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经济区建设

2024-11-08

蓝色经济区建设(精选8篇)

蓝色经济区建设 篇1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当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正在全力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谋划和部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美国80%的GDP受海洋经济、海岸经济驱动,75%的就业率与海洋经济有关。日本和韩国国土面积一个是我国的1/25,一个是我国的1/97,但2008年他们的GDP却分别是我国的1.12倍和1/5强,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海洋经济和临海产业的带动发展。从世界范围看,新一轮蓝色经济发展热潮迅速兴起,拥有海洋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先机。山东半岛处于环渤海经济圈、黄海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海洋产业总体规模在国内位居前列,去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5346亿元,占全国的18%,多项指标在全国排名第一。优越的海洋区位、资源、科教等综合优势,使山东半岛发展蓝色经济,成为东北亚蓝色经济高地,成为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的示范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山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努力建设我国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优势产业聚集区、海滨国际旅游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此举准确把握了山东在国内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中的定位:对内,可以强化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兼容性,打破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对外,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和扩大对外开放;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参与环渤海开发,加强同东北亚经济区的合作;向南,积极参与长三角、淮海经济区经济合作;向东,加强与日韩合作,承接产业和资本转移;向西,加强与豫冀晋陕等的省际协作,延伸发展腹地,为山东省长远可持续发展储备战略资源,使山东区域经济不断实现新的腾飞。

集群化布局海洋优势特色产业

随着人们对海洋认识的加深、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依托或利用海洋,将生成、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的产业分支。从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等实体经济,到海洋金融保险、海洋产品期货等虚拟经济,都有希望发展成为大产业。要借打造蓝色经济区之机,合理规划,突出重点,集中打造一批海洋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发展海洋优势特色产业,要注重比较优势。应当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高度,对山东海洋经济作一个科学定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实施突破。目前,山东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具备了比较厚实的基础,深海资源开发、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等新兴产业也已起步,正孕育着激变。因此要大力推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既抓产业高端也抓产品高端,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要充分发掘山东区位优势、港口资源等有利条件,突出发挥港口大进大出的枢纽作用,引导船舶、钢铁、石化、海化等产业资源重组,以大型企业集团为龙头,向港口、沿海园区和产业带集聚,打造以临港工业为支柱、港口物流为特色的港口经济集群,形成带动全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龙头力量。

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表现在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转变。临海临港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服务业来支撑。山东沿海城市,特别是要按照与制造业相匹配的要求,突出发展与生产密切关联的以金融保险、科技信息、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滨海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服务业,提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乃至全省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开辟海陆统筹联动新途径

海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贯通,是一个有机整体。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握海陆经济的内在联系,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

海陆统筹布局可从四个方面推进:一是海陆产业统筹发展,即把适宜临海发展的产业向沿海布局,同时,把海洋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二是海陆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即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建设内外通达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三是海陆环境统筹治理。按照海洋环境容量确定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提升入海河流和沿海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同时,加

强海洋自身污染的治理,维护海洋生态平衡。四是海陆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将物流、人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按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海陆双向合理配置。

构筑蓝色经济区,统筹海陆联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加强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定位。以沿海港口城市群为依托,构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将吸引蓝色经济要素在内陆的扩散和交流,为发展蓝色经济搭建陆海联动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紧紧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蓝色经济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以青岛港为龙头,以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以半岛港口群为依托的现代化港口集群。进一步完善重点港口之间、城市之间、沿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网络体系。

建设全方位区域协调合作经济体系

蓝色经济是开放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区域协调与合作必不可少。半岛经济与相毗邻的日韩经济有较强的互补性,合作基础好,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条件优越。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周边区域经济协作。使内源和外源经济发展更为协调,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努力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建设蓝色经济区,必须避免新形势下“诸侯经济”的抬头。蓝色经济区既是一个区域经济,也是一个整体经济。山东沿海城市要建立健全城市协调联动机制。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要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城市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间协调。市长联席会议确定的关于海洋经济的重大事项,由相关的协调会来具体实施和推进。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专业委员会的建设,推进各个大项目、大工程的实施。促进民间团体的交流。积极组织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间的合作交流,推动区域内海洋经济文化的合作交流。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在产业布局、产业遴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制定开发政策。同时,还要将山东半岛经济区建设与天津滨海新区、辽宁省“五点一线”等环渤海开发战略结合起来,避免重复建设。

山东半岛不只是山东的半岛,也是全国的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必须跳出山东看半岛,眼界要宽,眼光要远,要有开放的胸怀和举措。只有这样,才可能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搞好对内对外的双向开放,真正形成开发海洋、提升沿海、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发展新格局。

以现代科技引领支撑产业发展

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坚持科技兴海,用现代海洋科学技术引领、支撑海洋产业发展,把“第一生产力”真正打造成领跑蓝色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建设蓝色半岛经济区,必须大力培养应用科技人才,调整海洋科技结构,打造科技创新平台,真正把基础科学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

发挥海洋科技优势,平台建设至关重要。一是要积极推进创新资源整合,在大型科学仪器与试验基地、科技文献、科学数据,自然科技资源和网络科技环境等方面,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要在政策层面加大创新机制。例如以税收优惠、财政支持等多种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给予支持。三是要切实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保障,也是获得收益的前提。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

蓝色经济区建设 篇2

一、高端海洋产业的概念与特征

发展高端产业,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高端”。我们认为,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产业链条上游,掌握核心技术、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大、耗能低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产业,它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构成蓝色经济区的隆起带和主力军。

高端海洋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科技在海洋产业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产业发展以先进、尖端、高新科学技术为动力,自动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如荣成达因海洋生物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伊可新牌海洋生物药品,牢牢占据了市场制高点,连续多年畅销不衰。

二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处在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之内,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海洋增殖业,在实现较高收入的同时,有效改善了海洋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

三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对海洋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少,产品附加值高,知名度高,市场售价高,投入产出比高,效益是其他产业的几倍、几十倍乃至上百倍。如好当家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其海洋产品荣获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称号,虽然售价较高,但市场占有率一直稳步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环保型的产业。高端海洋产业的发展不仅不破坏海洋环境,而且有效改善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近几年,鸿洋神利用生物技术从鱼粉废水中制取海鲜调味品,既填补了市场空白,又减少了鱼粉加工废水排放,解决了鱼粉行业废水污染问题。

五是高端海洋产业应该是社会贡献率高,可拉动地方经济增长,促进群众增收的产业。高端海洋产业链条长、辐射带动作用大、创造收入多,在带动群众致富和地区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如一个海洋核电项目可以形成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产值,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

六是高端海洋产业具有明显的阶段特点。高端的含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一个阶段的高端只能作为冲向下一阶段高端的起点。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海水养殖属于高端产业的领域,但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让位于水产加工,现在海洋生物、船舶制造、临港物流、海洋新能源等又成为高端产业的主要领域。

二、威海市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思路和方向

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发挥海洋产业基础优势,挖掘环境资源优势,打造科技创新优势,争创先行领军优势,认准高端,抢占高端,推进高端海洋产业集群,把威海打造成高端海洋产业密集区、示范区,打造特色鲜明、蓝色特征显著的新型海洋经济板块。重点打造五大高端产业区。

(一)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打造渔业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区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摒弃粗放生产模式,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海洋渔业。主要建设两大基地:

