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科建设

2024-10-15

物理学科建设(精选12篇)

物理学科建设 篇1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存在的规律及其运动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性质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物理学科的建设抓住本专业的特点注重专业知识的同时, 重视一些和本学科紧密相连的交叉理工科知识及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学科中走出的学生有纯物理的研究人员, 也有背靠雄厚物理知识背景向其他方向从业的应用型人才。把学科建设成为可以完善独立的对物理学内容进行研究, 教授的单位。在建中改善制度建设, 注重以人为本。

一、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术研究

我们建设的学科能不能成为社会公认的信誉度高的学科, 能不能在物理界站得住脚, 学科的理论研究水平起着很大的作用。2006年高校发表科技论文830 948篇, 是科研机构的7倍余。学科承担起部分国家科研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科研可以从理论研究或应用技术方面入手, 在这方面德国偏重于理论研究而美国偏重于应用实验, 努力将两者结合发展并有所侧重是建设的目标。成果以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的形式体现出来。

(一) 科学研究也要以人为本

科学研究要靠优秀的教师及学生来完成。组织, 历练出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领导的科研梯队可以确保研究工作稳定, 持续, 高效的进行。学科要在实践中择优扶植, 培养出有师德, 有能力, 知识功底雄厚, 善于团结同事的学科带头人, 避免简单的行政任命。考虑到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协作, 在研究人员年龄段的选择方面。年轻教师是有活力有激情的一个群体, 鼓励年轻教师参与项目。但他们需要中年教师的指导。中年教师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方法。要充分尊重老教授。老教授的精神, 学识, 经验能避免学术弯路, 稳固学术基础, 指出学术重点, 把握研究方向。科研人员融洽合作, 互帮互助, 发挥各自的优势劲往一处使才能共同组建一个有活力的、积极地、严谨的、有创新能力的科研梯队。而这样一个科研梯队正是学科科研的关键。

(二) 在物质条件和思想环境上为科研创造良好的土壤

舍得投资实验设备, 物理学科是研究客观物质规律的学科。需要相关实验设备来发现, 探讨, 验证学术知识。很难想象没有实验设备的物理科研要怎样进行。除建立基础物理实验室外, 还应建立专业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以确保严谨的实验条件。确保学术自由, 言论自由, 创造和谐的科研气氛。教师的研究方向以教师的个人偏重为主, 这样能因人而异发挥个人的优势。由于近年来学校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估让教师扛起了沉甸甸的任务。教师少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 以致科研计划一拖再拖。修改制度要为有紧急课题的老师减轻负担, 安排研究假期。努力在多方面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 科研要和科学前沿紧密联系, 同时兼顾交叉学科的发展

关注科学前沿可以拉近学校和社会的距离, 有助于帮助社会。如,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与核聚变, 纳米技术等良好发展前景的物理学科前沿领域。学科交叉处往往有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美国物理化学家鲍林正是在融合了化学、数学和物理三门学科的知识后提出共价键理论。

二、指导好学生学习。指导学生打好基础, 开展多元化学习, 培养起学习, 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一) 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 设置课程

调控制好所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如开设和本专业紧密联系的专业英语就可方便学生阅读参考外国文献, 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注意在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接壤部分可以选开有关课程。适当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很多科技创新都是在学科交叉处产生的。开设一些人文课程, 物理的创新需要美的熏陶和指导。“美的理论必然是正确的, 真与美必然统一”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狄拉克为了保证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是完美的, 成功地预言了正电子的存在。而这种对美的欣赏力是需要不同阶段培养熏陶形成的。

(二) 倡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告诉我们, 科学的教育并不在于要学生掌握多少事实和数据, 而是应充分运用客观的科学过程使他们感知现象, 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 并作出判断。”[1]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听懂课会做习题的范围内。除了基本理论事实的掌握还应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兴趣, 凡事多问问为什么。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带出串联知识点的学习。如果想要学生有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让他们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物理学科着眼于对客观事物基本规律进行研究, 有独立的知识体系, 同时极大地促进着先进科技发展。重视实践是本学科的一大特点。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方面的动手能力也是从抓好实验开始。每次实验教师要求到, 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教师都要检查并签字。同时“努力适当增设一些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创新实验及低成本实验。”[2]实验题目要灵活, 原始, 开放, 有趣。可以模拟一些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融入部分先进科技。让实验课不仅是对已发现规律的验证, 更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历。设立灵活的自由选题小组, 规定教师提供一些不同方面可选课题, 学生组成小组自由选择课题。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开放必要的自主实验室给学生设计制作试验产品。让学生自主得出结论, 做出产品。当人们有了成就感还会有什么理由停下学习的脚步呢?学科内亦可举办给定课题范围限时的科技制作比赛。让大家比一比, 调动学习积极性。遇到各种科技创新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 “挑战杯”, 数学建模, 机器人设计大赛等比赛。鼓励学生参加, 制作出设计的成品或论文得到发表后报销其研究费用。进行这些比赛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学习, 检验学生的知识, 锻炼他们的动手以及创新能力更培养了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合理设置生产实习周

在此期间可到校外企业或其他教育科研单位参观实习。提前联系好学校的固定实习点, 注意学生安全, 让学生参与工作避免与社会脱节。

(四) 加大奖学金力度, 根据科研及学习成绩综合评定奖学金

除常规奖项外设置单科奖, 用于奖励在某一方面有突出发展的学生。如, 成绩异常优秀, 科技创新获得国家专利, 发表论文对学科有积极推进作用等。

(五) 设立综合高效的教学监督制度

每学期结束利用网络系统进行网络评教, 充分的将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反映出来。找学生担当调查员随时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生对教学的建议。每个月发放各课程的学习情况调查表交由每个班部分同学填写如实反映教学意见及课程进展。如此立体式的反馈制度方便教师, 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修改调整。确保学习质量。每学期考试结束后教师分析试卷, 分析各考题部分得分情况, 优化日后教案。

