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龙卷风的成因及避护措施

2024-09-23

浅谈龙卷风的成因及避护措施(精选5篇)

浅谈龙卷风的成因及避护措施 篇1

浅谈龙卷风的成因及避护措施

龙卷风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由于其规律性非常特殊,目前尚不能进行准确预报.文章从龙卷风的成因、结构、特点及种类等入手,通过列举龙卷风灾害实例,使公众对龙卷风有初步认识,在遭遇龙卷时能采取正确的`避护措施.

作 者:张甫华 田永民 作者单位:91796部队,辽宁,葫芦岛,125000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8)分类号:P44关键词:龙卷风 特征 危害防范

浅谈龙卷风的成因及避护措施 篇2

1 桥梁裂缝的成因

1.1 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建设需要混凝土作为原料,因为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所以当温度变化剧烈时,混凝土桥梁会产生变形,而变形部位又会受到周围结构的约束,结构内部进而产生相应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裂缝,这种裂缝称为温度裂缝。在实际工程中很难预测到实际温度的变化情况,所以温度裂缝比较难以控制。

1.2 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

当混凝土保护层较薄,或混凝土质量不合格时,二氧化碳容易侵入,导致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碱性降低,钢筋就就会被氧气和水锈蚀,对周围混凝土产生膨胀压力,使混凝土表面开裂、剥落。由于钢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粘聚力会减小,构件承载力就会下降,进而诱发其它形式的裂缝。

1.3 材料质量不佳引起的裂缝

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质量不合格也会导致裂缝产生,混凝土是由水泥、砂、骨料、拌合水、外加剂等组成。砂石含量过高会使混凝土产生不规则网状裂缝,骨料的级配差也会造成侧面裂缝。砂石中轻物质和有机质含量过高,会阻碍水泥的硬化,进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混凝土的性能受到影响后,其强度不能达到设计强度,就会加快裂缝的产生。此外,外加剂和拌合水中含有较多的杂质会使钢筋锈蚀,进而导致裂缝产生。

1.4 施工技术不当引起的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按照规定的施工要求和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就可能导致施工裂缝的产生。整个施工过程包括混凝土构件的制作、运输、堆放与吊装等环节,以及混凝土浇筑施工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都会导致后期桥梁出现裂缝。例如: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时间超过了规定时间,或者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混凝土出现分层离析现象都会使混凝土性能下降,达不到设计要求,从而产生裂缝。

1.5 荷载引起的裂缝

荷载裂缝一般可分为应力裂缝和次应力裂缝。应力裂缝就是桥梁结构在外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是由于桥梁结构的设计不合理或计算错误所导致的裂缝,比如计算过程中出现误差或者结构设计中安全系数选用错误,又或者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随意摆放,没有按照要求和规范进行严格施工,甚至有的施工单位会擅自更改施工步骤和施工方案,以至于桥梁结构出现荷载裂缝。次应力荷载是由于在设计桥梁结构荷载作用时没有充分考虑到计算误差或者与实际荷载相差较大,以至于桥梁出现局部次应力,从而产生裂缝。此外,对于桥梁结构中凿槽或者开洞等操作,如果未经计算,那么就可能在荷载作用下产生裂缝。

1.6 收缩引起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中的收缩裂缝主要包括硬化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碳化收缩裂缝、失水收缩裂缝等形式。混凝土浇筑完后4到5小时,其中的水泥水化反应最为剧烈,同时水分快速蒸发,导致混凝土失水收缩,此时的混凝土尚未完全硬化,所以被称为塑性收缩裂缝;在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随着表面水分的逐渐散失,其体积不断减小,从而导致裂缝产生,此时的裂缝被称作硬化收缩裂缝;水泥的水化物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裂缝称为碳化收缩裂缝;水从混凝土中的毛细管中溢出,引起显著的体积收缩,从而导致的裂缝称为失水收缩裂缝。

2 桥梁裂缝的防控措施

2.1 加强材料监管

在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施工过程中,为了减少裂缝的出现,除了采用合适的施工技术外,必须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相关人员必须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得到保证,监理人员要经常对现场的各种材料进行管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在施工前,应对施工材料的性能做一些测试,比如:对钢筋做抗拉试验,抗屈服试验等,以确保材料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2.2 控制荷载裂缝

桥梁不同部位的荷载不同,因而荷载裂缝也不同。通过概率计算,确定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出桥梁结构的静荷载和动荷载,判断桥梁结构的荷载极限,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加固措施。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和施工材料应分开存放,防止产生过大的局部荷载压力。

