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共12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篇1
工作过程, 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它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以企业日常运营为基础, 以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之工作内容为依据来确立的新型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课程, 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为主线, 按照知识本身的内存逻辑结构或认知规律而设立的, 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体系, 是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分析形成典型工作任务, 确定学习领域及行动领域, 以学生为中心予以实施的新型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统一, 实施过程中以“工学结合”为中心, 其实质是使学生从传统的学习各门课程的过程变成符合企业实际工作的过程。这一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紧密贴近实际业务的要求, 有助于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适应职业工作岗位的需要, 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前提
(一) 实地调研
任何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开发都有一个前提, 那就是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 而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要按照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 服务于企业的要求, 深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教师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到企业顶岗工作等方式, 了解本专业对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群, 明确职业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及所需的职业能力, 据此确认专业培养目标, 构建课程体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一过程明确了证券投资专业是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掌握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知识, 能够正确办理证券经纪业务, 能够进行证券产品营销, 具备较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就业的方向主要是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 主要的工作岗位是证券柜面业务岗位及证券营销岗位。工作岗位需要的主要职业能力包括证券柜面业务服务能力、证券产品营销能力;证券投资产品分析能力等, 据此设立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及《证券营销》。《证券营销》课程就是为满足证券营销职业能力的需要而设置的, 是证券营销工作岗位所必需的。
(二) 校企合作
证券营销工作是证券公司很重要的职业岗位, 这一职业岗位需要员工具备何种职业能力, 整体的工作过程及工作内容有哪些, 只有证券公司最具发言权。进行课程开发时, 就需要教师要深入企业, 与企业该岗位业务骨干密切接触, 吸收企业该岗位的业务骨干一起参与。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来设计教学内容, 只有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才能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这样才能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开发出来的课程才是符合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需要的, 才是切实有效的。可见,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离不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前提, 也是核心。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过程
(一) 进行课程定位
课程开发前先要进行课程的定位, 明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所处的的位置及课程培养目标。《证券营销》课程是证券投资专业的核心课,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证券产品营销能力, 满足证券营销工作岗位的需要, 能够完成企业交给的工作任务。
(二) 明确工作任务
在进行深入细致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 与企业业务骨干一起, 对职业岗位及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这是课程开发的第二步。通过调查得出, 证券公司证券营销岗位职责主要有:通过一般营销、银行驻点销售等形式进行证券产品的推广销售;其核心的工作内容及任务就是销售证券产品。
(三) 分析工作任务
对职业工作任务及过程进行分析, 分析总结出学生完成特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 进行任务分析, 并依据技术复杂程度和知识难易程度, 归纳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典型工作任务, 归纳出《证券营销》课程的主要行动领域是证券一般营销、银行驻点营销、团队营销。
(四) 确定课程内容
依据行动领域分析结果, 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确定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遵循职业成长规律,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对象, 进行递增培养。通过对证券营销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 《证券营销》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营销礼仪、客户管理、营销技巧、银行驻点营销、团队营销。
(五) 进行教学整体设计
明确课程内容后, 就需要进行教学整体的设计, 整体设计要以职业工作岗位和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 由简单到复杂, 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体现工学结合。按照这一要求, 根据《证券营销》课程的主要内容, 首先, 分解设计出具体的教学项目 (见表) 。
其次, 每个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易于操作的工作任务, 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来完成教学项目。工作任务在设计时要遵循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与岗位需要一致, 可操作性强。同时, 制定任务考核评价的标准, 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加以考核, 兼顾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每个任务的考核成绩加总形成每个项目的考核成绩, 项目的考核成绩最终形成课程的考核成绩, 这种以过程考核方法确定课程最终成绩的做法可以克服传统考试的缺点。
再次, 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概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六) 组织实施
制定课程实施方案, 方案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 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设计工作任务, 教、学、做结合。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 课程实施中要多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工作场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证券营销》课程在实施时, 主要是以任务驱动为前提, 把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及工作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易于操作的子任务, 由教师下达任务, 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为完成任务, 他们就需要明确任务、制定计划、予以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进一步评估, 这样的过程实现学生自我控制、自我学习的过程, 当然这一环节必须在教师的引领与监控下进行。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是一种全新和先进的教学模式, 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整合。这种教学模式, 是以学生为中心, 工学结合。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 提高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由于与业务岗位衔接紧密, 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 学习的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 促进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工作, 课程的设置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 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一课程体系的实施有利于更好的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校企合作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篇2
学习心得体会
计算机系 吴锐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专家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开发的一整套的包括理念、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学的理念、具体的操作方法等等。我们的专业建设要在教育的指导下,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学习,给我的启发很大,具体来说,体会如下:
一、强调学生的能力侧重点不同
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的文件强调职业能力是“综合职业能力”,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生活,从事职业活动和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包括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和处理能力,经营管理、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动因。
职业教育提出的指导思想就是工学结合,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如何理解工学结合是指导今后课程改革,我们要理解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这是不够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学会工作。我们很多学生成绩很好,但在企业里表现一般,而不好的,表现优秀,这是我们的评价机制有问题,你是根据知识、技能来评价,但没有关心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上是否会工作。如何学会工作呢,只有通过工作学会工作。黑板上学种庄稼、学开机器是学不会的。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程理念、目标、模式、开发方法、内容要发生重大的变革,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将教师与学生分配到两个位置,一个教一个学,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在被动的接收知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此外,比学习课业知识更重要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却得不到煅练。但是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当中,学习内容是根据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中的一些典型的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教学中学生将被分为一个个小组,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学习交流一起完成任务,学习知识的同时个人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知识的形式灵活,学习的主动性也有所加强。
这对于我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简单来讲,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已经采用了项目教学的方法,如:怎么样配置一个IP地址,怎么样配置一台服务器等。教学的教室也是一般都在现代科技大楼305,教学条件比较先进,基本符合教学实践一体化教学实训的要求。现在我们所差的是没有把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获取知识。如果我们能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将一个个教学项目按照典型工作过程设计成学习情境,那么就很容易转变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中来,学生受益,老师受益,学校也受益。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更注重学生未来职业领域的全面发展 高职非常大的问题就是培养目标搞不清楚,甚至很多示范学院开发的课程像培训班的课程,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区别在于几年以后能否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那种不能很快被机器取代的能力。按照中国劳动部的职业资格体系,培养一个中级工正常需要三到半年,如果我培养的学生出来就拿一个中级工的话,这个学校根本没有开设价值,一个民工,参加培训班就能拿个中级工,我们培养的学生可能第一个岗位是这种工作岗位,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可能一辈子在这个岗位上。这种工作很容易被机器取代。我们的学校不能为未来的失业大军做准备,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简简单单的技能,我们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是为他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职业基础。
以我们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一个学生毕业以后可能会从事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职业,如网站编辑,网络工程人员,网络程序员,装机调试人员,业务员等,我们目前所开设的课程都是围绕学生的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而开设的,这些课程覆盖了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大部分行业,但是较少考虑到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并经历三到五年的煅练以后,完全有可能担任企业的部门经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职务。这些,一些必要的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下,我们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可以开设一些诸如人际关系学,管理学以及会计基础等方面的课程,以增加学生在未来可能的职业领域中全面发展的适应能力。
