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一体

2024-06-12

课证一体(通用5篇)

课证一体 篇1

摘要: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文章就民办本科院校“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 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研究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过程中人才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教育成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民办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的竞争及严峻的就业形势, 民办本科院校从用人单位及高校学生自身需求出发, 推行“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含义及特点

(一) “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含义

“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是指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以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为导向, 寓“证”于“课”、寓“课”于“赛”、“课证赛”相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育人模式。

这一模式将专业课程体系与岗位资格证书、技能比赛三者有效结合起来, 融课程、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 学生通过学校相关课程的学习, 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参加相关职业证书的考试, 获取证书之后参加相关的技能大赛, “以赛促训、以赛促学、课证赛相融合”。

(二) “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特点

“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是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 具有以下特征:

1.“课证融合”。

即在教学中立足专业课程, 将岗位资格证书考试贯穿于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 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学生需求相一致,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 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2.“课赛融通”, 是在紧密结合专业课程及课堂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竞赛的方式, 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练习。

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课证赛相结合”, “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将教学做一体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考证促进学生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提高;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育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职业化需要。

二、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实行“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增长对于知识和科学的依赖程度大大增加,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贴近社会需求, 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一) 有利于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规定一些技术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行业持证上岗。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我国高校适时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时代的需要。民办本科院校实行“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是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二) 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做好就业择业准备

时代在发展, 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下, 许多在校大学生加入“考证”大军, 高校出现了“考证热”现象。为了考证而考证, 学生们很少将专业、资格证书、就业系统联系起来, 学习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是在了解市场行业需求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 有目的、有重点地在老师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理性地考证。这一模式使考证与专业相一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了相关知识还获得了入行的资格, 为今后的就业、择业打好基础, 做好准备。

(三) 有利于民办高校提高自身竞争力

民办本科院校办学机制灵活, 在专业开设及课程设置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性,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 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民办本科院校中实行“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既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同时通过专业课程的规划与设置, 引导学生进行资格证书考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通过比赛促进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有利于为学校塑造良好的社会声誉, 可以提高学校自身的竞争力。

三、在民办高校推行“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建议

(一)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采取“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模式

民办本科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这就需要学校的育人模式与社会需求接轨, 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以学生为本, 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在加强专业基础课教育的同时, 结合学生就业、创业、择业等需要搭建考证平台, 增强其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模式, 实现“以岗促证, 以证促教、以教促学、以学促赛”。

(二)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教为主体, 不能充分地重视学生需求, 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关注度不够, 导致学生的“学”与“用”相脱节。要克服存在的问题, 高校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 转变教学方式, 根据社会及市场需要, 整合教学内容, 加大

实践课程的比例, 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拓展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课程之间的协调性、联系性, 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2. 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充分利用专业课的优势, 将部分专业

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挂钩,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考证、就业目标。在专业教育之外积极地开展、建立以学生专业发展、学习为主的第二课堂, 以专业性活动为主导、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形成与第一课堂相贯通的校园育人环境。

(三) 提高师资水平, 加强教师资源的共享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要构建“课证赛”一体化育人, 首先要提高承担教学主要任务的教师的知识水平及职业素养。

1. 加强对专职教师的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专职教师是民办本科高校教学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推行“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 更要充分信任、依靠广大教师,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激发他们身体力行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提高教师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为教师多提供进入企业实践的机会。

2. 加强教师资源的共享。

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师资缺乏、资金不足等问题。专业课教师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 但是实践经验欠缺, 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在自身资源基础上和其他兄弟院校组成“互助组”, 实行教师资源的双向流动, 补充教师数量, 还可以积极引进政府、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拓宽学生的视野。

(四) 理论结合实践, 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大赛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 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1) 民办本科院校要做好以下工作:

1. 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全国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强化知识,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从学生的专业岗位实际需求设置竞赛, 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全国性的技能大赛, 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创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商业联合会举办的“品牌策划大赛”等日益引起高校及社会的关注。民办本科院校要抓住这一契机, 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与, 塑造、提升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2. 组织开展各专业层次的校内比赛。

全国性的比赛参与人数有限, 有其局限性。民办本科院校可以立足本校专业课程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层次的校内比赛, 如:山大商务学院会计学院举办的“点钞大赛”、山西工商学院“金点子”创业大赛等。比赛的举行不仅给学生们提供了锻炼专业技能的平台, 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五) 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保证“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的顺利实施

