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战略经济区

2024-06-28

蓝色战略经济区(共8篇)

蓝色战略经济区 篇1

1蓝色资源对蓝色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

蓝色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 以蓝色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不破坏为原则, 在符合现阶段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条件下, 通过海洋的自我调节、自我维持, 海洋所能够支持人口、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

蓝色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蓝色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 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蓝色资源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 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 需要根据蓝色资源与环境的实际承载力进行合理的功能区划, 确定各功能区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速度, 力求沿海经济发展、资源配置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实现海洋生态的良性循环。

蓝色资源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指蓝色资源环境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 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给与容纳能力, 此为蓝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部分;二是指海洋人地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 此为蓝色资源承载力的压力部分[2] (图1) 。

20世纪开发海洋的热潮, 使得我国近海区域的一些蓝色资源开发过度, 环境遭到破坏, 物种锐减, 海洋污染逐年加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蓝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影响海域的综合开发效益, 难以持续利用。所以, 在新时代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新型人海关系的概念, 其实是一种互利互惠, 共生共长的关系, 人要尊重海洋, 尊重自然, 这样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才能永续发展。人类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积极优化海洋环境, 保证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使海洋的生产力不断的提高。而蓝色资源承载力便提供了这样一种限度, 即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海洋对人类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程度。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强调三大主题, 即代际公平、区际公平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 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对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言, 可以理解为蓝色资源的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以及人海关系的和谐发展[3]。

2蓝色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

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承载力研究体系的框架, 包括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方法模型量化等,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估体系, 形成一整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型并进行评价。

蓝色经济的发展运行是处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之中, 蓝色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数量较多, 同时大部分又难以定量, 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 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 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因此借助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将是明智的选择。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 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4]。

用AHP法确定各细化后的指标的权重, 计算过程不再赘述。指标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指标筛选是一项复杂工作, 目前筛选指标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本研究在参考相关蓝色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要求选取的指标不仅包括经济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的指标, 还应包括社会系统的指标[5]。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之下, 从蓝色资源供给能力 (B1) 、蓝色经济发展能力 (B2) 和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及保护 (B3) 3个方面, 运用了理论分析及专家咨询法, 共筛选出19个评价因子 (表2) 。蓝色资源承载力指标的权重排序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 大多数的指标评估方法的研究范围只包括人类生存环境复合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因此无法对流经整个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环境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评估方法的选择是一个主观需求与客观实际有机结合的过程, 应选择一种可以最大限度满足研究目的的方法。各种评估方法之间都是优劣互检、各有所长的, 目前还没有一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

3沿海地区蓝色资源综合优势度比较研究

各个区域的蓝色资源的贫富、结构、分布与交通条件都会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蓝色资源在具有自然资源的一般特性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对区域蓝色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

3.1地区岸线资源及岸线系数比较

海岸线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之一, 蓝色经济主要是通过海岸线向海洋延伸展开的, 因此海岸线的长度对海洋开发利用的规模具有重要影响作用[6]。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大陆岸线长为18 000 km, 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陆地总面积占全国的13%, 约为123万km2, 我国整体的平均岸线系数为0.014 4。通过进一步研究我国各沿海地区大陆海岸线长度, 以及各自岸线系数值等 (表3) , 以反映不同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资源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中, 大陆海岸线长度最大的是广东, 最短的是天津, 前者是后者的20余倍, 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 其中广东、山东、福建的海岸线资源优势较为突出;在岸线系数的分析中, 各地区的差异仍然较为明显, 海南省的数值最高, 是全国平均值的3倍多, 最低为河北省, 约为全国平均值的1/7, 在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中, 岸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6个, 分别是山东、上海、浙江、海南、福建和广东;而低于全国平均值的省、市、自治区有5个, 依次是辽宁、天津、江苏、广西、河北。

3.2沿海地区海水可养殖面积比较

沿海的滩涂、浅海是沿海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资源, 尤其是对海洋水产养殖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各地区海水可养殖面积是各地区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资源之一。截至2010年, 我国沿海地区由滩涂、浅海、海湾所构成的海水可养殖面积情况如表4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根据表4所示, 我国滩涂、浅海资源较为突出的省、市依次为:广东、辽宁和山东, 这3个地区滩涂、浅海资源的总和超过全国资源总量的70%以上, 而资源量最低的上海市, 滩涂、浅海资源较为匮乏, 仅占全国总量的0.12%。

3.3沿海地区港口资源比较

海洋交通运输业是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港口的建设, 港口资源的大小决定了海洋运输业的生产能力, 因此各沿海地区港口的资源量就成为区域海洋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以2010年沿海地区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的码头长度, 分析我国沿海地区的港口资源的分布情况 (表5) 。

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1》.

表5的数据显示, 我国主要的港口资源集中于广东、浙江、上海, 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这也反映了这两个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核心地位, 体现了这两个地区在海洋交通运输业中的巨大优势。

3.4沿海地区海岛资源比较

近年来,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的出台, 我国对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愈加重视, 各地区都把对海岛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作为蓝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在沿海地区所辖海域内的海岛也就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自然资源。本研究选择面积大于500 km2的海岛作为统计各地区海岛资源的指标, 通过整理各地区海岛的个数对我国沿海地区的海岛资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表6) 。

数据由沿海 11 个省、市、自治区历年统计公报整理获得.

表6显示, 浙江省是我国海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其面积大于500 km2的海岛的个数占到全国总数的43.4%, 其次是福建省, 总数为1 546个, 占到全国总数的21.9%, 因此, 这两个地区在今后蓝色经济的海岛开发中占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

4推进我国蓝色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战略思路

山东省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这些资源对于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有重要价值, 对于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开发利用好海洋资源, 促进海洋资源价值的实现和提高, 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7]。

要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 实现全面开发, 强化海洋与渔业厅、局的功能和职能, 加强与其他涉海部门的联系。逐步使农业、渔业、资源、能源、运输、航运、旅游, 尤其是财政部门参与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来, 实现范围广泛的水平综合。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把开发、保护纳入一个整体同步进行, 并根据不同的海域和海洋资源分布情况, 划分为重点防护区、重点监督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开发区, 分别赋予不同内容, 实施全面开发与综合治理的策略, 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海域治理融为一体, 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还要注重协调性, 一方面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 表现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另一方面, 也要保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 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的极大化而涸泽而渔;另外, 也要实现陆地系统与海洋系统以及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

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 必须注重科学性, 结合海洋资源的特性, 充分挖掘和发挥其价值内涵, 努力实现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价值最大化。对海洋资源开发的效率越高, 其经济发展程度也就越高, 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质量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所以, 在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高效开发原则。对于近海地区而言, 高效开发海洋资源的一个重要策略是选择好地区的主导产业, 尤其是要提高各个海洋产业中的科技含量。高效开发有利于维护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 通过高效开发, 可以减少对其他环境资源产生的削弱或危害, 从而增强海洋资源开发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杨勇.简论资源、环境与经济间可持续发展关系[J].云南地质, 2003, 22 (1) :121-128.

[2]牛波涛.资源与环境约束下山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8.

[3]张晓.中国环境政策的总体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 1999 (3) :88-99.

[4]翁立新, 徐丛春.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通报, 2008 (2) :65-72.

[5]刘蕊.海洋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9 (5) :6-9.

[6]林强.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 2010.

[7]雷仲敏, 左言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探索[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1 (3) :10-15.

