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领作用

2024-10-02

统领作用(精选12篇)

统领作用 篇1

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有效的管理手段。提高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 理解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与地位, 科学、准确、贴合实际地编制好全面预算手册及其执行手册, 为全年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确定一个相对先进、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 并进行集中、全面的授权, 有效处理好目标、责任人、目标管理的过程控制之间的关系, 是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统领全年生产经营工作的途径。

一、提高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纲的认识

全面预算管理是利用预算对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 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完成既定的经营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是生产经营工作的重要抓手, 是推进各项具体工作的纲领, 是期内最具体化、最显形的工作目标。预算设定了期内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目标, 有了目标才能查找实现目标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才能针对问题和差距制定相应的措施;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确定责任;只有确定了责任, 才能谈得上全面责任管理;只有落实了全面责任, 才能谈得上全面绩效考核。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围绕全面预算来加强全面责任管理也是全面控制风险的重要内容与有效途径。因此, 从某种意义来说, 全面预算管理是“抓落实、求实效”工作方法的前提和灵魂。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 全面预算是“纲”, 各项具体工作与方法是“目”, “纲举”才能“目张”。

二、找准定位, 做好全面预算手册及责任承包书的编制

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针对不同的指标找准定位, 务实编制好全面预算是一项高技术、高难度、高要求的工作, 也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结合火力发电企业的行业特点在编制过程中对指标项目的设计, 需要认真分析形势, 领会上级下达的指标意图, 结合公司实际进行编制。

(一) 指标分类

全面预算管理贵在执行, 将预算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市场因素及企业发展客观条件进行合理的分类, 有利于全面预算的执行及考评。指标的设计与定位具有可执行性与考评性, 即可避免强调预算指标的刚性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又可避免强调预算调整的柔性而使全面预算执行变得过于随意。

指标分类从专业角度可分为安全、环保、生产技术、技术经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指标;从完成要求角度可分为刚性指标、主管指标、客观指标。刚性指标即原则上不考虑客观因素, 只评价最终结果, 考核兑现不进行修正的指标, 如供电煤耗等;主观指标即受客观因素小, 主要反映公司管控水平的指标, 如热值差、可控费用、可靠性等指标;客观指标即受客观因素影响较大, 非自身主观努力可以完成的指标, 这些指标的评价只要做到区域内相对先进, 期末评价可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修正, 如发电量等。

(二) 编制要求

首先应汇总收集所有需要控制指标的项目与相关子目, 然后根据指标特性进行梳理, 对刚性指标、主观性指标、客观性指标进行分类。尤其是客观性指标, 其目标数据的确定除了反映、评价编制人员对客观形势判断的水平外, 在考评方面也要考虑客观因素对实际完成情况的影响。对于一些重要的客观性指标, 还有必要分解出一些可评价的子目出来, 以同业对标, 是否相对先进来考评。如电量, 应考虑区域条件相当的同类型机组的峰谷比、结构比、电量损失、负荷率等指标;如煤价, 应考虑一定煤质条件下的煤量结构、热值差等。

(三) 预算下达及责任分解落实方式

全面预算管理涵盖公司重大经济活动, 应该防止泄密。但既然是目标设定、责任明确, 就应通过一定方式将任务交给各级责任人;在全面预算手册之外, 可以通过责任书的方式将预算指标下达到相关责任部门。

三、务实求效、创新方法, 强化全面预算的过程管控

全面预算管理不单是一种管理方法, 更是一种管理机制;强化过程管控比编制更加重要, 要通过责任的分解来促进工作有效开展以及全面预算各项目标的实现。在“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的基础上, 还需要强调“预且行则成, 预而不行则败”。

责任书的签订既是对责任的分解和任务下达, 也是责任范围内工作的授权。在执行过程中应当确保责任清晰、可追究, 既要防止因签订了责任书, 责任人权力不受监督;也要防止授权人干预责任人权力内的行为。要特别注意, 授权人的管理不是参与其授权范围内具体决策和工作, 而是对期内各阶段工作的控制情况进行指导、分析、评价和监督。在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加强过程管控。

(一) 编制并定期修订、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执行手册

各项指标应在考虑当前实际与特殊情况下以历年趋势按比例分解到各月 (执行手册) , 以保全面指标完成。具体执行过程中, 前期亏空部分应在后期目标中予以调整, 并针对性采取措施。

(二) 通过月度指标下达与考核, 充分体现和发挥全面预算及执行手册的刚性和作用。

(三) 通过经济活动分析, 充分反映全面预算及执行手册的执行情况, 进行问题分析和闭环管理。

(四) 紧密围绕全面预算及月度指标分解, 有效推进全面责任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 确保全面预算各项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整合性管理系统, 具有全面控制约束力, 从制订到实施, 需要不断地修订、调整。既要高标准、高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工作, 也要重过程、强效果抓好全面预算的过程控制, 还要做到“责、权、利”相统一的考评奖惩, 才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统领生产经营管理的目的。

统领作用 篇2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学习主体的亲身参与和实践。特别是阅读鉴赏的教学,更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使文本回归生活,让学生进行体验式阅读,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逐步将外在的文本理解内化为自身底蕴。

关键词:新课程;体验式;阅读教学

一直以来,文本阅读都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戏剧,都需要我们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文本的处理,很多老师却忽略了阅读的有效性,看似“讲读”,实则以“讲”贯穿整个课堂,弱化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因此,把握好阅读教学中“讲”和“读”的度,让学生参与到文本中,深刻体会文学的魅力,进而提高文本鉴赏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亟待思考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文本阅读教学就应当放手让学生去读,去体验,通过学习主体的亲身参与和实践,感受文字里的人生。

所谓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立足于教学需要,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或活动,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融入具体场景,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领悟知识,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下面以《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文本阅读的体验式教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叙事中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2.过程与方法:品味文章语言,分析梁启超的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梁启超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梁启超的“热心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把握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2.理解梁启超的“热心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梁启超,大家都会下意识地想到四个字――戊戌变法!不错,作为一个变法英雄,梁启超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总是高高在上的,但是作为学者的梁启超呢?同学们又了解多少呢?我国著名作家梁实秋曾对启超先生作过这样的评价: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可见,青年学生对梁启超的景仰主要是在哪方面?

明确:学术上。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启超先生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来认识一个学者梁启超。

二、展开

(一)整体感悟

过渡:都说文品如人品,今天我就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通过品文来品品梁启超这个人。

首先请看到课后一大题示例: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找到描写梁启超的语句,明确属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段落,并仿照示例作旁批。

明确:正面描写的段落:3、4、7、8自然段;侧面描写的段落:1、3、6、7、9自然段。

(二)重点解析

正面描写:

1.3段:

(1)全班齐读3段;(2)明确该段描写梁启超的角度(外貌、神态);(3)语句解析: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相貌独特

“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气质不凡

2.4段:

(1)明确该段描写梁启超的角度(语言、动作);(2)请同学上台模仿这一段,并做指导。

明确:要读出那种谦虚自负,并且声音一定要沉着有力,有时还会宏亮激亢,尤其要注意“喽”的读法,得有一个向上扬的趋势。

(3)语句解析: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幽默风趣3、8段:

过渡:到了这一段,先生已经正式进入了演讲正题,较之于开场白,更是成为了表演。

(1)提问:这一段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对先生进行具体描摹的?

明确:动作、神态。

过渡:用书上的原话来说就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不仅仅是手脚动作,连面部表情也可以说是精彩非常,“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到后面提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时甚至还会“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这两哭一笑如此夸张的表情,手舞足蹈如此外显的动作,仅仅是因为先生哭点或笑点很低?又或者是他擅长演讲,善于表演?其实在这一段的描写中,还涉及了两个典故。

(2)典故品读:《桃花扇》

过渡:《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故高皇帝就明崇祯皇帝。

a.介绍崇祯皇帝……

明确: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不能改变现实,最终自杀身死,是一个可敬又可悲的人。

b.提问: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按理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的伤痛呢?提示: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光绪帝。

c.介绍光绪帝……

明确: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戊戌变法。可是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短短103天,变法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提问:正如刚刚我们所说,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什么?那变法失败就意味着……?