一是海水增养殖基地。强化健康、生态和高效理念,建设优势海水养殖产业区,实现持续高产高效。一是良种化。健全原良种场网络,建立引育种基地,利用细胞工程、遗传改良等技术,抓好原种、良种引进和本地种提纯复壮、杂交选育,培育优质、高产和抗逆的新品种。2012年,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分别达到5家和12家以上,骨干增养殖品种种质换代周期缩短到6年以内;二是健康化。完善各品种养殖环境、苗种、生产流程、产品质量等各个环节的标准,提高养殖病害和疫情预测及防控能力,推广使用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生态制剂,推行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水产品生产。2012年,无公害水产品产地占养殖总面积的60%以上;三是生态化。把握养殖水域滩涂环境属性、养殖容量、养殖品种生物学特性以及养殖品种的种际关系,由可养则养转变为适养则养,做到养殖品种、模式与养殖水域滩涂环境属性相适应,养殖规模、密度与水域滩涂养殖容量相适应,养殖品种间相适应。科学利用养殖水层和养殖品种间互利共生关系,实行混养、轮养、间养和立体养殖。利用人工手段,开展渔业资源修复,建设人工鱼礁,移植增殖海藻,培育海底森林,放流增殖鱼类、贝类、棘皮类等优质品种,形成高效的海洋生态牧场。年增殖放流各类渔业苗种4亿单位以上,海底增养殖以年均5万亩的速度递增,2012年超过50万亩;四是名优化。在坚持健康、生态的前提下,选用名优高效品种,实施筏式养鲍对牡蛎等双壳贝类、池养海参对其他品种的种间替代,筏式养殖扇贝对海湾扇贝、栉孔扇贝的种内替代,网箱养鱼对贝类、筏养藻类的模式替代等。

二是大洋渔业基地。一方面,实施减船压产,降低近海捕捞能力和强度,科学评估气候环境等因素对生物资源量及其再生能力的影响,掌握资源动态,逐步推行近海捕捞限额配额制度,实现捕捞资源与捕捞强度的平衡。另一方面,发挥远洋渔业基础好的优势,加快开发国际资源,建立一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远洋捕捞船队。一是以公海大洋性作业作为重点,适度发展过洋性作业,形成以大洋性作业为主体,以过洋性作业为补充的大洋化作业格局。二是购置马力大、吨位大、仓储大的新型远洋渔船,尤其是3000吨-7000吨级的大型超低温金枪鱼钓船、鱿鱼钓船、金枪鱼围网船等,配备先进的资源保护型渔具、渔法和电子信息、遥感探鱼等现代化装备,加快作业渔船现代化。三是在拖网、鱿鱼钓、金枪鱼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竹荚鱼拖网、秋刀鱼舷提网和金枪鱼围网作业,各种作业方式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加快捕捞方式多样化。四是加快渔港建设,完善靠泊、装卸、补给、养护等后勤保障体系,发展海上加工、收购运输等远洋辅助船,逐步在海外建立加工厂和配套基地,延长远洋渔业产业链条,加快生产经营基地化。远洋捕捞产值占捕捞产值的比重以年均1%的速度递增,到2012年达到16%以上。

(二)推进优势产业高端化,打造海洋加工制造聚集区

利用资源、龙头和基地的有利条件,发挥加工制造的优势,积极实施转化高新技术成果,使海洋加工制造成为高端海洋产业的主体。

一是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海参、海带、低值鱼为主要原料,发展海洋“三品”加工业。以好当家、泰祥、寻山、俚岛、石岛、宇王、鑫发、泓达等企业为龙头,发展以冷冻调理食品、海带食品、罐头食品、休闲食品为主导的海洋食品;以达因海洋生物等企业为龙头,以提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为重点,发展高效低副作用的抗肿瘤类、抗菌抗病毒、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海洋药品;以好当家、寻山、鸿洋神、格瑞安、清华紫光等企业为龙头,发展DHA、EPA系列鱼油软胶囊、岩藻多糖、海参多糖、海参肽、海参补液等海洋保健品。2012年,海产品精深加工比重超过80%,过亿元加工企业超过30家,其中过10亿元企业超过8家。

二是船舶建造基地。以黄海、俚岛、西霞口、荣喜、大鱼岛、西港、乳山船厂等为龙头,巩固大洋型鱿鱼钓、大洋型金枪鱼钓、玻璃钢冷海水金枪鱼钓、超低温冷藏、海上加工等远洋渔业辅助船舶,巩固渔船制造基地的优势地位。与此同时,立足国际前沿,加快技术改造,开发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节能型、新材料技术,努力实现高端船舶多元化。集中优势,错位开发10万吨级以下各类海洋运输船舶、海洋工程船舶、游艇、特殊船舶、海洋平台、船舶配套设备、船段加工、钢结构等产品,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船舶建造基地。

(三)推进新兴产业高端化,打造海洋服务增值区

强化服务业地位,以三产提升一产、二产,提高海洋产业附加值,增加海洋产业活力。

一是滨海旅游休闲基地。充分利用渔业设备、渔村空间、渔业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活动、渔业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围绕垂钓、赶海、潜捕、洗海澡、吃海鲜、赏海景、洞察渔家习俗、体味渔人豪情,整合休闲渔业资源,提升休闲渔业档次,扩大休闲渔业规模,将休闲渔业项目点串联进千里海岸线,与风景名胜、历史遗迹及山海岛泉融为整体,发展成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同时,发挥渔业企业的投资主体作用,做好闻涛度假村、成山头景区、赤山景区等大项目的建设,推进旅游产业整体上档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开发历史流传、社会变迁、文化遗址、民间传说、传统习俗等旅游资源,增强旅游的文化厚重感。围绕立足特色优势,坚持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与周边接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入国内发达旅游经济圈和东北亚特色旅游文化圈。

二是临港物流基地。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档次,抓好石岛和远遥两个批发市场的建设,健全国际一流的配套设施,引进国际一流的营销模式,打造与渔业大市、渔业经济强市地位相匹配的水产品流通贸易体系,确立东北亚水产品集散中心地位。同时,围绕全市港口发展规划,加强龙眼港、石岛港、好当家等港口建设,加强港口大型化、专业化深水码头建设,完善港口设施,更新装卸装备,实现港口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和专业化,在综合运输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进船舶向大型、专用、能耗低方向发展,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积极发展国际远洋运输,开辟新的集装箱航线,发展海上旅行旅游运输,开通环渤海湾旅游运输航线,开辟威海至周边地区海上旅游运输航线。

(四)推进产品市场高端化,打造海洋知名品牌汇集区

重点打造三大品牌群体,最终达到地域、产品、企业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良好格局。地理标志品牌群体。充分挖掘由优越的海域环境、显著的气候特征、特殊的人文因素孕育的优势,抓好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地理标志商标认定及市场推介工作,把海带打造成与挪威三文鱼、法国牡蛎齐名的世界级品牌,把海参、鲍鱼、牡蛎、海胆、鲆鲽鱼、双壳贝类等优势特色水产品打造成国家级品牌,赢得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产品品牌群体。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抢占高端市场,打造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海洋药品、海洋新材料、船舶等高档产品和旅游、物流等高档服务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企业品牌群体。发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培植好当家、泰祥、宇王、俚岛、西港等一批产品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植为区域产业巨头,提升国内外市场知名度。

(五)推进海洋管理高端化,打造海洋生态环境示范区

严格实施海域使用管理基本制度,制定完善海洋规划区划,推进海域资源的科学利用,优化配置和集约使用海域资源,严格控制填海、围海项目,发挥海域、海岸自然资源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严格实施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科学、有序、有度、有偿开发利用海洋。认真贯彻《威海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加大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搞好污染区域防治,严格执行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放制度,实现海区污染防治与沿海陆域环境整治相结合。推广“721工程”等科学养殖方式,提高船舶等海上防污设备的配备率,控制海上污染源排放。大力推进渔业节能减排,实施渔船节能改造工程,推广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技术,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性渔业。在搞好文登海洋生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成山头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靖海湾松江鲈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刘公岛、小石岛、苏山岛、花斑彩石、汇岛等一批新的海洋与渔业生态保护区。

三、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加强对发展高端海洋产业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政策措施和重大项目,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配合协调的管理体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是加强规划保障。坚持规划先行,在省、市总体规划框架下,本着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制定科学的高端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完善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实施海域使用规划和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以规划引导高端海洋产业发展。

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在税收、财政、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支持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检测等体系。积极开展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增加高端海洋产业信贷投放,推进海洋企业上市,促进海洋高端产业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科技保障。落实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签订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科研教育机构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尽快成立传专门的海洋与渔业研究机构,增强技术研究、集成力量,加快培养高端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对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篇3