蓝色战略经济区 篇2

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晚间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山东省政府介绍,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省政府表示,《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根据《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山东省政府表示,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山东省政府介绍,国务院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各有关方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密切合作,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共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 1

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提出背景

2009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国家已经在沿海地区确立了“5个流域”的龙头地位,广东作为珠江三角洲的龙头、上海作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广西作为大西南地区的龙头、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的龙头、辽宁作为东北三省的龙头。但随着流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也迫切需要一个便捷的出海通道,由此,我国首个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造也就确立了山东在黄河流域的龙头地位,它也将改写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格局。

发展优势

山东省是海洋大省,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拥有海湾200余处,其中优良港湾70余处,海岸2/3以上为基岩质港湾式海岸,是我国长江口以北具有深水大港预选港址最多的岸段。

此外,山东省海洋科技优势得天独厚,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拥有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5所,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1万多名海洋科技人员,占全国同类人员的40%以上。

而经过近20年“海上山东”的建设,山东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海洋产业隆起带,具备很强的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战略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遵循海陆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集中集约用海和综合配套改革的原则,争取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的经济引擎 [4][3][2][1]

黄河流域跨九省区,陆域总面积占全国37%,区域人口占全国31%。但在我国一系列空间发展战略中,黄河流域尚无东中西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仍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白地带。

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之所以滞后于长江、珠江流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实行海陆统筹、海洋带动、协调发展,致使流域内陆各省区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不够活跃,延缓了经济的增长。

随着蓝色经济区的提出,西起伊宁、拉萨,东至青岛、日照的两条高速铁路干线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贯穿一体,为黄河流域内陆各省区打开了东出大海的门户,也为整个流域经济的开放架起桥梁并填补国家空间发展战略的空白,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与增长轴。

环渤海经济圈的南部隆起带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辽东半岛的“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均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而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半岛海岸线长度占到整个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总长50%以上,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对加强与环渤海各省市区的合作,使山东半岛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新的增长极,拉动我国腹地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作用。

联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在我国规划的铁路“五纵五横”中,山东处于东部沿海“一纵”的中枢地带,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利于这两大区域经济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一体发展。

总体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包括9大核心区,分为主体区和核心区,其中主体区为沿海36个县市区的陆域及毗邻海域。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为9个集中集约用海区,分别是:丁字湾海上新城、潍坊海上新城、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每个集中集约用海区都是一个海洋或临海具体特色产业集聚区。初步测算,到2020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9大核心区总投资约1.4万亿元,集中集约利用海陆总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9大核心区可用海域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其中近岸陆地600平方公里,填海造地420平方公里,高涂用海180平方公里,相关联的开放式用海400平方公里,相当于在海上再造一个陆域大县,从而大大扩展山东省的发展空间,搭建[3][3][3]

3独具优势的海陆统筹新平台、承载人口和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除1个总体规划外,还有15个省直部门分别编制海洋能源、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发展、信息服务、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生态环保、对外开放、园区发展、交通运输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发展、土地开发利用、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专项、城镇体系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科技事业发展、卫生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等25个专项规划。

城镇规划

作为空间支撑基础,城镇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2009年10月26日,由山东省建设厅组织的一个研讨会在济南召开,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把脉新鲜出炉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在这份跨度直到2020年的规划蓝图中,半岛蓝色经济区内青岛、烟台等七大核心城市依据各自区位优势、区域产业布局等因素,确定了各自未来的发展方向。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南起日照市,北至滨州市,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七市以及临沂市莒南、淄博市高青、德州市乐陵、庆云四县市的全部行政范围。

2008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共有城镇467个,城镇化水平52.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城镇分布呈现胶东地区密集,两翼相对稀疏的空间特征。在这份规划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的发展目标被明确为:面向日韩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广大西部内陆腹地。其中,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被强化,成为蓝色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以三个城镇组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镇相结合,空间布局合理,城镇职能协调的沿海城镇带。

依据区域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现状等因素,经济区域内七大中心城市各自确定了未来主要发展方向和区域定位。到2020年作为龙头城市,青岛将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烟台将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全国重要的旅游度假胜地。威海将被打造成为中韩经济带的桥头堡。

日照将借助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鲁南城市带出海门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临海产业基地。[5]

潍坊的城市职能将重点倾斜海洋化工以及现代制造业。东营以石油化工为基础,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以及具有生态特色的中心城市。滨州则要成为鲁北地区机械制造、纺织、印染为主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工商中心。

经济规划

丁字湾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游艇产业、房地产产业、海洋高新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潍坊海上新城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房地产业、海上机场等。功能定位是海上新城。

海州湾重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巨大型港口、钢铁工业、石化工业、国际物流业。功能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门户、临海重化工业集聚区。

前岛机械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岸整治、湿地修复、机械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高科技产业。功能定位是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龙口湾海洋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临港化工业、能源产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以海洋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滨州海洋化工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化工业、海上风电产业、中小船舶制造业、物流业。功能定位是济南都市圈出海口、渤海湾南岸海洋化工产业集聚区。

董家口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精密仪器、海洋药物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7]

莱州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盐及盐化工业、海上风能产业。功能定位是海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东营石油产业集聚区

发展重点是我国最大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后方配套设施区、海洋石油产业、商务贸易业。功能定位是将东营城区东展,建设临海石油产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蓝色经济的战略性思考 篇3

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 总量持续上升。但总的来看, 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产业呈粗放型发展, 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十分明显。海洋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山东和上海, 2008年三地区总计占到全国海洋产值的53%以上。其次, 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 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电力、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最后, 不同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不均衡, 区域海洋经济的空间分布呈现较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

二、加速发展蓝色经济的必要性

蓝色经济事关国计民生。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和重要资源。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越来越依赖海洋。21世纪是海洋世纪, 逐鹿海洋, 竞争海洋, 深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大势所趋。海洋是维护经济发展的“蓝色大动脉”, 上升到国家层面, 是一个国家海洋发展的“蓝色战略”。发展海洋经济, 是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一, 我国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6% (按可比价计算) , 2006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958亿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广东、山东等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均超过3000亿元, 天津、海南等沿海省市的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1/3。海洋经济已跃升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 在海洋经济总量取得飞跃的同时, 海洋经济的结构和质量等方面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据国家海洋局2008年2月15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介绍, 200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4929亿元, 比上年增长了15.1%,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11%。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151万人, 比上年新增加就业岗位191万个。2月22日, 国务院批准并印发《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这是我国首次发布的海洋领域总体规划。将目光转向海洋经济, 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把海洋作为陆地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第二,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 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技术产业, 几乎都与海洋产业相关。海洋产业, 尤其是海洋高科技产业, 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日益凸显。

第三,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都是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 海洋产业的每一次发展总是伴随着现代科技进步和创新。当前,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带领下, 船舶科技发展不断取得突破。通过海洋科技创新,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 海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利用和其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一批新兴海洋产业迅速崛起, 部分新兴海洋产业逐步形成规模, 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 海洋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如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水产品深加工业、海盐精细加工业等。

第四,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改善民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 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益重要。培育以海洋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 有利于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 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速发展海洋经济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 发展蓝色经济。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保护海岛、海洋带和海洋生态环境,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

第一, 以更宽的视野调整发展思路。近年来, 我们深刻领悟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 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长三角率先发展的重大机遇, 放眼长三角、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以“更宽的视野”审视各地海洋。坚持“跳出海洋看海洋, 立足海洋求发展”, 借鉴国内外沿海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辩证分析各地的区位、资源、环境优势和现实劣势, 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海洋文化名城和海上花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在经历渔业经济为主、旅游经济为特色、工业化起步等发展阶段以后, 逐步把工作重点从“渔、港、景”调整为“港、景、渔”。

第二, 明确产业重点, 实施精品战略,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根据国务院相关文件, 我国海洋经济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旅游、海洋船舶、海盐及海洋化工、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和海洋生物医药等八大海洋产业。根据我国的海洋资源和环境优势、现实开发能力, 可以将海洋产业划分为先行性产业、主导性产业、骨干性产业、发展性产业和服务性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就是要依据各地区海洋的实际情况, 突出各个时期的海洋产业开发重点和开发时序。海洋油气综合开发业是海洋主导性产业。我国各海域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储藏量巨大, 开发潜力很大, 可以发展成为配套的工业体系, 建设大型的油气综合开发产业化基地。市场前景看好的油气综合开发业具有产业链长的特点, 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不仅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而且能够带动配套项目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推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升区域经济实力。要鼓励地方企业开发和国内外联合开发, 做大做强油气综合开发业, 这是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与此同时, 还要加快发展先行性产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 大力推动骨干产业———滨海砂矿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发展。

