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

2024-09-28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精选7篇)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 篇1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是“研究物质的方法与程序”延续,下为以元素为主线的物质分类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让学生知道元素如何组成物质(可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存在)。按元素的分类观,每一种元素都有自己的家族,从而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110多种元素可以组成上千万种不同的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2)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2.过程与方法

(1)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由对单个物质的认识向对一类物质的认识转变(2)体现分类观的应用,形成元素族初步观念;同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元素的资源意识,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形成物质的元素观和分类观(2)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物质分类的依据

难点:以元素常见化合价找出常见物质并指出这些物质所属的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学法 教学:任务驱动模式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模式的教学方法,布置四个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和物质的分类,最后能预测和用实验探究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达到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学法:合作学习法

本节课将采用四人一小组的合作学习方法,由于有的内容要回忆初中的概念和知识所以合作学习法是最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学生能快速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

现代社会很发达,我们平时浏览的网址不计其数,超市中的货物玲琅满目,图书馆中的书本种类繁多,那么这么多的物品我们依然可以迅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为什么? 【学生】能够迅速找个我们的所需是因为他们都进行了分类

【讲解】人们根据一定的规则,把大量的物质进行分类,化学上有许许多多的物质同样使用了分类。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2种元素,这112种元素组成了我们现在及其丰富的物质世界,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给出问题】1.110多种是如何构成及千万种物质的? 2.为了更好地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应怎样对物质进行分类?用什么样的标准分裂? 3.各类物质之间又怎样的关系? 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板书】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交流·研讨】同学们把书翻到31页看交流研讨的第一题。

【布置任务1】以四人为以小组找出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都包含哪些。【学生】Mg、Cu、Na、O、C、H、S、Ca、C 【衔接】在初中我们学过单质和化合物的的定义大家还记得吗?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回忆概念

【学生】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提问】那么我们刚刚写出的这些元素哪些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呢? 【学生】Mg、Cu、Na、S、Ca、O2、H2、Cl2

【板书】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叫游离态。

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叫化合态。

【布置任务2】刚刚同学们复习过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下面老师来分组布置任务:第一组写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二组写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第三组写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就用我们刚刚写出来的这些元素,每组至少写三个以上。【学生】第一组:Na2O、Na2O2、SO2、CO2

第二组:Cu(OH)

2、NaOH、Mg(OH)2

第三组:NaHCO3、Ca(HCO3)

2、碱式碳酸铜

【讲解】由此可见由两种组成的化合物达成千上万种,由三种和三种以上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也很多,只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暂时还没有学到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学到很多。【交流·研讨】现在我们看第二题

【提问】书上给出的这些物质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学生】碳元素

【讲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碳元素,大家知道碳元素的常见化合价都有哪些 【学生】:-

4、0、+

2、+4 【提问】能否举例出以上化合价所对应的物质?

【学生】-4:CH4、0:C、+2:CO、+4:CO2、Na2CO3、CaCO3 【讲解】碳有四种价态就形成了许多的物质,那么我们在以后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时我们会学到更多的含碳化合物也就是有机物

【衔接】既然我们刚刚学习了那么多的元素和他们所组成的物质,那么谁能告诉我元素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提示: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的概念,小组之间互相商讨)【学生】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讲解】回答的很好。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他们是组成水的基本成分,由以上学习的内容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四点

【板书】小结:1.、元素是物质的基本组成成分,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同一种元素可以自身组成纯净物——单质。

3、不同种元素相互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可以组成纯净物——化合物。

4、由于元素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所以一百一十多种元素便组成了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迁移·应用】看书上32页的图

【讲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图,上面是纯净物,其中包括含铁元素的物质、含铝元素的物质、含氧元素的物质的、含氯元素的物质,这其中包括了单质和化合物

【布置任务3】除了书上给出的化合物你们还能写出其他种类的化合物吗?每个小组写三到五种。

【学生】第一组:Fe3O4、FeCl3、FeSO第二组:Al(OH)3

第三组:MgO、NaO、CaO、SO2、CO

第四组:NaCl、CuCl2、HCl 【讲解】通过对这幅图进行分析之后我们知道,元素是按照存在形态分为游离态和化合态,有的元素只有一种单质,有的元素可以有多种单质,比如生活中我们比较熟悉的碳,碳单质大家都知道有几种?

【学生】金刚石、石墨、足球烯、活性碳、木炭

【过渡】刚刚我们学习元素与物质的关系,下面我们来学习物质是怎样进行分类的 【板书】

二、物质的分类 【讲解】

同学们看看五彩缤纷的铜世界然后把空白的部分补充完整。

【学生】

【讲解】铜元素组成的物质世界我们把它分为单质、氧化物、碱、盐,而氧化物、酸、碱、盐我们统称为化合物,氧化物我们又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

【衔接】下面大家想想我们在初中根据什么依据把物质分成了纯净物和混合物?

