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回扣的成因论文

2024-06-30

导游回扣的成因论文(精选6篇)

导游回扣的成因论文 篇1

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我国旅游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 英语导游在涉外旅游服务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英语导游在从事涉外旅游接待服务的过程中会在无意识的前提下出现一些语用失误, 这将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成为提供优秀导游服务的障碍, 甚至引起一些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于英语导游涉外旅游服务中语用失误进行分析, 就可以使英语导游人员进一步了解如何在涉外服务中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更好地提供导游服务, 还可以为我国涉外导游的培训和教育教学机构提供有益参考。

1. 语用失误

1.1 语用失误的定义

语用失误这个概念是英国语言学家詹尼托马斯1983年第一次提出来的, 她指出:“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 语用失误可分为语言的语用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何自然在他的《语用学概论中》将语用失误定义为:“人们在言语交际中, 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随着跨文化语用失误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语言学家李元胜 (2003) 在托马斯对于语用失误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提出语用失误的定义不应该只关注言语层面, 还应该关注非言语层面, 因为交际是由言语及非言语构成的。因此, 语用失误应进一步定义为“因为跨文化中交际双方因缺乏准确理解和有效语言使用能力而产生的对于话语或非语言信息的理解或表达失误”这一定义不但涉及了言语层面还涉及了非言语层面, 因而变得更加全面而有说服力。

1.2 语用失误的类型

根据上述定义, 语用失误应分为以下三种类型:语用语言失误、社会 (社交) 语用失误以及行为语用失误。前二者属于言语的层面, 后者属于非言语的层面。

语言语用失误即语言本身的失误, 具体指学习者因使用不合外语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方式或将本族语的语义和结构套用在外语上所造成的失误。社会语用失误则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造成的语用失误。行为语用失误指在非言语交际中, 因文化不同而导致非语言行为选择上的失误, 以致交际失败。

2. 英语导游涉外旅游服务中的语用失误

2.1 英语导游语用失误的定义

基于上述定义和分类, 笔者认为英语导游涉外旅游服务中的语用失误是指:导游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的过程中, 因不同的文化间语言表达方式与习惯、价值与观念、思维的方式以及非语言行为的理解等不同, 所造成的用词不准不恰当、用词的失误以及非语言行为表现不当等现象, 并因此使导游与游客交流产生误会、中断或者使游客产生不快或不满情绪的语言及非语言失误现象。

2.2 英语导游语用失误的类型

在涉外旅游服务中, 英语导游常出现的语用失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2.2.1 英语导游的语言语用失误

英语导游的语言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除此之外, 导游话语表达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语速等方面也会造成其导游服务中跨文化交际时的语用失误, 造成游客的误解。

导游词汇的语用失误集中体现在词义方面。下面的例子就是导游因不能正确理解undress的一词多义而造成的语言语用失误。

案例1:一位美国游客请导游陪同他到中国一家饭店用餐, 上菜时希望服务员不要把蜜汁事先浇在鸡脯上, 他要自己来。就对导游说:Would you please tell her to serve the chicken undressed? (请你告诉服务员上鸡肉时, 别先浇汁, 好吗?) 导游以为undress是不穿衣服的意思, 而且服务员还是一位年轻姑娘, 于是大惊, 便立刻回答No, I can’t. (不行) 。游客问为什么, 导游回答You are in China, sir. (这是在中国, 先生) 。游客觉得自己的合理要求被拒绝感到很难理解, 于是很不满意。

导游语法的语用失误也有许多表现形式, 不过主要表现在英汉对于反意疑问句的不同回答上。案例2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案例2:一个英国旅行团来中国杭州观光旅游, 根据安排, 游客们在杭州境内的时间较长, 而计划内景点却不多, 待完成了计划中的所有节目后, 还有多半天时间。于是导游就推荐游客们去动物园看熊猫盼盼表演。可是, 当他们一行人来到熊猫馆时, 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盼盼在几天前就被借走了。导游十分抱歉地向游客们翻译了动物园的这个解释。其中一位男游客立刻走到导游面前问道:You didn’t know that beforehand, did you?这时导游没加以注意, 混淆了中英文对于反义疑问句的不同回答方式。他立刻地回答Yes。而他的这句回答在英语中就等于:Yes, I knew that beforehand. (是的, 我事先知道此事) 。那位客人自然有些生气, 但又怕是误会, 又紧追问了一句:You didn’t meant that you knew it in advance, did you?不幸该导游对自己的语用失误没有丝毫察觉, 再次回答:Yes, Miss.于是游客十分气愤, 之后就打电话给旅行社投诉了这个导游。

2.2.2 英语导游的社会语用失误

从事涉外导游服务的人员要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交流, 能听、会说英语还不够。即使母语同是英语, 不同国家的人也因其社会体制、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 而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例如在澳大利亚, 人们有很多独特的语用表达, 致使一些初次带游客去澳洲观光的领队产生误解。

案例3:一个中国的观光团到达西澳大利亚首府时已是晚上七点半了而游客们尚未进晚餐。当地地陪史密斯小姐介绍当晚的安排道:We’ll have tea at about 8:00 right after we arrive at the hotel.During the tea time I’ll have you registered and have your rooms ready so that you may have a rest right after.中国的领队将其翻译为:我们大约8:00到宾馆, 到了先就喝茶。期间, 史密斯小姐会帮我们登记入住以便喝完茶后大家就可以进房间休息。客人听完十分疑惑, 问道:“还没有吃晚饭呢, 怎么先进房间休息?而且在飞机上也已经喝够茶了”。于是有人大声说:我们不想喝茶了, 告诉史密斯小姐我们想先吃晚饭。领队也觉有些不妥, 便问史密斯小姐:Excuse me, Miss Smith, but w hen could we have supper?We are all hungry and tired.We don’t need any tea. (请问, 史密斯小姐, 我们什么时候吃晚饭?大家都又累又饿, 不需要喝茶了。) 后来经过解释, 该领队和游客才明白, 原来澳洲人, 特别是西澳人习惯把每天的正餐称之为Tea, 这里的tea不是喝茶的意思。

这个案例正是因为缺乏背景知识而导致当语用失误, 不了解到达国的体制、人民的价值观念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等语用前提均会引起社交语用失误。

2.2.3 英语导游的行为语用失误

行为语用失误指在非言语交际中,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 而导致的非语言行为选择上的失误, 而导致交际失败。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因此, 行为语用失误也体现在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方面。体态语的语用失误是由于交际双方中任何一方的动作或者姿态不合时宜而引起的失误。包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目光、触摸行为等。副语言语用失误指对沉默、话轮转接或一些非语义的声音的使用不当引起的失误。客体语语用失误指物质的一切有意和无意的错误展示引起的失误。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化妆、个人用品等。