任何制度的高效执行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民办本科院校实行“课证赛”一体化育人模式, 除了高校自身的努力外, 还必须依靠外界力量的扶持。首先, 国家要进一步推行、完善对民办本科院校的帮扶政策, 为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办学、实践环境;其次, 社会团体及各企业单位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应加强与高校的联系, 促进高校与企业的产教结合, 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2].别敦荣, 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2 (1)

[3].刘莉莉, 张歆.民办本科院校竞争力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 2010, 8 (1)

[4].杨琳芳“.课证融合”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11 (1)

[5].薛新巧.浅论职业技能大赛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J].职业时空, 2012, 8 (5)

[6].赵书朵, 周云旭, 陈云生.浅析学科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11 (12)

[7].张慧明, 孙少勤.基于课证融合的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2)

课证一体 篇2

从教育部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开始,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就一直在争议中调整, 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后, 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慢慢体现出了专业的特点和优势, 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一) 专业定位不清晰

电子商务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个学科交叉型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定位, 这个专业的建设肯定是有问题的。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全面, 忽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限制, 想把学生培养成既懂“电子”又懂“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的现实, 同时兼顾了两个方面, 可能会造成学生没有“专长”。电子商务专业应该结合区域经济特点, 把行业企业的应用融入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有自己的专业方向, 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专业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综合素质比较高。

(二)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从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 自己也正处于摸索学习的阶段。现在虽然有一部分电子商务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 但按照传统的评价师资力量的指标来说, 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低学历和低职称是公认的事实。另外, 由于学校的制度和企业人士之间的期望差距太大, 想从行业企业一线的员工中聘请相关人士进入到课堂难度也很大, 导致企业最新信息难以通过这样的途径传授给学生。虽然高职教育中规定了一定比例的企业兼职教师进入课堂, 但真正实施过程中, 各个学校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困难。

(三) 实践实训环节不够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普遍理念是校内实训室建设的软件模拟实训环节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践环节相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做得还可以, 软件模拟实训教学可以融入到人才培养中, 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训环节中还是比较欠缺, 多数都只是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基地的协议, 这些都是表面性工作。要深入到学生进入企业该如何进行安排实践实训这一层面就很困难了。因此, 导致学生在实践实训环节中以软件模拟为主, 但效果欠佳。

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岗位需求及定位

学院培养的人才始终以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漳州市临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 紧密围绕厦门湾经济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通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电子商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按该行业的名字分别说, 即网络技术人才、商务人才和其他类人才。而需求较大的是技术类, 其次是市场营销, 再有就是其它类的职位了。技术类的职位包括首席技术官CTO、首席信息官CIO、技术总监、经理、高级软件工程师、系统管理员、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师、网页设计/制作网站编辑、系统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市场营销类职位包括销售经理、渠道管理、销售主管、销售代表、校园电子商务专员、电子商务主任、市场策划人员和外贸业务人员等。其他类别的职位包括物流人员、人事、行政、财务等。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企业对以上类别的人员需求数量不仅看涨, 在要求上也更高更全。而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行业的完善过程会日益增多, 对欲入行者也昭示着更多的希望与机遇。

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岗位分析可以看到, 我们要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实施差别化的教学, 从而实现与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无缝”对接。现在社会上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认识趋于一致的观点是属于商业学科。学电子商务, 技术层次的东西, 限于知道、理解, 重点在“商务”上。明确了电子商务学科的性质, 还需要进一步细分, 毕竟“商务”的范围过于笼统。电子商务中的“商务”可以分成三个方向:企业行政管理方向、营销方向和外贸方向。

因此, 电子商务专业的定位是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 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开拓与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与观念、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经验和能力, 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 从事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商务活动及其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 设计依据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依据是通过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 起点是行业和企业的调研, 即岗位工作与任职要求。因此, “职业岗位、专业技术课程、职业资格证”是“岗课证”的三个内涵要素, “岗位技能训练、工学结合课程教学、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实施, 是“一体化”的内涵。“岗课证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是:盯住岗位, 瞄准证书, 对接课程, 渗透职业素养教育, 扩大校企合作平台, 实施精细化教学质量管理。

(二) 实施运行思路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建设过程中, 经管类专业以“岗课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新生从入学经过完整体系的课程培养到就业, 成为职业人和社会人, 要经历以下过程。

