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

2024-09-13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通用12篇)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 篇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充分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充分体现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迫切需要。这是一场经济社会领域和思想领域的深刻变革, 是对党员干部队伍的现实考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太原市要实现科学发展, 必须紧紧抓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机遇, 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突出战略重点、明确重要任务, 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 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1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太原市破解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太原市面临着艰巨的挑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太原市都表现得很突出、很典型。能耗高、污染重、城市落后是长期以来影响太原市科学发展的三大突出问题。为此, “十一五”以来, 太原市提出了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八大功能区”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全力推进“八大功能区”建设, 站在全局高度统一谋划全市发展空间布局, 确定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全面推进。“三大基地”“四大中心”建设, “五大文化产业集团”组建, 都是符合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 要更加坚定信心, 深化认识, 统一思想, 加强规划引导, 突出战略重点, 明确主要任务, 兼顾当前和长远, 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太原市推进绿色转型的强大引擎。太原市确立了推进绿色转型的发展战略, 提出“五个加速”的基本任务, 即加速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经济产业体系, 加速构建生态宜居、协调共进的新型城乡体系, 加速构建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体系, 加速构建延续文脉、科学先进的特色文化体系, 加速构建充满活力、适应科学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太原市制定了《太原市绿色转型促进条例》, 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整体推动绿色转型和区域性科学发展的城市。全力推进具有太原特色的科学发展标准化工程, 成为全国第一个系统制定绿色标准体系的城市。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 重点培育不锈钢及深加工、载重汽车及零部件等七大产业集群。从2007年开始, 着力构建和完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就业、环境管理“五条社会保障线”, 努力让太原市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构建和谐太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必将成为太原市推进新一轮绿色转型的强大引擎。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太原市推动“三个发展”的根本途径。太原市将全市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载体确定为“继续解放思想, 推动‘三城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安全和谐发展,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步伐”, 既贯彻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新要求, 也是对太原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的进一步拓展。这是中共太原市委着眼全市科学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构建太原经济圈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也是加快太原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必须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只有把“三个发展”与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园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探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模式、新路子, 才能大力提升太原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不断增强对太原经济圈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准确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定位2

建成科学发展的示范区。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战略, 以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特色文化名城和现代宜居城市为目标, 扎实推进三城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安全和谐发展, 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 推进“八大功能区”建设, 建立城乡一体的产业体系, 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实现从能源重化工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转型, 从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 从“煤都”“钢城”向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宜居城市转型, 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建成中部崛起的重要极。努力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 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在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中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支撑和承接作用, 以建设太原经济圈为契机, 提升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合作水平, 加强与黄河中游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协作, 间接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闽南经济圈3个发达经济圈, 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真正使太原市成为东部技术、产业、资本转移的承接地和加速西部发展的桥头堡, 增强太原市在全国的影响力。

建成产业升级的新高地。发挥省会城市优势, 在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中承担牵领重任。以绿色产业为主攻方向, 大力调整工业结构, 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的步伐, 改造升级冶金、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制造等传统支柱产业, 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和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 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 新兴产业规模化。以工业化、产业化、标准化提升农业, 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积极发展创意农业, 加快农业结构性调整。着眼于建设“四大中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文化创意等18个服务业重点领域加快发展, 形成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绿色服务业企业群。

建成绿色转型的龙头市。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科技进步, 应用和推广低碳技术。加大以循环经济模式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抓好两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项目实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严格的耕地和矿产资源保护制度。加快西山地区综合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企业、社区和机关。扎实推进园区循环经济。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创建创新型园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太原民营经济开发区要实施好国家物流服务标准化试点;太原钢铁 (集团) 有限公司不锈钢园区要做好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以上, 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完成山西省人民政府下达的减排任务, 成为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龙头市。

突出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调整, 以及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的完善等。需要明确方向, 理清思路, 抓住重点, 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提升“八大功能区”。建设“八大功能区”, 是中共太原市委着眼全市科学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构建太原经济圈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 符合中央的新要求和市情实际, 是加快太原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目前, “八大功能区”建设只是刚刚起步, 要加快推进, 当务之急是要在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基础上, 组织对“八大功能区”建设项目的视察、评估、论证, 尽快解决好规划不到位、任务责任量化细化不够、配套政策不完善和绩效考核不科学等方面的问题。要把做好“八大功能区”专项规划与太原市“十二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主业突出、产业集聚、功能提升、持续发展的思路, 统筹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通过加快推动各功能区协调发展, 推进全市产业空间和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要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发展先进生产力有机结合起来, 抓住实施主城区企业“退城入园”和“退二进三”的机遇, 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培育新兴产业, 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素质的大幅度提高;要把大力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与重点壮大“三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 在“三大基地”已经形成良好产业基础的条件下, 进一步整合资源, 发挥比较优势, 推动“三大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 努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要把“八大功能区”建设与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园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努力探索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模式、新路子, 大力提升太原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不断增强太原市对太原经济圈和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太原市在新材料、新能源、风力发电设备、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具有一定产业基础。要紧紧抓住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机遇, 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 深化和改革投融资体制,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培育具有太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完善相关产业配套条件, 不断夯实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基础。要重点发展镁及镁合金、不锈钢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业、煤层气汽车、高速铁路装备、风力发电设备等市场前景广阔、比较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带动更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融合。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产业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转型的内驱型产业, 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是生产目的相同、互为生产要素、高度渗透的关联性产业。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产业融合发展既符合资源共占、要素共享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必然, 也是实现太原市“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功能定位的现实要求。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产业融合发展, 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科学布局、一体发展的原则, 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整合资源、配置要素, 理顺体制、创新机制, 扩大总量、调整结构。要让文化引领转型, 用创意激活资源,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优势, 形成新的产业发展规模和产业支撑体系, 成为太原市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要在形成产业格局、打造产业集群、建设功能园区、培育特色品牌、建设现代文化市场、发展现代物流服务、提升中介服务能力等方面着力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产业融合, 同时从政务、投资、人才、社会、生态等方面进一步优化环境, 为推进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抢抓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机遇、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战略举措,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使自主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要紧紧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要紧紧围绕建设“三大基地”和“四大中心”建设目标,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积极扶持产业集群技术联盟, 不断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着力构建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创新为主体、科技人才为核心、社会资金多元参与的区域创新体系;要紧紧围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开发, 积极开展和组织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 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力度。要围绕“八大功能区”建设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 开发应用一批市场前景好、资源能源消耗少、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高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加快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 强化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 建设煤机装备、新能源重型汽车和铁路装备等具有太原特色与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 加快民生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 把新兴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 加强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幅度增加人才队伍建设投入, 大规模培养培训人才, 大力度引进高素质人才, 以高素质人才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要针对目前民主评议和干部考核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和问题, 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 进一步深化干部考核和评议制度改革, 充分调动和激发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治保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绿色崛起”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 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业绩考核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 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要发挥政绩“导向之手”的引领性作用, 注重考核的运用, 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不力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及时进行调整, 引导各级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经济结构调整中去, 着力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太原市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总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进度, 也要抓住关键稳中求快、快中求好, 尽可能地避免阵痛, 尽可能地保持社会稳定,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努力推动太原市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 篇2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回答着“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正是由于发展观所具有的发展哲学的特征,决定着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领作用,以及对于发展实践的全面而深远的影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按照五中全会和《建议》的要求,把科学发展的观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切实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纳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在“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具体要求和指导方针,就是要做到“六个必须”: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努力促进发展,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平稳性,避免大起大落。要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解决可能妨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问题。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真正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环保和社会治安等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化 篇3

