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的写作(通用8篇)
导游词的写作 篇1
导游词的写作
教学目标
●了解导游词的特点和作用
●掌握导游词的写作结构和要求
●学习写作导游词
教学重点
●按要求写作一篇规范的导游词
教学难点
●导游词的写作结构
导游词是导游员在引导游客游览观光时所使用的一种旅游专业应用文体。它可以是对名胜古迹的介绍、对文物陈列的解说、对展览标本的说明,还可以是产品展销的推荐等等,导游员通过导游词导引旅游活动,间接达到推广旅游市场的作用。所以导游词的质量,关系到旅游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名牌”形象。
一、导游词的特点
导游词不仅具备一般旅游应用的特点,还有自己的特点。
导游词最终要通过导游员的述说具体地表现出来,所以口头表达是导游词的显著特点。
导游词的作用不仅是让人看,更重要的是让人听。它既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又作用于人们的听觉,并且是在人们欣赏事物的进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导游词要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导游词以书面形式成形,却用口语表达来具体实现,因此有转瞬即逝的特点。这就要求导游词的作者在选择语言的时候,注意运用准确易懂又凝练生动的词汇,旅游者不用反复琢磨就可捕捉到关键的信息,避免那些晦涩艰深的语句出现。
由于导游词是对具体的游览场景进行解说,所以它不仅仅是增长旅游者的知识,开阔旅游者的视野;还起着引领旅游者审美情趣的作用。这就要求在撰写导游词的时候对所要介绍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同时有独特的视角,挖掘其内在的审美韵味。切忌不懂装懂,胡乱编造,违反政策法规和导游管理条例。撰写导游词必须准确把握历史背景,揭示其文化内涵,选择鲜明准确的语言,引导旅游者进入一个崇高的审美境界。
二、导游词的作用
(一)沟通情感,树立形象
打造旅游精品是吸引游客的成功经验。一个旅游精品的产生,需要提高旅游景区各个环节的品位档次。一篇成功的导游词必须具有饱满的情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热情友好的情愫传达于优美文字之中更能让旅游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二)引导游览,雕塑精品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广阔壮丽的中华大地,古老的文明和现代化的脚步。不仅让国人想去尽览祖国美景,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对这个神奇的东方国家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瑰丽奇异的自然风光,悠久珍贵的文物古迹,世界闻名的美酒佳肴……这其中的神韵和奇妙是需要引领才能感悟其精髓的。导游词不仅可以向旅游者介绍知识,还能帮助游客更深入地进行审美欣赏。蕴藏在导游词里的深层内含是一笔无形无价的旅游资源,它是旅游品牌成为精品的软件工程,需要用心去雕琢。
(三)推销产品,搞活经济
导游词的内容涵盖面很广,不仅涉及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会有与之相关的民俗风情、物产工艺。虽然不是直接销售商品,但却能通过导游词传递给游客一个潜在的促销信息,使游客在观光游览的同时,对旅游商品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购买的欲望。
三、导游词的结构和内容
一般来说导游词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但大致包括这样几部分内容:前言、后语和总说、分述几部分。
(一)前言
前言是导游员对游客表示热情欢迎、交代安排游览活动计划、提醒有关事项、联络情感营造良好氛围,向主题过渡的文字。它是对游览活动的一个很好铺垫。
(二)后语
后语是导游员对游客进行真诚告别,对游览过程进行总结的话语。内容不固定,一般文字比较简洁。可以总结游览的景观,可以请游客留下宝贵意见,可以进行告别祝福,可以自然地介绍下一个参观景点等等。
(三)总说
总说部分是对游览对象进行概括介绍。包括这样几个内容:游览地的总体概貌、游览地的旅游价值和地位、将要游览的主要内容和特色等等。主要作用是给游客一个总的印象,使旅游者对游览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激发其游览的浓厚兴趣,还可以达到提醒旅游者做好游览过程的物质、精神准备的目的。
(四)分述
分述是导游词中对各部分景观进行逐一具体讲解说明的部分,也是一篇导游词的主体部分。
写作这一部分,一般按照游览线路的先后次序、或者方位,对景观做出具体解说。由于各个景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解说完一个才能解说下一个,所以写作时需要注意景观之间要有清晰的段落层次划分(也可用小标题显示),必要时要有过渡性语句进行衔接,免得有突兀感。另外,对景观的介绍文字切忌平分笔墨,要重点突出。同时还应注意挖掘景观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使游览者既能有所收益,又得到审美启迪。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述部分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实物景观,一般要明确指明实物,说出其名称,必要时要做简单的解释说明。
许多名胜古迹、文物寺庙的名称命名都体现着当年特定的时代背景,为了让游客能有所了解,导游词可根据具体情况做些必要的解释。名胜古迹、河流山川等景观往往联系着许多人物、知识、掌故、传说,加上今天与原来遥远历史的距离感,一定会使导游词妙趣横生,韵味独特。
四、写作导游词的要求和技巧
导游词与一般解说词一样,具有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它自身的特点,应该融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灵活性于一体。介绍内容要真实、整体脉络要清晰、历史与景物要契合、文字要通俗易懂。要有真实的美感,反映出事物的本质;要有简洁之美,文意表达清楚;要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体现灵动之美;要拓展听者的想象空间,含蓄而回味无穷。所以写好导游词需要丰厚的知识底蕴,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求真务实的态度。
(一)知识丰富、含金量高
旅游者出游是怀着强烈的求新、求奇、求异、求美心理的。一般都希望开阔眼界,增加见闻,扩充知识,因此导游词必须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才能满足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所以在撰写导游词时要融进游览地的历史沿革、地貌成因、民俗风情、掌故传说,这就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去西安的时候,就会说到西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为什么西安称其为古都而不叫它古城,原因是西安在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11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西周的镐京,秦的咸阳,西汉和隋唐的长安都是它的前身。至今西安与雅典、开罗、罗马并誉为四大文明古都。再比如讲解苏州四大名园之首的拙政园时,会讲到它以水为主的特色,园内31景多临水,有移步换景之妙,形成了它有别于其他古典园林的特色。拙政园的整体布局采用分割空间,利用自然,因地造景,对比借景的手法,吸收了传统的绘画艺术,宛如一幅全景似的立体画卷,是许多著名学院建筑系学生必须参观学习的内容。这样的导游词可以增进旅游者对游览地的了解,扩大游客的知识面。
(二)技巧娴熟、趣味浓厚
一篇好的导游词,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知识,还是一篇生动的美文。广博的知识蕴藏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之中,由此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就需要在导游词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合理地使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无生命似有生命,变抽象为具体,给单调添韵味,化腐朽为神奇。
