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2024-07-31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精选12篇)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1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 特别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缩短生产周期, 加快产品产出频率, 还能节约成本, 有效提高生产力, 从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 机械制造的现状

机械制造在管理方面的现状分析

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方面来看, 计算机作为自动化技术之一, 在发达国家得到十分广泛地应用, 并与之相应地建立了一系列相配套的生产、管理、组织、发展模式, 推行了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从国内来看, 机械制造企业仍以经验管理居多, 而使用计算机管理的还不是很多。有的即使应用了计算机, 而只是停留在办公服务、后勤保障方面, 而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

机械制造在设计方面的现状分析

在设计方面, 国内与国外, 国内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 也存在明显差距。在国外发达地区, 大多数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大面积广泛使用计算机CAD技术来完成辅助设计, 并不断完善设计准则, 更新设计数据, 不断创新设计方法, 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设计。从国内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来看, 工业发达地区要强于非发达地区, 但是, 仍然存在着推广范围不大、应用程度不够、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机械制造在工艺方面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 我国不断引进先进的制造工艺, 取得了飞速发展, 但与国外发达地区相比, 仍有一定差距。在有的发达国家, 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广泛使用了纳米、复合、微型、微米等技术, 特别是电磁、激光、超塑、精细等加工技术的应用推广范围广、效果好。从国内来看, 主要只是应用于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 而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很大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机械制造在自动化方面的现状分析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计算机集成系统、数控机床等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基本具备现代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系统的集成、智能和柔性等功能优势, 实现了自动化的更高水平。但是, 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看, 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仍只停留在单机、初级操作和刚性制造等层面, 而应用柔性制造系列及单元的, 却是少之又少。

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自动化信息系统

在机械制造自动化信息系统中, 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产品数据库系统等。工程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设备完成机械部件及构造设计。通过工艺辅助设计, 可以提高生产工艺的标准化程度。利用计算机的数值控制, 严格控制产品生产。利用产品数据库系统, 可以及时、快捷、准确地处理各种数据信息, 提高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自动化水平。

自动化物资供输系统

该系统主要由自动化的软件系统、单机自动装置和自动输送设备等构成, 它是整个自动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子系统。

自动化生产系统

利用自动化生产系统, 可以实现装卸机械相关组件的自动、持续、循环地装卸, 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操作失误, 还可以减少人工, 提高工作效率, 提升产量质量。

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

在机械制造过程中, 设备装配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利用自动化设备装配系统, 能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自动组装、搬运, 还可以自动进行试验、调试、验收等, 构成了一整套自动制造流水线系统。这种系统的应用, 不仅取代了人工的装配, 而且确保了产品质量, 最大可能地增加了生产效益。

自动化检测系统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 机械制造中所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复杂, 特别是很多新型部件与材料的应用, 给产品检测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主要使用的检测技术有智能设备诊断技术与识别检测技术。

3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

集成化

集成化是今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 它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制造系统的集成化。此系统主要包括制造自动化、工程技术信息、质量信息、管理信息等分系统。从工程技术信息系统来看, 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下的工程分析、设计、数控编程、工装设计、工艺过程设计等。从管理信息系统来看, 主要有物料、经营、生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管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系统主要有自动装配、加工、数控、柔性制造、工业机器人等。质量信息系统主要有计算机辅助下的测试、检测、质量控制和坐标测量机。

智能化

智能化制造系统主要就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智能活动, 这种智能系统的适应性非常强, 且具有较强的友好性。在机械设计、制造时, 利用模块化方法, 从而较强的柔性, 具备很强的安全性, 还具有节能、可回收、无污染等优点。

敏捷化

机械制造敏捷化系统, 主要以企业的竞争实力和信誉度作为基石, 以构建虚拟公司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 从而使企业整体竞争力大幅度增强, 同时, 可以快速捕捉和应对用户需求。敏捷制造必须坚持虚拟制造技术的核心力量, 以此达到快速反应、高速生产的目的。敏捷制造已经成为现代机械制造的发展趋势, 是由信息集成向企业集成的发展之路。

