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的心理自测

2024-07-18

心态的心理自测(共7篇)

心态的心理自测 篇1

关键词:积极心态,支持,接纳,表扬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中,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要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核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而在幼儿园各种人际关系中, 师生关系是最为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言:“就教育效果而言, 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为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 幼儿教师应做到对幼儿多支持、多接纳、多表扬、多信任及多给他们自由, 这样才能为他们营造出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多支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感受与想法, 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及情感得到他人的支持, 特别是得到他尊敬之人的支持时, 其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积极的心态, 并与支持他的人形成良好的关系。但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及情感不断受到打击, 就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所以, 教师对幼儿一定要多一些支持, 少一些反对。在现实中, 本来一些言行和情感属于幼儿的天性表现, 如嬉戏、打逗、活蹦乱跳等, 成人往往因看不惯而站出来制止。长此以往, 幼儿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 如自卑、怯懦等, 这些人格特征是创造型人才成长的大碍, 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多接纳

作为幼儿教师, 无论是对聪明的还是愚笨的、漂亮的还是丑陋的、家境富足的还是贫穷的、顽皮的还是乖巧的幼儿, 都应以宽容、平和的态度去接纳。在成人眼里, 最恨的是不公之人, 不平之事, 幼儿更是如此。当他们受到不公对待时就会觉得非常委屈。所以幼儿教师要爱每一个幼儿, 学会尊重, 学会对那些具有独特言行的幼儿的欣赏。同时, 对幼儿进行疏导也是维护幼儿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如在平时的活动中遇到一些情绪不稳定的幼儿, 我首先和他们谈心,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然后诱导他们说出自己情绪不稳定的原因, 最后对症下药, 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多表扬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妙之一正在于此:儿童在一个好的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 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生活中我们则可以看到在一些班级中受学生喜欢的教师, 他所教学科的成绩就相应较高。表扬可以极大地满足幼儿的精神需要, 使之产生喜悦的心情。特别是当他遇到失败或挫折时, 鼓励者的话语可以使幼儿终身难忘, 而无节制的责备可能使心理脆弱的幼儿丧失自信心。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 我发现经常受到表扬的幼儿的表现往往比受责备的幼儿要好很多。

遇到困难的幼儿就像即将登上山顶而筋疲力尽的人, 此时教师的表扬、鼓励, 犹如推了幼儿一把, 推一把就上去了, 踢一脚就下来了, 而批评与责备无异于踢幼儿一脚。如薛瑶小朋友在班上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孩子, 不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 胆子也很小, 我试着和她进行亲密的接触, 给她梳头, 问一些她感兴趣的事情, 慢慢地她变得喜欢和他人交往了, 自信心也增强了。又如窦贝贝小朋友初到我们班时, 口吃现象非常严重, 我经过一番仔细观察后发现他的口吃完全可以矫正。如他在说一些有趣的事情时, 一点都不口吃, 说得很流利。因此,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对他以鼓励为主, 树立其自信心, 消除其自卑感, 逐渐矫正了他的口吃现象。

积极的心态是人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它能使人产生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力量;能使人精神焕发, 信心倍增, 受人欢迎。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 由于缺乏良好的精神环境及积极心态的养成, 而发生了一些不该发生的悲剧。所以, 作为幼儿教师和家长, 不仅要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培养, 而且更要重视对幼儿良好精神环境的营造和积极心态的培养, 也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儿童。

心态的心理自测 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制,心理契约

一、引言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 企业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将逐步加大, 改革触及了广大员工的切身利益, 对员工的心理和精神的冲击越来越大。由于自身知识和所处环境的限制, 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有可能陷入困境, 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 使得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不仅会影响员工自己的正常生活, 同时也必然影响企业生产, 甚至给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因此, 重视并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是改制过程中一个需要正视的重要课题。

