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与转化(精选5篇)
改进与转化 篇1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从物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来看, 实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和创新实验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的展示, 它可以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实验,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四节《动能和势能》中, 为了研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了利用斜面、铁球、木块等器材组合开展的实验探究 (如图1所示) 。
但是, 在实验中发现用这些器材组合开展实验探究存在一些不便之处。首先, 被球撞击的木块在前进中位置倾斜, 不便确定其被撞出的准确距离。其次, 球在斜面上滚下时经常会偏离直线轨道, 不能正撞在水平停放的木块上, 且会从木块边缘滑落, 课上要拣球, 浪费实验时间。最后, 在课堂上组合这些器材不能省时省力, 组合不到位会使木块二次被推进的距离差距变小, 实验效果不理想。为此, 对教科书的探究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一、“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实验的改进
1.“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实验改进的装置图 (如图2所示)
2.“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实验简图 (如图3所示)
3.“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仪所需材料及制作方法
(1) 所需材料 (如图4~图5所示)
(1) 主要材料:2块长50 cm、宽10 cm、厚2 cm的两面平滑的长木板;直径为2 cm的钢球1个;直径均为1.5cm的钢球和玻璃球各1个;磁带盒1个。
(2) 辅助材料:宽1.5 cm、长50 cm的皮尺 (带刻度0~50 cm) 、废笔芯3个、直径为2.5 cm、厚度为1 cm的象棋棋子3个, 彩色广告纸若干张, 小合页2对 (4 cm×3 cm两片金属构成的铰链) , 门鼻儿1个 (10 cm×3 cm, 用于门上加锁) , 长9 cm、直径约为5 mm金属钥匙链一段, 长4 cm、宽2 cm的一段钢尺, 一段长细钢丝, 螺丝钉5枚。
(2) 制作方法
(1) 挖凹槽, 做轨道 (如图6所示) 。
先把两块木板表面推平滑, 然后在两木板中间挖出一个深4 mm、直径2 cm的半圆形光滑凹槽, 作为钢球运动时的轨道。
(2) 连木板, 做支架, 成斜面 (如图7所示) 。
木板1做斜面, 木板2做水平面。木板1背面中央固定门鼻儿挂上手链, 就成了一个支架, 可支可放。用一对小合页把两块木板固定在一起, 木板1, 2可随意弯折成不同角度, 也可折叠重合放置。
(3) 磁带盒再加工。
磁带盒作为被撞物体, 通过它来反映物体动能的大小。磁带盒两宽边缘用胶水粘超过它厚度5 mm的长塑料条 (材料即为磁带盒的侧面边) , 使其恰好横跨木板2两边, 且卡在木板两边。当球撞击到盒子上时, 盒子会在木板上直线滑行, 它的位置不会倾斜, 钢球也不会落地。
(4) 贴刻度, 做小旗, 明位置。
木板2面向学生的侧面上粘贴长50 cm的皮尺。木板1 (斜面上) 从距自由端5 cm处每隔14 cm粘一红色纸条, 纸条宽4 mm, 这样斜面上就有了3条醒目的刻度线了;不同颜色的广告纸折叠成3面漂亮的旗面, 旗杆为笔芯, 木质的象棋子为旗杆的底座。3面小旗作为被撞击的盒子终止位置的标志。最后, 木板统一涂上白色, 仪器美观大方。
(3) 使用方法
“影响动能大小因素”探究仪的使用 (如图8所示) :
(1) 把画有3条线的木板1支起, 成一斜面, 木板2水平放置。
(2) 水平放置的木板上放置一个经过加工的磁带盒, 第一次分别用大小不同的球从斜面刻线1处自由滑下, 观察磁带盒被推进的距离;第二次, 磁带盒放回原处, 让大球分别从刻线1, 2和3处自由滑下, 观察磁带盒被推进的距离。每次实验时, 磁带盒到达的位置放一小旗。通过比较磁带盒被推进的距离来说明小球动能的大小。从而得出物体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是:质量、速度。
(3) 实验数据 (见表1、表2) 。
二、用于“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的设计
