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精选12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1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 即“Practical teaching”, 又称实践性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管理、实际操作、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的内容, 因学科和课程而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应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化教育教学效果的教学环节。它是为配合理论教学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
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科学实践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为我们科学高效地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提供了科学指引和系统思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实践是指人自觉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是人类特有的本质活动, 人类通过实践印证和发展自己的本质。因而, 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人类实践包括物质实践、精神实践及社会关系实践三种方式。实践的过程包含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及实践中介三要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为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对于当代的教育实践也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提供科学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客观现实性是实践的首要特征。“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因而, 验证客观真理性, 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是通过自觉能动的实践活动印证正确的思维方法、政治与道德原则、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通过实践活动, 加深真理性认知, 深化对真理的感知, 应是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追求的首要目的。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内容对象上仔细斟酌和有所选择。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加深真理性认知与感知的内容及方式, 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弱化真理性认知与情感的内容及方法。同时, 客观现实性也要求重视客观环境对实践教学的作用。例如, 某高校要求学生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调查, 可校园里经常可见果皮纸屑, 食堂里学生浪费食物现象严重。调查做得再好, 也抵不过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如带领学生开展“改造校园环境, 提倡‘光盘’行动”的实践教学, 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现实实践活动, 彰显实践的客观现实性, 凸显实践活动改造世界的目的, 从而真正收获实践教学的现实效果。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主张, 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动性, 是实践的重要特征。自觉能动性又称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反映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上, 就是要充分激发和挖掘实践主体师生的实践意识和积极性。近年来,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实践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不足, 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仍然不足。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发动大量学生参与的实践教学设计。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形式选择上, 以激发参与性为重要原则, 选取能充分调动广泛学生实践教学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应从人的发展出发,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 感受到自我在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同时应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让从事实践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劳有所得, 成绩和付出得到肯定。因而, 在实践教学的课时计算、评价标准等方面, 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体系。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要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 要求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社会热点问题及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为此, 教师必须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不断拓展实践视野, 从而做到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在内容选择上, 教师还可以引导并发动学生提供实践内容选题, 在众多选题中遴选与社会和学生思想实际结合最紧密的实践内容。在方式方法上, 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 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等科技平台, 增强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共享性, 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变革。
二、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讨
(一) 精选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科学选择, 是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基础和关键。按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的内容, 应该密切联系需要学生加深理解和感知的理论知识, “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避免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相互脱节的现象。”[2]2.针对性原则。要针对社会现实、针对学生实际, 选取实践教学内容, 要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在实践中,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遵循上述原则, 选取了一些实效好的实践教学内容。例如, 密切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及该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安排了如下实践教学内容: (1) 组织学生到文林社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讲; (2) 征集该院5.25心理健康节标语或口号; (3) 自我心理测试并对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践表明, 学生们对这些实践教学项目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他们为了能去做心理健康知识宣讲, 自觉学习了大量心理健康有关知识;为5.25心理健康节, 设计了100余条优秀标语;几乎人人都做了自我心理测试, 大多数同学还提出了解决方案。一系列针对性强, 与理论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对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并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心理观, 学会了正确对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从而保证了思政课心理健康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 改革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充分激发广泛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实际工作中,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运用了感悟式实践教学。感悟式实践教学是一种实效较好的方式。感悟式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写读书心得、观看录像或电影、参观访问等学习并感悟的方式进行的实践教学。这类实践教学具有参与人数多、参与主动性较高的特点和优点。例如, 该院在每学期3-7周开展优秀电影观览活动, 精选了《建国大业》、《走近毛泽东》、《焦裕禄》等多部影片, 多场次放映。一篇篇精彩的观看心得, 记录的是一颗颗年轻的心的震颤与精神升华。8-12周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 在教师们精心推荐的书目中, 学生任选一到两本精读, 并写出心得。这项活动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更培养了学生爱读书、善学习的优良品质。后来, 有的班级和年级还意犹未尽地由学生自发组织了“人人推荐好书”的好书信息共享活动。实际表明, 感悟式实践教学, 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人文素质, 是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实践活动实质属于人类精神实践的范畴, 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目的来说, 是科学恰当的选择。
研讨式实践教学也是一种选择。可以班级研讨或年级辩论的形式,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论题, 开展广泛并深入的研讨。大学生在此过程中, 能够有效提升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能力, 并能收获对所探讨问题的科学和全面的认知。实际工作中, 该院认真选取内容, 举办了多场辩论赛, 如“思想革新和科技革新哪个更重要”的年级辩论赛, 成为一段时间大一学生的热议话题。再如“顺境利于成长还是逆境利于成长”的辩论赛, 精彩纷呈, 吸引了众多师生观众, 辩手们机智风趣、旁征博引, 收获了阵阵掌声。这种实践教学形式, 实现了学生在精神实践和社会关系实践双方面的提升与发展,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 规范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
人类实践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及多要素性, 要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组织支撑和规范的环节保证。实际工作中,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规章制度, 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学生考核方法、教师工作量统计制度、效果评价标准等。结合该院实际, 充分考虑了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 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努力完善。
人类的实践是没有止境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随着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 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只要坚持实践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就会取得真正的实效, 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是对实践的科学阐释。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也属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引, 可以切实有效地增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关键词:实践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6.
[2]马建之.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J].湖北:湖北社会科学, 2006 (12) :174-176.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2
(2016—2017学年度第1学期)
一、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通过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把理论与实际、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把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把学生直接的生活感受纳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主动接受教育和锻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明辨是非和分析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法制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
1.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访谈、社会考察、专题考察、专项课题研究、经典文献阅读、党的重要文献阅读、观看大型专题记录片、拍摄专题记录片、拍摄微电影等。
2.实践教学成果形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访谈报告、社会考察报告、专题考察报告、课题研究报告、专题记录片、微电影、阅读笔记、观后感等。
三、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实践教学由任课教师负责指导和实施,各学习小组长协助,并争取任课班级所在系领导、学工部门、班主任的支持与配合。
1.教研室根据本学期的课程教学任务和国内外形势,制定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确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实践教学专题内容。
2.学生按班级分成若干实践活动小组,每组5-8人,设组长1人。负责组织开展活动,联系指导教师,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3.活动小组应该在课程规定的实践教学专题中选择活动内容,小组成员要经过讨论,确定具体的题目,并认真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申请书”,并获得任课教师同意后,方能开展。学生选择实践教学内容时,同一专题,在同一个教学班级最多只能接受2个学习小组选择,且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4.各实践小组选题后,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并认真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计划表”,任课教师负责审查实践活动计划及实施步骤等,保证每位学生参加1次以上实践活动。
5.学习小组集中讨论。在团队范围内集中进行的学习和讨论。小组讨论的召集人,原则上由组长负责,也可以由团队成员轮流担任。在进行小组集中讨论时,小组成员要事先准备书面发言内容或发言提纲,每次小组集中讨论的内容,都应有详细的记录。并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小组讨论发言提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小组成员讨论记录表”。
6.任课教师要检查各小组实践活动开展情况。在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期间,任课教师应安排不少于两次的集中辅导,及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将集中辅导的有关情况,形成书面纪要,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记录表”,并提供相应的指导材料附件,作为实践教
学成果报告书的内容之一。
四、实践教学专题内容
第一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成果形式:撰写调查报告 方案二:经典原著阅读
根据有关章节内容,选择相应经典原著。
成果形式:读后感 方案三:辩论会
结合所学专业与教材内容,选择相应辩论专题。成果形式:辩论心得 方案四:其它——
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其它内容。
第四章——第五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
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人物专访
组成几个专访小组,在校园或学校附近对老同志进行专访。
一、要求
1.每班组成的1-2个专访小组,找一个经历者专访所从事行业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信心,为自己生活于社会主义社会而自豪。
2.专访对象仅限于校内或学院附近。
二、步骤安排
1.组织专访小组,组员4-8人为宜。2.联系专访对象。
3.拟定专访题纲,开展专访,做好记录或录音 4.整理成专访材料。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调查报告形式汇报
方案二: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一、要求
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讨论这些内容如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唯物史观
二、步骤安排
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到第三章有关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前三章与本章如何结合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组之间进一步交流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文字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三:经典原著阅读
一、要求
根据有关章节内容,选择相应经典原著。
二、步骤安排
1.学生选择相关经典著作目录,提前阅读
2.教师总结学生的反馈信息
3.教师引导学生再阅读
4.引导学生再反思自己的思想