1. 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在一年级完成, 课程主要有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济应用数学、实用英语、公共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经济应用文写作等, 主题训练项目有入学教育、军事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指导等。本阶段为基本能力培养阶段, 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 专业课程学习阶段。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完成。主要有电子商务类课程8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3门、网页与网站设计类课程3门、外贸类课程4门、物流类课程3门, 通过这十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使学生基本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 具备本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具备初步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初步具备中小型项目或任务的实施能力, 为后续综合实习做好准备。本阶段学习与训练的主要特点是“学中做”。

3. 综合实践阶段。

在课程体系中, 设置了以项目驱动或任务导向的方式进行的电子商务综合实训项目, 这样一阶段的学习主要在大三上学期内完成。包括了计算机网络应用综合实训、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网络营销综合实训、电子商务贸易模拟综合实训、物流设施设备的操作实训、网站与网页设计综合实训实践项目和电子商务创业项目, 这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大特色, 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与训练十分关键,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岗位能力的提升。本阶段学习与训练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 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 为下一步的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做好准备。

4. 顶岗实习阶段。

顶岗实习时间不低于半年, 顶岗实习在企业进行。这个阶段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 学生将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 在企业从事真实项目的实施, 毕业后可直接在对应的岗位就业。这个阶段的训练项目还有社会综合实践、毕业教育等。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完整课程体系的培养, 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与岗位能力, 并通过学习, 主动设计、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最终完成从新生向纯粹的职业人, 再从纯粹的职业人向完善的社会人的转换。

四、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设计

(一)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思路

目前中国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内在矛盾和培养社会电子商务岗位需要专业性、多元化的人才, 为了实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与企业电子商务实际应用“零距离”, 与就业岗位实现“零适应期”。结合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三年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 以“一条主线”、“二元模式”、“三大模块”、“四大平台”、“五个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模式为设计核心思想, 设计电子商务专业新的课程体系。

(二) “能力进阶”式的课程体系设计模式

根据电子商务行业企业的职业典型工作, 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参照国家电子商务师职业标准, 进行系统化设计,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 以任务为载体, 分段实施、能力递进式的电子商务服务“四阶段”专业技术课程体系, 按基础能力培养、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安排专业与实践教学。 (如图1)

五、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可以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 增强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 新教学方法的摸索等, 能够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和教学水平。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 构建适合学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在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陈文林, 等.“三位一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与职业规划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8) :31-32.

[2]焦华, 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族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6) :197-190.

[3]方玲玉, 等.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三维一体,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12) :137-141.

[4]刘春艳.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9 (1) :105-107.

[5]解方文, 等.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2) :359-360.

课证一体 篇3

1 实行“课证岗”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意义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刚刚起步, 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还很少, 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优质课程建设还处在萌芽阶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不同职业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高职生源和智能的差异性又大, 所以高职更需要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课程;而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它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人才培养的职业化, 主张课程与考证项结合, 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加强和重视对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不但对高职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组织形式具有意义, 而且对课程设计所隐含的价值观和取向, 如课程观、学生观和知识观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课证岗”一体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

(1) 职业证书种类繁多难以取信

目前, 许多院校都开设了涉外旅游专业, 但社会上的相关证书种类繁多鱼龙混杂, 存在认可度不高、对学生考证目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2) 课程体系仍以理论性教学为主

目前仍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沿用本科教材及教学体系, 一味追求课程内容的难度而忽视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与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道而驰。

(3) 实训基地不完善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实训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 因此, 凡是开设该专业的高职院校应配备良好的实训环境, 但由于资金、场地、政策等方面的局限性, 一些院校忽视该环节而仍沿用传统的教室为学生开设实训课程。

(4) 评价方式不合理

如今大多数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还是采用传统的百分制作为考核标准。期末考试仍以试卷答题的笔试传统方式考核, 这样更多的是以教师的主观标准来评判。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体现学生的参与性, 没有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忽视了学生反馈的环节没有真正达到实训考核的目的。

3 深化职业教育“课证岗”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探索

(1) 研究如何完善“课证岗”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从2009级涉外旅游专业学生起我院综合考虑了高职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和考试的含金量, 并以“课证岗”一体化教学为教学目标最终确定主推三项职业资格考试证书即“餐饮服务技能证书 (中级) ”、旅游饭店职业英语等级证书 (初、中级) 和“导游证”。同时鼓励学生参加酒店前厅服务技能证书 (中级) 、酒店客房服务技能证书及导游职业资格证书 (英文) 资格考试。

(2) 完善基于岗位工作能力的“课证岗一体”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旅游行业所涉及到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我院涉外旅游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领域不同的学习情境, 能经历旅游行业真实和模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 经历酒店及导游服务工作全过程, 最终实现对该学习领域课程所对应的实际应用技能的掌握。

