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领企业文化建设

2024-05-30

统领企业文化建设(共8篇)

统领企业文化建设 篇1

聚焦党建统领,建设平安企业

同志们:

按照公司党委统一部署,今天,我以“聚焦党建统领,建设平安企业”为题,给大家讲一堂党课。

一、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家和公司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深刻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020年4月,总书记在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上,作出重要指示:“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强调:“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强弱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推进”。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加强安全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指导思想中,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基本原则中,强调要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要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正式修订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了“明知存在重大事故隐患而不排除,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以及“具有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现实危险”等条款,对未产生事故后果但存在现实危险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纳入刑事追责范围。去年6月10日,新《安全生产法》施行,将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三管三必须”等要求纳入法律范畴。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XX省安全生产条例》,进一步细化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时间等明确要求。

安全生产同样是公司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董事长指出: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站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把安全第一的理念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电网安全发展、企业长治久安。总经理强调: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要继续认真落实公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要求,确保营销安全生产稳定局面。要强化未病先治、源头治理的理念,坚持稳字当头、强化“饭碗意识”,把保安全、防风险、促稳定贯穿全年,把铁腕治安、严格管理、依法合规贯穿到各个方面。副总经理强调:必须坚持稳字当头,把确保“大安全”作为硬任务、硬要求,全力以赴保安全、严管理、防风险,切实守住“不出问题”底线。

二、充分认识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大的方面来看,安全关系到公司的企业的品牌形象、效益和生存发展,我们只有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避免安全事故地发生,防患于未然。从小的方面来看,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一位现场作业人员的切身利益、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必须全力以赴、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而公司现场作业具有作业分散、点多面广、新型业务多、客户侧作业环境复杂等特点,存在安全重视程度低、监管难度大、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等问题,人身伤亡安全风险隐患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控制。近几年,公司系统XX专业在XXXX、XXXX等业务领域发生过多起人身死亡事故。对事故进行原因分析,所有的事故都是违章作业,几乎每个事故都有我们XX人员的身影,这充分说明事故的根源在还是过程管理上、在作业人员身上。每一名工作人员责任重大!压力重大!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要深刻理解把握“政治年”的重要含义,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心态,认真思考如何在政治之年认清当前形势、加大工作力度、保证措施落实,坚决筑牢安全生产生命线。二季度,公司进入各项生产作业高峰期,这个时期历来是各类事故的高发期,对于我们来说,越是基层员工,越应该牢牢树立安全意识,自己的生命和安全是第一位的,“饭碗意识”不能成为一句空谈。

讲安全,就是讲政治。抓安全,就是顾大局。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公司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要把安全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要确保现场作业安全,建设平安企业,我们就必须以事故为鉴,居安思危,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法规、现场作业安全工作规程与作业指导书,严肃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和薄弱环节,保证现场作业安全能够经受各种考验,确保“四个管住”,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构筑坚强防线。

三、强化安全管控,建设平安企业

全体党员必须对照“响当当”党员干部标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带头落实公司党委1号文件,深化“党建+安全”融合,深入践行“我是党员,带头不违章、带头查违章、身边无违章”安全承诺,提升“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本质安全能力,筑牢“不想违”安全堤坝,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

要带头倡树实干担当之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安全生产、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冲锋在前,自觉做到“向我看、跟我干、让我来”。要带头倡树创先争优之风,发扬“三个不相信”精神,事争一流、唯旗誓夺,深刻落实党员反违章专项行动各项工作要求,示范带动全员不违章。要带头倡树攻坚克难之风,克服表现心理、经验心理、侥幸心理,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树立“违章就是事故”的意识,着力攻坚专业瓶颈、消除风险隐患、补齐问题短板。带头倡树履职尽责之风,强化现场风险管控措施落地,扎实落实公司《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意见》与《2022年XX安全工作要点》,真正承担起对自己的安全责任,真正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的转变,重点做好以下4方面工作:

一要严抓作业“计划关”。必须严格执行“月计划、周安排、日管控”制度,不管是何种作业现场,现场作业都要全部纳入作业计划管控范围,对照改造计划,重点审查客户侧作业计划,坚决杜绝无计划、无票作业,切实做好现场勘察与工作监护。不断完善作业计划管理体系,加强安全承载力分析和作业计划的刚性执行,坚决杜绝冒险作业、超范围作业、超人员能力作业。落实营销现场线上化作业要求,用好安全风险管控平台和营销现场线上作业平台,实现关键风险点在线管控。

二要严抓安全“培训关”。依托公司“线上+线下”“理论+实操”安全培训新模式,加强全员安全培训,由党员带头,全体同志系统、全面、深入开展《安规》《作业指导书》的学习。规范开展公司系统安全事故(事件)通报学习、安全日活动,及时传达学习国家、公司安全工作部署。将外包人员纳入班组安全体系“一体管理”,持续加强帮助工作人员、实习人员、厂家人员进场前的安全教育工作,并对作业队伍在项目执行上的安全、质量、进度管理进行指导、检查和考核,严禁未通过安全准入考试人员入场作业。

三要严抓现场“检查关”。强化未病先治、源头治理的理念,认真对照公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三下三上”工作任务清单,关口前移加强风险点识别和预防,对照公司严重违章清单,全面开展装置隐患排查,进一步梳理梳理现场安全管控重点。加强客户侧作业现场安全管控,严禁私自操作设备,不得替代客户进行作业,不允许单独巡视客户设备。建立健全现场作业安全管控体系,加强到岗到位管理,严肃查处各级管理人员该到位不到位、到位不履责等行为。

四要严抓违章“问责关”。坚持“管业务必须管安全”,要按照公司党委要求,持续开展党员带头反违章专项行动,全体党员带头履职尽责,主动查纠违章,杜绝典型违章重复发生,筑牢“不想违”安全堤坝,以“零违章”确保“零事故”。坚持“四不放过”,即坚持违章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违章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违章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同志们,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实现安全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和睡不着觉、半夜惊醒的压力,将“保安全就是保饭碗”的理念扎根思想深处,全力以赴抓安全、保安全。

统领企业文化建设 篇2

从企业价值观切入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以下要素: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经营方针、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其中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塑造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 这是当前以企业文化为统领,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结合企业文化, 把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作为中心环节, 在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宣传、教育、辐射和凝聚上下功夫, 使企业价值观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行动指南, 为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将价值观向心理转化, 就是将企业价值理念转化为职工的共同认识, 变共同认识为心理认同, 形成群体心理定势, 进而形成企业共有价值观的过程。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只有转化为普通员工的信念, 才能成为企业实际的价值观。否则, 它不仅对企业没有任何裨益, 还会扭曲、损害企业的形象。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全体成员的信念的过程, 就是让员工接受并能够去自觉实践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 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举足轻重。企业文化强劲的公司, 都明确地向员工指出企业的要求。通过向企业员工灌输价值观, 使员工对企业价值观产生内心的共鸣, 把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只有这样, 员工才能对企业价值观的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才会积极地把企业价值观付诸实践。

充分沟通是建立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使员工对共同价值的思想在精神层面的得到充分交流, 把内心情感尽可能多而真实的表现出来, 在工作中更好的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和心态, 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感情。在企业外部, 要通过企业的对外宣传、服务、公益活动、员工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品质修养等诸多方面更直接、真实、可靠的向外界传递企业所追求的共同价值观, 展现企业道德风尚、员工风采, 增强员工自信心和对企业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从制度文化切入

