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产业

2024-06-03

蓝色产业(精选11篇)

蓝色产业 篇1

海洋是威海最大的发展优势、最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大潜力和活力所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尤其是胡锦涛总书记作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指示以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与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必须全力推进高端海洋产业发展,使高端海洋产业成为蓝色经济区的优势和主导产业,使威海成为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和“深蓝区”。

一、高端海洋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发展高端产业,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高端”。我们认为,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产业链条上游,掌握核心技术、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大、耗能低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它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构成蓝色经济区的隆起带和主力军。

高端海洋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产业发展以先进、尖端、高新科学技术为动力,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如荣成达因海洋生物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伊可新牌海洋生物药品,牢牢占据了市场制高点,连续多年畅销不衰。

二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处在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海洋增殖业,在实现较高收入的同时,有效改善了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三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对海洋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知名度高,市场售价高,投入产出比高,效益是其他产业的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如好当家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其海洋产品荣获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称号,虽然售价较高,但市场占有率一直稳步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环保型的产业。高端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不破坏海洋环境,而且有效改善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近几年,鸿洋神利用生物技术从鱼粉废水中制取海鲜调味品,既填补了市场空白,又减少了鱼粉加工废水排放,解决了鱼粉行业废水污染问题。

五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社会贡献率高,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群众增收的产业。高端海洋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创造收入多,在带动群众致富和地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一个海洋核电项目可以形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产值,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六是高端海洋产业具有明显的阶段特点。高端的含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一个阶段的高端只能作为冲向下一阶段高端的起点。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海水养殖属于高端产业的领域,但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让位于水产加工,现在海洋生物、船舶制造、临港物流、海洋新能源等又成为高端产业的主要领域。

二、威海市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思路和方向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海洋产业基础优势,挖掘环境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优势,争创先行领军优势,认准高端,抢占高端,推进高端海洋产业集群,把威海打造成高端海洋产业密集区、示范区,打造特色鲜明、蓝色特征显著的新型海洋经济板块。重点打造五大高端产业区。

(一)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打造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区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摒弃粗放生产模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海洋渔业。主要建设两大基地:

一是海水增养殖基地。强化健康、生态和高效理念,建设优势海水养殖产业区,实现持续高产高效。一是良种化。健全原良种场网络,建立引育种基地,利用细胞工程、遗传改良等技术,抓好原种、良种引进和本地种提纯复壮、杂交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和抗逆的新品种。2012年,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分别达到5家和12家以上,骨干增养殖品种种质换代周期缩短到6年以内;二是健康化。完善各品种养殖环境、苗种、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等各个环节的标准,提高养殖病害和疫情预测及防控能力,推广使用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生态制剂,推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生产。2012年,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占养殖总面积的60%以上;三是生态化。把握养殖水域滩涂环境属性、养殖容量、养殖品种生物学特性以及养殖品种的种际关系,由可养则养转变为适养则养,做到养殖品种、模式与养殖水域滩涂环境属性相适应,养殖规模、密度与水域滩涂养殖容量相适应,养殖品种间相适应。科学利用养殖水层和养殖品种间互利共生关系,实行混养、轮养、间养和立体养殖。利用人工手段,开展渔业资源修复,建设人工鱼礁,移植增殖海藻,培育海底森林,放流增殖鱼类、贝类、棘皮类等优质品种,形成高效的海洋生态牧场。年增殖放流各类渔业苗种4亿单位以上,海底增养殖以年均5万亩的速度递增,2012年超过50万亩;四是名优化。在坚持健康、生态的前提下,选用名优高效品种,实施筏式养鲍对牡蛎等双壳贝类、池养海参对其他品种的种间替代,筏式养殖扇贝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的种内替代,网箱养鱼对贝类、筏养藻类的模式替代等。

二是大洋渔业基地。一方面,实施减船压产,降低近海捕捞能力和强度,科学评估气候环境等因素对生物资源量及其再生能力的影响,掌握资源动态,逐步推行近海捕捞限额配额制度,实现捕捞资源与捕捞强度的平衡。另一方面,发挥远洋渔业基础好的优势,加快开发国际资源,建立一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远洋捕捞船队。一是以公海大洋性作业作为重点,适度发展过洋性作业,形成以大洋性作业为主体,以过洋性作业为补充的大洋化作业格局。二是购置马力大、吨位大、仓储大的新型远洋渔船,尤其是3000吨-7000吨级的大型超低温金枪鱼钓船、鱿鱼钓船、金枪鱼围网船等,配备先进的资源保护型渔具、渔法和电子信息、遥感探鱼等现代化装备,加快作业渔船现代化。三是在拖网、鱿鱼钓、金枪鱼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竹荚鱼拖网、秋刀鱼舷提网和金枪鱼围网作业,各种作业方式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加快捕捞方式多样化。四是加快渔港建设,完善靠泊、装卸、补给、养护等后勤保障体系,发展海上加工、收购运输等远洋辅助船,逐步在海外建立加工厂和配套基地,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加快生产经营基地化。远洋捕捞产值占捕捞产值的比重以年均1%的速度递增,到2012年达到16%以上。

(二)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打造海洋加工制造聚集区

利用资源、龙头和基地的有利条件,发挥加工制造的优势,积极实施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使海洋加工制造成为高端海洋产业的主体。

一是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海参、海带、低值鱼为主要原料,发展海洋“三品”加工业。以好当家、泰祥、寻山、俚岛、石岛、宇王、鑫发、泓达等企业为龙头,发展以冷冻调理食品、海带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为主导的海洋食品;以达因海洋生物等企业为龙头,以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重点,发展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类、抗菌抗病毒、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海洋药品;以好当家、寻山、鸿洋神、格瑞安、清华紫光等企业为龙头,发展DHA、EPA系列鱼油软胶囊、岩藻多糖、海参多糖、海参肽、海参补液等海洋保健品。2012年,海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超过80%,过亿元加工企业超过3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超过8家。

二是船舶建造基地。以黄海、俚岛、西霞口、荣喜、大鱼岛、西港、乳山船厂等为龙头,巩固大洋型鱿鱼钓、大洋型金枪鱼钓、玻璃钢冷海水金枪鱼钓、超低温冷藏、海上加工等远洋渔业辅助船舶,巩固渔船制造基地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立足国际前沿,加快技术改造,开发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节能型、新材料技术,努力实现高端船舶多元化。集中优势,错位开发10万吨级以下各类海洋运输船舶、海洋工程船舶、游艇、特殊船舶、海洋平台、船舶配套设备、船段加工、钢结构等产品,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船舶建造基地。