明确:目的是救国图强。失败意味着振兴国家的理想不能实现。

可见,任公先生在这里哭的只是崇祯?或者只是光绪?这一哭,归根到底哭的是……国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提问:从这首诗来看,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他为何而喜?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失地收复哪些人最受益?但诗中为什么说“初闻涕泪满衣裳”?

明确:喜;失地收复;百姓;喜极而泣。

提问:启超先生在讲到杜甫这首诗的时候也像杜甫一样“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先生有如此反应,可见先生与杜甫产生了共鸣,那我们也可以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忧国忧民、心系苍生。

所以,第二哭,先生哭的不仅仅是国家,更是为人民而哭。

侧面描写:

1.1段:课前导入时,曾提到作者在第1段中对启超先生的一句评价: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对青年学子主要是学术上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先生是一位学术精英。但先生仅仅是这方面的成就吗?虽然对他的景仰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但我们能不能否定他政治上的成就?所以先生不仅是一位学术精英,更是一位政坛领袖!

2.6段:过渡:如果说第1段是在场所有学生对先生的一个笼统的印象,那么第6段就是作者个人对先生演讲的一个具体回忆。

(1)提问:在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启超先生的演讲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能否在文段中找到相应的语句?

明确:“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二十余年,……,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2)典故品读:《箜篌引》

a.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诵《箜篌引》,并对自己的朗读作评价。

b.提问:你在读的时候着重在哪些地方做了处理?

明确:无:陈述语气;竟:惊讶;奈何:无可奈何。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就应当注意这三组体现情感变化的词语。

c.提问:那这样的情感变化是因谁而起的?(诗中的公)那同学们都读了这首诗,你们对这个公作何评价?

明确:傻、疯、固执、冥顽不灵、一意孤行……

d.提问:那启超先生呢?也是这样认为的?在第6段,作者就先生对这首诗的讲解作了一个精到的评价,同学们能否在文段中勾画出来?(活画出一出悲剧)那你们是怎样理解“活画”的呢?文中有没有对“活画”作出相应的阐释?

明确: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e.提问:那这几方面你们觉得真正能震撼作者,使得他能在二十余年之后也能“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的是哪一个?(有情感)

f.小组合作探究:梁启超在解释《箜篌引》时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试从梁启超的生平进行思考。

明确:先生在这首诗中读到的不只是渡河而死的公,他还看到了自己或者说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影子。

变法失败以后,谭嗣同本可以逃走,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最后慷慨就义。谭嗣同等人又何尝不是诗中提到的那个强要渡河的公呢?

所以我们将这首诗来做一个小小的转换,并诵读:

“公无变法。公竟变法!变法而死;其奈公何!”

作为一个参与变法的有志之士,变法理想是拯救旧中国,可是在封建制度盛行的中国社会,加上慈禧太后的极力压制,要颠覆旧中国的制度、实现变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甚至还会带来灭顶之灾,但以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有志之士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条路。那我们还能够说他们傻吗?

提问:这应该是种什么精神?

明确:为理想执著坚守、英勇无畏。

所以,在讲这个典故的时候,先生能够活画出一出悲剧,但他悲的绝不仅仅是国家、人民,悲的更是自己!

3.7段:其实,不只是作者,在场的所有青年学子的心也是和先生同在的。当先生背诵引证作品忽然记不起下文时,我们会屏息以待;当他敲敲秃头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会跟着他欢喜。先生的演讲不仅有讲稿中的内容,更引证了诸多作品,提问:可见先生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博闻强记、才高八斗。

(三)梳理小结

这次小小的演讲让梁实秋记忆犹新,也让在场的所有青年学子受益匪浅。我们从正面描写看到先生不仅相貌独特而且气质不凡,虽然谦逊自负,但也不失幽默风趣,忧国忧民,更是心系苍生;而从侧面描写,我们也能见出先生的确是一位政坛领袖、学术精英,博闻强记、才高八斗,他更能为了自己的理想执著坚守、英勇无畏。

其实这些,作者在文中用了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而这一句,也正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文眼。

有学问,有文采,已毋庸赘言,而热心肠也能从我们分析到的三个典故看出:不管是哭国家,哭人民,还是哭自己,归根到底都源于爱国情怀。

所以最后,我想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将先生的爱国名作《少年中国说》中的部分文段有感情地诵读一次,再次感受先生那份热心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四)拓展延伸

学习梁实秋在《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描写梁启超的手法,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角度对现在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者任课老师进行刻画。

三、结课

我们应该感谢梁实秋,感谢他让我们对任公先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感谢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八十多年前活跃在清华讲坛上至情至性,充满爱国情怀的任公先生。体验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交往、对话、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成的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授――受”关系,而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和认识的过程。特别是像散文随笔类的文学作品,更需要学生实实在的体验,因为只有切身的体会才能获得感动人心的真实,从而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鉴赏能力,不断提升其思维水平。

主题统领阅读 篇3

一、提炼主题,整合阅读资源

1.选取资源

教材围绕“人与动物”这一主题,选编了《老人与海鸥》《最后一头战象》两篇精读课文和《跑进家来的松鼠》《金色的脚印》两篇略读课文。笔者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了丛书语文主题学习之《感悟生灵》,内容包括《动物的弄虚作假》《蜘蛛猎食妙法》等28篇阅读材料,同时向学生推荐了沈石溪的《狼王梦》、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海狼》、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和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五本书,让他们选择其中一本阅读。由此,学生这一单元的阅读量从5000多字提高到约20万字, 充分体现了“大量阅读”的思想。

2.提炼主题

这些阅读材料不能和盘托出,而要根据主题进行整合、加工,否则,学生的阅读就难以收到实效。课本第七单元以“人与动物”为主题,但这一主题是编者依据课标选编课文的内容范围,不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具体构架,教师还要围绕这个中心提炼更加具体的主题。

主题提炼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但总体上是从“人文”和“语用”两个方面入手。从“人文”角度,本单元可以提炼出“动物智慧”“和谐之美”“舐犊情深”“生灵百态”“爱护生灵”等主题,引导学生走进动物世界,感受动物的爱憎、智慧和情怀,品味人与动物的和谐之美;从“语用”角度,可以提炼出“动作、神态描写”“场景描写”“快速阅读”等主题,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和语言表达方法。

3.整合资源

资源整合不是对资源的简单分类,而是从语文素养的角度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优化组合,让不同的阅读材料发挥出不同的作用。如,围绕“和谐之美”,笔者整合了《老人与海鸥》《小松鼠的故事》《森林老人和红狐的故事》等文章;围绕“舐犊情深”,笔者整合了《金色的脚印》《鹰追》《最勇敢的妈妈》《企鹅爸爸》等文章;围绕“场景描写”,笔者整合了《最后一头战象》《金色的脚印》《红角羚羊》等文章。这样整合以后,教学目标就很明确了。

二、围绕主题,确立核心目标

1.集中目标

语文主题学习要有明确而集中的目标。这个目标既要体现出课文的教学目标,又要比课文的教学目标更集中。如,《老人与海鸥》是第七单元第一课,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往往要从字词、内容、情感、表达方法、积累、运用等方面确立目标,因此安排三课时教学。现在,把这篇课文放在主题阅读体系中,最多只能用一课时。这就需要围绕主题确定一个核心目标,否则,课内大量阅读就无法实现。在资源整合时,笔者把这篇课文置于“和谐之美”主题之下,它的核心目标就应该是“抓住描写老人、海鸥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这样,不仅把核心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统一起来,而且让一课时教学这篇文章变得切实可行。

2.突出重点

目标就是导向,目标集中则重点突出。一方面,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能透过阅读材料准确地把握核心目标。例如,《动物的弄虚作假》《动物低碳族》等文章,明显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避免面面俱到,舍本求末。例如,因为《最后一头战象》整合在“场景描写”主题下,指导学生阅读时,就只能紧紧抓住“战象嘎羧的行为描写”悟其妙,得其法,至于其它方面,最好不要过多关注。

