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状及防治措施

2024-10-13

中国现状及防治措施(精选8篇)

中国现状及防治措施 篇1

国际经济与贸易11-1班

吴裕兴

学号:3110817133

中国水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困扰着我们,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过处理就随便排放,我国水环境形势严峻,着实令人担忧。水污染严重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治理。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调配能力弱,开发失调,保水节水意识不强,水浪费现象严重,水污染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因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水环境成为威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工业生产的大量污染和城市化进程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水体,影响水环境的质量。据统计,工业排污占污水总量70%,这些污水不仅排放量大,而且还含有害有毒物质,加大了水环境的污染程度。生活污水中的含氮、磷等物质,以及病原体污染物对水环境也构成了很大的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降水可形成酸雨,一方面使水体酸化;另一方面,可溶解土壤中的矿物质,使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和盐浓度增高。另外,大量堆积的固体废物,可通过降水溶解使有害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长江排污量与日俱增,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以上是对我国水环境污染总体状况,现在重点分析重金属对我国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影响水质的重金属元素很多,而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水质酸碱特征、水体氧化特征、工业废水的排放等等。因此,不同水体常常存在不同的重金属污染。江西鄱阳湖受江西德兴铜矿开采的影响,目前其沉积物中Pb、Cu、Zn、Cr、bin、Cd、Hg含量均高于正常土壤背景值。其中,以zn、Pb、Cu、cr较为严重,这些重金

属可以随着水体的活动而稀释出来,造成湖水重金属的含量明显增高。浙江于岛湖湖底沉积物中,Cd、Hg、Zn的自然富集系数大于正常值的两倍,呈现Cd、Hg、办污染的迹象。南京玄武湖属浅水型湖泊,湖水主要靠钟山北麓雨水供给,湖底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均超过南京相应地区冲积土中重金属的平均值,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Zn、Cu、Cr、Hg。四川凉山州大桥水库是一座大型综合利用工程,流域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分布,工业污染源极少,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仅铜元素超标,底泥中重金属检出项目较多,含量大体与上游背景值相近,主要是库区地壳矿物质背景条件偏高所致。长江干流地区重金属污染尚不存在超标情况,但 在某些支流地区仍存在重金属亏染,有的还比较严重,如江西境内铙河cd和Pb超标;赣江cd和Pb超标,靖江六价Cr为主要污染物,长江某些江段即使在丰水期仍有Hg轻度超标。

针对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我们的预防措施又分为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措施和消减底泥中重金属的措施。我们可以采用离子交换法、化学沉淀法、电解法、上浮法、吸附法等方法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生物吸附法是一种新兴的处理方法,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放线菌,真核微,E物中的酵母菌、霉菌都具有吸附重金属的能力,某些海藻也表现出极强的吸附重金属能力。近年来,鸡蛋壳膜、红树叶碎屑也被用于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此外,应加强基因工程研究,构造具有强吸附能力的工程菌,继续加强多组分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和加强生物吸附机理的研究。消减底泥中重金属的对策有:

1、减少外源性重金属的进入。要大力控制污水中重金属的排放,尽可能建立污水处理厂。

2、调节水质的氧化特性和酸碱度。以控制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向水体释放,造成二次污染:

3、对严重污染的戚泥的治理。对E层底泥疏浚,并填入清洁泥沙或碎石,可以有力地抑制底泥对河水的二次污染,若用具有吸附功能的粘土作为铺填物,则有望进一步改善水质。

4、进行水体生态修复、重建。有必要栽培一些耐性较强且速生的植物,攀取底泥中的重金属。

5、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士流失,以减轻重金属污染、迁移扩散。

我们现在重点分析一下长江。在长江干流21个城市江段中,污染带总长452.3km,其中南京长122.8km、武汉77.3km、上海52.3km、岳阳29.5km、重庆27.4km、镇江21.2km。在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21个沿江城市被调查的790km江段中,已形成560km的污染带。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殖质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BOD、COD、总磷浓度增加。近年来,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流域内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流域污水排放量已达150亿t,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的45.2%;生活污水量35.8亿t,占全国生活污水总量的35.7%。尤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7个省市为甚,污水排放量共计120.5亿t,占全流域总

