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教育

2024-06-03

的教育(共12篇)

的教育 篇1

暑假里在家认真阅读了郑杰老师的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心中感想颇深, 它以深刻而细致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安宁、亲和的心路历程,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它那平静快乐的方寸田园, 让我们每一颗浮躁而驿动的心灵安详而平和。它坦然而率直地告诉我们, 教师要有所追求, 要有个人的成长, 要跳出昆德拉所指出的“被缩减的生活旋涡”, 让我们不致“在旋涡中宿命地黯淡”, 坠入遗忘, 而应去追求丰富的教育生活和精神价值, 工作着, 并快乐地生活着。

幼儿园教师既没有大学教师的社会地位, 也没有中学教师有升学率衡量的成就感;既没有优厚的待遇报酬, 又要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既有家庭事务的负担, 又有幼儿园不断的新要求。然而, 只要是快乐着, 就会累而不苦;只要是快乐着, 就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只要是快乐着, 就会将责任与要求化作超越教育的智慧。

在许多人眼里, 幼儿园小而简单, 而在我们心中, 它是孩子充满童真童趣的乐土, 是每一个幼儿教师播种希望、收获希望的田园, 是许多人孜孜以求, 获取人生真谛的教育殿堂。

无数个清晨, 我们带着孩子快乐地奔走在林荫小道上, 向孩子讲述着露珠的故事, 和孩子共同探索着草丛中的秘密;无数个午后, 当孩子安静地入睡后, 我们在格子的方寸之中设计活动方案, 寻求实施教育的最佳效果与途径;无数个黄昏, 我们聚在一起, 学习《纲要》精神, 开展“学纲要、谈体会”“综合课程论坛”“教科沙龙”等研讨会, 积极阐述自己的观念与心得体会。

教育是什么?马卡连柯说, 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 然而, 苛求中没有诗意, 颓废中丧失诗意, 浮躁中远离诗意。也许, 我们就应该具备一些诗人的气质, 具备一些理想的追求、一点青春的活力、一点创造的冲动、一点近乎痴迷的执著。

我很喜欢翻阅郑杰老师的有关“人生幸福三层楼”的精辟见解,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 是有能力从事一份工作, 热爱这份工作, 并从这份工作中获得快乐, 在思想的独立中绽放火花。所以, 我让自己快乐, 让自己充实, 执著而坚定地追寻着我理想化的职业幸福, 力求从细致、真实、平和、从容的生活中寻求和建立一份诗意的、安宁的教育, 因为, 千里马很多, 而伯乐很少, 我们只有做自己的伯乐, 从自己的生活中拾取自信、拾取动力、拾取快乐、拾取幸福。

有时也曾为一次次公开教学活动而冥思苦想, 绞尽脑汁, 无数次试教, 无数次更新, 有时也曾为家长的无端指责、恶意中伤而暗中流泪, 有时也曾为身外的红男绿女, 物欲横流而深深叹息, 有时也曾为家庭琐事的牵绊而烦恼不已, 也曾迷茫过、也曾颓废过、也曾沮丧过, 但是最终, 我固守了心中的纯净, 我流连了这片晴空。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 我们年轻过、奋斗过、拥有过, 很多很多的学生, 一拨又一拨, 或许最后多得记不起他们的名字, 甚至他们的面容, 但对每个孩子来说, 我们却是他们在某一个特定人生旅程中独一无二的标志, 是他们人生历程的里程碑。“理想使现实透明, 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实”, 这, 就是我们守望的幸福。

或许, 在读这本书之前, 我还在等待, 还在观望, 还在对生活抱有不耐烦的态度, 然而捧起这本书, 粗略地翻阅过, 我却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没有华丽的辞藻, 没有高调的论谈, 没有生涩的理论, 郑杰, 就像一个素未谋面却有默契的朋友, 用朴素的文字告诉我: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 就去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一个快乐的老师、一个幸福的老师。

一种敬畏、一种静气在心中油然而生, 教育的快乐、快乐的教育不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奢求多年的吗?

细细地品味, 细细地回忆, 孩子在耳畔低语时的情景, 回答问题时的生动表情, 熟睡时的憨态可掬, 一粒沙子、一个世界, 一朵小花、一个天堂, 它让我摒弃了浮华与热闹, 坚守的是理想, 淘洗的是媚俗, 剔除的是虚假、甘于寂寞、勤于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欺世盗名、少一些拔苗助长、少一些弄虚作假, 于平淡平和中寻求自我、肯定自我, 在磨砺辛苦中走向解放。

“激情与理性并存, 梦想与时间同行”, 这是我最爱的两句话, 在这里, 我也把这两句话送给每一位读者, 同时也是勉励自己, 让我们守住自己心中的那一片安宁的田园, 燃烧着激情, 实践着梦想, 继续守望着我们的幸福与未来。

的教育 篇2

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设计的要求

附件1:怎样撰写“教育叙事”一、什么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来的一种方法。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教育叙事的内容主要指教师所记叙的教育事件的内容,是基于学校真实生活,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可以说,教育叙事符合广大教师的实际,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教研视角。只要热爱教育,善于观察,长期坚持体验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教师不仅能写出很好的教育叙事研究文章,而且会带来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这种可贵的觉醒决不是几次培训班或专家报告能够获得的,它是教师对自己主体性的重新认识,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养成。 “有意义的事件”是指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事件本身蕴涵着某种道理,或揭示了某种教育规律;第二,事件反映了教师的具有实践价值、值得其他教师学习和推广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三,事件虽然反映的是某种不成功的做法,但对他人有借鉴意义;第四,事件虽很平凡、细小,但能真实反映某些教育现象,揭示一些教育问题的。由此看来,有意义的教育事件,可以是正面的事件,也可以是反面的事件;可以是成功的事件,也可以是失败的事件;可以是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可以是平凡而细小的事件。 二、撰写教育叙事应遵循的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叙事研究的对象不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自己或其它教育资源。中小学的教育叙事应该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唯小不唯大。教育叙事的切口要小,最好着眼于学生的行为、教师的教学等,这样易于操作,不要选择自己陌生的领域。二是唯实不唯虚。教育叙事研究要实用,因为叙事的目的是为了积累教育经验,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教育叙事的对象也完全指向于教师自身的实践。三是唯真不唯假。教育叙事研究首先要具备真实性,绝不能杜撰或假设推论。其次,教育叙事和具体的教育情境相联系,具有丰富的时空感。三、 如何撰写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的写作要点1.叙事应该有一个主题。叙事的“主题”是从某个或几个教学事件中产生,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2.教育叙事形成的报告是一种“教育记叙文”而不是“教育论文”。这种教育“记叙文”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共鸣”,并由此而体现其研究价值。3.叙事研究报告以“叙述”为主,但是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写的,“夹叙夹议”,能够更真实、深入地反映研究的全过程和作者的思考。4.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记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四、教育叙事的分类(一)教育叙事按内容分类1.教育叙事;2.教学叙事(课程叙事);3.生活叙事。 (二)教育叙事按写作文本分类1.叙议式:所谓“叙议式”文本,就是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就是叙述教育教学中的故事,议,就是针对所叙的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叙议式文本是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写作的最基本的写作形式。多叙少议。2.陈述式:所谓“陈述式”文本,就是用叙述的笔法,客观地描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反思,但总的来说不过多地加以评论,让读者自己从客观陈述的事实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3.比较式:所谓“比较式”文本,就是将两种或几种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期得到启发或是非。“比较”有自己不同时期的教育教学的纵向比较,也有将自己与别人的教育教学的横向比较,目的都是为了在比较中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4.质疑式:所谓“质疑式”文本,就是阅读了别人撰写的教育叙事后,对文中的某些观点或情节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与作者进行商榷或讨论。教育叙事并不神秘,它既是研究,也是实践,它既包括自己的反思,也包括真实的记叙和理想的展望,但成功的教育叙事有一个前提:即爱思考、爱读书、爱写作、爱实践。我想,我们应该用心去做教育,用笔去书写教育,或许当我们翻阅自己的教育叙事时,才会发现,教育原来如此美丽!附件2:教 育 案 例 撰 写 要 求一、教育案例的界定 教育案例是对一定教育情境下发生的教育事件的一种记录。是对某个蕴含着教育哲理事件发生过程的详细叙述和理性思考的一种叙事性报告。二、教育案例的要素 一个完整的教育案例一般包含背景、主题、细节、结果和评析等五项要素。(1)背景:即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2)主题:即表明自己想反映的具体问题和观点。通常是表达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或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3)细节:即教育过程。必须忠实地记录整个教育故事发生的过程,包括显性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教育行为,即教师、学生的情感活动以及学生的思维反应等。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揭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4)结果:即实施某种教学方法和或教育手段而取得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5)评析: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进行分析和反思。这种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目的在于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三、案例撰写的基本格式 当前,国内外课堂教学案例编写的格式有多种多样。但不管何种编写格式,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对案例的客观描述;二是对案例中所述问题、事件等的分析。下面介绍两种惯用的案例编写的格式: 1.“描述+分析”式 :此格式的特点是将整个案例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描述课堂教学情景事件,后半部分主要针对情景和事件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案例的描述一般是把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片断像讲故事一样原原本本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描述的形式可以是一串问答式的课堂对话,也可以概括式地叙述,主要是提供一个或一连串课堂教学疑难的问题。案例的分析部分是针对描述的情景谈一些个人的感受或理论的说明。分析方法可以是对描述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也可以是对描述中的几个问题,集中从一个方面加以分析。 2.“背景+描述+分析”式 :此格式要求比较高,在实际教学中的作用也更大。通常它将整个案例分为三个部分: ⑴ 主题与背景 主题是反映案例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整篇案例的核心思想。背景主要叙述案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的一些基本情况。当然,这部分的内容不宜很长,只需提纲挈领叙述清楚即可。 ⑵ 情景描述 与“描述+分析”式中的描述相同,主要突出主题所反映的课堂教学活动。 ⑶ 问题与分析 这是根据主题与情景描述,找出问题及其原因所在,并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解读。课堂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呈现的先后与学生理解的程度、教学方法运用与学生内在动机的激发等问题都可能存在着矛盾,每个矛盾的背后,必然隐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所以,通过分析和诠释,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四、案例与其他文本的区别 1. 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而案例则以记录、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来说明道理。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 与教案的区别:教案都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安排;教案注重过程安排,重点是教什么、怎么教,无须解释说明,更无须议论。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和分析,需要分析缘由,提炼观点,画龙点睛,给人以明确的启迪。可以先叙后议,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如果能够把“议”隐含在“叙”中,那应该是更高水平的案例。另外,教案写在教之前,案例写在教之后;一个是教学预期,一个是教学结果。3.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学实录与案例的体例比较相近,都是写在教育教学之后,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同样需要反映教育教学的过程,而教学实录可以没有结论,案例则必须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必须有结论。附件3:教育设计的要求(一)文体比较教育设计的文体类型是说明文,功能作用是讲做法,语言风格表现为简明扼要。(二)结构要素1.背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由来、问题的重要性、必要性)2.理性思考:设计的支撑3.程序:流程安排,步骤设置:均用简洁的语言。4.操作要点:操作方法和操作策略。需注意的环节和问题,方案的重难点是什么,进一步说明细节和影响的因素等。5.效果评析:主要是研究成果的评析:(1)可能通过分数客观地来反映;(2)可以用学生、教师、家长的主观感受来体现。6.教育设计易产生的问题:(1)不符合规范之处(2)细节处理问题(3)表述含混不清(4)泛泛而谈