(三)多变灵活、寓游于乐
旅游者来自各地,民族、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环境职业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就会导致他们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导游词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从内容和形式上具有灵活的多变性,这样才会与游客很好地进行心灵沟通,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讲解的同时还要注意调动游客兴致,活跃气氛,沟通情感,巧妙地和游客融为一体。
思考练习题
1.请你把同学当作游客,讲解你熟悉的景点的一段内容。
2.以本地导游的身份模拟导游词的开头或结尾。
3.写一篇导游词,介绍你家乡的景点。
导游词的写作 篇2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 佛教文化旅游是文化旅游中的一种, 是以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浙江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都气息闻名中外, 是佛教文化旅游的一个重要交流窗口。普陀山佛教文化是当前舟山最具号召力的旅游产品。导游词的翻译是旅游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 因而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中禅寺导游词的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通过中国知网数据搜索结果来看, 相关涉外导游词文献1992条;与佛教文化英译相关论文数量仅31篇, 大部分关注在佛教文化词汇、佛教术语、佛教景区或景点名称的翻译研究层面;而对于佛教旅游中禅寺导游词英译研究记录为0条。笔者试图从跨文化视角, 以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中的英文导游词为例, 运用语篇分析理论, 结合翻译策略, 研究禅寺导游词的翻译特点。
二、理论视角
(一) 语篇理论
语言学领域的语篇研究多注重分析“具体语篇”, 强调从具体语篇的分析入手, 更多地通过分析实际语篇来解释语篇所体现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田海龙2009:40) 。在分析语篇之前, 先确定语篇的类型。多年来, 语言研究专家从不同视角把语篇归纳为有限的几类。韩礼德从语境的维度划分出三种基本语篇类型:论说型语篇 (argumentative text type) 、说明型语篇 (expository text type) 和指导型语篇 (instructional text type) 。荷兰提尔堡大学 (Tilburg University) Jan Renkema教授写的《语篇研究导论》一书中, 以工具论为出发点, 探讨了语篇的各种类型, 包括书面语篇与口头交际、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以及时下流行的网络语篇等 (李红英2015) 。本文选取参加过浙江省导游技能大赛的一篇关于普陀山的禅寺导游词作为中英文语篇研究的语料, 通过语篇理论对比分析, 研究中英文禅寺导游词的特点。外语导游词可分为三类:预制类 (pre-translated type) 、现编类 (impromptu presentation type) 和预制现编类 (combined type) (陈刚2002)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英文导游词属于预制类文本, 是在中文导游词创建的基础上, 根据翻译原则和策略将其事先翻译成英文, 以海外旅游者为对象, 用于口头导游的一种特殊文本。鉴于语言学家的观点, 结合工作实际, 笔者认为导游词是一种口头交际或者口头传播 (oral presentation) , 主要起到传递信息和呼唤的功能。
(二) 跨文化交际视角
本文研究的是中英文导游词的对比分析, 英文导游词作为涉外导游词, 是导游员在景点现场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的材料, 这显示出导游词翻译的难度。涉外导游词不仅要求其内容充实, 生动有趣, 有启迪收益之效果, 而且还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涉外导游词作为一种传播旅游文化的形式, 不仅是语言传播, 亦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 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导游词的过程中, 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意识, 以吸引英语为母语的旅游者为出发点传播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就是要使不同文化中的人们相互了解, 获得更多的信息, 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付岳梅2011) 。陈刚 (2002) 指出, 导游词在涉外旅游中发挥着传播文化的作用, 译者在翻译导游词时, 要以跨文化意识为指导。英文导游词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本, 只有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 适当运用意境, 灵活进行翻译, 才能保证导游词翻译的准确性, 从而准确传递其文化内涵, 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三、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单位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以2015年浙江省导游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的中英文导游词作为语篇研究的语料。该篇导游词由导游专业教师创作, 介绍了普陀山众多禅寺中最早建立的一个禅寺———“不肯去观音院”。“不肯去观音院”是普陀山佛教文化一千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也是中日友好的象征。浙江普陀山之所以成为天下最著名的观音道场就是缘于“不肯去观音院”。该篇导游词内容丰富, 口语化特性和现场感强烈, 有情有景, 穿插民间传说, 既生动又蕴藏深刻的意义。
四、舟山禅寺导游词原文解读
据历代山志记载, “不肯去观音院”于唐咸通四年 (863年) 创建, 从此, 普陀山就有了佛教庵堂, 视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吴顺珠2013) 。笔者选取了“不肯去观音院”中文导游词中的三小段作为语篇分析的语料, 具体内容请见附件1。
(一) “不肯去观音院”中文导游词分析
正如黄国文 (2001) 所说, 每一个语篇都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起交际作用的, 属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通常都能看出其交际目的。Halliday (1985) 认为, 从语言的使用角度看, 情景语境中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 其影响着我们使用语言。这三个因素是:语场 (field) 、基调 (tenor) 、方式 (mode) 。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语篇分析。
1.语场
