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2024-11-04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共8篇)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1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治理欠税一直是困扰税务机关的一大难题。欠税既影响国家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损害税法的严肃性,又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是税收管理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

一、欠税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长期以来我市各级税务机关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税收工作方针,为压缩欠税作了不懈的努力,制定实施了种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清欠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欠税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根治,欠税底子不清、职责不明、管理不严、监控不力,欠税金额居高不下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

(一)欠税的现状及分析

从我市的欠税情况看,以2004年度欠税情况为例:

1、从欠税区域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县市比重较大。数据显示,柳林、孝义和离石、分别占44.78%、25.47%和9.4,三个县市合计占全市清欠总数的79.65%。

2、从欠税税种看,欠税主要集中在企业所得税上,占到欠税总额的73。从清理的结果来看,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和城维税分别占58.51%、8.89%、11.17和9.92%,四个税种合计占清欠总额的88.49%。

3、从欠税行业看,煤炭、洗煤、机焦的欠税数额较大,并且呈逐渐上升趋势。2004年统计数据表明:煤炭、洗煤、机焦三大行业的地税收入占全市收入的总额的40,而三大行业的欠税也占欠税总额的55。

4、从清欠比例来看,2004全市欠税清理收入占总收入的11.48,2005年按照年度1.7亿清欠指标计算,清欠数将占到工商税收收入的15以上。

5、从清理欠税的构成看,2004年共清欠入库8656万元,占年度全部税收收入的11.48%,其中清缴以前年度欠税5211万元,占欠税总额的23,本年欠税3445万元,占欠税总额的15。

总体来说,从欠税区域分布上看,经济发达地区,欠税总量较大;从税种上看,主要分布在大税种上,企业所得税占一半以上;从行业上看,主要是煤炭及其延伸产业。欠税对经济生活已造成极大的影响,导致了事实上的税负不公,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发挥,直接影响到税收宏观调控目标的有效实现。

(二)清欠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清欠难,难清欠,清了陈欠添新欠,年年清欠年年欠”这句话形象的表明了清欠工作的现状,困难、问题主要集中于下列几方面。

1、随着税务部门管理手段的日益加强,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欠税也呈急速增长趋势,欠税总额越累越大,欠税构成日趋复杂,其中呆账、死欠与日俱增,清欠难度越来越大,往年陈欠的管理责任日趋淡化,呆账税金基本上成为一个账面数字,不再具有现实意义。

2、地方政府行政干预。有些乡镇政府不考虑税法的规定,借口发展地方经济,给税务机关定调子、画框框,用变相包税的办法要求税务机关变通税法。有了政府撑腰干预,许多企业把拖欠税款作为缓解资金不足、降低企业成本的“捷径”,致使企业认为欠税有理、欠税有利,加大了我们清欠难度。

3、依法清欠协调难。作为地税机关按规定有工作协调关系的工商、财政、银行、公检法等部门,由于没有太直接的利益、利害关系,协作观念淡薄。“工商收费不问税,财政问税不理税,公检法吃税不护税,银行压税不扣税”此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括我市在内的大部分地区地税机关清欠难、执法难的实际情况。

二、欠税成因分析

究其原因,欠税的产生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企业自身因素

1、从客观实际上看,资金短缺是造成企业欠税的直接原因,而造成企业资金短缺主要有如下情况:一是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部分企业因历史包袱沉重,竞争能力不强,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佳,造成欠税难以清缴;二是市场经济下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产品的换代周期急速缩短,企业不得不加大投入用于技术改造,造成虽有大量的资产却无法迅速变现,容易出现短期资金短缺,造成欠税;三是在销售产品后,因购货方拖欠货款致使纳税人资金出现困难造成欠税;四是企业技改投入资金大,短期内难以收回,造成了事实上的资金短缺。

2、从主观意识上看,纳税意识差是企业欠税的主要原因。从当前情况看,纳税人税收法制观念淡薄,纳税意识不强,造成部分企业对欠税的认识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欠税不同于偷税、抗税,不属违法行为,于是把欠税当作国家无息或低息贷款长期占用;二是企业贷款的难度大,银行银根紧缩,企业贷款难,为了获得流转资金,宁可背负滞纳金罚款,利用欠税渡难关;三是由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国一些地方的税收减免税过宽过滥,“欠→缓→免”成了一种通用公式,同时部分税务征收机关对欠税管理不严,导致部分企业企图通过长期欠税希求得到事实上的税收减免。

3、企业财务核算和管理

水平偏低,也是造成企业欠税的又一重要原因。私营企业账务不健全、不真实,采取账外账,本本账甚至不做账的办法,造成了企业财务核算严重失真,税务机关汇算或检查后税款不能及时调整并足额入库,形成欠税。同时一些企业办税人员知识老化,素质参差不齐,对税法的掌握或不全、或滞后,造成对纳税期限、纳税金额的认识与相关税法存在偏差,形成非主观故意上的欠税产生。

(二)税收管理原因

1、税收计划体制因素。长期以来,我国税收计划的编制以“基数法”(基数*系数 /-特殊因素)为主,税收任务逐年递增,且均为指令性计划,以此来考核税收工作业绩。当核定的收入任务低于当年实际税源时,税务机关便怠于催缴旧欠,或有意压库形成新欠,以控制本年收入基数,为下一年度“储备”税源;当核定任务高于当年实际税源时,税务机关为完成任务,就会加大清欠力度,甚至寅吃卯粮,到下年初不得不给企业喘息之机,以各种变相形式默许企业欠税,从而埋下欠税的隐患。各基层征收单位,为了保证当年任务完成和或确保以后年度的任务不要大起大落,把欠税作为调节器,税收指令性计划是导致欠税的主要原因。

2、税收征管因素。一是征管力度不足,控管力度不够。地税部门征收管理点多面广,而基层一线征收人员较少,征管力量明显不足,对企业、个体户和零散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不能做到跟踪监控,催缴、检查不及时,客观上形成欠税。二是外界环境差,执法难度大。公民的纳税意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干扰和制约,以及税务人员的亲情和人情关系,造成了税收环境差,执法难度大的现状,从而导致了欠税形成。三是税务人员的素质及执法意识也是造成欠税的原因之一,少数税务人员面对复杂的执法环境怕得罪人,或同情企业困难,不忍“逼税”,人为造成欠税。

3、现行税制因素。一是从税收征管制度来看,不可能把所有税种的税款都在支付环节预扣,只要不是预扣,缴纳税款的法定时间必然滞后于纳税义务的实际发生时间,在纳税人遇到自然灾害、可供纳税的现金、支票以及其他财产等遭遇偷盗等意外事故等问题时,必然会出现无力纳税的问题。二是税制中还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如资本溢价的部分应纳所得税;以留存利润增加个人股本需缴纳个人所得税等,纳税人实际没有得到现金收入,将来还可能存在损失。而我国一般要求在确认收入时缴纳,容易造成纳税人无现金纳税,形成欠税。三是滞纳金罚款加收难度大,给清欠工作带来很大阻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欠税的及时清理,导致了欠税基数的加大。

4、对纳税人知情权重视不够,导致企业对税法的认识不足,造成欠税。在传统计划经济影响下,税务机关形成“重权利、轻义务”的倾向,造成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知情权重视不够,税务机关自身义务履行不全面,如对纳税人的税法宣传不深入、纳税辅导不到位、欠税公告不及时,导致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办税素质不高、清缴欠税压力不大。

(三)社会环境原因

1、有些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费挤税。在纳税人支付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纳税人对税款、贷款、规费、摊派的支付肯定存在此长彼消的比例关系。但是,有些职能部门却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利用部门的权力和地位,强行抢先划缴,造成不应有的欠税。

