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领工会工作

2024-06-12

统领工会工作(共12篇)

统领工会工作 篇1

成型, 一次合格, 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 避免造成因不必要的人、财、物等大量地投入而加大工程成本。加强合同管理, 控制工程成本。合同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项目施工合同管理的时间范围应从合同谈判开始, 至保修日结束止, 尤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 抓好合同管理的攻与守, 攻意味着在合同执行期间密切注意我方履行合同的进展效果, 以防止被对方索赔。

(四) 竣工核算阶段———成本分析及项目数据的积累

工程项目竣工核算后, 应及时对各种成本 (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其他直接费) 进行分析、管理和归集, 为下一个工程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数据。

综上所述, 通过科学的成本上升分解预测, 能更准确地测算投标价格, 也能更好地做到工程施工中成本的过程控制。但同时项目全体员工应树立起“全面成本管理体系”的思想, 以成本管理的科学性为依据, 建立由全员参与、包含施工管理工作全过程的全面的成本体系, 让各部门全体员工自主改善不断降低成本, 使经营层与各部门员工具有降低成本的一致性, 使工程项目在最低成本状态下进行施工管理与组织实施。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原石油勘探局工程建设总公司河南濮阳457001)

求真务实是一个企业保持长盛不衰的良药。工会工作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要做到维权创新、民主管理的创新、工会自身建设的创新。创新必须求真, 必须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创新必须务实, 必须真心真意、脚踏实地, 必须追求内容和形式的完美。

一、要用求真务实的态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一是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 始终把保持与职工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是工会工作的最大优势, 也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是扩大党的阶级基础的链条和环节, 脱离职工群众是工会的最大危险;二是创新规范服务工作程序, 通过规范各项规章和工作程序让职工清楚工会工作范围、办事程序、联系方式, 做到事事有着落及管理精细化;三是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 把党政关注的重点、社会反映的难点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 有机地形成工会工作的结合点, 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参与、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 切实发挥出工会的作用;四是工会组织要把职工群众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 认认真真、竭尽全力去做实、做细、做好, 做到“情为民所牵, 心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努力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五是要以职工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来评判工会工作创新水平, 工会在服务于职工群众的同时, 要定时定期的组织职工群众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让职工群众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维护职工群众的学习权、受教育权, 这是最好的维护。工会要形成维护、协调、服务三位一体的大维护格局。

二、要用求真务实的手法加强民主管理工作

职代会制度在加强企业民主管理、保障职工主人翁地位上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在推动企业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企业制度的改革, 要使职代会制度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创新:一是选举代表要体现“三高”, 即高学历、高威信、高素质。职工代表要有较强的参企议企能力, 敢讲真话, 敢表态;二是会议程序要与时俱进, 会前, 要广泛征求职工意见, 确定议题, 这是开好职代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三是职代会表决的形式要突破旧模式, 应该变举手表决为投票表决。实行无记名投票或按表决器表决, 这样做是为了消除职工代表顾虑, 从而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职工群众的心声。职代会后让职工代表随时参与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 建立职工代表巡视制度、检查制度、督办制度, 努力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 真正让职工代表行使自己的权利。厂务公开是企业民主管理的“平台”, 实行厂务公开, 要体现在工作上的规范化、标准化、经常化、程序化, 内容上的真实性、关键性、探究性, 形式上的多样性等方面。工会是党政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 从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出发, 工会应该把这些敏感性工作做实、做细, 真正代表职工。通过厂务公开, 提高职工群众对厂务公开的参与和监督能力, 使厂务公开工作成为职工群众心目中的一面明镜。“公开”化解了内部矛盾, “公开”让职工群众了解厂情、了解厂事, 使职工群众感到他们是企业真正的主人, 工作积极性提高了, 人的最大潜能也得到发挥。

三、要用求真务实的作风增强工会自身建设。

加强工会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是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的决定因素。提高自身素质, 塑造工会干部的新形象, 既是广大职工群众的殷切希望, 也是工会组织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深入的改革对工会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对工会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治素质是灵魂, 是方向, 是工会干部素质中的关键。工会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 一是表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保持一致;二是要牢记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广大职工是企业的主人, 离开企业职工的参与和支持, 企业将一事无成, 工会将一事无成。所以, 工会干部说话办事始终要遵循“依靠”方针, 始终要着眼于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这个基本点, 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并展示自己的工作才能, 使人信服, 受人尊敬, 塑造博学多能的服务者形象。

2. 提高文化业务素质, 认真履行工会职能。

作为工会干部, 要努力提高洞察能力, 塑造优秀的人格形象, 掌握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 要精通业务, 吃透有关工会工作基本理论和相关的知识。熟悉工会工作的特点与规律, 自觉贯彻执行工会工作的方针和总体思路, 全面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能, 善于将工会工作与单位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 工会说话办事才有底气, 在群众中才有号召力, 才能使工会工作开展得正确规范, 富有成效。

3. 提高法律意识, 依法维护职工的利益。

做好工会工作, 必须树立强烈的法治意识。作为群众组织的工会, 既要承担民主管理工作机构的职责, 又要支持代表政府行为的行政管理, 还肩负着组织广大职工学法、知法、用法、护法的任务。及时将广大职工的愿望和要求, 通过工会反映、呼吁, 行使工会的维护职能, 这就需要工会干部增强法律意识, 做到依法治会, 依法维护职工的权益。这对我们每一个工会干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有很强的法律知识, 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工会自身权益和职工合法权益的更高要求。

创新是工会工作充满活力和生机的不竭动力, 面对成绩, 不思进取, 就会丧失机遇。从前人总结的经验可知, 工会工作要大胆实践, 勇于创新,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增强工会工作的活力, 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

司山西太原030000) (责编:吕尚)

统领工会工作 篇2

近年来,邯郸市复兴区人民检察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谋划反贪污贿赂工作,在不断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的同时,注重促进社会和谐,坚持打防并举,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融入办案全过程,收到良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开展反贪工作注重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服务、保障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责。为此,我院确立了既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又要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的工作方针。工作中,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进行谋划和思考,认真思考反腐败中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正确处理好打击与保护、政策与法律、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等关系,不断提高办案质量和办案水平,通过执法办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特别是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反贪部门在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能够随着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侧重点的变化而适时进行调整,做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严适度,促进社会和谐,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

二、打击犯罪不忘保障人权

在我国传统的刑事诉讼观念中,普遍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而在现代民主法治理念中,司法公正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为此,我们改变以往“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的陈旧观念,重新审视传统刑事诉讼理论中专政与被专政、纯粹的追究与被追究的观念,树立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权并重的科学执法观,既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又要使被害人等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平等的保护。工作中,尽量避免把执法活动变成冷冰冰的机械式的例行公事,在办案中灵活运用法律和刑事政策,使严格执法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在办案中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合理的要求,将惩治犯罪与教育挽救结合起来,对犯罪嫌疑人除了生活上关心、政策上引导外,在法律限度内为犯罪嫌疑人争取从宽处理创造条件,鼓励其自首坦白。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及时核实认定,使犯罪嫌疑人认罪服法,真诚悔过,为其今后的改造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充分体现了检察机关的人文关怀。

三、规范办案行为,确保案件质量

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是反贪工作力度的集中体现。没有一定的办案数量和办案效率,就没有震慑力,工作力度就无从体现;如果办案质量不高,工作力度就会打折扣,甚至出现负面效果。我院坚持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并重,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以此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同时,我院逐步形成以办案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为载体,以办案质量考核为评价手段,以办案责任制和责任追究为保障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干警的办案积极性,从而促使了办案数量、效率与办案质量都有了新的提高。一是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改变仅以数量评价工作业绩的思维定式。不仅看立案多少,而且看大要案比例,看起诉率,看有罪判决率。做到立案有力度,查案有深度,定案有精度,结案有速度。二是开展了“三手”、“四无”活动。即办案快手、质量高手、侦查能手;无无罪判决、无撤案和超期羁押、无法律文书瑕疵、无矛盾激化。从而提高了办案质量。三是查办每起案件,强调制定周密的初查预案和侦查计划,运用侦查谋略,用好侦查手段。四是严格执行高检院有关规定,对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全部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象,做到依法获取和固定证据,从而确保了案件质量。