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互相促进

19世纪下半叶, 美国耶鲁大学出现了吉布斯这样的物理学巨擘。但当时耶鲁大学并没有因此而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物理学术中心。原来吉布斯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喜欢独自思考研究。他研究学问时不带他的学生参与, 这不免对学术群体的形成起到了消极作用。如果教师将科学研究和传道授业分离对待, 搞科研的教师变成了科学家, 只专注于教学而对前沿科学不管不问教师容易蜕变成远离新科技的“教书匠”。这样的物理学科就失去了作为学科的根本意义, 也不利于学术的发展。

让学生接近科学前沿。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助手, 而在校学生会是最积极的参加者和实践中最大的收获者。学生不懂的地方多, 问题多, 就可能问到研究的漏洞和关键促进科研。研究中即使简单乏味的重复性工作对学生而言也是极好的锻炼。“大学学科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于, 教师在获得最后的成就之前, 学生有幸参与教师的整个思维过程, 甚至在探索过程之中彼此形成互动。”[3]让学生协助教师一起努力, 既能推动学术研究,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参加有重要意义活动的机会。如果有好的课题可以申报, 继续研究, 和社会企业联合开发。

四、学科亦需服务社会

学科毕竟是存在于社会中, 需要社会的认可。将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难题拿到学科中研究解决。解决设备应用中的技术难题, 整修设备, 改进技术, 发现问题。这样不仅加强学科的研究能力, 加强学科和社会的交流。还给予了学生增长经验的机会, 也有利于学科实习点的建设。

五、结束语

科研带动教学, 教学帮助科研, 对社会的服务拉动科研推动教学。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调节不好容易出现互相摩擦, 相互抵触。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调节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互相拉动加速学科的综合发展。建设中阶段性的反思, 可以用物理学科中有没有院士, 有多少教授, 在各领域有多少优秀的毕业生作为学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物理学科需根据实际情况出发, 在探索中不断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怡, 等.大学物理学科教育中应该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J].高等理科教育, 2002, (6) .

[2]吴永熙.改革高师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物理:教育专刊, 2001, (2) .

[3]周志发, 等.美国大学从“地方性”走向“世界一流”的发展历程 (1876—1950) ——从物理学科发展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9, (1) .

物理学科建设 篇2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2.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逻辑关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了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变,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以“核心素养”来统领。

3.物理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

内涵:“物理观念”是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从物理学视角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描述:

①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并且能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②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运动观、能量观、相互作用观,能用于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内涵:“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 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 提出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

描述:

①具有构建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②能正确使用物理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③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使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科学探究

内涵:“科学探究”是指基于观察和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以及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

(实验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七个要素的重新概括)“科学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描述:

①具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②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③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④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和能力,能准确表达、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4)科学态度与责任

内涵:“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描述:

物理学科建设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毋须多说,物理学的英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生学好初中物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科学素养,养成创新型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实验在我们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起到积极的租用。笔者认为,物理实验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做好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

一、以实验带动趣味性

我们的教材中有些实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验效果。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对于其中一些效果不理想的实验要加以改正和改进。

比如我们的“成像试验”,书中采用的成像材料是棋子,但是由于棋子的亮度低,效果不明显,我们在教学实验中果断的换成了蜡烛,蜡烛被点燃之后亮度比棋子要高的多,所以透过玻璃板后的成像比较清晰;再有学习“力”的三要素时,可以选择两个学生参与到实验当中,一个力量大的一个力量小的,参与实验的学生可以差别悬殊一些,以增强实验效果,力量大的同学负责在离门轴近的地方推门,力量小的负责在离门轴远的地方向相反的方向推门,实验前可以让同学们进行猜测,通过猜测的结果和最终实验结果的对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二、實验与学习紧密结合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而简单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实验通常他们的能力又达不到。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地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如果放手直接让学生探究,往往耗费很长时间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清晰的像,所以老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步骤然后按有效地步骤让学生操作、观察,才能较好完成实验目标。

三、强化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和探索性

在物理教学中,在课堂上通过物理实验来对物理的理论进行说明,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物理实验的应用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通过学生对实验的操作,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了主动学习,同时,由于物理实验的新颖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往往会对实验的结果更注意,所以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牢固。因此,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实验室,老师要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再经过实验将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结果得出正确的理论,比单纯的上课进行讲解会更容易让学生接受。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情况,将一些常见的现象,通过物理的知识来进行解答。物理实验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得枯燥的知识变的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

四、充分体现实验报告的价值

实验报告是建立在动手基础上的,把学生的做实验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将实验的步骤逐一进行整理、在数据上进行个性化处理、追踪误差产生的根源并将进行实验所得出的经验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整理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条必经之路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的真理之路。教师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得出的实验报告的基础上,以实验报告的反馈信息为依据,把学生实验过后所得到的事实结果作为直接助力,把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引向新的突破点。这对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具进行更进一步的形象化教学,例如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并且把仪器的使用原理、操作方法、如何规范操作、如何避免误差等内容穿插进教授内容里面,尤其对实验的注意事项和重点要对学生讲解清楚,且在示范过程中让学生配合进行并进行点拨和指导。

物理史上的所有科学成果,都是经过千百次的实验得来。物理教学的主体是离不开实验的,并且这一理念要自始至终贯穿在学生的学习思维之中,要使学生明白物理这门课程来源于实验且高于实验,课堂的教学只是物理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的物理知识始终是存在于生活之中,这样学生才能为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靖山.《如何上好一堂物理实验课》