以精简模式促进机械制造产业

机械制造是基础工业, 只有不断改进机械制造技术, 就能助推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必须以通用设备的使用为基础, 在此基础上, 根据需要来配置自动化设备, 做好数控、机床和计算机集成系统等方面的配置, 以此构建自动化单元, 形成科学完整的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特别是要从节能地角度出发, 通过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节能减排的技术力量, 从传统的制造产业向经济节能型方向发展, 最大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 并在这样的前提下, 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大力推行机械自动化制造产业的过程中, 必须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切实加强自主研发,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切实降低能耗, 减少污染, 走低投入、高回报、可持续、节能环保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战略。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 自动化的发展和应用是机械制发展的最大趋势,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带来了机械制造新的春天。作为机械制造企业, 必须不断增强技术力量, 特别是引进自动化技术的配套设备和专业人才, 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才能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 勇立潮头而不败, 不断夺下全面转型下的机械制造市场发展制高点, 不断夯实技术、设备和人才基础, 为全面实现自动化提供坚强的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 机械制造是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自动化技术是机械制造业实现数量和质量双重飞跃的最佳助力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对机械制造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 笔者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资金扶持、制度保障, 也建议机械制造企业要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不断加大机械制造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科学谋划、精心部署、科学管理, 依靠引进的自动化系统, 为我国机械制造事业的发展再写新篇、再创奇迹, 在国际制造大舞台上打响机械自动化生产制造的品牌。

摘要:在机械制造中, 主要是通过提供质量、效率的方式来增强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实力。文章立足机械制造实际, 主要从机械制造的现状、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三个方面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进行了研究。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2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工程机械液压的控制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现代工程机械中液压传动和控制技术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液压控制技术,如何能更有效的提高工程机械整机的控制性能以及可靠性等问题,成为当今工程机械液压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液压控制技术的概念和特点为切入点,对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工程机械;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9.102

0 前言

现如今,睡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它对工程机械的发展趋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工程控制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液压传动控制技术从而提高工程机械的性能,成为当今工程控制领域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此我们需要对工程机械液压传动控制技术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对其做深入的研究。只有我们对该技术做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才能更好的将液压控制技术应用于实际工程机械液压控制过程当中。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作前要分析。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在现代工程机械的发展过程中,液压传动及控制技术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液压控制技术的涵义。目前,液压控制技术是工程机械领域最为常见的控制系统,包括液压传动技术和控制技术,在技术研究过程中,作为液压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两者彼此协调、促进及影响,从而保证了工程安全性可可靠性。所谓的液压控制技术就是在实际工程控制过程中通过电子机械,利用液压泵将机械能转化为压力,从而促使液压油工作,并且通过控制阀门来对液压油进行更加协调合理的控制,从而使液压缸通过不同的路径和动作来完成液压控制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2)液压控制技术的特点。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液压控制技术的特点可概括为如下四点:1)在狭窄的空间内,液压控制技术能实现大功率以及满足多方位执行器集中操作的性能要求;2)液压控制以发动机作为原动力时,岁系统中各种能源的利用率较好,从而也更好的实现了对能源的综合利用;3)在实际应用中,液压控制技术不受地形以及地理位置的影响,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能顺利的进行工作;4)液压控制系统属于环境友好型系统,即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对外界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了经济、环境等的协调发展。液压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电子控制自动化。目前,常见的液压机械工作时均以电子控制系统为核心,首要目标就是提高它的性能、效能以及安全性能,其次就是更大程度的加大对各种能源的利用率。面对多路阀,实际工作中最为常见的控制方式就是利用电液比例来控制。该方式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工作效率及性能,还能完成远程操作这一要求。电子控制自动化还体现在电子泵技术上,工作原理就是将变量泵的压力、流动参数和流量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实现控制,并且利用过程中检测到的流量、压力信号来进行负荷控制,最终提高变量泵的工作性能。