四、以打促防,惩防并举结硕果

把查处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查办职务犯罪与预防职务犯罪并重,努力遏制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一方面严肃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依法查办大案要案,认真查办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促进国家工作人员廉政勤政建设。采取多种措施,主动出击开辟案源。一是充分借助举报宣传、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摸查线索、初查等工作,注重发现线索,加大打击力度。二是深挖串案、窝案、案中案,努力在办案中寻找新的案源。现阶段,贪污腐败分子往往相互勾结,上下串通,跨地区、跨行业作案的情况相当普遍。因此,从现有案件中发现新的线索,以案带案,滚动发展是办案的一个重要方法。三是注意从新闻媒体中发现有价值的案件信息。几年来,我院每年都查办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案件十几人。所办案件均为大案,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近千万元。有力地打击了犯罪,震慑了犯罪分子的气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师培训工作 篇3

首先,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中小学师资队伍水平,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推动我县基础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县教师培训的主阵地——内丘县教师进修学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培训方针,提出“为教师服务、让教师满意、帮教师提高”全新的教师培训工作思路,变工作计划意识为主动服务意识。一是把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按教龄分成新教师、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教师,针对各年龄段教师培训所需不同,开出订单式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乡镇以学区为单位,县直以学校为单位征集培训内容。二是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把先前征集的培训课程,在组织培训前几个月下发培训提纲,确定培训内容,明确培训方式,让学习者先行学习,做到心中有底,有备而来;让学习者带着笔记、实验报告参加学习。在学习中举疑答难、互相探讨,从而实现培训教学知己知彼。如此这般,教学间的信息差便显著缩小,教学的针对性便显著增强。三是实行多元化的评价体制,是教师作为教育第一教育资源价值所在。

其次,教师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把教师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教育发展诸多问题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育人为本,以学员全面发展为本。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彻好“以人为本”的要求,具体体现在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服务学员发展,全心全意为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服务。学校从全局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坚定不移地把学员的素质提高和专业成长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学校从2006年开始,在县教文体局支持下,组织开展“绿色耕耘——城乡骨干教师培训与发展行动计划”。活动以农村教师为培训对象,组织由教授、专家、名师等教育专家组成的培训团队,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对偏远、最困难学校的教师进行高质量免费培训。

在培训中,我们采用“集中培训——追踪指导——交流展示”的培训模式。授课老师和教育专家组成导师团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通过听课观察、现场指导、交流研讨等环节,了解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员分析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反思教学过程,及时补充必要的专业知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这种方法,学校使教师培训从过去单纯的由知识补偿为主转向以能力提高为主,帮助年轻教师尽快实现由“合格教师”向“成熟教师”、“研究型教师”的转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切实抓紧抓好。我们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师培训的全过程,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引导学员增强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的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2007年我们在全县音、体、美教师中开展“爱教、爱生、爱校——教师技能培训”活动,增强教师敬岗爱业、关爱学生,热爱学校的责任感;在全县中小学教师中极大地营造了崇尚师德、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稳定了队伍、凝聚了人心。

三是坚持抓好质量管理,全面提高教师培训工作的质量。教师培训是学校的主业,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进修学校作为全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阵地,优势在培训质量,特色在培训质量,学校的权威性、生命力也体现在培训质量上。我们充分发挥全县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培训质量。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启动之初,学校就配套出台了六个培训项目管理文件,制定了30多个评价量表和评价标准,为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证。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做到用制度带动从严治学,用质量带动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治校理教能力,促进教师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县教育发展大局。

第三,教师培训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现教师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可持续发展,育人理念和教学技巧不断创新,帮助教师尽快实现由“合格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的转型,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奠定基础。这也是教师培训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

以学生党建工作统领学风建设 篇4

切实做好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的整合, 深化两者之间的渗透, 提升两者的工作水平, 是当前我国建设具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的关键。

一、学风建设需要学生党建在其中起统领作用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 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以党建促进学风建设的发展, 推动两者相互渗透, 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型大学的政治保证, 已经成为我国各层次各类型的大学的普遍做法, 学生党建成为开展学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思想保证和重要环节。通过统领学风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大学竞争力的提升, 以及大学精神的构建和持续发展方面, 学生党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 从人才培养上看, “现代人才观的四大内涵是:品质卓越、自我发展、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是基于这一新型人才观之上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四种品质———专业素质、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认为, 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行及崇尚实干的精神。人才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 而且包括思想、政治、进取精神、毅力等, 这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育, 而且需要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来充实和完善。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型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学风建设的重点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适合国家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化品质的合格人才。但当前, 在大学生中尚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及现象。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 作风疲沓”;“专业思想不稳定, 存在厌学情绪”[2]等。这些问题较为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素质培养的成效。因此, 需要突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比较高、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专业思想比较硬、组织协调适应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使学生党员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模范引领的作用。实践证明, 当前不少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在推动创新学生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构建学生活动平台、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和号召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从而吸收和培养出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现代化人格的大学生, 需要发挥学生党建的统领、模范作用。

2. 从大学竞争力上看, 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风是师生在治学目的、态度、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共性特征, 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激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有力竞争者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学风建设往往衍生出不可模仿的成果, 这成为大学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学生是学校办学重要成果, 其竞争力的实质反映了大学的竞争力。事实证明, 那些能够培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大学, 基本上都具有良好的学风。开展学风建设需要支撑点和“引领先锋”, 才能够催生群体效应和个体的自觉行动, 学生党建工作就是扮演这种角色。就群体效应而言,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追求进步、崇尚先进的良好学风。发展一名合格党员, 他的突出成绩和模范表现会对周围同学产生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成为其他同学积极效仿的榜样, 从而带动学风的好转。就学生个人竞争力而言, 学生党建有利于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 注重提升自己的抗压力、学习力、判断力等能力方面的大学生。这也是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设置“学生党员优先”这一条件的原因之一。以持续发展的党建工作统领学风建设, 就能不断推进学生的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的相互结合, 从而为学风建设提供思想和组织上的保证。

3. 从大学精神的建构和持续性上看, 大学精神是大学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集中体现, 是大学增强社会适应力、推动民主、合作、开放, 扮演社会良知的批判者和衡量者的内在尺度。

学风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建构符合时代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渗透进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大学内外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而学生党建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 使学生树立信念, 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知识,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时代意识、国家意识及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民主、开放的理念。学生党建工作能够通过结合学习型党组织的建构, 借重多种机制充实学风建设的内容, 并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学风建设推动下的良好育人氛围更具有可持续性, 从而坚守大学精神的阵地。

