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精选8篇)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1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党立足新时代新使命,深刻洞察自身性质、历史经验、建设规律提出的重大命题,是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纲领性要求。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新的重要遵循,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什么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
鲜明提出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是由政治建设在立党兴党中的核心地位所决定的,是由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是由新时代党的执政使命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抓住政治建设这个“牛鼻子”,就能把握灵魂抓住纲,更好地带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的“一盘棋”。
政党,顾名思义首先是政治组织。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更是围绕一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组织,不同的政治目的和政治主张既体现不同政党的本质区别,又决定不同政党的前途命运。因此,无论从政党组织的一般含义去理解,还是从政党制度的历史实践去考察,保持鲜明的政治本色,都是政党组织及其活动的基本法则和显著特点。不同性质政党的主要差别是如此,有着同样源头属性的党派之间的主要差别也是如此。所谓不同政党间的妥协、让步甚至合作等,不过是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任务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而已。可以说,不讲政治就不成其为政党,丢掉了政治本色就意味着改弦更张。
我们党作为有着崇高政治理想、鲜明政治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中国历史变革的政治进程中应运而生,在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政治追求中发展壮大,讲政治更是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与我们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注重加强政治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从革命战争年代强调“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再到改革开放之后提出“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注重政治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高度自觉。深入分析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全局工作,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引领中国发展,以强大的政治勇气攻坚克难,以崇高的政治品格凝聚力量,从而推动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讲中国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经验,讲中国道路、中国力量的优势,最为突出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加强政治建设、锻造过硬政治品格的经验,就是强化政治引领、保持统一意志和行动的优势。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力量的关键要素。在我们国家,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正在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是党带领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奋斗进程,更是全方位经受政治考验、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的过程,政治责任变得更为突出、更为重大。进行伟大斗争,必然要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最为重要的是保持社会思想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建设伟大工程,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保持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进伟大事业,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又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最为重要的是坚守正确前行道路的定力,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党执政,执的是政治;我们党治国理政,理的也是政治。我们面临的各种考验和危险,虽然来自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表现的形式和程度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都与政治相关,都需要从政治高度去观察和处理。只有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从政治上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真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更好地肩负起党的执政使命。
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一大传统。尤其是经过十八大以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实践,全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自觉性普遍增强。同时也须看到,由于长期处在和平发展的环境,由于受改革开放后多元多变社会思想的影响,由于一个时期内管党治党宽松软等原因,党内一些不讲政治、淡化政治、去政治化的倾向还远未根本解决。对讲政治不以为然、认为讲政治是虚是“左”的现象,不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政治觉悟和政治定力缺失、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明哲保身的现象等,在现实生活中还大量存在。这些都是政治上动摇、政治上弱化的表现,已成为党和党的事业发展的致命威胁,也是党内各种问题的主要根源。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应有本色,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必须把政治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在固本培元、夯基垒台上下功夫,使我们党在政治上真正强起来。
怎么理解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
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关键在于“统领”二字。统领,就是统帅、引领,就是提纲挈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就是要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将政治上的要求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着力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以政治上的全面加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把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任务。政党的力量在于组织,而组织的强弱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动的协同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89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执政的大党来说,讲政治建设,首先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离开了这一点,一切政治目标、政治使命都无从谈起。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气象更新,开辟了党治国理政新境界,归根结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政治上的坚强领导。党的十九大把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反映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就要把维护总书记这个核心、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使之成为思想自觉、党性观念、纪律要求和实际行动。
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作为谋划一切事情的根本遵循。政治方向决定政党命运,政治方向上走偏了,就可能犯灾难性、颠覆性错误。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关键是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作为定盘星和压舱石,贯穿于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正确政治方向是原则的、也是具体的,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把这些根本政治原则作为谋划一切工作的坐标,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反对一切同以人民为中心相背离的现象。衡量党的建设成效,最重要的也是看能否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些根本政治原则,做到不为任何错误观点所左右,不为任何干扰所迷惑,确保党的建设始终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把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作为基本保障。邓小平同志讲,一靠理想、二靠纪律。一个政党只有纪律严明,才能保持步调一致和赢得胜利,如果像俱乐部那样,就会一盘散沙,失去政治组织的应有作用。在党的各项纪律中,政治纪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抓住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就能带动党内其他方面的纪律规矩都严起来。必须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反对。要按照总书记反复强调的防止“七个有之”、做到“五个必须”的要求,坚决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亲亲疏疏的行为。
