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与优化

2024-12-11

改进与优化(共12篇)

改进与优化 篇1

1 介绍

基于在智能实时跟踪系统中强大的目标检测需求, 本文的重点在于阴影抑制算法的应用与优化。本文在阴影抑制算法中添加了快速填充与噪声消除算法使阴影抑制算法的整体性能得到提高, 同时做到了对于算法复杂度和性能之间的相互协调。然后将此技术 (阴影抑制算法外加优化) 用于目标跟踪系统。优化方面, 可分为三大等级:算法级的优化 (ALO) , 程序级的优化 (PLO) 以及指令级的优化 (ILO) 。ALO目的在于简化算法, PLO以及ILO目的在于芯片硬件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此系统中我们选用德州仪器公司生产出的一款高性能的数字媒体处理芯片TMS320DM642。

2 阴影抑制研究

2.1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算法

智能视频分析系统主要是用来进行动态目标识别与跟踪任务。因此, 整个系统被分为三部分:动态目标检测, 动态目标识别以及自动跟踪部分。

这些算法首先对于输入图像进行预处理, 然后利用自适应性背景提取算法得到背景。通过计算背景帧与当前帧的差可以得到前景图像, 然后通过阴影抑制算法得到目标掩膜。在目标识别阶段, 支持向量机能够在特征抽取以后将目标归类。随后即实现目标跟踪。在此系统中我们选用在目标识别与跟踪设备中常用的Kalman滤波器。

2.2 基于HSV色彩信息的阴影抑制算法

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关于阴影识别与消除的算法,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更好的算法总是具有更加复杂的计算过程, 这在应用中对DSP芯片等器件的硬件资源要求很高, 我们选用Cucchiara提出的方法。

这种算法是在HSV颜色空间中实现的。整体的过程通过以下的等式来实现:

式子 (1)

其中, FM (x, y) 定义为在坐标点 (x, y) 处的前影掩膜, 当某一点经分类属于前影点时, 该点为1, 否则为零。OM (x, y) 作为目标掩膜同样如此。对于一个背景像素点, 该点的OM (x, y) 为0, 因为它不是目标的一部分。阴影检测识别是相对于前影像素点而言的。如果某一像素点被检测为阴影, 该像素点OM (x, y) 也为0, 只有为目标像素点时才为1。因此, 通过OM (x, y) 的判断, 排除了阴影像素点, 就获得了目标。

在 (1) 式中, I V (x, y) 以及VB (x, y) 分别是前景图像和背景图像在坐标 (x, y) 处像素值中的V分量。此方程式表明为了实现阴影检测, 首先应满足三个条件。根据Lambertian假设, 第一个条件是对于亮度 (即V分量) 而言的, α用来考虑光源的效果, β是用来估计噪声的影响。研究还表明某一点的饱和度 (即S分量) 以及色度 (H分量) 如果被阴影笼罩, 变化不太明显。所以在第二以及第三个条件中这两个分量的阈值很小, τs以及τh的典型值均为0.15。

阴影抑制可以消除由于阴影与目标的错误识别分类造成的偏差, 然而这种技术增大了CPU的占用率。因此对于实时系统来讲, 该算法必须通过优化才能提高其性能。

3 算法级的改进与优化

公式 (1) 是该优化的关键。除了对V分量的比较环节以外, 利用该等式进行操作的其他环节相对简单。在用DSP实现算法时, 由于相除的结果大小是从0到255之间的浮点数, 因此V分量的比较是一个浮点数之间的操作。然而, DM642是一种整型数操作的DSP, 虽然能够进行部分的浮点数操作但是这些操作会更耗时, 因此, 在软件编程中我们尽量避免浮点数的操作。

将亮度计算式的两端同乘以分母, 我们能够得到下列等式:

式子 (2)

式中α和β是固定的十进制小数, V分量是一个整数, 因此亮度值的比较成为整型数之间的运算, 避免了浮点运算与除法运算。

在 (1) 式中的另一个难点是获取像素点的H, S, V分量。首先, 我们将YUV图像转换为RGB图像。然后, 我们将 (R, G, B) 彩色图像转化为 (H, S, V) 的, 由于此转化为非线性转换因此该步骤较复杂。另外, 在转换方程中有相当多的除法运算。为了避免这一问题, 我们又定义了两个变量H'和S'。令

式子 (3)

式中max和min是三个分量 (R, G, B) 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通过将 (3) 式和 (4) 式与RGB值到HSV值的转换公式对比, 我们发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化为:

因此 (2) 式也可写为如下形式:

式子 (7)

从式中可以看出该阴影抑制算法会变得更加复杂, 所以我们选用的处理器芯片是考虑了适合于这些复杂操作的DSP芯片, 我们将在以后章节讨论。

因此系统只需计算出、以分量即可, 不必像先前一样在阴影抑制操作中花费大部分时间计算出每个像素点的真实HSV值。由于 (3) 式与 (4) 式中只包含有一些简单的整型数据操作, 因此该操作能够使算法简化。

在应用中, 当阴影不存在时没必要进行阴影抑制操作, 此时再进行阴影抑制操作不能够提高目标获取的准确性反而会降低系统的效率。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在处理之前添加了一项阴影检测操作, 这项操作每次能够处理若干帧的数据, 如果检测出阴影的存在, 则通过阴影抑制算法对这连续的若干帧进行操作, 反之亦然。

4 优化结果以及比较

通过测试我们可以证明阴影抑制算法在实时系统中的有效性。我们利用测试视频序列中实际道路的情况来验证测试, 然后随机抽一些帧来显示试验结果。

图4中, 左侧第一列显示的是未进行阴影抑制时的目标检测情况;中间第二列为未进行快速填充与噪声消除时的阴影抑制结果, 右侧第3列为我们的系统给出的目标探测结果 (采用了阴影抑制算法和快速填充与噪声消除之后的效果) 。从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出采用具有快速填充和噪声消除的阴影抑制算法结果最好, 它提高了目标轮廓抽取的准确性。

5 结论

本文中, 我们介绍了阴影抑制在智能跟踪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快速填充与噪声消除算法, 阴影抑制的准确性被提高了。此外,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研究出了一些可提高阴影抑制有效性的优化方法, 这些优化方法和经验在其他一些时序严格的算法中同样适用。

摘要:为了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时性, 本文对研究阴影抑制算法的进行改进, 结合硬件载体数字媒体处理芯片TMS320DM642的特点进行算法级改进并优化。算法级的优化减少了算法的复杂度, 而程序级和指令级的优化非常适用于有流水线处理特征的微控制器和微处理器。实验表明针对传统的HSV色彩信息的阴影抑制算法来讲目标轮廓抽取准确性提高。

关键词:阴影抑制,智能跟踪,DSP

参考文献

[1]代科学, 李国辉, 涂丹, 等.监控视频运动目标检测减背景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展望.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6, 11 (7) :919-927.

[2]宋杨.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3]印勇, 王亚飞.基于空间邻域相关性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光电工程, 2009, 36 (2) :1-5.

[4]徐秋平.基于图割理论的目标提取方法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9.

改进与优化 篇2

承诺活动工作汇报

自“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活动开展以来,我局高度重视,把搞好这次活动作为当前一项重点来抓,严格按照县上的总体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下大力气,抓好落实,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为使此项活动扎实顺利开展,我局首先召开了动员会议,认真贯彻活动精神,周密安排部署。成立了以纪检组长任组长,体育局副局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体育局“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主题活动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明确了这次活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检查验收的有关事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使整个活动有章可循,循序渐进。

二、组织学习,统一思想

实行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党委坚持中心组集中学习制度,学习分析研究机关纪律作风整顿和优化发展环境问题,同时自学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广大干部职工也通过集中和自学进行学习,围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这个主题开展讨论。通过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党 1

员干部依法行政、文明服务的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牢记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联系实际,查摆问题

为确保这次活动不走过场,我们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着力解决“五方面”突出问题,认真查找本单位及工作人员在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窗口”部门是否存在吃、拿、卡、要,刁难群众,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或违规行为。通过查找差距和不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查找根源,认识危害,增强自纠的信心和决心。

四、开展“四走进”活动。机关领导干部要坚持走进农村农户、走进社区居民、走进企业学校、走进重点项目建设一线,坚持常年开放体育场馆,为群众健康生活和娱乐活动提供保障。

五、签订公开承诺书。体育局主要负责人,对机关服务、环境卫生、场馆开放、组织训练、改善民生方面的重点工作、“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的目标措施和工作责任等事项做出公开承诺,接受社会和机关干部群众的监督。