(3) 制定以考核学生职业技能为主的一体化考核方案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将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实现“课”、“岗”、“证”一体。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紧密结合, 转变以理论知识检测、笔试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 我院坚持把课程考核与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如:考核“餐饮服务实务”课程时, 既有餐饮服务知识的考核, 还要考核餐饮服务技能, 有机整合知识与能力, 并且与国家劳动保障部的“餐厅服务员”考证结合, 探索以考证代替考试的新型考核方式;考核“导游实务”课程与“导游英语”课程时, 除了平时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导游服务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 在期末按照导游职业证书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突出职业能力考核;考核“酒店英语”课程时, 期末则按照饭店英语等级考试标准进行口试和笔试的考核。探索课、岗、证一体的教学模式、过程考核的体现, 最终完成取证。

(4) 研究如何建设一体化优质核心课程及教学资源

根据学生在不同行动领域所需掌握的核心能力重点打造核心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授课内容、方式与职业技能考证相结合。我院将《餐饮服务实务》、《酒店英语》、《导游实务》和《导游英语》等四门课程建设成为优质核心课, 并邀请行业和企业专家共同编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四门课程的校本教材, 同时同步进行对该4门课程的课件开发与制作, 这样有利地把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导入教材内容。

(5) 调研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研究如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能胜任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实习操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我院不断提升教师的资质, 目前我系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100%, 职称全部为中级以上、副教授2人、讲师5人, 均为有着多年高职英语教学和管理经验。同时我院积极探索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为实施涉外旅游专业“课证岗”一体化教学创造条件, 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使学院逐步拥有一支能够胜任各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6) 校企合作共同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为“课证岗”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院校内建有津川现代商务酒店实训基地以及餐饮服务学训室、客房服务学训室、模拟导游学训室、旅游业务学训室及视听说学训室, 能够满足学生酒店餐饮及客房服务岗位技能实训、导游业务及英语语言实训教学的需求。津川现代商务酒店各项设备基本齐全, 环境优雅。学院还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施, 构建校内酒店实训基地并同校内学训室形成配套合作, 构成完整的校内酒店实训场景。

4 小结

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课证岗”一体化教学, 是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胜任能力,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教育, 并将职业资格作为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推行“课证岗”制度, 深化“课证岗”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成为目前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摘要:为了顺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要求, 天津现代职业学院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该院涉外旅游专业为例, 探究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岗”一体化课程建设方案, 分析了目前涉外旅游专业“课证岗”一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从教学模式、教学团队、教材选取、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解决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难题。

关键词:“课证岗”一体化课程建设,涉外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毕明生.高职“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2]伏六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4]李淼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5]马红英.基于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课证一体 篇4

关键词:鉴定模式,课证融合,课程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 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 不宜过深过多, 职业资格标准是岗位能力的体现, “课证通融”就是要在分析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 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进行设计, 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一对接, 将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进行教学。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要求获得“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 而“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在深圳市是采用“任务引领型一体化鉴定模式”进行, “一体化”是指工作过程的知识是系统化的, 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是一体化的, 鉴定采用形成性评价 (理论占100%, 实操占40%) 和终结性评价 (实操占60%) 两种方式同时进行, 鉴定模式也是一体化的。因此, 在进行“课证融合”教学设计时, 先分析职业技能要求与岗位能力, 再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从课程标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点、岗位要求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计划的整体设计, 确定“课证融合”课程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知识、学时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对接。

一、课证基础知识的对接

“智能楼宇管理师” (助理级) 职业资格标准对理论基础知识有明确的要求。具体包括技术基础知识 (基础电气识图、常用电工、电子元器件基础、电工基础、模拟电路基础、数字电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本知识、安全用电基础知识等) 和专业基础知识 (设备监控技术、安全防范、综合布线、通信网络及消防技术等) 。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时, 就充分考虑到“课证融合”需要, 规划教学计划, 如下图所示。在“智能楼宇管理师” (助理级) 考证之前, 开设前导课程《工程制图》《电工及电气测量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及《电气控制与PLC》等技术基础课程, 结合前导课程的知识, “智能楼宇管理师” (助理级) 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知识理论部分是完全可以对接的, 同时为了获取“智能楼宇管理师” (助理级) 职业资格证书, 开设《楼宇自动化技术》《楼宇安防技术》《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建筑消防与给排水》四门课以及《智能楼宇专业高级技能实训》。下面以“智能楼宇管理师”“设备监控模块” (五大模块之一) 与《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为例介绍“课证融合”的融合方法与实践。