把加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建设作为净化器。健康的政治生活、政治文化、政治生态,既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支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党的建设的政治局面。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必须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培育良好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基础性工作,作为经常检视和修复党的肌体的“透视仪”和“清洗剂”,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要尊崇和维护党章,认真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等制度,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切实解决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问题,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同时,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大力倡导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坚决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政治生态的侵蚀和污染,以良好政治生态助力党的政治建设的加强。
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和党组织建设的根本标准。干部工作就是风向标、指挥棒,有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关键是强化选人用人中“德”的标准和取向。党组织选拔任用干部,首先应看干部政治上清醒不清醒、坚定不坚定,看干部的政治素质是不是过硬;党组织考核评价干部,首先突出政治立场、政治表现,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强不强,看能不能坚定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有没有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广大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力量和执政根基所在,基本职责也应体现在对群众的政治引领上。如果淡化了政治功能,把基层组织混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那就会舍本逐末,就会削弱甚至动摇党执政的基本支撑和依托。必须突出政治功能、强化政治引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如何提升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实际本领
立场正确、原则明确,不等于实际成效、实践成果。总书记强调,“党的高级干部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十九大报告也明确要求全党“增强政治领导本领”。讲政治是一种态度和立场,也是一种素养和能力。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落实到党员干部身上,还有一个加强学习实践、提升政治本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相关任务要求的落实落地。
在强化理论素养中提升本领。悟道方能弘道,修行好才能做向导。党的崇高政治追求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坚定的政治定力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透彻,不懂不透既难以诚意正心,更难以说服他人,况且马克思主义本身又是一门极其深厚的大学问。提升政治本领、落实好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的要求,基础在于修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功,悟深悟透姓“马”姓“共”的道理所在,强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在思想自觉,从而增强团结带领他人把握正确方向、正确道路的功力和底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新的行动指南,更为强化理论武装、坚定信仰信念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在这一重大思想的学习之中,党员干部更应走在前列、刻苦学习、学深一步,更为深刻地领会其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更为自觉地用以指导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化对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认识,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发挥好引领者和示范者的作用。在锤炼忠诚品格中提升本领。忠诚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要素,同心同德才会实现党在政治上的团结统一。如果一名党员干部在对党忠诚上出了问题,不仅会造成组织不纯,还会涣散整个党的战斗力。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带头锤炼忠诚品格,站稳党性立场,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等重大问题上,脑子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对党忠诚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勇于抵制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投机政治的现象,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维护全党政治上的团结,维护全国人民政治上的大团结。
在社会实践磨炼中提升本领。政治素养、政治能力的提升不是凭空而来的,需要在火热实践和大风大浪中百炼成钢。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诸多的风险、考验和挑战,党员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问题,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办事多想政治规矩,成事多想政治影响,使讲政治成为日常行为的基本坐标。要带头树立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头展示新气象新作为,敢于直面矛盾、勇于担当负责,在攻坚克难中化危为机,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把政治使命落到实际行动上。对于社会上各种歪风邪气和错误思潮,要敢于发声亮剑、敢于站在风口浪尖进行斗争,在经受考验和磨炼中锻造过硬的政治素养和能力。在讲究政策策略中提升本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讲政治也有一个讲究艺术水平的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把一定的政治目标和一定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原则问题上,在坚定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有勇有谋,拿捏好时度效,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破解复杂矛盾和问题,避免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更要防止造成政治上大的被动。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
究中心副主任甄占民)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2
一、进一步提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不断提高党驾驭全局的能力, 引领和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 这就要求必须切实在理论武装、指导实践上取得新突破;必须把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使广大干部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科学发展观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提供了评价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必须把是否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衡量党的建设成效的依据, 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否转化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行动, 是否转化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是否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
二、在思想建设上要强化理论武装, 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
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 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定期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等办法, 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不良风气。加强对党员干部学习的督促、检查和考核, 把学习情况作为考察和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
开展规模培训。创新培训方式, 采取启发教育、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双向交流等方式, 使各级干部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学深学透、入脑入心。更新培训理念, 突出学以致用, 不断提高各级干部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在组织建设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好干部、夯实基础、管好队伍
建设一支善于引领科学发展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要深入贯彻落实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 把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政绩考核内容, 既看经济建设情况, 又看社会发展情况;既看发展速度, 又看发展质量;既看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又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状况;既看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 又看对长远发展打下的基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选人用人, 对那些在引领科学发展上有能力, 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 要放手使用。同时扩大民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 为那些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干部打造“上”的平台。
