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水温经济性分析

2024-10-12

循环水温经济性分析(精选6篇)

循环水温经济性分析 篇1

摘要:本文通过技术经济性分析, 对于循环水温经济性分析。

关键词:热泵,循环水温,经济性

0 引言

现电厂余热利用中比较常见的是利用吸收式热泵吸收低位热能, 以消耗一部分温度较高的高位热能为代价, 从低温热源吸取热量供给用户。对于热泵选型而言, 抽汽压力、循环水温度、热网回水温度是影响热泵设计的关键参数, 抽汽压力、循环水温度参数的提高可以增加热泵的余热回收能力。但改造工程中一般抽汽压力、热网回水温度固定, 因此循环水温成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1 简介

本文以某电厂为例, 通过比较循环水温度变化, 比较循环水稳温度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差别。

如按照循环水28→20℃的条件, 热泵可提供的供暖水进出水温度为55/70℃。相对于最终温度110℃来说, 热泵所负责的区间只占整体的27.3%。因此整体的节能空间就相对狭小, 余热回收量自然较小。

如按照循环水35→27℃的条件, 热泵可提供的供暖水进出水温度为55/76℃。相对于最终温度110℃来说, 热泵所负责的区间占整体的38%, 同时余热回收量也较之前条件提高了。本文对这两种情况均作设计选型, 并进行经济性比较。

2 热泵的影响

如果以循环水温度28→20℃的边界条件, 那么热泵只是充当了冷却塔的角色, 只要将循环水水量和温度调整好, 运行稳定后, 就不会对汽轮机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由于热泵负责的温度区间处于最低段, 所以整个供暖季中, 不论初末期还是尖峰期, 热泵均处于全负荷运转工况, 所以也不必担心负荷变化造成的循环水温度波动。

如果以循环水温度35→27℃的边界条件, 在引入热泵后, 需调整汽轮机背压, 提升循环水温度。本方案的供暖面积不变, 抽汽量降低, 排汽量上升, 发电量增大。为不增大发电量, 就会略降低主蒸汽流量, 从而减少了燃煤量。如果是要实现供暖面积扩容, 供暖负荷增大, 汽轮机的工况也产生相应变化。

3 热泵设计计算

项目的基本工艺流程为, 由抽汽母管的蒸汽驱动吸收式热泵工作;循环水母管中的一部分进入热泵机组, 在热泵中释放热量后返回母管;热网回水先进入热泵机组, 升至一定温度, 然后进入汽水换热器升温至110℃, 再送往二级换热站。

按照以上分析得到的计算结果见表1。

4 经济效益分析

企业通过节能改造, 并不能实现发电量的增产, 但能通过减少运行成本和增加供暖热量的方式实现经济效益。按照本方案的设计条件, 热网水流量确定的, 因此按照供暖面积不变, 减少燃煤耗量的方式计算经济效益。热泵在整个过程中, 最直接的节能点就是节省了0.35MPa的采暖蒸汽。为简化计算, 现在直接将这部分减少的抽汽量折算为标煤量, 再加以修正, 从而计算经济效益。

前面提到需微调汽轮机工况, 使冷却水出口温度由28℃提升至35℃。由于循环水所带走的热量绝大部分为乏汽的潜热, 因此排汽饱和温度会非常接近28℃, 为简化计算, 就取28℃为乏汽的饱和温度, 由此查表可知排汽压力3.8k Pa。而饱和温度为35℃的乏汽压力为5.6k Pa, 即排汽压力提高1.8k Pa。

由于汽轮机计算极其复杂, 在此使用《排汽压力对功率的修正曲线》来估算。本项目汽轮机额定排汽压力为5.6k Pa, 供暖工况排汽量约为166t/h。为了增加发电量, 实际运行中排汽压力调至3.8k Pa。查图可知, 调至3.8k Pa时汽轮机相对额定排汽压力时的增发量为0.8%;如将排汽压力调至5.6k Pa, 相对3.8k Pa时的减发量为0.8%。为保守估计, 修正系数取值98%, 用于修正改变背压造成的影响。将表1所计算的结果进行汇总, 可以计算出本方案的经济效益 (见表2) 。

5 结论

(1) 在供暖面积不变的前提下, 引入热泵可以使发电量增加或燃煤量下降。 (2) 以35→27℃的边界条件, 要供给相同的供暖面积, 在发电量不变的前提下, 本方案较传统方式每年节省46万吨蒸汽, 折合标煤后经济效益达3600余万元。 (3) 以28→20℃的边界条件, 要供给相同的供暖面积, 在发电量不变的前提下, 本方案较传统方式每年节省33万吨蒸汽, 折合标煤后经济效益达2577余万元。 (4) 要达到相同的供暖面积, 以35→27℃的边界条件较28→20℃的来说, 更能够提升热泵的节能空间, 加大其节能量, 经济效益更好。 (5) 分期投入时, 该期的经济效益可按照该期投入规模占本方案所设计的总规模的比例来估算。

参考文献

[1]徐淑清, 王国学.变速电机在循环冷却水塔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 1994 (02) .

