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分析(共5篇)
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分析 篇1
会计环境发生变化,会计理论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行演进和完善,最终形成能够满足新会计环境需求的会计理论。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全球的会计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正不断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发展。而在此背景下,为了同时推动会计行业的发展,使会计工作能够满足新会计环境下的工作需求,就应该对会计理论进行更新,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实践应用。接下来,本文就将在对当前循环经济环境进行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建立循环经济会计进行详细分析。
一、循环经济
当前,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也成为制约人类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循环经济便应运而生。循环经济,指的是突破传统经济束缚,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一种经济体系,其具体实施方法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资源的消耗量,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而后再通过回收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等方式,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资源以及使用之后的产品进行再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可循环。
循环经济所具有的最大优势便是对环境形成了有效保护和实现了资源的再循环利用,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在降低资源消耗量的同时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利用相同资源,可以生产出更多产品,并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有效刺激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就目前发展形势而言,循环经济是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佳途径,对促进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
(一)基本目标
1、资源投入减量
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源数量的多少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成正比,投入的资源越多,对环境的污染就越严重。并且,在传统经济中,由于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投入资源越多,形成的废弃资源也越多,不断加重资源短缺问题。因此,在监理循环经济会计目标过程中,就应该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投入量,并不断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
2、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所具有的最大特点便是循环,因此,在建立循环经济会计目标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即通过回收利用和废物资源化等方式,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资源以及使用之后的产品进行再回收利用,实现资源的可循环。
(二)具体目标
1、减量化会计核算
在实现企业产品生产资源减量化的过程中,应该对减量化之后因为资源减量和降低环境污染而发生的相关费用进行详细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相关费用的支出进行严格控制,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循环利用会计核算
在循环经济中,应该对实现循环利用而产生的经纪费用进行核算,为生产企业提供的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循环利用会计核算信息进行核算,还能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效率以及企业经济效益共同提升的最佳生产策略。
三、建立循环经济会计的有效对策
(一)采用全新的经济会计核算方式
新的经济环境,就应该采用新的经济会计核算方式,在循环经济会计核算中,就应该将与环境有关的会计核算纳入到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比如环境资产核算、环境收入和负债核算等,在循环经济环境下,这些都与企业经济发展有关。在企业经济会计核算中,对企业资产的核算应该增加环境资产核算,并在企业资产账户中另设环境资产账户、绿色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账户,以确保企业环境资产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与传统经济核算方式相比,循环经济环境下的全新经济会计核算方式,除了要对传统经济中的企业资产等经济元素进行核算之外,还需要对因为资源减量和环境保护所产生的经济元素进行核算,主要包括减量后企业所支出的费用和产品收入,资源回收利用所支出的费用和收入以及保护环境而支出的费用等,以用来为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
(二)对企业循环资源进行确认,并加强披露
在建立循环经济会计的过程中,对企业循环资产进行确认是其会计工作中的重点,其能够详细的反映出企业循环经济中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循环经济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而为企业经营和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使企业更快适应循环经济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
企业资源披露,指的是对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情况进行披露,以此来使企业的管理人员、政府和人民群众对企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使政府和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强发展循环经济对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作用,进而通过全面努力,共同推动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为了能够更好的对企业循环资源利用情况进行纰漏,在建立循环经济会计过程中,企业可以建立一个单独的工作报告,专门用以对企业循环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披露。
通过以上会计处理方法,才能够使企业尽快适应全新的循环经济背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重视起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并通过合理减少资源投入使用量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等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生产效率,进而实现新环境下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新的经济环境下就需要建立新的会计,而当前,传统经济正逐渐向循环经济发展,因此,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也应该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在建立循环经济会计过程中,应该先明确建立循环经济会计的目标,然后通过采用全新的经济会计核算方式和对企业循环资源进行确认,并加强披露等方式实现循环经济会计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我国循环经济会计初探[J].经济师,2012(08)
[2]李斌.循环经济理论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及发展[J].科技广场,2013(02)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 篇2
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将这些指导中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理念落到实处+在方法与途径方面无外乎两点:一是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依据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实现产业、经济、区域的系统升级。
在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循环经济是破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全新解决方案,它以先进的理论、不断创新的技术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价值的最大化与平衡发展,而循环经济的应用,包括企业、产业、政府等各个方面,其中聚集多方主体的区域开发和建设是重要载体;具体到实际层面,这就给我国的各个开发区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从经济园区、高科技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与升级。