案例4:一个中国导游在跟一位英国游客介绍景点, 讲解的十分投入, 为了防止唾液溅出他在讲话时, 时而会用手捂住嘴, 却发现本来听到兴致勃勃的英国游客越来越表情不自然, 后来这位英国游客竟然要求更换一位新导游为其服务。

这个案例就说明了中国导游因为体态语语用失误而造成游客不满, 因为在英国, 用手遮住嘴, 是想防止谎话从嘴里出来, 因此这位英国游客感到不满。

英语导游在涉外旅游服务中如果不注意这些行为语言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3. 造成英语导游涉外旅游服务中语用失误的原因

造成英语导游涉外旅游服务中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很多, 有语言本身造成的也有文化差异造成的。具体分析如下:

3.1 英语导游缺乏专业的语言学习, 对英语语言本身掌握得不牢固

许多英语导游都是学习旅游专业出身, 从带国内团开始做起, 逐渐开始接触涉外旅游服务, 因此大多数导游都是先考了中文导游证, 而后补习英语加考了英语导游证书, 因此, 有许多英语导游没有英语专业的学习经历, 而只是经过了短期的英语语言培训, 因此语言基础不够牢固。

从以上案例1和案例2中所出现的语用语言失误可以看出, 造成语用语言失误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语用者对英语语言本身掌握得不牢固。

3.2 英语导游涉外旅游服务中的文化负迁移

而随着我国涉外旅游业的更进一步发展, 许多高校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 开始培养专门的英语导游人才。但是在教学中往往还是按照传统语言的授课方式, 片面重视语音语调的模仿和句型的练习, 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语言习惯以及语用知识的传授和强化。以致所培养出的英语导游不十分了解或熟悉英语本族语的语用方式和语言习惯, 从而在涉外导游服务中自然而然的将本族的语言文化习惯、语言模式和与之相对应的文化观念直接照搬照用来与对方交流, 这就难免误解。这种在跨文化交际中母语文化模式对第二语言的干扰, 就是文化的负迁移, 上面的案例3就是一个实例。

3.3 导游与游客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也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两者相互影响, 因此思维方式差异的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中英思维方式为例, 从总体上看, 汉语思维方式以直观感性为主, 特点是思维综合、重意会轻言传。而英语思维方式是分析性逻辑思维, 重分析和概念, 轻笼统。汉语思维是整体优先, 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不同的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结构模式, 在跨文化交际中, 要想使交际顺利进行, 就应注意使用对方乐于接受的思维方式去组织语言。英语导游如果以母语的思维方式出发, 在涉外导游服务中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 从而影响导游服务的质量。

总之, 英语导游在涉外旅游服务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还有很多, 比如价值观的不同、

民族习惯的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 等等。这就要求从事涉外服务的英语导游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的同时, 不断加强语言文化的学习, 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尽量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

摘要:随着我国涉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英语导游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英语导游在从事涉外旅游接待服务的中出现一些语用失误, 这将会对涉外旅游服务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语用失误的定义及分类, 接下来详述了英语导游涉外旅游服务中语用失误的一些具体案例, 最后分析了这些语用失误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英语导游,涉外服务,语用失误,具体案例,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1]Geoffrey Leech.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2]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1983.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6]王力.王力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7]王得杏.跨文化交际的语用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 (4) .

医生处方回扣的定性及司法适用 篇2

一、处方回扣“受贿罪”之争议

目前, 对公立医院普通医生利用“开处方收回扣行为”性质的争议主要有两类观点。

一类观点认为公立医院普通医生利用开处方收受回扣构成受贿罪, 理由有三种:一是认为公立医院的医生开处方是执行“公务”的行为, 利用开处方收受回扣是“利用了职务便利”。这种观点认为公立医院的医生作为国家工作人员, 一旦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开处方”即利用了其作为医生的便利条件, 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回扣等财物性利益, 并为他人谋取了利益, 即构成受贿罪;如果是索取财物, 则不要求必须具备为他人谋取利益之要件 (1) ;二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利用开处方或向病人推荐保健品及医疗器械并接受回扣或红包的行为”与国营报社的记者和国有企业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接受他人利益的行为性质相同, 均构成“受贿罪”。如中国政法大学曲新久教授认为虽然目前临床医生行为中的“公务性”成分越来越淡薄, 处方行为看似医生的一种脑力劳动, 但不能就此认为收受处方回扣行为不构成受贿罪。公立医院和其他国有事业单位一样, 都是由政府权力分化而来, 即使有的单位并无财政拨款, 但其初期投入仍是国有资金, 从历史的延续性考虑, 目前仍将这些单位的工作看作公务行为。因此, 报社记者采访时接受红包、医生开处方拿回扣等类似行为, 均当按受贿罪论处。比如, 许多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 其行为更多的是市场经济行为, 也无多少公务性可言, 但法律看到这种行为的历史延续性, 对他们收受回扣的行为仍按受贿罪处理 (2) 。三是处方权是医院药品管理权的延伸, 医生的处方行为对国有单位的药品采购、销售和民事责任承担有直接的影响, 属于“从事公务”, 其利用处方权收受药商的回扣, 构成受贿罪。

另一类观点认为医生的处方权是一种私权利, 开处方收回扣不属于从事公务的行为, 不能按犯罪处理。如中国人民大学赵秉志教授、北大刑法学教授陈兴良认为, 医生开处方的行为不具有管理性和职权性, 自然也不能认为医生开处方的行为行使的是国家公权力的公务活动。由于医生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 因此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取回扣的行为并不构成刑法中的受贿罪, 对此作为犯罪处理, 难以找到确切的法律依据。对于此类行为, 只能依据《执业医师法》等相关行政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或者仅按违规违纪处理即可, 即只能对其进行党纪、政纪处分。

二、公立医院临床医生收受处方回扣的定性

笔者认为公立医院临床医生收受处方回扣不应构成受贿罪, 我们可以从犯罪主体和犯罪客观方面予以分析。

(一) 主体方面

根据对《刑法》第9 3条的理解, 依法从事公务是国家工作人员或以国家工作人员论人员的本质属性, 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打击受贿, 并且把受贿罪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等等区分开来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依法从事公务这一本质特征是我们对临床医生主体资格认定的关键, 我们不能认为在国有单位工作的人员就等于国家工作人员, 只有在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才是国家工作人员。

《汉语大词典》解释:公务, 指“公事, 关于公家或集体的事务”。这表明:

第一, 公务是指一切公共事务, 包括国家性质的公务和社会性质 (集体性质) 的公务两大类。当前普遍认为刑法意义上的受贿罪条文中的“公务”是指国家性质的公务, 即所有国家管理职能范围内的事务, 包括中央及地方国家机关依其本身职责而进行的管理事务和国家对其投资成立的具有国有性质的单位所进行的管理事务, 以及其他所有有国家权力参与的社会管理事务。当前争议的问题在于:社会事务是否属于“公务”?从我国刑法第93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来看, 公务的性质、范围只能是国家事务。否则, 没有必要限制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要对刑法第93条第二款的公务进一步理解, 我们可以借助刑法中的其他条款和相关司法解释。公务在刑法典中多处出现, 除了与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相关的公务外, 还有如一百零九条和四百一十八条规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之公务, 四百三十条为军人之公务。200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章读职罪主体适用问题的解释》也是将公务与国家机关、政府相联系, 突出了公务是受国家机关委托或代表国家机关的特征。从2000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来看, 公务是无需身份、职位支撑的, 而只要以政府公权为依托, 以国家、政府之名就是行使公务。因此刑法上讲的公务仅指国家事务。

第二, 公务与劳务不同。公务活动是进行组织、领导、监督、检查、办理等具有管理性、职权性的活动, 公务活动在国家社会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 任何公务人员不论职务的高低, 权力的大小, 既然是要管理事务, 都必然赋予其一定的职权, 如果国家公务人员没有相应的职务权力, 则不可能实现对社会的管理, 公务具有国家权力性、管理性和职权性。而劳务与公务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劳务不具有上述特性。劳务包括物质生产和劳动服务, 对于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 由于他们不是从事公务的人员, 而是以特殊劳动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员, 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本身不具有任何公权力的性质 (3) 。实践中看, 司法部门对这样的案件也是这样把握的。

综上, 公立医院普通医生不具备构成受贿罪的主体资格。因为, 首先公立医院和多数事业单位一样, 与国家机关相比并不具有对国家事务的直接管理职能, 其服务特征决定了其一般临床医生日常所从事的只是对社会服务性的工作, 不属于国家性质的公务。其次, 一般临床医生在医院从事的是医疗服务, 是一种劳动服务, 不是公务活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医生的职业身份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干部”逐步向市场经济的专业技术人员转变, 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医生这个工作岗位获取的只是一个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进行从业的权利, 国家赋予给他们的是执业资格, 而不是与公务活动有关的国家权力、行政管理等职能, 仅就医生履行自己的职责来说, 除了自己的专业技术, 不需要行政权力的帮助, 所以医生的职位中没有刑法意义上的公务属性。

(二) 客观方面

“利用职务便利”是受贿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之一, 不具有“职务”的人自然没有利用职务便利的可能性。根据上面分析, 临床医生从事的不是公务, 其所具有的只是一种职业或资格, 因此医生处方回扣行为不具有构成受贿罪的客观要件。“处方权不是一种职权, 它只是医务人员从事业务活动的一种资格, 就如同教师要想执教必须持有教师证一样, 它并非法律上的权利。临床医生开具处方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病人服务的行为, 是利用了替病人诊断用药的职业上的便利而非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当然其收受回扣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4)

三、司法适用

公立医院中临床医生利用开处方收受回扣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看病难”, 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 目前, 笔者认为除了可以用行政法规予以规范、惩戒外, 在刑法的范畴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六) 》第七条第一款, 其规定:“将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修改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为他人谋取利益, 数额较大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 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这里, 《刑法修正案 (六) 》扩大了商业贿赂犯罪的主体, 将原刑法第163条 (原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 主体由“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扩大为“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这为将医院等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的单位纳入经济犯罪的范畴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但是这里所称的“其他单位”必须有待相关的立法解释或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笔者认为其性质应该有别于公司、企业, 两者之间是并列、互不包含的关系, 其适用范围包括国有性质的单位里从事非公务人员以及承担了一定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中从事非公务的人员。

摘要:近年来, 医疗腐败导致的药价虚高现象日益严重, 而作为医疗腐败现象之一的医生利用处方权收取回扣的行为在刑法的适用上却引发了很大争议, 本文从犯罪主体和客观方面要件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该类行为不构成受贿罪的结论, 并在司法适用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生,处方回扣,定性,司法适用

注释

1 蒋晨《:医生拿巨额回扣咋就无法定罪?》, 《中国青年报》, 2004年5月12日。

2 曲新久:《开处方收回扣就是受贿》, 载《荆楚网》2004-6-3。

3 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第1693页。

导游回扣的成因论文 篇3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可以以管窥豹。2011年2月25日下午, 一名署名“小于”的杭州海疆医药“前业务员”因不满拖欠工资, 将公司2011年1月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的回扣统计详单公布于网上。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清算医药回扣行动先由浙江省卫生系统酝酿, 在省纪委、省公安厅等单位介入后迅速发酵。这场风暴被称为“海啸行动”, 共有数十名医药代表和百余名医生被约谈。8月10日, 浙医一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黄卫东在18楼顶平台上吊自杀, 他是多个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浙江省内多家医院领导及主要科室负责人都被调查组带去谈话。全省卫生系统医务人员主动上交回扣款、礼卡、礼券等金额达2800余万元。2012年, 全省共查处医药回扣案件15起, 涉案金额达420万元, 111名涉案人员受到处理。

在医务人员发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中, 其收受药品推销商支付的药品回扣是其久治不愈的顽疾, 具有普遍性、隐秘性、长期性、反复性, 必须综合施治, 并辅之以攻坚战、游击战、持久战, 方能收到较好疗效。本文试着从医生心理因素的角度, 对其收受药品回扣之违规行为作一分析, 并对其破解之策提出若干建议。

2 医生收受药品回扣的心理因素

一是侥幸心理。自认为大家都在拿, 没有几个是“干净”的, 法不责众, 不可能把大家都处理了, 更不可能把大家都关起来不上班, 让患者无医可寻。到头来肯定是抓典型、打“大老虎”, 要不就是抓几个“倒霉蛋”杀鸡吓猴, 交差了事。只要自己不当“出头鸟”, “胃口”不要太大, 莫做得太出格、太过分, 加之运气好, 就能相安无事。即便自己运气霉失了手, 从近年相关案件查处的情况来看, 处理也不会太重, 不会“一棒子把人敲死”, 只要工作能保住, “留得青山在, 不愁没柴烧”。比如宁波市第一医院的19名医生被查实收受回扣, 最终仅两名医生被罚停止执业6个月, 其余的被扣发奖金或批评教育了事。温州牵涉数十名医生的回扣事件, 同样仅对3名医生进行了处罚, 其中一名主任级医生被降一级并罚款, 另外两人被罚延期一年晋级。一部分医生的侥幸心理, 还表现为他们自以为做得非常隐秘, 可谓天衣无缝、无懈可击, 不会受到查处。从近年查处的相关案件来看, 药品回扣行为确是日益走向隐蔽, 已从过去的现金变为现在的礼卡、实物, 由挎着挂包到医院发放现金到请到院外吃饭喝茶, 由“奖给”个人变为“奖给”科室集体分配等等, 形式不一。而且支付的名义也不断变换花样儿, 变化为名目繁多的会诊费、临床研究费、手续费、宣传费、推销费、劳务费、广告费、新品推广费、外方费、统方费、咨询费等等, 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有的甚而变幻为安排各种国内外旅游、考察费用, 资助子女国外留学费用, 报销学术活动费, 别出心裁, 可谓机关算尽、费尽心计。这样一来, 怎能不让接受者安之若素, 似乎是装进了保险柜呢?而当一旦被查实受处, 怎么不让自己都大吃一惊呢?但这一切都悔之晚也!

