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2024-11-29

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通用6篇)

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篇1

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2010-5-6 9:34:49

市发改委副主任、蓝区办主任韩明秀

(2010年4月26日)

市人大常委会:

我受市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汇报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蓝色经济区提出的战略背景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国家快速布局东部沿海相关区域的国家级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沿海已初步形成了“三大五小”(“三大”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五小”指辽宁沿海经济区、山东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海经济区)的经济区整体布局。站在全国看山东,特别是山东半岛,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突出。但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国家层面整体战略支撑和扶持,使我们在发展层次、产业特色和发展潜力等方面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10月,总书记在东营视察时又提出要“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胡总书记关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构思,为山东半岛加速发展提出了新思路,确立了新定位,指明了新方向。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密集召开了高规格相关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及时出台了《关于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意见》和《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了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简称“两区”)建设规划编制等各方面工作。威海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三市一区全部临海,在区位、生态、开放和产业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深蓝区”。以蓝色经济和高端产业为依托,加快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将促进威海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再上新水平,再创新优势。

二、蓝色经济区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海洋经济在我国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从全国看,“十五”期间,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比“九五”翻了一番,2005年达到1.7万亿元,2008年达到2.9万亿元。从我市看,海洋是威海最大的比较优势。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管辖海域1万多平方公里,沿海分布114个岛屿,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海洋经济基础雄厚,2009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9.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蓝色经济”依托于海洋经济,但又超越了传统的海洋经济范畴。所谓“蓝色经济”,就是以陆地经济为基础依托、以海洋经济为主体成分、以高新技术为主要开发手段、以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为鲜明特征的一系列社会物质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总和。“蓝色经济区”是以蓝色经济发展为主体的经济功能区,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我市在《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海洋资

源与陆地资源统筹、海洋产业与关联产业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行全域生态保护,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构筑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素质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经济体系”。

三、威海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的编修过程和主要内容

2009年7月13日和7月31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按照省规划编制会议的要求,市政府确定编制1个总体规划、16个专项规划和7个区域规划。市发改委、市蓝区办牵头多方征求意见,几易其稿,于10月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11月9日和11月19日,先后召开了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总体规划。12月15日,总体规划印发实施。规划共分九章,三十六节,近四万余字。主要内容是:确立了“四个战略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城市),在“一线两区四带”(千公里海岸线;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临港物流产业带、临海现代制造业带和海洋渔业产业带)的总体布局中,建设以四大领域(海洋、临海、涉海和海洋战略性产业)为主体的高端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船舶修造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现代石化基地),倾力打造以十大园区为新增长点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努力把威海建设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深蓝区”。

目前,各专项规划和三市四区的区域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下一步,市蓝区办将把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总规一起汇编成册,形成完整、系统的蓝色经济区规划体系。

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要工作情况

去年4月胡总书记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指示后,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区”建设,以“四新”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为支撑,全力打造“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和“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海洋渔业仍是区域经济基础性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实现大渔业增加值240亿元,占全市GDP的12-13%左右。一是突出发展名优养殖。不断更新品种,加快发展以海参、鲍鱼、对虾、鲆鲽鱼为主的海珍品养殖,进一步发展海上牧场。2009年水产养殖面积52452公顷,建设了双岛海珍品生态养殖基地、扇贝健康养殖基地、五垒岛湾造礁养参示范园区等标准化基地。二是大力发展远洋捕捞。紧紧抓住国家优化调整海洋捕捞结构,扶持远洋渔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大力拓展远洋渔业。2009年实现海洋捕捞水产品产量84.7万吨,产值68.5亿元。三是加快发展海洋“三品”加工。依托好当家、寻山、鸿洋神、泰祥、宇王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精深加工,拉长、延伸产业链,提升加工产品附加值。2009年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40多家,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和20家。海产品生产加工产值429.5亿元,同比增长8%。

(二)船舶制造业实现逆势强劲增长。2009年,我市高度重视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十大船企的建设,全市整船制造能力达到20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5%;实现造船完工量91.3万载重吨,占全省的60%以上,同比增长75%;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利税10.5亿元、利润8.5亿元,分别增长30%、15%和15%,其中出口8.5亿美元,同比增长29%。

(三)现代化港口物流网络不断完善。一是港口规模不断扩大。威海新港三、四期工程2009年完成投资1.5亿元,现已全部完工,正陆续投入使用。乳山港扩建2009年投资1.5亿元,年底将建成两个2万吨级码头,年吞吐量可达180万吨。二是积极开辟航线和客货市场。截止2009年底,全市港口共开通了18条国际航线、每周31个航班,其中到韩国客滚航线5条、每周15个航班(全省共8条,全国共11条)。三是加快物流载体建设。重点推进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威海港国际物流中心、石岛新港物流集配中心等项目,大力扶持壮大第三方物流。2009年,全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4118.4万吨,增长11.3%,港口旅客发送人数146万人,增长15.2%;集装箱吞吐量62.13万标箱,增长3%。

(四)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依托千公里海岸线,充分发挥生态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宗教文化资源优势,加大开发力度,加强宣传推介,积极做大做强旅游业。2009年,我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8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88.6亿元,分别增长15.9%和18.7%。国外游客32万多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6亿美元。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风电,2009年已并网发电的装机容量超过13万千瓦,风电最高发电量可达全市用电负荷的10%,新核准风电装机容量34万千瓦。规划装机120万千瓦的中海油海上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展开。核电,重点推进规划容量1000万千瓦、总投资1500亿元的石岛湾核电站项目。其中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一期20万千瓦工程已经开始前期施工,争取2013年建成投产。水电,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20多个专题报告已基本通过评审,争取2010-2012年获国家核准并开工建设。其他新能源,积极筹划和推进适当规模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重点抓好三角集团、蓝星玻璃、文登南海三个列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的光伏发电项目。

(六)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全市十大高端产业园区总投资587.8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8个、过10亿元的16个、过30亿元的7个、过50亿元的2个。完成投资115.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4%。主导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4.5亿元。

2009年,全市新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7.8亿元,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三分之一。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2.8亿元,约占高新技术产业的30%,分别实现利税、利润34.3亿元、21.6亿元,同比增长31.3%和80.2%。新医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5.2亿元,实现利税、利润21.5亿元、15.6亿元,分别增长62.7%、36.7%和26.7%,新医药产业是全市工业发展速度最快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我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全市转方式、调结构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七)各市区齐头并进,竞相发展。三市一区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错位竞争、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中心市区的环翠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和工业新区坚持高点定位,着力发展高端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为重点,集中打造威高、三角、光威、华东数控、新北洋、新船重工、中玻光电等高端产业聚集园区,带动全市高端产业迅猛发展,使之成为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荣成市坚持海陆统筹、城乡一体战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实施“耕海牧渔”,做大做强海洋第一产业。2009年,全市渔业总收入达449亿元,全市700多家海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85.4亿元。远洋渔业总收入3.6亿元,占全省的44%。文登市在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的同时,以南海新区为制高点,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南海集中,重点发展临海先进制造业。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15.6%、10.8%,有10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23家企业纳税过千万元,新创山东省名牌和著名商标4个。乳山市坚持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充分利用和保护“岸、滩、湾、岛、海”资源,建设了八大旅游项目,成功打造了“母爱圣地、幸福乳山”的城市名片。

蓝区办作为全市蓝色经济区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担负着组织推动、规划编制、产业研究、项目调度等职能,先后开展了调查研究、规划编制、16个专项规划和7个区域规划的协调督导、项目调查储备、建立项目台帐、搞好项目调度、探索建立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人员培训、媒体宣传、部门联动、与省蓝区办联系沟通机制等工作,为“两区”建设顺利推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五、近期重点工作

一是成立蓝色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提高蓝区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拟聘请省内外熟悉威海情况、关心威海发展的海洋、船舶、机械制造等行业专家,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例会、定期咨询等机制,借助专家的智力和智慧,保障我市“两区”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是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蓝色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蓝色经济区建设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作保障。要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重点抓好蓝色经济管理人员、科技人员、高技术工人三支队伍建设。争取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0家,组织实施引智项目60个,引进各类人才1万名。引导和扶持企业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继续抓好威高、光威两个国家工程试验室、广泰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争取新增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以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家。切实抓好共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中心威海中心,争取再成立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项。大力实施“千项技术创新工程”,争取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0%,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

三是积极探索多渠道融资。积极研究财政资金向“两区”建设倾斜,探索建立“两区”建设引导资金。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产业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为“两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科学规划岸线资源,加大刚性整合力度,合理开发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近千公里岸线资源,是我市“两区”发展所拥有的最大资源优势。目前,分割开发、乱占滥用、盲目低值开发使用岸线和海域的情况严重,持续发展空间受限。因此,要严格按照《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的要求,坚持政府强力推动,刚性制约,引入市场机制,科学有序地利用岸线资源。

五是加快保税物流园区筹划建设。我市位居山东半岛最东端,面对东北亚、连接中日韩,地缘优势突出,既有的开放优势、经济优势、环境优势、海陆空间优势,决定了威海应定位为面向东北亚、面向日韩、面向环渤海经济圈的现代制造业承接基地,国际加工贸易区、东北亚国际滨海旅游的港口城市。加快设立保税港区,积极与日韩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构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先行先试区是威海深化对外开放、实现突破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议市里尽早筹划,提到议事日程,责成有关部门就筹划建设威海保税港区、中日韩自贸区等相关问题加快启动相关研究和争取工作。

六是做好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来威调研前期准备工作。据悉,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把山东、浙江、广东列入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的请示》,最近,国务院已同意国家发改委的建议。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牵头组织有关部委来山东青、烟、威、日四市开展规划调研工作。我们决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接待,把威海“两区”的园区和项目亮点呈现给联合调研组,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建设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决心以本次会议审议为契机,认真听取吸纳各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把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好,为全市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篇2

