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于前校后厂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2024-09-24

《机械制造技术》基于前校后厂课程建设探索论文(共2篇)

《机械制造技术》基于前校后厂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篇1

《机械制造技术》基于前校后厂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一、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实践性强,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即简单通用机床的操作、课程理论知识与工厂实际生产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西安专用机床厂和西安十安工贸有限公司作为校内工厂,无论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暑期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例如在、连续两年,四位教师暑期在两工厂下厂实习。

1.教师实操能力的提高

本课程内容涉及常用通用机床的传动原理、通用夹具和刀具等,需要教师能进行普通机床的基本操作。如讲解坐标镗床的运动和结构时,为让学生能掌握该机床的主运动、进给运动,精密线纹尺和光屏读数器定位系统时,必须要操作机床运动,在无操作工配合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操作坐标镗床的资格,只能机床静止讲解,这样会比机床运动讲解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师如果不进行加工,而只是对机床进行简单的起动和操作,其实不难,需要教师做一定的基础操作训练。因此本课程教师要投入精力,掌握多种普通机床的基本操作,学会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深入浅出的讲授给学生。

2.教师教学与工厂实际结合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工厂实际生产安排不相符,让学生错过了观察和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根据工厂生产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如讲解轴类零件的加工时,工厂已经集中完成了一批零件的加工,暂时没有生产计划。又如讲解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原理及加工范围章节时,就要根据西安专用机床厂和西安十安工贸有限公司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授课时间上的调整,并在上课之前了解现场加工零件的尺寸精度、位置精度、表面质量和技术要求,以便上课时结合现场加工零件进行讲解。电火花成型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属于特种加工设备,专人操作,加工范围有限,只有在工厂需要的情况下设备工作,如果教师按照原定教学计划,则可能与设备使用实践错过,达不到教学效果。这需要本课程教师根据授课范围与工厂联系,及时掌握这些工厂的加工进度,按照实际情况调整授课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实践意识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后一年就进入工厂顶岗实习,可能并未使用到在校期间针对岗位所做的技能培训,本课程就可能对实际工作起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校机电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钳工的培训,毕业时获得高级钳工维修资格证,但实际工作中操作的是折弯机,本课程讲授的机床、夹具等知识就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自主进行知识“迁移”。因此,本课程的教师应当在教学细节上设置各种环节引导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其“知其所以然”的分析能力。例如:进入工厂,让学生记录几种设备的所有铭牌,分析从中获得的信息;通过《CA6140技术说明书》(生产厂家提供),让学生掌握了解车床的方法和手段;讲授刨床时,引发学生思考工作台返程工作的可能性技术等。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

考虑到《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实践性特点,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或实践经验,因此该课程应充分发挥校内工厂的作用,多采用下列两种教学方法。

1.现场教学法

例如在讲解磨床时,先将学生带到工厂的现场观察磨床的种类、结构、加工对象、运动等,在现场教师根据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进行必要的讲解,然后回教室进行深入的分析;带学生到现场观察铣床上的通用夹具:轴用虎钳和万能分度头的使用,甚至可以借用工厂精度不高的万能分度头,在课堂上进行分解讲解。通过现场的观察机床的使用,实际的加工情况,再结合必要的知识分析,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更加直观有效。

2.案例分析法

本课程在讲解工艺规程时,以CA6140主轴为例,零件较为复杂,完全讲授为主,学生感觉枯燥。如以西安专用机床厂生产的镗杆为例,现场了解毛坯到成品过程中实际使用的加工机床、通用夹具、专用夹具,刀具等;加工过程中进行了哪些热处理和表面处理,并现场观察热处理车间,有机会的话还可观察热处理过程;可看实际工艺卡片中粗加工到精加工的切削用量;加工完成后零件的检验量具、超差处理;工件的装配及使用。通过真实案例,直观掌握零件的生产过程,了解典型零件生产特点,比单纯讲授更加有教学效果。