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 篇3

这天,我正在办公室埋头备课,忽然感觉到面前有一个黑影,抬头一看是段同学。我不觉心头一沉,这可是上课时间,肯定没什么好事。果然,他哭丧着脸说:“我被老师赶出来了。”原来在上数学课时,老师让同学自告奋勇讲题,不知为何龚同学刚走上讲台,就有一些同学窃笑,弄得龚同学很不好意思,老师说不要笑了,可有些同学还在笑,老师有些生气了,这时段同学说:“老师不让笑是严格要求”,数学老师大概没听清楚,以为他又在下面出洋相,就说:“你在讲什么?再乱讲就出去!”他回了一句:“我又没乱讲,凭什么出去?”老师怒不可遏,大声训斥。段同学在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把头扭向一边显出他很不服气的样子。这时我要对他进行说教,他多半听不进去。我看了看他轻声说:“这件事是有误会的对吗?”“嗯。”他低下头小声回答。“那你是想消除误会还是想冷战下去?”他疑惑地抬头看看我,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经过完整地写下来,然后交给数学老师。请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整件事。”他想了想,接过我递给他的笔和纸写了起来。下课铃响了,我凑到他面前一看,他已经写完了,字迹也比平时作业工整了许多,看来他是诚心想解决问题。中午,段同学兴奋地跑到办公室告诉我,数学老师已经原谅他了,还向他道了歉。

下午,我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段同学把事情经过向全班同学讲述了一遍,然后分小组讨论“段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老师为什么会误会学生?”、“怎样才是活跃有序的课堂?”因为是上午刚发生的事情,很有时效性,同学都很关心,讨论时参与度很高。学生们纷纷发言:“段同学用写信的方式给老师解释问题很好,可以不让老师误会他强词夺理,冷静地明白整件事情”、“虽然我们笑时并没有恶意,但讲题的同学听到笑声会更紧张,下次还是不笑了……”、“我们班活跃很好,但也不能过度,有时我就听不清楚老师讲的东西,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讨论过后,我让每组学生选一个代表来全班交流,并且制定了班级公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受到了冲击,独立和叛逆成了学生的共同特点。面对这样的学生,简单的说教和无奈的责骂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若能让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教育,则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事半功倍。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主动采取措施,自觉进行意志转化与行为控制,自觉地把客观要求与影响转化成自己的需要。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主动的体验下,得出认识,同化、顺应旧认知体系,建构新认知体系。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才是最佳效果的教育。

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并结合实践,通过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育,得到感悟,这样的教育就给了学生最深的体验,并在切身体验的认识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段同学在老师的指点下,通过书面形式冷静地回忆了课堂偶发事情的经过,反省了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从而进行了自我教育。他主动向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结果不但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而且促使老师也意识到自己处理问题的失误继而向学生道歉。全班学生的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管理活动中去,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讨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班级目前存在的问题,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了管理自己,约束他人的班规。在这次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没有批评一个学生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的教育 篇4

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1020) 》中, 强调当前要“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育公平”, 可见, 我国目前的教育质量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并不尽如人意。从总体上看,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不高, 并有逐步下降的趋势。

(一) 盲目的规模扩张是教育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 就当时教育环境而言, 进行大规模扩招是不合时宜的。其时我国中等教育仍停留在为高考进行准备的应试教育阶段, 教育和教学质量远未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种情况下的大规模扩招, 直接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伴随着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高校办学的软件和硬件的发展跟不上扩张速度。马丁·特罗指出, 美国是先准备好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系统的组织和结构框架, 再接受众多学生的注册入学, 而我国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就导致当大批量的学生涌入高校时, 高校感到应接不暇。同时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这种先天不足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从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

(二)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 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被引入学校教育中, 但这些新的教育技术并没有促进教育质量的明显提高, 教学质量反而下降了。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变化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教学内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教学仍然是传统的理论灌输, 实践性教学被弃之角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相当严重。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对过度教育的影响

(一)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使“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更加凸显

“失业现象严重”是过度教育最明显的表现特征之一。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 并愈演愈烈。为何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 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增长得如此之快?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扩招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进入高校的“门槛”降低, 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激增, “穷国办大教育”逐渐变成现实。教育大众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 但另一方面也使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愈发引人关注。在我国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合格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出的人才能否胜任相应的工作?现实给了我们最直接、最真实的回答:自高校扩招至今, 或多或少地存在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问题。高校培养出的部分毕业生配不上“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称呼,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引发了社会尤其是招聘单位的不信任, 因此, 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二)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使“人才高消费”现象更为突出

筛选假设理论让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筛选作用, 也就是教育的信号作用。在当代社会, 教育的信号作用表现为通过教育所取得的文凭。市场中信息沟通的不顺畅, 招聘单位与应聘者的交流短暂而浅层次, 并不能在面试的过程中得到关于应聘者更多的信息, 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下降而产生的不信任感, 致使招聘单位出于企业整体利益的考虑, 被迫以应聘者的学历和文凭作为其潜在发展能力的一个直观衡量标准。而招聘单位的要求作为就业者的一个指向标, 他们的这一招聘标准, 无疑会指引着就业者们盲目、片面地追求高学历, 以满足招聘单位的“隐要求”, 从而在就业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为应聘的成功增加筹码。“考研热”就是这一思想在现实中活生生的体现。

(三)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造成了局部过度教育假象

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反映在工作上是指工作能力的下降。传统的“高文凭意味着高能力”在现今情况下已不再适用。尤其在高校扩招这一形势下, 鱼目混珠之辈大有人在。在大学期间真正认真学习、注重锻炼自身素质的毕业生, 毕业后是可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 而那些在毕业后没有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工作甚至是失业的毕业生, 他们虽然也取得了大学文凭, 但是他们是否真的具有大学毕业生的水平, 或者他们的能力是否真的与所取得的学位相称, 这些是无法确定的。对于这一类毕业生, 我们是无法认为他们是过度教育了的, 实际上, 这是一种过度教育假象。

另外, 所谓的能力, 是内容多样化的一个概念。判断一个毕业生是否有能力, 不能单单从学业成绩上加以判断, 还要从其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加以认知。我国高校对于学生是否符合毕业条件的标准一般都是在政治思想、外语水平达标以及学校安排的科目达标上有所要求, 而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要求虽然有“明文规定”,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是得过且过。这些能力的缺失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 导致了无论是个人还是毕业生总体在整体能力上的不足, 以致无法胜任某些工作的需求, 这一类现象也属于过度教育假象。

三提高教育质量, 缓解过度教育

(一) 稳定高等教育规模, 促进大学生就业

我国局部性过度教育的出现, 首要原因在于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毕业数量跳跃式增长, 市场的吸纳能力增幅有限, 待就业人数增多, 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恶化。大学生就业难作为过度教育的最明显特征之一, 它的恶化意味着过度教育的恶化, 因此, 要缓解过度教育问题, 首先要做的就是停止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 稳定高等教育规模。2009年,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就在会议中指出:“2009年将继续相对稳定招生规模, 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不是一时之举, 而是我们应该长期坚持的教育政策。

(二)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消除过度教育假象

大学生能否走过通往就业的“桥”, 关键在于自身的过桥本领。如果过桥人的能力不足, 那就不能保证顺利通过。提高过桥本领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工作岗位需要工作者具有全面的、全方位的能力。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还需要具有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等等。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将使大学生的文凭名符其实, 在应对工作时得心印手、游刃有余, 避免因大学生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工作, 消除过度教育假象。

(三)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人才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有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 供不应求;而有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很少, 大量剩余。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就必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避免在某些社会需求较低的学科专业出现人才“扎堆”。高校要有战略性、全局性的眼光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见性、前瞻性的能力, 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看待专业设置的变动性和稳定性。保证培养出的高级专门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 消除“人才高消费”, 缓解过度教育。

总之, 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对过度教育的各方面影响促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我国现阶段出现的过度教育问题的解决途径之一。只有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才能解决社会普遍追求高学历的现象, 才能理解过度教育的假象, 才能缓解弥补型过度教育的现象, 最终才有可能为过度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份力量。为此,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完善体系, 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联合政府、社会、教育机构、个人等各方面力量, 共同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献策献计, 从而有利于过度教育问题的缓解直至解决。

参考文献

[1]宁光杰.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信号功能及其失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2]J·毕晓普.教育经济学国际大百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386.