关键词:林区,林业,信息化建设

1 森工林业信息化现状

1.1 信息化应用有一定基础

起步比较早, 应用比较多, 办公自动化、木材销售、森林防火、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管护系统都已经应用多年。

1.2 网站建设情况较好

森工总局网站、各部门子站都已经上线。

2 林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

森工林区目前还没有建成林业专网, 森工总局到各林管局、林业局没有一条专线连接, 相对于其它省份, 基础相对薄弱。

2.2 发展不平衡

森林资源管理战线应用多, 防火应用比较好, 政务管理、辅助决策、社会建设应用少。

2.3 部门主抓信息化, 部门间缺少协同

各部门站在各自的角度、根据各自的需求开展信息化, 专业性强, 协调性差, 造成数据共享困难, 重复建设。

2.4 系统开发早, 技术相对落后

黑龙江森工的信息化软件, 基本都是5年前、甚至10年前的技术, 需要更新换代。

2.5 局部、零散的信息化, 没有形成整体信息化

资源战线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比较多, 但基本上都是林业局档案员在用, 森林调查队员在用, 资源管理层、决策层并没有得到信息化的有力支持、没有形成战线整体的信息化。应用比较多的战线尚且如此, 其他战线的问题就更多。

3 国家林业局对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3.1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

3.1.1 总体框架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采用“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 “四横”为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和应用系统, “两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

3.1.2 2015年目标

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培育、管理、保护与利用各个环节的应用, 80%以上的省级单位实现无纸化办公, 8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完成80%的省级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80%的省级单位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上下互联互通的全国林业电子政务传输网络。

3.2 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业务系统建设工程:

3.2.1 林业资源监管系统建设工程

3.2.2 综合营造林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3.2.3 林业灾害监控与应急系统建设工程

3.2.4 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经济运行系统建设工程

3.2.5 生态文化与教育培训系统建设工程

4 森工林区的林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4.1 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森工林业专网、各单位机房及配套设施建设。

4.2 森工总局实现无纸化办公。

4.3 完善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评价、规划、培育、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应用。

4.4 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现在线处理。

4.5 森工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

5 目前的工作重点

5.1 森工林业专网建设

森工林业专网, 主要是指各林管局、林业局与总局通过专线互联, 保证一定带宽、安全有保证的网络平台。森工专网的建设, 骨干网络需租用中国联通、移动或者电信三大运营商的链路, 具体与哪家运营商合作, 需要从各运营商的线路在森工的覆盖情况、专线租金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

5.2 总局内网办公系统应用

无纸化办公、电子政务是国家林业局林业信息化的明确要求, 总局内网办公系统已经开发完成, 系统可以与传统的办公模式并行一段时间, 逐步过渡到无纸化办公。

5.3 总局及部门网站应用

总局及各部门的子站已经上线, 要充分发挥网站的作用, 重要的是各部门要高度重视, 并及时更新对应板块的信息, 信息中心做好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6 需要领导决策的几个问题

6.1 成立总局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

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 而且是长远的事情, 需要成立以总局主要领导为组长, 各分管战线领导为副组长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6.2 明确总局信息化管理部门的职权

明确总局信息中心为信息化管理部门, 负责森工林区信息化建设的全面组织、协调、规划和实施工作, 以便信息化建设能够统筹安排、科学管理、有序发展。

6.3 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 信息化建设比较好的省份, 包括吉林森工, 信息化软硬件设备、软件开发的投入, 在“十二五”期间每年都在1000万以上。

6.4 运行维护费用

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稳定的运行维护费, 其中网络运行费每年需100~200万元, 其它系统运行维护费用也在100万以上。

6.5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篇3

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安排,由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考察小组,带着“如何把金昌市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安宜、舒适、幽雅、祥和、文明、美丽的现代工业化生态园林城市”这样一个课题,于2005年5月25日,先后赴包头、大连、烟台、威海、青岛、成都、绵阳等市就城市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考察学习,实地参观了城市广场、住宅小区、步行街等项目,所听、所看、所谈深有感触,倍受启发,他们加强城市建设的超前思路、战略眼光、宏大气魄和显著成效给我们考察组的每一名同志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此次考察,我们日夜兼程,希望能在较短时间内多了解些情况、多学习些经验,每到之处都受到当地政府办公厅(室)或研究室的热情接待,达到了增进交流、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促进工作的效果。

主要做法与经验

这次考察的几个城市,都是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很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居环境俱佳的城市。我市虽然与大连、烟台、威海、青岛、成都等市的不可比因素很多,比如在自然气候、区域位置、体制权限、财政收入等诸多方面具有客观条件上的差异,但他们超前的发展理念、创一流的境界、高度重视环境的意识、规划的标准、管理的经验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尽管包头市与我市相同地方较多,也是西部地区一个资源型工业城市,在自然气候、区域特色方面存在一定的可比性,但在城市建设、管理和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我们与他们存在着一定差距,值得学习的经验很多。这几个城市,在城市建设上虽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但在规划、建设、经营与管理的主要思路和举措上共性很多:

(一)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强化规划的综合调控和龙头指导作用。所考察的这些城市,都对城市规划就是生产力的认识十分深刻。他们认为规划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规划的失误是历史性的失误,规划的损失是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都把搞好规划作为抓好城市建设的首要工作和头等大事。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城市规划领导机构,对城市中心区、重点地段、重要街区等能够集中反映和突出城市风貌特色的“标志性地段、标志性建筑群、标志性建筑物”以及主要基础设施和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进行认真谨慎的研究决策,并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有效地避免了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在大连,大到整个城市总体规划,小到每栋房子的建设、装璜设计,都由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审定,可见对规划的重视程度。二是聘请国内、国际一流专家参与规划设计。大连、青岛、成都、包头等城市特别重视城市规划与设计,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各方面的报建项目都要经过比较,反复修改,反复审查,严格评选,优中选优。威海的海滨公园、烟台的城市规划等都曾面向国际招标、征集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规划的优化和科学性。三是规划设计注重体现独特的风格,“不求最大,但求最好”。他们认为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必然是有特色的城市。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他们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突出山水特色,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建造人文景观,并融汇多种建筑风格,形成了城市和谐统一、富有韵律的风格。青岛的香港路、烟台的海滨路和天马广场、威海的海滨公园、大连的星海和海之韵广场等一批民心工程和精品工程,明显地提高了城市建设的品位,塑造了自己特有的城市风貌。四是严格规划审批管理。为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规划审批权高度集中,各区各部门无权决策,并成立了专门的规划监察队伍,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和违章建筑进行严肃查处。

(二)精心抓好设施配套,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力度,是这些城市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城市面貌、树立城市形象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大连市按照“一不颠簸、二不塞车”的标准,相继建成了10多条城市主干道和10多座立交桥,对交通标志、标线、路灯等全部进行了更新改造,形成了良好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威海市通过对滨海南路的改造,形成了集交通、游览、娱乐、休闲于一体,规模宏大、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海滨风景线,荣获了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二是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考察的几个城市具有相似的绿化思路:“把城市建在花园中,而不是把花园建在城市中”,都把增加城区绿化面积当作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来抓,按照城市规划要求,严格实行国家绿化标准,不打折扣。在新城区建设中,宁可少建一栋房子也要确保绿地面积,沿河布绿,沿路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使花成带,绿成片,树成景;花卉、草坪、绿岛、造型树塑造了一道道优美的风景线,把城市建在了园林中,把小区建在了花丛里。大连市认为绿地、花园、道路、高楼、广场,就是城市的音符,如果搭配得当,就会奏出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为此,1993年,大连市提出“大干苦干三年,基本绿化大连”的口号,按照建设花园城市的目标,打破传统绿化模式,不断提高绿化水平。同时,提倡现代造园风格,在公园绿地设计上突出以植物造景为主,通过树、花、草的组合,大搞生态园林;在规划设计上,充分利用大连的自然景观,把公园绿地有机地与山、海相连起来,形成大环境生态园林建设;在品种引进上,大胆从国外引进先进花草品种,如从北美引进了冷季性草种,使大连市冬季也能看到绿色的草坪。通过“改造公园,恢复绿地;搬迁企业,新辟绿地;统一规划,扩大绿地;整治小区,建设绿地”以及大树进城和创建花园式单位等措施,把市区绿地的点、线、面串联起来,形成了大的绿色生态体系,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区绿地覆盖率达44%。包头市坚持实施园林绿化工程,道路两旁都建成了宽幅绿化带和防护林带,绿化覆盖面积5000公顷,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大片的防护林、大片的绿地广场,形成了“绿色染包头、鲜花满钢城,半城楼房半城树”的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花园景观,成为“塞外园林第一城”,并于2002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威海市坚持以绿为主、以美取胜的建设方针,推行森林式绿化和城郊一体化绿化,塑造大园林、大绿化的格局,重点抓好公园建设、城乡结合部绿化和大树栽植,实施“绿线”管制制度,营造出了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意境,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到17.5平方米,2003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在绿化资金筹措上,大连、烟台、威海、青岛、成都等市采取多渠道筹措,除了从城市维护费、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费等渠道出资用于绿化外,还注意调动区财政和社会各方面的潜力,如按1∶6比例挖掘区财政的潜力,交通部门负责高速公路的绿化,开发单位负责新建小区的绿化等。在城市园林绿化上,这些城市的确做到了“规划一片,建设一片,绿化一片”,并将城市绿地规划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服务。三是大手笔包装城市。考察的这几个城市之所以美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在城市包装上下了大手笔。在住宅小区开发建设上都本着“新的要建好,旧的要改造好”的思想,对新建住宅小区一步到位健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推行物业化管理,体现了现代风貌。对旧的住宅小区实施系统地整治改造工程,进行绿化、亮化和美化,使其变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花园小区,并实行了物业管理。在大连、成都、包头等市,我们参观的每一个住宅小区,都是集建筑、绿地、雕塑、喷泉、假山池沼、小桥流水于一体的花园式小区,有欧式风格的,也有中式风格的。对旧楼房有的进行了立面整体改造,有的通过“戴新帽”、“穿新衣”进行了包装,使其换上了新貌。大连的主干道两侧的旧房由政府投资,统一造型,统一色调,统一风格,将原来的平顶楼加盖一个欧式风格的屋顶“新帽”,外墙全部进行清洗粉刷和装饰,并且每年要刷新一次。同时全部拆除临街临道砖混围墙,拆掉防护窗和“楼笼”,把所有临街的窗户改建为一个个精品景观,精心塑造城市形象。走在大连的街道上,就仿佛置身在欧美发达城市。几乎是同出一辙,包头等市推出的“洁美改造工程”,从政府驻上海办收集的材料上了解到上海市推出的“涂脂抹粉”工程都是对旧城区房屋进行刷新和包装,使旧房换上了新颜,城市也就随之亮丽起来。四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大连市1993年以来,共完成住宅投资380亿元,竣工住宅面积2900平方米,城乡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9平方米,市区200万居民中有100万搬进了新居。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开发和级差地租,使市民直接受益120亿元,迁入新居的百万市民中有45万没花个人的钱便获得住房。包头市积极构筑住房保障体系,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最困难的群体——无房低保户,启动了廉租房制度,政府补贴80%的租金,让无房低保户住上了廉租房,改善了居住条件,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5.8平方米。五是开展城市环境整治。考察的这几个城市非常注重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他们在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污染治理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搬迁、拆除、取消和拒绝了一大批污染企业、工程和项目。包头虽然是一个重工业化城市,但是很难找到污染重灾区这样的形象,到处干干净净,空气十分清洁。威海市先后实施了“碧海行动、蓝天行动”,开展大规模的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效果,污水处理率达到71%、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煤气普及率达到98%、集中供热率达5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优于国家标准。六是实施亮化工程。这几个城市都很注重灯光夜景的规划建设,用亮化来美化城市夜景。在亮化设计上,体现了高雅得体、美观大方、繁华有序的原则,把亮化与景观结合起来,建设光的环境,光的世界,每个城市都有较为完整的灯光夜景系统,使亮化成为城市的主要景观和亮点。同时他们在公共绿地上,设置了不同色调的灯光以表现和突出绿化的夜景观赏效果,整体形成了“白天看园林绿化,晚上看灯光夜景”的全天侯亮化特色。大连的每个区都成立光环境办公室,负责对景观灯进行管理和维护;主次干道都用108盏白炽灯围绕一柱而组成的槐花灯来进行亮化,灯的造型既有古典的情调,又有现代的气魄,还体现了大连的城市个性,使夜晚的大连明亮如昼。烟台、威海、青岛的景观灯都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灯箱、轮廊灯、射灯、霓虹灯、照明灯,一街一品,一楼一景,五彩缤纷。成都的三环路就是一道靓丽的灯光景观线,每座立交桥的灯光各不相同,一桥一景,与道路两侧的灯光和绿化带相互掩映,显示出成都的繁华有序。

