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2024-10-01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精选12篇)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篇1

摘要:长期以来, 如何做好职业中学技能班双差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 始终是困扰中等职业学校的难题之一。分析了职业中学技能班双差生的现状、特点, 提出了一些教育与转化的看法和措施。

关键词:职中技能班,双差生,教育与转化,教育

做好差生特别是双差生的思想教育与转化工作, 一直是各类中小学校面临的普遍和共同的问题, 而职业中学技能班的双差生, 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而使对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更加复杂, 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的难度更大, 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如何做好职业中学技能班双差生的教育转化, 使更多的职中生既成人又成才, 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技术工人, 仍然是摆在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 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的现状

“双差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不良以及思想品德表现不良的学生。在职业中学的班级中, 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单招班, 即有升学任务, 三年后参加高校的对口单招。一般来说, 单招班的班级数、学生数在整个学校中相对较少, 并且入学时的学生成绩较好, 易于教育和管理。另一类是技能班, 即无升学任务, 主要学习专业技能, 三年后走上社会就业。技能班在整个学校中占多数, 双差生在不同专业的技能班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 是学校教育转化与管理的难点和重点。职中技能班双差生在思想、学习和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与表现, 比较突出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各科成绩都较低。

职中技能班的多数双差生, 在入学时的成绩就比较低, 多数在三、四百分, 一、二百分的学生也不是少数。进了职业中学后, 不少双差生仍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各科学习成绩方面基本都很低, 极少数双差生的多门学科分数都是一位数, 这就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

2.课堂表现差, 难以管理。

在职中技能班的日常教学中, 教学与管理难度较大, 不少双差生上课随便讲话、看小说或者睡觉, 不听教师讲课, 不服教师管理, 有的双差生甚至与教师顶撞, 致使不少教师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3.经常厌学逃课。

由于初中生的基础差, 技能班的许多双差生在课堂上特别是上专业课时比较吃力, 对书本上的内容难以理解, 感到上课枯燥乏味, 同时技能班又无升学任务与压力, 因而技能班不少双差生平时上课不想学, 厌学情绪较大, 少数同学便寻找各种借口和理由请假不上课, 个别学生甚至经常不请假逃课。

4.言语不文明, 满口脏话。

多数双差生在初中甚至在小学就未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平时无论在教室、校园, 还是在宿舍, 不少双差生出口就是脏话。有些同学相互之间说脏话已经习以为常, 成为每天的“必修课”。

5.打架斗殴。

技能班的少数双差生经常在班级甚至在学校惹是生非, 称王称霸, 同学之间常常因为一些琐事而拳脚相加。近年来由于学校加强了校园管理, 一些双差生不敢在校园中闹事, 同学间有了摩擦便到校外解决, 极少数的双差生甚至参与社会上的打架。

6.结成“小团伙”。

职中技能班一些双差生存在着加入“小团伙”现象。常言道:“一个人胆小如鼠, 两个人气壮如牛, 三个人胆大包天”, 团伙的危害远远大于个人, 绝不能忽视。团伙中的一句话, 就能使老师一天苦口婆心的教育化为乌有。不少本来表现不是太差的学生, 自从加入“小团伙”后便不能自拔, 在泥泞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最后变得不可救药。

7.痴迷于网络。

职中技能班的一些双差生上网很少用于学习, 多数是聊天、打游戏, 以打发时间。部分双差生上网到了痴迷的地步, 每天晚上都要上网, 上网的时间也比较长, 个别的经常在校外上个通宵, 然后白天在课堂上睡觉。

二、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的形成原因

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 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总的来讲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原因。内因主要是学生自身的因素, 外因则包括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的教育状况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1.从学生自身的因素看。

不少双差生自身素质偏低, 道德、纪律观念淡薄, 意志薄弱, 是非观念模糊, 心理上发育还不够成熟, 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强, 涉世不深, 因而经不起诱惑, 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 从而做一些违反道德、纪律的事情。

2.从社会环境的因素看。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 西方社会的一些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乘虚而入, 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在社会上有所蔓延, 渲染色情、凶杀等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混迹于文化市场, 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难以绝迹, 以及社会上一些成年人的教唆、引诱, 这些都严重侵害了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使不少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学生步入歧途, 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从学校教育的因素看。

目前, 一些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不够, 重智育轻德育。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为升学让路, 导致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和法制教育, 缺乏起码的道德和法律常识, 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不少学校缺乏对后进生和双差生的关爱和帮助, 对双差生的教育方法粗暴简单, 从而伤害了部分双差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导致其自暴自弃、厌课逃学, 难以挽救。

4.从家庭教育的因素看。

家庭风气不正、家庭结构的残缺, 父爱和母爱的缺乏都会导致青少年在学习上和思想品德上每况愈下。家庭教育方法和家教态度的不当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家长常年忙于打工或个体私有企业的经营, 很少关心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 致使孩子逐渐学坏变差。家庭教育的不协调也是导致双差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的教育转化措施

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的数量虽然不占学生的多数, 但是其负面影响却很大, 绝不能掉以轻心, 更不能坐视不管。认真做好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对全面提高职业中学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中学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劳动者等方面, 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的身心发展“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改变, 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美术家, 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强盗……。”这句话虽然有些片面, 但强调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言道:“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职中技能班的双差生作为我国青少年中的特殊群体, 仍有很大的可塑性, 如果教育转化不力, 会导致一部分双差生最终成为害群之马, 如果教育转化得当, 就可能使他们浪子回头, 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笔者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体验, 认为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给于双差生更多的关爱。

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由于成绩差、表现差因而感觉低人一等, 有较强的自卑心理, 常常受到冷落, 但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 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 如果教育方法不当, 会使他们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与逆反心理, 导致教育失效。因此, 对职中技能班双差生的教育, 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差、表现差就讨厌他们, 仅仅把他们与其他同学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是远远不够的, 反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中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 这是双差生教育与转化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措施有:1) 课堂上, 多观察、多提问, 使他们知道老师时刻在关注他们。2) 课余时间, 同他们多聊天、拉家常,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与隔阂, 多掌握他们的各方面情况。3) 生活上, 多关心、多照顾, 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与友谊。4) 学习上, 多表扬、多鼓励,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5) 同学之间, 安排班委、团支部等同学多与他们交朋友、搞活动, 让他们感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2.加强对双差生的道德责任和法律常识教育。

双差生一般比较缺乏道德责任感, 法纪观念淡薄, 不知法, 不懂法, 因而做事往往不考虑后果, 经常违反校规、校纪。要做好双差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 要在培养双差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上下工夫, 从孝敬父母、关心家庭开始, 使他们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 也是社会的一分子, 所作所为应让父母省心, 也应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逐步增强他们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同时, 要注重法律知识的教育, 通过学法、懂法使他们知道什么可为, 什么不可为, 来达到遵纪守法的目的。

3.针对双差生存在的问题, 进行“一对一”的帮教。

对双差生的教育转化, 仅仅靠班主任这一支队伍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尽可能调动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全员参与, 进行“一对一”的帮教, 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和任课教师都与双差生接对子, 按人头包教, 责任到人, 建立转差工作责任制, 层层签订责任状, 做到每个差生都有专人帮教,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帮教对象。在学生中则由优秀生和双差生结成对子, 把转化双差生工作列入教师的考核、奖惩中去。

4.构建双差生转化立交桥。

教育与转化双差生, 单靠学校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 要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才能收到最大的效果。首先, 学校要认真做好与双差生的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和定期召开家长会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质量, 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其次, 加强学校附近社区和公共场所的管理。学校应与当地公安等政法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 坚持不懈地抓好校园附近地区的游戏厅、网吧及治安等问题的综合治理, 净化学校周边社会环境。

总之, 双差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 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做好双差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 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不仅需要老师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关爱, 更要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密切合作, 才能使他们能够尽快跟上班级队伍, 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地成长, 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谢树平, 王源远, 胡文瑞.当代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8.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篇2

一、全科医师的知识结构

全科医生对个人及其家庭提供第一线、边续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的医疗服务,对知识的掌握要做到必需和够用。即全科医生所学的知识应该是社区中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同时足够满足解决社区中各种健康问题的需要。全科医生强调知识的广度,即知识的全面性,而专科医生则注重知识的专一性,即在某一领域的高深发展。如果说专科医生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全科医生则是有着无数小峰的山脉,一样的气势博大恢宏。因此,就知识结构来讲,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相比并没有水平的高低,而只是分工的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工作任务的不同。一个心血管专家也许不会处理普通的感冒和腹泻,全科医生却能应付自如,他能利用自己丰富的、多方面的知识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当然,全科医生也并不是万能的,在涉及到专业领域方面也有其知识的局限性,还需要专科医生的协作和帮助。

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基础医学

人体发生学(生物学、遗传学和胚胎学)、人体结构学(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人体功能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免疫学)、医学病原学(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人体病理学(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

(二)临床医学

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药理学、流行病学、中医学、护理学基础等。

(三)人文社会科学

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外语等。

(四)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五)社区常见健康问题及处理技巧

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能力

全科医生的能力应包括:

(一)疾病和疾患的诊断处理能力

1、能快速诊断和处理社区各科急症。如正确判断病人的病情,稳定病人病情,以便作进一步处理。

2、能诊断和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对于慢性疾病,全科医生能根据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病人家庭和社区环境,制订全面的连续性治疗方案,并对方案定期评估,必要时进行修订。