[3]范皑皑.高校毕业生过度教育意味着什么[N].中国教育报, 2011-09-12.

[4]李志仁.关注教育过度[J].高教探索, 2000 (4) :68-69.

[5]刘志业, 栾开政, 李卫东.教育过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4) .

[6]夏在兴.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 2003 (6) .

[7]唐建兵.对我国高等教育中“过度教育”现象的理性思考——从高校扩招和人才市场约束谈起[J].继续教育研究, 2003 (6) :97-100.

[8]彭勃, 吴治兵.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文化解析与重构[J].煤炭高等教育, 2006 (5) :46-48.

[9]李明忠.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过度教育产生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4 (4) :95-98.

[10]张军利“.过度教育”: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 2010 (9) :81-84.

[11]孔钢城, 雷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质量问题浅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4) :107-113.

智慧的教育和教育的智慧 篇5

早在2008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至今已经过了四个年头,如今,习李联手重燃中国梦。中国梦,复兴梦,复兴梦教育梦。

诗人王国维将治学分为三种境界,并引用前人的三句诗加以形象地描述,与此相仿,有人将人生也分为三种境界:大智慧、大抱负、大手笔,将学习也分为为三种境界:知之、为之、乐之,或者说是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学就是修身、正己,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为人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做事,造福社会和人民。

科学技术将对自然宇宙的探索向广袤与细微这两个极端发展,得道高人将修炼的境界向精微与高深这两个极端发展。同样,在教育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也将教育的境界研究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孔子的平民化教育思想观,开中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先河,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学习六艺,切合实际,学以致用,体用双修,德才兼备,礼仪孝悌。自孔子始,各朝各代,国学鼎盛,博大精深,大师辈出,桃李天下,诸子百家,儒家独尊,从民国到如今,教育改革家们都在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你方唱罢我登场,好戏连台锣鼓响。而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走思维路线,人本路线,探索和创新路线,科技和发明路线,成就斐然,无须复述。于是,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成了时下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的问题大到对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本质的探索,小的问题小到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又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城乡教育的差异,教育的管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自己的矛盾,教育的体制与教育的社会环境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其实教育的许多问题大多数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或者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一样,无一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智慧,教育者的智慧。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智慧,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从而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出体魄强壮的人,培养出特立独行的人,培养出敢想敢干的人,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有智慧的人,进而培养出“大写的人”。

譬如,如何才能够培养出有智慧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有智慧的人,不懂得培养出有智慧的人,所谓有智慧的人,教育不但需要热情,更需要有知识水平,处事能力,思想智慧,教育的思想才是教育发展的生命,教育的智慧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又如,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大写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培养出“大写的人”的观念,不懂得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方法,只看到学生考试的高分数,只要求学生成为乖孩子,只求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将来培养出来的也许是考试机器,他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自信,没有独立能力,更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而只能是自傲自恋或自卑自弃的人。

所谓“大写的人”,“胸装日月,放眼世界,情系天下,心怀众生”。怎样培养“大写的人”?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要有大智慧,大气魄,大勇气,大能量等等;其次,他必须要有一颗致力于教育的赤诚之心,要有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时间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心;第三,要懂得培养“大写的人”方法和措施,同时采用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第四,要有培养“大写的人”的人的外部环境,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大前提需要“大写的人”,“大写的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能曲能伸,能前能

后,既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又可以做平平凡凡的小事情。有人曾详细剖析了在无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是怎么看不见的,这个“人”其实指的是人性、天性和本性,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人”是怎么看不见呢?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最终实现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只有在社会趋向于良性发展的大前提下,教育有了智慧,教育站到了培养人和成就人的角度,“人”就看见了,“大写的人”就出来了。我们相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大写的人”,思想很高尚。

总的说来,中国教育在不断进步,在向前发展,在日益完善。湖南,衡阳,耒阳教育也是如此,其中,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大好事,这正是教育不断进步、向前发展、日益完善的标志,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太多的例子证明,有争论,有争鸣,有争执,甚至有争吵,才有繁荣昌盛,如花似锦的局面出现。

象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鼎盛,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象欧洲的文艺复兴,美国的言论自由等等,无一不说明,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思想的火花,才能点燃智慧的光芒,只要思想和智慧的光弧,才能映照出教育的春天。

教育到了教育者们和被教育者们真正走出一纸公文的桎梏,摆脱了一张死脸的恐怖,消失了课堂呆板的说教,淡化了试卷分数的牵引,那时,或许教育改革的春天就真的来临了。

用教育的智慧培养智慧的人才

李清云

早在2008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至今已经过了四个年头,如今,习李联手重燃中国梦——中国梦,复兴梦;复兴梦,教育梦。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想,必须要振兴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伟大梦想;要想实现伟大的教育梦想,必须要具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同样博大的教育智慧!

近代国学大师、诗人王国维在所著《人间词话》里,引用前人的三句宋词来形象地描述治学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与此相似,有人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大智慧、大抱负、大手笔,还有人将学习也分为三种境界:知之、为之、乐之,或者说是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学就是修身、正己,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为人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做事,造福社会和人类。

同样,有人将教师的教书生涯也大致分为三种境界:

一、教书匠,二、教育智者,三、教育大师。认为我们大部分教师已经摆脱了教书匠的阶段而步入了智者的境地,我认为这是对广大教师的鼓励、期待和鞭策。而事实上,要想成为教育的智者,还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形象直观,清楚明白,有不少字,观其形而知其意。所谓智慧,是由智和慧合二为一组成的。

智者,从文字结构来看,知与目合而为智,即一个人如果具备一定的知识而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以独特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事情、问题,则此人可称为智者,故曰:“行而得知,知而获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充满智慧,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智者甚多。道家崇尚老庄哲学,倡导“静生智,智达远”;儒家则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相诸葛亮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字句浅显而寓意深远。而在佛家的眼光中,对智者的要求更高,“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世谛者,尘世间的真理也,不知世谛,又安能称智者?故而,为了祖国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培养一大批智者,而不仅仅是只有文化知识的知者。

慧者,心系于事,家事离心最近,是最容易接触的事,也是最起码应该做的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慧字的两个“丰”字齐平在家事之上,说明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样重要,要事事关心。心系于事,就是要把这些事放在心上,用心去做,去想,去琢磨。慧是智的基础,智是慧的更高境界。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不乏智博慧能之士,在此约略不表,大凡智慧者,无一例外皆为知识渊博、眼光独到之人,入世则超凡脱俗,出世则独具慧眼。

故而,要想成为教育的智者,必须知识渊博、眼光独到,而要成为教育大师,则非自成体系,匠心独运不可!

“小智在慧,大智在德。”我以为教书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辅以较为渊博的专业知识,逐渐脱去愚昧,开发智慧,则离智者不远矣。苟能“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不能,”即能知人之不可知,为人之不可为,唤醒沉睡,引领未来,则为真智者。若能纵观天下,放眼世界,于治世中安定社会,造福人类,创新思维,觉悟民众,或于乱世中济国安邦,为民解悬,救民水火,平定天下,则可以称为大智慧。

科学技术将对自然宇宙的探索向广袤与细微这两个极端发展,得道高人将修炼的境界向精微与高深这两个极端发展。同样,在教育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也将教育的境界研究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孔子的平民化教育思想观,开中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先河,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学习六艺,切合实际,学以致用,体用双修,德才兼备,礼仪孝悌。自孔子始,各朝各代,国学鼎盛,博大精深,大师辈出,桃李天下,诸子百家,儒家独尊。从民国到如今,教育改革家们都在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好戏连台锣鼓响,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走思维路线,人本路线,探索和创新路线,科技和发明路线,成就斐然,无须复述。于是,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成了时下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的问题大到对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本质的探索,小的问题小到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又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城乡教育的差异,教育的管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教育的体制与教育的社会环境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其实教育的许多问题大多数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或者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一样,无一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智慧和教育者的智慧。我们可以说是教育,才能够培养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严格地说,只有教育的大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治世安邦、造福人类的大智者。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智慧,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从而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出体魄强壮的人,培养出敢想敢干的人,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特立独行的人,培养出有智

慧的人,进而培养出“大写的人”。

譬如,如何才能够培养出有智慧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有智慧的人观念,不懂得培养出有智慧的人方法,只看到学生考试的高分数,只追求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要求学生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那么将来培养出来的也许是只会读书只会应考的考试机器,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自信,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独立能力,更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而只能是自傲自恋或自卑自弃的人。

教育不但需要热情,更需要有知识水平,处事能力,思想智慧,教育的思想才是教育发展的生命,教育的智慧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又如,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大写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想法,不懂得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大写的人”。所谓“大写的人”,“胸装日月,放眼世界,情系天下,心怀众生”。社会大前提需要“大写的人”,“大写的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能曲能伸,能前能后,既可以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又可以做平平凡凡的小事情。

有人曾详细剖析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是怎么看不见的,这里“人”其实指的就是人性、天性和本性,要是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人”怎么看得见呢?