所考察的这些城市,在设施建设与改造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重抓精品、抓内在质量。他们的路街整洁,行道树整齐划一;绿化高档,构思精巧;亮化富有特色,设计更具创造力;小区优美,设施齐全;尤其是他们的广场更加宜人,在这些城市中,我们参观的每一个广场都是花园的王国,每一处花园都会令人产生立体的诗意,碧绿如染,大气而不奢华、自然而不造作,文化氛围浓厚,有人,有鸟,有飞鸽,有雕塑,有音乐和喷泉流水等,洋溢着一种特有的大自然韵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在包头的银河广场上小鹿时不时地转悠在休闲观光的人群中,体现出一种幽静、祥和的气氛。同时,这几个城市对新建工程,一砖一石都精挑细选,一瓦一棱都精雕细刻,一草一木都精养细护,特别是对新栽植的树木管护精细,为了防止大风摇动,用三角木架将其固定下来,做到件件是精品,处处有文化,丰富了城市的内涵。大规模地城市建设与改造,使这些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高效益经营城市,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从推进制度建设入手,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对城市政府可调控公共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积极开展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是所考察的几个城市在加快城市建设中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增加城建投资来源。政府的最大财富是土地,城市国有土地既是一种宝贵资源,又是一笔巨大资产。经营好、管理好这笔资产,发挥其最大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从几个城市的实践看,对城市土地进行经营,最重要的就是要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开发、统一供地、统一管理,以实现城市土地增值,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大连、成都、青岛等市都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将新增建设用地、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市区“退二进三”的企业用地及因环境改善将要增值的土地全部纳入储备范围,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供地,做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同时,他们严格用地审批程序,对经营性开发建设的项目用地实行公开招标拍卖,建立划拨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地价管理,确保城市土地的增值。青岛市通过土地有偿使用,成功地走出了以地生财、以地兴城的路子,在财政没有投入的情况下,依靠市场运作启动了东部新区,直接推动全市经济增长730亿元,还拿出近3亿元支持老城区改造。威海市通过修建海滨大道和海滨公园,熟化了沿路2000亩土地,使土地增值高达2亿元以上。大连1994年开始收取土地出让金,一级地按每平方米800元收取,由于环境的不断改善,到1999年上涨到4000元。也就是说,5年间,大连地价上涨了5倍。二是在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实行有偿使用,通过出让基础设施投资经营权、公用事业经营权、拍卖冠名权、征收垃圾清运费等办法,聚集了可观的城市建设资金。成都市2002年一次性拍卖6条公交线路的特许经营权,出让收益1240万元,同时减少了政府购车、车站设施建设等3000多万元的开支,一进一出,政府实际上实现了4500多万元建设发展城市公交的受益;2003年,又成功出让了新开设的14条公交线路的特许经营权,收到出让金2950万元;另外,还对出租车、加气站、自来水厂等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权和城市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冠名权以及户外广告占用空间资源特许经营权广泛实行拍卖,积累了大量城市建设资金。青岛通过拍卖冠名权,建起了澳柯玛立交桥、海信立交桥及海尔路等。威海市采取转让冠名权的办法,由市港务局、电业局投资建设了4万平米的“海港公园”和7万多平方米的“海源公园”。大连市通过广泛招商引资,直接利用外资进行城市建设;按照“直接受益、合理负担”的原则,采取统一规划、各自负责的办法进行城市绿化等,都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形成了城市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总之,他们把经营城市的理念已贯穿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了推进城市建设,大连、青岛、烟台、成都、绵阳等市都成立了城市建设的投融资主体——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充分发挥了政府“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四)注重标本兼治,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建管并重、标本兼治原则,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实施高效能管理,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是城市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是科学管理。大连市采取专业队伍、巡警队伍、清洁队伍三结合,宣传教育与落实责任制相结合,对城市环境的治理实施了“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对城市管理工作直接介入,实施了坚强的领导和严格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效果,城市道路清扫及时,所有划片包干路段全部实行一包到底、全天保洁,很难找到卫生死角。威海市通过努力,建立起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综合管理,群众参与,社会监督,协调高效,市、区、街道、居委会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机制,制定了一系列城市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开通了城建服务热线,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综合调度和协调督查作用,使城市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在大连、烟台、威海、青岛、绵阳我们看到,不管是宽路窄路,不管是熙熙攘攘的大街,还是偏僻幽静的小道,都搞得干干净净,看不到一个纸片、一个烟头。二是集中管理。各城市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建了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机构(比如城市综合执法管理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等)和队伍,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独立行使城市规划、市容环卫、卫生防疫、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及市政设施等各项城市管理职能,彻底改变了过去各单位分头执法,分散管理的局面,许多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迎刃而解,城市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三是人性化管理。大连、青岛、烟台、成都、包头等市在居民小区管理上突出人性化。一方面,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实行日清日扫保洁制度,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制,强化监督考核,对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容器化收集,坚决杜绝居民小区出现积存垃圾,同时加大了噪音治理力度,消除小区噪声,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注重推行物业化管理,各城市都成立有物业管理机构,不断健全完善物业管理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物业管理项目招投标,建立完善“分等定级、质价相符”的物业管理收费机制,规范物业管理行为,对新建住宅区一步到位推行物业管理,旧住宅通过改造配套后都积极推行了物业管理,为小区居民提供了包括房屋及相关设施维修养护、小区保安、环境清洁、绿化养护、居民生活服务等系统配套服务,并且物业管理类型由住宅扩展到了商城和工业园区等。同时,重视做好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工作,并规范其行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综合整治。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适时开展城市综合整治活动,效果较好。综合整治的重点主要是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改造建筑物,改造、配套城市道路,整治住宅小区和城郊结合部,统一标准、突出重点、提升档次、体现特色,展现出现代城市的风貌。同时,这几个城市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采取了投资、建设与管理三分离制度,将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三个主体分离,使他们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制约。

感受与体会

考察的这几个城市都不把城建城管看成一般性的工作,而是看成对外开放的硬环境、硬任务,在他们眼里,环境效益就是投资效益,投资效益就是经济效益,优美的城市环境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竞争要素,他们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的“三高”方针,完全渗透到城建城管的方方面面,使城市环境、城市规划实实在在的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我市与他们在观念上、运作的机制上、风格特色的突出上和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上等都存在着很大差距,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体会和学习。特别要学习他们那种“不求大,但求精”的精品意识和争创一流的工作标准。这是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思想基础。要学习他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说了就算,定了就干,按期完成,再大的困难也不变。要学习他们管理细、要求严的工作态度。从栽什么样的树种、安装什么样的路灯这些细微之处入手,各级领导亲自抓,一步一个脚印,才能使城市的环境年年有新变化。要学习他们在城市绿化、美化、净化等方面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划、设计、管理要一流,才能有一流的绿化、一流的亮化、一流的净化。要学习他们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城市。高效益经营城市,可聚集城市建设资金,高水平管理城市,可提升城市形象。要学习他们不仅舍得投入,而且对投入资金要严格把关、严格监督,确保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效益。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良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可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强化了我们对一些观念的理解和领悟。