二、以学生党建为突破口, 统领学风建设

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工作的相互渗透, 是大学培养合格人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 在实践中它们已经组合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学风建设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平台。学生党建工作只有自觉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发挥自身优势, 根据学生主体的特点和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才能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而学生党建工作在推动学风建设中要保持统领的地位。“统领”, 就是统整、引领, 但不是强制性的统一, 也不是僵化的领导, 而是在把握整体基础上立足战略高度, 对学生党建进行角色定位。就学风建设而言, 就是强调学生党建对学风建设进行整体宏观的战略性思考及引领。具体而言是要在推动学风建设中, 实现党员发展的规范化, 突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全程化, 强化党员模范的示范作用, 以及创新党建工作的机制。只有强化学生党建统领的地位, 学风建设才能保证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 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才能增强大学的整体竞争力和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1. 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 实现党员发展的规范化, 是推动学风建设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 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3]新时期, 大学学生党建工作要紧紧抓住青年学生政治热情高、追求进步的特点, 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让更多具有较高思想觉悟、较强素养、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党的大家庭中来, 这是培养具有较强执政能力人才的基础工程, 与学风建设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从学生党建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上看, “在大学生心目中, 培养和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 是一种导向、一个标尺。大学生在感受这种导向和标尺的过程中, 深化了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理解, 从而自觉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4]这就要求在增强党组织开放性的同时应该坚持党员发展的规范化。具体而言, 就是在吸收和发展学生党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民主公平”、“从优吸收”的原则;要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尤其要通过完善党员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党员联系人工作制度、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等;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实现党员发展过程中的规范化、科学化, 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保证学生党员具有普通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素质, 以使他们能够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点。

2. 突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全程化, 强化学生党员组织的学习型特征, 是学风建设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

面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务之急是坚持大学生党员的全程化教育管理, 将入党前教育、预备期教育、正式党员教育三个阶段的培养教育放在同等重视的高度, 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创新教育制度, 推行公开述责答辩机制, 规范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 增强学生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要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起点, 做好党的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 将党的知识教育与校史教育、时事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等同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其次要建立健全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 完善学生党员的监督和激励考核体制, 要组织学生党员 (包括入党积极分子) 定期向组织进行思想汇报, 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公开述责答辩, 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 发挥好考核的导向作用, 以评促改。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页等途径宣传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 推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生党员的评选, 从而对全体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再次, “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5]要利用好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契机, 构建共享式学习型班级, 通过座谈、对话、讨论、交流等方式的交互运用来达成学习资源和成果的共享, 实现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最后, 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组织学生党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 不断扩大学生党员的视野, 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充实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上、作风上、工作上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将学习作为一种定期化、固定化的活动, 学生党员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 必定能够赋予学风建设的学习性、反思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3. 塑造成才典型, 强化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 是学风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就是由这种性质所决定的。学风建设需要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与党建工作相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的作用。首先, 以学生党员活动为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和其他素质教育活动。要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政治理论学习氛围,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积极进取, 在活动中起到政治核心作用。其次, 要发挥学生党员的纽带作用, 密切与群众关系。学生党员要主动关心同学, 要通过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思想情绪、意见和要求。要自觉接受同学的监督, 模范遵守校纪校规, 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 成为同学政治、学习、生活上的榜样。最后, 学校要树立成才典型。通过网页、宣传窗橱等宣传渠道, 树立学生党员的成才典型, 把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自下而上的带动结合起来, 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 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互动机制, 是推动学风建设得以深化和可持续的源泉。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层次性和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整合多种互动机制才能保证鲜活和灵活的本质。这需要具有进取精神的大学合理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互动机制来统领。随着现代大学的对外拓展能力日益增强, 大学外部关系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为大学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管理问题。因此, 要创新各种互动机制, 加深了解、沟通, 才能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 才能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大学整体的提升。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工作同样也需要创新各种互动机制。 (1) 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互动。建立在班级联系制度、帮扶制度、交往学习制度等, 使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成为普通学生的榜样, 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进步, 最后达到共同进步, 形成班级学习文化。 (2) 教师学生互动。要把参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明确为党员教师的义务, 加强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联系, 通过教师党员“传帮带”, 构建互动学习型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党员更快地成长。 (3) 党建团建互动。大学“要探索建立党支部联系团支部、党员联系团员, 通过定期召开党团建设联系会议, 协调党建中的各种问题, 党团员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将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团员先进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做好推优入党工作”。[6]着力保持学生党建与团建在育人及内在发展机理上的一致性。 (4) 学校社区互动。要开辟和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社会实践阵地, 把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条件, 把生产实习基地作为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建建设、学风建设教育的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党建组织与社区的互动, 增强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对社区的辐射作用。

摘要: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工程, 是塑造大学良性氛围和大学精神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在实践中, 它总是与学生党建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推进学风建设的深化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党建工作在其中起统领作用。

关键词:统领作用,学风建设,学生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左建莉, 王颖.论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54.

[2]张振平.浅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7) :77.

[3]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 1998-06-20:1.

[4]徐霞, 劳建民.试析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23.

[5]中国共产党普通学校基层工作条例 (2010年修订) 第十三条.

统领工会工作 篇5

——----2008年黄石二中工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大家好,我受工会委员会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南方雪灾、汶川特大地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航天员漫步太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共和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在08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前,我校工会组织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和大局意识,团结动员广大教职工群众,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中心,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落实一个重点“切实履行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做好四项工程“素质工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健康工程”,为维护教工队伍稳定,促进学校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下面,我将工会这一年来的具体工作向大家作一下汇报。

一、加强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职工队伍,实施“素质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团结教职工,发挥工会的教育职能,建设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发展基础上。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学校工会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高素质教职工队伍,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作为促进教职工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

1、以师德塑师魂,切实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师德修养。

一年来,学校工会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为教职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创造条件,配合党政,加强教职工政治思想素质。以师德建设为中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2008年4月由二中工会发起为阳新贫困地区---王英中学“学雷锋献爱心”捐助活动,同时看望了我校在该校支教的数学高级教师路建同志;

2008年5月工会又发动教工开展了“情系汶川,关爱生命”为灾区捐款活动;

2008年底全校教工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献爱心送温暖捐款活动。

学校工会通过献爱心的公益行动来教育教师员工扶助贫困,为贫困或灾区地区献上自己绵薄的力量,也体现二中人厚德、博爱的良好精神风貌。

去年我校工会在工会网上通过“光荣榜”、“红烛风影线”等栏目,宣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利用本校名师的典型模范事迹如市名师、08年市劳模瞿佳廷及08年全国百佳班主任王基志等,引导激励教职工发扬“红烛”奉献精神。

2、以“创争”活动强活力,切实提升广大教职工的理论素质与业务水平。

学校工会配合教科处等部门以“创争”(即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为载体,尊重与维护教职工的学习权与发展权,鼓励教职工勤于钻研业务,倡导“终身教育”、“学习化教育”,推动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工会动员或鼓励教职工参加专家、学者的各种教育教学讲座以及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职工的整体水平。同时要表彰先进,弘扬新道德、新风尚,并以此影响和带动全校教职工,让教师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主力军。二中工会鼓励教职工争做知识型、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工,2008年和2009年初先后评出李金雪、黄金龙、徐兴文、王碧纯等十几位同志被评为校级知识型教职工或“创争”活动先进个人。

二、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方针,推动民主管理和校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

1、坚持教代会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始终把完善教代会制度作为推进学校政治文明建设的重点来抓。每年一次的教代会严格履行规定程序,为代表们提供发扬民主的阵地,充分发挥代表们的民主参议、民主监督和审议通过权,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充分体现了代表们民主参与意识强,关爱学校,真正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圆满完成了学校教代会和工会的换届,十届一次和十届二次教代会皆按期召开,均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操作。

2、坚持校务公开,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校务公开是凝集民心的阳光工程。为我校的校务公开工作更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利用全体教职工会议、办公会议扩大会、工会联席会、年级组会等会议形式,以及文件、通知、校务公开栏、校园网等多种途径及时公开学校重大决策、职称评聘、福利、分房点房、评先选优、基建、大宗物资采购、招标等职工关注的问题予以及时公开。2009年正式开始运用ISO9000模式民主管理控制程序,我校校务公开工作将推向新的高度。