(2)智能化。整体上来看,尽管目前我国对液压控制技术的智能化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该技术对工程机械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对其工作性能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智能控制系统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工程机械的控制效率。例如无人挖掘机,由先进的液压控制、通信以及图像处理等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现场人员的工作环境。在工作过程中无人挖掘机能够利用高级的控制方法,稳定性这一问题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启动和停止时的振动现象也会大大地减弱,避免了机械因此而受到损坏的问题。

(3)节能。现如今,能源不断减少,可用资源对人类来说更加可贵,节能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当然,在工程机械领域,机械节能已经成为该领域相关人员主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机械节能包括液压系统的节能和从发动机到液压系统的整体功率适应两部分。展望

在以后的机械控制研究领域内,主要针对液压控制技术在电子控制、节能、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应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和开发。

电子控制方面,由于电子控制自动化是提高工程机械权值的重要方面,所以,设计者应该从用户者的角度进行设计,从而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

在节能上,研究者仍需进一步提高元器件的单体效率,随着研究的深入,提高元器件单体效率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须将研究重点转移到如何提高发动机和液压系统整体最佳效率的匹配上。最为重要的是研发新的实用性的节能液压元件,如二次调节系统和相关野鸭变压器、自由活塞发动机等。与此同时,还应注重能源和能量回收技术的开发。目前,动力混合系统在汽车上已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将逐渐应用于工程机械上。

在工程机械领域内,对机械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如何让提高机械的耐振性、耐热性、耐水性和相关元器件的可靠性,将成为今后的一大研究热点。同时,对环境适应性的研究也应当重视起来,其中包括对机械启动和停止时刻的产生的振动和噪声的控制,以及针对液压油如何将其可生物分解得技术的探究等。

在机械振动控制上,液压主动悬架技术逐渐应用于工程机械,事实证明,在实际的工程中也渐渐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对于机械噪声的控制,实际工程中大多数仍然利用液压元件的某些特性来实现降低噪声这一要求。随着对流体动力学仿真、噪声数值的模拟和试验的分析设计方法的不断涌出,建立起一套液压元件的低噪声的结构和参数设计准则,从而使得液压元件上午噪声评价能在设计阶段进行,这将成为工程机械领域又一重点研究方向。结束语

近年来,国内工程机械得到迅猛发展,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本文主要针对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进行了浅要分析,对于当前的研究进展,主要从电子控制自动化、智能化、节能和环保等方面做了前要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工程机械液压控制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3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①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②③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也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仅凭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 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 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④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 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⑤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⑥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

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⑦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 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学校的创新环境,还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关,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检验改革成效,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本科生十个班级为试点班级,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13224)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刘秀莲.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学,2013(16):30-31.

② 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③ 张树森.机械制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④ 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⑤ 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6-7.

⑥ 邹青.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4

1 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解析

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下产生的一种现代化的技术, 其是在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的基础上进行的产品设计与制造技术, 从而确保将产品的设计、工艺、加工、包装、使用管理以及报废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并且最大化的实现资源利用率, 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有效提高。

2 工程机械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具体应用

工程机械有效应用绿色设计与制造技术充分体现了工程机械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符合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趋势, 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工程机械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途径, 其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2.1 工程机械绿色设计

工程机械绿色设计是在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生产、环境和资源方面, 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设计出资源节约型、低污染型以及可重复利用或回收再利用的工程机械设备。需要设计人员充分掌握所设计机械设备的使用功能、使用寿命以及使用环境等, 另外还包括设计产品的相关技术、并行工程等因素, 从而真正设计出统筹兼顾生产、资源与环境三方要素的工程机械产品。首先, 节约能源资源。工程机械绿色设计主要指的是设计出来的工程机械产品是资源节约型产品, 在保障工程机械功能与性能的前提下, 消耗最少的能源资源, 以有效应对目前我国能源资源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的局面。例如利用机夹式不重磨刀具替代传统的焊接刀具设计, 从而有效节约刀柄的材料;再比如在进行机械设计时配备变频调速装置, 以在低功率运行下将电能消耗降到最低;其次, 保护生态环境, 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在设计过程中要综合人机工程学理论的相关要求, 降低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对机械操作者的人身危害。例如在设计液压传动设备的液压系统时可以采用新型防污过滤技术, 延长液压系统的使用周期, 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次数和数量。