【学生】是否由同一种分子组成将物质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同种分子组成的叫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

【提问】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这又是根据什么分类的?

【学生】由多少种元素组成,同种元素组成的交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叫化合物 【讲解】化合物又分为酸、碱、盐、氧化物这是根据化学性质分的;化合物还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是根据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导电划分的,这个内容下一节我们会学到;还有混合物它可以分为溶液、浊液、胶体,这是根据被分散物质的颗粒大小来分的,下节课我们具体来讲解胶体这一部分内容。

【衔接】下面我们学习酸、碱、盐、氧化物和单质之间的关系,大家回忆一下初中 我们学过的知识,金属、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盐之间各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布置任务4】第一组写金属和碱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第二组写酸性氧化物和酸的化学性质,第三组写碱和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第一组:金属可以和酸、盐、非金属单质反应;碱性氧化物可以和酸、酸性氧化物、水反应。第二组: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碱性氧化物、氺反应;酸可以和金属、碱、盐、碱性氧化物和指示剂反应。

第三组:碱可以和酸、盐、非金属、酸性氧化物、指示剂反应;盐可以和酸、碱、盐、金属反应。

【讲解】我们刚才预测完酸、碱、盐、氧化物的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进行实验来探究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说

【实验探究】第一组探究酸的性质,第二组探究碱的性质,第三组探究盐的性质,氧化物的性质今天不做。同学们自己找到自己的实验探究学案进行实验,每组记录实验现象。【学生】

第一组:

HCl + Fe:有气体产生,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HCl+CuO:无明显现象;HCl+AgNO3:白色沉淀;HCl+NaOH:无明显现象;HCl+石蕊:紫色变红 第二组:

NaOH+H2SO4:无明显现象;NaOH +CuSO4:蓝色沉淀;NaOH +石蕊:紫色变蓝;NaOH+Cl2:黄绿色消失;NaOH+CO2:无明显现象 第三组:

AgNO3+HCl:白色沉淀;AgNO3+NaOH:白色沉淀; AgNO3 +NaCl:白色沉淀;AgNO3 +Fe:溶液变浅绿色并且有银白色的单质生成

【讲解】根据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我们的刚才的假说是正确的,并且这些性质是酸、碱、盐的通性。利用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我们可以研究物质的性质、制备物质以及鉴别和提纯物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分类以及酸、碱、盐、氧化物、单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大家下去在好好看书,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预习胶体的内容。【布置作业】课本38页第1题和第2题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 篇2

【关键词】物质分类与转化观念建构硫和含硫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20-01

一、化学的核心问题——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物质分类与转化是化学的核心问题,对物质进行分类和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既符合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化學的核心问题是物质及其相互转化,化学科学认识活动对其基本问题“物质及其转化”的认识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探寻“物质及其转化”基本规律,二是建构“物质及其转化”的科学理论。

二、“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分析

“硫和含硫化合物相互转化”教学内容,从教科书的编排来看,这一内容安排在“二氧化硫性质和作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之后,是对硫和常见含硫化合物知识的一次归纳和整理,初步形成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相互转化的知识网络关系。其教学价值在于:一是为了印证“物质的分类与转化”的研究视角,二是为了建构“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基本观念。

“含硫物质多种多样,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教材已经为我们揭示了物质间相互转化的基本思想、以及研究或学习的方法,从无机物性质研究的两个视角(物质类别和核心元素价态)认识“物质转化”的内在规律,建构“物质转化”的基本观念。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不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学生对“不同价态硫元素间转化”已有三个角度的认识:一是实验室中(二氧化硫被双氧水氧化、浓硫酸被铜还原)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二是酸雨形成及其防治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三是硫酸工业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教学是将这些已有的知识提高到观念建构的认识上来,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仅仅关注物质的性质,而是要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认识元素价态变化与含硫物质转化的关系。

“通过非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实现含有相同价态硫元素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学生从“物质类别变化”和“复分解反应”的角度认识了二氧化硫、亚硫酸和硫酸性质,例如S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亚硫酸是一种较强酸、硫酸是一种强酸,具有酸的通性。教学是将研究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关系,提升到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意义,从“物质类别变化”的高度认识物质类别与含硫物质转化的关系。