[2]郑广杰.《谈物理实验的物理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物理学科建设 篇4

关键词:创新,物理课堂,新课改

我们常常说,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对于工作是如此, 对于人的发展是如此, 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来说更是如此。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 要想为社会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 必须要进行不断地创新, 这也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实施的根本原因所在。物理学科是高中阶段一门必修课程, 在新课改的大潮下, 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到传统的物理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因此,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师, 我们一定要顺应新课改的大潮, 努力创新物理课堂, 这样不但可以让物理教学活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物理学科的魅力, 使得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物理这门科学, 为物理科学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一、创新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具有意识上的指导作用, 我们要想创新物理教学, 首先就要从理念的创新开始入手。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 其核心的理念就在于知识的传授, 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了多少知识点, 会做了多少道题目是教师唯一关注的问题, 至于学生在一节课上获得了哪些能力的发展, 像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往往并不关注。在这种“唯知识”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灌输式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就这样形成了。而在新课改理念中, 学习物理知识不再是我们开展物理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 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过去那种纯灌输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遭到淘汰。教师为了实现新课改对于物理学科目标的定义, 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创新物理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这就是创新教育理念所产生的力量。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从理念创新上入手, 用新课改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使得自己的教学理念跟得上新课程的要求, 更好地为创新化的物理教学活动服务。

二、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物理课堂多以教师主导学生从属的讲授式教学为主,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按照教材、教案按部就班地给学生详细讲解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 而学生则是一股脑儿地将教师的所教所讲用心用笔记下来,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模式看似完美无缺, 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过程, 那就是学生的主动思考过程, 这是传统的物理课堂所最为缺乏的东西。要知道, 任何创新和发展都是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如果学生只是按部就班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结论性的知识, 那么, 学生掌握的永远都是别人研究出来的已知知识, 而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学生就无从获取, 这样就会使得物理学科丧失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空间。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不断地创新现有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还可以配合采用一些探究式教学、实践教学、主题讨论式教学等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开发出来, 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物理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将大有裨益。

三、创新物理教材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 目前, 不同的地区采用的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也是各有特长各具千秋, 但同时每个版本的教材也存在着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如果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不懂得创新思维, 而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走, 就容易使得自己的教学活动受困于教材, 从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就拿人教版物理教材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编写来说, 其优势就在于资料较为丰富详实, 知识线索较为清晰, 逻辑严密, 对于学生的自学来说, 这样的编写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 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从总的方面来看, 教材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阐述几乎都是以知识和规律的陈述为主, 留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过于狭小, 并且这部分内容的实验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从具体的方面来看, 本节内容关于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与磁通量概念的建立联系时都缺乏充分的逻辑推理, 使得学生在这部分容易出现逻辑断裂。另外, 关于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也缺乏足够的实例进行支撑。面对教材内容的优势和不足, 作为教师, 在使用教材的时候, 就要注意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创新, 发挥所长, 补充所短, 这样就可以让教材发挥到最大的效用。同时, 这种对教材的创新化使用还会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新鲜感, 满足学生对多样知识和内容的需求。

在如今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的固步自封、不求进步、懈于创新都会遭到时代的淘汰, 对于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 作为第一战线的广大教师, 我们一定要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大胆创新、大胆改革, 让教学活动能够在不断地创新中获得不间断的生命力, 给我们的教育活动带来盎然生机。

参考文献

[1]商科伟.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J].考试周刊, 2011年48期.

[2]袁日萍.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育简论[j].考试周刊, 2009年第30X期.

物理学科试卷分析 篇5

高中物理备考组

2012年理科综合物理试题本着“有利于发现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指导二轮复习的方向,有利于高三年级师生向高考冲刺”的命题思想,充分考虑我市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特征,突出学生素质和能力考核的新课改理念。试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考试注重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卷考查的知识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绝大多数考点。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合理,考查重点突出,全卷无偏题、怪题、超纲题。试题立意鲜明,设计科学合理,题意清晰明确,试卷的测试长度适中,难度与区分度的梯度层次平稳。

一|数据统计

理科综合物理试卷平均分:51.46 难度:0.468 集中度:81.64%

二、试卷主要有以下特点:

1、瞄准高考,敢于创新,控制难度和区分度

高三二练理科综合试卷物理部分覆盖面较宽,比例合理,难易得当,难度系数0.468;试卷结构与高考相仿,各题型所占分值基本不变。在实验题的设计上采用一个力学实验、一个电学实验的模式来考查考生的实验能力。试题涉及的物理过程和背景材料大多是常规、典型、为考生所熟悉的,但考查的角度及呈现方式均有创新。

通过分层次、多角度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试题形式更加灵活,同时也使不同认知层次的考生都有所收获,既保证了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也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如第22题第(1)从实验的设置方案设问,第(2)问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时的观察能力。第24题,第(1)问大部分考生都能完成,第(2)问则需要认真理解试题设问的含义,正确列出关系式,才能正确作答。

2、知能并重,形式多样,注重考查科学素养

试题着重考查了考生对高中物理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重点考查了考生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与探究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在考查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同时,体现了引导师生复习备考中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对考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考查立意新颖、不落俗套,这就要求高三教学要摆脱题海战术,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教学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以此来引导学生合理的复习备考。

第23题是一个常规实验,侧重考查学生的电路连接、作图、数据处理。电路连接、故障排查方法,是高考中的热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上课画图也不太方便,该试题的考查就是要引起高三教师对电路连线的重视,同时连线和作图也是考生应当掌握的一项基本实验技能。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就抓住了关键。

3、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引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试题以生活、生产实际和科学前沿为背景,关注科学发展现状,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15题结合图像考查汽车刹车性能的好坏;16题结合生活用电考查有关保险丝熔断的有关知识;18题根据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活动等科技前沿,考查同步卫星问题;24题以公交车运行线路为模型,考查物理的主干知识。