一、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工业化的几种表现

(一)地方领导指导思想上一切为了工业化

地方领导,对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负有重大的责任,因而他们对于工业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愿望。在他们眼里工业化就是一切。工业化能带来本地区经济的增长,带来就业率的提高,带来本地区财政收入的增长,工业化就是他们一切工作的最终指向目标。特别在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地方领导对于工业化更是有着难以理解的热情。

(二)招商引资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6安徽省阜南县因招商引资指标没有完成而遭到免职处分的两位科级干部,由于安徽省委的干预而官复原职。但是类似阜南县层层下达招商引资指标的情况,全国到处都有。因为招商引资可促进地方工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一再强调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可是到了地方,重中之重就成了招商引资。招商引资的指标和奖惩是两把尚方宝剑,左右着本地区各级领导的工作,与他们的仕途密切相关。中央纪委虽有招商引资不得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奖励的文件,可是到了地方不过是废纸一张。

(三)牺牲环境上项目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状态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一方面与各地大力发展工业而忽视环境有关,也与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不顾民生、环境,将一些在经济发达地区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引进。河流湖泊遭到污染,河水不能饮用,庄稼不明不白地枯萎,如此这般并不少见。

(四)农田良田大量被占,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一切为了工业化的指导思想下,为了吸收外资上工业项目,各地纷纷出台了各式各样的优惠政策。其中,土地的低廉价格便是核心的一项。与此同时,各地大大小小的开发区侵占了大量的农田良田,县城有开发区,乡镇有开发区,甚至邻近城镇的村也有开发区。这些开发区不管效果如何,但农田被占是共同的特征。少数地方的领导对于国家土地政策漠视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口号下,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动辄上亿资金用于城市街道的亮化,希望以城市的美来吸引外来的投资者。

二、片面追求工业化的原因分析

(一)误将工业化放在一切工作首位,以为工业上去了,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为什么一些地方领导把工业化视为至高无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呢?这除了迫切希望经济发展,急于改变本地区落后面貌,赶上先进地区乃至超过先进的地区外,还有一个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在左右着这些领导人的思想。那就是,他们认为,工业发展了,一切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我们通常在谈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时,习惯于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当然是对的。但工业化重要并不能代表全部经济。把经济的概念局限于工业经济是一些地方领导置其它经济于不顾而狂热发展工业经济的根本性原因。

(二)错误的政绩观,数字决定位置使然

一些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工业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错误的政绩观。他们希望尽快出政绩,以一种直观的、不仅让老百姓见到、更要让上级领导见到的形式出现。什么是直观的东西呢?最常见的是本地区的DDP,是财政收入,是城镇建设。至于本地区群众的生活状况如何,社会公平公正程度如何,就不多考虑了。因此可以说,一些地方领导的政绩观不端正,片面追求工业化的状况就会延续下去。

(三)盲目攀比,水涨船高

一个地方领导关注的重点,不仅受自身思想素质的影响,还受邻近地区领导的影响,互相参照,盲目攀比。最鲜明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各地大搞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招商节,如某些招商节,明知是中看不中用,但是各地都办了,自己也得办。

(四)上级对下级的误导

公平地说,许多地方领导的非理性的举措也受到了来自上级领导的鼓励与默许。因为下级领导的政绩与脸面也是上级领导的政绩与脸面。所以,有的上级领导觉察到下级工作中的偏颇,但顾及到其他地区领导的政绩时,也不得不睁一眼闭一眼。当然有的上级领导本身就存在片面政绩观难免误导下级。上有所好,下必甚之。

三、理性地对待工业化,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工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世界上任何国家要走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道路,工业化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工业化是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但是,我们不应忘记,正如世界万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一样,国家的工业化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否则,就会事与愿违。工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工业化的道路上急躁冒进肯定要受到惩罚。我国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文革结束初期的洋冒进,就是属于犯了急躁毛病而受到惩罚的典型事例。

(二)工业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极阶段的国情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与本国的国情紧密相联,脱离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注定是不会成功的。中国的国情是什么?中国的国情是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起点低,科技水平落后,资源相对贫乏,这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基于这种国情,我们必须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协调持续地推进工业化。事物发展规律是渐近的,是长期的量变造成质变。这种发展的态度才是实事求是的。

(三)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为代价。“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国的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三农”问题。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发展效应,都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少数地方领导对于“三农”问题的漠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并没有将“三农”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各地的发展口号是工业强县,工业强市。其次,在资金的投入上,农村所得很少,农村的基础设施陈旧,农民的子女上学难、看病难,诸如此类亟需政府投入的地方。政府的投入,各地的资金投放主要用于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市档次。再次,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量占用农村耕地,失地农民与当地政府的矛盾时有发生,而基层有的政府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总是不自觉地站在农民的对立面。他们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是人民的政府还是有钱人的政府。

(四)工业化是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坚持协调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阐明:我我国国社社会会主主义义经经济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资料料的的社社会会主主义义公有制, 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劳动动群群众众集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权法法第四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第六十一条还规定:城镇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由集体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这充分说明集体企业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种形式, 集体企业财产受国家的法律保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规定:集体企业应当遵循的原则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集体积累、自主支配、按劳分配、入股分红”。条例给集体企业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也为做强做实集体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按照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的要求, 北京市联社一直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模式, 2006年联社召开了自注册登记为独立社团法人后的第一次 (职工) 代表大会, 以不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联社理事会组成人员及联社领导人。大会通过了重新修订并在北京市社会团体管理办公室重新登记备案的联社章程。章程明确了联社资产是集体续存资产, 属于联社全体在职和退休会员所共同共有。以第一次会员 (职工) 代表大会为标志, 将联社改造成了以紧密的资产关系为纽带, 具有集体资产管理协会性质的社团法人, 清理了联社与所属企业的资产关系, 从松散的单位会员制, 改造成为以共同共有资产为纽带的个人会员制, 实现了联社“主体独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管理”的管理模式。

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根据集体企业和我们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集体企业发展规律的道路。如何把集体企业做强做实, 根据“条例”阐明的原则简述如下:

一、自愿组合、自筹资金

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 (以下简称联社) 成立于1954年6月, 联社成立的初期实行的就是代表大会制, 具有独立性, 体现了集体企业民主管理的选举制度。当时成立的联社是集体企业的组织者和领导管理部门, 在以后联社及集体企业又经历多次的合并、调整, 但联社的集体企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 集体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的兴衰联系紧密。

联社发展初期的资金来源于职工个人入股, 联社发展壮大后于70年代初期已全部清退偿还了职工个人入股的资金, 后来联社的资金来源于集体企业实行“四、三、三”的分配比例, 即集体企业年终税后利润企业留40%、上缴二级公司30% (管理费) 、上缴联社合作事业建设基金30%。1982年后进一步扩大企业留利水平, 由税后流利40%扩大到了80%, 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联社通过建立集体企业合作基金制度, 对企业进行再投入和发展新兴行业。联社在投资、扶持、促进集体企业发展中, 将联社和集体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形成了“联社所有”这一集体所有制的新型组织形式, 同时积累了一块属于联社范围内集体职工共有的资产——联社资产。联社资产是集体企业职工共同创造, 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侵占和挤用, “联社所有”作为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形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集体企业条例》中已得到确认。与此同时, 联社作为北京发展经济的一部分, 为北京市的发展先后贡献资金和资产总额计2.7亿元, 同时也为繁荣首都市场、发展北京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条例”规定:“集体企业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 同时又明确规定“属于集体企业的联合经济组织范围内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北京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总社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修订的章程规定:“联社是由市联社或联社投资的全资、控股子公司在册会员及离退休人员共同自愿发起设立”。企业和个人可以双向选择, 联社在积极探索集体产权合作的前提下, 把有意要加入北京联社的集体企业逐步分期分批吸收进来。北京文百公司、北京皮件厂就是按照联社章程和程序自愿申请并经联社会员代表大会表决同意加入联社的, 所以, 企业的联合体现了自愿的原则, 同时扩大了联社的队伍, 形成合力, 逐步做大了集体企业规模, 做强了实力。