一、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很大程度是借临海之便,借海洋之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在国家战略提出之前,其“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规划,已经部分体现了国家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初步构想。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在前期已经以支持政府主导的中长期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为主,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为辅,在支持青岛环湾建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如:对处于青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带核心区域的胶州湾产业新区,授信41.3亿元,并已投放贷款17.2亿元,重点支持其湖泊及河道整治、拦海堤防建设和园区土地整理;对位于胶州湾北部的青岛出口加工区,授信5.1亿元,并投放贷款2.1亿元,重点支持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位于东部鳌山湾现代渔业聚集区,积极支持即墨市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土地整理,授信8亿元,并已投放贷款3.9亿元;对位于西南部灵山湾沿岸的海洋科技教育园区,积极支持胶南市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授信4亿元,现已投放贷款3亿元;对在经济区西南端的董家口港区,已积极支持临港产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授信4亿元,并且贷款全部投放到位。综上已累计授信58.4亿元,共投放贷款30.2亿元。同时,还对蓝色经济区范围内的6家中小企业授信2.8亿元,支持范围涉及养殖、种植、水产品加工等4个领域。总体看,贷款投放布局已基本覆盖青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布点范围,有力地支持了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农发行

义不容辞并将大有可为

(一)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国务院在2011年初的批复将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将该区域建设作为对接还渤海湾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枢纽,其意义重大。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在金融支持上理应首当其冲。其次,蓝色经济区建设内容属于农发行业务支持范围。目前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已经明确:“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由此可见,其战略定位中的四大方面均属于农发行业务范围。再次,蓝色经济区建设地区属于农发行支持领域。青岛蓝色经济发展规划的“一带五区”所涉及的董家口港口及临港产业区、胶州湾西海岸经济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全都是县域经济发展区域,均属支持新农村建设领域。综上所述,农发行必须立足本职,大力支持蓝色经济区发展。

(二)在支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将大有可为。针对目前实际情况,就农发行现有金融产品结构而言,按期限和品种分,包括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按贷款性质分,包括政府背景贷款与实体企业贷款,基本涵盖蓝色经济区建设金融支持的各个方面。综合而言,可分为以下层次进行支持:一是支持政府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区。其包括综合整治海洋环境污染、保护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海洋防灾减灾等三方面内容,主要是为打造海洋蓝色经济区良好的外部基础设施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是支持政府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其中包括交通设施建设、电源电网建设、水源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三是通过与产业结合的方式支持海洋科技研发。其中包括海洋基础科学创新、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重点在建立国家海洋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基地方面提供金融支持。四是按照政府规划,直接介入半岛蓝色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支持第一产业中高质量的水产苗种业、海水养殖业、远洋捕捞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促进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支持第二产业中的“四大新兴产业”海洋生物、海洋新材料、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利用,提升海洋经济利润附加值;支持第三产业中的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科技教育、海洋文化体育“四大产业”,赋予蓝色海洋经济以更多内涵。

三、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初步构想

(一)突出区域重点,打造“蓝色信贷”品牌。在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示后,山东省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青岛市委书记李群已提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努力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进程中先行一步,当好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排头兵”的要求。对此,农发行青岛市分行下一步应突出”蓝色硅谷”建设实施“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总体格局下,重点支持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支持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围绕蓝色硅谷核心区及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这“一区一园”,积极支持市政府以硅谷的人才标准、基础设施等来发展青岛的蓝色硅谷,建设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引擎。二是积极支持青岛市全市水网体系建设,包括大沽河综合治理工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沐关岛水库综合调水工程等一系列水利建设项目,在国家水利建设大框架下,构建青岛蓝色经济区内的防洪排涝、水源涵养体系,打造经济区建设的良好设施基础。三是支持胶州湾产业新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鳌山湾海洋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示范区等园区建设。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对上述园区已经投入信贷资金支持,目前建设情况及园区发展状况良好,从蓝色经济区的规划发展及我行的自身发展考虑均需加大后续金融服务力度,延伸金融支持范围,充实客户服务群体。四是通过对一批现代渔业、港口物流、海洋新能源开发等企业的扶持,丰富充实在实体企业中“建设新农村银行”的形象。通过对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沿海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海洋科技研发、渔业产业整合等信贷支持,构建金融服务立体平台,在“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品牌下打造“共建蓝色经济区的银行”等系列品牌。

(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切实改善金融服务。要积极设立蓝色经济区金融创新和服务领导小组,综合调配行内资源,将人力、财力、物力向该区域倾斜,在金融服务中“先行一步”,并保持领先地位。一是要针对区域特色研究探讨适合农发行的新型金融产品,在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的过程中打出政策性银行的行业品牌及拳头产品。特别是要围绕青岛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将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青岛 “蓝色文化”规划与农发行政策职能三者有机结合,积极进行业务与产品创新,大力支持蓝色文化产业集群带建设,努力塑造农发行支持“蓝色文化”产业发展及文教体系建设的新品牌。二是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规模优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蓝色经济区整体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进行分析,就蓝色经济区金融项目探讨以发行特色金融债等形式,解决融资规模问题。建议对蓝色经济区地区单独安排信贷规模,以规模促发展。三是在介入蓝色经济区金融支持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系统性优势,认真研究国家及区域规划发展布局,以差异化的优惠信贷政策和服务抢占政策金融支持的先机。要在对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个别地区实行差别化政策,保持在不同地区政策性优势,如:实行差别利率,贷款绿色通道,电视电话审议等手段。

(三)严控金融风险,保持健康发展。在大力支持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同时,要审慎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严控贷款风险,保证区域业务整体健康、有效发展。结合农发行青岛市分行实际,在蓝色经济区建设整体架构下,首先要在以领先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金融服务赢得当地政府及企业认可,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具备一定话语权的环境下,研究解决好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协商政府及企业将优质资产以最高额方式抵质押给我行,研究构建贷款“担保资产池”,对池内资产实行动态管理,但要保证掌控在手里的押品价值量与贷款本息相匹配。二是坚持和巩固“逐客户、逐项目”贷款监测。借助贷款监测分析系统,运用系统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密切监测贷款运行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发展、管理水平、风险状况等因素,建立对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重点监测机制,提高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提示机制,研究建立大额风险贷款约谈机制、贷款风险与项目报备办理挂钩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项目贷款的期限管理。对以土地出让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的项目,要在坚持期限管理的基础上,借鉴粮棉油贷款封闭运行的经验,认真执行上级行管理政策,实行“盯住土地、卖地还贷、约定还款、全程监控”,把握项目风险。其次,对于新型的担保资源及方式,要进行审慎积极地探索,比如深入研究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和农田水利建设基金的计提、管理及拨付,探讨基金质押的可实现性等课题。

(作者单位:农发行青岛市分行)

蓝色经济区建设 篇4

战略的发展展望

班级: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二班

组员:黄文轩(200917050206)徐 勇(200917050218)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迅速提升发展境界,科学谋划发展定位,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突出重点,统筹联动,一片蔚蓝色经济版图正在山东半岛陆海两域隆起。

在“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一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我省发展蓝色经济的成绩和风采,本报特推出两篇报道,敬请关注.以蓝色进行曲为主旋律,以东起日照、西至东营的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山东沿海7 城市,正在描绘一幅壮阔的海洋经济新画卷。

这幅画卷的主题,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要求。一年间,省委、省政府适时出台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指导意见,大手笔编制完成总体规划纲要和 26个专项规划,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明确了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发展重点。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滨州、东营7市 51个县市区,将发展蓝色经济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环节,将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掀起了蓝色经济建设的高潮,有效地推动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一年的蓝色历程,提升了发展境界;一年的蓝色历程,拓展了发展空间。

战略思维提升发展境界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谋划、建设中,无论是山东半岛地区6 万多平方公里陆域,还是 16 万平方公里海域,无不彰显“大思集广、谋定而成”的决策轨迹。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和九届七次全会,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建设办公室,从体制上强化了对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视和领导。