5.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心得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文字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四:其它——结合所学实际情况选择其它内容。
第六章——第七章(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实践教学设计方案
方案一:针对当前社会中某些领域存在的腐败现象,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有关内容,围绕当前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进行讨论。
一、要求
1.阅读“全面从严治党”相关文献 2.搜集相关资料 1.组织小组讨论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调查报告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二:阅读讨论《共产党宣言》第三部分
1.分小组,要求各个小组课下完成阐明文章内容和组织讨论内容的工作。2.撰写讨论发言提纲(统一使用模板)3.进行小组讨论
(1)首先让部分小组阐明第三部分中各个段落的基本内容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小组之间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2)各小组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讨论。
三、成果形式
要求以书面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三:社会调查:以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为调查对象,调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小组形式调查,成果形式:以调查报告形式汇报心得
方案四:其它——各任课教师可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其它内容。
五、实践教学内容(选题范围)
1.用矛盾论(或实践论或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观点看XXX问题 2.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及案例研究(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3.实践与人生(成果形式:不限)
4.考察当地的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思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坚持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成果形式: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2.大学生诚信意识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3.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4.大学生与网络问题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
5.到宜州监狱开展帮教帮育活动(成果形式:活动总结、活动图片、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等)
6..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度调查
7.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共处原理为基础,开展家乡环境的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
8.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新形势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情况如何。请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成果形式:调查报告等)9.大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分析 10.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调查。11.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
12.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的调查分析 13.当代大学生对资本主义认识的现状及分析 14.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现状及分析 15.关于××地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16.××地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17.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18.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调查研究 19.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20.当前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21.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 22.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义和途径方式调查研究 23.企业在创新中发展的典型调查与分析 24.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25.民间手工艺品调查
26.本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调查研究
27.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在当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现实价值调查研究 28..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9.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的情况调查 30.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31.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2.农村、社区、国有企业等党风廉政建设的典型经验
33.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六、经典著作选读目录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马克思 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
5.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摘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6.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节选)8.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9.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马克思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 1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
1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节选)列宁 13.列宁 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14.列宁 社会主义和宗教
15.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6.列宁 《国家与革命》(节选)17.列宁 《论粮食税》
1.实践教学共安排16学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不占用课堂时间。
2.每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内,各学习小组组长要集中小组所有成员,讨论活动开展情况,汇总各成员在活动中收集的相关资料,撰写实践教学报告书正文,完整填写实践教学成果报告书中的各种表格内容。实践报告书正文的写作应适当加以任务分解,由各成员分别完成,并由一人加以统稿。各小组在上交实践教学报告书前,要进行集中讨论和审阅,确保报告书的质量。3.每学期开学后的第2周内,各小组要上交上一学期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报告书的纸质版和电子版。纸质版要求统一使用A4纸张双面打印,电子版通过邮件方式发送给任课教师,并由任课教师以班为单位统一发送给相关教研室主任,作为基本教学档案进行保存。
五、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1.实践教学成绩占总成绩的30%,学生无故不参加实践活动的,其实践环节成绩评为0分。
2.学生实践环节的最高评分为100分。实践教学成绩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任课教师评定三个部分组成,具体计算公式为:实践教学总成绩=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20%)+任课教师评定(70%)。
3.学生自评主要由小组成员依据自身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小组实践教学成果所作出的贡献等给自己评分,占总成绩的10%;
4.小组互评主要是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给其它成员评定成绩,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是小组成员对实践教学成果的实际贡献。原则上,小组互评主要采取小组成员相互评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取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具体评分办法,由小组协商确定。小组互评由学习小组组长负责主持,成绩占总成绩的20%。
5.任课教师评定主要是评定学习小组提交的实践教学报告书的成绩,评定的内容包括各种表格的填写是否规范、内容是否齐全、规定的活动环节是否完整、实践教学成果报告正文格式是否规范、内容与申请内容是否一致、各种数据来源是否可信、文章观点是否正确、文章字数是否符合要求等,占总成绩的70%。实践教学总成绩由任课教师综合评定。
2016
年9月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3
关键词:马列主义;党校;教学
1.上好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的意义
伴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广大党员干部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接触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如何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如何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当今社会面对的一大问题。而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则是广大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最佳利器,各级党校作为干部培训的主战场,肩负着干部输送与培养的重担,理应先行先试,走在前列。习近平同志在浦东干部学院的讲话中更是强调:“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都应当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专门讲授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指导学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运用,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及伟大信念,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等等。因而各级党校开设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十分迫切。
2.当前开设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遇到的问题
各级党校在开设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程中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一些教师的讲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许多学员通过专题的学习也都增强了党性,坚定了信念,在工作中也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的是,当前党校系统内部此类专题课的授课正遭遇着新挑战。
2.1重视不够
不少党校近年来加大教改力度,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课来迎合社会的需求,干部的需要,党校培训的内容也开始多元化,从原先的单一的理论课,到现在一些党校逐步将周易、养身、着装等课程纷纷引入课堂,使得课程设置更为丰富多彩。课程设置的丰富本无可厚非,但要避免本末倒置。党校必须姓党,党校课堂必须传播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其理论性绝不能丢。一个丢失了理论宣讲的党校也就丢失了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其他课程的大踏步前进时,对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视就凸显了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这些非主流的课程往往多姿多彩光鲜亮丽,与其相对的则是党校的理论课程的孤寂与落寞,新型课程的引入在挤占了原先授课学时的情况下,还带走了学员的眼球,相比此类课程的内在活跃性,马列主义课程显得更为枯燥,越发受学员排斥,课堂反馈也不尽如人意,形成恶性循环。
2.2热情不高
一些学员与教师在选课时,都对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表现出一定的冷漠,兴趣不高。从学员角度而言,马列主义理论课枯燥无趣,又不能像其他课程那般直接指导实际,实用性亦不高,出于本能的会产生一种惯性排斥,即便最后硬着头皮接受了相关课程,其学习积极性也大打折扣。从教师角度而言,理论专题课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字斟句酌,而且需要教师博闻强识,触类旁通,对知识面也有要求。受限于理论本身的特点,专题课的理论性太强,教师在授课时除了担忧上不好外,更担忧课堂气氛冷场,学员不买账,乃至课后的评价不高,这些都成为了教师在挑选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时产生的顾虑,进而导致积极性降低,热情不高。
2.3深度不足
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在不少党校遇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理论深度不足,马列主义的精髓之处就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可现阶段真正能完全解读马列主义丰富内涵的党校教师实在太少,许多教师甚至没有深刻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历,“给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对此类理论专题的研究尚且模糊又怎能把课讲得生动,一些党校在专题教学时也只是浅尝辄止,这都桎梏了马列主义理论的宣讲与传播。
3.上好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的对策建议
3.1信念要强
党校姓党,同样的党校教师也必须姓党,要想上好党校的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授课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党性修养。俗话说得好“爱一行干一行”,要想上好马列主义课,教师自身应当对党有着充分和清醒的认识,授课教师自身应当信党、爱党,并且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来上好这节课。倘若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课又怎么能够上得好,讲出来的话语连自己都觉得底气不足,自己都怀疑的话,又怎么能叫学员信服。不仅如此,在上马列课时,教师应该有着比平时更高的思想觉悟,肩上担着的使命将是更重,从小处看这仅仅是一节授课,往大了说这已经超出了一节课的范畴,这是增强干部思想觉悟,宣扬党的事迹,凝心聚力的重要一环,必须把其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来对待,思想上行动上要更加重视才行,这是讲好马列主义理论课的基础。
3.2主题要明
马列主义理论从面上看,好像内容比较单一,可其中的知识体系与结构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选课的主题非常广,怎么样才能上好这类的专题课,把握准一个鲜明的主题显得至关重要。即教师希望通过这次授课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让学员们了解什么,反对什么,在实际工作中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些问题教师都应当心中有数。尽可能地将主题贴近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员的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在讲课中,牢牢围绕课程主题开展教学,全面阐述自身观点的同时,切忌胡乱发挥离题万里,做到能放不能收,从而致使课程变味。更应当把握中国特色这一准绳,避免出现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代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经典著作的教育,旗帜要鲜明,主题要突出。
3.3理论要精
一节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其精髓就在于其理论的深度,这也是一次成功授课必不可少的条件。现阶段由于各种传媒的兴旺发达,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大多数学员都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有关马列主义的相关知识。在这种大前提下,怎样才能令其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就必须在理论深度上下功夫。授课教师通过对大量感性材料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结合自身知识储备,将感性材料进行升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向学员阐述,达到推陈出新,开辟新视野的目的。这也是上好此类专题课最具挑战性的一个方面,但怎样做才能规避重复与累赘,怎样做才能给学员不同的听课感受,这都成了教师在备课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全面地搜集材料,更透彻地研读相关文件,更耐心地进行知识的汇总与整合,都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而打造出来的精品课,还应当反复地锤炼,以便经得起教学与实践的检验。
3.4内容要新
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对待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的讲授,紧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络,第一时间将党建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不断充实原有的讲义,确保所讲授的内容能走在前列。在讲