要创立我国海洋产业的品牌, 打造我国海洋产业的“航空母舰”, 将特色鲜明、潜力巨大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海洋油气综合开发的系列产品很多, 应重点突破创精品。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和环境独具特色, 要建立有品位的综合性强的能吸引大量国内外客源的旅游项目。各地海洋渔业要重点规划、重点建设暖水性水产苗种产业带和对虾、罗非鱼、鲍鱼、石斑鱼、珍珠等五大精品水产品生产基地, 着重在质量安全和环境监控整治、金融信贷业、信息网络业、科技教育业和经营管理业等产业环节加大开发研究力度, 创新特色鲜明的名牌水产品, 以开拓和占领国内外市场。

第三, 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化进程, 构建新的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着眼重点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区域率先发展, 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 经过不断调整完善, 提出了“二、三、一”产业发展思路。在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上, 要坚持“转型、发展、培育”,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和现代渔业等产业, 加快促进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第二产业方面应重点培育产业链, 加快产业集聚, 促进临港工业快速扩张提升, 促进船舶修造、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 大力提高船舶工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产业方面应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努力探索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第一产业方面应努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 做精做优传统特色渔农业, 积极发展休闲渔农业。

从我国海洋资源分布状况和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我国各地海洋可以建设四大海洋开发基地, 即渔业开发基地、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基地、油气综合开发基地、材料和医药等海洋综合开发基地。建立综合性的开发基地, 就是要实施“大企业进入, 大项目带动, 高科技支撑”战略, 走产业化道路, 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培植一批市场优势明显、品质特征突出的产品, 狠抓产品的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市场开拓, 从市场、流通、原料、加工、包装、运销、信息、金融、服务等全过程实行产业化经营和管理, 加快产业化进程, 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并通过大企业的带动作用, 把分散的个体生产活动拉入产业化的产业链之内, 促进产业升级, 形成产业群, 不断拓宽国际国内市场, 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和产业经济效益。

第四, 科学规划, 严格监管, 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海水养殖业和增殖业时, 首先应根据环境容量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加强管理, 严格控制养殖污染。通过渔业资源增殖保护、以热带水产品及环境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为核心形成监测网络的渔业环境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等三大体系的建设, 促进渔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油气综合开发业、海洋旅游业、滨海砂矿业、海水综合利用业和海洋药物加工业等海洋产业的开发和发展都应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监测、严格管理、以法治海等措施, 求得海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提高海洋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海洋环境监测预报能力和减灾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做好重大海洋污损事故的预警预报、应急处理和防灾减灾工作, 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站点布设和预报能力建设, 加大监视监测力度, 有效监控海洋环境污染状况。同时, 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海洋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力度, 积极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特别保护区建设。加强陆海联动治理海洋污染, 全面推进入海水系流域污染整治, 进一步加大对沿海重点行业、企业污染的整治力度。

第六, 加强领导, 建立省海洋经济发展协调组织。做大做强海洋优势产业, 构建海洋产业化体系, 创立海洋产业的品牌, 实现海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加强海洋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组织协调。海洋产业协调发展涉及到全省国土环境资源、建设、交通、科技、旅游、工业经济信息、地质矿产、食品医药、能源、水务、气象、安全生产等多个相关部门。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加速海洋经济协调有序发展, 应成立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协调组织。

第七, 深化海洋体制改革, 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机制。从我国情况看, 目前我国海洋管理部门的综合定位、编制机构、职能设置等多个方面已明显不能适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综合管理的需求, 因此应当着手研究海洋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问题, 使我国海洋经济和综合管理工作有较大的发展。

第八, 进一步关注渔区民生诉求,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海洋公共资源配置要更多地考虑到多数群体的利益诉求, 促进和谐渔区建设。要认真解决涉及渔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扎实推进征用海域滩涂补偿和困难渔民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养殖污染损失补偿机制, 明确事故认定、损失核定等责任及有关补偿标准与办法, 使渔民损失得到合理的补偿。参照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安置政策, 将被征用、占用水域的渔民纳入失地农民安置保障体系。

摘要:蓝色经济, 即海洋经济。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 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切入点, 是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文章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 深刻剖析了我国加速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阐述了加速发展蓝色经济的具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蓝色经济,结构调整,着力点,切入点,对策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和沿海地区综合开发[DB/OL].http://news.xin-huanet.com, 2011-04-01.

[2].晏维龙.启动蓝色经济引擎[N].人民日报, 2011-01-10.

[3].张传胜.立足打造亿吨大港促进海洋经济发展[N].南方日报, 2011-07-31.

福建省蓝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4

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的西侧, 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 福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其他东南沿海地区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 其中海洋经济发展的不足是影响福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011年以来, 随着国家将福建列为我国蓝色经济发展的第四个试点省份, 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也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所以, 开展福建省蓝色经济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福建省自身的区位条件出发, 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来促进福建蓝色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此, 本文将从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 从福建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对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进行战略研究。

1 福建省蓝色经济的发展概况

1.1 蓝色经济概述

蓝色经济, 又称海洋经济, 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 也是未来世界各国争先发展的高地。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 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例如海洋运输业、船舶工业、海洋渔业等等[1]。从蓝色经济的概念上可以看出, 与传统的“陆上”经济不同, 其在发展的方向、途径、效率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

一是与海洋关系密切。蓝色经济的本质是海洋经济, 蓝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海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基础[2]。与海洋关系的密切, 使得蓝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一个地区海洋区位条件的依赖较为突出, 一般而言, 蓝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多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例如西欧、日本。同时, 与海洋关系的密切, 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蓝色经济的发展区域, 使蓝色经济的发展更为集中。

二是发展潜力巨大。从目前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上来看, 陆地资源的开发已经接近极限, 但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占据着地球70%面积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将成为人类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因此, 从这一角度来看, 以海洋为核心的蓝色经济, 其发展潜力必然十分巨大, 加之现代国际贸易与地区贸易的主要途径皆为海洋运输, 蓝色经济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三是经济价值高。与“陆上”经济不同, 海洋经济的平均产值效率要明显高于陆上经济。以海洋能源开发为例, 海上石油开采已经让众多国家受益, 在东南亚地区, 文莱、马来西亚与越南经济的快速发展, 无不与海洋石油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文莱对于海洋油气开发的依赖最为突出, 其约占到文莱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66%和出口收入的93.6%, 是未来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基石 (1) 。同时, 海洋经济内的其他组成部分也都有着十分可观的经济价值, 具有很高的发展与开发潜力, 例如可燃冰、海参深加工等等。

1.2 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福建省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 发展蓝色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 随着发展思想的不断提高以及规划投入的日益加大, 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并在发展速度、结构成分、外向特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是发展速度快。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经济的发展水平得到了较快提升, 然而从蓝色经济的角度来看, 很长一段时间内, 福建蓝色经济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水平。但进入21世纪以来, 特别是2011年福建成为国家蓝色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之后, 这一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2006—2010年, 福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7%, 比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2011年,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419亿元;2012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达5220亿元, 占福建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6.5%, 海洋经济总规模居全国第五位[3]。

二是蓝色经济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优化, 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降低,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快速增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福建蓝色经济在发展中一直存在着第一、第三产业比重过高, 第二产业比重偏低的情况。但随着福建蓝色经济的不断发展, 这一情况正在逐渐发生改变。截至2011年, 福建海洋第二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例已从2006年的40.2%提高到44.3%[4]。以海洋工程开发、海洋运输、海洋生物技术等产业为核心的海洋第二产业正迅速崛起为福建蓝色经济发展的主力。

三是蓝色经济的外向性特点较为突出。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自始至终都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 通过吸引外资, 发展对外贸易来带动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福建蓝色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性特点。而在外向性的特点中, 海峡色彩最为突出, 作为中国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省份, 福建与台湾在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而这种优势也反映在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中, 大量的对台经济合作使得福建蓝色经济的两岸色彩不断加强。

2 福建省发展蓝色经济的影响因素

蓝色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涉及的产业类型十分多样, 涉及的资源投入也十分广泛。总体来看, 福建发展蓝色经济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2.1 有利条件