总书记将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光荣使命赋予山东半岛,与山东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科技力量、产业层次、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条件分不开。全省上下一致认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来说是一个全新机遇,也是一个全新命题。

长期以来,我省对海洋的利用多为近海养殖与捕捞,即使开展海上石油、天然气、黄金矿等资源开采业务,也多限于500 米左右的半深海区域,远逊于发达国家 3000 米以下的深海开发能力,而深海开发被看做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与替代、新兴战略性产业培植与发展、环境污染改善与治理、生态保护与开发、低碳资源发掘与利用等重大问题的关键,中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 6月 30 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并召开系列会议,部署、推动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同时,以“蓝色经济引领未来”为主题,举办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聘请 31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咨询委员会,搭建起了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制度框架和决策保障,为大手笔规划蓝色经济区发展图景提供了强力支撑。

2010年 4 月,30 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 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 26 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6 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 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4月 19日,省政府向国家发改委报送《规划纲要》,推动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4月下旬,国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实现了突破性进展,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

“蓝色引擎”拓展发展空间

蓝色是大海之本色,大海,意味着无限发展空间。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认为,总书记提出打造和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山东、对中国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意义极为重大。

日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侯成君告诉记者,在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日照市定位为鲁南临港产业区和精品钢基地,一个精品钢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去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 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 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日照由此迎来大开放、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期。

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潍坊北部广袤的盐碱滩上,正在拔起一座滨海新城。潍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岗介绍,北部新城区每天投入1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中海油项目、潍柴发动机项目、鸿运石化项目、华能新能源项目、国电新能源项目以及马来西亚最大国企投资的港口建设项目等十几个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纷纷进驻,带动北部新城3年扩张为50平方公里,同时,建设50所院校,进驻50万师生,一座极富魅力的滨海新城,已经成为潍坊主城区北进的新载体。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 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培植作用重大。我省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8 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8 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正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无垠的海洋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跨越大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带动山东经济融入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记者了解到,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中期设想中,蓬莱到长岛、长岛到旅顺的跨海大通道有望建设;中日韩三方为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度提出建设从韩国仁川到威海的海上轮渡、中韩海底隧道„„可以预期,随着海洋空间的无限扩大,半岛蓝色经济区将在更广阔、更深远、更持久的层面上,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的建设创造出新的机遇。

统筹联动搭建发展载体

从拓展发展空间、探寻可持续发展要素等重大使命出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 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 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15 万平方公里陆域与16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如此布局首先需要基础设施一体建设。”滨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承志介绍,虽然滨州市只有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的陆域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但滨州的基础设施却按照“一区两翼七大节点”布局,突出滨州距离济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 60 海里的区位优势,以另外5个县和两个高新经济区作为节点,打造滨州蓝色经济区。

近日,海(阳)即(墨)跨海大桥已开始合龙。从过去青(岛)黄(岛)不接,到如今青黄海底隧道贯通,大青岛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此外,德龙烟铁路建设、半岛城市城际铁路动工等,标志着半岛交通基础设施正在快速走向一体化。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说,立足海陆统筹、综合配套,统一规划建设港口、铁路、公路、航空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加快构建海陆相连、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市场一体化正走向成熟。目前,在蓝色经济区内正推进三项工程:尽快使“一卡通”在区内各市通用;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程,在区内有关市开展统一资费标准、统一电话区号试点;共同市场建设工程,统一区域内工商印证登记、质量监督、食品安全检查等执法标准,推动形成区域性科技成果、人力资源、商品物流、产权交易、旅游文化等统一市场。

青(岛)日(照)同城,青(岛)潍(坊)一体化进展顺利。日照市提出以接轨青岛、推动“同城发展”为平台,加强与山东半岛各市在海洋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好地推动海洋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共同市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港口、交通、水利、信息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水平,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

潍坊加快岸线资源开发,重点推进潍坊港扩建和羊口、下营、滨海三个渔港建设,着力贯通海上运输通道,与青岛全方位对接。通道门户“发展定位,积极融入山东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定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

面向大海,统筹联动,将山东沿海7市串成一体,共同站在推进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上。

蓝色战略,正引领沿海7市越走越远;蓝色战略,正带动内陆腹地加快转型;蓝色战略,正全面推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2010年6月26日,由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在济南开幕。副省长黄胜,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张传林,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王志民出席开幕式。出席论坛开幕式的领导还有,山东省文化厅巡视员邢玉斗,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曲涛,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宋军继,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奇立,致公党山东省委副主委肖培树、陈德展、秘书长安骊,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一处副处长赵宏,以及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新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宋向阳,致公党山东省委企业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山东青州尧王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凤等。

黄胜副省长和王志民副主席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黄胜副省长在致辞中指出: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作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作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于2009年6月完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初稿)》,并上报国务院。该规划即将被列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他同时指出,没有文化建设的大力提升和推动,不可能真正实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举办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论坛后,又将推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联合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经过三个多月的筹备,共同组织了这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论坛主题的选择很有战略性和针对性,抓住了确保山东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点所在,对于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委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他希望各位专家,借助论坛这个平台,发挥专业学术优势,畅所欲言,共同推进山东省海洋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王志民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区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当前,作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人文内涵的山东,如何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这一重要机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现半岛文化建设的战略转变与长远发展、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实现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奋斗目标的重要抓手和强大推动力。他指出,这次论坛是致公党山东省委继去年联合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成功举办“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后,又一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致公党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为我省经济发展献计出力的成功实践。他表示,会后致公党山东省委将把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一并整理呈报省委、省政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中,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22位专家学者,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与独特价值,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展望,东亚文化圈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弘扬齐鲁文化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推动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国内外海洋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的经验与做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在学术方面,也取得了满意的成效,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定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论坛”综述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文化发展战略作为政府指导和推进文化发展的长远谋划,既反映着某个国家或某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同时也反映着公共管理主体对文化的认识、理念和论述。探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战略,必须充分立足蓝色经济区发展的现实需要,充分挖掘本区域文化的底蕴,传承本区域优秀的历史文化,彰显本区域文化的特色,合理利用本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来自北京大学的周庆山和赵雪指出,应该高度重视加强数字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具体建议,即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交流,抓好数字与网络媒体、网络游戏、移动文化消费、技术产权交易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真正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承载产业转移的新平台、对外开放的新平台、科技创新的新平台”。来自南京大学的顾江和胡慧源则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来看待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定位,他们指出,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内忧外患,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欣欣向荣,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和优化。在定位上,在突出海洋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应涵盖内陆文化产业。在思路上,发展要有所侧重,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定位也需明晰。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提出了七大发展战略:

1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2强化政策引导扶持,优化投资环境。3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原创性。4培育优质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发展核心主体。5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6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7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加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来自东南大学的陶思炎则提出了四点建议:1深入普查调研,建立起一份比较完备的山东海洋文化资料。2发掘地方特色,创造自己的蓝色文化产品。3重点带动一般,宜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4推动内外互动,吸收内部和外部的机遇与资源。来自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谢名家指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发展有着重大战略机遇,首先,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与“三个春天”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这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政治战略机遇。其次,深厚的有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软实力勃兴,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发展战略机遇。再次,坚实的硬实力和优越的自然生态结合,是必须紧紧抓住的文化基础和地缘政治战略机遇。并且他还指出,建设有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风格的七大产业,即教育产业、智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媒体产业、艺术产业、休闲产业。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张开城提出了“八个一”来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即一个走廊:齐鲁文化走廊;一地一节: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一台歌舞:齐鲁风;一个产业:文化产业;一个工程:产业文化工程;一个线路:齐鲁经典旅游线路;一个支撑:科技支撑;一个精神:齐鲁文化精神。同时,他还提出从滨海旅游、休闲渔业、休闲体育、节庆会展文化、民间工艺、涉海艺术、涉海对策与咨询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开发。天津师范大学的王晔则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做了层次分析,分别分析了蓝色经济区文化的理念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制度层文化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物质层文化建设。天津南开大学的敖堃,则着重分析了山东地域文化的学科建设与系统研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的巨大助力,他提出十个方面的建议来规范和指导未来的山东地域文化学科体系:1理清并统一山东地域文化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使其具有稳定的内涵和明确的指代。2准确而具体地描述山东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山东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象有内在的稳定性。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文化类型学的研究,并分析该典型形态的文化与其社会系统及生存状况的内在关系。4全面而又系统地总结山东地域文化研究的已有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各家各派的学说。5从民俗学、历史学、建筑学、语言学、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不同角度对山东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入研究。6从文化区域学的角度研究界定山东文化区域,并对山东及其周围等不同地域的文化展开比较研究。7在考察和研究山东文化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开展山东地域文化的未来学研究,探索其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的发展路径。8研究山东地域文化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9应当大力抢救山东地域文献资料,为研究山东地域文化提供丰厚的研究资料。10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使科学研究与社会进步能够结合起来。