激发各类人才致力于科学发展的活力。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以业绩为重点, 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 把实践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消除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要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加大对人才创业的扶持力度, 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营造良好的环境;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机构, 为各类人才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要切实增强基层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要建立完善政治上、生活上、情感上关心和服务党员的有效机制, 切实帮助下岗失业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等解决实际困难。
四、在作风建设上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 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要强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认识。思想认识越深入, 工作实践就会越自觉。目前在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作风问题, 早已超越了“个人”范围, 成为直接或间接影响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大问题。因此, 必须深化思想认识, 切实增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的自觉性。
要把握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点要求。要按照胡锦涛同志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 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作风上的突出问题。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经常深入群众, 倾听群众呼声, 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想问题、作决策, 都要坚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 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 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 常修为政之德, 常思贪欲之害, 常怀律己之心。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3
关键词:文化建设;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52-02
一、以文化建设统领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新时期思想建设的规律性
首先,经济发展归根到底制约着或促进着文化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的矛盾,其中,物质需求的满足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需求必然凸现,我国很多地区和大多数城市的人均GDP已超过4000—5000美金大关。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文化需求日益成为愈来愈多普通群众生活方式中的第一需要,文化支出也逐渐成为他们全部收入中的最大支出。这是发展的规律,是历史的必然,是提出以文化建设统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原因。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路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群众,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要宣传教育群众,首先要学会当群众的学生,向群众学习。说白了这个道理,就不会自以为是,就不会认为我们给群众的精神食粮已经是最好的了,群众不爱看不爱听不接受不喜欢是群众的问题,我们应当以更有力的措施去教育群众,去转变群众的观念等等,这种自以为是的观点是不合时宜的恩赐观点,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符合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与群众观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纳入文化建设之中,给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总思路和总方向。
由此可以合乎逻辑地提出“两个转变”的问题了:一是把我们传统理解的现在还在大力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主要面向群众转变到主要面向共产党内来;二是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目前很大程度上仍在使用的“外部输入式”转变到以文化建设为统领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各项事业和各类活动中去。
二、正确把握以文化建设为统领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
回顧党的历史,党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卓有成效,其根本原因在于党的目标任务的科学性,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无比忠诚、无比坚定、令人敬佩的表率作用,以及在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基础上所形成的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比崇敬和信任。但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一方面,决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上述基础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另一方面,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逐渐变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发文,直至基层;至上而下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直指群众,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在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的认识上)演变成了就是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变的主体,群众只能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变的客体,在这种僵化的主客体格局下,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消退和部分群众逆反心理的产生就难以避免了。
加强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权利与义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前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重塑党员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与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文化与社会与生活时时伴随、丝丝相连;文化形式多样、博大精深、雅俗共赏,深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因此,文化具有天然的感召力和很强的认同感。文化的主要内容可以区分为科学、人文、艺术三大方面;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情感关怀,是求“善”;艺术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给人们以愉悦,是求“美”。真、善、美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追求科学的真,同时要求包含着善和美;追求人文的善,必然体现着真和美;追求艺术的美,也在播撒着真和善,社会和人类所需要的文化就是集“真、善、美”而统一的文化,也因此,以文化建设统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了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人文关怀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全面论述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涉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中华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等方面。
从社会思想建设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努力做到“以文‘化’人”,实现“人文关怀”,以和谐文化带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首先,人文关怀应当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具体来说,一是文化发展的规划与文化建设的目标要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三是文化的科学性、大众性、多样性要有效融入人民的生活方式之中;四是中华文化要在当今世界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中成为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国家主流文化。
其次,人文关怀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体育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精英文化、休闲文化等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形态,要符合于不同区域、不同组织、不同阶层与群体的特点,创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尊重个性、充满活力的健康繁荣的精神家园,让追求现代生活的不同层面的社会群体和具有不同文化修养与文化需求的个体,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