二是从众心理。如前所述, 认为大家都在拿, 不拿白不拿, 拿了也白拿, 不拿还吃亏, 也没人说个好, 也不会因此而评个先进、优秀什么的。并且“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行高于人, 众必非之”, 自己的不寻常之举还会被别人认为不是“一条道上的人”, 因此而被边缘化、孤立化, 成为众矢之的, 导致大家都与自己过不去, 需要大家投票表决时反而落得孤立无援, 那又何必呢?从表面上来, 这些想法、说法有一定道理。从近年相关案件查处的情况看, “医药回扣”行为确实具有广泛性、普遍性, 已成为药企推销产品的常规手段和竞争砝码, 收受回扣和财物也成为医疗机构的普遍现象, 因而相关的回扣窝案、串案屡见不鲜。有些医生甚至为了收受“回扣”, 宁可被扣奖金, 也要违规超量开药。2013年7月24日央视《新闻1+1》“福建漳州医腐案:9成医生涉案人均受贿1.8万”, 市直区县73家医院百分之百涉案, 可谓全线失守。福建省漳州市纪委的调查, 从年初至今, 他们用了近半年时间, 共发现市直区县73家医院涉嫌医疗腐败, 包括22家二级以上的医院, 无一幸免全部涉案。案件涉及到全市1088名医务人员、133名行政管理人员。由此可见, 少数医生在从众心理的支使下“跟着干”, 似乎颇有道理。但一旦遭到查处, 他们原本是可以幸免于难的, 但也只好“从众”受处了, 这就叫“围山打猎, 见者有份”。

三是补偿心理。医生本是一个高投入、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 但现实是医生的付出与收入有不小的差距。统计显示, 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53.4小时, 远超过每周40小时的法定劳动时间, 平均每月要值7个夜班。在就业门槛方面, 医学专业学生本科一般要读5年, 再加上硕士3年、博士2年, 这样一共就是10年。现在医院招聘医学人才的时候, 学历要求都在硕士或以上学历。医生参加工作前的付出比其他专业要高。医院作为一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 医生工资标准由国家统一制定, 基本工资低于公务员和教师类的职业待遇。在西方发达国家, 医生基本上属于高薪阶层, 但在我国, 医生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他们工作中的专业难度高、风险大、加班时间长, 故而容易产生不平衡心理, 于是在面对药品代表的诱惑时难免会基于不平衡心理而收取药品回扣。同时, 由于医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之内, 对社会实际状况了解较少, 片面以为公务员等收入很高、福利很好而又特别清闲, 心态之不平衡又多出一层。在面对个别患者及其家属的无理取闹时, 又凭空多出一层对社会的愤恨, 转而通过多捞不义之财来自求平衡。没想到一旦被查处, 到头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才真是划不来!

四是自得心理。其一认为自己只是做份内之事, 没有因吃回扣多做什么不正当的事, 更没有因此而损害医院和患者的利益, 属于“不拿白不拿”“不要白不要”;其二认为自己没有主动伸手, 是别人主动给的, 到口之食, 焉有不要不吃之理?认为只要自己不主动伸手要就行了;其三认为是自己劳动所得, 自己付出了劳动, 药品商支付给我报酬, 是你情我愿,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收受合情合理合法。

3 整治药品回扣的对策建议

3.1 严肃查案与强化宣教并驾齐驱, 消除收受回扣者的“侥幸心理”

其一是严肃案件查处。消除收受回扣者的侥幸心理, 教育挽救一大批人, 树好医疗单位及其从业者的良好形象, 主要还得靠严查重处违规违纪者, 让违规违纪者无可逃遁、无处藏身。此类案件虽然隐蔽性极强, 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只要我们认真去查, 是不难发现其“狐狸尾巴”的, 其实平时从医生到患者就有不少举报此类问题的线索, 只是我们嫌麻烦、惮于得罪人, 因而没有及时认真去查处罢了。同时, 此类案件虽然涉案人员众多, 盘根错节、错综复杂, 可谓动一发而动全身, 真正处理起来难度不小, 但只要我们把准政策、善抓典型、善抓关键, 把握处理的时机和节奏, 是能够既严肃法纪又能确保医疗单位正常的工作秩序的。退一万步讲, 也不要怕一时之乱, 这一时之乱是能保长治久安的。案件查处后, 还要千方百计扩大战果, 一是抓案件的对内对外宣传, 以扩大其影响, 增强其震慑力;二是抓以案说法, 借此强化对医务人员廉洁从业的教育引导;三是抓经验教训的总结记取, 举一反三, 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四是抓亡羊补牢、筑牢制度的篱笆。

要认真分析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变化的规律、特点, 对典型的商业贿赂案件, 发现一起, 查办一起, 决不姑息, 决不手软。对收受商业贿赂的有关人员, 要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构成犯罪的, 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对多次开大处方或不合格处方的人员, 依据《执业医师法》等有关规定, 视情节给予通报批评, 取消当年评优、评职称或责令暂停执业活动, 吊销执业证书, 甚至解聘。加大罚款力度, 增加违规成本。

其二是多用以案说法。如上所说的用自己查办的案子来以案说法、以案教人, 毕竟是相当有限的, 关键还要用别地查处的案子来警示人。要广泛收集相关案例 (主要从网络、相关报刊寻找) , 以会议、qq群、简报、院报等形式、渠道广泛深入宣传, 让大家明白“手莫伸, 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对所选的案例要认真解读, 说明查处的范围之广、人数之多、处理之严, 并好好算一算“得失账”, 到头来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收受药品回扣是值得还是不值得?让大家在深思和算账中好好取舍, 得出结论。一时想不透彻也不要紧, 可以耐心等待, 最终肯定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