授此类专题课时,还应当适时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刨先争优”等活动,配合世情、国情、民情来开展教学,依据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确保内容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应当回溯书本,静心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相关书籍,从著作中挖掘新的内容,新的亮点来为教学服务。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都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供思考与交流的空间还很多,深挖下去不仅能发现新的特点,也能使理论更加丰满精进。
3.5形式要活
现阶段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的授课形式大都以讲授式为主,不可否认讲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员吸收知识,但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模式,也使得部分学员热情消减,缺乏相应的互动也使得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在其他学科竞相引入新颖教学方式的同时,马列主义领域的教学模式如果还是一成不变就将令其缺乏吸引力。可以参照其他相关领域课程,引入研讨式、互动式、菜单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丰富和充实课堂,让学员参与课堂与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教师的引导与牵引为学员们点明方向,学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与帮助,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枯燥的氛围,一举多得。
3.6方法要多
不少学员都不太喜欢上马列主义等相关专题课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马列主义课程的理论性太强不好理解,课堂趣味性不高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这些都是当前马列主义教学专题中普遍存在的顽疾。诚如其然,此类专题由于其课程自身原因,涵盖有高度的政治性与严肃性,要想完全满足学员的需求有一定困难,但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变化来把这种负面效应降到最低。例如在授课时可以用更通俗的语言进行讲授,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口语化多一些,对理论的解读可以更为平实:授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包括图片、影像资料来充实教学;在论证时更多地采取举例论证,通过学员熟悉的事例来强化记忆;上课时情绪饱满激昂,语言抑扬顿挫等等,通过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化来弱化学员的排斥感。
3.7效果要实
这是马列主义理论专题课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员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在生产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课堂上简单地一听而过。部分学员对党建的认识不清晰,一些人甚至较为肤浅地觉得马列主义内容太虚,实际工作中也不够重视,迫于组织压力才在课堂上被动听讲,这样其学习的效率无疑是大打折扣的。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当适当地予以施加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通过在课前布置相关阅读书目,课堂上辅之以教师授课,课后对学员提出论文要求,让其结合工作中的实践来谈谈对马列主义课程的学习体会,迫使学员结合自身的工作情况进行思考,有思考才有收获,带着任务进行的学习效率将远高于普通的课堂授课,这也是将马列主义相关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一个良好契机。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4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思政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改革开放的稳定问题相结合, 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目前许多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 思政课堂上几乎一半学生是 “低头族”。学生把思政课仅仅当做是要修完的学分而被迫去听课, 感兴趣的是少数学生, 而这少数的学生也只是为了考公务员或者考研而学习。而思政课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决定课堂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手段调查了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
一、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状
( 一) 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状况总体良好
其主要表现在, 大部分教师信仰马克思主义; 大多数教师能够理性看待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 大约一半的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坚定理想信念; 70 后和80 后成为我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体, 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一般,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技巧一般。
( 二) 部分思政教师在处理实际问题的时候存在一些不足
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思政课教师不能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解决思想问题, 不能及时补充新的观点, 不能解释当下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的起因、形成以及走势。
( 三) 部分教师有意无意持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在调查中发现, 我省一些专职或兼职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有抹黑中国的言论。有的对西方思潮心向往之。如部分青年思政课教师, 认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 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总量GDP都还和他们有差距。他们得出结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更优越。有些教师认为西方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比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公平。这些显然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也有的对中央政策百般质疑。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宣扬自由民主人权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普世价值观点, 歪曲中国革命历史, 污蔑丑化中国革命领袖的观点, 这些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二、我省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 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导向力度不够
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导向力度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对于否定 “四项基本原则”的各种思潮则缺乏有效的批判和抵制方式。i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边缘化, 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一些报刊、电视台、网络媒体时常出现。一些与事实不符合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如 “抗日神剧”的出现。它把敌人描绘的过于弱智, 这是对历史的歪曲, 更是对抗战英雄的不敬。 “抗日神剧”ii给人的印象, 不是中国顽强抗战八年, 而是日本顽强抵抗八年, 这与事实不符。国家相关负责部门应加大这方面监管力度。一些人 “妖魔化毛泽东”。毛泽东是近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人物, 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否定毛泽东, 就是对中国革命的否定,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否定, 是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否定。这些情况造成的舆论氛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 二) 目前思政课课程教材理论性强, 理论不能自圆其说, 理论不能说服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较抽象, 而中国的具体国情是鲜活的历史, 把抽象的知识与鲜活的历史知识结合, 编出一本师生喜欢的课程教材来, 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课程教材很久不能更新, 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伟大成绩都没有涉及到, 如中国航母的建成、舰载机的成功试飞、天宫一号的建设、华为手机、三一重工、徐工集团这些企业的创新等。
( 三) 部分思政教师未能明确意思到自身责任重大
一些思政课教师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重大责任, 得过且过, 照本宣科。教学中使用的PPT大多是从网上下载现成的, 没有用心做教学PPT。大学老师做教案的也很少。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科研上去, 对教学投入的精力有限。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宣传一些错误理论。
三、提高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对策研究
( 一) 思政课的课程教材需要不断更新
把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之后的伟大成就囊括到课本中来, 数据和事实才是最能说服人的, 也是最能影响人的。我们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值得大肆赞扬歌颂的民族英雄和伟人, 这些鲜活的故事也是最能影响人的。我们有悠久的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其中的精华也是熏陶人的。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弘扬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iii单纯的空洞的理论知识对人的影响力是微弱的。
( 二) 通过不断的学习,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做好思政课工作, 一定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文本著作, 还要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著作。一些网络论坛中有许多针对当前时事政治专业精辟的分析。经常阅读这些中外人士的精华帖子, 可以开阔眼界, 客观公正看待事件的前因后果。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了解中国的工业、农业、军事、经济等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懂得军事知识, 就可以深刻理解庆祝抗日胜利70周年举行的大阅兵典礼; 懂得经济知识, 就可以深刻理解中国成立“亚投行”和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 懂得国际知识, 就可以深刻理解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还要懂历史, 懂政治知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背景, 才能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老师的知识越丰富, 思路越开阔, 思想越畅通, 学生才能从中受益。
( 三) 深入基层实践了解国家和我省的实际情况
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说 “没有调查, 没有发言权。” iv仅仅有书本的学习是不够的, 还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社会基层, 深入农村、企业、社区, 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深入贵州最贫穷的山区, 去了解贫困; 深入贵州特殊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贵钢) 去了解中国的工业; 深入到贵安新区, 去了解中国的新开发区的建设等。通过这些基层实践来加深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建设成就以及在改革开放中还存在的问题, 增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 四) 加强培训
通过邀请名师来给做培训, 对思政课教师开阔思路, 解答疑惑, 规范行为的目的。给思政课教师做培训的人员应不仅有中央政府官员、有名师、也应有企业家等。培训采用在职进修、课程轮训、岗前培训等多种形式。
( 五) 宣传先进, 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些思政课教师以其言行产生了广泛的良好影响。他们是思政课教师的优秀代表。如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他坚持深入学习, 坚定信仰, 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他用人民群众的语言而不是纯学术的语言把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讲得由深入浅, 浅到妇孺皆知, 浅到黄白皆知。他让人民群众真正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解释现实, 指导实践。他的誓言是:“我要让我的每一堂课都讲成精品! ”v每一位思政课教师都应把方永刚作为自己的榜样, 真信, 真学, 真懂, 真情传播党的理论, 践行对党的坚定信仰。
参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第7页.
[2]抗日神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Wbm ZdRYTCfql QJ2ZL6vn1f Bq ABTn Ssf-4d Vo Iwy19odb1a Erlij Dj EOit MM7Gq5zs0nc J91_EVi4o4y_2U5Y_
[3]我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调研座谈会, http://news.gznu.edu.cn/info/1002/33045.htm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5
社会实践教学安排
用实践提供的真实情境对学生进行独立思维能力的训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研究现实、解决问题的行动指南。实践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的成绩在学生的最终成绩中占20分。本学期实践教学安排采取自主选择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一项实践课题,按要求完成。
一、社会实践内容
1.围绕“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周围企业、校内以及周边中小学高校等进行调研、参观。调研方式包括收集数据、发放问卷等形式。
2.感受农村和城市社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领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和谐建设方面取得的伟大意义,重点调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3.学校生活调研,可与专业相结合。
二、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要求大学生带着理论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同学们须从本“安排”公布之日起的1周之内在课堂大班的范围内以小组形式组合并确定选题,并在任课教师处备案。3周之内完成作业。从第四周起,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上报选题选择1-2个小组在每次课程课堂讲解前做课堂展示。展示时,所在小组成员可选3-4位代表站上讲台,由一人或多人结合小组的课件进行讲解,其他人进行补充或者回答问题(具体形式可以自拟)。
三、社会实践报告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写出3000字以上调研报告一份,交电子版、纸质版(用A4纸打印或用横格信纸誊写,字迹要清晰)、ppt电子文档各一份。在调研过程中最好是图文并茂,图片可作为PPT展示内容,从而使报告更加生动。
2.内容翔实,反映问题客观,材料充分,书写规范,逻辑清楚。
3.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性思考分析水平,洞察力和研究能力水平。
4.所有小组共同完成的作业,在作业的封面写清楚小组成员的班级、学号、姓名和每个成员承担的工作。所交电子文档需将所有文件放在一个文件夹内,文件夹名称应为小组组成姓名、班级名称和作业名称。
四、成绩考核标准方法
1.调研要与所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结合2.调研报告是否是原创、是否有教育意义和调研报告的水平
3.调研报告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按照优、良、中、差四个评定标准(分数为20、15、10、5),任课教师根据其课件、文章完成情况和展示效果评出相应成绩。原则上,所有小组成员成绩相同。但如果出现明显搭便车行为,该同学成绩记为小组成绩的50%;
五、注意事项
1.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单纯讲述原理或单纯叙述实际都属于不合格的作业。
2.要求用一个观点说明一个问题。如果一篇文章中用多个观点分析若干问题,重点不突出也属于不合格的作业。
3.根据选题指南给定的范围,自己拟定论文的具体题目。
论文题目要小、要具体,分析问题要深入、丰富。防止“假、大、空”和简单化。课件制作时切忌大堆文字堆砌。文字描述可放在附录文档或者准备的讲稿上。课件上尽量使用图表,流程图,小图片来反映自己的思路和推理过程,每张幻灯片上文字最好不要超过30个字。课件风格可以自己设计或者使用好的模版,彰显出个性和小组的风格(简洁明快的风格为佳)。
4.在一般情况下,文章应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的逻辑顺序进行,体现文章的真实性、严谨性、逻辑性和完整性。
5.课题小组中的每位同学都要体现出不同的分工,如:文章书写者、课件演讲者、回答问题者、问卷调查者、搜集资料者、拍照录像者等。
6.课堂演示时间8—12分钟。
7.严禁抄袭,一经发现,作业按0分记。
附:可供参考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目录
1.关于“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状况调查
3.影响和谐校园建设的负面因素调查
4.和谐社会中居民的“幸福指数”调查
5.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
6.城市商业区建设参观
7.城市改建区建设参观
8.关于互联网改变青年人认知形式与人认知能力的调研
9.数字生存让我们变得更愚蠢了吗?