三、在课程开发方面与现在开发方式存在本质不同
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
显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主要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问题。这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其课程内容的序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容的取舍问题。我们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正是对这一新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案中所蕴涵的革命性变化的本质概括。这就是课程开发的全新理念:不通过资格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经验反思在经验中获得能力。
现阶段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比较混杂的,既要照顾基础的陈述性知识,又要有一些过程性知识。就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而言在大学一年级学习的课程主要是一些计算机常用软件,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而在大学二年级主要是开设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在大三的时候主要开设一些面向就业的模块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必备的技能。这是一种杂合式的,为了适应当前的状况。
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要打破原有的思路,将教学中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未来可能的职业分布划分成典型的工作过程,即基于工作过程理论中所说的学习领域。一个专业约有10-20个学习领域。基于典型的工作过程基础上再相应的改革教材,实训室以及培训教师等相关方面配套。再通过在每个学习领域中设置若干学习情境来模拟现实工作环境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状态,让学生在与真实工作环境基本一致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都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在与真实工作环境相似的环境中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如何工作,真正体现当今职业教育的主流思想,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工学交替。
我觉得赵志群同志的思想中亦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需要我们这些真正处于职业教育一线的教师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实际的工作中找寻,正是在改革中学会改革。同时我们还明白改革是必须的,但同时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总结,多学习,多与同事交流,才能真正的做好教学改革工作。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吴锐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作过程;课程设置;学习领域
【分类号】F590-4
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满足学生生涯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化的发展联系起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建构了以实践导向理论、理论实践一体化、工作与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突破了以往所倡导的“理论、实践两条线,理论够用就行”的简单命题,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体系截然不同,它是强调在实践情景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其课程开发的理念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要立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让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核心理念是要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
2.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
在企业实践中,不同职位、教育背景和经验者从事的工作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但其完成工作任务过程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即可分为“明确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控制”和“评价反馈”6个阶段。这就是德国联邦职教所(BIBB)著名的6阶段模型。
课程设置要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突出工作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使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一致,适应一线岗位的需要。
3.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知识的掌握服务于能力的构建。
“能力”一词有着较为广泛的含义,它是指一种与具体职业岗位相关的综合能力。一般来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技能(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与该职业相关的行为规范、情感信念)。此外,还包括一些被认为是每一个岗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即核心技能或称之为通用技能。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关键能力是指对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关键能力,就容易实现职业转行和劳动变换,适应千变万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近年来,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相继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职业能力是人们成功地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稳定的、综合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业务范围内的能力,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在职业教育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学习某个职业(或专业)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为方式和态度而获得的。通常,专业能力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对劳动生产工具的认识及其使用和劳动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等。
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内容要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
4.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要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地区经济特点,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
教学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全部教学过程、重视能力的培养的特点。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和三个转换。
1.三个阶段: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要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教育市场供给情况等,充分考虑学校现有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确定所设置专业的方向和内涵。
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途径。需要依托行业、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建设和运行平台,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与生产实训、顶岗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綜合职业能力。
课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基础是职业工作过程。其基本思路是由与该教育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工作任务”导出相关的“教学分析”,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典型工作任务是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是指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系统的、关联的一个个具有自身工作流程的工作,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工作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通过对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内容,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设计学习情境。这一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可简述为“典型工作任务——教学分析——学习情境”。(图1)
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专家的作用,结合行业、产业或区域发展需求和毕业生的去向,找出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编制“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以表格形式详细列出这些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然后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工作过程来制定行动领域及职业能力域。然后,按照职业的特征,根据工作过程完整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下设计学习情境,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3.三个转换: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分析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行动体系为依托,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导出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如下图所示:
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是在一定工作要求条件下通过工作过程实现的,因此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归结于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为”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法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工作人员在工作情境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行动的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即工作任务是怎样被完成的,通过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对其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到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就是依据并围绕职业活动中工作过程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
工作领域(行动领域)是指有意义的行动情境中相关联的任务集合。行动领域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平台,体现了职业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应该有利于完成这些行动情境中的任务,对指向当今和未来实践的行动领域进行教育反思与处理,就产生了专业教学计划的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一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三部分构成。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单元。它与学科知识领域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通过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完成某职业的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有用职业行动领域描述),处理一种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若干系统化的学习领域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职业资格。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应该更多地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由于每人构建知识框架结构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将自己构建的知识结构和联想强加给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留有自己的思维和考虑的时间。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体系是一种强调在实践情境中通过学生自我构建知识而形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设计与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进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重组和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養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1.李勤道.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和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篇4
一、工作过程与培养过程的关系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课程改革是其模式创新的核心问题。2007年教育部主导的第三次课改要求采用德国不来梅大学Felix Rauner教授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设计方法”来进行课程设计。现将用人单位的工作过程与学校培养过程关系通过图1展示。
的工作过程与学校培养过程关系通过图1展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高职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综合发展过程,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核心载体就是工作任务,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中的“工作”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反映出的工作对象、内容和要求, 它是工作与学习的任务, 是反映职业能力的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 而不是脱离具体工作过程的点状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一些高职院校依据工作任务分析结果所确定的课程体系, 与原有的课程似乎无太大的区别, 产生了课程开发的回 (图2) 。
