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的导游词

2024-06-30

苏堤的导游词(精选10篇)

苏堤的导游词 篇1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漫步在苏堤上了。这儿是苏堤的南端,我们沿着这条长堤一路往北,全程2.8公里。请各位边游览边听我介绍。

杭州苏堤是北宋元v五年(1090),诗人苏轼(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苏东坡他是四川眉山人,姓苏名轼,字子瞻,“东坡”是他的号。他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享年64岁。 于北宋后期两次来杭任职。他第一次来杭为官是在北宋神宗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公元1071―1074年),任了三年通判。通判的职位仅次于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第二次来杭任职是北宋哲宗元v四年至元v六年(公元1089―1091年),任知州两年。知州相当于市长。难怪杭州人喜欢说,苏东坡是杭州的老市长。 这位“老市长”给我们留下了“一湖,一堤,一传世绝诗”,一湖即“西湖”,一堤“苏堤”,一传世绝诗即《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也因他而建有“苏东坡纪念馆”、“东波路”、还出了一道名菜“东坡肉”,可见杭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之深了。

苏堤因景色迷人,环境幽静而被人们俗称为“情人堤”,它是情人们悠闲漫步,谈情说爱的好去处。提上自北而南分别建有6座石拱桥,他们是跨虹桥、东浦桥、压堤桥、望山桥、锁澜桥和映波桥。南宋年间,苏堤先后辟建了亭台楼阁,成了湖上游览的喧闹之地。由于堤旁遍植各种花木,其中尤其以柳树和桃树为主,故有“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的民谚。元代的“钱塘十景”中此处又称为“六桥烟柳”。苏堤四季景色各异,尤以春天景色最令人心醉。由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苏堤上的杨柳较之西湖别的地方的杨柳萌芽要早,因而它成了大自然的信使,率先告诉人们春天的来临。清康熙皇帝南巡杭州,品题西湖十景时,选择了南宋画家的几幅画,改动了几个字,以“苏堤春晓”为十景之首。走在堤上,站在桥上,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万种风情,任人领略。

(各位团友,我们的游湖结束后,我们经过南山路去雷锋塔参观游览)

苏堤的导游词 篇2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中的一种, 是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浙江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息闻名中外, 是佛教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交流窗口。普陀山佛教文化是当前舟山最具号召力的旅游产品。导游词的翻译是旅游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因而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中禅寺导游词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中国知网数据搜索结果来看, 相关涉外导游词文献1992条;与佛教文化英译相关论文数量仅31篇, 大部分关注在佛教文化词汇、佛教术语、佛教景区或景点名称的翻译研究层面;而对于佛教旅游中禅寺导游词英译研究记录为0条。笔者试图从跨文化视角, 以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中的英文导游词为例, 运用语篇分析理论, 结合翻译策略, 研究禅寺导游词的翻译特点。

二、理论视角

(一) 语篇理论

语言学领域的语篇研究多注重分析“具体语篇”, 强调从具体语篇的分析入手, 更多地通过分析实际语篇来解释语篇所体现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田海龙2009:40) 。在分析语篇之前, 先确定语篇的类型。多年来, 语言研究专家从不同视角把语篇归纳为有限的几类。韩礼德从语境的维度划分出三种基本语篇类型:论说型语篇 (argumentative text type) 、说明型语篇 (expository text type) 和指导型语篇 (instructional text type) 。荷兰提尔堡大学 (Tilburg University) Jan Renkema教授写的《语篇研究导论》一书中, 以工具论为出发点, 探讨了语篇的各种类型, 包括书面语篇与口头交际、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以及时下流行的网络语篇等 (李红英2015) 。本文选取参加过浙江省导游技能大赛的一篇关于普陀山的禅寺导游词作为中英文语篇研究的语料, 通过语篇理论对比分析, 研究中英文禅寺导游词的特点。外语导游词可分为三类:预制类 (pre-translated type) 、现编类 (impromptu presentation type) 和预制现编类 (combined type) (陈刚2002)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英文导游词属于预制类文本, 是在中文导游词创建的基础上, 根据翻译原则和策略将其事先翻译成英文, 以海外旅游者为对象, 用于口头导游的一种特殊文本。鉴于语言学家的观点, 结合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导游词是一种口头交际或者口头传播 (oral presentation) , 主要起到传递信息和呼唤的功能。

(二) 跨文化交际视角

本文研究的是中英文导游词的对比分析, 英文导游词作为涉外导游词, 是导游员在景点现场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的材料, 这显示出导游词翻译的难度。涉外导游词不仅要求其内容充实, 生动有趣, 有启迪收益之效果, 而且还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涉外导游词作为一种传播旅游文化的形式, 不仅是语言传播, 亦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导游词的过程中, 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 以吸引英语为母语的旅游者为出发点传播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就是要使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相互了解, 获得更多的信息,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付岳梅2011) 。陈刚 (2002) 指出, 导游词在涉外旅游中发挥着传播文化的作用, 译者在翻译导游词时, 要以跨文化意识为指导。英文导游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 只有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 适当运用意境, 灵活进行翻译, 才能保证导游词翻译的准确性, 从而准确传递其文化内涵, 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单位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2015年浙江省导游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中英文导游词作为语篇研究的语料。该篇导游词由导游专业教师创作, 介绍了普陀山众多禅寺中最早建立的一个禅寺———“不肯去观音院”。“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佛教文化一千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也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浙江普陀山之所以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观音道场就是缘于“不肯去观音院”。该篇导游词内容丰富, 口语化特性和现场感强烈, 有情有景, 穿插民间传说, 既生动又蕴藏深刻的意义。

四、舟山禅寺导游词原文解读

据历代山志记载, “不肯去观音院”于唐咸通四年 (863年) 创建, 从此, 普陀山就有了佛教庵堂, 视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吴顺珠2013) 。笔者选取了“不肯去观音院”中文导游词中的三小段作为语篇分析的语料, 具体内容请见附件1。

(一) “不肯去观音院”中文导游词分析

正如黄国文 (2001) 所说, 每一个语篇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起交际作用的, 属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通常都能看出其交际目的。Halliday (1985) 认为, 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 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 其影响着我们使用语言。这三个因素是:语场 (field) 、基调 (tenor) 、方式 (mode) 。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语篇分析。

1.语场

语场决定交际的性质, 话语的主要范围, 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导游词在词汇的选择上大部分是由语场变化, 即语言发生的谈话环境引起。从语场角度看, 这是一篇导游员向游客进行讲解的导游词, 介绍了浙江普陀山上的“不肯去观音院”。导游词, 即导游解说词, 是导游员在指导游客游览时进行讲解、传播文化、交流感情所使用的语言 (丁大刚2008:114) 。导游员以民间传说的方式介绍禅寺名称的由来, 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悟。从呼语 (亲爱的朋友们) 和开头语 (欢迎大家) 可以确定, 这是一种口语化语式的导游词, 是一种面对面的话语模式, 显示出说话人对受话人的礼貌和尊重, 拉近了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距离, 增加了亲近感。同时, 导游词并不是平铺直叙的口语形式或简单的会话模式, 它是导游员在旅游景点的演讲词, 目的是引起游客的兴趣, 使游客放松心情, 达到导游的目的和效果。导游词中“迫切、稍快、大停顿”这几个语气备注, 无疑对导游员演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游词的讲解好比是一场现场演绎, 对导游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2.语旨