(二)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探讨

山东半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海洋文化作为推动海洋开发的隐性力量,为海洋开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促进海洋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上海海事大学的时平认为,开发半岛蓝色资源,首先要达成区域文化共识,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性运作机制。他指出,首先要树立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合作共识,其次要形成政府、学术界和学术组织、企业界合力推进半岛蓝色区域海洋文化交流与合作。第三要发挥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双重的调节作用。厦门大学的薛雄志和刘锦婷认为,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是现代海洋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还构想出山东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ICM与EBM的有效融合。浙江海洋学院的柳和勇分析了我国海港城市文化建设内涵的构成,并且进一步分析了海港城市海洋文化的传统内涵,海港城市文化建设的理想内涵,海港城市的城市精神内涵。孙才志和范斐首先从海洋文化的内涵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特点,说明了海洋经济的内涵及山东省海洋经济的现状,并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影响。山东大学的王广振强调:组建海洋文化产业建设的专家智囊团,要对半岛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盘点、整合、分类和评估,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做好不同的建设规划和发展策略,保护好海洋文化资源。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国忠,则分析了山东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分析了山东海洋旅游文化的价值及其核心理念,并建议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

(三)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山东半岛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对海洋文化遗产的开发势在必行。中国海洋大学的曲金良分析了当前山东海洋文化遗产的现状,指出了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蓝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与统一,并且提出了五点建议。天津大学的张慧颖则就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发展山东省文化产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浙江海洋学院的倪浓水则着重对比浙江和山东的文化支持,来阐述山东海洋经济文化的渊源与基础,并且提出海上山东与海上浙江文化建设的共同旨归。

(四)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旅游资源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资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上海社科院的孙琴安认为,山东半岛的旅游资源有着良好的基础与优越的区位,并且分析了整合开发利用山东半岛旅游资源的可行性。中国海洋大学的张胜冰着重研究了山东文化品牌的现状,指出要完成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就必须发展山东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他还提到了山东文化品牌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与建议。鲁东大学的刘凤鸣对山东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开发这些资源的宝贵意见。山东师范大学的李平从对山东半岛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特质的分析入手,以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地域文化特征辨析,探讨了半岛地区文化和旅游之间的依存关系。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赵卫东,从仙道文化入手,提出山东半岛有着悠久的仙道文化传统,丰富的仙道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旅游文化价值,并且分析了目前山东半岛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的燕生冬,分析了山东沿海地区早期历史文物资源的分布与特点,并提出了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了专题演讲,从不同的角度,以专业的视角,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战略各抒己见。既总结介绍了各地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的成功经验,又探讨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内容充实,意义深远。

党的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总揽全局,立意高远,精辟深刻,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为丰富深化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学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对山东工作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握发展大局,抓住发展机遇,以科学务实、奋发有为、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全力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决不辜负胡锦涛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全省人民的重托。

蓝色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海洋经济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把握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向,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标志着对省情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海洋经济发展将实现新的突破,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而深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省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并把它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并列为两大跨世纪工程。再往前推,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都在探索并提出适合当时省情的经济发展战略:从“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到“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从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到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从“五大板块”到“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再到现在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形成“一区三带”发展新格局,山东探索发展战略与合理布局的脚步从未停止,且思路愈加清晰,愈加深化。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目标和定位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意义

加快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有利于拓展国民经济发展空间,维护国家战略安全;有利于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完善我国沿海整体经济布局;有利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水平,深化我国沿海开放战略。

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理解,应该是以海洋经济为特征、以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为基础。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是事关全省的重大战略,其实质是利用沿海优势,整合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联动全省以及全国经济的科学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三带”的重要带动作用将体现为:以沿海七市为前沿,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海带陆、以陆促海、内外联动,形成连接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沟通黄河流域广大腹地、面向东北亚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陆海空间布局全面优化调整

提示: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提升“一核”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提升核心区域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核心区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提高园区(基地)、企业载体集聚功能和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现代渔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海洋文化旅游、海洋运输物流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海洋食品加工、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

壮大“两极”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培育壮大南北两个增长极,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具有重要作用。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建设一批大型生态增养殖渔业区,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加强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加快发展海洋先进装备制造业、生态环保产业;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滨海生态旅游业等现代海洋服务业,培育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极。

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积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集中培育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油气储运加工等临港工业;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密切港口与腹地之间的联系,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业,加强日照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把鲁南临港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区域性物流中心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临港产业基地。

构筑三条开发保护带

海岸开发保护带。从海岸线向陆10公里起至领海基线(内水海域界线)之间的带状区域,其中内水面积3.59万平方公里,具有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海洋产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等特点,是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统筹海陆发展的最重要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重点打造海州湾北部、董家口、丁字湾、前岛、龙口湾、莱州湾东南岸、潍坊滨海、东营城东海域、滨州海域九个集中集约用海片区,构筑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开发和保护格局。

近海开发保护带。从海岸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向外12海里宽的带状区域,其中领海海域面积1.42万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能源、矿产等资源,是开发海洋资源,培植海洋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该区加快海洋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壮大海洋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全面规范近海开发利用秩序,扩大人工放流和底播增殖规模,严格执行禁渔期和禁渔区制度;加强推行清洁生产,防止海上油气矿产开采、船舶航行、海上倾废等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远海开发保护带。从近海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至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带状区域,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是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区域。区内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海洋捕捞、海底能源矿产开发、海洋工程建筑等产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切实履行保护海洋环境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平衡。

打造三个城镇组团

青岛-潍坊-日照组团。青岛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国际海洋科研教育中心、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和海上体育运动基地。潍坊市重点发展海洋高端高效产业;日照市重点发展现代临港产业。三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对接、互补、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城镇组团。

烟台-威海组团。进一步提升烟台、威海的中心城市地位,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统筹组团内各层次城镇的发展,加强组团内产业分工与协作,推进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平台和我国北方富有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东营-滨州组团。合理扩大东营、滨州的城市规模,加强组团内城镇和产业的分工与协作,突出高效生态和海洋经济特色,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特色海洋产业聚集集聚区,打造成为环渤海地区新的增长区域和生态型宜居城镇组团。

加快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提示:加强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性平台、专业性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完善现代海洋教育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海洋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海洋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

(1)加快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技术等优势领域组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建设或引进船舶制造、工程装备、仪器仪表等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创新平台。通过国家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相关单位开展海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完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科技交流合作。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和投入机制;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计划,健全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

(3)促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海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公共转化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海洋高技术产业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地集聚发展,择优建设海洋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完善海洋科技信息、技术转让等服务网络,规划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制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4)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教育中心。加强海洋专业学院建设,构建门类齐全的海洋学科体系。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巩固海洋基础学科优势,重点发展与海洋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将其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类海洋大学。支持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及区内其他高等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发展特色海洋学科专业,支持高等院校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在中小学普及海洋知识,建设青岛海洋教育科普基地。

(5)建设我国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高素质人力资源富集区。以两院院士、泰山学者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重点,加强创新型海洋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打造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基地。在中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和海洋科教人才出国(境)培训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蓝色经济区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基地)和引智示范基地。加快培育专业性海洋人才市场,建设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海陆相连空地一体