3、我校工会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承担了学校公共事物的监督职能。工会先后参与了学校基本建设招投标、大型物资采购招投标、住房分配、省市最佳文明单位验收、干部考核、民主评议学校等重要工作,加大了工会源头参与、过程监督的力度,使工会在学校工作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坚持以人为本,关爱教职工,切实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实施”健康工程”和”温暖工程”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创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会法》赋予工会的权利和基本职责。我校工会在维护学校发展的总体利益前提下,满腔热情地为群众做实事,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教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活跃校园的文化氛围,维护好教职工的精神文化权和自身发展权,努力促进并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实施”健康工程”。

(1)3月8日我市 “庆三八奥运在我家”家庭趣味运动会在市体育馆举行,我校工会选派的并组织训练过的王开明等三个教职工家庭参赛,其中王开明老师一家在“夹球跑接力”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汪颉、曹兆华两家庭获竞赛优秀奖,二中工会代表市教育局获 “优秀组织奖”;

(2)一年内先后几次组织教职工到市体育馆或汉奥羽毛球馆参加乒乓球、羽毛球锻炼活动,并于5月组织教职工在市汉奥羽毛球体育馆开展了“迎奥运促和谐羽毛球团体比赛活动”,鼓励教职工投入到全民健身运动中;

(3)5月底由爱好话剧的教工组成的话剧社,成功演绎了经典悲剧——曹禺的《雷雨》(第二幕),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在演出前,他们进行了情系汶川的诗歌朗诵,表达了祈福灾区人民平安的心愿。(4)9月庆祝教师节组织教工到金海湖游泳等文娱活动,还配合市教育局,组织几位校长参加全市中小学校长摄影比赛活动并获奖;

(5)11月14-15日我校教工羽毛球代表队在市教育局直属单位“实验高中杯”羽毛球比赛中,参加了女子团体、男子团体、女子单打、男子单打全部四项比赛。在比赛中我校教工羽毛球代表队表现出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顽强的拼搏精神。聂华、周海燕老师分别获得女子单打第2名和第5名;刘昌龙老师获男子单打第5名;女子团体、男子团体分获第3名和第4名。四项综合成绩在十几个参赛学校中列前茅。

(6)12月成功组织了2008教职工排球赛,掀起了全民健身运动的高潮;

(7)成功举办了2009年元旦教工联欢会,本次联欢会是近年来参入表演的人数最多的、表演水平最高的一次,领导班子成员也都登台表演,让每位教职工体验到二中大家庭的欢乐与祥和,为2008年教职工群体文娱系列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2、努力为教职工解困救急,办实事、办好事,开展扶弱帮贫活动,实施送“温暖工程”。

尽力为教职工排忧解难,使他们专心教学和工作,是工会工作的落脚点与出发点。为了让广大教职工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会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

(1)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慰问庆祝、外出考察观光活动,已成工会工作惯例。2008年国庆期间工会组织全体教职工,赴安徽出游了人间仙境秋浦、地藏圣迹九华山和徽州古村落西递等地,领略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尽享了快乐。另外,学校党政工领导一起坚持春节走访慰问制度,慰问贫困户、重病者、老干部、支教老师等。

(2)为调动非高考、中考科目教职工的积极性,建设和谐校园,2008年暑期,组织部分非高考科目教职工赴内蒙山西外地进行短期休养。

(3)组织全校教职工到爱康医院体检并建立了教职工健康档案,确保了有病早治、无病早防。(4)摸清困难职工的家庭情况,对困难的教职工实施救助。对结婚、生小孩、生病住院、丧亲、有经济困难的教职工,工会都会代表学校及时恭贺、慰问和前往吊唁。2008年全年共慰问、看望教职工达40多人次。今年初又为几名重病或家庭经济困难的教职工申请得到市教育局或教育工会的救助名额。

(5)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特殊利益,重视计生工作,关爱女性,坚持女工妇检制,并建立女工健康档案。卫生费、计生达标费、“六一”慰问费到位,并组织女教职工“三八”节日期间到龙湾温泉度假村休闲旅游。2008年计生工作考核继续保持领先,在团城山辖区6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我校再次列一等奖。马云霞、龙继英获计生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6)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组织各种文娱活动,做好老年同志的服务工作,使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如2008年4月组织离退休的老同志赴安徽石台县秋浦二日游活动; 5月工会成功承办2008年黄石市教育局系统老年乒乓球比赛,组织水平和后勤服务受各参赛单位交口称赞;10月参加市第六届老年人运动会,11月参加市老年趣味运动会等皆获佳绩。为此,12月我校受到了黄石市教育局“一委两协”的表彰,我校同时获得了2007年至2008年老年体协先进集体、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两项光荣称号;同时,我校校长费新岸、退休干部马成常、退休教师刘秀清、柏凤英、乐宝川获得了老年体协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基层工会活动能力,适应发展需要,发挥工会职能

我校工会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职权,依法行使工会权利,坚持党政工联系制度,每学期都要召开几次有校教代会主席团成员、女工委员、工会委员、工会组长等共同参加的联席扩大会议,主席、副主席、工会组长定期碰头通气,工会工作年初有计划,年终有小结、评先、交流。

2008年学校领导班子和工会委员会重大调整,胡玉林副校长开始分管工会,经过民主选举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张洁琳、戴迎春,先后担任行政工会组、高一工会组工会组长,经过调整,他们很快适应角色,完成接班,工会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和高二工会组长吴小军、高三工会组长屈媛等同志一样,不负全校教职工的重托,倾听教职工的意见和呼声,密切联系群众,积极介入并切实维护教职工利益,并根据本组具体情况组织形式各异、富有成效的活动,增强了基层分工会的活力,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给二中工会工作带来新的气象。

各位代表,2008年工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委和上级工会的领导,离不开学校行政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的支持,也离不开原工会分管领导张海霞副校长以及工会委员们的努力。在此我代表校工会向大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们的工作离广大教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离上级教育工会和学校党组织的要求仍然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如收集教职工的意见还不够全面,对教职工的疾苦了解不够全面,民主监督力度及监督范围还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生活的关注不够,“建家”工作有待深入开展,工会干部的理论水平、开拓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各位代表,校第十届工会委员会将在校党委领导下,校行政的支持下,团结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开拓创新,推动我校的办学水平不断迈上新的、更高的台阶,开创学校更加灿烂的明天。让我们一起为把二中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一流学校而奋斗!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计生协工作 篇6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到位的地方,这些因素制约了计生协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如计生协工作体制尚未理顺,“参公入序”工作还没完全落实,“三定”工作才刚刚启动,个别地方对计生协工作重视不够;计生协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乡镇计生协工作人员缺少专职,个别村(居)计生协存在“三无”现象,流动人口计生协工作还没全面开展,等等。落实科学发展观,计生协系统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要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对计生协工作的新要求。中央《决定》提出了对计生协工作的总体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把计生协工作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从全局的高度想问题、谋思路、促发展。要极力克服“敲边鼓、打擦边球” 的角色,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着力在协会组织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在增强自律性、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有大作为。

二要抢抓机遇,全面加强各级计生协的自身建设。中组部、人事部〔2006〕28号文件解决了计生协的“参公入序”问题;中央编办〔2008〕54号文件解决了计生协的“三定”问题。各级计生协要抓住机遇,不等不靠,主动争取解决本单位的职级、职能、编制等问题。要向党委、政府积极汇报,宣传计生协工作成就,调动党政领导层解决计生协体制问题的主动性;要加强与人口计生委等有关部门的合作与协作,积极争取党政部门对计生协工作的指导与支持;要按照中国计生协提出的基层协会建设“十四条”要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基层工作网络,对基层计生协工作实施规范化管理。