语场决定交际的性质, 话语的主要范围, 词汇和话语结构的选择和使用。导游词在词汇的选择上大部分是由语场变化, 即语言发生的谈话环境引起。从语场角度看, 这是一篇导游员向游客进行讲解的导游词, 介绍了浙江普陀山上的“不肯去观音院”。导游词, 即导游解说词, 是导游员在指导游客游览时进行讲解、传播文化、交流感情所使用的语言 (丁大刚2008:114) 。导游员以民间传说的方式介绍禅寺名称的由来, 并发表了自己的感悟。从呼语 (亲爱的朋友们) 和开头语 (欢迎大家) 可以确定, 这是一种口语化语式的导游词, 是一种面对面的话语模式, 显示出说话人对受话人的礼貌和尊重, 拉近了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的距离, 增加了亲近感。同时, 导游词并不是平铺直叙的口语形式或简单的会话模式, 它是导游员在旅游景点的演讲词, 目的是引起游客的兴趣, 使游客放松心情, 达到导游的目的和效果。导游词中“迫切、稍快、大停顿”这几个语气备注, 无疑对导游员演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导游词的讲解好比是一场现场演绎, 对导游员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2.语旨
语旨指交际者之间的角色关系, 从基调角度看, 导游词的交际双方分别是导游员和游客。从双方的角色、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 导游词交际双方可以被认作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主人和客人的关系。导游员的职责是按照旅行社的接待计划, 安排和组织游客观光游览, 期间负责向游客讲解、传播中国文化, 并协助处理旅途中遇到的问题。总体而言, 导游员是服务于游客, 游客就是导游员尊贵的客人。在这种工作范畴下, 游客旅游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游员的工作是否到位。
3.语式
语式指的是语言的交际渠道以及语言所要达到的功能。从方式角度看, 导游词用语浅显易懂, 是一种口语化的语式。原文第二段选用了一个传说故事, 这也是导游词惯用的一种方式, 通过穿插传说或者民间故事, 感染游客, 引起游客的好奇心理。另外, 原文中第一段“听完, 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文中选取第二人称的视点, 遵循了语用原则中的亲疏原则, 拉近了听众和演说者的距离。原文中第四段开头语“请大家随我来到……”, 这个话语标记说明语境改变, 随之接下来的话语模式也将发生转变, 尽管听者不变, 但是语言的选择应更趋于书面语, 这也是导游词强调知识性的原因, 多方位地为游客提供信息, 加深其对景点的印象。介绍完毕后, 导游员话锋一转, “亲爱的朋友们……”, 再次开启口语化语式。第四段中出现了“我们”这个第一人称视点, 发表说话人感悟, 起到号召、引起受话人共鸣的作用, 最后以一句“谢谢大家”作为导游过程的结束语。
根据以上的语篇分析, 笔者对中文导游词的语义成分归纳如下: (标题) +称呼+导游词目的+文化叙事 (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结果) +文化叙事的影响+现场语境叙事+演说者感悟+结束语。笔者通过对“不肯去观音院”中文导游词的分析, 将从跨文化交际视角, 运用翻译策略, 对比分析该中英文导游词在语义结构上是否一致, 导游词的英文翻译是否实现了文本创作的目的, 并总结禅寺这一区域性特色导游词的翻译特点。
(二) “不肯去观音院”英文导游词分析
笔者将“不肯去观音院”的英文导游词根据中文导游词进行翻译, 译文详见附件2。
1.翻译目的和翻译准则
英文导游词讲解的对象是外国游客, 让他们在轻松的旅游过程中了解中国并传播中国文化, 这成为导游词英译活动的主要目的。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 对译文的期待、感应力或社会知识以及交际需要等, 生产出符合译文习惯、读者期待的译文 (宋智2011:41) 。本文分析的是一篇预制类涉外导游词, 笔者根据以上翻译目的, 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 采取以外国游客为出发点, 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的翻译准则, 对“不肯去观音院”的英文导游词进行了分析。
2.翻译策略
分析该篇英文导游词, 笔者发现, 由于交际对象的变化, 对有关“语场”的调控较为明显。导游员只有把某一个景观或者一个历史传说讲解得浅显易懂, 符合听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 才能更好地吸引外国游客。在新的阐释框架下, 以变通为手段的改造、变形与再组合, 是成功翻译的重要保证 (孙艺风2012) 。变译的实质是译者在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 (黄忠廉2002) 。笔者根据变译翻译策略中增、减、改这三种变通手段, 对该篇禅寺英文导游词进行了分析。
(1) 增
译文第一段增补了景点所在地———普陀山的历史介绍和重要地位, 是为了补足原文中缺失的相关信息。基于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 又增补了“佛教”和“观音”两个概念, 并进行了文化对等诠释:“Chinese people’s faith in Buddism is as deep as Western’s in Christianity.We revere Guanyin just as you admire the God.”原文中关于“不肯去观音院”的由来阐述较为抽象和理想化, 在讲完传说后, 便承接“从此普陀山上有了‘不肯去观音院’”, 充分显现了中国大部分民间故事和传说追求美好愿望的旨归。在译文中为避免外国游客不解, 增补了渔民放弃自己住所供奉此观音像的内容, 增加了故事的逻辑性, 帮助听者进行理解。涉外导游词交际双方分别是导游员和外国游客。由于游客的特殊性, 交际双方即导游员和游客分别承担和享受相应的义务和权利, 导游员无形中还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导游员形象的代表和对外文化的传播者。译文第一段最后增补了一句:“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ask me.”体现了导游员积极主动为外国游客服务的主人翁精神。在译文第二段最后增补了一句:“Isn’t it interesting and mysterious?”体现了导游员和外国游客的互动, 创造出轻松的氛围, 并通过观察游客的反应了解讲解的效果, 方便做出相应的调整。
(2) 减
禅寺是以佛教建筑为主要载体的一种人文景观, 对来自英语国家的游客来说较为陌生, 他们的宗教背景多为基督教, 不容易理解中国的佛教。而且, 外国游客对佛教禅寺的观光更多的是围绕佛教旅游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 而并非因为宗教目的而从事旅游活动, 所以, 从英文导游词语篇的方式看, 更多地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 避免宗教术语。相较于中文导游词, 英文导游词缺少了华丽的辞藻, 多了平实的词汇, 少了煽情的表达, 多了直接的传意。导游词向国外游客传达信息不但要求浅显易懂, 还要尽量简单明了, 避免内容复杂又词不达意。原文中第一段的一个设问句:“究竟是谁不肯去呢?又不肯去哪里呢?”既煽情又冗长, 而在第二段中关于高僧慧萼遇到的暴风雨的描述更是辞藻华丽而夸张, 在译文中运用了信息删减的翻译策略, 用“a badly heavy storm”言简意赅地进行了阐述。
(3) 改
在时间的翻译上, 原文“公元863年”直接译成“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ago”, 使传达的信息更加直接, 听者能够即时获取时间概念。在语言的使用上, 导游员除了做好服务工作, 还要考虑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所以, 在称呼语上, 原文中“亲爱的朋友”“大家”都以“ladies and gentlemen”作为称呼交流, 符合外国游客的交流习惯, 体现了对外国游客的尊重。最后一段中“人类心心相印, 世界欣欣向荣”的译文“establishing a better-off and harmonious world”达意明了, 避免生搬硬套, 起到了较好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也充分体现了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达到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的目的。