提示:在沿海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立体交通体系。

(1)港口。以青岛港为龙头,优化港口结构,整合港航资源,加快港口公用基础设施及大型化、专业化码头建设,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港口集团,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港、日照港为骨干,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滨州港、莱州港为支撑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青岛港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和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港。烟台港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区域性能源原材料进出口口岸、渤海海峡客货滚装运输中心、陆海铁路大通道重要节点和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集装箱支线港地位,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大型港口。日照港要提高大宗散货和油品港口地位,进一步扩大集装箱业务,服务大宗散货中转储运和集装箱支线运输。威海港要建成环渤海地区的集装箱喂给港和面向日韩的重要港口。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烟台港莱州港区要依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完善功能,提高吞吐能力,形成分工明确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

(2)铁路。以山东省铁路主骨架为依托,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质量,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加快重点铁路项目建设,构筑沿海快速铁路、港口集疏运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3)公路。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和普通路网升级改造,优化路网结构,形成干支相连、快速便捷的公路网络。

(4)机场。加快区域内机场建设和改造,科学规划建设青岛新国际机场,增加和开辟国内外航线,形成以青岛新国际机场为中心,以烟台、威海、潍坊、东营等机场为支线的空港格局。

(5)综合运输枢纽。整合现有交通资源,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加快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实现区域和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开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工作。在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一批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运输枢纽工程。

构筑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

提示:着力构建安全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提高蓝色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1)风能。有序开发风能资源,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山东半岛北、山东半岛南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2)生物质能。合理规划建设生物质能电站,鼓励建设生物质能热电联产机组,积极扩大沼气利用,适度发展非粮燃料乙醇。

(3)太阳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推进以太阳能为主的新能源城市建设。鼓励太阳能热利用,提高太阳能热利用规模和水平。

(4)海洋能。在乳山、荣成、日照等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步伐。

(5)大力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适时启动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项目。

(6)核电。建设海阳、荣成核电项目,规划建设烟台核电研发中心,加强区内核电厂址资源的勘察、论证和保护工作,保护和储备好核电厂址资源。力争在2020年初步形成两个核电基地。

(7)燃煤火电。根据“上大压小”的要求,重点建设60万和100万千瓦级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燃煤电厂,以加强受端电网支撑,保证电网安全可靠运行。

协调支撑现代产业新体系

提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集群为重点,强化园区、基地和企业载体功能,加快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优化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第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

重在提高现代海洋渔业综合效益

现代水产养殖业:(1)以荣成、长岛、蓬莱、莱州、胶南等海域为主体,建设总体规模300万亩以上的浅海优势海产品养殖基地。(2)以东营、潍坊、滨州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200万亩标准化池塘生态健康养殖基地。(3)以莱州、文登、荣成、无棣、日照东港区、昌邑、寿光等沿海地区为重点,建设一批优质海水鱼工厂化养殖基地和现代渔业示范区。

渔业增殖业:重点在莱州湾东部、庙岛群岛、崆峒列岛、荣成、崂山、即墨近海、海州湾北部等海域建设打造国家级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

现代远洋渔业:重点培育荣成、寿光、蓬莱、黄岛等远洋渔业基地,把中国烟台金枪鱼交易中心打造成为国际性金枪鱼产品集散地,建设一批海外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提高参与国际渔业资源分配能力。到2015年,远洋渔业年产量、远洋渔船数量分别提高到40万吨和600艘左右;到2020年,分别达到50万吨和650艘左右。

滨海特色农业:在滨海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果品、特色作物等高效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培育名牌产品,建设沿海农业休闲观光走廊。

打造海洋优势产业集群

海洋生物产业。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功能性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水养殖优质种苗等系列产品,把烟台、威海、日照、潍坊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科技与产业基地,把青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生物研发和产业中心。

海洋装备制造业。把东营、潍坊、威海、日照、滨州打造成特色鲜明的专业性现代海洋装备及配套制造业基地,把青岛、烟台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海洋能源矿产业。以青岛为中心,适时建设海洋藻类生物能源和非粮燃料乙醇项目。实施黄渤海油气、龙口煤田、莱州金矿、莱州湾卤水等开发工程,规划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洋油气、矿产开发和加工基地。

海洋工程建筑业。把青岛、日照、烟台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海洋工程建筑业基地,培育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现代海洋化工产业。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

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在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潍坊等地建设一批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加快建设荣成、城阳、芝罘等一批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基地,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水产品物流中心和国际重要的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

提升海洋第三产业的引领和服务

海洋运输物流业。重点建设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大临港物流中心,积极推进东营、潍坊、滨州、莱州等临港物流园区建设,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

海洋文化旅游业。突出海洋特色,推动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文化和体育产业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其中,文化产业全力打造一批海洋文艺精品,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海洋文化产业园;体育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性海洋体育中心和海上运动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建设长岛休闲度假岛和荣成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把青岛、烟台、威海等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等,致力于做大做强山东蓝色旅游品牌。

此外,加强与国内外金融机构的业务协作和股权合作,着力发展涉海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信息、创意设计、中介服务等涉海商务服务业,为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

构筑集约节约用海新机制

提示:重点推进海洋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快建立科学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机制。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

(1)推行海洋表层、中层、底层立体开发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修编海洋功能区划,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定期评估制度。坚持发展与保护、利用与储备并重,加强对重要岸线的监管与保护。制定单位岸线和海域面积投资强度标准规范,严禁盲目圈占海域、滥占岸线。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鼓励围填海造地工程设计创新。开发超大型海上建筑浮游技术和海底空间利用技术,建设海上水陆两用飞机场,开展海下大型储藏基地建设研究。强化海岛分类分区管理,建立有居民海岛综合协调管理机制,规范无居民海岛使用程序,促进无居民海岛合理开发。加强深海地质勘查,寻找新的可开发资源,增强后备资源保障能力。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全过程节水方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限制发展高耗水行业,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积极推广农业旱作技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节水型水产养殖业。鼓励有条件的生活小区、工业企业使用海水淡化水、再生水,加快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依据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生态空间结构,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规范建设和管理试点,加大渔业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和重要水产增养殖区保护力度,构建完善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体系。到2015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80处;到2020年,新建和升级各类保护区约50处。

(4)海洋生态修复与治理。完善海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国家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大力实施柽柳林、海草床、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程。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加快推进海湾生态整治,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健康。

(5)海岸带综合治理。坚持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维护岸线的稳定性,增强岸线资源利用的复合性。对未开发利用的岸线资源,严格按照规划加强管理,确保科学利用。实施破损岸线和沿海滩涂治理修复工程,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试点,到2015年和2020年,破损岸线治理率分别达到80%和95%。

(6)海岛生态保护。贯彻实施海岛保护法,编制海岛保护规划。加强海岛水土流失防治,开展海岛珍稀野生动物和海洋生物物种救护行动,加快推进生态海岛建设,建设一批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区。科学界定海岛功能,禁止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对领海基点所在海岛划定保护区,禁止任何改变地形、地貌的开发活动。

促进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提示:合理调整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等重点城市行政区划,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潍坊滨海、威海南海等海洋经济新区。扩大县(市)经济管理权限,完善省财政直管县体制,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赋予经济强镇部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努力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

(1)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各类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以海洋产业为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等领域。在扩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时,对烟台、潍坊等区内符合条件的城市予以优先考虑。健全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引进现代交易制度和流通方式,积极发展海洋商品的现货竞价交易和现货远期交易。

(2)建立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机制。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用海域使用权流转市场。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开展蓝色经济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试点和新农保试点。建立城乡统筹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增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创新蓝色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强区内统筹协调,强化在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统筹基础设施布局与建设;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共建共享区域统一市场;推进陆域、流域和海域污染综合治理,形成陆海一体化环境管理的新机制;统筹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部产业错位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探索建立区域经济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

(4)加快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完善重要进口资源储备体系,建设国家重要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对区内企业“走出去”给予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保险担保、货物通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跨国经营。加快推进青岛中德生态园建设,研究开展日照国际海洋城、潍坊滨海产业园等中外合作项目。设立中国国际海洋节(青岛),举办海洋经济文化(技术)国际博览会和蓝色经济高峰论坛。