语旨指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从基调角度看, 导游词的交际双方分别是导游员和游客。从双方的角色、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 导游词交际双方可以被认作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主人和客人的关系。导游员的职责是按照旅行社的接待计划, 安排和组织游客观光游览, 期间负责向游客讲解、传播中国文化, 并协助处理旅途中遇到的问题。总体而言, 导游员是服务于游客, 游客就是导游员尊贵的客人。在这种工作范畴下, 游客旅游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游员的工作是否到位。

3.语式

语式指的是语言的交际渠道以及语言所要达到的功能。从方式角度看, 导游词用语浅显易懂, 是一种口语化的语式。原文第二段选用了一个传说故事, 这也是导游词惯用的一种方式, 通过穿插传说或者民间故事, 感染游客, 引起游客的好奇心理。另外, 原文中第一段“听完, 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文中选取第二人称的视点, 遵循了语用原则中的亲疏原则, 拉近了听众和演说者的距离。原文中第四段开头语“请大家随我来到……”, 这个话语标记说明语境改变, 随之接下来的话语模式也将发生转变, 尽管听者不变, 但是语言的选择应更趋于书面语, 这也是导游词强调知识性的原因, 多方位地为游客提供信息, 加深其对景点的印象。介绍完毕后, 导游员话锋一转, “亲爱的朋友们……”, 再次开启口语化语式。第四段中出现了“我们”这个第一人称视点, 发表说话人感悟, 起到号召、引起受话人共鸣的作用, 最后以一句“谢谢大家”作为导游过程的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语篇分析, 笔者对中文导游词的语义成分归纳如下: (标题) +称呼+导游词目的+文化叙事 (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结果) +文化叙事的影响+现场语境叙事+演说者感悟+结束语。笔者通过对“不肯去观音院”中文导游词的分析, 将从跨文化交际视角, 运用翻译策略, 对比分析该中英文导游词在语义结构上是否一致, 导游词的英文翻译是否实现了文本创作的目的, 并总结禅寺这一区域性特色导游词的翻译特点。

(二) “不肯去观音院”英文导游词分析

笔者将“不肯去观音院”的英文导游词根据中文导游词进行翻译, 译文详见附件2。

1.翻译目的和翻译准则

英文导游词讲解的对象是外国游客, 让他们在轻松的旅游过程中了解中国并传播中国文化, 这成为导游词英译活动的主要目的。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等, 生产出符合译文习惯、读者期待的译文 (宋智2011:41) 。本文分析的是一篇预制类涉外导游词, 笔者根据以上翻译目的, 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 采取以外国游客为出发点, 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的翻译准则, 对“不肯去观音院”的英文导游词进行了分析。

2.翻译策略

分析该篇英文导游词, 笔者发现, 由于交际对象的变化, 对有关“语场”的调控较为明显。导游员只有把某一个景观或者一个历史传说讲解得浅显易懂, 符合听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 才能更好地吸引外国游客。在新的阐释框架下, 以变通为手段的改造、变形与再组合, 是成功翻译的重要保证 (孙艺风2012) 。变译的实质是译者在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黄忠廉2002) 。笔者根据变译翻译策略中增、减、改这三种变通手段, 对该篇禅寺英文导游词进行了分析。

(1) 增

译文第一段增补了景点所在地———普陀山的历史介绍和重要地位, 是为了补足原文中缺失的相关信息。基于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 又增补了“佛教”和“观音”两个概念, 并进行了文化对等诠释:“Chinese people’s faith in Buddism is as deep as Western’s in Christianity.We revere Guanyin just as you admire the God.”原文中关于“不肯去观音院”的由来阐述较为抽象和理想化, 在讲完传说后, 便承接“从此普陀山上有了‘不肯去观音院’”, 充分显现了中国大部分民间故事和传说追求美好愿望的旨归。在译文中为避免外国游客不解, 增补了渔民放弃自己住所供奉此观音像的内容, 增加了故事的逻辑性, 帮助听者进行理解。涉外导游词交际双方分别是导游员和外国游客。由于游客的特殊性, 交际双方即导游员和游客分别承担和享受相应的义务和权利, 导游员无形中还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导游员形象的代表和对外文化的传播者。译文第一段最后增补了一句:“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ask me.”体现了导游员积极主动为外国游客服务的主人翁精神。在译文第二段最后增补了一句:“Isn’t it interesting and mysterious?”体现了导游员和外国游客的互动, 创造出轻松的氛围, 并通过观察游客的反应了解讲解的效果, 方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减

禅寺是以佛教建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人文景观, 对来自英语国家的游客来说较为陌生, 他们的宗教背景多为基督教, 不容易理解中国的佛教。而且, 外国游客对佛教禅寺的观光更多的是围绕佛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而并非因为宗教目的而从事旅游活动, 所以, 从英文导游词语篇的方式看, 更多地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 避免宗教术语。相较于中文导游词, 英文导游词缺少了华丽的辞藻, 多了平实的词汇, 少了煽情的表达, 多了直接的传意。导游词向国外游客传达信息不但要求浅显易懂, 还要尽量简单明了, 避免内容复杂又词不达意。原文中第一段的一个设问句:“究竟是谁不肯去呢?又不肯去哪里呢?”既煽情又冗长, 而在第二段中关于高僧慧萼遇到的暴风雨的描述更是辞藻华丽而夸张, 在译文中运用了信息删减的翻译策略, 用“a badly heavy storm”言简意赅地进行了阐述。

(3) 改

在时间的翻译上, 原文“公元863年”直接译成“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ago”, 使传达的信息更加直接, 听者能够即时获取时间概念。在语言的使用上, 导游员除了做好服务工作, 还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所以, 在称呼语上, 原文中“亲爱的朋友”“大家”都以“ladies and gentlemen”作为称呼交流, 符合外国游客的交流习惯, 体现了对外国游客的尊重。最后一段中“人类心心相印, 世界欣欣向荣”的译文“establishing a better-off and harmonious world”达意明了, 避免生搬硬套, 起到了较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也充分体现了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达到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的目的。

通过对英文导游词翻译策略的分析, 我们发现, 英文导游词在语义成分上与中文导游词基本一致, 即: (标题) +称呼+导游词目的+文化叙事 (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结果) +文化叙事的影响+现场语境叙事+演说者感悟+结束语。涉外导游词在中文导游词基础上进行创作, 基本保留了原文语篇中的特点, 也体现了中外文化的明显差异。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笔者将中外闻名的海上佛国普陀山上的“不肯去观音院”中英文导游词作为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 运用语篇理论, 遵循以外国游客为出发点, 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的翻译准则, 结合变译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禅寺导游词的翻译特点。通过研究分析, 笔者认为两篇中英文导游词都属于一种口头交际用语, 在谋篇上起到了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和呼唤的功能, 两者语义结构一致, 实现了文本创作的目的。同时, 在禅寺导游词的翻译上突显了区域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等特点, 既忠实于原文, 又灵活变通, 让外国游客了解和欣赏禅寺这种以佛教建筑为主要载体的人文景观, 传播了本土的历史和文化。