二、心理契约内涵及特征

员工心理契约指的是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关系中, 员工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提供的责任。这一概念中, 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 心理契约强调的是对于相互责任的感知, 它建立在客观实际中相互责任的基础上, 但归根到底是主观性的内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客观责任的理解能并不一样。本文关注的不是客观实际中的责任, 而是主观上对于这些责任的认知。因为是人们的认知 (而不是客观事实本身) 决定了人们的行为。

第二, 在心理契约的内容中既包括了一些内隐的、模糊的、没有明确说明的内容, 如对个人的关怀和指导, 也包括了一些外显契约中明确规定的内容 (如工资、福利) 。因为即使这些内容拥有客观的载体, 但个体对它们的感觉和理解未必相同。

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 经济全球化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大公司、小企业之间产生了“竞合关系”。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的心理契约基础, 强烈地影响到以雇员为基础的公司核心竞争力。所以旧的心理契约很快被打破, 而新的心理契约如果不加快构建, 则雇员与雇主间的心理契约真空现象将对企业成长的速度产生负面效应。

充分了解了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员工心理契约状态变化, 掌握了员工对于企业改制的态度, 并对其深层次的心理压力来源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研究了员工心理状态对企业顺利改制和后续经营的影响后, 可以很肯定的是, 帮助员工适当的缓解心理压力, 对于促进改制的顺利和后续经营的良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国有企业改制前后员工心理契约变化

1. 改制前心理契约的特点

国有企业在改制前员工的心理契约具有鲜明的特点, 具体来说,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企业与员工关系为“同呼吸, 共命运”的形式

长期以来, 国有企业一直强调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翁”, 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 企业不仅仅是提供劳动、获得报酬的场所, 也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 员工对于企业有一种对“家”的依恋感。

(2) 员工对企业高度忠诚

改制之前的国有企业员工流动率极低, 员工对企业具有很高的忠诚度, 辞职率相对其它企业要低很多。而向西方企业因劳资矛盾而引发工人罢工的事件绝不可能在国有企业内部发生。

(3) 企业经营者与员工的地位是平等的

改制前,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是所有员工的代理者, 其主要任务是考虑如何带领企业全体员工完成管理部门下达的任务, 不太需要考虑起的盈利及回报。经营者与员工之间不存在类似西方股份制企业的劳资冲突, 经营者也是员工的一分子, 是银行真正的“主人”。此外, 经营者也无权解雇员工, 哪怕是暂时性的也不可以。

2. 改制后员工心理契约特点

国有企业改制与组织变革对员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对他们心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这种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稳定

随着整个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的深入, 企业内部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作为在岗的员工, 面对着前一个时期重组改制引发的职工离岗退养、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待岗和下岗等, 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自己今后在建行中的境遇。因此,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员工、存在着人心思动、人心思走的趋向, 特别是在青年员工中显得尤为强烈。

(2) 信念危机

传统的观念认为, 员工永远是国有企业的一份子。这个信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已成为国有企业职工的共同信念。但企业终于选择了重组改制之路后, 职工对其前景充满了疑虑。因此, 这些现实问题都使职工对企业的信念开始发生动摇。

(3) 急功近利

从国有企业内部来说, 由于重组改制的持续性, 引发了职工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 因此职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关注程度降低, 形成了在工作岗位上急于有所建树而不计国有企业的长远利益, 把利益放在权衡是否要去承担某项工作的筹码。更有甚者, 发生脚踏两只船, 干一些有损现有国有企业利益的事情。

(4) 对改制与组织变革的恐惧

每当谈到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或者组织变革, 职工便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裁员, 自己还有没有工作岗位, 这种人心惶惶的日子总要伴随着有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直到某项政策和措施实施毕后, 仍余波不散。因此, 这种心态的存在, 使得职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企业改制与组织变革的恐惧感。

四、国有企业改制期员工心态管理策略

鉴于契约的破坏将导致组织运作的失灵、利益受损, 国有企业必须迅速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 缓解由于变革对国有企业成员造成的心理紧张和压力, 消除其不信任感, 将国有企业成员的精力、时间和才能引导到变革后国有企业的战略目标上来, 重建适应国有企业要求的心理契约。