通过对英文导游词翻译策略的分析, 我们发现, 英文导游词在语义成分上与中文导游词基本一致, 即: (标题) +称呼+导游词目的+文化叙事 (时间+地点+原因+人物+内容+结果) +文化叙事的影响+现场语境叙事+演说者感悟+结束语。涉外导游词在中文导游词基础上进行创作, 基本保留了原文语篇中的特点, 也体现了中外文化的明显差异。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笔者将中外闻名的海上佛国普陀山上的“不肯去观音院”中英文导游词作为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 运用语篇理论, 遵循以外国游客为出发点, 传播中国文化为取向的翻译准则, 结合变译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 阐述禅寺导游词的翻译特点。通过研究分析, 笔者认为两篇中英文导游词都属于一种口头交际用语, 在谋篇上起到了传递信息、传播文化和呼唤的功能, 两者语义结构一致, 实现了文本创作的目的。同时, 在禅寺导游词的翻译上突显了区域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等特点, 既忠实于原文, 又灵活变通, 让外国游客了解和欣赏禅寺这种以佛教建筑为主要载体的人文景观, 传播了本土的历史和文化。
附件1
“不肯去观音院”中文导游词 (节选)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大家朝礼普陀山历史上的第一座寺院——不肯去观音院。来到这里大家一定会觉得非常的奇怪:究竟是谁不肯去呢?又不肯去哪里呢?接下来就让小许为大家讲述一段真实的历史, 听完, 你一定会恍然大悟。 (选自原文第一段)
公元863年, 日本高僧慧萼来大唐学习佛法祈祷国家和平。他在五台山见到一尊妙相庄严的观音菩萨像, 喜不自胜, (迫切) 打算迎回日本建寺供养。在他回国途中, 船只经过普陀山时突遇风暴, 滔滔白浪幻化为无数莲花, 接连三天寸步难行。慧萼这才顿悟 (稍快) , 是观音菩萨不愿意东渡去日本, 想要留在风光迤逦的普陀山;而他要带回日本的不应是一尊观音圣像, 更应是大唐文化中灿烂的观音慈悲精神。 (停顿) 从此, 普陀山上有了第一座佛教寺院———不肯去观音院。 (截取自原文第二段)
请大家随我来到大殿的西侧, 这里是一条长长的围廊。围廊内供奉的这33尊神态各异的观音菩萨石刻雕像, 是由日本大西寺、三佛寺等37个寺院捐塑的。这些观音塑像成为一千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也是中日友好的象征。亲爱的朋友们, 让我们心中多有和谐之想, 意常存向善之念, 则人类可心心相印, 世界必欣欣向荣。谢谢大家! (截取自原文第四段)
附件2
“Unwilling-to-go”Guanyin Temple (excerpt)
Ladies and gentlemen, as we all know, since the Tang Dynasty, Mount Putuo has been the world famous place to enshrine Guanyin, also one of the four great sacred mountains of the Buddhist faith in China.Chinese people’s faith in Buddism is as deep as Western’s in Christianity.We revere Guanyin just as you admire the God.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the first temple built on Mount Putuo, that is, “Unwilling-to-go”Guanyin Temple.From your facial expressions, I’m sure you are curious about the strange name of the temple.So let’s share a legend to make you understand it.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don’t hesitate to ask me.
About one thousand years ago, a Japanese Monk named Hui E came to China for Buddhism doctrine in order to pray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Japanese peo ple who were suffering a lot from the civil war.Beyond expectation, he found a Guanyin statue with solemn appearance on Mount Wutai and felt so excited as to take it back to Japan.However, on the homeward voyage, his ship was caught in a badly heavy storm near Mount Putuo, which made him impossible to move forward in the next three whole days.Then a sudden enlightenment came to Hui E that Bodhisattva Guanyin was reluctant to cross over to Japan and the goddess of Mercy would like to stay in beautiful Mount Putuo.He also realized it was the mercy spirit of Bodhisattva Guanyin that he should take back to Japan instead of the statue.Fortunately, a fishman living nearby was helpful and he gave up his hut to worship this Guanyin statue.The hut became the earliest temple on Mount Putuo.Since then, Mount Putuo possessed the first Buddhism temple—“Unwilling-to-go”Guanyin Temple.Isn’t it interesting and mysterious?
Ladies and gentlemen, now we see a long gallery on the west side enshrined 33 Bodhisattva Guanyin statues with different looks.All these statues were donated by 37 temples in Japan.So these Bodhisattva Guanyin statues have become a witness of Sino 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 and a symbol of Sino Japanese friendship as well.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propose to make full efforts for establishing a better-off and harmonious world?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摘要:在佛教文化交流的背景下, 佛教圣地的导游词创作和翻译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的媒介。以中外闻名的海上佛国普陀山上的“不肯去观音院”的中英文导游词作为研究对象,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 运用语篇理论, 结合翻译策略, 从语场、基调、方式等三个方面对舟山禅寺导游词进行解读与分析, 并阐述禅寺导游词的翻译特点。
关键词:导游词,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陈刚.2002.涉外导游词的翻译特点及策略[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 :68-73.
丁大刚.2008.旅游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付岳梅.2011.跨文化交际的界定和模式[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4) .
黄国文.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黄忠廉.2002.变译的七种变通手段[J].外语学刊, (1) .
李红英.2015.语篇理论与文本解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宋智.2011.从目的论看导游词英译的灵活性[J].文学教育 (下) , (10) .