附件1

“不肯去观音院”中文导游词 (节选)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大家朝礼普陀山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不肯去观音院。来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觉得非常的奇怪:究竟是谁不肯去呢?又不肯去哪里呢?接下来就让小许为大家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 听完, 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选自原文第一段)

公元863年, 日本高僧慧萼来大唐学习佛法祈祷国家和平。他在五台山见到一尊妙相庄严的观音菩萨像, 喜不自胜, (迫切) 打算迎回日本建寺供养。在他回国途中, 船只经过普陀山时突遇风暴, 滔滔白浪幻化为无数莲花, 接连三天寸步难行。慧萼这才顿悟 (稍快) , 是观音菩萨不愿意东渡去日本, 想要留在风光迤逦的普陀山;而他要带回日本的不应是一尊观音圣像, 更应是大唐文化中灿烂的观音慈悲精神。 (停顿) 从此, 普陀山上有了第一座佛教寺院———不肯去观音院。 (截取自原文第二段)

请大家随我来到大殿的西侧, 这里是一条长长的围廊。围廊内供奉的这33尊神态各异的观音菩萨石刻雕像, 是由日本大西寺、三佛寺等37个寺院捐塑的。这些观音塑像成为一千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也是中日友好的象征。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心中多有和谐之想, 意常存向善之念, 则人类可心心相印, 世界必欣欣向荣。谢谢大家! (截取自原文第四段)

附件2

“Unwilling-to-go”Guanyin Temple (excerpt)

Ladies and gentlemen, as we all know, since the Tang Dynasty, Mount Putuo has been the world famous place to enshrine Guanyin, also one of the four great sacred mountains of the Buddhist faith in China.Chinese people’s faith in Buddism is as deep as Western’s in Christianity.We revere Guanyin just as you admire the God.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the first temple built on Mount Putuo, that is, “Unwilling-to-go”Guanyin Temple.From your facial expressions, I’m sure you are curious about the strange name of the temple.So let’s share a legend to make you understand it.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ask me.

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ago, a Japanese Monk named Hui E came to China for Buddhism doctrine in order to pray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Japanese peo ple who were suffering a lot from the civil war.Beyond expectation, he found a Guanyin statue with solemn appearance on Mount Wutai and felt so excited as to take it back to Japan.However, on the homeward voyage, his ship was caught in a badly heavy storm near Mount Putuo, which made him impossible to move forward in the next three whole days.Then a sudden enlightenment came to Hui E that Bodhisattva Guanyin was reluctant to cross over to Japan and the goddess of Mercy would like to stay in beautiful Mount Putuo.He also realized it was the mercy spirit of Bodhisattva Guanyin that he should take back to Japan instead of the statue.Fortunately, a fishman living nearby was helpful and he gave up his hut to worship this Guanyin statue.The hut became the earliest temple on Mount Putuo.Since then, Mount Putuo possessed the first Buddhism temple—“Unwilling-to-go”Guanyin Temple.Isn’t it interesting and mysterious?

Ladies and gentlemen, now we see a long gallery on the west side enshrined 33 Bodhisattva Guanyin statues with different looks.All these statues were donated by 37 temples in Japan.So these Bodhisattva Guanyin statues have become a witness of Sino 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 and a symbol of Sino Japanese friendship as well.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propose to make full efforts for establishing a better-off and harmonious world?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摘要:在佛教文化交流的背景下, 佛教圣地的导游词创作和翻译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的媒介。以中外闻名的海上佛国普陀山上的“不肯去观音院”的中英文导游词作为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 运用语篇理论, 结合翻译策略, 从语场、基调、方式等三个方面对舟山禅寺导游词进行解读与分析, 并阐述禅寺导游词的翻译特点。

关键词:导游词,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陈刚.2002.涉外导游词的翻译特点及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68-73.

丁大刚.2008.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付岳梅.2011.跨文化交际的界定和模式[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4) .

黄国文.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忠廉.2002.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段[J].外语学刊, (1) .

李红英.2015.语篇理论与文本解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宋智.2011.从目的论看导游词英译的灵活性[J].文学教育 (下) , (10) .

孙艺风.2012.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 (1) .

田海龙.2009.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顺珠.2013.定海.普陀山导游词[M].北京:海洋出版社.

苏东坡的苏堤情 篇3

苏东坡与徐州苏堤

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秋,苏轼时任徐州知州,因为与王安石不和,苏轼自请出京任职,先后在杭州、密州(山东诸城)任职。他调任徐州知州的第三个月,徐州遇上了大水围城。黄河在澶州决口泛滥,洪水冲向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大雨夜以继日,苏轼有诗记述:“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他临危不惧,首先关闭城门,制止“争出避水”,安定民心,同时征发五千民工,抢筑一道“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的抗洪大堤,全长984丈,又亲自到武卫营动员禁军参加抢险。这位州城长官,拿起工具,布衣草履,“以身帅之,与城存亡”。他十几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临危时刻,还以诗言志“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余王尊。”最后,洪水退去,徐州安定,人民平安,而这条防洪堤也作为防洪功臣被百姓称为苏堤。

沧海桑田,朝代更迭,明天启年间,黄河泛滥,徐州苏堤被毁,至清末全部湮没。如今的徐州苏堤,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徐州知府修筑的一段防洪大堤,全长2800米,人们为了纪念苏轼,也称其为苏堤。而古苏堤,则成为云龙湖外的一条市区干道。

苏东坡与杭州苏堤

尽管苏轼一生修筑了3条苏堤,但这3条苏堤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修建徐州苏堤是为了抵御黄河决口,而修建杭州苏堤则是为了疏浚西湖。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一次是宋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1074年)任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州苏堤就是在第二次任职时修筑的。适逢宋哲宗即位(1085年),司马光被重新启用,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又一次东山再起,然而面对旧党的腐败,他深感既不容于新党,又不容于旧党,于是再次请求出京任职,这才有了杭州之行。

苏轼到任杭州后,首先清除了杭州城运河的淤泥,随后又用坚固的胶泥烧成的陶瓦管子修缮杭州城郊6个水库的输水管,使得杭州城中家家都有西湖的淡水喝。完成这些工程后,苏轼眼见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葑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遂指挥20多万人疏浚西湖,将湖中打捞上来的葑草和淤泥筑成长堤,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印月)作为标志。这条长堤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堤上有6桥相连,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楚记载:“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后人为怀念苏东坡浚湖筑堤的政绩,就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有民谣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桥,一株杨柳一株桃。”“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就此而得名。

如今,苏堤已成为西湖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苏堤春晓名列西湖十景之首,是春天前来参观玩赏的游人必看之景。同时,苏堤还是西湖的交通要道,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

苏东坡与惠州苏堤

苏东坡修筑惠州苏堤,是在他人生又一次潮落之时。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当时的苏轼已年近六旬,垂垂老矣,他日夜奔驰,千里迢迢赴贬所,受到了岭南百姓的热情欢迎。

宋绍圣三年(1096年),苏东坡资助栖禅寺僧人希固筑堤,堤上有桥,名曰“西新桥”。相传苏东坡爱妾王朝云辞世后,葬于孤山,留下婴儿没奶吃,整日啼哭。一晚,东坡卧床待眠,蒙眬中忽见浑身湿透的朝云给儿喂奶,便问:“为何全身皆湿?”答是涉水所为。东坡听后深为感动,又想起民众涉水过湖,多有不便,于是资助栖禅寺僧人希固筑堤修桥。竣工时,惠州官民设宴庆贺,东坡有诗记云:“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为纪念东坡,遂将长堤命名为“苏堤”。