3、掌握临床常规辅助诊断方法。如三大常规、X线、心电图等。

4、掌握临床常用诊疗操作技术。如洗胃、胸穿、腹穿等。

5、正确把握会诊、转诊时机的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全科医生是第一线的社区医生,对病人的急症初步处理后,就要考虑是否请专科医生会诊或转送医院住院治疗。对慢性病人,在治疗中遇到专科性问题,也需要专科医生帮助。转诊时机的掌握一定要准确、及时,没有必要的转诊只会加得病人的负担和压力,延误转诊又会耽误病人的病情。

(二)处理心理和行为问题的能力

能了解从儿童到老年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价和处理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帮助服务对象渡过心理难难关,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摒弃不健康的行为为如吸烟、酗酒、药物成瘾等。

(三)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

能熟练地评价家庭的结构、功能、家庭生活周期和家庭资源状况,善于处理家庭生活周期各阶段常见心理、社会和家庭生活问题;充分利用家庭内和家庭外资源处理家庭问题;对有临终病人的家庭要在医疗、情感、家庭生活等方面予以特别关心和照顾;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家庭的核心问题,全科医生要具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帮助家庭处理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和家庭成员意外死亡、离婚、失业、患严重疾病等等。

(四)社区工作能力

能全面评价社区卫生状况,制订和实施社区卫生规划;能对流行病、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进行有效地监测和控制;能进行初级卫生保健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如营养与安全饮用水、计划生育、预防接种、环境卫生等。

(五)合作精神和领导管理能力

全科医生能与社区其他卫生和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病人服务;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同事保持融洽的工作关系;了解本地区卫生资源状况并参与管理工作;能组织和开展社区调查,协调政府部门落实各项卫生改革措施;能清晰全面地做好病历记录,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健康档案。

(六)社区健康教育能力

全科医生能充分利用其工作在社区、贴近社区居民的独特优势,开展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三个层面上的健康教育工作,将良好的健康观念结合在具体医疗实践中,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有益于健康的行为,什么是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以逐渐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七)自我发展和继续医学教育能力

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能力

教知识还是教能力,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纠缠不清的问题。说其纠缠不清,倒不是说对于两者关系的认识处于不清晰的状态,因为绝大多数教师都知道既要教知识,也要教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恰恰又是分开的,因为英语考查多是考知识,这一指挥棒直接使英语教学实践的重心落在知识层面,数不清的背诵、默写,正是为此而设,而在此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屡教不会,又会生出“能力真差”的感慨。于是,知识与能力之间似乎成了一对悖论。本文试以语言知识(即英语语言知识,下同)与语言技能的关系为例,谈谈笔者对此的一些探究与认识。

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在讨论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时候,需要认识到这两者还有一个上位概念,那就是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同属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因此,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清晰了,那能力的提升途径也就清晰了。

一般认为,语言知识是语言技能的基础,而语言技能通常就是指听说读写,这样看的话,语言知识就是语言技能实施的对象;同时,语言知识又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说得直接一点,就是不谈听说读写,学生也有记忆语言知识的这一基本任务。课程改革前后,至少从理论的层面来看,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关系还是有所偏移的,最常见的描述就是课改之前重知识,而课改之后重技能。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从教师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重心偏移实际上是无法概括英语教学的全部的,因为截然分开两者或只偏向于一边,都是不利于真正的英语学习的。

因此,教学实践中可取的理念應当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语言知识欠缺时就得加强其记忆与理解,语言技能不足时就得重点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这颇有“哪里不会点哪里”的意思,而教学的本义不就在于此吗?从辩证的关系来看,这样的教学思路更是在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之间取得了一个切合实际的平衡点,从而可以保证英语语言能力的真正提升。

基于语言知识提升学生语言技能

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应当看到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一个基本依存关系,因为语言知识作为语言技能的加工对象,其肯定是起到了一个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知识不足的时候谈语言技能,显然显得不合时宜。因此,基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去提升语言技能,是基本的途径。当然需要申明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是截然分开的,因为语言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语言技能原本就在发挥着作用。

译林牛津版九年级上册Unit 4是关于Growing up的内容,在此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需要积累的语言知识很多:Reading里的两个阅读材料,Grammar中关于before/ after/ when/ while的运用等,首先,它们都属于语言知识——前者是陈述性知识而后者是程序性知识。作为一种知识学习,教师需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行必要的重复,还需要通过背诵与默写检测学生的积累情况,这些都是基础。但这些又不是唯一的教学动作,因为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的应用,实际上也就是语言技能驱动下的语言知识的有意义的组合,以及在此基础上学生生成的英语表达情况,这其中还含有学习策略的生成与彰显。

因此,在必要的积累之后,教师应当采取创设英语语境的方法,让学生依照语法规则去组合这些语言知识,以使其形成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事实表明,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得当,教师的课堂要求足以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不必过于担心对错以及由此引发的消极评价,那学生的语言技能就很容易在语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形成。

学以致用是英语教学的关键

在梳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关系,并着力于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需要坚持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学以致用。笔者以为,虽然说初中英语还处于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但就如同婴儿学习语言一样,语言能力的形成总是在不断的运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忽视了语言运用,英语教学是走不远的。

学以致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多给学生创设语用情境,从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问候,到用英语表达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情形、认识与感受;从信息社会背景下英语语言的运用,到各个领域英语存在,都是英语语言运用的有益场所。带着学生开阔眼界,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在世界不同领域内的广泛使用,是学生生成学以致用的意识的基础,也是语言能力最终得到提升的关键。以上是笔者基于实践对英语知识与英语技能关系的浅显认识,不当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篇4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胜任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 同时, 他们作为现代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基本力量, 担负着企业技术改造创新, 转化和应用科技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 高技能人力资本的相关问题成为我国人力资源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技能型人力资本及其特征

所谓技能型人力资本是指具有在生产、服务等领域的一线岗位工作者, 他们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 能够解决生产实践操作难题, 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

人力资本分为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管理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区别于一般的管理型工作和操作性工作, 它具有以下特征:

高难度的手工操作与复杂的脑力劳动相结合;丰富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经验相结合;独特技能与复合技能相结合;传统工作方法与创造性思维相结合。

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技能中, 一方面是通过教学传授和相互学习得到的显性能力, 另一方面是通过在“干中学”, 由个人不断思考、揣摩、尝试所得到的技术经验和技巧。基于技能型人才的工作特点和隐性能力的特征, 高技能型人才还具有技术专有性、与组织利益相关性的特点。

二、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的原因

从技能型人才所具有的特点来看, 企业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 会对于这类人才产生很大依靠, 因为这类员工可以给企业带来优良的技术、创新的思路、丰厚的利润, 因此, 企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但近些年, 我国技能型人才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需求缺口, 供小于求的状况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 社会上对于职业教育的偏见影响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重学历教育, 轻职业教育;重学历文凭, 轻职业技能”的观念, 这是导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思想根源。这种偏见认识使得青年人不愿意接受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 纷纷依赖高考一条教育途径, 这对于技能型人才的生源质量与数量及其力量储备都有较大的冲击。

2. 现行的教育体制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存在较大的冲突。

我国高等职业技能教育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没有能够与市场需求脱轨, 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实际。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并不充分, 培养出来的学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同时, 由于学校提供的实践机会较为匮乏, 学生的实践能力远远达不到要求。

3. 技能型人才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比较落后。

技能型人才进入企业后, 对其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都比较落后, 多数仍采取工龄、年限、资历晋升职业等级等形式衡量工作成绩, 针对于职业能力、工作绩效的评价比较薄弱, 不能够区别对待高技能人才和低技能人才, 这种绩效评价机制对于员工的激励并不理想。企业内的工资水平也无法产生差额, 晋升途径不合理等对于员工绩效的改进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技能型人力资本的转化与积累途径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构成的重要成分, 为了缓解技能型人才短缺现状, 避免中国经济受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的制约, 营造一个良好的技能型人力资本转化和积累环境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从社会角度考虑, 要创造一个健康活跃的专业技能教育环境, 通过媒体宣传改善职业教育的氛围, 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从企业角度考虑, 要创造一个合理完善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重新塑造企业技术型人才的招聘选拔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以及合理的薪酬水平, 保障技术人才的宽阔职业生涯。

摘要:随着技能型劳动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性逐渐提高, 技能型人才市场变得越来越火热。然而, 在当前我国企业技能型人才奇缺、人力资源开发迫在眉睫的情况下, 确认技能型人力资本的性质与特点, 明确技能型人力资本短缺的原因及转化积累模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高技能人才供需不平衡的原因, 探讨了技能型人力资本转化与积累的途径。

关键词:技能型人力资本,高技能人才,人力资本,转化

参考文献

[1]杨进等.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与建议[J].教育研究, 2008, (06)

[2]王玉锁, 罗永泰.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本价值转化与提升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版) , 2008, (02) :89-93

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概要 篇5

来源: 华大登山协会的日志

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是智力与体力并重的运动。

它不仅能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人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到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还有助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强大的社交网络。

定向运动是一项学生体育项目。因为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及识图能力。定向运动是一项家庭体育项目。周末一家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自我娱乐,融洽关系。增加乐趣。定向运动是一项精英人才体育项目。因为它富于挑战,勇于尝试从未被尝试过的方案,并要求全身心的从双腿到大脑以最高时效达到世界顶极目标。定向运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世界军事体育项目,拥有自己的世界锦标赛。定向运动是一项自然环境体育项目。因为它教会你如何在大自然中行为把握自己,爱护自然,遵守郊野公园守则。定向运动是一项不需任何花费的群众性体育项目。所需的只是一张好的定向地图和一个指北针。服装可穿着定向专业套装,也可只是普通运动服装。

定向运动是一项探险寻宝体育项目。给你惊险刺激的人生经历。定向运动是一项广交朋友的社交性体育项目。在这里,不论男女老少,种族背景,文化阶层,社会地位,相互交流,共享人生。因此,定向运动吸引了全世界男女老少,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人们的广泛参与。