福建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 具有发展蓝色经济的一系列有利条件, 而这些有利条件既包括蓝色经济本身的内在发展优势, 也包括外在的政策影响等。

2.1.1 良好的区位条件

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中部, 台湾海峡西侧, 与台湾岛隔海相望, 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 比陆域面积大12.4%;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 居全国第二位;有大小海岛2215个, 也居全国第二位;同时拥有125个天然深水港湾、750多种鱼类资源 (2) 。紧邻海洋的地理位置使得福建具备了发展蓝色经济的基本条件, 丰富的海港、鱼类资源又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资源支持, 这就使得福建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成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此外, 对于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而言, 靠近台湾的地缘优势条件是其相对于我国其他沿海省份所具有的一个独特优势。台湾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 在蓝色经济的发展方面积累相当强的实力和经验, 通过与台湾地区在蓝色经济领域进行深度合作, 将有助于提高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力度与发展水平, 对福建蓝色经济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2 蓝色经济的内生发展潜力

对福建的蓝色经济而言, 其自身巨大的发展潜力本身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有利条件。蓝色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对福建来说更是如此, 在传统产业发展不足的情况下, 抓住蓝色经济发展的大潮对于福建地区发展, 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 国家和地方对于蓝色经济的需求十分强烈, 利用好身边的海洋资源, 通过发展海洋经济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就成为了福建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同时, 从现代蓝色经济的发展特点上来看, 其本身的发展空间十分广泛, 在生物制药、食品开发、贸易运输等领域都有着较为突出的优势, 广泛的发展空间赋予了蓝色经济较强的自生能力, 使其不需要过多的条件扶持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对于蓝色经济而言, 只要在外部条件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其就可以利用强大的自生能力获得较快的发展, 而不需要进行长期的、高强度的扶持。因此, 从蓝色经济的发展潜力与能力上来看, 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较为突出的有利条件。

2.1.3 政府政策支持

蓝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较强的自生性, 但优越的政策条件对于蓝色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2011年, 福建省成为我国发展蓝色经济第四个试点省份, 这就使福建从国家层面上获得了明确的发展定位, 也从外部条件上为蓝色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环境。具体到地方层面, 福建省也制订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来促进蓝色经济的发展, 分别从三大产业出发, 对蓝色农业、蓝色工业和蓝色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统筹。例如, 在蓝色服务业方面, 福建就提出建设海洋旅游基地的设想, 力图利用福建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来充分挖掘蓝色服务产业的发展空间。而在海洋经济的管理方面, 福建加大了相关机构的改革力度, 力图通过职能部门的改革提高福建蓝色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水平, 为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增添动力。

2.2 不利条件

虽然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内生有利条件和外部区位与政策条件, 但从福建自身的经济基础以及周边地区海洋经济的竞争环境上来看, 其还面临着较为突出的竞争压力和不利影响。

2.2.1 经济实力存在不足

福建省虽然地处我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但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却与邻近的浙江、广东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 福建地区生产总值为19702亿元, 而同期浙江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则为34606亿元, 广东省为57068亿元[5]。福建就仿佛是一个洼地镶嵌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区之间, 经济实力方面的不足将直接限制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

首先, 经济实力不足将直接限制福建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从交通情况上来看, 福建无论是在铁路、公路, 还是在航空、海运方面与先进地区都存在较大差距。以港口为例, 虽然福建具有建设海港的优越地理条件, 但已形成的大型海港只有厦门港与福州港, 且厦门港与福州港虽然都为亿吨大港, 但其总体的规模与海运能力仍有限。2012年, 厦门港完成吞吐量1.72亿吨, 而同期营口港的吞吐量则达到3.01073亿吨[6]。

其次, 经济实力的不足将直接影响到蓝色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支持能力。现代蓝色经济的发展由于开发的难度较大, 其所需的资本支持相对其他产业项目也较高。经济实力的不足, 将直接导致福建在支持蓝色经济的发展中, 在资金支持方面难以提供有效支撑, 而这又将使得福建省在推动蓝色经济的发展中增大对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的依赖, 使福建蓝色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降低, 一旦外部环境或金融环境发生变化, 将不得不去面对资金短缺的局面。

第三, 经济实力的不足会影响到蓝色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7]。蓝色经济是未来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其所包含的产业种类也十分丰富, 涵盖了三次产业的各个门类。虽然, 蓝色经济的发展主要面向的是海洋, 利用的是海洋资源来进行开发, 但其与其他产业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例如海洋渔业的发展就需要物流产业、商业、零售业等方面的支持。而经济实力的不足, 直接反映的是福建产业基础的不足, 这也将对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2.2.2 地区竞争压力巨大

蓝色经济是未来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主要沿海地区都在积极推进自身的蓝色经济发展。对福建而言, 其蓝色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面对国内临近沿海省份的竞争, 还要面对一些国际性的海洋利益竞争。从目前福建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上来看, 其与广东、浙江、山东等地相比并没有明显竞争优势, 且福建在地区经济实力和蓝色经济发展基础上还存在一定劣势。2011年, 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为8300亿元, 比上年增长16%, 而同期福建海洋生产总值仅为4419亿元, 二者相差近一倍 (3) 。

同时, 由于经济实力的不足, 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对外依赖性更强, 这就使得福建在蓝色经济的发展中所要面对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而这种竞争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蓝色经济相关产业项目的争夺上, 蓝色经济的发展在中国正处于上升期, 优秀项目的数量是有限的, 必然引起各地之间的相互争夺;二是对海洋资源的争夺上, 蓝色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海洋资源作支撑, 占有更多的海洋资源就意味着蓝色经济的发展更为雄厚, 因此, 各地区之间对于海洋资源, 特别是远海资源的争夺也势必加强。

2.2.3 海洋资源结构存在缺陷

从海洋资源的分布情况上来看, 福建的海洋资源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 即主要海区皆为近海海域, 海洋开发的纵深较小, 海洋资源偏重于海洋生物资源, 而海洋矿产与能源资源的储备较为不足。对比临近省区, 广东省在南海北部拥有大量的油气资源, 浙江省在东海地区也有一定的海洋油气资源储备。海洋资源结构的缺陷, 将导致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偏向于生物技术、物流运输、近海旅游等轻工产业或服务业领域, 而海洋能源开发, 是当前蓝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其投资的回报率远非其他开发项目可比, 缺少海洋能源的开发, 将直接限制福建蓝色经济的总体规模, 影响到福建蓝色经济的总体产值, 毕竟能源产业在当代产业门类中, 其产值规模处于较为突出的领先地位。

3 促进福建省蓝色经济发展的措施

3.1 完善整体规划, 布局蓝色经济发展空间

蓝色经济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在发展过程中, 特别是在前期准备时, 需要大量的资源投资, 而这就对整体规划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 对福建而言, 要逐步细化和完善蓝色经济的发展规划, 科学布局蓝色经济的发展空间[8]。要以国家建设蓝色经济试点省份的有利契机, 大力推进沿海蓝色经济区建设, 通过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扩展蓝色经济的影响范围和发展空间;要在福建沿海的中部地区, 建立福州、厦门以外的蓝色经济发展第三核, 从空间上平衡各地的发展需求;要以沿海地区为龙头, 逐渐在内陆地区扩展蓝色经济的发展空间, 沿海地区可以就近布局海洋资源的开发产业, 对于一些蓝色经济的边缘产业或工业产业, 可以适当的向内陆地区进行伸展, 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沿海地区的土地资源, 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福建内陆地区的发展。要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 合理规划产业分布, 使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能够得到协调发展。

3.2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拉动蓝色经济发展

由于福建省蓝色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实力以及发展经验等方面存在不足, 这就使得福建需要在蓝色经济的发展中,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借助外资力量来带动本地蓝色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层面给予的空间, 以蓝色经济的发展为主题, 面向海外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要加强对外推介, 积极扩大福建蓝色经济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吸引蓝色经济的投资者来到福建进行投资。要在吸引外资的过程中, 学习跨国企业发展中所积累的技术能力和发展经验, 提高福建蓝色产业发展的整体能力。要充分利用其业已建立的海峡经济区的平台优势, 将蓝色经济与海峡经济区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大力吸引台湾资本投身于福建蓝色经济的建设之中。要改革现有的招商引资管理体制, 增强相关部门的服务意识, 从软实力建设的角度, 增强福建蓝色经济的投资吸引力。要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外资的同时, 积极培育本地“蓝色企业”, 并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合作, 提升本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带动整个福建蓝色经济的健康发展。