在此后的900多年间,苏堤西新桥几经修建,堤上湖上,月色依然,历史的变革,世事的沧桑尽写其间。清代文学家吴骞诗云:“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苏堤玩月景说由此传世,成为惠州西湖最有名的一景。新中国成立后,惠州市人民政府按其旧貌重建西新桥,古桥新貌,蔚为壮观。

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再次遭到贬谪。这次的目的地是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在宋朝,流放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苏轼的政治生涯也逐渐接近尾声。其后,他又先后被调往廉州、舒州、永州。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客死常州,终年65岁,御赐谥号文忠。

浙江苏堤导游词经典 篇4

苏东坡本人的诗歌中,有关于修筑这条堤岸的清楚记载:“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轼在颍州》)

南宋开始,苏东坡主持修建的这一条堤岸,已经成为西湖十景之首,名曰“苏堤春晓”。不过,可以肯定,今天游人所见的苏堤,早已不复苏东坡修筑的原样,一定经过了无数次的增补修葺,整饬路面,植树造林。比如,在里西湖修筑了“杨公堤”的明代弘治年间杭州知州杨孟瑛,就曾经将部分疏浚西湖的淤泥用于补益“苏堤”。也就是说,今日“苏堤”之美,并非成就于苏东坡一人之手。

描写苏堤春晓的诗句 篇5

(第一首)

秀麓栖霞染碧峰,苏堤曲径绕青桐。

六桥烟柳摇疏影,两岸云岚起彩虹。

轻啭莺声新雨后,慢移画艇嫩荷东。

和风惋送红梅去,璀璨韶华早趁空。

(第二首)

苏堤又是春来早,杨柳吹风映碧桃。

细雨武林声渐杳,清樽对月美词娇。

(第三首)

笛声悠扬赏春光,景色秀丽西湖上,

苏堤春晓百鸟鸣,墨客骚人分外忙。

(第四首)

苏堤春晓下江南,柳浪闻莺送客船。

北街寻梦描画扇,云栖竹径九溪烟。

平湖秋月连天碧,灵隐禅踪度有缘。

曲院风荷双并蒂,断桥残雪忆婵娟。

(第五首)

余邀妹妹赏风光,哥抚瑶琴妹嗓扬。

百鸟苏堤高唱和,西湖春色令吾狂。

(第六首)

春满西湖花四处,哪枝堪折问谁知,

几多往事随风去,怕惹相思寂寞时。

(第七首)

西湖柳浪逐莺啼,浪逐莺啼晓白堤。

堤白晓啼莺逐浪,啼莺逐浪柳湖西。

(第八首)

苏堤七段六桥镶,北岭南屏女嫁郎。

柳绿丝丝曦甫照,桃红点点露清凉。

柔风缱绻游人醉,碧水缠绵绕山庄。

太守筑堤泽后辈,名堪日月耀星光。

(第九首)

春晓烟桥景翠低,香风四季染苏堤。

红桃绿柳迷人眼,醉舫湖天听鸟啼。

(第十首)

柳暗花明春正好, 重湖雾散分林鸟。

何处黄鹂破暝烟, 一声啼过苏堤晓。

(第十一首)

爱堤轻雾向吴山,独照丫枝吻月潭。

苏堤作文 篇6

苏堤的南入口宋耸立着一块石碑,碑上介绍了苏堤的来历。相传,宋朝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发现西湖长久不治,湖泥淤塞,水草蔓延,他决定疏浚西湖。经过调查,他按老百姓的心愿,用疏浚西湖的淤泥和水草在西湖上筑堤,即疏浚了西湖,又不污染环境,还方便了西湖南北老百姓的交往。真可谓一举三得啊!

苏堤两侧种了40多种花木,尤其以隔株杨柳栽株桃为有名。一到春天,新柳如烟,春风拂面,百鸟争鸣。此时,柳树吐出翠绿的嫩芽,柳枝随风扭动着腰枝,不时吐出柳絮轻轻拂向游客的脸颊,桃花张开了粉红的笑脸,迎接游客的到来。

堤上有六座桥,分别取名映波桥、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杭州人称为“六吊桥”。

解放后,六桥重新加固并拓宽,桥栏杆全部采用了青田石刻名族形式的图案,保持了古桥的原有风貌。

走在堤上、桥上,西湖的山水美景就像一幅幅彩色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任人联想。

首先,我们从苏堤的南端进入苏堤,迎面是映波桥,映波桥与“花港观鱼”名景相邻,站在桥上透过垂挂的柳枝,只望见游船、画舫在湖面上轻轻地滑过,留下了一溜轻波。从映波桥下来,我们漫步在苏堤上,堤两边的柳树垂挂的柳枝像维吾尔族少女的辫子,随风摆动;紫藤开出一串串鲜艳的紫花,红色,粉色的桃花隔一株垂柳向游客们张开了笑脸。不一会儿就到了锁澜桥,站在桥上,锁澜桥近可看小瀛洲,远处保m塔古朴的雄姿尽收眼底,接着就是望山桥,从望山桥西望,双峰插云巍然入目,丁家山峦峰叠翠,西湖西进时整修的农舍古朴典雅,像嵌在山中的座座楼阁,是人们休闲品茶的好去处。从望山桥下来,经过压堤桥就到了东浦桥。东浦桥是堤中观日出的好地方,过了东浦桥不远就到了“六吊桥”最北的跨虹桥了,在跨虹桥上看雨后长空彩虹飞架,让人心旷神怡。西湖的山山水水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如入仙境一般,让人流连忘返。

苏堤的导游词 篇7

一、技能大赛导游词和实地导游讲解词的联系和区别

(一) 联系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候的讲解词, 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 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导游词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口语化, 切忌写成抒情诗或散文, 更不能是演讲稿;其次, 导游词要注重知识性。好的导游词必须有丰富的内容, 而这丰富的内容是以充实的资料为基础的。因此, 不论是技能大赛的导游词还是实地讲解导游词都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首先, 讲解内容的主题要正确、明确;其次, 写作内容要新颖、有特色;另外, 景点揭示要有文化内涵。2011年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旅游类 (导游) 项目实施方案中也明确规定了参赛选手讲解景点的评分标准, 其中, 讲解内容的评分标准 (见表) 凸显了导游词的特点。

(二) 区别

1. 技能大赛导游词现场感较弱

与实地讲解词相比较,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现场感较弱。实地导游中, 由于不同旅游团客观存在着差别, 所以讲解词也不千篇一律, 导游掌握了景点的基本知识点后, 可根据不同阶层、地区的游客采取不同的方式, 向客人介绍, 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实地讲解可能还会出现很多突发情况, 如游客的提问、一些意外可能会中断讲解等。技能大赛导游词是是一篇准备好的5分钟以内的导游词, 评委和听众不会提问, 现场感较弱。