六、加强督促检查。要建立健全日常检查、定期督查、监督考核和工作通报制度,全面加强对机关开展“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活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定期召开汇报会,督促各项措施和任务落实,及时通报活动进展

情况,褒奖先进,鞭策后进,认真总结经验,及时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华池县体育局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与改进 篇3

一、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爱好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习兴趣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想优化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必须从吸引和提高高中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入手。

传统的高中阅读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较为枯燥单一,很多时候只是通过增加阅读量这种费时费力的方式来进行,导致学生语文阅读兴趣和能力培养的效率非常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不足, 摒弃传统低效的阅读教学方法,从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入手,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吸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说,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来有效地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兴趣。以《奶奶的小风车》教学为例:“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都会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东西来承载我们的童年生活,而我的就是奶奶的小风车……”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两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一个扮演作者,一个扮演作者的奶奶,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和改进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方法

优化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想优化改进阅读教学,就应该向学生传授科学高效的语文阅读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优秀的、高效的、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使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效果事半功倍。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方法,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方法,从而达到优化改进阅读教学的目的。

高中语文课堂是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主要学习渠道之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想优化改进阅读教学效率,就应当重视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传授高中学生划重点总结的阅读学习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找出并画出课文中每一段的关键词或者句子,将这些关键词和句子提炼,并进行整理、分析,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三中的《肖邦故园》的课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严谨的阅读,及时画出每一段的中心论点,从而全面科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学习质量,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化。

三、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高中学生,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优化改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想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不光要高中语文教师发挥积极引导作用,还需要高中学生提高主动锻炼自身阅读自主学习能力的意识。因此,高中学生应当重视自主阅读能力的意义和影响,强化自主阅读意识,从而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

强化高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高中学生拓展语文阅读思维,增加自身的语文知识积累量,提高自身对于语文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为高效地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质量。首先,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主动向教师学习和借鉴优秀的阅读方法,通过自身亲力亲为、全情融入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去,有效地提高自身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强化高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其次,在课下,高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一些课外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和书籍来增加自身语文知识的积累量,从而有效地强化高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能力,是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基础。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坚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丰富阅读内容,通过吸引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丰富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方法、强化高中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从而有效地优化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结构,提高阅读教学的合理性和高效化。

煤层气田集输工艺优化与改进 篇4

当前我国开采的煤层气田中最大的是山西沁水盆地的煤层气田, 中国石油华北煤层气分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等煤层气公司在沁水盆地中都有煤层气的建设项目, 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 在集输技术上他们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中一种集输工艺的集输流程为:先将单井产生的煤层气通过单井输气管送至阀组, 煤层气通过阀组会通过集气管线进入集气总站汇集, 然后煤层气会在集气总站的压缩机里进行增压, 增压后的煤层气会被送到处理母站中过滤、调压、计量和缓冲, 之后又会被送到母站压缩机增压, 最后经过压缩之后的气体是可以直接销售的压缩天然气 (CNG) 。还有一种集输工艺, 煤层气经过管线进入阀组, 所有的阀组都是通过枝状的集气管线和增压站连接起来的, 在集输过程中是没安装增压设备的。井口的分水包、安全阀等设备被撤除, 在集气管线低洼点安装了凝水缸, 会定期排出管线中的积水。

2煤层气田集输工艺的发展趋势

因为煤层气田具有产量低、压力低、渗透量低的特点, 所以这些特点对集输系统影响很大。特别是有的井里气压低导致阀组压力太低或者由于井口偏远, 无法进入集输系统, 所以需要研制小型增压设备来适应整个气田的集输系统。

煤层气不像天然气气源比较集中、气压高, 所以集输工艺和天然气大不一样。天然气的集输方式并不适用于煤层气集输, 而撬装液化装置集群是分布式的液化中心, 这种装置集群正适合煤层气的特点。

煤层气因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粉尘, 它们不仅会降低煤层气的输送效率, 而且还会使阀门和仪表等部件受到损害。 所以, 对粉尘的高效分离是煤层气高效集输的前提, 所以开发对煤粉高效分离的设备是目前发展的趋势。

3煤层气田集输工艺技术的优化与改进

3.1井口工艺的改造

刚开采煤层气的时候, 在井口都会安装分离煤层气中游离水的分离器。但是, 后来发现煤层气中没有游离水, 所以后来新井就取消了安装分离器, 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用地还能节省投资。排水降压采气工艺, 首先用抽油机把地下煤层中的水抽出, 然后抽出来的水会被输送到井口附近的晾水坑中晾晒, 它会自动蒸发。底层压力会随着地下水的抽出而降低, 煤层气随着压力降低会不断析出, 当套管压力到达0.2MPa (G) 时, 煤层气会经过采气管道进入煤层气采集系统。

3.2集输管网及阀组工艺的改造

集输管网采用的是枝状管网, 井口都安装了放空管, 一旦管线发生事故, 所有连通的管网都因此被影响。所以, 经过一系列的模拟计算, 采用枝状管网, 并将井口放空全部取消, 由阀组来统一放空。另外, 所有的井口都安装流量计不仅投资高, 而且维护困难, 所以改用阀组进行总的计量也可以进行单井轮换计量。RTU无线传输系统可以将阀组的总流量、 温度、压力等参数传输到增压站。根据天然气集输工程的经验, 在集输管道低点安装凝水缸,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集输过程中出现的积水现象。

3.3集中增压站工艺的改造

集中增压是指将压缩机安装在集中增压站对煤层气进行集中增压, 煤层气先输送到集气阀组中, 然后再通过集气支管输送到集中增压站, 让煤层气能一次性增压达到外输压力的要求。 集中增压站适用于井口的气体压力能直接送至集中增压站的气田。在增压站入口端设有紧急断开阀和紧急放空阀, 一旦发生事故, 立即把紧急断开阀关闭同时也把紧急放空阀打开, 将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去。在进、出增压站煤层气管道上的压力和温度等参数和压缩机的运行参数进去仪表间的过程中, 控制系统然后检测并显示。在集气站的外输管道安装有流量计, 对煤层气输出的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并显示。

针对煤层气开采初期产气量少的规律, 将增压站的压缩机进行优化。压缩机选型应注意如下两点:1压缩机应选择处理量小的型号, 并同时保留处理量大的型号, 以便后期煤层气产量大时使用;2压缩机优先选用螺杆压缩机, 因为螺杆压缩机具有比往复式压缩机更高的可靠性, 更方便的维护性, 更低的造价。

3.4抽油机排采过程的动力改造

传统的抽油机存在很多问题, 效率低下且冲击负荷较大, 还容易发生事故, 产液量低下, 能耗大、钢材消耗多。

链条式数控抽油机和传统的抽油机相比有很多优点: 1它采用了全数据电力拖动系统, 综合了多种控制技术, 很符合机电一体化的思想, 它可以根据开采过程中的不同要求任意调整以达到对冲程和冲次的调节。和传统的抽油机相比具有可以随机的变换“姿态”。2不再是曾经单一的机械运动, 它可以根据开采过程中井下的地质条件、开发特征和井口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实时控制的目的, 始终选择最佳的运动姿态运行。3它也可以先在计算机上模拟, 选择出最佳工况中的工作参数, 然后将这一系列的参数传输到抽油机的数控系统, 这样可以使地面的动力端和井下的液力端协调工作。 和传统的机械结构相比更简洁, 钢材消耗少、能耗低、操作容易、使用更加方便。冲程和冲次等运行状态不再需要以往高强度的人工操作, 直接由许多微处理单元控制, 完全符合煤层气井的开采。

目前绝大多数沁水盆地煤层气田的煤层气井均处于山区, 交通不便。为探索抽油机的动力最优形式, 各煤层气开采公司都采取了不同的动力方式, 分别有:1燃气发动机直接驱动抽油机;2采用小型发电机为阀组所辖井的抽油机提供动力;3采用大型发电机或电网为抽油机提供动力。根据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的开采经验来说, 采用大型发电机或电网为抽油机提供动力的方式为最佳。由于燃气发动机及小型发电机数量大、故障率高、交通不便, 导致燃气发动机及小型发电机无法及时修理, 并严重影响实际年抽采天数。一个煤层气田选用的抽油机建议为同一厂家所生产的。若同一个煤层气田中选用不同厂家的抽油机时, 会造成如下缺点: 1安装难度大, 不同抽油机对基础的尺寸与其他要求不同, 造成施工无法统一;2后期生产难度大, 不同抽油机的正常运行参数要求不同, 造成采气工对抽油机的运行操作难度加大; 3维修难度大, 不同抽油机的零件无法通用, 造成采购成本及难度大。