制度文化是从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中提炼出来的相对固定的规则总和。制度文化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和方方面面的总成, 不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能大包大揽的。以企业文化为统领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在于它可以站在政治、政策和行业利益的高度, 辨识现行制度文化体系中的不足和问题, 从多角度对制度体系提出优化建议, 为制度的贯彻落实创造更好的内部环境。

制度文化的建立, 首先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 没有“破”, 就无所谓“立”。但旧制度往往根深蒂固, 破除旧制度就意味着侵犯了一些人与单位部门的利益, 矛盾、冲突不可避免, 担负着巨大的压力, 阻力乃至风险。“立”往往不被认可, 乃至被抵制和破坏。在这个过程中, 也就是企业新旧价值观交替之际,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适应发展的需要, 满足发展的要求, 必须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 积极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企业价值观向制度转化, 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价值理念转化的机制和体制, 将企业价值理念和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 执行下去, 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 又有制度的约束规范, 并运用于企业实践的过程。然而, 要打破常规, 优化制度却是一项长期存在的工作, 需要企业上下努力, 只有从创新观念入手, 打破观念、习惯、思维定势根深蒂固的影响, 才能达到目标。放眼全球著名跨国公司, 它们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强大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与组织模式和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程度较高密不可分。俗话说, 上行下效, 上梁不正下梁歪。好的风气总是由少数人做起, 最后变成多数人的一致行动。企业家和企业的领导者对属下员工行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是这方面的推动者, 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恪守自己所提倡的价值观, 带头身体力行组织倡导优良的日常行为, 并做出成效, 自然会影响、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属下成员共同行动, 才能树立起一种良好的行为风气。

从行为文化切入

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是观念的更新和调整企业价值观向行动转化, 实现形神高度统一。企业价值观向行动转化, 就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 将企业价值理念具体为企业和职工的行动, 通过企业和职工的行动展示良好企业形象, 并物化于企业产品的过程。

企业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政府, 社会各方面关系处理中所遵循的规则, 行为文化的主体是企业, 但实际上企业的行为文化是通过每个员工表现出来的, 其中起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制度, 员工素质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从行为文化方面切入, 运用有效手段来强化员工顾全大局、主动协作和增强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才能够在企业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积极进取、紧密协作的和谐氛围, 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行为文化方面切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适应企业所处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不断更新观念, 以带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调整。要在广大员工中强化创新观念, 不怕工作中出现失误, 就怕墨守成规, 不敢创新;要强化务实观念, 要求员工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平凡小事;要强化严细观念, 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和思维方式, 关注细节, 提倡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要强化诚信观念, 强调诚信是企业信誉之源、竞争之本、发展之基, 才能长久持续发展。其次,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少数人从众。良好的行为一旦成为风气, 就会对少数与此不一致的成员产生压力, 迫使他们和大家步调一致。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 促使少数人自觉地改变个人不良行为, 积极从众。

从品牌文化切入

品牌文化是品牌价值最核心的体现, 品牌文化蕴涵着品牌超越物质使用价值的价值理念、品位、情趣、情感抒发等精神元素, 是品牌价值内涵及情感内涵的自然流露, 是品牌触动消费者心灵的有效载体。品牌文化也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表现, 它要求企业在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强化精品文化意识,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业务管理和质量流程体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的空间有限。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的形式却是一个层面丰富, 过程更为复杂的环节,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品牌文化方面切入, 就是要通过塑造或整合品牌, 把产品从没有情感的物质世界带到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使品牌成为企业人格的象征和企业生存的符号, 为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创造条件。

企业的未来是由资源和文化决定的, 品牌是市场资源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体。企业未来生存依赖品牌, 品牌的生命力注重企业在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的提升, 在于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的积累。因此,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品牌文化的有效切入, 应该把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作为经营方针进行宣传, 积极营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服务环境, 持续传播、演绎, 使品牌文化根植于消费者的情感世界, 强化客户和员工, 激励员工为提升服务品牌而更加注重日常行为。通过品牌价值观的培育, 通过对市场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品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从而建立顾客忠诚度, 形成品牌优势, 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 最终实现“名利”双收。

品牌文化不仅能使消费者对品牌增加好感度, 更能使品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塑造或整合品牌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公司“旗帜品牌”上, 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 使品牌家族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支持,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来进行品牌扩张。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均采取品牌整合措施, 如联合利华在护肤品领域收缩品牌战线, 树立“旁氏”品牌作为旗舰;宝洁公司近年来也开始缩减品牌数量, 将资源集中到自己的优势品牌上, 以取得更大的发展。中国石化近年来的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 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和第五大石化公司, 其根本也在于面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 推行品牌整合战略。

统领企业文化建设 篇3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员工的思想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主导性与包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是实现员工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尊重员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善于发现员工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他们结合工作、学习和生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适应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采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思想上的疑虑和困惑,坚决摒弃居高临下、倾盆大雨式的说教。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关注员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倾听员工的意愿,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让员工在共同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解和支持党的主张、企业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重在建设,树立员工的精神支柱。建设企业文化,是在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搞建设。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大力建设思想基础,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判断企业运行正确与否,处理一切内外矛盾,不断增强企业全体人员的信念意识。大力建设共同理想,持续开展企业发展规划和使命与愿景的宣传,不断增强企业全体人员搞好企业的信念和信心。大力建设精神力量,弘扬“创新发展、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不断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献身核工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大力建设道德风尚,践行“至诚至信、唯专唯精”的经营理念和岗位行为准则,不断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诚信度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互助、友爱的风气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设安全、质量、保密、创新文化,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员工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根据不同专业、岗位人员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要求,不搞一刀切。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不断扩大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系统的包容度和影响力。同时,要避免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员工认同度,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共同认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消极文化。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尊重员工个性,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和优势,使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员工在为企业的愿景目标而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展示多彩人生,体现个人价值。

四是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企业文化建设要赢得员工认同,形成企业软实力,需要坚定目标,树立信心,做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不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贯穿打造长青基业历史进程的战略任务,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固化基本内容,与时俱进增添新鲜内容,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脚踏实地、扎实推进,常抓不懈、锲而不舍。要广搭载体、创新内容,丰富形式、活跃手段,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组织员工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带动广大员工。将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系统的因素融入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文化活动、日常生活中,激励广大员工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为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编审、企业文化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郝幸田)