第一, 采取措施, 缓解成员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往往是导致国有企业成员行为与国有企业组织目标偏离的最根本原因。心理研究表明, 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条上凸的曲线, 当增加到一定限度后, 压力的继续增加将会导致工作绩效的下降。因此, 变革后的基本任务就是缓解或减少压力。针对不同的个人、不同的压力症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如及时进行座谈与个别访谈, 加强信息沟通、指导组织成员进行自我评价、提供职业和心理咨询、实施组织成员心理保健计划等。

第二, 确立国有企业改制目标, 尽快实施成员的角色定位。改制变革完成后, 一些管理层都需要重新定义他们的权力、关系和责任, 而且要尽快地明确可行的业绩考评标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员的模糊感和国有企业中的不确定气氛, 为各成员提供一个为之努力的方向, 避免由于目标不明确、不一致而导致人力资源使用的低效率或因权限不明、责任不清, 在部门之间、各成员之间造成摩擦和冲突而引起的人际内耗。

第三, 增加成员在改制变革过程中的参与机会, 加强沟通, 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增强成员的参与, 使其在变革中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可以增强成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体现对成员的尊重,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与国有企业变革目标的认同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在机构变革过程中, 对于组织内的岗位应聘采取择优竞聘的办法, 使成员在重新确定工作岗位的同时感到了机会均等, 公平竞争。在竞聘过程中, 由于成员亲身经历了申报填表, 述职报告, 接受组织和群众评议等竞聘全过程,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个体心理承受力, 消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矛盾, 大大降低了变革的难度。因此, 有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沟通不仅可以缓解成员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而且还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开放和坦诚的气氛来提高领导在成员心目中的可信度, 这种良好的心理效应能加速变革的步伐, 催生高效的工作局面。

在国有企业中形成一种无形而有效的“心理契约”, 是国有企业组织变革中需要完成的内容。这可以通过更新理念、垒实基础、把握前提、形成机制、培育环境、强化引导等几方面, 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小洪:国有企业改制:问题与建议[J].中国金融, 2005, 18

[2]朱静王鲁捷:要重视企业并购中的心理契约重建[J].江苏商论, 2003, 2

心态的心理自测 篇3

一、专家疏导, 活动减压

我园成立了心理工作室, 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国家心理咨询师担当工作室心理辅导教师, 开展心理咨询、矫治服务,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案疏导;开设了心理健康讲坛, 每月开展一次心理健康讲座, 为教师们的心理健康把脉, 指导教师进行心理的自我维护;我们把舞蹈房、图书室、多功能室开辟成心理减压室, 让教师在业余时间来跳舞、打球、下棋、读书, 丰富各自的兴趣爱好, 消除工作、生活中产生的烦恼;幼儿园还定期组织卡拉OK、交谊舞、打扑克、养生美容经验交流等休闲娱乐活动, 缓解教师们的精神压力。通过一系列活动, 教师们的心情舒畅了, 情绪稳定了, 心态阳光了, 青春的容颜和童心母爱又回到了她们的身上。同时, 教师们还懂得了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和情绪, 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班子感召, 影响带动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要让教师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 园长首先要积极地塑造自我、完善人格, 成为热爱生活、情绪饱满、充满激情、笑对压力的人。园长心理健康了, 人格健全了, 对教师的心灵就会产生感召力。

我园一直注重领导班子自身的人格修炼和心理健康, 倡导“修炼素养, 塑造健全阳光的人格魅力”。在领导班子建设上, 我们提出了“六个态度”的目标:一是人格有硬度, 做到坦诚做人、严以律己、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二是思想有高度, 做到理想坚定、理念前瞻、顾全大局、甘于奉献;三是形象有亮度, 做到仪表端庄、举止文雅、情绪饱满、精神振奋;四是心态有光度, 做到人际和谐、心胸开阔、诚实守信、乐观豁达;五是待人有宽度, 做到善于倾听、广开言路、民主决策、包容汇通;六是专业有厚度, 做到学识广博、业务精湛、善于实践、勤于反思。领导班子努力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热情开朗的阳光心态、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和厚德载物的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带动着每一位教职员工, 全园因此呈现出和谐奋进的环境氛围。