量的84.6%。这些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全流域污水排放量以3%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排入江。长江干流运输船达10万余艘,绝大部分船只未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每年数百万t含油污水,近亿t生活污水和7.5亿t生活垃圾排入长江,构成了长江不容忽视的流域污染源。不仅如此,近年来还不断发生运输化学品船只翻沉事故,大量硫酸、甲苯酚、煤油、原油等化学品倾覆入江,对长江水资源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长江沿岸堆积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是污染长江水质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些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经洪水冲刷和雨水淋溶,各种有毒物质极易进入水体,严重污染长江水质。工业生产排放的烟尘、废水,经直接降落或雨水淋洗而流入水体;降雨和雨后的地表径流携带大气、土壤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海水倒灌或渗透,污染沿海地区地下水源或水体;城市地表的污染物进入水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长江水质的污染。

针对长江现状的对策:

1、人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保护水资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

2、完善水环境监测站网,加大水质监测投入力度,提高监测应急能力,优化布设饮用水源地,对重点保护江段和重大排污口的测站或测点,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

3、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的管理,加强对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监督,推进水资源保护建设,加强以源头控制为主的水污染综合治理。

4、完善法律制度,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通过对长江现状对策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水环境现状的总结,现提出一些建议。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环境保护规划,分步实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全民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3、要大力做好污水资源化的工作4.建设污水处理厂应与配套管网同步实施,加强对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适应新排放标准水质要求的老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出台优惠政策,落实污水处理费的收取。

6、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无公害化最终处理,避免二次污染源的产生。

7、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并且积极落实。

我国的水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大到国家有关部门,小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爱护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一片净土!不要让世界上只剩下眼泪是干净的!

中国现状及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水污染,因素,防治措施

1 概述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 工业和生活废弃物大量产生, 加之农药和化肥广泛应用, 使水源受到污染的机会增加。人若饮用或接触大量受污染的水, 就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水污染比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后果更严重, 水一旦被污染了, 就很难治好。

近年来, 我国因水污染造成的事故屡见不鲜, 如1992年2月淮南市田家庵发电厂, 因使用煤矿废水污染了的淮河水, 迫使三台机组停机。1985-1989年浙江省因农药污染中毒死亡的总人数10126人、伤59110人, 伤亡人数为该省交通事故伤亡人数的10倍。更为轰动的是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 使得其流域的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的威胁[1]。水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活动和生存, 防治污染、保护水资源是各国都关注的问题。

2 我国的水污染现状

水污染的根源来自工业排放的废水、污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化肥、农药流失等。据统计, 从1998年起, 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量, 大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中, 增加了水污染。又由于农业方面的化肥、农药的低效利用, 使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 更加重了水体污染。

2.1 排污及工业废弃物引起水污染

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是我国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近20年来, 虽然我国污水的处理率在不断提高, 但污水的年排放量仍在大幅度增加。2006年, 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36.8亿t, 比上年增加2.3%。其中, 工业废水排放量240.2亿t,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7%, 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96.6亿t,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5.3%, 比上年增加5.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t, 比上年增加1.0%。其中,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41.5万t,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7.9%, 比上年减少2.4%;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86.7万t,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2.1%, 比上年增加3.2%[2]。由于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处理率、处理达标率和符标率等3项指标很低,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 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堆存不仅占用大量土地, 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而且使江湖面积缩小, 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固体废物中所含有害成分经雨水淋洗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 造成农、渔类产品污染。

2.2 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污染

随着点源污染的控制, 农业面源的污染已成为水环境污染、湖泊库富营养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和农药残留物, 以及水土流失过程中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随着化学肥料施用量的快速增长, 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 肥料利用率低, 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 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农药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据统计, 我国农药总产量目前已超过127.4万t, 每年农药的使用量在100万t左右[3]。根据分析, 一般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 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在灌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地下水。

2.3 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

我国人口众多, 居民的生活垃圾数量也很大4亿多城镇人口, 按每人每天产生1kg计。10亿多农村人口, 按每人每天产生0.5kg计, 每天共产生90万t生活垃圾。生活垃圾利用率极低, 大部分都在城郊和乡村露天堆放, 不仅占去大片可耕地, 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 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而且, 城市生活污水也是引起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

3 水污染的影响

水污染对于工农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绝大多数的工业生产离不开水, 水质会直接影响工业产品的质量, 如造纸、印染等工业产品, 使用不清净的水会造成产品的色泽晦暗;酿酒、食品等使用不卫生的水会导致饮料和食品的卫生质量不合格, 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污水对农业的影响更为严重, 用污染的水灌溉农田, 会造成土壤质量降低, 农作物减产、变质, 甚至颗粒不收;污水对渔业造成的危害也非常大, 可使水生生物缓慢中毒, 出现畸形的或是带有怪味的鱼虾, 严重时一夜之间成百上千的鱼死亡[4]。