4煤层气田集输工艺网络化技术研究

如何把集输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优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煤层气集输工艺目前的发展方向, 两者相结合形成煤层气田集输网络化管理的独特特点, 在国内还是一个新的领域。目前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例如, 国家还没有建立煤层气田系统的基础数据管理规范, 所以可以根据这些缺点, 研发一种既能保障煤层气田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又能便于管理的网络技术, 这是未来煤层气规范化集输的发展趋势。

5结语

我国是煤层气资源大国, 为了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短缺, 可以加快对煤层气资源的开采。由于我国地质、地形等特点都比较特殊, 目前集输工艺还处于发展阶段, 煤层气集输工程的投入多, 回收少, 很难形成像天然气一样的大规模集输。 在国家的大力投入下, 主动增压技术、集输管网除尘、抽油机排采过程的动力改造、集输工艺网络化等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未来煤层气田集输在国家和企业的努力下还会有更大的提升。

摘要:近十年来, 我国煤层气的开采产量迅速增长, 由于我国煤层气的开采比较晚, 很多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集输工艺还很不成熟。通过对国内集输工艺现状进行阐述, 分析了发展趋势, 并提出了一些集输工艺技术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煤层气,集输工艺,改造

参考文献

[1]庞涛.焦坪矿区煤层气井排采工艺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4.

改进与优化 篇5

“三项举措”改进作风优化服务环境 为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加工作透明度、推进效能建设,我处相继采取了“三项举措”加大整改力度,目前看来达到了预期效果,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一是建立改进作风长效机制。成立岗位效能监察办公室,针对庸、懒、散、奢等问题,组织开展“严肃工作纪律、整顿工作作风”主题活动;针对工作作风问题,出台《包头市公路养护处关于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五项规定”》;针对上班纪律问题,出台《包头市公路养护处机关工作人员外出告知制度》,组织明查暗访3场次,形成抓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是查处作风方面突出问题。加大查处上班纪律、工作作风、服务效能等方面的案件,对5个单位纪律作风情况进行了暗访,对个别单位因迟到、早退和履行请销假手续不规范被通报批评。

浅谈拱形骨架防护的改进与优化 篇6

关键词:拱形骨架防护;改进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U4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2-0049-01

省内以往的所有高速公路路堤拱形骨架防护均是在路堤及路面结构层采用等厚浆砌片石骨架,路床以上部分的拱形骨架要贴着路面结构层施工。但这种技术方案存在两方面的弊病。一是路床顶面以上部分只有在路面结构层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砌筑,需要由路基和路面两个单位分别完成,容易造成路基和路面单位相互扯皮,工程管理非常困难;二是由于拱形骨架防护在路堤部分与路面结构层部分施工不连续,不可避免的在路床顶面与路面结构层的结合部留下新旧接茬,新旧接茬部位在运营期间极易发生水毁及受力破损。

太佳高速公路吕梁段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以上弊病,结合其他省份的先进做法,组织多位技术专家和设计单位对路堤边坡拱形骨架防护的技术方案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将拱形骨架防护在路床顶面以上做成小矮墙的形式。通过此次改进后,路基单位可以在拱形骨架施工时,不间断独立完成施工任务,从而有效解决了拱形骨架防护的工程管理困难以及在路基路面结合部出现质量隐患的弊病。

路床上下等厚的拱形骨架在路面结构层铺筑之前,路床以上部分砌体没有路面结构依靠,只能等路面结构层施工完毕后方可砌筑。但如果把拱形骨架在路床顶面做成内侧直角的梯形小矮墙,见图1,则路床顶面以上的拱形骨架可以不必等到路面结构层铺筑,和路床以下部分一次砌筑成形。

与以往拱形骨架防护的做法相比,这种方案在骨架肋条部位增加一个三角形砌体,工程量会略微增加(增加工程量很小,按路面结构层厚70 cm算,每米填方路基只增加0.2 m3砌体),但它的优点却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拱形骨架能一次砌筑成型,不会在路面与路基结合部出现新旧接茬,并且在容易发生水毁的骨架部位得到了加强,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其次,拱形骨

架防护可以在路基施工时一次砌筑成型,路面施工单位不必为小方量的砌体而专门组织一支砌筑队伍,或者等路面结构层铺筑完毕后路基施工单位再二次组织施工,从而可以间接降低施工成本,加快施工进度。再次,拱形骨架防护可以由路基施工单位独立一次完成,有效避免了路基施工单位和路面施工单位的相互扯皮,利于施工管理。最后,拱形骨架防护按这种方案施工后,路面结构层铺筑时不必宽填,节约了路面填筑材料,并且有利于路面结构层在边缘的压实。

这种方案的施工方法和以往的拱形骨架防护的施工方法基本相同,施工顺序为坡面整修——测量放样——拱形骨架基槽开挖——护脚施工——骨架砌筑——拱圈砌筑——小矮墙砌筑——换填种植土——植草。但施工工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拱形骨架及小矮墙砌筑所用石料的强度不应低于 30 MPa,砌体应密实无空洞,厚度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

(2)应精确控制拱形骨架防护尤其是路床顶面以上小矮墙的线形、宽度和标高,确保小矮墙的线形与路线线形一致,顶部顺直流畅美观。

(3)注意预留泄水孔或预埋泄水管。通常路面结构层铺筑是在路基完成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后进行,小矮墙砌筑成型后形成一个槽状结构,路床顶面容易积水。因此在小矮墙和路床结合部每隔10 m左右对应拱形骨架的肋条部位预留一个10 cm×10 cm的泄水孔或者预埋10 cm的PVC泄水管,能够及时将路床顶面积水排出。泄水孔或泄水管的横坡不得小于2 %。并且要注意路床顶面平整度和路拱横坡必须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4)应沿线路方向每隔10 m从小矮墙顶部至拱形骨架底部设置一条上下贯通的沉降缝。沉降缝应垂直设置,宽度为2 cm,并用沥青麻絮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10 cm。

(5)应注意对已施工成型的小矮墙的保护。路面施工时,严禁施工机械碰撞拱形骨架小矮墙。

(6)施工现场要合理布置,工程材料要合理堆放,施工工序要有条有序,做到文明施工,注意安全生产,并要注意环境保护。

其实拱形骨架防护在路床顶面做小矮墙的方法,早在几年前就在南方个别省份大范围使用。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且经济适用的改进拱形骨架防护的施工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Discussed the Arch Skeleton Protects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

Chen Yanming

Abstract:Because in province former highway embankment arch skeleton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existence malpractice, this article the improvement which and the optimization protects on the arch skeleton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如何优化与改进施工企业会计核算 篇7

(一)事前核算占据重要位置

在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体系中,事前核算工作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不断得到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重视,他们在进行正式的核算工作之前,会率先考虑其具体的可行性,以此预测即将展开的经济活动,这个过程就叫做事前核算工作。由于中国国内正在推广和提倡稳健的货币政策,所以其市场流动性紧缩,对施工企业的事前核算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会计部门需要规划接下来的资金支出情况, 提高事前防范的安全性,参考企业目前的资金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尽量消除存在于施工企业资金收支体系中的风险因素,这可以起到促进融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提高的作用。

(二)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巨大作用

就当前许多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情况来看,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施工企业选择分级开展进行会计核算, 主要是出于施工流动性比较大,而且所面临的目标施工项目存在分散状态的考虑。针对不同的具体实施项目,选择具有特殊针对性的的会计核算方式,能够起到精确衡量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作用。

(三)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

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是关乎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要素,具体的施工项目对应着具有差异性的具体的建筑要点,且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工程产品自带的特殊性质,工程产品生产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具体或者特殊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需要。所以,水文、地质、气象等等自然环境存在的差异,都会导致施工条件随之出现千奇百怪的变化, 指导其具体实践的图纸的在施工效果和过程上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落后

为了使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成果能真正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必须严格监控其施工情况。许多施工企业在管理施工方面,确然认识到了增强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并不断改进其工作的具体方式,然而施工企业中的会计核算却没能引起相应的重视,核算方式不够有效, 会计核算结构构建不合理,导致正确的会计核算方式与良好的财务管理方法二者想脱离的情况产生,如此一来,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如何得到优化呢?施工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如何做到万无一失呢?