三、紧扣主题,开展版块阅读

“版块阅读”是语文主题学习较好的方式,因为每个版块主题统一,目标集中,易于操作。“版块阅读”要把握五点,以“舐犊情深”为例说明。

1.激趣导读

“舐犊情深”中的几篇材料讲的是动物的母爱。其中,《金色的脚印》是教材中的略读课文,讲的是老狐狸救小狐狸的执着;《鹰追》写的是老鹰追赶失去的鹰蛋的壮烈;《最勇敢的妈妈》写的是一只母猫奋不顾身、五次冲入火海抢救自己孩子的英勇;《企鹅爸爸》讲的是企鹅爸爸伫立冰面64天,守护孩子出世的坚毅……因为每个故事都十分有趣,所以笔者采用了“巧设悬念、以趣激趣”的策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自主阅读

主题阅读要以读为主,读的时候要明确目标,掌握方法。在这一主题中,笔者抓住“了解动物世界特殊的母爱”这一目标,运用快速阅读、准确地概括和提炼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例如,快速读完《企鹅爸爸》后,要能提炼出“保护着蛋卵,直立着身子,以一种庄严不变的姿态,伫立在冰面上”的企鹅爸爸的形象。这种概括、提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阅读的质量。

3.活用模式

语文主题学习包括“1+X”(一篇带多篇)、“X+1”(反三归一)、“X+Y”(多篇带多篇)等阅读模式。采用什么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舐犊情深”这一主题,笔者采用了“X+1”(反三归一)阅读模式。因为这几篇文章内容各有情趣,表达各有特色,没有哪一篇占绝对优势,所以笔者让学生同时阅读几篇文章。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连续不断地“冲击”着学生,他们的心灵因而得到净化。

4.巧构课型

课型是课堂教学最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结构和程序。主题阅读的课型是丰富多彩的。构建什么课型,要把阅读内容与呈现方式结合起来考虑。“舐犊情深”中的几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故事性强,所以用“故事连连讲”的课型很合适。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读完这些文章,然后讲给小组成员听,最后讲给全班听。这样,学生的记忆、复述、表达、想象等能力同步得到了锻炼。

5.拓展延伸

主题阅读倡导“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倡导将阅读的范围从一篇篇文章拓展到整本书。教学中,笔者趁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为他们推荐了日本作家椋鸠十的《孤岛野犬》,把阅读活动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大理念统领物流发展 篇4

“创新”理念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是贯穿始终的一个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 “抓住了创新, 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因此, 流通业要提倡五大创新:

战略创新。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 科学顶层设计。我认为, 从战略高度讲, 就是“流通强国”, 要把“流通强国”列为国家战略。什么是流通强国, 要有一系列的衡量指标。比如, 由世界银行组织发布的2014年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 中国排28位, 这与我们这个流通大国地为极不相符。

技术创新。主要是贯彻落实“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互联网技术在流通业的应用, 使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交易额从2011年的6.4万亿元到2015年的近20万亿元, 其中网购从2011年的0.78万亿元到2015年的近4万亿元, 从实体店到平台虚拟交易, 线上线下结合, 包括外贸中的跨境电商, 也带动了快递业的突破性发展,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流通革命。“十三五”要借势发力, 弯道超车, 是实现流通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模式创新。要全力推进供应链管理, 用信息化技术与供应链管理改造与提升传统流通业。供应链, 即生产与流通过程中, 涉及将产品与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 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全面规划供应链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 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在当代, 已不存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 存在的是一个供应链与另一个供应链的竞争, 企业都在供应链中, 供应链管理是流通企业商业运作模式的颠覆性改变, 是改变流通环节多, 周转慢、效率低、成本高的主要途径。

制度创新。要着力打造法制化营商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 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及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让公共资源自由流动, 提高流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文化创新。文化是一个行业, 一个企业的灵魂, “十三五”期间, 要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去创新流通企业的人本文化, 用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振兴中华的中国梦, 固本理想信念, 激发企业与广大职工的创造力。

“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手段是什么?我认为是“协调”。要协调好城乡流通、区域流通、国内外流通、实体与虚拟流通, 要协调好商品供给与服务供给, 协调好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流通, 协调好商品市场运作中基础设施、装备与技术、运作主体、行业自律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协调好流通运行中的循环、绿色、生态的关系, 协调好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 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关系等等。

“绿色”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利用, 在商品与服务交易中低碳排放, 特别是物流的运输与仓储环节, 把食品安全提到战略高度, 建设可追溯体系。提倡与鼓励绿色消费、科学消费, 坚决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落后产能。

“开放”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途径。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 反对任何形式的地方保护, 行业垄断。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 简政放权。中国市场按加入WTO的承诺, 向外资开放, 鼓励中国流通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利用好全球经济的战略机遇期, 取长补短, 互联互通, 构建经济命运共同体。

“共享”是“十三五”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只有共享, 才能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 而全面实现小康正是流通业的目标, 流通业的一切工作要以此为落脚点和归宿, 人民的幸福高于一切。要推进公共资源的自由流动, 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大市场的建设, 推进流通的信息化、标准化、法制化、国际化, 共享意味着合作, 意味着透明, 意味着公正, 意味着共赢。

用“四个全面”统领工作全局 篇5

我们党自十八大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可以看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聚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着力破解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而提出的治国理政重大战略布局。这一重大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为我们党长期科学有效地治国理政明确了基本遵循和战略指引。

“四个全面”具有巨大理论力量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扎实推进,政治生态更加风清气正,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党心军心民心更加凝聚团结。这充分表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巨大理论力量和实践价值。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更具现实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力奋斗的过程。当前,实现中国梦的目标更加明晰、任务更加具体、要求更加紧迫。在这一关键节点跑好历史的接力赛,最为现实的就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针对如何顺应人民期待、稳步实现中国梦而提出的顶层设计。这一顶层设计充满辩证思维,极具战略眼光,不是单兵突进式的工作部署,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为引领,把一切重要工作都放到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大框架下通盘考虑、统筹安排,这样就可以使各项战略举措和工作部署避免顾此失彼、相互掣肘,释放出集成与倍增的威力,使实现中国梦的各项目标要求更具现实基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党员干部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更加坚定。毋庸讳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起点,对于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国内国外思想舆论界存在这样那样的议论,其中一些议论要么危言耸听地放大我们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么脱离中国实际提出一些明显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超越发展阶段的“政见”。我们不能无视这些议论对一些党员干部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的消极影响。习近平同志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方面包含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坚定自信与政治定力,其指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包含有在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定力,表明我们党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对我国总体形势很好但仍面临各种需要加以规避的“陷阱”都有清醒认识。牢牢把握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包含的政治定力和战略定力,广大党员干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就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各种议论所困,不为各种干扰所惑。

“四个全面”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科学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

正确认识“四个全面”各自在党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和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它汇集了全国各族人民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期待与厚望,体现了我们党继往开来的责任担当,在党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中具有龙头和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改革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和动力,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面向未来,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把全面深化改革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全面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使我们党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依据宪法治国理政;

就是要坚持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真正实现立法科学、司法公正、执法有序、普法有效。全面从严治党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地位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来自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党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以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审视自己,从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正确认识“四个全面”紧密相关、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工作和具体指标,都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者紧密相关,呈现“一个目标三个帮”的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和硬道理,但如果缺乏协调配套的改革动力,缺乏依法有序的经济社会治理,没有团结有力的执政党领导,我国发展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来推进;

需要全面依法治国,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需要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引领,特别是要围绕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的紧迫课题来立法和执法;

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要针对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以及我国法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适时出台配套改革举措;

需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依法治国全过程。全面从严治党,需要着眼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面从严治党科学化水平;

需要与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使全面从严治党走上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这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四个全面”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决定了我们贯彻“四个全面”而出台战略举措、作出工作部署必须坚持系统、整体和辩证思维,注重增强各项战略举措之间、各项工作部署之间的协同性、配套性、耦合性,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有效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