其三要动员社会监督。要动员鼓励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案件线索, 并对提供者予以保护。组织新闻记者、执纪执法部门来医院明查暗访, 发现问题线索, 按图索骥查处违纪。面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 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接听受理。整合院内医务、护理管理、院感管理、党办等力量, 在患者关于医生“乱开药、小病大治”等投诉中梳理发现问题苗头, 以此寻找“吃药品回扣”的线索。

3.2 软硬兼施奖惩并重, 消除收受回扣者的“从众心理”

其一是大力宣传法规政策, 知所循、知所止。要大力宣传国家卫计委“九不准”规定。国家卫计委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人员应当遵纪守法、廉洁从业。严禁利用执业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严禁接受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药品生产、经营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 严禁参加其安排、组织或支付费用的营业性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国家卫计委还明确规定:不准为商业目的统方。在认真组织学习的基础上, 还要以《责任书》《承诺书》《协议》等形式强化有关负责人、医生的管理责任和自律责任, 不要“跟风赶趟”, 做到“任凭风浪起, 稳坐钓鱼船”“世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我独清”, 独立特行、宁静致远、古风独存。

其二是大力表彰先进、优秀, 树立可供学习效法的榜样。定期评选表彰“三好医生”“医德高尚好医生”, 把不收红包回扣、主动上交红包礼包等作为一个重要条件。先进人物评选出来后, 还要以各种方式大马力宣传表扬, 以先进事迹报告会、演讲会、院报摘要发表等方式使人人知晓、个个明白, 这样做到学有榜样、赶有典范。

其三是随时拍肩膀、打招呼。各级管理者要增强责任意识, 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苗头, 不要让小错酿成大错, 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或许有同志会说查办案件之类的事不是任何人都能干、可以干的, 那是执纪执法部门的事, 我们既不能越俎代庖, 也不能无事生非、打草惊蛇, 更不能随便冤枉同志, 特别是医生的自尊心非常强, 不是随便可以怀疑、指责的。这些想法和说法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我们如果该作为时不作为, 等到小毛病拖成了大问题, 我们想保护同志都无能为力了。所以, 我们尊重和保护同志的最好方法, 是发现问题苗头就及时予以指出, 使之及时觉醒, 第一时间收手, 回头是岸。我想, 我们这样做了, 他们真正想通了是不会以为我们在“断其财路”, 是会感激我们的。

3.3 调整优化医生收入配合方案, 消除收受回扣者的“补偿心理”

此点, 笔者因知识、经历、经验等原因, 不亦详谈。笔者只想浅说三点:一是要综合考虑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如前所述医生“本是一个高投入、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 参照国外的做法, 收入应该比较高才行, 应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有尊严的生活。二是在设计医生的收入分配方案时, 不应把其可能拥有的“灰色收入”考虑进去, 如那样等于承认了他们那部分收入的合法性, 那是绝对错误的。三是在设计他们的收入分配方案时, 不应该有“官本位”的陈旧思想, 认为作为医生就不应该有高于医院院长、副院长乃至中层管理者的工资收入, 那是绝对错误的。医生是医院经济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他们应是医院的主人翁。四是在设计他们的收入分配方案时, 应详尽考虑医院不同科室、不同岗位收入分配的细微差别, 做到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 不应顾此失彼, 否则, 就会导致“不患寡而患不公”, 收入虽然有所提高, 但因“公平”原因, 他们仍然会心生“不平”之感。

3.4 讲清收受回扣的重大危害, 消除收受回扣者的“自得心理”

危害之首, 损害了患者及其家庭的利益。患者“小病大治”“小病大养”、某种药给不同患者成堆、成捆地开, 同类药反复开、不厌其烦地开、日久天长地开, 说穿了, 内中起作用的就是药品推销商支付给医生的“回扣”, 这是其动力之所在。到头来, 患者治疗的医保报销比例下降, 自己拿了不该拿的钱, 还留下了多服某种药物带来的负作用, 对身体带来一定危害。

危害之二, 损害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因药品回扣导致的“小病大治”“小病大养”一部分损失由病保买单, 严重损害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使本来就捉襟见肘、难以为继的医保更加举步维艰、难以维持, 进而败坏了医保的社会声誉, 并让社会公众对医保的公平公正和可信可靠度心生疑虑, 心怀不满。

危害之三, 损害了医院的整体利益。医生拿药品回扣, 把堂堂救死扶伤的医院变成了实施某种利益输送和某种利益交易的肮脏不堪之地, 严重损害了医院的良好形象, 使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大打折扣。不仅如此, 药品回扣盛行、“堆堆药”大行其道还将使医院受到医保管理部门的处罚, 给医院带来重大的经济、政治和形象声誉损失。

试论商业受贿罪中回扣的认定 篇4

一、回扣的界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 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第二款也规定,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违反国家规定, 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 归个人所有的,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因此, 回扣是指在经济往来中由卖方账外暗中从其货款中以现金、实物或其他方式返还一部分给买方代理人的款项。

二、回扣的特征

1. 回扣是账外暗中支付的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8条的规定, 回扣是经营者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或者财产性利益;《刑法》第387条第2款也规定: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经济往来中, 在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 以受贿论”。由此可见, “账外暗中”是给予和收受回扣的重要特征或表现形式。那么, 应当如何理解“账外暗中”呢?本文认为, “账外暗中”虽然是对回扣的限定, 但并不意味着“公开”给予和收受财物的, 不属于回扣, 更不意味着“公开”给予和收受回扣是合法的。“账外指不入正规财务账, 暗中指不在合同、发票等中明确表示。账外暗中主要指落个人腰包或者入单位小金库的那笔款项。”如果是公开在正规财务账内明确给予或者接受某种优惠, 那就不可能是回扣, 而可能是折扣。因为回扣基本上不可能入正规财务账, 不可能在合同、发票等中明确表示, 只有折扣、佣金等能做到这一点。“账外暗中”正是回扣自身的特点, 而不表示可能有账内公开的“回扣”。

2. 回扣是由卖方支付给买方的

从最终的结果上看, 回扣基本上是从卖方支付给买方, 而很少由买方支付给卖方。在我国,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许多商品供过于求。卖方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 短期内实现其利润, 往往不在产品质量和拓展销售渠道上下工夫, 而是想方设法提供各种形式的回扣给买方采购人员。这种交易的完成意味着买方利益的损失, 这种损失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而卖方和买方的采购人员从中获利。

3. 回扣是支付给买方代理人, 而并非是支付给买方单位的

回扣是在卖方和买方代理人之间进行的。也就是说, 回扣在存在代理关系的经济往来活动中才可能存在。如果不存在代理关系, 在交易价格磋商的过程中, 直接在价款上减价或者作折扣即可, 没有必要支付回扣。只有在代理人 (如采购人员) 代理本企业进行交易时, 代理人违反对企业的忠实义务, 最终将本企业的部分购货款装入自己腰包, 才会发生回扣问题。