定向越野(Cross-Country Orienteering)是定向运动(Orienteering)的主要比赛项目之一。参赛者要依靠标有若干检查点和方向线的地图并借助指北针,自己选择行进路线,依次寻找各个检查点,用最短时间完成比赛者为优胜。

定向越野介绍--定向运动的出现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广阔而崎岖不平的土地上覆盖着一望无际的森林,散布着无数的湖泊。城镇、村庄稀疏散落,人们的交通主要是依靠那些隐现在林中湖畔的弯弯曲曲的小路。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生活,理所当然地要比别的地方更需要地图和指北针,否则,要想穿越那莽莽林海是十分困难的。正因为如此,那些最经常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山林中行动的人们——军队,便成了开展定向运动的先驱。他们深知,如果不具备在山林地辨别方向、选择道路和越野行进的能力,就不能完成保卫国家的重任。

1918年,瑞典一位名叫吉兰特(MaijOr Ernst Killander)的童子军领袖组织了一次叫做“寻宝游戏”的活动,引起参加者的极大兴趣,这便是定向运动的雏型。

由于这个活动的组织方法简便,不仅对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学习使用地图有好处,还能够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顽强精神,提高人的智力、体力水平。开展定向运动不需要象其他体育项目那样在场地与器材上支付大量经费,娱乐性与实用性兼备,因此日益受到军队的重视,并且很快地在民间流传开来。

定向运动世界

这是各种定向运动比赛中组织方法比较简便,开展最为广泛的一种。由于其比赛的成败全在于个人的识图用图、野外定向和奔跑能力的强弱,因此适于各种年龄、性别的人参加。据国外有关资料记载,运动员最小的只有八岁,而最长者有八十岁,真可谓老少皆宜。为增加比赛的乐趣,也可以在判定比赛成绩的方法上有所区别,如:可以个人跑计个人成绩;个人跑计团体成绩或个人跑计个人与团体成绩等。

定向越野比赛是国际定向运动联合会(IOF),以下简称国际定联,正式承认的比赛项目之一。

Orientering Federation,缩写为IOF),确定了正式的比赛项目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比赛规则与技术规范,国际定联成立时有成员国10个,截至1984年底已发展到32个国家与地区。

定向越野也是国际军体理事会(International Militaire Spot)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每次举办的 比赛都能吸引十多个国家的军队运动队参加。根据1972—1983年 的资科统计,按每年参加国的数量,定向越野已成为与篮球并列国际军体锦标赛的七大比赛项日之一。

目前,世界各地正在掀起一个定向运动的热潮。据国际定联布的数字,全世界在1985年举办国际级的滑雪与徒步定向越野 比赛的国家有20个,共组织91场比赛。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各国体育记者推测: 定向运动可望在2000年之前做为正式项目列入奥运会比赛,而国定联目前正在为使滑雪定向成为1992年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而 努力。

总之,定向运动做为一项能够使人们的体力、智力得到全面 锻炼的新兴体育项目,今天它的爱好者在北欧已“超过了足球”; 在另外一些国家,则被列入军队或地方院校的“必修课”。

熟练地掌握使用国际定向越野图与指北针的各种方法,在定向越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认识越野图是为了正确地使用越野图,因此,在学习定向越野技能的阶段,必须选择最合适的场地、用较多的时间去进行使用越野图与指北针的训练。

下述内容中,有的是属于最基本的和必须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的,有的则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选择一两种最适用的方法进行训练,以便收到触类旁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效果。定向越野的技巧

一.标定地图

标定地图就是为了使越野图的方位与现地的方向相一致。这是使用越野图的最重要的前提。

1.概略标定

越野图上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当我们在现地正确地辨别了方向之后,只要将越野图的上方对向现地的北方,地图即已标定。这种方法简便迅速,是定向越野比赛中最常用的方法。

2.利用磁北线(MN线)标定

先使透明式指北针圆盒内的定向箭头“↑”朝向地图上方,并使箭头两侧的平行线与越野图上的磁北线重合(或平行),然后转动地图,使磁针北端对正磁北方向,地图即已标定。

3.利用直长地物标定 利用直长地物(如道路、土垣、沟渠、高压线等)标定地图,首先应在图上找到这段直长地物,对照两侧地形,使图与现地各地形点的关系位置概略相符,然后转动地图,使图上的直长地物与现地的直长地物方向一致,地图即已标定。

4.利用明显地形点标定地图

当你位于明显地形点上,并已从图上找到该地形点的位置(即自己所在的站立点)时,可以利用明显地形点标定地图。方法是:先选择一个图上与现地都有的远方明显地形点(目标),然后转动地图,使图上的站立点至目标的连线与现地的站立点至目标的连线相重合,此时地图即已标定。

二.对照地形

对照地形,就是要通过仔细的观察,使图上和现地的各种地物、地貌一一“对号入座”,即相互对应。对照地形在定向越野比赛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在站立点尚未确定时——只有正确地对照地形,才能在图上找出正确的站立点位置;二是在站立点已经确定,需要变换行进方向时——只有通过对照地形,才能在现地找到已选定的最佳行进路线。对照地形一般应先标定地图,然后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对照方法:

1.在站立点尚未确定前: 首先应概略地标定地图,然后迅速地观察一下周围,记清最大或最有特征的地物、地貌的大概方位与距离,并从图上找到它们,此时站立点的位置即可概略地确定。若想较精确地确定,则需按下节中所介绍的方法去做。

2.在站立点已经确定之后: 同样首先应概略地标定地图,然后从图上查明自己选定的运动路线上近前方两侧的特征物,同时记清他们的大概方位与距离,并将它们在现地辨别出来,然后再前进。如果因为地形太复杂,如山丘重叠、形状相似等,不易进行对照,可以先采用较精确的方法标定地图,然后用带刻度尺的指北针的长边切站立点和特征物,并沿这条直长边向前瞄准,则特征物一定在此方向线上。如此方法还不能解决问题,应变换对照位置,或者登高观察和对照。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现地对照地形,都必须特别注意观察和对照地形的顺序与步骤问题。现地对照地形的顺序一般是:先对照大而明显的地形,后对照一般地形;由近及远,由左至右;有点及线,由线及面;逐段分片,有规律地进行对照。在步骤方面,首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是要保持地图方位与现地方位的一致,然后再根据不同需要进行下面的步骤。

三.确定站立点

熟练地掌握在图上确定站立点的各种方法是学习使用地图的关键。对于这些方法,除了要记住它们各自的步骤、要领,尤其重要的是要学会根据不同情况,对他们进行选择使用和结合使用。

1.直接确定

当自己所处位置是在明显地形点上时,只要从图上找出该地形点,站立点即可确定。这是一种在行进中,特别是奔跑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采用直接确定法的困难在于:在紧张的进程中,怎样才能很快地发现可供利用的明显地形点?当同一种明显的地形点互相靠近的时候,这样才能够正确地区别他们,防止“张冠李戴”? 可以称得上是明显地形点的地物主要有:

——单个的地物;

——现状地物的拐弯点、交叉点(呈“十”字形)、交汇点(呈“丁”字形)和端点;

——面状地物的中心或者有特征的边缘。可以称得上是明显地形点的地貌主要有:

——山地、鞍部、洼地;

——特殊的地貌形态:陡崖、冲沟等;

——谷地的拐弯、交叉和交汇点;

——山脊、山背线上的转折点、坡度变换点。

2.利用位置关系确定

当站立点位于明显地形点附近时,可以采用位置关系法。利用位置关系法确定站立点主要是依据两个要素,一是站立点至明显点的方向,二是站立点至明显点的距离。在地形起伏明显的地方,还可以结合高差情况进行判定。

3.利用“交会法”确定 当站立点附近无明显地形点时,可以利用“交会法”确定站立图3-17利用90°法确定站立点点。按不同情况,它又可以具体分为90°法、截线法、后方交会法和磁方位角交会法。这些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判断或测量距离也能确定出较为准确的站立点位置,这对于初学者学习、巩固使用越野图的训练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它们中的一些方法,要么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才能运用,要么就是步骤繁琐,费时费力,因此在定向越野比赛中一般较少使用。

90°法 当待测点位于线状地形(包括道路、沟渠、山背线、谷底线、坡度变换线等)上时,如果在与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能够找出一个明显地形点,那么确定站立点就简单得多:线状地形符号与垂直方向线的交点即为站立点。

截线法 当待测点位于线状地形上,但在其与运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没有明显地形点,可以采用此法。其步骤是:

2标定地图;

在线状地形的侧方选择一个图上与现地都有的明显地形点;

利用指北针的直长边缘(也可用三棱尺、铅笔等)切于图上明显地形点的定位点上(为便于操作可插一细针),然后转动指北针,使其直长边照准该地形点;

沿指北针的直长边向后画方向钱,该方向线与线状地形符号的交点,就是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连线法 当待测点位于线状地形上,同时待测的位置恰好是在某两个明显地形点的连线上,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确定站立点。

后方交会法、磁方位角交会法 这两种方法只在下述情况下使用,即在待测点上无线状地形可利用,而且地图与现地相应地都有两个以上的明显地形点。

后方交会法通常要求地形较开阔,通视良好。其工作步骤如下:在图上找到选定的方位物之后,标定地图;然后按照截线法的步骤分别向各个方位物瞄准并画方向线,图上方向线的交点就是站立点。如图3-20。图3—20 利用后方交会法确定站立点

磁方位角交会法 既可以在地形开阔时使用,也可以在丛林中使用。但是,在丛林中需要攀爬到便于向远方观察的树上或其他物体上进行。其步骤如下:

——选择图上和现地都有的两个明显地形点,并用指北针分别测出至该两地形点的磁方位角;

——标定地图。将所测磁方位角图解在地图上。图解磁方位角时,要先转动指北针的分度盘,让指标分别对正所测的方位角值,再将指北针的直长边分别切于图上被照准的两个地形点符号并转动指北针;待磁针与定向箭头重合后(参见图3—29),分别沿直长边描画方向钱。两方向线的交点,就是站立点在图上的位置。

利用地图行进是定向越野的基本运动方式,它有赖于运动员对前面所述各种专项技能的综合运用。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辨别方向,识别越野图以及标定地图,对照地形确定站立点,都是为了能够熟练地利用地图行进。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地形情况,个人特点,选择下述对自己最适合的一两种方法,反复练习,融汇贯通,以便在比赛时不降低或少降低运动速度的情况下,始终正确地行进在自己选定的路线上,顺利到达目的地。

记忆法 一般要按行进的顺序,分段地记住路线的方向、距离、经过的地形点、两侧的辅助(参照)物。通过记忆,应该使自己具备这样一种能力:现地的情景能够不断地与记忆的内容“迭影”、印证,即“人在地跑,心在图上移”。

拇指辅行法 先明确自己的站立点和将要运动的路线,到达目标,然后转动地图(身体要随之转动),使地图与现地的方向一致,并用拇指压于站立点一侧,再开始行进。行进中要根据自己所到达的位置,不断移动拇指,转动地图,保持位置、方向的连惯性与正确性。

借线法 当检查点位于线状地形或其附近时,可以采用此法。行进时,要先明确站立点,尔后利用易于辨认的线状地形,如道路、围栏、高压线、山背线、坡度变换线等,做为行进的“引导”,使自己运动时更有信心。由于沿着线状地形前进尤如扶着楼梯的栏杆行走,因此国外称这种方法为“扶手法(Handrail)”。

借点法 当检查点附近有高大、明显的地形点时,可用此法。行进前,要先将目标辨认清楚(亦可用其他物体佐证),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前往检查点。

导线法 当站立点距离检查点较远,途中地形又很复杂时,可以采用此法。行进过程中,要多次利用各个明显地形点,确保前进方向与路线的正确性。但需注意:切勿将相似的地形点用错。

五.迷失方向时的方法

沿道路行进时:

标定地图,对照地形,判明是从哪里开始发生的错误以及偏差有多大,然后根据情况另选迂回的道路前进。如果错得不多,可返回原路再行进。

越野行进时:

应尽早停止行进,标定地图后选择最适用的方法确定站立点,然后尽量取捷径插到原来的正确路线上去,不得已时再返回原路。

在山林地中行进时:

根据错过的基本方向,大概距离,找出最近的那个开始发生偏差的地点,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出站立点的概略位置。如果错得太远,确定不了站立点,又不能返回原路,就要在图上看一看,迷失地区附近是否有较大型或较突出的明显地形(最好是线状的),如果有,就要果断地放弃原行进方向向它靠拢,并利用它确定站立点。如果没有这个条件,那么就继续按原定方向前进,待途中遇到能够确定站立点的机会后,再迅速取捷径插向目的地。在山林中行进,最忌讳在尚末查明差错程度和正确的行进方向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匆忙而轻易地取“捷径”斜插,这样很可能造成在原地兜圈子。

六.基本定向技术:

1.地图正置及拇指辅行法(SET MAP AND THUMBING)先将地图正置,把拇指放在地图上自己的位置。这样你要前进的方向便在地图前面,使你清楚观察四周的环境 及地理特征。当前进时,拇指随着移动,当改变前进方向 时,地图也要随着转移,即保持地图北向正北方。那样你 可以在任何时候都能立即指出自己在图中的位置,省回不少时间和精神

I.先返回大路。

II.转动地图,沿大路走,第二个路交叉点转右,注意路两旁有两小屋。

III.正置地图,沿大路走,经两小径交叉点后到大路转右。

VI.留意左面小屋,来到斜坡后的小径路口转左。

VII.沿小路到路弯的控制点。

2.利用指南针(COMPASS BEARING)利用指南针,准确地找出目标的方向,每次前往目标前,可先观察目标周围的地势,加深印象,务求快速及准 确地到达目的地

3.扶手法(HANDRAIL)利用明显地理或人做特征作引导,使前进时更具信心。如小径、围栅、小溪涧、山咀等,皆是有用的扶手。

4.搜集途中所遇特征(COLLECTING FEATURES)辨别前往控制点途中所遇到的地理特征,确保前进方向及路线正确。切勿将相似的特征误认。

5.攻击点(ATTACK POINT)先找出控制点附近特别明显的特征,然后利用指南针,从攻击点准确及迅速地前往控制点。攻击点必须是容易辨 认,如电塔架,小路交点等。

6.数步测距(PACING)先在地图上量度两点间的距离,然后利用我们的步幅准确的测量要走的路程。方法:先量度100公尺我们所 需步行的步数,(设120步),当我们在地图上发觉由 A点到B点的距离是150公尺便可伸算出应走180步。为了减少数步的数目,我们利用“双步数”,只数右脚落地的一步,便可把步数减半。上面的例子双步数为90步。

7.目标偏测(AIMING OFF)利用指南针前进,把目标偏移,当到达目标的上面或 下面,才沿[扶手]进入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须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篇6

摘要:做为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这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只有正确地分析和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在培育过程中选择适合内容,对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及效果。

关键词:职业农民;知识;技能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4.0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教育培训,二是认定管理,三是政策扶持。其中教育培训是基础性工作,只有在扎实做好培训的基础上,认定管理才能找到服务对象,政策扶持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此,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就要了解和掌握职业农民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并根据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选定培训内容,从而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职业农民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现代农业从业者。通俗地说就是专门靠农业生产或者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而获得收益的人。做为新型职业农民,必需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搞好生产,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通过生产或服务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1.1 知识

知识是一种认知和经验,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获取并贮存在人的大脑中。大脑中储备的知识能够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影响着对客观事物的判断,随时调整一个人的行动方向。所以说,新型职业农民也必需掌握各种必要的知识,才能正确地解决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1.1.1 文化基础 做为新型职业农民,必需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具备最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及初级的数理化知识水平。

1.1.2 法律法规 一切生产及经营活动都不能违反现行法律,只有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法律,在法律允许下的生产经营才能得到安全保障。需要掌握的主要是以《合同法》为重点的民事法律,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法》、《种子法》、《畜牧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等。在掌握法律的同时,还要随时了解一些相关的地方政策和法规。

1.1.3 经营管理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也从个体粗放管理逐步过渡到集体的精细管理,管理措施也就会随之遍布到每个生产和经营环节之中。

当前,具有现代农业意义的运营模式有三种类型:一是以一个家庭为基点,通过扩大生产规模而形成的家庭农场;二是以多个家庭为基点,通过自愿联合,成立的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三是以某类产品为基点,通过专业化、工厂化的生产及管理模式而形成的农业企业。要保证它们健康发展,其管理者或经营者就必须具有相关的运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知识,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以产品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1.1.4 市场营销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商品社会,要更快地使自己生产出的农业产品转化成商品,通过市场交易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需掌握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以保证决策的准确性。

1.1.5 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产品属于生物产品,大多数会直接或间接地成为人的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的一件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大意。在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需要严格地按照相关的质量安全标准进行操作,这是作为职业农民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

1.1.6 农业创业 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土地的严重依赖性。在耕地相对稳定的大环境下,要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打破传统种养的生产方式,打破只能依靠土地出钱的惯性思维,开发思路,开阔视野,选择专业性项目,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手段来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1.1.7 信息技术 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掌握准确的信息对生产和经营是十分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影响生产经营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选择到对自身有用的信息是一个职业农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1.1.8 安全生产 安全知识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农民群众在生产和生活当中也同样需要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如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劳动安全等。

1.2 技能

技能是掌握和应用技术的能力。要掌握职业化技能需要三个基本过程:一是了解所属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二是通过强化练习,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操作规程和步骤(知道怎么做,并做得更好、更安全);三是推广应用专业技能,即运用在具体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农民最需掌握的基本职业技能就是农用机械的驾驶、操作及维护。特别是对于农机专业户来说,熟练的操作与维修技能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证。因此说,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一定的农用机械技能是十分必要的。

2 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

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中,推荐公共基础课的科目有12项,即: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应用文写作;农业信息网络应用;农村实用理科(数学、物理、化学);实用英语;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与礼仪;现代农业创业;农业安全生产;农村规划与建设;农村家庭理财;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农村社会文化艺术实践。

参照上述内容及前述新型职业农民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笔者认为,无论是在生产经营型,还是专业技能型及社会服务型的职业农民培育中,应该重点培训以下内容。一是法律与法规,包括相关的法律知识,相应的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二是经营管理,包括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的经营与管理;三是农业创业,包括创业理念,创业项目选择,创业实施,创业资金的筹措等;四是信息技术及市场营销,包括互联网的利用,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市场开发与销售等;五是农用机械与安全生产,包括常用农用机械的使用与维护,生产中的机械、用电、消防等安全知识。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篇7

一、知识技能目标缺失原因分析

(一) 对知识技能维度目标理解的“失真”。

很多教师将“音乐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理解为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无教育效应, 可以不进行;将“不能片面强调技能技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理解为可以忽视其必要性, 将“不要进行枯燥的、单纯的技巧训练和灌输死记硬背的知识”理解为“不能进行训练, 不要记忆知识”;将“要重视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理解为只要方法与过程而无须要求结果;将批判传统教学在知识技能方面对学生的过于专业的高难度要求理解为不要对知识的准确性、严谨性进行要求;将批判“传统教材过于强调 (知识技能内容) 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及时序安排”理解为新教材中知识技能内容将不再遵循其自身的系统性、按由浅入深的梯度有序地显现, 教师可随意取舍。