三、宽容理解, 引导激励

教师团队中汇聚了不同性格和气质的人, 有的教师直率热情、不怕困难, 但做事浮躁, 缺乏自制力;有的教师多愁善感、沉默寡言, 但做事谨慎踏实。作为园长, 应当有容人之短的雅量, 以宽容的心态善待每一个员工, 同时更要有用人之长的见识, 善于发现并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让性格各异的人能够组成一个和而不同的团队。我们仔细分析了每位教师的性格特点, 尽量把性格不同的教师安排在一个班级, 做到共生互补。同时, 我们还注重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教师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如每周五的业务学习, 专门安排5分钟~10分钟时间集中分享价值观积极向上的美文;团支部、工会经常组织开展展示团队精神的心理拓展游戏;在幼儿园论坛“阳光驿站”栏目里提供“好书美文推荐”平台, 供教师选择阅读, 并召开座谈会交流阅读体会;开展“我班的家长工作”“夸夸我的配班”等专题演讲活动, 提升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增强她们的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对工作中出现的消极现象, 园领导主动、及时与教师交流, 做好疏导工作;对因家庭、生活等原因而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 园领导从不视而不见, 简单处理, 而是弄清原委, 给予精神慰藉, 尽力抚平教师的心理伤痕, 让教师感受到来自幼儿园的关心和温馨。

心态的心理自测 篇4

1 临床资料

收集自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进行检查并分娩的319例妇女, 年龄21~39岁, 平均 (24.7±1.1) 岁, 其中初产妇261例, 经产妇58例;经阴道分娩214例, 剖宫产105例。妊娠合并症:合并高血压37例, 合并糖尿病24例, 合并肾病11例。经B超检查297例胎位正常, 胎儿胎心率正常。妇女均完成妊娠期, 顺利分娩, 度过产褥期均恢复良好, 没有发生心理不良状况和抑郁症。

2 围产期心理状况分析

2.1 妊娠期变化

从受孕开始到分娩前期, 妇女在这一过程中需经历9个月的时间, 不仅在体型上有所改变, 心理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妊娠期的情绪、心理状态及健康情况对胎儿的健康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特别是初产妇, 在怀孕初期不仅要克服早孕反应, 还要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妇女容易出现担心、忧虑, 害怕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 甚至发生流产。中期由于胎儿的增大, 妇女的体型发生改变, 乳房胀痛、手脚浮肿、疲劳等症状出现, 使妇女感到焦虑、情绪不稳定, 害怕自己的体型不能恢复, 对同事、亲人, 尤其是丈夫的言行极为敏感。晚期由于疲劳、抽搐症状加重, 临近分娩时对分娩过程缺乏知识, 害怕胎儿处于危险状态, 或有畸形, 使妇女感到紧张、脆弱, 影响了自身及胎儿的健康。

2.2 分娩期变化

随着进入分娩期, 孕妇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焦虑情绪害怕剧烈的宫缩疼痛不能耐受, 对胎儿带来影响, 而且担心发生难产、大出血、婴儿畸形和性别不满意, 对正常分娩带来一定影响, 可能会造成宫缩无力、产程延长的发生。

2.3 产褥期变化

产褥期是围产期的一个重要阶段, 产褥期抑郁症的发生率为37.14%[1], 产妇有妇女升为母亲, 这一变化对妇女的心理带来很大转变。性别的不满意、与孩子的亲密接触和哺乳问题都为妇女心理带来很大影响, 特别是丈夫、婆婆对孩子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初次哺乳是婴儿吸吮引起的疼痛, 是妇女产生消极、不安的情绪, 从而影响自身的健康, 甚至发生严重的神经衰弱。