孙艺风.2012.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 (1) .
田海龙.2009.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吴顺珠.2013.定海.普陀山导游词[M].北京:海洋出版社.
导游词写作指导及习作评点 篇3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些名胜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互动空间】
妍妍:老师,我去过许多地方旅游,可我不知该如何下笔去写导游词。
老師:本次习作,是让我们介绍一处“世界遗产”,为它写导游词。写导游词前,同学们要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再选取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圆圆:哦,我知道了,要选“世界遗产”来介绍。可是如何来介绍呢?
老师:写作前要搜集这一处“世界遗产”的资料,并将有特色的内容进行整理,了解该“世界遗产”的历史故事、自然风光背后的故事、传说,为写导游词积累丰富的素材。
帅帅:搜集好了资料,如何系统地介绍呢?
老师:导游词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有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首先向旅游者表示问候、欢迎,并进行自我介绍;其次介绍景观的概况和旅游价值,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再次对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景观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对旅游者的合作表示感谢及祝福。
田田:按照这样的框架写就可以了?
老师:是的,不过要注意,介绍时,对选择的内容还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俱到。导游词的基本内容是介绍景点最突出、最具特色的景观。景观分为哪几类你们知道吗?
尧尧: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指自然风光、地质地貌、丰富资源、景物形成等;人文景观指历史渊源、传说、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风民俗等。
老师:是的,在作文时,要挑选有代表性的进行介绍。介绍时,还要注意用好常用语,如:看、瞧、快来看、往远处瞧,等等。
妍妍:就是要注意口语化。
老师:对,还要注意语言风趣幽默,态度亲切有礼。
导游词写作注意事项 篇4
开场白举例:
大家好,我是朝阳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叫_________,大家事以叫我___导。今天,我带领大家浏览我国著名的八达岭长城。长城就像一条长龙,左右两边有瞭望口和射击口,在古代这里不仅是瞭望和射击打敌人的最佳选择还是最好的道路,它可以通向天津、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的杰出代表,因为这里四通八达,故成为八达岭。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要将长城修筑在这里呢,其它这主要是因为八达岭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守卫着明皇陵而且也是京城的西北大门。 八达岭长城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说到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讲给大家:位于城东门路旁,有一块巨石,传说在19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在西逃的途中经过这里,曾经站在这块石头上回望京城,所以这块石头也就被叫做“望京石”。但现在这块石头已经不那么突出了。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了军事的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浏览胜地。
安徽导游的导游词 篇5
黄山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览黄山推崇备至,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又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
黄山松是黄山景区的一绝,最为人称道的是崖松和山顶。看,在玉屏左侧,悬崖峭壁边长着一颗松树,你们说这是什么松呢?对了,这就是有八百年树龄的迎客松。他一侧的枝桠伸出,好像黄山人伸出臂膀欢迎山的标志性景观。游客们,在放眼看看其他的松树,许多是在悬崖峭壁上纵横堆叠,形成各和绝妙的组合。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昵的连理松,但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男的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
快看,那些千奇百怪的石头就环绕在我们的身边,有的像报晓的雄鸡,有的像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有的像龟鱼对望……山峰也千姿百态。笔架峰,飞来峰,仙人指路……数不胜数,最具特色的还属海拔在1864米之上的黄山第一最高峰——莲花峰,相传当年观音菩萨自己乘坐的莲花宝座点化成黄山一座雄起秀丽的山峰。哈哈,莲花峰的来历神奇吧!
看着白茫茫的云海,大家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原来啊,云海的形成,是由于黄山高谷底,树木繁茂,日照短,水分不易蒸发,因而湿度大,水汽多,雨后常见缕缕轻雾自山谷升起,全年平均有雾达250日左右,真可谓”云雾之乡“
游客们,今天的”游程“即将结束了,大家一定腰酸背痛吧,可以享受一下我们黄山的最后一绝——山脚下的温泉。温泉的水温常年保持在42℃,属于高温碳酸盐型,既可以饮用,又可淋浴。游完黄山后,洗个温泉浴该是多大的享受啊。
导游词的写作 篇6
建筑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恩施土司城座落在恩施市西北,小地名叫对山湾的地方。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占地面积300余亩。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土家族历史悠久,为远古巴人的后裔。巴人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退入现在叫清江古称为夷水的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候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强大的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或贝京卡。宋代时则称这一带生活的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则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中央封建王朝纳贡称臣,中央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建制,历朝都有变化,元代设立29个土司,明代设立31个土司,清代设立20个土司。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一、土司城门楼