(三)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打造海洋服务增值区

强化服务业地位,以三产提升一产、二产,提高海洋产业附加值,增加海洋产业活力。

一是滨海旅游休闲基地。充分利用渔业设备、渔村空间、渔业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围绕垂钓、赶海、潜捕、洗海澡、吃海鲜、赏海景、洞察渔家习俗、体味渔人豪情,整合休闲渔业资源,提升休闲渔业档次,扩大休闲渔业规模,将休闲渔业项目点串联进千里海岸线,与风景名胜、历史遗迹及山海岛泉融为整体,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同时,发挥渔业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做好闻涛度假村、成山头景区、赤山景区等大项目的建设,推进旅游产业整体上档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历史流传、社会变迁、文化遗址、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旅游资源,增强旅游的文化厚重感。围绕立足特色优势,坚持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与周边接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入国内发达旅游经济圈和东北亚特色旅游文化圈。

二是临港物流基地。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档次,抓好石岛和远遥两个批发市场的建设,健全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引进国际一流的营销模式,打造与渔业大市、渔业经济强市地位相匹配的水产品流通贸易体系,确立东北亚水产品集散中心地位。同时,围绕全市港口发展规划,加强龙眼港、石岛港、好当家等港口建设,加强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完善港口设施,更新装卸装备,实现港口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和专业化,在综合运输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船舶向大型、专用、能耗低方向发展,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积极发展国际远洋运输,开辟新的集装箱航线,发展海上旅行旅游运输,开通环渤海湾旅游运输航线,开辟威海至周边地区海上旅游运输航线。

(四)推进产品市场高端化,打造海洋知名品牌汇集区

重点打造三大品牌群体,最终达到地域、产品、企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良好格局。地理标志品牌群体。充分挖掘由优越的海域环境、显著的气候特征、特殊的人文因素孕育的优势,抓好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地理标志商标认定及市场推介工作,把海带打造成与挪威三文鱼、法国牡蛎齐名的世界级品牌,把海参、鲍鱼、牡蛎、海胆、鲆鲽鱼、双壳贝类等优势特色水产品打造成国家级品牌,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产品品牌群体。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抢占高端市场,打造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海洋新材料、船舶等高档产品和旅游、物流等高档服务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企业品牌群体。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培植好当家、泰祥、宇王、俚岛、西港等一批产品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植为区域产业巨头,提升国内外市场知名度。

(五)推进海洋管理高端化,打造海洋生态环境示范区

严格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制定完善海洋规划区划,推进海域资源的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集约使用海域资源,严格控制填海、围海项目,发挥海域、海岸自然资源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实施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科学、有序、有度、有偿开发利用海洋。认真贯彻《威海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搞好污染区域防治,严格执行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放制度,实现海区污染防治与沿海陆域环境整治相结合。推广“721工程”等科学养殖方式,提高船舶等海上防污设备的配备率,控制海上污染源排放。大力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实施渔船节能改造工程,推广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性渔业。在搞好文登海洋生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成山头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刘公岛、小石岛、苏山岛、花斑彩石、汇岛等一批新的海洋与渔业生态保护区。

三、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加强对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加强规划保障。坚持规划先行,在省、市总体规划框架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制定科学的高端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实施海域使用规划和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以规划引导高端海洋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在税收、财政、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支持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检测等体系。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增加高端海洋产业信贷投放,推进海洋企业上市,促进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科技保障。落实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签订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教育机构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尽快成立传专门的海洋与渔业研究机构,增强技术研究、集成力量,加快培养高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五是加强基础设施保障。加强渔港、批发市场建设,加快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病害防治中心建设,尽快实施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体系项目,全面推行水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加快“数字威海”建设,建设海洋基础信息库建设,建立面向高端海洋产业的信息基础平台。健全海洋气象、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蓝色产业 篇2

在全球经济面临转型换代的关键时刻,蓝色经济渐显端倪。11月6日,中国首个海洋发展指数亮相,据指数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1年间,海洋发展指数年均增速为23.18%,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52%的增速。北科建作为中国科技地产领军企业,顺势而为,选址中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地区——青岛,倾力打造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海洋生物技术搭建国际化发展平台,加快中国“蓝色崛起”。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表示,“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科学技术基础,要明确青岛率先建成海洋强市的发展方向,即培育蓝色产业,打造蓝色高地,在海洋科学技术方面做到高、精、尖,使青岛成为关键技术的突破口,新兴产业的孵化器,为全国建设海洋强国做好引领。”

蓝色股——新兴战略产业潜力大 篇3

其中高铁相关的装备制造企业颇受关注。根据铁路中长期规划,未来10年我国将新建3万公里铁路,其中0.9公里为客运专线,总营运里程将从9万公里增至12万公里。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十二五”期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额有望达到3.5万亿以上,年均达7000亿元,相比“十一五”期间的2.2万亿元投资,增加了1万多亿元。其中,按照“十二五”将建成16448公里高铁、高铁平均每公里造价1.14亿元计算,高铁的总投资约为1.875万亿元。2011年新开工程项目70个,其中高铁和城际铁路项目15个。

高铁整个建设过程包括铁路基础建设(路基、桥梁、轨道)、高铁车辆以及配件制造、信息化和电气化设备等。铁路基础建设包括路基、桥梁、轨道,受益企业包括铁路施工企业、工程机械企业等。

蓝色产业 篇4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 有资源少优势, 文化上的高地, 产业上的平川。人文资源是反映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各城市都非常注重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因子。如海洋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已成为区内各城市名片的“主流话语”。可以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如果把这种发展上升到产业的高度, 将理念上的东西转化成实在的有特色的市场产品上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先进地区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 有荟萃少汇集, 高端产业人才严重流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人才优势相当明显。以青岛为例, 青岛共有学历高校22所, 全日制普通在校生30万人, 科研院所尤其是海洋研究机构云集, 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50%的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70%以上的涉海两院院士均聚集于此, 让青岛在中国海洋科研的版图上奇峰突起, 无人能出其右, 可以说是人文荟萃。但大量的高端产业人才不断被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城市所吸引, 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第三, 有品位少品牌, 有优质的人文品位但缺乏市场和产品意义上的品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诸多地区拥有的文化传统资源特色化程度高, 如昆嵛山的道教文化, 蓬莱阁的仙境文化, 海阳的地雷战红色文化, 长岛的渔家文化等, 可谓形态丰富各有千秋。无论是海洋文化, 还是齐鲁文化, 亦或是红色文化, 都体现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文素质高, 文化含量大的特质。但是, 诸多文化在产品开发上却一直裹足不前, 满足于小打小闹的既得利益, 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熟的产业品牌。