2、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涉税务机关的清欠工作。“既要依法治税,又要放水养鱼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论’”宣传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依法治税的宣传效果。部分地方政府违规采取“核定基数,逐年递增”的办法,对超过基数的税款“以欠代免”,默许或者支持企业违法欠税;或者出于对社会管理、福利保障等方面的考虑,以政府行为干预企业的兼并、破产活动,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承诺,如允许对欠税实行挂账处理,或者对企业兼并后生产经营实现的税款准予缓缴等。企业往往以此为借口,对税务机关的欠税催缴置之不理,导致企业改制演变成为逃避清理欠税的脱壳行为。

3、相关法律规定的原因。一是破产企业按规定在支付清算费用后,先清偿拖欠的职工工资和安置费用,然后再清偿欠税。但“安置费用”的法律概念十分模糊,弹性很大,加上对破产清算费用又缺乏必要的监督,破产企业安置费用处理完毕之后,基本已无力清偿“破产企业所欠税款”;二是企业破产后,根据《破产法》规定,“破产程序终结后,未得到清偿的债权不再清偿”,这样,破产企业原有的欠税合法地变成“死欠”。对于此类“死欠”税款,按现行税收会计核算办法规定无权核销,只能反映在税务机关的欠税总数越累越大与实际可清欠比例越来越小,客观上影响了税务部门清欠的积极性。

三、治理欠税的具体措施分析

欠税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已引起多方重视,深入治理欠税已势在必行,针对欠税基本成因,我们认为,治理欠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和分工

1、欠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的工作,涉及面广、法律和政策性强,因此,首先要切实加强对欠税管理的组织领导,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建立欠税管理长效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欠税管理工作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公平竞争,保障财政收入、防止税款流失的重要作用。要高度重视欠税管理工作,增强欠税管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清欠任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建立欠税管理长效机制,针对岗位制定管理办法和措施,防止因纳税人改制、管理人员变动、人为减免欠税造成税款流失。针对目标制定处罚措施,对欠税底数不清、清欠措施不力、不能有效控制欠税增长的人员,依照执法责任制处理办法,追究责任。其次,要明确各部门在欠税管理中的职责:征管部门负责牵头对欠税的清理核实工作,直接负责对欠税的监控和管理,税政部门负责对欠税的分类和确认,以及对涉及欠税豁免问题上报工作;计财部门负责对欠税的核算反映工作;监察部门和法规部门负责对欠缴税金的违规处理和执法责任追究工作。

2、欠税的追缴应遵循谁经办谁负责追缴的原则,即基层征收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管征纳税户的欠税清缴上报工作;稽查部门负责查处案件的欠税清缴上报工作。对需要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县级局局长批准,各税务所(分局)负责实施;涉及到偷、逃、抗税案件需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由县级局局长批准,稽查部门负责实施,监察、征管法规部门负责对欠税清理和制度落实的监督检查工作。

(二)完善欠税管理制度,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方式

1、建立清理欠税报告制度。要改变目前欠税底子不清的现状,基层征收单位应对管辖的所有纳税户存在的旧欠税情况进行彻底的检查清理,逐户按税种、税目、欠税所属时间等建立完善征收单位欠税台帐,并将时间、税种、金额等欠税的基本信息录入征管系统,实现“人机结合”,夯实清理欠税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基层单位还应对欠税情况进行分类,提出处理意见上报县级局征管部门,县级局征管部门负责上报材料的审查、核实和建立县级局重点欠税企业欠税台帐,并提出处理意见提交欠税管理机构研究。对需要转呆帐税金确认和豁免的按照《欠缴税金核算管理办法》规定上报市级局职能部门审批。

2、建立欠税约谈和公告制度。一是建立欠税企业财务主管和企业负责人约谈制度。主管税务机关要组织对欠税企业的财务主管或法人代表进行约谈,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产生欠税的原因、提出清欠的具体要求以及告之拖欠税款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并形成约谈记录。二是对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经主管税务机关约谈和下发催缴税款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仍未缴纳的,实行催欠公告进行曝光。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舆论工具,公开曝光各典型欠税纳税人名单、企业法人代表、欠税原因和欠税金额等事项,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迫使其尽快缴清欠税。

3、建立清欠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一是确定欠税清缴情况作为衡量税务机关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欠税清缴工作进行考核和定期通报。考核指标及内容要在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和绩效考评办法的基础上进行单列考核。具体指标包括欠税额、欠税率和清欠率等。二是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各级税务机关、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履行欠税管理的工作职责,对出现由于税收工作原因造成欠税的、向上级税务机关虚报、瞒报欠税情况的、没有认真执行欠税管理制度和落实清欠措施等情况,要严格按照《税收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4、改革税收计划管理方式。一是淡化税收计划刚性,逐步实现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转变,促使税收计划的制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推动税收职能由收入型转为服务型,努力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增强税收收入发展后劲;二是改进现行税收计划基数分配法,逐步过渡为GDP税收负担比重法。对与GDP增长比例弱相关的部分税收收入,应单独测算;三是健全税收考核机制,改变单纯以税收收入完成情况论英雄的现况,逐步建立注重征管质量的考核机制,以完善的征管手段促进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

(三)强化税收征管,严格执法,全面落实清理欠税的各项有力措施。

1、加强税源监控,督促企业制定和兑现清欠计划。主管税务机关每月末要逐户对纳税人欠缴税款及滞纳金的数额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经营情况和资金流向,力保不形成新欠的前提下,通过“以票管税”等行之有效的管征办法,督促欠税的纳税人制定和兑现清还旧欠计划:对小额欠税要实行一次性清缴;对大额欠税则要求企业在年初制定当年各月份还欠计划,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审批确定,并监督企业按计划缴清当月清欠税款;若企业因自然灾害等缘故确实无力还欠时,主管税务机关可对企业的还欠计划进行微调。

2、充分运用法律、法规的规定,抑制欠税的产生。如正确实施《税收征管法》赋予的税收强制保全和税收优先权力,并做好协调工作,制止某些职能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抢夺优先权,使欠税得不到优先偿还。又如《破产法》规定,对破产企业在破产宣告之前成立的有财产担保的债权,债权人享有就该担保物优先受偿的权利。应及时要求欠税人(特别是濒临破产的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等保全措施,减少企业欠税的可能。此外,税务机关职能部门应注意了解和掌握其他法律与欠税有关联的规定,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抑制欠税的各种可行办法,尽量将欠税控制在最低限度。

3、加大对欠税和逃避追缴欠税的处罚力度。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超过规定期限缴纳或解缴税款的,除经税务机关批准延期缴纳和由于税务机关责任造成未缴少缴税款的外,都要严格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加收滞纳金和罚款,对有能力清欠又屡催不缴的,要采取强制入库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加强税法宣传,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要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知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除了不断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外,在税法宣传上还要注意做到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根据税收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或重点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如偷逃欠税造成的恶果及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努力提高全社会纳税意识,增强纳税人的纳税观念和自觉性。

5、争取党政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做到合力清欠。一是及时向当地党政领导报告企业欠税的情况,争取当地党政部门的理解和支持,(目前,针对欠税问题吕梁市政府出台了吕政发[2005]37号文《吕梁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欠税管理的意见》,此项措施的出台必将为我市欠税治理工作起到巨大的作用),也可建议当地党政部门取消拖欠税款的纳税户及其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当年度评先评优的资格。二是要积极争取公检法、银行、工商、财政、海关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如离境清税等清欠协调制度,对欠税管理实施综合治理。三是要大力整顿税收秩序,清理地方政府违规自行制定的税款缓缴返还等优惠政策,清除有碍清欠的地方性规定,将清理欠税纳入法律轨道。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2

1 体罚的定义

体罚和变相体罚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 体罚是使学生肉体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 如罚站、罚跪、打手心、扭耳朵等。而变相体罚是使学生心理上受折磨、剥夺学生的学习权利或增加额外劳动负担的惩罚, 如斥责、侮辱、撵出教室以及罚劳动、罚抄作业等。变相体罚同样会侮辱学生人格, 伤害学生心[1]。