三要创新载体,着力推进“生育关怀行动”向纵深发展。客观地说,依靠计生协自身现有资源,很难实现“生育关怀行动”的理想效果。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争取政府支持、加强部门协作、进行宣传倡导、动员群众参与,才能突破计生协提供服务工作的瓶颈,才能增强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的物质技术力量。近年来,我们在开展“生育关怀行动”、为计划生育困难群体排忧解难方面,创造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驻马店市建立生育关怀基金、焦作市建立生育关怀公益金、鹤壁市建立生育关怀互助金、周口市建立留守儿童学校、洛阳市建立计划生育保险新机制等,都是拓展服务途径、增强服务能力、创新服务载体、推进“生育关怀行动”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要发展基层民主,努力提高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工作水平。人口计生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各级计生协,特别是基层协会,要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计生协《计划生育村民自治规范》要求,努力创新参与机制、创新参与组织,加强自治网络建设,提高参与自治能力,真正做到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的自我教育中唱主角、自我管理中当骨干、自我服务中挑重担、自我监督中当模范。舞钢市根据基层实际,统筹计划生育群众自治力量,创新协会组织形式,把育龄妇女小组、会员小组和群众自发形成的民间组织整合成单一的会员小组,优化与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相适应的基层协会网络,建立“两委负总责、村民搞自治、协会当骨干、群众做主人”的长效机制,为开展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提供了坚强的组织、机制保障。

统领工会工作 篇7

从企业价值观切入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以下要素:企业使命、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经营方针、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管理制度以及企业形象。其中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塑造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是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 这是当前以企业文化为统领,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结合企业文化, 把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作为中心环节, 在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宣传、教育、辐射和凝聚上下功夫, 使企业价值观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企业价值观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方向和行动指南, 为员工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奠定了基础。将价值观向心理转化, 就是将企业价值理念转化为职工的共同认识, 变共同认识为心理认同, 形成群体心理定势, 进而形成企业共有价值观的过程。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只有转化为普通员工的信念, 才能成为企业实际的价值观。否则, 它不仅对企业没有任何裨益, 还会扭曲、损害企业的形象。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全体成员的信念的过程, 就是让员工接受并能够去自觉实践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 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举足轻重。企业文化强劲的公司, 都明确地向员工指出企业的要求。通过向企业员工灌输价值观, 使员工对企业价值观产生内心的共鸣, 把企业价值观转化为内心的信念。只有这样, 员工才能对企业价值观的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才会积极地把企业价值观付诸实践。

充分沟通是建立共同价值观的基础。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使员工对共同价值的思想在精神层面的得到充分交流, 把内心情感尽可能多而真实的表现出来, 在工作中更好的调整好自己的位置、行为和心态, 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感情。在企业外部, 要通过企业的对外宣传、服务、公益活动、员工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待人接物、品质修养等诸多方面更直接、真实、可靠的向外界传递企业所追求的共同价值观, 展现企业道德风尚、员工风采, 增强员工自信心和对企业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从制度文化切入

制度文化是从企业行为文化的具体表现中提炼出来的相对固定的规则总和。制度文化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和方方面面的总成, 不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所能大包大揽的。以企业文化为统领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在于它可以站在政治、政策和行业利益的高度, 辨识现行制度文化体系中的不足和问题, 从多角度对制度体系提出优化建议, 为制度的贯彻落实创造更好的内部环境。

制度文化的建立, 首先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 没有“破”, 就无所谓“立”。但旧制度往往根深蒂固, 破除旧制度就意味着侵犯了一些人与单位部门的利益, 矛盾、冲突不可避免, 担负着巨大的压力, 阻力乃至风险。“立”往往不被认可, 乃至被抵制和破坏。在这个过程中, 也就是企业新旧价值观交替之际,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适应发展的需要, 满足发展的要求, 必须服从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 积极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企业价值观向制度转化, 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价值理念转化的机制和体制, 将企业价值理念和已取得的文化建设成果用规章、制度固定下来, 执行下去, 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 又有制度的约束规范, 并运用于企业实践的过程。然而, 要打破常规, 优化制度却是一项长期存在的工作, 需要企业上下努力, 只有从创新观念入手, 打破观念、习惯、思维定势根深蒂固的影响, 才能达到目标。放眼全球著名跨国公司, 它们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强大持久的市场竞争力, 与组织模式和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程度较高密不可分。俗话说, 上行下效, 上梁不正下梁歪。好的风气总是由少数人做起, 最后变成多数人的一致行动。企业家和企业的领导者对属下员工行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是这方面的推动者, 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恪守自己所提倡的价值观, 带头身体力行组织倡导优良的日常行为, 并做出成效, 自然会影响、感染和带动更多的属下成员共同行动, 才能树立起一种良好的行为风气。

从行为文化切入

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是观念的更新和调整企业价值观向行动转化, 实现形神高度统一。企业价值观向行动转化, 就是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 将企业价值理念具体为企业和职工的行动, 通过企业和职工的行动展示良好企业形象, 并物化于企业产品的过程。

企业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政府, 社会各方面关系处理中所遵循的规则, 行为文化的主体是企业, 但实际上企业的行为文化是通过每个员工表现出来的, 其中起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制度, 员工素质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工作从行为文化方面切入, 运用有效手段来强化员工顾全大局、主动协作和增强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才能够在企业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积极进取、紧密协作的和谐氛围, 才能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不竭的内在动力。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行为文化方面切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适应企业所处内外环境变化的需要, 不断更新观念, 以带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调整。要在广大员工中强化创新观念, 不怕工作中出现失误, 就怕墨守成规, 不敢创新;要强化务实观念, 要求员工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平凡小事;要强化严细观念, 改变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和思维方式, 关注细节, 提倡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要强化诚信观念, 强调诚信是企业信誉之源、竞争之本、发展之基, 才能长久持续发展。其次,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促使少数人从众。良好的行为一旦成为风气, 就会对少数与此不一致的成员产生压力, 迫使他们和大家步调一致。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 促使少数人自觉地改变个人不良行为, 积极从众。

从品牌文化切入

品牌文化是品牌价值最核心的体现, 品牌文化蕴涵着品牌超越物质使用价值的价值理念、品位、情趣、情感抒发等精神元素, 是品牌价值内涵及情感内涵的自然流露, 是品牌触动消费者心灵的有效载体。品牌文化也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表现, 它要求企业在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强化精品文化意识,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技术创新、业务管理和质量流程体系,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切入的空间有限。而产品品牌和服务品牌的形式却是一个层面丰富, 过程更为复杂的环节,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品牌文化方面切入, 就是要通过塑造或整合品牌, 把产品从没有情感的物质世界带到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使品牌成为企业人格的象征和企业生存的符号, 为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创造条件。

企业的未来是由资源和文化决定的, 品牌是市场资源和企业文化的结合体。企业未来生存依赖品牌, 品牌的生命力注重企业在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的提升, 在于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的积累。因此,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品牌文化的有效切入, 应该把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作为经营方针进行宣传, 积极营造符合消费者心理的服务环境, 持续传播、演绎, 使品牌文化根植于消费者的情感世界, 强化客户和员工, 激励员工为提升服务品牌而更加注重日常行为。通过品牌价值观的培育, 通过对市场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品牌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从而建立顾客忠诚度, 形成品牌优势, 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 最终实现“名利”双收。

品牌文化不仅能使消费者对品牌增加好感度, 更能使品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塑造或整合品牌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公司“旗帜品牌”上, 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 使品牌家族成员之间能够相互支持, 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来进行品牌扩张。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均采取品牌整合措施, 如联合利华在护肤品领域收缩品牌战线, 树立“旁氏”品牌作为旗舰;宝洁公司近年来也开始缩减品牌数量, 将资源集中到自己的优势品牌上, 以取得更大的发展。中国石化近年来的竞争力不断得到增强, 成为世界第三大炼油公司和第五大石化公司, 其根本也在于面向市场化、国际化经营, 推行品牌整合战略。