在本章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中, 课本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来表现物体动能与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室的器材及学生设计的实验大多能够体现动能与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但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演示却很少。如何让实验能够真实、直观再现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现象清楚、过程完整?如何使实验更便捷、用时少、效果好?经过笔者的摸索研究, 把上述教具稍作改进, 可用于“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的演示和学生的分组实验。
1.“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的装置图 (如图9所示)
2.“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实验的简图 (如图1 0 所示)
3. 制作方法
(1) 自制带指针的弹簧
一段细钢丝自制成一段11 cm长、截面直径为2.5 cm、弹性良好的弹簧, 弹簧一端留一段长5.5 cm的直钢丝, 在长4 cm处向下垂直折1.5 cm长, 且把1.5 cm长涂成红色, 作为弹簧起始端标志的指针。弹簧起始截面上镶嵌一个大小与截面积相当的薄铁片, 目的是为了让球撞击到弹簧上时弹簧受力均匀且不会卡住球。
(2) 固定弹簧支架
在木板2自由端侧面中央位置, 用螺丝竖立固定一钢尺, 钢尺可旋转, 用时钢尺竖起与木板水平面垂直, 自制弹簧终端可以套在钢尺上;不用弹簧时, 从钢尺上摘掉弹簧, 旋转钢尺至水平位置, 使其紧紧贴在木板2边缘。
4. 使用方法 (如图11所示)
让铁球从斜槽的顶端自由滚下进入水平槽中, 在水平槽的一端固定一弹簧, 观察到球与弹簧撞击的过程, 说明动能与弹性势能之间的转化。
有刻度、用小旗确定被撞物体的位置, 旗帜鲜明, 对比明显。撞击弹簧时, 弹簧被压缩、反弹、恢复原长的这个过程, 用指针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 观察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弹性势能与动能的转化过程形象直观。
三、该教具的优点
(1) 简单易做, 取材容易, 造价低廉, 便于自制和推广。
(2) 结构简单, 支架可折叠, 轻巧灵活, 外形美观。
(3) 仪器附件大多为废旧物品, 经济环保, 变废为宝。
(4) 易于操作, 实验方法简单, 能形象生动、完整地证明物理规律。
(5) 能鲜明地展示实验现象, 可见度、演示效果好, 可用于教师演示或者学生探究实验。
(6) 纠正了传统实验组合的缺点, 一个器材可做两个实验, 节时高效。
实验教学灵活多样, 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改进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师的责任。让我们以实验创新为前提, 以科学探究为主, 多做实验, 勤于钻研, 勤于动手, 加强实验教学。通过挖掘教学内容, 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 在实验教学中求新求异, 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 通过实验教学求得师生共同发展。
改进转化方法 促进差生提高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差生;转化;方法自己从事英语教学已经多年,每届都遇到一定数量的“差生”。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此,我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仅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分析差生心理,加强感情交流
有的差生进入中学时,在过去的考试(包括小升初)中可能连遭失败,因而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我便主动接近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支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学习心理疏导,找出成绩差的原因,以此进行转化。
1.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潜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因此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我主动给他们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多次找他们的父母交谈,指出孩子的未来也是他们的希望,而初中阶段对人的一生又是多么重要等,尽量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有些个体户无暇管教孩子,我主动利用星期天将他们组成学习组,不但辅导外语,还进行思想教育。
我还注意了解每位差生的情况。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度他们,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二、理解、尊重、宽容,用真诚感化他们