第四, 有合作少合成, 整合力亟待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城市从旅游文化、影视文化、传媒文化、娱乐文化、会展文化等方面多角度合作, 为区域性文化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 在整合的力度、质量和效果上仍处于初级水平, 各城市、各种特色文化缺乏深层次的合作。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第一, 区域体制的障碍很难突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并没有形成区域文化的产业优势, 行政区划的“壁垒”导致区域文化市场被割裂。七个城市就有七个市场, 区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与产业结构有待明确和优化, 发展目标不够明确, 重点不够突出, 文化建设的特色还不够鲜明, 文化商品和文化要素流通不够通畅, 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步伐相对缓慢, 无法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 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到位。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城市打造了许多同类型的大型文化设施, 导致有限的文化投资大量分散, 文化生产效益低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 在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辐射力、文化消费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 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区内文化体制改革滞后, “改事改不到人, 改物权改不到产权”的现象普遍存在, 改革需要向纵深拓展。

第三, 文化产业高端人才严重匮乏的情况有待转变。文化产业的高精专人才相对缺乏, 人才总量、结构、素质还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尤其是在高端产业里缺乏掌握高科技、善于经营管理的拔尖人才, 这成为阻碍文化产业提升科技含量、扩大产业规模的瓶颈。在其他行业, 如创意设计、动漫设计、演艺策划、编剧编导等方面, 高端的文化产业人才同样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匮乏现象。

第四, 文化消费需求有待提高。没有生产, 自然无所谓消费, 但缺少消费的有力支持, 生产也将难以为继。当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迅猛, 与之相对的是, 文化产业的大众消费力却停滞不前。一方面, 由于部分文化消费脱离了百姓的实际消费能力, 致使居民主动参与性不高, 文化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另一方面, 还与多年来养成的消费习惯有关, 即往往重视有形的物质消费, 不重视甚至忽略精神消费。可见, 居民文化消费有效需求的减弱,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使文化产业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区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使之成为中国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 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 制定区域内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 实现城市错位发展

行政区划的分割对区内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表现为各市都有打造文化强市的宏伟蓝图, 而鲜有与其他城市交流合作的构想。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总体规划尚未列入共同的议事日程。要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首先应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网络关联性出发, 编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把“中国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作为区内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走“科学定位、合理分工、各扬优势;龙头带动、联动推进、整体提升”的路子, 积极构建以青岛为中心, 海洋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五大板块相对独立, 七城市协调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大格局。把各城市利益与区域大局利益统一起来, 实现区域内各城市的错位发展。各城市的文化规划需接受总体规划的指导, 与其相协调、相配合。实现开放条件下地区的整体融合, 达到地区优势间的互补, 体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文化竞争力。

2.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管理职能

文化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 这就对政府调控文化产业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一方面, 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上, 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职能发展定位, 由“办文化”转向“管文化”, 积极推进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 逐步解除其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行政隶属关系, 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文化产业实体, 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共享与流动;另一方面, 政府应支持非政府文化组织, 发挥文化管理职能。经过多年的实践人们已经逐步达成一个重要共识, 即要实践文化产业一体化单靠政府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的。而非政府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等特点, 在承担公共事务时能充分发挥其灵活与适应性强的特性, 兼顾公平与效率, 可以为文化创新提供更加自由与平等的空间。

3. 加快培育文化产业人才, 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对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求非常高, 是一种高智力的活动, 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总体来看, 区内文化产业人才无论是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还相对缺乏, 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 要重视文化产业队伍建设, 加大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工作力度;要积极建立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制, 努力造就一批层次高、视野广、勇于创新的文化领军人才;要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 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经营人才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创业, 对业绩突出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要给以“政治上提携, 经济上奖励, 政策上扶持”, 以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集聚。同时, 要大力构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服务平台, 加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地区文化产业人才资格认证体系建设与互通、使教育、培训、考试等资源得以共享。

4. 引导民众消费观念, 大力拓展文化消费市场

要充分重视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生产的重要促进作用。一方面, 能够消费是合理文化消费的前提, 只有物质生活真实改善了, 人们才会投入更多的财力进行文化消费。科学培育和合理引导大众文化消费, 必须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物质生活为前提。要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切实不断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另一方面, 应积极合理地引导居民的文化消费, 切实改变当前文化市场供求不对路的现状。要充分利用媒体向大众推介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概念, 培养人们文化消费的观念和意识。同时, 要通过文化产业品牌的独特影响力来提升文化消费市场的品质。只有借助于品牌化的生产和经营, 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关注, 才能保持长久的繁荣和发展。还应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居民的文化需求, 产出不同档次、不同规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努力营造多元化的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曲金良.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7 (2)

[2]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 (第4-5合卷) [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3]王家忠.山东区域文化和谐发展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 2009 (1)

[4]傅广典.山东半岛地域文化的界定、内涵及其传承趋向[J].民间文化论坛, 2006 (4)

[5]王丽等.青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1 (2)

[6]李阳.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 2010 (12)

[7]张亚军.渤海地区文化产业亟需战略整合[J].领导之友, 2007 (4)

[8]叶南客.文化产业:长三角新一轮起飞的社会载体和经济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8 (5)

蓝色产业 篇5

他的房子外面,有一个园子,里面种满各种各样,不同颜色的玫瑰。

男孩很爱他的玫瑰。每天,他都会用爱心和它们谈话,把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都告诉它们。

唯一遗憾的是,这么多的玫瑰之中,却没有长出蓝色的玫瑰,因为蓝玫瑰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美丽的。他将把这种花送给自己最心爱的女孩。

男孩心想,如果能够长出蓝玫瑰,那他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有一天,男孩在森林里看见一个受伤的女孩,于心不忍,就把女孩带回家治伤。