(二)数据统计出现失误情况

施工企业在开展内部的会计核算工作时,往往需要处理大量而复杂的数据资料,然而许多企业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漏洞百出,统计不清晰、记录不全面、归纳不科学等等。精确真实的数据资料是施工企业完成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唯有全面真实的数据才能支撑高效而高质量的会计核算管理,使整个施工企业的财务系统处于高效正常运转的状态。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大力开展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以科学有力的数据作为基石。当然,使统计工作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实施,繁多的经济支出条目和额度比较高的经济资金成本是必然的,所以,总体上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一定的财政压力。如果出现会计人员在核算问题时忽略确切数据的重要性,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的核算失误,进一步使施工项目系统内部所有的金钱成本都无法被清晰准确的统计。

三、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与改进

(一)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

毋庸置疑,但施工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包括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都必须以科学的体制为指导和监督规范,体制的完善或许并不是困难重重,但是施工企业项目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企业要想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完全依照体制的要求却非常不易。所以,在构建相对完善的核算体制框架前提下,需要使体制得到有力的践行和落实,这也是建立体制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执行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核算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从担任的岗位职能,对项目推进环节中涉及的人员、资料、 设备及资金等收支情况加以真实具体的存档,以此做到精确而科学地。

(二)推行新的《建筑合同》标准

基于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全面推广和应用,再加上施工企业对《建造合同》的利用,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会计信息的质量也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要在现有的经济形势下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施工企业必须严格推行《建筑合同》准则,以此为依据对自身会计核算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优化与完善,在规范会计处理程序的基础上,从会计核算、合同收入及费用的确认、会计信息处理、会计报表出具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处理程序的落实,以便于保证会计核算制度的全面执行,提升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三)落实承包责任并对权责利问题进行明确

施工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需要对承包责任制和权责利相关概念做出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必须主动地倡导施行工程的承包经营体制,不仅需要注意强化体制化经营,而且需要做好对工程的质量检查和控制,以此为成本核算资料的科学和真实性提供保障,处理好涉及施工企业的成本效益的问题。以此为前提,施工企业还需要推广目标成本的管理模式,在工程项目施行环节,加强实时控制,把握预算计划对企业内部各样成本存在的影响作用,对此加以调整,从而把耗费掌控在计划要求的领域之内,以权责利兼顾为原则,保证核算人员明确所具有的职责,鼓励其工作主动性和参与度,促进核算工作完善。

四、结束语

施工企业为了做好成本管理和财务工作,提高内部经济效益,必须做好会计核算工作,首先,需要明确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即事前核算占据重要位置、分级展开的会计核算发挥巨大作用、施工企业生产的单件性等等。其次,是分析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包括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落后、数据统计出现失误情况、会计原始凭证不够精细等, 在此基础上,探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优化与改进。

参考文献

[1]张燕.探讨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

医疗救护艇局部优化与改进的研究 篇8

海上卫勤保障是海军强大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海上医疗船只主要分为医院船、卫生运输船、小型医疗救护艇[1]。医疗救护艇 (medical ambulance boat, MAB) 作为海上伤员急救和伤员后送的卫生勤务船, 是海上救护体系的一个单元, 有“海上救护车”之称, 战时主要负责对海上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并将伤病员、海难遇险人员送到卫生运输船、医院船或岸基医院, 以及对水际滩头伤员的抢救、转送、捞救及后送等[2]。能否发挥“海上救护车”作用, 很大程度取决于艇员和医疗队员对相关装备操作的熟练度[3], 直接体现海军卫勤保障人员的机动应急能力。我军因长期未经历过海上实战, 舰艇部分医疗装备与舰船适配性较差, 或年久失修、缺乏维护而处于近乎废弃状态, 难以保证海上医疗卫勤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因此, 在海上医疗救护中, 人装协同性以及人机配适性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救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4]。医疗卫生装备的管理尤其是药品器械保障与管理, 将直接影响海上医疗救护和后送能力[5]。

如何更好地保证未来局部战争的海上医疗救护顺利展开, 进一步提高我军海上医疗救护保障效能, 有效降低非战争减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针对如何提高救护艇海上医疗保障效率, 对救护艇局部及部分医疗卫生装备进行优化改进的可行性作了充分论证研究[6]。本文将重点对某型药箱结构及救护艇局部构造的优化改进提出几点可行性设想。

1 现行医疗救护艇及其卫生装备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经过多次的海上医疗救护演练, 分队人员发现, 我军现役医疗救护艇卫生装备缺乏专人操作和保养[7], 医疗装备的故障率相当高, 艇内布局及部分卫生装备的适配性较差, 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海上医疗保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有: (1) 药库位置布局欠妥, 药品架层高, 设计欠合理, 通往药库的舷梯过于狭窄陡直, 给战时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存储和补给带来诸多不便; (2) 部分医疗设备, 如计算机一体机, 由于久置失修且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环境等原因, 4台机器仅1台可正常使用, 故障率高达75%; (3) 护士站视野不够开阔, 观察伤员范围受限, 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隐患; (4) 高温灭菌装置安置于手术室, 具有较大安全隐患。下文将重点就如何提高救护艇上药品与医疗器械保障效能做几点可行性研究和探讨。

2 优化改进方案

2.1 改变药库所处机舱位置

由于救护艇的内部空间有限, 而药库与展开医疗救护工作的救护舱处于不同层机舱, 且往返两处的必经舱口非常狭窄, 仅能容1人徒手穿行, 医务人员根本无法携行大体积药箱通过该出入口。考虑到海上医疗救护紧急的特殊性[8], 建议将药品器材库设置安放在与救护舱同层机舱, 如此可有效解决出入狭窄机舱口不便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提高医疗救护效率。

2.2 箱体结构及艇体局部的优化改进

若因艇体功能需要或其他原因而无法满足改变药库所处机舱位置要求, 可对箱体结构和舷梯局部进行优化改进,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由于药库与医疗救护舱处于不同层机舱, 且联通二者的出入舷梯异常陡直狭窄, 而海上医疗保障用药箱多数大而笨重, 在仅配备1名药事人员的情况下, 将很难独自顺利完成战时海上医疗救护的药械保障任务。因而, 在不会影响救护艇基本功能的情况下, 可对某型药箱进行结构改造, 并对舷梯局部作优化改进, 从而可达到提高救护艇海上医疗保障效能的目的。

2.2.1 箱体结构改进

海军医疗组某型上开盖药箱是我军现行医疗卫生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用于海上医疗保障中药品及医疗器械的装载, 也是海上医疗救护艇的重要卫生装备之一。由于医疗救护艇吨位相对较小, 该型上开盖药箱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少弊端, 不同程度地影响海上医疗救护的实效性。因此, 对该型药箱做适度优化改进将有利提高海上医疗救护工作效率。优化改进后的某型药箱总体效果如图1所示。

2.2.1. 1 箱体底部改造

经测量, 救护艇内出入药库的舱口舷梯的扶手内侧距为51.5 cm, 舷梯倾斜坡度高达67°。而常用海军医疗组某型上开盖药箱的宽度仅比舷梯扶手内侧距小2 cm, 舱口仅能勉强允许该型药箱单独通过, 加之箱体自身质量较大, 舷梯过于陡直, 人员携带满载的箱体根本无法通过该出入口。为实现更便捷有效的药械补给, 可在箱体底面四角处安装4个滑轮, 以便箱体在人力牵引下可控地沿舷梯上下滑行, 同时可大大减小向上提拉箱体的难度。滑轮可折叠并可在弹簧作用下自动弹起。加装后的滑轮开合状态、原理细节及箱底隐藏槽方位如图2~4所示。

1.双开盖箱门;2.V型提手;3.滑轮;4.突起

1.圆形隐藏槽;2.L型隐藏槽;3.支撑臂;4.滑轮;5.突起;6.弹簧;7.旋转轴;8.固定卡扣;9.缺口

1.箱底;2.圆形隐藏槽;3.L型隐藏槽

2.2.1. 2 箱体提手优化并加装牵引轮

为适应上述对箱体的优化改造, 可将药箱侧面的提手改设为中部带有V型凹槽的结构。其作用如下: (1) 便于牵引轮挂钩准确定位, 防止挂钩左右游走, 有利于箱体沿舷梯顺畅滑行; (2) 利于搬运箱体时手动控制着力点。

为进一步配合优化改进, 在具体实施时, 需另加装牵引轮。将牵引轮的挂钩悬挂于提手V型凹槽处, 牵引轮拉绳的一端固定于机舱出入口边缘金属环上, 人力手动控制拉绳自由端, 在牵引轮带动下使箱体顺利通过狭窄的机舱出入口, 达到有效提高医疗卫勤保障效能的目的。