习近平同志强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切实有效解决这一主要矛盾,需要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不断增强治国理政的各项本领。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从根本上破解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我们做好方方面面工作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领导干部尤其要增强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增强自觉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经典著作,深入系统地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

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要动一些行业、部门和群体的“利益奶酪”,而且涉及如何统筹和平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可能四平八稳、顺顺当当,而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要做贯彻“四个全面”的排头兵先行者

当前,我局的各项工作正处在关键的时期,必须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精神实质、辩证关系和丰富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上来,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谋划和推进各项工作。要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努力使我局成为贯彻“四个全面”的排头兵先行者。

作为景电管理局的一名领导干部,我就要着眼强化理论武装,把专题教育同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

要着眼解决作风问题,把专题教育同持续抓好教育实践活动整改结合起来;

要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安排部署以及局党委的安排,把规定动作做实做深做细;

要坚持把“四个全面”专题教育融入经常性教育,突出主题、聚焦问题,集中整治、增强实效;

要坚持“四个全面”专题教育与当前工作紧密结合;

“雅典娜”统领世界 篇6

大多数人对现实感到不满。全球有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如果男人能像女人那样思考,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我们在占全球GDP 65%的13个主要国家调研了64,000人后得出了这一结论。这当中包括79%的日本男性、76%的法国人和巴西人,以及70%的德国人。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权力集中、资源分配,以及决策制定普遍存在不满。人们受够了彼此竞争、咄咄逼人、赢家通吃的强势男性行事作风。现在是时候改变了。虽然女性没有主宰这个世界,但全球各地的人们都非常希望她们能够对商业、政府和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更大的影响。

调查中,我们用了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定义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在全球样本中我们要求一半受访者将125种行为特征归入男性、女性或是中性。结果发现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中,人们的看法相当一致。受访者将掌控、咄咄逼人、决断、野心、分析导向与男性特征对应在一起,而将社会导向、好交际、鼓励支持、富于直觉、合作精神、同情心和耐心归结为女性特征。

然后,我们要求样本中另一半受访者把这些不同的行为特征与领导力、成功、道德和幸福关联起来。在所有四个项目中,女性特征都被认为比男性特征更具相关性,其中道德与幸福两项表现出最强有力的关联。相比之下,那些伟大的领导者,或是更幸福、更成功、更有道德的人,他们身上最被看重的特征中,没有一项具有阳刚之气——坚强有力、咄咄逼人、主导掌控、勇猛无畏和狂傲自恃。

成功人士总是具有下列关键特质:广结善缘、虚怀若谷、诚心敬意、具备耐心、诚实守信、思想开明、随机应变、以柔克刚和取得平衡。这些特质类似于希腊女神雅典娜(Athena)的性格。雅典娜是掌管产业、艺术和手工艺的女神,遇到冲突时,她会凭借精妙的战略和明智的战术加以应对,而她的兄弟战神阿瑞斯(Ares)只会诉诸暴力。如果用雅典娜女神的特征来比拟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某些人格品质,那么这些特征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新兴的领导形式。

与领导力的相关度

人们总是希望遇到有人情味、善于表达的领导者,这样能直抒胸臆,开诚布公地分享各种感受。此外,耐心也是领导者非常重要的一种美德。遇到问题,我们希望领导者通过讲道理而不是扣帽子来打破僵局。另外,“赢”的定义也正在发生变化,变得更具包容性,而不再是一场零和游戏。

我们也看到,以事业为中心(而非以自我为中心)是更受重视的领导特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样本中,忠心耿耿(女性特征)比踌躇满志(男性特征)更加重要的原因。我们希望领导者更具直觉力,更能体会他人感受,能从更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或是在行动之前预见后果。

有趣的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领导者兼具男性与女性的特征,相比全球数据显示出更多的平衡性。不知道这是不是受到中国阴阳思想的影响?或是中国的男性表现得更像女性,女性更像男性?单从数据上看,似乎是因为相比其他社会,中国女性享有更多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无论如何,中国的数据向我们再次证明,人类的内心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当我们迎接挑战时,需要更多地调动两性的技能和特征。

与成功的相关度

超过80%的受访者说,人际关系和来自他人的敬佩比金钱更能带来成功。有50%多一点的人同意“现如今,比起咄咄逼人、控制欲强的人,和蔼可亲的人更容易出人头地”。在其他回答中,我们看到很多人赞赏合作精神、亲切仁慈和同理心(empathy)。由于没有以往的研究可做比较,我们不能说人们对成功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但至少在2012年我们发现全球绝大多数的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赞同传统的女性特征是定义成功人生不可或缺的因素。

与道德的相关度

在世界各地,道德与忠诚、通情达理、同理心、无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这些全都是女性特征。因此,人们对这类品质的看重,反映出社会对当今时代贪婪、腐败和利己主义的强烈不满。经济市场和社会结构同样都依赖于被认为是女性特征的道德准则。这说明要实现世界各国的市场复苏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善,需要在观念上更加尊重女性特征。

与幸福的相关度

在所有国家,受访者对女性特征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看法最为一致。由男性主导的世界认为物质财富象征着地位,而随着新的货币形式,诸如知识和影响力的崛起,这一观念正在改变,人们不再只追求物质富足。

领导者可以从雅典娜主义中学到什么?

谦虚 我们见到了以色列总统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新世界,但许多人仍然因循守旧。一个与时俱进的领导应该调整自己,做人民的公仆。在新世界,权力有了新的定义——有72%的人认为权力是一种影响力,而不是控制力。所以最优秀的领导者都是非常仁慈的,他们关心别人,关心客户,尝试融入社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积聚了影响力,但不是传统意义上想要控制别人的权力。

同情心 全球金融危机后,人们对公司的信任度下降了50%。信任是你树立独特品牌的重要因素。根据BAV公司的调查显示,如果消费者知道微软公司隶属于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对微软的认可度就会提高50%,因为消费者认为他们更关心顾客。如果你赋予企业价值观,使企业具有道德感,这些就会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重要且独特的标志,他们会更多地考虑从你的公司购买产品或服务。

示弱 德国柏林的病毒学博士麦蒂西(Ijad Madisch)在实验中遇到了麻烦,他向同事寻求帮助,没想到同事们都认为他无知且愚蠢。而麦蒂西认为科学不仅是骄傲和自我主义,我们应该坦承自己的无知。于是麦蒂西成立了一个名叫ResearchGate的科学家社交网络,四年后便拥有了来自200个国家的200万名会员。他聚集了一批像他一样聪明的研究者,但他们并不知道所有答案。示弱是指勇于尝试,坦承自己的劣势所在,并向其他人寻求帮助以克服自己的弱点。这也是ResearchGate在做的事情,他们想将科学方案众包出去,目标是集体获得诺贝尔奖。

nlc202309062137

合作 这对于许多领导者来说非常困难,因为他们认为合作意味着失去对权力的控制。我们访问了伦敦社会融资部(Social Finance)的主任艾米莉·伯顿(Emily Bolton),他们开展了“社会影响力债券”(Social Impact Bonds)——对接投资者与社会项目,从而创造积极的价值。这个项目的理念与输赢无关,而是思考长期商业目标,努力找到让更多人共赢的方式。他们的工作能帮助政府降低成本。艾米莉谈到了其中一个很有新意的项目,与私营部门合作帮助刑满释放人员重返社会,目标是要使再犯罪率降低至7.5%以下。为了获利,私营部门需要为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工作咨询服务,这样,更多的刑满释放人员将重返社会,政府也可以省钱。

雅典娜主义是否意味着“男性的终结”?