生态工业园区,既是传统的超越,也是人本回归。超越,是破除只顾个人利益,任意破坏生态环境、任意开采自然资源,忽视可持续发展的旧有模式,回归,是回归到科学的发展道路,遵循客观的发展规律,融入到自然大环境中,获得承续的发展动力。
实际上,关于如何发展经济与社会,我国的先哲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道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就是效法。自然,就是生态型的发展道路。构建美好的家园,我们需要回归“自然”,让我们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向大自然那样,充满绿色、阳光,彼此和谐相处而又生生不息。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开创美好来来
观念制胜,循环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十九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使世界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同时,日益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断加剧的资源短缺,如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的锐减;生态系统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土地荒演化;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减少;以至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持久性有毒化学品的泛滥和积累等等问题相继出现。这些问题无一不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也已极大地损害和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甚至对地球的命运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问题的出现,多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直线型、单向流动型的物质流动模式。其结果是:资源消耗多、生产效益低、污染排放多。如此下去,有朝一日人类必将面临无米之炊及被污染物包围的困境。
在目前全球人口剧增、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日益恶化的形势下,循环经济现是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其在不同侧面表现了它的优越性。
首先,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生命与生态中心伦理观”。它是将人类与其他物种环境置于同样的地位评估,强调的是“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主张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变,承认“生态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权利。
其次,循环经济建立了自己的资源利用原则。在促使人们转变或摒弃传统“资源无价”和“资源任人使用”的观点及建立资源的社会再生产经济核算体系的同时,树立资源的辩证观,彻底去除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激发人们推动科学进步的才智。
第三,循环经济强调环境具有价值,并将发展活动所创造的经济价值与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价值相统一,正确评价开发或生产活动的真正效益,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价值观体系。这一价值体系在提高生态系统组织水平和生产力前提下,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从而有效地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和协同进化。
第四,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集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它是一种“深生态论”的体现。所以循环经济是以一种积极和谐的态度来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
第五,循环经济树立了合理的经济道德观。在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既维系了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内公平,又维护了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代际公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与珍惜自然资源,建设美丽的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拓展智力型、环保型,生态型现代产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以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
现实窘迫,循环经济是中国社会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对工矿企业废物的综合利用,从末端治理思想出发,通过回收利用达到解决资源紧张、治理污染的目的。进入90年代以后,源头治理思想开始引起人们注意,从1993年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开始,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的清洁生产得到发展,我国在2002年10月正式公布“清洁生产催进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循环经济,加快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寻求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小的社会、经济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产业的全新发展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作为“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国家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单位GDP的能耗、物耗和水耗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和压缩型的特点,治理任务十分艰巨。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和最大障碍。如果继续沿用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我国的资源将难以为继,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
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达到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小的废物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模式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根本转变,有利于解决区域性与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
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循环经济本质上足以最佳的、可持续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是种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实践循环经济新模式,生态工业周是重要载体。
循环经济是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促进物质资源在生产与生活中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运行形态。绿色企业是循环经济的特征,生态工业园是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实践的典范,因此可以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
循环经济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一产品 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原则。所有的物质和能源都能征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成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生态工业园区作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开发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生态工业业园区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强调废物的正确处理和资源回收,促进废物减量化、无害化以及资源化的实现。