2.2.1. 3 箱体开盖方式优化改进

长期实践证明, 紧急情况下最有效便捷的较大量药品补给方法是:可直接从位于货架上的药箱内取药。医疗救护艇内配设药库的药品货架为多层设计, 经测量, 药品货架上下层间距均小于某型上开盖药箱全开状态下的开箱高度, 无法完成在货架上直接开箱取药。因此, 将该型药箱的向上开盖改为侧开门设计, 可有效解决药架层距过小而影响药箱开启的难题。

2.2.2 艇体舷梯局部优化改进

为配合上文对海军医疗组某型上开盖药箱的结构优化改进, 还需对救护艇内通往药库的舷梯局部做进一步优化改进: (1) 在紧靠扶手内侧的舷梯两侧安装滑行轨道; (2) 将滑行轨道的底部改为弧形设计, 达到缓冲作用, 减少箱体在滑经舷梯底部折转处对药箱的物理损坏; (3) 为顺应底端弧形轨道, 将舷梯扶手改为弧形底端设计; (4) 舷梯出入口中部边缘安装金属小环, 用于悬挂牵引轮拉绳。优化改进的舷梯效果如图5所示。

1.改进后扶手;2.滑槽弧形底端

2.3 优化改进后组合应用

经过优化改进后的药箱与舷梯滑槽组合工作示意图如图6所示。当滑轮处于工作状态时, 将箱体平行置于舷梯轨道上方, 迅速将滑轮置于轨道顶端或底端局部开放口, 并滑入双层卡槽内。同时, 将牵引轮挂钩连接于箱体提手V型槽内, 并将牵引绳一端固定于机舱出入口加设的金属环上, 手动控制牵引绳自由端, 牵拉收放自由端绳索即可轻松控制箱体在上下层机舱甲板间的活动, 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1.牵引绳索;2.机舱口;3.牵引轮;4.箱体;5.滑槽弧形底端;6.金属环;7.滑槽;8.V型提手;9.舷梯;10.双开盖箱门;11.滑轮;12.防滑圆槽

3 结构与特点分析

3.1 箱体结构与特点

为了便于药品及医疗器械的运输补给, 同时考虑实用和美观。箱体底部加装的轮体材料选用高强度高耐磨性材料。优化改进后的结构特点在于, 滑轮轴支撑臂采用外侧单臂设计, 轴承及其支撑臂宜选用高强度不锈钢材质。由于军事用药箱的特殊性, 大批量运输时需要将多个箱体垂直叠加, 同时为延长滑轮使用寿命, 将加装的滑轮设计为可折叠式, 滑轮及其支撑臂可同时隐藏于箱底凹槽内:支撑臂隐藏于L型隐藏槽, 滑轮隐藏于圆形隐藏槽。滑轮隐藏于圆形隐藏槽时, 箱底边缘的固定卡扣可防止滑轮随意复位。图2 (a) 所示为滑轮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2 (b) 所示为滑轮隐藏收起状态示意图。隐藏收起滑轮的步骤为:手动将滑轮连同支撑臂沿着旋转轴外推 (拉) 压缩弹簧, 继而向外侧旋转90°, 克服固定卡扣阻力, 将滑轮连同支撑臂压入隐藏槽内。当需使用滑轮时, 可通过箱体侧面缺口手动克服固定卡扣阻力, 在弹簧作用下, 使滑轮自动到达工作状态。

为防止在重力或惯性作用下, 弹簧被动压缩致滑轮连同支撑臂外翻而至隐藏状态, 影响滑轮正常工作, 将圆形隐藏槽与L型隐藏槽走向方位设计如图4所示。同时, 当滑轮隐藏折叠后, 滑轮轴内侧加设的圆形凸起可卡扣于相邻下方药箱顶部的防滑圆槽内, 用于多个箱体垂直叠放时起稳定作用。

优化改进的箱体提手V型槽便于牵引轮挂钩准确定位, 防止挂钩左右游走, 有利于箱体沿舷梯顺畅滑行, 同时利于搬运箱体时手动把握着力点。

3.2 优化后的舷梯结构与特点

舷梯两侧采用不锈钢材质“双层卡扣式双轨”设计, 使用时将箱体轮子置于上下层轨道间, 可有效防止由于舷梯与地面的倾斜角过大, 在滑行过程可能因重心外倾或速度过大导致箱体翻滚而损坏。舷梯轨道特征还在于, 双层轨道顶端和底端的上层面为局部开放式, 便于在使用时更准确定位, 更迅速准确地将滑轮置于双层轨道滑槽内。双轨间距应略小于箱体左右轮距, 轨道表面宜打磨光滑减小对滑轮的磨损。上下层轨道间距应略大于轮体直径, 不影响滑轮自由转动。

为防止箱体滑至舷梯底部折转处与地面钝性接触而损坏箱体及内容物, 轨道尾端使用弧形设计;考虑到弧形轨道延伸段可能引起底舱人员行走不便, 将原直行舷梯扶手延伸至弧形轨道垂直上方。

4 结语

经过实际测算和反复现场模拟, 该系列优化改进可有效提高海上救护艇药品和医疗器械保障效能, 从而提高医疗卫勤保障的综合水平。不仅有效规避艇体空间局促带来的不利因素, 而且该优化改造成本低廉, 不会对艇体原有基本功能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可在实际工作中量产并装备各相关单位部门, 以提高救护艇人员的医疗保障效能。同时, 本优化改进亦可推广至民用运输船装备中, 因此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

摘要:目的:对医疗救护艇及其卫生装备进行局部优化改进, 以提高海上医疗救护保障效能。方法:分析现有医疗救护艇及其卫生装备存在的不足, 对药库所处机舱位置、箱体结构及艇体局部进行了优化设计及改进。结果:模拟结果显示, 对救护艇局部和药箱结构的优化改进可有效提高海上医疗卫生装备的输送效率。结论:对现役救护艇局部及某型药箱结构的优化改进, 可有效提高军队海上医疗救护效能, 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医疗救护艇,医疗保障,药箱,优化与改进,研究

参考文献

[1]栾振涛, 王晓波, 韩敏, 等.海上医疗卫生装备的现状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2) :82-83.

[2]朱建军, 褚新奇, 沈俊良, 等.高性能客船改装为医疗救护艇的可行性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 2003, 24 (4) :325-327.

[3]杨金宝, 王绍天, 郭洪德, 等.《医疗救护艇医疗队训练工作手册》的编写及应用[J].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 (2) :126-127.

[4]王猛, 骆星九, 刘勇, 等.舰船医疗系统三维设计及布局优化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6) :5-6.

[5]赵峰, 欧崇明, 许恒, 等.海上医疗设备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 2010, 31 (4) :311-312.

[6]朱建军, 褚新奇, 沈俊良, 等.高性能客船改装为医疗救护艇的可行性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 2003, 24 (4) :325-327.

[7]赵峰, 许恒, 杨扬, 等.海军制式医疗救护艇卫生装备管理模式探讨[J].海军医学杂志, 2011, 32 (3) :186-187.

改进与优化 篇9

1. 改进实验设备创造实验

物理知识中存在着大量的来源于生活的物理定律,这部分内容同样是物理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一些固有的演示实验,在演示素材上或者方式上往往存在雷同之处,这未免会让学生产生似曾相识之感,于是在关注度上便会下降。基于这一不良状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小素材为学生随机创设小实验,从而生动具象地演示某个重要的物理规律。

简举一例,如在学习《静摩擦力方向》一节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认知,教师如果仅仅口头讲述这一知识点, 很多学生会感到一头雾水,头脑里调用不出静摩擦力方向的相关信息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两个毛刷,将其中一个固定在台面上,另一个叠放其上,然后水平推动毛刷,由此,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毛刷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的运动状态,由此认知到静摩擦力方向的具象特征。

2. 借助多媒体增强实验效果

多媒体教学运用到演示实验中,会增强演示实验的演示效果,同时,对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亦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使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观察, 产生好奇心,从而对亲自动手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讲授《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时,常规实验通常会用钢板尺的震动来说明声音的来源,教师用手停止震动状态的直尺,从而声音停止,而这一实验的缺陷便是演示空间的局限性,加上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很多学生并不能完全观察到整个实验中直尺的状态变化。而利用多媒体演示,则可以完美弥补这一不足。首先大屏幕具有空间演示上的优势, 其次,直尺震动画面放大可以让学生清晰看到声音的来源,便是震动的产生。

多媒体教学适合演示抽象的物理概念,或者微妙物理变化的发生过程。对学生来说,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提升对物理世界物体反应变化的好奇心,从而踏上探索科学未知世界之旅。