[2]马宏明.循环水系统存在的水锤问题及对策[J].武钢技术, 2002 (04) .

[3]张时芳.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探讨[J].山西电力技术, 1997 (03) .

循环水温经济性分析 篇2

摘要

本文概述了铜陵的资源优势,指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结合铜陵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各主导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的大中小循环。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铜陵;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循环产业链

铜陵市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空间。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它要要求经济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铜陵市矿产资源丰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使用效率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得铜陵成为全国重工业污染严重的城市之一。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使铜陵矿产资源等加工带来的附加值增加,“三废”排放相应减少,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使用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铜陵资源储备情况

铜陵历史上有“八宝之地”的美称,是全国矿产种类最为丰富、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现已探明的有铜、金、银、硫、铁、石灰石及与之伴生的各类稀有金属30余种。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等储量均居全省之首。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有色,化工,建材,电力四大高耗能行业是支撑铜陵经济发展的支柱,铜陵的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陵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这意味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是必然的选择。

二、铜陵主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

(一)能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分析

铜陵是依托丰富的能源资源发展起来的,自古起来就以“铜”资源丰富著称,也有一定的煤炭资源储备。依托丰富的铜资源发展铜加工业已成为铜陵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一系列的加工产业链。以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为例加以分析。在全国有色第一座新模式矿山的安庆铜矿,采用“坑下高阶段强化开采”先进工艺,使铜回收率达93%以上,位列国内铜矿山前茅。在生态型矿山冬瓜山铜矿,采用先进的连续高效强化开采和半自磨加球磨的碎磨选矿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矿山资源利用率,并实施废石不出坑和尾矿不入库,实现矿山无尾排放和无废开采的目标。同时还对其他矿山,实施井下废石和选厂尾矿充填,对废石堆场、尾矿库等进行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绿化达到165万m2,复垦率为25%以上。冶炼厂在国内同行业首次利用制氧过程产生的排空废氮气,用氮气掺和液化气进行带硫还原反应,达到脱硫除氧双重目的,既降低重油及液化气消耗,又减轻了传统精炼过程的烟气污染,通过对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产生二次能源,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实现了环境的保护。图1-1对能源工业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的归纳总结,提出了发展模式。

图1-1 能源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采掘(收集二次能源

生态修复 加工 回收利用新能源

(二)化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传统的化工产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生产规模扩大伴随着大量的三废排放,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粉尘、SO2、NO2、有机废水排放。铜陵市开展跨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钢铁厂每年产生的20多万吨高炉渣,发电厂20多万吨粉煤灰已成为水泥厂的优质原料,每年水泥行业利用的固废就达60万吨。一批以“三废”为资源的静脉产业不断涌现,如铜官山化工公司回收六国公司的氟硅酸钠,生产;有色设计院试验工厂专门处理有色冶炼的烟灰,提炼铅铋等金属;金口岭的选铜设备重选金隆公司的含铜废渣,提高铜的回收和再利用。铜陵的化学工业逐渐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走上了循环化工的道路。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示意图见图1-2。

图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在资源化下游中游 生产三废回收

(三)冶金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

冶金工业是铜陵高载能、高污染行业,其循环经济的发展对铜陵生态环境有其特殊的重要性。铜陵金蟾矿业公司——这个安徽省最大的黄金生产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将在选矿浮选阶段产出的尾矿部分进行二次尾矿浮选,选出的金、硫和铁矿进入硫精矿系统,最后吸干榨尽的尾矿经过滤作为水泥添加剂外销水泥厂,矿石循环利用价值提高一倍以上。图1-3对冶金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规划。

图1-2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

自利用渣冶金加工下游产品

回收

三、铜陵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特征

铜陵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地成效。2005年,铜陵市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有色公司被评为试点企业,成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

(一)主要特征

铜陵模式的最主要特征是以打造循环产业链为核心,构建区域大中小循环的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铜陵积极构建企业小循环和产业园区中循环:

1.以铜矿资源为基础,以“采矿→选矿→冶炼→深加工”产业链为主导,以共伴生资

源为重点,耦合化工、钢铁、有色等行业构建铜资源循环产业链;

2.以硫铁矿为基础,以“矿山采选→磷硫化工→精细化工”循环产业链为主导,耦合冶金化工等行业,形成硫资源循环产业链;

3.以石灰石资源为基础,围绕建材产品生产和工业和工业固体废物的消纳,形成建材循环产业链。

通过三大产业链的构建,促进形成耦合共生的循环型产业体系。铜陵在发展循环工业的同时也积极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实验区,形成“种植→养殖→加工→沼气→肥料”循环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平台、设立综合服务区、建设循环经济主题旅游设施。在生产循环的基础上,将余热用于居民生活,利用水泥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逐步实现生产与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

(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效

2010年与2005年相比,地区生产总值提高15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96.2%,能源产出率提高2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74.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3.4%。

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到道路是铜陵面对资源枯竭的必然选择。铜陵这类的资源型城市应该多渠道发展循环加工业,依靠历史悠久的发展能源产业的经验形成自身的独特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循环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是新时代能源产业的生命力。铜陵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应该及时引进新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技术。铜陵市环保局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监控,要事实的深入到基层,加强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政府不应过度的关注GDP的指标,完全用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水平,政府不应把着眼点过度的放在GDP增长的速度,而应关注的是GDP增长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季昆森.循环经济原理与应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

[2] 程少武.循环经济调控机制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47

[3] 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县域生态环境的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 学出版社,2005.[4]胥树凡.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建立循环经济模式[J].中国环保产业,2001,(6)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分析 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障碍因素 发展对策

早期的循环经济萌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 K.E.)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他认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地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就会走向毁灭。这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不能为所欲为地展开,要走人地和谐的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级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一种更高级的发展模式,愈来愈受到世界的关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纷纷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一个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来讲,循环经济的发展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

1.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方式为主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虽然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它是一种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线性工业模式,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不断恶化。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如果继续沿用传统发展模式来带动经济高增长,只能继续削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人均矿产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另外,部分重要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严重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若按目前人口与经济的增长趋势,到2010年,短缺矿种将占到一半以上;到2020年,绝大多数矿种不能满足需要,原料和能源的不足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延缓甚至解决资源枯竭问题,而且可以极大地减缓环境压力。但目前我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每年约有300万吨废钢铁、600万吨废纸未被加以利用;钢渣、粉煤灰、煤矸石和石油化工废渣等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3.7%、47.9%、38%、45%,尾矿利用率不到10%;共伴生矿利用率不到20%,总回收率仅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30个百分点。这对于资源本来就短缺的大国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

4.环境形势比较严峻

虽然国家在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环境问题仍然十分严峻。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能源工业排放的污染物超过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据世界银行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仅空气、河水污染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如此下去,到2020年环境成本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6%左右。届时,我国将会为这一经济的增长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企業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企业是资源消耗和产品形成的地方,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从每个企业入手,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企业运行,通过应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使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自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在我国己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己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进展。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在广西贵港市开展了国内第一个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即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正式启动了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试点工作。随后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由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但我国企业在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系统实践的时间较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1.认识不到位

由于循环经济知识尚未普及,宣传力度不够,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必要性和紧迫性不甚了解,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较差。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什么是循环经济”、“怎样发展循环经济”等问题认识比较模糊,导致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高效利用缺乏积极参与意识。有的对循环经济的理解存在偏差,要么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保护;要么将循环经济等同于可持续发展,实践无处下手。

2.价格障碍和成本障碍使企业不接受循环经济

循环型生产环节有两个效益来源:一是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二是节约的废气和排污成本。国际企业的实践也表明,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的发展潜力很大,但中国至少在近期内,市场从业者却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以资源的再生为例,由于有关技术发展滞后,在很多情况下,把废旧产品和废弃物变为有用资源的再生成本远比购买新资源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尚未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废弃物和排污费不仅远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还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得循环生产环节的效益来源不能显现,循环生产环节的成本难以回收,以致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循环经济生产方式难以自发产生。

3.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考察世界大多数国家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都很完整,层次分明。而我国目前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的法规和政策体系还远没有形成,主要的循环经济法只有《清洁生产法》和《节约能源法》,还没有具体明确企业责任和义务的法律法规,也缺少更加具体的专项法律法规。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严重缺位,管理体制尚没有明确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没有普遍形成,这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