在我们周游世界观察雅典娜主义如何运作的这一年里,我们发现当代最有前途的创新者依靠女性特征和价值观而使自己的生活和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无论受访对象是处理政治问题、追求利润还是谋求个人幸福生活,都是如此。根据这种经验我们认为,女性价值观是21世纪人类进步的“操作系统”。通过拥抱女性价值观,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双倍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并且拓展我们的增长潜力。

这种女性化转向并没有预示着“男性的终结”,不过它的确显示出一种自然的平衡,可以极大地增强男性和女性解决问题及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有81%的人认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当今世界想要功成名就,你既需要阳刚的男性特征,也需要柔美的女性特征。从这种观点来看,拥有女性特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与某项突破性的技术或者重要的市场洞察力同等重要。

雅典娜主义适用于所有国家吗?

任何国家都可以实践雅典娜主义,你在哪儿并不重要,关键是看你是否具备这种心态。

较为发达和先进的国家,其思维模式更加中性化,更能接受女性价值观。而新兴经济体则更多地偏向男性化导向。此外,女性思维和行为水平较高的那些国家,其人均GDP和生活满意度也都更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世界任何地方,更偏重女性化思考的人,其幸福感和对未来的乐观程度几乎是偏重男性化思考者的两倍。

虽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主张男主外、女主内,但是雅典娜主义同样适用于这些国家。我们在中国见到了许多雅典娜主义的思想者。过去三十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创造了大量财富,如今企业和个人都在寻求通过某种方式以自身的成功和能力来帮助别人,这是一个好现象。美国注重个人成功,美国梦带有更多个人主义色彩;而中国更注重集体、社会和整个国家,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家都在思考用什么方式来回馈并帮助国家。

中国将会继续认识到价值观的意义,人们会扩展“财富”的定义——关注环境,关心别人,实现社会共同富裕,从而引领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中国面临的巨大机遇,可以将之前三十年累积的大量财富用于价值观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要更多地倾听女性的声音。女性价值观非常重要,不仅对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对许多寻求平衡的世界经济体也至关重要。

(本文由本刊编辑李琳采访补充)

作者简介:约翰·葛兹玛,博雅公关(Burson Marsteller)下属BAV咨询公司(BAV Counsulting)的执行主席,其著作登上了《快公司》(Fast Company, Inc.)和《周刊》(The Week)杂志的最佳作品排行榜。个人网站:www.johngerzema. com。迈克尔·丹东尼奥,超过15本书的作者或合著者,其中包括此前与约翰·葛兹玛合作的《消费变迁》(Spend Shift)一书。作为一名记者,他与Newsday杂志社的记者团队共同分享了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

用建模思想统领“解决问题”教学 篇7

一、理解四则运算意义, 构建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型

四则运算的意义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具有战略意义的, 是解决问题最为基本的模型。两个数量的匹配如“单价”与“数量”、“用去的”与“剩下的”等都是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完成的, 建立运算模型是解决问题的战略举措。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 将情境中的问题与运算意义相联系, 经历思考与创造的过程, 淡化了解题类型教学。

苏教版新教材在解决问题内容和知识基础的编排上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1~2年级, 着重用四则计算解决各类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和简单的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要求依据量的关联性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立足意义理解, 根据意义确定算法。3~5年级重点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 (除) 、乘加 (减) 及用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列方程解决问题。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算意义之间的连接和叠加。到了六年级, 主要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分数 (百分数) 乘、除法解决问题, 包括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各类百分率问题、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以及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等。用两步、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是由简单问题生长起来的, 在解决问题时也是基本的四则运算模型之间有意义的不断重构。因此要十分重视四则运算的意义建构, 为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阶段, 四则运算的模型是很具体的。加法的模型是合并, 减法是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 乘法是几个相同数的合并, 除法是把总数分成相同的数。这些模型要结合具体情境, 逐步体会并抽象出来。如加法模型教材采用的策略是结合情境图引入, 然后通过静态的“合并”情形如“3个男生和2个女生在浇花, 浇花的一共有多少人”、动态的“移入”情形如“3个人在浇花, 又来了2个人, 现在有多少人?”以及“比较”情形如“红花有5朵, 黄花比红花多3朵, 黄花有几朵?”等对加法的外延加以拓展, 形成对于加法总体的概括性表象——合并。除法则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然后分别通过包含除、等分除的直观操作, 与除法建立联系, 形成“等分”与“包含”的模型。由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引出新的运算, 再用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算法的得出融为一体, 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 增强数学运算的应用意识。

二、探寻信息的关联性, 构建解决问题的关系模型

分析数量关系是从“数学问题”到“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桥梁”。新课程中应用问题的教学改革, 关注的不是要不要数量关系问题, 而是获得数量关系的过程。新教材中解决问题编写的跳跃性、分散性, 导致教学从“生活情境”直接走向“应用”, 忽视或弱化了“数量关系”这个重要的数学建模环节。“数量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简约、形象的数学模型, 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 使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理解和把握具体问题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并逐步内化, 从而有效“建模”。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 (上)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时,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构建数量关系模型的:

用50元钱买一个书包后, 还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1) 图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 要求剩下的钱可以买几本笔记本, 你准备怎么办?

(让学生提出模型假设:剩下的钱÷每本笔记本的钱=还可以买的本数)

(3) 哪个信息还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怎样解决?

(利用数学模型找出中间问题, 进而建立关系:原来的钱-买一个书包的钱=剩下的钱)

(4)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并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利用模型对问题求解)

(5) 选取综合算式典型的错例50-20÷5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用前面提出的模型假设来验证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6) 引出小括号, 体验小括号的作用。

(让学生根据数学模型作出解释:要先算剩下的钱50-20, 就要改变运算顺序, 添上小括号)

有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可以运用数学化的手段 (如画图、列表、转化等) , 分析、梳理信息之间的数量关系, 用数学语言构建基本模型, 进而解决问题。如“希望小学五、六年级共有学生140人。从五年级抽出, 从六年级抽出参加合唱活动, 结果发现五、六年级抽出的学生一样多。五、六年级原来各有多少学生?”该题中的数量关系不能直接看出来, 如果将题中的信息用图表示出来 (如下图) , 数量关系就会一目了然:五、六年级学生人数的比是3∶4, 或五年级人数相当于六年级的。

三、引导分析与综合, 构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分析”与“综合”是解决问题过程中两种最为基本的、常用的、重要的思维方法。综合思维是从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出发, 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思考可能得出的结果;而分析思维则是从问题出发, 思考解决该问题所需的信息, 从而有目标地从问题情境中寻找相关性的数学信息。这两种思维模型都是对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把握, 为学生指明了思考问题的方向, 使解决问题有了基本的思路。

如苏教版三年级 (下) 解决问题 (如图) , 我采用综合、分析两种思路进行教学。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个乒乓球两元钱。 (1)

生:每袋有5个球。 (2)

生:一共有6袋。 (3)

师:根据这三个条件, 你能提出用一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吗?

生: (略)

(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两种量进行有意义连接, 从已知信息入手寻找问题解决的思路, 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

师: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你能解决吗?试一试。

学生利用一步计算问题解决的经验和成果, 尝试建模解决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解决的思路——

生:我先算出买一袋乒乓球的钱5×2=10元, 再算出买6袋乒乓球的钱10×6=60元。

生:我先算出6袋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5×6=30个, 再算出30个乒乓球要用多少钱, 即30×2=60元。

师:解决这个问题时, 我们可以从已知信息出发, 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 一步一步地解决。根据 (1) 和 (2) 这两个信息求出买一袋乒乓球的钱, 再根据 (3) 求出买6袋乒乓球要用的钱。也可以根据 (2) 和 (3) 求出6袋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 再根据 (1) 求出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钱。

学生总体上是按照综合法的思路解决的, 于是我进行了如下跟进:

学生筛选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后, 追问:

(1) 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需要知道哪种树的棵数? (梨树) 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关系模型:梨树棵数×2=苹果树的棵数)

(2) 梨树的棵数知道吗? (未知) , 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 (桃树的棵数×3=梨树的棵数)

(3) 桃树的棵数知道吗? (已知)