10.潍坊学院学生阅读习惯调查
11.关于“农超对接”可行性调研
12.高新区产业布局研究
13.20年来潍坊风筝会的经验与教训
14.潍坊民间文化调查
15.风筝会(菜博会、花博会)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下文化体制改革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成因;对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目前高等院校普遍设置的一门思想理论课,从高校哲学课的培养目标看,教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理论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更深层面上理解,哲学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哲学思维,充实人的精神生活,提升思想境界、协调人与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素质提高的关键时期,学习哲学可以提高其文化修养,提供价值标准和理想模式,训练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对其为人处事具有深远的意义。而马克思哲学的教育和传播则离不开教学这一关键环节。
一、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并不令人乐观,学生普遍认为哲学的教学内容空洞、枯燥无味,哲学教学变成了原理加实例,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丰富的哲学内容变成了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和空洞的说教。学生学哲学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教哲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本应充满生机的课堂弥漫着沉闷的气氛,从而丧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作用,无法实现其价值和功能。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形成的把哲学等同于政治的偏见制约,又有现代社会环境变迁和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已不适合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要求,致使哲学无法真正走入社会和生活,无法解答大学生在社会巨变面前的迷惘和疑问。
二、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理念上见识与见智相脱离
在当前哲学教学理念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的倾向较为普遍。而这种“知识化”的倾向是违背哲学本性的。它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当作一般知识来讲授。这种教育理念虽突出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解决了学生认知层面上的知识传承问题,但无法解决大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于实践的根本问题。同时由于这种教育理念抹杀了知识与智慧之间的区别,造成见识与见智的脱离,把智慧降格为知识,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意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变成了教条,培养了学生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倾向,使原来充满智慧、灵性、能启迪思维、开发智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一堆枯燥无味、晦涩抽象的死知识。
(二)教学内容上史与论相脱离、论坛哲学与“讲坛哲学”相脱离
1史与论相脱离。大学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坚持史论结合,不能将哲学原理置于历史的发展中来理解,往往脱离哲学史去讲哲学结论,违背了“论从史出”的逻辑。讲出了“是什么”,但没有讲透“为什么”。正因为没有真正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等缘由,今天在大学的教材中、课堂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被严重地僵化、教条化、神圣化、简单化。翻开课本,除了几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作家,其他人的理论一经提及,基本是属于批判的对象或反面教材。哲学间的智慧碰撞、思想交锋被扭曲为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被简单化为科学不科学、正确或错误的分界。这样做的结果,人们看不出馬克思主义理论是历史的产物,看不到血肉丰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象,人们自然无法理解它的历史先进性和深邃之处。由于距离历史、距离生活太远,“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不能给人以真实而高大的感觉,反而显得形如槁枯,味如嚼蜡,肤浅而单薄。
2“论坛哲学”与“讲坛哲学”相脱离。近年来我国的“论坛哲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必须承认,学术成就且前还主要停留于“论坛哲学”领域,并没有在“讲坛哲学”中及时地得到反映。在我们的哲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把‘讲坛’与‘论坛’割裂开来,并因此把‘讲坛’变成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和空洞的说教”。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哲学课偏离或放弃了讲坛哲学的大方向,而这种“偏离”或“放弃”使哲学丧失了现实性,使“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之间严重失衡。使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他们提供的是单纯的知识、没有生命的知识,抽象、晦涩难懂。如果大学的讲坛继续按照“教材”的框架“程序式”地教学,“讲坛”与“论坛”相隔离,其结果是使得本来具有活力的“论坛哲学”也只能成为“争论哲学”,从而断送其鲜活的生命力。
(三)教学方式土有理与讲理相脱离
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自恃“有理”,虽主张以坚实的理论功底激发学生盼理论兴趣,但不会讲理,板起面孔,以宣示客观真理的姿态去解说教科书的内容,照本宣科,不懂得“人情”,以理论与人格的双重力量把学生带入哲学的理论境界,致使理论教条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做到把理论成果和背景知识激活,把理论讲活、讲深、讲透,讲出理论的逻辑征服力量,撞击学生的理论思维。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现状决定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学改革已探讨多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针对前面提到的原因,结合实际,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识智结合,转识成智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克服其中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从根本上改变把哲学教育视同为知识教育、知识传授的传统哲学教育理念,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再来一次哲学启蒙,大力宣传和普及哲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的观念,呼吁和促使人们不要把哲学教育视同为知识教育、知识传授。从本性上说,哲学不是“知识总汇”,哲学本身不能给人具体知识,但哲学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是寻根究底之学,她可以培养人的探究德性、寻根精神与创新意识,从而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哲学“爱智慧”的本性,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主张在给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化”功能的发挥,或者说在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过程中,渗透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化”功能,“转识成智”,化知识为能力和德性,在拓展理论视野中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从“知识化”向“智慧化”转变。在教学中使哲学成为一门基础学科,为其它具体学科提供指导,为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提供指导,使学生不仅知道知识是什么,还知道为什么、怎么做,提高学
生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二)史论结合,以史带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所谓“史”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演变的历史过程,即本来意义上的“马哲史”。当然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涉及到的“史”,也离不开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所谓“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即我们通常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史”和“论”二者是统一的,任何“论”都不是横空出世的,而必须有“史”的根据和线索。黑格尔说过,哲学就是哲学史。“而哲学史展现的就是高尚心灵的更迭,思想英雄的较量。哲学家们为解决这些哲学问题而提出的论辩证明至今仍给人启发,成为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学习哲学史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式,启迪批判性思维的试验过程。”所以说,哲學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则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哲学具有“向上的兼容性”,它是人类认识史的积淀、结晶和升华。哲学与哲学史是密不可分的,离开了哲学史哲学就会失去它的丰富的理论内容,就会失去它的至为重要的“历史感”。恩格斯说过,真正的哲学理论,应该是“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形式”。所以。要想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学好哲学史。任何“史”的发展也离不开“论”的指导,“论”代表着一个时期最高的思想结晶,在一定意义上是“史”的完成形态。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讲深、讲透,讲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的魅力,离不开“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科学知识的结晶,也是哲学史科学知识结晶,它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和原理,都只有通过史论结合才能得到深刻说明。例如,关于物质概念的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水、火、土、气具体形态上;近代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和发展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意识之外并能被认识的客观实在。这一规定,肯定了世界统一性在于客观实在性,而不在于物质形态和结构,所以它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克服旧唯物主义历史局限性。结合哲学史讲物质范畴,以史论理就能科学说明世界物质统一性问题,为学生对自然界物质结构和层次的认识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史带论,就是与哲学史对话,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来讲授哲学理论。离开哲学史的哲学只能是现成的结论和枯燥的条文。哲学理论中任一概念、范畴、命题和原理,就呈现为人类文化和人类智力的结晶,因而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真正地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史”带“论”,有“史”作为基础与背景,“论”就有可能成为生动的、不再是枯燥、呆板。
(三)论坛与讲坛相结合
“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讲坛’与‘论坛’这两种方式。‘讲坛’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只能是源于‘论坛’的成果;‘论坛’的成果也需要转化为‘讲坛’的内容,才能得到广泛传播和逐步完善。”为了解决“讲坛哲学”与“论坛哲学”的失衡状态,走出“讲坛哲学”自我封闭的怪圈,要大胆地吸收“论坛哲学”的成果。要使“讲坛哲学”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必须在“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寻求恰当的结合点,充分展示“论坛哲学”的最新成果。通过教学这一环节,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在讲坛上反映出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文明的活的灵魂”;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的乃是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感受到它教给我们的决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知识,而是看待世界的方法;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感受到学术已经从象牙塔里走出来,走向大众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学术摆脱过去那种只依附于少数人的寄生性,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使学术精品从封闭的神秘存在中走进课堂,成为可以欣赏到的东西,使抽象、晦涩难懂的理论化为具体、通俗易懂的观点和方法。
(四)有理讲理相结合,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相统一
理论课教学要“讲理”,前提是必须“有理”。“有理”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过程,教师必须刻苦地钻研哲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使自己具有坚实的、广博的理论功底。但仅仅“有理”还不能构成教学的魅力,还得会“讲理”。“讲理”就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教学作为艺术,很难把握。总体线索的勾勒,背景知识的引用,思想情感的交流,理论想象的激发,人格力量的感染,理论境界的升华,所有这些必须是成竹在胸,方能挥洒自如。为此,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采取“脱稿讲授,分清层次,充分对话”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引发了学生的深切的理性思考,又常常爆发出学生的会心的笑声,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7
一、“1+2+3”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1+2+3”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贯穿“一条主线”、抓好“两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来达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一条主线”是指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要始终围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主线。因为在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绝不是要单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某个观点,而是要从总体上坚持、继承其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1]。也就是说,“概论”课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崇高的社会理想,即,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而这种崇高理想的培养就离不开实践教学的环节,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并不是要学习其中某个观点,而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用来分析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完成,这也是为什么在实践教学中要贯彻这一条主线的原因之所在。
