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导游词

2024-09-13

陕西的导游词(共7篇)

陕西的导游词 篇1

陕西骊山的导游词(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导游,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导游词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陕西骊山的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陕西骊山的导游词1

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参观游览骊山风景区。现在,我们从骊山的东大门(史称昭阳门)入园,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骊山胜迹图,先了解一下骊山的概况。骊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拔1302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3.7公里,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从地质角度来讲,骊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经运动时期呈整体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断块。在陕西境内,骊山险峻不及华山,绵亘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龙门,但却以“秀”而闻名于世,因此又名绣岭,今天人们习惯上把骊山分为东,西绣岭,西绣岭上主要分布有烽火台、长生殿遗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谏亭、三元洞等景点,东绣岭主要分布有上善湖,七夕桥,上德苑,达摩洞,举火楼、石瓮寺、石瓮瀑布、鸡上架、遇仙桥、秤砣石等景点。胜迹图下面的这些浮雕造型表现的分别是女娲补天、长生殿盟誓、遇仙桥、秦始皇戏神女、张骞出使西域等骊山传说。了解了骊山大概情况后,请大家拾级而上,我们边走边聊,去仔细体味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独特的韵味。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坐落在骊山第二峰的老母殿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中华民族创始人女娲而建的,相传女娲“抟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功高,后世人尊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领,每当农历六月十三日,四方群众携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祀老母,这个风俗沿续至今,称为“单子会”,并逐渐成为一种附近居民的欢乐节,庙会期间,寺前庙后,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这里也是骊山又一个最佳观景点,从这儿远眺,重山叠障,苍翠欲滴,不觉使人神清气爽。

陕西骊山的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我叫,是西安中国国际旅行社的英文导游。我的司机师傅叫,车号:,他的车开的很好。今天为大家导游,很高兴和大家在一起度过这愉快的一天。我干导游工作已二十年了,我喜欢导游工作,我将尽我的努力为大家服务,有什么地方讲不清楚,欢迎大家随时提问。今天我们去游骊山,骊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结合的旅游胜地,它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遗址在方圆二十里的范围之内如此集中如此绚丽多彩,非但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游骊山胜景,观中华古今”确实当之无愧。整个旅程需要三个小时,祝大家旅途愉快

二.沿途导游

从西安市去骊山风景区三十公里,大约需要四十分钟,沿途要经过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中国有句俗话叫“走马观花”,我们现在是走车观花。

请诸位看看北边那一排高十二米的西安城墙,这城墙非但是中国,也是世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它建于十四世纪中期。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封他第二子朱樉为秦王坐阵西安。秦王特烧大砖,修建了它,包括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楼和城中的钟,鼓楼。城墙周长十二公里,城墙上宽12—14米,可以十马并行,费时八年方才完工。城外有宽约二十米护城河围绕,城上女墙上有炮楼,床子驽等守城利器。从大明王朝至大清王朝五百余年,它从未在战争中被攻下过。这些年一些电影、电视剧涉及古代攻城战守的场面,好多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现在我们走的这条路叫咸宁路,靠我们左边,那林木丛生栏杆围绕的地方,便是西安市最大的公园-----兴庆公园,兴庆公园旧址是大唐王朝兴庆宫所在。唐王朝的京城长安便是今天的西安,城周百余里,比今西安城要大七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兴庆宫是唐朝黄帝专门闲乐的大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便在这里住过很久,大诗人李白还为她写过有名的赞美诗《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兴庆宫的南面为西安交通大学,学生们常喜欢清静,来这里读书和复习功课。

现在我们的汽车在西安东二环路行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以来,西安和全国各大城市一样,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陆续建成,除了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外,三环(第三环城路)以列入开铺计划之中。

陕西骊山的导游词3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

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骊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而且有几十个驰名的文物景点胜迹,古往今来,骊山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登骊山别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阶路把著名的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石瓮谷、举火楼、遇仙桥、秤锤石、鸡上架、三元洞、鹞子翻身等古迹连在一起。游人可拾级而上或乘坐骊山索道缆车登山至烽火台。极目远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条玉带飘动在绿野之间,俯视山下,风景如画,游人熙攘。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远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形状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五十年代改名为“捉蒋亭”,并在亭内正面上方石壁上题词,叙述“西安事变”大略经过。近年改名为“兵谏亭”。

陕西骊山的导游词4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骊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而且有几十个驰名的文物景点胜迹,古往今来,骊山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登骊山别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阶路把著名的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石瓮谷、举火楼、遇仙桥、秤锤石、鸡上架、三元洞、鹞子翻身等古迹连在一起。游人可拾级而上或乘坐骊山索道缆车登山至烽火台。极目远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条玉带飘动在绿野之间,俯视山下,风景如画,游人熙攘。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远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形状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五十年代改名为“捉蒋亭”,并在亭内正面上方石壁上题词,叙述“西安事变”大略经过。近年改名为“兵谏亭”。

陕西骊山的导游词5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名称由来

传说远古时天塌地陷,百姓遭难。天神骊山老母带着两个女儿下界来炼石补天。骊山老母和大女儿炼石,小女儿变成一匹飞马驮着母亲和姐姐飞上飞下,最终补好了天。可是,有一条黑龙又从被天砸坏的地底钻了出来,用洪水淹没了大地。骊山老母和两个女儿又制服了恶龙,拯救了人们。然后,她们开始炼石补地。等把地补严后,小女儿由于疲劳过度,没有来得及变过本相就卧在地上休息了。等她一觉醒来,看到四周山清水秀,环境优雅,就决定留在这里。她变成了一座大山,样子很像一匹黑色的骊马卧在人间。这就是骊山。