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构建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系统——“责任、安全、品质、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奉献精品、成就员工、服务社会”的企业使命,“培育核电建造、核能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优秀团队,成为受尊重的世界一流企业”的企业愿景,“创新发展、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至诚至信、唯专唯精”的经营理念和与各岗位紧密联系的行为准则。通过深入宣传贯彻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用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用使命和愿景凝聚人心,用企业精神鼓舞士气,用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培育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意志和行动,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

nlc202309022348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构建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员工的思想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先进性与广泛性、主导性与包容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实推进。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企业文化建设,既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也是实现员工全面发展的需要。必须尊重员工在企业的主体地位,关注员工的精神需求,善于发现员工中蕴藏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引导他们结合工作、学习和生活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把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结合起来,适应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多采用典型示范、交流疏导、说服教育、民主讨论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思想上的疑虑和困惑,坚决摒弃居高临下、倾盆大雨式的说教。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具体问题结合起来,关注员工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倾听员工的意愿,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让员工在共同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中理解和支持党的主张、企业政策,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是重在建设,树立员工的精神支柱。建设企业文化,是在人们的思想精神领域搞建设。必须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用正确的思想、进步的观念、先进的文化消解错误思想、落后观念、腐朽文化的影响。大力建设思想基础,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判断企业运行正确与否,处理一切内外矛盾,不断增强企业全体人员的信念意识。大力建设共同理想,持续开展企业发展规划和使命与愿景的宣传,不断增强企业全体人员搞好企业的信念和信心。大力建设精神力量,弘扬“创新发展、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不断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献身核工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大力建设道德风尚,践行“至诚至信、唯专唯精”的经营理念和岗位行为准则,不断提高企业全体人员的诚信度和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互助、友爱的风气和融洽的人际关系。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设安全、质量、保密、创新文化,规范员工行为,使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是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尊重差异,就是要尊重广大员工在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根据不同专业、岗位人员的思想实际提出不同要求,不搞一刀切。包容多样,就是要树立多样共生、和而不同的意识,不断扩大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系统的包容度和影响力。同时,要避免随波逐流、无所作为,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员工认同度,在包容多样中形成共同认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消极文化。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尊重员工个性,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和优势,使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员工在为企业的愿景目标而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展示多彩人生,体现个人价值。

四是坚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企业文化建设要赢得员工认同,形成企业软实力,需要坚定目标,树立信心,做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不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贯穿打造长青基业历史进程的战略任务,把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固化基本内容,与时俱进增添新鲜内容,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脚踏实地、扎实推进,常抓不懈、锲而不舍。要广搭载体、创新内容,丰富形式、活跃手段,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组织员工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带动广大员工。将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系统的因素融入到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文化活动、日常生活中,激励广大员工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为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编审、企业文化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郝幸田)

科学发展观统领法治城市建设 篇4

;在普法上,有效整合“法律人”资源,广泛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实践联系紧密的法律知识和规范,加快推进实现人人知法守法。同时,特别要注重处理好个别利益群体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恰当的方式甚至是背离法治统一和权威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创新城市法治实践是深化法治城市建设、推动法治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实践中,立法的专家咨询制度、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听证制度、司法便民利民机制建设等法治创新实践的良好效果,充分证明了创新对于城市法治建设深入发展的重要意义。再从南京近几年在开展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立法协商机制、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机制、海选人民陪审员等实践效果看,只有不断创新城市法治建设举措,法治建设才能取得人民满意效果。

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确立,需要定位城市法治发展在整体法治发展中所处的阶段。现实中,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东部城市法治发展中,也确实先于其他地区碰到诸如外来务工人员权利的平等保护、环境权益的维护、政治社会权利的实现等问题。因此,城市法治建设在整体法治发展进程中,处于国内法治建设探索实践的最前沿。对应于此,城市法治发展模式,要更加突出城市法治高位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在遵循普遍适用的“政府自上而下推动为主”实践模式基础的同时,注重调动各类社会组织和全体市民参与、支持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即坚持党政机关稳步实施和全社会广泛参与并重的发展模式。

从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建设担当的服务保障发展、维护公平正义等主要任务看,从群众集中反映依法办事能力、遵纪守法意识不够的情况看,需要并且可以率先突破的重点工作主要是:(一)依法行政工作,重点在行政权力的公开规范运行机制建设上继续深化,在行政救济的综合效果上继续深化,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上强化制度,在行政执法体制上顺应城市发展。(二)公正司法工作,重点在司法公开机制建设上有所突破,在审委会制度、执行绩效综合考评、诉讼调解制度上稳步深化,在司法活动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相统一上继续提高,在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上继续有所创新。(三)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重点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的培育和养成上创新举措,在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上提高水平,努力避免普法工作“重形式、轻实效”、“重权利、轻义务”、“重说教、轻实践”倾向。

当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法治建设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技术创新的制度激励和保障,政府服务、司法服务的高效率和规范化;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主要表现为:民生问题得到更加有力地改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得到更加有效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建设就是要以满足这些新需求、新期待为动力,不断加大推进力度和覆盖广度,推动城市法治更加适应新一轮发展、保障赢得发展先机。一方面,要大力突出经济法治化主题。另一方面,要大力突出民生法治主题。城市化过程产生的征地拆迁、社会保障、贫富分化等问题,要求城市法治建设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从南京近三年来组织开展的法治建设为民办实事工作实践看,通过法治手段,每年集中精力解决一到两件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民生难题,让群众看到感受到城市法治建设的进步和实惠,满足群众要求法治建设快见成效的期待,是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法治发展历程表明,只有把维护公平正义、确保人民满意效果作为最根本的发展取向,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建设才能顺利推进,赢得群众信赖和拥护,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支持城市法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法治城市建设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新一轮发展背景下,改革在继续深化,利益在继续调整,各种配套措施仍然不适应改革发展进程,导致各类矛盾纠纷不可避免地产生,贫困问题、弱势群体问题、非正常上访问题在特定地区、特定时间段集中反映出来,对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高度关注社会公平、大力维护社会正义,既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取向,也是城市法治发展实践的必然要求。

提出了推进法治城市建设的五点设想。一是抓理念,树立法治先行权威。首要任务是在市民中培育尊重法律、依靠法律的基本素养,倡导法律至上的法治理念。重点提高公职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强化“治官治权”意识,同时采取各项具体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守法者受益、违法者受惩的氛围,为法治城市建设打下雄厚的思想根基;二是抓龙头,寻找依法执政突破口。做到依法决策、民主决策、依法施政,把法治意识贯穿于执政全过程中。提高在法制框架内管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增强各项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把地方党委依法执政考核作为创建法治城市的核心工作;三是抓重点,扎实推进规范执法。借助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建设为抓手,促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工作。四是抓重点,实施法治惠民工程。从小事抓起,从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抓起,使法治建设得到群众的衷心拥护。五是抓特色,创立法治建设品牌。法治建设在全国有着一定程度的区域差异性,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举措、制度、活动上的特色,围绕区域特点深度挖掘,围绕共性问题率先突破,围绕先发情况创造经验。

常州市自江苏省委部署法治江苏建设工作以来,市委把法治建设列为全市30项重点工作,今年在该市市委十届五次会议上又将法治建设列为全市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强势推进。经过三年多的建设,按照《法治常州建设总体规划》、《法治常州建设八大行动计划》,在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推进力度、创新举措等方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区域法治化进程明显加快。

推进法治城市建设要重点把握好五个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坚持服务发展,注重通过法治来引导、规范、保障和促进城市发展,坚持服务经济、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相结合。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的问题作为法治城市建设的重要切入点,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治建设的成果。四是坚持改革创新,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城市法治化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制度建设和创新贯穿于立法(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执法、司法、监督、普法和法律服务各个环节中,从制度上、体制上保证法治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五是坚持稳步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着眼长远、立足当前,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创建活动。

无锡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薛中伦在介绍无锡法治建设的情况中引用了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提到的法治建设五句话: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建设法治城市的灵魂;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建设法治城市的保障;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建设法治城市的动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是建设法治城市的重点;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建设法治城市的基础。

在江苏省南京市,市民可以通过“市长信箱”、“政府热线”、“市民论坛”等方式,对各项公共事务管理畅所欲言。仅“市长信箱”每年就接到群众来信6000余件,政府职能部门力争“件件有回音”,包括拆除紫金山“观景台”、保护“明城墙”等一批有影响的事件得到解决。这种“政府与市民协调互动”的机制,被