三、物质分类与转化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元素观的建构:能够认识硫元素在自然界以多种物质形式存在,从元素视角对含硫物质进行分类;(2)转化观的建构:从物质类别和价态变化两个视角建构物质性质的研究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建构以类别和价态为坐标的二维转化关系概念图,依据转化关系分析重要物质的性质;(3)转化观的应用:能够将转化关系概念图工具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一是以价态变化为线索,如自然界中硫循环、酸雨形成、硫酸工业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建构的转化关系;二是以物质类别转化为线索,如“氢化物或氧化物→酸→盐”的转化关系。

教学过程:凸显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建构与应用。

1、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建构

(1)材料一:自然界中的硫

展示自然界中含硫物质的图片或实物标本,如天然硫单质、雄黄、辰砂、雌黄、黄铁矿、芒硝、重晶石、石膏等,并对其进行分类。

展示“自然界中硫循环”的图片。大气中的H2S、SO2主要来自岩石的风化、有机物的分解、矿物燃料的燃烧,SO2在大气中受O2、H2O(g)、阳光等影响被氧化成SO3,SO2和SO3溶解于水,分别生成H2SO3或H2SO4,随雨水降落地面,与地表的矿物质反应生成可溶性硫酸盐和亚硫酸盐进入土壤,经过土壤微生物作用,含硫化合物转化成能被植物根系所吸收的可溶性盐类,再经过动物、微生物的传递,最后又返回到土壤和大气中。火山喷发的熔硫在地下形成黄铁矿(FeS2)、辰砂(HgS)等含硫矿物和化石燃料。认识自然界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2)材料二:酸雨的形成与防治

再现教材中“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图片,化石燃料(含S)燃烧→SO2→SO3→H2SO4,或化石燃料燃烧→SO2→H2SO3→H2SO4,再次认识酸雨形成的反应过程,建构的转化关系。

再现教材中“用化学方法减轻酸雨对树木和土壤的危害”的图片,再次认识酸雨水中的二氧化硫、亚硫酸和硫酸与石灰的反应,建构“酸性氧化物→酸→盐”或“酸性氧化物→盐”转化关系。

(3)材料三:硫酸工业生产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再现教材中“硫酸制备流程”图片,再次认识FeS2或S→SO2→SO3→H2SO4的转化过程,建构的转化关系。

(4)材料四: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再现教材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装置”图片,回顾SO2被H2O2水溶液氧化的实验,补充SO2与H2S反应生成硫的实验,进一步认识H2SO4→SO2→S转化过程。

根据“自然界中硫的循环”、“酸雨的形成与防治”、“硫酸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等不同价态含硫物质间转化的事实材料,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硫和含硫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2、硫和含硫化合物间“转化观”的应用

设计将硫酸厂尾气中的SO2转化为石膏(CaSO4·2H2O)的反应,并说明思维过程。从二氧化硫到石膏的转化涉及价态和物质类别变化,因此该转化过程既要用到氧化剂又要用到碱。至少有三条途径:SO2→H2SO3→CaSO3→CaSO4·2H2O;SO2→SO3→H2SO4→CaSO4→CaSO4·2H2O;SO2→CaSO4→CaSO4·2H2O。

四、教学反思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

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 第一节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

【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讲述】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A+B=A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同样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C=AC+B;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它的公式可写成AB+CD=AD+BC。我们初中所学的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提问】那么现在有一个反应:Fe2O3+3CO== 2Fe+3CO2,同学们来看一看它属于哪一种基本反应呢?

【回答】哪个都不属于。【结论】这一反应并不属于上述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这种单一的分类方法在给这种反应分类时就出现了问题,这也就是单一分类法的特点:标准唯一,分类有局限。既然这种分类方法有局限,那么人们就在尝试中总结出了第二种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讲述】交叉分类法是对一种事物以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物质所属的类别有交叉部分。比如我们现在来给Na2CO3进行分类,首先我们知道它是一种盐,从它包含的阳离子来分,它属于钠盐;从它包含的阴离子来分,它又属于碳酸盐,钠盐和碳酸盐这两大类物质的交叉部分也就是碳酸钠。这就用到了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优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下面我们来做两个个练习题,(PPT展示题目)一个是我们书本上的,这个比较简单,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好,下面来看我们常见的HNO3这一物质的分类。【结论】大家看,单单是给HNO3分类,就把它归入了这么多类,随着人们认识物质的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分类方法显得错综复杂,难以研究,于是就产生了第三种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顾名思义,树状分类法就是像一棵树一样,由树根长出树干再逐渐分出树枝,不断展开,树枝与树枝之间不会有交叉,所有的树枝共同构成了这一棵大树。树状分类法就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就是同一层次的物质类别间一般是相互独立,没有交叉的。它的优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