骊山传说

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院内。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娲而建的。

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陕西骊山的导游词6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誉的景致旅行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而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始终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货色连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绚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延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故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彤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昼夜,多少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位置做了适当而正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代,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上演了一幕“战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驰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恋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吃苦,这是骊山沧桑的阅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骊山不仅天然景观奇丽,而且有几十个闻名的文物景点胜迹,古往今来,骊山给人们留下美妙的回想,登骊山别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阶路把有名的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石瓮谷、举火楼、遇仙桥、秤锤石、鸡上架、三元洞、风筝翻身等古迹连在一起。游人可拾级而上或乘坐骊山索道缆车登山至烽火台。纵目远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条玉带飞舞在绿野之间,俯视山下,风景如画,游人熙攘。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眺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外形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五十年代改名为“捉蒋亭”,并在亭内正面上方石壁上题词,叙述“西安事变”大略经由。近年改名为“兵谏亭”。

陕西骊山的导游词7

尊敬的各位旅客:

你们好!

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小丁”,名字叫丁一航。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骊山。

我们首先来到了骊山脚下,感觉骊山很高,突兀森郁,树木非常多,让我们来乘坐骊山索道吧,在上面,看临潼非常大,非常壮观。有人这样称赞过:南视广临潼,西看古长安,北望渭河水,俯览华清宫,因此许多人看了都感到非常吃惊。

现在,我们来到了骊山顶上,先来到了鸟语林,林里有许许多多的鸟类,如:白鸽、鹦鹉,路上还可以看到野山鸡。可以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大自然的感觉。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道庙,里面曾是陕西省著名道人的聚集之地,至今里面还有一些僧人在里面拜佛、念经,我们也可以进去拜佛、求签,以求平安。然后我们来到了烽火台,这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的地方,当时,周幽王得到了一个美女,名叫褒姒,但她整天闷闷不乐的,周幽王为了让他笑,就听信了奸臣的话,在烽火台上点火,诸侯以为敌人来了就领兵来看,结果扑了空,褒姒看了,就给笑了起来。

后来,敌人真的来了,诸侯以为是周幽王在和褒姒玩,就没来,结果周幽王被捕,周朝便衰落起来了,这就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下面我们来到的地方也同样具有历史意义,是“西安事变”的兵谏亭,当时杨虎城、张学良等人带兵在此地威胁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被逼无奈,只得同意。后来,才有了“国共合作”。因此这个地方在全中国都非常有名。我介绍完了,百闻不如一见,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让你们对此地有所了解,能让你们对骊山有更深的印象。

陕西的导游词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现状,一村一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如何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本文结合陕西渭南实际作一初浅探讨。

1 渭南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2009年, 全市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揽子计划指导下, 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稳步发展。2009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74.67亿元, 剔除价格因素, 较上年同期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118.46亿元, 增长6.8%, 林业产值8.49亿元, 增长0.3%, 畜牧业产值38.03亿元, 增长8.6%, 渔业产值1.06亿元, 下降4.6%,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3亿元, 增长4.3%。

1.2 农民现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2009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越全省平均水平, 达到3589元, 增幅达到20.6%, 位居全省第二。据调查资料显示, 预计2010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1042元, 较上年同期的899元, 增加143元, 增长15.9%。得益于高速铁路修建、高速公路扩建、310国道等改造、天然气管道铺设及其他重点项目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较多, 为本地农民务工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而且由于今年农产品出售价格较去年同期涨幅较大,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46元, 同比增加33元, 增长8%。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增大, 家电下乡补贴项目由去年的4大类增至12大类, 在各项惠农政策在中央财政的有力保证下, 市委、市政府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这些促使了农民政策性收入的持续增加。

1.3 发展一村一品产业, 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正从点状发展向一乡一色、一县一业的产业带发展, 标准化、专业化、块状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 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成立了以“三秦一村一品”大观园为龙头的12个特色产品展销部门, 开通了一村一品网上交易平台, 实施设施瓜菜优势产业和花椒优势产业带建设项目, 形成一县一业重点县1个 (白水县) , 全市形成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多元化格局。据了解, 目前, 全市一乡一业示范乡镇达到5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357个, 从事主导产业人数达到150万人, 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2 当前渭南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短缺

只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市总人口540万, 农村人口占到80%, 农民富则经济强。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而2009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 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411元, 为全国的72%, 虽较以往略有上升,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近年来陕西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渭南2009年生产总值仅655.5亿元, 较关中地区宝鸡的806.56亿元, 咸阳的873亿元还相差甚远, 能投到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2.2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近年来, 农业来基础设施虽有大幅度发展, 但仍相对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渭南市的一些设施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 已经老化, 而且渭南市是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 以2003年华县的洪灾为例, 淹没区所有农业基础设施、生产交通道路被毁,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2亿元。

2.3 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部分农民接触电视、广播等媒体较少, 加之村、社干部对惠农政策的宣传解释不够广泛和深入, 造成部分群众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掌握的不全面。95%的农户对种粮农民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教育“两免一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合作医疗透明度较高的普惠性惠农政策较为了解。但是群众对一些特殊补贴的项目、标准不清楚。而且由于粮食直补、医疗保障、低保等补贴标准较低,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难题, 看病、上学仍是农民最大的难题。