学界称为“南京现象”。

“南京现象”只是南京市法治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侧面。南京市作为司法部确定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和江苏省确定的建设区域性法治化城市的试点城市,近年来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从“树理念、建制度、筑平台、重实效”入手,进一步深化依法治市,推进法治城市建设。

“余杭指数”引领创新

在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其中“余

杭法治指数”很具代表性。

2008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向社会公布了2007法治指数。这在我国内地尚属首例,实现了中国法治水平量化评估标准零的突破。

早在2006年2月,余杭区委就出台了《中共杭州市余杭区委关于建设“法治余杭”的意见》,明确了强化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

正等9项任务。

2006年6月,余杭区法建办与浙江大学法学院联合成立了“法治余杭”量化考核评估体系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努力,2007年12月,法治余杭评估体系

正式出台。

整个评估体系概言之,为“149”三个数字。“1”是指一个指数,即法治余杭指数,其特点是用一个指数来反映余杭的法治状况。“4”是指区本级、机关部门、镇乡(街道)、村(社区)四个评估层面。“9”是指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政府行政工作、司法工作、权利救济、社会法治意识程度、市场秩序规范性、监督工作、民主政治参与和安全感满意度等9张调查问卷。

2008年上半年,余杭区委托中立研究机构组成法治指数评估组,借鉴香港经验,采取了内部评估组打分、外部评估组打分、人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和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等环节,通过数字对2007余杭法治建设规划和活动的绩效进行了相对客观的评估,出台了全国内地首个区域法治指数———“余杭法治指

数”。

“法治余杭”量化评估体系的出台是一项法治建设制度的创新,是法治城市建设的有效载体,对全国开展创建“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活动具有推动

作用。

江苏省南京市针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医疗卫生、教育收费等领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普遍开展“送温暖、解忧难、办实事”活动。仅清理整顿行政事业性收费一项就年减轻企业负担约4.21亿元。

云南省昆明市坚持“打、防、控”结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形成“大防控”体系;整合社会矛盾纠纷调解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联动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网络;以信访接待中心为平台,以信访工作管理、监督两大网络为抓手,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构建“大信访”机制。

一、运用系统观念准确认识法治城市

从系统论角度看,法治城市是从属于法治国家这个大系统的子系统,是法治国家的组成部分,但它是法治国家整体的缩影和先进部位,推进城市的法治化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先期任务并产生先导作用。因此,建设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建设法治城市,应当是一种全方位的系统思考。

(一)着眼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引领宏观思考。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南京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如何把握机遇,进一步以法治推动和保障城市综合竞争力在科学发展轨道上取得新跃升,从而进一步提升在城市群的地位,更好地向国际性城市目标迈进,就成为我们思考法治城市建设必须应对的全局性重大课题。

(二)立足法治与经济社会协调共进展开全面思考。我们建设的法治城市,绝不可能仅仅是法治本身的运行和发展,城市法治制约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且必须与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适应并协调发展,因而不能把当代法治城市建设简单化理解为纯粹的法制发展。所以,我们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建设法治城市,绝不是某种在书本里设计出来的、理想化的、孤立封闭的“法律帝国”,而必然是一个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城市,一个人人享有平等人权的法治城市,一个公民平等参与国家管理的、民主的法治城市,一个公平正义、和谐文明的法治城市。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法治与经济协调发展;要始终坚持与完善党的领导,保证法治与政治协调发展;在坚持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的前提下,以促进制度同价值观念的和谐为导向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统一;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法治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是把开展法治城市建设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实践,通过国家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合力整体推进,在努力实现法治内部的立法、普法、执法、司法、守法、督法等各要素及其机制有机统一,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协调一致的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既追求法治自身的内在价值,更注重体现法治在保障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综合性、整体性的社会效果,从而促使城市法治迈入新境界。

(三)运用法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思考。建设法治城市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实践,它的发生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此需要依赖于法学以及所有与之相关联学科、特别是各城市学科的理论支撑。因为,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是在迅猛的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展开的,既在制度层面上受到欧美等西方法治示范的强烈影响,又在绩效层面上受到以城市化为代表的急剧社会变化的牵扰。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法学研究中的“西学导向”依然比较盛行,看待法治与城市化问题,如时常受到广泛关注的农民工权益保障、行政圈地、流动人口犯罪等,往往局限于传统法学的内在视角,而不是从跨学科视角来讨论。所以,有学者评价说:“如此做法的后果之一,是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依然停留在规范--价值的传统认识层面上,而未能在实证规律层面上获得学科知识的拓展”。当前,我们的法治城市建设正处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城市化事实无疑对城市法治提出了许多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课题,且必将对于现阶段的法治城市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借鉴城市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及城市规划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环境生态学等外部学科的基础知识,结合日益深化的法学知识,针对城市化进程所提出的法律问题及对城市法治的挑战进行跨学科研究思考,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这样,才能够为探寻法治城市建设的规律并有效指导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二)法治城市建设要结合城市的发展定位。法治城市建设固然要从实际出发,建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法治。但仅此还不够,必须考虑国家对该城市的发展定位。因为,一个城市首先是这个国家的城市,不能脱离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城市法治也同样是与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紧密相联的。比如南京市,国家予以定位的城市性质和功能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无疑,南京要立足国家确定的城市功能定位来建设法治城市,积极探索有别于区域法治、地方法治的法治城市建设规律,与城市性质、地位、功能、发展等相吻合的法治工作目标和任务;积极探索与南京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法治内涵,在发挥城市聚集力、影响力、辐射力等方面提供法治支撑和保障;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国家法定授权,从城市现代化理念、制度等层面打造城市法治文化,彰显人文特色,建设南京文化名城、法治名城。正因为在我国,法治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是在国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以及各地方实际的状况下展开的,所以要依次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区域特色和本地特色,从当地实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推进,做到既坚持国家法制统一性,又彰显城市的鲜明特色。

(三)法治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法治的实践。法治简单地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规范,二是法律实践。法治有很多种特性,但最重要的特性应该是一种社会实践,法治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给予了法治最丰富的内涵。当然,作为人类最能接受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法治总是特定时空下的法治。时下我国的法治城市,可以视为现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城市性标准,法治城市建设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城市的具体实践。现实表明,我国各地的法治实践形式有所不同,但都为国家法治提供了素材、补充了内涵,使之成为能够依照本地具体情况实施的原则,这正是法治实践的生命力所在。由于建设法治城市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创建法治城市的过程中,我们既不能脱离实际,以某些外国书本上的概念、文辞或者法学教科书的定义来衡量法治实践,过于理想地去片面追求高标准,要防止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也不能仅仅基于法制宣传教育的层面地去抓法治城市的创建工作,从而使法治城市的创建在举办种种有关宣传活动之中流于形式。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法治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站在国家法制建设的宏观大局中去探索和实践法治城市的创建工作,要充分考虑法律实践的现实可能性、阶段性和系统后果,注意平衡法治统一的要求与法治实践形态的多样性;要关注来自各地区、各层次法治实践的成功经验,关心在实践中获得公正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尊重、总结和完善为实践证明有效、为民众欢迎的法治的制度和做法,使法治真正成为城市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有效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法治化水平,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在城市层面的法治目标。