“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指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本文所提出的“1+2+3”实践教学模式侧重于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功能。因为从“概论”课的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系统化、理论化很强的学科,对这一门学科的把握离不开系统的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指课堂的理论教学,因为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可以用典型案例的形式、可以用讨论的形式、可以用模拟课堂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仅有课堂实践活动是不够的,更需要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用自己所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去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两个实践教学环节是相辅相成的,谁也离不开谁。如果说,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把课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过程,从而加深对这一类知识的理解,以期形成自己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的话,那么,课外实践活动则是一个外化的过程,即把自己的知识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的过程。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所谓“三段式”实践教学方式,是指“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大概遵循课堂模拟实践—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或生产劳动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具有内在关联性的三个阶段,它按照学生社会参与程度的高低依次进行,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循序渐进的提高能力。因为任何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次完成,都有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有一个从浅入深的过程。所以说,“三段式”实践教学方式是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的。
二、“1+2+3”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必要性之一:“概论”课自身特点的需要
“概论”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较而言,其内容更加具有抽象性、学理性、系统性等特征。但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的特征来说,“它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大学生,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门学科”[2]。这在“概论”课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因为“它集科学认识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于一体,它是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是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2]。所以说,对“概论”课的学习并不简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理方面的学习,也并不简单就是对知识点的学习,归根结底更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课程教学既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信念,并且还要求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运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完整过短”[2]。而“1+2+3”实践教学模式所设计的两个实践教学环节,三个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方式,更能完整的体现“概论”课教学中的知、情、意、信、行这样的一个完整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因为“人在实践活动之前,不仅要预知被改造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及可能的活动结果,而且要掌握自身进行活动的程序、规则、途径———实践的方式与方法。由于知识不能满足实践‘怎么做’的客观需要,知识与实践的关联具有间接性,方法与实践的关系具有直接性。由于知识作为关于客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理论观念,其本身并不包括关于如何科学地认识对象、如何有效地改造客体的规则、途径、程序的规定性。因而,它必须转化为方法进而转化为实践观念,才能现实地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此意义上,方法是知识转化到实践、实现其指导实践功能的中介”[3]。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探索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必要性之二:新时期学生自身特点的需要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都烙下了时代的印记,对于当今“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正面着由于西方消费主义流行而导致的日常生活的殖民化而带来消费方式的变化,因为他们正面临着由于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发达从而带来的交往方式的变化,因为他们正面临着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带来的就业方式的变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关注的视野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关注国家大事转向个人生活领域,从抽象理念问题转向具体生活问题,从国家哲学转向生活哲学;大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到现实,从追求崇高、长远、理想的目标,转向现实、具体、世俗的目标,出现价值目标世俗化、短期化和功利化倾向”[2]。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的这些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对“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具有很大的挑战。因为“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多的关注的是“全局、宏观、长远的问题”[2]。如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的问题,宏观的经济运行的问题等。而今天的学生更加关注“小我”的价值实现问题,个体心理层面的需要满足问题,这也与今天后现代主义的流行风所鼓吹的消解一切宏大的意识形态叙事无不相关。那么,“概论”课的教育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提高学生的相应能力的承诺就必须遵循学生变化了的思想观念的新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到“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来说就是,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要解决教材内容的全局、宏观、长远的问题,而在课外的实践教学环节,要解决学生所关注的“小我”问题,具体来说,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强调二者的结合,而二者的结合就是要解决“概论”课教学内容所关注的全局、宏观和长远问题与学生个体所关注的小我、微观和近期利益的对立问题。
(三)必要性之三:教育教学规律的内在需要
“概论”课的教育教育学过程,首先是一种内化过程,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通过同化与顺应的心理机制,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为知识的内化、方法的内化和观念的内化等。但任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都是强调知行合一,仅有知识、方法、观念的内化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一个把内在的知识、方法和观念外化为行为的过程,所谓的外化是指人的个体意识,内部的心智活动向外部的实际行为活动的转化。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而这种统一表现在实践教学的模式上就是要求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实践教学环节的统一。如果说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上强化了青年学生的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内化,那么,课外实践教学环节就是把这种内化的知识、观念和方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外化为学生的良好行为的过程,此其一。其二,“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次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不断地进行理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在一次次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直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在个体理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思想政治观念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2]这就要求实践活动有一个阶段性的步骤,先是课堂实践,然后是社会调查,再然后是社会服务或生产劳动。具体来说是,在模拟实践课堂上,以分析和解答社会实践问题为主,当然这种分析是紧密结合课堂教学讲授的内容来进行的。在具体的教学形式上采取课堂辩论赛、课堂讨论等形式,以求变静态的知识接受的过程为动态的知识的内化过程,此为第一阶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做社会调查,这种社会调查是对模拟课堂实践所讨论的问题的进一步深化,具体做法是组织学生到校园、某一部门、工厂、社会开展调研活动,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以加深对模拟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理解,以便更好的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内化为学生本身所固有观念和方法,此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内化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社会服务和生产劳动等活动,把内化的知识和观念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这是一种深入地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从总体上来说,这种“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在遵从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同时也符合学生心理成长与发展的规律。
三、“1+2+3”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与意义
(一)“1+2+3”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
“1+2+3”实践教学模式是围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其能力这一主线,来具体设计“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可以说是有的放矢。从“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来说,既做到了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与衔接,又做到了根据各实践教学方式与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不同来决定依次进行实践活动的顺序,从而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能力。更重的是,这种模式从总体上看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后面的“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和“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都是围绕前面的“一条主线”服务的,而“三段式”的实践教学方式更是对“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进一步展开,通过这样的内在关联度颇高的设计以求达到学生实践活动的连续性。
(二)“1+2+3”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通过对“1+2+3”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突出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为最终目的。即它将满足不同专业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提高自身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各专业的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实践学习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与相应的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此其一。其二,通过对“1+2+3”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此基础上,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和行为习惯。从而较好地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它将针对有志于社会服务的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奠定其日后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良好基础,以增加其社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其三,通过对这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期探索出便于操作、运用的“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环节和方式方法,进而解决教师在“概论”课实践课教学中怎样引导与学生怎样做的问题。它将极大的改变理工科类和艺术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原有看法,从而改变部分学生因对该门课程的枯燥而产生的畏惧感和无聊感,以缓解其厌学情绪,从而真正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的问题。最后,通过对“1+2+3”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扭转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化和被动化的局面,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探索出一条新的途径。
综上所述,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很好的贯彻“一条主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和“三段式”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对于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虽然“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既定的,但其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的探讨却是动态的,本文就力求在“概论”课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上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30.