3. 通过对比实验提升学生认知水平

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点的实验,往往是单方面的为了某个特定知识点而创设。而初中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旺盛的精力需要教师善加引导,运用到学习中,会迸发出灿烂的智慧光芒。切入到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单纯地用实验来阐释某个知识点,学生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毫无瑕疵可言,而如果通过对同一知识点的两种不同的实验方式对比, 会让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如在进行《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时,在倒转杯子硬纸片没有掉下来时,很多学生会认为是水黏住了纸片,而不是气压的作用。这时教师可以另设实验,将杯底钻一个小孔,先将孔堵住,询问学生纸片掉不下来的原因,当学生回答是被水黏住时,把杯底的孔打开,这时,纸片会随着水一起冲出。如此简单趣味的对比试验,会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更加深刻。

4. 结合生活资源开放物理实验

初中阶段的物理实验大多数是与自然现象相关的,物理实验的器具也是由指定部门提供的。而在试验中,很多现成的物理器具并不能完全满足课本知识点演示的需要,因此就要求物理老师亲自动手整合实验器具,或者借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素材,来开设演示实验,如前文中提到的小毛刷、钢板直尺,等等。 启发挖掘生活中的资源运用到物理实验操作中,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知识联系实践的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而且, 在生活中感受知识带来的乐趣,会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生活的和知识的密切关系。

同时,初中生活跃的思维和行为特征,决定了他们很愿意自行操作物理实验,并希望通过独立的实验获得等同的实验成果或者发现,这在心理上被认为是个体渴望被认可的需求。基于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适度地开放物理试验室,提供学生展示自我、探索知识的平台。大量实践表明,越是活泼好动、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越具有较高的综合学习能力。而将操作实验作为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过程,将大大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思维发展也将伴随着独立操作实验的进行获得提升。

改进与优化 篇10

关键词:会计行为,优化标准,会计信息

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 即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会计行为目标可概括为会计目标和会计行为主体动机两者互动均衡的结果, 如何对会计行为主体进行规范, 除了制度约束之外, 职业道德在对会计人员的规范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如何优化会计行为, 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做一探讨。

1 会计行为的优化

优化一般是指采取一定措施, 使某一项事物变得优秀。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 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 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 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美国会计学家米恩茨 (Mints) 说:“为了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 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要求和道德要求。”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同不良的现象作斗争, 优选会计政策, 扬善弃恶做到自律和慎独, 即达到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最佳结合。

1.1 会计行为的优化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是判断会计行为是否达到优化的准绳。会计行为最终结果是产生会计信息, 因此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考虑到信息成本已不再是障碍, 会计行为优化的首要标准是会计信息质量最优化, 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般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二是,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中立性三个方面。三是,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表明了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经济行为应当一致或类似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对企业不同时期相同或相似的项目要运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一般来看, 会计行为优化标准应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优化相统一, 即会计行为的优化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 同时又体现了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愿望。

1.2 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

(1) 激励机制的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是会计行为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经给出一个行为函数B=f (p, e) 。其中B表示行为, p为个体的心理和性格, E为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个函数表明, 行为是心理和环境函数, 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所决定。著名的霍桑实验也表明, 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 对会计行为的优化不仅需要奖励的正面激励, 而且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其次, 尊重与信任也是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种需要, 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就能激发工作热情, 消除畏难和偷懒的心理。最后, 会计行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依靠奖惩, 还要依靠公平的待遇, 即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2) 会计行为素质的优化。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 知识结构的优化。会计行为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种行为, 行为是否优化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这种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 思想品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 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自觉遵守会计法律规范, 以客观公正的态度, 如实反映会计素质。三是, 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是在正确目标引导下, 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素质。而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直接影响会计活动的效果, 使会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素质, 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内容。

(3)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优化的会计行为, 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优化监督实施机制, 第一, 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监督与制约, 强化内部审计系统。第二, 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尽管内部会计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 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 一但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 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 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 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化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共同作用于会计行为函数B=f (P, E) 。会计监督实施机制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外部制约机制, 只有对违规行为不间断地监督制裁, 会计行为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激励会计人员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展优化行为。然而会计行为是以人为主体的, 能否优化还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 也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基本措施。

2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虚假会计信息虽然表现在会计报告中, 但实际上这些财务违法欺诈行为的主要责任者是会计行为主体即企业法人代表和会计、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会计系统制度变迁的因素可看到,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不仅是会计信息本身的改进, 而且是系统各方面的改进, 尤其是对会计行为主体的改进。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改进措施:

第一, 加大教育力度,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产生, 会计人员是主要的实施者, 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 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是杜绝信息失真的保证之一。

第二, 加大会计规范体系建设, 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力度。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行为执行业务的标准规范。政府作为制定方应使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科学、严谨、系统、协调统一, 保证会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体现政府的强制监管作用, 让造假者的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收益, 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第三, 加大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的建设, 实现会计人员行为的优化。会计行为优化是在交易费用可以承受的条件下, 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的, 必须采用科学的会计行为手段和合理的会计行为方式, 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第四, 强化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体系, 加强会计监管力度。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必然涉及一系列部门的高管人员和诸多会计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 而《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制度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打击力度明显偏弱, 而且对造假责任人的界定不明确, 以致高悬在会计主体行为之上的法律之剑不锋利, 使得处罚成本与造假获取的暴利相比微乎其微。因此, 应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 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管体系,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 将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明确界定, 以使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对造假行为加大处罚力度。S

改进与优化 篇11

关键词:轮毂;夹爪;夹紧位置;夹紧力

中图分类号:TG5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3-0026-03

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是我校主要校企合作单位,该公司主要生产汽车轮胎模具及相关配件。在生产加工轮毂过程中,由于生产的工件未能达到图纸要求而被迫增加一道工序。在大批量生产中,增加一道工序将对整个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所投入的资金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提高工效、降低成本,根据校企合作精神,本人对该公司的夹爪及工艺进行技术攻关,取得一定成效。

1 原来的工艺与问题

广东巨轮公司在2009年底购买了沈阳第一机床厂所生产的CK516B数控立车,用于轮毂车削加工。加工工艺是参照德国公司的工艺进行的。首先装夹毛坯Ф380 mm的外圆进行加工小端,再装夹已加工好的Ф280 mm外圆,加工大端,然后转至五工位钻孔,但试产时的结果令人失望。

经过详细地对所出现问题的分析,原来是当时设备在出厂时的小端夹头压力设定为32 kgf/cm2,而大端夹头压力设定为24 kgf/cm2。把零件加工完毕后,采用三坐标检测仪进行检测,经过检测后得出大端法兰面的端面跳动严重超差,误差在0.1 mm左右,如图1所示。

为此,厂里的技术员把大端夹头的压力分别调小到

23 kgf/cm2、21 kgf/cm2、18 kgf/cm2,但是所加工出的轮毂法兰面跳动仍然超出图纸所示要求,就是采用最小的压力夹紧,所加工出的轮毂跳动仍达到0.06 mm,还是达不到图纸要求。所以技术员再次按照正常轮毂毛坯的硬度和强度进行夹紧力与切削力的精确计算后,得出结果是:如果把压力降至15 kgf/cm2后,仍然可以夹持得稳的。所以在降低压力后,连续稳定地加工了多个轮毂,且全部合格,跳动均在0.03~0.05 mm之间。

调试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较为圆满了,但始料不及的是,由于个别毛坯的强度和硬度起了变化。所以出现了刚执行程序到粗车Ф176 mm端面的时候,突然把整个重达20多公斤的工件顶出夹爪,飞向刀架,造成了价值11万元的意大利DUPLOMATIC八工位电动刀架严重损坏。如果忽略生产设备和毛坯质量的不同,就直接生搬硬套地采用德国的工艺,那是行不通的。特别是我们国产的毛坯料和德国的毛坯料在铸造工艺上存在着技术上的差异。德国的毛坯料在外形尺寸上比较准确,而且加工余量很少,在材质上也非常稳定。而国产的毛坯料远远达不到这种技术要求,除了在加工余量上比较大外,连毛坯的硬度和强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碰到较硬的毛坯料时,产生的精度误差问题也就出现了。

虽然经过多次的分析和调试,但调试的进展情况还是让我们陷入了困境。因为轮毂大端压力增大则变形,使之端面跳动不合格;压力减小则夹不稳,造成工件和机床的损坏;而从德国进口毛坯则成本过高,同时在供应时间上也极不灵活。而公司则要求严格按照图纸公差生产,确保质量。

最后,工程师们因多次调试失败和刀架损毁严重而不愿再继续调试了。所以在数控车加工前增加一工序,即先用普通车床夹大端Ф176 mm毛坯外圆粗加工Ф380±0.2外圆,然后再将大端的夹爪更换成小端夹爪,夹Ф380 mm的外圆,将压力调回20 kgf/cm2。