3.3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蓝色海洋产业

蓝色经济的发展根本还要靠相关产业的崛起, 因此, 在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中, 要逐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 大力发展蓝色海洋产业[9]。要从政策层面对蓝色海洋产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支持力度, 在行政审批、税收以及土地供应等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特别是要在金融支持方面, 建立针对性的支持措施, 鼓励金融机构对蓝色产业进行融资支持。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利用龙头企业的发展来为整个产业打开突破口, 从而构建起福建相关蓝色产业的发展基础。要加强蓝色产业集群建设, 在蓝色产业发展之初, 就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未来发展进行长远规划, 使福建蓝色产业的发展能够形成规模化、集群化[10]。要加大蓝色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力度, 在物流、信息技术、工程建设等方面提升实力水平, 从外围为蓝色经济的发展建立较好的产业基础。要以市场经济为主导, 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 对现有的部分落后产业与落后产能进行淘汰, 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4 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足是限制福建蓝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道路、工业园区、城镇的约束作用最为突出。因此, 在福建蓝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要积极推进各地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发展的硬件设施出发, 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要加大福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完善陆路交通网络, 特别是在公路建设上要逐步完善地区高速公路网, 弥补福建在铁路建设上的不足。要以厦门、福州为南北两大龙头, 大力推进港口群的建设。积极布置中部出海海港, 打造中部地区的出海通道。积极推进园区与港口的联动建设, 用港口的建设来提高福建的海洋运输条件, 用海洋运输能力的提升来带动地区发展。要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平台, 推进蓝色经济产业区建设, 从产业用地的角度, 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土地资源, 并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完善道路网络、办公设施, 特别是蓝色经济专用型的临海设施等方面的配置。要以城市化带动蓝色复合型经济的发展, 通过加强城市建设, 建立起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和辐射影响的城市经济区, 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和需求支持。

4 结束语

蓝色经济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以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的蓝色经济, 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福建省作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 其发展蓝色经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近年来,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不断深入, 福建蓝色经济发展的一大牵动力已经形成。然而, 与周边地区相比, 福建的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紧紧把握着海洋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 积极发展蓝色经济, 对于福建经济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发展蓝色经济, 福建有着较好的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支持, 不过从经济实力、地区竞争以及海洋资源结构等影响因素来看, 福建发展蓝色经济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面临着较大挑战。为此, 福建省应从宏观角度出发, 完善整体规划, 布局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拉动蓝色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蓝色海洋产业;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并最终实现福建蓝色经济快速崛起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斌, 徐质斌.海洋经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可文.中国海洋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3.

[3]伍长南.福建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2, (01) :90-96.

[4]周秋麟, 周通.国外海洋经济研究进展[J].海洋经济, 2011, (01) :43-52.

[5]郑冬梅.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的陆海统筹战略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3, (01) :67-74.

[6]刘修德.立足优势科学谋划扎实推动福建海洋经济跨越发展[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1, 28 (04) :87-89.

[7]赵彬.抓住“试点”机遇推动福建海洋经济跨越发展[J].发展研究, 2011, (10) :68-71.

[8]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发展研究, 2011, (12) :27-30.

[9]孙吉亭, 赵玉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J].广东社会科学, 2011, (05) :41-47.

[10]曾丽娜.福建沿海地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探索[J].内江科技, 2009, 30 (03) :133-134.

蓝色战略经济区 篇5

作为海水养殖第四次产业化浪潮,带有标志性意义的鲆鲽类(俗称比目鱼)养殖产业,是一项以工厂化为起点的新兴海水养殖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并且在环渤海沿岸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特殊产业带和经济圈,为沿海“三农”经济的提升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2]。近年来,随着“工厂与网箱接力”、“陆海接力”和“北南轮养”等模式的相继出现和养殖良种的增多,促进了这一养殖模式向东南沿海迅速拓展。事实说明,它已经为中国的海水养鱼开拓了一条有形的工业化走廊,并为进一步朝高端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但是,正当全国以蓝色经济区为模板大举推进之时,在“海陆统筹”和“陆海联动”[3,4]思路的指导下,大批能源、交通、旅游及临港工业不断向岸带聚集,这对于以岸带为依托的海水养殖业,尤其鱼类养殖在空间的利用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因此,今后的海水养鱼(包括其他海水养殖)要想在沿岸带长期、稳定地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彻底革新产业模式,转变生产和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工厂化基础较好、技术较成熟的鲆鲽类产业,加快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化转移,并争取做好由“一产”向“二产”转变的先锋样板,才有可能引导岸带上的其他养殖业,以创新姿态走出发展空间不足的困境。

新世纪以来的10年间,对于海水鱼类养殖来说出现过几次有利于产业变革的大小机遇,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把山东半岛打造成蓝色经济区”的号召[5]。这一口号经过2年精心规划,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月),这对于养殖空间处于严峻挑战地位的鲆鲽类养殖业来说,在充满忧虑的同时也获得了向工业化创新发展的良机[6],令业界人士为之振奋。

为此,产学研各界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将工业化养鱼项目推进到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规划之中,同时紧紧抓住产业转型良机,乘势而上,全线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体制与机制,努力增加蓝色产业的资金和科技投入;从技术层面上则以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加快了技术转型提升步伐,建树典型示范样板,全力推进水产养殖业由低端模式向高端模式转变[7,8]。

2 工业化养殖的思路和战略目标

“工业化养殖”的理念,可以概括为集工程化、工厂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于一体,融合了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共同构建完成的一种现代化高端养殖模式。“工业化养殖”与“工厂化养殖”不只是一字之差的问题,而是在内涵上有着巨大差异的两个词汇,尤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之时,无论从理念到内涵上都会显现出廻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工业化养殖对资源消耗、工程构造与人文社会需求均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深层次的衡量标准。工业化养殖的总体思路,旨在推动产业向高端方向持续发展[9,10,11],所以不仅要求引进新技术,同时要求生产者必须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人文社会等学科深深融入到产业运行之中,也就是说要求软、硬件密切结合,以便取得更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所以当今产学研各界的战略目标,当以工业化理念为指导,借助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有关政策的支持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支撑,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和优质高效的低碳型(低能耗、低排放及低污染)养殖;充分发挥鲆鲽类养殖已有优势,树立高端产业的典型样板,在主产区进行示范推广,并在中国沿海广泛构筑起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大类型的工业化养殖大产业[8,12];紧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研发和引进高新技术,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和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在沿岸带、浅海区和深水区构筑起符合国情的、具有高科技内涵的鲆鲽类工业化养殖产业群和产业带。

1)循环水工厂化、专用网箱和循环水池塘是工业化养殖需要建树的几种基本形态。陆基工业化养殖,除要彻底改变原有工厂化的全部装备、技术和管理内容外,还需要大力向其他工业学习共有的、规范化的和深层次的系列软件与硬件管理方法[13]。

2)在建的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装备,应针对中国国情与布局,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分2步走。即第一步首先达到半循环模式,第二步再提升为全循环模式,以利于装备的逐步升级和系统的不断优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实力进行务实投资、人才培训和逐步提升营运管理水平。

3)依靠高新科技改造传统产业。首先要通过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建立“研究、集成、组装、配套”的研发体制与机制,整合工业化养殖系统,直至达到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模型,最终达到一品一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这是当代走高新技术研发道路的必然选择,无疑对于引领整个海水养殖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稳定发展也十分有利。

4)确立主养品种是实施鱼类工业化养殖的核心。以往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工厂化养殖,在苗种选育、营养饲料、病害防控、养成工艺和循环水管理流程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故对其他养殖品种实施产业转型之时,均可以此为样板,按照各自的生理、生态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建立起不同品种的特定技术工艺、相关联的管理规范和生产运行程序。