3、积极探索创新,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走出了新路子。

我市历来重视基层工作,十分注意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总结出有益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加快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一是在贯彻《村委会组织法》、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过程中,构建了基层重大问题决策制度、村干部述职报告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使村民自治落实得更到位。二是积极开展示范评优活动。1999年我市在市县两级共选择52个村进行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试点,涌现了一批先进示范村,在开展法治工作最困难的农村有了很好的开端。三是成立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牵头的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了农村民主法治工作的组织保障。四是在村民委员会全部实行直接选举的基础上,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试点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我市海曙区的联南、澄浪等社区率先进行了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向我市基层组织全部实现直接选举目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五是社区自治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结合社区调整,普遍建立了社区居委会、社区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并完善了以居民自治章程或居民公约为重点的自治性制度、规章。

4、普法活动深入开展,市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及维权意识明显增强。

在认真组织实施普法规划过程中,我市的普法宣讲队伍也不断壮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市的市县两级有普法讲师团成员近140名,普法宣传员、联络员1200多名,这支队伍在普法活动中发挥着主力作用。自1998年以来,有关普法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如《宁波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实施意见》、《宁波市公务员学法用法和依法行政培训实施意见》、《宁波市在校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实施意见》等也先后出台,有力地保障了普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同时,根据突出重点、全面普及的原则,我市充分利用教育、大众传媒等渠道进行普法活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市民知法守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我市从1994年创办了“148”法律服务热线电话起,截止2003年7月,共解答来电法律咨询14万余件,接待来访近3.4万人次,市民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

5、法制建设与时俱进,立法质量大有提高。

在实施依法治市第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市共制定地方性法规19项,修订修改5项,废止6项;以政府令发布的规章38件,其他规范性文件24件。这些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是围绕着我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系百姓利益的重大问题适时出台的,说明了我市的立法工作和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一致性。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我市对1996年以来所制定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共4700件进行全面的清理,这些工作的有序进行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的法制。此外,我市的立法工作逐步推行听证、咨询制度,使广大市民和一批优秀的法律专家参与到立法评议中来,立法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立法队伍的素质。

(三)当前依法治市和法治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党政各套班子在法治工作中的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

在目前的依法治市工作中,党委起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而人大、政府应担当何种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尚需深入研究和正确定位。从学理上讲,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其它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依照宪法的规定人大享有立法权、执法监督权、司法监督权等权力,在法治化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全国人大如此,地方人大也应如此。政府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权力机关的各项法律、地方性法规及各项决议,切实做好依法行政。从建设实践来看,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城市都有一个关键问题即政府依法行政问题,政府是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城市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但在没有外在权力机关监督的情况下,要政府自己限制自己的权力,监督自己依法行政显然有困难,会造成很大的制度缺陷,必须由权力机关参与到整体的法治工作中来,监督政府的依法行政。因此,如何确立人大在建设法治城市中的地位,树立人大作为权力机关的权威,加强人大在建设法治城市中的作用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另外,依法治市的工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理顺,使之在建设法治城市中发挥应有的组织领导作用。

2、行政执法虽趋规范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统领企业文化建设 篇5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提出了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精辟概括,内涵深邃,提出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新发展。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这些都是广大教师必须传承的优秀传统。

这些年来,关于师德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韩国的大学教授的学术造假,到我国某著名大学教授事件,到学校乱收费,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吃”学生、“拿”学生,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更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重要阵地,理应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社会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新师德观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上,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交往最密切的教学活动上,体现在教师自身人格的不断提升和追求上,这就要求教师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师德建设赋予了新的任务。社会主义新师德观,要求将师德建设作为科教兴国、创新国家建设中的最重要环节。要求将师德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注重品德(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修养,追求学术创新,讲究学术道德和节操,坚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传承文明不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要以新一轮的师德建设为突破口,以良好的师德和教风来带动校风、学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者、促进者。教师的言谈举止,是学生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重要的校园环境,要大力加强教师“三观”教育,开展学术诚信的宣传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项目,广泛宣传师德典型,提高师德整体水平。要严格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中师德建设的三项制度

虽然我们的广教师总的来看是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不错的队伍,但是师德师风的建设,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目前师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缺失。不可否认,还有个别教师缺乏理想信念,只盯着名利地位、个人的荣辱得失;有的教师以“离经叛道”为时髦,借口“学术探讨”,在课堂上、报告讲座中公然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错误观点,攻击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有的崇洋媚外,公开宣扬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等;有的教师只为个人着想,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

“崇尚科学、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的缺失。不可否认,有的教师诚信缺失,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为了职称、待遇,挖空心思弄虚作假;有的教师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潜心钻研,不讲学术道德;有的教师甚至请人捉刀代笔,据他人成果为己有,把别人的文章拼凑成自己的成果,有的教师干脆成篇剽窃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后就作为自己的成果等等。

“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意识在个别教师身上的缺失。不可否认,有的教师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认真备课,知识陈旧,观念落后,捧着一本发黄的讲稿日日炒冷饭,没有新观点、新知识;有的教师不认真钻研,课堂上东拉西扯,信口开河,不知所云,有的学生听课还不如自学;有的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拼命利用争取课题“圈钱”,将研究生作为不用付费的“(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打工者”;有的教师干脆不备课,捧着一本书,从头念到底,有的学生说听课是学浪费时间;还有教师的不改革教学方法,一味地满堂灌、填鸭式,更不要说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个别教师整天想着如何多赚钱,将教学班级越来越小,同一门课一周上下5-6次,把工作量算法一分一毛,天天想着多捞外快,把本职工作作为副业,应付了事,热衷于课外兼职,到处“走穴”;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不认真,课外大搞辅导班,或在家里带学生,收取高额辅导费;更有个别教师利欲熏心,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师生关系中,要学生给自己送钱送物等等。而在团结合作上,仍有许多教师喜欢单干,缺乏团队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准入制度。

教师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的朋友、心理治疗者;人际关系的交往家,需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打交道;同时,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教师这个角色,要求建立教师招聘中的准入制度。

一个人虽然取得老师资格,并不代表他是一位好老师。一个人虽然进入了教师队伍,并不代表他是合格的教师。只有把有真才实学而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安排到教师岗位,才能真正端正师德师风。由于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

这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各级各类学校,除了师范院校毕业生外,还有许多海外高校的、非师范类高校的毕业生。许多学校对教师招聘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高校进入的门槛都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有的小学也提出要进硕士了。国家有教师资格证书,但没有师德资格证书。

建议国家设立师德准入制度,对要成为教师的人员,除了教师资格证书外,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师德考核体系,从个人的行为倾向、诚信记录、科学态度等指标来衡量是否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对于从事思想理论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教师更要从严掌握。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评价制度。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一个人初当老师时充满激情,并不代表他始终能对教育事业保持坚定信念;一个老师过去是学生的表率,并不代表他能永葆先进本色;一个老师口头上对教育事业信誓旦旦,并不代表他内心的高尚。

我们的学校对教师的德、能、勤、绩、教学、科研、管理、育人等方方面面的考评办法不可谓不细,但一些学校在具体评价时常常走样、变味。如(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查看)对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三个主要方面的评价,往往是科研最硬,教学次之,师德师风则被忽略。在学校的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常常有“师德一票否认制”,但在操作上常常变动“一票通过制”,很少有在师德上被否决的。