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当数量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 就会造成水体污染, 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如, 甲醛汞中毒 (水俣病) 、镉中毒、砷中毒、氰化物中毒、农药中毒、多氯联苯中毒等。铅、钡、氟等也可对人体造成危害。这些急性和慢性中毒, 是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的主要方面[5,6]。

4 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水污染防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国家政策、管理技术、市场调节、全民配合等方面。水污染防治必须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 统筹规划, 综合治理, 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机制, 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 依靠全社会力量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

4.1 严格控制点源污染并实行排污总量控制

对于工业和城市废、污水排放, 必须要加强管理, 达标排放。对于超标、超量排污的企业, 一方面要加大处罚力度, 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收取的排污费、排污权交易费等设立特别基金, 用于扶持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 减轻企业治污的经济压力。采取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措施, 充分调动企业治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4.2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宏观调控

将面源污染的控制与农业灌溉方式的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建立等方面结合起来, 提高科技水平, 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提高有机肥使用量, 将面源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

4.3 加大对水污染治理的投资

初步估计, 用于水污染防治的投资至少应增加到我国GDP的1%, 这个数字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现在还不痛下决心增加投资, 任凭水污染发展下去, 那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必将继续增加, 最终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加快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 可显著提高城市废水无害化处理率。在缺水地区更应大力实现废水的资源化, 将处理后的废水回用于工业、农业和市政等, 缓解水资源的矛盾。同时, 引进国外先进的水环境恢复技术, 结合国情, 研究水环境恢复技术的理论、方式方法, 通过生物技术与物理、化学手段的结合, 加速水环境恢复的进程。水是人类须臾不可缺的重要资源, 它既是生命之源, 又是发展之本。

4.4 建立健全水管理系统的法律法规

用有效的、强有力的法规代替过时的立法和规定;依法施行统一管理, 建立新的全球水道德观念, 加强水的忧患意识和节水意识教育, 克服“水盲”。应加大执法力度, 坚持依法治水, 坚决杜绝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的经济增长率, 大河流域用水量无计划, 部门间、地区间水冲突日趋严的现象发生。水是有限的, 水是宝贵的, 水是不可再生的。面对过去惨痛的教训, 每个人都要自觉地树立节水意识, 节约每一滴水, 减少和杜绝人为的水污染。水污染是文明的污染, 是时代的污染, 水消失是民族的消失, 是人类的灭亡。

4.5 水环境质量规划

按河流生态学概念, 确定流域内主要河段水文周期内最佳自净能力时的污染临界负荷, 并据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综合比较论证, 提出相应的国土整治中的土地利用方案、国民经济规划布局以及人口密度等方面的最优指标。在这些分析论证的基础上, 合理地制定点、线、面废污水与废弃物的防治措施, 以防止污染的扩散。

4.6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所谓清洁生产工艺, 是指应用的原料、中间产品和产品对环境不会造成严重污染, 即使有也是轻微的。例如。合成洗涤剂的生产中用不含磷洗涤剂取代含磷洗涤剂, 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了磷的最大污染源:在农药生产中取消了甲胺磷、六六六。

DDT等高毒性、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 代之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采用清洁生产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消除r它们对水环境的污染.从而把水污染防治的重点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7]。

5 结语

搞好水污染的防治, 提供充足的水资源, 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在近十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 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 更应该注重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 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节约用水, 并从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对水污染进行控制。最终实现人们生活质量稳步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武军.松花江水污染——中国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应对[J].河南预防医学, 2006, 17 (2) :123-124.

[2]全国环境统计公报[G].2006.

[3]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

[4]孙希君.水污染及污水处理[J].哈尔滨学院报, 2002, 23 (8) :48-49.

[5]张振营.水污染与人体健康[J].海河水利, 2002 (增刊) :70-71.

[6]裴继春.水污染的危害及防治[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6, 32 (3) :18-19.