二、学时设置

因深圳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任务引领型一体化鉴定模式”的“智能楼宇管理师”培训每次3学时 (2.5小时) , 培训人员不超过20人, 实训设备人均一套, 且配备一位主讲教师、一位辅讲教师, 仅仅设备监控模块就需要培训28次 (84学时) , 而且要求学员有相关的理论基础。针对社会人才, 采用一体化鉴定能有效提高学员的技能, 提高学员的出勤率, 全面提升学员的专项能力。但针对学校学生, 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及技能基础, 且教学设备、教师配置均不能满足“一体化”鉴定的要求, 如果完全按照“一体化”鉴定模式操作的话, 需要大量的学时, 显然不符合高校教学安排。

针对“智能楼宇管理师”“设备监控”模块, 《楼宇自动化技术》规划48学时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 要求在每个任务实训之前, 必须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为完成“智能楼宇管理师”“设备监控”模块十六个任务的“任务引领型一体化鉴定模式”形成性评价, 在学期末安排一周 (24学时) 的整周实训, 因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基础, 实训起来比较快, 基本在20学时内就能做完。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 结合“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 提出了“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 将课内及整周的实训任务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过程形成性评价 (理论占100%, 实操占40%) 融合, 将课程考试成绩采用举证评估方式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理论考试融合, 学生只需要参加“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终结性评价 (实操占60%) 即可获取相应证书。

“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的“设备监控”模块形成性评价通过整周 (24学时) 实训来完成十六个任务, 《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前导课程, 因学时过少 (只有48学时) , 规划教学内容及实训任务就成为关键。

《楼宇自动化技术》主要任务是完成建筑内各系统的编程、下载及调试。根据系统控制要求和结控制方法难易程度, 并根据“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的“设备监控”模块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进行任务开发, 在开发过程中, 主要考虑以下几点:

(1) 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知识结构。

(2) 任务的难易程度。

(3) 任务的操作流程。

(4) 学时数。

基于上述思想, 将建筑设备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细分, 并对原来知识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 开发了九个实训任务, 如下表所示, 包含控制器面板操作、CARE软件基本操作等九个任务。任务设计好后, 任务排序是教学设计的重点, 目的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安排两次基础实训, 再按照从信号类型的递增、控制方式的递增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序, 信号类型的递增是从最简单的只含有DI的电梯系统, 到含AI、DI的供配电系统, 再到AI、DI、DO的给水、排水系统, 最后是含4种信号的其他系统。控制方式的递增是指从最简单的只需要监视不需要控制的系统, 到只有一种控制方法的系统, 再到两种控制方法的系统, 最后是三种以上控制方法的系统, 按照这两种递增方式排序, 九个任务的顺序如下表所示, 由于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学习, 难度不大, 学生基本能理解, 能掌握, 且大多数任务的训练流程基本一致, 在多次重复流程的任务中再一步步增加难度, 学生学起来易上手, 易掌握, 易有成就感。由于任务设置非常符合学习规律, 在确保知识点、技能点掌握的同时,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训操作技能训练

“智能楼宇管理师” (助理级) 职业资格标准在实践操作技能鉴定中, 对技术人员的操作步骤和流程有明确的要求。因此, 在课程的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中, 严格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调试流程和步骤, 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 完成“智能楼宇管理师”“设备监控”实训任务。从熟悉系统原理图、硬件连接、系统编程、下载与调试、测试数据记录、硬件端口分配、实训完成时间及熟练程度、安全操作等几个方面, 对学生的实训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五、“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的成效

通过“课证融合”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实施,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011年,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中五人获得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智能楼宇管理师”考评员证书, 有四位专业教师参与国家级及深圳市级“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理论题库和实操题库开发, 2010年以来有六百多名学生参加了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智能楼宇管理师” (助理级) 考试, 证书获取率高达92%。

总之, 《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课证融合”教学实践表明,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标准衔接起来, 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加强和规范了学生的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突出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由于行业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及职业资格标准制订的相对滞后, 在进行“课程融合”教学改革过程中, 要注意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与更新。

参考文献

[1]安平.对高职教育“课证融合, 一试双证”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4 (9) :124-125.

[2]王月芹.课证融通”项目式课程考试改革与探索[J].科技教育, 2014 (16) .