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切忌使用训斥;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
这些差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有些教師也指定他们是班级的“败类”,“包袱”。在社会上受到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在厌学情绪。对自信心不强的,我就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栽培他们。当我看见差生抄其他同学的作业时,我不但不责备,还主动将最好学生的作业本借给他们抄,并叮嘱他们要“一抄、二读、三背”,第二天上课,有意识地叫差生站起来口头做一遍,同样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每次的单元测验,我将成绩有进步差生名字提出来及时表相,让他们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欢乐及喜悦,有些差生的头脑反应的慢点,有时一个简单的时态讲几遍还不理解,我不厌其烦地再多讲几遍;有时想法编成公式和顺口溜,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直到他们听懂为止。无数事实证明,差生有消极性,也有积极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违反纪律的行为,也有守纪律的愿望。
三、借助集体互帮,感染带动他们
对差生我从音标入手,进行科学系统地引导,使绝大多数都走上正确的学习的轨道。班级的学英语气氛浓。这对他们是很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在感受到集体压力的同时,往往将其变成了动力。
给他们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他们之所以差,没有奋是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差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长期学习目标(一学期),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师掌握差生的心理,真诚地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他们自己想学的目标。
四、改进引导方法,努力激发他们
英语是交际工具、是实践运用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大量地反复地模仿,训练运用。对差生,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习兴趣他们上课时注意往往不够集中,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他们由于羞怯心理往往怕开口,我尽量将难易适度的问题去问他们;叫他们到黑板上写有把握的句子;朗读事先已读过多遍的课文,当差生回答正确时。我总是面常笑容地说:“very good”,他们往往因得到这两个激动,不知怎地,我自己的心理也翻腾。这样差生开口的习惯慢慢的养成。一学期下来,差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地加强,消除了畏惧心理,凝聚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和谐轻松的气氛中学习。
2.加强预习指导,推动“笨鸟先飞”大多数差生往往是“笨鸟不飞”。我就常带着他们先飞。利用辅导课帮助差生预习新课。帮助他们多次温习音标掌握单词的拼读规律正确发音,熟悉词性及词义,试读课文,翻译等。和差生一起预习实际上是教给他们学英语的正确方法,“教是为了不教”。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并多花时间。
3.督促课后复习对差生的作业我经常是面批,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每天早自习,差生要到我面前来朗读背诵昨天学过的句型课文,每单元后的checkpoint。我帮助他们归纳重点难点及有用的词语,一单元结束后及时检查及时反馈,叮嘱差生千万不要把大多的缺漏带到下一单元以免造成新的更大的差距。
总之,转化差生,一要注意科学性,对症下药;二要耐心细致,谆谆善诱;三要以鼓励为主,找准闪光点,因势利导。只要坚持不懈就会取得实效,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改进与转化 篇3
1 曲线节点插入技术在曲面中的推广
1.1 NURBS曲面
假设一张次NURBS曲面如下形式
式中:dij是控制网格(m+1列n+1行)中第i列第j行的点。ωij是与顶点对应的权因子,Nik与Njh分别是u向k次和v向次的规范B样条基,分别由节点矢量u,v按Cox-DeBoor递推公式决定。
1.2 曲面上的节点插入技术
假设NURBS曲面的向节点矢量,u规范化后为
假定u为网格横向,v为纵向,则这个新的节点矢量ul决定了一组新的B样条基N
以控制网格中的第j行为例,新控制顶点d
其中s=1,2,…,l,ω