(一)发展城市就是最好的发展经济。这次考察的几个城市,他们城市建设框架的拓展,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居民居住质量的提高,既是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也为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刺激和拉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是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城市的发展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撑和推动,同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着强大的反作用。一方面,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土地和各类资源的有效经营和运作,能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升值,并带动工业和商贸业的繁荣,产生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城市建设的推进有利于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人口集聚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地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反之,城市规划建设的滞后将会严重阻碍城市功能的有效发挥,阻碍产业和人口的数量集聚和质量提升,严重影响城市综合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这一意义上讲,发展城市就是最好的发展经济。

(二)城市形象就是最好的综合实力体现。现代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竞争,还突出地表现为城市形象的竞争,城市形象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这次考察的几个城市向人们展示良好城市形象的同时,也向人们展示着他们的综合经济实力,也很好地展示着他们的文明素质、环境质量、观念意识、政府管理等方面的水平。人们感受大连、成都、烟台、青岛、威海、绵阳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来自对这些城市良好形象的视觉感受。这种良好的视觉感受造就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创业决心,造就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契机,增强了这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三)促进城市发展是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城市发展是包括城市建设在内的所有城市工作的最终目的。城市建设必须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制定明确、切合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保证城市建设紧紧围绕这些战略目标进行,为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服务,才能使城市沿着健康的轨道快速发展。大连市把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其功能定位为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东北亚的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之一,围绕这一发展目标,大连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加快改造旧市区,全力建设新市区,拓展和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显示出了年轻城市多姿多彩的风貌,体现了城市建设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宗旨。

(四)改善和优化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环境营造就是改善和美化环境,这是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21世纪的城市不仅需要有完美的公共设施,还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环境和更加开阔的空间。营造城市环境主要是发挥公共投资的作用,提供满足需要的公共物品,如道路、通讯、供水、供电、供气等,以利生产、生活。营造城市环境重在处理好人工建筑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要大规模、高水平地绿化、美化、净化城市,使城市成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和流动的风景线。特别是绿化,它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支撑点,是城市综合环境素质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绿化标准也应当越高。要建设一个安宜、舒适、幽雅、祥和、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就必须从建绿、增绿,建设园林城市着手,这样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营造城市优美环境还要在防治城市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狠下功夫,治理烟尘、消除噪声、处理污水、减少污染物排放等。城市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在短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对未来经济发展更具深远意义。

(五)加强城市经营是提高城市建设效益的基本途径。城市是个超企业的经济实体,不仅要有科学的管理,还必须有与管理相结合的经营。为此,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有科学经营的观念,向经营要效益,通过经营挖潜力,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浪费。城市经营的首要环节是盘活土地资产,实行城市土地的有偿使用,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城市经营的重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城市级差地租效应,搞好城市用地置换,改善用地结构,促进产业效益和土地效益综合提高。城市经营的基本方式是适度超前,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消除历史瓶颈,保障和带动产业顺利发展。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能”,要出“精品”。在经营城市中,要保证项目审批、土地出让、资金使用高度集中,并通过市场机制的办法,开拓投融资渠道,多元化投入,严格把握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成本。

(六)提高城市建筑的文化品位与特色是城市建设的突出要求。城市建设是一定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建设,它体现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任何城市建筑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积淀和表现,只是反映的优劣有所不同。现代化城市必须是现代文化发达的城市,必然要求城市建筑体现城市奋发向上的精神。为此,要提高城市建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创造有特色的文化景观,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这其中,要注重广场文化和标志性建筑文化的体现。特别是标志性建筑文化,对提高一座城市的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提起它就能想到这座城市,而提起这座城市,也会让人们想到这个标志性建筑。要改变过去城市建设长期形成的隔离、封闭、阻塞、灰暗的印象,实现“通、透、亮”,体现现代城市的文明、和谐和发达。

(七)城市居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是城市建设的成功要素。城市建设与广大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而居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又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条件。因此,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背离这一根本目的和出发点,脱离生活实际,搞华而不实的东西,是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的,一切建设都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无法进行。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参加城市建设活动。由于城市建设有立有破,一项符合长远的整体利益的项目,有时也会违背居民的暂时利益,损害一部分居民的个人利益,这就要求政府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赢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八)强化政府职能是加速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城市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强化是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一是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的思想如何,是能否很好地履行政府职责,建设好城市的关键因素。二是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它可以使包括城市建设在内的各项城市管理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三是要有科学的规划。规划是建设的依据,建设是规划的实践,“纸上一条线,地上几千万”,科学规划就是最好的科学投资。所考察的这几个城市总规的科学编制,住宅小区的完美设计,公园绿地的合理布局和各类项目的高标准规划,使城市众多亮点的产生有了最可靠的基础,尽可能地避免了低档工程、遗憾工程的出现,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可见规划是城市的剧本,良好的剧本打造出良好的城市形象,打造出高品位的住宅小区、公园广场和各种有生命力的城市景观,更为城市产生着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所以,良好的规划本身就是城市最好的财富,真正地把科学规划作为最好的科学投资来看待和把握,用大精力和大财力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这是城市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四是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如何将美好的理想变为现实,将纸上的图画变为流动的风景线,这一切就靠一个字“干”。说干就干,规划好了、决策定了,就付诸实施,拖拉、扯皮是政府的大忌。

思考与建议

通过这次考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近年来,我市确立的“以人为本、生态立市”,“规划权上收、管理权下移”等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完全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理念,目前,我市形成的良好城市建设和发展框架,为今后城市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次考察,也使我们认识到我市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上都与这些城市没有可比性,特别在城市的规划理念、建设的标准和管理的层次以及经营的水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营造良好环境的意识,从金昌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建设中国西部安宜、舒适、幽雅、祥和、文明、美丽的现代工业化生态园林城市和全省一流中等城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大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市品味,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突出镍都特色,进一步深化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和蓝图”,是政府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建设中不仅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城市,而且必须要牢牢把握规划的主动权,充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要依规划办事,从我市来说,作为一个戈壁滩上兴起的资源型工矿城市,要建设好、发展好城市,就必须立足于我们的市情,搞好城市规划设计,依据规划建设管理和发展城市。

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按照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高起点,高品位,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使规划思路和群体建筑风格既体现城市风貌,又洋溢现代气息,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不搞低水平的重复规划建设,没完没了地改造,要给后人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达到百年不落后,50年不翻腾。首先,要以新的理念尽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增强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调控与指导作用。其次,要加快城市各个点、线、面、环上详细规划的制定工作,扩大详细规划覆盖率,使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再次,要依据总体规划,编制出绿化、道路、亮化、供电、给水、排水、通讯、闭路、网络等市政工程和城区改造的专业规划,使区域内的功能布局更加合理。尤其要正确处理好设施建设分步到位和一步到位的关系,对因资金限制等客观原因不能一步到位的,仍然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决不能降低档次,要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但对过路地下管道设施必须做到超前规化,提前预置,一步到位,避免年年挖年年建的严重浪费现象。

二要突出城市特色规划设计。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生命。规划设计城市,既要看到我们金昌是祖国的“镍都”这块品牌,也要看到我们金昌是全国的严重缺水城市和污染城市之一这一实际,同时也要看到我们金昌还有不少的人文资源和自然特色优势。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本着“不求大求全,但求好求特”的思想,坚持历史与现实、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大做骊靬文化、古丝绸之路文化、西路军历史文化、戈壁矿城文化等文章,用足用活我市的人文资源和特色自然资源,对城市进行整体形象设计,使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既体现现代风格,又体现自然生态特色,既符合历史文化传统,又突出矿区文化、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特别是规划新建的公园、广场以及雕塑等要体现城市文化品位,利用建筑艺术和浮雕等手段彰显文化底蕴,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规划新建的楼房等建筑物在外观上要有风格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避免单调、呆板,没有活力,形成金昌特有的城市风貌。无论是重要地段详规,还是标志性建筑的设计等都要面向国际、国内社会招标,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反复比较,反复论证,优中选优。通过引进先进的规划理念,最大限度地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三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从近年来我们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格局考虑,建议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城市的空间布局要进行适当调整,使其更加符合我们城市发展的需要。大体上市区的空间结构可按五块功能布局:城市南部是镍都主产业区,要通过不断改造和美化、绿化、净化矿区,加快建设科技广场、龙泉景观带,下大力气改造现有小区、道路和其他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实行矿区和住宅区分离,建成集矿山开发、观光休闲和配套服务为一体的主导产业区。城市东部是接续产业区,按照统一规划,融合开发的原则,加快“两区一基地”(即:东湖景区、东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这一区域建成一个以新兴工业为主导,高科技开发、观光休闲、生态节水相配套的“东湖开发新区”,充分展现未来金昌市的现代化都市风貌。城市西部是高档次生态住宅区,要结合城郊四村“村改居”和城市化,将西郊土地统一征用、规划、开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同步建设“西郊时代广场”和高档次的生态住宅小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西部地区一流的“别墅花苑”。城市北部是社会服务区,要依托现已形成的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设施,以及绿色长廊、四号果园和金盛华城、恒昌花园的的开发建设,由政府、驻金企业、部队及单位和个人携手共同开发,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以“北部世纪公园”为龙头,社会事业竞相发展,地企、军地协调促进,尾矿坝生态利用,集度假、旅游、观光、住宿、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最佳和谐发展区。由以上四个区域做支撑,以多年发展起来的城市中心区域为基础,形成以人民文化广场为核心,以机关集中办公为主体,社会服务相配套的城市行政、文化、商贸中心。同时还要按照金昌、河西堡、永昌三点一线点轴经济带发展的要求,布局好永昌县城及河西堡等小城镇的空间结构,提高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