四、深化党的建设,提升文化思想建设的水平
要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建设摆在全面工作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和宣传文化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掌握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导权。要把握工作“主导权”,把握改革发展的“领导权”,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支部和党员在文化战线上的作用。落实责任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深入做好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工作,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党的组织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队伍建设方面提供支撑和保证。
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紧密结合打造机关和企业文化品牌,提炼机关和企业的精神、形象、工作理念、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由共同认识到行动统一。要加强广大职工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的讲究,文化品味的提高,培养文化的自信与自觉,培养优秀的政治品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文化建设是党在新时期赋予党的建设新任务,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把握规律和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取为“文化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新时代国有企业如何加强政治建设 篇4
根据学习安排,围绕政治建设这一专题,结合所在单位工作实际,就“新时代国有企业如何加强政治建设”这个课题探讨一下个人理解。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规定,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必须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做好新时代国有企业政治建设工作,根本还是要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2019年,市委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基层组织质量建设提升年”活动,党委紧密结合上级精神,提出开展“国企党建工作质量提升年”活动,目的就是要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党建重点任务落实到位,提高市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开创市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政治建设,要坚守政治忠诚,做到“两个坚决维护”。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成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党委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始终从政治上把大局、看问题,从政治上谋划、推动工作。但是对照检视,自己政治忠诚是坚定的,但是融入指导实践工作做的还不够。比如,有时觉得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首要是做好当下工作,为共产主义努力奋斗的信念不足。又如,市委、市政府对国资国企重组改革的要求和期望比较高,虽然这些年也在全力推动,但是还是经常感觉力不从心,有“等靠要”思想,觉得政府职能部门推动力有限,需要全市一盘棋去统筹。这就要求自身率先垂范,带领党委班子成员和各监管企业党员干部职工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致,确保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牢牢握在党的手中。要始终坚持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动摇,始终坚持把国资国企各项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考虑和部署,持续增强国有企业的规模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政治建设,要坚定政治信仰,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领导、旗帜和灵魂,当前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作为国资委主要领导,自身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的功夫还不够深。学习仅仅满足于抓重点、抓精髓,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哲学意蕴、理论贡献加深理解和把握还不够。比如,如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国资国企工作,推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上深入思考不够深入。对此,要充分结合当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在个人政治信仰的教育提升上要率先垂范,带领委系统广大党员提升政治信仰,全力做到“五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学习培训到位、宣传引导到位、查指导到位、推动工作到位,实现学习、宣传、研讨全体党员全覆盖,引导系统广大党员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始终成为关键时刻听指挥、拉得出,危急关头冲得上、打得出的有力队伍。
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政治建设,要强化政治责任,健全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市国资委党委坚决贯彻两个
“一以贯之”重要思想,在健全党的领导作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着力推动党委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确保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能定位落到实处。虽然,近些年,党委对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和国企党的建设上有做了一些工作,但是还是存在明显不足,距上级要求和群众期待还有明显差距。强化政治责任,很大程度提现在敢于担当上,这方面个人还是有不足,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局面,敢想敢干的劲头有所减弱,缺乏冲劲,工作中存在消极等待现象,一些工作只求落实到位,谋求创新、谋求突破的决心不够。下一步,要持续深入加强党对国企的领导和国企党的建设,巩固“党建入章”成果,将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真正落到实处,推动监管企业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使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真正实现把得了关、掌得了舵、说得上话、使得上劲。要逐级压实管党治党责任,研究出台监管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考核评价办法,抓好监管企业党委向国资委党委报告党建工作、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等制度。通过严格考责问责,使党建工作真正从“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政治建设,要突出政治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提出的“对党忠减、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二十字标准,党委在企业班子建设上还是有不足,部分企业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偏大、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不能很好的适应企业改革发展形势,市场化、专业化的引进人才的渠道和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培育选用年轻干部的力度还不够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还不够强烈。下一步,党委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总结“选”的经验,提升“用”的实效,研究“育”的方法,健全“管”的制度,完善“督”的机制,切实把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推动监管企业领导班子结构不断优化、整体功能不断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大力提升企业领导人员政治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充实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的成事的年轻干部到企业领导层中,为市属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新时代国有企业加强政治建设,要保持政治定力,持续推进市属企业党风政建设和反败斗争。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决查处了一些违纪违规的干部职工,但是反腐败的风险隐患压力还是较大,下一步要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持之以恒正风纪,坚定不移反腐败,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按照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的要求,全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和克服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形式化、平淡化、庸俗化等现象。