2.3 严格控制施工温度

预防温度裂缝关键是要控制施工温度。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中掺加添加剂,采用级配良好的骨料,最好采用干硬性混凝土施工,适当减小水泥的用量都能有效控制温度裂缝。把握好混凝土浇筑速度和时间也尤为重要。应尽量避免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混凝土工程施工,如果无法避免,应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防止冻胀裂缝。应根据施工部位来确定保温措施,对于现浇箱梁和预制梁板等大型混凝土构件可采用蒸汽加温进行养护,而对于桥梁下部结构宜采用保温材料包裹养护。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现代化技术对混凝土的温度实时监控,以便及时调整温度,从而减少裂缝的产生。

2.4 做好路面再生密封

在长期的车辆荷载和反复的温度膨胀作用下,桥面沥青会逐渐老化,沥青中的油分也会发生胶质或者碳质变化,导致其它性能降低,此时可以采用沥青路面再生密封剂涂刷已经出现质量问题的桥面部位,从而改善沥青老化的问题,恢复桥面工作性能。此外,施工时还可以用雾封层来密封桥梁混凝土结构面层,防止水分进入结构内部,避免钢筋锈蚀。

2.5 对裂缝进行修复

对于已经形成的裂缝采用混凝土浇筑进行修复是控制桥梁裂缝的有效措施。但是在采用混凝土浇筑修复裂缝时,应进行严密的科学验证之后才能开始浇筑,科学验证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下:(1)浇筑过程中的振捣要强于一般振捣,此外,还应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监控,以便按要求进行调整。(2)振捣混凝土时,一定不能出现漏振或过振现象,必须确保混凝土材料符合需要修复裂缝的要求。(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清理裂缝附近的水泥浆残留,然后用铁滚筒对修复的裂缝表面进行碾压,以保证混凝土表面的密实性和平整度。(4)应对修复后的混凝土进行养护,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正常使用。

3 结语

桥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桥梁的施工质量,减少桥梁产生裂缝等病害,不但提高了桥梁的安全性,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桥梁的使用寿命。在桥梁施工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桥梁裂缝,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必须对此高度重视,不但事关桥梁的质量,也事关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给予足够的重视,严格管理施工人员,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尽可能减少裂缝的产生,提高桥梁工程的质量。

摘要:如今,我国桥梁建设的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桥梁施工技术也已逐步成熟。但是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施工条件较差,桥梁施工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桥梁裂缝就是一个常见的质量问题,为了有效地防治钢筋混凝土桥梁裂缝,就必须对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桥梁裂缝,桥梁结构,成因

参考文献

[1]闫磊.如何控制道桥工程中桥梁裂缝[J].工程管理,2015(03).

[2]王亮.桥梁施工技术及裂缝成因初探[J].建材发展导向,2015(03).

我国农业污染的成因及措施浅谈 篇3

【关键词】农业污染 成因 措施'

一、我国农业污染的种类

1.化肥产生的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较多使用化肥的国家之一,有关部门的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农民未掌握合理的科学的施肥技术,导致化肥有效利用率比较低,有的地方仅为30%~40%,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氮磷肥利用率仅10%的现象,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同时,每年我国大约有130万吨氮通过地表水流入江河湖泊,50万吨进入地下水,300万吨进入大气,可以说污染比较严重。

2.农药过量使用产生的污染

在农药使用上,根据一项权威研究结果分析,我国农药的过量使用平均为46%,其中在水稻生产中达到38%,在棉花生产中已经接近了50%,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33%。此外,受巨额利益的驱动,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着偷偷使用被禁农药的现象,同时一些劣质、冒牌农药的使用更加加重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3.畜禽养殖及其粪便产生的污染

据统计,我国现在平均每年牲畜排出的粪便接近30亿吨,其后果直接导致:一是与农田流失的氮、磷等化学元素相融合,最终导致河流、湖泊已经近海海域的富营养化,影响了水质;二是粪便中各种病原体有可能成为引发水体有机污染的重要因素,为人类健康带来隐患。

二、我国农业污染形成的原因

1.政策方面的原因

粮食的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农业污染问题最最深层次的原因,由于我国国内粮食需求量比较大,导致供求平衡压力很大,因此供给成为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也一直是中国农业政策的核心。同时,由于缺乏先进的技术,中国粮食产量的增长对农用化肥等现代农用投入品的使用有很强的依赖,而且这种依赖有增强的趋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为了保证粮食产量的供应,不得不依靠高水平的农业投入,尤其以化肥和农药为主,最终导致农业污染问题的加重。