那么,怎样培养“大写的人”?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要有大智慧,大气魄,大勇气,大能量等等;其次,他必须要有一颗致力于教育的赤诚之心,要有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心;第三,要懂得培养“大写的人”方法和措施,同时采用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第四,要有培养“大写的人”的人的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最终实现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只有在社会趋向于良性发展的大前提下,教育有了智者,教育有了智慧,教育站到了培养人和成就人的角度,“人”就看见了,“大写的人”就出来了。

我们相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大写的人”,思想很高尚。

总的说来,中国教育在不断进步,在向前发展,在日益完善。湖南,衡阳,耒阳教育也是如此,其中,当然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大好事,这正是教育不断进步、向前发展、日益完善的历程和标志,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太多的例子证明,有争论,有争鸣,有争执,甚至有争吵,才有繁荣昌盛、如花似锦的局面出现。象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鼎盛,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象欧洲的文艺复兴,美国的言论自由等等,无一不说明,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思想的火花,才能点燃智慧的光芒,只有思想和智慧的光弧,才能映照出教育灿烂的春天,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教育到了教育者们和被教育者们真正走出一纸公文的桎梏,摆脱了一张死脸的恐怖,消失了课堂呆板的说教,淡化了试卷分数的牵引,那时,或许教育改革的春天就真的来临了。

用教育的智慧培养智慧的人才

李清云

早在2008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解放思想,至今已经过了四个年头,如今,习李联手重燃中国梦——中国梦,复兴梦;复兴梦,教育梦。要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想,必须要振兴教育,努力实现教育的伟大梦想;要想实现伟大的教育梦想,必须要具有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同样博大的教育智慧!

一、智慧是什么?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形象直观,清楚明白,有不少字,观其形而知其意。所谓智慧,是由智和慧合二为一组成的。

智者,从文字结构来看,知与目合而为智,即一个人如果具备一定的知识而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以独特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事情、问题,则此人可称为智者,故曰:“行而得知,知而获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充满智慧,三教九流,七十二行,智者甚多。道家崇尚老庄哲学,倡导“静生智,智达远”;儒家则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相诸葛亮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字句浅显而寓意深远。而在佛家的眼光中,对智者的要求更高,“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者,说以为慧。”世谛者,尘世间的真理也,不知世谛,又安能称智者?

慧者,心系于事,家事离心最近,是最容易接触的事,也是最起码应该做的事,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慧字的两个“丰”字齐平在家事之上,说明家事、国事、天下事一样重要,要事事关心。心系于事,就是要把这些事放在心上,用心去做,去想,去琢磨。慧是智的基础,智是慧的更高境界。古今中外,古往今来,不乏智博慧能之士,在此约略不表,大凡智慧者,无一例外皆为知识渊博、眼光独到之人,入世则超凡脱俗,出世则独具慧眼。

二、教育的三重境界

近代国学大师、诗人王国维在所著《人间词话》里,引用前人的三句宋词来形象地描述治学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与此相似,有人将人生分为三种境界:大智慧、大抱负、大手笔,还有人将学习也分为三种境界:知之、为之、乐之,或者说是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见识和智慧;为学就是修身、正己,培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为人就是用所学的知识做事,造福社会和人类。

同样,有人将教师的教书生涯也大致分为三种境界:

一、教书匠,二、教育智者,三、教育大师。认为我们大部分教师已经摆脱了教书匠的阶段而步入了智者的境地,我认为这是对广大教师的鼓励、期待和鞭策。而事实上,要想成为教育的智者,还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因为,要想成为教育的智者,必须知识渊

博、眼光独到,而要成为教育大师,则非自成体系,匠心独运不可!

三、教育的问题与教育的智慧

科学技术将对自然宇宙的探索向广袤与细微这两个极端发展,得道高人将修炼的境界向精微与高深这两个极端发展。

同样,在教育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也将教育的境界研究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孔子的平民化教育思想观,开中国全民素质教育的先河,有教无类,教无定法,学习六艺,切合实际,学以致用,体用双修,德才兼备,礼仪孝悌。自孔子始,各朝各代,国学鼎盛,博大精深,大师辈出,桃李天下,诸子百家,儒家独尊。从民国到如今,教育改革家们都在努力探索适合中国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最有效途径,好戏连台锣鼓响,你方唱罢我登场。而国外的教育家们更是走思维路线,人本路线,探索和创新路线,科技和发明路线,成就斐然,无须复述。于是,中西文化教育的交流和碰撞,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成了时下的重要课题。

中国的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大的问题大到对教育的方向、目标和本质的探索,小的问题小到对学生个体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思考;又如,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城乡教育的差异,教育的管理和教师的职业道德之间的矛盾,教育的体制与教育的社会环境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其实教育的许多问题大多数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或者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为了祖国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培养一大批智者,而不仅仅是只有文化知识的知者。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一样,无一离不开智慧——教育的智慧和教育者的智慧。

四、教师如何才能够具备教育的智慧

“小智在慧,大智在德。”我以为教书也是如此:作为教师,树立崇高的道德情操,辅以较为渊博的专业知识,逐渐脱去愚昧,开发智慧,则离智者不远矣。苟能“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不能,”即能知人之不可知,为人之不可为,唤醒沉睡,引领未来,则为真智者。若能纵观天下,放眼世界,于治世中安定社会,造福人类,创新思维,觉悟民众,或于乱世中济国安邦,为民解悬,救民水火,平定天下,则可以称为大智慧。

可以说是教育,才能够培养社会的各个领域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严格地说,只有教育的大智慧,才能够培养出治世安邦、造福人类的大智者。教育者通过教育的智慧,让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有纪律”的合格公民,从而培养出健全人格的人,培养出体魄强壮的人,培养出敢想敢干的人,培养出创新能力的人,培养出特立独行的人,培养出有智慧的人,进而培养出“大写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有智慧的人观念,不懂得培养出有智慧的人方法,只看到学生考试的高分数,只追求学生考上理想的大学,只要求学生成为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那么将来培养出来的也许是只会读书只会应考的考试机器,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没有自信,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独立能力,更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而只能是自傲自恋或自卑自弃的人。

教育不但需要热情,更需要有知识水平,处事能力,思想智慧,教育的思想才是教育发展的生命,教育的智慧才是教育发展的灵魂。

五、如何才能够培养培养出“大写的人”和智慧的人?

如何才能够培养出“大写的人”? 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想法,不懂得培养出“大写的人”的方法,就不可能培养出“大写的人”。所谓“大写的人”,“胸装日月,放眼世界,情系天下,心怀众生”。社会大前提需要“大写的人”,“大写的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能曲能伸,能前能后,既可以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又可以做平平凡凡的小事情。

有人曾详细剖析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是怎么看不见的,这里“人”其实指的就是人性、天性和本性,要是一个人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人”怎么看得见呢?

那么,怎样培养“大写的人”?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是一个“大写的人”,他要有大智慧,大气魄,大勇气,大能量等等;其次,他必须要有一颗致力于教育的赤诚之心,要有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奉献给教育事业的心;第三,要懂得培养“大写的人”方法和措施,同时采用一定的教育教学手段;第四,要有培养“大写的人”的人的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等等。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最终实现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只有在社会趋向于良性发展的大前提下,教育有了智者,教育有了智慧,教育站到了培养人和成就人的角度,“人”就看见了,“大写的人”就出来了。

同样,智慧的人是具备一定的知识而又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的人,是以独特的眼光来分析、判断、和处理所遇到的事情、问题的人,是心系于事,把家事、国事、天下事放在心上的人!

教育的目的,站在自身的角度来说,就是为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自身修养,站在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讲,就是为了培养“大写的人”、智慧的人,我们相信: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大写的人”。“大写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大写的人”,思想很高尚。

六、教育改革的春天的来临

总的说来,中国教育在不断进步,在向前发展,在日益完善。

湖南,衡阳,耒阳教育也是如此,其中,当然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做法,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大好事,这正是教育不断进步、向前发展、日益完善的历程和标志,我们应该感到高兴和自豪。

太多的例子证明,有争论,有争鸣,有争执,甚至有争吵,才有繁荣昌盛、如花似锦的局面出现。象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鼎盛,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象欧洲的文艺复兴,美国的言论自由等等,无一不说明,只有思想的碰撞,才能激发思想的火花,才能点燃智慧的光芒,只有思想和智慧的光弧,才能映照出教育灿烂的春天,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教育到了教育者们和被教育者们真正走出一纸公文的桎梏,摆脱了一张死脸的恐怖,消失了课堂呆板的说教,淡化了试卷分数的牵引,那时,或许教育改革的春天就真的来临了。

路过某学校,见学生写的“厌学诗”以后„„

路过某学校,见墙壁上有三首打油诗,现分录如下:

其一

青山青水青少年,某某学校混三年; 浪费青春浪费钱,不如回家种份田。

其二

人在教室心在外,天天想着谈恋爱; 不知不觉三年过,恋爱不成真悲哀!