2.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听众是评委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听众不是游客, 而是行业的专家。游客前来旅游, 可能对于景点的了解很少, 甚至一点都不了解, 因此在讲解时候, 导游讲什么, 大多数游客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而比赛导游词的评委是导游行业的专家, 担任苏州市导游讲解比赛的评委都是一些行业的金牌导游、高级导游, 对于苏州的景点了如指掌。因此, 创作的难度比实地导游讲解词更大。

3.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讲解更具有表演性

实地导游讲解时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 平缓讲解, 将景点讲透即可, 更多是平铺直叙, 导游词撰写时候, 更注重转变为口头语言。技能大赛比赛的讲解, 不只需要像现场导游那样去讲透景点, 还要带着抒情、朗诵的成分, 要有现场表现力, 像是在表演。表现平静、沉郁、失望的地方, 描写气氛庄严、行动迟缓的语句, 速度要慢一些;表示沉思、悲哀、压抑的语句, 要读得更慢;而体现热烈、兴奋、愉快、愤慨、反抗、驳斥、紧张等意义的句子要快捷。语体形式不同, 语速也不一样。因此, 在创作导游词时候, 要注意抒情语句的使用。

4. 技能大赛导游词讲解时的手势是象征性示范

现场导游中, 景点有什么就讲什么, 游客能够随着导游的讲解, 逐层深入了解景点的历史、现状、发展过程、文化内涵等等。因此, 在肢体语言的表现上, 更为自然和贴切。但在技能大赛中, 选手可配备景点背景图一张。选手在指示中, 只能象征性地用手势示范, 评委及听众有时不能从选手准备的图片中找到导游词中提示的细节, 因此, 对于导游词创作的细节要求更高, 需要听众不仅能够听懂, 还需要在听懂的基础上想象出选手所讲解景点的细节。

二、面向技能大赛的导游词创作要求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要求如此之多, 如何在规定的5分钟内完成一篇优秀的导游词讲解, 笔者以为导游词的创作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 选景选取实物

2011年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旅游类 (导游) 项目实施方案指出:“景点讲解部分:参赛选手从下述景区中抽签确定一个景区进行讲解, 也可以从抽取的景区中选取局部景点讲解。讲解景区如下:虎丘、寒山寺、拙政园、狮子林。”在5分钟内, 对这四个景点做一个全面的介绍是不可能的。比赛中, 不适宜对景区作概况介绍, 因此, 需要选择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或者某一个点做讲解。

在讲解点的选择上, 笔者以为以选择景区中某一实物为佳。这实物可以是景区的某一建筑, 如亭、台、楼、阁、轩、榭, 如选择讲拙政园的梧竹幽居、狮子林的燕誉堂、寒山寺的钟楼等;也可以是景区中的某一构景要素, 如某一处书法、碑刻、石头、雕花等, 如寒山寺的寒山拾得碑刻石像、虎丘的千人石、狮子林的大假山等。导游讲解中, 强调“虚实结合法”, 这实, 就是指景观的实体、实物, 而虚是指与景观有关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艺术价值等。若没有实物, 导游讲解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显得虚无缥缈, 不仅会淡化评委的感性认识, 也会让人觉得讲解内容飘在空中。

(二) 讲解讲透实物

选好要讲解的点后, 接下来就是导游词的创作了。对于实物的导游词, 通常要遵循由点到面, 由表及里, 逐层深入, 分层次将实物本身讲清楚、讲透。针对不同的景点, 可以用并列、排比、对比、递进等方法, 挖掘实物的细节, 将实物讲明讲透。例如, 笔者在技能大赛中听取到的介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的导游词, 觉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各位游客, 穿过别有洞天厚厚的月洞门, 眼前豁然开朗, 一弯碧水绕园而过, 在这曲水的转角处, 倚水石驳岸而建的临水建筑, 造型独特, 像不像古代折扇的扇面呢?这就是扇亭了, 扇亭的屋顶、门、窗洞、匾额、石桌等都是扇面状, 可谓名副其实。扇亭后面的假山上还有一座小亭, 因其坡度平缓, 形似斗笠, 所以得名笠亭, 请您从这个角度看, 这后面笠亭的顶像不像折扇的扇柄, 笠亭的锥形屋顶则形似扇骨, 他们恰好配成了一个倒悬着的折扇, 真可谓别出心裁啊!您别看扇亭不大, 它可是西部花园美景之一。它背倚土石假山, 地处池岸水涧, 后面树木葱郁, 其前时常静谧, 人在亭中, 倚栏斜眺, 对面的水廊犹如长虹卧波, 左右门洞则框出宜人风光, 闲坐于此, 不论是依门而立, 还是临窗静观, 可赏池中鱼, 水中月, 风中荷, 四季美景如画, 不正印了这幅对联:“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无私”啊。而扇亭的别具一格不止于此, 我们看, 纵向上, 背山而建的扇亭, 位于土石假山的底处, 依山势而上, 又筑有笠亭、浮翠阁, 横向上, 随着扇面向两端舒展, 倒影楼和卅六鸳鸯馆也能引入画面, 小小的扇亭将高低错落、大小各异、形态不同的多个建筑巧妙的串联起来, 使这部分远景丰富多彩, 开合有致, 极富情趣, 苏州园林的精巧可见一斑。那么园主人为什么要把这亭子设计成扇形呢?又为何对扇子情有独钟呢?这就要说到西部花园的第一代主人, 富商张履谦了, 1877年, 张履谦购得此园, 按明代画家文徵明《拙政园记》中的记载, 修补了园中的景观, 使园子重新生动起来, 由于园中大部分景观是补出来的, 张履谦便将这座精美的宅院定名为补园, 因为张履谦的祖上是做扇子的, 以制扇起家, 张履谦便造了这座扇亭来告诉张氏后代不要忘本, 应牢记祖先恩情。其实, 这扇子负载的不只有张氏祖先, 更有园主所热爱的传统文化——昆曲。

这段导游词, 分四个层次讲明了扇亭的形状, 欣赏扇亭的地点及如何欣赏扇亭, 扇亭与周边建筑物的关系和扇亭的建造者为何建造扇亭这四个问题, 讲解时间在2分钟左右。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讲解者在讲解时还极富表现力, 声情并茂, 不失为导游词的佳作。

导游词的传神, 源于创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叙述事物, 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描述, 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深刻的发现。因此, 在选定了某个点后, 需要创作者在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 前往景区, 对这个选定的景点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细致把握景点的外在形态。

(三) 提升文化内涵

技能大赛的导游词不仅要讲透一个景点, 给听者带来身心的愉悦, 还要通过自身的讲解和表现力, 向听者提供本地景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满足听者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在创作导游词时候, 提升导游语言的文化内涵。