四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要按照规划权上收收到位的要求,切实强化城市规划局的职能,坚持规划审批一支笔制度,加大违章建筑的拆除力度,既要保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权威性,开发区、城乡结合部都必须纳入城市统一规划,服从统一管理。要实行规划公开公示制度,规划审批前,要公开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根据市民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对于重要的规划特别是重要路段规划一定要在较大范围内论证,多听专家的意见,多听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要加大对城市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城市规划深入民心,并自觉地接受群众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增加透明度。要改革规划审批程度,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三结合的规划决策体制,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二)注重以人为本,加快城市建设和改造步伐

在城市建设与改造中一定要强化精品意识、质量意识,体现以人为本。要按照“生态、文化、智能”的理念,以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突出特色,精益求精。重点要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要着力抓好一批重点标志性工程。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东湖景区工程项目、科技(图书)馆项目建设步伐,支持金川集团公司抓紧启动金川科技广场项目和“龙泉景观”工程项目,尽快规划建设北部的“世纪公园”和西郊“时代广场”,建设一批符合金昌区域特色和人文风貌的标志性建筑,不断拓宽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知名度,让广大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环境优化的实惠。

二要加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重点要加快以环城路、金川路、天津路、泰安路、永昌路、庆阳路、杭州路等城市干道以及小区道路为重点的城市道路建设与改造,加快北京路、金武公路和新华路入口景观改造,加大主街道街景改造力度,对主要路段公交站台进行硬化,积极谋划修建金永高速通道。同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给水老化管网改造,以及城市集中供热和城市垃圾处理(包括修建落地式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以金川公园改造、长泰花园配套完善等为主的人性化城市景点工程项目,在市民活动密集的地方,修建公厕,方便广大市民。

三要抓好住宅小区的建设与改造。要以建设花园式的住宅小区为目标,本着“新的要建设好,旧的要改造好”的思路,一方面,对新的住宅小区要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使其成为精品工程。楼房建设要突出风格特色、精品意识,在绿化、亮化、美化方面和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上要一步到位,特别要注意配套以绿荫草坪、小桥流水、特色雕塑、喷泉、假山池沼、健身娱乐为主体的小憩园,完善各类服务设施,体现现代花园小区风貌。另一方面,对旧的住宅小区要加大建设改造力度。改造一定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不能为了抢进度、完指标,放松了规划的标准和质量。对小区住宅楼等旧式建筑要加大“穿新衣”、“戴新帽”、“换新装”的综合整治力度,逐步实施房顶“平改坡”工程和外墙“刷新”工程,使其旧貌换新颜,形成新的城市景观。同时要狠抓绿化、亮化、美化和硬化工作,使小区变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花园小区。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改造成果得到长效巩固,积极建设一批模范小区和文明小区。再一方面,要依托公园、广场、花园等设施,按照开放式建小区的思路,整合改造建设几个有特色、人人皆知的花苑区。如,可以金川公园为依托,通过实施通、透、亮工程和整体改造,将11、12、13号等小区整合改造建设成“金川花苑”;以龙泉公园为依托,将其周围一些小区整合改造建设成“龙泉花苑”;以长泰街心景观带和四号果园改造为依托,将25、20号等小区整合建成“长泰花苑”等。其他小区也可通过挖掘人文历史资源,用特有的辖区地名来命名,比如用“骊靬”、“北海子”等命名小区,使我们的小区广为人知,且富有文化氛围和地方特色。

四要加大主干道两侧建筑物的改造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一街一特色、一路一风格的原则,加大对城市沿街旁道建筑物的立面改造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富有金昌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街区路巷。特别要统一造型,统一色调,统一风格,将原来的平顶楼加盖一个有风格的屋顶“新帽”,外墙全部进行清洗粉刷和装饰,并且每两年刷新一次。同时,全部拆除临街临道砖混围墙,拆掉防护窗和“楼笼”,把所有临街的窗户改建成一个个精品景观,精心塑造城市形象。

(三)突出生态立市,抓好城市园林绿化美化工程

一个没有绿色的城市被视为没有生命的城市,不重视绿化的城市被视为缺乏文化的城市。城市园林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之魂,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为此,要结合我市地理条件、气候特点、自然禀赋和财力实际,坚持“多种适宜树种、适当建设草坪”的原则,围绕“一年城中园、三年园中城、五年基本构筑园林城市框架”的目标,将城市绿地规划纳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突出抓好三个方面:

一要编制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化建设涉及建筑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建设、园林景观设计等许多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绿化规划编制工作,切实做到规划先行。要按照“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总体思路,在认真抓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北部风沙区治理和农田林网改造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一环、两区、三带、多园”的城市绿地系统。“一环”即沿城市规划区外围,以北部绿色长廊为基础,以更新、拓展西坡林带、建立完善矿山绿化带、加快东湖新区绿化为重点,建设一条东西兼顾、南北呼应的环城生态防护林带;“两区”即以金川公司为主的工矿厂区和全市的住宅小区;“三带”即以贵阳路为主线的污染隔离带和东湖景观带、龙泉景观带;“多园”即在配套完善现有的公园、广场、街心花园的同时,在人居集中的公共场所开发建设一批城市街头绿地、休闲广场、小憩园,设置城市“绿色氧吧”。力争到2010年,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绿地率达到28%,城市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构建“城在园林中”的“西北戈壁园林城市”风光。

二要加快城市建绿步伐。市委、市政府要把城市绿化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把绿化作为提升投资创业环境和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大手笔、大投入、高品位地进行城市绿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市绿化委员会的职能,系统整合规划、林业、城建、金川集团公司等方面的优势和力量,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化融资的原则,将绿化建设纳入财政投资预算,并积极探索认种认养、冠名、以地换绿等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城市绿化建设。特别要按照“规划一片,建设一片,绿化一片”的要求,以绿地系统规划为指导,大力实施一批重点绿化工程,着力抓好拆房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工作,使市区道路、广场、街头、居住小区、公园、风光带等得到全面绿化美化。要广泛开展“绿化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园林化小区”以及“我爱绿色家园”等创建活动,尤其要学习借鉴大连、成都等地的做法,各部门、各单位都可选一条马路、一个小区等进行高标准的绿化、亮化、美化,从而形成专业绿化、单位绿化、社区绿化和群众义务绿化相结合齐抓共管的绿化格局。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市区绿化达到“全面覆盖、不留死角、见缝插绿、土不露天、长效管理”的效果,建成以防护林为屏障,以行道树、绿化带为骨架,以庭院绿化、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游憩广场为中心、沿街单位拆墙透绿为补充的各种绿地交融渗透,点、线、面、片、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形成一个生态的整体,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要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监管力度。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城市绿化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城市绿化监督检查机制,尽快制定《城市绿化管理细则》和《绿化补偿费标准》、《绿地占用收费标准》等行政规定,确保城市绿化建设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建立绿化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制、“门前三包”制和质量追究制,以及以综合管理为龙头、专业管理为骨干、区域管理为基础、群众管理为动力的管理体制,从每一棵树、每一片绿做起,从规划、建设到管护,都要精心运作、规范化操作,确保建绿质量和成效,推动市区绿化健康、快速发展。

(四)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拓宽城建融资渠道

资金短缺是制约我们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要解决好这一矛盾,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用经济的办法、对外开放的办法、商业化运作的办法搞好城市建设,走“政府协调、多元筹资、社会兴办、共同受益”的路子。

一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核心是按照经营城市的思想,用市场化、产业化的眼光创新城市建设的运作模式和机制。一方面,要强化政府调控。政府要由“办建设”转为“管建设”,通过政策配套和服务,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化运作环境,既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又强化对投资者的责任约束。同时,要尽快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发挥其在城市建设中的投融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种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财政引导。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总支出中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比列逐年增长。财政投入资金要更多地体现为城市建设项目的资本金和搭桥资金,特别是纯公益型项目的资本金和作为贴息、贴现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城市建设。再一方面,要强化手段创新。集聚盘活现有沉淀资本,大胆采用资产抵押、资金贴现、产权转让、股份改造、土地变现、金融租赁和BOT等各种方式积极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比如,可把拟建的公用设施项目向社会招商,可采用BOT模式(由投资商投资建设,在对公众不收费的前提下经营管理一定年限后无偿移交政府部门管理)开发建设、管理城市公用设施。还可将无投资回报项目和有投资回报项目捆绑与组合,从而形成一个项目是另一个项目的信用保证的捆绑式融资方式。比如,对拟建的公园、广场等无投资回报项目,可与周边或其他区域规划拟建的住宅楼等有投资回报项目进行捆绑式开发,将前者建设作为后者建设的必要条件。

二要经营好城市土地。城市土地是城市资产中最基础的要素,是城建资金的重要来源。要在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严格控制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用、“卖”“养”并举、“捆绑建设”,最大限度地盘活土地资产,使土地资源变成土地资本。“卖”就是拍卖土地使用权,对城市国有土地全部实施公开挂牌竞标出让,并严格挂牌拍卖竞标程序。“养”就是政府对规划建设地段先行投资,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开发环境,将“生地养熟”;“捆绑建设”就是将市区道路改造、设施建设(包括公园、广场等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要建立规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规范土地管理,将新增建设用地、征而未用闲置的土地及因环境改善要增值的土地全部纳入储备范围,由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以地生财,确保将城市土地经营所得收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土地开发,弥补城建市建设与管理费用的不足。

三要经营好市政公用设施。在加强政府监管,保证公共物品的性质和社会职能不被改变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营,通过改革市政公用事业经营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养分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变独家经营为多家经营,增强发展活力。具体要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公众利益不受侵犯的条件下,对现有的公路、公交线路、公园、停车场、公厕等经营权进行有偿出让,把城市道路、桥梁、路灯、供水、排水、环卫、供热、污水处理、出租客运、园林绿化等有形资产和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等无形资产统统纳入产业化经营的范围,通过公开向社会招标,能卖则卖、能租则租,盘活变现,扩充城市建设资金来源。