2.经济方面的原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农业污染问题,它本质上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负外部性问题。农民在生产决策的时候往往不会去考虑对农业环境产生的污染,经济学家称之为负外部性。在没有政策干预的情况下,污染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不会自动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一方面,他的外部损害已经由社会分摊,由一定区域内的全体农民分摊,大大降低了他的成本;其次,减少污染的措施需要农民付出很大的努力,这通常意味着增加了保护环境的直接经济支出或各种机会成本。

3.技术方面的原因

农业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其形成机理也是十分的复杂,这就给广大农业生产者认识和判断、评估农业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带来很大困难。同时,农业污染的特性也会对此产生影响,一方面,农业污染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滞性,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与滞后使农业污染管理部门很难对主要的责任者加以认定,同时具体责任的额度也难以认定;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来源比较复杂,具有复合性与复杂性,使农业污染的受害者及其受损害的程度难以明晰与量化,导致农业污染治理政策的制定缺乏相应的依据。

三、改善我国农业污染的几点措施

1.加强相关立法

中国目前农业污染控制没有相应的规定和标准,失去了法律和政策依据。目前除了对畜禽养殖污染的几种规范以外,还没有直接针对农业污染物控制的政策法规或行动规划。根据北美和西欧的经验,有效管理和控制非点源污染的办法是制定一系列限制性法规和规章。因此,在立法方面,首先要明确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然后针对污染的产生、迁移、汇集,到最后对农业环境产生污染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从立法角度来探寻管理和控制农业污染的途径。

2.加强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应用于农业可提高肥料或农药的使用效率,达到化肥农药减量的目的。可以说,提高化肥和农药的效率,是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建立农药化肥清洁生产的技术规范,鼓励生产高效、长效、低残留的化肥、农药产品,强制实行标识制度;其次是因地制宜地推广成熟的化肥农药使用技术,采用平衡施肥、改良施肥方法和施肥时间等措施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三是鼓励使用有机肥,采用免耕和其他农田保护技术,建立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体系。

3.加强教育与推广

在许多国家,教育与技术推广计划是防止与治理农业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教育,可以给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关于减少污染的信息,提升其防治污染的观念,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而技术推广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者对农业污染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从实践中指导农民如何将这种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加强教育与推广的措施很多,如示范计划、技术推广、时事通讯、研讨会和田间科学活动等等。而且,与其他计划相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低,能够很好地帮助农民克服一些技术性限制,最终达到降低农业污染的目标。

4.积极探索经济激励措施

就目前而言,经济措施在农业污染预防与治理中的应用还不多,成功的经验也相对较少,有些实践甚至可以说没有成功,但是经济激励作为一种手段,在经过理论界的研究与探索后,还是值得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的,它也应该成为污染治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农业生产者进行生产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获取经济收益,是想以最低的产生获得最高的收入。农业污染防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污染实施者考虑他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可能会施加给社会的成本,即农业环境污染,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如化肥税和污染收费政策、费用分摊政策、生态补贴政策等政策试验,他们可以体会到农业污染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会发现对环境的整体污染也对影响自身的实际收入水平,这样可以充分引发他们对农业污染的重视,自觉自律地减少污染环境的行为,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蔚文,石敏俊,黄祖辉.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政策情景模拟[J].中国农村经济2007(3)

浅谈龙卷风的成因及避护措施 篇4

关键词:新闻,传媒,真实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 而虚假新闻报道无论对社会、经济、公众还是对媒体自身, 其造成的危害都更为突出。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形下, 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 使虚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 呈现出传播速度加快、社会影响增大的特征。面对这种形式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报道是每一个媒体人最应思考的问题。

一、虚假新闻的危害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是整个新闻大厦的基石, 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 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保证, 失去公信力的媒体将最终失去立足的根本。

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新闻。虚假报道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无中生有, 凭空捏造。是指有着多方面的危害, 主要表现为对学科的颠覆;对客观事实的践踏;对新闻伦理的背叛;对公众信念的嘲弄。虚假新闻之所以危害甚大, 原因就是在公众的信念里, 媒体报道的是事实, 从而使虚假新闻获得了事实的力量, 并以事实的力量为祸社会, 其危害不可小视。