试题紧跟时代步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使试题贴近学生,容易入题。

4、突出主干,均衡选考,全面贯彻课改新理念

试题分为必考部分和选考部分。必考部分突出对物理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选考部分力争使三道题在阅读量、作答量、思维量、难度等方面达到均衡、等值,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原则。

全卷考查的知识覆盖了《考试说明》中必考部分的12个主题及选考部分的6个主题。试题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考查全面,各部分比例合理,保证了试题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试题在知识、方法和能力等方面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科学地考查了考生考试所应具备的物理知识和潜能,多视角、多层次地考查了考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注重考查探究意识和动手能力,使考生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为后期复习教学提供了较多的参考。

三、学生答卷存在问题及后期备考建议 1.加强考生的应试技能培训以适应高考 由于是第一次采用理科综合模式考试,多数考生明显不适应考试形式,加上网上阅卷的实施,学生面对如此多张的卷子如何应对?是高三教师二轮复习要解决的问题。

2.理科综合比较合理的时间分配和做题顺序

时间分配:理科综合三科合一,学生应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结合平时练习,总结适合自己的合理时间分配,已备考试时能应对自如。

做题顺序:如果自己比较自信,就从头到尾做;如果不自信,就可以有选择的先做自己擅长的。一般情况下,各科都不太难。只是因为有的学生在前面用的时间很多,后边相对简单一点的题没有时间做。而后面多是大分值的题。这属于时间安排上的失误。而有的题时间再充裕,也不一定做出来,这就应该主动地放弃,给可做出的题腾出一点时间。做题顺序有几种,如,先做各科简单题,再做难一点的,但是尽量不要分科做。因为读完一个题后,才能知道是哪一科的题,如果不想做,放过去,做下面的题,但是回过头来再看刚才这一题的时候,还得从新熟悉,那么读题就浪费了时间。所以只要挨着做题就行。

物理试题:从容易题入手,从有把握的题入手,尽量不在一题上耽搁过长时间。在时间紧的情况下尤其注意审题,在审题上多花些时间是值得的。

3.在做题规范上下功夫

有明确并且统一的符号:解题中运用的物理量要用统一的字母来表示,并用文字交代或在图中标明其意义,题中给定的字母意义不能自行改变。有些考生常由于字母意义的理解错误导致严重失分。

要规范列式:要结合题意列方程式而不是无用堆砌一堆公式;要列原形方程而不是变形式、结果式,如E=vB等;所列的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来表示,不能字母和具体数据混合,如F-f=ma不能写成6-f=2a;方程式有多个时,要分别列出并进行编号,便于计算说明;要用原始方程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注意这些列式的规范,能最大限度帮助评卷教师理解认可你的解题思路,避免费解,甚至被误解,有利于得到本该得到的分数。

必要的文字说明和示意图:根据题意作出描述物理情景或过程的示意图或图象,它是表达解题思路的有效方式,也是我们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有力工具。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完整解答试题不可缺少的,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作图要用工具作图,不要画徒手画。然而遗憾的是,有不少考生答题只习惯写式子而不做任何文字说明,许多就因此失分。

4.一般知识不留死角 核心内容重点复习(1)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复习——要做细

二轮复习中对于解题过程中不会或不清楚的概念和规律,必须认真仔细翻看教材关于概念和规律内容。弄懂概念和规律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规律的研究对象和适用条件,并能与相关知识进行联系。比如功的概念中位移的意义;胡克定律中F的意义。欧姆定律为什么只能用于纯电阻?如果不把这些问题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可能就会出问题了。

(2)方法过手——要做实

对物理问题的求解要通过典型例题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并且通过相应的试题让学生练习,做到讲练结合,让学生掌握。例如力学中的相似三角形法,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运动找圆心、求半径、求圆心角的规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如何确定初末态等。并做好检测工作,即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中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3)知识复习——要做全

虽然高考多数试题的考点在减小,但绝对不考的知识几乎没有,因此复习必须对每个考点进行复习,不留知识死角。

5.重视实验复习教学

初中物理学科教育 篇6

关键字:物理学科 教育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物理学科教育的基本情况

物理学科是初中的基础学科,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一门充满新奇的科学。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初中物理学科的教育呈现出多样化现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更加高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准。物理学科教育又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概括性的概念和知识点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不同的学生团体之间,表现出来不同的掌握水平。由于长时间的理解困难,很多学生会遇到难学、学不进的困境,这是初中物理学科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物理学科的现状

1、传统教育问题

传统的物理学科教育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然而虽然教师能够很好的掌握教育理念和基本知识,但是在课堂上教授出来的过程中没办法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另外,有些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知识把课本的知识原封不等的给学生讲解,而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一无所知。总之,传统的物理学科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动能力。

另外,学生在学习中自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很多学生是迫于升学压力才学习的,而缺乏自主能动性,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才学习的。学生控制力差,时间安排不合理,对学科不感兴趣,是物理学科教学的瓶颈。

2、创新教育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在教学上必须要通过创新使学生自主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主动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造就创新思维。而教师所要做的是联系实际,提出学生难以解释而又熟知的问题,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自主的心理创新思维意识。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创新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实际,从课程的学习目标出发,着眼实际,强调课程学习的前后衔接,把知识贯穿始终,最后达到综合专业知识的最终实现。

三、如何提高初中物理学科教育

1、构件新型的教育学习环境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整个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合时宜的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要求教师必须有课堂应变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和学生进行互动或者让学生提出学习要求老师再进行课堂讲授,活跃的气氛最终会使得师生能够成功的进行“教和学”的融合。再者,由于课程的复杂性,对于一些实验性的课程,教师应该精选案例,按照真实的实验过程情境,突出示范性和应用性,通过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来进行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在教学中通过提示,让学生自发的参加到物理学科的学习情境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注重融合和吸收教育课程和课程改革的成果,力图实现概念、内容、操作统一的思维。通过温故知新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困难的能力。逆向思维的培养,他能让人突破固定的思维,摆脱思维定式,产生新的思路,有助于发现新的可能,也便于学生进行全面的思考。发散思维是通过类比和联想寻找非固定答案的一种思维,它能鼓励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寻找答案,给了学生以一定的想象空间,这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学生潜能的发挥创造一种愉快的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创新意识要做到让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提出新的见解,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敢于对同一问题的提出新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创新。注重把学习过程作为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并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规律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4、为学生构建新平台