5)全面推动中国的循环水工业化养殖,要有产学研的密切配合和支持。学界应从技术研发上做到多学科交叉融合,发挥多学科(包括自然、工程和人文社会)联动功能的优势,才有可能使高端产业获得良好的营运效果。

3 构建鲆鲽类工业化养殖的路径与方法

3.1 基本构想

中国的鲆鲽类工厂化开放式流水养殖模式(初级)经历了近20年的商业化运作,已经达到相当大的产业化规模,产量居世界首位,其生产流程和产品市场营销也已取得了比较稳定的运行效果。但是,产业在节能减排和优质高效的培植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蓝色经济区战略,倡导产业向三节(节能、节地和节水)及三高(高端、高质和高效)方向发展,加快技术转型、提升,促进有工业化理念全循环养殖模式的展示已是当务之急。故当前必须十分重视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2条路径的研究、集成、组装、配套工作,全面推进陆基工厂、循环水池塘和海基网箱3种工业化形态的“四化养殖”(图1)技术,并且建立起具有高展示度的新型样板工程[14,15];进而对全国沿海的鲆鲽类养殖主产区进行宏观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大产业转型与提升方案,以使整个鲆鲽类养殖产业能够在中国沿海早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运行时代[14,16]。

3.2 构建方案

1)陆基型集约化全循环水养殖模式,被认为是当今鲆鲽类走工业化养殖道路最有希望通过的路径和达到的目标。它具有先进的装备、可控的环境、合理的养殖密度、日常管理规范、完全可以采用机械化或智能化操作、产品质量安全可控、收获容易、可以均衡上市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等特点。为此,目前比较合理的运作路线应该首先立足于扩大初级模式(开放式)的转型提升,进而开辟和普及半循环模式,最后根据企业自身实力上升为高端的全循环模式(图2和图3)。

2)中国现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兴海”发展时期,大力发展海基型牧业化养殖模式非常重要。走生态型牧业化养殖道路,需要区域统筹重点发展内湾和近海的生态型增养殖业,大力放流增殖鱼虾贝藻类,将大网箱养殖从内湾推向深海,使之开辟成为当代新型的海上高科技养殖工业。为此,应当尽早培植一批包括人工鱼礁区的放流增殖、鲆鲽类专用网箱养殖等低碳型的海基养殖产业,并进行示范推广。这对于海水鱼类生态型养殖而言,无疑又开辟一条重要的海上工业化发展之路,它与岸带上的集约化养殖珠联璧合,共同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共同构建一种极具特色的、海陆联动的海水养殖大产业。

3.3 科技支撑

当前,对于海基主产业最紧迫的任务是解决大型养殖网箱在高海况条件下配套装备的抗性与稳定性问题,以及防灾减灾远程智能化管理的技术问题;陆基主产业则要求实现全封闭式工厂化养殖系统的国产化,配套装备的模块化,建立专门人才培训基地以及国产化系统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对于循环系统的在线监测和自动控制、环境和养殖产品质量检测、地理标识与追溯体制的建立和深加工产品的品牌建设等方面,也应与全循环系统一起联合立项研究,尤其将物联网引入产业链全线运作,则可达到系统运行的最佳效果;对养殖生物与生物技术方面,包括新品种选育、高效专用配合饲料、疫苗的研制与应用、流行病调查与防控,以及养殖鱼类在系统中的生理、生态、行为学特征、福利状况、能源物质的分配与代谢、养殖密度与生长潜力等基础学科,今后都期望得到强有力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3.4 政策支持

推动鲆鲽类工业化养殖,期待国家与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法规,如推进节能减排全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的奖励政策,岸带、深水区的开发利用政策,物种与环境保护政策,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放流增殖和海洋牧场化的鼓励政策等。此外,还希望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与海基、陆基养殖模式升级有关的基础性研究,如支持开展防灾减灾高新技术、远程控制系统、机器人作业等高端技术的研发政策,以及开辟水产养殖保险业务等政策。与此同时,还应当鼓励地方龙头企业成立区域性渔业协会或工厂化养鱼专业合作社等民间合作组织,以提高业界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中的协调与自律自管作用。

4 结语

当前,中国的海水养殖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时期,面对产业经受空间、模式、品种、饲料和病害等多重压力,整体技术亟需转型提升,倡导走“三节”、“三高”的工业化养殖道路已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鲆鲽类工厂化养殖作为中国北方沿海鱼类高端养殖产业开发的先锋,走过来的20年风雨历程充分说明,它是一个极富品种特色、产业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养殖业,首先由它探索并走过了一条高起点、飞跃式发展的道路,使之迅速成长为一项世界第一、深受国内外注目的新兴产业,而今又成为首个由“一产”向“二产”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而更受到业界的关注。现在,鲆鲽类养殖产业在进行自我技术优化、提升的同时,也在为多种鱼类以及其他海水养殖品种走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借鉴。近10多年来,中国的海水养殖界在鲆鲽类养殖样板的影响下,已从观念到行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回顾10多年前,倡导循环水养鱼响应者甚少,而今各地业界需求强烈,甚至主动开通各种渠道,积极争取获得相关技术或项目的支持。近年在中国北方沿海的主产区,每年都有许多国产化、高水平的循环水养鱼工厂拔地而起,展现出来的一系列成果充分说明,工业化养殖完全符合沿海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旋律,并且是引导其他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工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7,12,17]。

蓝色战略经济区 篇6

非常高兴来到美丽的草原城市呼和浩特, 参加第十六次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议, 与41个环渤海市长联席会成员城市的市长欢聚一堂, 共同研究、探讨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方式、新举措。在此, 我代表青岛市委、市政府向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呼和浩特市政府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

青岛是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发起成员之一。27年来, 我们始终是区域合作的积极参与者、推动者始终坚持参加各类会议, 落实达成的各项共识, 加强与各成员城市的交流合作, 在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旅游会展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到目前, 我市与天津、济南、沈阳、大连等城市的相互投资已达100亿元。海尔集团的海尔天津工业园、海尔沈阳工业园已开工建设。青啤集团先后在太原、石家庄等诸多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成员市的投资项目已投产运营。

青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总面积11282平方公里, 2012年末户籍总人口769.6万人 (常住人口886.9万人) , 其中市区面积3293平方公里, 户籍人口361.2万人。改革开放以来, 先后被国家列为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逐步形成了开放、港口、品牌、旅游、海洋科技、奥帆的城市特色。

作为开放城市, 青岛拥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和两个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园区。外资企业超过1万家, 与世界21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与61个国外城市缔结友城关系。去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超过700亿美元、400亿美元。

作为港口城市, 青岛港始建于1892年, 现有万吨级以上泊位70个, 建有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泊位。港口吞吐量达到4.1亿吨, 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450万标准箱。正在建设的董家口港是国内最大的单体港区, 建成后相当于再造一个青岛港。青岛空港旅客吞吐量达到1260万人次, 航空货邮吞吐量达到17.2万吨。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城市, 中美、中韩海底光缆均在青岛登陆, 是国家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作为品牌城市, 青岛孕育了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青岛啤酒位居世界啤酒厂商前十强, 海尔是中国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信集团是国内唯一拥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自主研发的高速动车组占国内运行动车组的40%以上。

作为旅游城市, 青岛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拥有崂山风景名胜区等国家级景区。每年举办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国际帆船周等100多个展会。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突破5500万、120万人次, 旅游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作为海洋科研城市, 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占全国30%的海洋科研机构, 集聚着全国40%的高层次海洋科研人员和海洋领域院士, 承担着50%的国家重点海洋科研项目。中国五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 (鱼、虾、贝、藻、参) 均起源于青岛, 水产品加工出口占全国的10%, 连续近20年居中国城市首位。

作为奥帆城市, 2008年, 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帆船赛和残奥帆赛。近几年, 成功承办沃尔沃、克利伯等诸多国际高端帆船赛事活动, 成为亚洲地区引入国际帆船赛事最多的城市, 正在打造中国的“帆船之都”。