3 心理护理

3.1 妊娠期心理护理

妊娠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护理人员应掌握丰富的围产期保健知识, 根据孕妇不同的生活背景、怀孕情况和身体素质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和思想交流。用亲切的态度和语言支持、理解孕妇, 向其讲解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 让其感受到胎儿的生长, 并指导进行胎教, 建立良好的母胎感情, 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和性别观, 并认真倾听孕妇的不满和发泄, 消除其心理压力, 对有妊娠合并症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重点保健, 指导进行自我监护, 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疏导, 提高产前检查的主动性, 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 树立信心, 降低妊娠合并症对母婴的危害, 确保母婴平安。

3.2 分娩期心理护理

妇女进行分娩时由于紧张、恐惧的心理, 在加上宫缩引起的疼痛使妇女想为止放弃, 护理人员应守护在其身边, 鼓励、支持妇女, 严密观察产程的进展, 保证胎心音和产妇生命体征的正常, 并指导妇女在宫缩的间歇时间进行休息, 保存体力, 进入分娩期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屏气以增加腹压, 促进胎儿下降和娩出, 及时告诉产妇产程进展情况, 增加分娩信心, 保证产程进展顺利, 娩出后应用赞美的语言告知产妇的勇敢, 描述婴儿的头发、皮肤、身长、相貌等情况[2], 激发妇女的母性。嘱其家属尤其是丈夫多关心、爱护妇女, 有效地减少抑郁情绪的产生。

3.3 产褥期心理护理

产褥期妇女由于分娩过后身体极度虚弱, 应提醒产妇注意卧床休息, 告知其个人卫生、饮食习惯等注意事项, 保证足够营养, 并嘱其家属照顾、关心、安慰妇女, 使产妇感到轻松, 心情平静, 思想放松, 分娩后由于子宫收缩产生疼痛, 应正确指导妇女按摩子宫, 促进子宫良好收缩, 并向妇女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 指导婴儿正确的吸吮母乳, 帮助产妇泌乳, 建立母婴之间的亲密关系;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增强体质, 保证母婴顺利度过产褥期。提高母婴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总之, 我们护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和分析围产期妇女各时期的心理变化, 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和指导, 调整产妇的心理环境, 提高围产期母体的应激能力, 保证母婴平安, 减少不良反应和产后出血的发生, 使围产期护理工作适合整体化护理的医学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训平, 蒋红梅, 王贤华.围产期产妇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 (下半月刊) , 2009, 12:54~56.

心态的心理自测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引导

0引言

案例1:学生A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 学习成绩位于班级前列, 一模考试后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 二模考试后, 发现班级里原来成绩不如她的同学, 都超过自己, 自己的成绩不仅没有太大起色, 反而还下降了一些。无法接受这种现实, 从此变得意志消沉。不求上进, 一回家就看电视, 玩电脑至深夜, 并萌发了放弃高考的消极念头。

案例2:学生B是一位省级示范高中学校的学生,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成绩一直优秀, 基础扎实, 接受能力强, 努力勤奋, 按理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不成问题, 但进入高三后, 感到压力倍增, 焦虑不安, 每到考试就感到恐慌, 闹肚子, 一模, 二模, 三模考试连连失手, 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 但成绩始终不能走出低谷。

上述案例, 在迎考的高三学生中并不少见。有一项对高考学生的调查:近70%的考生不能正确认识高考, 近58%的考生有考试焦虑, 近55%的考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有人说高考的成功=平时学习知识的储备+优良的心理素质+考试的应试技巧。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而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调节重视不够, 做得不好。学好知识固然重要, 但如何能将实力发挥出来更加重要。高考的准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往短的说, 高三总复习9个月;往长的说, 高中3年, 甚至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中, 高考都占有很重的分量。对每一个在高考路上艰苦跋涉的学生而言, 谁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谁不渴望"直挂云帆济沧海"?随着高考日益逼近, 自己的前途, 父母的期望, 老师的希望等接踵而至, 心理压力由此加大, 并越来越沉重。因此对考生进行考前的心理辅导、自我放松及排除过度紧张或焦虑的科学方法指导, 提高迎考心理素质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是学校、老师, 还是家庭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作为一个高三班主任, 在复习迎考的阶段, 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 希望能及早发现并甄别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沼泽地。本文就高三学生心理辅导谈谈自己的意见。