【讲述】下面就进入我们这节课最重要的部分——物质的分类。在化学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一种成分组成的称为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成分混合而成的称为混合物,混合物很简单,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了解到,所以这里就不多作讲述了。接下来我们着重看一下纯净物的分类,纯净物根据其含有元素的个数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呢,根据是否含有金属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可以分别举哪些例子?好,那么化合物呢可以分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我们高二高三会专门学到,我们就着重来学习一下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其实我们初中已经学过了,那么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回答】氧化物,酸,碱,盐。

【讲述】对,那么你们知道还能再细分成什么呢吗?氧化物又可以根据是否能跟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可以分成: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其他氧化物。酸性氧化物的定义是:只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这个定义大家要记住了。那么仿照这个,碱性氧化物的定义是什么呢?

【回答】只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是碱性氧化物。【讲述】对,那么两性氧化物也就是既能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大家已经知道的一个两性氧化物就是Al2O3,(板书Al2O3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那么我再给大家写两个方程式,大家来看看SiO2是不是两性氧化物,板书。【回答】不是,氢氟酸不是强酸,生成的SiF4也不是盐。

【讲述】对,大家要时刻记住两性氧化物的定义,严格按照定义来归类。还有一些化合物不能跟酸碱反应,就给他们归类为其他氧化物,比如CO、NO等。下面我们来看看酸的分类,酸的定义呢就是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就是酸。酸的分类标准有几个,根据酸电离出的H+数分,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那么类似的碱根据电离出的OH-数分,可以把碱分成一元碱,二元碱,三元碱。这里要跟大家说明的是,酸碱的分类标准有好几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就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比如,根据是否含氧,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根据碱性强弱可以把碱分成强碱和弱碱,大家只要记住一种分类就行了。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盐,盐的定义呢就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盐可以分成正盐、酸式盐和碱式盐。用通俗的话来说正盐就是酸和碱完全中和产生的化合物,比如NaCl、Na2CO3;酸式盐就是还可以电离出H+的盐,比如NaHCO3、KHSO4;碱式盐就是还可以电离出OH-的盐,比如Cu2(OH)2CO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的分类,那么按照我们的这一分类方法,请同学们对以下这些物质进行分类。

【小结】这一题同学们都做的很好,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这一分类方法,接下来我们对本节课进行以下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唯一,按照这一分类方法分类的典型例子呢就是我们初中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单一分类法的特点就是标准唯一,分类有局限。接着我们学习了第二种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的分类角度多样,典型的例子呢就是我们书本上的那个例题,它的特点就是物质类别间有相交叉的部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最后我们学习了第三种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的分类标准唯一,它的典型例子呢就是我们对物质进行的分类,它的特点就是同层次中各类别间相互独立,它的优点就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做几个习题来共同巩固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PPT展示,分析题目。)

【作业】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今天的作业是《试吧》第21到22页的题目。

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定义及其分类;(2)掌握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结合上节课的分类,对知识进行一个分类,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归纳总结出新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分散系中分散质与分散剂的区分。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有三种方法,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三种吗? 【回答】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

【提问】对,很好,那么我们用树状分类法把化学中的物质分成哪几类呢? 【回答】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提问】好,那么现在呢有上述七种物质,请大家试着对其分类,看看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

【回答】四氯化碳和纯净水属于纯净物,剩下的都属于混合物。【提问】那大家看看这些混合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回答】都含有水,都有颜色„„

【提问】好,大家说的都有些道理,那么这些混合物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那么就先以硫酸铜溶液为例吧,上周我们刚学习了溶液的配制,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实验室是如何配制硫酸铜溶液的?

。【回答】称取一定量的CuSO45H2O晶体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蒸馏水,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待其完全溶解后,转移至容量瓶中,定容,摇匀。

【提问】很好,这一过程中有一步很重要的操作,就是用玻璃棒搅拌,那么为什么要用玻璃棒搅拌呢? 【回答】加速溶解。

【提问】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溶解的过程是一个什么过程呢?把晶体放入水中,等它溶解以后我们看不见了,那么溶解的过程是消失了吗? 【回答】不是。

【讲述】不是,那去哪了呢?溶解了。用化学术语来表示,溶解的过程也就是扩散、分散的过程。由此可见,硫酸铜溶液就是硫酸铜这种物质扩散也就是分散到了水中。这样形成的体系就叫做分散系。分散系的定义就是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组成,被分散的物质叫分散质,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叫分散剂。比如在CuSO4溶液中CuSO4就是分散质,水就是分散剂,我们再回头想想,我们前面给出的那几种混合物都是分散系。那么大家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定义来判断一下,上述另外的几种分散系中,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

【回答】KMnO4溶液中KMnO4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鸡蛋清溶液中鸡蛋清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黑芝麻糊中黑芝麻粉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泥水中泥,小土粒是分散质,分散剂还是水。【提问】很好,上述几种分散系的分散剂都是水,那是不是说,水是所有分散系的分散剂呢?别的物质可不可以做分散剂呢?