(五)强化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建设“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要坚持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城市管理,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努力由过去的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由突击管理向长效管理转变,实施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高水平、高效能管理。

一要下功夫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市民素质是搞好城市管理的关键所在,要把育人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城市管理始终,创造人人讲素质,个个重修养的社会风气,使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城市管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连、青岛、威海、烟台、成都、绵阳等城市之所以具有良好的城市形象,原因之一就是在抓城市管理的同时,用很大一部分精力抓市民素质的提高,抓文明创建。

二要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体制和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立足基层、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的原则,建立起市、区、街道、社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要将管理权下放到基层,特别是区政府要用更多的精力抓城市管理,切实发挥好各街道办事处、社区直接面向群众的优势,强化城区属地管理,加强街道办事处、社区的管理职能,将管理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充分发挥基层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管理法规制度建设。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工作发展的新情况所提出的要求,修改、补充、健全完善城市管理法规,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关于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运输、市政、市容、环保、城市绿化和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法规、实施细则或具体补充规定,使城市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同时,要建立健全城管工作中的监督、检查、考核、奖惩等一系列制度,采取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形式,对街道、社区及相关部门的城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城市管理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并把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各级各相关部门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考核指标,纳入各级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再一方面,要相对集中实施行政处罚权。根据我市实际,当前,要从城市管理各执法机构中选调人员,建立一支知法、懂法、守法、严格执法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解决执法人员不足的问题,抓好队伍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执法队伍的监督约束,使城管工作由“多家管”变为“一家管”,由“一时管”变为“长期管”,降低执法成本,提高执法效率。

三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针对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每年确定几个重点,一抓到底,坚持每月、每季度深入开展几次大规模的专项治理活动,由点及面,抓严、抓实,并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彻底消灭城管工作的“盲区”。重点要抓好四项工作:第一,要强化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管理。切实加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强化地段包干、清洁包干工作,做到全天候清扫保洁,加大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早夜市饮食摊点的治理力度。同时,要加大对违章建筑和户外广告牌匾、雨棚、遮阳伞的治理力度,集中清理和整治市区内的“牛皮癣”,清除脏、乱、差现象。第二,要加强整顿交通秩序。在集中人力下功夫整顿马路市场、取缔违章摊点,规范车辆和行人的交通行为,解决重点路段、十字路口交通混乱、拥堵等突出问题的同时,切实规范客运秩序,取缔无证经营的“黑车”,清理带病运行的“旧车”,清除疲劳驾驶的“忙车”,限制超速行驶的“快车”。第三,要有效整治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建立打击假冒伪劣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和药品市场监管,不断强化文化市场管理,清理整顿出版物市场,加强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管理,取缔具有赌博、淫秽等内容的网吧,规范文化娱乐场所经营行为。尤其要坚决取缔影响青少年成长、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网吧。第四,要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大饮用水源区治理力度,确保市区饮用水水质。坚持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使工业企业污染做到达标排放。特别要加强市区大气污染治理和声光污染的监管力度,不断改善市区环境质量。

四要加强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城市所有项目,必须严格按照建设法定程序的要求进行,杜绝边立项、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工程建设的报建和招投标制度,监察机关要协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检查监督。要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特别是市政公用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管理。要不断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简化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的管理,采取“投、建、管”三分离制度管理政府投资项目,在投资管理方式上,将政府直接向项目使用者(营运管理者)拨款,由项目使用者(营运管理者)负责建设的方式,变为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城投公司作为投资者,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建设管理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的发包、监督管理,直至工程全面结束。在工程建设上,不再搞一个工程设立一个指挥部的模式,改由投资者按招投标方式选择建设管理公司并全程监管模式。政府部门不再承担项目业主,使“裁判员”和“运动员”职责分离,项目建成验收合格后,移交给项目使用者(营运管理者)使用和维护管养。

关于发展劳务经济工作情况的汇报 篇4

──卢龙县人民政府

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卢龙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卢龙是个传统的农业县,农村人口39.3万人,农村劳动力21.3万人,富余劳动力2.7万人。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的要求,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全面谋划,大力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自2000年以来,先后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确定为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试点县、发展劳务经济示范县和北京家政服务员基地县。目前,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6.5万人,劳务收入达到9.36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下面,将我县2010年发展劳务经济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1、全县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11830人次,完成省下达全年目标任务9000人的132%。其中:就地转移4480人次,完成省下达全年目标任务4000人的112%;劳务输出7350人次,完成省下达全年目标任务5000人的147%。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4605人,完成省下达全年目标任务4000人的115%;农民工在岗培训2318人,完成省下达全年目标任务2000人的116%;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736人,完成省下达全年目标任务500人的147%。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就业长效机制

多年来,我县一直把发展劳务经济纳入“民心工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定期调度,分管领导亲自抓落实,并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保障了劳务经济发展有效推进。2010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2010年发展劳务经济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并进一步制定了全县发展劳务经济的长期规划,确定了全县“每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不少于1万人”的年度目标,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台帐和数据库,开展了农村转移就业实名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上下联动、激励与监督并举的工作机制。

2、提供优质服务,畅通就业渠道

针对地域和劳动力特点,一是加强乡镇基层平台建设。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全部实现了“人员、编制、机构、场地、职责、工作”六到位;在全县建立起统一、规范、高标准的信息网络,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联网;印发了《关于建立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年度考核制度的通知》,通过考核验收,全县12个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全部达到一级基层平台以上标准。二是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利用春节前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时机,对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了全面调 2 查,通过入户调查统计,全县16-60周岁适龄劳动力中,具有3个月以上就业经历的占98%以上,并实现了“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三是加强信息对接。去年以来,县、乡就业服务平台免费发布就业信息378条,涉及岗位15000个,职业指导4006人次,求职登记6500人次,成功就业6280人,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1726本。为缓解金融危机给企业造成的压力,开展了“联百企创优质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疑难问题36个,招工472人,发放社保补贴406万元,为52家企业11700人进行了用工备案,在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同时,达到了稳企稳岗目的。四是加强劳务协作。为了减少农民盲目外出打工,每年春节后均举办“春季劳务洽谈会”,为广大农民和用工单位搭建岗位对接、双向选择的就业服务平台。2010年春季劳务洽谈会上,有68家来自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等城市和县内的用工单位参会,涉及宾馆服务、电子装配、保安、电气焊、建筑、服装加工等3800个岗位,求职人员达8000余人,达成用工意向2600个,并成功推荐了1723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北京英超工贸有限公司、北京洽鑫荣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就业。五是加大境外劳务输出力度。县总工会、润泽劳务派遣公司依托市外劳务输出机构,大力宣传发布境外就业信息,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国门,拓展境外就业空间。2010年共组织55名农民工到利比亚、日本、新加坡等国从事农业生产、畜牧养殖等工作,人均年收入达10万元。六是加强劳务输 3 出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县人社局定期到各用工单位进行走访,了解用工需求和务工人员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如我县成建制输出到唐山马家沟煤矿和秦皇岛港务局鸿港装卸公司1500余名务工人员,他们每月工资的发放、社会保险的缴纳、工伤事故的处理都由县就业局专人负责,并安排“劳务直通车”统一出行。所在乡镇在春种秋收时节组成服务队,解决留守妇女在农忙季节人手不够问题,让在外务工的农民没有后顾之忧。目前,我县的劳务输出方式已由原来的零散型、自发型向有组织、规范化转变。

3、开展多元培训,打造劳务品牌

坚持以“永平技工”作为我县劳务经济主打品牌,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多元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一方面,以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龙头,将职教中心、农广校、乡镇成人学校以及有资质、信誉好的社会力量办学等教育资源纳入整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的专业化培训,全面提升务工者的素质,有效提高了转移就业率。另一方面,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依托京、津、唐、秦等周边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广泛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并通过转移前、岗前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通过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保证了学员的稳定就业。“校企联合培训模式”已成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4 工作中一项有益探索。2010年,我县共开展以钢铁冶炼、井下作业、服装加工、建筑工匠等专业为主的各类培训7559人次,逐步实现了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智能型的转变。二是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以创业促就业。相继制发了《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民创业的实施细则》、《卢龙县推进创业型县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现正着手成立“卢龙县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经理人协会”和“企业家协会”,为实现创业促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具体工作中,通过加强宣传、典型带动,为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建立创业项目库,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服务等方式,催发全民创业热情。2010年,全县通过各种形式报名参加创业培训达500余人,已对其中386人进行了创业辅导和培训,232人成功创业,带动696人就业,创业成功率达60%。三是建立新上项目与培训机构的联动机制,促进城乡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通过对全县重点项目实施跟踪服务,开展了由人社、安监、技监、妇联、工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培训,并做好培训学员考核和鉴定工作,使学员在结业后尽快拿到相应证书,持证上岗。去年五月,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为新上项目康姿百德培训缝纫工50名,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九月份,经过严格培训,卢龙大酒店首批76名酒店服务员全部持证上岗,为富龙制衣培训的46名缝纫工全部就业;十月份,顺利完成秦皇岛佰工钢铁有限公司300名工人的岗前技能培训。通过加强培训,目前我县已培育出电气焊、电工电子、井下作业、5 服装加工、港口装卸、建筑工匠、家政服务等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达2.8万。