2 体罚对儿童造成的伤害

2.1 研究发现, 儿时常被体罚, 长大后可能变性虐待狂, 儿童自小遭家长打屁股或体罚, 到他们进入青少年阶段或长大成人后, 可能出现不正常的性问题, 如拥有多个性伴侣、爱强制对方性交或变成性虐待狂[2]。美国一项研究发现, 幼年经常遭受体罚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有性暴力倾向[3]。

2.2 有的教师对学生施以体罚或变相体罚, 可能会导致学生自残或自杀, 情节严重的涉及违法犯罪。体罚违背教育规律, 也严重危害学生的健康成长。

2.3 心理伤害的危害性 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师生之间产生对抗情绪;损坏了教师的崇高形象[4]。

2.4 精神虐待的表现形式 威胁恐吓、疏远冷落、侮辱讽刺、贬低压抑、重视有加等。精神虐待不像身体虐待那样, 显而易见, 它通过语言神态表情等表现出来, 虽然不伤及皮肉, 却伤害心灵, 扼杀个性, 一般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性等特点, 因而, 被西方心理学家称为“看不见的灾难”[5]。一位心理学家分析, 缺乏教师爱护鼓励的学生, 心灵所受到的创伤更深, 智力和心理发展的损失更大。这也就是说, 这种做法会产生比体罚孩子还要严重的后果。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台湾“人本基金会”

曾做过一项调查, 在台北与高雄, 有高达95%的中小学至今仍存在着体罚学生的现象。这项对台北与高雄319所公立中小学体罚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 在台北市接受调查的142所小学和57所中学中, 只有12所小学与2所中学没有体罚学生的情况;而高雄市调查的83所小学和37所中学, 只有2所没有体罚学生的情况。我国一项调查也显示:体罚现象在现代教育中普遍存在, 曾经体罚学生的教师人数初中占68.4%, 小学占87.5%;被教师体罚过的学生小学占35%, 初中占28%[6]。

3.2 美国公立中小学校惩戒权的司法监督[7]

美国公立中小学校惩戒权的司法监督是教育、法治的重要领域。美国教育法中的“公立中小学校的惩戒权”概念在基本人权的意义上, 牵涉到学生人身权利与教育机构管理权力的关系, 以及法院在整个教育惩戒权力体制中的位置。在惩戒权领域, 鉴于对学生进行管教的重要性, 美国传统上认可地方教育机构和公立中小学校享有直接的自主惩戒权。法院尊重该“惩戒权”, 并不予干涉。这种情况到了20世纪60年代开始变化。与民权运动引起的权利保障问题得到法律界的热切回应相对应。学生人身权利与教育机构惩戒权力的关系也成为教育法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3.3 目前下列国家完全禁止体罚儿童

奥地利、芬兰、拉脱维亚、克罗地亚、德国、挪威、塞浦路斯、以色列、瑞典、丹麦、冰岛、乌克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

3.4 中国大陆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得歧视学生, 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 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4 体罚的原因

究其原因, 一是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二是相关法律条款规定与执行的两难;三是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 要真正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 转变教育观念是基础, 加强立法和执法是保证, 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整体素质是关键。

4.1 老师的个人因素, 比如有的老师脾气暴躁, 恨铁不成钢。

4.2 教师不讲职业道德, 对学生进行体罚或性侵害造成的。

4.3 有的老师看重业绩, 对班上拖后腿的学生又气又恨等。

4.4 有时还存在家长的因素在里面。在一些家长默许或支持的后盾力量下, 有的老师自然是大胆了许多, 对学生也就敢于以暴力相向。

4.5 应试教育在作祟, 竞争的压力, 使得许多老师不同程度的存在心理问题, 变得焦虑和烦躁, 造成体罚和变相体罚[8]。

5 应对体罚的措施

5.1 要加强宣传教育, 对教师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使他们做到爱生如子, 自觉尊重、关心、爱护学生, 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动向。

5.2 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5.3 以生为本, 加强培训, 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爱护[9]。

5.4 立足防范, 加强巡视, 建立安全督导制度。学校要制定各项安全保护制度, 并切实贯彻落实, 坚持以防范体罚为主的处理方针。教育行政部门要不定期组织安全专项督导。通过适当的渠道也要对家长进行宣传, 使家长重视、配合和支持此项工作[9]。

5.5 发生事故, 积极主动进行沟通和处理。及时合理的处理可以避免造成新的冲突, 扩大事态。学校应当主动与家长协商处理意见, 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 可以请律师代表学校进行调解[10]。

5.6 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 减轻其精神压力。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的教师, 面对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激烈的竞争, 也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压力。当教师出现困惑和矛盾时, 学校领导应及时关注, 充当教师心理的降压灵, 防止教师把压力发泄到学生身上[11]。同时, 学校领导应引导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重人才培养, 轻物质待遇, 把成就感的重心转移到学生成才上来。

6 讨论

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的历史和现实、东方教育和西方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由于其违背教育规律、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等危害性, 一直受到人们的反对, 很多国家还通过立法的形式禁止在教育中使用体罚和变相体罚[12]。事实表明, 日本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禁止教师体罚学生, 却频繁出现体罚学生至死的恶劣现象;美国虽然许多州在法律上容忍体罚, 但从未出现体罚学生至死的严重现象[13]。

有人说, 在学生时代, 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对, 哪些是错, 不好吗?如果上课时, 严重违纪, 站几分钟就算体罚的话, 那么其他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 谁来保障?为了未来的孩子, 为了孩子的未来, 有人认为恰当的体罚是非常必要的。

真的是这样的吗?现在, 学生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 过去的粗暴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 为人师者, 应该适应这种变化。对学生体罚, 是不道德的教育方式。在依法治国的今天, 有些老师和学校在无视《未成年人保护法》, 为何?惩罚坏人的力度不够大!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 体罚和精神虐待学生的行为必将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惩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教育规则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才能真正发挥体育教师的效能, 才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3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成因分析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不仅仅要知道传授的知识是什么,还要知道通过什么教学方法,了解什么样的途径模式更利于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需要高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因此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的水平已经影响到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为了客观有效的分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作者用文献检索的方法,查阅书籍、搜集网上资源总结整理出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资料,然后辅以访谈法,通过探讨教育技术能力构成要素和结构体系,设计出“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调查问卷”。本次调查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别的学生中抽取调查对象,选取大二、大三两个年级的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生做为研究对象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分别来自8个专业,涉及文科、理科和工科。调查共发放300份学生问卷,大二年级 120 人,大三年级180人。收回有效问卷285份,回收有效率为95%。

基于上面的调查与访谈,我们掌握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令人担忧。本文尝试总结梳理相关问题,解析其原因。

一、师范生对教育技术发展的认识不足,对观念的理解欠缺思考

问卷的结果显示表明大部分师范生能够正确的认识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技术能够有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有近26%的同学仍持有“一般”或“不同意”的态度,表明在“教育技术发展”意识上还有待加强。

在实际的教学培养中,学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技术的学习需求被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教育技术意识和水平较低。部分学生认为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加重备课任务,远没有传统的讲授法轻松、自在,这是一种典型的“媒体无用观”。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媒体是一种万能教育工具,不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作系统分析设计,不懂得科学地使用媒体。这种“媒体万能论”的观点同样有不利的影响。如果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现代教育媒体的作用和价值,不懂得现代教育技术,那这样的教师肯定不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合理,实践环节薄弱,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学科,练习和实践是技能学习的重要环节。但从调查数据来看,情况很不理想,实验课很少,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流于形式,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中体会和操作。即使是授课,也只是理论的陈述,空洞、枯燥,影响了教学效率。导致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掌握有限,绝大多数的师范生就只会运用简单的办公软件,甚至课件制作软件都没有掌握;在教学媒体使用中多数师范生都不能熟练的掌握常用的教学设备。而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期望调查项中,师范生也发表了自己的心声,其中“学生活动”中师范生最希望开展的有:模拟教学、作品设计、教学视频、上机实践,在“教师活动”中有182名师范生希望开展网络教学、上机指导、课堂点评、操作演示和资源推介。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渴望。从调查中师范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建议中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调查得到的结果如图1中显示:

而调查的结果中学生最希望学习的教育技术知识有媒体操作、教学软件开发、教学设计、教与学的理论、教师技术、技术整合等。故教学内容的选取也要依据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及对学习教育技术相关及技能的需求,尽量的不选择一些死记硬背的内容。

三、教师整体水平不高,教学模式僵化

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内容量大面宽,需要掌握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太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需要加强。从学校教育技术公开课的课程情况来看,对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还是能够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努力的使培养的方向向《标准》的要求靠拢。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教师在授课时很少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使用水平也徘徊在“电灌”层面。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的学生对教育技术概念不了解,大约50%的学生不了解教育技术基本内容,这些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缺失,与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四、學校在环境建设上关注程度不够,培养途径单一,整体氛围不足

教育技术学专业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和实践操作与很大关系的。可以设想一下,学习软件,没有电脑;学习技术,没有设备,纸上谈兵终究无用。设备是进行教育教学的物质基础,是进行教育技术的前提条件。因此弥补教学媒体需要配备不齐全的不足,以此来保证教师和学生使用教育技术的便利。教育技术的实验室建设应该引起学校和学院的重视,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应该及时和严格。

此外,学校在教学实习阶段对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措施和考核制度,培养的途径仅依赖一门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学校缺乏教育技术方面的探讨和交流,缺乏信息技术手段与环境的支撑,缺乏应用教育技术的氛围。

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师范生在教育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上都存在着缺点和不足。虽然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是产生的根源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首先学生、教师和学校对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学校教育技术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不完善,再次教学方法的不合理,此外对教育技术能力养成有影响作用的教育技术公共课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还未达到《标准》要求。所以,对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结合师范生对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期望提出一些策略,希望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有所促进。

一方面应注重观念更新,思想重视。首先是要从思想观念上引起人们对教育技术的重视。对教育技术的识别意识提高,那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能力就得到提升,认识能力得到提升就会有更多的关注和需求意识,这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发展的关系。同样对教育技术的认识能力、掌握能力、使用能力,三者之间也是这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拓宽培养途径,调整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技术氛围。教育技术学是交叉学科,尽管考虑课程性质和学生素质等因素,教育技术课的内容仍然量大面宽,需要掌握的理论和技术太多,在有限课时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是建立教师队伍中运用教育技术的教学氛围。选出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专项培训,让他们能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技能进行教学,从而带动其他教师普遍使用,并使师范生能深刻的体会到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时增加经费投入使教学的硬软件环境得到改善,让在校的师范生能充分的利用良好的环境更好的学习和实践。

二是努力搭建师生互动网络教学平台,拓展培养途径,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师生共享,营造创新学习氛围。合理的分配、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和经验交流,介绍校园网、数字化图书馆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开拓学生视野。通过策划提高在校学生教学能力的学生活动,如教师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等,使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教学体验。通过开放教育技術实验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三是采用微格教室提高师范生教师技能。微格教学的好处在于它是一种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系统的方法。在微格教室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师范生能够通过教学设计和试讲,选取与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活动,在录像中能够反馈自己的不足,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锻炼自己各方面的教学能力,有利于进行不断的反思和练习,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教学技能,

第三方面应积极创设环境,改革教学模式。把教育技术相关课程与学科专业课进行整合,使师范生在学习教育技术相关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的时候,能够做到相互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不断改革和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希望本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的研究结果及所提出的改进策略,能够在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改等方面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S],2004.

蔡淑婷.关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1):142

张瑞.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3.

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4

阮士桂.TPACK 框架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设计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3.

作者简介:

林磊(1970.6~ ),男,土家族,湖南常德市人,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职研究生,吉首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理论。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4

1999年~2004年六年间, 财政部组织各地专员办对涉及酿酒、机械、金融、保险、烟草、民航、医药行业及部分民营企业的1088户企业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 并延伸检查了415家相关会计师事务所。检查发现资产不实364.57亿元, 所有者权益不实142.03亿元, 利润不实172.13亿元, 查出企业应补缴税款25亿余元……。

从财政部2003年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看, 保险、烟草等行业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严重。仅报刊上公开披露的烟草工商企业就有8家, 资产不实总额近13亿元, 所有者权益不实近1.7亿元, 利润不实近1.9亿元。

2 烟草行业内部会计控制弱化成因

目前, 在一些烟草行业单位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 不懂会计法和财会知识, 对会计控制机构置若罔闻, 甚至认为实行内部会计控制是会计部门、会计人员的事, 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致使会计人员没有参与管理的意识, 只是消极被动的记账、算账和报表。

烟草行业的基层财务人员, 大多未能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只能应付日常简单的会计处理, 对会计政策、制度变化后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 导致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薄弱, 如会计科目设置不规范、使用不当, 会计核算不规范等, 尤其是烟草商业系统全面撤销县级公司法人后, 适应新形式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内控制度亟待完善。

一些烟草行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或虽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以致会计秩序混乱, 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

3 烟草行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治理改进措施

(1) 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结合烟草行业的具体情况, 制定包括控制原则、控制内容、控制责任和奖惩措施等一系列科学、严谨、有效、可操作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尤其要健全财产物资的采购、计量、验收、入库、记录、保管、领用、退废等相互控制、相互制约的程序, 使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有了健全的制度做后盾, 利用内部审计监督, 定期对内部会计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堵漏查缺, 奖惩挂钩, 达到内控效果。也可以展开形式多样的活动, 如举行会计知识竞赛、辩论会、小范围谈话等等。使每一位同志都对内部监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只有认识到位, 内部监管才可能变为自觉行为。

(2) 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树立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会计人员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 所以财会人员应具备与烟草行业业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称的足够的胜任能力, 与现在会计政策、制度变化与时惧进。例如, 财会人员应对编报烟草行业财务报表所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有足够的了解并能正确运用, 才能做好会计核算的基础性工作, 才能利用掌握的会计信息从财经的角度渗透到单位的各项管理中去。财务人员应经常主动地向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 协助领导决策。

(3) 财务人员利用社会舆论等工具提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意识, 创造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环境, 构建有效预防机制。单位负责人的身体力行、表率作用, 会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态度。例如单位负责人收到内部违规事件的报告时及时做出适当反应, 及时下达纠弊措施, 有利于加强行业内控的意识。财务部门设定规范, 尽管该行为本身不能绝对保证人员都照此执行, 但至少意味着财务部门对此进行明示, 可以构成一个有效的预防机制。

(4) 运用专业会计软件, 完成会计核算, 提供管理上所需的各种财务信息。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信息化安全控制体系已成为烟草行业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目前, 大中型烟草行业的会计核算基本上脱离了手工操作的账务处理过程。使用会计软件, 一开始可能会因为对有关操作界面不熟悉等原因, 觉得难以入门。在此, 介绍一下笔者成功使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一些技巧。现在市面上各种财务软件五花八门, 有的企业可能会与专门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新的财务软件。无论是什么情形下开发的财务软件, 其使用原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一般情况下烟草行业会计人员中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级人才, 尤其是缺少既懂计算机信息管理又熟悉财经业务的复合型人才。 这种情况下, 应选择服务质量较好的财务软件公司, 帮助我们完成期初数据录入、建账, 试算平衡, 其实质与手工建账是同样道理。首先填制记账凭证, 计算机的界面上出现一张空白的记账凭证, 和我们平时用手工填制的记账凭证是一样的。我们只不过是通过计算机向上面录入相关的会计科目和数字。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账务处理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只要录入会计凭证后, 通过提示, 按过审核、记账两个按键后, 几秒钟的时间, 科目汇总表、明细账、总账、往来账等等就全部记账完成, 而且数据准确。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有效克服因手工操作出现的失误, 同时也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监控效果的影响。

烟草行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 要生存、要发展, 就必须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面对现状, 研究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努力维护烟草行业财经秩序., 才能确保烟草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国内财务丑闻的频频爆发越发凸显了内部控制在烟草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 我国开始重视烟草行业内部控制建设, 强化烟草行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实施。

关键词:烟草行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成因,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广生, 裴煜.关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商业研究, 2002, (8) .