【回答】不是,别的物质也可以做分散剂。

【讲述】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两个例子,大家来分析一下哪些是分散质哪些是分散剂。灰尘分散在空气中:灰尘是分散质,空气是分散剂;把AgBr很细小的晶体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无色玻璃镜片中,制成变色镜:AgCl是分散质,玻璃就是分散剂。现在大家对分散质和分散剂的概念比较清楚了吧,我们再看看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分散系,一起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分散质和分散剂又都有哪些。比如糖水,分散质是固态的糖,分散剂是液态的水;雾也是一种分散系,期中小液滴是分散质,空气是分散剂;类似的烟中固体小颗粒是分散质,空气是分散剂;汽水中CO2气体是分散质,水是分散剂;空气是一种复杂的分散系,分散质有气体、液体、固体,而分散剂就是空气;有色玻璃中分散质是固体颗粒,分散剂是玻璃。大家看这些分散系中分散质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分散剂也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一个一个这样单独研究是不是很复杂,很不方便呢,那么我们上节课才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在这里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不同来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它们两两组合就可以分出九种类别。每一种类别举出一个例子就构成了我们这张表格。大家试着对每一种分散系进行分析,看看什么是分散质,什么是分散剂。【回答】(请三个同学起来回答,每人分析三种)

【讲述】分类的标准往往不止一种,那么当分散剂是水(或者其他液体)时,按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又可以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把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称为溶液,把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称为浊液,那么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nm到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什么呢?用一个新的名词来命名它就是胶体。那么从这里也就知道了,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浊液还可以再进行分类可以分成悬浊液和乳浊液,那么胶体呢同样可以再分。胶体按分散剂的状态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我们来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晨雾啊,白云啊,烟啊,都属于气溶胶,它们的分散剂都是空气。牛奶、豆浆则属于液溶胶,它们的分散剂都是液态的水。而生活中的水晶啊,有色玻璃啊就属于固溶胶。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个小知识,有色玻璃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在普通玻璃制造过程中加入一些金属氧化物就可以得到有色玻璃。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就可以得到不同颜色的玻璃,比如加入Cu2O粉末后的玻璃显红色;加入CuO粉末后的玻璃显蓝绿色;加入Co2O3粉末的玻璃显蓝色;加入MnO2粉末的玻璃显紫色;有色玻璃就是一种常见的固溶胶。胶体的粒子直径介于1nm到100nm之间就决定了胶体有一些不同于溶液和浊液的性质,具体的性质有哪些,我们下节课再跟大家详细介绍,这节课就上到这了。【作业】《重难点手册》中有关分散系的习题

第三课时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胶体的性质,重点掌握丁达尔效应这个性质;(2)了解胶体的应用。

(3)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获取信息,充分利用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以旧带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胶体的性质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分散系,它的分散剂粒子直径介于1nm到100nm之间,这种分散系叫做什么? 【回答】胶体。【讲述】对,那么胶体分散剂粒子直径的这种特点呢就决定了它有一些不同于溶液和浊液性质。第一个性质呢就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照射胶体时,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光照射胶体时,在垂直于光束的方向上,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就叫做“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区分溶液和胶体。大家看这两种液体从外观上看都均

一、透明,不能判断哪一种是胶体,哪一种是溶液,但是用一个激光灯一照,能形成一条光亮的“通路”的就是胶体,不能形成光亮的“通路”的就是溶液,这样就把溶液和胶体区分开了。那么为什么会形成“丁达尔效应”呢?

(PPT展示小实验动画:丁达尔效应形成的原因)

【讲述】其实生活中产生的丁达尔效应并不少,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比如电影放映时的丁达尔效应,早晨的阳光射入森林时形成的美丽景象,彩灯刺破夜空形成的美丽景象。(PPT播放三幅图片,让同学们更直观的看到丁达尔效应)

【讲述】我们前面了解到溶液、胶体、浊液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那么我们如果把三种液体混在一起倒入一个容器中,这个容器距上口三分之一处放置有孔径为100nm的滤纸,距容器上口三分之二处放置有孔径为1nm的半透膜,会有什么现象呢?(PPT展示实验小动画)【回答】浊液的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胶体的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既能透过滤纸又能透过半透膜。

【讲述】对,这样的装置就能把三种液体的粒子区分开,这是胶体的第二个性质——渗析。渗析就是一种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操作,利用膜对溶质的选择透过性,实现不同性质溶质的分离。渗析的应用就是胶体的净化。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净化实验。【讲述】从上面的小动画可以看到微粒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伟大的科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小颗粒作不停的、无秩序地运动,这种现象后来就被人们命名为布朗运动。胶体粒子同样也有布朗运动,这是胶体的第三个性质。那么大家想一想胶体微粒为什么也有布朗运动呢?