(二) 对知识技能维度的教学内容解读模糊。

传统音乐教学大纲由于是学科本位的, 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知识与技能分为唱歌、欣赏、器乐、识谱、小学另加唱游, 并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性原则提出很具体和详尽《分年级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师很容易抓住教学内容的程度和进度。新课标是从三个维度, 分四个领域 (感受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按三个学段来呈现教学内容的, 它走出学科本位、突出审美本位、强调情感态度、提出了过程方法、加强了文化联系, 鼓励了创造表现。广大教师对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和《分学段的内容标准》出现不甚理解或理解含糊的现象。

例如合唱, 它是表现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 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 应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合唱教学可从轮唱开始, 逐步过渡多声部合唱。”很多教师会马上对“感受”敏感起来 (因为新课程就是提倡感受体验) , 即而会出现“是让学生感受而已, 而不能象旧的大纲提倡的注意声部的和谐均衡”的理解, 并且这种理解马上会在7-9年级“演唱”内容的表述中证实, “能自信地, 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 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做出正确的反应。”新课标的确没有要求学生合唱要达到声部的和谐均衡。因此, 在组织合唱教学时, 教师不敢对多声部的声音做任何美感处理, 认为课标中没有注明就应当要极力回避。正因为这样的理解, 教师很迷惘说:“现在, 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教合唱了。”

(三) 看不见新教材内部隐含的知识的序。

传统音乐教材是按以知识序为基础来体现教材循序渐进的单向线性运动的编写。多少年来, 教师们已习惯了这种可以看得见的知识点联结教材编写方式。而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师生互动”等, 提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标准以及音乐与社会生活的渗透, 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和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综合。因此, 知识的序与学生认知的序, 教学序以及主题单元共生于新教材当中, 既有单向线性的序, 又有双向呈跳跃、曲折形式的教学的序, 认知的序, 还有主题单元没有封闭, 横向辐射的放射状运动。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为例。一年级上册《音乐中的动物》通过小猫、小鸭、小鸡的叫声来感受音的长短二年级下册《音乐中的动物》用鲸鱼喷水图强化学习换气记号;三年级上册《金钥匙》用小男孩拍皮球的图片, 帮助学生学习顿音记号并掌握其短促、弹性的唱法;下册《可爱的家》通过火车来学习4/4拍的含义, 并通过小女孩的身势学习4/4拍的强羽规律。在这一条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学序进行中, 我们能发现这里即体现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借助图画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和由易到难的认知序, 又有隐含在学生认知序当中的一条明晰的知识的序即“音的长短、节奏、记号、拍子、强弱规律”, 由于这条知识序隐含在学生认知序当中, 并且出现跳跃 (在不同学年) 以至于不易于察觉出来, 这是将学生认知序、知识序、教学序以及教材本身的序结合得比较好的例子。因此, 教师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各种序当中找到知识技能的序, 是教师们成为教材开发者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二、知识技能信念的重塑

引起知识技能目标缺失的现象有很多因素, 不仅是教师的问题, 但教师作为将课改精神、课程标准、教材价值转化为学生素养的实施者, 不得不承担起自我重塑知识技能信念的重任。只有客观、准确、理性认识知识、技能的必要性才能驱散心中的痛, 并排除由此产生的一切自我矛盾、自我怀疑、轻松上阵投入到新课改的大潮中去。

(一) 坚定知识、技能是必需的信念

不同的学科知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学校教育, 必须要实现学科知识的教育学转换——将学科体系的专门知识转换为教育体系的专门知识, 转换的结果便是课程知识, 它与原学科知识是有差别的, 最大的差别在于它考虑和依赖教育的特点, 使学科知识现象化、生活化、适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 以利于学习者学习、理解和内化。这种转换本身并不消解学科知识本身的知识性质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音乐学科知识转换为音乐课程知识, 并通过教材形式具知识性质和它内在逻辑。新课程对旧课程的改革, 从知识角度来看, 就是改变旧课程知识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将音乐学科知识不加转换直接带入课堂或转换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新课程不是不要知识, 而是对学科知识进行的科学化、合理化的转换。

在音乐学习中, 技能不是唯一的, 但没有技能的音乐教育也是不可想象的, 技能性是音乐学科知识的特点之一, 我们不是摒弃技能, 新课程倡导的是如何使学科技能变为切实为学生能接受、能操作和运用的课程技能。新课程要改革的不是知识本身, 而是使学科知识更合理、更科学地转换为课程知识并使知识与审美的、情感态度的过程与方式形式统一。

(二) 知识技能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知识技能化”是指以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普遍音乐教育将知识技能的范围、高度、难度, 按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音乐教育来实施开展的一种现象的统称。可是当前普遍音乐教育最遭批评的一个关键词, 但是知识技能并不等于“知识技能化”。要弄清这个问题, 还得从知识的专业化与专门化谈起。

通常来说, 学科知识是以特定对象为中心而聚集起来的专门的知识 (领域) , 它即是专门的, 也是专业的。专门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这时是相关并一致的。专业知识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具有精深化、结构化、系统化的知识 (体系) ;而专门知识, 是以事类为分野, 通常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并为某种具体目的服务的特定的知识领域。我们认为, 音乐课程是以学科专业知识为背景并服务于音乐教育的专门知识。专门知识通常以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是专门化形式, 对应于培养专门化人才的课程, 另一种是非专门化形式对应于培养非专门化人才的课程即普遍音乐教育的课程。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这两种课程都是专业音乐知识, 归属音乐学科知识的范畴。它们是两类学科课程, 但都是同一种的索取范围, 组织结构和处理方式的不同。换句话说, 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不是学科知识上的专业化 (知识、技能等) 区别, 而是专门化区别 (范围、程度、指向等) 由此可见, 中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知识, 只有当这种专业知识超越非专门化形式, 向专门化形式倾向的时候, 才能被称为“知识技能化”。这个尺度只能是在专门化区别 (范围、程度、指向等) 中寻找, 而不能拿知识技能本身来度量。因此, 知识技能是不够与“知识技能化”划等号的。除此以外, 既然中小学音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知识, 那么, 它不可能以非本学科知识为其主要知识, 也不可能以学科常识和非专业知识为主导知识, 从这个角度来看, 一些专家批评现在的音乐课堂成为语言、美术、文化常识大拼盘, 而没有音乐本身学科性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坚定音乐教育不能走向知识技能化的极端, 但如果抽掉这些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即便是活跃的课堂, 师生互动, 愉悦的过程和方式, 但学生因没有对音乐形式综合认识经验, 很难达到通过音乐以至“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总之, 知识、技能在音乐教育中是必需的, 知识技能并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摘要:音乐新课程确定了三维目标, 本文从音乐教师角度分析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技能维度目标缺失现象的原因, 提出了音乐教师要重新建立音乐知识技能的信念, 要认识到知识技能在普通音乐教育中是必需的, 知识技能不等于“知识技能化”。

关键词:知识技能,新课程,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 (J) 《, 课程·教材·教法》2005. 5

[2]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M)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张楚廷《, 教学论纲》 (M) , 音乐教育出版社1999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篇8

一、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 从哪几方面描述实验现象, 多设计几个问题, 尽可能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养成联系已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燃烧条件的教学中, 做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烧杯中盛有热水, 内有白磷一小块, 在薄铜片两边上放有少量白磷和红磷, 学生观察现象并述说, 再请学生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 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接着再补充用导管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与热水中的白磷接触, 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分析后很快就能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这样做既方便理解, 又记得深刻。

又如, 在讲述氢氧化纳化学性质时, 我补充了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演示实验:在软的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 将浓的氢氧化钠倒入瓶中, 盖上瓶盖振荡, 学生观察到软的塑料瓶变瘪, 提问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再提问这一现象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吗?这时肯定大部分学生回答问题不在点子上, 教师要做适当的提醒: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哪些物质?学生就能恍然大悟: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也能吸收并与二氧化碳反应, 塑料瓶中的压强减少, 软塑料瓶也会变瘪。接着继续提问:怎样改进实验达到实验目的?学生就能想到做对比实验:用等体积的水代替氢氧化钠溶液重复上述实验, 同时再演示验证。这样的实验设计, 现象明显有趣, 提出的问题一环套一环很具思考性, 既学习了化学知识, 又能与物理知识压强紧密联系, 开阔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效果显著。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和准确描述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 而实验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能力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 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它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阅读、联想、归纳总结的能力

没有正确的知识就谈不上能力的转化, 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 大量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学生需要花时间去读去记忆, 如果死记硬背, 短时间抢记效果可能还行, 时间一长就容易遗忘, 不同知识还会串联。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联想记忆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不管是阅读教材还是习题, 必须用红笔把一些关键的字、词、句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 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开始有些学生不会找关键词, 学习时我是手把手的教, 逐字逐句指导, 一个月后学生就养成了习惯, 读教材或习题时随手就能圈出关键词, 阅读能力大大增强。在记忆易混淆的知识时, 采用各种方法加强记忆, 有的采用顺口溜, 有的联系生活实际, 比如记忆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 知道海水中最多的物质是水, 海水晒盐晒的是氯化钠, 再联系化学式就记住了最丰富的元素是氧, 原子个数最多的是氢, 最丰富的金属元素是钠。再比如结合生活经验:打开汽水瓶盖气泡逸出;喝汽水易打嗝就记住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在学习新知识时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例如在学习酸碱盐的知识时, 学习了盐酸的性质后就请学生根据盐酸和硫酸组成上的共同点猜测硫酸的性质, 进而归纳出酸的通性。还可以根据组成上的不同点找出区分不同酸的方法。碱和盐的学习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 才能对所学知识得到深化。