以上对控制顶网格中的第j行沿u向l级递推,由图1所示,将虚线框中k-1个老顶点用实框中新顶点所替换,其余的老控制顶点不变。权值的处理方法同理可得。
当l+r=k时,实框中最后一行的控制顶点就合成一个点d
2 曲面的NURBS向分段有理Bezier表示形式的转化
2.1 B样条曲面转化为Bezier曲面的经典算法
对于k次B样条曲线的节点矢量满足端点重复度为k+1,内部节点的重复度为k时,则B样条曲线就是一分段有理Bezier曲线,重复节点之间的一段曲线就是一个有理Bezier曲线。基于此对于曲面的情况Boehm提出过这样的思路:对控制网格(k×k)逐行利用曲面节点插入技术直到每一行对应的u向内部节点(uk+1…,…um)的重复度全部达到k,则将生成一张新的控制网格定义其为中间网格。再对这中间网格逐列执行插入算法直到每一列对应的v向内节点全达到h重,则整个中间网格最终可转换成Bezier网格。经过研究,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优化算法,可简化整个转换过程。
2.2 电磁散射计算中曲面的NURBS到Bezier转换的优化算法
在电大尺寸的RCS计算中,要求在NURBS曲面转化过程简单易于实现计算量尽量的小,并且转化后的Bezier曲面片最好都能够拥有单独的控制网格信息和规范的数据存储方式,以便于后续的计算。上述“逐行”,再“逐列”的经典算法直接从控制网格入手,不但过程繁琐,计算量大,节点区间存在着重复处理而且对结果结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处理来寻找相应的控制网格信息。
由式(3),式(4)知NURBS控制网格的u向插值运算中的递推过程在不同的控制行里的步骤相同,即递推涉及的控制顶点及权因子在每一行中对应相同的序号,且由式(5)知α
先对u向寻找非空节点区间段,最多可找出m-k个区间,根据找到区间将控制网格沿u向划分成对应的网格片。由于在“片”内每一行的曲面节点插入过程均一样,因此分片处理可以简并相同递推量的计算,将整“片”对应的节点矢量区间两端节点插值k为次重复度后即完成了对一个“片”的转化。同理依次从左到右直到所有的“片”都被处理完,如图2所示,则生成过渡网格。再对整个过渡网格进行v向分“片”,同理处理所有的片,最后将生成一系列Bezier控制网格。这样一种处理方式下使插入算法原来要处理的(m-k)(n+1)+(n-h)(m+1)个节点区间的情况缩减为(m-k)+(n-h)个,减少了节点插入的次数,避免重复的递推过程,另外在对行执行节点插入计算时,进一步再将B样条曲线递推算法中不同级之间递推系数的关系推广到曲面上后,有α
3 算例
以文献[6]中的图形数据为例,利用Matlab,按其NURBS表示生成的图形见图3(a),应用文中的算法将其转化为分段有理Bezier形式后生成的图形,如图3(b),分片的图3(c)所示,与原NURBS曲面相同。但曲面拼接处的光滑性会降低,对于RCS计算而言,对目标的光滑性要求不高,不会影响计算结果。
4 结束语
文中提出的算法在曲面次数高、形状复杂、控制顶点数大、面片数量多的情况下优势尤为明显。由于Bezier在数值计算方面的稳定性和简洁性,因此采用NURBS技术来进行几何建模,再用文中的算法将其转化为分段Bezier表示形式来进行数值计算。在不损失模型精度的同时,提高了整个工程计算的速度和可靠性。另外,文中对控制顶点“分块”处理的方法可应用于NURBS曲面的生成算法中,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施法中.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与非均匀有理B样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Perez J,Catedra M F.Application of Physics Optics to the RCS Computation of Bodies Modeled with NURBS Surfaces[J].IEEE Trans on Antennas Propagation,1994,42(10):1404-1411.
[3]Boehm W.Inserting New Knots Into B-spline Curves[J].Computer Aided Design,1980,12(4):199-201.
[4]Boehm W.Generating the Bezier Points of B-spline Curves and Surfaces[J].Computer Aided Design,1981,13(6):365-366.
[5]王鸿.NURBS曲线转化为Bezier表示形式的快速算法[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2000,20(3):120-122.
艺术转化“忙”与“闲” 篇4
中学教师的工作是繁忙而艰辛的。当下学校严峻的招生竞争、沉重的升学压力直接转嫁在了教师密致的课时安排、繁重的作业批改、严苛的质量评析、细密的规范要求等日常工作上。困于名缰利锁,教学早已堕为教师身心的苦役。
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制作课件、找学生谈心往往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的硬性任务,不仅要完成,而且需精益求精。老师们往往终日勤有余劳,心无偶闲,拖着耳提面命的疲惫,结束一天的工作。如此,哪还有什么进德修业、读书写作的时间与精力?