4、激励返乡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把发展劳务经济与“全民创业”相结合,积极推行“回引工程”,鼓励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交一位朋友,联一位老板;找一个项目,引一笔资金;办一个企业,富一方乡亲”的“六个一”行动。截至目前,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引进资金6000多万元,创办企业240余家,一大批“打工能人”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如:潘庄镇劳务经济带头人张余,带领村民外出务工,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劳务派遣公司,每年安排村民270余人外出务工,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6万元;返乡创业典型杨绣霞,经过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后输送到北京某服装厂工作,返乡后创办了服装加工厂,如今厂房已发展到600多平方米,安排100多名农民就业;印庄乡马会兴,返乡后投资120多万元兴建了吉利奶业有限公司,目前奶牛达200多头,带动70多人就近就业。去年,《中国劳动保障报》、《秦皇岛日报》、《秦皇岛晚报》相继刊发了我县发展劳务经济工作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永平技工”劳务品牌形象。

5、强化就业保障,维护合法权益

一是搞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针对2005年以来我县原企业部分一次性结清养老保险的农民合同制职工先后10余次到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上访,要求恢复养老保险 6 关系这一问题,县政府分别于2006年8月和2008年3月,明确专人先后两次到省、市劳动保障部门请示汇报,得到了省厅的认可,自2009年2月25日开始,率先展开了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工作,目前已累计为2700多名农民工接续了社保关系,为农民工老有所养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建立权益保障体系,加大维权执法力度。县劳动监察大队配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维权执法检查,尤其是对建筑施工、餐饮服务等行业进行了拉网式检查,坚持清理旧欠和预防新欠并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严厉查处使用童工和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2010年,县劳动监察大队共检查用人单位532家次,涉及劳动者13043人;妥善处理突发事件2起;受理解决举报投诉案件43起;为864名农民工追讨工资192.9万元;责令企业与1035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对违法用人单位依法作出行政处理2起、行政处罚1起。三是努力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2010年,共处理农民工工伤事故23起,农民工得到工伤赔付140余万元,充分保障了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县将以此次省厅督导调研为契机,进一步树立抓经济必抓劳务经济的理念,着重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拓展就业岗位,增加就业容量。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扩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容量。同时,拓宽县外劳务市场,建立以京津唐秦经济圈为主的劳务市场,广泛建立劳务协作 7 关系。抓好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

二是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深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法》和《河北省农民工权益保障办法》,建立健全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援助、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长效机制,着力抓好农民工维权工作。

三是扎实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积极向企业宣传新出台的就业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输送更多、更符合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是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在各行政村选聘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村干部或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农民作为协办员,在县、乡两级就业服务机构成立农民工就业协会,研究制定《卢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协办员管理办法》和《卢龙县农民工就业协会章程》,努力为劳务经济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篇5

——北京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 崔述强

按照我市经济普查工作的统一部署,目前全市已统一进入清查工作阶段,标志着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已经进入实战阶段。下面我就清查工作的有关情况向大家做一汇报。

一、清查工作的总体情况

1、总体安排:按照《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工作实施细则》和《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个体经营户清查登记实施细则》的规定,从8月1日开始,我市对所有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清查登记工作。为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街乡的普查员要根据划定的普查区和普查小区,逐门逐户地进行地毯式清查,同时对个体经营户进行登记。

根据全市的统一要求,9月上旬,各区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报单位清查数据资料,同时,市普查办对各区县的清查工作进行事后质量抽查,抽查结果的单位漏登率不得超过5‰;9月中旬后,市普查办将审核认定后的清查结果反馈各区县。

2、保障措施:清查工作既是经济普查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经济普查中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的一个阶段。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入户难、配合难、摸清普查对象难”等“三难”都突出体现在清查阶段。为了确保清查数据质量,全市各级普查机构都积极采取措施,千方百计保证清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北京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的要求,我们具体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各级普查机构针对试点期间,入户难、单位配合难,以及普查工作知晓率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在全面清查阶段加大了宣传力度,并通过任务层层分解的方式加以落实。在工商、宣传、市政管委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目前,全市已设置大型户外广告牌80块、小型户外广告牌91块、灯箱广告1316个、53条大街悬挂灯杆路旗7198根、宣传橱窗(报栏)5834个、电子显示屏35块。各级普查机构制作横幅5998条、展板1368块、黑板报1260块。同时,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主要媒体的宣传报道频次不断增加,经济普查的公众知晓率比试点期间有明显提高。

二是加大了协调工作力度。在经济普查试点中,暴露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部分中央和市属单位配合程度较低。为此,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协调工作力度。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我们已经与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武警北京总队后勤部以及市公安、工商、邮政、财政、民政、市政管委、金融工委、劳动和社会保障等11个单位合作,先后下发了《关于协助北京市做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近期又完成了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武警总部等单位的发文工作。为了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市普查办针对试点期间发现的外交公寓5%的住户普查对象,由于外交政策和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问题,多次上门与外交部、外交人员服务局进行了磋商,解决了外交公寓40多个楼盘的普查问题。

三是做好人员和物资保障工作。清查阶段是普查用人的高峰时段,通过单位抽调、社会招聘(包括4050人员)、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等方式,7月25日前,全市选调了近5万名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工作人员。通过政府采购和向社会公开招标,全市完成了5.8万套普查物资和10万张宣传画、1万册宣传手册的统一制作工作,并及时发到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员手中。一些区县还根据实际需要,为普查人员制作了文化衫、遮阳帽、遮阳伞等劳保用品,为清查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部分物资的制作采取了市场化的运作手段。

四是切实加强培训工作,保证培训质量。从试点情况看,普查员能否承担和完成普查任务,不仅取决于业务水平,还取决于沟通能力以及工作责任心。为此,我们制定了市、区县、街乡分级负责的三级培训方案。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各级普查机构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针对多数普查员年龄偏大、统计工作经历欠缺,在培训方式上突出操作性;针对入户难,配合难,培训内容上增加沟通技巧、询问方式、依法普查等方面的知识;针对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培训过程中注重强化普查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3、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全市清查工作的顺利完成,市普查办要求全市各级普查机构,在清查过程中采取边清查、边审核、边录入的“三边”工作方式,作到日清日结,并建立了18个区县和开发区的清查日报制度。今天上午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8月9日,全市共清查法人单位9万个、产业活动单位1.8万个、个体经营户23.7万户、共计34.5万个,约占清查总量的40%。

二、清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8月1日正式清查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0天的时间。从这10天的情况看,我市清查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普查机构重视并设法解决。

1、调查对象不配合的现象依然存在

从各级普查机构了解到的情况看,调查对象不配合,拒绝、推脱、躲避清查和登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不配合现象目前突出体现在“两头”。一头是中央在京的大单位、大企业以及市里的一些机关和部门;一头是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个别被调查对象的态度恶劣,有的辱骂、殴打普查员,有的放狗咬伤普查员,有的撕毁普查登记表,有的扬言“谁来了我也不怕,就是不让登”,类似现象在各个区县都有发生。

2、部分普查员存在厌战情绪。面对工作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广大的普查员和普查工作者,不辞辛苦,无私奉献,千方百计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出现了大量感人的事例。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普查员们有的带病坚持工作;有的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甚至亲人去世还坚持工作;有的连续数日加班加点,工作到深夜。为了争取理解与配合,普查对象白天忙生意没时间,普查员就晚上去,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有的普查员讲“只要能把表收上来,让我跑18趟都行”。但是,面对一些普查对象的有意刁难、恶语相加,普查员普遍感到心理伤害和委屈,部分普查员对完成任务信心不足,有的普查员由于承受不住精神上的压力,而退出了普查工作,普查队伍的稳定受到影响。

3、“三难”现象是影响清查工作质量的主要障碍。经营地难找,经营者难见,经营情况难定,是清查过程中普查员们普遍反映的“三难”现象。由于城市建设搬迁、企业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等原因,使寻找普查对象经营地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由于清查了解的内容,大多需要经营者本人或单位负责人才能回答,而普查员能够一次见到这类人员并取得配合的机会较低。

三、突出重点,把握几个关键环节

1、因地制宜,进一步抓好宣传动员。为了配合清查工作的开展,从7月中旬开始,全市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查宣传活动,从总体来看,尽管全市的普查宣传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普查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要针对当前普查宣传工作的实际,认真总结汲取前一阶段普查宣传工作的经验。在普查宣传的时间上,主要媒体的播出时段和版面篇幅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进;在宣传的内容上,要紧密结合经济普查每一个阶段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普查宣传的针对性;在宣传的形式上,要及时抓住经济普查工作中的一些焦点、重点、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大媒体现场采访力度。各级普查机构也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多举办一些生动活泼,大家喜闻乐见的宣传活动。

2、搞好清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必须贯穿于普查的全过程。目前,清查工作已经展开,能否摸清普查对象的总量,是评价这次清查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各级普查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单位清查工作细则》的要求,逐一摸清、登记、核实普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确保普查对象不重不漏。同时,要认真组织好事后质量抽查和数据质量的评估工作。根据《北京市经济普查考核评比办法》,这次抽查结果将作为考核各级普查机构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

威海关于蓝色经济区建设情况的汇报 篇6

从本次调研发现, 日照非农业经济比较单薄, 其经济支撑主要靠钢铁制造、港口运输以及部分旅游业。但是, 其钢铁制造业产品主要是一些高能耗粗放型产品。在港口运输上, 由于临港产业发展滞后, 所以其港口业主要停留在矿石, 散货运输领域, 由于受交通及其旅游资源等因素的影响, 旅游业及其相关的带动产业的发展也非常有限。面对如此产业单一, 经济力量相对弱小的日照市, 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采取休克疗法, 急刹车或一刀切都不适合日照地区经济的转型模式。因此, 日照市经济要得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面对来势凶猛的经济危机转危为安, 必须采取软着陆的转变方式。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要解决如何软着陆;日照经济产业升级如何定位;如何解决日照产业升级所面对的瓶颈制约因素。

