代、分享在线, 海航、富士康、联想、海信、平安、民生、星美、凤凰、海尔、小米

三大运营商的合作伙伴, 由最初的 (苏宁、国美、迪信通) 渠道商、互联网行业和拥有行业资源的企业, 扩展到了保险、家电手机类企业。

2. 虚拟运营商IT系统建设

2.1. 虚拟运营商业务分析

移动虚拟运营商获取牌照后, 他们靠什么吸引客户, 业务方面又有哪些与传统运营商不一样的特色,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对各大虚拟运营商的观察, 总结如下:

*流量按月不清零:苏宁宣布流量不清零;国美极信通宣布套餐余额永不清零;天音承若流量两年内不清零。

*套餐客户化定制:赋予用户完全自由的自主权, 天音移动可个性化调整套餐内的语音、流量、短信的数量;爱施德提出“C2B自由定制”套餐, 主张“自由定制、自由使用、自由分享、自由转赠”四大特权。

*通信电商联合, 跨界有新意:苏宁购物满一定额度即可赠送苏宁互联流量、语音;京东银牌及以上会员, 购物满2元即赠送1分钟语音和1M流量, 本月购物下月获赠;阿里将结合消费者在淘宝、天猫、支付宝的会员等级和消费、信用数据, 授予用户一定的信用额度, 可在额度内透支电话费。

*语音资费大优惠, 接听漫游全免费:阿里通信无来电显示费、无漫游费、全国接听免费;蜗牛移动999免卡用户就可以享受到半年内移动语音免费优惠。

2.2. 虚拟运营商IT建设方案

MVNO的业务特色如何才能落地并实实在在为用户带来便利?毫无疑问IT系统肯定是首当其冲, 只有强大的IT支撑系统才能将市场、业务、流程等逐一落地, 形成可视化、可管理的运作机制。那么作为传统电信运营商支撑商在虚拟运营商出现大潮中我们如何做好虚拟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 是否可以将原来传统电信运营商的IT支撑系统搬迁过去?

由于虚拟运营商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企业性质、运营规模、客户群、市场定位、行业性质等诸多因素不同, 导致他们在市场定位、客户群体等方面都是需要深耕细分, 打造符合自身企业的产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虚拟运营商需要一个什么样的IT支撑系统, 如何才能做好?

首先, 国内申请虚拟运营商牌照的企业中大都数是没有电信业务经营经验的, 在承建IT支撑系统时需要有专业的后台支撑系统需求、设计、架构团队帮助规划、建设等。在这一合作过程中, 由于双方对电信业务的了解程度不同, 难以用相同的术语来表达出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这就需要项目团队主动与客户进行无障碍沟通, 理清思路, 并帮助客户不断完善想法, 进而实现业务诉求。

其次, 国内虚拟运营商大部分都是民营企业, 资金投资控制相对比较严格, 希望投资利益最大化。因此在IT系统建设规划上, 大部分偏向于采用开源技术 (去IOE) 和基于公有云的运营方式。因此需要针对MVNO构建基于公有云、去IOE、轻量级、互联网体验的BOSS平台, 支持MVNO在线销售个性化 (流量不清理、套餐转移转赠等) 电信转售业务应用。

接着, 虚拟运营商与传统电信运营商IT系统的最大不同是, 传统电信总是要将整个产品打造接近完美无缺才会上线推出, 而具有互联网基因的MVNO则是找到用户的痛点就先满足痛点的产品推出, 之后再进行版本升级来完善产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业务部署上线速度已从按年、按月计算缩短到了按天、按小时计算, 这就对后台系统的灵活部署、快速迭代、快速上线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OTT冲击, 无论是虚拟运营商还是传统电信运营商都正在改变并且时刻准备推出新业务, 这就对后台系统快速响应, 新业务快速部署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印敏, 郭立《把握中国虚拟运营商市场的机遇:战略, 运营与协作》http://www.accenture.cn;

[2]工信部《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方案》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2845605/n13916928/15417703.html;

上一篇:反射裂缝防治下一篇:翻译转换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