2.4 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乡里对农村环境卫生突击整治的多, 真正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很少。“三堆” (土堆、粪堆、柴堆) “五乱” (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电线乱拉、厕所乱建、禽畜乱跑) 等现象时有回潮。二是农村村庄建设管理混乱。村民超高程建房、越道路红线建房等问题屡禁不止, 特别是塬区群众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因宅基地审批管理体制等原因, 农村未批先建、乱占乱建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公路沿线村的农民在路边的耕地里违规建房问题突出, 致使农村空院宅基地增多, 浪费土地资源。

2.5 农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科技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与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急需强化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农村人口素质低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 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相对落后;另一方面, 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绝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 留在农村的很少。

3 推进渭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 提升渭南一村一品特色经济

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市总人口540万, 农村人口占到了80%。农业丰则基础实, 农民富则经济强。为此, 渭南市提出了“扶强、扶优、扶特”的引智思路, 注重“引智、引资、引项目、拓展国际市场”。“扶强”即引智工作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经济中寻求突破。渭南市对韩城的花椒、华县蔬菜、临渭区红提葡萄等一系列农业产业, 在引智方面进行了重点服务强力推动;“扶优”就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着力引进农业新优品种, 引进先进作务经验, 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而建立“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是转化引智成果、搞好示范推广的有效途径。2007年, 渭南市建立了大荔县西池村秦川牛养殖基地、富平县双杨村奶山羊基地、白水县上徐村苹果种植基地、韩城市道口梁村大红袍花椒基地等28个“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切实发挥了引智工作在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助推器”作用。以后渭南市还应在“引进来”的基础上, 坚持“走出去”的做法, 结合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多向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学习, 为渭南市引进好先进的经验与模式。

3.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应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组织形式, 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其次还应突出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优势与特色, 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抓好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以及蔬菜生产, 着力推进陕西果品进军国际市场, 促进果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加快果业国际化步伐;推行科学饲养, 促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并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参与蔬菜产业发展, 重点提高加工能力, 创建知名品牌, 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

3.3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建立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确保“千村示范, 万村推进”工程顺利实施。切实落实农业支持补贴制度。激发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极大热情。并引导鼓励各方投资现代农业。落实中央关于“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可给予适当补助”的政策。同时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关键环节, 突出解决制约因素, 积极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3.4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助项目 (10YKF003) 。

中国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 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造就一支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渭南市应以通过调整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联合渭南师范学院以及渭南市其他职业技术学院, 扩大农村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 配备好师资力量, 以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后续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www.sn.stats.gov.cn/news/tjgb/201033193623.htm, 2009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http://www.wntj.gov.cn/E_ReadNews.asp?NewsID=370, 渭南统计信息网.

[3]康峰, 中央惠农政策在陕西渭南市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J].调查与研究, 2010.1.

陕西小吃的制作 篇3

牛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陕西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泡馍的肉可以是牛肉也可以是羊肉,下面以羊肉为例介绍制作方法:

首先浸泡羊肉。在干净水池中放入半池清水,将新鲜羊肉切成大块放入清水中,浸泡12小时,去杂除腥。在大锅中加入半锅清水,用大火烧开,把浸泡2~3小时后的干净羊大骨放入锅内,用旺火熬2~3小时,熬出骨油后放入调料包,以煮50公斤羊肉为例,需要调料2500克左右。调料包配制:大料350克、良姜250克、沙仁200克、花椒300克、白芷150克、草果100克、香叶10克、肉蔻200克、小茴香400克、桂皮180克。将所有调料装入纱布袋中,放入锅内,用勺将调料包压到汤面以下,用大火熬煮3个小时,然后将浸泡好的羊肉切成小块,轻轻投入锅中,再用肉板把肉块盖住,把羊肉压在汤面以下,盖上锅盖,先用旺火烧开,再改用小火焖10个小时,煮好的羊肉肉烂汤浓,滋味鲜纯。

泡馍所用的馍是用死面做成的,俗称砣砣馍。做法是:在搅拌机中放入面粉5公斤,碱面2克,打开机器开关,一边搅拌一边加水,加水1500克左右,制做砣砣馍要求面要硬一些,要掌握好加水量。搅拌好的面团要揉一揉,要求表面光滑细腻。把面团揉成长条状,然后揪下小面团做面坯,每个小面团重约100克,然后开始揉面坯。先用双手各抓一个面坯,以拇指为轴心,五指配合滚动按压,揉成砣螺形状,用手掌轻轻按压成小馒头形状再压平,然后用擀面杖把面饼擀薄,厚度约2厘米,擀好后收边,用面杖挤压面饼边缘,使面饼边缘隆起。将面饼放入电烤炉中烤10分钟,烤成金黄色,7成熟,烤出的馍具有明显的特点:中间有“菊花心”,周围是“钢丝圈”,翻过来像“老虎背”。将馍掰成黄豆粒大小放入碗内,再将煮熟的羊肉切成斧头状放入碗里,每碗用羊肉100克,加入葱花、木耳、粉丝,准备下锅煮。在锅中放入原汁羊肉汤,将材料一起下锅用大火煮开,用勺撇去浮沫,煮1~2分钟,加入少许羊油,搅拌均匀,翻炒几下出锅。在装碗前,用勺舀出肉块,起锅将馍倒入碗内,再将肉倒在馍上,就做好了。这道小吃的特点是馍筋光滑、肉烂汤纯、香味四溢、老少皆宜,用餐时,将糖蒜和辣椒酱与泡馍搭配食用,吃起来更有滋味。