走进恩施土司城,迎面一座赫然高耸的是土司城门楼。土司城门楼也称土司朝门或看楼,是显示土司威仪和功德的纪念性建筑。极其注重外观的庄重华丽,建筑内容上则集中体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思想空间观念和技术上的聪明才智。
门楼前面左右两座神人牵着龙的雕像,叫作天王送子,表现的是土家人普遍存在望子成龙心理。右侧墙上三幅壁画,除中间一幅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外,右边一幅是反映土家先民生活的毛古斯。毛古斯就是称之为的稻谷神。民以食为天,稻谷便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对稻谷神的崇拜,反映了土家先民在农耕初期对生命存在的强烈意识。左边一幅的两个彪形大汉,环眼突睛,虎视眈眈,像似瞄着每个过往行人,那是土家语称作的努里巴嘎和柯斗毛人,是土司城门楼的守护神。
土司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是栋纯粹榫卯结构的木楼。高大壮观、结构精良;布局精巧合理。两边走马转角楼梯可盘旋至顶,层层相通相连。门楼门窗由200扇门,189块镂空雕花图案组成,内容多为戏文及民间传奇故事。有趣的是,整座门楼还隐含着许多奇巧而又寓意双关的数字,如门楼高4层、12根柱、24根梁。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年中的4季、12个月和24个节气。还有门楼屋顶上数只蝙蝠拱托着一枚古钱的装饰雕塑,它叫福在眼前。福就是借指蝙蝠,钱就是那枚铜钱了。真算是无字胜似有字,于无声处说吉祥了。
二、风雨桥
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于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处,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坐板,以供肩挑背驮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荫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虽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却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或恋人幽会的绝好地方。
承恩寺导游词 十堰导游词 黄鹤楼又一导游词 襄阳古城导游词
三、廪君庙
座落在游船码头对面山上的是土家族十分崇尚的先祖廪君庙,廪君庙为三层三进重檐廊柱式建筑,坐西朝东,雄峙山腰,巍峨气势。紧傍庙宇,沿山壁绘有巨大长卷壁画,壁画记载了廪君一生的豪情壮举,谓之廪君开疆拓土胜迹图。
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崇尚的廪君,还有段十分神奇而动人的传说。相传廪君是生活在长阳武洛钟离山的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上有赤黑二穴,分别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人氏。巴姓住在赤穴,其余四姓住在黑穴。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于是五姓人氏商定以投剑于石穴,投中者尊为头领。经比试,唯巴姓之子巴务相一剑投中,其余四姓皆未投中。四姓不服气,再次约定乘坐土船游于江中,土船不沉的立为头领。比试结果,又是巴务相乘坐的土船不沉,其余四姓的土船下水即沉。四姓至此认为这是天意,于是推举巴务相作头领,统领巴人。巴务相胸怀大志,嫌钟离山狭小,决意要为巴人另创基业。便率领五姓巴人,沿古称为夷水的清江而上,去开疆拓土。途中经过叫盐阳地方,盐阳有位专司熬盐济世的女神,爱慕巴务相超凡豪雄,以身相许要与巴务相结为夫妻,并劝巴务相留居盐阳。巴务相虽感女神多情,但仍觉盐阳不够广大。非巴人久留之地。坚持溯江而上继续前进。女神无奈,便晚上前来陪宿,早上化成飞虫与诸虫同飞,遮天蔽日,令巴务相与众巴人不辩南北西东,寸步难行。巴务相于焦虑中断定是女神暗中阻挠,便乘女神陪宿之机割下自己一绺头发,作为信物赠与女神。女神即将头发系于项间。待次日诸虫再飞之时,巴务相瞄准系有头发的飞虫,挽弓搭箭,将化为飞虫的女神射落,天开明朗。巴务相便继续率巴人前行,直到古称夷城的恩施地方,巴务相觉得夷城地方广阔,便留住下来,建立了巴国。巴人由此便从以渔猎为生的原始落后生活方式转为了较先进的农耕生活。
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死后化为白虎。众巴人为缅怀巴务相功德,建廪君祠立像祭祀,同时也感女神熬盐济世之恩,便也塑女神像陪于廪君之侧,称巴务相为廪君,称女神为德济娘娘,春秋饷祭,四时烟火不绝。从此,廪君即成了巴人及巴人后裔土家族世代尊奉的生命之神。
四、土司校场
土司校场,也称射圃,是土司兵丁操防习武的地方,除置有一般刀枪剑戟外,还设有赤脚攀登的苗族刀梯、箭垛(靶)、桑木弓、爬竿和练习膂力的石磨、石锁等。
导游词的写作 篇7
一、技能大赛导游词和实地导游讲解词的联系和区别
(一) 联系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候的讲解词, 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 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导游词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口语化, 切忌写成抒情诗或散文, 更不能是演讲稿;其次, 导游词要注重知识性。好的导游词必须有丰富的内容, 而这丰富的内容是以充实的资料为基础的。因此, 不论是技能大赛的导游词还是实地讲解导游词都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首先, 讲解内容的主题要正确、明确;其次, 写作内容要新颖、有特色;另外, 景点揭示要有文化内涵。2011年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旅游类 (导游) 项目实施方案中也明确规定了参赛选手讲解景点的评分标准, 其中, 讲解内容的评分标准 (见表) 凸显了导游词的特点。
(二) 区别
1. 技能大赛导游词现场感较弱
与实地讲解词相比较,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现场感较弱。实地导游中, 由于不同旅游团客观存在着差别, 所以讲解词也不千篇一律, 导游掌握了景点的基本知识点后, 可根据不同阶层、地区的游客采取不同的方式, 向客人介绍, 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实地讲解可能还会出现很多突发情况, 如游客的提问、一些意外可能会中断讲解等。技能大赛导游词是是一篇准备好的5分钟以内的导游词, 评委和听众不会提问, 现场感较弱。