归现象, 主要原因是对工作任务缺乏清晰的认识, 造成工作任务分析笼统, 没有对工作任务进行细致的分析, 工作任务之间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典型工作任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它不是具体的工作环节, 而是在一个复杂的任务领域中具有完整结构的工作过程, 包括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步骤;其次完成该任务的方式和结果具有大的开放性[2]。
课程系统包括课程的产生源、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评价设计四个阶段。课程的产生源是基于企业实际生产一线, 课程内容的设计很大程度是依赖课程的产生源, 接着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与精品课程, 然后由课程体系导出课程平台的建设, 随后课程资源进入教学环节由教师使用, 最后教学相关部门执行课程考核, 形成课程考核标准, 其详细构建过程如图2所示。
三、基于工学结合式的新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建设质量关系到培养和造就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质量和水平。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显然, 图3和图4清晰的比较了两种教材建设模式的差距。教育行政部门在图3中管理与引导的力度不够, 而图4中形成了指导性建设意见和引进了行业标准, 建立了教材出版的准入制度;图3中学校基于学校教学任务的按排而不得已进行教材的编写, 图5中则出台了激励机制和监控机制进行教学质量的提高;图3中教师大多基于评定职称的需要而不得已进行“拿来主义”式进行教材编写, 图4中则以团队作战的方式主动出击, 创造性进行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出版单位已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市场监控和投递到高质量的专业出版社, 图4中教材的出版实现了绿色出版;图4中加入了体现校企结合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企业元素, 使我们的教材更多反映当前人力资源市场最新技能、工艺等知识。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采用图4模式与合川渭沱水电站、永川区水务局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水工概论>>等课程, 与重庆市电力公司江津供电局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电能计算>>等课程, 与重庆市水利电力建筑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CASS软件应用指导>>等课程, 共合作编写教材84套。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 突破了传统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课程体系。按照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课程设计方案等步骤开发出来的课程, 课程的内涵不是理论导向而是行动导向, 课程内容的知识是工作过程知识, 学生由知识获取转向职业能力培养。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教育课程理念还没有被绝大多数教师所接受, 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高职教育课程缺乏长效机制,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和改革任重道远[2]。
摘要:高职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核心, 而专业建设的的关键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这关系到学生学什么的根本问题, 影响到学生培养质量是否上得去的根本问题, 本文从工作过程与培养过程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基于工学结合式的新型教材建设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迪, 申永康, 刘洁.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模块式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学术月, 2010-11.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篇5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药物合成反应的课程设计
以工作过程来设计药物合成反应的教学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过程来划分学习层次,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
作 者:祁秀秀 作者单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药物合成反应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篇6
【摘 要】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由实际工作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活动。本文以《数据库基础》课程为例,探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课程改革情况良好, 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就业岗位的能力。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据库基础;项目;课程改革
目前,在全国高职示范院校中推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标志着我国正处于推进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该模式也正在成为引领和推动高职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职业教育学习内容是工作岗位中所涉及的任务、知识、技能的特点,在专业课“数据库基础”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行“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工作情境为支撑,实施“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技能,推动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用全新的模式培养出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1.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情境由实际工作来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为实现任务目标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进行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以典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它强调的是在专门构建的教学情境中,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培养学生的职业从业能力,从而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实现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改革实践
2.1课程改革思路
本课程遵循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背景、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即课程改革要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体系的特征,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 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课程的拓展部分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项目,对课程进行设计整合划分成6个学习情境。通过学习情境的训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数据库技术的使用。
2.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课程实践项目化
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包含一系列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项目要在典型的行业中取材,必须在进行充分的行业调研和对职业资格的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企业生产或服务情况的了解,选择出形成该行业职业能力所必需的工作任务,并对技术要求做出明确的定位。课程将围绕一个实际综合性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层。学习情境+学习单元+课程教学。整个学习领域以一个实际综合性项目(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实施)为载体进行整体设计,整个课程内容由6个学习情境构成,情境载体为综合性项目的子项目。教学过程即是项目实施过程。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思想。 课程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2.3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设置
根据目前信息社会发展需要和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行动领域出发,针对岗位典型工作过程,以市场需求为逻辑,以应用性为目的,依据真实的工作任务驱动项目情境来选取、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数据库基础》课程紧密围绕一个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来开展。由于本门课程面向各类各专业的所有学生开设,在载体的选取上力求做到具有代表性、实用性、针对性,适用于各专业的学生。遵照这个原则,《数据库基础》课程选择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为载体,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减少了对载体中专业知识这方面的学习,而可以把精力集中于对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本身的设计与操作技能的学习。课程教学将紧密围绕载体把整个课程体系结构分解为6个学习情境模块,情境载体为综合性项目的子项目(或典型任务)。并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职业行动规律,在各个学习情境中选择递进层次性地学习内容,融合“知识+技能+素质”三维度能力要求,使课程内容紧贴岗位需求,积累实践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完成对通用载体的学习的同时,学生每3至4人组成一个项目开发小组,然后,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教师提供的项目任务选题中选择或学生自己通过工作岗位需求进行寻找项目,如: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选择“小区物业管理系统”、会计专业选择“超市进销存管理系统”、工程造价专业可选择“房屋造价管理系统”、“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选择“机电设备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选择“机票预订系统”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采用激励、支持、咨询、引导与示范等方法与手段,并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内容,与课程同步完成该项目的制作,使学生具备开发小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
2.4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
项目的实施过程为:学生明确任务并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过程控制→评定反馈。在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中进行学习的行为,也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工作的任务为主线,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实际工作的全过程。教师把设计好的项目向学生介绍,包括项目涉及到的概念以及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有哪些用途。
整个课程以完成“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为主线,把“学生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分为6个学习情境。学习完这6个学习情境后, “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也已经完成。每个学习情境安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师指导,教师根据例题先讲解问题说明,并分析解题思路,同时提供相应的重点步骤,学生在教师的讲解和辅导下一起完成例题,初步掌握本阶段要求的能力。第二部分学生完成学习情境规定的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仅为辅导和检查学生进度,最后对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打分和总结点评。学生通过项目实施,进行自学、自问、自解、自判等过程,充分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出一个实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传统的理论知识考试方式不能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可以改用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作为期末考试成绩。
基本思路: 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为导向,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核心,采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课程结束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考试模式,根据考试目的和考试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包括平时形成性考试和期末总结性考试的方式方法、时间、成绩所占比例等。
本课程实操性强,学习效果即时可测。考核由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最终报告,具体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40%:包括考勤(10%)、课堂表现(10%)、实践报告(10%)、每阶段上交作品质量(10%)。
(2)课程设计占60%:完成一个功能相对齐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40%)、作品汇报(20%)
3.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数据库基础”课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理论和实训有机结合。课程以项目驱动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六步法组织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实施“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 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介石磊,孙玉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华章,2011(19).