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5

[关键词]山体滑坡 成因分析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12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必然导致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从而诱发种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有必要了解灾害发生的原因,寻找相应对策,减少灾情。

一、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

山体滑坡是高大山体中的岩块或土块在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影响下整体下滑的一种地质灾害。下图中,当环境Ⅰ变成环境Ⅱ时,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概括起来,滑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诱发原因:

(一)地形原因。

在山地丘陵地区,高大山体的岩块或土块往往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有某些因素的影响,即可能沿着其滑动面下滑,形成山体滑坡。山体越高大,坡度越陡,滑坡的概率就越大。

(二)地质条件。

地质稳定,岩石坚硬,滑坡发生概率就小。地质条件越复杂,岩层就越破碎,多断层发育,只要有其他诱因的影响,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三)气候条件。

在降水量大而且降水集中的山区,由于雨水的浸润,土层松软,岩层间摩擦力减小,在其他方面诱因和滑坡体的重力作用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相反,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量少,岩体或土体相对比较稳定,山体滑坡概率就大大减小。

(四)植被破坏。

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植物的根系更具有固岩固土的作用,所以在森林茂密、植被覆盖良好的地区,山体滑坡发生较少。森林植被一旦受到破坏,岩体或土体得不到保护,在其他因素的诱发下,极容易发生山体滑坡。

(五)工程建设。

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易造成滑坡体的松动,破坏滑坡体原有的相对稳定。在工程建设时或之后,如对滑坡体的固坡措施不到位或不够科学,一旦有强降水或其他诱因的诱发,山体滑坡极易发生。

(六)地震的诱发。

在地震带及其周边地区,由于地震多发,易造成山上的岩体松动,土体疏松,使滑坡体长期处在极不稳定状态,在其他诱因的诱发下,极易发生山体滑坡。

二、山体滑坡的应对措施

(一)防御措施。

1.加强山体滑坡危险的评估。加强区域内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调查和评估,划出可能发生灾害的等级,摸清各可能灾害点诱发山体滑坡的种种原因,并针对可能诱发灾害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灾害防御措施。

2.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滑坡灾害灾前防御措施到位,将大大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但不同地区诱发山体滑坡的原因不同,采取的防御措施也不同。基础设施的建设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山体、岩体或土体的稳定性,为此,在工程建设规划时,要尽量避开山体滑坡多发的地带;在工程建设中或建成后必须做好边坡的护坡工作,如在岩体或土体上方开挖排水沟,减少滑坡的诱因,用工程措施加固边坡,在泥质边坡上种树种草等。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在山体滑坡的多发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可大大减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减灾措施。

1.制定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必须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并按预案切实做好各自的工作,有备无患,做到灾前能预防,灾中能应急,灾后好重建,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2.加强对滑坡危险区的监测和预报。在雨季,政府部门可通过短信方式向公众进行预报或预警。同时,加强对山体滑坡高危区的监测,专人负责,及早发现问题并向上级部门汇报,以便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工作,有利于避灾和减灾。

3.加强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很多时候,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由公民的防范意识薄弱造成。防灾意识强则有利于公民防灾避灾,可以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相反,则有可能出现大灾有大难,小灾也有大难,损失惨重。所以很有必要加强滑坡地质灾害的宣传。

4.購买自然灾害保险,分散风险。鼓励民众购买自然灾害保险,分散风险。当灾害发生时可以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总之,只要我们了解了山体滑坡产生的原因,对滑坡产生的危害有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灾前预防措施,加强监测和预报,及早做好各项防灾工作,滑坡带来的损失就会大幅度减少,从而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6

关键词:低效林;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55-2

1 低效的定义及具体表现

低效林也称低价值林分,是指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1]。根据起源的不同可分为低效次生林和低效人工林;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又分为低效防护林和低质低产林。低效林的主要体现为:年生长量及单位蓄积量低,径级结构偏小,单位面积株数少,林地下被物幼弱,抗垂直降水冲击能弱,森林防护功能低下等。

2 低效林形成的原因

低效林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经营不当、天灾人祸,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林业行业管理机制

2.1.1 商品林管理过严 林业是限额管理、计划采伐的特殊行业,由于工作的疏忽或人为因素,造成资源与采伐指标不匹配,再加上当前从申请到运输,程序过于繁琐,部分省(区)、市县实行预交迹地更新基金和预交押金的税收管理办法,山区贫困的林农没有预交押金能力,基本丧失了林木采伐的机会,只能靠低价出让青山来处置森林资产,不能充分地享受收益权和处置权,很大程度影响了林农经营管理积极性。

2.1.2 林业税费征收不规范 部分地区为构筑木材市场壁垒,一是设置高税门槛,起征点过高,二是实行运输环节包税制,林业费金预交结算制。为追求利润,木商将部分规费转移至林农身上,压级压价收购,影响了林农的实际收益,林农营林护林积极性不高。

2.1.3 林业分类经营得不到具体落实 商品材经营权放不开,公益林补偿机制不完善,不能实现商品林的“放活”与公益林“严管”。放不开、管不好现象的存在,难以提高林分质量。

2.2 林业投入低

林业生产涉及区域广,投入大,要有足量资金投入作保证。以南方集体林区之一的黔东南自治州林业发展和现状为例,计划体制时期(1952-1987年),全州累计生产木材1258.96万m3,期间国家、省、州营林总投资为5460.24万元,投入营林资金仅为4.34元/ m3;1985-1987年全州造林25万余亩,造林贷款1417.71万元,每亩仅为56元[2];90年代初天保、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开始实施,在财政紧张情况下,为追求森林覆盖率,大面积上马,单位面积投入低,天保以植代播和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工程投资50元/亩,只够苗木补助费,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更没有后期管理资金投入,造成很多林地成活不成林,还未成林变成了低效林。

2.3 落后的经营方式

2.3.1 自育自用的家庭经营方式 人多山少,林地分散,长期以来又没有社会化服务的林业合作协会的组织带动,没有规模经营,也没有科学管理,加上繁琐的商品材办理手续,林农没兴趣经营,只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育或采挖野生苗在责任山、自留山上造林,而后期又疏于管理、靠天吃饭。一经成林,多次择伐,直至基本采伐完毕,才重新造林。苗木质量没有保证,技术措施没有保证。

2.3.2 “杀鸡取卵”的抚育方式 森林采伐限额按采伐类型主伐、抚育间伐、更新采伐、低产林改造和其他采伐。抚育间伐只是森林培育的而一个技术环节,间伐材列为采伐计划指标,导致林木所有者在主伐计划指标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申请间伐获得采伐指标。而因间伐材采伐成本大,销价低,如果严格按相关规程进行,间伐基本没有收益甚至亏损,这种情况下,林木所有者為了取得一定短期经营收益,砍大留小、砍强留弱,近处强伐,远处弱疏的现象普遍存在。