三、回扣与折扣及佣金的界分

1. 回扣与折扣的界分

折扣, 是指商品购销中的让利, 即经营者在销售商品时, 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明示和入账, 是指根据合同约定的金额和支付方式, 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账上, 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回扣与折扣的主要区别如下。 (1) 回扣是卖方在按一定价格出售商品或者劳务后, 从收取的全部款项中返回一部分给买方或者其经办人;而折扣的实质是减价销售。 (2) 在回扣的情况下, 买方或者其经办人可以直接获得额外收入;而在折扣的情况下, 买方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但只是少付款项, 而不能得到额外收入。 (3) 回扣没有也不可能入正常财务账;而折扣反映在正规财务账中。

由上述可知, 在经营活动中, 回扣和折扣的关键区别只在于是否明示及如实入账。明示和如实入账的让利, 就是折扣, 而账外暗中的让利, 就是回扣。对于给予的一方, 如果是在账外暗中给予, 就是行贿行为;对于接受的一方, 如果是在账外暗中接受, 就是受贿。

有人认为, 回扣实际上是从买方的财产中产生的, 它理应归属于买方, 所以, 收受回扣的行为不应认定为受贿, 而应认定为职务侵占或者贪污。该观点将回扣完全混同于折扣, 认为所有收受让利的行为都不能构成受贿是片面的。但是, 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 认为所有收受让利的行为都只能构成受贿, 而不可能构成贪污或者职务侵占, 也是不妥当的。由于行贿和受贿行为是对合性行为, 受贿行为的认定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行贿行为的认定, 但这种对合犯又不同于一般的对合犯, 即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着必要共犯的关系, 行贿行为和受贿行为分别独立构成犯罪, 各自有着独立的犯罪构成和罪过内容, 因而在回扣、折扣与贿赂犯罪、贪污罪及职务侵占罪的关系问题上, 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情况, 不可一概认为接受让利的一定构成受贿罪, 或者一定构成贪污、职务侵占罪, 应当具体分析。如果一方的让利行为是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回扣的行为, 而行为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 则给予的一方成立行贿, 而收受的一方成立受贿。如果一方的让利行为并非是给予回扣的行为, 而只是以明示和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折扣的正当行为, 即给予折扣的行为不能成立行贿罪, 这部分让利就应当属于对方;如果行为人明知这部分让利是给本单位的折扣并非是给自己的回扣, 而利用主管、管理、经手等便利条件加以侵吞的, 此时行为人的罪过内容显然是贪污或者职务侵占, 其行为性质也属于贪污或者职务侵占。如果一方的让利行为是明示和如实入账的折扣行为, 而行为人误认为对方的让利是给自己的回扣, 因而在账外暗中收受的, 对于给予折扣的一方而言, 显然不能成立行贿罪。对于接受折扣的一方而言, 实际上存在着客体认识错误, 即将对方给予的折扣误认为是回扣。对于这种认识错误, 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一般观点, 应当以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处理, 即按照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认定犯罪性质, 此时, 行为人的罪过内容是受贿而非贪污或者职务侵占,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 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受贿。如果一方当事人的让利行为是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回扣的行为, 而行为人误认为对方的让利不是给自己的回扣, 而是给本单位的折扣, 而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手等便利条件对“折扣”加以侵吞的, 这种情形同前一种情形一样, 行为人也存在着客体认识错误, 在这种情形下, 行为人的行为应认定为贪污或者职务侵占。

2. 回扣与佣金具有本质区别

佣金, 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给予为其提供服务的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中间人的劳务报酬。回扣与佣金的区别如下: (1) 回扣的收受主体是买方或者买方经办人, 而佣金的收受主体是居间人; (2) 回扣的性质是不正当地优惠买方或不正当地答谢买方经办人, 而佣金的性质是劳务报酬; (3) 回扣只能由卖方从买方支付的价款中退回给买方或买方经办人, 而佣金可以由买卖双方或者一方从自己的利润中支付给居间人。显然, 买方经办人从卖方得到的款项, 不是佣金。因为买方经办人不是居间人, 而是买方的代理人。买方经办人从卖方得到的款项, 只能认定为回扣。

四、医药行业回扣的认定及处理

医药行业回扣的认定较为复杂, 须认真分析。通常, 药械商有以下几种回扣和赞助方式:采取直接从医疗机构账面给予药品回扣的方法, 这种回扣数额的大小与购销药品的数量直接相关。按医生开处方单或药品销售单的方式, 给医务人员回扣, 或支付个别医务人员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 此与购销药品相关。药商厂家给予医疗机构或社会中介组织 (各种学会、协会) 赞助, 用于会议、科研、培训等各种活动, 往往与购销药品数量无直接关系。

对于第1种方式, 公立医院属于事业单位的范畴, 如果违反规定, 在经济往来中, 账外暗中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 实际上侵犯的是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刑法》第387条事业单位受贿罪的规定, 属于单位受贿的范畴。

对于第2种方式而言, 由于《刑法修正案 (六) 》将刑法第163条的犯罪主体由原来只限于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的规定, 扩大到公司、企业以外单位的工作人员, 这就意味着医生利用开处方收取回扣的行为应被认定为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理由有以下几点:1.国有医院属于事业单位, 医生是事业单位中非从事公务的工作人员, 符合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主体要件———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医务人员不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但符合此罪“其他单位工作人员”的规定。2.医生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 收受药商的回扣。这符合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客观方面的要件。医生虽然不直接决定医院的进药, 但是由于医生有处方权, 如果医生不开药给病人某类药品, 则该类药品无法有好的销量, 从这个意义上讲, 医生通过给病人开处方, 间接的决定了药品的销售。因此, 认定医生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是正确的。3.医生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收受了药商的回扣, 归个人所有的行为侵害了作为非盈利性事业单位的医院的正常管理活动, 也侵害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 符合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的客体要件。