三、知识和能力结合的提升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卷, 试题逐渐由知识性考查逐渐转向能力性考查, 立足双基, 知识点不挖深, 但呈现形式灵活, 对学生的阅读能力, 分析理解能力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搞“题海战术”, 要合理选择使用教辅用书, 把基础知识与生活实际、工业流程结合起来, 对现有的习题进行重新整编。习题训练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读题找信息、分析所给信息, 利用所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梳理, 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归纳总结一些解题思路, 解题技巧,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篇9

伴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不断深入, 东北地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组成, 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专利技术申请与受理呈稳步发展, 然而, 吉林省整体专利发展相对较慢, 高校在整体科技进步中所做出的贡献有待提高。目前, 我市高校的基本情况为:专利申请比重较低;专利申请水平在全国专利申请量的中游;专利申请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教育部所属的二所高校中;重论文、轻专利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应用技术学科领域中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内容的科技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

1.1 缺乏知识产权及其保护意识

产权意识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重要前提。在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之前, 首先要对知识产权有一个明确的产权意识, 因为, 没有明确的产权意识, 就谈不上保护意识, 而没有保护意识就更谈不上主动提高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能力了。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所以, 在提高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之前, 一定要让科技人员了解什么是知识产权, 这个“产权”意味着什么, 知识产权在市场中是如何运行的, 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 只有把这些认清了, 科研人员才会自觉地以经济的眼光对自身的科研成果进行预期, 一旦预期将形成具有重要市场价值的知识产权, 其自身就会推动所在单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2 科技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着弊端。目前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是我国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具有封闭性、行政性和福利性的科研评价体系, 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科技成果评价的要求相去甚远。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科技论文大国, 排名多年一直处在前十名之内, 而我们的专利却无法与论文相比, 在许多领域, 前沿性技术学科的专利基本上都在发达国家里。这些情况说明两个问题, 一个是中国不是没有科技创新的能力, 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科技创新体制还没有适合市场经济, 如果这种福利性的科研评价体制不改变的话, 我们的成果就会不断地出现低水平的重复, 就会严重地影响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政策的导向作用是十分强的, 所以,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成果评价体制, 并使之能够与国际接轨, 这是体制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吉林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面临的机遇

2.1 高校科技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 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 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

2.2 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 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知识在生产、应用、传播等方面的新特征, 为高校发挥其独特的学科及组织优势提供了巨大的机遇。首先,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联合攻关, 进行立体的、多方位的综合研究。高校具有多学科优势, 在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向学科的科技创新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其次,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 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作用日益增强。高校通常具有更为自由和宽松的学术环境, 具有学术思想活跃、人数众多、新生力量不断的学术队伍, 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再次, 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日益深入。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相比, 高校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比较充分, 在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上具有突出的优势。

2.3 高教体制的深入改革, 增强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时代, 与此同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对高校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确立了高校的不同定位, 也因此对高校科技发展的层次提出要求, 对高校科研的组织、激励形式提出了挑战, 为高校科技长足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契机。其次, “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985工程”、“211工程”的实施也为高校科技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高校整合资源、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产生大成果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2.4 科技全球化的加速, 拓展了高校科技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大大加速了科技活动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这也为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高校在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合作中具有突出的优势, 成为国际科技交流中最活跃的力量。首先, 高校更为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促进国际科研交流。其次, 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活动越来越活跃, 而高校一直是跨国公司在华技术战略联盟的主要合作对象。

3 吉林省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战略

3.1 高校科技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出发, 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 使之成为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力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要依靠知识, 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 依靠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高校科技发展应扩大视野, 从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出发, 除了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等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外, 还应该在国家重大决策、近期热点问题、中长期战略发展、地方及地区层次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国家、地区、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3.2 充分发挥我国一批具有工科背景高校的优势, 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 尽快在不同高校形成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

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之前, 由国家各产业部门直接管理了一批高等院校, 它们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优势。在产业部门科研机构 (院、所) 改革转制后, 国家很多产业共性技术领域的研究出现真空。前述的一批具有较强工程技术背景, 科技实力雄厚的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填补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的历史重任, 使之成为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的科研基地。

3.3 从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积极推动高校科技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及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 使高校能在国家科技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活动组织形式不适应当前科技、经济发展的要求, 限制了高校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取得, 也难以承担国家重点、大型科研项目, 制约了高校科研水平和效益的提高。科技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应考虑到:有利于个人原创性理论及技术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承担现代科技的综合性、高技术性及规模化等特点的国家重点或大型科技攻关项目和有利于在科技活动中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等方面的优势。

3.4 高校科技发展要充分发挥体制和部门的优势, 开展深度国际合作, 在学术和技术研究某些方面率先进入国际科技前沿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中心, 在促进国际科技交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体制优势。国际科技合作作为大学跟上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 乃至提高赶超世界知名大学的能力, 最终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有效手段之一, 正在成为大学的必然战略选择。要推动高校参与国际大型科学项目合作研究, 特别是与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的深层次合作。要改变一般性人员交流和学术互访的现状, 应该在一些国际战略高科技前沿领域, 明确国际合作目标和任务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予以有效推进,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科研人员及时把握国际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而且在科技创新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可以逐步缩小我国高校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

3.5 充分发挥吉林省产业特点以及优势, 加强校际、校企以及与中介机构的合作, 实现专利技术实用化、核心化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如何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 有专家认为没有牛顿的科学理论, 也就没有英国的工业革命, 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建设也不可能有蒸汽机的产生。吉林省高校知识产权贡献率偏低, 专利技术申请仅集中于部属高校, 普通高校专利技术发展较慢, 因此, 应加大高校专利技术发展的系统化与配套化, 应结合我省产业特点, 大力发展五大行业的知识产权建设, 以五大行业为龙头, 实现科研配套发展, 打破学校间的界限, 实现专业对行业, 建立实验室共有机制, 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3.6 发挥专利市场功能 打破制约转化瓶颈

目前高校相当数量的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还只是在视图阶段, 只在展会上以展板上的多视图来表现出来;很少一部分能够完成从视图到实物或者实物模型的转化, 使形象、立体、生动的实物展现出来, 创意实物化还是一个真空。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学校意识到设计必须实物化, 这是设计作品市场化的根基, 也是设计专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高校工业设计作品转化有这样几个方式:一是参加设计类大赛, 从比赛中脱颖而出, 得到有关企业的认可, 使此设计作品得到转化。二是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所需接轨, 按照企业产品设计要求来有针对性和方向性的设计毕业作品, 企业可以从中选取优秀的所需的设计。三是私下直接为一些企业做设计, 使作品直接得到转化。四是通过有关部门的推荐, 被企业所采用, 得到转化。五是自行转化生产。这五种转化方式中, 所有的作品都应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主要应拥有专利权, 否则, 即使设计样式被企业看中, 也会因为没有专利权, 而被其随意仿造、生产、销售。

3.7 明确产权归属

知识产权价值内涵的核心是产权, 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政策是调整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中各方当事人技术、经济利益关系的杠杆, 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要依据有关法规明确产权归属。高校要正确评估技术成果转化中无形资产的价值作用,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与师生签订保护本校知识产权协议, 加强学位论文知识产权管理, 规范在技术转移、合作中的合同, 明确技术转移中知识产权归属。

3.8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

知识产权制度是科研机构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法律武器, 是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能否规范、有效地保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的关键。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地, 应该加强科研管理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掌握, 由专职人员负责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界定和保护, 探索与完善相应的管理方案。要建立健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开发、技术保密等各项规章制度, 使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制定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规章制度, 是预防高校知识产权流失的首要条件。高校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应建立健全校名保护办法、非职务成果审核制度、无形资产评估办法、侵犯学校知识产权行政处罚规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定应充分体现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的有机结合。既要能有效地制约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又要能有效地促进知识产权的创新和发展。

3.9 改革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管理

在管理工作的实践中, 由于科技人员的流动造成知识产权流失屡见不鲜。因此, 高校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改变由课题组和项目完成人提出知识产权申请并承担相关费用的简单做法, 主动对其内部的学科提出知识产权方面的任务和要求, 并承担相关申请和维持费用, 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予以重视并统一管理,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增强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信心。

3.10 完善机制, 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管理, 提高转化效益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紧迫需求, 必须建立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机构, 专门负责制订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规划, 组织开展学校的知识产权申请、审查、鉴定、评估、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科技奖励、专利技术的许可贸易等工作, 并处理学校有关知识产权争议和纠纷、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普及工作, 为广大教师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同时, 承担起知识产权的服务工作, 进行知识产权的代理、咨询、诉讼等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刘东民.对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思考[J].软科学, 2003, (12)

[2].郭洪波.论高等学校的知识产权保护[J].社会科学辑刊, 2001, (5) :58~61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篇10

《红岩》中的三号角色成岗、四号角色刘思扬以及叛徒甫志高都属于知识分子, 这是没有争议的。而文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江姐和许云峰, 对于他们的阶级属性仍有争议。

文中最成熟的革命者江姐和许云峰, 作者在介绍他们的身份时, 都提到他们在工厂当工人的经历。因此, 有很多学者都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划入了工人阶级。但是, 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两个人物的, 又会发现, 若是把他们当作纯正的工人阶级革命者, 似乎并不那么理所当然。江姐仪容端庄、谨慎冷静, 她能够长期主管地下革命者最重要的刊物———《挺进报》的刊印工作, 想必是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许云峰气势不凡、口才了得:“我确信, 在黎明前消失的不是山城, 而是见不得阳光的鬼魅!罪恶的血手将最后被人民缚住!”从他的态度和语言可以推断, 他绝对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因此, 也有学者认为, 许云峰和江姐其实是知识分子而非工人阶级。在我看来, 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角色看作是由知识分子“工农化”之后的革命者, 那么他们身上出现的矛盾, 就都说得通了。