秦镇米皮

秦镇米皮是陕西户县秦渡镇著名的风味小吃,现在已流传到全国各地。

其做法是: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清水中浸泡4个小时,浸泡到用手可以捻碎即可,用磨浆机将大米磨成米浆,在磨浆的同时,用大锅烧一些开水,在米浆磨好后,一边搅拌,一边倒入开水,将米浆烫至8成熟,继续搅拌,米浆的稠度要适中,不能太稀。将笼布用水湿透铺在笼屉上,应铺平、不能有褶皱,然后舀两勺米浆倒在笼布上,双手拿起笼屉,做圆周运动,把米浆摊成均匀的圆形薄饼,将摊好的米皮放入锅内,盖上锅盖,用大火蒸约2分钟,米皮蒸熟,取出笼屉,揭掉笼布,倒扣在桌面上,在笼布上洒一些凉水,使笼布与米皮分离,撕掉笼布。米皮通常凉拌食用,凉拌时取适量米皮切条放入碗中,加入黄豆芽、黄瓜丝、盐、醋、大料水、蒜汁、辣椒油,搅拌均匀即可食用。这道菜的特点是:米皮白亮,口感滑爽,夏天凉吃,冬天热食,各有风味。

肉夹馍

肉夹馍所用的肉叫腊汁肉,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香。馍叫白吉馍,焦黄酥脆、空心、易消化。将新鲜猪肉(最好是前腿肉)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时,清洗去杂。以煮10公斤猪肉为例,需要高汤10升,在高汤中加入盐100克、糖色20克、生姜100克、冰糖100克、大红椒10克、大葱40克、料酒10克,搅拌均匀。制作调料包:以煮10公斤猪肉为例,需要肉蔻6克、八角10克、小茴香10克、花椒12克、香叶6克、桂皮10克、草果10克、良姜6克,将所有调料用纱布包好扎紧。将配好的汤倒入锅中,用旺火烧开,然后投入调料包,用大火熬制5分钟,再把浸泡干净后的猪肉放入锅内,沉入汤面以下,用大火烧开,改用中火煮30分钟,再改用小火焖5个小时,煮出来的猪肉色泽红润、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白吉馍是用发酵后的活面做成的,做法比较讲究。以和5公斤面为例,先把老面揪成片状放入面粉中,老面用量为50克,再依次放入碱面10克、泡打粉5克、酵母20克,搅拌均匀后加入色拉油10克,搅拌后再加水,边加边揉,把面粉揉成絮状。加水要分3次加入,以控制面的硬度。做白吉馍以面硬一些比较好,这样做出的馍才会酥脆。揉成面团后,放在案板上继续揉,将揉好的面团放入盆中,盖上湿布,发酵20分钟。发酵好后把面放在案板上揉2~3分钟,将面坯揉成长条状,从面坯上揪下一小团面,重约100克,将面团揉成细长条,然后用擀面杖压平,擀成片状,卷成团,再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鸟窝形状。擀面杖应中间粗、两头细,这样才能把面团擀成鸟窝形状。把擀鸟窝状的面饼翻过来再擀一次。把擀好的饼放在炭火炉上烘烤,用旺火烤1分钟后,将面饼翻过来压平继续烤2分钟,烤熟的馍会鼓起来,中间有“菊花心”,周围有螺旋形的“钢丝圈”。将煮制好的猪肉捞出,放在案板上剁碎,将烤熟的白吉馍从中间劈开,把剁碎的猪肉夹在馍中间,每个馍用肉量50克。肉夹馍要趁热吃,正宗的肉夹馍酥脆爽口、入口即化、鲜香多汁、回味无穷。

锅盔

锅盔又叫锅魁、干馍。在“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是“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

锅盔的做法很简单,和面过程与肉夹馍相同,擀面过程也与肉夹馍类似。在发酵的面坯上揪下一团面,重约300克,揉成长条,在桌面上撒少许小茴香,可以增加面的香味。用擀面杖把面坯压平,擀成片状,把面片卷成团,竖立放在桌面上,用手掌压平,用擀面杖擀压,中间下陷,四周上翘,翻过来继续擀压,擀成直径约25厘米的面饼。放入炭火炉上用旺火烘烤5分钟,烤熟后色泽金黄,酥脆可口。食用时,将锅盔切成小块,从饼中间劈开放入辣椒酱,做成辣子锅盔,吃起来更有滋味。

麦饭

麦饭是一道简单实惠的小吃。麦饭的原料主要是菜和面粉,来源广泛,可以随意选择,以芹菜为例,将芹菜切碎,加入适量面粉拌匀,将原料倒入笼屉,拨开、铺匀,放入开水锅中蒸10分钟,蒸熟出锅后盛入碗中,加适量盐、味精、鸡精、葱花、蒜末、辣椒面,将油烧开后泼在碗中,搅拌均匀,倒入瓷盘中,再点缀上用胡萝卜雕刻的花朵,一盘清爽悦目、鲜美可口的麦饭就做好了。

陕西的景点导游词介绍 篇4

玄奘其人,玄类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缑氏镇)人。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11岁时(6)他就熟习《法华》、《维摩》。13岁时(622年)洛阳度僧,破格人选。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贞观三年(629年),因北方连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士请求,讲《涅磐》、《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僧侣有参加旁听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