然后,女孩爱上了男孩,很爱很爱。

男孩也爱上了女孩。

他们结合了,过着幸福的生活。

虽然,男孩和女孩在一起,但是男孩还是有所遗憾,因为他始终没办法送蓝玫瑰给他心爱的女孩,所以有时候,男孩的脸上会出现一种叫忧郁的东西。

不久,女孩知道了男孩的遗憾……

有一天清晨,男孩醒来照例来到他的玫瑰园,惊喜地发现,终于长出蓝色的玫瑰了。

男孩很开心,因为他找到了心爱的女孩,并且终于把蓝玫瑰送给他的女孩了。

男孩很满足,他终于拥有他想拥有的东西了。

一个夜晚,突然一个响雷,女孩从梦中醒来,她看到,外面正在下着倾盆大雨。

女孩心里很恐惧,因为她有一个不祥的预感……她跑到玫瑰园。雷,在响;天空,闪着电。

女孩站在玫瑰园前,一动不动。

雨下了好久,好久……终于,停了。

天也亮了。男孩醒来了。

他看见女孩站在玫瑰园前,全身湿透。接着,他发现,满地都是蓝色。而他最心爱的蓝玫瑰都不见了。

愤怒的目光使得女孩转过身。

他看见满脸都是水的女孩,分不清是泪水还是雨水,他还看见女孩眼中的乞怜。

但是,男孩还是离开了。因为他无法忍受欺骗,无法相信女孩的感情。一切只是伪造的,花如此,感情肯定也是虚伪。

从此,女孩失去了男孩。

女孩每天都在哭,她在玫瑰园里等待她的男孩。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

很多很多天都过去了,男孩都没有回来。

终于,女孩的眼泪都哭干了,她也一天一天都变得枯萎。

而玫瑰园的玫瑰,也枯萎了。

一天,女孩又站在玫瑰园前,望着所有已经枯萎了的玫瑰。

突然,她又流泪了,流出蓝色的眼泪,眼泪滴在地上,枯萎的玫瑰开始复活。

女孩疯狂地哭,疯狂地流泪。终于,玫瑰园重复生机,并且满园都长满蓝色的玫瑰。很美丽,很美丽。

在一个大雨之后的一个清晨,他终于回来找他的女孩,因为他终于明白,蓝色的玫瑰不是虚伪的爱情,而是因为爱他。所以,他忏悔了。

当他回到他们的家园,讶异看到满园的蓝玫瑰,玫瑰上还有大滴的雨水,清莹剔透。

他很开心,跑进他们的家,找遍了所有角落,可是,没有找到他的女孩。

女孩不见了。

只有玫瑰园里,有一朵特别美的蓝玫瑰,经常闪烁着露珠,就好像哭过的泪痕……

花语:相知是一种宿命,心灵的交汇让我们有诉不尽的浪漫情怀;相守是一种承诺,人世轮回中,永远铭记我们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蓝色爱情和蓝色忧郁 篇6

楚浮“爱江山,更爱美人”,短短50多年的人生,拍了25部电影,但过从甚密的女人却远不止25个。不断地跟女人和电影纠结,成了楚浮一生的标记。说戏如人生也好,还是人生如戏也罢,反正他的人生已经跟电影和女人粘连在一起,血肉模糊,你说不出清是它们缔造了他,还是他创造了它们,其实这又有什么重要呢。虽说楚浮一生都在女人的泥淖中摸爬滚打,即便这样,他依旧没有修炼出对于爱情的免疫力,对于女人,他还是那么容易受到伤害。每拍一部电影,他都无可救药地爱上女主人公。和德诺芙的一段恋情让他心灰意冷。那年,他即将四十,依然任性而又天真,在给女性朋友的信中说,“我依然如此容易受伤害。”

不知谁说过:摇篮里的哭声是艺术家的最大杀手。平淡的凡俗生活往往会抹杀艺术的创造力。所以那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们走马灯似的爱情和戏剧化的人生便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楚浮如此,凡高如此,另一部影片中的杰克更是如此。

《The big blue》更确切的译名应该是《深蓝》或者《碧海青天》,这是一部忧郁的影片,吕克·贝松导演。敏感、纤细的男主人公杰克对大海有着无可言说的眷恋,后来在朋友恩佐的帮助下,参加潜水大赛获得冠军。之后又得到乔安娜的爱。恩佐在一次潜水中意外丧生,杰克难过至极,心灰意冷,他将恩佐的尸首放归大海,觉得自己不再属于人类,他只想潜进深海,远离一切喧闹。尽管传来了乔安娜怀孕的消息,杰克深情地看看爱人,依旧头也不回地奔向大海,将自己沉入海底。

蓝色产业 篇7

从本次调研发现, 日照非农业经济比较单薄, 其经济支撑主要靠钢铁制造、港口运输以及部分旅游业。但是, 其钢铁制造业产品主要是一些高能耗粗放型产品。在港口运输上, 由于临港产业发展滞后, 所以其港口业主要停留在矿石, 散货运输领域, 由于受交通及其旅游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旅游业及其相关的带动产业的发展也非常有限。面对如此产业单一, 经济力量相对弱小的日照市, 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采取休克疗法, 急刹车或一刀切都不适合日照地区经济的转型模式。因此, 日照市经济要得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面对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转危为安, 必须采取软着陆的转变方式。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要解决如何软着陆;日照经济产业升级如何定位;如何解决日照产业升级所面对的瓶颈制约因素。

1 日照经济转型升级的软着陆问题

日照经济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必须升级, 这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出路和基本方向问题。但是, 由于日照其经济产业层次总体来说就很低, 如果对于一个基本没有高端产业的地区, 我们盲目去掉低端产业, 那该地区的财政税收运转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更不要说就业等社会问题。没有生存又如何发展, 所以, 对于日照目前的高能耗、粗放型产业必须适度保留, 但对该部分产业必须逐步转型, 一方面山东省政府对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集中一切资源培育高新产业。就拿日照钢铁业来说, 目前该企业属于高能耗企业, 但是, 钢铁业与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产业不是完全对等的, 就钢铁业来说, 在粗放型产品领域中国钢铁产能确实过剩, 但是, 对于精品钢, 特殊钢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尤其随着山东半岛蓝色战略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以及中国未来海洋战略发展和海军建设的发展需要, 特殊钢、精品钢的需求将会更大。因此, 山东省政府和日照地方政府完全应该集中一切资源, 充分利用日照港口资源优势, 打造特殊钢、精品钢基地。这样让传统的粗放型产品逐渐萎缩, 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发展到最后完全取缔高能耗粗放型产品的软着陆转变方式。对日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很有好处。但是, 该项目提倡多年, 却只见狂风起不见雨点滴。长期这样会使日照市乃至山东省经济失去很多的发展良机。

2 日照经济产业升级如何定位的问题

提到产业升级, 有很多学者的提议和地方政府的做法:不是想办法让自己现有的产业在该产业体系内在产业链上的提升, 从而使本地方的相关企业在该产业内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占有更有力的市场经济优势, 而是放弃自己手中的产业, 跟风似的重新上一些自己感觉现代化的产业。这在本质上不是产业升级, 而是另起炉灶。这样的做法不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利, 而且还造成新的资源浪费。日照在经济产业升级问题上一定不要走入这个误区。日照要永远是日照, 它不可能成为北京、上海或者香港。对于一个在技术、人才和资金都处于劣势的地区, 日照不管怎么发展, 决不能去和比我们很强的地区盲目竞争, 我们只有结合自身情况, 去做好强者忽视了的产业或者其不愿做的产业, 避开与比自己实力强大很多的竞争者的直接竞争, 把自己能做的产业做得最好, 这才是我们的生存发展经营之道。我们也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结合日照本地区的资源情况, 产业境况做出正确的抉择。笔者发现有的学者提出在日照发展创意产业, 金融业等。笔者认为这些产业对日照是不适合的。日照地区目前在这些领域既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资金和市场资源, 也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因此, 从日照的地方实际出发, 结合地方的资源情况和现有的产业基础, 日照在现代农业、钢铁制造、港口运输、水上运动以及滨海旅游做好文章, 在该几项领域占有应的市场地位相对来说比较可行。对于日照的农业来说, 日照地处东部沿海, 农村人口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对内有广大祖国内陆腹地, 对外可以直接进入海外市场, 更重要的是, 目前中国很多地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制造业领域, 因此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基本上是国内竞争。一方面农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 它永远不会过时;另一方面, 农业的产业链比较长, 农作物的种植生产技术到种植生产所需要的更新、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到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等, 这些都是中国农业的薄弱环节。日照内陆地区如果在如何提高农业的发展层次上做足文章, 这对国家和地方人民是大有贡献的。在工业制造业领域, 日照利用现有的钢铁制造基础, 大力发展精品钢、特殊钢的生产。提升日照钢铁产业的产业层次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港口运输业的发展和产业制造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日照地区如果在钢铁制造, 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必将带动港口运输业的大发展。日照如果在钢铁业、港口运输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地方经济必定上了一个很大台阶。有了经济基础, 这时再结合日照的滨海旅游资源和水上运动项目的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滨海旅游观光度假和水上运动休闲业等, 彻底改变日照旅游业长期以来留不住人气的尴尬局面。