[2]向丽.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职课程探析[J].职教论坛,2007(12).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篇7
1.企业用人要求发生变化。
随着我省“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发展战略的需要, 要求技能人才不仅具备能用技术解决生产或服务上的专业问题, 还应具备以市场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服务的综合职业能力。
2.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诉求。
随着90后毕业生逐渐进入就业市场, 他们提出的“对口就业、优质就业、终生就业”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要实现这一愿望, 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较高职业能力。
3.学校核心竞争力发展的需要。
学校非常注重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与评价, 这就势必要求学校对自身的教学质量进行反思, 并且要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场地建设等方面加以改进。
二、主要目标
1.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路径, 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课程体系;2.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使学生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3.教师由原来教材的执行者转向课程开发的建设者, 教师能力得以提升;4.推广应用我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三、实施过程
(一) 顶层设计
1. 总体框架。
结合背景分析, 在课改目标的引领下, 经过论证, 我校教师对课程开发进行了顶层设计。
2. 结构框架。
在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 构建工学结合课程新体系。课程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设计,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结构模块分为文化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工学结合学习领域课程、职业素养课程和拓展课程等五大类课程模块。每个模块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补充渗透。
(二) 课程开发流程
1. 开发路径。
(1) 市场调研, 明确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岗位群; (2) 根据职业岗位分析,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 基于职业岗位/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4) 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 确定行动领域, 并向学习领域转换; (5) 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6) 确定课程体系结构; (7) 编制课程教学计划; (8) 开发课程标准。
2. 开发课程标准。
首先明确课程目标, 再确定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排序中, 以典型任务为载体,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互相联系的学习情境, 通过对各学习情境的描述, 规范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将课程内容以完整的项目或任务为载体, 完成课程的实施;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和评价来完成对课程的考核。
3. 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以四个重点专业为载体, 通过课程开发实践, 最终形成四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体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和遵循人才成长规律, 是学校建设和教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技能人才的重要依据。
(三)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以四个专业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为样例, 将教师分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专多能教师、一线教师四级, 并明确每个等级所应胜任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对其提出的职业能力要求。
(四) 教学资源开发
教师以数字化校园为平台, 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教学资源。“虚拟工厂”实训仿真软件、“发动机拆装仿真实训室”、“驾驶模拟实训室”, 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实操性, 解决了高端生产设备进入课堂的难题, 增强学生自信心。
(五) 评价体系创新
学校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线的能力评价体系改革为突破口, 编制实施了《单项技能过关考核标准》和《技能教学实训目标管理评价办法》, 在期中、期末依据实习项目教学方案, 进行质量抽测和分析。同时, 还将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的评价作为考核标准之一, 以此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四、条件保障
1.领导重视。
校长组织、参与、引领课程改革, 校领导的积极参与, 对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质量监控也起到关键作用, 特别是政策支持, 经费支持才能使课改得以高效进行。
2.组织保障。
成立课程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有关培训、制定统一的开发技术路径;制定统一的文本格式标准;制定课改工作的计划;指导、验收、评估课改工作成果等。
3.资金支持。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作, 涉及人员多, 时间长, 保证经费投入是支撑这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 示范校专项建设资金确保了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4.专家指导。
课程指导专家在整个课改过程中, 起到引导、培训的作用, 课改容易出现偏差, 甚至出现失败, 因此, 需要定期与专家交流, 获得指导, 及时调整方向, 便改革始终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5.制度保证。
建设阶段性评审和汇报制度。一是对教学文本质量监控;二是对教学实施现场的质量监控;三是对教学实施效果的采集和反馈, 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企业座谈会等方式, 采集教学实施效果, 制定改进措施, 反馈改进效果。
6.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建设小组, 对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各个部分, 即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持续改进。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校企共建, 课程体系实现创新。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带领下,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构建“阶梯式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计算机应用专业构建“项目导向、课岗一体”课程体系, 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构建“一条主线、三个层面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四个重点专业与企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实现了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使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有机融合。
2.学生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在近三年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 有10人次在国家级大赛获奖、104人次在省级大赛获奖。毕业生的职业资格证书持有率达到100%, 初次就业率98.5%, 学生深受用工单位欢迎。
3.教师能力得以提升。
学校新增专业带头人8名, 骨干教师26名。开发省精品课程7门, 开发校本教材29本, 出版教材12门, 学校目前承担11项省级“十二五”重点、重大课题, 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课题3个、省“十一五”规划课题1个, 市课题34个, 在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18篇, 取得省科研成果42项。
4.实施成果推广应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 篇8
长期以来,用人单位和企业界普遍反映教育及培训与就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及培训只注重学习者对知识与理论的掌握,而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产业界强烈呼吁开发一些有效的教育及培训模式提高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培养职业能力的教育及培训模式由此应运而生。首先是世界劳工组织的技能模块课程,接着是加拿大以社区学习为能力本位课程,接着是澳大利亚的培训包和英国的职业能力课程,然后到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打破原有的科学架构的系统化,转向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以行动为导向,重新进行学习领域的划分和学习情景的设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随着体现上述各类课程不同设计理念的教育模式引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特别是职业教育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使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的要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单一,导致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短缺,这已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突出矛盾。为解决人才结构失衡的突出矛盾,国家提出了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1996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因此,对高职教育及其专业课程设计的研究逐步出现,以满足新形式下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研究表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弊端:对在课程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内容深、负担重、学习难”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编制分化过细,单一的学科课程,门类多,课时长;没有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关系,忽视了不同地区的不平衡性和各校的特殊性,忽视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应有的权力、责任与创造性;对教师、学生、课程教材的关系把握不好等问题。