三、有关教学内容的调整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点多,课时量有限,侧重点如何把握,是教学中的难题。通过西安专用机床厂和西安十安工贸有限公司的生产情况,了解行业发展状况,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例如西安专用机床厂生产汽车、拖拉机等发动机修理机床,厂内设备多为通用机床:车、铣、刨、磨等,目前产品已生产20多年,产品在市场中无差异性,又无新产品开发,成为其企业收入低迷的原因之一。西安十安工贸有限公司以数控铣削加工为主,主要依托西安航空、军工单位,承接来料加工,目前效益良好。根据两厂的实际情况,将课程中传统机床内容部分酌情减少,特种加工技术、快速成型技术、数控技术内容比重适度加大,以适应市场需求。根据工厂了解到的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机械制造技术中的三大算法:工艺尺寸链、定位误差、装配尺寸链,在实际应用中有的算法没有多大用处,而教课书却面面俱到,高职学生不擅长理论计算,讲的过多,学生丧失兴趣,教学过程中以工厂常见实例对算法进行筛选,既实用又不会让学生反感,效果良好。以上分析表明,具备制造企业工艺制造技术经历且掌握适当教育方法的教师,更有利于胜任教学工作。实践证明,由于教师平时教学课时量大、教授课程种类多,日常事务多、时间紧、工厂实际生产任务排班等等因素,做好这项工作不大容易,亟待提高。

《机械制造技术》基于前校后厂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篇2

1 问题的提出

“项目导向”教学, 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 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 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范式, 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 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实现教与学的互动, 达到“做中学”的目的[1]。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项目的训练, 获得工作过程的初步知识, 一方面与现实的实际工作过程接轨, 可实现零距离上岗;另一方面, 也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增加感性认识, 避免一些抽象的分析, 学习起来会更加轻松、有兴趣, 能够更快地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2《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改革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作为模具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对模具学生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及核心职业技能的学习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模具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以“学做合一”, “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思想切入课程改革和课程整合, 将模具制造技术的实训整合入课程, 形成了“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结构, 重新构建《模具制造技术》课程。

2.1 指导思想

以工厂的真实产品为课改项目,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提高学习应用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一批模具行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2 课改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机械制图、Pro/E、CAXA线切割、数控加工与编程、CAXA模具制造工程师、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基本知识, 进行模具数控程序生成与修改, 模具零件线切割加工轨迹的设计等, 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动手操作加工的能力。

3 课程改革具体实施方案

3.1 教学步骤

整个教学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选定产品—模具制造基本知识学习—数控加工与编程—普通铣床—摇臂钻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教学总结。

3.2 教学内容安排

将11级模具班学生按照数控加工与编程、普通铣床、摇臂钻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4个项目分成4组, 4周换1个项目, 经过16周将4个项目学习完毕。

3.3 教学方式

学生分为4个大组, 每组10人左右。实施过程中要以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每个子项开始前教师对重点难点分析, 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的知识应用、方法和经验讲解, 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仅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

3.4 教学过程

(1) 数控加工与编程学习阶段 (4周) 。

在数控模具实训车间现场讲授基本知识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教师旁边指导。

(2) 普通铣床 (4周) 。

熟悉普通铣床加工的特点, 铣床的基本组成, 主要适用于加工的零件及普通铣床的基本操作, 通过学习能在普通铣床上平面, 键槽、花键及齿轮的铣削加工。

(3) 摇臂钻床 (4周) 。

熟悉摇臂钻床的结构, 通过学习会适用摇臂钻床在模具上钻出位置正确、尺寸合格的孔, 为后续采用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切割孔做准备。

(4) 数控电火花线切割 (4周) 。

通过该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工艺范围, 了解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特点以及在模具的加工制造中的作用;能够正确的编制线切割加工程序, 能较熟练的使用线切割机床, 包括正确的开关机床、调整机床、对工件进行装夹找正等基本操作。

3.5 总结、考试阶段

进行教学总结和学生成绩评定。

(1) 教学总结:一方面总结学生的编程、绘图、操作等学习过程, 另一方面总结经验, 找出问题, 为机电工程学院各专业全面进行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综合考核:以笔试、面试、答辩等灵活的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实施效果

4.1 增加了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

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仿真工厂的真实环境, 执行的规范也都是职业标准, 实训的项目均是相关专业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 在这一真实环境下进行岗位实践, 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

4.2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模具专业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 逐步具备了现代企业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 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 将学校教学管理延伸到企业, 切实保障了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 实现了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 培养了模具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

摘要:在学习与借鉴其他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成果, 对《模具制造技术》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探索;结合学校的实训条件, 在教学采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项目训练等内容融为一体, 把生产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 以真实产品为项目, 每完成一个教学单元即进行一次大型作业, 巩固各单元教学效果, 以“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设计规划《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教学, 使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同时进行,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项目导向,数控加工与编程,摇臂钻床,数控电火花线切割

参考文献

[1]刑颖.“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丝绸, 2011 (1) .

上一篇:2009学年第一学期综合组工作总结下一篇:上海锋皇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节能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