建议各级政府要对各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把师德师风监控和评价作为评价教师主要内容,把师德作为教师考核的最主要内容,把师德不合格的教师随时从师资队伍中清除出去,保持师资队伍的纯洁。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建立师德弘扬制度。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教师职业的崇高,就在于教师身上体现出的那种薪火相传、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甘为春蚕、人梯、红烛、铺路石的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

在树立师德典型中,我们不乏先进人物。陶行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像一面大旗,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指引着一代代的师者。上海义务支教编外“乡村女教师”查文红“一切为了孩子”,使我们共同感悟了“崇高”一词。上海杨浦高级中学校长名誉校长“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教师的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学历水平不等职业水平”、“教育的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正成为广大教师的学习典范。

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师德传统,提倡敬业奉献,建议政府及学校要建立一整套的师德弘扬制度,将弘扬师德,努力进取,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

统领企业文化建设 篇6

同志们:

市X局现有干部职工X人,其中党员X人,占全体人数的X%。局党总支下设机关和生产力促进中心两个支部。近年来,我局党建工作在市委组织部、市委直属机关工委的关心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坚持以提升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水平为目标,以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为抓手,提高政治站位,统筹科学谋划,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扎实推进,实现了党建工作与X创新工作的互促共进。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紧扣标准要求,务求党建达标。

我们深刻认识到标准化建设是提高党建水平的革命性举措,全力抓好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一是主动学标。把《X省党和国家机关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作为加强党性教育、丰富党建素养的重要读本,列入党组中心组、支部会议学习内容,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全面系统学习,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支部成员熟悉标准规范,树牢标准意识。二是流程对标。认真对照标准化手册中X项标准X项规范,指导两个支部建立了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台账X大类,逐项抓好完善提高,对不达标的X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扎实整改。三是阵地达标。多方筹措经费在办公楼上建成了“两廊两室”,即党建长廊、党风廉政长廊,党员活动室、多媒体党建学习培训室。布设各类宣传展板X面,全方位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党建统领“一强三创”等内容,使干部职工处处看党建、时时学党建,增强了党建意识和参与自觉。四是严细抓标。坚持抓在经常、做在日常,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规范流程,紧扣局机关党建工作要点,把党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活动抓细抓实抓规范,避免杂乱无章和临时应付,确保了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突出思想教育,务求实现“一强”。

针对一些党员干部缺少经常性的学习自觉,不勤学、不真学、不深学和“拿来用”的思想,突出抓在经常,严在经常,党组为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就落实学习制度、严格学习纪律、保证学习效果作出了学习签到、考核、学习笔记审签、研讨交流现场打分、定期测试考察等X项具体要求,突出在“学、研、讲、培、考、用”六个方面下功夫。突出“学”,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制定了2020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党员学习计划,在市X局网站设立了党建版块,结合“学习强国APP”等网络平台,认真抓好理论学习,实行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每月领导班子成员签批制度。突出“研”,坚持研讨和调研相结合,每月开展X次学习心得交流,每季度组织党员深入基层了解实情,做到学思践悟。突出“讲”,定期举办政治理论和业务培训讲座,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突出“培”,创造条件选派干部职工参加各类学习培训,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突出“考”,每年组织党建知识和X业务政策测试各X次,提升学习实效。突出“用”,坚持把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达到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坚持多措并举,务求组织创先。

一是在目标上明确明晰。深入贯彻全市组织部长工作会议精神,制定了市X局《2020年党建工作要点》《2020年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五型”机关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等,做到党建工作重点突出、目标鲜明。二是在力量上充实加强。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完成了局党总支和X个支部委员增补选工作,配强了组成人员,明确了职责定位,形成了四级联动推动党建工作落实的格局。三是在责任上靠实强化。严格落实党组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党组书记“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对照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细化列出了任务、问题、责任“三项清单”,做到了任务全分解、问题全梳理、责任全靠实。

四、强化制度保障,务求机制创新。

一是建立品牌创建机制。着力打造“X服务先锋”党建品牌,同时开展了“五型机关”创建等活动,坚持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机关党建工作,将抓党建工作与深入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机制。分别针对机关党支部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党支部、在职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各党小组工作职责、人员类别的差异化进行针对性分类指导,进一步增强了党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实行党建重点工作月提醒制度,每月向各支部下发《重点工作提醒单》。同时,制定了市X局《党建工作综合量化考核办法》、《党建信息报送宣传考评办法》等制度规定,将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平时督查、年底考核与述职评议的重点内容,做到了过程倒逼、实效倒逼、责任倒逼。

五、注重严抓细管,务求作风创优。

一是抓思想建设,着力打造一流队伍。局党组采取一系列教育引导、典型示范、激励约束等措施办法,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倡导、培育树立“三严三惜”的理念(严肃组织纪律、珍惜集体荣誉,严肃工作纪律、珍惜工作岗位,严肃生活纪律、珍惜亲情友情)、“三比三看”的理念(比学习、看进步,比工作、看贡献,比人品、看修养)、“四讲四重”的理念(讲党性、重规矩,讲良心、重团结,讲奉献、重实干,讲廉政、重自律)、“三个胜于四个不”的理念(责任胜于能力、实干胜于空谈、奖惩胜于说教,不比学历比能力、不比资历比实力、不看表象看实质、不看虚套看实效)、“四带头四跟进”的理念(领导带头、科长跟进,科长带头、科员跟进,党员带头、群众跟进,市上带头、县区跟进),努力营造了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干事创业氛围。在这次机构改革中,按照人岗相宜、人尽其才、各尽所能的原则,经过充分征询意见,反复斟酌比照,对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科室人员全面轮岗交流,极大的调动了工作积极性,提振了拼搏奉献的精气神。二是抓纪律建设,着力锤炼一流作风。坚持靠制度规范、以教育引导、用警示预防,制定出台了《党建工作制度》《工作运行及干部管理制度》《关于严明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强化工作落实见效的有关规定》,今年以来先后开展各类学习和警示教育X余次,开展党建工作集中约谈X次、民主评议党员X次,机关秩序明显好转,工作运转顺畅高效。三是抓实绩建设,着力创造一流业绩。通过深入调研、外出考察、学习思考,年初提出了全市X工作X思路目标,即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全面提升X创新能力为主线,咬定“全市综合X进步水平每年在全省排位前进2个位次”这一目标,全力实施党建统领“一强三创”、X助推脱贫攻坚“两大行动”,不断加强X项目、X人才队伍、创新创业平台基地“三大建设”,着力构建X创新、X成果转移转化、多元化X投入、X监督评价、创新创业服务“五大体系”,切实强化学习研究、优质服务、宣传引导、交流合作、统筹推动、奖惩激励“六项措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提供强有力的X支撑。目前全市X系统上上下下争先恐后抓推进、谋发展、求突破的工作氛围浓厚,工作劲头充足,工作进展良好。

我局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市委要求相比,还存在党建水平不够高、党建和业务工作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这次观摩学习对我们触动教育很大。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充分借鉴先进经验,一手抓党建,一手抓业务,努力推动党建工作和X创新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一是精心谋划,构建完善“四个机制”。

按照市委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工作要点和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要求,紧贴X工作实际,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强化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着力构建完善党组主抓主推、支持保障机制,党总支统筹协调、组织推进机制,党支部对标提升、争创达标机制,党员立足岗位、先锋引领机制,全面提升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凝聚力、社会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引领作用。