不仅如此,日复一日反复、高强度、高密度地操劳,在不知不觉中老师们被逼仄了眼光识见,粗糙了心性觉悟,磨钝了棱角锋芒,失落了理想锐气,消退了精进动力。这是可怕的磨损。青春的血肉、抱负、狂想,曾今的凌厉卓发、犀利尖锐,一天天化为迟钝、缓滞、平庸,任时光的风自行吹拂与摆布。那新鲜的求知心态、丰沛的知识涵养,深厚的学术积淀,温润的人文情怀,则渐行渐远。
所以,一味埋头苦干的教师,惟其兢兢业业、俯首帖耳、任劳任怨、不避苦累,反倒越来越显得拘谨、固执、狭隘、浅薄。他们的思想认识,年复一年,仅只在经验的表层滑翔。而读书、思考、写作的习惯与功力,则在日复一日的操心劳碌中,耗散殆尽。即便偶有所感,也难以深入系统地总结成文。
这便是为什么大多数中学教师上课神采飞扬,写文章却枯涩粗糙;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思想却几近空白。在摸索了基本的教学规律之后,他们的教学艺术也遭遇发展瓶颈,难以突破提升。对于学者型教师,对于能将自己的教学实践升华为教育思想,进而用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实践的名师们,他们敬佩倾慕之余,却又只能望洋兴叹。
虽说“修行在各人”,虽说“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可是,在艰辛繁忙的工作之余再逼抑自己枯坐冷板凳,生活的生机与生趣何在?生命的健康安乐何享?再用粗疏的励志名言去苛责,恐怕是难有说服力了。
惟有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与指导思想。是什么吞噬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几个琐碎的拼音符号、几个挖空心思的错别字、几个故作高深的成语、几个陷阱重重的病句选择,执意于纠正学生简单的错别字、不规范的标点、不通顺的句子、不工整的书写,果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吗?
倒是教师,“三日不读书,便觉其面目可憎”(黄山谷)。以干枯的说教、狰狞的面孔鞭策逼压学生的勤学苦学,真是两败俱伤。所以,教师自身的进德修业,进而改善课堂教学,提升人格魅力,才是教学质的飞升之根本。
如此,教师何妨松动眼前的攫分意念,适当“疏懒”?学生能自己学习、自我纠正、自行总结的,绝不越俎代庖,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教师适当关注、抽查、指导。这将极大解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出其不意的创造性。教师要做的,是合理设计活动、流程、要求,指导学生的自学互助。事实上,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积极倡导的。名师钱梦龙、魏书生等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故此“懒”绝非慵懒,绝非沉溺于口目声色之娱,而是给自己赢得了难得的清闲。不慕虚名,不求功利,不为外物所拘,不为功名所累,清心静性地栖居于自己的园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看自己乐意看的,想自己着意想的。身心俱适,心境如此悠然,可以静观心潮的起伏、聆听心灵的籁音。顺心顺性、率情而为,如风行水上,不落言筌。
避开了喧嚣时氛的清闲,自然润养了宁静思考的时间与灵韵。静默涵咏,坐于方寸之间,心弛千里之外,思绪或翻飞驰骋、或缭绕盘旋、或铺展漫溢、或凝集聚合,无拘无束,倏忽变幻。
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一文中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
萧条淡泊、闲和宁静,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惟其心思澄明空朗,才能心旌摇荡、游目骋怀、上天入地、追古抚今;惟其凝神专一,致虚守静,才能穿透物象,于细微处见精义,于深邃处显灵光。这种物我两忘,化融于天地宇宙间的神境,正是处于“高峰体验”这一生命极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
因此,面对繁杂的教学事务,教师需艺术地转化“忙”与“闲”,为自己赢得“清闲”的时空,从而蓄养丰厚的学识、孵养崭新的思想、陶养温润的诗情,教学与研究并进,锻造魅力四射的课堂。
如此,不仅成全了教师的自我发展,也大大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境遇,真正博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
让我们再次回顾王栋生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诫:如果教育把全部精力都用于专研高考,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悲。如果教育者太现实了,必然走向庸俗。