联社章程还规定:“市联社资产由市联社和所属集体企业历年积累形成, 属集体存续性资产, 市联社资产归市联社全体会员共同共有”。这就说明联社的组建和资产界定符合“条例”规定, 产权是明晰的。“条例”还规定“集体企业的财产及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不受侵犯”。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为集体企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下一步就是如何运用全体会员共同共有的资产更好地经营, 提高资产的回报率, 不断地使集体经济保值增值,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 占有我们集体经济的一席之地。

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集体企业实行政企分开、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成为市场独立的经济实体。联社作为投资主体三年来总收益1814.12万元;2007年388.12万元;2008年578.5万元;2009年847.5万元。所有者权益 (净资产) 32535.9万元, 比2006年提高4.7%。

联社全额投资的子公司——北京轻工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工作稳步发展, 2007年完成营业收入3.4亿元, 利润782万元, 2008年、2009年两年利润突破1000万元。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给企业更充分的权利, 选择那些市场认可, 符合企业经营特点的客户群体, 使我们的企业既能养活职工、增加就业、使职工的收入有所提高, 又能为国家创造税收, 还能使企业有所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 在集体企业发展上下功夫, 制定集体企业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集体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 既要提升存量资本的质量, 又要扩大增量资本的规模。

三、自主经营、民主管理

条例规定:“集体企业有权自主安排生产、经营、服务活动”。自主经营、民主管理是新型集体经济的重要特征, 集体企业有权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状况选择和细分市场, 通过对细分客户群体的服务, 使企业经营对路、产品营销对路, 使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2008年以来我们遇到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集体企业也遭到了巨大的创伤, 这是任何企业也回避不了的。全球经济迅速下滑,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集体企业要在这场危机中抓住调整的机遇。一要根据经济的发展重新明确集体企业的发展方向;二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集体企业自身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企业自己的市场定位, 推出不同特色的经营服务, 把“营销改进工程”落实到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中, 使集体企业在自我发展中做强做实。民主管理是指劳动者选出的会员代表参加决策, 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参与企业的管理, 凡大的经营方针、投资计划、企业重大合并、分立、解散和利润分配及弥补亏损方案, 都要通过会员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联社理事会组成人员和监事会组成人员都要通过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常务理事和理事会主任、监事会主任由理事会选举产生, 这是集体企业区别于私人和其他类型企业的特征。企业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 (职工) 代表大会, 每个职工都有参与的权利, 发挥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作用, 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集体积累、自主支配

集体企业创造的财富为集体企业范围内职工共同所有和享受。如何运用和自主支配集体企业资产积累这是一篇大文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展, 集体企业资产支配原则是必须以集体企业的发展为前提, 以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目标, 以集体企业职工得实惠为结果。集体企业积累绝大部分用于集体企业发展, 同时要提高集体企业职工的收入和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福利, 经营成果共享, 这也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几年来, 经过联社、轻工集团和所属企业职工的共同努力, 轻工集团经营稳步增长, 从2008年连续两年实现利润突破1000万元。作为集团股东的联社也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 使联社经营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按照联社第一届代表大会通过的联社章程, 为体现联社“不断提高联社会员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宗旨, 使全体会员分享经营成果, 经过联社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研究决定, 2007年、2008年在联社全体在职会员范围内进行奖励分红, 分红的比例为联社税后收益的百分之十左右, 并经会员代表大会批准执行。2007年联社在岗会员每人分红1000元, 合计35万余元, 2008年联社在岗会员每人分红1500元, 合计55万余元。2009年的奖励分红方案经第二届联社全体会员代表大会审议批准联社在岗会员每人分红1600元, 合计62万元。联社三年来奖励联社会员分红资金共计150多万元。

联社对在职联社会员连续三年的奖励分红有力地调动了广大联社会员的工作积极性。一是体现了联社在增利前提下贯彻了提高会员收入和福利待遇的宗旨;二是在联社全体会员中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三是体现了坚持构建和谐社会、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联社在建立和贯彻分红制度的基础上, 增强了联社全体会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进了联社事业的发展。

集体企业的资产是全体职工 (包括退休老职工) 共同集体创造的, 如何使用好这笔财产, 把每一分钱都投入到有用的地方, 真正使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做好的。对此, 我们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按照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机制, 对每一笔投资都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论证、可行性分析和投资回报的预测, 并在执行中跟踪资产运营状况和达到的实际效果,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实践中逐步探索集体企业资产投资管理一体化和经营集约化的新路, 把集体企业的发展与积累有机地结合起来, 只有集体企业积累增加了, 才能有自主支配;只有集体企业职工努力工作为集体企业做出贡献了, 才能实现职工收入提高的期待。

五、按劳分配、入股分红

新型集体经济不仅有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同时也有劳动者的资本联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一切资产的增值都是劳动者创造的, 而生产资料或资金则是劳动者的劳动得以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 从资产的增值来说, 劳动和资金缺一不可。

集体企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就是要发展集体企业、贡献社会、造福员工。不断提高集体企业员工的收入, 合理的分配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集体企业的分配原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按市场化的分配原则, 就是按多劳多得, 奖勤罚懒的原则, 说得再具体一些就是按个人岗位、按每个人的业绩, 按每个人身上担负的责任和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来分配;另一部分分配方式是体现集体企业特点的“入股分红”分配原则, 保证企业出资人的权利, 实行按资分红。按年度集体企业的积累资产部分分红, 是缩小集体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分配。集体企业实行劳动和资本共享利益的分配制度,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 我们只有用我们的劳动创造出财富, 把集体企业做大做强了, 集体企业的资产积累增多了, 可支配的集体财产增加了, 才能按劳分配、适时分红, 集体企业职工的收入才能增加, 职工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 篇5

内容提要:一家商业银行的发展,无论是外部的改革要求,还是自身战略转型的要求,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文章回顾了南京分行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历程,从指导思想到战略措施,条分缕析,为分行经营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银行 经营管理 指导思想

作为交通银行系统内的一家优势分行,南京分行按照总行要求,在总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协助下,稳步发展传统业务,大力发展各类新兴业务,各项业务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与此同时,南京分行积极承担和参与全行的各项重大改革项目,为交通银行推进各项改革措施、促进整体业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分行应作的贡献。

一、树立分行业务发展的正确指导思想

近年来,南京分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树立正确政绩观,不折不扣地践行总行战略转型要求,以此具体指导南京分行的业务发展,在各项业务较快发展同时,十分重视并较好地控制业务风险。

交通银行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外部金融改革发展的形势,还是自身战略转型的要求,客观上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全行中心工作,就是要体现在三种能力上,即提升全行业务发展能力、增强管理控制能力、加大基层执行能力,做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与当地经济金融发展保持同步。