2.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听众是评委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听众不是游客, 而是行业的专家。游客前来旅游, 可能对于景点的了解很少, 甚至一点都不了解, 因此在讲解时候, 导游讲什么, 大多数游客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而比赛导游词的评委是导游行业的专家, 担任苏州市导游讲解比赛的评委都是一些行业的金牌导游、高级导游, 对于苏州的景点了如指掌。因此, 创作的难度比实地导游讲解词更大。
3.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讲解更具有表演性
实地导游讲解时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 平缓讲解, 将景点讲透即可, 更多是平铺直叙, 导游词撰写时候, 更注重转变为口头语言。技能大赛比赛的讲解, 不只需要像现场导游那样去讲透景点, 还要带着抒情、朗诵的成分, 要有现场表现力, 像是在表演。表现平静、沉郁、失望的地方, 描写气氛庄严、行动迟缓的语句, 速度要慢一些;表示沉思、悲哀、压抑的语句, 要读得更慢;而体现热烈、兴奋、愉快、愤慨、反抗、驳斥、紧张等意义的句子要快捷。语体形式不同, 语速也不一样。因此, 在创作导游词时候, 要注意抒情语句的使用。
4. 技能大赛导游词讲解时的手势是象征性示范
现场导游中, 景点有什么就讲什么, 游客能够随着导游的讲解, 逐层深入了解景点的历史、现状、发展过程、文化内涵等等。因此, 在肢体语言的表现上, 更为自然和贴切。但在技能大赛中, 选手可配备景点背景图一张。选手在指示中, 只能象征性地用手势示范, 评委及听众有时不能从选手准备的图片中找到导游词中提示的细节, 因此, 对于导游词创作的细节要求更高, 需要听众不仅能够听懂, 还需要在听懂的基础上想象出选手所讲解景点的细节。
二、面向技能大赛的导游词创作要求
技能大赛导游词的要求如此之多, 如何在规定的5分钟内完成一篇优秀的导游词讲解, 笔者以为导游词的创作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 选景选取实物
2011年苏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旅游类 (导游) 项目实施方案指出:“景点讲解部分:参赛选手从下述景区中抽签确定一个景区进行讲解, 也可以从抽取的景区中选取局部景点讲解。讲解景区如下:虎丘、寒山寺、拙政园、狮子林。”在5分钟内, 对这四个景点做一个全面的介绍是不可能的。比赛中, 不适宜对景区作概况介绍, 因此, 需要选择其中的某一个部分或者某一个点做讲解。
在讲解点的选择上, 笔者以为以选择景区中某一实物为佳。这实物可以是景区的某一建筑, 如亭、台、楼、阁、轩、榭, 如选择讲拙政园的梧竹幽居、狮子林的燕誉堂、寒山寺的钟楼等;也可以是景区中的某一构景要素, 如某一处书法、碑刻、石头、雕花等, 如寒山寺的寒山拾得碑刻石像、虎丘的千人石、狮子林的大假山等。导游讲解中, 强调“虚实结合法”, 这实, 就是指景观的实体、实物, 而虚是指与景观有关的历史背景、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趣闻轶事、艺术价值等。若没有实物, 导游讲解便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显得虚无缥缈, 不仅会淡化评委的感性认识, 也会让人觉得讲解内容飘在空中。
(二) 讲解讲透实物
选好要讲解的点后, 接下来就是导游词的创作了。对于实物的导游词, 通常要遵循由点到面, 由表及里, 逐层深入, 分层次将实物本身讲清楚、讲透。针对不同的景点, 可以用并列、排比、对比、递进等方法, 挖掘实物的细节, 将实物讲明讲透。例如, 笔者在技能大赛中听取到的介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的导游词, 觉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各位游客, 穿过别有洞天厚厚的月洞门, 眼前豁然开朗, 一弯碧水绕园而过, 在这曲水的转角处, 倚水石驳岸而建的临水建筑, 造型独特, 像不像古代折扇的扇面呢?这就是扇亭了, 扇亭的屋顶、门、窗洞、匾额、石桌等都是扇面状, 可谓名副其实。扇亭后面的假山上还有一座小亭, 因其坡度平缓, 形似斗笠, 所以得名笠亭, 请您从这个角度看, 这后面笠亭的顶像不像折扇的扇柄, 笠亭的锥形屋顶则形似扇骨, 他们恰好配成了一个倒悬着的折扇, 真可谓别出心裁啊!您别看扇亭不大, 它可是西部花园美景之一。它背倚土石假山, 地处池岸水涧, 后面树木葱郁, 其前时常静谧, 人在亭中, 倚栏斜眺, 对面的水廊犹如长虹卧波, 左右门洞则框出宜人风光, 闲坐于此, 不论是依门而立, 还是临窗静观, 可赏池中鱼, 水中月, 风中荷, 四季美景如画, 不正印了这幅对联:“江山如有待, 花柳更无私”啊。而扇亭的别具一格不止于此, 我们看, 纵向上, 背山而建的扇亭, 位于土石假山的底处, 依山势而上, 又筑有笠亭、浮翠阁, 横向上, 随着扇面向两端舒展, 倒影楼和卅六鸳鸯馆也能引入画面, 小小的扇亭将高低错落、大小各异、形态不同的多个建筑巧妙的串联起来, 使这部分远景丰富多彩, 开合有致, 极富情趣, 苏州园林的精巧可见一斑。那么园主人为什么要把这亭子设计成扇形呢?又为何对扇子情有独钟呢?这就要说到西部花园的第一代主人, 富商张履谦了, 1877年, 张履谦购得此园, 按明代画家文徵明《拙政园记》中的记载, 修补了园中的景观, 使园子重新生动起来, 由于园中大部分景观是补出来的, 张履谦便将这座精美的宅院定名为补园, 因为张履谦的祖上是做扇子的, 以制扇起家, 张履谦便造了这座扇亭来告诉张氏后代不要忘本, 应牢记祖先恩情。其实, 这扇子负载的不只有张氏祖先, 更有园主所热爱的传统文化——昆曲。
这段导游词, 分四个层次讲明了扇亭的形状, 欣赏扇亭的地点及如何欣赏扇亭, 扇亭与周边建筑物的关系和扇亭的建造者为何建造扇亭这四个问题, 讲解时间在2分钟左右。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讲解者在讲解时还极富表现力, 声情并茂, 不失为导游词的佳作。
导游词的传神, 源于创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叙述事物, 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 这唯有下功夫去观察。”没有观察就没有描述, 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深刻的发现。因此, 在选定了某个点后, 需要创作者在了解相关背景资料的基础上, 前往景区, 对这个选定的景点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细致把握景点的外在形态。
(三) 提升文化内涵
技能大赛的导游词不仅要讲透一个景点, 给听者带来身心的愉悦, 还要通过自身的讲解和表现力, 向听者提供本地景观的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满足听者求知、求新的心理需求。这就要求在创作导游词时候, 提升导游语言的文化内涵。