(5)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试验区。争取建立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承担中日韩科技联合研究计划。开展中韩海陆联运汽车直达运输,积极推进烟台中韩跨国海上火车轮渡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加强进出口贸易、食品安全及相关领域的互信互认合作。积极探索与日韩间电子口岸(单一窗口)数据交换标准建设,建立三地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建立东北亚地区标准及技术法规共享平台,实现与日、韩技术标准对接。

(6)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连互通,规划建设公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等基础设施项目,形成以山东半岛重要沿海港口为核心、辐射带动黄河流域的综合交通网络。大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积极参与中西部地区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20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

(1)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制定国家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蓝色经济区建设给予支持。落实国家关于远洋捕捞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海洋资源勘探的投入力度,国家现有海洋资源勘探专项向山东倾斜;落实国家风力发电增值税优惠政策,研究制定支持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研究对区内符合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条件的城市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对区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安排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时给予适当倾斜。围绕落实国家重点扶持政策,2011年山东省级财政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区内7市共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以后每年省、市两级财政专项资金都要有所增加,用于支持蓝色经济区建设。整合省级现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列入规划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海洋产业发展。适时启动资源税改革。

(2)投资融资政策。国家在安排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设立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开展船舶、海域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3)海域、海岛和土地政策。合理利用海岛和海域资源,在围填海指标上给予倾斜,优先用于发展海洋优势产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国家在海域使用金分配使用上对山东予以适当倾斜,养殖用海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支持山东开展用海管理与用地管理衔接的试点,积极推动填海海域使用权证与土地使用权证的换发试点工作,以及凭人工岛海域使用权证书按程序办理项目建设手续试点。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进行开发;区内逐步建立市级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和跨市域土地指标统筹使用制度;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支持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严格执行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有关管理政策。

蓝色经济区建设 篇5

贯彻落实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

会精神情况汇报

全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后,xx街道迅速召开党工委扩大会议进行传达贯彻。对会议的贯彻落实分为四个步骤,一是集中学习传达,主要学习领导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二是结合xx实际,班子成员根据分管工作确定规划和计划,制定落实措施,党工委同每个分管领导和部门签订责任书;三是组织副科级以上干部、社区党委书记、部门负责人到外地参观学习;四是召开动员大会,对蓝区建设进行安排部署。具体工作中:

一是高端定位,科学规划。发挥区位、产业基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紧扣主题,围绕主线,抓住蓝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着眼于对接青岛、融入青岛,进一步修订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科学规划作为最大的城市资源,聘请名家高手参与城市规划与建设,用规划换空间,用资源换资本,增强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争做蓝区建设示范区的排头兵。

二是突出项目,加大投入。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

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把项目建设作为总抓手,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对已开工的xx丽华城市广场、福园机械车用软轴、杨春汽贸城、百盛兴龙超市等项目,加快工程施工,争取尽快建成投用;对昊宝服饰高档服装项目,抓紧地面附着物的清点、赔付工作,确保三月底进入实质性开工建设;对杨春数码科技广场等服务业大项目,尽快完成图纸审核报批工作,加快前期准备,争取早日开工;对意向项目,盯紧靠牢,跟上工作,力争谈成落地。在突出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通过集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将xx打造成临港先进制造业、绿色能源产业、高端房地产业的集聚区,在蓝区经济发展中隆起新的产业发展聚集带。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一方面,对列入今

年计划的涓河、旭光河综合整治,汉麻纺织服装产业园、棉织街改造和谭家庄社区道路,三月份全面开工。结合潍河、涓河治理改造,实现涓河以西与中心城区的成功对接。加快市场运作、选址等工作,新上供热项目,解决城区西部工业和居民供暖问题。另一方面,提升街办驻地和聚集融合区水、电、暖、热、气等管

网的覆盖率,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求。

四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节能环保作为蓝

区建设的着力点和刚性任务,保护好南湖生态区、恐龙地质公园周边的生态地貌,加大对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污染的治理力度,充实专业队伍,添置专业工具,力争今年在生态建设上有大的突破。

五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境内在外名人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与青岛的全面、无缝隙对接,推动全领域合作,加强与青岛、日照的联系交流、洽谈磋商,吸纳和聚集各类发展资源。选拔一批素质高、有培养潜力的同志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蓝区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半年完成杨春集团春润担保有限公司审批工作,建立起与蓝区发展相适应的担保体系,为蓝区建设、转型跨越发展破解融资难题。

蓝色经济区建设 篇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作者:刘淑芳 渠涛 张淑敏

来源:《科学与管理》2012年第04期

论生态建设与烟台蓝色经济发展 篇7

一、生态建设对于烟台蓝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环境生态建设, 提升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既关系到蓝区自身建设的质量, 又能发挥全国海洋经济的引领示范作用,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 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良好的生态环境及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对于近海开发的不断加剧, 导致了山东沿海的水质污染情况逐年严重, 甚至多次发生赤潮的现象, 许多优质鱼类资源锐减。烟台市莱州湾接近三分之二的海洋物种已近灭绝。本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烟台重点塑造“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格局:东部, 属于城市滨海地带, 规划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区;西、北、南三个方位, 由于有莱州湾、丁字湾、龙口湾的生态资源, 所以定位为度假旅游岛的发展趋势。蓝区内各市县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常抓不懈, 为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向空间要发展要效益, 以集约、高校、宜居宜游为空间发展方向。

(二) 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搞好蓝色经济, 必须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按照建设海洋生态的要求, 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开发重点与开发方式, 有利于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推动蓝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自2009年开始, 烟台就将生态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目标, 成为走在节能调控机制探索前沿行列的城市, 其摸索制定的“三控两转”方式, 在国内有一定的领先意识, 并且有很强的借鉴性。目前, 烟台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42.5%, 有23个自然保护区, 另一个数据——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8.4%——这更能说明烟台生态建设成绩的可圈可点。烟台成为第一批全国环保模范城市, 全市50%以上的镇获省以上生态乡镇命名, 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 生态建设是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加强生态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也是实现蓝色崛起的必然选择。这点在长岛的发展史上得到充分体现。20世纪90年代初, 在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后, 长岛曾片面重视扩张产业规模, 忽视了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埋下了发展的隐患。由于海上捕捞业的过度采捕, 养殖业缺乏科学养殖方式, 捕捞资源日趋衰减, 长岛县的两大支柱产业严重受挫, 主要经济指标急剧下滑至全国海岛县的下游。近年来, 长岛县吸取教训, 痛定思痛, 下定决心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 立足于海岛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 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实施生态立体保护修复, 有效带动了生态旅游度假岛建设。2014年荣获国家卫生县城, 恢复旅游和自然岸线25公里, 建设了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 近三年来进岛游客数量和旅游产业收入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通过抓生态建设放大生态优势, 既使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修复, 又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海岛经济社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长岛的经验充分证明, 蓝区要在经济发展上实现质的突破, 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着力打造生态蓝区的生态经济。

二、烟台市生态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的态势分析

生态建设与蓝色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我们既要准确分析烟台在打造蓝色经济区中的发展优势, 更不能忽视在蓝色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生态建设问题。必须进一步坚定地加强生态建设, 树立推动蓝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一) 烟台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有良好的生态建设基础

1.生态环境基础较好。总体来看, 烟台市生态环境处于较好状态, 近年来海洋污染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海洋生态环境呈现良性的发展趋势。烟台市近岸海域90%以上符合第一类质量标准。从海洋自然资源来看, 烟台市得天独厚, 有关部门对于其区域内的滩涂、浅海、港址、旅游等海洋自然资源的评价, 均处在山东省前列。也正是因为烟台市的海洋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进一步优化了海洋产业结构, 并且使得生态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蓝色经济区也最终获得了高速、高效、高水准发展建设的环境基础。