3 日照经济产业升级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3.1 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发展, 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发展, 落脚点也在于发展。产业的优化升级牵涉每个产业的发展问题, 包括资源如何配置、方向怎么选择和效益怎样提高等, 其实质就是促进产业的理性发展, 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为此,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全过程。要科学、客观地看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升级的方向, 既要看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和产业总产值, 又不能只唯规模、唯速度和唯产值, 而重要的是看产业基础、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效益。只有我们每个干部都具备了科学发展的意识, 才能确保产业的升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才能推动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去。

3.2 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 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在产业升级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然而, 就日照的现状来看, 因产业技术能力薄弱凸显: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在进入制造业领域极易涌入低门槛的产业, 生产低档次的产品, 挤在单一的目标市场内过度竞争, 赚取微薄利润, 艰难求存, 根本无暇顾及长远发展。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尽管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 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 产品设计、应用软件和技术标准都要向外国企业高价购买, 大部分利润被外方赚走, 命运也掌握在外方手上。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制造业整体发展长期停留在低技术、低水平上, 使得因产业分工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和产业技术创新化而产生的对金融、咨询和设计等服务行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顺次演进, 造成经济转型难以为继。毫无疑问,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已经成为日照产业升级的重大瓶颈, 迫切需要形成新思路, 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解决。① 加强政府的帮扶引导。进一步细化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增强可操作性和便利性。②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扶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科研单位和高校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及引进研究成果产业尝试。③ 大力引进高素质产业。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按照本地产业发展导向,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④ 尽快培育一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扶持民营企业建立科研机构, 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各种合作关系, 建立技术依托,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3 产业升级的主导在于市场, 必须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市场是工业产品实现销售, 取得资金回报的必经环节和主要载体。产业的竞争, 直接表现为市场的竞争和产品品牌的竞争。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只负责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营销, 凭借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和影响全球的强势品牌就分走最终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江苏、浙江地区不少民营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合资合作过程成功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 在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的企业差距明显缩小, 但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网络, 只能以贴牌生产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 收益不高。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分工方式造成企业完全受制于订单, 缺乏做大做强的主动性, 缺乏升级的动力。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 鼓励和引导企业自创品牌, 以名牌开拓市场, 以市场带动产品开发, 以产品开发带动企业技术升级, 以技术升级带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大, 从而推动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是扶持重点企业。从现有企业中筛选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 市场发展潜力较好的龙头企业进行辅导, 引导企业优化品牌标志, 加强宣传策划, 并鼓励和帮助企业通过各项国际技术认证、制定严密的市场拓展规划, 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成为国家、省级名牌企业或成功创建国家、省级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企业, 给予重奖。凡是面对企业的优惠政策, 优先向名牌企业倾斜。三是大力宣传推介名牌。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商务洽谈会和专业展销会等, 走出日照, 走出山东, 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扩大市场影响力。加强政府部门、宣传媒体和广大群众珍惜本地品牌、扶持本地品牌的意识, 创造条件主动宣传本地的名牌, 使名牌产品在最短时间里为市场所接受, 为消费者所接受。四是加大保护力度。由工商部门不定期地协助企业对假冒产品进行严厉打击, 保护企业自创品牌的积极性。

3.4 产业升级的载体在于园区, 必须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平台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先进发达城市、地区成功实践表明, 形成上规模的发展载体, 开发高水平的工业园区, 是优化城市布局, 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产出效益的可行办法, 是实现产业集聚, 改善外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有效措施。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依靠园区发展的模式不同, 日照的产业发展载体小, 引入企业必然规模小、档次低。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必须以园区发展为龙头整合土地资源, 以大平台承载优势产业, 实现集中开发、集约发展。

3.5 产业升级的依托在于城市, 必须不断加快城市升级步伐

从日照的现状看,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港口与城市通达不匹配, 城市功能不完善, 既影响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又削弱了对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承载力, 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要搬掉这块“绊脚石”, 日照需要全面推进城市升级。一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二是着力改善城市形象。做靓日照的“门户”和“窗口”。三是着力强化城市管理。全面加强治安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交通管理和市场秩序管理, 营造一个安全、有序、整洁和卫生的城市环境。

影响日照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影响因素和矛盾很多, 因此, 如何在推动日照经济产业升级的同时, 照顾到各相关方的利益, 使产业升级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这是产业升级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中, 有两股力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是日照地方政府;另一个是日照地方企业以及各个经济体。从根本上讲, 日照地方企业以及各个经济体是日照经济转型升级的有生力量, 它对市场的感知能力最强。日照经济的转型升级离开了这一有生力量, 日照经济的转型升级必将成为水中月, 镜中花。与此同时, 政府是为日照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须的条件和环境的主要力量。政府掌握企业和经济体发展的足够多的资源。只有两者全面有效结合, 双方互动, 日照经济的转型升级才可能有效地实现。就目前日照地方政府而言, 其首要关键工作是利用山东半岛蓝色战略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 从不同途径争取到资源和政策, 为地方企业提供激发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影响因素和矛盾很多, 在推动日照经济产业升级的同时, 照顾到各相关方的利益, 使产业升级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是产业升级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日照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与否, 日照地方政府和日照地方经济体是两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力量, 只有两者全面有效结合, 双方互动, 日照经济的转型升级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日照地方政府要利用山东半岛蓝色战略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 从不同途径争取到资源和政策, 为地方企业提供激发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是工作的关键。

蓝色产业 篇8

一、海洋文化产业的内涵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核心,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加强海洋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是海洋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1)海上交通运输便利。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我国唯一拥有三个亿吨级大港的地区,海洋运输便利,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海洋科技实力雄厚。山东省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劣势(Weaknesses)