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决整治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5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全面部署,是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充分体现了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有力彰显了新形势下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必将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学习全会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体会就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回顾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一条基本的经验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只有通过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有序推进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进程,才能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未来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内在目标,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党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更是一次全面的制度创新。我们要勇于把自己的思想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但观念的变革容易受到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影响与束缚,容易停顿、反复甚至逆转;因此,我们更要把法治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式和有效载体,通过制度供给、制度导向、制度创新来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空白、制度缺陷和制度冲突,真正把科学发展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从发展的早期进入发展的中期和后期,越是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就越需要通过法治来克服在发展过程中个体行为选择和政府决策行为选择的功利化、短期化、表面化现象,纠正各种重速度轻效益、重总量轻质量、重效率轻公平、重局部轻全局、重当前轻长远的做法,建立健全一整套支持、推动和保障科学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从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在当代中国,要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对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有力保证了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保证了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保证了党与国家最高领导权的平稳交接和党的领导集体坚强有力,保证了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全面落到实处,不断提高依靠法治治国、执政和行政的水平,努力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时代。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社会矛盾纠纷持续高发多发,触点很多、燃点较低、处理不易。一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能力和责任感不强,容易导致处理失当、激化矛盾,甚至演化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正、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根本上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进和落实依法治国。应通过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从制度上理顺各种利益关系,平衡不同利益诉求,努力以制度防纠纷于未起、化矛盾于未发,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与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诚然,法治建设的成效有一个从小到大、从隐性到显性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快速见效。但是,法治的导向和预期作用却使其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雪球效应,法治执行得越持久、越稳定,其成效就越成倍放大;而如果我们现在在法治建设上稍有松懈,未来出现的问题就可能是全局性、长期性甚至是灾难性的,解决起来事倍功半,积重难返。总之,我们只有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保护每个公民的每一项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执政方式的与时俱进和制度创新,突出体现了执政党在领导国家法治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关键性,有力地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了党的执政水平。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党的意志和路线方针政策规范化、程序化、法律化,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是我们党有效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正如胡锦涛同志所
深刻指出的:“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二、围绕法治建设的重点环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十分庞大和复杂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统一实施、狠抓落实。
(一)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立法、有法可依,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首要前提。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如何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仍然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自觉适应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推动立法从主要服务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总量和规模,向更加注重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效益、质量和方式,推动科学发展转变;从主要进行有关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立法、致力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加注重有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立法、同时着力于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转变;从主要强调立法的数量和速度,向更加注重立法的质量和效果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重点加强完善经济体制、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文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以及规范制约权力等领域和方面的立法。要完善科学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扩大立法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以保证立法真正遵循客观规律、集中公众智慧、实现人民利益,切实增强法律法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推进依法行政,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到2020年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成”的目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推进依法行政”任务、2004年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以来,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打下了有力基础。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国依法行政的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形式化”、“口号化”、“实用化”的倾向。在我国,行政机关承担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繁重管理任务,实施80%以上的法律法规,其行政能力和执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不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就不可能做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就不能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正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目标的重大意义所在。从现在起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只有8年期限,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我们要围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公开、行政权力监督、行政化解矛盾纠纷等主要环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着力规范政府行为,特别是要紧紧抓住行
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这个重点和难点任务,完善执法体制,创新执法方式,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经济社会秩序。
(三)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化司法改革、保证司法公正,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以来,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取得重大进展。但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司法体制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当前,我们要切实按照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的目标,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要继续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努力形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审判权、检察权运行机制。要严格规范司法行为,大力推进司法公正和司法公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公开日益高涨的关注和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提升法官、检察官的司法理念、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实维护司法公信力和权威。