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状;实训室;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空前增长的规模却不能掩饰后续发展明显乏力的事实。

一、教育观念落后,影响高职教育的基础

在高教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尚未能成为发展的重点,更未能承担起主要增量的作用。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未达成共识,重普教、轻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是家长和学生努力的方向和主要目标,许多考生考上了职业院校也不去报到,而是宁愿复读后再去读普通高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很低。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反而受到了观念滞后的严重影响。相对来讲,高职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形成全社会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与经济建设和市场人才需求尚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为”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专业调整慢,传统专业所占比重大,面向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新专业设置和建设比较滞后,赶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的速度,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在就业市场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的专科层次学校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三、教育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或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要求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相对较弱,经费投入对政府依赖较大,加上连年扩招等原因,教学基础建设相对较滞后,生均占有经费、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教育资源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设施和实训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来源单一程度较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

目前各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资比严重超标,而且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在学历和职称方面偏低。更为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80%的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单位的工作经历,更多的老师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年轻老师,社会阅历低,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但工资水平却远远不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水平,因此教师流动性很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五、解决措施

1.彻底更新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确立新的质量标准

现在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不认可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没有跟上,因此解决观念问题的最好途径在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质量就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一要构建新型教学过程,二要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

2.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人才结构

在质量意识上,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尽量克服规模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办特色专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競争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等情况,全面规划专业设置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建工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专业、高新技术专业;在数量和品种上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人才;加强传统专业改造,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革和提升传统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科学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培养结构。

3.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投入是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财政应统筹规划,每年拨出足额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高职院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以改善高职院校地基本办学条件,并能有计划的增加对此类院校的年度事业费拨款,彻底改变生均经费和教育资源占有量下滑的状况,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既不能坐等政府的政策扶持,更不能只是呼吁或期望企业履行社会义务,而是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利用自己独有的专业优势积极拓宽跟企业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努力营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氛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大幅度提高专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科研教学并重,真正提高待遇,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师范作用,尽快形成骨干教师群体。第三,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有必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问题的内涵、外延及其流变,做到准确把握,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现状及防治措施 篇4

摘 要]近年来,随着银行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复杂程度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管理理念错误、管理构架不健全、管理手段落后等。因此,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文化,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应急处置方案,加强操作风险的管理及防范能力,对中国商业银行有着巨大意义,已势在必行.[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80(2009)10-0130-02

操作风险是一种古老的风险,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就伴随其左右。从中国的情况看,操作风险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并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分配资本。因此,加强对操作风险问题的研究是极为必要的.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因素所造成财务损失或影响银行声誉、客户和员工的风险。通俗地说,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的一类,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并列。操作风险在于银行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这种失效状态可能因为失误、欺诈,未能及时做出反应而导致银行财务损失,或使银行的利益在其他方面受到损失,如银行交易员、信贷员、其他工作人员越权或从事职业道德不允许的或风险过高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其他方面还包括信息技术系统的重大失效或诸如火灾等灾难事件.二、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操作风险管理理念亟待改变

(1)注重事后管理,轻视事前防范。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管理的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措施和事中的监管控制措施关注较少。这种做法给那些心存侥幸、觊觎银行财产的人以可乘之机。

(2)注重个案查处,轻视全面分析。商业银行在查办案件或进行业务检查时,存在对发现的问题就事论事,只顾解决眼前问题,而没有将案件分类总结,导致屡查屡犯时有发生。

(3)注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视高层管理人员管理。由于总行管理半径过长以及分行和支行行长权力过大,缺乏对高管人员掌握的业务流程进行有效监控办法,并且银行高管人员掌握着人财物管理大权,由其引发的操作风险特别是内外勾结的情形,危害性要远大于基层操作人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高管人员未能严格履行管理职责,害怕承担自身应负的岗位责任,对待风险不是积极想办法化解,而是一味推诿、躲避,这在基层机构贷款审批中尤为明显.2·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不健全

(1)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管理部门。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没有一个协调的部门。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的银行,也都在起始阶段,组织建设不健全,未能使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化、专业化。

(2)基层分支机构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缺失。国外银行一般会在基层分支机构设置风险经理职务,负责总行风险管理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对基层分支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与总行风险管理信息的沟通。而国内操作风险管理基本上由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并且仅在总行设置,在基层机构没有分支,致使总行不能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实时监督,为操作风险的出现提供了可乘之机。

(3)内部审计部门权威性不强。中国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与一般部室平行设置,权威性不强,对分支机构的稽核监督容易,对总行层面的稽核监督却难以开展.3·操作风险管理手段落后(1)风险识别手段落后。当前,国内多数银行机构无法应对高科技犯罪带来的风险,不少银行机构受技术手段制约沿用手工方式审核、识别印鉴和票据等的真伪.(2)过分依靠内审部门的监督作用。中国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几乎是依赖内审部门,而内审部门因权威性、力量不足,其检查频率和深度往往难以与银行机构的风险程度相适应,很难发现风险隐患。