二、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新闻要符合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最低要求。纵观近年出现的虚假报道可谓五花八门, 无奇不有。一般来说, 在公众心目中都会认为媒体报道的就是事实, 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因此虚假新闻对新闻界信誉伤害极大, 群众反映也最强烈;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 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捕风捉影, 道听途说。这种虚假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 但报道的基本事实没有发生;猎奇斗艳, 以讹传讹。。这类报道一般也都有消息来源或者可依据的现成材料, 但是由于报道者自己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不强, 报道出来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 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 整个新闻传播业就彻底土崩瓦解了。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1、市场竞争激烈, 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缺失

近年来, 由于媒体数量的急剧增加, 导致媒体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足, 有些媒体肆意夸大, 扭曲事实;不懂装懂, 造成谬误;盲目下载, 随意转发;一方面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 招收了大量许多人并非新闻专业毕业的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 而且没有新闻工作经历, 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另一方面有些媒体盲目追求轰动效应, 移花接木, 旧闻翻新;有的炒作歌星、影星、大腕、大款, 传播绯闻丑事, 以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还有些媒体为了夺取关注度, 想像臆造, 信口开河;添枝加叶, 蓄意炒作, 放松了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一些媒体迫于市场竞争压力, 以偏概全, 一叶障目;一味强调新闻的显著性、反常性和趣味性, 对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并不十分了解, 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 有的公然为假冒伪劣产品张目, 以欺骗顾客;有的蓄意猎取“独家新闻”、“卖点新闻”, 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 或是无中生有, 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灵活现, 以制造轰动效应等。有的媒体甚至鼓励从业人员在报道中追求戏剧性的效果, 从而纵容了制假冲动, 导致虚假新闻恶性膨胀。

2、新闻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提高国民道德和整体素质方面所做的努力, 我国已经开始注重行业自律。对于新闻行业来说, 行业自律不仅仅是一家新闻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 因为新闻行业的特点, 具有其他行业没有的广泛的受众, 并对同行之间有巨大的影响和存在激烈竞争, 所以还应包括同行业之间的相互监督。然而就目前来看, 我国新闻行业的自律远没有发挥其监督功能, 这对造假行为是一种变相的放任。

3、用稿、评稿标准不当

可以说, 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净化行业风气, 已经成为当前新闻媒体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媒体对记者的考核制度不够科学, 许多媒体对记者的考核采取的都是打分制:即在规定“量”的同时, 对稿件的“质”进行定性考核, 并把分数与记者奖金挂钩。为了取得更好的待遇, 获得更多的奖金, 必然存在部分记者为了出独家新闻、轰动新闻, 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暴猛料”的现象。

四、杜绝虚假新闻, 使新闻报道回归真实性的措施

1、认真调查新闻来源的真实性

由于媒体受众广泛, 而且负有报道真实新闻的责任, 因而作为媒体记者, 有责任和义务对所报道新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而且这也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搞好调查研究需要“四到”:一是心到, 记者在选取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 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 要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杜绝虚假新闻二是脚到。记者采写事件要尽量赶到新闻现场, 找到当事人、 目击者, 多方求证核实, 做到准确、准确、再准确;三是耳到。多听不同方面的意见, 尤其是反对的意见, 然后分析、归纳、综合, 得出客观的结论;四是眼到。多用眼睛写新闻, 挖掘细节。现场可以造假, 细节很难克隆。

2、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记者是新闻报道真实与虚假的直接决定者, 因此, 要想还原新闻该有的真实性, 重新获得受众的信任和关注, 首先要提高新闻从业者特别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新闻职业精神, 既包括对新闻媒体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也包括对新闻工作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在西方新闻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妈妈说她爱你, 请核实”,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新闻从业者必须要对每一条即将报道的新闻加以核实, 哪怕是大家都认可的公理。

3、加强新闻法规建设, 强化行业自律

存在利益就会存在违法的保险行为, 因此, 为了规范新闻行业, 新闻法规是必不可少的。新闻法规具有法律强制性, 加强新闻法规建设, 不仅仅可以对新闻从业者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起到警示和惩处作用, 而且可以保障新闻自由, 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确保传播行为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惩。

4、严格稿件审核制度

行业自律则是媒体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自觉行为, 是我国新闻行业对目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警醒和自我救赎。因此, 要想实现这一目的, 由业界专业人士发起组织独立的新闻批评机构要担负起监督媒体的责任。虽然要想完全杜绝假新闻现象是不可能的, 但如果建立起群众监督机制, 对群众反映的假新闻和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以及时、合理的处理, 发现被指责的媒体确实存在新闻不公正或造假行为, 就要把情况公之于众, 以激起公众和业界对新闻造假行为进行谴责, 就会对新闻报道的不道德和违法行为起到最大的警示作用, 并在最大限度上杜绝这种行为。