课证一体 篇5

从目前高职院校竞争激烈程度来看,“课证”融通也是为社会提供可用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工作机会的可行模式。

1“课证融通”体系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我们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进行一些对比,比较两专业的课程设计、教学时间长短、知识理论深度、目标工作定位等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本科及更高层次财务管理的基础依托于管理学,其基础决定其培养侧重点为财务的管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侧重点则相对降低了层次,依托于会计学,在财务工作中的定位实际是财务制度及财务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整体的定位应是作为更高财务管理专业在现实工作中的一个必要补充。

(2)高职的目标是通过短期的理论学习,结合模拟或类现实工作环境的实习,快速实现理论到应用的转换。该类知识在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停留在对财务管理目标计划的执行、实施层次。

(3)从目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深度来看,主要是会计类专业学科,是为培养会计基层人才。因此从课程的深度来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是以培养基层会计人员为主。

(4)作为基层会计人员,是处于财务管理计划的实施末端环节,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时应该是突出动手能力、执行能力。

2“课证”融通课程体系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能力需求

因为在第一点中我们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是作为更高层次财务管理专业的一个有效补充,是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执行者,因此,在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能力需求上,应该以重点提升会计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主。

(1)课程体系中,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模块是以会计基础为主。(2)重点强调会计人员基本职能和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实训课程中的主导性,提高实践能力。(3)技能学习上以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纳税申报、银行结算这五项作为核心技能。(4)职业道德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

3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专业,其理论课程的设置上也可对应多重工作方向。

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集合理财、企业会计、金融专业知识和能力,具备多层次化、多方向化。职业资格证书往往是针对某一工作岗位或职业,专业和职业还不完全等同。其次,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再教育、等级评定体系并不完善,很多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是不高的。最后,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报考证书必须结合高职的教育理论深度、学生素质等进行选择,匹配难度适当、确有其用的证书,方便学生报考和学习。

基于以上考虑,选择会计类的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资格作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较为合理的做法。

4 构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想

4.1“课证”的融通

即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之间应该是一个“相融”的关系,学习的理论知识应该可以全部用于或部分用于证书的取得。但目前的多数高职院校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是课程的设置与证书的考取未达到“相融”的效果。

情形一:证书教学;部分高职院校直接以职业资格考试的课程作为教学课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基础知识掌握、课堂实训或相对削弱上述环节,直接以考证为教学目标,从而造成的结果是,证书考取通过率可能较高,但实际工作能力、学生本身素质低下。

情形二:课证分离;部分院校在“课证”融通改革时,都会要求学生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但是在其整个教学计划中却根本就没有或不能完全匹配会计证考试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与证书取得脱节,从而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证书取得的难度。

因此,在进行“课证”融通的教改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好理论教学课程与职业资格知识需求的“融合”的问题。在此要求下,应该结合现有教材与考证要求,如已涵盖考证需求的教学部分将予以保留,而对未能涵盖的考证知识部分作为独立章节新增进教学教材中。

4.2 打造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过融合教学要求和考证要求制定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关键。核心课程即要求突显本专业的核心能力,一则可转变为实际工作技能,二则是可作为证书取得的基础,结合两者,可以考虑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上、下)”“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确定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里重点凸显的是会计作为本专业的核心基础。

“财务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语言,企业理财的各个职能岗位都需要依赖它的信息提供。课程内容可以围绕六大财务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主线进行融合。“财务管理”是整个核心课程体系的重中之重,按理财环节和理财内容分设上、下两部分,上部融合理财环节,主要介绍财务基础(含资金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内容;下部融合理财内容,主要介绍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含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营运管理、分配管理等内容。“成本会计”与“税收会计”的设置,这是因为目前企业实际工作中该两门课程理论知识运用频繁,同时这两块内容在资格证书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

4.3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教学时间短,任务相对较重,因此在构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时应坚持“适度”“实用”原则。可以考虑金融、经济、管理三个知识能力模块,结合前述职业资格证书,设置“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法”“财政与金融”“经济活动分析”作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4.4 职业道德课程

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将职业道德培养忽略或是不予重视,但恰恰是该项学习内容将成为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一个风向标。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一名财务人员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建议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作为一个专项课程进行重点的教学。

综上所述,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可以设置如下课程:“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财政与金融”“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法”“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上、下)”“成本会计”“税收会计”“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可以考虑在第一学年开设,方便学生尽快顺利地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上一篇:心肌病变下一篇:统领工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