……

统领作用 篇8

1.20 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是学生学习进退位加减法的起始阶段, 是学生学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关键, 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基。学生这个阶段的知识掌握得如何, 直接关系到他们后续的学习情况。可见, 20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奠基作用及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 把好计算素养培养第一关。教学时, 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充分发挥教材主题图的作用, 数形结合, 借助学具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摆学具说想法, 理解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和不够减向前一位借一作十的算理。练习时要形式多样,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玩中学。

我在教学过程中, 发现孩子们都能借助学具准确算出结果, 基本上能清楚表达算理的意思, 只是用时比较多。怎样让学生摆脱学具, 正确熟练地掌握20以内加减法, 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教学中我采用对口令, 如:练习9加几, 学生固定说9, 老师说1至9的任何一个数, 然后学生口头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以9+5为例, 学生说:我出9, 同时伸出9个手指, 老师说:我出5, 同时伸出5个手指, 学生集体说:9+5=14, 5+9=14, 14-9=5, 14-5=9。这种对口令的方法, 朗朗上口, 巩固了学生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培养了学生的计算素养,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箭三雕, 效果颇佳。

2. 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

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是表内乘除数的延续, 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更大数及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知识承上启下的关节点展开教学, 使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新知, 掌握新知。

我在教学乘除数是两位数的乘除法时, 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通过变式,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新知。以46×24为例, 谈谈我的做法。我是先出示46×4, 让学生说说这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再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汇报时, 让学生着重说说每步所表示的意义和数位怎么对齐, 在学生明确了这些知识后, 在竖式4的前面即十位上添上2, 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 让学生说说现在有几个46, 剩下的20个怎么在竖式中体现, 积的末位怎么对齐, 为什么这样对?弄明白这些问题后, 引导学生说算理。学生通过观察讨论, 得出分层计算, 第一层求4个46是多少?第二层求20个46是多少? 2在十位上, 表示2个十, 与6相乘得12个十, 因此, 积的末位2要与十位的2对齐。第三层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就是求24个46是多少。在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明明白白后, 再在46前面添上1, 自然过渡到两位数乘三位数, 知识迁移顺理成章, 知识整合天衣无缝, 学生计算轻车熟路, 素养培养水到渠成。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也一样, 从除数是一位数着手, 逐渐过渡到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回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然后猜想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应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 为什么?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学生会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得到启发, 联想到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再让学生动笔验证, 最后归纳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 完成整数除法的计算教学。

3. 简便运算

简便运算是学生计算素养的体现, 它是加、减、乘、除法计算的灵活运用, 是小学计算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在小学阶段, 简便运算的主要依据是五大运算定律和两个性质。自四年级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五大运算定律和两个性质后, 简便运算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不论是口算、计算, 还是解决问题, 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题目比比皆是。可见, 简便运算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不可小觑, 作用不容忽视。教学时,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创建生活模型, 帮助学生领悟、提炼算理, 让学生自主建构起一系列的运算定律和性质。下面是我教学乘法分配律的一个例子:学校准备给管乐队35名同学每人配备一套服装, 上衣每件52元, 裤子每件48元, 学校一共要付多少钱?先让学生独立解题, 然后集体反馈。反馈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35×52+35×48=3500 ( 元) 和35× (52+48) =3500 ( 元) 每一步表示什么?这样, 学生就能理解35×52+35×48与35× (52+48) 的相等关系, 因为35×52+35×48=3500 ( 元) 是把衣服 和裤子分 开买, 而35× (52+48) =3500 ( 元) 是由于衣服和裤子买的数量相同, 可以把衣服和裤子合起来凑成套一起买, 即买的数量相同, 总价自然相同, 不同的只是购买方式。这种化抽象为具体, 置学生于实例中理解、领悟运算定律和性质内涵而建立起来的模型, 必定根深蒂固。

用数学思想统领立体几何复习 篇9

关键词:数学思想,几何,复习效率

立体几何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它在解题中的运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复习时, 若能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提练、总结, 必将加快解题速度、提高复习效率.下面就立体几何中常见的数学思想举例作一介绍, 供同学们参考.

一、转化思想

化归与转化思想是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思想, 学习时要注意强化转化的解题意识.在立体几何中, 常见的转化有:位置关系 (线线、线面、面面) 间的转化, 空间问题平面化 (如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空间距离转化为平面距离) , 几何问题代数化, 文字、图形与符号语言的转化, 变式图形与基本图形的转化.

例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E、F、G、H分别为棱BC、CC1、C1D1、AA1的中点, O为AC与BD的交点 (如图1) ,

求证: (1) EG∥

平面BB1D1D;A

(2) 平面BDF∥平面B1D1H;

(3) A1O⊥平面BDF;

(4) 平面BDF⊥平面AA1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立体几何中常见的平行和垂直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便是:高维与低维互相转化.下面给出各小题的“转化”思路, 具体步骤请同学们自行完成.

(1) 欲证EG∥平面BB1D1D, 须在平面BB1D1D内找一条与EG平行的直线, 构造辅助平面BEGO'及辅助直线BO', 显然BO'即是.

(2) 按线线平行圯线面平行圯面面平行的思路.

在平面B1D1H内寻找B1D1和O'H两条关键的相交直线.

转化为证明:B1D1∥平面BDF, O'H∥平面BDF.

(3) 为证A1O⊥平面BDF, 由三垂线定理, 易得BD⊥A1O,

再寻找A1O垂直于平面BDF内的另一条直线.

猜想A1O⊥OF, 借助于正方体棱长及有关线段的关系,

计算得:A1O2+OF2=A1F2圯A1O⊥OF

(4) ∵CC1⊥平面AC, ∴CC1⊥BD

又BD⊥AC, ∴BD⊥平面AA1C.

又BD奂平面BDF,

∴平面BDF⊥平面AA1C.

评注:论证空间位置关系的基本策略是利用以下两个关系链反复转化: (1)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2)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二、方程思想

根据题意适当引进未知量, 列出等式, 由所引进的未知量沟通其他各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称为方程思想.应用方程思想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关键, 就是要合理恰当地选用未知量, 并从复杂的图形关系中挖掘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组) .

例2正四棱柱的体对角线的长是9cm, 全面积是1 44cm2, 求这个四棱柱的底面边长和侧棱长.

分析:设出底面边长和侧棱长, 再根据正四棱柱的性质及全面积公式, 列出方程组求解即可.

解:设底面正方形边长为a, 侧棱长为l, 由已知得:

即底面边长和侧棱长分别为4cm, 7cm或6cm, 3cm.

评注:对于多面体和旋转体相关元素 (如棱长、高、表面积与体积等) 的计算问题, 常用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

三、类比思想

立体几何中, 类比的思想方法被广泛采用, 常见的有: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类比 (如由圆的性质类比得到球的性质) 、一维与多维的类比 (如线线垂直与面面垂直的类比) .通过类比, 可以架起平面与空间的桥梁, 从而发现解题的“入口”, 使问题获解.同时, 以类比为切入点的立体几何创新题也是近几年高考的热门题型, 须重点关注.

例3由图2有面积关则由图3有体积关系:

分析:本题是道很好的类比创新试题, 由体积公式和比例性质容易得出答案.