2.3.3 “拔大毛”的传统主伐方式 “砍大的,小的才能大起来”,这是大部分林农的说法,所以历来有“拔大毛”的择伐利用方式。除需不同规格材建房采伐外,其他情况如装修、家具用材和零星生活消费资金提供,就在自己的森林中选择直径较大的林木采伐。经多次“拔大毛”利用后,剩下的是小直径树木和残次林木,林分平均胸径越来越小,单位面积蓄积越来越低,林木的基因品质也越来越差。

2.4 自然灾害影响

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灾害性天气也是形成低效林的原因之一,地表火、森林病虫害有时对林分不能构成毁灭性打击,但造成林分停止生长;而风害、雪灾则造成林木断梢、倒伏,严重破坏林分结构。

2.5 经营措施失误

一是科技术推广应用,跟不上林业发展要求,学术、科研与生产脱节;二是“政治科技”,行政领导不按自然办事,在没有区域引种试验前提下,盲目引进一些外来树种,忽略了其适生条件,造成造林失败,一些经济树种,因水土原因,品质低下,形成低质林分;三是多代连作、地力衰退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杉木林。土壤的形成是漫长过程,土壤中的一些林木生长需要的矿物质元微量素的分解也需要时间,多代连作的结果就是成林不成材。

3 改造方式及主要技术

在改造中据经营目标和改造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改造方式。

3.1 商品林的改造方式

商品林改造的目的就是通过人为的技术措施,提高林产品的单产和质量,以期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常用方式有补植改造、抚育改造、调整改造、复壮改造、综合改造。

3.1.1 幼龄林改造 比较适宜采用补植改造、抚育改造方式。

补植改造:根据经营目标确定补植树种;根据林地目的树种,林木分布现状、经营方向、现有株数,确定补植方法及补植后密度。

抚育改造:天然林清除高大草本、灌木、攀援藤蔓植物与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萌芽条,人工纯林可以通过抚育、施肥等措施促进幼树生长。

3.1.2 中龄林改造 比较适宜采用抚育改造、综合改造方式。

抚育改造:以局部松土,除萌、修枝,施肥,林下天窗补植为主。

综合改造:通过采取补植、封育、抚育、调整等多种方式和带状改造、育林择伐、林冠下更新、群团状改造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

3.1.3 近成过熟林改造 比较适宜采用调整改造、更替改造、综合改造方式。

调整改造:根据经营方向、目标和立地条件确定调整的树种或品种。生产非木质林产品的商品林侧重于对市场需求趋势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后确定,生产木质林产品的商品林应充分考虑立地质量和树种生长特性。

调整改造在贵州黔东南有非常成功的范例:锦屏县将老风化壳上的低效杉木林和老化茶园改种柑桔、脐橙等名优果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更替改造:将改造小班所有林木一次全部伐完或采用带状、块状逐步伐完并及时更新。视林分情况,可对改造小班进行全面改造,也可采用带状改造、块状改造等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逐步更替。

综合改造:通过采取补植、封育、抚育、调整等多种方式和带状改造、育林择伐、林冠下更新、群团状改造等措施,提高林分质量。

3.2 生态公益林的改造方式

生态公益林的区位特殊性和经营方式,决定了改造方法的不同,主要方法还是以封山改造、复壮改造(低效灌木林)为主,在没有满足封育的条件下,可考虑补植改造、抚育改造,采取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栽针保阔等方法的更替改造又是成过熟公益林改造的最佳方式。当然在投资有保证的前提下,笔者认为综合改造是提高林分防护功能的最好方法。

4 结语

我国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林产品一直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木材需从俄国,印度尼西亚和中非等国大量进口,容易引起这些国家许多重大的环境问题:如非法伐森引发森林犯罪,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等,因而木材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长期为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节约资源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林地资源,改造现有低效林分,提高森林质量,提高林地的林产品生产力,建立速生丰产优质商品林基地和防护功能完备、生态系统稳定的公益林。

参考文献

[1]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S].国家林业局,2007.

[2]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业志[S].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

城市桥梁病害调查及成因分析 篇7

关键词:旧桥病害,成因分析,处理措施

1 前言

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 城市桥梁日益增多, 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桥梁病害对交通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安全生产造成了威胁和影响。同时, 桥梁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其工程寿命将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桥梁结构的安全度和耐久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前, 沈阳市 (城区) 各个年代建成的桥梁已达235座, 不仅数量多, 而且其结构体系多样, 设计荷载标准不一致, 新旧桥梁混杂而承载力各不相同。有简支梁桥、连续梁桥、拱桥、刚构桥、斜拉桥等不同的结构体系;各种互通、半互通立交桥, 其平面线形更是各异, 构成形式多样的异形桥梁;桥梁规模不一, 长度则从几米到几公里, 跨径从几米到几百米, 宽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同桥梁建造的年代不同, 其设计荷载、使用的材料等也各不相同。

本文在对沈阳市桥梁现状及病害情况综合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归纳分析桥梁基本病害及其主要成因, 提出了相应处理措施及建议。

2 桥梁总体现状

(1) 沈阳市桥梁按使用功能分为高架桥、跨河桥、立交桥、铁路桥、地下通道、人行天桥, 各类型桥梁数量见图1。

(2) 沈阳市桥梁建设时间从上世纪20、30年代至今, 跨越相当长的时间段, 按不同阶段分类如图2所示。

(3) 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将沈阳市桥梁按跨径分类如表1所示。

(4) 由于沈阳市桥梁建设时间跨度较长, 设计规范几经更新, 限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其设计荷载标准较低, 而且大部分城市桥梁如今仍在服役, 已不适应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 造成城市桥梁的荷载标准不一致, 按不同设计荷载等级分类如图3所示。

综上所述, 沈阳市桥梁整体分布特点为:桥梁结构类型多;中、小桥较多;桥梁建设时间跨度长;桥梁设计荷载等级多样等。

3 桥梁主要病害

桥梁结构因交通荷载的变化以及所在环境的侵蚀、偶然事故等原因所引起桥梁整体或组成它的基本部件, 在强度、刚度等方面的损坏, 从而影响桥梁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通过对沈阳市现状桥梁的调查, 发现桥梁主要病害大多具有共同点。

3.1 桥面系主要病害

(1) 桥面铺装存在坑槽、网裂、贯通裂缝, 严重影响行车舒适性 (如图4) , 同时, 由于桥面坑槽的存在, 车辆行驶时造成的“跳车”现象将使桥梁结构的动态位移增大, 影响桥梁结构的使用性能。

(2) 伸缩缝钢板变形、断裂, 胶条破损、脱落;伸缩缝两侧桥面铺装破碎;伸缩缝内沉积物阻塞;导致伸缩缝丧失伸缩作用。

(3) 桥面铺装排水不畅造成上部结构渗 (漏) 水、侵蚀桥梁结构。

(4) 防撞墙混凝土破损、露筋, 防撞功能下降 (如图5) 。

3.2 上部结构主要病害

混凝土开裂、渗水、腐蚀脱落, 钢筋外露、锈蚀 (如图6) 。

3.3 下部结构主要病害

桥墩、盖梁混凝土破损、脱落;钢筋外露、锈蚀;桥台混凝土开裂、脱落等 (如图7) 。

4 主要病害成因及处理措施

4.1 部分桥梁设计荷载等级偏低

建设年代较早的桥梁, 当时规范规定的设计荷载等级较低, 已经难以适应目前快速增长的交通需要, 且经过多年使用, 这部分桥梁的使用性能已有所降低, 易出现各种病害, 甚至产生安全隐患, 因此, 对这部分桥梁应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维修加固。

4.2 车辆超载对桥梁结构的损害

车辆超载对桥梁的安全度和耐久性带来很大的隐患, 由于经常过往超载的车辆, 造成桥梁结构受损, 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 甚至出现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应采取措施, 如限高架、限重牌等限制超载车辆上桥。