【回答】因为胶体微粒受分散剂分子不停的、无规则的撞击,形成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讲述】很好,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布朗运动不是胶粒专属性质,溶液中的离子、分子等也有此现象;固溶胶没有布朗运动。既然胶体微粒在一般情况下都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那么我们如果把胶体放置在U形管中,插上两根电极,再通上电,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小实验。

(PPT播放动画小实验,合上电键,请学生起来回答实验现象。)【回答】阴极区液体颜色加深,阳极区液体颜色变浅。

【讲述】对,U形管内盛放的是Fe(OH)3胶体,胶粒直径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吸附溶液中的离子→ Fe(OH)3胶粒只吸附阳离子Fe3+而带正电荷→向阴极移动→阴极区颜色逐渐变深。这就是胶体的第四个性质——电泳。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外加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电泳。【讲述】那么胶体粒子为什么会带有电荷呢?这是因为胶体粒子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阴离子或阳离子造成的。在这里大家同样要注意:电泳现象只有带电粒子才有。有些胶体粒子不带电,比如淀粉胶体,就没有电泳现象。下面跟大家介绍一下常见胶体的带电情况: a、带正电的有: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的胶粒因吸附它组成离子的阳离子而带正电。如 Al(OH)

3、Fe(OH)3胶粒;

b、带负电的有: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土壤胶粒因吸附它组成离子的阴离子而带负电。如 H2SiO3、As2S3胶粒

c、不带电的有:有些胶粒如淀粉、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一般不吸附各种离子,故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的有:AgI胶粒。如果I-过量,胶粒因吸附I-而带负电;如果Ag+过量,胶粒因吸附Ag+而带正电。

【讲述】胶粒的带电情况就跟大家介绍到这,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跟带电相关的性质,胶体具有介稳性。这是胶体的第五个性质。我们知道溶液稳定浊液不稳定,那么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胶体呢就处在一种介稳状态。那么大家想一想胶体为什么具有介稳性呢? 【回答】因为胶体微粒做布朗运动,停不下来。

【讲述】胶体微粒作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但是是次要原因。而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这是胶体稳定的主要因素。下面给大家看一个小动画,大家自然就会明白胶体的介稳性原因。(PPT播放实验 小动画,分析)

【讲述】大家看这最中间的部分就是胶体粒子,它吸附周围的阳离子而带正电,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间产生排斥作用,才不易结合成更大的沉淀微粒。那么大家想一想怎么破坏胶体的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呢?从它吸附的离子来考虑。【回答】破坏它表明吸附的那层带电荷的离子。【提问】那么怎么破坏呢?

【回答】加入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跟那层带电荷的离子结合。

【讲述】也就是加入电解质对不对?那我们加入电解质看一看现象。(PPT展示加入电解质胶体的变化小实验)【讲述】大家看到的几个胶体粒子聚集起来沉淀下来的过程只有胶体才有,是胶体的第六个性质——聚沉。聚沉的定义就是用一定的方法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了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提问】那么大家想一想,破坏胶体稳定性的方法除了加入电解质还有什么呢? 【回答】加入带相反电荷胶粒的胶体,加热。

【讲述】对,很好。使胶体聚沉的原理呢就是:要使胶体凝聚成沉淀,就要减少或消除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使之减弱或失去电性排斥力作用;使胶粒在运动中碰撞机率变大,结合成更大的颗粒。具体的方法有三种: ①加热:思路:加快粒子运动速率,从而加速胶粒碰撞,使得胶粒在碰撞时容易结合紧密成大颗粒不易再分离,形成沉淀。应用实例:淀粉溶液加热后凝聚成了浆糊凝胶;蛋清加热后凝聚成了白色胶状物。

②加入少量电解质:思路:中和胶体微粒表面吸附的电荷,减弱胶粒间的电性排斥,使之聚集成大颗粒沉淀下来。应用实例:盐卤(MgCl2·6H2O)点豆腐;氯化铁溶液用于快速止血。③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思路:带不同电荷的胶体微粒相互吸引发生电性中和,从而在胶粒碰撞时发生凝聚,形成沉淀。应用实例:用明矾、氯化铁等净水;不同颜色的墨水不能混合使用;