评注:类比是学习上不可或缺的能力, 立体几何更是如此, 有了它, 学习就像插上了翅膀, 同学们一定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四、特殊与一般的思想

以学生党建工作统领学风建设 篇10

切实做好学生党建和学风建设的整合, 深化两者之间的渗透, 提升两者的工作水平, 是当前我国建设具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的关键。

一、学风建设需要学生党建在其中起统领作用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 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以党建促进学风建设的发展, 推动两者相互渗透, 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新型大学的政治保证, 已经成为我国各层次各类型的大学的普遍做法, 学生党建成为开展学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思想保证和重要环节。通过统领学风建设促进人才培养, 大学竞争力的提升, 以及大学精神的构建和持续发展方面, 学生党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 从人才培养上看, “现代人才观的四大内涵是:品质卓越、自我发展、就业能力和创业精神。

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是基于这一新型人才观之上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四种品质———专业素质、学习能力、职业素养和创业精神”。[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认为, 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品行及崇尚实干的精神。人才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素质, 而且包括思想、政治、进取精神、毅力等, 这不仅需要通过专业教育, 而且需要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来充实和完善。大学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型和成熟的重要阶段。学风建设的重点就在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适合国家发展需要、具有现代化品质的合格人才。但当前, 在大学生中尚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及现象。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松懈, 作风疲沓”;“专业思想不稳定, 存在厌学情绪”[2]等。这些问题较为严重地制约了人才素质培养的成效。因此, 需要突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比较高、学习积极性比较高、专业思想比较硬、组织协调适应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使学生党员在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模范引领的作用。实践证明, 当前不少大学学生党建工作在推动创新学生党组织的工作方式、构建学生活动平台、增强党组织吸引力和号召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从而吸收和培养出大量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现代化人格的大学生, 需要发挥学生党建的统领、模范作用。

2. 从大学竞争力上看, 学风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风是师生在治学目的、态度、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显著的共性特征, 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激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为有力竞争者的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的学风建设往往衍生出不可模仿的成果, 这成为大学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大学生是学校办学重要成果, 其竞争力的实质反映了大学的竞争力。事实证明, 那些能够培养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人才、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大学, 基本上都具有良好的学风。开展学风建设需要支撑点和“引领先锋”, 才能够催生群体效应和个体的自觉行动, 学生党建工作就是扮演这种角色。就群体效应而言, 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追求进步、崇尚先进的良好学风。发展一名合格党员, 他的突出成绩和模范表现会对周围同学产生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成为其他同学积极效仿的榜样, 从而带动学风的好转。就学生个人竞争力而言, 学生党建有利于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 注重提升自己的抗压力、学习力、判断力等能力方面的大学生。这也是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设置“学生党员优先”这一条件的原因之一。以持续发展的党建工作统领学风建设, 就能不断推进学生的政治学习和专业学习的相互结合, 从而为学风建设提供思想和组织上的保证。

3. 从大学精神的建构和持续性上看, 大学精神是大学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集中体现, 是大学增强社会适应力、推动民主、合作、开放, 扮演社会良知的批判者和衡量者的内在尺度。

学风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建构符合时代的大学精神, 并将之渗透进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大学内外营造良性的学习氛围。而学生党建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 使学生树立信念, 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知识,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时代意识、国家意识及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民主、开放的理念。学生党建工作能够通过结合学习型党组织的建构, 借重多种机制充实学风建设的内容, 并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使学风建设推动下的良好育人氛围更具有可持续性, 从而坚守大学精神的阵地。

二、以学生党建为突破口, 统领学风建设

学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工作的相互渗透, 是大学培养合格人才、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客观要求, 在实践中它们已经组合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学风建设是开展学生党建工作的平台。学生党建工作只有自觉充分利用这个平台, 发挥自身优势, 根据学生主体的特点和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才能把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而学生党建工作在推动学风建设中要保持统领的地位。“统领”, 就是统整、引领, 但不是强制性的统一, 也不是僵化的领导, 而是在把握整体基础上立足战略高度, 对学生党建进行角色定位。就学风建设而言, 就是强调学生党建对学风建设进行整体宏观的战略性思考及引领。具体而言是要在推动学风建设中, 实现党员发展的规范化, 突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全程化, 强化党员模范的示范作用, 以及创新党建工作的机制。只有强化学生党建统领的地位, 学风建设才能保证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 才能明确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才能增强大学的整体竞争力和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1. 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 实现党员发展的规范化, 是推动学风建设的关键。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 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 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的民族, 我们的党就是这样的党。”[3]新时期, 大学学生党建工作要紧紧抓住青年学生政治热情高、追求进步的特点, 增强党组织的开放性。让更多具有较高思想觉悟、较强素养、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充实到党的大家庭中来, 这是培养具有较强执政能力人才的基础工程, 与学风建设的目标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从学生党建对学风建设的推动上看, “在大学生心目中, 培养和发展什么样的人入党, 是一种导向、一个标尺。大学生在感受这种导向和标尺的过程中, 深化了对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的理解, 从而自觉地向着这个方向努力”。[4]这就要求在增强党组织开放性的同时应该坚持党员发展的规范化。具体而言, 就是在吸收和发展学生党员的时候要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民主公平”、“从优吸收”的原则;要坚持和完善发展党员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尤其要通过完善党员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发展党员联系人工作制度、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等;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实现党员发展过程中的规范化、科学化, 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保证学生党员具有普通学生所不具备的优势和素质, 以使他们能够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关键点。

2. 突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全程化, 强化学生党员组织的学习型特征, 是学风建设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

面对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务之急是坚持大学生党员的全程化教育管理, 将入党前教育、预备期教育、正式党员教育三个阶段的培养教育放在同等重视的高度, 增强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创新教育制度, 推行公开述责答辩机制, 规范和加强大学生党员的后续教育管理, 增强学生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要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起点, 做好党的基本知识的启蒙教育, 将党的知识教育与校史教育、时事政治教育、诚信教育等同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其次要建立健全学生党员的管理制度, 完善学生党员的监督和激励考核体制, 要组织学生党员 (包括入党积极分子) 定期向组织进行思想汇报, 定期组织他们进行公开述责答辩, 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坚持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 发挥好考核的导向作用, 以评促改。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网页等途径宣传学生党员的先进事迹, 推动广大学生参与学生党员的评选, 从而对全体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再次, “大学生党的支部委员会要成为引领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班级核心”。[5]要利用好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契机, 构建共享式学习型班级, 通过座谈、对话、讨论、交流等方式的交互运用来达成学习资源和成果的共享, 实现由个体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最后, 要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 组织学生党员进行各种形式的理论学习, 不断扩大学生党员的视野, 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 充实自己的知识, 在学习上、作风上、工作上能够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将学习作为一种定期化、固定化的活动, 学生党员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 必定能够赋予学风建设的学习性、反思性和系统性的特征。

3. 塑造成才典型, 强化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 是学风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方式。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就是由这种性质所决定的。学风建设需要在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中与党建工作相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号召力的作用。首先, 以学生党员活动为载体,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社会实践和其他素质教育活动。要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政治理论学习氛围, 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积极进取, 在活动中起到政治核心作用。其次, 要发挥学生党员的纽带作用, 密切与群众关系。学生党员要主动关心同学, 要通过联系制度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思想情绪、意见和要求。要自觉接受同学的监督, 模范遵守校纪校规, 努力创造一流的业绩, 成为同学政治、学习、生活上的榜样。最后, 学校要树立成才典型。通过网页、宣传窗橱等宣传渠道, 树立学生党员的成才典型, 把自上而下的引导和自下而上的带动结合起来, 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 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4.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互动机制, 是推动学风建设得以深化和可持续的源泉。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层次性和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整合多种互动机制才能保证鲜活和灵活的本质。这需要具有进取精神的大学合理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互动机制来统领。随着现代大学的对外拓展能力日益增强, 大学外部关系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在为大学提供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管理问题。因此, 要创新各种互动机制, 加深了解、沟通, 才能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 才能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大学整体的提升。学生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工作同样也需要创新各种互动机制。 (1) 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互动。建立在班级联系制度、帮扶制度、交往学习制度等, 使学生党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成为普通学生的榜样, 从而带动其他学生进步, 最后达到共同进步, 形成班级学习文化。 (2) 教师学生互动。要把参与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明确为党员教师的义务, 加强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联系, 通过教师党员“传帮带”, 构建互动学习型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党员更快地成长。 (3) 党建团建互动。大学“要探索建立党支部联系团支部、党员联系团员, 通过定期召开党团建设联系会议, 协调党建中的各种问题, 党团员相互交流, 共同进步。将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团员先进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做好推优入党工作”。[6]着力保持学生党建与团建在育人及内在发展机理上的一致性。 (4) 学校社区互动。要开辟和拓展学生党建工作的社会实践阵地, 把政治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条件, 把生产实习基地作为政治理论教育和党建建设、学风建设教育的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党建组织与社区的互动, 增强大学生在政治、思想、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对社区的辐射作用。

摘要:学风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工程, 是塑造大学良性氛围和大学精神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在实践中, 它总是与学生党建工作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推进学风建设的深化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党建工作在其中起统领作用。

关键词:统领作用,学风建设,学生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左建莉, 王颖.论当代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54.