4.3 混凝土品质的变化造成桥梁使用寿命和耐久性降低

因混凝土养护不利, 以及外部环境的恶化 (酸雨等) , 都对混凝土造成严重腐蚀, 混凝土碳化深度加大, 从而钢筋锈蚀, 使桥梁使用寿命和耐久性降低。在建设期, 应适当提高材料的品质性能要求, 合理安排工期、保证施工质量;在使用期, 轻微病害出现时, 就应引起重视, 及时维护处理, 防止病害扩展。

4.4 除冰盐对桥梁耐久性产生不利影响

沈阳市冬季降雪量较大, 为保证雪后道路交通畅通, 普遍采用除冰盐。有资料显示, 使用10~20年左右的桥梁, 除冰盐对桥梁结构的钢筋产生严重的腐蚀, 使用不到10年的桥梁, 在氯离子影响范围, 钢筋也处于锈蚀状态。因此, 在桥梁上应采用低腐蚀性除冰盐并严格控制用量。

4.5 桥梁结构防水不当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不少桥梁因防、排水不利造成桥面渗水、钢筋锈蚀、铺装层剥落、碱骨料反应等, 引起混凝土胀裂等严重损坏问题, 严重影响了桥梁的耐久性和正常使用寿命, 以及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应在设计源头上充分考虑防、排水措施;施工时高度重视, 保证质量;使用阶段, 及时养护维修。

5 几点建议

(1) 建立健全桥梁技术档案

收集整理桥梁信息, 如设计、施工、检测、维修加固等, 建立健全桥梁技术档案, “一桥一档”。一旦发现桥梁情况变化, 可利用这些资料分析研究并做出相应对策。

(2) 加强桥梁检测工作制度化建设

依据《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制定中、长期 (如6~10年) 桥梁检测计划, 科学化、制度化地做好桥梁的各项定期检测, 对桥梁病害“早发现、早处理”。

(3)

针对检测中发现的桥梁病害, 在科学分析和鉴定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和使用要求, 合理地、有针对性地予以维护加固, 改善提高桥梁的使用性能。

(4) 改善桥梁使用条件

建立相应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如限制超载车上桥、控制除冰盐使用等。

参考文献

[1]CJJ 99-2003, 城市桥梁养护技术规范[S].

[2]桥梁工程检测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3]桥梁工程鉴定与加固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欠税现状调查、成因及措施分析 篇8

近年来, 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幼儿园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但长期以来, 幼儿教育领域一直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女性化教育一统天下。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显示, 我国幼儿园教职工总数约为100万人, 其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不足1万人。然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幼儿园教师性别结构的严重失衡对幼儿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引起社会, 特别是教育界的关注。而幼儿园引进男教师有利于幼儿思维方式、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利于幼儿形成健康、平等的两性角色意识, 这一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和幼儿教育实践领域已经广泛达成共识, 社会上关于在幼儿园增加男教师的呼吁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在培养和引进男幼师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 但是男幼师的“存活率”仍然非常之低。深入探讨造成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的成因, 努力研究出有效对策, 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

1.湖南省的长沙、衡阳、株洲、邵阳、郴州、永州、娄底、张家界、湘西自治州等9个地市及衡阳幼儿师范学校、衡阳师范学院“幼儿教师国培班”自愿参与调查的幼儿园教师1506人 (其中女教师1413人、男教师93人) , 园长324人, 幼儿家长1381人, 幼儿教育管理者65人, 合计3276人。

2.湖南省部分中、高职业院校, 高等师范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辅之以文献资料法、个案访谈法等。课题组成员首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 之后在参阅已有调查问卷的基础上, 编制了5份相关调查问卷, 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湖南省的长沙、株洲、衡阳等9个地市约90所幼儿园 (涉及不同规格、不同性质的幼儿园) 及衡阳幼儿师范学校、衡阳师范学院“幼儿教师国培班”作为调查对象, 对幼儿园园长、教师、幼儿家长及幼儿教育管理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600份, 回收问卷3513份, 其中有效问卷3276份, 有效率为93.3%。

对一些不能在调查问卷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或调查问卷上已经作答但难以深入了解的问题, 我们选取了个别来自于不同规格、不同性质的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 (面谈或电话访谈) 。

三、调查结果与成因分析

(一)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男幼师资源匮乏

调查结果显示, 湖南省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男性幼儿教师比例在幼儿园教师队伍中不足1%。

绝大部分幼儿园没有稳定的男性幼儿教师, 有的整个县区都找不到一个男幼师, 男幼师大都集中在三线以上城市 (见图1) 。

调查中发现, 湖南省中、高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数量极少, 一个班级里通常只有一两位男性学生。如衡阳幼儿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4级2060名学生中只有6名男生;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014级94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的男生仅1人;长沙师范学院2014级1587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男生为75人。这样低的比例在国内其他中、高职业院校和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非常普遍, 而且这为数极少的学前教育男生中最终能够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更是凤毛麟角, 这是男幼师资源匮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社会虽普遍认可男幼师, 但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较低的社会地位, 使男性教师进入幼儿教育领域的难度加大

1. 社会对男幼师的认同度与支持度很高。

我们对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幼儿园女教师 (1413人) 、园长 (324人) , 幼儿家长 (1381人) , 幼儿教育管理者 (65人) 等合计318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调查结果显示, 大家对男幼师的认同度与支持度很高。

表1显示, 认为幼儿园有必要配备男性教师的比例为81%, 认为没必要配备男性教师的只占4%, 反对者占比不足1%;认为男性适合或比较适合当幼儿教师的为80%, 认为不适合或很不适合的只占5%左右;只有13%左右的人认为男幼师在工作中有不便之处;认为男教师对幼儿的发展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的达82%, 认为有负作用的只占2%;认为男幼师适合担任主、配班老师的各占比22%、23%, 认为男幼师适合担任专职老师的为42%, 有13%认为男幼师更适合承担幼儿园管理、幼儿园网络信息平台的创建、水电维修、财务等工作。61%的被调查者认为幼儿园男教师的工资应和女教师一样, 36.5%的人认为男教师的工资应明显高于或略高于女教师, 认为男教师工资应低于女教师的只占2.5%;70%的人认为幼儿园配备男性教师的比例应为幼儿园教师的10%~30%;有65%的幼教管理者及园长明确表示会为男幼师提供比女教师相对更多的一些机会;有59%的人表示, 非常支持或支持自己的男性亲朋好友选择幼师这一职业, 持反对态度的占16%。

调查问卷显示, 认为幼儿园没有必要配备男性教师的、认为男性不适合当幼儿教师的、认为男教师对幼儿的发展有负作用、在工作中有不便之处的基本上是女童家长和个别女教师。通过个别访谈获知, 女童家长多担忧的是孩子安全问题, 女教师是觉得男教师比较粗心, 在工作、生活中有一些不便。

但出乎意料的是, 通过个别访谈获知的答案与调查问卷显示的高支持率有一定的出入, 非常支持或支持自己的男性亲朋好友选择幼师这一职业的比例不超过50%。其中反对自己的男性亲朋好友选择幼师这一职业的人中, 幼儿园园长、女教师占的比例较高。这应该就是下面表2中数据所反映出的人们的观点。

2. 男幼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表2显示, 其他相关人员普遍认为男性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幼儿园环境对男幼师自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调查问卷反映, 其他相关人员认为男幼师社会地位很高与比较高的分别只占4%和17%, 觉得一般的为50%, 觉得其社会地位较低与很低的分别占23%和6%, 与被调查男性幼儿教师的自我感觉一致;认为男幼师找对象很容易的只占18%, 认为男幼师找对象比较难与非常难的分别占25%和7%, 觉得一般的为46%;有64%的人认为幼儿园环境对男幼师自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 其他相关人员认为幼儿园环境对男性幼儿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个性、情感与专业发展等方面。有部分幼儿园园长、女教师反映, 一些男性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工作较长时间后就变得有些女性化;有的相关人员明确表示, 虽然认可幼儿园有必要配备男性教师, 但还是觉得男性在幼儿园没多大发展空间, 社会地位较低。