(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努力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鲜明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准确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是全面反映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是集中代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力量,要通过在全社会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真正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并逐步深入人心。要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抵御错误观点的干扰和影响,让社会公众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认识和信仰。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高度重视道德对社会公众的规范作用,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道德风尚,形成依法维护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现代公民意识。
三、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党的十八大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一)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尊法、守法,努力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作为执掌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公权力的特殊群体,作为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执政主体,必须具有较高的法治思维
水平和能力,就像其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水平和能力一样。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是其法治意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就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因此,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真正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努力做到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是自觉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
(二)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这是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和紧迫需要作出的一个重要论断。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在加大,复杂性在加深,利益冲突在加剧,各种矛盾的关联性、集聚性、突发性进一步增强,加上互联网、手机媒体、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广泛运用及其对负面新闻和社会情绪的放大效应,很容易引发矛盾冲突和局部危机。同时,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和权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正义和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既给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也增添了内在动力。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认识改革发展稳定新形势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法治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推动力,是一个地方的重要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坚决纠正把法治与改革发展稳定对立起来,认为依法办事束缚手脚、妨碍改革、阻碍发展、影响维稳的不正确观念和做法,真正做到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努力使改革发展稳定进程与法治建设进程相协调、相统一。
(三)各级领导干部要大力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真正把思想认识从重经济建设、轻法治建设的观念中转变过来,把法治建设从重立法重形式重宣传、轻执法轻落实轻效果的倾向中转变过来,把法治工作从重治民重处罚重管理、轻治官轻教育轻服务的方式中转变过来,在重视程度、领导力度和推进速度上都进一步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健全由一把手挂帅的推进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统一领导本地区、本部门的法治建设工作,把法治建设任务与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深入研究解决法治建设面临的重大和突出问题,及时消除影响和制约法治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视提拔使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强且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要加强法治建设考核工作,把推进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务员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使法治建设真正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要勇于实践、敢于开拓,既要积极借鉴、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法治文明成果,更要立足我国国情总结自己的法治经验、适应自己的法治需求、彰显自己的法治特色、创新自己的法
治举措,决不搞“全盘西化”、决不搞“全面移植”、决不搞“照抄照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6
付明中
加强正规化建设是人武部全面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落实部队基层建设纲要的重要内容。人武部正规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对正规化建设的各个要素考虑不周,就会影响整体。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应坚持用“四个秩序”规范
围绕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秩序的目标展开,通过建立正规的“四个秩序”实现作战准备经常化,教育训练规范化,各项工作科学化,一日生活条令化。一是用正规的战备秩序规范。要经常进行战备教育,建立和完善战备制度;要建立战备力量,有一支齐装满员、训练有素、反应快速的队伍;要完善战备方案和建立完备的战备设施,适应“应急”、“应战”的需求。二是用正规的训练秩序规范。建立正规的训练秩序是提高训练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健全训练组织和完善训练制度,建
立完整的训练档案资料,配备数量充足的训练器材,建立正规的训练秩序,逐步达到训练步骤秩序化,训练内容系统化,训练管理制度化,训练手段现代化。三是用正规的工作秩序规范。要用条令条例规范工作,严密组织,科学运筹,统筹兼顾;要健全各项制度,落实岗位责任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以准确、快速、严谨、求实的作风,高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四是用正规的生活秩序规范。要严格按照条令条例规范言行,实现一日生活条令化;要做到生活设施齐全配套,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营区整洁,环境优美,具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应注重把握重点环节
人武部正规化建设中要注重整体建设,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即抓住对正规化有重要影响的方面,也就是抓好在人武部正规化整体建设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节点”,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要突出思想政治建设。要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武部建设的新情况,把思想政治建设与正规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确保正规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二要突出作风纪律建设。要抓好遵规守纪教育,强化制度管理,抓好养成教育,自觉克服地方化、散漫化和庸俗化。三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要着眼于应急作战这个课题,树立建为用、量力而行和注重长远的观念,纠正建为看、贪大求洋、短期等行为。四要突出自身业务建设。要从适应市场和战场的需要出发,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干部,搞好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能力素质。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应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人武部正规化建设必须正确把握运用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统筹兼顾,辩证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要正确处理军队工作与地方工作的关系,强化职能意识。人武部的性质和所担负的任务有着明确的军事目的,但从事的大量工作又离不开群众,地方色彩比较浓。因此,要防止作风地方化,自觉维护军事机关的形象,妥善处理好配合地方中心工作与干好本职工作的关系。二要正确处理自身建设与基层建设的关系,强化服务意识。要把抓人武部正规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放在促进民兵预备役工作的落实上,不能就抓机关而抓机关,而是不断找出基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而推动整个基层工作向前发展。三要正确处理硬件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新民居建设 篇7