一名知识分子, 是被“妖魔化”为阶级敌人, 还是被“工农化”为无产阶级革命者, 取决于他能否克服其作为小资产阶级与生俱来的弱点, 这些弱点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其一, 物质上, 对生活品质、个人进步的追求。

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 革命不容许掺杂任何“个人主义”的杂质。若追求物质生活, 则不能成为一名纯粹的革命者。而想借革命来实现个人进步就属于动机不纯, 是不能容忍的。工人革命者余新江到甫志高的家里, 看到他精心布置、整洁温暖的客厅, 他“没有过多的反感”, 并不是因为他承认一定的物质享受的合理性, 而是认为甫志高作为一名地下工作者, 他追求生活品质是为地下工作做掩护。

与这些无欲无求的革命者形成对照, 作品中的大叛徒, 同时也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代表的甫志高, 显然未能成功克服自己在物质上的弱点, 这也是他与那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形成分化的起点。他对现在的生活方式很满意, 不愿意调离银行;他追求上进, 积极工作, 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 尽可能地发展自己”, 虽然因为过于急进、不够谨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但他在主观意图上从来没有想过要破坏革命工作。他的这些想法, 若放在今天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在小说中, 许云峰和李敬原却因为他不能克服这些“个人主义”的思想, 早早地给他判了“死刑”。在还没有得知甫志高叛变的消息的情况下, 他们就已经决定要将他清除出革命队伍。

其二, 精神上, 对美满爱情、家庭生活的眷恋。

作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当爱情、家庭与革命发生冲突, 应该毫不犹豫地将它们舍弃, 甚至为了预防这些“小资情感”对革命造成损害, 不如干脆将情爱观念完全抛弃。双枪老太婆与丈夫华子良失散了十几年, 当终于得到他的消息时, 她不是激动地想要立刻与他相见, 而是冷静地决定等革命胜利, 同志们都被救出监狱再见面;江姐的丈夫被残忍杀害、悬首示众, 她一时极为震惊, 小说描述了她此时的心理活动:“老彭?那活生生的亲人!多少年来朝夕相处, 患难与共的战友、同志、丈夫!”从中可以看出, “‘老彭’对于她, 首先是‘战友’, 其次是‘同志’, 最后才是‘丈夫’, 失去战友的悲痛远远超出了失去丈夫的悲伤。”

能否正确处理革命与家庭、爱情的关系, 成为了区分“革命”的知识分子与“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又一道重要分水岭。刘思扬在刚被关进渣滓洞时, 得知未婚妻孙明霞也被关在对面的牢房里, 并未丧命, 他感到安慰和幸福, “心情立刻开朗了”, 但此时的他还是一个未经改造的知识分子, “小资情感”尚未清除。小说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他在监狱中的转变, 他不断成长, 思想观念与工人革命者们逐渐趋同。我们能够发现, 在之后的篇章里, 再也没有描写过他对未婚妻的思念, 他写了那么多的《铁窗小诗》, 全部都是关于革命斗争的壮志豪情, 而没有一首献给未婚妻的情诗。在小说最后, 他已经完全抛弃了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切情爱观念, 转变为了一个成熟的、与工人无异的革命斗士。在“越狱”时, 他被敌人的子弹击中, 在弥留之际, 他想起了很多人, 未婚妻孙明霞在这时才终于得以再次登场, 却是排在成岗、许云峰、江姐之后, 并且, 即便在这个时候, 对她的称谓也不是“亲爱的孙明霞”, 而是“共同战斗的孙明霞”, 孙明霞之于刘思扬, 早已无法称得上是恋人而仅仅是战友而已了。

与“工农化”的知识分子相反, 作为“妖魔化”的知识分子反面典型, 甫志高没能克服这些“小资情感”, 这也成为他日后被抓、出卖同志的原因之一。他深爱自己的妻子, 不忍心抛下她不告而别, 因此在被许云峰警告其身份已经暴露的情况下仍铤而走险回家看望, 结果自然是被等候多时的敌人抓获。当时, 虽然他“背心冰凉, 害怕得连心跳也停顿了”, 却还记挂着妻子的安危, 一心想给她通风报信。这样一个深情的男性角色, 如果出现在现在的网络小说里, 大概可以迷倒众多少女读者, 而在类似于《红岩》这样的红色经典小说里, 对家人的珍爱与留恋却成了不可饶恕的罪状。

克服了以上所说的两个弱点, 并不意味着知识分子已经完成了转化, 他们还要经历一场终极试炼, 这一试炼是对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 而试炼场就是敌人的监狱。知识分子要以经历酷刑这一方式, 通过对肉体疼痛的超越, 完成精神的升华, 从此抛弃原有血统, 脱胎换骨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一名顽强的无产阶级战士, 要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力超越肉体的痛感。小说几乎从不正面描写革命者遭受酷刑之后感受到的痛苦, 而是大量描写他们坚强的毅力:许云峰在遭受严刑拷打之后, 第二天就可以拖着铁镣下地行走来鼓舞众人的士气;江姐被用竹签插手指之后, 还能写下“竹签子是竹做的, 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来激励自己的同志。最后, 他们一个被敌人处死, 一个为掩护同志逃脱而牺牲, 面对死亡这一对肉体的终极折磨, 他们毫无惧色, 从容赴死。

刘思扬因为家里的关系, 在被捕之初没有受到太多折磨, 但他并不为此庆幸, 因为“他觉得不经刑讯, 就不配称为不屈的战士”, 他迫切需要接受敌人的折磨, 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因此, 当他后来被带上重镣, 他觉得无比自豪, 而被家人救出监狱, 却让他倍感失落。成岗有多年的地下工作经验, 连他的妹妹也说他“像个工人”, 然而再怎么“像”也终不是“是”, 他的被捕受刑则成为他由“像工人”到“是工人”的最后一道程序。那篇慷慨激昂的《我的自白书》则是他由一个知识分子完完全全地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宣言。

无论是已经完成转化的江姐和许云峰, 还是处于转化之中的刘思扬和成岗, 从这些人物的身上, 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属于知识分子的独特性, 他们特殊的生活情趣、独特的价值取向已不为时代所接受;而保持了知识分子气息的甫志高, 却无法维持其正面形象的合法性, 只能作为反面角色出现。独特性的消弭和合法性的丧失, 都昭示着, 在那个年代, 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正走向瓦解。

摘要:1950、1960年代, 描写知识分子形象只有两种方式——“妖魔化”和“工农化”。无论是哪一种方式, 其结果都让知识分子失去了作为一类人物形象的独立性, 知识分子形象经过分化、转化, 最终瓦解。《红岩》作为影响力最大的“红色经典”小说之一, 其文本中塑造的多个重要人物, 正体现了知识分子形象分化、转化以至于瓦解的这一过程。

关键词:《红岩》,知识分子,无产阶级

参考文献

①罗广斌, 杨益言.红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②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英语:知识与技能并重 篇11

一、试题分析

今年的题目四平八稳,生词、难词较少,所以学生普遍反映比平时做的题容易。听力语速适中,单项填空推陈出新,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完形填空很完美地将课本内容与考试结合在一起;阅读理解题目整体难度基本与去年持平,选项中也基本没有出现让学生很难以取舍的干扰项;改错题比较难入手,错误之处藏得较为隐蔽;作文依然沿用书信体,谈论的话题也是熟悉的话题。

二、备考策略

(一)重视考纲,熟悉考试要求

要以《教学大纲》《考试大纲》为备考复习的主要依据,进一步熟悉高考试题的改革走向、命题原则,找准英语学科的难点、重点、常考点和学科能力要求,以保证复习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减少无效劳动。

(二)重视课本,巩固“双基”

虽然高考试题中不能出现教材上现成的东西,但是却能从中发现它们的“蛛丝马迹”,这些试题是对课本内容的变形、改造和综合。比如今年广西高考听力试题第十段材料,就与高三课本第一单元theGuinnessBookofWorldRecords相似,以及今年的完形填空的话题就出自高一课本BodyLanguage,在考试中碰到这样的题让广大考生倍感亲切,觉得特别能“学以致用”。所以所谓“以本为本”就是复习中要以熟悉课本,以课本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切入点进行复习。以往有些老师认为考试不考课本,在一轮复习时对课本内容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甚至是不看课本,让学生一味地做题,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们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忆课本单词,如坚持每天复习30到50个单词,由少到多,反复轮回,直到高考;又如通过听写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单词掌握的程度;甚至于把常用的几百个单词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动词、短语及典型用法整理出来,印发给学生,让学生重点关注。对复习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特别是活用性很强的词汇作进一步讲解,并设计适当的巩固性练习,使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活学活用。以本为本就是要回归基础,尤其是复习后期,教师不但要自己做到,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梳理知识、查漏补缺、减缓节奏、控制标高,要敢于和善于把时间还给学生,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引导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材上。与此同时,适当地做一点各种类型的练习,以此维持学生的做题感。

(三)重视纠错,及时查漏补缺

整个高三阶段学生要做一些试题,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些题,找出学生的错漏,及时更正,并要继续强化对学生薄弱环节的训练,充分利用平常练习、考试及答疑中所搜集到的学生的典型错误,将其分类整理,并进行变式处理,再安排到其他次考试中加以巩固。