(3)制度建设和执行不力。一方面,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方面明显不足,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先开展业务,后制定规章,从而引发大量风险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已有制度又执行不力,部分制度形同虚设,失去约束力。

(4)风险管理的电子化程度较低。采用电子手段管理操作风险,可以提有效性和效率。但是,中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任务仍十分艰巨.4·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银行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每位员工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同时,由于银行委托代理层级较多,信息严重不对称,风险管理上存在盲点和盲区,这样就为一些责任心不强、意志不坚定的员工提供了犯罪空间。同时,金融的不断创新也使商业银行的业务趋向于复杂化,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网上银行、综合柜员制等新兴的银行服务方式都对员工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银行仍然是经验型和关系型的员工,人员的流动性不大,导致业务人员的匮乏,增加了操作风险产生的可能性.5·尚未建立有效的危机快速反应和应对机制.目前,我国银行业普遍缺乏危机管理意识,尚未建立有效的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外部事件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防范和管理有很大难度。一旦发生诸如谣言挤兑、雪灾地震、系统故障等突发事件,如果没有有效的危机应对机制,将会对银行产生巨大冲击甚至是致命打击.三、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措施 1·强化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大量金融案件表明,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识别和评估风险更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自上而下建立、倡导、执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高层领导与员工要同时参与,树立全员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培育健康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银行高层领导应提高对操作风险的认识,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同时,银行应对各部门、各岗位开展操作风险培训,提高每一个人的操作风险意识,将操作风险管理落实在每一个员工的职责、行为中,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2·建立恰当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目前,全球范围内管理操作风险主要采取三种方法:总部集中管理类型、总部集中管理与分散化支持类型和稽核部门占据主导作用的类型。选择其中哪一种类型,主要取决于各自企业文化和高层管理者风险偏好以及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中国商业银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时,应选定一种或多种操作风险衡量的方法并从容易衡量的领域着手。首先建立一套相对简略的、但比较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应当基本覆盖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缓释、监控、报告等环节,在此基础上建立覆盖整个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从相对简略的领域出发,在实际运作中逐步完善,扩大其覆盖的操作风险领域。中国商业银行在着手管理操作风险时,重点要建立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一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确定不同职位的人员在操作风险管理中的责任.在此基础上,风险管理的高层机构应当确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法,业务部门应当据此采集关于操作风险的各种数据,建立“风险库”和“风险控制工具库”,向市场寻求专业的咨询和支持,逐步建立初步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3·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

在国内商业银行的管理实践中,内部审计占据着重要地位。要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应当赋予内部审计系统以极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其直接归董事会领导。同时对审计部门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对其不作为和过失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实施检查活动,建立对疑点和薄弱环节的持续跟踪检查。其次,各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风险管理部门要从经营环境中提取必要的风险信息,并及时上交风险报告,制定相应的控制政策;其他业务部门各司其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依照规章制度防范和管理风险。再次,要注重技术创新,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4·以人为本,强化教育,提高商业银行员工综合素质

人是操作风险管理和防范的核心。从目前银行发现的大案要案来看,基本上都与内部人员有关,这种来自内部的因素比外部因素更难防范。因此,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以人为本,建立一个综合的教育网络,并保证教育的连续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全体员工熟悉自身岗位工作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业务的整体流程和关键风险点,同时加强员工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等在内的综合性教育,培养员工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做损害国家和银行利益的事情。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公正、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要根据每位员工的品德和业务能力,结合不同年龄、学历和工作经验,分配适合的岗位;同时,对重要部门、要害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严格挑选,并适时进行岗位轮换,防范操作风险.5·建立应急处置方案,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中国现状及防治措施 篇5

摘要:随着计划生育取得一定成果,我国人口总体增长局面得到缓和,但随之带来的是人口的老龄化。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特别是人均水平较低,造成了“未富先老”的现象。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人口状况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分析,并整理部分文献,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现状和应该采取和改进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未富先老 社会经济措施

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的切身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解决好人口问题对一个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全国人民整体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几十年的推行以及医疗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凸显。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有着自己的发展原因和发展特点,所以也应该有相应的适应中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20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迅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尤其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上升的比例过程,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者7%,即可看做是进入了老年型社会。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测算,2002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表明全球已经步人了老年型社会。由此看来,人口老龄化将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社会现象之一[1]。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都要面临人口高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两难抉择。中国做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抉择是艰难的,也是科学的,对此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后果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存在决定意识。老龄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前景的科学认识之上,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决定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过程和形成特点集中表现为: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在中国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其特点进行更准确的再认识。