统领工会工作 篇8

一、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指引住房保障工作

住房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和重要的民生问题, 政府有责任、有义务保障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居住权利。加强住房保障工作, 解决住房民生问题,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 正是体现了发展为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住房保障工作必须以“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为指引, 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 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力, 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让利于民。

问需于民, 就是要切实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居住需求, 积极探索住房保障新机制, 确保保障性住房民心工程落到实处。近年来, 南通市持续开展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 2008年市区进一步把调查对象扩大到人均月收入1000元以下、人均住房面积2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 摸清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的底数, 为科学调整住房保障政策、科学编制住房保障规划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针对市区部分享受廉租住房租金补贴家庭提出的实物配租需求, 市政府及时采取在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中配建以及从二手房市场收购等方式, 筹集廉租住房房源143套, 首批40户有廉租住房实物配租需求的低保无房家庭优先得到安置, 实现了低保无房家庭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应保尽保”, 提前一年完成了省政府要求的工作目标。

问计于民, 就是要决策民主、管理民主,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住房保障政策的制订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 有效保证政策设置和实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2005年, 我市通过集思广益, 把廉租住房保障覆盖面从城市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比国家要求提前了三年。

让利于民, 就是政府要加大对住房保障的投入, 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群众。近年来, 我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功能, 为住房保障全面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随着住房保障面的拓宽和保障标准的提高, 市财政也逐年加大对住房保障资金的投入。从2003年起, 每年由市财政安排足额资金用于住房保障, 市财政累计直接投入住房保障政策性补贴3.1亿元。

二、必须以“住有所居”的工作目标考量住房保障工作

“住有所居”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而住房保障则是解决住房民生问题最切实有效的途径。实现“住有所居”不是苛求人人有住房, 而是要保障人人有房住。围绕实现“人人有房住”的住房保障目标, 要注重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科学设定保障方式。住房保障就是要保障那些住房困难而又没有购房能力或者购房能力较弱的居民, 并且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 采取适当的保障方式, 合理分配公共资源。近年来, 我市在着重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同时, 兼顾特殊住房困难群体, 在进城务工农民、新就业大学生住房等问题上积极探索新路子, 把住房保障的触角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延伸。2002年至今, 市区累计建设职工公寓达10多万平方米, 先后解决了13余万外来人员的居住问题;提供公共租屋1万平方米, 帮助新就业大学生解决居住困难。我市还把解决城镇拆迁家庭住房问题纳入全市住房保障系统, 通过“限房价, 拍地价”的方式建设拆迁安置房, 较好地满足了被拆迁居民的安置住房需求。通过几年实践, 逐渐构建了“六管齐下”的住房保障模式, 即对低收入家庭中的特定住房困难家庭采取廉租住房实物安置结合租金减免方式保障;对低收入家庭中无购房能力的住房困难家庭采取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方式保障;对低收入家庭中有一定购房能力的住房困难家庭采取提供经济适用房方式保障;对有购房能力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采取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补贴方式保障;对新就业大学生及其他特殊住房困难群体采取提供公共租屋方式保障;对拆迁安置户提供拆迁安置房方式保障。在这一模式下, 我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保障全覆盖。

二是科学设置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 必须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防止因为分配的不合理形成新的不公, 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 我市逐步建立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二级审核、诚信申报和三级公示制度;建立了脱困对象退出制度, 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 年度复核, 使因经济收入和住房条件改善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退出保障序列。

三是科学确定保障标准。住房保障的标准要力求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步提升, 住房保障的覆盖面要力求与居民人均住房水平同步拓展。2006年始, 我市市区连续三年三次扩大廉租住房保障受益面, 廉租住房补贴对象放宽至人均月收入750元 (含) 以下且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20平方米 (含) 的城市家庭;对申请廉租住房租金补贴的低收入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 在全省领先。经济适用房政策性补贴标准由最初的200元/平方米, 提高至460元/平方米。

三、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住房保障工作

我市近几年来住房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坚持改革创新。南通市区是全省最早实施住房保障政策的地区之一, 从1992年始实施解困房政策, 此后陆续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安居房等, 1999年开始探索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至2008年基本形成“六管齐下”的保障体系。其间, 不断创新政策, 如根据需要将经济适用房保障由“补砖头”变为“补人头”, 即由供应经济适用房变为发放经济适用房政策性补贴;再由“补人头”变为现在的“补砖头”和“补人头”双补并举, 充分满足保障对象的需求。据统计, 目前我市市区已经有近15%的家庭得到了各类住房保障实惠。住房保障“南通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经验, 先后在联合国人居会议、建设部和省有关会议上多次进行介绍, 获得多项荣誉。诚然, 受资源条件和历史欠账因素的制约, 住房保障工作任重而道远, 还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 需要我们努力破解。

一是在保障房源筹集上要有新突破。住房保障要有一定的保障性房源作支撑, 否则就会成为无米之炊。同时,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也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一是建, 财政投资, 在商品房中捆绑配建。二是买, 从二手房市场收购小套型住房作为补充。三是腾, 对拥有住房的保障对象, 鼓励其将房屋使用权交由政府处置, 发放全额补贴。四是换, 鼓励保障对象以原有房屋产权与经济适用房实施产权置换, 将原有房屋充实保障房源。此外, 筹集廉租住房房源还可以借鉴尝试吸纳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经验, 把拟建廉租房提前卖给社会投资者, 再由政府长期反租, 财政贴租, 期满后允许其产权上市, 使财政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二是在住房保障资金统筹上要有新突破。住房保障要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应加大住房保障投入。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将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 实行财政专户储存, 规范运作, 专项使用, 并采取财政兜底办法, 形成住房保障资金长效管理机制。要积极创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融资平台, 建立地方政府投资的公共住房建设单位, 通过享受各种优惠政策来承担市场机制失灵下的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是在住房保障政策完善上要有新突破。围绕让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的目标, 合理调高对低收入的划定条件。对有一定购房能力的经济适用房保障对象, 鼓励其采用共有产权模式改善住房条件。提供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 以低于市场租金但高于廉租住房租金的标准配租给“夹心层”, 使经济适用住房由只售不租向租售并举转变。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保障条件、保障标准动态管理机制。坚持与时俱进, 树立让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理念, 合理加大保障力度。综合考虑政府可支配财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平均住房水平和市场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 建立住房保障准入条件、保障标准测算的“数学模型”, 逐年自动调整, 实施动态管理。

统领工会工作 篇9

一、当前海洋工作的基本形势

我国是海洋大国, 海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空间和资源。当前, 海洋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发展速度一直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 929亿元, 比2006年增长15.1%,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1%。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46∶49, 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 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和转移, 沿海的区位优势日益突显, 许多行业的大型项目纷纷投向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土地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围填海需求, 也提出了规模宏大的围填海规划和设想。近年来, 沿海各地围填海活动呈现出速度快、面积大、范围广的发展态势。

大规模的海洋开发活动尤其是围填海活动在促进沿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用海矛盾日益突显。岸线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严峻, 生态系统平衡状况持续恶化。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看, 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解决资源短缺、化解污染威胁、拓展生存空间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开发海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要加强海洋调查评价和规划, 全面推进海域使用管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开发和经济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实施海洋开发”战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新部署, 要求海洋领域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8年2月, 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海洋事业发展的目标: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以上,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海洋开发趋于适度、有序,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近岸海域污染恶化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监控。

当前海洋工作发展的形势对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来说, 既是重要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加强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显得十分必要而紧迫。