然而, 针对第3种情况, 一些医药厂家转变了方式, 以赞助科研项目、学术活动等种种“合法”名义, 给予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以“利益”的, 是否都属于受贿呢?不能一概而论, 应区别不同情况予以认定:厂商出资与医务人员联合, 进行与本厂商产品相关的临床药理实验、数据统计、病例观察等科研项目的, 即使医务人员直接得到了“加班费”、“辛苦费”、“劳务费”等费用, 或者取得了自己撰写学术论文资料的利益等, 也不构成受贿。在此应将受贿和合法所得区别开来。医务人员或医院管理人员参加由厂商单独举办或者厂商与医疗机构、学术团体、专业协会、卫生行政部门、教育机构等单位或组织联合举办产品推介会、企业形象宣传会、专业学术会、行政会议、参观考察活动、学习班、学历教育等, 即使得到了会议及食宿费用的减免, 甚至收到了纪念品, 只要不是以订购或使用定额产品为前提, 也不应视为受贿行为。因为参会人员没有直接为厂商谋取利益。医务人员开展科研项目, 参加学术会议、学历教育、考察活动等, 令厂商将相关费用从已经或即将定购或使用其产品的回扣中充抵, 构成商业受贿行为。这种行为看似“正当”, 也没有直接收受“钱财”, 但究其本质, 该利益属于变相的钱财。厂商按折扣价向医院出售产品, 其“回扣”计入医院利润, 不构成贿赂。属于让利优惠行为。厂商与医院合作, 开展科研工作、添置大型设备、增加诊疗项目等, 如果医院得到了“管理费”、“占地费”、“分成”等利益, 不属于单位受贿。认定时应将暗中收受回扣与正常经营收入予以区别。医院、科室或小组私设小金库, 回扣款不入账, 用于计划外建设, 发放职工福利、组织集体活动等, 属于单位受贿行为。

参考文献

[1]石磊:简论商业贿赂犯罪中的回扣[J].法学论坛, 2006, (5)

[2]赵冬燕:回扣详议——以商业贿赂罪为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 2007, (4)

设计师拿回扣家装行业潜规则 篇5

许多消费者都热衷于设计师陪同选材, 一方面认为买的东西更符合家里的设计风格, 而另一方面也认为有设计师陪购不吃亏, 甚至更便宜。殊不知家具行业设计师回扣现象屡见不鲜, 自以为“便宜”却不知道被设计师暗中割了几次肉。

最近, 记者伪装成为设计师暗访了西安几家知名家居卖场, 发现不少家居建材产品设计师回扣力度惊人, 有些品类单笔成交设计师就能拿到上万元的回扣。

设计师商家演双簧宰你没商量

“我们给设计师的价格是5折, 我们店里产品的正常售价是8折, 如果周六你带业主来, 我们这边不会主动给业主更低的价格, 如果业主能成交, 5折以上的部分全都归你”在某号称意大利进口卫浴品牌店内, 伪装成设计师的记者告诉店员自己周六要带一个业主来看卫浴洁具, 店员非常轻车熟路地跟记者谈起了“合作”。

以此为例, 记者假装设计师陪同业主到该店选购卫浴洁具, 原本8折的价格, 客户单方面砍价店家绝不会轻易松口, 而此时设计师粉墨登场告诉客户凭借其自身关系能以7.5折的价格卖给客户。如此一来, “设计师陪购不吃亏, 甚至更便宜”就成了客户眼中的“实情”, 殊不知仅这一来一回中间, 设计师就拿到了25%的回扣。记者在暗访中发现, 在壁纸、瓷砖、家具、软床、橱柜等家具行业里, 设计师与商家玩价格“双簧”的把戏非常多, 客户几乎很难不中招。

陪购前电话密谋特价不翼而飞

在记者暗访中不少品牌都告诉记者, 产品的卖价越高, 设计师得到的回扣就越多。并且店员还会“帮助”设计师抬高产品价格。不少客户都认为, 设计师回扣通常都出现在一些高档品牌或高价格产品上面, 其实不少平价的二线品牌也存在非常严重的设计师拿回扣现象。

在一家国产卫浴品牌店内, 店员向设计师承诺可以有10%的回扣。同时, 为了保证设计师回扣, 店员还与设计师约定, 带客户来店里看产品前可提前打电话通知, 店员会将店内一些特价产品的标签暂时摘下, 帮助设计师与客户以更高的价格成交。这样, 一些原本客户能以6折或7折的价格就能买到的产品, 商家为了保证给设计师10%到20%的回扣, 店内的产品就摇身一变会成为“无优惠、无特价”。

瓷砖成交给回扣诚信变谎言

陶瓷行业一直是家居行业中设计师回扣的重灾区。本次暗访, 记者重点关注了某家“诚信一口价”为其营销口号的瓷砖品牌。在该瓷砖品牌中, 假扮成设计师的记者与店员沟通后, 该店向记者承诺, 只要在店内成交特价产品, 可以给10%的回扣, 正价产品可以给20%的回扣, “诚信一口价”说的很漂亮, 但是此时却成了忽悠消费者的美丽谎言。而另一家瓷砖店中本身产品就在做5折的活动, 店员却告诉记者如果陪购的话以5折成交还可给设计师20%的回扣, 如果买的多, 回扣还可以再商量。

除了陶瓷行业外,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壁纸也是家居行业的另一个回扣大户, 记者在以国际知名画家命名的一家大型壁纸店中了解到, 某款1200元1卷的壁布产品, 店面折扣可以打到6.5折, 如果设计师陪购的话, 在6.5折的成交价基础上还可给设计师25%的回扣, 该产品价格的水分之大着实让记者吃惊。

家具价高回扣高内幕惊人

除了建材品牌外, 一些高档的家具产品, 如:红木家具、实木家具等, 虽然回扣力度不及其他建材品类, 但是因为产品本身单价高, 设计师能够拿到手里的回扣也很惊人。

记者在暗访中, 假装在某品牌红木家具专卖店中帮助业主看中了一套书房家具, 再跟店员沟通后得知, 可以给记者10%的回扣。而该套书房家具由于是红木制造仅售价就在40万元, 也就是说设计师只要说服客户购买此套家具, 就能够立刻拿到4万元的回扣。而店员还进一步告诉记者, 如果全套家具都在该店购买, 设计师拿到的回扣比例还能更高。

浅析海南旅游业回扣现象及对策 篇6

一、海南旅游业回扣原因分析

(一) 导游自身的原因

1. 导游工作时间弹性, 淡季清闲旺季忙碌;

2.导游处于旅游服务一线, 计划安排旅游行程中的衣、食、住、行、游、购、娱乐活动外, 还要满足或帮助旅游者随时提出的个别要求, 并且要及时解决或处理出现的突发状况, 如旅游者患病、走失、财物被劫等。导游处在旅游对客服务的第一线, 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导游都要担当解决问题的麻烦角色。