几年来,作为处于经济发达省份的南京分行,在总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不低于,一个盯住”的发展目标,即“不低于南京市同业平均发展速度、不降低现有市场份额、盯住系统内先进行。”南京分行近几年在当地同业市场一直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产生了较好的效益。2005年总行对省分行组织机构调整之后,南京分行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加强对各省辖属分行的管理与监督,逐步形成紧密型管理,一体化经营新局面。以加强条线管理为着力点,充分利用全省统一信息平台,加强公司、私金、国际三大前台业务的全省联动;二是坚持加快发展,明确营销方向,突出业务重点,着力提升业务发展能力。充分利用南京省会城市的优势,帮助各省辖分行从源头加强营销,联动协作,共享资源;三是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理顺经营机制,切实增强分行对基层营业网点经营管理的控制能力;四是加强风险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制度建设,切实加大基层合规运作的执行能力。主要加强基层营业网点干部配备、柜面操作、会计结算、授信授权、稽核监察、三防一保等重点工作;五是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奠定核心竞争力基础。健全良好的员工激励与约束机制,形成公开、平等、竞争、和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加快新兴和中间业务发展,全面推进业务发展的战略转型

南京分行在努力发展传统的机构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十分注重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私人金融业务和国际业务等新兴业务,特别是去年在承销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股票基金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全系统中位列承销金额第一名。

加快战略转型是新一届总行党委根据自身发展要求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所确定的一个根本性发展战略。南京分行多年来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在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办法上下功夫,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走开拓发展之路,以大力发展新兴业务为着力点,在南京金融同业中开创出许多第一,如第一个设立自助银行、第一个开办个人外汇买卖、第一个成立个人贷款中心、第一个开通24小时客户服务中心、第一个代销开放式基金、第一个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第一个实行综合柜员制等。

总行提出全行业务实行战略转型后,我行在公司业务、私金业务、国际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中全面瞄准新热点,寻求新市场,开拓新业务,全面出击,力求取得较快发展。例如在对公业务中实行全省联动、成为省市财政集中支付银行、代发公务员工资、筛选分行级大客户,由行长室成员率队营销等,尤其是抓住战略机遇,率先开办企业年金业务。2005年11月4日,江苏外贸系统知名企业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等三家公司成为江苏省首批按企业年金信托模式运作员工养老保障计划的企业,我行成为其基金帐户管理人、托管人;在对私业务中提出以打造精锐部队、推出精良产品、提供精湛服务、建设精品网点、发展精高客户为主要内容的私金发展“五精”战略,大力拓展VIP客户,开展各种增值和附加服务,在全市设立30余个理财中心和低柜服务区等,针对VIP客户的“得利宝”、开放式基金、个人贷款、外汇买卖等业务发展良好。

三、按照“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提升分行内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

南京分行在经营管理方面强调“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所谓“四个坚持”就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发展为主旋律,推动全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坚持以发展取得的成果,解决消化历史遗留问题和员工工作生活问题;坚持以发展的实际业绩,作为判别干部工作优劣和决定干部职务升降的标准。

正是通过这“四个坚持”的管理原则,使我们正确处理好了加快业务发展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关系。2000年我们这一届班子开始工作时,南京分行存在的主要历史遗留问题是负债结构、客户结构、干部结构、网点结构、员工结构等不合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正确处理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通过深化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综合业务考核机制改革、扁平化管理改革,以及今年的全省紧密型管理一体化经营改革等,推动了各项业务发展;正确处理好了业务指导与带头营销的关系。在营销中突出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大集团客户、大证券机构、外资企业客户的营销力度,使客户结构得到调整;正确处理好了加强管理与员工队伍建设的关系。强化内控机制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新发展,建立起规范化服务管理考核与“三位一体”经济处罚管理考核两大体系,使业务合规运作、服务文明规范、绩效稳步上升,主要业务指标基本上翻了一番。

四、勇于承担系统内改革重任,争当改革先锋

近年来,南京分行在分行不增加人员和经费的条件下,积极参与并勇于承担系统内具有很强挑战性的重要改革项目,如分行扁平化管理、薪酬制度改革等,在全系统内起到了改革与发展“排头兵”作用,做到推进业务发展和承担改革任务两者之间的“两不误,两促进”。

我行始终认为改革将会促进业务发展,而业务发展又能将改革引向深化,也就是“两不误、两促进”。例如,在管理方面,2000年我们率先进行人事制度和用工制度改革,改革干部管理体制,解决用人机制问题。在全国交行系统率先实行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组阁制”,即对处级中层干部除部门一把手由分行党委选聘或竞聘外,副职由一把手提名,组织部门考察,分行党委任命,实行“谁用人、谁聘任、谁管理、谁负责”,对科级干部实行一年一聘,员工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同时规范劳务用工制度,将全部用工统一纳入社会人才市场,实行租赁制。几年下来,这一改革成效明显,形成了一支精神昂扬向上、业务水平精湛、能打敢打硬仗的干部员工队伍。再如,在业务发展中,我们率先在南京地区设立自助银行服务区。当时南京金融界对此褒贬不一,行内也有许多同志持怀疑态度,认为自助银行投入较大,能否盈利尚在可否之间。但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认为这是银行业发展的方向,尤其是私人金融业,如不在前期占领市场,等这块市场成熟后再想进去就难了。所以南京分行在短期内连续拓展自助银行,现在已达54家,同时还有150余台自助设备,在南京市规模最大,效益也是明显的,太平洋卡的交易量已占南京市银行卡的17%。

五、加强思想建设和党建工作,为业务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扁平化管理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如营业网点与公司业务部在授信业务和结算服务上‘两张皮’的问题;营业网点的市场定位,优化整合网点资源,各业务条线联动营销的问题;基层网点负责人素质与柜面服务水平提高的问题等,这些都有待于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合完善。但就南京分行的扁平化管理改革来说,我们已经走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南京分行在开展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确定了“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步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分行先进性教育活动主题,使我们找到了自身的弱点、听到了群众的呼声;明确了努力方向、融洽了干群关系、振奋了工作情绪、促进了业务发展,对加快完善扁平化管理体制步伐,提高党员干部素质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弘扬交通银行的企业文化

根据总行的统一部署,南京分行从2005年初在全辖各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创建“四好”领导班子活动,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交通银行实施战略转型的实际,以理论建设为根本、能力建设为重点、作风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证,努力把分行领导班子建设成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坚强领导集体,为把交通银行建成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做出贡献。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 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内部会计控制 协调 考评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31-0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必须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这就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和统领下,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实施方式,运用科学方法,促进内部会计控制的全面协调和完善,取得内部会计控制的最佳效果,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发展的理念为主线,落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为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围绕发展做文章,树立一切为了发展的理念,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控制就坚持,影响企业发展的制度就修正或废除。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和完善。

1.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摒弃妨碍执行内部会计控制的公司组织结构,建立和完善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健康运行。一是加强企业决策机制的建设,在优化企业决策机制时必须针对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明确权力和职责,既要注重职权利之间的平衡,明确企业决策者的权力和责任,也要有辅助决策的专门机构,建立配套的决策制约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构建严格的监督机制,首先,对产供销全过程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实施以防为主的事前监控。其次,在加强正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跟踪检查,实施以堵为主的事中、事后监控,把可能发生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问题堵在萌芽中。

2.加强资本结构分析。企业良好的资本结构不仅决定企业资源配置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和运行周转,更是推进企业有效发展的保证。所以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中,首先,要控制资本结构中的债务资本与权益成本的比例关系,努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使用效率。其次,经常联系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的相互匹配关系作出判断,尤其在数量及结构、期限及结构等方面做到协调、合理,保证资本运转健康。第三,必须联系未来环境变化的情况,考虑资本结构与投资结构的应变措施等,保证企业资本不受损失。这样,围绕企业的发展加强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分析,就成为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中之重了。