国内学者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都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例如:徐国庆的《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2005),石伟平、徐国庆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2006),姜大源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2007)及戴士弘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2007)等。无庸置疑,这一类型的著作或研究为职业教育改革的进行提供了宝贵的原则和建议。但是,由于商务英语这一门课程与一般的工科类课程相比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未来的职业改革中,其虽然深受这一浪潮的影响,但如何在新形势下进行内涵丰富的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是各职业院校的关注点之一。
2.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倡导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教学体现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通过课程的改革和优化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基本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张尧学司长对高职培养目标的描述,2007年2月南京高职校长联席会议)。职业素质培养依赖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持续发展能力则依赖于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因此,刺激和推动职业教育按照市场需求发展,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改革,也便于学生、教师和管理者共建学习社会。同时,探索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工学紧密结合的崭新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学生提高行业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计须应用以下原则和方法:
2.1 课程设计和开发的科学性、合理性。
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不是盲目进行的,应在充分进行岗位调研、企事业单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过程,然后根据岗位要求确定需掌握技能,进行课程的整合。例如,通过我校2005年到2009年期间对珠三角地区的多家企事业用人单位的调研发现:(1)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最多的部门依次是进出口公司、行政部门、技术开发部门和销售部门。(2)用人单位对素质要求划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其它知识。而在基础知识方面最为关注的要素是基础英语、计算机知识和思想品德。专业知识方面,关注商务口语、进出口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和商务翻译。而其他能力则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和办公自动化。(3)用人单位一般外语人才都有需求,但需求人数都不多,一般在三人以内。因此,在制订实训项目、学生实习项目等时要重视商务英语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如商务口语能力、商务写作能力、商务口笔译能力,以便锻炼学生在步入具体工作岗位后经过短期培训就能迅速胜任工作的能力。(4)用人需求每年递增,基本能解决我校100人左右的就业。根据上述调查,我们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突出核心职业能力的教学,加大课时,并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建立实训基地,推进教师下企业学习、挂职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同时要不断根据岗位新要求调整每一学习领域里的具体技能。确保学生技能掌握的有效性、充分性、当前性和真实性。
2.2 坚持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应坚持系统化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实训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为主阵营,以教学、实践为主渠道进行研究。这一系统化设计从大的方面来看包括商务英语专业所有课程的总体设计:首先调研、分析、确定工作领域所涵盖的具体职业岗位需求,然后根据需求分析行动领域,再对应每一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也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每门课程,最后还要制定课程的整体设计目标、具体的授课内容、综合项目及单项项目、如何操作以及课程考核设计。而从小的方面看,每门课程的设计应按照职教特点和认识规律安排教学,实现良性互动。课程应按能力单元划分,结构完整;按照工作岗位需求确定正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做好充分的实践准备,采用引入、驱动、示范、模仿、学习、展开、讨论、提高、系统化、扩充、迁移以及反复实训等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是单纯地只做知识体系上的准备,向学生“满堂灌”却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强化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明确教师不应该成为单纯的课堂内容演示者,而应综合运用板书、肢体语言、逻辑思维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要教“课”而不是教“书”,要设计而不是照本宣科,要实际应用而不是单纯讲知识。
2.3 坚持总体设计,协同攻关。
研究坚持采用“总体设计,统一要求;多端切入,研究深化;多题同步,优势互补;多方合作,协同攻关”的行动策略。
2.4 坚持制订阶段实施计划。
组织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行动研究,形成中期成果资料积累。深入展开研究,探索有效的课程设计和开发手段,教师不定期地反馈交流研究的进展情况。基于工作过程设计和开发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时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方法,提倡研究者和行动者的创造性工作,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积累各种不同有利于改进教与学的方法。
3. 基于工作过程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计需解决的问题
3.1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本,按工作过程分解成不同的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和开发围绕具体的学习情景进行,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掌握能力模块里所描述的具体技能。
3.2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因此,课程的设计应按照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的工作流程,重组课程的内容和顺序,转变固有的“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从而实现“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依据。
3.3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应打破现有教材内容的束缚,以行动为导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自行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补充大量的实例和实训项目,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既教书又育人,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3.4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过程应注重对能力培养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研究,不再局限于“知识考核”及终结性评价,而是转向“能力考核”,运用形成性评价考核能力的具备与否,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形成性评价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了解和掌握这一体系操作过程和要点,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注重评价的实践性,注重评价方式,激发、保持兴趣。鼓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这将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更丰富,教与学双方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3.5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的参与者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也就是教师自身的发展,将会是本项研究的重点之一。教师旧有的观念,如只了解学科体系、专业内容;仅凭经验,无需实际工作经历等将被打破,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合理念,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和新要求,在职业教育大改革的框架下实现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商务英语课程设计,打破传统商务英语类课程设置的束缚,通过对不同学习领域课程的重组和构建,重新设计与工作过程相符的学习情景,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商务英语课程设计和开发,从而帮助高职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工作岗位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提高在就业市场的相对竞争力。同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商务英语课程设计的研究,还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高,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篇9
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指学习的真实环境, 从基于工作过程角度讲, 是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 情境化教学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有两种情况。