1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培养良好的积极心态是高考成功的基础。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说过:"积极的心态就是心灵的健康和营养, 这样的心灵能吸收财富、成功、快乐和身体健康;消极的心态却是心灵的疾病和垃圾, 这样的心灵不仅排斥财富、成功、快乐和健康, 甚至会拿走生活中的一切"。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 学生若能以积极的心态备战高考, 就会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兴趣、追求和责任, 树立起强烈的雄心或抱负, 去想成功给人带来的快乐、幸福、满足, 从而勤奋好学, 顽强拼搏, 自信坚强, 永不放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根本问题是要学生从思想上端正对高考的认识, 并调整心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知识迅猛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在竞争激烈中,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就很难立足于社会。因此接受大学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社会的需要, 也是自己发展的需要。当然我们也应该提醒学生意识到:考取大学或名牌大学不是一个人成材的唯一途径。大学的学习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终身地学习。因此现在的学习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强烈的自我责任感及主动投身于学习的强烈意识,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而不是仅仅为了考大学才去学习。为此, 我经常利用班会、辩论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加以引导,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情绪。

2引导学生合理定位, 保持从容心境是获得成功的保证。

高三的学生大多数都有升学的愿望, 都想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往往会出现这几种情况:一是认识到考上大学, 特别是名牌大学对自己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学习刻苦, 勤奋努力, 心气很高, 喜欢和别人比较, 平时事事追求完美, 对自己提出能力范围以外的目标。而目标过高, 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过重, 导致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最终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绝望。一位高三学生写到:"我期待着让高考来检验十二年的成绩, 期待丰富多彩、令人向往的大学生活……但在我心中, 却总有沉沉的压力和隐隐的不安, 每当迎来又一个早晨, 我总是对自己说, 要努力, 要相信自己。可是每当夜幕降临, 面对着堆叠的练习, 我不禁要问, 我能行吗?高三难, 高三苦。"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这类学生往往由于成绩不理想, 当长期辛劳得不到回报时, 往往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陷入极度悲观焦虑中, 个别学生甚至会做出极端事情。对自己缺乏信心, 不敢为自己拟定高一点的目标, 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不敢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导致痛失成功的机会, 使自己遗憾。

心理学研究认为, 一个人成功的概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目标期望的强度, 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学生达到目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作出全面细致的分析, 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和成绩水平, 客观评价, 认真分析学生的优势与劣势, 和学生共同商量讨论, 依此提出适合学生的合理期望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保持从容的心境, 获得成功。

3当好"心理辅导员", 教会学生把握情绪, 学会自我调控是科学的方法

高三备考对每一个参加高考学生来说都是一段特殊的经历, 面临的竞争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高三学生中有一半以上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疏导, 不但不能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复习备考, 发挥有效的水平。因此, 老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老师要细心捕捉他们情绪波动的信息, 平时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 从各种细节中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要尽快地和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一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比较敏感, 不是通过一、两次谈心就能完成, 而是通过长时间老师与学生交往, 用老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信赖的, 使他们能够"听其言, 信其道"。要做到与学生共情, 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 对话不能居高临下, 要平等的共同探讨, 力求在探讨中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问题的辅导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教育, 教师要学习一些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要能够甄别、判断各种心理问题, 学会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紧张的情绪, 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情绪, 学会把握情绪, 自我调控。

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和谐愉悦的氛围是筑起健康的心理家园

良好的班集体, 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 对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 会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相反, 疏远集体、忽视集体, 缺乏人际关系的沟通, 会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情绪低落, 心理疲劳。因此在复习阶段, 学生更要关心班集体活动, 越是紧张越要放松。要帮助学生进行健康的人格和情感的训练, 培养竞争与合作的积极心态,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围绕复习应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节日活动等, 展示班级良好的精神面貌,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样学生才能有健康心理去迎接高考挑战。良好的班集体, 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密的同伴不仅能温暖学生, 慰济疲惫的心, 还能使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如何关心他人, 帮助他人, 培养良好的个性, 筑起和谐愉悦的精神家园。