3.强化风险防范与管理。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产生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安全的因素,导致企业经营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稍有疏忽就会对企业带来损失,影响企业的发展。为此,在内部控制中必须强化风险防范与管理。首先,采取安全稳健策略。一是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控与分析,及时催收,减少不合理的资金占用与不必要的资金占用与损失;二是调整投资方向,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论证、评估,对于非重点、盈利少、发展前景不看好的项目减少投入或不投入,以降低风险;三是严格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及时清理闲散资金,防止流失或浪费。其次,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一是围绕企业发展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监测和发现问题,及时警示企业有关负责人员;二是及时分析可能发生的财务危机及企业财务运行中的潜在问题,提出防范和缓解的措施;三是及时向企业决策层提供预警信息和危机应对预案,防范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第三,增强企业风险监控能力,建立企业风险监控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二、以协调的要求为抓手,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落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中,涉及到单位各个部门、每个环节。所以,必须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大家同心协力,才能落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保证企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1.争取领导重视是落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前提。内部会计控制能否落到实处,最重要的是争取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尤其是企业领导层思想的统一。因此,按照协调的要求,一是明确指导思想,企业领导人必须把落实内部会计控制提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不仅要带头执行,并在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指导、监督各部门落实执行;二是明确会计地位,财会部门不仅有参加企业重大决策的权力,还应赋予财会部门对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监控权力,加大对企业各部门的监控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报企业领导处理;三是明确部门责任,规定企业各部门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相应责任,对重点岗位实行全过程跟踪,避免损失发生。

2.协调部门配合是落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条件。通过与企业内部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到相互支持,共谋落实,有序执行。一是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货币资金控制。货币资金控制是重要的内部会计控制,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资金损失,为此,通过协调、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明确、限额明确、审批授权明确等。二是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采购业务控制。采购业务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盲目采购和积压浪费,为此通过协调,明确采购业务各个环节的责任,如信息传递、比质比价、合同审批、以及原材料进库验收控制等。三是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营销业务控制。营销是企业最直接的业务活动,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成果,尤其是对宾馆酒店的营销控制,重点在餐饮部和客房部,通过协调,对餐饮毛利率和客房入住率及其相应的责任均要作明确的控制。四是协调有关部门落实资产控制。包括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办公用品等,对其购进保管、审批、盘存等建立必要的制度,严格控制各项资产的增减变动,防止贪污、盗窃和浪费的情况发生。

3.构建和谐环境是落实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要求。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会计控制的落实和实施,所以,构建和谐环境必须把全体员工的参与,监督机制的改善和职业道德的建设等项工作做好,以更好地把协调的要求融合到内部会计控制中去。

(1)广泛发动群众,提高他们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自觉性。一是宣传群众,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编写墙报,内部广播、网络沟通等,千方百计让大家了解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内容,调动全员参与的自觉性;二是分解责任,把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内容,分解到岗,以岗定责,做到责任大家担;三是开展培训,通过长会短训、业余讲座、座谈会、报告会、提高全员素质,为落实与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2)改善监督机制,消除不和谐因素。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的一项重要规定,也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不可或缺的举措,但在执行中必须从沟通着手,改变过去那种高人一等的生硬作风。一是突出服务,寓监督于服务中,发现问题,帮助纠错,促其提高;二是加强合作,消除对立情绪,塑造互利互助氛围,求得认识和行动的统一;三是求同存异,通过协调,相互理解,达到分歧与矛盾的统一,正确处理好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的职业环境。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应遵守的准则,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中,尤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作为会计人员规范会计行为的道德标准。一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以诚实守信为本,做到言行一致,恪守信用,遵章守纪,廉洁奉公;二是树立全心全意服务观,以乐于奉献为荣,做到勤勤恳恳工作,真诚热心待人;三是树立忠贞敬业观,以爱岗敬业为先,做到以身作则,忠于职守,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中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

三、以考评的方法为助力,巩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为了进一步发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对其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考核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及时改进提供可靠的依据。

1.综合评价。所谓综合评价,就是定期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全面考核,主要以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目标为基础进行评价,包括: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具体考核评价的要求:一是对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会计制度是否完善并具有合法性评价;二是单位内部各个控制环节、措施是否链接的评价;三是单位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核对等各方面手续是否完备,尤其是单位各经营环节、经济活动掌权者有无越权和违章违纪行为的评价;四是单位经济运行成本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否相适应的评价等。

2.重点考核。所谓重点考核就是不定期地以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内容为切入点进行考核,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其重点是资金运用考核,即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适用性进行考评,各项控制标准是否先进合理,是否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一是考核资金运用,对单位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控制情况作出评价,防止资金流失;二是考核成本费用,对单位的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控制的情况、是否遵循成本效益的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作出评价,防止贪污、盗窃、浪费损失;三是财产保全考核,对实物采购、保管、销售、发货及资产盘点、出入库凭证使用与管理及控制情况作出评价,防止财产不实,保管不善,责任不明等情况发生。

3.加强内审。内部审计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再监督,对企业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既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成部分,又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监督内部会计控制运转,建议内部会计控制完善,独立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等均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是对单位各项经营活动审计,发挥防错除弊、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二是对内部会计控制各个环节,发挥事前预防、事中事后全程监督作用;三是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控制标准是否合理、分析执行情况等。内部审计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以及有关专项审计,从而能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巩固。

参考文献:

1.王自强,王浣尘.构建企业管理中的和谐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5(1)

2.王志斌.企业如何进行全面预算管理[J].现代经济,2008(3)

(作者单位:扬州萃园城市酒店 江苏扬州 225000)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课程理论设置 篇7

课程一词, 最早源于拉丁语, 意指像一个一个的跑马道。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课程是指所有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课程指具体某一门功课。如:语文、数学、计算机、英语等。

当前, 课程一词的解说意义更加丰富,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来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 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 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有关课程设置理论的发展, 经历了数次转折。每一次转折总是和社会历史的重大变革息息相关。用科学发展观中倡导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来诠释、践行、发展课程理论设置, 在新时期显得尤其重要。

二、科学教育是课程设置理论发展的先导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此时的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为“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教学内容发展到封建社会突出的表现为“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偏重于人文学科的传授, 其主要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学在官府”的治国之才。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机器化大生产模式的建立, 促使现代教育变更教育教学内容, 只有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让更多的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决定了这一时期的课程内容要增加自然科学的科目, 使“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生物”等逐渐成为学校的必修学科。在当时有关自然科学的教学内容就增加了十七门之多。现代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标志是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 生产力发展就直接与教育联系起来了。这一时期的课程理论, 从思想观念和实际做法上, 显示出与时代发展的不适应。学校进行的是注重装潢门面的“文雅教育”和“绅士教育”, 传授的是用处很小的古典人文学科和宗教知识, 从而培养出无所事事的人。自然科学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 但“因够不上授予文化的称号”, 被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学校科目中几乎忽视的东西, 却是同人生事业最有密切关系的知识。”斯宾塞批评这种教育是纹身一样的装饰性教育。这时, 出现了一批主张进行科学教育的教育理论家, 以斯宾塞及赫胥藜为代表。