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需要自我表现的空间,而学生的需求尤为突出。为学生构建新学习平台,让他们在操作实验中掌握所学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氣。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实验操作环节。在教学中要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对图片资料的分析能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对图片进行细致观察,通过锻炼使其能抓住图片信息反映的主要事件,并能看到与主要知识有关联的细节。

5、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重要途径,是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开展课堂讨论,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群体”的学习作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与空间,同时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评价,从而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还能发现别人的优点与不足,对别人进行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创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6、适当的开展课外活动

中学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补充,物理学科教学中有很多的课外活动可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走出课堂,制作科技模型、进行现场参观、参加各种竞赛,不仅能帮助他们理解、记忆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便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开阔视野,丰富课堂教学,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知识,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的提高。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做一些“小制作”“小研究”等,把学生的精力和兴趣引导到健康向上、科学创新的活动中,这样做既增强了教育教学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措施。

四、结语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教师应该根据初中物理学科教学的问题,自我发现本身的不足,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堂教学的前期工作,讲授中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另外,在课堂中,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教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情况下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栩,张建霞,郭斯萍.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6(09)

[2]熊建文等.物理教师教育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大学物理(教育专刊),2009年第1期

[3]吴海荣.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王慧君.中学教师物理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

物理学科“先学后教” 篇7

一、先学

学生的“先学”不应该是漫无目的的学, 也不应该。这种学习没有教师的指导, 决不能肤浅、片面, 学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方法、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自学。通过课前独立学习、尝试练习, 解决好自身现有的问题。

1. 有目的地“先学”

告诉学生预习的内容, 也就是即将学习的新知识。

2. 有计划地“先学”

(1) 教学生“读”。让学生认真阅读书本教材, 找出重点和难点, 圈画批注。在探究实验或研究规律时, 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 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 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 同时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作出记号, 以备次日早课时与其他同学讨论, 或者在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 教学生“做”。教学生根据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要求做笔记, 记录“先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理解以及知识的拓展和应用等。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不同的符号, 让笔记本丰富多彩。

(3) 教学生“练”。布置学生在预习完教材后, 完成预学案上的配套例题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 以便及时反馈。

3. 有指导地“先学”, 根据要求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点

(1) 物理概念“先学”。对于物理概念的先学指导, 重点是问题的引领要到位, 通过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这部分预学案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字体来体现发散问题。

纯概念“先学”, 比如, 八年级物体的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 对于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首先, 通过每人都可以完成的一个小实验来引入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然后设置问题“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你认为有哪些注意点?”, 这个问题书上没有明确的答案, 需要学生仔细研读课本以及查阅其他书籍才能得出答案, 又比如, 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角度、从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的角度、从力的三要素角度。这样有利于促使学生深入地研究课本以及早课的讨论, 也为以后学习其他力的知识点提供参考。比值定义法的概念“先学”, 比如密度、速度等, 要指导学生从定义、公式、单位、物理意义这几个方面学习研究。

(2) 物理实验“先学”。实验分成探究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 利用预学案完成先学指导。对于探究性实验分为实验目的、猜想、器材、设计方案、得出结论等步骤。而测量性实验从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表格、数据处理, 得出结论这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在学案上预留部分的空白, 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思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 准备在课堂上展示。

(3) 其他常规性内容“先学”。即重点放在阅读和双基的学习上, 对所学内容有个初步了解。比如, 八年级物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 这节课比较简单, 包括:声的产生、声的传播和声速三个知识点, 又比如, 第二章第一节《光的色彩—颜色》, 包括: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速和颜色四个知识点, 对于这些课我们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 重点引导学生在通过阅读和做一些简单的实验之后归纳知识。

(4) 拓展性内容“先学”。在自主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参阅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课外读物、材料, 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习教材, 提升自主学习的效果。比如,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以及第二章第二节《人眼看不见的光》等, 这些课的特点都是讲述物理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应用, 并且知识的延展性很大, 还有许多课本以外的实际应用, 对于这些课的预习设计上, 我们一般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再利用课余时间到电子阅览室查找相应的资料, 并在课堂上留给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展示, 这样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后教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先学”过了, 使原来充满悬念的课堂引入没有了, 只能开门见山的平铺直叙;原来课本上的例题更难讲解了, 会的学生不愿听, 不会的学生由于一知半解, 在听课中也有可能走神;课堂教学更困难了、更难组织了。其实不然, 既然学生已经“先学”了, 教师就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开展教学, 使学生的收获更大。可以将“是什么”转变为“为什么”。“先学”是基础, “后教”是关键, 教得好可以点石成金, 把学生不成熟的点状思维串联成线, 上升到新的高度;教不好可能就是炒冷饭, 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

物理学科建设 篇8

本文结合魔芋科研项目中物理技术在控制病害发生、提高产量等方面的应用, 就物理学科知识与农业学科结合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优势展开论述。探索通过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的有益结合, 思考对培养新世纪合格农业人才、推动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等问题。

一、学科交叉, 优势互补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推进了科学技术向纵深方向发展, 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现代科技发展的学科高达分化基础上的高达综合的特点说明, 科技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和技术的横向联合就能形成整体优势, 边缘交叉容易出现新的生长点[2] 。尤其是物理学这一基础学科, 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更是越来越突出, 如计算物理学、数学物理、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等, 这些交叉学科的出现, 无疑促进了物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延伸。其中物理学与农业科学的交叉渗透, 使“物理农业”脱颖而出, 并且有效推动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物理学科与农科知识结合的必然与优势