玄奘继而潜行到达瓜州,得胡人西槃陀导送,夜渡瓠顱河。从此孑身冒险,过了玉门关,到达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贞观三年八月,玄奘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地经过西域奴赤建等10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他离开高昌,进入印度国境以来,随处遇着高僧大德,就停留参学。广学《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等。如此且行且学,到达那烂陀时前后用时约4年,当时为贞观七年(633年)。

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倾注全部心血译经,不幸积劳成疾,于公元664年圆寂于玉华宫(在今陕西铜川市)。玄奘去世后,遗体运回长安,安葬在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皇宫内的含元殿就能看到。唐高宗十分敬重玄奘,当听到玄奘圆寂的噩耗,曾罢朝志哀,连连哀叹:“朕失国宝矣。”每当看到白鹿原上玄奘的坟墓,唐高宗都禁不住伤心泪下。他想长期这样下去必然有损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诏令将玄奘的遗骨于公元669年迁葬到远离长安城的少陵原上,同时修建了寺院。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亲自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意思是要继承玄奘的事业,大兴佛教。从此,这个寺院就叫兴教寺。

唐末,兴教寺因战乱被烧毁,一幸存的是玄奘和他两位弟子的舍利塔。现在的兴教寺是1922年和1939年重修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这座唐代名刹。

进入寺院首先看到的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内的铜佛像是明代遗物,玉佛像是缅甸赠送的。佛像前的点心、炸食都是当地群众来寺院上香时献的供品。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因而兴教寺的香火四季不断,当地老百姓经常来这里拜佛。

请看这座建筑,它其实是一个藏经楼,在这个藏经楼内珍藏有历代经卷数千册。西边的3座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就是幸存下来的玄奘及其两个上座弟子的舍利塔。中间是玄奘的舍利塔,共5层,23米,塔底的拱形券洞里有玄奘法师的泥塑像。塔北镶有《唐三藏大遍觉法师法铭》碑,碑文记叙了玄奘的生平事迹。东边是玄奘上座弟子圆测的舍利塔,西边是玄奘另一位上座弟子窥基的舍利塔。玄奘弟子有上千人,怎么独这两人能享有如此殊荣,被陪葬在玄奘左右呢?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传说玄奘从印度回来后,就在慈恩寺内潜心译经。尽管他不分昼夜地伏案工作,然而单靠他一人何年何月才能译完那600多部经卷呢?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身体又日渐不支。于是玄奘决心物色几个有志于佛学研究的人,教会他们焚文,一则帮助自己译经,二则在自已百年之后,能将自己的事业继承下去。一天,玄奘在曲江岸上散步,偶然遇到了一位气度不凡的少年,经询问,得知他是唐开国元勋尉迟恭之侄,叫尉迟洪道。玄奘决心收他为徒。唐太宗得知后,赐尉迟洪道法名窥基。窥基聪慧好学,刻苦钻研佛教经论,很快学会了梵文。他不但成为玄奘译经的得力助手,还撰写了多部佛学著作。他17岁出家拜玄奘为师,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佛教事业,直到50岁时,死在译经院的书案旁。人们为了表彰他译经不辍的精神,特地将他陪葬在玄奘法师的舍利塔旁。

陕西宝塔山的导游词 篇5

东北边那个独立的砖砌成的四棱台,是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的一种通讯报警设备,如有敌情,夜间点火为号,白天燃烧柴草或狼粪生烟。据说狼粪燃烧时生烟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观察,因此有“边关起狼烟之说”。范仲淹镇守延州(今延安)时,曾在那里修有烽火台,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四棱台。现 在我们所看到的烽火台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台高10.9米,台顶面积103.3平方米,台底面积253.8平方米。这座烽火台的位置选择绝妙,虽不在山巅,但视野十分开阔,登临台上,能看到东、西、南三川的尽头。自然,一旦烽火狼烟起,三川军民皆知。

从烽火台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岭书院遗址。嘉岭书院,又称范公书院,最初为范仲淹所修。范公镇守延州时,一面筑城修寨,加强军事防备,抵御西夏进犯,一方面大兴学风,修建书院,广召三军学子,进行习文研究,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见识的栋梁之才。明弘治年 间在其遗址上重建嘉岭书院,当时修有正堂三间,内塑范公像;五经会讲堂三间,供诸子讲经教学之用;院内还植有松柏桃李树千余株,环境幽静,特别优美,对当时文化的发展起过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时,在书院遗址出土了《嘉岭书院记》石碑一遍,记载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迹。此碑先立于书院遗址外,碑身已断为两截,文字也有所剥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见。

陕西的导游词 篇6

研究综述

目前对于教师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二是通过研究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造成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了宏观政策引导, 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与教师自身利益需求三个方面。徐颖认为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偏差、学校政策引导以及“一刀切”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关键因素【1】, 汪增相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指出:“在社会和高校如此重视高校科研的大环境下, 作为高校一分子的大学教师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2】。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的分析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抽样测试。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大学以及深圳大学的69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教师普遍认为, 教学与科研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而教学对于科研的促进作用要小于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3】。吴薇选取荷兰莱顿大学与厦门大学作为研究对象, 对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进行了比较【4】。浙江师范大学的管雁对浙江省内的三所大学教学与科研发展协调状况进行调研【5】。几项调研均发现教师普遍具有将科研与教学相协调的意识, 但是迫于目前的外部政策、考核压力, 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上仍倾向于科研工作。