一、在新民居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村情民意。在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村实际,充分考虑新民居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河北省保定市雄县陈家台村利用农村闲散土地,采取先建后迁的办法,将分散的住宅改为社区住宅,复耕土地,为下一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和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雄县胡家台村考虑到村内人口较多,自发新建的住宅较多,在新民居建设中则采取了滚动发展模式,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成方连片,分期建设。各村在建设前要坚持以人为本,多问问群众乐意不乐意;建设中要体现统筹兼顾,既要抓好工程建设,还要注重保护和继承特色;建成后要绷紧科学发展这根弦,多考虑长远谋划。
二是要政府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着重以下方面:强化监督。由建设部门在施工队伍的选择、民居工程的建设上严格把关监督;强化规划。优先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村新民居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新民居建筑设计;强化土地控制。对乱占乱建的坚决予以拆除,确保在土地的控制下搞好建设,避免造成新的土地浪费;强化专家的技术指导,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强化则政导向。市、县在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补的同时,整合农村饮水、农村道路、村庄绿化、农村沼气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切实解决好新民居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强化示范。开展新民居建设试点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是要稳步推进,适合经济的承受能力。实施新民居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好的村,可以考虑整体新建;经济基础暂时不具备的,要开展示范户、样板房建设,不能一哄而上、自日建设,给村集体和农民群众造成新的负担。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市要继续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做到发展的热情不减弱,建设新农村的路线不动摇,谋求和谐的决心不改变,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
二、新民居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备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三十年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有显著的提高,这体现在虽然不一定能吃的好,但准能吃的饱,虽然不能穿的时尚,但准能穿的暖,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确确实实得到解决。当前,农民生活中最大的负担来自建房。根据笔者的调查,农村中建房的费用一般在十万元左右,这一般要耗费一个家庭十几年的积蓄。关于建房,农民中流传的说法是,可以不吃好的,可以不穿新的,但房子不能不盖好的。这就是北方农民的特点之一。因为在农村,没有好的房子就意味着孩子的婚姻难以成就,而种族的繁衍也将因之而延误,即使现在盖好的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因出现新的建筑样式而过时,又被拆掉重建,造成浪费。马克思认为,人首先要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活动。当农民住房需要得不到满足并存在惶恐时,无论如何也不能激发他们对新农村文化、政治建设的热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舒适、宜居、节能、环保的新民居建设已经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三、推进新民居建设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一方面,广大农民不仅在生活中存在用水困难、垃圾无法倾倒、邻里因采光和走水闹纠纷等问题,尤其重要的是上文提到的对自建房屋的前途的惶恐。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农民希望有一个或几个可供选择的、可长久使用的、舒适、宜居、节能、环保的新民居样式,希望有一个统一的供水、上下水、垃圾处理系统,以及道路硬化整洁、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
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城市规划发展,规划部门不仅已积累了丰富的规划经验,还有外省市甚至国外的乡村规划经验的借鉴,尤其是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和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的提出,使新民居建设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各地纷纷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为新民居建设的推进准备了条件。
四、新民居建设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途径
在新民居建设中,必须从基础测绘和现状调查的实际着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好超前规划并强化规划约束,搞好新民居设计,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根据各个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实际,全面整合村庄用地、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布局,划定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河道“蓝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确定保护和控制的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建设沿街“绿化带”,进一步完善给水、排水系统等,形成具体规划,并通过村民委员会决议等形式予以固定,保证强有力的规划约束从而避免乱拆乱建,粗放式的大拆大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二是要搞好新民居的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尊重科学的态度,借鉴《燕赵新民居》设计方案,对新民居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要搞好功能设计,讲究实用价值,既要考虑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又要考虑农村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搞好美学设计,讲究景观效果,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使新民居不仅成为美观实用的居住场所,而且成为承载人文精神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还要加强节能防震新民居规划设计,在新民居建设中要不断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新结构的使用力度,确保农民住房安全、环保、节约。
三是要加强对新民居建设的示范引导。要通过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宅基地管理等措施,鼓励引导农民按照新民居要求新建或翻建住房。要优先建设一批体现燕赵新民居特色的样板房、样板村,通过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新民居的优越性,激发他们建设新民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把政府的关怀与农民的自觉自愿结合起来。利用新民居建设推广增加农户财富积累,从而促进产业提升,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村镇面貌,进一步调动群众建设新农村、争当新农民、发展新民居的意识,逐步实现农民富起来、农村靓起来、农家乐起来。
四是要在政府推动上加大力度。要在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注重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在资金扶持上加大力度。由于新民居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每户主体造价比自建房要增加几万元成本,同时受物价上涨影响,建筑材料和工时费大幅提高这两方面因素叠加推高了样板房建设成本,造成示范村示范户经济压力较大。政府部门要尽快研究支持新民居建设的资金扶持措施,配合新民居建设,真正体现倾斜和支持,以保护示范村示范户新民居建设热情。二是要在用地支持上加大力度。一方面,各级样板村按要求建设新民居,大大节约了土地;另一方面,非示范村在建民居,还没有纳入新民居建设的视野,不同程度地浪费土地。各级国土部门要充分利用土地这个“闸门”,严把土地使用审批关,把广大农民的建房需求引导到新民居建设上来。三是要在技术服务上加大力度。由于新民居建设对传统民居而言是一场革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技术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和新民居建设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对示范村规划设计、住宅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等提出具体要求。要切实做好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和修改完善工作。村庄规划要按照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灵活布局,形成较为自然的村庄形态,避免“千村一面”。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加强农村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有利于加快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之,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有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新民居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摘要:新民居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民居建设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科学规划推进新民居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民居建设,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史劲松:农民新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DB/OL].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5.