真实的工作环境对于工艺类专业来讲, 就是要有生产车间、化工单元实训装置, 以及化工产品生产模拟实训装置。理想的状态是有具体产品, 既可解决学生实训问题, 又可以创造价值。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是具备一线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外操”、“内操”岗位知识及技能。从实训装置来讲, 至少应该有DCS控制系统 (“内操”训练) 及常见的反应设备:反应釜、塔设备、换热器、各类泵、二次仪表等 (“外操”训练) 。通过生产化工产品的过程训练,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环境适合于项目化教学, 可以某个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为学习项目进行学习。目前, 国内有多家生产实训装置的企业, 有两个方向:一是具有真实生产过程装置的, 有的与实际生产一致, 能让学生体会真实的生产过程, 有的是同比缩小, 真实性不强;另一种是称为仿真工厂的装置, 生产过程通过模拟信号完成, 安全性较大, 但真实性不够, 各种数据都是系统自动计算出来的, 仿真工厂的造价相对高些。我们认为, 建设一套既具有真实生产情境, 又具备培训功能的装置是最理想的。国内有关装置如乙酸乙酯生产等装置, 均能满足实训要求, 实训装置具有模拟工厂情境、故障模拟、DCS控制等特点, 与现代化工产品生产基本一致, 能达到训练学生操作技能的目的。除具有真实的生产车间外, 小型实验装置也属真实生产环境模拟范畴。作为工艺类专业, 进行小型装置实训也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过程与实际生产有较大差距, 但通过某产品合成过程, 可以掌握产品生产的基本程序及生产原理。
模拟工作环境化工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毒性大等特点, 生产现场实习受到诸多限制, 不会有企业允许学生在现场进行真实的操作训练。即使是岗前培训的企业员工, 也是在师傅带领下跟着观察, 只能看不能动, 逐步在师傅指导下进行操作。因此, 在学院内进行虚拟生产训练显得十分必要。这种模拟与仿真工厂的区别是没有真实的设备, 完全是虚拟的, 是通过电脑程序模拟生产过程, 但在模拟过程中可以引入企业的生产工艺、技术管理、运行模式及安全环保要求等企业元素, 模拟生产情境进行教学。
工艺类课程实施步骤
学生要掌握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 这两个目标要从多个角度实现。
课前准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与以往授课有较大的不同, 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主体, 而应以学生为主体。那么,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呢?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控制者、指导者。因此, 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课前准备工作量较以往增大了几倍。首先, 教师要进行课程的各种设计:职业技能目标设计、职业知识目标设计、素质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师生行为设计、教学单元设计、学习任务分解设计等。其次, 教师要准备教学素材, 包括课件、学习材料、教案、参考资料、使用网站、样本等;再次, 教师要有职业能力积累过程, 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及相关能力, 具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及组织能力, 具有生产工艺流程与设备的识图与绘图能力, 掌握岗位操作法, 具有化工产品生产工艺控制与维护能力, 具有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实践经验。教师只有在课下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 才能保证课堂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 才能保证授课质量。
课堂教学工艺类课程授课主要是针对化工产品生产过程, 从基于工作过程来讲就是要完成化工产品生产中岗位工作任务。如前所述, 工艺类课程适合于项目教学, 即针对某个化工产品生产过程进行教学。把某个产品生产过程细化成多项工作任务, 围绕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学习。以醋酸生产工艺过程为例。针对“醋酸产品认识与合成路线的选择”这一任务, 虚拟某设计公司接到一份关于在国内建设年产30万吨醋酸生产装置的设计合同, 合同要求设计出醋酸生产的工艺, 包括合成路线选择、设备选择、工艺流程确定等, 公司董事会成员 (上课教师) 经过会议研究决定接受这份合同, 完成设计任务。本次课的能力目标是:能正确认识醋酸的性质、用途和生产方法;能利用各种资源查阅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能分析醋酸的国内外生产情况;能正确分析评价各生产方法的优缺点, 选择适宜的醋酸合成路线。授课步骤是:利用网络资源查阅醋酸生产的相关文献;学生独立加工整理查阅的资料;小组讨论分析生产醋酸各种工艺路线;小组汇报查阅结果, 并形成方案;教师总结;学生修改方案;学生、教师进行评价;学生、教师归纳总结, 在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 将应知应会知识系统化。每次授课前要下发任务单及学习材料, 本次课结束后教师要布置下一次课的任务。
模拟操作化工生产的特殊性, 使学生到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受到限制, 特别是一些现场难以观察和实际操作的工艺过程。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呢?引入化工仿真模拟操作, 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为在化工仿真操作中, 可以实现对装置的开车、故障处理和停车操作, 真实地再现生产过程, 并且可以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这是在真实生产中不可能实现的。另外, 在仿真操作过程中, 学生置身于职业环境中,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同时, 操作过程也是学生遵守职业纪律和操作规范、提高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形成过程。另外, 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 对于学生的成绩评定也有完善的考核标准, 可以通过授权方式屏蔽操作指导, 使学生独立完成操作, 还可以增加考核的随机性,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变能力。无论学院实训条件好坏, 模拟操作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必不可少的。因此, 开发仿真软件十分重要。应该面向地方企业生产的产品开发, 这样也能为现场教学提供条件。前面提到的醋酸生产的工艺已经有了仿真软件, 因而, 在授课时, 仿真操作是教学过程中关键的过程, 学生成绩也好评定。
现场教学基于工作过程, 大多时间应该在生产现场完成工作任务。然而, 化工生产的特殊性使得这一点难以实现。学校有某个化工产品生产车间当然好, 可以实施现场教学。但一个产品工艺局限性大, 无法包容常规生产工艺的所有特征。通常情况下, 工艺类专业需选择几个典型产品工艺进行教学, 而一个学校不可能为此建设大量的生产车间。因此, 选择当地现有的产品进行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 也符合工学结合的方针。可以到真实生产环境中进行2~4次现场教学。当然, 这种教学的缺陷是无法进行真实操作, 只能针对现场设备进行讲解。
考核过程工艺类专业不同于机械及电子类专业, 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个设计及制备出相应产品, 即使有化工产品生产车间, 也不能让每个学生单独操作合成出产品, 至少需要3~5人合作完成整个操作过程, 这样, 考核基准就很难把握。通常情况下是以小组考核的方式进行, 在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任务的基础上, 以组内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基准, 然后优秀学生上浮, 较差学生下浮。
“教学做”一体化是基于工作过程所倡导的, 有“教学做”一体化实训装置, 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自然会快些。但作为工艺类专业, 如果一味地追求真实的生产环境下教学, 对大多院校来说, 都是不大现实的, 甚至会把工艺课程实施推向死路。这里所说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既包含真实情境下的教学过程, 也包含虚拟情境下的教学, 二者应该有效结合, 即使有“教学做”一体化场地, 也不可能所有时间都在现场学习。因此, 设计好教学单元, 把工作任务分解好, 把化工生产过程模拟好, 再结合现场教学, 使学生理解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知识, 完成岗位工作任务, 也是基于工作过程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 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基于工作过程的网络专业课程改革 篇10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
1、专业定位准确, 能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课程体系, 是通过充分的调研, 明确了专业岗位的种类, 通过分解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 确定了工作过程要求的职业能力群及能力要素, 以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的能力要素为依据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发展方向, 符合高职以就业导向的办学方向, 毕业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 因而专业定位准确。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一种课程方案。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的、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的课程体系对于克服传统学校本位学习的僵化、无趣、与现实相脱离等弊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 促进工作诀窍、默会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 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4、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是以社会分工形成的职业需求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但是, 教育的特殊性并不能代替教育的普遍性,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仍然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当前, 在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视和对高职教育价值进一步认同的同时, 也出现了过度的功利主义倾向和社会工具主义倾向对高职教育造成的片面认识, 过度强调高职教育就是为就业服务, 忽视了它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生成的过程中服务于人的发展的作用。
二、课程改革过程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专家研讨会议的召开, 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以网络运营为主体的专业人才。掌握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网站建设、网络运行与维护、网络设计与部署等专业核心技能;具备综合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从事网络项目设计、实施与维护以及在Web平台进行程序设计、网站开发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如下表所示:
在上述岗位群的基础上, 将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可以确定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实践技能培养如下:
(1) 基本操作技能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 能够进行计算机网络化办公并对相应的办公设备进行维护;掌握基本程序设计语言能够进行网络化程序的编写和基本网站的设计。
(2) 综合能力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及网络设备的调试知识, 能够构件中小型的网络;能够独立完成中小型网站的开发和维护。
(3) 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综合运行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大型网络项目的开发和网络项目的建设与维护工作。
三、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 在市场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 对相关职业和岗位群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解过程是和行业专家共同完成, 充分尊重行业专家的意见, 以工作对象为逻辑主线进行。以下是本专业中核典型的工作任务和相关课程:
工作任务一:计算机硬件维护与软件安装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规范地拆装计算机及其配件、正确地进行COMS设置、分区管理、安装计算机外设、计算机故障检测及排除、计算机及其配件选购、安装操作系统、驱动程序、防病毒软件、管理磁盘、管理活动目录、管理应用服务。
对应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组装与调试技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网络服务器配置与管理、Linux系统操作与管理、服务器管理项目实训
工作项目二:网站规划与设计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网站需求分析、网站的总体设计、后台数据库的设计、前台网页制作工具的应用、图形图像的处理、动画效果制作、前台和后台接口的设计、网站发布。
对应的专业课程:HTML&XML技术、网页设计与美工基础、Coredraw技术、网络数据库、C#语言、动态Web技术、网站综合开发。
工作任务三:中小型网络系统运营
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调研沟通、需求分析、项目招标书的撰写、网络设备的采购、系统综合布线的实施、网络设备的调试与管理、网络系统的运行
对应的专业课程:计算机网络、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综合布线、路由与交换技术、系统集成实训。
通过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改革,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更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涵.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对教师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 2007 (5) .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 篇11
关键词:会计;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97-02
一、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必要性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
为了转变职业教育中传统的学科式教学模式,让职业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和更契合于其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基于工作过程、以行动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率先在德国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观,其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我国也一直在实践中对其进行学习和探索。
“基于工作过程”要求以岗位任务为出发点,把工作情境中所需的技能导出为“行动领域”的要求,再通过教学环节整合成“学习领域”的过程知识,最后通过情境教学模拟实现。在课程实施时,教学内容应以隐性的自我建构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理论知识为辅,让学生在做中学,以此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实现与岗位的“零对接”。
(二)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
中职会计专业旨在培养出在各财务岗位上熟悉会计业务流程、独立完成会计业务操作、能根据会计信息做出准确专业判断的实践型人才,而培养目标中与岗位密切对应的职业技能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有所体现和偏重。
但我国目前的中职会计教育却在教学过程与目标中呈现出某种错位,传统的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束缚在理论层面,“知道是什么却不会做”是很多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困扰,学生上岗后动手能力差,操作不标准,欠缺对财务管理制度的理解,“返工”频繁,而这些现象也是很多企业财务部门、会计中介机构等校企合作目标单位不愿意接受中职会计实习生的原因之一。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会计专业在课程设计上需要改革,但改革路径不是岗位业务流程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会计工作逻辑特征的课程教学形式。
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后确定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在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之前,学校可派教师前往企业进行调研,一方面,由于许多中职会计专业教师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中职教育系统,本身欠缺会计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只能将自己在高校所接受的学科式教学模式延伸至学生,而利用调研,恰好可以让这部分教师弥补经验上的缺失,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调研可以了解企业在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用人要求,调研的过程也是开放性邀请企业专家一起研讨、确定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过程。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和整合,突出对学生有实践价值的经验性和策略性知识,并在内容的选择上以此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经过对会计岗位的细化分析后,将教学内容以岗位为导向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由于每个教学模块里的知识点较多,在教学实施中可以把这些知识点按工作过程继续细分为几个小的工作任务,并以此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具体的实施方案由任课老师自己把握,课堂中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完成课程目标。
工作任务的设定有几点注意事项:1.每个工作任务之间应该有一定关联;2.工作任务的内容不可过多重叠;3.应该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序列结构。
三、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开发实例——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
(一)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正确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最常接触的一项业务操作,这项工作能否做好,直接影响后续会计流程能否顺利进行。
传统的学科式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记账凭证的定义、分类、内容、填制规范和审核原则,倘若过分专注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忽略技能的训练,其结果很可能是学生可以根据所给的划分依据准确说出所有凭证分类,也可以闭着眼睛背诵记账凭证上的所有内容,但真正操作时却错误百出,如果在校期间不能养成良好的填制记账凭证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会增加自己以及他人的工作量,降低整个财会部门的工作效率。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该课程,可以尽量还原真实工作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陈述性知识内化为行动过程,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
(二)实施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中职会计课程的探讨
1.分组定岗
每组4~5位学生,自行分配记账凭证需要签字盖章的岗位,通过自行分配岗位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一人能否两处签章的疑问,并由此引申内部控制回避制度,让学生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2.填制凭证
每组分发通用记账凭证和专用记账凭证,组内讨论总结出记账凭证的填制内容以及通用记账凭证和专用记账凭证的区别。
真实的制单过程需要会计人员独立判断经济业务并准确填写对应会计科目和金额方向,这对于初次接触记账凭证的学生来说不是轻松便能上手的技能,传统教学又往往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一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将填制记账凭证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任务:
3.审核凭证
审核的工作穿插在填制记账凭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签名确认,可以通过分组后组内加减分的方式强调会计工作中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的重要性
4.总结实操过程中的理论知识
在课程设计中,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否则就是工作流程的简单复制,在适当的时机,应该及时总结相关知识点,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考证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一直是职业教育中各学科的课程改革方向,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也都相继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其中,中职会计要求专业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高度契合,以培养出熟练掌握会计原理,能独立完成岗位任务以及根据经济业务做出专业判断的会计人员,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相应地有所体现,笔者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历,借鉴同行成功经验,做出上述思考。
参考文献:
[1]张莲苓.基于工作过程设计会计课程的理念与思路[J].会计之友,2010(1).