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建立工业生态园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一种有效方式。园区内企业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园区内企业问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生态产业链,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同网络经济系统。
生态工业园是开发区发展的高层次形式
生态工业园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它是在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基础上一个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形式,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方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而在生态工业园建设方面才刚刚起步。这二种类犁的园区在建设的目的、理论和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促进经济发展规模,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劳动密集型开发区,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量”的扩张,以解决当时经济急需大发展的需要。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在我国经济有了一定“量”的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在一定区域内建立起来的技术密集型开发区,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质”的提高,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
生态工业园是运用工业生态的理论,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工业示范区是在前两类开发区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升华和优化。它的主要特性有:
不同产业或企业间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联和互动关系,这种关联和互动构成了各产业或企业间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络,从而形成生态工业体系。
在工业生态链或工业生态网络中,物质和能量逐级传递,并实现闭路循环,不向体系外排出废物。
以实现区域性的清洁生产和区域性的经济规模化发展为目的。
区域内资源、信息共享,克服了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的生产各自为战、信息不畅通的弊端。
生态上业园不受地域的限制,也没有明确的地域界线,只要存在工业生态关系,这个企业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成为生态工业系统中的一个环节。
生态工业园不单纯着眼干经济的发展,而且着眼于工业生态关系的连接,把保护环境融合于经济活动过程中,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统一和协调发展。以上特点都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所不具有的。因此,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将使两区更具活力和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的一些产业园区经历了第一代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代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第三代的生态产业园区三个阶段。第一、第二代产业园区着重于产业聚群和高新技术对区域经济的贡献作用,而忽视了产业园区内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缺乏系统性规划,不能有效地节约自然资源和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在实际层面,要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原有的第一、第二代园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在园区内增加资源循环利用、能源多级利用,产品再生,废弃综合处理等产业循环功能。
系统,科学规划建设现代生态工业园医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和设计首先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动态性及可操作性原则。然后对其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现有企业进行详细了解,包括对线形生产模式的产业群落、已具有生态雏形的产业园区和尚未建设或不具备规模的园区进行了解和分析。在做总体规划时,利用园区企业和合理引入共生关系的企业,在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方面,强调内部循环,争取做到闭环。其共生模式和采取的策略有:
能源、原材料,水的相互交换:充分利用余热余冷,利用废物作原料和燃料,包括材料共享,废水循环利用等。
基础设施共事及提高设施生态效率:可能共享的基础设施有蒸汽锅炉、废水处理厂、压缩空气器、汽车清洗、维修设施仓库等;热电联供,可尝试性使用风能、太阳能等。
物流/人流:实行联合运输,包括货物联合运输(包含废物联合收集、分离系统,就地处置系统以及实施废物最小化系统等)和人流联合共享联运。
充分利用园区的空间:建立集中式的工业大楼;将许多公司集中办公;建多层式厂房;建设联合汽车停车场等。
韶钢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探讨 篇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和实现方式。目前国内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提倡循环经济,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消除长期以来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合理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即一种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2 韶钢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钢铁行业是资源消耗很大的行业,随着矿石、煤、焦炭、电能等资源的紧张,以及这些资源价格的放开与国际接轨,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增强,钢铁行业的成本将由于价格在产业链上的传导而产生相应的提高,其中包括可逆的因素和不可逆的因素。另外由于前几年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钢铁行业将出现产能过剩和产品趋同等现象。这些不利因素由于滞后效应将在这几年逐渐加剧行业竞争,并由于资本的“加速效应”将会加快企业之间竞争的步伐加剧对资源和市场的争夺,加快行业内部淘汰与重组的节奏。提升管理水平,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力度,提高装备水平,降低产品成本将是企业重新重视的工作,也是所有钢铁企业都会去做的必备功课。如何在这一轮行业周期中生存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成本的相对竞争力,而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对市场的占有率是行业的竞争力指标之一,随着全国钢铁物流业的专业化发展和物流成本的降低,以及全国区域经济结构变化和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钢铁行业重组局面的出现,广东钢铁市场功能和性能同一化的产品将面临竞争加剧的局面,价格将是低端产品竞争的主要因素,而降低成本是价格竞争的基础。
国内许多钢铁企业正在尝试利用循环经济的手段来降低成本。例如济钢是较早实施循环经济的钢铁企业,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较好,循环利用率较高。邯钢在上一轮行业周期低潮时主要是采用模拟市场的成本核算加强管理降低成本,这一轮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利用循环经济的方法节约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沙钢也在加大力度开展循环经济工作。
韶钢的资源综合利用开始较早,尤其是二次能源的利用较早,是国内率先全部实现“以气代油”的钢铁企业之一。但资源整体利用水平不是很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资源的减量化与再利用水平不高,有较大的降成本空间。
综上所述通过优化资源结构和内部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系统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价格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当务之急。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用系统的观点,采用循环经济的方法和思路,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两方面入手才能真正意义上的降成本,形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因此钢铁企业形成自己的循环经济模式是提高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韶钢有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 用系统的观念和思路来构建循环经济资源流