二、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总体状况

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中一项基础性技术工作, 在海洋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环节, 是贯彻海域使用管理和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程序保障, 是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是实现海洋行政管理科学化不可或缺的技术依据。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直接关系到海洋行政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 对科学合理用海、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海域使用论证应当说是一项较新的制度, 是一项近年才开展起来的工作。《海域使用管理法》出台以后, 海域论证工作在全国得到了全面的推进。国家海洋局先后颁布了海域论证的基本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 总体上为我国开展海域论证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比较系统的政策与技术依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作为用海审批的主要技术依据,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广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海域论证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以后, 海洋环评工作开始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国家海洋局在推进海洋环评工作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制定和完善了涉海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审核制度, 组织制定了海洋环评技术标准, 推进了海洋环评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在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重点突出了海洋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评价, 海洋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得到了不断加强和落实, 对促进海洋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态、提高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 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队伍不断壮大, 全国开展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的人员约有3万多人, 已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较高、专业结构相对合理、力量较强大的从业人员队伍。 (2) 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得到不断提高, 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取得了丰富的技术成果。 (3) 在海洋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已离不开这支专业队伍的支持和协助。 (4) 各资质单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品牌, 竞争能力和优势不断加强。

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的评审评估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 各地区、各部门都比较重视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的科学性, 把评审评估作为重要的一道“闸门”, 切实把好报告书的质量关。国家海洋局和山东省专门成立海洋咨询中心来开展评审评估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 采取严格的方法和措施, 严把审查关。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成立三年多来的工作在海洋系统内外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报告书的质量逐渐得到重视并有了明显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海洋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的推动下, 许多资质单位加强了内审管理和质量控制, 积极扩大技术队伍, 改善专业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一些单位还加强科学研究, 有不少开拓和创新。地方海洋部门也在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的影响下在评审程序、方法和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改进和完善, 不断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努力。

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在工作中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 获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 精心挑选评审专家, 确保专家队伍过硬; (2) 召开专家组预备会, 确保专家明确评审要求; (3) 踏勘工程现场, 确保专家具有直观深刻的认识; (4) 保证评审时间, 确保专家充分发表意见; (5) 细化专家评审意见, 确保评审不走过场; (6) 慎提技术审查意见, 确保为主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7) 努力追求质量, 确保科学客观公正; (8) 倡导服务精神, 确保实现和谐海洋。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各地区、各部门学习和借鉴。

但是, 从当前我国整体发展形势和格局来看, 目前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总体水平尚不能适应当前海洋工作的形势和要求。例如, 论证和环评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有待加强, 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资质单位内部管理仍比较涣散, 报告书编制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咨询服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评审专家责任心不强, 一些地区评审“走过场”现象仍较为严重。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海洋主管部门的形象, 制约了海洋开发的科学决策和管理, 也阻碍了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的措施和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 不断改进和完善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 提高为海洋开发和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急切的任务。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围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 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坚持服务质量和水平第一的原则, 通过建设项目选址和用海方式的比选和优化, 实现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前, 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理清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首先是要理清思路, 坚持正确的方向, 在海洋开发与保护中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 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应当正确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科学论证, 加强保护, 保障海洋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 坚持环境优先的原则。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空间资源紧缺, 环境压力加大, 在全国来讲更应以环境优先作为表率, 必须坚决制止以牺牲海洋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做法, 在开发中注重保护, 以保护控制开发。 (3)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原则。要紧密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和海洋管理政策等, 禁止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发展, 促进海洋产业升级,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2. 转变观念, 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在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中, 要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1) 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和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认识从单纯的审批文件向项目审批依据、项目设计和建设依据、主管部门监管依据并重的方向转变; (2) 从单纯的报告书质量评审向报告书质量和项目可行性评审并重的方向转变。要积极促进和引导工程建设在项目选址、平面设计、用海方式、用海面积、环保措施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促进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

3. 加强管理, 努力提高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的质量和水平

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观在海洋领域的贯彻落实。一方面各级海洋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提高政策的指导性和监管的水平;另一方面各资质机构也要加强自身建设, 建立健全资质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和制度,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要强化报告书编制的技术负责制, 建立健全报告书编制质量的考评和奖惩办法。要开展海洋资质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培训, 切实提高资质机构重视质量和责任的意识。要深入而系统地对资质机构从业人员进行海洋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培训, 充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4. 统一规范, 切实提高报告书的评审质量

报告书评审是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科学性的最后关口, 把好评审质量关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提高报告书的评审质量, 制定和完善全国统一规范的报告书评审程序、方法和技术标准。加强对地方评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定期开展地方评审质量监督检查。加强评审专家的管理, 建立评审专家的培训和绩效考评制度。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 优化专家队伍结构, 创造宽松环境, 鼓励专家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 充分发挥专家对技术的把关作用。

5. 积极引导, 加强资质机构的联合和协作

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质量不高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恶性竞争。一方面需要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来加强管理, 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行业自律来加以解决。通过成立行业自律组织, 建立自律机制和制度, 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 规范咨询服务市场和取费标准, 建立和形成公开、公平、有序竞争的海洋咨询服务市场。同时, 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加强海洋资质机构间的交流和合作, 为合理有序竞争创造基础和条件。要建立健全海洋咨询服务机构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坚决取消和淘汰违规操作、不负责任的机构和人员。

6. 创建科学、客观、公正地开展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科学、客观、公正地开展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贯彻执行的方针和政策。一方面要通过行政手段, 积极建立健全按照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开展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的机制和制度;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宣传, 促进舆论和社会监督, 积极倡导有利的工作环境和氛围。当前强化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是海洋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于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来讲, 其核心就是要形成科学、客观、公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关心海洋发展, 支持海洋开发, 促进海洋保护, 实现和谐海洋, 需要的就是科学、客观、公正的精神。

统领工会工作 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森林资源,林业管理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 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 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是为生态建设和林业工作确立的新目标、提出的新要求, 充分体现了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林业既是一项基础产业, 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 它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林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

一、当前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认识问题。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森工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指标, 使“重采伐、轻培育、轻保护”的倾向没有根本扭转。二是认识偏差。把保护和利用对立起来, 认为搞生态建设, 就要停止产业发展, 使资源管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三是群众对保护资源认识不足。眼前利益的诱惑抹杀了资源保护意识, 林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主体作用在短期内难以充分体现出来。

(二) 体制问题。

为建立现代林业资源管理制度, 吉林省各森工企业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收到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政企分开不彻底, 出现了“四不像”的资源林政管理体制, 管理部门多, 部分管理职责不清, 致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与预期相比, 有很大差距。

(三) 资源数量、质量和利用问题。

资源总量不足, 质量下降, 林业经济增长对林木资源的依赖性强, 林业发展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低,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资源利用率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一是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森林资源总量锐减。虽然天保工程实施后, 木材产量逐年递减, 但仍超出现有资源的适宜承受能力。二是由于森林培育明显滞后于采伐利用, 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很严重。三是缺乏有效的采伐管理手段, 采伐作业粗放, 以销售原木及初加工产品为主, 产品附加值低, 造成林木资源浪费。四是林地资源利用率明显偏低, 森林资源的整体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四) 资源保护手段问题。

资源保护手段落后, 按照建设现代林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方面, 预测预报能力相对薄弱;重防治轻预防的倾向仍然存在, 没有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真正纳入到林业生产全过程, 在采种、育苗、造林、抚育、采伐等环节缺乏预防措施, 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严重, 影响了资源质量。在森林防火方面, 目前的防火力量和技术手段还无法适应“防大灾、救大火”的需要。

(五) 资源管理的深层次矛盾问题。

随着林区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生态公益和林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人们对森林资源量和质的要求都明显提高, 而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导致资源占有和资源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 毁林开垦、过度放牧、矿业单位侵占林地、无证烧炭等破坏森林资源的势头难以从根本上遏制。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努力实现严格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全球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 其实质主要是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一) 要解决认识问题。