其三

狗屁老师狗屁校,照本宣科真无聊; 课堂学不到东西,只是课间做做操。

我见后微微一笑,和诗三首附于后: 其一

青山青水青少年,某某学校学三年; 珍惜青春珍惜钱,学成回家再种田。

其二

人在教室心无外,一心向学最应该; 刻苦努力三年过,追寻梦想志不改!

其三

老师学校皆无奈,课改还需体制改; 学海处处有知识,成就智慧幸福来。

诗还没有和完,早引来了众多学生的围观,有好些学生嘀嘀咕咕,议论纷纷,还有几位同学一字一句地念出了我和的诗。我冲他们打了个响指,见旁边有一面小红旗,上书:“打

倒小日本”,又在后面添上:“还要本领硬!”

从学生随手写在墙壁上有三首打油诗来看,中国新一代的学生中,的确有一部分学生缺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请学校和老师注重加强学生的理想前途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思想观道德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是不是可以在追求高分数和升学率的同时,也兼顾一下那些后进生、学困生和潜能生,让他们也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以达到全民素质普遍提高的目的。

“教育农夫”的教育梦 篇6

远安县教育局局长宋仕军2010年在新浪网开了一个名为“教育农夫”的博客,一有空闲他就会耕耘这片“绿色”的土地,这里似乎成了他学习、分享、建构自己理想教育体系的精神家园。

宋仕军扎根教育25年,其中23年在远安一中从事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2014年10月,他由县一中校长调任县教育局局长。去年12月,在全县教育系统干部大会上,宋仕军作了题为《立德树人,深化改革,全力推进绿色质量建设》的主题报告。在记者看来,这份洋洋万字的报告,其实是他经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检验后绘就的县域教育发展蓝图。

何谓“绿色质量”?宋仕军给出的回答颇有“诗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让教育闪耀人本的光辉,让教育充满生命成长的乐趣,让教育成为不断发掘和提升师生生命价值的一段旅程。

教育是农业,应遵循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适时适性,静待花开

宋仕军认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能搞标准化和模式化的流水线生产,应该像农业一样,遵循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适时适性,静待花开。

从远安一中化学老师、教导主任,到县一中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在宋仕军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他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从未停歇。

2008年,远安一中高考质量一度低迷,部分学生外流到宜昌市区或其他县市学校就读,教师也出现外流现象。就在这一年,宋仕军接过了一中校长的接力棒。

在远安一中工作多年,并且有该校多岗位工作经历的宋仕军深知,远安一中的问题和发展要靠改革。上任后,他积极倾听教师们的意见,在全校开展“远安一中路在何方”大讨论,逐步达成生本课堂改革共识。随后,宋仕军带领学校骨干教师远赴全国课改名校取经,结合远安一中工作实际,逐步探索形成了“四环节”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经过全校上下3年的“卧薪尝胆”,“沉寂”多年的远安一中“一鸣惊人”——本科上线率是往届的三倍还要多。初尝改革甜头的宋仕军,更加坚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主政远安教育后,宋仕军把远安一中的课改经验推向全县,他坚信,生本教育理念适用于每一个学段每一所学校。

办“目中有人的教育”,培养出身心健康而有为的现代公民,是教育的应然使命和担当

“学生是家庭的最大希望和财富,办‘目中有人的教育’,培养出身心健康而有为的现代公民,是教育的应然使命和担当。”宋仕军说,教育的本质是基于人、为了人、促进人的发展,即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出应有的精彩。

宋仕军认为,“目中有人的教育”就是“尊重的教育”。在他看来,有些教师教材钻研得滚瓜烂熟,课讲得头头是道,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有些学校活动非常丰富,但学生参与度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目中无人”,忽略了对教育对象——学生的研究。于是,宋仕军在全县呼唤“目中有人的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长成功的快乐。

“育智先育人。”宋仕军在全县构建德育“三化”模式,即生活化、课程化、仪式化。目前,全县中小学校通过开展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元化选择;控制纸质作业,拓展家庭作业类型和形式,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大力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比如,远安一中广泛征集学生意愿,大力支持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自主发展社团30多个,全体师生自主开发校本教材20多种,实现了校本课程多元化发展。远安县鸣凤中学围绕“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生活技能、身心素质、艺术修养、信息技术”等7个模块,学生自主申报,开发出钢琴、葫芦丝、口琴、瑜伽等数10种生活化的校本课程。远安县职教中心本着“人人参与、自主管理、大胆创新、彰显特色”的宗旨和“我的社团我做主”的原则,以课程理念谋划学生社团活动,学生自主开发了足球、美食、轮滑、木工制作、蜀绣、话剧、园艺种植等50多个校本社团,同学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玩出了团结,玩出了进步,玩出了自信。

“判断一所学校是否真正践行了课改理念,标准就是学校能否从课程的层面来研发、设计和实施教育教学。”宋仕军说,真正办“目中有人的教育”,就得用新课程理念谋划德育活动和各种学生活动,赋予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搭建多元化活动展示平台,实施无差别教育,重视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活动和展示中深化认知、拓展素养,从而把每项活动变成学生生命成长的节日。如远安县洋坪镇老君小学“悦读人生读书节”之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的活动组织、舞台布置、音响设备管理、评分等直接“甩”给了四至六年级学生。远安县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家长会围绕“见证成长”这一主题,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展示台”(中心发言人以ppt演示作主题演讲,和家长分享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家长领奖台”(学生为父母戴上自制的大红花)、“真情告白”三大环节,并适当穿插才艺展示,实现家长会的大“变脸”。远安县花林寺小学将少年宫活动项目设置和开展与校本研究和校本社团开发等相结合,学生自主申报、开设17个活动项目,实施少年宫活动成果定期多元展示制度,全方位搭建多元无差别展示平台,让每一位孩子获得“出彩”的机会。

今年暑期,远安县教育局还面向社会首次推出“体艺2+1”公益培训活动,开设了书法、绘画、舞蹈、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共7个专业11个培训班,400多名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免费参加培训,并通过学生现场测试、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培训成果进行展示。

“推进绿色质量建设,学校得实现轻负高效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宋仕军说,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的开发与实施和多元无差别化展示,让素质教育平稳着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用人性的温情滋润教师心灵,让教师过上有尊严又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从教20多年,宋仕军发现,学校能否成为学生内心深处喜欢并向往的一个场所,学生能否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绿色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不仅仅是学生,首先应是对教师的关爱和尊重。”宋仕军说,我们要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去关注教师的内心需求,用人性的温情去滋润教师的心灵,让教师过上有尊严又有诗意的教育生活。

为了让教师高雅而文明地行走于社会,宋仕军在远安县教育系统倡导并践行运动、阅读、研究、合作四种教师职业生态,引导全县教师转变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进而享受职业幸福。

宋仕军说,在县教育局和县教育工会的倡导下,全县共成立了登山、徒步、游泳、垂钓、郊游、瑜伽、拉丁舞、健美操等教职工健康俱乐部180个,教职工阳光大课间和健康俱乐部活动此起彼伏、丰富多彩。

“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宋仕军说,局长不喜欢读书,校长就难得主动读书;校长不喜欢读书,教师就难得主动阅读;教师不读书,学生就不会读书。为鼓励教师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教育局在每年的考核和评优过程中,把教师的阅读量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与此同时,远安县教育局通过开展常态化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以此促进全县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一是定期组织开展校长论坛、学科论坛和教育论坛“三级论坛”活动;二是建立赛课制度,以赛促训,推进生本教育改革和种子课堂建设;三是大力开展课题研究;四是大力开展“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

宋仕军说,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要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充分酝酿,绝对不能“拍脑袋”决策。为真正建构起“对话、协商、宽容和民主”的和谐教育生态,远安县完善教代会议事规则,凡属重大决策必须提交教代会甚至是全体教职工大会讨论决定;分类分层建立专业发展荣誉制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系列;优秀教师和教学新秀系列;优秀班主任和师德标兵系列;优秀管理人员及管理团队系列;教育奉献奖系列;优秀健身俱乐部系列等),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荣誉感。

“要求教师以生为本,教育局和学校首先要以师为本。”令宋仕军深感欣慰的是,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县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并逐步转化为推进生本教育改革的隐性力量。

评价既是方向盘,又是导航仪,绿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式和学生的未来

“评价既是方向盘,又是导航仪。”宋仕军说,绿色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育发展方式和学生的未来。

如何将绿色质量建设落到实处?今年3月,远安县教育局为不同学段的学校量身定制了一套统一的原则性框架意见——《远安县绿色教育质量评价方案(2015版)》,各学校可结合实际进行细化。

按照“建设受人尊重和学生依恋的学校”的原则,选择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维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维度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点突破和促使教育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其中,学业成绩仍是绿色质量评价的重要维度之一,但不同阶段的学校被赋予不同的权重。

同时,教育局建立了低碳督导检查评价机制、“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机制,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动态管理机制等三项管理制度。

为此,教育局组织开展“局长校校行”活动,局领导定期深入各中小学校调研,调查了解学校推进绿色质量建设的新举措、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指导和帮助学校解决评价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教育局明文规定:对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校园安全、因违纪而被纪委、监察部门调查处理的)、出现课程设置和学业考试弄虚作假并经查实的、教师队伍中存在有偿家教行为的、质量建设出现重大问题、出现较多不和谐因素影响学校健康发展的,绿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不力的,实行“一票否决”,并追究学校校长(园长、二级单位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宋仕军说,当前,校长应努力成为健康文化的建设者、阅读写作的示范者、课程规划的领导者和绿色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者,以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慢作为和乱作为实行零容忍。