高三班主任工作的亲身经历使我深刻感受到:在传授学生知识、培养考试技巧的同时, 还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和健康平和的心态。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 并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效。

参考文献

心态的心理自测 篇6

一、领导干部要学会改变, 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绪的ABC理论”, 认为一件事A, 势必会引来一个情绪或行为的结果C, 很多人面对一件事, 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 归根结底是每个人的认知或评价 (也就是信念B) 不同。所以, 艾利斯认为, 事件A主要通过信念B起作用, 产生各自不同的情绪反应或行为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分析, 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 如果信念出了问题, 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或不良的行为结果, 所以, 领导干部要学会改变, 纠正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信念。

领导干部可以从三个方面纠正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一) 避免绝对化的要求

领导干部希望成功, 希望升职, 但这些希望并不一定都能实现, 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知道这些希望是可能发生的, 但不是“必须发生”或“一定发生”的。在面对升迁等问题时, 领导干部知道“我可能会当上处长”, 而不是“一定当上处长”, 避免了自己内心产生这种绝对化的要求, 就可以消除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用更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类情况的发生。

(二) 避免过分概括化

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遇到一次失败后, 就全面否定自己了, 或者在工作中与他人沟通时, 起过一次冲突, 就认为这个同事总是与自己过不去, 事事针对自己。所以,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避免这种以偏概全的想法。

(三) 领导干部要避免认为结果“糟糕至极”

例如, 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我一定要当上处长, 否则我这辈子就完了, 就没有前途了”, 这种想法是十分不理性的, 领导干部要避免把事件的结果扩大化, 要避免把任何一种情况界定为“糟糕至极”。

二、领导干部要有一颗同理心

同理心, 简单理解就是“别人的感觉, 我懂, 我明白”, 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 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遇到各式各样棘手的事情, 在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时, 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有一颗同理心, 尝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体会别人这样做事的原因, 这样, 领导干部就不会钻牛角尖, 在面对老百姓提出各种问题时, 能够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 人民满意, 领导干部也会觉得问题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三、领导干部要学会挫折心理调适

近年来, 网络媒体频繁报道领导干部的非正常死亡事件, 大多和自杀、抑郁相关。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及生活中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学会通过合理宣泄、娱乐休闲、放松训练等方法进行挫折心理调适。如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仍无法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 无法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 可尝试寻求心理辅导师的帮助, 解决问题, 避免心理的问题越积越多, 而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四、领导干部要放弃完美主义思想

哈佛大学的教授泰勒•本•沙哈尔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请停止完美, 现在就开始过一个更幸福的人生吧”。心理学家发现, 完美主义者更容易出现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很多领导干部都有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 任何事都想做得尽善尽美, 不希望工作中或生活中有各种瑕疵。具有完美主义者特质的领导干部无法接受失败, 无法忍受自己出现的负面情绪, 一旦在现实中遇到挫折, 就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或一些极端的行为。所以, 领导干部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 应该尝试放弃完美主义思想, 接受和接纳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能够忍受一些事情的不够完美。

五、领导干部要避免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经历过几次失败, 就容易产生这种“习得性无助”, 会认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领导干部如果在工作中产生了习得性无助, 就会出现职业倦怠、工作不作为等问题, 为避免出现领导干部工作不作为等情况的出现, 领导干部要学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去看待问题, 避免这种习得性无助。

摘要:文章从心理学角度, 提出了领导干部消除消极心态的五种具体方法。分别是纠正不合理信念, 保有一颗同理心, 领导干部要学会挫折心理调适;领导干部要放弃完美主义思想;避免习得性无助。

关键词:消极心态,不合理信念,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科里 (著) , 谭晨 (译)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3]本-沙哈尔 (著) , 倪子君, 刘骏杰 (译) .幸福超越完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心态的心理自测 篇7