三、以人为本的课程设置理论彰显教育主体观

科学教育强化了社会的发展功能, 但片面强调书本理论知识教学, 过分强调个人适应社会, 淡化个人价值的实现。怎样使教育的重社会发展功能转向个人发展功能, 其主要代表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 他首先批判了以斯宾塞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 忽视了儿童当前的生活, 只能由成人根据过去的经验提出预定目标, 去限制儿童的自主的活动;势必造成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传统教育的教师、教材、课堂教学“三中心”, 唯独没考虑教育的真正中心, 儿童的自主活动。他提出了新的教育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是儿童先天具有的本领不断生长的过程, 进行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 不能强加以外在的预定目的。“教育即生活”。教育是儿童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并从中学会生活。要把学校办成现实社会的缩影。三是“教育即改造”。教育是通过生活促进儿童本能生长而使他们的主观经验得到持续不断的改造和改组的过程, 学校就是要为儿童提供经验改造的材料和机会, 让儿童由做事而学习。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兴起了以培养实干家的“新学校”。主张通过自由的教育发展儿童的内在潜能, 培养具有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儿童自由自主地活动;注重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教学;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和兴趣;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组织教学活动等。这种教育思想合称为现代教育思想。在其理论的影响下, 教育实践上广泛扭转了重“教”轻“学”, “重知识传授”轻“人的发展”的倾向, 从而把教育的重心, 从科学知识转向了人的发展。这种课程设置理论本身也存在缺陷, 在实际运用中则有较大的片面性, 譬如颠倒了学生个体认识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忽视了系统基础知识的学习, 丢掉了严格的学术标准, 片面强调适应现实社会但实际没有认识到科学文化在现实中的价值, 这些弊端在以后的发展中越来越明显。

四、基础教育:现代课程理论的重组与发展

20世纪40年代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复苏, 一个高科技化的生产力发展的年代到来。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 大量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传承传统教育思想, 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又不是传统教育思想的简单重现, 是在吸收传统与现代教育思潮的合理内核的前提下, 侧重于精选科学文化知识的精华, 加强人的基础素质教育。

西欧和美国在20世纪40-50年代兴起了“新传统派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格莱、赫钦斯等。他们对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刻的批判, 认为他们推行的是杂无系统的课程、放任自流的教育方法, 由缺乏训练的教师进行缺少严明纪律的教育, 这样做的结果, 只会造成教育质量的下降。特别是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对当时的美国震动较大, 认为是苏联长期重视基础教育的结果。他们认为杜威的现代教育理论造就的是荒废的一代, 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教育模式, 重建严格的学术标准, 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 前苏联的赞科夫、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等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赞科夫在其教育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不仅要让儿童认识世界, 更重要的在于促进他们的发展。必须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他还在教学上提出了“教学的高速度、高难度”。布鲁纳认为:, 儿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大量的知识内容, 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主张教学要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尽早让儿童接触理论知识, 提倡儿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自主”学习。

五、终身教育、开放教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 和平发展成了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教育思想上, 对许多重大教育理论问题有了较科学的认识, 从而正确指导了教育实践。课程理论设置上, 逐渐走出了强调一个方面忽视另一个方面的误区。在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基础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知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等一系列关系问题上, 均得到了较好的实践和回答。但又有一些新问题出现:譬如在教育、社会和个人三者发展的关系上, 强调教育的作用是正确的, 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为其培养人才, 但这里的教育应是广义的教育, 仅靠学校教育, 能承担起培养现代人的综合素质的重任吗?从教育实践上看:教育事业确实为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 而现代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同时, 在某些程度上却又忽略了生活能力的培养。高雅的文化艺术受到了冷落, 低俗的糟粕文化泛滥成灾,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体与犯罪率的急剧上升、社会道德的沦丧极不相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与滥用资源、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状极不协调。高科技、高竞争带来了人的心理负重、心理疾病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等。无不与教育密切相关。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出现了终身教育和开放教育的课程理论。终身教育首先由法国的伦格兰德提出。开放教育是一种对教育体系的认识, 即把整个社会当成影响人的大系统, 各方面优化配合以共同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向积极方面发展, 这些观点已被普遍接受。其中心核心是全面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 没有相关技术或高科技成果可以花钱从国外引进, 缺少科技人员也可以引进, 没有资金可以借贷, 但国民的基本素质是引进不来的, 只能靠本国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靠正确课程理论体系的确立。

参考文献

[1]斯宾塞.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2

[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3]胡森.教育的目前趋势.展望, 198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新民居建设 篇8

一、在新民居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村情民意。在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村实际,充分考虑新民居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河北省保定市雄县陈家台村利用农村闲散土地,采取先建后迁的办法,将分散的住宅改为社区住宅,复耕土地,为下一步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和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雄县胡家台村考虑到村内人口较多,自发新建的住宅较多,在新民居建设中则采取了滚动发展模式,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成方连片,分期建设。各村在建设前要坚持以人为本,多问问群众乐意不乐意;建设中要体现统筹兼顾,既要抓好工程建设,还要注重保护和继承特色;建成后要绷紧科学发展这根弦,多考虑长远谋划。

二是要政府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着重以下方面:强化监督。由建设部门在施工队伍的选择、民居工程的建设上严格把关监督;强化规划。优先抓好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农村新民居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新民居建筑设计;强化土地控制。对乱占乱建的坚决予以拆除,确保在土地的控制下搞好建设,避免造成新的土地浪费;强化专家的技术指导,切实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强化则政导向。市、县在安排专项资金进行奖补的同时,整合农村饮水、农村道路、村庄绿化、农村沼气等项目资金,集中投放,切实解决好新民居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问题;强化示范。开展新民居建设试点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是要稳步推进,适合经济的承受能力。实施新民居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雄厚、发展势头好的村,可以考虑整体新建;经济基础暂时不具备的,要开展示范户、样板房建设,不能一哄而上、自日建设,给村集体和农民群众造成新的负担。胡锦涛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市要继续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市场,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做到发展的热情不减弱,建设新农村的路线不动摇,谋求和谐的决心不改变,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

二、新民居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具备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三十年的发展,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有显著的提高,这体现在虽然不一定能吃的好,但准能吃的饱,虽然不能穿的时尚,但准能穿的暖,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确确实实得到解决。当前,农民生活中最大的负担来自建房。根据笔者的调查,农村中建房的费用一般在十万元左右,这一般要耗费一个家庭十几年的积蓄。关于建房,农民中流传的说法是,可以不吃好的,可以不穿新的,但房子不能不盖好的。这就是北方农民的特点之一。因为在农村,没有好的房子就意味着孩子的婚姻难以成就,而种族的繁衍也将因之而延误,即使现在盖好的房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因出现新的建筑样式而过时,又被拆掉重建,造成浪费。马克思认为,人首先要吃穿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活动。当农民住房需要得不到满足并存在惶恐时,无论如何也不能激发他们对新农村文化、政治建设的热情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舒适、宜居、节能、环保的新民居建设已经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三、推进新民居建设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一方面,广大农民不仅在生活中存在用水困难、垃圾无法倾倒、邻里因采光和走水闹纠纷等问题,尤其重要的是上文提到的对自建房屋的前途的惶恐。从这个意义上说,广大农民希望有一个或几个可供选择的、可长久使用的、舒适、宜居、节能、环保的新民居样式,希望有一个统一的供水、上下水、垃圾处理系统,以及道路硬化整洁、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

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城市规划发展,规划部门不仅已积累了丰富的规划经验,还有外省市甚至国外的乡村规划经验的借鉴,尤其是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和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的提出,使新民居建设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各地纷纷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为新民居建设的推进准备了条件。