[2]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4-217.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有四个基本的要素, 就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图式”是指个体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个体之所以能对刺激做出某种反应, 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种刺激的某种图式。因此, 图式的形式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 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 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 个体在感受到信息刺激时, 会把信息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中, 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质吸收一样。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 而是机能性的, 此时只能引起图式量的变化。在这种学习中,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 成为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从而促成了新知识的学习。这种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 属于已有知识与经验促进新知识学习的正迁移。
“顺应”则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顺应”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 便要对原有的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 以适应环境。在这种概念转变学习中, 需要清晰地对已有的概念结构进行重组, 要经过顺应的过程, 学习者才能建构起新的知识。这是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新知识学习中的负迁移。可见就本质而言, 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 顺应则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显然, 在我们的教学中, 学生接受信息如果只有同化, 而没有顺应, 就不可能引起图式质的变化, 也就谈不上发展。
“平衡”是指当学习者能够同化新知识时, 就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当学习者不能同化新知识时, 就处于一种不平衡的认知状态, 经过顺应形成了新的图式, 从而达到了新的平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的, 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讲评课原则
根据讲评课的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讲评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 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就是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讲评课的过程, 反对教师逐题讲解和满堂灌。学生的参与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参与思考, 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建立新的图式。根据建构主义的同化理论, 学生会依据已有的知识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参考资料等与新的知识建立联系, 从而自行解决许多问题。二是让学生参与讨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学习,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相互交流和讨论, 不同观点在相互讨论中被不断冲击又不断得到补充, 原来纷繁复杂的观点渐渐变得清晰一致。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需要理解的题目, 学生在讨论中部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于学生经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及时加以点评。
(二) 以“同化”“顺应”为先导
建构主义认为,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迁移到新知识学习中, 成为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从而促成了新知识的学习。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考试中的新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外, 在讲评的过程中, 也应尽量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和技能入手, 最大限度地把新旧知识加以联系, 加速“同化”与“顺应”的过程,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以“鼓励”“帮助”为核心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借助于各种学习资源, 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 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克服困难。教师要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讲评课的目的之一是要评出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长处, 哪怕试卷中有一处微小的优点, 也应该表扬, 让学生树立信心, 让他们觉得“只要跳一跳, 就可以摘到桃子”。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不断提高。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中英语讲评课模式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众多的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景、合作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目的”。以下是我们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展的高中英语讲评课的主要模式, 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四个步骤。
(一) 信息采集 (课前)
信息采集包括及时批阅、统计数据、认真备课三个部分。教师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认真批阅试卷、统计各种数据与错误类型、分析全体与个体的优点与缺点, 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认真地备课, 设计巩固练习。学生考完后都急于知道考试结果, 这个时候求知欲最强。考试与讲评间隔的时间越短, 学生对试题的印象以及自己在答题时的思路就越清晰, 接受能力就越强。对教师来说, 刚刚阅完卷子, 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记忆犹新, 备课的目的性就会更强。
(二) 讨论交流 (课中)
讨论交流包括自查和小组讨论两个部分。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讲评课的过程, 反对教师逐题讲解和满堂灌。让学生讨论交流, 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路,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学生的讨论交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照教师批改过的试卷认真查找错误原因。二是让学生参与思考。除了在自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各种知识认真思考外, 教师在讲评的过程中也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话题, 留有思考的余地。三是让学生参与讨论。对于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等需要语篇理解的题目, 应让学生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讨论, 在讨论中开阔视野, 在讨论中部分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对于学生经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路和问题的症结所在, 及时加以点评。
(三) 集中突破 (课中)
集中突破包括针对、巩固、延伸三个部分。教师在讲评前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注意观察学生考后的反应;二是边阅卷边做记录, 归类总结。针对出错的题目, 做出量与质的分析, 找出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 分析错误原因以及避免类似错误重犯的对策。教师在讲明道理后要着重设计好相应的巩固练习, 反复练, 直到学生完全掌握为止。只有讲练结合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在练中学是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重点讲解的时候要举一反三, 不要就题论题, 还要充分利用试卷所提供的材料, 包括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阅读表达, 甚至语法语词汇的选择题, 引导学生学习新的东西, 包括词汇、句型、情感与文化。一份经过精选的好试题, 既包含了某一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语法项目, 还有课本上很少出现的句型、词组和习惯用法等。我们不应该在讲解完答案后就随手丢弃, 还应该鼓励或者引导学生从每一份试卷中学习新的东西。
(四) 归类整理 (课后)
归类整理包括课堂笔记和错题分类两个部分。学生要随时记录课堂讨论和教师点拨过程中的要点, 课下进一步思考, 将典型的错题类型整理在错题本上, 复习的时候有目的地翻阅浏览,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回顾知识要点, 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
四、对教师的要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强调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在讲评课的过程当中, 首先, 要以学生为中心, 把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思维节奏, 把讲评建立在学生的认知程度范围之内, 讲解要由浅入深, 通俗易懂, 观察学生的反应。其次, 尽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结合具体的情景实例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建构新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源自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对科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及教学思想发展影响巨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是现代建构主义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儿童教育为例, 明确提出学习是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1]皮亚杰之后, 学者们对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中的关键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认知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是皮亚杰思想的重要推行者, 布鲁纳不仅将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 还扩展了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与其他学者不同, 布鲁纳力图将认知发展的理论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 在其代表作《教学过程》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课程结构论和发现教学法”, 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2]布鲁纳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理解力和认知的技能与策略, 而不是获取关于事实的现成信息。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 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所讲的以及教科书上所呈现的内容, 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以冯·格拉斯菲尔德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明确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 此后, 该理论不仅被人们接受, 还深深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发展。
对于教育与教学思想的改革而言,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备受推崇, 该理论强调知识是以建构为主导的知识结构与建构的辩证统一, 是抽象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学习者的记忆中, 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说, 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者看来, 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原有的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因此, 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信息加工, 它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样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师生的互动和交流, 在教师启发和帮助下, 利用情景、写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后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形策”课教学
1. 现实的挑战与对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为学会认知, 学会做事, 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生存。高校是学生积累知识、锻炼能力的最佳场所, 也是其人生的关键期, 学生毕业后能否很快适应社会, 在不同岗位上充分发挥才能, 与其前期在学校的铺垫密不可分, 而目前高校的教学情况如何, 仅从思政课教学就可窥见一斑,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式陈旧是当前高校思政课的主要流弊之一, 教师上课重教材, 轻实践;重灌输, 轻启发;重考试, 轻能力, 长期固化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师生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与信任,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也难以发挥。在传统固化教学模式的熏陶下, 部分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 独立性、自主性缺失, 很多学生喜欢“应试”的学习方式, 不愿意独立学习, 不愿意自己去探求知识, 不愿意自己参与教学过程;喜欢死记硬背, 喜欢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解, 喜欢教师作他们的“拐杖”;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则思维活跃, 思想多元、多变,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 知识获取渠道的拓宽, 这部分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渴望愈发强烈, 教师如果再照本宣科地讲解显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现代社会需要创新性、复合性人才, 上述二种情况显然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恰与传统教学能形成良性互补关系, 其独特的教学理念为思政课教学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来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将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 以问题为导向, 学生在赋予了思考权和问题的解决权后, 通过对问题的查找、分析、反思, 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可见, 应对传统教学的流弊,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论基础上的这种“抛锚式”的教学模式的价值就在于“其基本目的不是提高学生在测验时的分数而主要是帮助学提高达到目的的能力。[3]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不仅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情况会有所改观, 也可使得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有所提升, 还能使“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付诸实施, 从而达到师生双向转变的目标。
2. 重设计讲方法。
课程论认为, 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 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涉及广泛, 具有丰富性、动态性、开放性、可调整性的特点, 灵活机动的课程优势为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基于其理念, 在授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对“教”的设计, 即教师应明确“教什么”, 采用什么方式教。对于“教”什么来说, “与时俱进”地选择素材、优化教学内容是关键一步。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 深入挖掘, 自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平时多读书、勤上网、常看报, 与学生多交流, 注重日常积累。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因时而异, 变化多端, 教师可根据每学期教育部下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 梳理出要讲授的问题, 同时注意所选教学内容要与当前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国内的重点、热点问题相结合, 授课内容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其二是对学生“学”的设计,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制定多层次、多角度、区分度大的弹性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减少统一讲解, 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 或者根据学生的各方面差异, 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分层教学, 使得不同的学生均有尝试参与的机会。如在设计“勿忘国耻, 圆梦中华”微演讲时, 教师在课前应预先明确教学目的、把握好教学难点、重点, 而后具体分析教学对象及其特征, 根据各专业情况, 划分此次活动哪些部分需要教师指导, 哪些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 在评估完实施条件后, 对学生讲明评价指标, 活动结束后做好反馈与反思。这样的设计与教师“满堂灌”相比, 更为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 自由开展学习, 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又建构了知识, 提升了能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关于大学教学质量的议论, 比较普遍的认为我国大学教学质量在滑坡。[4]思政课教学也存在此种现象, 据一份关于学生对思政课讲授方法的调查中, 教师口头讲授的占86.6%, PPT为65.75%, 播放视频资料的占50.31%, 课堂讨论占32.56%, 主题演讲与辩论占17.4%, 社会参与和调查占10.39%。[5]不难看出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偏重传统。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发展和碰撞的世纪, 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多重价值标准的重构, 时代的巨变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深远影响。多元化背景下,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既面临机遇, 也遭遇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建构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 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供学习的方法, 如支架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随机式教学等。支架式教学以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 维果茨基认为, 通过建立概念框架, 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独立探索, 进行小组交流, 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多、杂、新、快, 加之没有统一教材的束缚, 故与其他课程相比, 教学改革的空间与手段要大得多、自由得多,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创造自己的特色课堂, 如在讲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时, 可把全班同学分几个学习小组, 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 如家风家教篇、诚信礼让篇、环境生态篇、传统文化篇等, 各组收集相关资料, 分工写出相应的文字说明、制作多媒体课件, 上讲台演讲等。再如讲授《乌克兰危机的多维透视》专题时, 可采用情景剧的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 开动脑筋, 通过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的资料, 确定表演主题, 划定人物身份, 上台模拟各国家领导人出访等。
总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当代一种流行理论体现了对传统教学理论的超越, 其很多合理部分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乃至整个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可学习借鉴的理论、方法与路径。
参考文献
[1]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100.