【讲述】胶体聚沉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1)盐卤点豆腐;

(2)不同颜色的墨水不能混合使用;(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5)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讲述】下面我们来对溶液、胶体和浊液进行以下总结。(播放PPT表格)

物质的量(一)教案与反思 篇4

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与反思

宁城蒙古族中学 张彩霞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它可以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同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技能和实验技能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摩尔质量的概念以及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4)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以及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技能。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应用化学概念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物质的量等概念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2)通过对宏观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和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理解 难点:涉及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四、学情分析:

物质的量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懂,但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突破了学生理解的难点。

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在认识、个性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明显增强,所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产生认知矛盾,恰当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完成本节学习任务。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认真填写学案中的课前预习部分,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准备好一袋盐、一根绳子和一瓶水,充分备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分小组探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这里有一袋盐、一根绳子和一瓶水,我们如何知道盐的质量,绳子的长度以及这瓶水中的水分子数?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物质的量的含义是什么,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摩尔的含义是什么?物质的量与摩尔之间的关系?

精讲点拨 物质的量是专有名词,四个字不能拆分,任意加字、减字、改字

①物质的量和摩尔用于表示微观粒子。

②用摩尔表示微观粒子要用化学式注明粒子的种类。练习: 1、1mol H2O含水分子的个数()

2、0.5mol H2O含水分子的个数()

3、6.02×1023个水分子是()mol 4、3.01×1023个水分子是()mol 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 练习:

1molH2O的质量是()9gH2O的物质的量是()

1molAl的质量是()54gAl的物质的量是()小组交流 动手练习

探究点二: 通过练习让同学们推导出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演绎、归纳的能力(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1.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

4、表述规则:

2、单位(mol)5、表达式:

3、阿伏加德罗常数(NA)

6、摩尔质量(M)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既有概念教学又有解题的逻辑思维训练,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转换要求较高,因此可以将概念理解和解题训练两者的有机结合,本节课中的问题设置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及其相关量之间的联系互化,在教学中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互动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到具体问题中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悦的课堂研究气氛,一个相对开放的问题探究环境,无疑会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求知热情,开拓

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极大的帮助。本节课通过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有一瓶水的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这对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是有一定帮助的。

本节课不足之处就是由于涉及到的相关概念比较多,相对于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探究中去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而一节课中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这需要在以后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活动的时间和质量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十一、参考答案: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教案 篇5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整理,帮助学生从整个单元的高度去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学生应掌握的学习方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从观察现象开始,通过提出假设,寻求证据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是通过列举的方法进行讲述的,列举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制作饮料”,是本课的动手制作内容,它既体现了物质变化和我们的生活,又是一项体验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定高涨,应希望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二、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习的重点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从观察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开始,通过寻求证据,证明产生了新物质,进而确定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因此,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关于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的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是“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不论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均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科学方法:概括整理 阅读 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核心价值观:热爱科学,学好科学,提升生活质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 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难点:

1。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2。理解人类所有生产活动和生活,都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 具学 具说明与提醒

简单(应包括茶叶溶解在水中的视频材料;烟花爆竹的生产与燃放)。学生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小组准备:糖、1—2种新鲜水果、柠檬酸、小苏打、杯子、开水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让学生把家里的简易榨汁机带进课堂。

教 学 流 程

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个 性 设 计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请罗列出来。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

(1)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2)综合分析:

A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

B物理变化改变了物体的什么?

C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随机完成板书:

物理变化→特点:不产生新物质物质(改变物体的状态、形状、大小)的 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物、发光发热等)

(3)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活动:观察:做茶叶溶解在水中的活动,观察物质溶解扩散的过程。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2。录像:烟花爆竹的生产和燃放。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物质变化的资料。

(通过收集、汇报,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物质变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4。小结,板书: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板书课题:8 物质变化与我们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爱喝的饮料有哪些?你觉得它们是怎样做成的呢?

想不想在今天的课堂上尝试自己制作饮料?

2。打开课本第41页,阅读两种饮料的制作方法。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尝试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建议:也可以尝试制作草莓饮料、苹果饮料等其它水果饮料。

3。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

回家制作课堂上没有制作过的饮料,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板书设计

物质变化与我们

物理变化→特点:不产生新物质

物质(改变物体的状态、形状、大小)的变化 化学变化→特点:产生了新物质

(伴随的现象:改变颜色、产生气体或沉淀物、发光发热等)课外活动回家自制饮料,与家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成预见用表格的形式让学生罗列本单元研究了哪些物质变化,有些小组可能感到困难,教师应适时提醒学生可以边翻阅课本资料,边整理。

课堂评估能积极投入到整理概括单元内容的活动中来;