[2]张振平.浅论高校学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7) :77.

[3]胡锦涛.迈向新世纪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N].人民日报, 1998-06-20:1.

[4]徐霞, 劳建民.试析大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7) :23.

[5]中国共产党普通学校基层工作条例 (2010年修订) 第十三条.

统领发展全局的科学理论 篇11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国内外形势的准确把握

当今世界.现代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少不利因素。由于国际资本集团控制了全球大部分资源、资本、信息和科技,不断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使得新科技的应用和全球化的推进不仅没有缓解全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没有缩小南北差距和贫富两极分化,反而不断加剧了这些矛盾、差距和分化。国际经济领域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国际政治关系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反华势力遏制中国、搞“和平演变”的企图始终没有改变.国家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世界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机遇与挑战,选择科学的发展战略,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与此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比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差距仍在扩大,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以及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待解决。等等。这些问题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求我们必须更新发展观念.这就是经济发展不仅要追求GDP的指标,还应致力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全面把握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新机遇、新挑战,正确把握新课题、新形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走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性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我们党就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探索。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既虚心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同时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在中国国情下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总结和探索。他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人手,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提高到“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高度,强调坚持把党的自身建设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并明确了一系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方针、政策。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任何时候都不动摇。可见,科学发展观在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上.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体现了我们党在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始终是坚定不移的。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要求

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提纲挚领,抓住实质,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本世纪头20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时期,能否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且标,关键是看发展有没有新思路、新举措,能不能把握现代化建设的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全面发展,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社会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组成的整体,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一起决定了大系统的状况及功能。只有各个子系统都全面发展,社会大系统的整体优势和整合功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协调发展,就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只有社会的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结构合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实现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的冲突与消耗。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生态的可持续性,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在不损害后人对资源、环境、生态需要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在过去一个较长时期,我们一直把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作为重要方针。而现在。我们把“好”排在了“快”之前,这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变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发展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反映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和质量比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因为我们讲的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发展,是体现我们党根本宗旨的发展,是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社会活力的发展。“以人为本”有三层含义:一是反对GDP至上,反对虚假的政绩工程.反对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子孙后代根本利益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在此,决不能把以人为本曲解为以个人利益为本。二是反对少数人利益至上。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三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出现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主体.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人民内部矛盾处于多发时期。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正确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可见,“以人为本”.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而且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最好实践和最好发展。

(作者系淮阴工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课程理论设置 篇12

课程一词, 最早源于拉丁语, 意指像一个一个的跑马道。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课程指具体某一门功课。如: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

当前, 课程一词的解说意义更加丰富,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 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有关课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经历了数次转折。每一次转折总是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息息相关。用科学发展观中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诠释、践行、发展课程理论设置, 在新时期显得尤其重要。

二、科学教育是课程设置理论发展的先导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此时的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教学内容发展到封建社会突出的表现为“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偏重于人文学科的传授, 其主要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学在官府”的治国之才。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化大生产模式的建立, 促使现代教育变更教育教学内容, 只有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让更多的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决定了这一时期的课程内容要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 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在当时有关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就增加了十七门之多。现代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是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 生产力发展就直接与教育联系起来了。这一时期的课程理论, 从思想观念和实际做法上, 显示出与时代发展的不适应。学校进行的是注重装潢门面的“文雅教育”和“绅士教育”, 传授的是用处很小的古典人文学科和宗教知识, 从而培养出无所事事的人。自然科学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 但“因够不上授予文化的称号”, 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学校科目中几乎忽视的东西, 却是同人生事业最有密切关系的知识。”斯宾塞批评这种教育是纹身一样的装饰性教育。这时, 出现了一批主张进行科学教育的教育理论家, 以斯宾塞及赫胥藜为代表。

三、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论彰显教育主体观

科学教育强化了社会的发展功能, 但片面强调书本理论知识教学, 过分强调个人适应社会, 淡化个人价值的实现。怎样使教育的重社会发展功能转向个人发展功能, 其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 他首先批判了以斯宾塞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忽视了儿童当前的生活, 只能由成人根据过去的经验提出预定目标, 去限制儿童的自主的活动;势必造成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传统教育的教师、教材、课堂教学“三中心”, 唯独没考虑教育的真正中心, 儿童的自主活动。他提出了新的教育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是儿童先天具有的本领不断生长的过程, 进行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不能强加以外在的预定目的。“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并从中学会生活。要把学校办成现实社会的缩影。三是“教育即改造”。教育是通过生活促进儿童本能生长而使他们的主观经验得到持续不断的改造和改组的过程, 学校就是要为儿童提供经验改造的材料和机会, 让儿童由做事而学习。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兴起了以培养实干家的“新学校”。主张通过自由的教育发展儿童的内在潜能, 培养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儿童自由自主地活动;注重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教学;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组织教学活动等。这种教育思想合称为现代教育思想。在其理论的影响下, 教育实践上广泛扭转了重“教”轻“学”, “重知识传授”轻“人的发展”的倾向, 从而把教育的重心, 从科学知识转向了人的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理论本身也存在缺陷, 在实际运用中则有较大的片面性, 譬如颠倒了学生个体认识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忽视了系统基础知识的学习, 丢掉了严格的学术标准, 片面强调适应现实社会但实际没有认识到科学文化在现实中的价值, 这些弊端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明显。

四、基础教育:现代课程理论的重组与发展

20世纪40年代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复苏, 一个高科技化的生产力发展的年代到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大量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传承传统教育思想, 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又不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简单重现, 是在吸收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潮的合理内核的前提下, 侧重于精选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加强人的基础素质教育。

西欧和美国在20世纪40-50年代兴起了“新传统派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格莱、赫钦斯等。他们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刻的批判, 认为他们推行的是杂无系统的课程、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 由缺乏训练的教师进行缺少严明纪律的教育, 这样做的结果, 只会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特别是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对当时的美国震动较大, 认为是苏联长期重视基础教育的结果。他们认为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造就的是荒废的一代,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模式, 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 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 前苏联的赞科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赞科夫在其教育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不仅要让儿童认识世界, 更重要的在于促进他们的发展。必须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还在教学上提出了“教学的高速度、高难度”。布鲁纳认为:, 儿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知识内容, 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主张教学要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尽早让儿童接触理论知识, 提倡儿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自主”学习。

五、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和平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教育思想上, 对许多重大教育理论问题有了较科学的认识, 从而正确指导了教育实践。课程理论设置上, 逐渐走出了强调一个方面忽视另一个方面的误区。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知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等一系列关系问题上, 均得到了较好的实践和回答。但又有一些新问题出现:譬如在教育、社会和个人三者发展的关系上, 强调教育的作用是正确的, 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为其培养人才, 但这里的教育应是广义的教育, 仅靠学校教育, 能承担起培养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重任吗?从教育实践上看:教育事业确实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现代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同时, 在某些程度上却又忽略了生活能力的培养。高雅的文化艺术受到了冷落, 低俗的糟粕文化泛滥成灾,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体与犯罪率的急剧上升、社会道德的沦丧极不相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与滥用资源、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状极不协调。高科技、高竞争带来了人的心理负重、心理疾病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无不与教育密切相关。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出现了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课程理论。终身教育首先由法国的伦格兰德提出。开放教育是一种对教育体系的认识, 即把整个社会当成影响人的大系统, 各方面优化配合以共同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向积极方面发展, 这些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其中心核心是全面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 没有相关技术或高科技成果可以花钱从国外引进, 缺少科技人员也可以引进, 没有资金可以借贷, 但国民的基本素质是引进不来的, 只能靠本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靠正确课程理论体系的确立。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3]胡森.教育的目前趋势.展望, 1982.

上一篇:元学习策略下一篇:现代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