一是充分认识森林资源管理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新时期的林业建设中, 一定要充分认识森林资源管理在生态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在生态文化培育中的突出作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必须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数量,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优化森林资源结构, 建立和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二是摆正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统筹兼顾三大效益。林业的基本属性和内在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建立起完备的生态体系, 满足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态公益和精神文化需求, 才能腾出更多的空间和更大的余地, 来发展林业产业;只有建立起发达的产业体系, 既满足了社会和人们对林产品的需求, 又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才能更好地支持、保障公益事业的发展,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二) 要解决体制问题。

解决体制问题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根本, 要通过加快改革步伐, 彻底明晰产权, 形成长期、稳定、可靠的产权制度和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要使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 使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 明确管理者、经营者及其职责范围;要使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 政府负责确立本地区发展战略, 充分行使管理职能, 企业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要放下包袱, 确立主业, 专心经营。

(三) 要解决资源数量、质量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

一是国家要一地一策, 针对不同的资源状况, 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森林采伐方案和森林培育方案。实施森林经营工程, 建立森林抚育经营补贴制度, 加大森林抚育经营资金的支持力度, 优化森林结构, 改善森林健康状况, 增强森林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减少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 确保现有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步增长, 以适应生态建设的需求。二是科学利用森林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避免资源浪费, 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载体。要合理地强化森林资源的供给约束, 激励企业改革生产技术, 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有限的林木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逐步形成产成品的高附加值经营。并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 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速度、质量、结构和效益相统一, 满足人们对森林资源的生态需求、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 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 要解决资源保护手段问题。

要加快科技创新和高科技手段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中的运用, 增加科技含量, 增强森林资源及其灾害的监测能力。切实加强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 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为建设现代林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 要逐步解决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 通过反复灌输、正面引导、反面警示等方式, 激发林区群众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观意识, 使他们的主体作用逐步发挥和显现出来。二是坚持依法治林, 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搞好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强化素质, 做到依法行政, 严格执法;全面规范执法行为, 不断提高执法效能, 切实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盗伐滥伐、乱挖滥采、滥捕乱猎、乱垦滥占、无证经营、非法收购等违法犯罪行为, 保证森林资源正常管理秩序。

参考文献

[1] .贾治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努力把我国林业推向又快又好发展的新阶段[J].林业经济, 2006

统领工会工作 篇11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应邀出席江苏新闻出版(版权)工作专题研讨班开班典礼时说: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_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闻出版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新闻出版方向,切实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定和文化安全;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进—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闻出版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新闻出版体制、机制。

蒋建国出任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

日前,中共中央任命蒋建国同志为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任命蒋建国同志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蒋建国,男,汉族。1956年12月生于湖南汉寿,籍贯湖南桃江。1977年9月参加工作,197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工业外贸专业毕业,工学硕士。历任湖南省湘潭市委副书记、市长;湖南省邵阳市委书记;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全国出版界向四川灾区捐赠860万元图书

11月6日上午,由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发起、联合组织,向四川地震灾区青少年捐赠图书活动启动仪式,在“5·12”大地震极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擂鼓镇胜利广场举行。这次捐赠图书活动以“呵护心灵成长,重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目的在于通过向地震灾区的广大青少年捐赠优秀读物,为地震灾区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活动所捐赠的图书,是从近几年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据悉,这次活动得到了全国出版界的大力支持,共捐赠价值860万元的图书,这些图书将分别赠送给100个安置点和中小学校。

孙寿山:让民营文化工作室“浮出水面”

11月7日和11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带领调研组对民营文化工作室开展专题调研。在调研工作中,孙寿山肯定了民营文化企业在出版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说,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文化工作室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出版产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前图书市场的空前繁荣,离不开民营文化工作室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民营文化工作室在文化创作、生产、流通与传播方面作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民营文化工作室良莠不齐,扰乱出版发行秩序的问题也长期存在,亟待规范。对于民营文化企业,总署将在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引导、规范、整合以民营工作室为代表的社会出版资源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让其“浮出水面”,名正言顺地成为出版产业体系的一分子,同时纳入政府监管体系,兴利除弊,使其合法合规地规范运行,更好地为发展出版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服务。

新闻出版总署与法国拉加代尔集团签署备忘录

法国桦榭集团进入中国20周年答谢酒会11月11日在京举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代表总署与桦榭集团母公司——拉加代尔活力媒体集团执行总裁迪迪尔·奎罗特共同签署期刊人才五年培训备忘录,并接受拉加代尔集团捐赠的100万元人民币,这些钱将用于在四川灾区建设一所希望小学。此前,李东东还会见了拉加代尔活力媒体集团代表团一行。最高法院提出五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重点

11月10日下午,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同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座谈时,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五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重点工作,即:

在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努力加强司法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司法水平和司法效率,强化司法为民意识;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审判体制和工作机制,优化审判资源配置,简化救济程序;继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工作,统一司法标准;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法官队伍素质,增强司法能力。

哈珀·柯林斯暂停纳新以“减压”

统领工会工作 篇12

一、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加强思想观念创新

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和渠道也发生了变化, 面对新任务, 新要求, 我们党组织特别是政工干部, 必须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增强创新意识, 跟上时代的步伐, 冲破思想禁区, 摆脱传统的思维定势, 处理好加强与改进,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改革和创新中提高, 在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中发挥作用。观念的背后是利益, 我们必须把观念与利益结合起来。这样, 新观念才能被职工所接受, 例如, 把市场和职工利益联系起来, 职工就能树立起市场观念, 把竞争和职工利益联系起来, 职工就能树立竞争观念, 把效益与职工利益联系起来, 职工就能树立效益观念, 同时我们还必须引导职工正确的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关系,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关系, 使干部职工从切身利益上关心工作, 做好本职工作。

二、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加强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 具有原则性、灵活性、群众性、大众化的特点。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高”、“大”、“空”现象, 很容易使职工产生低触情绪, 从而影响工作质量。因此, 我们要牢牢把握大局, 不断研究形势变化, 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研究党的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任务。1、我们必须破除那些陈旧观念, 积极探索适应新形热发展的教育内容, 研究新形势, 解决新问题, 站在时代的高度,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和分析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做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南。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 学习要紧贴党的中心工作, 把握时代脉膊, 让群众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 合拍时代主旋律。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创新, 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紧跟形势需要, 使其具有深刻的感召力。

三、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加强方式方法创新

1、说服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形式。

它必须建立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基本态度上, 必须坚决摒弃“假大空”的形式主义和“一刀切”的主观主义, 从现实生活的实际而不是从“本本”出发, 从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工作生活出发而不是从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发, 从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出发而不是从上级领导的讲话出发;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讲清问题、剖析热点、化解难题, 坚持对症下药、因人施教,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引导、理顺情绪、鼓舞斗志工作, 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才能收到事半功的效果。

2、示范引导是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

针对现阶段先进典型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减弱, 必须增强示范引导群众效应。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 带头向先进典型看齐, 带头实践自己宣传的主张, 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表率, 真正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其次要善于发现体现时代精神、紧扣时代脉搏、植根于人民群众、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 并且要实事求是地宣传典型, 教育人们正确对待先进典型, 形成一个热爱先进、支持先进、尊重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3、提供服务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服务的。要坚持“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保护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 把干部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 把干部群众的创造力发挥出来, 真正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 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 把关心和服从群众的各项政策和举措落到实处。

四、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加强体制上的创新

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首先, 要明确责任, 制定目标, 实行党委统一领导, 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 党政工齐抓共管,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其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如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的优势作用, 这是我们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其关键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因为创新出活力, 创新出实效, 创新促发展。

上一篇:课证一体下一篇:网络教务管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