二是探索创新,推进落实“四项融合”。

不断创设活动载体,丰富创建内容,着力推进落实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与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深度融合、党建工作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深度融合、党建水平提升与X创新能力提升深度融合、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与X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确保党建和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有声有形、有力有效。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的经营理念 篇7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更新企业经营理念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经营企业, 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 是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 是企业的信誉和发展环境的需要。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经营理念, 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突出以人为本,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成为当今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突出以人为本, 首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明确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 培育企业精神, 树立企业形象, 规范员工的行为, 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从而不断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载体, 通过对员工不断的培训教育, 使企业发挥生产优质产品和培养优秀人才双重功能, 同时使企业员工可以尽快适应新技术和新要求, 并能主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 实现企业战略、企业目标和员工理想的有机结合, 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经营理念, 必须做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首先, 要在企业界及参与企业决策的各级政府和投资主体中牢固树立环保意识, 要努力做到企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 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环保的重要意义。其次, 要做到企业立项、建设、生产、运营各个环节要充分重视环保问题, 要大力引进和开发环保先进技术, 加大资源利用和回收治理, 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努力做到产生外部效应的企业生产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再次, 在企业发展的模式上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模式;变先建设后治理的做法为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有机结合。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培育和谐发展型企业

和谐企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极为密切,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主要手段, 而和谐企业则是确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把员工的利益作为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也是资本, 而且是更重要的资本。因此, 企业要把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为员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2.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首先,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政企分开。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股权多元化,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越位、缺位的问题, 使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 制定发展战略, 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其次, 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 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要在内部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大力宣传, 深入人心, 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要建立全面节约资源的管理、监督和奖励制度。同时, 也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依据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 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再次, 企业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企业仅仅讲求经济效益是不够的,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适当地回报社会。首先, 企业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 建立完善的企业保障机制, 要足额、及时地向社会保障机构交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各种保险。对下岗人员按时足额地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工资, 确保一方平安, 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其次, 在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 企业应根据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从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 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再次, 捐助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和基本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最后, 协助公、检、法、司机关打击刑事、经济等各种犯罪活动, 以维护改革开放的大局, 保持社会的稳定。

总之, 企业应在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承担起社会责任, 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3

[2]陈世清:和谐经济[M].中国世代经济出版社, 2005.5

[3]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资源整合 篇8

企业资源整合是现代企业成长和扩张的重要途径,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方式。当前,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衰退,致使众多企业停产、破产、转产、裁员、重组……在给我们带来一系列压力与危险的同时,也给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企业资源整合带来了机遇,而这也正是寻求突围、转危为机的有效方略之一。抓不住机遇是失策,抓而不当是失误,如何抓住这种百年不遇的机会,正确实施企业资源整合战略,我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资源整合,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企业资源整合的新概念、新观念、新理念。

按照现代企业资源理论,企业的战略资源可分为八大类,即:企业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全体干部员工),企业财力资源(企业现金流量、融资能力、债务负担能力、资金增殖能力),企业物力资源(企业厂房、设备、原材料、存货等);企业信息资源,(企业对内外部信息的搜集、整理、传递和利用能力),企业技术资源 (企业生产技术能力、技术改造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资源(企业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决策能力、企业文化等),企业市场资源(企业市场地位、客户群体、营销网络、品牌影响力),企业环境资源(包括企业内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包括生产生活环境、工作氛围、干群关系等,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经济、企业信誉、社会关系等)。

在上述八大战略资源中,企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又称三项基本要素资源,它们是企业的“硬资源”,应是一般企业资源建设、资源整合的重点;企业的技术、信息、管理资源是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软资源”;企业的市场资源是一个竞争性的变量资源,它本身也是衡量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和配置效率的重要指标;企业的环境资源则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和外部条件与决策依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观点,我认为,所谓企业资源整合,是指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内外部的各类资源进行有选择的扬弃、汲取、调整、整理、整顿、整改,经过一番加减乘除,重新加以协调、组合与集成,以形成新的合力、新的系统、新的均衡,新的竞争优势。有人说企业资源整合分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从研究分析的方面来说可以这样划分。但是,企业资源整合其实是很难内部外部绝然分开的,内部整合有时需要汲取外部资源,外部整合必然打破内部的原有平衡,还要进行内部整合。当然,纯粹的内部整合是有的,它指的是企业内部的优化问题,这比我们当下讨论的整合意义要小得多。本文的整合内涵指的是由外而内、内外结合的整合。

企业资源整合的理论,虽然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而诞生,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但目前并无成熟的理论体系,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现代企业资源整合的理论,正确指导资源整合的实践,以取得应有的成效。这其中,首先要解决观念问题。

第一,破除封闭狭隘的旧观念,树立开放多元的新观念。资源是有国籍的,整合是没有国界的,资源整合要有全球视野,全球眼光。只有跨区域、跨行业、跨国整合,才能寻得优势资源。

第二,传统的资源整合理论都是以我为主的,是一种绝对控制的思维方式。但是全球资源整合的实践告诉我们,整合不都是以我为主的,对于一些弱势企业,困难企业,积极寻求联合、重组都应视为积极的资源整合,都是为了寻求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正途。对于一些宁做鸡头,不做牛尾的中国企业家来说,退而求合、求购、求并都应当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第三,企业资源整合,既可以是紧密型的,也可以是松散型的;既可以兼并别人,也可以被人兼并;既可以买,也可以卖;既可以并,也可以分;不在于为我所有,而在于为我所用;不在于以我为主,而在于使我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正确的企业资源整合战略和指导原则。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企业要自觉地将自己的发展理念和整合思路与科学发展观对接,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资源整合战略。

企业资源整合决不是单一的战术行为,而是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要在仔细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资源整合的方向、策略步骤、实施重点等做出长远的、系统的、全局的规划。整合战略的制定因企业的实力、规模、发展阶段和需要的不同而不同。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一般来说,企业资源整合战略的制定,其指导思想要以能促进企业发展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为方向,以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建设为重点,尤以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中心,以硬资源和软资源相结合、相匹配、相适应、相促进的整合方式,又准又好又快地推进。具体战略虽各有不同,但基本内容我认为应该包括:资源整合的方向,即为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和成果而整合;资源整合的重点,即在企业八大战略资源中,重点整合哪一种或哪几种资源;资源整合的优先次序和实施步骤。战略的制定和方案的实施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立足发展的原则 企业资源整合的出发点是需求,要点是均衡,落脚点是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从出发点分析,企业对资源整合的需求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从企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出发,进行资源整合。企业存在的主要矛盾往往也就是企业发展的短板,解决了短板问题,企业的发展自然上了一个台阶。

第二,从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出发,进行资源整合。真正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着眼长远的战略家,当此危机时期,正是低成本整合资源的有利时机,即使眼前一时用不上的资源,也要趁低吸纳,打好基础,蓄势待发。

第三,从市场需求和扩大市场份额出发,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对于一些有产品、有市场、有需求,因某种资源不足而影响发展的企业来说,正是汲取与整合有用资源的大好时机。

第四,从发展企业的比较优势出发,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当此危机时期,中国企业应当“苦练内功”,通过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向优势环节、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业务集中,增强和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从企业整合后的定位出发,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实施资源整合后的企业由于自身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有必要重新确定企业的定位,其中包括发展战略和目标、产品方向、营销策略等等。企业资源整合必须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对将予整合的资源进行取舍。