[2]张新焕、徐建刚、马晓冬: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整合发展模式研究——以吴江东部临沪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4) .
[3]闫锐:唐山六种模式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N].河北日报, 2009-1-18.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 篇8
关键词:“三个代表” 文化建设 精神防线
1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先进文化建设实践中迎接挑战
不言而喻,“三个代表”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也反映了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新要求。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按“三个代表”来统领,这是客观必然。而要实现这一要求,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在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在当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存在、互相对立且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文化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自然异常激烈。对这一问题,党的三代领导人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毫无疑问,我们按“三个代表”要求统领先进文化,以迎接不良文化对党的作风建设的挑战,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惟其如此,才能使文化既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又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既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又带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既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有效剔除其封建的糟粕和毒素;既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一切有益的精神成果,又成功抵制其有害的、消极腐朽的思想意识。经过这样的文化创新,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必胜的信念迎接挑战。
2 确立“破立”结合、“疏堵”兼顾的文化建设方略,在消极文化批判整肃中迎接挑战
毋庸赘言,构建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树立先进文化的旗帜作引导,也要消极落后的文化观念做反面教员,使人们在正反对比中看得更清楚。所谓“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阵地的同时,必须着力于对那些消极文化的本质做出深入系统的批判和肃清,从正反两方面掌握迎接挑战的主动权。早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的种种弊端时,就明确提出了肃清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任务:“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他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同时,决不能丝毫放松和忽视对资产阶级思想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对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批判”。改革开放20多年来,思想文化战线建设的实践表明,对这些消极腐败思想的整顿“肃清”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在这个实践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继承”和“学习”,而对那些掺杂其中的消极、落后甚至反动的价值观念,却较少深入系统研究,更未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说服力的宣传、教育、引导。因此,在面对党风建设中这些消极文化挑战之时,要求我们的思想理论工作者和宣传教育部门主动自觉地承担起“肃清”的使命,既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也要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对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外来文化中的消极表现,进行系统的深刻的理论分析,以引领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目标。要按“三个代表”的要求,脚踏实地地做好对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继承、改造利用工作,并通过各种媒介和载体,传诸社会,传诸群众。这样,人们不仅了解“是”,而且知道“非”;不仅知道“美”,而且看到“丑”;不仅明确“善”,而且洞悉“恶”;从而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肃清封建残余思想和外来消极文化的自觉性。
3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文化建设的管理中迎接挑战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谈到先进文化建设的任务时指出,对那些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纵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文化,其影响、传播自有规律。其中,政策、制度的引导,法律法规的规范作为有序管理手段和方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面临党风建设中不良文化的挑战,我们必须毫不犹豫地把法治与德治统一起来,做到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刚性的法律制度规范“两手抓”,发挥管理工作的特殊作用。
——不断明确政策导向,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信仰的同时,对于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范畴的其他内容,给以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指导规范.尤其对那些有较强政治色彩的内容,要做出明确的界定与引导,如关于“宗教”与“邪教”、“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信仰自由”与“党员信仰取向”、尊重“个人利益”与“党员履行奉献义务”等较敏感的问题。通过政策界定与引导,为党风建设创造党内党外有别、时代文化发展与创新循环而进的良好文化氛围。
——严密制度法规,对不良行为亮红灯。众所周知,多年来我们文化法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不仅立法数量少,制度不健全,而且立法层次也较低。为此,应加快立法的进程,加快制度更新和完善健全的步伐,以逐步形成较完备的文化管理和相关内容的党员干部管理法规体系,为依法管理提供法律依据,这是加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还要加大执法力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也是当前文化管理及相关内容的党员干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党员干部中,那些无视法律法规而热衷于到“灯红酒绿”场所“放松”的行为;那些乘“考察”之机大过侈糜生活之瘾的举动;那些借“弘扬传统文化”之名而行封建迷信、愚昧庸俗之实的种种荒唐表现;在文化市场建设上,那些盗版活动猖獗、走私音像出版以及娱乐场所的违法经营等现象,屡禁不止。原因固然复杂,但执法不严、打击力度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健全制度法规是推进文化建设步伐进而迎接党内建设挑战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1.
【以政治建设统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推荐阅读:
如何加强新时代机关党的政治建设05-22
乡镇政治建设08-30
政治建军思想政治建设论文08-27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06-04
政治文化建设09-18
政治生态建设刍议09-26
加强政治生态建设06-28
加强支部政治建设08-01
统领企业文化建设05-30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