以苏州园林为例, 苏州园林的主人从造园开始, 就将人生的进退得失、荣辱喜悲通过园林的各种建筑符号曲折的表现出来。而苏州园林的建筑作为表达思想的载体, 成为吴文化的代表。以苏州园林的堆山为例, 不同园林里的山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内涵。拙政园中部花园的一池三岛格局, 其实源自于上林苑中凿池堆成的三座山, 象征蓬莱、方丈、瀛洲, 首先在精神上给人们提供了方士炼丹幻想长生不老的具象场所, 定下了学道的基调, 象征园主追求像仙人一样生活的愿望。狮子林的堆山则代表了宗教信仰。佛典认为“佛为人中狮子”, 狮子林堆石模拟狮子态, 象征了众佛云集的须弥山, 每一座狮子峰都被看做佛主。怡园拜石轩则表现了文人喜石的情趣。白居易认为, 园林缀石有不出家门而得山林野趣之妙, 可供想象、赏玩、寄语情感。怡园拜石轩则是北宋米芾拜石的故事, 标榜园主情趣高雅。而耦园布局, 则从易学原理出发, 以方位、物象表达阴阳的观念, 园林堆石用意明显。东花园位于东, 面积大, 为阳, 叠山多用阳刚直线条的敦厚黄石堆叠;西花园位于西, 面积小, 为阴, 假山用阴柔多曲的纤巧太湖石堆叠。可见, 同样是叠石造山, 不同的园林就会代表不同的文化。苏州园林内的造景要素除了山, 还有建筑物、动植物。细化一点, 如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轩、榭;再细化一点, 如园林中的窗、栏杆、墙面、瓦当、脊兽、栏杆、砖雕、铺地、匾额、对联、家具、摆设等, 每一要素都会渗透深厚的文化内涵, 细细挖掘, 会发现苏州园林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积淀的哲学、历史、建筑、宗教、信仰、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思想精华, 耐人寻味, 魅力无穷。
(四) 结尾画龙点睛
结尾是导游词的有机组成部分。明人谢榛说过:“结句如撞钟, 清音有余。”所以, 有个让人回味无穷的结尾是一篇导游词的制胜法宝之一。技能大赛讲解词不仅要求导游词内容具有知识性, 文化性, 结尾还要对全篇进行总结,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结尾不长, 一两句话点到为止, 留给评委无尽的思考和探索, 恰似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在导游词创作时候, 导游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景物固有的内在美, 体会其精神, 展开想象, 在导游词中融入独特的感受和情感。再如, 上文所举的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的例子, 选手讲解时, 在文化部分, 引申出了吴文化的代表昆曲;结尾的导游词是:您瞧, 那打开的扇面上不正写着“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园主人用大文豪苏东坡的词句, 表达着自己与谁同坐的清高之情, 却何尝不是找一个知己的渴求, 高山流水觅知音, 园主布置出如此匠心独运的扇亭, 或许是想邀请他的知己同坐, 共品园林, 共赏昆曲吧?您会是他的知音么?
选一个合适的实物, 讲透实物本身, 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 再加上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 这样的导游词定能打动评委, 但是, 在导游词创作中, 一定不能人云亦云, 要结合现有的资料, 不断更新, 提高文化的积淀和运用的技巧, 精练语言, 才能形成优秀的导游词。
参考文献
[1]郭赤婴.导游服务技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2]李斌.论吴文化与苏州创意产业发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 (3) .
[3]骆建建.吴文化及其在现代化趋势下的发展[J].常州信息技术学院学报, 2002 (9) .
导游九寨沟的导游词 篇8
九寨沟以绝天下的原始、神秘气氛而闻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神勇的山神达戈热恋着美丽的女神沃莫色莫,达戈用风云磨成一面宝镜送于色莫,而色莫不慎将此宝镜跌为108个碎片,化作108个海子(高原湖泊),从而成为九寨沟最美丽的108个景观。这里雪峰玉立,青山流水,交相辉映,这里的瀑布、溪流更是迷人,如飞珠撒玉,异常雄伟秀丽。
九寨沟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其中52%为林木繁茂的原始森林。 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话世界”的美誉。大多数景点集中于“Y“字形的三条主沟内,纵横50公里。根据专家的考察,这种高山湖泊是在地球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发生急剧变化,山体不平衡隆起和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分冰川剥蚀、岩溶洼地阻塞湖、泥石流堰塞湖、滑坡与崩塌堰塞湖四大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水色清澈透明,幽静深邃,彼此以台瀑相连,逶迤不绝,小的有半亩,大的有千亩以上。四岸有千年古木,奇花异草,四时变化,色彩纷呈,倒影斑斓,气象万千。其中最大的长海,长7公里,海拔3000米,澄如碧潭,冬可滑冰,夏可行船。临近的五花海,由于湖底有各种色素的矿物质和枯枝败叶、海藻等沉积物,经过阳光的折射,幻出丰富多姿的色彩,成为名副其实的彩色湖。
九寨沟现已规划为:树正景区(火花海、卧龙海、犀牛海、古磨房和树正瀑布);日则景区(珍珠滩、诺日朗瀑布、珍珠滩瀑布、高瀑布);剑岩景区(天鹅海、悬泉、剑岩原始森林、熊猫海);长海景区(长海、五花海、上季节海、下季节海);扎如景区(骑马、野餐、藏族村寨民俗)等几个景区。已开发出二滩、三沟、四瀑、十八群海。最著名的景点有剑悬泉、芳草海、天鹅湖、剑竹海、熊猫海、高瀑布、五花海、珍珠滩瀑布、镜海、诺日朗瀑布、犀牛海、树正瀑布、树正群海、卧龙海、火花海、芦苇海、留景滩、长海、五彩池、上、下季节海等。各景点之间栈道幽深,小桥横跨,村寨古朴,民风各异,令人有飘然出世的超凡脱俗之感。妩媚的春日,九寨沟众多景点 万紫千红;炎炎夏日,则浓荫滴翠;醉人之金秋,则五彩斑斓;严寒隆冬,其景色则冰清玉洁。真可谓四季分明,各有千秋,其中尤以金秋最为迷人。
深藏在林中的108个高原湖泊---海子,每到其时,天高气爽,碧水澄澈。映衬着漫山遍野绚丽多彩的秋林,水底五彩石,天上飘白云,如梦似幻,如醉如痴。火花海、五彩池等景点因池水清澈,湖底石质晶莹而折射阳光,呈现出梦幻似的光彩,步移景换,犹如进入了童话世界,珍珠滩水波粼粼,如飞珠碎玉。诺日朗瀑布宽达100余米,从30米高的石崖上,飞泻而下,色彩明艳,另具一番秀雅自然,清纯优美的风韵。
【导游词的写作】推荐阅读:
导游词写作指导08-24
写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写世界遗产的导游词10-18
导游词的编写08-27
平潭的导游词10-23
导游词的结构06-30
苏堤的导游词06-30
简短的导游词08-13
陕西的导游词09-13
导游经验导游讲解的三个诀窍09-28
的西安景点导游词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