工程机械绿色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3 种:一是生命周期设计法, 全生命周期设计法主要指的是有机整合工程机械产品从设计到投入生产再到回收循环利用或销毁的全部环节, 综合考虑各环节所需的资源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从而设计出符合节能环保理念的工程机械产品;二是并行工程法, 并行工程法主要是并行参考工程机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质量、功能、用户要求等诸多方面, 并及时反馈各种信息, 保障设计出各方面性能最优的工程机械产品;三是模块化设计法, 模块化设计法是根据工程机械产品的功效将工程机械产品的设计过程划分为不同的模块, 在设计时只需考虑每个作为独立整体的模块情况, 保障每个独立模块的设计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 同时还要满足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有效实现工程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

2.2 工程机械绿色制造

工程机械绿色制造的重要影响因素是绿色工艺的选用, 同时选用无毒、无害、绿色环保的材料进行工程机械的生产制造。绿色工艺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理念, 指导工程机械的生产制造, 不仅要提升生产效率, 还要减少使用对环境有害以及对机械使用者有危害的生产工艺, 达到集约型生产的目的。绿色工艺主要是优化工程机械产品生产加工顺序及工艺, 金属成型时的清洁工艺以及对加工时所用工具的使用等。绿色工艺的使用要按照相关要求优化、调整产品的加工顺序, 同时也要准确掌握加工过程中各环节的生产时间、人工的使用情况以及具体细节, 避免不必要人工和时间等资源的浪费。

工程机械产品的绿色制造技术主要有:第一, 资源节约型制造技术。资源节约型制造技术的主要内容有节约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节省原材料的消耗以及辅料的消耗。节约能源消耗主要说的是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 例如数控技术, 尽量减少生产制造过程中无用能量的消耗;节约原材料消耗主要说的是一方面要合理利用无毒、无害、绿色环保型的原材料, 同时积极采用可再生利用的材料, 提高废气材料的利用率。还有就是注重优化排料与排样工艺, 降低辅助材料的浪费。第二, 节能环保型制造技术。节能环保型制造技术主要内容有减少废料的生成并实现有序排放和循环再利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成并实现科学化处理;减少噪音及振动, 合理调节温度, 净化空气等。对于有毒、有害物质例如废气、废水等的生成, 主要采取事前预防的措施, 就加工处理冷却环节可以利用水蒸气、液氮、空气冷却等新型加工方式, 有效预防有害物质的产生;噪音污染的治理可以构建封闭式加工制造单元结构, 还可以利用抽风、隔音降噪等新技术, 防止粉尘扩散和噪音传播, 有效降低噪音污染。第三, 可循环利用制造技术。可循环利用制造技术是指在工程机械产品报废后, 能够实现对其进行拆卸、清洗, 利用表面工程等加工技术对部分零部件进行再加工、处理, 恢复零部件的良好性能, 达到循环再利用的目的。

3 结束语

总体而言, 工程机械绿色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有效应用, 是工程机械制造业满足现代社会节能环保发展需求的关键途径, 在整个工程机械产品的生命周期内, 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并进一步减少能源的消耗, 协调企业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 促进工程机械产业的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先广.机床制造业绿色制造运行模式及其特征主线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5

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大、可设计性强、抗疲劳损伤性能和耐腐蚀性良好、尺寸稳定性好、隐身性好、便于大面积整体成型、并可大大降低飞机机体结构重量、有效提高商用载荷等诸多优点,因此大批飞机零部件相继采用复合材料结构.