2 问题的发现

在技术员们消极地面对加工问题的情况下,2010年5月,巨轮公司请求我校对其进行技术攻关,提高轮毂组的工效,降低成本。他们的竞争对手与他们厂的同类车轴价格相差3 000多元,原因就是他们的成本居高不下。而轮毂的生产效率也较低。只有提高生产效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想到必须提速耗时最长的工序部分,因为最慢的则正好又是加工轮毂的大端部分,尤其是轮毂的大端部分。我在加工时,意外地发现问题,当夹爪夹紧轮毂时的瞬间,都存在着一种不平整的抖动现象。于是我用塞尺反复测量三个定位块和轮毂之间的间隙。同时重复用百分表在车削好的法兰面上去检查同一点夹紧和放松的情况。发现整个轮毂总是存在着上升和倾斜的现象,尽管这上升和倾斜的尺寸很小,相差都在0.02 mm以内。

这个发现让我想起最初调试工艺的情况。如果这边0.02 mm,那边0.02 mm,多个误差累积下,那么端面0.05 mm的跳动就很难保证了。反过来,如一一得以控制,那么普通车这一工序则就可以省去。

首先将原来夹Ф280 mm的夹爪更换上,然后用一个已经加工好的轮毂放在定位块和夹爪间,反复观察。同时自制了一个直角扁铁来辅助测量。即先将扁铁的一直角边固定在夹爪上,在夹爪不受力的状态下使另一边垂直;然后夹紧轮毂,在悬空一直角边取100 mm进行测量,高点和低点竟相差0.05 mm,如图2所示。

当然,这0.05 mm应该是夹爪底部联接件在受很大力后存在的间隙和夹爪与工件受力后的弹性变形所组成的。因此我推算出夹爪夹紧面的倾斜量为:40×(0.05/100)=0.02 mm。同时,还存在另一个问题,就是夹头端面与轮毂小端法兰面的间隙有5 mm左右。而根据轮毂所夹的位置,如果能够尽量往Ф280 mm圆的根部夹紧的话,那么它的变形量将进一步减小。

3 解决问题

综合上面所出现的问题,可以分三步进行解决:

①重新调整夹爪、定位块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使轮毂的变形量达到减小。因为轮毂的形状和尺寸是固定的,所以只能从夹爪和定位块来改变。

因夹爪接下来需要进行车削,所以必须要先准备一工件作为夹爪的支承块。而且定位块要高出夹爪,所以先进行拆除。拆除好后,先夹爪夹紧着支承块,再对车削工艺进行改进。首先车削夹爪的端面,选取高度最低的一个夹爪后,再降低0.3 mm左右,然后将三个夹爪端面车成同一高度。其次对夹爪的外边进行车削。因为改进后的夹爪端面与轮毂法兰的间隙只有0.5 mm,而在轮毂的正常加工过程中,很容易把夹爪外边车到或撞到。所以要把夹爪的外边先车削一小台阶,5 mm的深度和Ф375 mm的直径。然后把定位块装回,并且要调整好定位块高度,高出夹爪端面高度0.8~0.9 mm左右,然后把定位块锁紧固定好。最后在夹爪端面上把车刀升高0.5 mm,把定位块端面车一刀,这样,就改变了轮毂的夹紧位置,如图3所示。

②解决夹紧轮毂时出现的抖动、上升问题。夹爪在受力后的底部与夹爪夹紧面之间会形成一力偶,导致各联接件产生微量的弹性变形,从而引起夹头向后仰。而夹紧轮毂时,夹爪面不是同时接触工件的,就会产生抖动现象。另外,在夹紧时的瞬间夹头表面和轮毂的接触面先是面接触的,然后夹头向后仰,转变为线接触,从而导致工件向上产生极微小的高度。假如夹紧时先由线接触,然后再转变为面接触,那么夹爪就会很牢地把工件抠紧。

所以把夹爪车削一个锥度,使其夹紧由线到面;同时,面接触时尽量消除夹爪向后仰,以及夹爪与毛坯之间的弹性变形量。另外,法兰端面到Ф280 mm外圆面有一刀尖圆弧R1.2 mm。为了避开刀尖产生圆弧,要倒一个1×45 ?觷的角。加工好后将夹爪和定位块进行去锐倒棱,如图4所示。

③将夹紧压力20 kgf/cm2下调至设备最低安全压力18 kgf/cm2,以减小工件法兰面的变形量。

先解决好这三步后,接下来重新对刀、改程序和试加工了。在程序和刀补都准确无误后,就拿小端已加工好的轮毂(Ф380 mm外圆未加工)进行试加工。

加工情况非常稳定,工件加工好后送三坐标进行全面测量,结果与图纸要求完全一致,并且最难解决的法兰面跳动在0.04 mm。

接下来连续加工了10多件,其跳动都在0.035~0.045 mm之间。加工后的轮毂效果图如图5和图6所示。

4 重新更改工艺后的生产情况

在更改工艺后,省去了普通车削这一工序,全部由数控机床完成。而且法兰面跳动也一直保持在0.035~0.045 mm之间。

5 结 语

经过这次夹爪的改进,将难解决的问题解决了,省去了普通车削这一工序,从而优化了工艺。同时,为下一步优化加工程序、提高加工速度打下了基础,使轮毂组重新走回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工艺。并且,本次的工艺改进为该公司节省了加工时间、缩短了加工周期,从而提高了该公司的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根据初步测算,经过改进后,省了两台普通车床,四个车工,另节省了工人工资、刀具消耗、车床电费等,一年下来最少可以节约10万元左右。

参考文献:

测试用例集的优化技术分析与改进 篇12

软件测试是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软件测试作为软件质量保障的关键部分,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进行软件测试时,一般是先确定测试需求,根据测试需求生成相应的测试用例集,在软件被修改后通常还要进行回归测试,以确保修改后的程序不会产生回归错误(即修改了旧的错误同时不会产生新的错误)。对于一个中、大型软件,则会产生相当惊人数量的测试用例,并且在回归测试中需要反复地使用测试用例集。为了提高测试效率,降低测试成本,一个优化的测试用例集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优化过程需要贯穿到整个用例的生成和使用过程中。

1 求解测试用例集优化问题的方法初探

测试用例集优化问题包括用例约简和用例排序问题。测试用例约简技术,就是在原始用例集中找到一个较小的测试用例子集,并能够提供与原始测试用例集一样的测试覆盖率[1]。目前已有诸如启发式方法、整数规划[2,3]方法和需求驱动等一系列测试用例集约简方法。这些方法具有不同的特性,适用于不同的测试对象[1,4]。此外,与测试用例集约简问题相关的错误检测效率问题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这类问题需要考虑各种因素造成的测试用例重要程度区别,为每个测试用例赋予一个选择优先级,按照优先级次序对测试用例进行排序,使得高优先级的用例先执行,从而达到较高的检错效率和较快的检错速度。

1.1 启发式约简方法

启发式约简方法主要有贪心算法、GRE算法和HGS算法。贪心算法逐次从测试用例集中选择能最多满足测试需求的测试用例,直到所有测试需求都能被满足。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1]是Ο[mnmin(m,n)]。GRE算法在贪心算法中加入了反复交替必不可少策略和1-1冗余策略,该算法的最坏时间复杂度[5]为Ο[min(m,n)(m+kn2)]。其中:k表示一个测试用例最多能满足的测试需求数量。

HGS算法[1]是Harrold等人提出的一种根据测试用例的重要性进行选择的启发式算法。该算法首先将测试需求r1,r2 ,…,rm分成集合R1,R2,…,Rd(dn),其中:Ri(i=1,2,…,d)表示所有正好可以被Ti条测试用例满足的测试需求。显然,满足R1中测试需求的测试用例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加入到约简集中。因此,该算法首先挑出必不可少的测试用例,再考虑R2中未被满足的测试需求,选择测试用例使之尽可能多地满足剩余的测试需求,直到R2中的测试需求全部被满足,然后依次处理R3,R4,…,Rd。其最坏时间复杂度[1]为Ο[m(m+n)d]。

1.2 非启发式约简方法

J.G.Lee,C.G.Chung等人在1999年提出的整数规划方法是启发式算法的重要补充,该方法适用于多种约束条件、适应值函数和测试充分性准则,在理论上可以获得满足测试需求集R的最小测试用例集,但计算复杂程度较高,运算开销呈指数级增长,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一些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及混合遗传、粒子群算法等都被用到用例集的约简中[6]。由于遗传算法本身存在局限性,如过早收敛、优化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它只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接近全局最优解的近似解,而不能保证收敛到全局最优解。这个局限性可以通过混合其他算法得到改进。