系统的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点:着眼于系统整体的、长远的、优化的观点;系统内部综合分析的观点;动态的观点;系统结构的层次性、有序性观点;适应环境变化的观点。
冶金过程系统一般分4个层次,即冶金联合企业—冶金工厂—冶金工艺过程—冶金过程单元。以前,大家比较注重各冶金单元(或工序)降成本措施的实施,其实在实现单元降成本的同时更要关注系统降成本,即最高层次内的系统成本合理分解及系统降成本措施的优化。
成本分解要具体到各子系统的资源消耗,建立合理的动态平衡是问题的关键。要建立合理的动态平衡首先要建立合理的资源流(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资源流物化状态实际就是物质流,附加在物质流上的还有能量流(各种物质都可视为载能体,用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来考虑其合理流动),信息流(附加在物质上的各种信息,如质量、数量、时间、空间等信息,是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成本流(从成本角度和现金流角度来考虑附加在物质上的成本流动和控制)。从系统的角度考虑资源流(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成本流)的合理分布与配置,建立合理的多系统输入与输出反馈,建立出优化的动态平衡(单位产值物质强度不断下降的动态平衡)。韶钢成立课题组对现有装备进行工艺参数的采集与分析,针对烧结、焦化、炼铁、炼钢及轧钢等主要工序进行物料平衡、能量平衡和火用平衡的计算,建立了平衡模型,开发各工序和全系统的动态平衡计算软件,为系统资源循环综合利用奠定基础。
韶钢按分类管理、系统优化原则,在平衡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如冶金工艺过程或冶金过程单元的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改造,操作方法改进等)和管理创新(合理的分类管理与考核,科学的系统分析与决策模型等)来降低系统成本,并针对各工序提出具体的新技术方案。
4 用循环经济的方法来提高资源利用率
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方法主要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方面。减量化是减少资源输入,实现同样的功能,完成同样的产量,这是预防的方法,从源头抓起,从设计着手(主要是工艺、装备、技术设计);再利用是过程方法,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主要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和备品备件的互换性来实现资源的高利用率和再利用率;资源化是把废弃物变成资源的方法,减少最终处理量。
从韶钢实际看,要实现循环经济要从多方面入手。
(1)必须根据韶钢自身装备水平和资源状态合理配置各冶金单元的资源,方法是从系统的角度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投入(资源减量化)。例如高炉的精料可以减少成为矿料和燃料的投入,当然必须把烧结、原料、焦化、高炉等各工序作为一个系统来整体考虑,建立各工序的动态平衡模型,定量分析各项输入与输出参数,优化各参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满足高效生产优质低耗产品这一目标输出。
(2)资源流的各项物质的合理流动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包括原材料、燃料、二次能源、装备等的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各项物质流之间也有一个比例关系,必须建立各循环和系统的系统模型,定量分析各系统对目标的影响,建立优化的动态平衡,这是循环经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建立多个循环体系。例如:水循环利用,二次能源循环利用,装备备品备件的循环利用等。整个循环体系之间可能是相互独立,也可能相互影响。国内许多钢厂都有一些循环利用的例子,但循环效率和全系统的整体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韶钢的二次能源循环利用建立了全系统的平衡模型,在适时分析能源介质流向的同时,采用了能量平衡和火用平衡分析方法,分析能源的数量与品质的变化,优化各工序能源的配置。
(3)废弃物(包括副产品)的资源化问题。从循环经济角度,有两种资源化,即原级资源化和次级资源化。钢铁联合企业的三废利用必须从两种资源化中寻找一个最佳经济回报的循环途径,原级资源化无疑被优先考虑,即在全系统内把各子系统的废弃物(包括副产品)就地资源化。例如焦化工序的副产品资源化,炉渣和轧钢铁皮的资源化,自产煤气的压力和热量的利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不能利用的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从广义上讲,废弃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但从经济合理的角度看有些废弃物很难资源化或资源化成本太高,只能作无害化处理,而这点很容易被企业忽视,最终造成对环境破坏,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和经济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韶钢利用自身的内部优势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用系统的观点实施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形成行业竞争力是大有作为的。
5 韶钢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几点措施
(1)建立系统动态平衡模型。
系统如何才能降低成本,首先要解决的是对钢铁企业冶金过程系统4个层次的系统与子系统的确定,对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与反馈关系进行确定,对各系统的输入、输出参数进行确定,这样才能确定各系统降低成本的目标和各参数的合理化,并制定系统的降成本措施(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同时通过系统分析找出影响全系统的各子系统的关键环节(限制性环节),最后通过对全系统进行优化来实现流程优化和各子系统的资源重新规划,从而建立起循环经济的框架体系。
其次要针对关键环节(例如高炉)建立模型,定量分析各种工艺设备参数,找出最佳的资源流路线和分布,建立良性的系统动态平衡。通过系统定量分析分解系统降低成本目标,统一认识,明确各生产厂目标,并建立个子系统的降低成本方案,逐步形成有韶钢特色的循环经济模式。
韶钢2008年成立课题组研究“韶钢能源循环综合利用研究与动态平衡模型开发”,建立了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各工序的用能模型和全系统的能源循环综合利用动态平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各工序能源循环利用新模式与节能新技术研究。
(2)研究系统技术创新方案。
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充分挖掘设备潜力,优化工艺参数,提高操作水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循环利用效率,降低成本。例如:韶钢铁前系统降低成本措施研究,铁前系统主要根据装备、技术、操作水平情况要以各项资源流动为主线,以资源的减量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研究各项资源流动与配置的系统优化和降低成本措施。主要技术创新措施有已投产的高炉工序的TRT余压发电项目,焦化工序的CDQ干熄焦余热利用项目,在建的烧结工序的余热梯级利用的发电项目,在研的炼焦煤风选调湿新工艺研究项目。炼钢工序有提高转炉煤气回收率的技术研究,轧钢工序有热送热装与蓄热式燃烧技术结合在加热炉上应用研究。
(3)管理是保证循环经济目标实现的基础。
要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实施,除了技术创新外,管理是基础。只有通过加强管理,甚至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建立高效的体制和机制,合理分解各项降低成本指标并通过合理考核引发各系统的内在动力,形成长效机制,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协调各子系统的平衡,规范各子系统的行为,保证各系统的输入输出信息不失真,确保各项循环经济降低成本措施的有效实施。韶钢能源中心的筹建在高标准要求下,以系统循环经济建设为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建立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6 结语
循环经济下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篇4
传统的资产主要是以有形资产为主,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为辅,没有包括环境资源等自然资源。但企业为了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也要追加投资,增添相关设备来维持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现状。此时的资产中也包含了劳动因素,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形成了绿色资产的价格。另外,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确认绿色资产价值也是有必要的。对此,绿色资产是指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