作 者:燕瑛 王正龙 刘秀芝 作者单位:燕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正龙,刘秀芝(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6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玉米;收获;技术;装备

中图分类号:S23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0-0048-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玉米作为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综合利用价值更是不断升高,成为能源、化工、饲料、视频等领域的重要原料。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迫切需要玉米不断增加其单位面积产量以及收获效率。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种植带分布在平原、丘陵、高原等不同地理环境,纵跨多个气候带,多样的地貌与气候造成各个地区采用了不同的种植农艺,这无疑加大了玉米机械化收获难度,迫切需要进行技术革新,以帮助玉米机械化收获突破技术瓶颈。因此,研究探讨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具有尤为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1 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大,因此造成各个地区玉米种植农艺差异性较大,而且与国外相比,收获的玉米籽粒有着较高的含水率,导致国外发达国家采用的一些先进收获技术与装备仅在我国部分地区适用。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对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开始进行自主研发。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地区出现了用工成本不断升高及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情况,新的形势背景促使玉米产业必须不断提升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在国家不断通过相关政策、资金等形式加大扶持力度的情况下,目前我国已经有上百家生产单位从事玉米联合收获技术与装备研发工作,生产的机型涵盖玉米收获与茎秆回收全过程,共有20~30种产品。

2 玉米机械化收获装备的主要类型

2.1 牵引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牵引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是我国最早自主研发出来的机型,如黑龙江省赵光机械厂生产销售的4YW-2型牵引式玉米联合收割机。牵引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一般配置的是辊式摘穗装置,且配套的拖拉机要求其动力至少在40 kW以上,能够一次性完成玉米收获及秸秆切碎还田等作业。其优点是制造成本低、工作性能稳定、可靠性高,而且还可以与拖拉机实现分离,显著提高了拖拉机的综合利用率。其最大缺点就在于整个机组太长,在作业时需要人工先进行开道,否则收获机无法实现顺利转弯,导致该机型无法在小地块使用,仅能在大农场等大地块进行作业;此外其秸秆切碎还田效果也较差。

2.2 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代表机型有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4YWA-2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和荣成市海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海山4YQW-2B玉米联合收获机。按收获行数的不同,这种机型又分为多行、两行、单行等类型,搭配不同的动力。除部分机型的割台为板式摘穗台以外,其他多为辊式摘穗机构,能够一次性完成果穗摘取、收集和秸秆粉碎还田等作业。其优点是售价不高,而且能够一机多用,因此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比较受农户、机手欢迎。其不足之处在于驾驶室较为简陋,进行玉米收获作业时舒适性比较差;与拖拉机进行组装时也比较费时费力。

2.3 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

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是今后我国玉米收获机发展的主力机型,代表机型有河北中农博远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4YZ-3-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和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销售的宁联4YZ-3C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其主要性能及特点如下:摘穗装置采用先进的拉茎辊结构,摘穗可靠,果穗及籽粒损失极小;选用双向输出的发动机为动力机构,主动力与行走动力分开操作;实现了对收获区内玉米的不对行收获,极大降低了收获不适行距时造成的漏收损失,适应我国各地玉米不同种植模式;果穗箱采用液压翻转卸粮,直接卸至三轮、拖拉机车斗,方便快捷;驾驶台工作梯采用可旋转结构,操作员上下时工作梯位于整机左侧,人员上下可将工作梯旋转至轮胎后侧空间,增强机具通过性。

2.4 互换割台式玉米收获机

互换割台式玉米收获机能够通过互换割台实现玉米与小麦的机械化收获作业,如山东科乐收金亿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根据市场和用户需求研制开发的自有创新品牌——春雨4YZ-3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其优点是操作轻便灵活、结构紧凑轻巧、收获效率高、作业性能佳。这种机型充分利用处于闲置状态的小麦收获机,只需更换割台和粮箱等部件,既可以机械化收获小麦,又可以机械化收获玉米,一年两季收获,实现一机两用,大大提高了收获机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农民、机手缩短投资回收期,是发家致富保丰收的好帮手,具有较广的应用市场。

3 收获机主要部件优化改进设计研究

3.1 喂入结构

为了满足玉米植株因高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收获要求,應将割台优化改进为能够手动调整高度。玉米收获机的分禾装置安装在割台的前端,起到分禾、收拢玉米植株的作用,为了提高玉米收获机对玉米种植行距变化的适应能力,应对分禾装置进行优化改进,通过加大分禾开度,在缩短纵向长度的同时实现收获机行距适应能力的提高。为了提高玉米收获机对玉米植株茎秆粗细不同的适应性,应将摘穗辊间隙优化改进为可调,而且调整摘穗辊工作间隙还能够有效降低玉米果穗与籽粒的损伤率。