翻译体与视点转化 篇5
在我国各类翻译作品的文字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翻译体(translationese),又名翻译症,或翻译腔。这种语言是一种外文化的中文,不恰当地照搬原文的修辞手法,词序,句法,大量使用生造语言,显得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不知所云[1]。
它所反映的观念是:“译本的源语言似乎不愿退出,而希望寻求在目标语中的转世。”[2]很多翻译学家对这种翻译现象作了各种阐述。达夫用“第三语言”来指这一现象,他说只有译文表现出不是两种语言的混合体,不是源语和目标语成分的拼凑物时,一个文本才会作为连贯的整体得以保留。在应用语言学中,与翻译体相关的现象被称为中间语言(interlanguage)[3]。
也有翻译家认为译文不必完全象中文,有些西文化的表达方法虽然现在看起来比较陌生,但以后这些说法被见得多了,也就能为人们接受了。但是总的来说,把外文翻译成中文时还是需要使译文尽量靠近中文的表达方法。
原因之一是要保持中文的纯静和稳定性。否则年老的人可能完全不能与年轻人沟通,甚至年龄相近的人也有可能不能完全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文字就好像是交通标识,只有大家默认一套共用的系统,它才能够发挥作用。
原因之二是英文和中文属于不同的语系,英翻汉时不可避免地要转换某些表达方式使其符合中文习惯。奈达曾以同构体的概念对此进行阐述。他认为符号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关系像数学方程式。2-4-8三个数字一起构成系统A,16-32-64三个数字放在一起构成系统B。如将A中2拿出来放到B中就不能用原来的数字,因为2在A中的实际意义与价值恰好等于B中的16[4]。由此可见英翻汉中,语言转换是必要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翻译体这种现象的产生呢?其实翻译体的产生并一定不是由于译者的文化素质差,和表达能力低下。它产生的首要原因是译者没有通过原文的表层结构看到作者想表达的深层含义就匆匆下笔,也就是说译者没有读懂或完全读懂原文。其次是译者虽然读懂了原文,但在表达的时候不能脱离原文在语言形式上的束缚,从而翻译出晦涩难懂的东西。
这种翻译体,不仅使读者阅读起来吃力,也是对原文的不忠。因为原文读者本来读起来很自然的地方译文读者却感到晦涩难懂。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翻译体的产生。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运用转换视点,从中文的角度对英文某些表达方式进行转换。
2 消除翻译体的策略——视点转化
对于视点转换,柯平先生的定义是:“视点转换指的是重组原语言信息的表层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或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5]这里列举几种视点转换的方法:
2.1 词类转换
词类转换是翻译中一种常用的变通手段,因为中英文在用词上存在很大差异[6]。比如英文爱用副词,而中文一般用得很少;再比如,英文常用由动词派生的或具有动作意义的名词,而在中文却很少用这样的表达法,因此需要将这种名词转换成动词。词类转换在保留原文意思的情况下,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试看一下的几个例子:
1)Habituallyhe fails to use his power.
他有能力不能用,已经习以为常了。
这里将“habitually”这个副词翻译成了一个四字形容词“习以为常”,并且将它调整到句末,读起来十分通顺自然。如果照搬原文的用词,将它翻译为“习惯上他不能用自己的能力”,虽然字面上与原文对应了,这样的说法却不是喜闻乐道的中文表达法,让读者十分费解。
2)Hisuseof free-remedies,previously taboo throughout most of Latin
American,transformed Argentina into a model of economic re-form for the region.
他运用自由经济手段挽救经济,把阿根廷变成了该地区经济改革的榜样。再此之前,
自由经济手段在拉丁美洲的大多数国家是不可容忍的。
“His use”被译成了“他运用”。如果照原文的词类译成“他的运用”则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因为中文偏向使用有灵主语,即有生命的人或动物,而不用无生命事物或抽象概念作主语。因此这里也需要用词类转换。
3)Occasionally a drizzle came down,and the intermittent flashes of lightening made us turnapprehensive glancestowards Zero.