3.由于客观原因及不可控因素, 游客往往都会怪罪于导游, 次数多了, 导游也会产生负面的情绪, 失去对工作的激情, 只为钱工作。

4.一些导游自身想法的认识存在误区。一是认为导游是份苦差事, 二是抱着单纯赚钱、短期暴富的心理从事这份行业。

(二) 整体的旅游市场存在诸多不规范

旅行社的之间恶意竞争:为更进一步招揽更多游客, 低成本的运作大大降低接团价格, 便打起了购物回扣的主意。行程的安排通过一系列的调整, 将购物的场所固定下来, 为了获得利润最大化, 取消导游薪酬, 降低接待标准, 通过导游接待游客到购物场所进行购物, 以获得不菲的“人头费”和购物签单, 之后按一定比例返还购物回扣的一部分交予旅行社。导游不但不能获得应得的带团报酬, 还要受制于旅行社“人头费”和购物签单的压力, 从而导致了只能通过带领游客进行购物来获取自己必要的收入。

旅游购物场所有待完善:在竞争激烈残酷的旅游市场环境下, 海南旅游购物商店为了提高竞争力, 不断翻新花样, 通过对手中握有客源的导游、旅行社给予各种好处。为了保证旅行社的利益, 即使游客不购物, 人头费、停车费一分都不能少。由于回扣是以销售商品为前提, 因此, 购物商店的商家要支付高额回扣, 还要从中获得自身的利益, 就必须最大限度的抬高商品的价格, 使商品的价格背离了其所在价值, 例如:2002年, 新华社两位记者在海南采访时爆出惊人内幕:成本价100元左右的珠宝, 在珠宝商店标价为17800元至23800元;20元左右的普通珠宝标价也在1880以上。旅游当中吃、住、行的品质有待提高

(三) 导游行业经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2004年度全国旅行社业务年检情况通报》统计资料数据显示, 2004年旅行社直接的从业者人数为24.62万人, 大部分导游主要通过对所在旅行社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来感受制度的优劣。目前国内导游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带团津贴、“回扣”和少量小费构成, 只有个别旅行社少数的专职导游才有固定的工资。基本工资底薪本就不多, 由于行业间竞争出现了“零团费”现象, 带团津贴自然提高不起来。如此一来, “回扣”就成了大多数导游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种不合理的薪金制度不能全面评价导游的工作质量, 不能保证导游劳动价值的补偿。这样不仅挫伤了导游服务的积极性, 更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二、治理海南旅游业回扣的措施与对策

(一) 强化导游培训, 提高对导游岗位的监管并建立合理考核机制

目前我国导游管理主要依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导游职业的流动性大不利于监督管理, 为此我们需要科学制定一套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满足旅游业现阶段境况。

(二) 加速旅行社内部机制的创新

按照国家有关旅行社开发的承诺, 国外独资、合资旅行社很快就要进入我国市场, 下一步旅行社面对的将是管理理念超前、经济实力雄厚、经营手段先进的国外独资、合资旅行社。这就迫使旅游企业, 必须转变经营观念, 在提高企业素质上下功夫, 靠质量和服务赢得游客, 从而主动放弃那种用回扣建立利益分配链条, 支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旧模式, 转变到加快企业发展上来。因此, 旅行社首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 从销价竞争的怪圈中跳出来, 以新的观点去寻求利润增长空间, 并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制度创新才是创造利润的有效途径, 积极配合国家公对公佣金制度的实施。其次, 借鉴国外旅游企业好的经验, 加强旅行社业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 通过不断改造、分化、组合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代理制形成网络化, 逐渐改变海南当地旅行社业“小、散、弱、差”的局面。

(三) 建立联动执法机制

建立一支由旅游、工商、公安、税务、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组成的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的队伍, 联合负责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工作。如对于旅游商品的超高标价问题, 政府应根据旅游商品的等级、类别及其质地规定旅游商品的指导价格或限定其最高标价, 各级各地旅游、工商、税务、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对旅游定点购物商店售出的旅游商品应进行全面的清查, 详细鉴定商品的质地、等级之后统一发放商品标价牌, 不得由旅游购物店随意乱标价。另外, 对于相同类别、相同等级的旅游商品, 应实行全国统一定价。真正做到明码标价、实价实标。旅游商品的明码标价, 使得围绕高额回扣运行的经济效益链停止运行了。高额回扣消失了, 旅行社必然会从低价竞销的恶性循环之中走出来, 转而考虑如何提高服务质量、如何设计更多更新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开发潜在的客源市场, 从而使旅游市场迈向良性、健康的发展趋势。

(四) 积极推行“公对公佣金制”

以2002年为例, 国家旅游局针对回扣问题提出了纳入国家税务和企业财务双重管理的公对公佣金措施。于是许多省市出台了相应的“公收佣金制度”, 规定今后旅行社必须与旅游消费场所 (旅游购物、餐饮、娱乐消费等) 签订《公收佣金协议》, 并明确佣金返回的比例、方法和时间。同时, 协议还要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各级相关的旅游行政部门则对辖区内的旅游消费场所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 坚决禁止旅游消费场所私受回扣的行为, 导游人员不得擅自带游客到未与旅行社签订协议的旅游消费场所, 更不得在旅游消费场所拿回扣。新制度的关键就是通过角色的转变来理顺旅行社、导游、购物场所这三者的关系。

首先, 建立导游与旅行社的雇用机制, 确立并加强两者的劳务关系, 旅行社要按月给导游基本工资, 导游要按与旅行社约定的劳务合同保证服务质量, 购物的佣金由旅行社与购物商店结算, 旅行社视导游带团表现及一定的比例返回给导游, 以此改变许多旅行社对导游只使用、不管理的局面, 实现旅行社对导游的规范化管理, 真正把责任、权利和义务交给旅行社。

其次, 进店的选择权从导游手中交由旅行社决定, 而导游只存在执行带团的任务, 而旅行社将在旅游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下 (如购物点的信誉、品质、进店次数、时间等) 选择购物场所。面对客源引进者由导游转变为旅行社的形式, 购物商店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公平、公开, 购物商店凭实力赢得市场将是大势所趋。在旅行社实现管理导游的基础上, 旅游主管部门将加大对旅行社的监管, 导游出问题, 找旅行社负责, 从源头上保证导游有企业管理和控制。因此, 积极推行“公对公佣金制”是治理旅游业高额回扣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需要各地区各部门长期不懈地共同努力。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涉及到从旅行社对外报价销售的调整, 导游人员服务接待运营的调整, 旅游购物商店管理制度的调整等各个环节, 错综复杂。企业调整消化要有时间的积淀, 市场磨合要有相互适应的过程。将整顿的结果长期有效的巩固辖区, 让短期阶段性的整顿规范措施与一定阶段上的长治久安相匹配, 用政策和法律支持性的利益分配格局, 以达到规范的均衡, 只有这样, 海南旅游业才能深入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2]李平.新时期导游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4

上一篇:空气污染物下一篇:专用合同条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