以上研究对人们理解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认识及协调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也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 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感性理解较多, 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对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研究仍以主观理解为主, 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尤其是在分析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时, 多是基于作者自身认识, 缺乏数据支撑。二是实证研究范围过窄, 多是针对单一学校或是某种类型高校的研究, 缺乏区域性研究。三是对西北地区关注不够, 调研取样大都以东部及沿海地区高校为主。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处理方式, 尤其是西部教师的相关认识, 我们针对陕西高校设计并开展了此次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陕西是西部高等教育的桥头堡, 其学校类型众多, 层次分明, 因此本次研究将陕西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选取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及西安医学院5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 分别涵盖了“985”、“211”和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出于对医科重要性的考量, 特地选取了西安医学院进行调研, 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态度;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研究问题, 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 并在分析基础上编制了《陕西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现状调查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30份, 回收问卷514份, 其中有效问卷448份, 占总数的71%。最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 分析相关问题。

研究结构

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

教师如何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陕西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 在这一部分共设计了8个问题, 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还是科研, 二是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否相互促进。

通过调查发现, 有37.2%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核心任务, 而有54%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应该并重, 仅有8.7%的教师将科研作为单一的核心任务。可见, 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主要使命, 与科研相比, 更多教师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主要工作。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有80.1%的教师认为二者可以相互促进 (见表1) 。对于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程度, 有47.5%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大, 认为教学对科研促进作用更大地与二者基本对等的人数相当, 分别为24.7%与20.3%。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核心任务, 并且二者为正相关关系。而且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更具有促进作用,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教学、科研关系

(1) 教学投入

教学投入主要是基于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 其中投入动机分为个人爱好、职称评选需求、职业发展需要、薪金报酬、社会影响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职责所在等7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 半数教师从事教学的动因涵盖了职业发展需要 (54%) 及教师职责所在 (53.5%) 两个部分, 仅有37.2%的教师出于个人兴趣从事教学工作。

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平均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了50%, 平均值为56.7%。其中西北政法大学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总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达到了62.6%, 西北大学教师的教学投入时间最低, 为52.4%, 科研实力最强的西安交通大学, 其教学投入时间也达到了61%。可见, 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依然以教学为重, 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也相对较多。

就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 有45.8%的教师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 32.3%的教师认为相对较低。综合衡量, 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低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45.7%, 而认为其高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53.2%, 多数教师认同教学投入能够带来相应的回报。

(2) 科研投入

与教学投入相同, 科研投入部分也是基于教师科研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教师科研投入的主要动机为职称评选与职业发展需要。其中有42.9%的教师认为职称评选是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 在教学投入动机调查中, 仅有8.7%的教师将此作为教学投入动机, 可见, 目前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是迫于职称评审的压力。

与教学投入时间相比, 这几所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时间相对较少, 平均只占到总工作量的43.3%。其中西安医学院的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少, 仅占25.5%, 西北大学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多, 占到42.8%, 但总体均低于50%。可见, 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 教师始终将教学工作置于首位。

与教学投入产出比不同, 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投入产出相对较低, 其中12.5%的教师认为非常低, 42.9%的教师认为比较低。而认为科研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教师为41.5%, 不及总人数的一半。

教学投入与科研投入两部分数据分析表明, 陕西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动机与科研投入动机有着较大区别, 前者主要是出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与自身天职, 而后者主要为职称评选需求。因此, 与科研相比, 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更具有内在动力。而且大多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更多, 在日常工作选择中, 也更倾向于教学活动。在调查中, 有42.4%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 仅有18.1%的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更为重要, 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也只占到28.6%。41.7%的教师认为从事科研不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而有32.1%与13.2%的教师认为科研“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教学工作。反观教学对科研开展的影响, 有38.8%的教师认为没有影响, 而有32.8%和17.4%的教师认为“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可见, 陕西高校教师能较好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彼此的工作效率。就投入结果而言, 与传统观点不同, 更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更高, 而科研投入产出比较低, 而这与学校定位、学科性质及教师能力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结论

第一, 与传统观念相同, 绝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都认同教学与科研之间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而且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师共同的核心任务。从教师主体出发, 教学与科研还是相互依存、彼此互助的关系。

第二, 与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不同, 陕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情况。有近半数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 而且多数教师认为二者无法兼顾, 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会影响科研投入效率, 而科研又会影响教学投入。陕西高校若想平衡教学科研, 不仅要在认识层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 更要在实践层面协调二者关系, 构建教学、科研互动机制, 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第三, 陕西高校应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 促进高校科研发展。根据本次研究分析, 目前陕西高校教师更倾向于教学工作, 从事科研的动力稍显不足, 而且多事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于科研。可见, 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多是基于学校政策、职称评选等外部因素, 而缺乏内在动力。这就会造成科研质量不高, 教师科研兴趣点增长缓慢等诸多问题。而教师更愿意从事教学也说明目前陕西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欠缺, 科研工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陕西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质量, 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发展。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陕西5所有代表性的高校448位教师的调查问卷分析, 探讨了陕西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及处理方式。结果显示, 陕西教师普遍认同教学与科研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 但在实际处理中却出现了教学、科研相分离的状况, 教师更倾向于从事教学工作。

关键词:教师,教学,科研

参考文献

[1]徐颖.大学教学与科研非良性互动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12) .