上述方法各有优劣,任何一个方法都可以获得测试用例集约简问题的近似最优解,但均无法保证获得最优解。

1.3 排序算法

测试用例集的排序就是优先级的排序,关键是优先级的设置。目前关于优先级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根据测试历史计算测试用例的选择优先级。Wong等人最先提出在回归测试选择技术基础上对测试用例集最小化,或者优先级处理,通过判定累计覆盖率[7,8]等问题对测试用例进行排序,但是这种方法考虑的测试历史因素过于单一,为此Elbaum和Rothermel等人基于测试用例执行信息,将测试历史及动态反馈信息用于计算测试用例选择概率[9,10],从语句覆盖、分支覆盖和检错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算法。Kim等人在已有回归测试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应将回归测试视为一系列有序的行为序列,提出综合考虑各种测试历史的优先级技术[11]。

1.4 评估方法

现在广泛使用的是G.Rothermel等人提出的APFD评估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评估优化测试用例集的平均检错效率。假设测试用例集T含有n个测试用例,待检测的程序含有m个错误,则APFD的定义为:

AΡFD=1-(i=1kΤFi)/nm+1/2n

式中:TFi表示T检测到错误i的第一个测试用例在T中的位置。

由等式可知,APFD值介于0和100%之间,并且APFD值越大,其错误检测效率越高。在此基础上S.Elbaum等人还提出了改进的APFDC方法,用于评估当错误严重等级和测试用例开销不同时,给定优化测试用例集的平均错误检测效率。这里将在最后提出测试用例排序改进算法,且应用以上公式验证其优化效果。

2 本文工作

现有的测试用例优化技术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域,都在测试的某个阶段做出了优化,但它们都忽视了测试需求的约简,测试用例的生成,测试用例的约简,以及优先级排序这4个步骤的整体性,应该在测试过程中不断调整用例执行顺序[12],使测试用例集更好地适应当前测试环境。下面就这里关注的测试用例集优化两个方面,讨论测试需求优化和测试用例优先级问题,并提出改进算法。

上述方法都是直接由测试需求生成测试用例的,没有对需求进行预先分析,事实上有些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关系[13],如果事先充分挖掘,使用测试需求的相关信息,减少待处理的测试需求数量,降低测试需求间的复杂度,便可以有效生成和约简测试用例集[2,14]。用图1简单表示测试需求间的关系。

对于图1所示的测试需求集R={r1 ,r2 ,r3 ,r4 ,r5 },r1 与其他任何需求都不相交,是必不可少的测试需求,必须保留;对于r2 ,r3 ,r4 ,r5 ,由图可以直观地得到满足r2 ∩ r3 的用例一定满足r4 ,r5 ,故精简后的测试需求集为R′={r1 ,r2 ∩r3 }。由此提出如下测试需求的约简算法:

输入:原测试需求集R

输出:精简测试需求集R

R′=R; //初始化

R''=∅ //初始化

Pair={(ri,rj)|ri,rjR(i,j=1,2,…,m,i<j)} //构造测试用例对逐次遍历Pair

For each ri(i=1,2,…,m)

For(j=i+1;j<m;j++)

If(rirj=∅)

R″={ri}∪R″ //ri和其他需求两两独立,是必不可少的需求,必须保留

End if

End for

End for

While(Pair≠∅,从Pair中取出一个元素(ri,rj);

Pair=Pair-{(ri,rj)};

If(rirj||ri=rj)then

R′=R′-{rj};

Else if(rjri)then

R′=R′-{ri}; //等价的需求只保存一个;保留被包含的需求

Else If(rirj≠∅&&rirj&&ri,rj不存在包含关系)

R″={rirj }∪R″ //那么保留rirj

R′=R′-{ri,rj} //相交关系的需求只保留重合部分

End if

End while

R′=R′∪R″ //输出精简后的需求集R

基于这个思想,所有的测试需求均可精简成为两两独立不相交的关系,再针对R′中的每项测试需求生成测试用例。这样得到的测试用例集是被约简的,并不是优化的。一个优化的用例集必须包括合理的执行次序,使得检错率高的用例先执行。

现有的优先级赋值方法都是基于历史覆盖率和程序员的自身经验,基本上属于一次赋值,不能有效利用测试过程的动态反馈。在此借用黑盒测试的等价类方法对测试用例的排序做出改进。所谓等价分类法,就是把输入数据的可能值划分为若干个等价类,使得每一类的任何一个测试用例都能代表同一等价类中的其他测试用例。也就是说,如果从一个等价类中任意挑选一个测试用例未能发现程序的错误,就可以合理地认为在该例中其他测试用例也不会发现程序错误。文中的改进算法就是基于等价类的思想提出的。由精简后的测试需求生成的测试用例覆盖多个测试需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不失一般性,假定每个测试用例只覆盖一个测试需求。

为了便于叙述,需要给出相关的定义:

在测试用例集T={t1,t2,…,tn}中,如果ti,tjTti,tj覆盖相同的测试需求,则称ti,tj相似,记作ti~tj;

定义测试用例集T={t1,t2,…,tn}的关联矩阵是n阶布尔方阵,其中方阵的元素ki,j=1,当且仅当ti~tj,否则,ki,j=0;

测试用例集的排序算法为:

输入:由精简测试需求集R′生成的初始测试用例集T

输出:排序后的测试用例集T

前期准备:由测试用例集构造关联矩阵A(ai,j)

Sort(T) ; //按测试历史测试经验或覆盖率进行初始排序

For each ti (i=1,2,…,n)

(1) If (ti检测出错误)

For (j=i+2;j++;j<=n)

While(ai,j=1)

将tj 优先级设为最高,其余用例优先级加1

End while

End for

(2) If(ti未检测出错误)

ti优先级设为最低,其余用例优先级加1

For(j=i+2;j++;j<=n)

While(ai,j=1)

tj优先级设为最低,其余用例优先级加1

End while

End for

3 算法有效性评价

与已有算法相比,新算法综合考虑了测试历史和测试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动态调整剩余用例的优先级,可有效地提高检错效率。同时,因为根据测试历史,这种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只与测试用例的数量有关,为Ο(n2)(n为测试用例数),与程序的规模无关。因此这种直接调整优先级,一次遍历便得到较优的序列集,排序效率是比较高的。

下面举出具体例子,说明文中提出的测试用例排序算法的优越性。

假设程序P含有10个错误,测试用例集T含有9个测试用例,测试用例集T所检测到的错误情况如表1所示;假设已知T3~T8,T6~T7,显然,顺序执行直到T3才会检测出错误,因此需要调整测试用例的执行顺序。由于T4,T7,T8可以检测出全部的错误,按照测试经验和已有的排序算法,可得到序列如下:T4-T7-T8-T1-T2-T3-T5-T6-T9。显然,这个次序能比顺序执行更早地检测到程序的错误,但并不是最优的。然而应用该文提出的排序算法得到的测试序列为:T7-T8-T3-T4-T5-T6-T9-T1-T2。由上文提到的评估公式得到改进算法的测试用例序列APFD值为0.82,而原测试用例序列APFD值为0.80,根据APFD的值越大其错误检测效率越高的评估标准,改进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测试用例的错误识别能力,同时显著提高识别速度。

4 结 语

这里将测试过程视为整体,将测试需求、用例约简,以及优先级技术相互结合,提出了优化策略。与已有算法相比,新算法综合考虑了测试需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测试用例的关系,因此精简后的需求相互的独立性,使得用例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这种明确性大大简化了用例之间可能存在的复杂联系。另外,新算法是在假设一个测试用例只覆盖一个测试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在实际测试工作中,每个测试用例不仅覆盖一个需求。如何将测试用例覆盖问题加入到优先级技术和约简技术中,同时当测试需求发生变更,如何利用测试需求关系、测试历史等信息优化测试用例,即进行回归测试则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摘要:测试用例集优化技术是软件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回归测试检测效率影响巨大。针对给定的测试目标,获得精简的测试需求集和测试用例序列集,有助于提高测试用例集优化的效率和效果。首先介绍了测试用例集约简问题的基本概念,对现有的各种约简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接着讨论了测试用例的优先级排序问题,最后提出将测试用例约简技术和优先级技术结合起来,提高用例检错效率和缩小用例空间的优化策略,文章还引入等价类和快速排序思想,动态调整测试用例序列,并通过实验证明该改进是行之有效的。

上一篇:会展评估下一篇:教育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