[2]朱晓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J].外国教育研究, 2002, (4) .
[3]高文.教学模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61.
[4]高艳张蕊.高等教育领域最突出问题是教学质量滑坡[DB/OL]. (2006-07-12) .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6-07/12/content_4821500.htm.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10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是非常强的, 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 经实践检验,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发展。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有效深化,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增强其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加信服经社会实践检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更有益于教师在指导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高实效性,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影响力。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号) 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 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胡锦涛要求青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应“坚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使青年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 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网络传播的无孔不入, 我国的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革, 历史机遇和挑战强烈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目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经受着国外西方思潮的肆意入侵、国内市场经济与精神文化的发展不同步、网络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蔓延, 以及家庭人员素质、个人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考验。因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育工作已不能仅停留于课堂层面, 思政教师必须结合“第二课堂”、网络平台、社团活动、公司企业等各个渠道,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 譬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 对帮助当代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 认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培养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创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指突破“教师讲解+90分钟课堂+学生聆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构建“课堂上实践性教学+网络间引导性教学+校园内文化感染式教学+社会中体验式教学”四位一体的现代教学新模式, 践行“以教师主导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的素质教育理念。
一课堂上的实践性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坚守并巩固好思想政治教育“显性主阵地”———课堂, 在课堂上, 思政教师可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有: (1) 头脑风暴式研讨。该教学方法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提供几条思考线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讨论、总结发言, 最后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引导教育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立场、原则、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2) 微话剧、小品式表演。该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以教材中某些资料为本源创作剧本, 以班级为单位, 用浓缩过的话剧、小品、歌舞等多种手段表演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大学生的亲身演绎历史中的某个真实片段, 真实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能深化他们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深层次理解, 有助于他们将对书本的感性认知在表演过程中不知不觉转变成对理论的理性解读, 将外化的理论内化于心, 从而确立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并在现实社会中自觉践行。同时, 教师可以就同一个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同系或不同院系间的表演PK, 以激发大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自由、发散思维式辩论。该教学方法是教师提前设计具有一定对抗性的辩论题目并告知大学生, 鼓励大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运用发散性思维对主题进行深入广泛思考, 最终编辑成自己原创性的文稿, 在课堂上展开积极有效的辩论。教师根据学生自发选择的辩论题目现场编排成辩论双方, 并组织辩论者以团队形式面对面就座, 教师作为主持者要有效控制整个辩论环节的节奏、氛围, 并在辩论结束时对辩论双方作具体的优缺点评, 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思考、理性的辨析、有建设性的探索, 凸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网络间引导性教学
目前, 随着信息时代的纵深化发展,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学生虽然高度依赖网络, 但他们普遍感觉网络世界的丰富不足以填补心灵的空缺, 面对鱼目混珠的资讯和变幻莫测的表象, 他们更渴望师长的及时引导, 特别是自律性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世界迷失自我、荒废学业, 甚至误入歧途、导致犯罪。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在课堂外守好思想政治教育“隐性主阵地”———网络。具体而言, 思政教师重点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1) 理性的学习。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是大学生们的首要选择, 教师在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应提前引导他们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分析力,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引导他们将网络世界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内容的视频、新闻、影视、纪录片等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书本理论结合起来思考理论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2) 计划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用“支付宝”和“网络商城”解决日常所需, 但其间暴露出的重复消费和物资浪费问题不容小觑。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购物, 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纯粹的消费者, 父母是主要的资金提供者, 学会感恩从珍惜父母的付出开始, 学会成长从合理计划生活开始, 学会奉献从将节约的物资捐献给希望工程开始。 (3) 节制的娱乐。即便在课堂上,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无奈于某些大学生无顾忌地上网聊天、玩游戏而不专心听课, 尽管教师反复提醒, 但与网络世界的丰富变幻相比, 书本理论更显苍白单调。面对“网瘾大学生”、“拇指族”、“手机控”, 思政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学会有节制地进行娱乐, 结合学校制定的相关规定, 联合学工部和各院系政工人员共同作战, 对他们先从从时间、方式、内容上严格强制管理, 根据其自身自律性和“免疫力”的提高进行逐步调整教育方案。
三校园内文化感染式教学
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参加一个或一个以上学生组织, 通过参与学校规定的或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扩充人脉资源、锻炼胆量和口才、寻觅好友知己等。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前,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出现了目标性不明、凝聚力不够、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甚至出现大学生是为“捞政治资本”、“找恋爱对象”、“谋求个人利益”而加入某个社团组织等现象。针对此类现象, 思政教师可借助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理论, 从两个方面进行感染式教学: (1) 榜样力量。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培养思想坚定、事业开阔、心胸宽广、知识丰富、人格高尚、富含潜能, 对社会和国家繁荣富强具有强烈责任感和进取心的人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创造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其自身的成长历程和社会贡献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案例, 是当代大学生最值得学习的人生榜样,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承载着他们青春的梦想和志向, 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付出。教师要教育大学生从榜样身上感受如何实现无悔的青春、如何践行最初的梦想、如何坚定科学的信仰、如何成就一生的伟业。此外, 教师也要充分挖掘学生精英、树立身边楷模, 引导大学生向身边人学习。 (2) 价值引领。现在一方面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精神和灵魂, 威胁着高校的人文价值, 另一方面国家生死、民族存亡、社会兴衰的历史使命和革命重任已经责无旁贷地落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因此, 高校思政教师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清醒的睿智头脑去塑造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思想和文化的教育重在“熏陶”和“唤醒”、难在“入脑”和“入心”、责任在“传承”和“发扬”、效用在“践行”和“改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展示着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程, 诠释出一个真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改革之路每一步都浸透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奋斗和创举,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汇聚着每一个老百姓的最朴素的爱国情和最直接的报国志, 而作为知识精英的大学生们更应勤于造梦、敢于追梦、勇于圆梦。
四社会中体验式教学
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从“封闭”的校园内学习、生活更新至“开放”的社会中工作、锻炼的教育教学方式。当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专业常识,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两个基本标准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检验。因此, 高校思政教师可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需要及专业特点, 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对相关问题进行社会调查,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党的相关政策的理解, 既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又能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感。譬如:参观考察革命圣地。思政教师组织学生到革命纪念地、博物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通过现场讲解让学生真实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增强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回校后进行材料整理, 撰写调研报告。此项活动能进行实地考察、体验采访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论文写作指导, 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据参加过的学生反映, 此类活动能极大地磨练他们的革命意志, 培养他们的理论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专题调研。思政教师根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中的理论, 设计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方面的专题研究项目用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周的活动中, 指导教师根据大学生自行选择的专题指导具体实践, 并全程监管、随时辅导。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也可通过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 培养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四个方面揭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四个方面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科学信念教育, 分析事物能力培养、自觉践行理论行为培养。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当代大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明辨是非善恶, 自觉砥砺品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求新的科学精神;不断强化对书本理论的深刻领悟力, 理论指导实践的杰出驾驭力, 知行合一的完美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9-05-02.
[3]熊晓琳.充实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10) .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11
一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施的必要性
“原理”课必须树立问题式教学理念,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1]“原理”课教学必须有主体问题导向,以学为主更要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或其成长中遇到的或生成的问题为主来设计专题或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教学才会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在“原理”课中运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已势在必行。
首先,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内容整合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贯彻邓小平“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以专题形式组织教学内容,有助于处理好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理论性与针对性、思想性与知识性的关系。
其次,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原理”课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法能够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为中心展开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以传授具体理论知识、改进学习方法、培养思辨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重的新模式的构建,最大限度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再次,采用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是“原理”课提高教学针对性的需要。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际上是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中现实问题的教学。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在成长中的价值认同与选择中的困惑等问题,根据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新的形势和学生的不同情况,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把“原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清、学懂、弄通;通过比较分析、通过联系实际,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能力。
二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的实施步骤
1课前充分准备,合理设计专题,内容要体现“专”的特点
在“原理”课专题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既考虑到各专题之间的衔接和逻辑关系,又考虑到各个专题的独立性;既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考虑到贯穿于各专题之中的关于“如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主线,把各专题衔接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灭亡,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胜利?这一主题开展,同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与多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中认同马克思主义。专题设计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为此,我们共设计了十二个专题。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导论(问题导入———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没有停留于19世纪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专题二:世界的本质(问题导入———为什么人类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
专题三: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导入———如何让辩证法思想开拓你的视野、扩展你的思维?)