物质分类教学反思 篇6

1、学生每一次活动前说好要求,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初中化学物质分类一览 篇7

物质分类一览 [关键词] 混合物

纯净物

单质

金属单质

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

含氧酸

无氧酸

强酸

弱酸

氧化性酸

非氧化性酸

一元酸

强碱

弱碱

一元碱

(氢氧化物)

正盐

酸式盐

碱式盐

含氧酸盐

无氧酸盐

复盐

铵盐

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过氧化物

超氧化物

无机物

有机物

电解质

非电解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

4.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氧化物: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例如氧化铜、氧化钙、氧化镁都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化学专集

物质分类一览 一.酸 碱 盐 1.物质的导电

电流是由带电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

金属能够导电,就是由于金属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负电的电子。

NaCl溶液能够导电,是由于在NaCl溶液中存在能够自由移动的、带电的粒子。NaCl溶解于水,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Na和Cl,这样的过程称为电离。

当在NaCl水溶液中插入电极并连接直流电源时,带正电的Na向阴极移动,带负电的Cl向阳极移动,因而NaCl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干燥的NaCl晶体不导电。在NaCl的晶体里含有带正电的Na和带负电的Cl,由于静电的作用,按一定规则紧密地排列着,这些离子不能自由移动,因而干燥的NaCl不能导电。2.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电离方程式举例:HCl、HNO3、H2SO4

其他举例:胃酸(HCl)、食醋(CH3COOH)、汽水(H2CO3、柠檬酸)、乳酸、山楂、柑橘、柠檬等水果里含有不同的有机酸。3.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电离方程式举例:KOH、Ba(OH)

2、NaOH 其他举例:熟石灰(Ca(OH)2)、氨水(NH3·H2O)、中和胃酸的药物(Al(OH)3)、生物碱(有机碱类),如烟碱(尼古丁)、金鸡纳碱(奎宁)。4.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电离方程式举例:Na2CO3、MgSO4、BaCl2、NaCl 其他举例:用作调味剂和防腐剂的食盐,用来制作模型的石膏,用作建筑材料的石灰石和大理石,用作净水剂的明矾,用作消毒剂的高锰酸钾等。5.酸的分类、命名

根据酸的分子里是不是含有氧原子,可以把酸分成含氧酸和无氧酸两类。含氧酸:H2SO4、HNO3、H3PO4、H2CO3 无氧酸:HCl、H2S(氢硫酸)

根据酸分子电离时所能生成的氢离子的个数,可以把酸分成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如HCl、H2SO4、H3PO4。

含氧酸一般根据它的分子里氢氧两元素以外的另一种元素的名称而命名为“某酸”。无氧酸的命名是在氢字的后面加上另一元素的名称,叫做“氢某酸”。6.酸的通性

酸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例如,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酸能跟多种活泼金属起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酸跟碱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化学专集

物质分类一览 7.碱的命名

碱的命名是根据它的组成——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的名称,叫做“氢氧化某”。8.碱的通性

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起反应。例如,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碱能跟多数非金属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碱能跟酸起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碱能跟某些盐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9.盐的性质

盐跟某些金属起反应,一般能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盐跟酸起反应,一般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酸。盐跟碱起反应,一般生成另一种盐和另一种碱。两种盐起反应一般生成另外两种盐。10.盐的分类和命名

正盐:正盐是酸跟碱完全中和的产物。其中无氧酸盐的命名是在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名称中间加一“化”字,叫做“某化某”。如NaCl叫做氯化钠。含氧酸盐的命名是在酸的名称后面加上金属的名称,叫做“某酸某”,如Na2CO3叫做碳酸钠。对于变价金属元素,低价态金属元素的盐,可以在金属名称前面加个“亚”字。

酸式盐:酸式盐是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像NaHCO3、KHSO4等。酸式盐的命名是在酸名称的后面加个“氢”字,然后再读金属的名称。例如,NaHCO3叫做碳酸氢钠(也叫酸式碳酸钠)。NaH2PO4叫做磷酸二氢钠。

碱式盐:碱式盐是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的产物。碱式盐的命名是在正盐的名称前面加“碱式”二字。例如,Cu2(OH)2CO3叫做碱式碳酸铜。1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酸、碱、盐之间能够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两种物质(酸、碱或盐)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如果有沉淀析出,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那么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12.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13.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

凡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例如氧化铜、氧化钙、氧化镁都是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碱性氧化物。

凡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例如,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是酸性氧化物。14.pH值 酸碱度的表示方法

用指示剂可以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测定pH的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上一篇:莲都区小学语文各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下一篇:五四青年节励志正能量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