1.1 老年人人口绝对数量大[2]

中国是世界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多是由中国“人口众多”这一突出国情决定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有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并且继续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1/4。

1.2 高龄化趋势明显,但目前人规模大主要表现为低龄老人比例大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高龄化趋势。中国80岁以上特高年龄段人口在迅速增加,1990年80岁以上老年人是768万。到1998年底达到1068万[3]。2000年达l100万人,今后每年将以5.4%的速度增长[4]。

分年龄段来考察,2000年,中国人口总量略高于发达地区,但老年人占发达地区比例随年龄升高而下降。例如,60岁以上老人相当于整个发达地区老年人数的60%,65岁以上老人相当于发达地区的55%,80岁以上高龄老人相当于发达地区的32%,百岁老人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类似情况在中国与日本、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比较中同样存在。例如,我国2000年百岁老人为17877人,只有日本百岁老人的一半。日本2003年正式公布百岁老人已超过两万,而日本人口只是中国的1/10。由此可见,中国老年人死亡率高、存活率低,健康水平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见表1)[5]。

1.3 老年人人口质量相对不足

中国老年人规模大,但老年人比例低。与整个发达地区相比,无论老年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不算大。即使到2050年,也只是在总人口数超出发达地区较多的情况下,老年人数略高于这些地区。而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可见,中国人口的健康长寿不如发达地区。

1.4 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即“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基本上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目前平均达到2万美元左右,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经济承受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即使在进入老龄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中国则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主要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为主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推行,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因而形成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结果。1.5 人口老龄化的地区性差异明显

由于我国区域存在着人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推进速度也不尽相同。按照省份划分,东部社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较早地进人了老年型社会,上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步人了老龄化社会,随后北京、江苏、天津等地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也超过了10%,目前这些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的阶段。相对比而言,西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比较缓慢,一些地区刚刚步入老年型社会,而像西藏还处于成年型的人口增长模式。不过,鉴于目前大规模、持续的人口是由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地区流入东部地区的城市,有学者估计,未来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要快于东部地区。例如,按照曾毅的估算,2050年,广西、四川的老年人口比重将名列全国前列,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4%和42.9%[6]。

1.6 “空巢”老人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严重

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对老人提供最基本生活保障的传统不断削弱,空巢老人(即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全国约有2340多万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据一些大城市调查,目前空巢家庭已占30%,京、沪,津大城市己达30%以上。而在农村,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加,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独立或只与配偶生活的老年人的比例还会上升,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将日益弱化。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医疗、养老保障匮乏,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日趋明显。老龄化人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政策

人口老龄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建立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以保证老龄化人口稳定,保障社会的和谐。

2.1 社会政策

2.1.1 发扬尊老敬老美德,为建设和谐社会打下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民族,尊老、敬老、养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尽孝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在中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继续倡导和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孝文化,是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基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和思想基础。

2.1.2 建立和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快速变化的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按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多层次与广覆盖、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相衔接、城乡统筹等基本原则,重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进程,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低水平、广覆盖,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目标是多层次、分类型。此外,也要逐步完善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生活服务照料保障体系。

2.1.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养老问题必须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倡导敬老助老社会风气同切实落实老年法律法规、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相辅相成的。要加强老年法律制度建设和老年法律的宣传工作,提高老年人法律意识。老年人要学法、懂法、用法、运用法律武器主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对虐待、遗弃、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严重违法行为给予法律制裁,使老年人权益真正得到维护。

2.2 经济政策

2.2.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建设人口和谐的社会打下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提高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才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打下物质基础。才能为老龄人口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2.2 大力发展老年产业[7]

追求晚年生活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营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老年产业,又叫银色产业,指为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而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老年产业发展的宗旨在于六个“老有”,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具体的措施应该围绕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比如推动老年人娱乐行业、老年人健康产业以及老年人教育行业等等。

2.2.3 提供适应老年人的工作岗位

对于刚刚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一批人口来说,他们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且自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能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改革优化,提供给老年人一些工作,不仅能够增加老年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问题,同时还能够利用老年人丰富的工作阅历和工作经验,为社会创造财富,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参考文献:

[1] 陆杰华.快速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挑战与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7,(6):12.[2] 王海波.人口老龄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23(6):69~70.[3] 左学金.21世纪中国人口展望[J].人口研究,2000,(1):31~32.