宋仕军皮肤黝黑,厚厚的镜片下透出深邃的目光。面对记者,他显得亲和而又自信。“其实,我们的目标很简单,那就是,建设和谐幸福的书香校园,让全县每一位教师过上有尊严、富有诗意的职业生活,还学生以健康快乐的校园生活。”宋仕军说,这就是推动他执着前行的教育梦。

真正的教育——我的教育故事 篇7

在此,我觉得作为教师,对于一位所谓的“问题学生”的教育好像也算殚精竭虑了,直到发生了下面这件事,我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我布置了默写,大多数学生都完成了默写,没有完成的少数学生被我叫到办公室继续默写,最后只剩下一个学生,他自然就是马泽堃。我说:“你继续写,直到写起才能回家。”他背了一会,就说能默写了,正好我有点事出去了一趟,回来后,他已写完。我拿来一看,一个字都没错,书写也非常整洁,我有点怀疑,因为通常学生默写的书写都有点乱,有时还有涂改,就问:“你真的会写了吗?你背给我听听。”他说:“我不背,因为你要求的是写。”我又说:“你会写,应该会背,我再问你,真是你默写的?”他斩钉截铁的说:“是的。”他非常固执地坚持“不背”,我又看了一遍他的默写,突然,我发现他默写的笔迹是蓝色圆珠笔,而他手里却拿着黑色的签字笔!而此处再无其它笔!我明白了,他用事先写好的来蒙我,我有些愤怒了,我借此教育他:“你写不起只是不用功的问题,而作弊就是品行问题,从大处来讲就是违法,性质很恶劣,既骗了自已,又骗了老师,你犯的错是不能容忍的……”最后,他写了检查,怏怏不乐地走了。

这件事后,他不但没有改掉自己的缺点,而是变本加厉了,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他更喜欢与我作对,我的课堂经常充斥着对他的厉声训斥,这已经严重干扰了我的教学,很多时候都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也明显下滑,他的成绩也一落千丈,我的心情也因此变得焦虑不安,心头一片茫然,不知所措。

我虽谈不上是一个坚强的老师,但我自小有一股不服输的劲,正当我徘徊之际,忽然想到我的校长曾经作过一次讲座(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讲座)题目叫《做一枝会思考的芦苇》。芦苇之平凡,不能改变周围的任何一物,只是默默的存在,但它一旦有了思考,它就有了内涵和力量。我开始反思我对该生的整个教育过程,整整苦思了一周,终于有了点茅塞顿开的感觉。

学生的撒谎和欺骗,以及他的知错不改,毋庸置疑是错的,我的教育也并无不恰当之处,一个是绝对的错,一个是绝对的正确,却怎么也导不出一次成功的教育,原因何在?我苦思的结果是:“错”的学生与“正确”的我不是“平等”的主体,一个是心智尚不健全、理智还未完善的学生。另一个是心智健全、理智成熟的专业教师,是非的辨别在成年人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这不是教育。他的一次精心骗局被我揭穿,对他是一次彻底的否定,他的世界尚未完全建立,也不坚固,他是承受不起这样的否定的。这时,我突然觉得我原有的正确是多么的粗暴和残忍,真有点不寒而栗,扪心自问:你还是教师吗?我又想到了我3岁的女儿,我眼泪来了,她刚上了1个来月的幼儿园,一连几晚我都在她尖厉的哭叫声中醒来,她莫明其妙地哭泣、吵闹,明显感觉到她的焦虑,一家人却无从安慰,而我无意中说了一句话:“算了,这几天不去幼儿园。”我的女儿听了这句话竟慢慢平息下来。事后才逐步了解到,幼儿园老师批评和指责了3岁的她没能自已穿好衣服,我不想探讨幼儿园老师的行为是否恰当,我只想忏悔我的教育。

我想知错能改我还是能成为好老师的。我开始观注马泽堃积极的一面,不再过分计较他与我作对,而且坚持每周与他交谈一次,地点通常不选在办公室,有时在操场,有时在放学的路上。我们交谈的内容很广泛,既有学习,也有生活;既有他的优点和优势,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我向他传达的信息关键点有:老师对你没有任何成见,学生犯错是难勉的,老师读书时也骗过自已的老师。比如为了贪玩,骗老师请病假;知错能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欣赏你的敏捷。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1年,我的学生马泽堃不再是与我作对的学生,反而是最配合老师教学的帮手:回答问题,他第一个举手;作业第一个交给科代表;背书最积极,经常对我说:老师我在你那儿背。我的课堂也因有一个思维敏捷的帮手而更显和谐,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他的语文成绩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早已超过及格线。他的改变不仅限于学习和课堂,是他让我度过了一个在我的教师生涯中最感动的生日,至今历历在目:那是一个晚自习,铃声响了,我走进教室,只见学生全都站着。我正纳闷,学生齐喊:“蓝老师生日快乐!”在喊的同时又一起坐下,一下露出后面黑板,上面写着“祝蓝老师生日快乐”,我的眼睛湿润了,这难道不是做老师的最大幸福?这一切都是马泽堃“策划”的。我与他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师生关系,这是我离学生心灵最近的一次。

学生带着老师的教育走了,留下的是教师的反思。

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 篇8

这天, 我正在办公室埋头备课, 忽然感觉到面前有一个黑影, 抬头一看是段同学。我不觉心头一沉, 这可是上课时间, 肯定没什么好事。果然, 他哭丧着脸说:“我被老师赶出来了。”原来在上数学课时, 老师让同学自告奋勇讲题, 不知为何龚同学刚走上讲台, 就有一些同学窃笑, 弄得龚同学很不好意思, 老师说不要笑了, 可有些同学还在笑, 老师有些生气了, 这时段同学说:“老师不让笑是严格要求”, 数学老师大概没听清楚, 以为他又在下面出洋相, 就说:“你在讲什么?再乱讲就出去!”他回了一句:“我又没乱讲, 凭什么出去?”老师怒不可遏, 大声训斥。段同学在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把头扭向一边显出他很不服气的样子。这时我要对他进行说教, 他多半听不进去。我看了看他轻声说:“这件事是有误会的对吗?”“嗯。”他低下头小声回答。“那你是想消除误会还是想冷战下去?”他疑惑地抬头看看我, 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把今天发生的事情经过完整地写下来, 然后交给数学老师。请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想想整件事。”他想了想, 接过我递给他的笔和纸写了起来。下课铃响了, 我凑到他面前一看, 他已经写完了, 字迹也比平时作业工整了许多, 看来他是诚心想解决问题。中午, 段同学兴奋地跑到办公室告诉我, 数学老师已经原谅他了, 还向他道了歉。

下午, 我利用自习课的时间让段同学把事情经过向全班同学讲述了一遍, 然后分小组讨论“段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老师为什么会误会学生?”、“怎样才是活跃有序的课堂?”因为是上午刚发生的事情, 很有时效性, 同学都很关心, 讨论时参与度很高。学生们纷纷发言:“段同学用写信的方式给老师解释问题很好, 可以不让老师误会他强词夺理, 冷静地明白整件事情”、“虽然我们笑时并没有恶意, 但讲题的同学听到笑声会更紧张, 下次还是不笑了……”、“我们班活跃很好, 但也不能过度, 有时我就听不清楚老师讲的东西, 希望大家注意一下”……讨论过后, 我让每组学生选一个代表来全班交流, 并且制定了班级公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传统意义上的“师道尊严”受到了冲击, 独立和叛逆成了学生的共同特点。面对这样的学生, 简单的说教和无奈的责骂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若能让学生不断反思, 自我教育, 则可以做到“润物细无声”, 事半功倍。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学生主动采取措施, 自觉进行意志转化与行为控制, 自觉地把客观要求与影响转化成自己的需要。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主动的体验下, 得出认识, 同化、顺应旧认知体系, 建构新认知体系。而且, 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教育, 才是最佳效果的教育。

爱的教育 真的教育 篇9

1 关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如何走进学生心灵, 是教师工作的第一要务。教师是学生的精神导师, 因此, 教师要关爱学生, 引领学生的精神, 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就像大地需要阳光, 万物需要水分。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的爱心, 才会愿意听从老师的教诲, 才会喜欢老师, 才会进步更大。

18世纪中叶,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 只有真心实意的去爱学生, 才能够精雕细刻的塑造他们的灵魂。”这里说的是, 教师要有爱心, 要做学生的朋友, 才能细心塑造学生, 真正爱护学生, 而不是追求功利, 不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如果束缚太紧, 会阻碍他们的发展;太松又容易让他们散漫自由。为了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学习, 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 让学生更自信, 坚信每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助手, 自己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教师只有积极地关怀学生, 真心实意地做学生的朋友, 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 收到“亲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

爱是教育的前提, 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 是指热爱全体学生, 特别要爱护差生。我们教师应该多找学生谈心, 用真诚打开学生的心门, 和学生的心灵保持零距离。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有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灵深处。”虽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年龄是客观存在的, 但心理距离却是可以努力缩短的。

关爱学生, 主动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真诚平等地和学生沟通, 争取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 我们教师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越来越融洽。