第六,从寻找新的增长点出发,进行企业资源整合。一些有足够实力的企业,其主业已经很成熟,且发展速度已经变缓,此时正是实施多元化战略,整合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时机。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在资源整合中指的是以人力资源的整合为中心,这并不是说所有企业首先看中的都是人家的人才资源,或者说所有企业都把人才资源的整合当作第一环节,(资源整合的起因或第一环节往往是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或市场资源)而是指企业在物色好整合对象后,就要考虑好有谁、用谁、靠谁去整合。这个问题不考虑好、不想清楚、不准备好,就去兼并、就去重组、就去联合,没有不失败的。诸多案例都证明,资源整合的成败在人才。企业面临的各类问题,包括资源整合中面临的各类问题的核心解决点是人的问题,人力、物力、财力要靠人去管理,技术、信息、管理都要靠人去运作,市场、环境都要靠人去治理。无论是并购、联盟,还是优化组合,只有生成了新的物质、新的元素、新的功能、新的价值,企业才算真正实现了其资源整合的目的和价值。这些新的东西靠什么形成?最终还是要靠双方或多方员工的努力。因此,如果人力资源没有实现整合,这些新的东西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整合后的企业充其量也就是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不会产生质变。这种根源上的问题不解决必然导致以下问题:一是磨合的期限过长,由此而错失了发展的窗口性机会;二是原有的组织边界不能很好地消融,甚至发展成为帮派;三是重组双方剧烈冲突,导致整合后的企业无法正常开展业务,不得不中止合作;四是由于人才不济不力不得不中道而退。所以,彼得·德鲁克在购并成功的五要素中指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任免是否得当是购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系统思维、均衡协调、统筹兼顾的原则 整合的目的在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整体素质,所以它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有系统思维。所谓系统思维,就是要从整体出发,注重各项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妥善处理好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与企业这个总系统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的要领就是保持各子系统之间及各子系统与企业这个总系统之间的协调与均衡,通过有序的配置,体现出为目标所用的整体效果。所谓协调,就是融为一体,所谓均衡,就是匹配。在整合资源的工作中,企业要有“和谐发展”的理念,要正确处理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均衡才是和谐、均衡才是最优、均衡才是安全、均衡才是合力,尤如人之饮食,过多、过少、偏食,都会造成营养不良。当然,这种均衡是动态的、发展的。

以兼并为例:在中国,在欲望的过度驱使下盲目扩张,缺乏统筹,顾此失彼,从而导致企业败北甚至覆没的案例,大大小小,不胜枚举。究其原因不外乎一,不懂得或不善于财力资源整合,盲目扩张后,资金跟不上,最后被钱卡死了。二,人力资源不行,人才准备不足。人员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扩大,不晓得有多强的人才能做多大的事,最后人累倒了,企业也累死了。三,经营管理不过硬。麦当劳能在全世界到处开店,不管顾客的饮食习惯怎样,生活习俗如何,都能征服他们,这是因为它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行的经营管理模式。如果自己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成功或者不成熟,那么兼并别的企业只会是一场灾难。四,文化不相容。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个企业能否成功,企业文化能否将对方同化是至关重要的。海尔输出文化和管理模式,对被兼并企业有文化上的凝聚力,每每于3个月之后就能见利润。文化不相容,自己又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去整合同化对方,终致兼并之后又分裂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五,扩张失度。因为企业大到一定程度后,会出现边际效益下降,规模不经济等问题,企业因失度而失去。这些都是缺乏系统思维、没有统筹兼顾、没有做到均衡协调而造成的。

如何达到均衡协调,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硬资源与软资源,统筹企业内与企业外资源,统筹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统筹人力资源与其他各类资源,统筹各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统筹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各资源有机统一、均衡,以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选择资源整合的方式。

企业资源整合的方式有许多种,我们重点谈以下五种。

并购 并购包括收购和卖出,即通过收购或卖出而合并。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重新洗牌,淘汰的是一些平均水平以下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家要善于搜索、捕捉、发现那些被低估的企业和品牌。江苏省东台市有一家刀具厂,在这场危机中不失时机地收购了两家具有百年历史的欧美品牌企业,不仅走出了困境,而且一举壮大了自己,勘称妙手。不仅要善于收购,还要敢于卖出;要敢于放弃,该出手时要出手、该淘汰的要淘汰、该关掉的要关掉、该破产的要破产、该卖掉的要卖掉;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资源整合本身就是一个有舍有得、有进有退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包括舍与得、进与退两个方面的事情。连花旗都能卖出9%的产权,我们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拆分 我们知道,产权关系是所有制的核心内容。然而,所有制内部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经济关系还不复杂时,所有制的范围是狭窄的,所有者可以完整地行使其权力并独享收益。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的扩大,所有者要统管所有权能日益困难,而需要把自己的财产委托给他人经营,或让渡给别人一部分产权。可见,所有制内部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可以全部归一个主体去行使,也可以拆分。所谓拆分,就是指将自己的全部或部分产权分拆开,卖出一部分,或拿出一部分与人合资合营,或将原来的一个主体分拆为几个独立的经济体,以促进竞争和产业进步。而竞争的前提则是产权主体和结构必须是多元的或不同的,否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

中国电信业在引入竞争机制以来经历了数次拆分和重组,虽还不尽人意,但其效率与效益还是人所共见的。

拆分是整合的一种特殊形式,这在当前,不失为一些融资困难的企业筹集资金的一个好办法。

联盟 联盟是不同的经济实体,为了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长期合作,分垂直联盟和水平联盟两种类型。垂直联盟是指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互补。比如:国美和海尔联合成立国美海尔事业部;水平联盟是指不同行业的企业共同分担营销费用,联合进行产品营销、广告传播、品牌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例如:一家生产刀具的小企业,找到方太、老板、帅康等小家电巨头,向他们长年提供定制的五件套或七件套的刀具,作为销售厨房家电的促销赠品,一年下来,该刀具企业也有了上亿元的销售额。

联合重组 顾名思义,联合重组就是几家联手合起来重新组成一个新的企业,也有几种形式:一种是“新一体”,就是几家企业采用一家商号或另起一个商号组成一个实体公司;一种是“独联体”,像河北钢铁集团,它是由原唐钢集团和原邯钢集团牵头联合组建而成的,集团拥有唐钢、邯钢、宣钢、承钢、舞钢、矿业等10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采取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团母公司是战略规划中心、资本运营中心、产品研发中心、投资决策中心,集团所属各子公司是利润中心。母公司与子公司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新集团通过内部整合,实现发展战略、投资决策、市场营销、产品研发、资本运营、大宗原材料采购等6个方面的统一。

眼下正是联合重组的好时机,实施联合重组,成功的经验是以产业政策为依据,以产权为纽带,以龙头企业推进,对重组企业采用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资产划转等方式,把分散的相关企业联合起来,这种实质性的联合重组极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避免重复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带动行业结构升级,是一条做强做大的发展之路。

优化组合 并购、联盟、重组都是以资本为纽带的资源整合,而优化组合则主要是指针对现有资源,如何发挥它的功能最大化、最优化而言的。包括组织优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人员优化组合、市场资源优化组合等等。 “组”,就是把不同的资源有目的地组织在一起,而“合”,则指被组织到一块的资源要能融为一体,由“组”到“合”,是一个物理变化向化学变化转变的过程,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否产生了新的能量、新的价值,是否达到了“优化”的目标。“组”而不“合”,“合”而不“优”,都不符合优化组合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圣道企业文化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上一篇:北京各区高三模考作文下一篇:建筑电气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