4.技术支撑体系尚不成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季松说“循环经济推行的关键就是依靠科技进步。” 在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上,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开发废弃物再利用装备,通过引进技术和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三、推进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当前加快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包括:

1.深化认识,转变观念

企业员工对循环经济的理解程度越深,自身参与和支持实施的程度也越深,循环经济实施的效果就越好。我们应从宣传、教育、培训入手,进一步深化企业干部群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提高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居安思危,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全局意识。要动员全国人民把生态作为生产力来培育,把生态环境当作投资环境来保护,加快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经济。

2.大力发展环境产业,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世界经合组织研究表明,建立在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的环境产业必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成为当代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是21世纪世界性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发展环境产业,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充分开发利用再生资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延伸产业链,开辟新的生产领域,增加就业岗位,同时担负起分解者的职能,对无法再次循环利用的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3.建立政策法规支持体系,依法对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根据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必须加快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规,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引导和规范。另外,循环经济要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还需要建立整套绿色保障制度,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的责任,鼓励企业和公众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努力。建立循环经济特别要注意使用经济激励和刺激手段,如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调整资源使用费和废物处理费等;颁布相关环境标准;制定各种各类废物、废水申报和回用管理办法;制定公众废物回用的监督、奖励办法等;建立企业循环经济运行指标考核体系,起到监督管理作用;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4.加快技术创新,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要有相关的技术作支撑。我国应该重点加强对节能技术、节水技术、链接技术、新材料技术、生态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组建专门从事资源节约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机构,不断思考和探索,对资源节约技术进行革新和升级。

5.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有的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前面临着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问题,致使企业不敢贸然行动,而有效的激励机制又不完善,致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应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用更具实效的经济激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愿发展循环经济。例如,对于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应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等政策。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来促使企业自觉减少环境污染,加大环保投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循环经济的发展也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同时它也将带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企业通过以上各种循环经济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循环经济的发展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oulding K.E.,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in H.Jarrett(ed.),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Resources for the Future,Baltimore Maryland:Johns Hopkins Press,1966,3~14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Harushige YAMAMURA,Takehiro ISHIURA,and Motokazu KOBAYASHI,Emerging Situation and MMC's Policy on Automobile Recycling-New Technical Issuesand FutureActivities,technical review,2003,15:6~13

[4]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7

[5]仉建涛刘玉珂:经济增长模式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孙刚: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产品的设计实现的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86~89

[7]中国社科院,中国十五产业发展大思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李健顾培亮:面向循环经济的制造系统运行模式[J].中国机械工程,2001,(11):1280~1284

[9]雷明:绿色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张思锋张颖:对我国循环经济研究若干观点的述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3):25~29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关系分析论文 篇4

二者的最主要的区别为实施层次不同,清洁生产相对循环经济实施层次较低,更加实际,更加直观,可操控性更强。比如,企业的某个产品可以实现清洁生产,某条生产线可以,某个车间也可以,甚至某个生产工序都可以实现较为环保的生产模式。而循环经济的层次则相对宏观,是一种战略。某一个单独的部门,单独的企业等等都不可能独自承担、组织循环经济的工作,推行循环经济的覆盖面很广,涉及的范围较大,影响因素较多,实现循环经济的周期较长。

3.2实施范围不同

循环经济所实施的范围是宏观经济现象,比清洁生产范围更为广泛。清洁生产是小范围的,是微观的,工作对象是小范围的生产活动等过程,其依赖于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计等工具,仅仅只能运用于单个的企业生产或环境保护,应用于一个生产线,而后将其延伸至一个企业、行业的各个环节过程中,有效实施清洁生产,对环境污染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4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

4.1清洁生产的重要作用

清洁生产是以集约型、环保型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模式,有利于提高对污染预防,它针对的是如何全方面的减少污染,它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针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回收利用,有利于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范围,降低部分企业环境治理的费用,进而提高企业经济竞争能力;实施清洁生产,主要针对的是,一些企业在生产商品时,存在资源浪费现象而实施的一种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能够在产品的源头上,对污染物进行控制,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缓解我国资源紧张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有助于部分企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企业将自身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2依靠法律机制来促进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性选择

环境保护,是对环境的一种管理,缓解资源带来的紧张问题。我国将环境保护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力度,通过高新科技的倡导,进而推动环境保护的实现,为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具体而言,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通过这些法律制度的推行,促进环境保护的实施力度。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将清洁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理念等真正深入到企业中去,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在发展新型生产模式,和经济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法律作为依托,只有借用法律的强制性作用,才能够促进新型生产模式,经济发展理念更好地在企业中实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进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5结束语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低,且环境承载能力也因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限。继续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均很难实现。我们应该全面促进清洁生产,推进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建立回收与再生为重要资源补充的循环系统,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夏秋颖.清洁生产推动城镇企业向循环经济型转化初探[J].环境保护科学,,33(2):88~90.