四、新民居建设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途径

在新民居建设中,必须从基础测绘和现状调查的实际着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好超前规划并强化规划约束,搞好新民居设计,加强示范引导,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根据各个村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实际,全面整合村庄用地、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布局,划定道路“红线”、绿地“绿线”、河道“蓝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确定保护和控制的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建设沿街“绿化带”,进一步完善给水、排水系统等,形成具体规划,并通过村民委员会决议等形式予以固定,保证强有力的规划约束从而避免乱拆乱建,粗放式的大拆大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二是要搞好新民居的规划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尊重科学的态度,借鉴《燕赵新民居》设计方案,对新民居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方面,要搞好功能设计,讲究实用价值,既要考虑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又要考虑农村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搞好美学设计,讲究景观效果,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使新民居不仅成为美观实用的居住场所,而且成为承载人文精神和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还要加强节能防震新民居规划设计,在新民居建设中要不断加大对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新结构的使用力度,确保农民住房安全、环保、节约。

三是要加强对新民居建设的示范引导。要通过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宅基地管理等措施,鼓励引导农民按照新民居要求新建或翻建住房。要优先建设一批体现燕赵新民居特色的样板房、样板村,通过典型示范作用,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新民居的优越性,激发他们建设新民居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切实把政府的关怀与农民的自觉自愿结合起来。利用新民居建设推广增加农户财富积累,从而促进产业提升,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改善村镇面貌,进一步调动群众建设新农村、争当新农民、发展新民居的意识,逐步实现农民富起来、农村靓起来、农家乐起来。

四是要在政府推动上加大力度。要在尊重农民的意愿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注重政府的推动作用。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在资金扶持上加大力度。由于新民居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每户主体造价比自建房要增加几万元成本,同时受物价上涨影响,建筑材料和工时费大幅提高这两方面因素叠加推高了样板房建设成本,造成示范村示范户经济压力较大。政府部门要尽快研究支持新民居建设的资金扶持措施,配合新民居建设,真正体现倾斜和支持,以保护示范村示范户新民居建设热情。二是要在用地支持上加大力度。一方面,各级样板村按要求建设新民居,大大节约了土地;另一方面,非示范村在建民居,还没有纳入新民居建设的视野,不同程度地浪费土地。各级国土部门要充分利用土地这个“闸门”,严把土地使用审批关,把广大农民的建房需求引导到新民居建设上来。三是要在技术服务上加大力度。由于新民居建设对传统民居而言是一场革命,农民群众迫切需要技术指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和新民居建设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对示范村规划设计、住宅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应用等提出具体要求。要切实做好示范村村庄规划编制和修改完善工作。村庄规划要按照地貌类型和自然条件灵活布局,形成较为自然的村庄形态,避免“千村一面”。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加强农村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设计,有利于加快农村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之,有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参与,有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以新民居建设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推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

摘要:新民居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民居建设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科学规划推进新民居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民居建设,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史劲松:农民新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DB/OL].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5.

[2]张新焕、徐建刚、马晓冬:大都市边缘区小城镇整合发展模式研究——以吴江东部临沪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4) .

[3]闫锐:唐山六种模式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N].河北日报, 2009-1-18.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 篇9

一、坚持加强学习, 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一要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进一步把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

二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着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方方面面, 转化为师生员工自觉行动的重要职责, 是学习、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力量。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高校广大党员干部, 对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形成科学发展共识, 创新科学发展思路, 有效抵御敌对势力对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要增强优患意识, 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紧迫感。高等学校能不能科学发展, 直接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关系思想政治领域的和谐稳定。在充分看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与当前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相比, 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 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相比, 高等学校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地方, 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体现在: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在一些学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潜力发掘不够, 高校科技和人才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更新, 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缺乏;一些高校仍然存在盲目追求规模扩张的现象, 办学定位、办学特色还不够鲜明。

二、坚持解放思想, 以科学理念指导高等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 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高校的科学发展,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 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事业的大发展。

一要把握科学发展的新要求, 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 着力于内涵发展, 提高质量。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 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 深刻认识办学规律, 努力形成各项事业整体推进、持续发展的局面;始终坚持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关系, 努力增强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实效性。

二要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共识, 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符合本校实际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用更加开阔的眼界、开阔的思路、开阔的胸襟正视现实、认清问题, 努力在学校是不是科学发展、怎样科学发展, 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 如何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贡献等重大问题上形成思想共识。

三要明确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进一步突出办学特色, 不贪大求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 遵循办学规律、坚持科学定位, 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 完善发展规划, 明确发展战略, 增添发展措施,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全部工作之中, 努力建设富有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大学。解放思想, 谋划高校事业的科学发展, 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根据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不断深化战略思考, 完善战略规划。

三、坚持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 着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

(一) 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切实提高科学治校能力。

高校要实现科学发展, 关键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领导班子建设。要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以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为主要抓手, 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应对突发事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不断保持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 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体现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行动中去。

(二)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 着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人, 要把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着力落实人才强校战略, 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后勤队伍。要关心干部、教师和职工的发展, 为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造条件, 进一步完善优秀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 真正促进三支队伍共同发展, 共同提高。

(三) 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学校要在巩固基础学科的同时着力加强应用性学科建设, 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 围绕学校的自身优势, 强化特色学科, 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突出重点, 构建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尤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联系, 找准学科建设的切入点, 确定重点突破领域, 构建优势学科群和强势领域,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四) 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 篇10

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报告的核心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 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这是对于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必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前提, 以适应人民群众畜产品消费市场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市场调节、科学发展的原则,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一个中心, 着力推动农民增收和财政增税两大工程, 积极实施科技兴牧、依法治牧、以工增牧三大战略, 突出抓好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组织化建设四项重点, 坚定不移地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突出产业发展主题, 着力推进畜牧业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积极培育优势畜产品基地。当前, 应将生猪产业化发展放在首位, 以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为目标, 壮大基地, 强化龙头, 填补精深加工空白, 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饲养户间利益联结机制,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农户盈利水平。要整合各种资源, 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小区, 尽快改变畜禽混养、人畜共住、养殖程序和操作技术不规范、无生产标准、无质量要求的局面。通过积极扶持和引导, 使养殖小区达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努力建好优质肉牛、优质肉羊和优质肉禽三大生产基地, 发挥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 树立品牌意识, 到“十一五”末, 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

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 增加农民收入, 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动物疫病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建立健全动物疫情测报信息管理系统, 坚持创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 深入贯彻落实“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24字方针, 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健全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 建立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 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执法水平和动物防疫能力, 促进动物卫生工作全面发展。强化疫病监测和疫情预警预报, 强化动物免疫和检疫监督, 保证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 维护生产者利益, 确保消费者人体健康。以畜牧业投入品专项整治为手段, 以检疫法规进场入户为契机, 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全面增强贯彻执行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的自觉性, 严防病害肉和病死畜禽进入市场和流通。突出整治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用生物制品等, 保证畜牧业投入品安全,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着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要促进人、畜禽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畜牧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畜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畜牧业就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 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为目标, 坚持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有机结合, 积极推广雨污分流、清洁生产、干湿分离等生态养殖技术, 加快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向肥料、燃料饲料的资源转化, 整治畜牧业环境污染, 提高畜禽排泄物的综合利用能力, 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 着力优化畜牧业结构。要积极发展生猪生产, 稳定家禽生产, 大力发展草食家畜, 优化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强改良体系建设, 加快良种更新步伐, 全面推广人工授精技术, 推广生猪“三元”杂交和“五元”杂交配套系, 优化畜禽品种结构;积极挖掘草料资源, 提高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 加强秸秆青贮、氨化技术的推广, 促进种植业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化, 扩大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用种植面积, 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开拓和培育畜产品市场, 积极发展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 培育畜牧业经纪人队伍, 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 建立网店, 进行网上交易, 优化畜产品流通结构;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延长产业链条, 鼓励乡镇企业、专业大户向畜产品深加工转移, 提高畜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 构建公司加农户、基地连农户、市场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优化畜牧业经营结构。