2.蓝色产业框架良好。烟台市蓝色产业门类齐全, 发展基础良好。现如今, 烟台包括石油化工、海洋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力、临港电子工业等6大千亿元高端产业集群, 以及以汽车、电子、工程机械、能源、造船等为主的临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以烟台中集来福士、蓬莱巨涛重工、杰瑞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市场占有率高, 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说, 蓝色产业遵循蓝色经济发展和演变的规律, 突出了海洋产业结构布局高端化的特色, 这些产业基础成为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支撑和动力。

3.海洋科研能力扎实。烟台市拥有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等9家涉海科研机构和高校, 省级以上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涉海科技研发工程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2009年10月, 由中集集团投资6亿元建设的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项目落户烟台高新区, 包括计算设计中心、海工技术研究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九个中心和特种材料实验室、多功能海工水池实验室、三维数字实验室3个实验室。该项目全面建成后, 将成为烟台市重要的海洋工程和海洋技术研发中心, 必将进一步提升海洋工程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整体水平和能力, 促进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集群发展, 推动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升级。

(二) 烟台蓝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生态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

1.生态环境压力巨大。随着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发展, 人口增长过快, 环境负担逐日提升, 生态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生态建设的难度随着大量生态资源消耗并加重生态系统负担而日渐增大。我们应该意识到, 在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 虽然经济增长显著, 但是, 也最终导致生态资源被破坏性地消耗, 而污染一经形成, 严重的不良后果很难在短时期内消除, 蓝色经济区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

2.部分生态主体意识薄弱。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 蓝色经济区内有些政府部门实践中追求单一GDP增长、缺乏外部监督评价、缺少生态整体规划及具体实施办法等问题, 降低了蓝色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蓝色经济区内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更有部分企业将大量有毒的工业废物乱排乱放, 超出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净能力。很多群众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之农村污染治理体系不健全, 造成严重的“脏乱差”现象, 生态环保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生态环境的合作机制还没有有效建立。对于蓝色经济区的生态保护, 尤其是海洋环境保护涉及部门众多, 而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较之陆地更加复杂, 迫切需要一个统筹的合作机制加以保障。然而, 依据“海洋不上陆, 环保不下海”的惯例, 环保涉及的各部门大多数是各自为政, 没能实施统一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甚至会导致有利益时相互争取管理, 没有利益时两单位相互推诿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很难建立有效的联合保护机制。

4.过度消耗资源导致环境代价太大。虽然目前蓝色经济区经济获得高速发展, 但由于蓝色经济发展依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 消耗大量生态资源。在蓝色经济区内的某些地区,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依然严重, 导致蓝色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非常脆弱, 亟需转变增长方式, 走集约式发展之路。

三、加强生态建设推动烟台蓝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 坚持解放思想, 打造经济与环境统筹发展创新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是理念的转变。要实现蓝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必须转变传统的环保观念。一是要强化生态保护意识。要敬畏自然, 对生态环境有坚定的维护理念, 同时还能秉承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信念。二是要立足区域实际。拓宽政府宏观决策渠道并强化环境管理机制, 摒弃短视行为,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一方面着眼于从微观层面抓好环境保护的具体工作, 另一方面又要从宏观层面搞好体制的整体推进;既要立足解决当前突出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又要着眼长远谋划, 实现蓝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 转变发展方式, 打造生态经济平衡试验区

积极改变海洋经济收益与生态资源损耗不成正比的现实, 实现经济收益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一是要抑制过剩产能和重复建设。坚持控制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 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和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二是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任务目标分解到蓝区内的各市 (县) , 把工作责任落实到相关单位和企业。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利用市场经济手段, 严格市场准入、加强财政资金引导, 压缩落后产能市场空间。三是要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烟台海岸线条件优良, 具有红色文化、开埠文化、仙境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以及渔家文化等, 为旅游资源开发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 加强海洋保护, 打造生态建设领先区

蓝色经济的发展动力来源于丰富的海洋资源, 发展蓝色经济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发展道路。一是强化生态保护, 对重要的海域、海湾、海岛加大保护力度, 并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海洋保护区;二是加强环境监管, 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排污监管和控制, 实施陆源入海污染物浓度与总量的双控;三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坚守高效生态底线, 向清洁能源要效益, 积极发展沿海区域的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项目, 进一步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要构建监测预警体系, 坚持陆海统筹的原则, 将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工作纳入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之中, 逐步建立多部门跨地区的协调联动监测预警体系。

(四) 强化法治保障, 打造政府职能转变先行区

提高政府生态建设法治意识, 强化生态建设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和作用, 确保永续发展。

1.整合机构。在蓝色经济区内, 要建立一个能够对整个区域的环境有综合、协调以及监督的这样的部门, 切实行使生态系统日臻完善之责。要全面落实环保部门对生态的建设职能, 强化生态建设在政府职能中的地位与作用。

2.确立目标责任制。严格遵守《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 对相关责任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目标管理。对违反职能规定、达不到相应责任要求的, 或者是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推诿行事、应付了事的部门或者具体的行为人, 都不能姑息, 要严惩不贷。

3.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政绩考核中, 不能只是看经济实效, 更应该看生态资源保护的实效。在客观评价政府职能的前提下, 要制定有利于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的考核体系, 坚决杜绝破坏环境发展经济的发展观, 以免影响永续发展。

4.提供法制保障。蓝色经济区生态建设有赖于良好的环境和法制保障机制。蓝色经济区内各级立法机关和政府必须注重健全和完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 加强立法、保障严格执法, 从而使蓝区生态建设的政府职能得到彰显。

参考文献

[1]邓研华, 王宗礼.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中州大学学报, 2008 (04) .

蓝色经济区建设 篇8

以车辆制造为主的制造业已成为蓝色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日照科技学校经过调查发现,模具产业在制造业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地模具生产企业达百余家,急需模具加工、装配、调试、维修等技术人员,仅学校所在的县企业模具制造类人员的需求缺口每年就有500多人。据企业自身预测,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未来3年内还会以20%的速度递增。因此,学校在原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基础上调整开设了模具制造技术专业。

“日照市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需求,瞄准新兴产业,强化职业教育专业规划统筹。”日照市教育局局长张传若说,针对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合理、学校规模小、专业重复设置、办学效益低等问题,日照对全市的中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在加强原有的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蓝色经济专业的基础上,支持学校新增设了焊接技术应用、航海捕捞、船舶制造与维修、船舶水手与机工、国际商务等一批与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新兴产业相对接的新专业,积极为蓝色经济区培养技能型人才。

据悉,目前日照各职业学校共开出13个大类近50个专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如日照市工业学校、市科技学校、市工程技术学校的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维修专业群,日照市航海技术学校的航海类专业群,日照市经贸学校的服务于经贸三产类的专业群,等等,为半岛蓝色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

要想为蓝色经济服务,就要对接地方产业,把科研做到企业的“心尖”上。日照市工程技术学校机械技术系的几位“80后”教师万露、牛金全、孙崇才最近准备研发的“机械手”,就是企业急需并直接投资的。这在日照职业教育里,不是个案。以前,中国机械制造重点骨干企业——五征集团采用的汽车用齿轮泵都是外购,日照科技学校教师潘月栋发现还有革新的空间,与企业共同研究改进。新的产品油压大、密封性能好、制造成本低,企业授权学校批量生产,生产多少就要多少。实训室变成了生产线,教育投入有了教育和经济的双倍产出。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与蓝色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日照市不断创新机制。职业学校师资缺编一直困扰职教的发展,尤其是自主聘任兼职教师还存在制度障碍。最近,日照各职业学校正在进行核编。据预测,多数学校的教师编制会有所放宽。冯海峰虽然是个中职毕业生,但是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一名,今年就被日照一所中职学校招聘为有正式编制的教师,这在以往是不可能的。“这比围着发动机转几圈都不知道怎么下手的研究生好使多了,现在职业教育真的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校长们感叹说。此外,日照市还拿出总编制的20%由学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解决“双师型”教师紧缺的问题。

上一篇:2018昆明事业单位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技巧:逻辑填空之句意分析下一篇:校本课程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