以苏州园林为例, 苏州园林的主人从造园开始, 就将人生的进退得失、荣辱喜悲通过园林的各种建筑符号曲折的表现出来。而苏州园林的建筑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 成为吴文化的代表。以苏州园林的堆山为例, 不同园林里的山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拙政园中部花园的一池三岛格局, 其实源自于上林苑中凿池堆成的三座山, 象征蓬莱、方丈、瀛洲, 首先在精神上给人们提供了方士炼丹幻想长生不老的具象场所, 定下了学道的基调, 象征园主追求像仙人一样生活的愿望。狮子林的堆山则代表了宗教信仰。佛典认为“佛为人中狮子”, 狮子林堆石模拟狮子态, 象征了众佛云集的须弥山, 每一座狮子峰都被看做佛主。怡园拜石轩则表现了文人喜石的情趣。白居易认为, 园林缀石有不出家门而得山林野趣之妙, 可供想象、赏玩、寄语情感。怡园拜石轩则是北宋米芾拜石的故事, 标榜园主情趣高雅。而耦园布局, 则从易学原理出发, 以方位、物象表达阴阳的观念, 园林堆石用意明显。东花园位于东, 面积大, 为阳, 叠山多用阳刚直线条的敦厚黄石堆叠;西花园位于西, 面积小, 为阴, 假山用阴柔多曲的纤巧太湖石堆叠。可见, 同样是叠石造山, 不同的园林就会代表不同的文化。苏州园林内的造景要素除了山, 还有建筑物、动植物。细化一点, 如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再细化一点, 如园林中的窗、栏杆、墙面、瓦当、脊兽、栏杆、砖雕、铺地、匾额、对联、家具、摆设等, 每一要素都会渗透深厚的文化内涵, 细细挖掘, 会发现苏州园林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积淀的哲学、历史、建筑、宗教、信仰、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思想精华, 耐人寻味, 魅力无穷。

(四) 结尾画龙点睛

结尾是导游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明人谢榛说过:“结句如撞钟, 清音有余。”所以, 有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是一篇导游词的制胜法宝之一。技能大赛讲解词不仅要求导游词内容具有知识性, 文化性, 结尾还要对全篇进行总结,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结尾不长, 一两句话点到为止, 留给评委无尽的思考和探索, 恰似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在导游词创作时候, 导游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景物固有的内在美, 体会其精神, 展开想象, 在导游词中融入独特的感受和情感。再如, 上文所举的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的例子, 选手讲解时, 在文化部分, 引申出了吴文化的代表昆曲;结尾的导游词是:您瞧, 那打开的扇面上不正写着“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园主人用大文豪苏东坡的词句, 表达着自己与谁同坐的清高之情, 却何尝不是找一个知己的渴求, 高山流水觅知音, 园主布置出如此匠心独运的扇亭, 或许是想邀请他的知己同坐, 共品园林, 共赏昆曲吧?您会是他的知音么?

选一个合适的实物, 讲透实物本身, 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 再加上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这样的导游词定能打动评委, 但是, 在导游词创作中, 一定不能人云亦云, 要结合现有的资料, 不断更新, 提高文化的积淀和运用的技巧, 精练语言, 才能形成优秀的导游词。

参考文献

[1]郭赤婴.导游服务技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2]李斌.论吴文化与苏州创意产业发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 (3) .

[3]骆建建.吴文化及其在现代化趋势下的发展[J].常州信息技术学院学报, 2002 (9) .

西湖苏堤作文 篇8

今天,和煦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春姑娘也苏醒了过来,我们跟着青鸟老师来到了苏堤。苏堤是苏轼在北宋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担任知州时召集当时的农民和市民所修建的,后来,杭州人民为了纪念苏轼对西湖作出的贡献,便把这座堤叫做“苏堤”。

走在苏堤上,西湖的美景马上被一分为二:外西湖这边,从东南方向吹来的风使湖面波浪不停,在阳光的照射下,湖面上犹如有滴滴明珠,闪耀着灿烂的光。在里西湖,远处的丘陵像眉毛一样画在西湖的眼睛上,楚楚动人,令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画中。最有味的还是堤边的柳树了,一条条柔韧的柳枝上长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嫩芽,一阵阵微风吹来,一条条柳枝摇摆起来,好像少女飘柔的秀发。青鸟老师说西湖文学社赵静芸同学写了一首诗《湖边的垂柳》:

湖边的垂柳

羞答答地

照着绿色的明镜

把春天的礼物

——嫩芽

别在瀑布般的长发上。

连用六个比喻,真是妙不可言。再往前走,便看见一棵树整个都弯着腰伸到了西湖里去了,好像在说:“西湖太美了,我要跟她亲近一下。”再往前到苏堤上的每个亭子坐坐,每一个角度看西湖都感觉不一样,有时浓妆,有时淡抹,有时明媚,有时娴静,真是应了大诗人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东坡和苏堤作文 篇9

各位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将带领你们走近我们都很熟悉的苏东坡。苏东坡又名苏轼,字子瞻,又宇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是我国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可是唐宋八大之一,在书法上虽取法古人,却又能自创新意,充满了天真烂漫的趣味。苏东坡不但书法写得好,画也画得栩栩如生,喜欢画枯木烂石。苏东坡自称有三件不如别人的事,就是喝酒、下棋和唱曲子,但他的的诗文却名垂后世。

我想大家一定知道苏堤,远处望去,苏堤宛如一条飘逸于湖上的翠绿锦带,在春天那真是“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而苏堤这个名字也是由苏东坡而来的.。苏东坡曾在杭州当过两次官。他第一次来杭州当时三十六岁,官职是通判。苏东坡上任后,致力西湖水利和杭州城市发展的调查研究,西湖的疏浚取决于六井的畅通,苏东坡决定首先对杭州的六井进行大规模的通畅修复,但修复六井刚刚开始,苏东坡就被调走了。但没想到的是,五十四苏东坡又被调了回来当知州,他又想疏浚西湖,但当时西湖的情况十分糟糕,湖面因为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在苏东坡和杭州人民经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后,又把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在堤上种上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苏东坡,把这一条堤称为苏堤。

苏堤的导游词 篇10

导游人员生动、灵活的讲解能使游客感到妙趣横生, 能让难忘旅途增色不少。导游讲解是导游人员的主要职责之一。通过导游讲解, 导游人员将旅游目的地景点介绍给游客, 并指导游客进行观赏, 帮助游客获得旅游的快乐。关于导游服务的核心技能问题, 笔者已经有过相关论述, 例如2010年3月发表的“论高职教改与《导游业务》课程系统优化”和同年9月发表的“再论高职教改与《导游业务》课程系统优化”一文, 均论述了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问题[1~2]。提出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概念, 认为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包括组织技能、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五项。也有学者认为讲解技能是核心技能组合中的核心技能, 认为“游”是食、住、行、游、购、娱六种活动中的核心要素, 导游讲解是导游服务的核心内容, 导游讲解技能是导游人员应当具备的各项能力中的核心能力[3]。本文就是在之前两篇文章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的延伸研究。

一、创造性界定

(一) 创造性界定

本文认为, 导游讲解技能就是导游人员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璀璨壮丽的自然美景为题材, 以兴趣爱好不同、审美情趣各异的游客为对象, 对自己掌握的各类知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 用简要明快的语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创作的专业技能。

导游讲解技能概念的提出, 已经提示了导游讲解技能创造性的存在。导游讲解既是一个由导游人员、旅游观赏对象、游客、传递信息的媒介以及时间、环境等诸要素构成的, 也是导游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过程, 更是导游人员对所观赏的旅游对象进行的一次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二) 创造性分析

正如其他事物的创造过程一样, 导游讲解的创造过程同样也具有独特的创作要求和前提条件。具体分析如下:

1. 熟悉旅游观赏的对象。

即导游人员要对所进行讲解的客观对象的情况要充分了解, 掌握与旅游观赏对象直接和间接相关的旅游文化。只有熟悉旅游观赏对象, 导游人员才能客观真实地向游客展示旅游观赏对象的本来面目, 展示它的深厚文化内涵。熟悉旅游观赏的对象, 要求导游人员严格遵守真实性这一原则。所谓真实性, 就是指讲解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导游讲解是一种对观赏对象的介绍和解说, 通过讲解使游客对具体景物的状态、特征、成因、变革等方面的内容能全面、正确地了解, 让游客在了解的基础上, 在观赏中达到旅游审美的目的。讲解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有根有据, 引用的数据、资料要认真核对, 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也不能添枝加叶、东拉西扯, 更不能信口开河、杜撰史实。在揭示景区、景点、景物的文化内涵时, 导游人员还要特别注意尊重社会文化历史的真实性。即使是神话、传说和故事等通常被认为是“虚构”的题材, 它的产生和流传也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 导游人员必须尊重社会历史积淀的真实性, 有所依据地进行导游讲解, 避免以讹传讹、误导游客。

2. 熟悉导游讲解的对象。

也就是导游人员要了解游客, 了解他们的旅游动机、兴趣爱好、审美情趣、文化水平等各个方面的详细情况, 就像讲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况一样。游客是讲解信息的接受者, 只有了解游客, 导游人员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导游讲解服务。有针对性的讲解, 游客才能更好地获得旅游观赏对象的审美享受。导游人员也要考虑导游讲解时游客的状态、讲解的时间、环境等情景要素。导游人员只有了解游客在观赏景物时的身心善, 熟悉旅游观赏对象在特定时空条件的具体状态, 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导游讲解进行时的氛围和情景, 切合实际而又机动灵活地开展生动而富有成效的讲解, 才能取得良好的导游效果。

熟悉导游讲解的对象, 客观上就要求导游人员注意把握好导游讲解的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 就是指导游讲解要从游客的实际情况出发, 因人而异, 有的放矢。导游讲解是服务于游客的, 游客是接受导游讲解的服务对象, 导游讲解应当也必须适应游客。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对不同的游客讲解时, 在导游内容的广度、深度及结构上应该有所不同, 在语言运用、讲解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差异。例如, 同样是故宫, 对初次远道而来的西方游客, 要以简洁明了地进行一般性介绍;对多次来华的游客, 就要讲多一些、讲深一点;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 特别是他们中的老年知识分子, 除了要比较详细地介绍故宫这个实体外, 还应当讲一些有关历史典故和背景史实[4]。导游人员要在导游讲解的内容、方法和技巧上多下工夫, 从游客的实际情况出发, 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 使游客的不同需求都得到合理的满足。通俗地说, 导游讲解需要看人说话, 努力做到导游人员所讲的正是游客希望知道的、有能力接受的、感兴趣的。

3. 熟悉导游讲解的技巧。

导游人员必须善于根据需要, 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把讲解的题材和内容组织起来, 并采用恰当的传递媒介表达出来。这里所说的传递媒介是指口头语言, 和适当的体态语言。导游讲解贵在灵活、妙在变化。人们平常所讲的最佳时间、最佳线路、最佳旅游点都是相对的。客观上的最佳条件, 还要有导游人员的主观努力, 圆满地运用和发挥导游艺术, 才能达到预期的导游讲解效果。这也就是说, 导游讲解贵在灵活, 则导游讲解的灵活性。所谓灵活性, 就是导游讲解要根据当时的旅游情景, 因人而异,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这里所说的旅游情景, 包括旅游活动的特定场合、景物在特定时空条件之下的状况和游客的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语言传播的角度看, 无论是词语还是话语, 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传播特定的信息, 表达特定的感情。情景不同, 其意义和感情色彩就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 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含义。所以, 旅游情景也是影响导游讲解效果的重要因素。游客的审美情趣各不相同, 不同景点的美学特征千差万别, 大自然又千变万化、阴晴不定, 旅游活动的气氛和游客的情绪也在不断变化。世界上没有两次完全相同的旅游。无论一名导游人员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如何丰富, 他总是需要考虑当时的旅游情景, 根据时间、地点、场合、氛围等具体情况, 灵活地选择导游内容, 采用切合实际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讲解。

二、创造性实证研究

导游人员讲解技能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导游词的创作上。以下是笔者创作的广州光孝寺导游词, 导游词中笔者综合运用了各种常见的导游讲解方法, 包括分段讲解法、突出重点法、触景生情法、虚实结合法、问答法、制造悬念法、类比法和画龙点睛法等, 借此全面演绎了导游讲解技能的创造性, 供业界参考。本文提供的《光孝寺导游词》与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编的《广东导游词》一书中所提供的光孝寺导游词有很大的不同, [5]请业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还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就是, 本导游词的创作, 得到了广州市光孝寺释德超法师的悉心指导, 特此致以诚挚的感谢。释德超法师对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颇深, 治学严谨, 值得业界学习。

1.总说。光孝寺是广州众多古迹中历史最长, 文物最多的景点之一。光孝寺与潮州开元寺, 韶关南华寺, 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并称广东四大名寺, 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广州人常说“未有羊城, 先有光孝”, 可见其历史之悠久。光孝寺位于越秀区光孝路, 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伟为岭南佛教丛林之冠。光孝寺的寺址初为南越王赵佗的玄孙, 第五代南越王赵建德的王府。在三国时代, 东吴的骑都尉虞翻被贬到广州, 他不甘寂寞, 在此开辟苑圃, 讲学授徒, 并种下了许多的柯子树, 所以当地的人们都称这里为“柯林”。虞翻死后, 他的后人将苑圃捐为寺庙, 取名“王苑朝延寺”, 俗称“王园寺”。后来又多次改名, 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 (公元1151年) , 才正式定名为报恩光孝禅寺, 简称光孝寺。不少南亚、印度高僧曾来寺院传教译经, 对中华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以来, 寺院逐渐缩小, 但迄今为止, 面积仍达到3.1万多平方米。光孝寺中轴线起由南往北的建筑计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瘗发塔、法堂;西面有大悲幢、西铁塔、伽蓝殿、卧佛殿、观音殿、西回廊;东面有六祖殿、泰佛殿、地藏殿、洗钵泉、东回廊;再往东还有放生池、洗砚池、功德堂和东铁塔等。

光孝寺不但历史长, 文物多, 而且不少文化名人和佛教高僧都曾在这里停驻过, 使光孝寺成为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之地以及岭南佛教的传播地。这些人物, 除了我刚才提到过的虞翻外, 早在东晋时期 (公元397年) , 就有西域的名僧昙摩耶舍来到广州传教, 并在这里建了大雄宝殿。梁朝时 (公元502年) 印度僧人智药禅师也来到这里, 还带来了一株菩提树苗种在寺庙。从此菩提树在中国扎下了根, 据说, 全国的菩提树都是从光孝寺里引种出去的。当时, 大名鼎鼎的菩提达摩携带自己传承禅法的衣钵来到光孝寺传播佛教。在众多的名人中, 最为著名的就是佛教禅宗南派创始人六祖惠能大师了。一提到他, 大家可能想起他那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但又有哪位游客知道惠能是在哪里削发剃度的呢?就是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