[4] 李中流,过琥岗.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195.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对策

目前,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此寻找答案。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 计算 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 企业 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 研究 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 农村 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他们的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万~5 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3—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所以,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那么这一反常的经济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而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有关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73亿,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9.39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 0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许多职工在退休后仍然另外就业的现实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6~65岁的年龄段,那么,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还要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国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农业在为 工业 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目前,中国农村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用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事实上,近年来,每年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5 000万以上。这都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内容 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密集型相比在数量上大为减少,质量上大为提高,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大量的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学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了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大军”。

那么,这种状况是否正在改变呢?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因为:

中国租赁业的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 篇7

一、发展现状

中国租赁业自2006年开始复苏, 在2006-2010年期间, 中国融资租赁业总业量由约80亿元增加至约7000亿元, 增长了86倍, 每年都是呈几何级数式增长。2011年, 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变化以及国家对金融租赁企业的业务发展采取规模控制的政策, 增长幅度降为32.9%, 中国融资租赁业进入“盘整期”。目前业务总量已突破2万亿元。2013年具体发展情况如表-1:

全国在册运营的除单一项目融资租赁公司之外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近年来增速迅猛, 2012年和2013年增速分别为89.2%和83.2%。行业实力也迅速发展, 2012年和2013年注册资金增速分别为61.9%和39.8%.截至2013年12月底, 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21000亿元人民币, 增长幅度为35.5%, 而2012年增幅为66.7%。

虽然租赁业在今年来迅猛发展, 但是其发展潜力有待挖掘。在发达国家, 采用租赁方式进行投资的比例已近1/3, 发达国家租赁渗透率约为15%到30%, 但中国租赁的行业渗透率不到5%。2012年我国直接融资占比仅为16%, 而美国等成熟市场直接融资占比长期维持在40%-50%。租赁业应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后续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 租赁行业应抓紧机会和其它非银金融子行业“瓜分”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

二、存在问题

2013年是八年来行业波动最大的一年, 而行业的波动, 表明中国融资租赁业仍很薄弱, 发展环境改善, 行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亟需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发展不平衡问题。

总体来看, 行业发展不平衡。由上述行业数据可以看出金融租赁公司数目以及注册资金增长最慢, 但其业务量增长最快, 而外资租赁在数目和注册资金大幅增长的情况下, 业务量仅有小幅增加。在外资租赁公司数占80%左右以及注册资本占50%以上的情况下, 其业务量仅仅只占不到30%的水平。

2、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中国目前仍然没有全国性的金融租赁管理部门和统一的行业法规。审批权分散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等部门, 多头管理容易引起争功诿过的现象, 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个别地区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 但是这些规章制度以促进发展为主, 规范行业为辅, 远构不成法规体系。而租赁业作为一个金融与实业投资的桥梁, 其机制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只有具有了合理规范的法律体系, 才能更好地鼓励促进行业的发展, 发挥其防火墙的作用。

3、风险意识仍较薄弱。

自中国租赁业再度复兴这8年来, 一直发展迅速。但是随着金融体系的改革、行业和国内外利率的波动违约概率增加。但是许多租赁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有的企业资本充足率不足。有的综合性租赁企业业务中, 金额大、租期长从而承担风险较大的售后回租业务所占比重过大。

4、缺乏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

租赁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 租赁公司的资金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但是我国租赁业80%以上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借款, 期限又多在1年内, 这与租赁业需要长期资金的要求相悖。而通过其他方式融资的企业寥寥无几。

三、改进措施

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条改进措施:

1、完善投资环境。

尽快建立全国性的租赁管理部门并出台统一的行业法规。加大国家对租赁业的扶持力度, 平衡各种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引导企业通过租赁方式进行筹资, 改变“租不如买”的观念, 引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注重个人信誉减少违约风险。

2、加强风险意识。

同时, 必须按照各监管部门的要求, 符合资本充足率, 资产负债率, 不良资产比率的各项条件。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在宏观方面建立综合信息框架, 风险评估, 制定风险战略, 构造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监控改进风险管理的过程, 进行有效信息沟通;在微观方面, 合理控制各项业务的风险。

3、加强探索多渠道融资。

各类租赁企业应加强探索融资的各种渠道, 低成本的获取稳定的长期资金。并充分利用现有渠道, 直接筹资如增加股东投入, 上市筹资, 发行债券筹资、信托计划, 间接筹资计划有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筹资, 通过委托或信托的形式, 是信托资金进入租赁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租赁联盟;2013年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http://www.zgzllm.com.