(三) 男幼师生存状态欠佳, 多方面需要的缺失导致职业认同感较低, 流失大

1. 男幼师普遍比较年轻, 学历较高但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龄不长, 进编和评职称较难。 (见图2)

图2显示, 男幼师普遍比较年轻, 教龄不长, 在编人数偏低;与女幼师相比较, 他们学历程度较高, 但存在学科专业严重不对口的问题。在被调查的93名男幼师中,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的占的比例最大, 为41%;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只占16%;其他的43%分别为小学教育、英语教育、教育管理、汉语言、美术教育、音乐教育、行政管理、工商和财会、计算机等专业毕业, 这导致了他们的幼教专业化程度偏低, 并将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专业发展。

从调查问卷和访谈中获知, 有中高级职称或教龄在5年以上、年龄在30岁以上的男幼师绝大多数是有正式编制的, 而且他们大多已成为幼儿园的行政管理人员。而那些活跃在幼教一线的充满活力、年龄在30岁以下教龄在5年以内的年轻男幼师大多是非正式编制的合同制或无合同外聘人员;在乡镇、农村幼儿园工作的男幼教绝大多数是自办幼儿园并兼任园长。无正式编制且属无合同外聘的民办幼儿园男幼师评职称很难。

2. 男幼师工作强度较大, 经济待遇偏低。

调查问卷显示50%以上的男幼师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 53%的男幼师工作一天以后常感觉较疲倦或很疲倦, 工作强度较大, 但其经济待遇明显偏低。 (见图3)

从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中获知, 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五险一金全部购买的男幼师大多数是有正式编制、教龄较长、有中高级职称或在市级以上公立幼儿园工作签订了劳动合同的。月支出超过4000元的男幼师其收入都不仅为工资, 而是有其他投资项目或兼职。

有关资料显示, 湖南省2015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17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8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93元;长株潭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55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01元。

从图3的数据可以看出, 近60%男幼师的工资收入和消费支出低于全省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

图4显示, 男幼师对自己目前的工资待遇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只占1%和13%。很多男幼师认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工资回报不成正比, 其所得与社会、家庭以及男性自身对个体所需求的及其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

所以, 工作强度较大, 经济待遇明显偏低, 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等方面, 应是造成男幼师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男幼师普遍喜爱幼儿和幼儿教师这个职业, 但较低的社会地位、在女性环境中的孤独感等导致其尊重、社交等方面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

表3显示, 95%的被调查男幼师普遍喜爱幼儿和幼儿教师这个职业, 认可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 但大多职业自豪感不强, 觉得自己职业的社会地位很高与比较高的分别只占7%和13%。在社会各界普遍看好学前教育前景的背景下, 只有32%的男幼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图5、6显示, 在面临二次择业时, 54%的男幼师会选择收入更高的工作, 22%会选择社会地位更高的工作, 只有19%会继续选择幼儿教师职业;仅有26%的男幼师明确表示会长期待在幼儿园, 而调查问卷显示, 他们基本上都是有正式编制的或有稳定劳动合同且待遇较高的。有19%明确表示最多再待2~5年, 55%处于观望状态。

在一个公共服务性社会团体中, 来自团体内部的政治关系及个人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一个人对职业的忠诚度。从个别访谈中获知, 男幼师职业压抑感会比女幼师强。因为绝大多数幼儿园园长都是女性, 而目前社会上其他团体中绝大多数上层建筑中的领导人物又多是男性。因此, 幼儿园的男教师自己所处的职业位置及在团体中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不占优势, 由此引起的职业压抑感会驱使他们产生新的择业念头, 从而放弃对原有职业的忠诚。

由此可见, 男幼师虽普遍喜爱幼儿和幼儿教师这个职业, 认可职业的社会价值, 但目前男幼师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较低, 难以满足他们尊重方面的需要, 是造成男幼师大面积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 男教师在幼儿园缺乏同性伙伴, 与其他男教师交流的机会较少, 社交面较窄, 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 内心较孤独, 造成男教师社交需要的缺失也是导致男幼师流失的一个原因。

4. 男幼师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很强烈, 但社会偏见等原因导致其专业提升与发展空间受限, 造成男幼师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

表4显示, 被调查的男幼师工作后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比较多, 但参加教研课题机会很少;有一定的专业发展规划, 但目标不够清晰。

从个别访谈中发现, 男幼师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大多很强烈, 但很多男幼师认为, 大部分幼教机构并不愿提供足够宽广灵活的空间使其才华得以施展, 男性从事幼教职业并无多少特殊的优势, 甚至社会上还有很多人认为, 男性选择幼教职业往往是因为工作能力差, 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等;而幼儿园的工作琐碎、繁多, 重复性强, 缺乏挑战性, 男幼师的很多优势和潜力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因此, 由于社会偏见、幼儿园的工作性质等原因导致男幼师专业提升与发展空间受限, 造成男幼师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也是导致众多男幼师就业不久就匆匆逃离幼教行业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与建议

本调查显示, 男性教师进入幼儿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目前,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比例严重失衡, 男幼师不但资源匮乏而且流失较大, 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成因比较复杂, 与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男幼师生存状态欠佳等密切相关。

为此, 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度与关注度, 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应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度与关注度, 提高整个幼儿教师队伍的待遇,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也有助于提高男幼师的社会地位, 是减少男幼师流失的主要措施。加强大众媒体的正面宣传, 广泛深入地对男教师在幼儿教育事业中的积极意义给予宣传, 改变人们以往对于男幼师的错误观念, 纠正社会偏见, 摆脱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 为男幼师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壮大共同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二) 加强政策倾斜, 切实提高男幼师的待遇, 增强职业吸引力

要想切实优化幼儿教育机构的师资结构, 防止男幼师的流失, 就应该给予男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政府及教育职能部门应该在科学分析与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 积极探索并适时推出有关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惠和倾斜政策, 切实提高男幼师的各种待遇, 为男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增强职业吸引力, 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男教师加盟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来。

(三) 完善师资培养机制, 制订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特质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业院校, 高等师范学院应从加强招生宣传力度入手, 鼓励和动员男生报考, 招到真正打算从事幼教事业的男生;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基础上, 实行订单式培养, 把招生和就业环节结合起来, 以明确的就业前景激发男生报考热情;入学后应对男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教育, 使他们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应灵活设置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课程, 让男生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性别特点的项目, 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应实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 为男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四) 改善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男幼师的性别优势, 为其提供专业发展的空间

由于性别赋予男性更多的自主性, 他们往往希望获得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鉴于此,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幼儿园应不断改善管理机制, 改进激励机制, 营造充满人文关怀和成长激励的良好氛围, 帮助男幼师制定职业规划, 不断对男幼师加强教育及培训, 充分发挥男幼师的性别优势, 积极地为他们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 提供专业发展的广阔空间, 从而使男幼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本研究认为:纠正社会偏见、摆脱社会传统观念的束缚, 改善男幼师的生存状态, 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现状, 对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它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幼儿园和男幼师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多方努力, 在促进社会观念进步、男幼师生存状态得到改善的同时, 我国幼儿园男性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就会逐渐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1]徐志国.男幼师的缺乏、流失与其职业优势的矛盾[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5) .

[2]范勇, 蒲永明.成都市幼儿园男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4) .

[3]徐帮强.幼儿园男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8.

[4]张淑满, 丁俊兰.幼儿园男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以东部某省会城市为例[J].幼儿教学研究, 2010 (2) .

[5]陆珠玲.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1) .

上一篇:红领巾流“血”了作文下一篇:孕期各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