[2]汪增相.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 2010, (23) .

[3]刘献君.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2)

[4]吴薇.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31) .

陕西民间乐舞的风格特征 篇7

乐舞作为生命跃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是与人个体共生死,与民族同荣衰的艺术形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从手舞足动、大声啼哭便开始了他的人生旅程。可以说乐(大声啼哭)、舞(手舞足动)是与生俱来,在语言、文字尚未产生之前,人类就开始运用声态语言、肢态语言传递信息,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在中国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借助乐舞来反映社会发展、劳动生活和美好的个人情感愿望。据《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①这是中国较早反映舞与乐相结合的文字记录。这种以“乐”统称,以诗、乐、舞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历经岁月的涤荡流播,愈发丰富多彩。近些年来在全省范围内已相继挖掘出不同风格的乐舞400余种。集乐、舞之精华,融民间美术、音乐、文学、杂技、戏曲、民歌、工艺、巫术、宗教等为一体,通过各种民间节日、节会、春节和正月十五,在各地民间进行集中展演。如关中各地俗称的“耍社火”,陕北俗称的“闹秧歌”,陕南俗称的“耍灯”。陕西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差异,形成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地域,这三个不同的地域风格,形成了代表陕西民间乐舞风格的整体因素。陕西民间乐舞作为文化载体的传统表演方式,承载着古秦地人民的民风世俗、传统观念、审美意识、思想信仰等,它所架构的文化艺术空间,是秦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积淀。本文以下列几个方面来论述陕西民间乐舞的风格特征。

一、图腾崇拜的遗风

“图腾”是印第安语的音译,意为“他的血族”。远古部落有着共同崇拜和信奉的动、植物及生物和自然现象,认为这是能够主宰本氏族祸福的神祇,因此形成部落的一种独特标志,成为一种传统观念和审美意识,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观念、意识以及整个社会生活。“图腾标识及其活动本身含有一种团结全民族的凝聚力,它既是一种类似宗教的信仰体系精神的象征,也是维系氏族社会内部整体力量的社会结构,并包含着积极的社会意义”。②

图腾是氏族社会的精神统治者,它对整个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是人类文化艺术发展最重要的渊源之一。这种综合性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丰富,人们所信奉的不仅有动植物、日月星辰,还有自然现象如雷、电、水、火等,这都是远古人类所崇拜的图腾符号。这种图腾崇拜在今日的陕西民间乐舞表演中,仍然保存了许多的远古遗风,有以表现动、植物为内容的,例如龙舞、凤舞、舞麒麟、跑莲灯、鱼戏莲、梅花舞、荷花舞等等,这种以拟人的手法表现各种动、植物为内容的民间乐舞和社火节目,都具有原始图腾崇拜的遗风。麒麟被看作是一种体现和平安定的文化符号,据《史记·孔子世家》裴骃《集解》引何休的说法:“麟者,太平之兽,圣人之类也。”这种雄曰“麒”、雌曰“麟”的麋身、牛尾、狼蹄、一只角的北方奇兽已成为中国人心中的图腾,在民间舞蹈及社火表演中有麒麟送子、舞麒麟等。在汉代代表四方的四神则为东青龙、西白虎、北玄武、南朱雀。据《三辅黄图》卷三“未央宫”条:“苍龙、白虎、玄武、朱雀,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③而与之相关联的拟兽乐舞也已出现,据张衡《西京赋》所说:“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④从张衡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当时这种带有拟兽乐舞的歌舞表演,正是图腾崇拜对民族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图腾崇拜的提炼、概括和升华。这种原始图腾崇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融合时代特征、个性观念、审美认知和宗教信仰,使民间乐舞具有更为深远的内涵和意义。

二、古老的“驱傩”民俗

傩简单而又粗犷,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群舞特点,源于古帝颛顼时期,又说由黄帝时巫咸创制,郭沫若先生释为“魌之初文”⑤。“傩 ,假借为魌字”⑥,表示驱除疫鬼“魌”,源于原始时期,是古人祓禳的一种仪式。这种古之旧制的驱傩活动,历经秦汉、魏晋六朝,不断趋于乐舞化、戏剧化,至唐后蜕变为一种既娱神又娱人的艺术活动。尤其是古老的侲子驱傩和广泛使用的沿门逐疫,更具代表性。

用侲子驱傩的乐舞发展至今,不论形式、程序发生多大变化,但乞祥纳福、驱除疫鬼的内涵却一直保留至今。在陕西汉中地区流传一种驱傩活动——跳端公,端公和小童是活动的主角,相当早先的方相氏和侲子,端公头戴方巾,面戴兽头面具,身穿半截红道袍,腰束以宽带,手执拂尘。童子脸上稍有化妆,头戴一顶环形帽子,身穿绿袍,童子手提一个篮子,边舞边唱。端公和童子一唱一和,遥相呼应,在胡琴、鼓板乐声中驱傩除疫。整个活动诙谐幽默、轻松活泼,具有积极的说教意义和娱神娱人的双重意义。