1.物理学科与农科生物科学相结合的必然

(1) 自然科学领域内必然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联系。20世纪以来, 以数学为工具、物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发展, 已逐步把除生物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同一起来[3] 。而物理学研究的物理运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 它渗透于自然界的任何生命系统, 因此物理学也要研究生命、时间和空间的性质、联系等, 它与生物学科也存在同一的、共同的联系, 这一点也是被历史证明了的。1943年, 物理学家薛定谔写下了《生命是什么》一书, 从物理学的角度对生命现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现今生命科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如“遗传密码”, 就是由薛定谔首次提出的;21世纪关于生命现象的描述性信息太多了, 新的工作框架——定量生物学的应运而生, 使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这些基础学科联系起来;同时在农科教材中也不乏许多物理科学知识, 如离心分离技术、宏观、微观方法——气体分子热运动理论、红外测温、卫星遥感、生物与熵、正常细胞的电模型、衍射现象、生物体的旋光现象、核磁共振技术和物质的放射性, 等等, 涉及了物理学的力、热、电、光、磁, 原子物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许多方面。可见, 物理科学与农科知识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 物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方法已日益渗透和应用于各个自然科学领域, 包括农科的生物科学。20世纪50年代以物理学的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的成就与发展技术被引进了生物学, 从而确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至今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法仍是分析生物大分子立体结构最精确的技术[3] ;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交叉学科生物物理学在研究思路、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就突出了物理学的特点。

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及走在国际前沿开展科学研究的美国、英国的趋势来看, 21世纪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的融会贯通已经势不可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国家卫生研究院联手资助大学建立了多个跨学科的Bio-X中心, 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基金会在2003年也建立了以10年为期的重大研究计划——预测生物学。这个蓬勃发展的交叉学科正在成为大量学术会议、高质量学术杂志以及基金资助机构的主角。可见, 物理学科与农科生物科学间的交叉融合是必然的。

2.把物理知识用于农业的现代物理农业的优势

早在20世纪70年代, 日本等国就已开始研究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单项技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进入物理农业—物理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 应用物理学技术、方法和基础理论研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生物生命过程中的物理规律, 以及物理因素对生物系统的作用机制, 涉及物理学、材料学、动植物学及农学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新生学科[4] 。随着国际贸易农药残留标准越来越严格的动态趋势, 消费者对农产品健康、安全的高要求, “物理农业”的精英们在中国应用物理农业技术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近5年来, 在天津、大连等地已开展得如火如荼且已取得骄人的成绩, 有力地说明把物理科技应用于农业领域, 能推动传统农业的变革, 是一种独特有效的生产方式。

在我国, 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现代物理农业技术有:磁化、电场处理种子技术、电子杀虫技术、空间电场防病促生技术, 等等, 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对于化学农业来说是一种高效、无环境污染且成本低廉, 易实现效益转化的农业技术[5] , 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并且能达到提高品质、抗病增产的目的, 保证农产品达到质量、绿色、无污染的标准,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 把物理科学知识参与农业生产过程, 利用物理因素和物理技术应用于农业, 有着诱人的前景与潜力。

三、在农业科研中, 进行物理技术与农业栽培措施有机结合的探索

前人把物理技术应用于科研已取得了一些成果, 低温和紫外线辐射植株地上部分后能有效抑制病害发生, 并对植株生长产生良好的影响, 这在小麦、大豆、玉米、郁金香、百合、大蒜等作物上已得到证实。

魔芋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近年已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然而, 在魔芋生产中, 魔芋软腐病已成为魔芋生产和魔芋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鉴于魔芋软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是种芋及土壤, 种芋带菌是引起植株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一特性, 以及温度、紫外线等物理因子影响魔芋生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因此, 笔者于2008年至2010年间开展了“低温、紫外线对魔芋种芋生长的影响”研究, 通过对魔芋种芋进行不同强度的低温冷藏和不同时长的紫外线辐射, 研究不同处理对魔芋生长过程中软腐病的控制及产量表现的影响, 把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知识结合应用于科研生产。通过此研究得出结论:用低温冷刺激、紫外线杀菌处理魔芋种芋能降低病害, 提高产量, 把物理因子低温、紫外线这样应用对魔芋的影响是正向的;试验中不施用化学农药, 保证了生产的魔芋没有药物残留, 绿色环保。

笔者在科研中把物理科学与农业科学结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这种生产成本低、简便易行的生产方式对改善和提高魔芋品质、保护生态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四、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结合的展望与思考

1.加强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的融合, 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创业) 与升造

农业院校教学与科研中注意物理科学与农业科学的融合, 有利于教师的农业科研拓展, 更好地服务“三农”的同时能加强学生交叉学科知识素养, 能拓宽农科学生的农业生产技术。毕业生面对需要大量知识和技术的市场就业更具有绝对的优势;对于毕业且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 可选择由交叉学科而产生的新兴领域为方向, 而现代新兴的物理农业中所涉及的有关食品安全、生态农业等诸多问题有待应用科学理念和现代技术加以解决, 农业院校的学生由此领域为方向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其中加强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融合的培养对他们的知识积累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中国理论生物物理学家欧阳钟灿院士呼吁:“为培养具有全新知识结构的研究人员, 首先应革新大学生命科学相关的教学”, 呼吁高校生物系反省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适当增加数学、物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 与美国著名的倡议“培养21世纪的科学家:本科生的生物学教育” (Undergraduate biology education to prepare research scientists for the 21st century, 简称Bio2010) 相呼应[3] 。现在中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已开设了生物物理学等交叉学科专业, 希望“培养出来的跨学科学生能操同一种语言去建造生命科学的通天塔”。