2 信任学生,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理解与信任是师生间存在的情感交流的一种表现, 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对培养学生自尊和增强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起很大的作用。列宁说过:“没有情感的人,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师生间的情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师生间的感情就像催化剂一样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知识转化为行动。因此教师应理解和信任自己的学生, 而且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换取学生的理解与信任。

春秋战国时期, 耕柱是一代宗师墨子的得意门生, 不过, 他老是挨墨子的责骂。为此, 耕柱觉得自己非常委屈, 心情十分郁闷, 因为许多门生之中, 大家都公认耕柱是最优秀的人, 但偏偏常遭到墨子指责。一天, 耕柱愤愤不平地问墨子:“老师, 难道在这么多学生当中, 我竟是如此的差劲, 以至于要时常遭您老人家责骂吗?”墨子理解学生的心情, 毫不动肝火:“假设我现在要上太行山, 依你看, 我应该要用良马来拉车, 还是用老牛来拉车?”耕柱回答说:“再笨的人也知道要良马来拉车。”墨子又问:“那么, 为什么不用老牛呢?”耕柱回答说:“理由非常简单, 因为良马足以担负重任, 值得驱谴。”墨子说;“你答得一点也没有错, 我之所以时常责骂你, 也只因为你能够担负重任, 值得我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你。”耕柱听完, 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心情十分高兴, 他顿觉世界是那么的美丽。理解与信任使耕柱与墨子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父母对他他们总是爱护到极致, 什么事情都不愿意给他们单独去做, 正因如此, 很多学生在学校总希望能有机会锻炼自己, 希望老师能够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一旦得到了老师的信任, 他们往往就会做出惊人的成绩。笔者教过一个很调皮的学生, 他很喜欢和各科老师作对, 许多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不过他很喜欢阅读, 笔者抓住这一点, 让他担任语文科代表, 没想到他很乐意地接受了。新官上任三把火, 结果他把班上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带动了起来。毕业过后, 他告诉我:“老师, 当别人都认为我无可救药的时候, 您叫我做科代表, 您那信任的目光给了我希望, 谢谢!”善于关注学生, 信任学生, 宽容地对待学生,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成就感, 从而发掘深藏的潜能。这就是信任给予学生的力量, 也是信任给予学生的奇迹。

总之,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能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 能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3 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的人格

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 那就必须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课堂的主人, 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自始至终都要有民主的思想, 同学生一起商量教学改革的态度。如果思想上不尊重学生, 主观片面的压制学生, 那教师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尊重。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平视学生, 不分亲疏, 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 不居高临下, 也不拘泥于师道尊严, 保护学生人格, 做学生的朋友, 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十分关注教师对自己的态度的。如果老师流露出对学生讨厌的情感, 则会严重挫伤学生, 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如果老师以热情真诚的关怀尊重学生, 让学生切实感到老师的爱, 那么学生就会接受老师的教育。

教师是教育者, 是领路人,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个集体中有温暖、有希望, 从而更加热爱这个集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多赞美学生。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赞美犹如阳光”, “赞美是不花钱而最有效的奖赏”, 获得老师的肯定, 获得老师的尊重, 学生心中便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学习会更认真, 待人接物才会更得体。“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些时候, 教师的一句话可以影响学生的一辈子, 学生的一句话也可能影响教师的一辈子。可见, 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 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

俗语道:“老师就是学生的再生父母。”生活中, 教师应该主动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不失时机地表扬他们, 鼓励他们;同时要有原则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千万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教师真真切切地尊重学生, 学生学习就会更有动力。我记得我读书的时候, 如果那个老师对我好, 我就会特别努力学习这一科, 这科的成绩自然就会特别好。这就是师生之间的“良性效应”。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教师的尊重自然能换来学生的尊重, 建立在这样的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师生感情, 自然是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总的来说, 只要教师能够真心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 学生必然会真情相报。

4 结束语

魏书生说过:“教师要理解学生、顺应学生是手段, 改变才是目的。”魏书生还说过:“种庄稼, 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 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 才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可见, 理解学生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搭起通向彼岸的桥梁。

总之, 理解可以是一句关爱的问候, 是一个鼓励的眼神, 是一张小小的卡片, 是一张冰雪融化后的笑脸……只要教师能够洞悉学生的心理,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持之以恒, 和风细雨, 师生之间定然能润物无声, 定然能画出美丽和谐的画面。

参考文献

[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J].论辅导员的信任储蓄, 2008 (8) .

的教育 篇10

(一) 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1. 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 是以普通教育为基础, 以技能培养为中心, 通过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 对劳动者进行专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 使其现在或将来能够顺利获得职业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社会活动。狭义来讲, 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的地位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

2. 职业教育的特点

(1) 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其相对稳定性较低, 即它随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变化, 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在迅速变化着;

(2)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注重实效性的特点, 即其培养学生的目的偏重于目前的实际应用, 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并熟悉其应用环境;

(3) 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多样化, 在我们国家中各级各类中等专业技术类学校及职业技术培训场所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对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 一般都是以美国AECT’94年的定义为根据:“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 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Fred Percival和Henry Ellington在《教育技术手册》一书中把教育技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硬件, 指技术设备和相应教学系统;二是软件, 指由硬件实施而设计的教材;三是潜件, 指理论构想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这里, 应该把我国传统的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加以区别。前者的着眼点仅仅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育中的运用, 它往往只考虑硬件或软件之类传统的“电教设备”。而教育技术则不同, 它以系统方法为核心, 注重开发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为了提高整个教学系统的总体效能, 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我国从美国引进了“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理论。一般认为, 现代教育技术与一般意义的教育技术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冠以“现代”二字是为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相区别, 而着重探索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关的课题, 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系统思维方法, 使教育技术更具有时代的特色。所谓现代教育技术, 即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 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

首先, 它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运用教育技术,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建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其次, 重视发展性教学, 应用教育技术不仅传授知识, 更把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此外, 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 应用教育技术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2. 教育技术要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用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信息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 包括音像技术、星广播电视技术、算机多媒体技术、联网络通讯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

(三)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人力丰富但教育结构却不够完善。一方面, 国家的发展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的专业型人才, 另一方面, 职业教育发展却相对滞后。从总体上看, 职业教育发展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 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既是当务之急, 又是长远大计。

1. 现实可能性

(1) 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学环境的转变

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 目前职业学校的实习场地、设备、培训教师还有待完善, 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 很多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进行,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虚拟现实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实习培训途径的重要补充形式。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 很多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 从而大大降低了培训的费用。

(2) 教育技术可以促进职业教学方法变革,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教育技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象直观的呈现方式能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感染力强, 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 教育技术可以为职业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育技术不但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 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跨时空的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资源,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4) 教育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工具

以计算机为例, 社会上许多行业, 如维修、装潢等都把计算机用作职业工具。为了适应信息化需要, 学校要专门开设计算机课程, 如多媒体制作、计算机网络、影视编辑制作、网页制作等课程, 旨在让学生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要。

2. 必要性

(1) 职业教育的学习特点,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全球科技以每年20%的速度在更新, 职业种类以20%的速度在淘汰, 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涌现, 这要求职校学生具备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流动的高度适应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过程较短, 学生技能单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会使学生自学和变通能力增强。

(2) 职业教育的观念陈旧性,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更新教育观念

在我国, 对于职业教育的传统认识多停留在技能培训上。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 为学习者终身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例如, 职业学校通过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可以提供任何一种学生需要的职业课程和大众教育。按照AECT94’定义的划分, 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包括: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如图1所示。

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 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开发:是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 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是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评价:是对一个事物的价值的确定。

(3) 职业教育的技术特性,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增强其操作性

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 强调学用结合、急用先学, 重视把学习成果直接、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教育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提供拟真的实践机会, 并让学生亲自操作。利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远程实时技术, 可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目的, 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职业教育中的学科很复杂, 凡是社会需求都可以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因此, 学生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也很多, 如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文学艺术知识以及书本以外的各类知识。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 职业教育的课本却相对落后, 如果职业教育的学生们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及时掌握新知识, 了解新学科, 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因此, 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提升信息素养。

(4)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效益

我国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 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 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由于师资场地等因素制约, 传统职校教育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 利用多媒体课件、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有助于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教学效益, 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5) 职业教育办学方式多样化, 要求使用教育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

由于我国财力有限, 一方面部分职业学校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设施更新跟不上, 影响了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另一方面, 少数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所购置的少数高档先进设备, 却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此, 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 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库, 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实现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 从总体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四) 结束语

通过对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必须以教育技术作为支撑来全面解决职业教育的目标与利益、办学的实践与理论、工作的结构与过程等方面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是时代的需要, 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这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努力探索新途径, 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10月版:54-60.

[2]管德明, 姬玉明.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代化[J].教育与职业, 2002, (9) :8-10.

[3]王哲平.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J].国发[2005]35号.

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篇11

【关键词】 教育 学生 教师

当前教育的一些现象,确实让人担忧不已:清晨课堂上,打瞌睡学生总有那么几个人,呼噜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每个周末布置的家庭作业,周一检查的时候可能总有部分学生没做;经常看到课堂上老师拉长嗓子不停地讲,学生只不停地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沉闷的教学课堂少了生机,使人窒息难以兴奋……是什么原因让天真浪漫的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是什么原因让似八九点钟的太阳的青少年失去了远大的理想和追求?