偶尔下一点毛毛雨,断断续续的闪电使得我们不时忧虑地朝着零区方向望去。
这里“glance”转换成了“望”,修饰它的形容词“apprehensive”也要相应的转换成副词。在中文中“忧虑地朝零区方向望去”比“向零区方向投去忧虑的目光”更简洁,意思也更加明白。
当然,很多关于翻译技巧的书详细列出了词类转换的各种类型。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译者可以结合语境作灵活的处理。关键在于不受原来词类的限制,根据上下文和中文习惯适当变换。
2.2 正反转换
原文用正说的方式来表达,在那种语境下显得合理,有必要。但有时译者需要正话反说,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样,反说正译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关键是要做到原语内容与译语形式相适应。在不同语系中赋予原文相同的生命力:
1)If they think that clinches the argument against deregulation of the economy,theymissa crucial point.
如果他们认为那样做就能证明反对撤消经济调节之言之有理,那么他们就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
如果说成“错过了问题的要害”那就是用中文字说外文了。把它反说成“没有抓住”那就一针见血地表达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也是地道的中文。
2)Wecannotthank youmorefor your assistance.
我们实在太感谢你的帮助了。
英文喜欢用否定式加比较级来表示“最”的概念。英译中时遇到这种结构最好用肯定的方式。如这句话说成“不能再感谢你的帮助了”就带有明显的翻译腔。
总之,当按照原文正说或反说的方式感到别扭时,不妨换一种与它完全相反的方式来表达。也许你会发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3 主体转换
主体转换指的是句子的语态,句子成分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十分必要。因为英语偏向于用无灵主语和被动语态,而汉语则是有灵主语和主动语态。所以遇到英文的被动语态不能一律照搬。
1)No money isallocatedfor the mission itself,however.
然而,飞行任务本身没有任何拨款。
这里主语换成了“飞行任务”,被动语态译成了主动。但是被动的意思仍可以从字里行间里读出,因为飞行任务肯定是被拨款,但加了被字就带有很重的翻译腔。
当然,有时也需要将英文的主动句翻译成中文的被动句,因为英文有时用主动来表示被动。请看例2:
2)It’s a good thing that you didn’t go there.I ran there,and I froze to death
幸亏你没去,我跑到那里,差点儿没被冻死。
总的来说,第一种情况是居多的。因为英文喜欢把物作主语。而且英语句子重意合,喜欢用被动语态的形式把几个分句连接起来。比如,“This kind of catch,made in China,is very popu-lar in American.”
3 结论
要消除翻译体对译文质量的影响还有很多种的视点转换。比如说语序转换,时态转换,修辞转换等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由于英语和汉语两个系统不同,如果把英语比作系统A(2-4-8),把汉语比作系统B(16-32-64),把2拿出来放到系统B,必定要变成16以保持相同的价值。具体操作中2如何变成16,就要用到以上提到的各种转换。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英语的影响,消除翻译体,说出地道的中文。
为了更好地运用这些转换,译者需培养良好的汉语语感。熟悉汉语语法规范,约定俗成的习语搭配规范,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即说话有条有理,以及母语对特定语体的文本要求。并且在反复实践中提高洗刷翻译体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Frederick T.Europeanized Structur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 lation[C]//Chan S W,Polland D E.Hong Kong:The Chines Univer sity Press,1995.
[3]Mark Shuttleworth,Moira Cowie.翻译研究词典[M].谭载喜,译.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5.
[4]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柯平.视点转换、具体化和概括化[J].中国翻译,1992(1):24-26.
【改进与转化】推荐阅读:
教育与转化07-14
转化与应用01-26
教育与转化策略01-07
研发与成果转化11-16
成果转化与推广02-01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10-01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09-28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复习12-0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06-02
后进生的形成与转化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