(1)思想保守,意识落后。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与中国其他较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相比,山东半岛受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较深,在经济发展上求稳而不求变,缺乏创新性和进取性,这与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不相契合。同时,由于山东半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们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从而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海洋文化资源过度开发,海洋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着急功近利和缺乏保护意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海洋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保护程度不足等方面,造成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事海洋文化产品开发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对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程度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力,尚未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多个中小企业的完善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造成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活力和海洋文化资源的闲置及浪费。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的扶持。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11年1月4日,国务院又以国函一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整个山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世界经济发展趋势。21世纪第一个十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也更加密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壮大。相反,蓝色经济区的建立也为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

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Threats)

(1)周边新的强势区域迅速崛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处于长三角、京津冀两大经济区的南北夹击之中,尤其是在江苏、辽宁等沿海地区的发展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江苏沿海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山东半岛在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威胁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尽管山东半岛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初步实现了海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但与江苏省、浙江省相比,第三产业的比重依然较低,产业结构的不尽合理将会影响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注重区域合作,转变发展方式

山东今后在产业布局的分工方面,必须要注意到周边经济区的发展走向,尽量与其错位或者配套发展,加强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避免重复建设的竞争.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方式转变。

2. 协调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对滨海旅游业开发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应加强对其它相关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的海洋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研发能力的海洋文化企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文化资源,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减少对海洋文化资源的盲目过度开发,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蓝色产业 篇9

1旅游产业集群理论解析

1.1旅游产业集群的含义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 涉及诸多与旅游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 它围绕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 通过各种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集聚在一起, 形成网络形式的产业组织[1]。对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争论不一。围绕“聚集”和“关联”两大要素, 结合旅游产业的自身特点, 本文认为旅游产业集群[2]是: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 为了提高集体竞争力, 而建立起来的紧密的组织。这种组织关系的建立不仅是从地理角度来考虑, 而且更多地关注特定市场和活动间的经济联系, 既是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建立起来的相互独立、相互关联的组织群体, 又是独立企业之间通过非正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1.2旅游产业集群构成

旅游产业集群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主要包括核心吸引层、要素供应层和辅助供应层。

(1) 核心吸引层主要包括旅游资源。

核心层是旅游产业集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核心层可以分为 3类:城市型旅游产业集群、景区型旅游产业集群、社区型旅游产业集群。旅游资源产业居于整个旅游产业集群的中心。

(2) 要素供应层主要是指旅游要素产业。

要素供给层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 它是产生经济价值的核心, 包括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需要的各类旅游企业, 如旅行社、旅游饭店、餐馆、旅游交通供应者、旅游商店、旅游休闲娱乐设施等, 它们在旅游资源产业这一板块的外围聚集着, 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专业化的产品和服务, 是构成旅游要素的重要产业层次。

(3) 辅助供应层主要指旅游相关产业。

辅助供应层是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与旅游间接相关的辅助性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层次。它们以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旅游地居民为共同的服务对象, 是旅游产业集群中重要的参与者, 包括交通、邮电、银行、建筑、园林、海关、环保等, 这些机构对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旅游产业集群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是旅游产业集群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3]。

2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1GEM模型分析

总结多年研究企业集群的经验, 两位加拿大者 (Tim Padmore 和 Hervey Gibson) 对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4]进行改进, 提出了一种分析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基础-企业-市场模型” (简称 GEM 模型) 。GEM 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的六大因素, 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 “本地市场”“外部市场”, 并用一个蛛网图表示 (图1) 。本文借鉴GEM模型原理, 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

2.2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首先, 通过广泛阅读和研究相关文献, 结合GEM模型框架, 确定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相关影响因素的基本范围, 进而对影响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类划分, 在此基础之上, 根据上述三大基本原则对每一类影响因素进行细化和指标选取, 形成基本指标框架后, 再结合导师意见和专家咨询以及对数据来源的详细考察, 最终制定了一套符合研究目标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1) 。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3.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特点

内部优势: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科研实力雄厚、产业态势运行良好、基础设施体系完善。

内部劣势: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生态环境恶化、旅游企业间的协作程度较差。

外部机会:时代背景良好、政策环境良好、滨海新区建设战略的时机较好。

外部挑战:天津滨海新区的扩张, 使得蓝色经济区市场、产业受到空间挤压;海滨旅游休闲产品设置雷同。

3.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本文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 专家打分的结果作为指标权重和指标得分确定的依据。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 共发放问卷36份, 回收问卷34份, 回收率为94%, 问卷遍布青岛、威海、烟台等7个主要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核心城市。

3.3GEM的量化结果及评价结果分析

为了能更清晰地了解一个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GEM模型对影响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个因素进行了量化。通过量化可以明确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状况以及发展水平, 使产业集群体能更加了解自己的优劣势, 为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根据专家打分法, 可以求得6个因素的得分, 分别为:A=7.449 432, B=6.878 1, C=7.066 72, D=6.694 53, E=7.402 16, F=6.946 93 (表2) 。

其中:A表示资源的最终得分;B表示设施的最终得分;C表示供应商和辅助行业的最终得分;D表示企业结构、竞争和战略的最终得分;E表示国内市场的最终得分;F表示入境市场的最终得分。

采用计算公式 (pair score) = (D 2i-1+D 2i) /2, 求得基础竞争力 (GC) 、企业竞争力 (EC) 、市场竞争力 (MC) 的得分分别为

GC= (A+B) /2= (7.449 432+6.878 1) /2=7.164

EC= (C+D) /2= (7.066 72+6.694 53) /2=6.880

MC= (E+F) /2= (7.402 16+6.946 93) /2=7.175

然后, 运用GEM模型集群竞争力的量化表达式GEM=2.5×{∏ i=1, 2, 3 (D2i-1+D2i) }2/3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GEM得分为:

GEM=2.5×[ (A+B) × (C+D) × (E+F) ]2/3=2.5×[ (7.449 432+6.878 1) × (7.066 72+6.694 53) × (7.402 16+6.946 93) ]2/3=2.5×[ (14.327) × (13.761) × (14.349) ]2/3=2.5× (2 828.961) 2/3=2.5×200.025=500.063≈500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得分为500 , 全国平均水平为250分 (把6个因素定为5分再代入GEM模型的计算公式中即可得出) , 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分数是490分 (每个因素的平均分数是7分) 。得分说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具有全国较高水平的竞争力。

通过 (GC+EC+MC) /3计算得出该集群的3个一级指标的平均得分约7.073分, 换算成GEM的得分为500.27分;6个二级指标平均得分6.995 806分, 换算成GEM的得分为489.4分。这说明其具有全国中等偏上的竞争力, 竞争优势比较明显。