2.提高农业生产技术, 走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在“绿色革命”“转基因作物”的粮食增产模式一一亮相的时候, 物理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物理增产技术也在低碳农业、节水农业的倡导环境中备受关注。把物理中的力、热、光、电、磁等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物理农业”, 区别于传统的“化学农业”, 不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的农业生产方式, 减少环境污染, 恢复耕地质量, 阻止环境恶化与生态退化, 是解决“先污染后治理”“先发展后治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年物理农业已展示了它的“神奇”, 相信物理农业在未来的发展中, 不仅在粮食生产的健康安全、增产增收方面能取得辉煌的成绩, 也能兼顾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容, 同时为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杰出的贡献, 在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充分发挥物理科学知识的作用, 充分展示交叉学科的魅力。

摘要:通过在农业科研中把物理学科知识与农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实践, 探索物理学科与农业学科结合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利作用。展望学科交叉对培养新世纪具有全新知识结构人才的广阔前景, 推动物理农业的稳步发展, 充分发挥学科交叉的潜能。

关键词:物理学科,农业学科,学科交叉,物理农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吴文胜, 程立佳.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 努力为科教兴农服务[J].高等农业教育, 1999 (4) :29—31.

[2]胡跃高主编.农业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0 (9) .

[3]袁观宇.生物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4]朱杰, 郭连红, 王国栋.物理农业与农业物理学及其在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J].农业科学研究, 2008 (2) :64—67.

浅析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 篇9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 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 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为使初二学生能够自然地、比较平稳地踏上学习物理的轨道, 起始阶段的教学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消除畏惧心理上下工夫。那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呢?

一、融入趣味性教学

初中物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 从而启发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手段应用中, 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 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 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 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 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 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 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2. 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 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 也扩展了教学外延。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必备条件。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 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让你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 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 非常有趣, 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融入“开场白”教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 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 求知的动力。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途径是多方面的, 而课堂教学则是主要形式。讲课时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要设计好每堂课的“开场白”, 要讲出新意, 讲出字里行间学生看不出来的“奇珍异宝”。因此学生对知识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是教师对每个学科、每个单元、每个课题的“开场白”。实践证明, “开场白”常常关系整个教学的成败优劣。

1. 利用“开场白”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向学生说明物理是研究物体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 在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六大基础学科中, 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观点看, 天文、地理、生物、化学都可归结到物理和数学;现代工程技术也要靠物理作为支柱。其次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利用“开场白”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克服畏难情绪

教师可通过新学期、新学年的“开场白”如结论或前言等及时给学生讲解:物理尽管有宏观上的连续性, 但物理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按力、热、声、光、电、原子物理学的体系讲述各部分内容, 并不依赖前面讲述的全部内容, 因此过去没学好 (当然不是一无所知) 的学生, 只要努力, 现在照样能学好。也可再讲一些“半路出家”的物理学家的故事和童趣逸事, 帮助那些过去没学好而灰心丧气的同学医治心理创伤, 同时鞭策了基础好的同学克服自满情绪, 继续勤奋学习。

三、融入情感性教学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心理学家曾对“人们普遍喜欢鞭炮味, 而不喜欢医院里的药味”这一现象作过细致的研究, 结果是:鞭炮多出现在喜庆日子里, 给人们带来的是愉悦的情感体验, 而医院则往往带给人们不愉快的体验, 这充分说明不同的情感体验会对人们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 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 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接连出现失败时, 便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 增加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 其后果是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害怕、厌恶等情感。而且, 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教师的喜好。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 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 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 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 实现教师的期望。

综上所述,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中学物理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兴趣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 是把学生引向知识海洋的风帆。教师只要培养起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和深厚的学科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还会使得学生今后在物理学这座神圣的殿堂中更加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2]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

物理学科高三后期复习策略 篇10

一、发现典型错误, 及时解决问题

(一) 发现错误

每位高三教师都明白, 高三后期复习不是增加新知识, 而是查漏补缺。学生在考场中少失误就等于多得分, 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但答题错误与没有理解没有区别。因此, 经过高三一诊考试后, 教师应该具备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环节中的典型错误, 并及时记录在备课本中, 然后分章分版块归类总结。

(二) 展示典型错误, 引起学生的重视

学生对自己的错误一般不会引起高度重视。总认为自己的错误是偶然的, 只要下一次注意就可以解决了。但我们教师知道错误分为两种, 一是知识性错误, 二是偶然性错误。特别是后者, 对很多学生来说一是不易引起注意, 二是已经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定势思维, 早就把偶然变成了必然, 其结果是出错是顺理成章。比如, 很多学生对矢量的比较一般只是比较大小, 不注意方向。再如, 应用库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时往往把距离的平方记成距离等等。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找出学生的一些典型错误, 通过多媒体展示或相互传阅, 让学生对这些错误有深刻的认识。

(三) 提供解决错误的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的做法是让每位学生进入高三后准备一个专用的错误记录本, 把每次考试中的错误详细记录下来, 并分析当时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错误的原因所在, 同时把正确的做法用醒目的颜色记录下来。只是记录错误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反复去翻看自己的错误记录, 用心去理解和体会其中的情景。特别是考试前要提醒学生去完成这个事情, 考试后再次总结。一次没有解决问题还要坚持, 直至解决为止。同时, 要让学生体会到做这个事情的益处, 学生会才会乐此不疲。

(四) 试题中有意识编排学生的典型错误

对于学生的常见问题, 在高三后期的各类考试中要有意识地频繁出现。让学生对自己的习惯性错误产生强烈的认识, 并一步一步地去清除, 最终让学生达到考试中过失性错误越来越少, 正确率越来越高的最佳考试状态。

发现错误、记录错误、解决问题, 本身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师对于学生的成长要教育有方, 更要持之以恒, 才有成效。