[3]白保柱,等.清洁生产分析与评价实践.环境科学与技术,.

循环水温经济性分析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民营企业 科技创新

建立循环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选择。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目前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竞争力提高的一支及其重要的力量。在建立循环经济模式中,民营科技企业如何进行综合创新也就成为一个凸显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与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形态,是对传统经济“资源—产品—消费—废物排放”单程流动的经济模式的否定,主张“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经济模式流程,也是在人口、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利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新型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体系的融合,强调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消耗,不断提高设备的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实现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从而减少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首先,民营科技企业是科技企业,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科技人员,有较高的研发投入,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技术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技术型企业的条件。其次,它是民营的,不受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实行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发展模式。民营科技企业只是民营企业的一部分,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以及新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等业务,其中一部分是高新技术企业。对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要求至少在一个规定的高新技术领域从事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业务。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已进入所有行业,并集中在第二产业,约占其企业总数的63%左右,总收入和总资产集中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仪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生物制品制造业、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业,这些都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大部分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些民营科技企业仍然认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唯一理性的选择,生态环境效益是一个外部效应,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不大,在没有外部强制约束的情况下,企业内部生产一般是不会考虑生态效益的,甚至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利润。

二、循环经济中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战略分析

民营科技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生产初期通过采取先进技术手段降低对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可再生资源,对于稀有原材料进行替代使用,在生产结束时,将企业“三废”经过技术处理,可利用的投入下一次生产,不可利用的有害物质进行环保处理,尽量做到废物排放量最小化,生态环境零污染,实现绿色经营。民营科技企业要想在循环经济模式中实现迅速发展,必须加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协同互动的综合创新之路,发挥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的组合作用。

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综合创新,综合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主线。技术创新是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途径。对于民营科技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和核心载体。离开了技术创新,民营科技企业将失去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放在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战略的首位。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加技术创新的科技投入,力争使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提高到5%以上,构建起强有力的研发体系,制定前瞻性技术学习战略,加快开发新产品,增强产品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技术、制度和管理的强大协调的作用,为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并形成良性循环,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学、研的战略伙伴关系。

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支撑综合创新,制度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发展的内在基础,它能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动力机制。它可以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和创新的主体,建立起促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1]。同样,综合创新战略的实施必须要有良好的组织制度来支撑和保证。没有组织制度的支持,其他任何形式的创新行为都不可能成功。民营科技企业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建立全面而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推进产权制度创新,实现产權明晰化、多元化、市场化,使企业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是民营科技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2]。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为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股份共同制基础上结成利益共同体。

三、循环经济中民营科技企业综合创新的政策选择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非常重视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自1979年制定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五个环境保护法律。另外,还先后颁布了十几个环境保护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经营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许多法律、法规坚持了以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指明和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行综合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领域。随着我国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上的逐步加深,我国有关部门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和生产制造业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法律、法规将逐步建立健全起来。

推行循环经济政策将进一步为民营科技企业进行综合创新进行导向。预测不久的将来我国政府将会出台有关的政策进行引导企业行为。如对于企业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项目给予低息、无息和贴息的政策性贷款,通过税务部门给予减免税优惠;对于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的企业给予资金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对于企业的废弃物进一步严格收费管理,以促进企业对废物的循环利用;征收企业的原生材料税,以促进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3];对企业征收一定数量的填埋税或焚毁税,这种税赋主要针对将垃圾直接运到倾倒场的企业,将有力促进其对垃圾进行减量化和再生利用。

通过建立健全“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体系包括用于清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和生产过程的无废、少废及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建立“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以及无公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大力降低原材料消耗,实现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耗在生产过程中。民营科技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时,对“绿色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将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管理系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彭秀丽.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J].求索.2006,(10):45.

[2]郑玲莉.论循环经济中的财政政策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6,(12):76.