2012年, 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国家战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加快推进等新机遇, 市政府按照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 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 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 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 推进各项工作加速提升创新增效落实, 努力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全市生产总值达到7302.1亿元, 增长10.6%,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3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0.2亿元, 增长18.4%;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2145元、13990元, 增长12.5%和13.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9%;进出口总额增长4.2%。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2013年, 我们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 坚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稳中求进, 开拓创新, 加快突破。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0.5%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实现上述目标, 我市将在几个主要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加快实施蓝色引领战略, 着力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二是加快实施全域统筹战略,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不断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四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五是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六是推进依法行政, 树立为民务实清廉新形象。我们将举全市之力, 努力工作, 借加快实施蓝色引领战略机遇, 力争5年内在经济规模上再造一个新青岛。

各位市长、同志们, 随着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布局了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战略, 仅从环渤海区域看, 天津滨海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 沈阳成为第8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国家战略覆盖了环渤海的多数城市。如何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战略, 放大政策效应, 加强投资合作, 推动更多的共同受益项目, 已经成为我们必须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 我市对今后进一步开展好环渤海区域合作工作提几点建议与大家交流:

一是共享国家战略, 增创区域优势方面。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环渤海区域其他城市国家战略内涵, 探讨政策嫁接、复制的可行性。例如在海洋科研创新上, 我们应充分发挥环渤海区域城市海洋科研优势, 走出一条联合突破更多的海洋核心技术, 转化更多科研成果的路子。在海洋产业上, 要加强海洋船舶与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领域分工协作, 实现优势互补。在海洋生态环境上, 探求共同建设海洋环境监测体系, 共建蓝色生态文明。同时, 要在邮轮游艇、滨海旅游等领域加强合作, 共同构建环渤海旅游圈。

二是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机遇, 扩大与省内相关城市全方位的经济合作。2011年, 国家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所涉及到的山东日照、青岛、潍坊、烟台、威海、滨州和东营七市, 均为环渤海市长联席会的成员城市。我们要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大的合作框架下, 努力开展好与省内兄弟城市的经济合作。截止到2012年底, 我市先后与山东省内日照、潍坊、德州、济宁、临沂、烟台、威海和东营八个城市相互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

如何与这些兄弟城市共同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蓝色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聚集区, 带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入发展快车道。这是省委、省政府对青岛市寄予的希望和要求。作为环渤海区域合作特派员单位, 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工作, 在区域经济合作上下大力气、做大文章, 要用区域经济合作的成果, 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添砖加瓦。做好这项工作, 除我们自身努力外, 还希望得到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工作上的指导。

三是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工作中, 还要加大民营企业对外的合作与交流。党的十八大后, 国家已在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向民营资本开放。民营企业这些年的蓬勃发展, 在每个城市发展的经济成分中均已占据了重要的比例, 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应该从政府的层面上加大区域间民营企业合作的扶持、协调力度。到目前, 在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组织之下, 已经成立了17个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在成员城市企业之间经济交流和合作中已经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市提请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是否考虑在适宜的条件下, 成立“环渤海区域城市民营企业合作联盟”, 以此推动民营企业在环渤海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快速发展。

各位市长、同志们, 环渤海地区各城市间的互补性很强, 合作领域广泛, 合作潜力巨大。青岛的发展必将为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开放增添新的活力。同时, 青岛的发展也离不开环渤海地区兄弟城市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齐心协力, 携手共进, 以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为平台, 积极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进环渤海区域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

注释

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发展分析 篇7

一、发展蓝色经济的重要性分析

(一) 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随着我国能源资源的逐渐匮乏, 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能够有效提升海洋资源的开发效率和开发速度, 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 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目前, 海洋探查结果表明,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核资源等多种能源物质的储量非常丰富,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些能源物质的有效开采和应用, 能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能源短缺现状, 加快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 避免能源危机的发生。

(二) 有利于新型资源的发现和发展

海洋中蕴藏着数目可观的物质资源, 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 能够有效提升新型资源的发现和发展, 为国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解决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问题的巨大矛盾。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 不可避免的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 导致人类生存空间的不断缩小, 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蓝色经济的合理发展, 有效加快了新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带动了一批新型产业的兴起和壮大, 如海洋药物工程、深海基因工程、海水淡化工程, 为相关产品的加工和生产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海洋资源的发展和利用, 预示着海洋世纪即将到来。

(三) 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能够提供丰厚的经济利润, 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速度, 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不断恶化, 以及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逐渐低迷, 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 加强经济结构调整, 是确保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蓝色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能够有效的提升蓝色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中的比重和地位, 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 提高我国经济实力,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 蓝色经济的开发和发展, 促进了我国海洋劳动就业队伍的扩大,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劳动就业问题, 对我国社会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蓝色经济区的相关发展建议

蓝色经济区, 就是基于经济、科技、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态等相关因素所建立的蓝色经济发展体系, 能够确保区域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 缩短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 促进我国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蓝色经济区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区域空间和创新域, 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体系, 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 规范产业布局, 从而实现海洋产业的持续发展。目前, 我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在建设过程中, 良好的发展现状, 保证了我国蓝色经济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 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

发展蓝色经济, 首先要根据区位优势, 加强对蓝色经济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 加强产业带的建立, 激发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 集合地区经济优势, 促进蓝色经济区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进行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交通等相关重要因素, 使产业布局同企业发展相结合, 调整产业布局结构, 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 提出特色经济, 打造发展支柱

蓝色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 必须要重视特色经济的发展, 落实蓝色经济区主导产业, 打造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支持蓝色经济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持, 也就无法发挥经济优势, 会影响到蓝色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 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特色经济的发掘和定位, 集中力量重点培养, 打造发展支柱, 提高蓝色经济区域发展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确保蓝色经济区经济效益的稳定提升。

(三) 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和建设, 必须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工作, 整合人力资源, 加强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实现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工作, 同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保证人才的培养和供应, 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动力;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工作, 及时了解先进的技术信息, 帮助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了解和掌握, 对于我国蓝色经济区建设和蓝色经济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

蓝色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加强蓝色经济的发展和应用, 能够有效调整我国经济结构, 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支持, 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落实。目前, 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形势较好, 在此基础上, 必须要做好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 发展特色经济, 加强人才培养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 以实现我国蓝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姜旭朝, 张继华, 林强.蓝色经济研究动态[J].山东社会科学, 2010 (1) .

蓝色战略经济区 篇8

一、高端海洋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发展高端产业,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高端”。我们认为,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产业链条上游,掌握核心技术、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大、耗能低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它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构成蓝色经济区的隆起带和主力军。

高端海洋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产业发展以先进、尖端、高新科学技术为动力,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如荣成达因海洋生物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伊可新牌海洋生物药品,牢牢占据了市场制高点,连续多年畅销不衰。

二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处在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海洋增殖业,在实现较高收入的同时,有效改善了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三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对海洋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知名度高,市场售价高,投入产出比高,效益是其他产业的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如好当家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其海洋产品荣获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称号,虽然售价较高,但市场占有率一直稳步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环保型的产业。高端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不破坏海洋环境,而且有效改善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近几年,鸿洋神利用生物技术从鱼粉废水中制取海鲜调味品,既填补了市场空白,又减少了鱼粉加工废水排放,解决了鱼粉行业废水污染问题。

五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社会贡献率高,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群众增收的产业。高端海洋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创造收入多,在带动群众致富和地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一个海洋核电项目可以形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产值,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六是高端海洋产业具有明显的阶段特点。高端的含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一个阶段的高端只能作为冲向下一阶段高端的起点。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海水养殖属于高端产业的领域,但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让位于水产加工,现在海洋生物、船舶制造、临港物流、海洋新能源等又成为高端产业的主要领域。

二、威海市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思路和方向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海洋产业基础优势,挖掘环境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优势,争创先行领军优势,认准高端,抢占高端,推进高端海洋产业集群,把威海打造成高端海洋产业密集区、示范区,打造特色鲜明、蓝色特征显著的新型海洋经济板块。重点打造五大高端产业区。