二、优化物理知识结构,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发现并纠正学生错误是后期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整合,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高度浓缩物理学科内容, 指导学生紧密联系版块间的知识内涵。纵观物理学科的必修和选修内容, 教师可从“力与运动”、“功与能量”、“动量和动量守恒”三大观点高度概括物理内容。从运动的角度来看, 物理学分别讲述了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天体运动、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简谐运动, 这些运动看似独立。但从本质上来看, 一切运动形式的决定因素在于受到哪种形式的力, 只要牢牢抓住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与运动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比如, 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不受力应该满足匀速运动的条件, 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且初速度为零满足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再如,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的运动, 力学条件完全类似于平抛运动, 可以借助平抛运动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受力特征完全类似于匀速圆周的情况, 可以借助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来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相关的问题。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在后期物理复习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高度的整合, 寻找版块间的知识联系, 灵活处理相关问题, 使学生能力有质的提高。

2.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拓展提升知识水平。一个物理问题, 我们可以从力与运动的角度来认识, 也可以从功与能量的角度来认识, 甚至还可以从动量和动量守恒的角度来认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同一个问题, 不但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训练和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使学生看问题越来越全面, 越来越深入, 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越来越灵活。因此,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比如, 物理学中解决时间的问题, 可以引导学生从运动学来分析, 也可以从动量定理的角度来分析。再如解决位移问题时, 可以引导学生从运动学来分析, 也可以从功与能量中的动能定理来分析等等。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在于训练, 训练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原理来分析问题。

物理学科建设 篇11

1实验原理之美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平衡的原理,通过计算大气压强支持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来间接地测出大气压强,解决了不容易直接测量的大气压强问题。探究滑动摩擦力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二力平衡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匀速滑动,巧妙解决了滑动摩擦力的测量问题。探究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实验中,通过观察被撞木块运动的距离(小球做功的多少)有效解决了判断动能的大小的问题。上述实验原理简明而清晰,灵活而巧妙。

2实验过程设计之美

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实验过程的设计则充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管是现行教材广泛采用的方法——让小球(小车或滑块)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滚(或滑)下,比较在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上滚(或滑)动距离的远近;还是伽利略本人采用的方法——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相同高度滚下,比较小球沿坡度不同的斜面上升的高度。这两种方案中的控制变量法和理想实验法都显示出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

3实验器材选择、设计之美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并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进行实验,充分利用了玻璃既能反光成像,又能透光看得见后面的蜡烛,通过等效替代,巧妙地解决了平面镜中虚像位置不便确定、大小不便测量的难题,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在器材选择上的巧思,自然让人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叹。

类似的巧妙构思,同样体现在物理仪器的设计上,展现出既饱含理性色彩又富有艺术美感的工艺设计之美。例如直流电动机中的换向器,可以称得上小东西解决大问题的典范。简简单单的两个半环,就巧妙而轻松地解决了线圈不能持续转动的难题,这看似轻松却隐含着设计者的精巧构思。让世人相信日常生活中毫无感知的空气有巨大压强的马德堡半球,仅凭实验效果就足以令世人震撼,哪还有世人怀疑大气压强的存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压强计,充分利用流体压强的传递,把橡皮膜的微小形变演变成U形管两管液面(有色液体)形成的高度差,直观的视觉效果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液体内部压强的探究问题。在演示压缩气体使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的实验中,显示气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是实验的难点,用一般温度计难以测量。虽然现在有了更高级的温度传感器,可以直接显示出气体的温度。但是,从观察者获得的感官刺激强度看,传统的空气压缩引火仪的设计显然更胜一筹。它可以采用火柴头或硝化棉,当迅速压下活塞时,火柴头发生剧烈燃烧,产生闪光,将看不见的温度转换为看得见的闪光,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容易引发学生的惊叹和兴奋。上述实验器材的选择和设计无不让人为其拍案叫绝。

4实验现象之美

许多物理实验现象本身就极富美感,对人的视听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如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的实验,且不说七彩光带或白色屏幕上那鲜艳的色彩,整齐有序的排列,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就说一个简简单单的三棱镜,竟然有如此魔力,能够把太阳光变成美丽的七彩之虹,更足以让人感到惊奇和震撼。如果再考虑到这个实验在物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如此简单而又那么重要,更让人对牛顿的发现平添几分钦佩和景仰。

5科学方法之美

研究离不开科学方法,物理学科的学习同样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带给我们的是美感,是机智、是巧妙、是智慧、是回味、是欣赏、是赞叹。前面已经提到了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下面对几种科学方法加以说明。

在进行力的合成时,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两个力,前提是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完全相同——等效。有时还可以用两个力来代替一个力,也是运用等效,这就是力的分解。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或多个力,力的个数多了,却使问题变简单了。这更显示出了等效方法的巧妙和价值,等效法充分体现了科学方法的灵活性,它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在建立密度概念时,通过对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对于同一种物质,虽然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但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异中求同,“异中之同”常常会反映出事物共有属性;而对于不同物质,这个比值又是不同的——这是同中求异,“同中之异”往往反映出事物具有的特性。物理学中把物质的这种特性称为密度。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密度概念抽取了物质最本质的内在属性,摒除了物质肤浅和表现的性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许多物理概念的建立都是从大量看似杂乱无序的事实和数据中发现了有序的统一,从复杂中发现了简单,充分体现出人类理性思维的威力和魅力。

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造教育 篇12

一、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 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 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 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 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去创造财富, 产生价值。例如, 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 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 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 联系社会与人, 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 对科学执著的探索精神, 培养创造品质, 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 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二、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 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 有的转瞬即逝, 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 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 发现了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 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 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 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 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 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 都可以质疑。“疑者、觉悟之机也”, 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 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 增进巩固, 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 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 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上一篇:临床联系下一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