2.光孝寺三门。光孝寺门前的这幅对联“五羊论古树, 初地访柯林”。其实, 这幅对联讲的就是光孝寺的沿革。这“古树”指的就是智药禅师种下的菩提树, 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零九年;“初地”就是指达摩东渡到广州登岸的地方, 被称为“西来初地”, 虞翻在此地种下的柯子树, 所以光孝寺又叫做“柯林”。

3.天王殿。这里就是天王殿了。中间这位笑呵呵的, 就是大家熟悉的弥勒佛了或称弥勒菩萨。弥勒佛也叫做笑佛, 大肚佛, 又叫布袋和尚, 代表进入寺院拜佛首先我们要学习他的欢喜心、包容心, 有容乃大。在弥勒佛的两边, 是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 他们手执法器, 各司其职, 分别是东方持琵琶的持国天王, 南方持宝剑的增长天王, 西方捉龙或蛇的广目天王, 北方拿雨伞的多闻天王, 四大天王教导我们要好好做事、减少烦恼、多看多听、多学习, 少讲空话, 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会多顺利、少挫折。

4.大雄宝殿。因大雄为佛之德好, 就是大英雄的意思, 能够解脱自己烦恼还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这才是真正的大英雄, 世间很多英雄能战胜别人但不能战胜自己的烦恼, 那不是大英雄。佛陀是彻底解脱自己烦恼的圣人, 他是真正的大英雄, 故寺院供奉佛陀之殿堂称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里坐在正中间的这一位就是释迦牟尼了。只见他结跏趺坐, 左手横放在左脚上, 右手举起, 曲指作环形, 正在向众生说法。侍立在两旁的, 是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迦叶年长, 在左抱拳, 阿难年轻, 在右合掌。在释迦牟尼的两边还有两位菩萨, 左边的是文殊菩萨, 又叫大智菩萨;右边是普贤菩萨, 又叫大行菩萨, 这一佛二菩萨三尊圣像合起来便称作“华严三圣”。大家看, 释迦牟尼像的后面还有一尊净瓶观音菩萨, 有哪位游客知道净瓶观音的来历呢?据佛经上讲, 观音在听千光王如来说法, 就立下誓, 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要用净水遍洒世间, 祛除一切众生的苦难, 所以她手上有净瓶, 随时用净水帮助向她祈求的众生。

大雄宝殿左边有个卧佛殿, 卧佛殿里的汉白玉佛是缅甸汉白玉雕成, 长四米, 重六吨多, 刻的是释迦牟尼的涅槃像。整座睡佛显得神态安详, 体态自然。传说当年释迦牟尼为传播佛教, 几乎走遍了印度半岛, 当他来到拘尸那伽时, 已是重病缠身, 生命垂危了, 于是佛就在四株娑罗树中间枕着手, 侧身卧着圆寂了。后来所有的卧佛像都雕成了这样的姿势。

5.瘗发塔。瘗发塔共有七层, 高7.8米, 塔的每层都有八个小佛像。塔的基座是以红砂岩所建。整座塔塔形秀丽, 是广东省乃至中国都极为少见的唐代佛塔。这座塔和塔右边的那株菩提树都见证了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幕。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在湖北黄梅东山寺得到禅宗五祖弘忍法师的衣钵真传后, 因为被其他人迫害, 逃回岭南。公元676年, 惠能到光孝寺来, 正好光孝寺的主持印宗法师在此讲经。这时清风徐来, 吹动了佛幡, 下面的僧人就争论起来, 有的说是“风动”, 有的说是“幡动”。正在争论不休时, 惠能站出来说“不是风动, 也不是幡动, 而是你们自己的心动了”。众僧人大为佩服。最后在印宗法师的一再追问下, 惠能终于道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印宗法师就在菩提树下为惠能落发受戒, 并拜惠能为师, 又建造瘗发塔, 将惠能的头发埋在了塔下, 从此, 惠能成了禅宗南派的领袖, 光孝寺因此而名扬海内外, 成了祖师道场。

6.菩提树。这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就是菩提树了, 因菩提树脆而易折, 当年智药禅师所种的菩提树已在清代被台风吹折, 这棵菩提树是再从原来的树根发芽长起来的, 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 从根部来计算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古语常说“山中常有千年树, 世上难逢百岁人”, 在市区有一千多年的树就更为珍贵了。

7.六祖殿。现在我们来到六祖殿。这是为了纪念六祖惠能而建的。六祖殿建于北宋真宗年间 (公元1008年) , 后来又经过多次维修。大家请看, 这位神态安详, 充满智慧的雕像就是六祖惠能大师了。那么请问, 前五祖是谁呢?现在我来告诉大家, 他们分别是初祖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惠能是六祖, 我给大家讲一段有趣的故事。这段故事在佛教界非常有名。当年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东山寺传法, 感到自己年老体衰, 想把衣钵, 也就是自己的心法传给一位有慧根的徒弟。为了给大家一个平等的机会, 吩咐他们每人做一首偈 (相当诗的体裁) 来显示自己的悟性, 感觉自己有能力接受衣钵, 就把自己做的偈写在寺院墙壁上。他的大弟子神秀就写了这样的一首偈:“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我们知道, 佛教讲的是一切皆空, 越是能体味“空”的含义, 悟性就越高。五祖看了以后说, 还可以, 但还没有真正悟透。后来一个小和尚知道这件事也想试一试, 但他不会写字, 就口授一首偈, 请人帮他写在墙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这首偈比神秀“空”得更彻底了。五祖看到以后, 非常赞赏, 找到小和尚, 在他头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小和尚悟性很高, 当晚三更到五祖房里去了, 五祖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他, 他成为了禅宗六祖, 让他连夜往南方去了。后来惠能就在六祖殿前面的菩提树下落发受戒传授禅宗南派。

8.东铁塔与西铁塔。在大雄宝殿后面的两侧, 还有两座铁塔, 这是南汉国在广州遗留下来的古迹。东面的铁塔, 是南汉后主刘在大宝十年 (969年) 捐造的, 四角七层, 连石雕须座塔上铸有一千个精细的佛像, 高7.33米, 共有七层, 在塔的基座上有盘龙的图案和莲花宝座, 铸造很精细, 这可算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古老、最完整的铁塔了, 历史上的石塔、砖塔、木塔、金塔、银塔都很多, 但铁塔极少, 所以光孝寺的铁塔极为珍贵。据史书介绍, 在乾隆年间, 还曾把这座佛塔上的千个佛像贴金,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当年这座佛像是何等的金碧辉煌, 由于历史的变迁, 金片不在了, 但它仍旧有不朽的生命力!西面铁塔则建于南汉大宝六年 (963年) , 后在民国年间因台风把塔殿吹倒塌, 把铁塔压断为两截, 下半截保存尤好, 上半截却不知所踪, 实属千古遗憾。

参考文献

[1]余一明.论高职教改与《导游业务》课程系统优化[J].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刊, 2010, (1) :5-9.

[2]余一明.再论高职教改与《导游业务》课程系统优化[J].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学刊, 2010, (3) :6-10.

[3]广东省导游人员考评委员会办公室.导游业务[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9:142.

[4]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导游业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174.

上一篇:上产量保质量演讲稿下一篇:第四周升旗仪式演讲稿《爱你的祖国,爱你的母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