其中, 资源得分、国内市场得分较高, 一方面得益于山东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也与山东省政府以及国家对山东半岛旅游产业的重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旅游产业在基础设施与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半岛区的设施设备不够专业和新颖, 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和办公设备仍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对于国内市场, 入境市场发展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与我国和本区域的宣传方针和促销策略关系甚大;另一方面, 也与本区域内的国际化水平和发展模式关联紧密, 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这就要求半岛区不仅要做好国内旅游, 更要做好和重点发展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

4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4.1提高旅游资源的规划和设施设备的利用

从问卷的结果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基础竞争力比较有优势, “资源”“设施”的得分比较高, 基础竞争力居于全国的上等水平,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综合来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注重旅游资源的保护和规划, 全面合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 做好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的维护以及更新, 积极发展旅游人才, 继续加强对旅游产业方面的投资力度。

4.2加强旅游企业协作, 培养旅游人才

综合来看,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企业竞争力方面得分相对比较低, 在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 应该大力借用“好客山东”这一品牌来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知名度, 通过品牌形象的打造来开拓山东的旅游市场。同时, 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和十一届全运会以及“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来做好山东半岛的区域旅游品牌的提升。

同时, 企业是推动创新的主体力量, 也是推动产业集群成长的主体力量。而山东半岛整体旅游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等缺点, 尤其是企业间的协作方面, 缺少大型的旅游集团, 旅行社行业缺少有影响力的企业。

所以, 综合来讲, 山东半岛在旅游产业集群方面, 应当加大人才培养, 注重企业的创新能力, 着重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领头型旅游企业, 加强市场定位, 做好整体产业的营销和推广。

4.3建立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体系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总体市场竞争力居于全国中等以上水平, 但是, 其旅游产业同时也面临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天津旅游产业区等多方面的压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 构成了对山东半岛旅游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针对区域市场这一板块, 山东半岛应当建立区域旅游品牌来提高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应该从企业、地区、区域3个层次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品牌体系, 尤其要做好滨海旅游这一重要环节, 以整个区域作为旅游吸引物, 推动国内以及区域旅游市场升级, 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从而提高整个区域市场的竞争力和在整个国际市场上的定位。

5结论

通过分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 笔者认为定量研究仍是以后的研究重点, 使用GEM模型不仅可以得到旅游产业集群各项因素的评价, 而且可以使研究结果更可靠。虽然笔者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做了简单研究, 并给出了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但是在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并未成熟、我国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有关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仍有大量研究可做。

摘要: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旅游产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集群则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模式。集群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不仅可带动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而且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借鉴GEM模型, 分析影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的各个因素, 建立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专家问卷调查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 最后经过汇总测算得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分值, 根据评分结果, 提出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有效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层次分析法

参考文献

[1]庄军.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 (4) :11-15.

[2]顾强.中国产业集群第4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3]庄军.旅游产业集群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05.

[4]TEBOGO MOLEFE.South African tourism cluster study summary[EB/OL]. (2002) [2013-06-01].http://www.nedlae.org.za/researeh/fridge/south-african-tourism-cluster-st.htm.

蓝色产业 篇10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研和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海洋领域方面的人才队伍和科研装备具有显著优势, 它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 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 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 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 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其中, 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级科技人才占全国同类人员的一半以上。此外, 还拥有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27家, 海洋科学观测台9处 (其中国家部委级6处) , 各类科学考察船近20艘, 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1], 将为中国各类深海科研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深海基地也落户于此。

“十一五”期间, 山东省共承担海洋领域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1项, 国拨经费4.298亿元,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项, 经费总额为2.04亿元, 海洋局公益性行业专项28项, 总经费1.329 8亿元, 省计划投入海洋领域项目144个, 经费4 864万元。承担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即“863”计划海洋领域项目170项, 国拨经费4.264亿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即“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在山东的项目6项, 国拨经费1.75亿元。

综上,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海洋科技力量和研究平台方面的优势, 为海洋科技的进步、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加速, 以及海洋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 海洋领域科技项目的实施不仅加快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海洋科学国际化研究队伍和研究体系的步伐, 而且缩短了与国际海洋科学在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等方面的差距。

2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情况

近年来, 我国海洋技术及海洋成果产业化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把海洋技术列为八大前沿技术之一给予重点部署, 海洋技术领域累计投入国拨经费近28亿元, 在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和深海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技术成果, 许多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 显著提升了我国海洋技术整体水平, 有力支撑了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在这一背景之下, 山东省海洋技术创新支撑力量亦显著增强, 优势领域不断扩延,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 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辐射范围已经遍及我国沿海地区, 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 山东每年都有过千项海洋科研成果落地开花, 已建成3个海洋领域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个国家“863”产业化基地, 5个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 形成了不同层次、衔接配套、功能各异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化开发体系, 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超过60%。而中国海水养殖业“五次浪潮”在山东的兴起、国家级海水养殖新品种的培育成功、海洋药物的研制、海洋装备和海洋工程产业的提升、海洋生物材料和海藻纤维等尖端技术的攻克这一系列海洋领域内的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 强力助推了山东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为响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山东还规划了8个海洋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18个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以青岛为龙头, 烟台、潍坊、威海等城市为骨干的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效益凸显。预计到2015年, 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将达到15%以上。

产业化海洋科技成果是一种现实生产力, 是海洋经济成长的推进器, 是实现和维持海洋经济增长的有效工具。只有将海洋科技成果成功地转化为商品与服务, 并将商品与服务经营成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 才能够最终实现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2]。

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培育

虽然当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产业化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是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如缺乏健全的成果产业化信息平台和成果产业化的产业型组织, 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合理的人才与资源共享机制, 缺乏完善的体制与政策支撑等。而评价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中介服务机制等方面的不健全, 限制了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 阻碍了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造成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化效益和对经济发展贡献度偏低的局面。因此, 培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良好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体制和高效机制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1海洋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的建立

由于海洋科技成果的公共性, 使得成果拥有者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 科技供给者经常被迫提高产品价格或使用门槛, 而过低或过高的收费都不利于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边界清晰的海洋科技成果产权将有助于海洋科技成果产权所有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增加海洋科技项目研发的投入, 也更有助于涉海风险资金的进入。同时, 海洋科技成果产权边界清晰还有助于海洋科技成果中介组织的形成, 海洋科技成果中介组织通过为海洋科技成果的产权所有者和企业提供中介服务, 完成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3]。

在海洋科技成果的产权界限明晰以后可以通过海洋科技成果的产权登记程序, 完成海洋科技成果的产权信息公布, 这将有利于海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的形成, 使海洋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成为有源之水。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 社会组织可以承担平台的建设, 通过制订海洋科技成果交易规则, 完成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过程。