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心里很忐忑,虽然从教多年,但对教育的理解真的还很肤浅,而且教育改革已经好些年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些现象与教育发展很不合节拍,使人深感疑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教育教学中陈规陋习,欲振臂高呼除之而后快。总想尽绵薄之力改变点什么,于是慎重思考,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形成的原因其实很复杂,也许来自于社会的影响、家庭的管理、教师的责任、教育的方法……很难找到标准的答案。窃以为首先家庭教育应该很好的思考,在农村学校目前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很多家长委托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或者自己的亲属照管,家长没有时间或没有条件亲自教育管理,孩子从小就缺少亲情,也少了一些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上也没有要求,孩子日积月累养成懒惰的习性,不思进取,学习任务很难完成,家庭教育形成“白水养鱼”的状态。现在,国家出台一些异地高考的政策,打工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工作地方就近学校读书,孩子没人监管的状况也许能够改变。

其次,学校应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我常常想,教育应该不以出名为目的,不应带上过多的功利的成分。如果一个地方试图把自己的教育打造成一个品牌,那将是教育的悲哀。教育应该是回归原点的教育,应该是自主、朴素、真实、安静的。学校应该是学生生命快乐成长的地方,当一个孩子从三岁起就进行识字教学,把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也是教育部三令五声反对的,可惜很多私人幼儿园始终我行我素没有改变,那么这样的教育只能是让孩子童真一点点抹去,造成对人性的漠视与摧残。

那么,教育究竟该走向何处,我认为教育不是对学生在学校的这几年负责,而应该为学生的一生负责,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应该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同等相待,学校经历应该是学生记忆里最美好幸福的一段时光,学会做人与能力知识的同步提高是教育最朴实的追求和目的。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我也时常默默的问自己: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到底是书还是学生?老师们累于案牍之劳,学生们苦于作业之重。而最重要的“人”却往往被我们漠视!一种不重视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究竟有什么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学校就是能让师生自由生长、快乐发展的地方,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向往的地方,能给他们幸福和快乐的乐园。教师应思考一下学生的成长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怎样的教学才能更生动些,怎样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更快乐些。

教师怎样达成“合适”的教育呢?很多教育专家,如魏书生、冯恩洪等,他们在这方面做了很深刻的探讨和研究。可能有以下做法:第一,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要求;第二,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第三,注重兴趣培养,加强教法研究,特别是学生学法研究。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或自学、或互动学习、或个别辅导,努力实现“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让学生学有所获。

很遗憾现实当中,教育改革这么多年,我们的教育始终跳不出出传统教育的桎梏,口头上念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我们总习惯“满堂灌”;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教学”说得响亮,实际教学一言堂现象非常严重,我们的教育总是多了简单的说教规范,少了些温情的关怀;多了一些理性的管制束缚,少了些亲情般的宽容和耐心;多了一些知识的灌输,少了些让学生体验和自主创新和思考。教师在教学中从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开始,从尊重人、关怀人、解放人、赏识人开始。

现在全国很多地区学校进行新教育实验,朱永新认为:“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但是教育同时更应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我们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不仅仅有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当然还有对当下某些教育问题的担忧与不满。在这个意义上,新教育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教育”。”在这种认同下,新教育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无数教育同仁在这条道路上,秉承“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信念,奋斗着,快乐着,收获着。我们学校也是新教育的受益者,很多教师默默耕耘,陶醉其中,启迪孩子“向着明亮那方”不断前行。

让师生过上一种完整幸福教育生活,正是教育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对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执着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的教育 篇12

在高考升学的十字路口把选择权交给孩子

这里, 我想先向大家讲述几个小故事:

杨是个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女孩, 她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 今年, 她高中毕业, 前不久, 她被一所美国名校录取, 获得该校全额奖学金。我认识她是在她念初三那年的一场英语演讲比赛上, 她给我的印象是:认真、执著、刻苦。后来, 我知道了杨是在一所重点初中念书, 成绩优异, 英语尤为突出。杨之前读的是很普通的幼儿园和小学, 她的家庭条件决定了她的父母无法为她提供优越的教育条件。杨在高三时决心报考美国的大学, 为此, 她放弃了国内的高考, 全力为报考美国大学作准备, 甚至, 她只身前往美国, 参加了大学招生面试。

李是个18岁的男孩, 家境优越, 一切正常和顺利的话, 李今年应该赴美国念大学。李初中毕业时, 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国内某所重点高中的国际班, 并为他在校外报了英语培训班, 还请了英语私教, 父母一切的努力就是希望儿子学好英语, 能够适应国外大学的学习。遗憾的是, 李今年不能按原定计划赴美念书, 他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 仍停留在初中水平, 他很迷茫, 没有自信, 他的父母也感到矛盾和困惑。

刘和张都是在国内普通高中念高三的男生, 成绩中等, 他们的父母都在犹豫是否把他们送到国外念大学, 他们都来自富裕的家庭, 父母有能力承担他们出国念书的费用, 但这两个男孩态度一致地表示要留在国内参加高考, 读国内的大学, 在大学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再考虑出国读书的事情。他们的父母也都支持了孩子的决定。作为老师, 我非常欣赏、喜欢杨这种类型的孩子, 他们有明确的目标,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他们会整合和调动能为他们利用的教育资源, 他们的学习是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李是一个典型的还没有长大的孩子, 他的父母尽可能地为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但他的父母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孩子, 如果孩子缺少学习的动力, 他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刘和张是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典型, 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 能够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意愿, 他们内在的学习诉求正在萌芽。

听了以上几个故事, 大家也许能够建立几个方面的印象:

高考的选择, 不是哪里的大学好, 就可以去哪里, 不管你有多少钱, 孩子的基本条件摆在那里, 不是孩子聪明不聪明, 而是十几年教育的结果。

学习是孩子的学习, 孩子自身的动因远远超过环境的重要性。客观评价孩子当前的情况, 尊重孩子的意见, 最终的选择是属于孩子的, 只要他对未来的人生道路负责了, 不管现在选择了什么, 未来都是光明的。

从高中到大学的转折, 是广阔人生的一个阶段, 不是全部,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也承受着考验, 允许并鼓励他们自省, 使这样的一次转变成为他们成长的一个机会, 帮助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

文化碰撞要么产生火花要么两败俱伤

当出国留学成为流行时尚, 风险也便随之而来:一方面, 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去国外念书, 尤其是当家长抱着逃避的心态时。事实上, 去国外学习的压力不会比国内的小, 因为在国内, 孩子是用母语学习, 和同学、老师的沟通不会有语言上的障碍, 而在国外, 孩子需要面对的除了学习本身的压力外, 还有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新的压力。家长和孩子是否真的作好了准备?另一方面, 不是去国外念书就是接受好的教育。教育和文化相关, 在孩子还没有建立对本民族、本国文化的基本认知和情感时, 父母把他们送到国外接受教育, 很可能使这些孩子成为“飘浮”的一代, 既融入不了所在国的主流文化, 又没有本国的文化根基, 无论到哪里, 都产生不了归属感, 这对孩子和对国家、民族都是一种伤害。

我并非不认同出国留学, 我不认同的是出国留学就能成才的态度。当前, 很多人都有“流行病”, 就是看流行什么就做什么, 好像你不这么做, 你就落伍了。出国留学也是如此!

去年暑假, 在上海的一个夏日学校 (SUMMER SCHOOL) , 我应邀到一位美国社会学教授的课堂给回国休假、顺便参加课程修学分的中国留学生作了主题为“文化与人生修养”的演讲, 我和留学生们分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其间, 有一个睡眼惺忪的男生提问:“个体的意义是什么?”他的问题让我眼前一亮, 我意识到, 这些留学生正在面临着一些困惑, 于是, 我对个体所面对的困惑和困惑中所蕴藏的机会作了阐释。结束的时候, 学生们围拢过来, 和我热烈地讨论。我深深地被感动了, 这些学生都已经在美国有至少两年的学习经历, 他们充满热情, 他们思想自由、独立, 他们相信梦想, 他们追逐理想, 我被他们感染了, 我巴不得使出浑身解数, 把我所知道的文化知识全部教给他们。文化的碰撞要么产生火花, 使碰撞的双方都得到升华;要么两败俱伤, 撞得伤痕累累, 体无完肤。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有开放的态度, 我们需要走出去, 但我们也需要使自己变得强大。

最好的教育是不花钱的教育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于教育的探索, 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我们得时不时地转过头, 往后看看我们走过来的路, 我们也得时不时地伸长了脖子, 看看前面的路, 当然, 最重要的还有,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

在很长的时间里, 教育发展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国家的教育投入增大了, 我们建设了一批硬件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校园;从个体的家庭来说, 家长越来越重视教育, 随着收入的增长, 对教育的投入也增大了。我们看到的是, 家长不计价格, 努力为孩子争取好的教育条件, 周一到周五, 孩子上学, 周六周日, 孩子上培训班, 孩子的成长空间被局限在课堂里。

当我们不缺钱了的时候, 我们便追求教育的品质。但你知道,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吗?最好的教育是不花钱的教育!

不花钱的教育从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首先, 我们都得学习, 学习自我的完善, 学习我们自己的文化;其次, 从社会的有识之士开始, 为身边的孩子开拓学习的空间, 成人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都是给孩子的绝好的教育素材;第三, 社会化的教育服务体系需要建立起来, 社区、企业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和体验的场所;最后, 关于学校的课程, 需要增加学生自我认知、生存 (生活) 技能、社会服务、实践训练的内容, 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 使他们能够尽早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获得成长的动力。

上一篇:招标采购下一篇:蓝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