在秦、汉时期,有“十二兽吃鬼歌”及其表演过程。动物加入到驱傩仪式中,使驱傩形式更为丰富。唐白居易在《西凉伎》诗曰:“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⑦陕西民间巫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外来的不同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使外来文化的狮舞与土生土长的傩仪已完全结合为一体。在陕南城固流传的民间乐舞“耍狮子”中“麒麟送子”就非常有趣,每年春节群众请狮子队沿门逐户到各家门前表演,当地人们认为狮子队的进入可消灾免难,四季平安。当狮子队来到家户院门前时,先请狮子(假面人扮)在堂屋内参神拜祖,求神保佑;如果家中有幼儿,常请狮子表演“过关”,即由引狮子的表演者头戴狮子面具,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将孩子送进狮子口中,舞狮子者再将孩子递送给舞狮尾者,最后从狮尾传出落在早已备好的大箩筐中,随着乐声就着节奏以示“麒麟送子”,期望孩子长大后大福大贵、前程似锦。这种具有古老遗风的沿门逐疫驱傩活动,其性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陕西各地区县志中有不少关于傩仪的记述。《商州府志》记有:“十五日为元宵节,昼则演出高跷耍社火,夜则比户张灯放花炮及竹马花灯火狮龙灯之戏,歌舞达旦,观者如堵,先圣所谓乡人之傩仪也。”⑧《宝鸡县志》中记:“每年新春邻中亲族相互来往,拜贺年节各饮春酒,上元前数日乡中为傩戏竹马闻元宵。”⑨这些记述说明了民间社火舞蹈中具有傩仪的性质,陕西民间乐舞“傩”所架构的文化艺术空间,正是秦地民众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积淀。

三、继承古代军阵乐舞风格

鼓在古代军阵乐舞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体现促进,表达象征“天地之和”的最重要的祭器,也是古代军阵必备战器。

《初学记》卷一引《抱朴子》佚文:“雷,天之鼓也。”⑩意为雷霆是天在击鼓。《易经》称:“鼓之以雷霆。圣人则之,不知谁所作也,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11}雷声的状态与鼓声相同,同样能“鼓动万物”的复生与萌长。鼓声是雷声的摹拟,雷兼有“天鼓”之称,同样,“鼓”也是天雷之音,是“天音”。因此,不论是天之鼓“雷”,还是地之鼓“鼓乐”,均具有传达人情与颁布天意,沟通神灵的重要作用。所以,《礼记·乐记》说,古代乐舞(鼓乐)具有调燮天地、阴阳、人神万物的“中和”特质和功能。

鼓可传递时间信号,又可跨越空间传递信息,它不但能鼓舞士气,还能震慑强敌,犹如前举战旗。如《论语》中“鸣鼓而攻之”。军阵乐舞发展至今,在陕西民间流传的鼓舞约有40多种,其中大部分都和古代军旅征战生活有关,有不少节目是在古代军旅中流传,尔后反馈于民间。例如享誉世界的陕西安塞腰鼓,它的历史得溯源于秦汉之时,据有关资料介绍,驻守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的士卒们曾以腰鼓为装备,遇敌攻击时,击鼓传递信号;与敌对阵时,击鼓助战;一旦取胜,则击鼓庆贺。而后逐渐演变发展,成为打红陕西角角落落、蛮盛全国、震撼世界的安塞腰鼓。由于它属军阵乐舞之类,是古时用于征战助阵、报时报警的一种工具,所以迄今为止在表演打腰鼓时,舞者亦以骑马蹲裆挥槌击鼓为主要姿态,并配以舞蹈动作,以踢式、打式、头式、腰式、鼓式、群体合、围、分进行表演,雄健的舞姿,欢乐的节奏,阳刚的气质,灵巧的步伐,纯朴的真情,在铿锵的鼓声震撼下,舞者双槌飞舞具有龙腾虎跃之势,伴以脚下蹬起的黄沙尘浪,使舞者如同驰骋沙场上的将士进行着激烈拼杀和搏斗,充分再现了古代军旅征战的壮阔场景。除陕北安塞腰鼓外,现流传各地的有洛川蹦鼓、华阴素鼓、澄城红拳鼓、咸阳牛皮鼓、乾县蛟龙转鼓、韩城行鼓和百面锣鼓、陕南羊角鼓等,有的反映古代军旅士卒习武操练,征战撕杀的战斗生活;有的则表现军旅凯旋浩大的庆典场面以及欢快强烈的喜悦气氛。它们从各个方面再现了古代军阵乐舞风格,也树立了舞与乐结合的完美典范。

陕西民间乐舞是秦地民众情感认知的形式载体,体现了秦地人民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凝聚了深层的民族文化基因。从萌起之时历经漫长的岁月流变,其形态尽管随着时空的转移发生了诸多的变异,但基本特征却顽强地保存了下来。陕西民间乐舞的潜层表象揭示人类原始本能、自身的潜性思维,以及原始宗教与乐舞艺术内涵辩证关系之依据,其所架构的文化艺术空间,具有独特的文化史研究价值。

①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2月。

②杨洪冰《乐舞〈轩辕黄帝颂〉的文化阐释》,《文艺研究》2006年第1期。 ③王子今《史记的文化与发掘》,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④张衡《两京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⑤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卜辞通纂考释(考古篇第二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朱骏生《说文通训定声》,上海: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五年影印清代道光本,1988年版。.

⑦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上海:中华书局点校本。⑧范启源《商州府志十二卷》,陕西:嘉庆二十年本。

⑨曹骥观《宝鸡县志十六卷》,陕西:乾隆本1922年本。

⑩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11}王利器《风俗通义下》,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年版。

上一篇:石油钻井安全常识下一篇:感谢对手作文800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