古语云:“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讲的是人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而心理健康是“本”,是主宰人生之本。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强健的体魄,拥有健康的良好的心态方能拥有美好的人生。但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飞快,社会压力加剧,人们面临学习、工作、生活的重重压力和重负,难以释放,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尤为突出。

学生心理问题普遍 期待人性化关怀教育

最近,太原15岁的女孩刘兰经常感到头疼、心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眼看快中考了,母亲很是焦急,带刘兰去咨询心理医生,医生诊断其为“焦虑症”,分析是由于中考前紧张、忧虑所致,需要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否则后果将更加严重。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全国青年委员徐勇表示,这种现象在学生中非常普遍,也很典型。应试教育、就业压力等因素让学校、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增高,造成了很多孩子心理负担重,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长此以往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心理引导,将问题扩大化,导致心理疾病。

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社会价值取向容易出现混乱,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形成,多动、网络成瘾以及逃课等不良行为目前已经成为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疾病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

处于发育期的孩子,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无论社会能力、身体等方面,都在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与环境有着必然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家庭和校园,对孩子都有着无处不在的影响。因此,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学习观的引导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人性化的心理关怀教育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心灵鸡汤”。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重视程度不高

针对孩子们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的现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那么我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落实情况如何呢?连日来,记者对太原市的多所中小学进行了走访。结果表明,我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已渐渐形成体系,逐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太原市的很多中小学也都陆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有的还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少学校建立起了心理咨询室,旨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和治疗。充分体现出了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人文的关怀,其做法和经验值得向全省校园推广。但是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记者发现,不少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却不尽如人意,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有的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的老师,少人问津,发挥的作用有限。专职的心理学教师少之甚少,通常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咨询辅导变成了附加的职责,大多数教师把心理咨询看成是工作的“副业”,重视程度不高。

在采访中很多校长表示,“心理咨询室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专业人才,专业的教师队伍匮乏”。而家长则担忧:非专业的兼职老师精力不够,专业知识达不到要求,有的非但不能帮到学生,反而因为方法不对,给学生带来伤害。作为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阵地———校园心理咨询室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名无实,着实让人遗憾。

山西省教育学会高级心理咨询师李志杰坦言,我省中小学校,50%左右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80%左右的老师存在心理压力,但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欠缺。

形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机制下“重升学率、轻健康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尽管现在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关注,但其重视程度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还不完全匹配。社会对基础教育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仍然是教学质量,对学校评价的衡量尺度依然是升学率。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强调的不少,但督导落实的办法和措施还不得力,至今尚没有一套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与督查体系。学校仍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摸索,对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而导致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盲点,教师压力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纠正。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尚不健全,远不能适应学生心理教育的严峻现实,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盲点”多 观念需转变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环境除了学校以外,就是家庭。家庭环境是孩子心理素质形成的一个关键因素。”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儿童发育与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王惠梅说,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幼年时期,特别是6岁之前,让孩子在家庭中有安全感非常重要。如果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好,对孩子的心理就会形成影响。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证明,一个人心理素质好不好,有遗传影响,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其中家庭教育最关键。现在的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在家长的呵护下成长。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已趋于弱化,也缺乏心理锻炼和意志磨炼,急需我们关注。但是现实中家庭暴露出的问题却十分突出。许多家庭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不少家庭的氛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通过对多个家庭的问卷调查发现,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的成绩,其次才是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只有1/4的家长把学生的心理问题摆在最关注的位置,高达75%的家长对学生青春期的教育科学不了解、不关心,高达80%的家长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懂。这就很难保证每一个家庭能给学生一个有利于心理成长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每一位家长都应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其作为教育重点是家长的职责和义务。如果家长在孩子心理问题初现端倪时就能予以注意,防微杜渐,那么孩子们就会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在健康阳光的大道上快乐成长。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机遇和挑战。

上一篇:雷尼替丁胶囊下一篇:改进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