循环水温经济性分析 篇6

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学理论和历史事实证明,“市场协调”和“政府协调”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两种手段、两种机制。市场协调是基础,政府协调是补充,它以市场协调为对象,弥补市场失灵。两种协调手段、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50多年的区域经济发展证明,政府主要是通过四方面的作为来促进县域产业协同发展。具体表现为:

1、县域经济政策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二要依据地方已有的产业发展条件和基础。

2、重视欠发达地区、特殊困难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是要注重解决欠发达地区交通运输业相对落后、地理环境条件相对闭塞等问题,加强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欠发达地区对外联系的信道;二是要选择一些临近交通线且有一定基础的城镇或资源富集区作为“增长极”,并通过它们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注意中央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协调性。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应注意中央和地方的协调。地方的局部利益服从国家的总体利益,并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优化县域经济工业结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技术进步速度,乃至国际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和县域的主导产业的发展状况。合理确定主导产业,选择那些具有动态发展比较优势、开发潜力大、能够带动和形成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既发挥资源优势,又带动整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1、加快环保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作为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其自身的发展不仅能够吸收就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保证。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的增长方式应当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生产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都需要由环保产业来保证和支持。

我们注意到国家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有明确的环保目标:到202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到2015年,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这些都给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机会,如环保设备要以工业和县城污染处理设备开发为重点,重点开发工艺先进的废水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和垃圾处理等环保设备,大力快速发展无公害农药、化肥等产品的产业。

2、尽快调整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 在我国县域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中,主导产业将主要集中在技术相对密集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专用设备和普通机械等装备制造业上。这些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有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构成既反映了我国资源结构的特点。也体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这些产业都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和带动功能。应当加快这些主导产业的发展,并加强其对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带动效应。

高新技术产业是未来我国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竞争要素。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智力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是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退化,实现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要大力加强对县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具体发展布局可以分为如下几个过程:(1)增加对县域高新技术的投资力度,提高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水平。在一些关键的高新技术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力争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制定合理的县域人力政策,完善用人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它是科技、人才高度密集性的产业。我国要根据市场规律,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3)加大对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增强辐射和带动功能。

3、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县域传统产业 目前,传统产业在我国县域经济中占有绝大比重,仍然是我国县域工业的主体,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传统产业的特点是用传统技术生产传统产品,投入高,消耗大,污染重。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加工工业,促进县域产业升级,是我国县域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针对加工工业中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特点,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实现主要行业关键技术从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优化产品的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使加工工业内部得到提升和振兴。

目前县域经济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向:(1)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的成本往往要比“末端处理”的成本低。生产技术的进步可以减少单位产值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2)是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术创新。因为只有产品升级换代,才能形成和创造新的需求,使传统产业部门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3)促进产品深加工的技术创新。只有传统产业的产品深加工,才能拉长传统产业链,有利于增加产品的劳动密度,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传统产业的有效需求,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为传统产业的继续发展重新注入活力,使其走上集约化的道路。为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都应当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作为重点,以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

4、积极推进产业组织的调整 我国县域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的。其中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和关键。目前,我国一些具有竞争优势和扩张潜力的县域企业正在通过并购、重组和联合的方式来拓宽发展空间。这种趋势对于带动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应当将县域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结合起来,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其它行业按照市场细分化趋势,提高专业化水平。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全面促进跨产业、跨地区的并购、重组和联合,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推进县域经济第三产业的优化进程

第三产业是繁衍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以服务为特征,主要提供无形产品的部门。由于县域第三产业的需求弹性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所以,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在现代经济中,县域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县域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方便和丰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重要条件。

为了大力发展产值能耗低的第三产业,除了在产业政策上予以倾斜外,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第三产业的兴起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的依托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因此,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建成体系健全、法规完备、统一、开放、有序、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为此,在加快以县域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配套改革的同时,应抓紧信息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对外服务贸易市场、技术、人才和劳务市场的培育,积极为中国三产的高级化创造条件。同时大力培育大型批发市场、整顿流通领域,使商品市场不断完善和发展。

县域经济的第三产业中,最为重要的是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调整优化。因为,我国县域经济的流通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效益,对县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推进作用。在快速发展县域经济流通业的同时,还要注意到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项目的有序性,避免重复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和深度竞争,使县域经济流通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壮大。

展望

对于我国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应当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节,以求得循环经济发展的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1)弥补市场宏观缺陷,承接中央经济调节;(2)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3)维护公平竞争,搞好市场监管;(4)制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搞好社会管理;(5)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发育。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必须建立在事权与财权的法律性划分上,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与作为中央代理人的角色之间,需要达成新的均衡。

上一篇:排水管网模型下一篇:用爱心去感化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