1 日照经济转型升级的软着陆问题

日照经济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必须升级, 这是该地区经济发展总的出路和基本方向问题。但是, 由于日照其经济产业层次总体来说就很低, 如果对于一个基本没有高端产业的地区, 我们盲目去掉低端产业, 那该地区的财政税收运转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更不要说就业等社会问题。没有生存又如何发展, 所以, 对于日照目前的高能耗、粗放型产业必须适度保留, 但对该部分产业必须逐步转型, 一方面山东省政府对这种经济欠发达地区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要集中一切资源培育高新产业。就拿日照钢铁业来说, 目前该企业属于高能耗企业, 但是, 钢铁业与高能耗和低附加值产业不是完全对等的, 就钢铁业来说, 在粗放型产品领域中国钢铁产能确实过剩, 但是, 对于精品钢, 特殊钢的供给却严重不足。尤其随着山东半岛蓝色战略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 以及中国未来海洋战略发展和海军建设的发展需要, 特殊钢、精品钢的需求将会更大。因此, 山东省政府和日照地方政府完全应该集中一切资源, 充分利用日照港口资源优势, 打造特殊钢、精品钢基地。这样让传统的粗放型产品逐渐萎缩, 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逐步发展到最后完全取缔高能耗粗放型产品的软着陆转变方式。对日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很有好处。但是, 该项目提倡多年, 却只见狂风起不见雨点滴。长期这样会使日照市乃至山东省经济失去很多的发展良机。

2 日照经济产业升级如何定位的问题

提到产业升级, 有很多学者的提议和地方政府的做法:不是想办法让自己现有的产业在该产业体系内在产业链上的提升, 从而使本地方的相关企业在该产业内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 占有更有力的市场经济优势, 而是放弃自己手中的产业, 跟风似的重新上一些自己感觉现代化的产业。这在本质上不是产业升级, 而是另起炉灶。这样的做法不但对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利, 而且还造成新的资源浪费。日照在经济产业升级问题上一定不要走入这个误区。日照要永远是日照, 它不可能成为北京、上海或者香港。对于一个在技术、人才和资金都处于劣势的地区, 日照不管怎么发展, 决不能去和比我们很强的地区盲目竞争, 我们只有结合自身情况, 去做好强者忽视了的产业或者其不愿做的产业, 避开与比自己实力强大很多的竞争者的直接竞争, 把自己能做的产业做得最好, 这才是我们的生存发展经营之道。我们也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结合日照本地区的资源情况, 产业境况做出正确的抉择。笔者发现有的学者提出在日照发展创意产业, 金融业等。笔者认为这些产业对日照是不适合的。日照地区目前在这些领域既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资金和市场资源, 也没有相应的产业基础。因此, 从日照的地方实际出发, 结合地方的资源情况和现有的产业基础, 日照在现代农业、钢铁制造、港口运输、水上运动以及滨海旅游做好文章, 在该几项领域占有应的市场地位相对来说比较可行。对于日照的农业来说, 日照地处东部沿海, 农村人口占有绝大部分比重。对内有广大祖国内陆腹地, 对外可以直接进入海外市场, 更重要的是, 目前中国很多地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业制造业领域, 因此在工业制造业领域基本上是国内竞争。一方面农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 它永远不会过时;另一方面, 农业的产业链比较长, 农作物的种植生产技术到种植生产所需要的更新、生产资料以及农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到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培育等, 这些都是中国农业的薄弱环节。日照内陆地区如果在如何提高农业的发展层次上做足文章, 这对国家和地方人民是大有贡献的。在工业制造业领域, 日照利用现有的钢铁制造基础, 大力发展精品钢、特殊钢的生产。提升日照钢铁产业的产业层次是比较现实和可行的。港口运输业的发展和产业制造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日照地区如果在钢铁制造, 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必将带动港口运输业的大发展。日照如果在钢铁业、港口运输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地方经济必定上了一个很大台阶。有了经济基础, 这时再结合日照的滨海旅游资源和水上运动项目的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滨海旅游观光度假和水上运动休闲业等, 彻底改变日照旅游业长期以来留不住人气的尴尬局面。

3 日照经济产业升级科学的指导思想和措施

3.1 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发展, 必须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发展, 落脚点也在于发展。产业的优化升级牵涉每个产业的发展问题, 包括资源如何配置、方向怎么选择和效益怎样提高等, 其实质就是促进产业的理性发展, 实现经济的科学发展。为此,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全过程。要科学、客观地看待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升级的方向, 既要看产业规模、增长速度和产业总产值, 又不能只唯规模、唯速度和唯产值, 而重要的是看产业基础、增长的可持续性和效益。只有我们每个干部都具备了科学发展的意识, 才能确保产业的升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才能推动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去。

3.2 产业升级的关键在于技术, 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在产业升级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然而, 就日照的现状来看, 因产业技术能力薄弱凸显: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在进入制造业领域极易涌入低门槛的产业, 生产低档次的产品, 挤在单一的目标市场内过度竞争, 赚取微薄利润, 艰难求存, 根本无暇顾及长远发展。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尽管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 但重要的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 产品设计、应用软件和技术标准都要向外国企业高价购买, 大部分利润被外方赚走, 命运也掌握在外方手上。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制造业整体发展长期停留在低技术、低水平上, 使得因产业分工细化、产业关联复杂化和产业技术创新化而产生的对金融、咨询和设计等服务行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导致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阻碍了产业结构的顺次演进, 造成经济转型难以为继。毫无疑问, 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已经成为日照产业升级的重大瓶颈, 迫切需要形成新思路, 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以解决。① 加强政府的帮扶引导。进一步细化扶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增强可操作性和便利性。②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扶持、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型科研单位和高校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合作, 鼓励企业开展研究开发及引进研究成果产业尝试。③ 大力引进高素质产业。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按照本地产业发展导向,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④ 尽快培育一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扶持民营企业建立科研机构, 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各种合作关系, 建立技术依托,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3 产业升级的主导在于市场, 必须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市场是工业产品实现销售, 取得资金回报的必经环节和主要载体。产业的竞争, 直接表现为市场的竞争和产品品牌的竞争。传统产业中的企业只负责产品的开发、设计和营销, 凭借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和影响全球的强势品牌就分走最终产品的绝大部分利润。江苏、浙江地区不少民营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合资合作过程成功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 在生产技术、企业管理和产品开发能力等方面与国际先进的企业差距明显缩小, 但由于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和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网络, 只能以贴牌生产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 收益不高。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分工方式造成企业完全受制于订单, 缺乏做大做强的主动性, 缺乏升级的动力。要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 鼓励和引导企业自创品牌, 以名牌开拓市场, 以市场带动产品开发, 以产品开发带动企业技术升级, 以技术升级带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大, 从而推动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是扶持重点企业。从现有企业中筛选一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高, 市场发展潜力较好的龙头企业进行辅导, 引导企业优化品牌标志, 加强宣传策划, 并鼓励和帮助企业通过各项国际技术认证、制定严密的市场拓展规划, 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成为国家、省级名牌企业或成功创建国家、省级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企业, 给予重奖。凡是面对企业的优惠政策, 优先向名牌企业倾斜。三是大力宣传推介名牌。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商务洽谈会和专业展销会等, 走出日照, 走出山东, 走向全国, 走向世界, 扩大市场影响力。加强政府部门、宣传媒体和广大群众珍惜本地品牌、扶持本地品牌的意识, 创造条件主动宣传本地的名牌, 使名牌产品在最短时间里为市场所接受, 为消费者所接受。四是加大保护力度。由工商部门不定期地协助企业对假冒产品进行严厉打击, 保护企业自创品牌的积极性。

3.4 产业升级的载体在于园区, 必须不断优化产业发展平台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先进发达城市、地区成功实践表明, 形成上规模的发展载体, 开发高水平的工业园区, 是优化城市布局, 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产出效益的可行办法, 是实现产业集聚, 改善外资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有效措施。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依靠园区发展的模式不同, 日照的产业发展载体小, 引入企业必然规模小、档次低。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必须以园区发展为龙头整合土地资源, 以大平台承载优势产业, 实现集中开发、集约发展。

3.5 产业升级的依托在于城市, 必须不断加快城市升级步伐

从日照的现状看,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港口与城市通达不匹配, 城市功能不完善, 既影响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 又削弱了对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承载力, 已成为产业升级的“绊脚石”。要搬掉这块“绊脚石”, 日照需要全面推进城市升级。一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二是着力改善城市形象。做靓日照的“门户”和“窗口”。三是着力强化城市管理。全面加强治安管理、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交通管理和市场秩序管理, 营造一个安全、有序、整洁和卫生的城市环境。

影响日照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影响因素和矛盾很多, 因此, 如何在推动日照经济产业升级的同时, 照顾到各相关方的利益, 使产业升级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这是产业升级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各种因素和各种力量中, 有两股力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是日照地方政府;另一个是日照地方企业以及各个经济体。从根本上讲, 日照地方企业以及各个经济体是日照经济转型升级的有生力量, 它对市场的感知能力最强。日照经济的转型升级离开了这一有生力量, 日照经济的转型升级必将成为水中月, 镜中花。与此同时, 政府是为日照经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必须的条件和环境的主要力量。政府掌握企业和经济体发展的足够多的资源。只有两者全面有效结合, 双方互动, 日照经济的转型升级才可能有效地实现。就目前日照地方政府而言, 其首要关键工作是利用山东半岛蓝色战略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 从不同途径争取到资源和政策, 为地方企业提供激发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否成功的影响因素和矛盾很多, 在推动日照经济产业升级的同时, 照顾到各相关方的利益, 使产业升级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最小化, 是产业升级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日照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与否, 日照地方政府和日照地方经济体是两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力量, 只有两者全面有效结合, 双方互动, 日照经济的转型升级才可能有效地实现。日照地方政府要利用山东半岛蓝色战略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 从不同途径争取到资源和政策, 为地方企业提供激发其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是工作的关键。

上一篇:家委会老师简短发言稿下一篇:蜂窝小学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