3.2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评估机制

海洋科技成果评估机制是促进技术成熟、推动成果转化的一个杠杆。要形成海洋科技成果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应当在海洋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确立的基础上完成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机制, 这对于调动海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技术入股和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应当进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预评估, 即依靠社会经济环境确定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程度。其次, 应当进行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估, 这不仅可以充分反映产业链的价值增值部分, 也有助于需求者以及应用对象衡量其投入产出值。可通过行业性组织完成海洋科技成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3]。

此外, 企业自身也要在参照相关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客观评估科技成果的价值, 与成果所有者按照双赢互利的原则, 采取多种形式, 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合作机制。科技成果的价值是通过应用来实现的, 成果的使用者要客观评估其价值, 并给予成果所有者合理的报酬, 才能激化科研院、所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积极性, 促进技术的完善配套。

3.3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机制

市场在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它是连接海洋科技与经济的桥梁, 可以促进科技成果迅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有利于海洋科研与生产的密切结合, 在增强海洋科技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海洋科技的社会传播与普及、增强涉海企业的活力、促进海洋科技人才的流动、优化科技人才的合理配置、发展商品经济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机制, 首先应当完善信息市场, 使相关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供求信息, 降低交易成本。同时, 还可积极建立专门协调企业和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介机构, 进一步促进相关海洋科技信息的高速流动。其次, 要大力发展技术市场, 建立高效的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 加快建设国家级的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 这不仅有利于加强海洋科研成果的有偿交流,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而且成熟的技术市场还有助于创新企业回收资金, 进行再次技术创新。此外, 应当建立和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规范市场行为, 避免不正当竞争[4]。

3.4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

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活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在动力, 应当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实际情况, 优化现有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 完善国家和地方的海洋科技成果奖励政策, 规范海洋科技项目的招标、申请等程序, 提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完成海洋科技成果激励机制的科学化和高效化。

具体来讲, 首先, 创新资助方式加强对海洋科研团队的稳定性资助, 积极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改革。同时注重对成果转化者、管理者、中介者的奖励, 提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并推进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其次, 加强对产业化的投入支持和有效保障, 建设开发和转化技术支撑人才队伍, 培养既懂技术又善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完善股权激励政策,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海洋科技人员自主创业。最后, 建立和完善海洋科技人员服务体系, 加强各方面的保障工作, 并通过多层次的社会网络建设促进海洋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

3.5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金融机制

由于海洋开发的高风险性、高投资性, 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当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完善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金融机制。首先, 政府应构建合理、开放的科技成果管理体系, 提供完善的政策法规和适当的经济补贴来支持科技成果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其次,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应该紧密结合实际, 以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原则, 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 引导风险投资加快发展。同时, 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 为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起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可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政府作为风险分担者化解了创投机构的部分后顾之忧, 为海洋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由于创业投资的专业性和独到的预见性, 可以提高政府资金投资于海洋科技项目的使用效率, 实现政府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5]。此外, 海洋科研机构与其他企业合作成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股份制企业, 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股份制企业也是解决成果转化资金短缺问题的一种理想模式[6]。

3.6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园区机制

以创新高效的园区体制机制为突破口, 能够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机制的建设承载着海洋科研、成果孵化、基地集聚、产业放大等多重功能, 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涉海机构研发、企业成果转化与海洋相关人才的优势。此外, 园区化建设可以在管理模式的创新、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方面实现加速运行, 尤其在投融资模式、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开放合作模式、开发管理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创新上更加灵活机动, 可以助推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因此, 应当围绕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 鼓励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发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 引导园区搞活生产经营机制, 并着力把高效园区的建设与优势产业的打造、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并成长为优势产业, 努力形成有优势、有规模、有特色的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建设新格局。青岛的蓝色硅谷就是典型范例, 当地借助自身优势和条件, 提出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口号, 力争建设成国际一流的高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高地, 形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出国际一流的高科技企业, 这将有力地促使海洋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与区域发展优势。

4结束语

综上, 系统的制度安排和优良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础和依托。通过海洋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的建立、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评估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金融机制、园区机制的完善, 将进一步促进海洋科技的研发能力, 加快海洋高技术企业的培育, 高效推进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带动区域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快速繁荣。

参考文献

[1]李乃胜.山东半岛海洋自然环境与科学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109-110.

[2]李万民.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J].财经界, 2010 (4) :62.

[3]杨萍, 张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与机制优化[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9) :19-21.

[4]胡建江, 曹惠芳.浅谈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内外机制[J].新疆石油科技, 2003 (3) :10-12.

[5]潘昕昕, 熊明, 贾建平.湖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金融支持机制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 2011 (3) :53-56.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分析 篇11

一、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一) 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我国能源资源的逐渐匮乏, 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能够有效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和开发速度, 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 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目前, 海洋探查结果表明,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核资源等多种能源物质的储量非常丰富,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些能源物质的有效开采和应用, 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现状, 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避免能源危机的发生。

(二) 有利于新型资源的发现和发展

海洋中蕴藏着数目可观的物质资源, 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 能够有效提升新型资源的发现和发展, 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解决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巨大矛盾。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 不可避免的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小, 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蓝色经济的合理发展, 有效加快了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带动了一批新型产业的兴起和壮大, 如海洋药物工程、深海基因工程、海水淡化工程, 为相关产品的加工和生产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海洋资源的发展和利用, 预示着海洋世纪即将到来。

(三) 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够提供丰厚的经济利润, 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速度, 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 以及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逐渐低迷, 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 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蓝色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能够有效的提升蓝色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中的比重和地位, 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 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 蓝色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促进了我国海洋劳动就业队伍的扩大,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就业问题, 对我国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蓝色经济区的相关发展建议

蓝色经济区, 就是基于经济、科技、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态等相关因素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发展体系, 能够确保区域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 缩短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 促进我国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区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区域空间和创新域, 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体系, 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 规范产业布局, 从而实现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在建设过程中, 良好的发展现状, 保证了我国蓝色经济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 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

发展蓝色经济, 首先要根据区位优势, 加强对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 加强产业带的建立, 激发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集合地区经济优势, 促进蓝色经济区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进行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交通等相关重要因素, 使产业布局同企业发展相结合, 调整产业布局结构, 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 提出特色经济, 打造发展支柱

蓝色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 必须要重视特色经济的发展, 落实蓝色经济区主导产业, 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支持蓝色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持, 也就无法发挥经济优势, 会影响到蓝色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特色经济的发掘和定位, 集中力量重点培养, 打造发展支柱, 提高蓝色经济区域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确保蓝色经济区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

(三) 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和建设, 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整合人力资源, 加强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实现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工作, 同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保证人才的培养和供应, 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动力;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工作, 及时了解先进的技术信息, 帮助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了解和掌握, 对于我国蓝色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

蓝色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能够有效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目前, 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形势较好, 在此基础上, 必须要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 发展特色经济, 加强人才培养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 以实现我国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旭朝, 张继华, 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1) .

上一篇:的教育下一篇:农村中小学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