5、要建立社会监察制度

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 社会各界人士的专业知识可以有效辨别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社会群体的庞大可以提供最全面的监督。因此, 如果每个新闻媒体都能本着为新闻负责的态度, 可以设立举报电话或相关途径, 接收社会对虚假新闻的监督和反映。这样可以提供全方位且比较专业的监督力量, 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五、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 一旦虚假新闻在急功近利的土壤中“疯长”, 其断送的绝不仅仅是虚假播种者自己的前程, 更会将整个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彻底摧毁, 甚而危及国家利益。虚假新闻既践踏了事实, 又嘲弄了公众的信念, 即使能一时蒙蔽公众, 最终也逃不脱公众的惩罚。因此, 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 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 以高度的责任心, 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吴谷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之三警惕, 虚假新闻愈演愈烈——析虚假新闻在当前的主要特点及成因[J].新闻记者, 2005, (10)

[2]唐建英.关于虚假新闻与传媒自律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27 (1)

[3]张勇.虚假新闻的真实图景与成因初探[D].2007

[4]何村.虚假新闻泛滥中的新闻教育责任——兼谈“通才”“全才”新闻教育观的误区[J].新闻记者, 2006, (2)

浅谈龙卷风的成因及避护措施 篇5

[关键词] 财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学术界尚未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一般认为,财务风险即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控制因素的作用,使企业实际收益与目标收益发生背离,因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企业外部的原因。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是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具体表现在:(1)制度环境的变化。如产业政策、利率、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通货膨胀等。(2)资产的流动性差是引起财务危机的直接原因。财务风险与资产的流动性息息相关。资金匮乏、存货积压等问题是资金流动性不强的表现,也是爆发财务危机的导火索。(3)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在市场经济中的各种欺诈、违约、投机取巧等现象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对企业财务有重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违约及债权债务关系严重扭曲等方面。

2.企业内部的原因。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表现不同,但总的说来,主要表现如下:(1)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淡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还是资金回收、利益分配等活动,都存在着风险。但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这成为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2)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3)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在企业资产总额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当,对企业收益产生负面影响而形成财务风险。(4)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过程中,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信息不对称、不真实以及决策者决策能力低下等原因,都可能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决策失误使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为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是各个企业始终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财务风险是可以通过努力来防范和化解的,这里主要分析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规避资本营运和资金管理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财务预警机制是企业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事先识别、分析和判断,发出警报,提示有关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的常用方法。财务预警系统建立健全,有利于企业于资本营运过程进行跟踪、调查、监督,捕捉和监视财务活动中各种细微的变动迹象,有利于对财务指标和财务报表进行更加全面、科学、准确的分析,一旦发现某种异常征兆就采取应变措施,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2.动态平衡企业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率。企业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现金流量,而资产负债率则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规模与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改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现金流。在负债方面,根据企业的经营实际,考虑现有资金以及未来的财务收支状况,确定银行融资规模与结构;动态平衡短期、中期和长期负债比率。在权益方面,精心设计公司股权架构,将公司注册资本金与发展规模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投入产出率,增加公司的资本积累。在资产负债方面,动态地监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财务指标。优化企业的现金流,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与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以提高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同时,企业的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率应动态地平衡,当企业的现金流量充裕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资产负债率;当现金流量不理想时,降低资产负债率,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企业经营处于良性状态。

3.采用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法,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财务风险管理方法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取种种手段和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使财务风险得以防范和化解。主要包括以下4种方法:(1)分散风险法。企业在进行资金运作时应选择最优的资金组合策略,如通过联营、多方位、多元化经营来分散市场竞争风险,或者可多投资一些不相关联的项目,多生产经营一些利润独立或不完全相关联的商品,使多种产业、多种商品在时间、空间、利润上相应补充抵销,从而分散企业利润风险。(2)转移风险法。企业在遵循合法、合理、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措施转嫁风险。它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3)回避法。即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達到回避财务风险目的的方法。(4)降低法。即企业面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努力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的方法。

四、结语

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扬长避短,根据企业自身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动态地完善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化运作,提高其抗御风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李永宁:略论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规避对策[J].企业经济,2005,(1)

【浅谈龙卷风的成因及避护措施】推荐阅读:

龙卷风歌词06-29

上一篇:红歌擂台赛主持词下一篇:手术室护理亮点与特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