[2]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
[3]肖瑞利.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会计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安排[J].商业会计,2012(9).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篇12
1. 国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 面对新世纪知识社会的挑战, 针对“双元制”存在的问题, 德国教育专家们坚持己见, 要使“双元制”在新世纪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 除了要进行职业学校机构的改革外 (有利于职业学校发展的, 包括法律、职能、政策方面的外部框架环境的改革) 还必须在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课程开发实施根本性改革, 以力求对机构的改革予以支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 1996年5月9日,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了第一版课程“编制指南”, 拉开了新世纪德国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序幕。
1996年至今, 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一直在修订并逐步在各州实施“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的颁布并逐步实施是对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进行的一次重大的改革尝试。改革的核心, 是用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取代沿用多年的以分科课程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模式。
行动导向是“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实施原则。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德国已延续十多年的讨论及实践证明, 无论是从教学论的理论层面, 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 行动导向的教学都被认为是将专业学科体系与职业行动体系实施集成化的教学方案, 是德国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新的一页。这一方案尽管可以通过广泛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 但其基本原则是“行动导向”, 即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
2. 国内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研究现状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工作过程为系统化,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领, 按照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必将成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专家们对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进行了仔细的研究, 但如何将其与中国教育的特色相结合是一重大课题, 各位专家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其中以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教授为首的专家们将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进行了改革, 形成了我国职业教育界现在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方案, 目前这一方案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并已应用在国家级示范院校改革试点中, 目前所进行的种种改革迹象上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心动的成绩。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实践意义
第一, 课程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基点, 开拓职教课程改革的新维度。
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为职教课程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构建了一个新的基本概念框架--把行业和企业中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工作场所应与培训的提供者们密切合作, 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下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经历得以更好的结合。这将有助于解决职业教育中不同相关利益人之间的不协调关系与矛盾。
第二, 课程实施以行动体系为依托, 提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新要求。
在课程中通过强调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团队精神, 以鼓励学生学习, 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 设置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 还要涉及非常重要的一点, 即对工作场所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便于学生可以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构建工作过程知识, 培养创新精神, 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在快速发展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应对各种挑战, 并能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第三, 课程创新以合作学习为目标, 展现了职教校企合作的新空间。
我们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发课程, 按照项目驱动的原则设计课程, 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 十分重视关键能力的训练和知识向行动的转化, 强调学习过程个性化。从具体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 强调涉及更广泛的社会活动, 并着力于在活动中重新构建知识、形成能力, 使受教育者既能适应岗位要求, 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其它能力, 运用于其它职业。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向
1. 重构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对实际工作体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并按实际工作结构重新设计课程结构。
2. 重组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 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 以职业活动为主线, 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 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3. 转变实施方式:
打破学科型课程主要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 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实施方式。
4. 改造教学情境:
打破单一的学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 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 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因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 其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要组建课程开发团队, 按照综合情境分析——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 (教学六步法) 的路径推进, 将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学习领域 (课程) 中。
1. 综合情境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进行综合情境分析, 主要从社会经济分析、企业综合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三个方面进行。
社会经济分析包括国家层面的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国家经济政策、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 地区层面的可以从地区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分析;企业综合分析主要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人员结构、岗位职员需求、职业能力要求、企业工作条件、企业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职业岗位分析主要从毕业生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能力需求等方面进行。
2. 确定行动领域
在调研中, 通过问卷、访谈、研讨、审定等形式, 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共同分析职业工作过程, 确定职业行动领域, 并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描述, 从而选择典型的行动领域作为未来课程开发的重点。
3. 确定学习领域
与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资深教师等共同研讨、审定, 通过转换配置学习领域, 从而确定本学习领域 (课程) 的框架;通过扩展描述学习领域, 确定了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 从而构建出具体的学习领域。
(1) 在学习领域的整体设计上, 按照“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为主体,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行动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 通过任务驱动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以培养相关职业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 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培养学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和独立评估计划的工作能力。
(2) 在学习领域的目标定位上, 以满足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为原则, 既考虑新时期高职学生的现实基础, 又考虑新时期高职人才发展要求。
4. 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选取的基本依据是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对学习领域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 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 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 确定学习领域 (课程) 各相关学习情境的具体内容。
5. 教学实施
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步骤实施教学,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通过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演示、模拟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 提高掌握知识的效率。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处于转变模式、建立特色的关键阶段, 只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 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课程的真正涵义, 突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发和建设学习领域课程, 才能建立起属于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自己的课程类型和教育类型。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论职业教育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性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 2004, (2) .
[2]徐涵.关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1) .
[3]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 2003, (16) .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推荐阅读: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07-09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理论10-2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07-18
基于流程的工作分析09-26
基于工作室的旅游管理09-26
基于课程教学的护理学07-17
《刷子李》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11-04
刘丽基于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设计11-19
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07-25
基于工作流管理技术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