传统的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由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受益,谁付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履行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也要确认为负债。对此,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须由企业承担、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义务。
传统的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在循环经济中,绿色效益应在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包括直接绿色效益和间接绿色效益。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取得有形资源产品时获得的环境效益为直接绿色效益,如合理采伐森林获得林产品,通过销售林产品获得收益。间接绿色效益是环境自发的,取得无形环境效用时而获得的绿色效益,如森林保护土壤和大气层,调节气候带来的效益。对此,绿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
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在循环经济中,它还应包括减少资源缴纳的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基本存量的研究与开发费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对此,绿色费用是指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者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
绿色会计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传统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用货币表示,但绿色会计存在着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常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直接市场法是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直接用货币价格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包括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而替代性市场法指用部分、间接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程度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的方法,又称为间接市场法。由于替代性市场法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因而其可信度低于直接市场法。
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目前,学术界对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如下的建议。第一,在传统会计报表基础上,增加合适的项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对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进行单独披露。第二,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有关循环经济信息的内容,以及生产活动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程度及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第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在信息披露内容中应包括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福利、企业人力资源及消费者责任等方面的全部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其中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第四,编制循环报告。循环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循环的情况,包括资源循环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资源循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资源循环项目完成情况等。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绿色会计的研究与应用处于初级阶段,较为实际的做法是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附加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条件成熟以后,可循序渐进地增设绿色会计的有关科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从立法上排除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障碍,建立系统科学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分析 篇5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以满足政府、企业和公众对环境利用与保护的共同需要, 并在实际中把这种共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一,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是以调动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原则, 通过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 达到政府、企业和公众利益与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运行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各种激励手段, 使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被全面激发, 形成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热情, 共建循环型社会。
2 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 我国开始引入关于循环经济的有关思想理论, 随着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对于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循环经济研究文献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增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节约一切资源的法规、政策、标准和治理措施, 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
虽然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体制严重滞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 体制滞后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我国循环经济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机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政策可操作性差, 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执行成本高、缺乏执行基础, 有效的激励政策、回收处理体系和合理的费用机制尚未建立。总的来说,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国外发展的相关经验表明, 循环经济必须有配套的激励机制才能推动其全面发展。但是, 现阶段我国各行业主体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 在政府层面上, 缺乏有效的循环经济激励体制, 激励工具不够健全, 传统的政绩评价方法使某些政府部门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二, 在企业层面上,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基本是高物耗、重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 很少考虑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问题, 认为环境的保护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所以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比重低, 导致企业污染环境, 政府买单的“公地悲剧”。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效益最大化, 是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而非社会成本的最小化, 既得利益使企业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第三, 在民众层面上, 社会民众的循环经济发展意识还比较薄弱、民众参与能力不强, 以及参与形式单一、参与领域有限。
3 建立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途径的思考