专题四:实践与认识(问题导入———怎样提升你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专题五:真理与价值(问题导入———大学生为什么既要有科学精神又要有人文精神?)
专题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问题导入———大学生如何看待人的精神信仰?)
专题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历史主体(问题导入———人类社会发展有无规律可循?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专题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问题导入———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
专题九: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问题导入———怎样认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专题十: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新变化(问题导入———怎样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专题十一: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问题导入———如何解读社会主义产生及发展的历史正当性与合理性?)
专题十二: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问题导入———人类为什么要设想未来社会?)
2注意问题的“导入”,提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
首先,导入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提供材料、创设情景、与学生一起讨论等方式导入新课。其次,导入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教学导入的设计一定要“新奇”,使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主动并且愉快地进入探究学习的氛围。再次,导入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为此,我们教师导入的问题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决定着本堂课教学的成败。最后,导入的问题要简洁,要少而精,内容要生动,语言要精练,形式要活泼,时间要恰到好处,最好以几分钟为宜,把宝贵的时间让给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领悟、实践,受到真正的教育。
3通过“导入”进入“正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有效组织和驾驭课堂
“原理”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逻辑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从事物的表面深入到本质得到规律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培养超越性的创新能力,养成科学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施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不是教师“一言堂”或单向“填鸭式”灌输,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精讲,把时间让给学生多活动、多参与。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的原则。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灵活地采用多种具体的方法和形式。第一,由教师依据专题教学大纲推荐教学参考资料和阅读书目,指出重点、难点,拟定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进行自学,学生应在自学中就思考题作出简要答案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分析,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倡有不同的意见,在学生的认识基础上,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求同存异,找出其中的相互联系和逻辑关系,最后概括出结论,引出基本原理,同时也检查了学生的自学效果;第二,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及自学中发现的问题,重新修订自己的专题教案进行针对性讲解,通过讲解,将问题的分析、归纳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会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能力;第三,根据专题内容的特点,设计适宜于学生讨论的、有价值的小问题,在教师主持下,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由每组派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必要时还可以组织辩论、演讲等,学生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自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差别很大,甚至是对立的,往往不能统一认识,这是正常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正因为如此,教师最后要作总结性发言,师生之间才能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最终达到全面认识;第四,“师生共同配合,总结本专题的内容,进行复习,并布置作业。”[2]
三问题导入式专题教学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专”的特点,即集中地阐述一个基本原理,集中研究一、两个实际问题,不能面面俱到,搞“小而全”,要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下功夫。我们往往把针对实际问题的专题教学,理解成一定要解决具体问题,这是一个误区。但是一定要朝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不断努力,研究和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导入的问题要切合实际,要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情境。深刻认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正确把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特点,注意“原理”课教材中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复问题,必要时可以用中学已学的知识作为引子进行“导入”,使我们的教学始终切准学生这一脉。如果脱离了实际,无论你设计的问题多么精彩,多么诱人,都与教学无益,都会事与愿违。
再次,充分发挥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我们广大的“原理”课教师,从“目前的知识结构来说,还难以适应教学要求。其原因不在教师本身,而在于我国长期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存在欠缺和对马克思主义学科从整体上建设不足,过去只是分门别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05”新方案实施以来,不但要求“原理”课教师具有某一个部分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广大“原理”课教师接受培训,苦练教学基本功,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倬.关于开设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思路与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2]李雪萍.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9(6):118-120.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 篇12
一、对学生的启示
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涉的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理清几对重要关系, 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1. 自由与责任的关系。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 但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个观点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在特定的时刻, 行为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在大多数时间,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动建构者, 当然也必须要承担自己选择所带来的结果。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的一代, 在各种新思潮的影响下, 自我意识极强, 都特别强调自由对于自己的意义。而大学生活又恰好远离了家庭, 教师的管理也不再像高中那样面面俱到。在这样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里, 很多大学生们享受了自由, 却又有意无意地逃避着迫在眉睫的和今后即将面临的责任。比如, 因为不喜欢所学的专业, 所以出现“翘课”、“上课心不在焉”、“作业敷衍了事”等问题, 但对于挂科后的补考、重修等却叫苦不迭, 认为是任课老师和自己过不去, 不愿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因为痴迷于电子游戏而荒废了学业的学生却往往不愿面对因为挂科太多而被强制退学的后果。以上几个例子, 乃是大学里最常见的现象, 也是典型的只要自由不要责任的表现。因此, 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 尤其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选择并完成一定的实践教学任务, 认识到自由与责任总是相当的, 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方式做出相应的改变。指导老师对实践作业认真地批改和及时地点评, 会让学生认识到耗费一定时间去认真完成任务的必要性。
2. 远大理想与此时此地的关系。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 只有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 我们才能成为心理健全的人。对过去和将来的思考虽然有益, 但多数人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反省过去、计划未来。这其实是浪费时间, 因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 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并为未来做好准备。对于大学生而言, 拥有远大的理想当然很重要, 但理想能否实现, 却要从此时此地出发。如果仅仅是对未来充满各种美好的设计, 却不能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在现实中口头埋怨多于实干, 那再美好的理想再精美的设计恐怕也只能“镜中花, 水中月”, 看似华美, 却根本无法实现。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 比如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各个环节:选题, 设计、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 (实地或网络发放回收问卷、走访等) 到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想到, 而且要做到。也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作业的完成, 知道理想与现实连接的最佳桥梁就是实践。除此之外, 别无捷径。
3. 认识自我与实现自我的关系。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你在处理个人问题时, 别人会给你提出建议。但对你来说, 别人让你怎样做最好可能并不令人满意, 而且可能也没用。最好的办法是权衡别人的建议, 自己做出决定, 那才能解决问题。成长于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 今天的大学生个性鲜明张扬, 厌烦灌输与刻板的教学。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 教师可以更好地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形式 (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社团活动、课堂演讲与辩论等) 中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认识到所有的事情必须从自身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才可能很好地完成。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爱好, 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特长。自己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 自己喜欢的方式,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要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 让每个同学都真正参与进来, 也通过这样的方式, 让每位同学更好地认识自己, 展示自我。
4. 满足需要与成长发展的关系。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因为当人们的眼前需要得到满足后, 他们不会得到满足, 而是会积极地寻求发展。哪怕是独自一人, 只要没有生活中种种困难的阻挡, 他都会朝着最后的令人满意的状态不断进取。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中, 通过各种具体形式的实践作业的完成, 大学生也会认识到人总是会不断有新的需要产生, 完成一定的任务会让人产生一定的满足感。而产生满足感的同时, 他也会通过这次实践中获得经验教训认识到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或者因此产生新的, 更高的追求。而人的能力就是在不断地追求中得以提升的。这种不断的追求与满足就是人的成长过程。
二、对教师的要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责任、人的发展与成长, 这与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要想借助实践教学的平台引导学生处理好自由与责任、理想与当下等关系, 需要学生真正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关注自己可持续的成长, 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课教师本人也要处理好几对关系。
1. 注意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为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升思想政治素质而设置的教学环节, 它是与思政课的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理论教学是基础, 实践教学是拓展与深化。两者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要想恰当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极强的职业热情, 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积淀,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能紧扣主题, 保证方向, 又能以深入浅出地讲解吸引住学生, 并激发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兴趣与热情;其次, 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良好的实践教学专题设计与指导能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各门思政课既有共同之点, 亦有相异之处。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和实践活动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考虑自己所在院校的专业特点、地理环境等因素, 恰当地选择和指导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贯通一致, 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 注意处理好实践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学习, 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 积极构建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 教师自己要乐观自信, 热爱工作, 尊重学生, 不断学习探索, 以自己良好的品格去影响熏陶学生;其次, 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活动中, 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学生个体的具体问题, 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及时回应, 同时旗帜鲜明地表明正确的立场和观点, 使学生个体从中获得积极的意义和情感上的认同;最后, 对学生要坦诚相待。老师不是神, 在这个资讯发达的时代, 教师已经不再享有信息知识的优先权。对于那些自己尚不了解的问题, 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而要坦承自己的不足, 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
3. 注意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的作用, 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所以, 思政课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发展, 不断创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校各级班、团组织或学生社团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自己自觉自愿参加的活动进行总结或反思, 从中提高用所学原理分析现实的能力, 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总结
总之, 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关涉的内容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借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提高其有效性和针对性, 增加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而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对未来的责任, 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并使其成为学生真正喜爱与受益的课程。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责任与发展, 强调当下与个体, 这对我们借助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平台帮助学生理清自由与责任、远大理想与此时此地的关系, 为思政课教师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外生活及师生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参考文献
[1][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M].第七版.陈会昌,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2]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J].常素梅.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