(一)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打造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区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摒弃粗放生产模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海洋渔业。主要建设两大基地:

一是海水增养殖基地。强化健康、生态和高效理念,建设优势海水养殖产业区,实现持续高产高效。一是良种化。健全原良种场网络,建立引育种基地,利用细胞工程、遗传改良等技术,抓好原种、良种引进和本地种提纯复壮、杂交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和抗逆的新品种。2012年,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分别达到5家和12家以上,骨干增养殖品种种质换代周期缩短到6年以内;二是健康化。完善各品种养殖环境、苗种、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等各个环节的标准,提高养殖病害和疫情预测及防控能力,推广使用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生态制剂,推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生产。2012年,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占养殖总面积的60%以上;三是生态化。把握养殖水域滩涂环境属性、养殖容量、养殖品种生物学特性以及养殖品种的种际关系,由可养则养转变为适养则养,做到养殖品种、模式与养殖水域滩涂环境属性相适应,养殖规模、密度与水域滩涂养殖容量相适应,养殖品种间相适应。科学利用养殖水层和养殖品种间互利共生关系,实行混养、轮养、间养和立体养殖。利用人工手段,开展渔业资源修复,建设人工鱼礁,移植增殖海藻,培育海底森林,放流增殖鱼类、贝类、棘皮类等优质品种,形成高效的海洋生态牧场。年增殖放流各类渔业苗种4亿单位以上,海底增养殖以年均5万亩的速度递增,2012年超过50万亩;四是名优化。在坚持健康、生态的前提下,选用名优高效品种,实施筏式养鲍对牡蛎等双壳贝类、池养海参对其他品种的种间替代,筏式养殖扇贝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的种内替代,网箱养鱼对贝类、筏养藻类的模式替代等。

二是大洋渔业基地。一方面,实施减船压产,降低近海捕捞能力和强度,科学评估气候环境等因素对生物资源量及其再生能力的影响,掌握资源动态,逐步推行近海捕捞限额配额制度,实现捕捞资源与捕捞强度的平衡。另一方面,发挥远洋渔业基础好的优势,加快开发国际资源,建立一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远洋捕捞船队。一是以公海大洋性作业作为重点,适度发展过洋性作业,形成以大洋性作业为主体,以过洋性作业为补充的大洋化作业格局。二是购置马力大、吨位大、仓储大的新型远洋渔船,尤其是3000吨-7000吨级的大型超低温金枪鱼钓船、鱿鱼钓船、金枪鱼围网船等,配备先进的资源保护型渔具、渔法和电子信息、遥感探鱼等现代化装备,加快作业渔船现代化。三是在拖网、鱿鱼钓、金枪鱼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竹荚鱼拖网、秋刀鱼舷提网和金枪鱼围网作业,各种作业方式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加快捕捞方式多样化。四是加快渔港建设,完善靠泊、装卸、补给、养护等后勤保障体系,发展海上加工、收购运输等远洋辅助船,逐步在海外建立加工厂和配套基地,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加快生产经营基地化。远洋捕捞产值占捕捞产值的比重以年均1%的速度递增,到2012年达到16%以上。

(二)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打造海洋加工制造聚集区

利用资源、龙头和基地的有利条件,发挥加工制造的优势,积极实施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使海洋加工制造成为高端海洋产业的主体。

一是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海参、海带、低值鱼为主要原料,发展海洋“三品”加工业。以好当家、泰祥、寻山、俚岛、石岛、宇王、鑫发、泓达等企业为龙头,发展以冷冻调理食品、海带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为主导的海洋食品;以达因海洋生物等企业为龙头,以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重点,发展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类、抗菌抗病毒、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海洋药品;以好当家、寻山、鸿洋神、格瑞安、清华紫光等企业为龙头,发展DHA、EPA系列鱼油软胶囊、岩藻多糖、海参多糖、海参肽、海参补液等海洋保健品。2012年,海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超过80%,过亿元加工企业超过3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超过8家。

二是船舶建造基地。以黄海、俚岛、西霞口、荣喜、大鱼岛、西港、乳山船厂等为龙头,巩固大洋型鱿鱼钓、大洋型金枪鱼钓、玻璃钢冷海水金枪鱼钓、超低温冷藏、海上加工等远洋渔业辅助船舶,巩固渔船制造基地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立足国际前沿,加快技术改造,开发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节能型、新材料技术,努力实现高端船舶多元化。集中优势,错位开发10万吨级以下各类海洋运输船舶、海洋工程船舶、游艇、特殊船舶、海洋平台、船舶配套设备、船段加工、钢结构等产品,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船舶建造基地。

(三)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打造海洋服务增值区

强化服务业地位,以三产提升一产、二产,提高海洋产业附加值,增加海洋产业活力。

一是滨海旅游休闲基地。充分利用渔业设备、渔村空间、渔业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围绕垂钓、赶海、潜捕、洗海澡、吃海鲜、赏海景、洞察渔家习俗、体味渔人豪情,整合休闲渔业资源,提升休闲渔业档次,扩大休闲渔业规模,将休闲渔业项目点串联进千里海岸线,与风景名胜、历史遗迹及山海岛泉融为整体,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同时,发挥渔业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做好闻涛度假村、成山头景区、赤山景区等大项目的建设,推进旅游产业整体上档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历史流传、社会变迁、文化遗址、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旅游资源,增强旅游的文化厚重感。围绕立足特色优势,坚持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与周边接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入国内发达旅游经济圈和东北亚特色旅游文化圈。

二是临港物流基地。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档次,抓好石岛和远遥两个批发市场的建设,健全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引进国际一流的营销模式,打造与渔业大市、渔业经济强市地位相匹配的水产品流通贸易体系,确立东北亚水产品集散中心地位。同时,围绕全市港口发展规划,加强龙眼港、石岛港、好当家等港口建设,加强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完善港口设施,更新装卸装备,实现港口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和专业化,在综合运输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船舶向大型、专用、能耗低方向发展,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积极发展国际远洋运输,开辟新的集装箱航线,发展海上旅行旅游运输,开通环渤海湾旅游运输航线,开辟威海至周边地区海上旅游运输航线。

(四)推进产品市场高端化,打造海洋知名品牌汇集区

重点打造三大品牌群体,最终达到地域、产品、企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良好格局。地理标志品牌群体。充分挖掘由优越的海域环境、显著的气候特征、特殊的人文因素孕育的优势,抓好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地理标志商标认定及市场推介工作,把海带打造成与挪威三文鱼、法国牡蛎齐名的世界级品牌,把海参、鲍鱼、牡蛎、海胆、鲆鲽鱼、双壳贝类等优势特色水产品打造成国家级品牌,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产品品牌群体。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抢占高端市场,打造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海洋新材料、船舶等高档产品和旅游、物流等高档服务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企业品牌群体。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培植好当家、泰祥、宇王、俚岛、西港等一批产品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植为区域产业巨头,提升国内外市场知名度。

(五)推进海洋管理高端化,打造海洋生态环境示范区

严格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制定完善海洋规划区划,推进海域资源的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集约使用海域资源,严格控制填海、围海项目,发挥海域、海岸自然资源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实施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科学、有序、有度、有偿开发利用海洋。认真贯彻《威海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搞好污染区域防治,严格执行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放制度,实现海区污染防治与沿海陆域环境整治相结合。推广“721工程”等科学养殖方式,提高船舶等海上防污设备的配备率,控制海上污染源排放。大力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实施渔船节能改造工程,推广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性渔业。在搞好文登海洋生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成山头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刘公岛、小石岛、苏山岛、花斑彩石、汇岛等一批新的海洋与渔业生态保护区。

三、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加强对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加强规划保障。坚持规划先行,在省、市总体规划框架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制定科学的高端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实施海域使用规划和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以规划引导高端海洋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在税收、财政、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支持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检测等体系。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增加高端海洋产业信贷投放,推进海洋企业上市,促进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科技保障。落实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签订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教育机构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尽快成立传专门的海洋与渔业研究机构,增强技术研究、集成力量,加快培养高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上一篇:父亲的大学梦论文下一篇:劳动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