中国现状及防治措施 篇8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现状;措施

一、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

2016年1-10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总体依然旺盛,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和商品住房的市场价格稳中有涨,全年保持去库存、平稳、分化的发展态势。其中,全国房地产投资累计值达到83974.61亿元,累计增长6.6%;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2.0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6.8%;销售额为91482亿元,同比增长41.2%。随着9月30日及10月初热点城市楼市新政的落地实施,部分非理性需求得到一定程度抑制,热点城市楼市逐步回归理性,而其余城市房地产市场预期也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预期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增幅有望继续收窄。

房地产作为社会大众投资消费的主要项目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舆论的重点关注。尤其自去年以来,房地产投资再次成为继股灾之后的首选热门投资项目,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一二线城市的房源供不应求,房价居高不下。“地王”频出,销售现场火爆的场景比比皆是。房地产市场的火热程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二、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主要原因

1.国家政策的支持鼓励

房地产作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关键角色,一直是国家为实施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今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五大任务,其中化解房地产库存作为会议的重点被提及,成为中央到地方政府的主要工作。2016年2月17日,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2016年5月1日起,二手房实施营改增,将二手房交易中的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些措施均减轻了民众购房所需承担的税负,降低了民众购房的成本。同时,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开放“二胎”等政策的出台增加了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提高了人们购房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因此,得益于各种政策的支持,市场成交量显著上升。一二线城市房价飙升,部分城市库存压力有所缓解。但是在三四线房地产市场,房屋库存堆积现象依旧严重,大部分城市仍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2.地方政府的炒房炒地

我国自1994年实行分税体制后,中央政府得到了更多的税收支配权,与此相反的是地方政府由于税收体制的不完善,缺乏充足稳定的税收来源。同时,地方政府之间形成的上下级关系使财政拨付得不到合理的分配,出现了越往下级政府财政越困难的情况。由此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的相互竞争甚是激励。此外,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有着十分严格的考核制度,如GDP、税收等。地方政府官员为了实现政绩的突出,只能将目光伸及土地这类见效快速、获取便捷、储量丰富的资源。

3.房地产投机行为过度

房地产市场过热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房地产投机则是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产生的直接诱因。我国房地产投资者普遍存在着“买房是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的思想。许多人在投资房地产时仅仅是考虑房地产价格在未来能够保持增长,从而给自身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人并没有考虑自身拥有的支付能力,存在着贷款买房的行为,这在无形中给自己产生较大的经济压力。其次,许多人忽略了出租房屋所能带来的收益,因此房屋空置现象十分普遍。此类投机行为易导致市场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虚增的市场需求导致价格大幅度攀升,价格偏离正常的轨道。同时,“高涨”的需求会错误引导开发商投资开发更多的房地产项目,导致更多的供给投向市场,产生“库存化”现象。

三、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应对措施

在国家大力谋发展,促改革的浪潮中,一个合理健康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和重要保证。若房地产市场过热情况没有得到合理的控制,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将对我国经济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和危害。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对于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控制需要从多个领域入手。

1.进行制度改革

我国目前制度的缺陷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大;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由于承担大量资源配置职责,所获得财政支持十分有限,因此财政紧缺现象普遍存在,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带来的影响只能以出卖土地为解决办法。因此,提高财政利用率,可以通过事前编制预算,中央与地方合理分配税源,拓宽财政收入渠道等措施,使财政的一进一出都能得到高效运营。

2.合理控制房贷规模

市场流通货币过多是推动房价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当房产市场出现过热时,政府可以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调控。如适当提高利率、紧缩信贷额、首套房付款比例,增加购买第二套房限制条件等货币政策来调整房地产投资总额与投资结构。银行可以通过提高个人二套房贷款门槛,限制房贷占总体贷款的比重等手段约束市场扩张规模与速度,利用信贷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与调节作用调控房地产业的稳健运行。

3.改变产业结构

房地产由于其产业链长,对民生影响范围大等特点,长期作为我国投资拉动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仅仅依靠房地产产业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显得杯水车薪,单一的经济发展方式将不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合理的发展。因此只有改变产业结构,使中国经济增长不再过度依赖房地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其他产业,尤其是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让中国经济在多方平衡带动下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上一篇:防诈骗主题班会的心得体会下一篇:图画美在优美散文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