发展畜牧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 畜牧业才能实现现代化, 才能得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突出产业发展主题, 着力推进畜牧业方式转变;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 增加农民收入, 着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着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要深刻理解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 着力优化畜牧业结构。

科学经济发展观统领 篇1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2014年,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使得企业实现各项任务目标任务重、压力大、矛盾多。同时,全球经济形势使建筑施工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矛盾和内部问题新老掺杂,关联渗透,改革发展不断深入,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更加繁重。

一、做好五个转化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宏伟蓝图,“中国梦”也成为了全国人民坚持和为之奋斗的梦想。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好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凝聚正能量,把爱国爱企、敬业爱岗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把企业思想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竞争优势,并将其转化为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自觉,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实力。具体应该重点做好以下五个转化:

一是把政治核心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把关定向优势。一要科学定位。定位是增强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服务工作中心的基础和前提。企业党建工作概括起来,就是要实现“四个好”,即把握好方向,带领好班子,管理好干部,服务好中心。围绕“四个好”的原则,凡事以符合科学发展观精神,符合科学发展需要为衡量标准,既维护行政自主经营决策,又保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发挥。二要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治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

二是把党管干部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選人用人优势。选拔优秀的干部队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重要的就是看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态度和业绩。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干部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探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全面准确地考察干部。同时,注重把干部政绩的群众公认、专家公认和组织公认有机结合起来,真正选好人、用好人。要把促进人的发展和依靠人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

三是把参与决策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思路谋划优势。企业重大问题的正确决策与否事关企业竞争力的着力方向。党组织参与决策,不是参与生产经营具体问题的决策,而是参与企业改革发展和市场竞争中带有方向性、长远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的决策。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要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认真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生产与安全的关系、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二是准确性原则。每一项决策都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对专业技术强的决策项目要充分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反复论证,避免“拍脑袋、瞎决策”,减少决策失误。三是服务性原则。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为正确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四是方向性原则。要牢牢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发现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偏离科学发展观方向时,要及时提出,坚决制止。

三是把舆论导向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凝聚力优势。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广大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思路上来。要用先进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发动党组织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政治工作新的载体和手段,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制度建设、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引导员工把个人追求与企业愿景统一起来,构建共同价值观。

四是把战斗堡垒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破解难题优势。破解制约和影响企业科学发展的难题,是党的基层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基层党支部一定要提高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问题看得透、分析判断准、方法方式对,破解发展难题才能到位。

五是把群团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科学发展的两翼助推优势。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动工会以及团的建设,能够从多渠道、多角度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凝心聚力,助推企业科学发展。工会组织要统筹安排好生产竞赛活动,共青团组织要加强青年职工的安全思想教育,深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活动、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争创等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推动群众生产竞赛的不断深入。

二、坚持四个为主

做好政工工作,是加强企业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创造性地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提高企业生产力,更好地完成生产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企业政治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政工人员必须始终坚持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为指导企业政治建设服务,为提高政治工作质量和效率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要做到这点,政工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很好地贯彻和坚持“四个为主”的原则,做好政工研究工作:

一是坚持以当前工作为主。研究当前,解决现实问题是政工研究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时候都应把主要精力用到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上。当然,研究当前并不是只顾当前,只考虑短期效益,而是研究工作要立足当前看长远,着眼长远想当前,把当前和长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制定的政策、措施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相对稳定性。

二是坚持以服务基层为主。政工研究为企业建设服务,最主要的是为基层服务。政工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帮助基层排忧解难为己任,把基层建设、生产经营、干部职工的困难和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以基层为政工研究的重点,可以避免和减少脱离实际或隔靴搔痒的弊端,推动政工研究的健康发展。

三是坚持以解决热点和难点为主。政工研究要努力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各单位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有多年来未能解决的老问题,有些则是涉及面较广的复杂问题。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及症结所在,集思广议,集智攻关,探求良策,不断研究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教训。

四是坚持以明晰长远发展方向为主。政工工作为企业建设和领导决策服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力的过程。当前,要特别注重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治工作研究,预测研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对预测性研究的成果,一方面要对其经实践检验证明是可行的部分进行总结性研究,实现预测性研究向总结性研究的转化;另一方面要注意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继续进行新的预测,不断加以完善和深化,使研究成果更加符合实际,使政治工作发挥其指导和引领作用,将企业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竞争优势。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注重结合行业特点和发展现状,结合公司点多面广线长的现实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自觉地体现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自觉贴近企业、贴近员工、贴近实际,努力开创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的经营理念 篇12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更新企业经营理念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科学发展观经营企业, 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需要, 是企业与社会共同发展的需要, 是企业的信誉和发展环境的需要。

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经营理念, 必须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突出以人为本, 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成为当今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突出以人为本, 首要任务是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明确企业经营和管理理念, 培育企业精神, 树立企业形象, 规范员工的行为, 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从而不断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 创建学习型企业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有效载体, 通过对员工不断的培训教育, 使企业发挥生产优质产品和培养优秀人才双重功能, 同时使企业员工可以尽快适应新技术和新要求, 并能主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 实现企业战略、企业目标和员工理想的有机结合, 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2.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经营理念, 必须做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结合

首先, 要在企业界及参与企业决策的各级政府和投资主体中牢固树立环保意识, 要努力做到企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的协调发展, 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环保的重要意义。其次, 要做到企业立项、建设、生产、运营各个环节要充分重视环保问题, 要大力引进和开发环保先进技术, 加大资源利用和回收治理, 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努力做到产生外部效应的企业生产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再次, 在企业发展的模式上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变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的发展模式;变先建设后治理的做法为经济建设、资源利用、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的有机结合。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 培育和谐发展型企业

和谐企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极为密切,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企业的主要手段, 而和谐企业则是确立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1.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把员工的利益作为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也是资本, 而且是更重要的资本。因此, 企业要把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 为员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会。

2.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首先,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政企分开。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要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实现股权多元化,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越位、缺位的问题, 使企业按照市场的要求, 制定发展战略, 实现持续、长久的发展。其次, 建立资源节约型企业, 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企业要在内部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大力宣传, 深入人心, 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要建立全面节约资源的管理、监督和奖励制度。同时, 也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依据技术改造和科技进步, 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彻底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再次, 企业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 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做出贡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企业仅仅讲求经济效益是不够的,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要适当地回报社会。首先, 企业要贯彻落实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 建立完善的企业保障机制, 要足额、及时地向社会保障机构交纳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各种保险。对下岗人员按时足额地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工资, 确保一方平安, 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其次, 在国家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 企业应根据单位的经济效益情况从税后利润中拿出一部分, 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再次, 捐助贫困地区教育、医疗和基本建设,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最后, 协助公、检、法、司机关打击刑事、经济等各种犯罪活动, 以维护改革开放的大局, 保持社会的稳定。

总之, 企业应在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承担起社会责任, 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3

[2]陈世清:和谐经济[M].中国世代经济出版社, 2005.5

[3]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1

上一篇:小学课外阅读指导下一篇:小孔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