根据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文探讨构建我国以政府为主导, 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3.1 政府主导的激励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
(1) 财政补贴激励。
财政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绿色投资补贴, 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 如对风力发电投资者实行投资补贴等。对投资者进行补贴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投资者投向绿色产业的积极性。二是绿色产品补贴, 即根据绿色产品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消费补贴。如对太阳能设备、微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购买者给予补贴, 以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
(2) 税收政策激励。
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强制性税收政策。这种强制性税收政策, 尤其是高标准、高强度的税收政策, 不仅能起到鼓励节约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 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因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二是税收优惠政策, 如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
(3) 技术政策激励。
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要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大技术示范, 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 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要支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要加大科技投入, 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
(4) 绿色消费政策激励。
倡导绿色消费:一是要倡导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不造成环境污染, 对生存环境和物种进行保护。三是要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社会绿色消费体系, 制定使用再生产品和环境友好产品的相关制度, 要制定绿色消费信息给政府和企业两方的反馈机制。
(5) 政绩或奖励性激励。
一是建立国家表彰奖励制度, 对在循环经济发展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由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发展循环经济有较大推动作用的重点领域、行业的技术创新给予奖励。二是要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 从企业到国家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 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6) 宣传教育激励。
要开展循环经济先进典型的宣传, 曝光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现象, 加强对民众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教育, 从价值导向、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上加以引导;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和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 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 扩大环境案件的社会影响, 强化环境意识, 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3.2 市场为主体的激励机制
市场调控是循环经济激励机制运行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 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运行必须尊重市场规律, 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1) 明确资源使用价格。
通过合理确定资源的使用价格, 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以及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 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2) 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企业竞争由价格竞争转向全方位的包括产品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的竞争。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是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完善企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竞争机制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
(3)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市场准入制度的建设, 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进入循环经济产业, 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还可以维护市场的绿色秩序。
(4) 培育绿色需求。
第一, 消费者需求。培育绿色消费理念, 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购买绿色产品。同时企业要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第二, 政府需求。政府需求对市场需求会起到重要的模范作用, 对绿色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可以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 从而提高建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4 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1) 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 在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的, 而不能是笼统的、模糊的。
(2) 循环经济主体的角色不能错位。
政府、企业和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主体, 政府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引导者, 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 公众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只有三者密切配合, 循环经济发展才能顺利。
(3) 兼顾公平与平衡。
使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脱离公平竞争的轨道,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 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等。
(4) 要因地制宜。
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异, 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 这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循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制约因素等, 科学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政府经济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2) .
[2]宝艳园.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研究[J].兰州学刊, 2006 (7) .
[3]宋长秀.循环经济机制建立初探[J].市场经纬, 2008 (6) .
[4]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经济评论, 2004 (3) :49-52.
【建立循环经济会计分析】推荐阅读:
建立循环经济08-19
循环经济与绿色会计06-15
循环经济管理会计研究08-02
循环经济政策分析09-16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分析10-03
循环水温经济性分析10-12
循环农业与循环经济05-20
果树循环经济05-08
林业循环经济05-15
循环经济立法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