(四)重视考试,提高应试技能

我们有必要在备考后期集中进行强化模拟训练,包括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帮助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考试方法及技巧。同时精讲精练,精选出设计严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试题,限时完成,保证质量。学生通过考试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分辨能力,增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掌握解题技巧。

三、学科考查内容复习指南

(一)高三第一学期:重点突破“四关”

1.书法关。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整洁漂亮的书写能为考试中的书面表达加分不少。书法是我校历来强调的重点,从高一入学就开始练,但很多学生往往到了高三才真正重视。教师首先要重视,其次才能指导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练习。每年我们高三英语备课组会向学生提供范本和专门的抄写本,今年也不例外。我们这届的科任老师每周都能定期检查书法练习并批改,还参与学生间的心得交流,给予有效的方法指导,使之落到实处。而书法的强化练习要在高三上学期的头两个月内完成,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必须保证所带班级的书法效果在前两个月内实现质的飞跃,因为越往后,这种机械练习带来的成就感和耐心会越来越少,让学生觉得练字会占用其他做练习的时间而不愿意多花时间。

2.写作关。我们在批改学生习作时不难发现学生普遍存在错字多、句子不通顺等问题,反复强调也不见改正。写不出像样的东西是因为脑子无物,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要求学生背诵涉及各类文体和话题的范文,让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和练书法一样,背范文是最直接看得到进步和效果的,学生最容易从中获得成就感,这对于高三学生的备考心理来说很重要;其次,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的成就感扩大化,让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进而从被动地记忆练习到主动地喜欢上背范文。例如我校2012届高三英语备课组发挥集体的力量,编了相应的作文题,每周拿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专门练习,对层次较低的班级要求适量放宽,两个星期练习一次。每周练的作文我们尽量全收全改,并从每次批改的作文当中挑出学生易写错的单词,反复进行听写;最后就是依靠足够数量的练习和对学生进行写法技巧的指导了。

3.词汇关。词汇记忆是学生最头疼的。在记忆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今天记明天忘,甚至转身就能忘。对此,我们经常鼓励学生要有信心,记忆单词由简入繁,循环反复,不断滚动复习。不可忽略的一点是学生中大多数自制力不够强,惰性大,所以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进行督促检查。我们的做法是坚持在每节课的前五分钟进行随堂听写。另外,我们让学生记忆的内容也不会超纲,因为超纲不科学,不利于学生树立本学科的学习信心。范围就维持在复习课本词汇、词组和大纲词汇的基础上,从平时的阅读练习中适当地拓展词汇认知的面。为了便于学生复习,我校2012届高三英语备课组还特别印了一本词汇复习手册,把要求记忆的词汇收在其中,这样做还能让学生更明确学习的目标。

4.语法关。总体上,从词汇的角度讲,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是学习的重点,冠词是难点,介词、连词和代词是易错点;从语法的角度讲,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是重点,非谓语动词是难点,主谓一致、强调句型和倒装句是易错点。我校在今年的高三英语备考中主张在练习中练语法,用练习来归纳语法,但不是专门练,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区别对待,有的放矢,逐个击破,达到优化备考时间的目的。

(二)以下“四关”应贯穿高三全年

1.听力关。听力能力需要平时积累,抛开这些积累去谈什么解题策略都是枉然。我校每周都有四次统一训练的时间,每次听一套题,一直坚持到高考。课余要求听力方面较弱的学生加强训练。

2.阅读关。定时阅读——每周一节阅读课,对学生进行定时阅读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要求。首先,量上有一定的区别,成绩优秀者须完成5篇材料,中等生4篇,学困生3篇;其次,课外阅读——材料难度上有一定的区别,每天必有任务,给优秀学生增加一些大学英语四级阅读材料,给学困生一些难度略低的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还应特别重视阅读练习的讲评。我们觉得让学生自己讲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3.练习关。老师要很好地把握练习的难度和练习的量,少讲多练,精讲精练,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我校2012届高三学生平均每周都能完成3套英语练习的量。除了做题的数量要适量,难度要适度之外,贵在做后的纠错、反思和总结,老师不能就题讲题,要强调思路,进行多角度设问,使一题变成多题,增大容量,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形成正迁移能力,在高考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我们这一届备课组全体老师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对做过的每套题的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学生普遍做错的题目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在讲评时就能更到位,能更好地避免单打独斗带来的缺漏。

4.心理关。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高三学生最难过的是心理这一关。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部分学生会越学越着急,认为自己还没练习够。作为高三英语科的任课教师,在整个高三阶段,特别是临考前夕要自始至终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为他们减压,为自己松绑。对学生的关注绝对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如我校这一届高三英语组全体教师都积极响应年级组要求,主动配合班主任利用课前、课后的空余时间深入学生中间交心、谈心,课内外善于“察言观色”,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排解英语复习中的困惑和考试的焦虑感,鼓励他们不断调整复习策略,使整个备考复习工作的进程、节奏始终处于我们的掌控之中。

总之,在高三英语复习过程中,要以纲为本,牢牢抓住课本知识不放,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梳理知识点,及时查漏补缺,同时配合适当的讲练。在第一轮复习当中强调背诵记忆,在后期复习中,力求重基础,抓考点,加强综合训练,掌握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同时注重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这样就能坚定学生的高考信心。

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论文 篇12

中医学历来以经验医学著称,缺少广泛的临床实践和名师指点很难体会到中医理论的深奥微妙,这种“可以意会,难于言传”的特性正是隐性知识思想的体现,而中医院内中医隐性知识之所以难以转化和共享,除了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性和知识拥有者不愿共享之外,更与心理契约紧密相关。

1 心理契约理论的提出

阿吉里斯(Argylis)早在1960年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他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员工与组织之间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长期研究表明,心理契约认为组织和个人之间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期望和彼此信任,这一期望如果被满足,则双方的契约关系将持续,组织和个人会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否则双方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过去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组织的雇佣关系中,事实上心理契约可以延伸到多种领域,如教育领域及医疗领域[1]。

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说认为其结构包括3个维度,即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2],在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中,交易维度是指国家、医院等组织为中医专家提供相应报酬、绩效奖励、晋升或发展机会等利益,同时员工承担相应的基本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是指隐性知识主体和受体双方关注长期稳定的发展,双方为彼此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承担责任。团队成员维度是指强调社会生活情感方面的责任,建立密切的人际交往关系和社会联系,营造良好的组织信任和人际环境。

2 心理契约在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管理中的重要性

迈克尔·波兰尼(Mickael Polanyi)1958年首次提出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3],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是指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图像等有形载体清晰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虽然根植于人的头脑中且难于表述,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一定量的显性知识。传统中医除去小部分是清晰的显性知识,更多的是依靠感知、判断和经验领悟出来的隐性知识。在中医院中医隐性知识的转移过程中,自然的形成了以中医专家和医院、师傅和徒弟为双方的心理契约,因而理解和管理心理契约对于实现中医隐性知识的高效转化和共享具有重大意义。

2.1 心理契约可以保持隐性知识主体的期望张力

中医隐性知识具有垄断性和私有性的特点,因而其共享的程度和数量很大意义上取决于知识主体从交流中得到的回报,回报与他期望目标的差异越小,显性化以供转移的知识越多。在正式的书面契约中,很少涉及到较高层次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心理契约来互相约定,因而如果以隐性知识转移主体与受体的需求为切入点进行激励,满足其高层次的需要,必有效提高中医隐性知识转移的效率。

2.2 心理契约可以提高隐性知识受体的意愿和激情

中医隐性知识主要在“干中学”过程中获取,如果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和诊疗技能的提高,简单模仿甚至机械套用,只会导致临证施治过程中难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心理契约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受体注重培养自身吸纳知识的能力,如洞察力、学习能力、知识保持能力等,从而增强知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知识关联度,提高中医隐性知识主体与受体转移与共享的兴趣和激情。

3 中医院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中良好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3.1 通过激励提升交易维度

中医院是以心理契约为准则的集体,应加强心理契约的维护,实现双方的期望和承诺,从而激发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的动力。一方面,通过技能工资制与绩效工资制相结合来满足中医专家合理物质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中医专家师授过程的定期考核,对于乐于参加名医师带徒的中医专家给予其在申报课题、岗位竞聘、评优争先方面一定的优先权,建立多种培训机制,如职业培训和学习教育等,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和维持中医隐性知识转化与共享心理契约的重要保证。

3.2 通过信任建立关系维度

基于医院和医护人员,中医专家和徒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建立的各种关系网络,是提高中医隐性知识转化效率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医专家把有价值的隐性知识转化到医院共享平台,是期望组织或对方给予自己等量的回报,缺乏信任机制,师傅和徒弟无法建立长久的“关系型”心理契约[4]。医院应大胆的对员工进行适度授权,鼓励中医专家对医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想法和建议,营造相互分享和学习知识的氛围,培养医护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支持感,建立中医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的长期信任机制。

3.3 通过沟通和学习提升团队成员维度

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需要沟通路径,主要有面对面的交流、部门间的交流等。医院应整合各学派各学科中医资源,通过名医工作室、交流论坛等形式打破学科和流派界限,鼓励不同学科的传承人交流学习,通过中医知识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新实现知识衍生。其次,隐性知识是个人和组织学习的基础,医院应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营造上级医师带教、查房、会诊及年轻医生的轮转制度,定期开展学术活动以加强老、中、青医生之间的纵向联系,从而为达成与维持良好的心理契约创设氛围和空间,为增强中医专家转化和共享隐性知识的热情与信念,激发共同信守契约所对应的承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荣华,国世忠.心理契约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2010,14(2):66-68.

[2]汤欢,赵勋.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2:44-46.

[3]科洛波洛斯,弗雷保洛.知识管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32.

上一篇:湘雅医院下一篇:多种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