3.2 摘穗装置

摘穗装置不仅是割台的关键部件,同时也是玉米收获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玉米收获机的收获效率与效果(如会对果穗含杂率、籽粒损失率、果穗破损率造成重要影响)。按结构型式的不同,摘穗装置分为摘穗板与拉茎辊组合式、卧式摘穗辊、立式摘穗辊。摘穗板与拉茎辊组合式的优点是果穗损伤率低、籽粒破碎率小、可靠性高、稳定性强,缺点是果穗含杂率相对较高,因此在后期还需要进行额外的除杂工作。卧式摘穗辊的优点是功率耗用低,对玉米植株茎秆粗细不同有很强的适应性,玉米茎秆受挤压变形程度小、果穗含杂率较低,缺点是果穗损伤率高、籽粒损失率高。立式摘穗辊的优点是果穗损伤率低、籽粒损失率小,缺点是当玉米秸秆较大及茎秆粗细不同的时候,很容易将玉米茎秆拉断,堵塞摘穗装置,且果穗含杂率较高。可见,不论是哪种结构型式的摘穗装置,其优化改进应当从茎秆粗细适应性强、果穗损伤率低、籽粒损失率小、果穗含杂率低等几个方面入手。

nlc202309081258

3.3 粉碎还田装置

玉米收获机的秸秆粉碎还田装置主要由定刀、粉碎动刀、壳体、刀辊等部件构成,其中粉碎动刀是最为核心的部件。粉碎动刀常用的类型有直式、锤爪式、弯式3种。锤爪式动刀的优点是强度高、惯性大,有很强的玉米秸秆抓取能力,而且切碎的秸秆长度均匀。弯式动刀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刃口锋利,有利于秸秆切碎作业。直式动刀同時具备了直式、锤爪式动刀两者的优点,因此玉米收获机的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应优先选择直式动刀。秸秆粉碎还田装置挂接在玉米收获机割台的后下部,质量较大,而且与摘穗台一起升降,因此在对粉碎还田装置进行优化改进时,可以考虑采用两侧挂接与割台固定,利用杠杆原理让秸秆粉碎还田装置将自身质量作用于玉米收获机的割台上,这样既不会对收获机各机构间的运动造成影响,也不会对收获机各个部件的强度造成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玉米种植农艺的多样性决定了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我国的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与装备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多采用电子信息、智能控制及液压等技术,不断提高玉米联合收获机的适应性与可靠性,促使我国玉米机械化收获装备逐渐向作业环境舒适化、实践操作便捷化、装备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还应结合我国各地玉米种植农艺多样化、农艺与农机融合度不高的现实,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因地制宜地研究开发适合当地的玉米联合收获装备。例如:内蒙西部、山西、陕西、新疆等地区应对柔性脱粒技术予以重点突破,实现玉米籽粒的直接收获;黄淮海地区由于玉米种植模式复杂多样,应重点研究开发不分行收获技术与装备。

参考文献

[1] 陈志,郝付平,王锋德,等.中国玉米收获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12(12):44-50.

[2] 溫鑫,洪杰.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及其推广应用[J].农业机械,2015(1):87-88.

[3] 曹洪国.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J].农业机械,2010(3):32-34.

[4] 张道林.玉米机械化收获与装备技术特点与应用[J].山东农机化,2010(5):9-10.

[5] 宋彦军.对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的探讨[J].农业机械,2010(S3):34-35.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7

目前, 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机械领域中的作用也日趋明显。应用自动化技术能够降低人力劳动成本, 工作人员只需要进行简单的操作就能够实现大型机械的自动化作业, 甚至能够完成人们无法完成的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技术应用到机械领域提供了保障, 人们打破了对传统机械行业的认识, 以自动化设备来实现对机械的调用和装配, 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 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产品的报废率, 是整个机械装配流程形成连续化, 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 保质保量的完成机械装配任务, 为企业创造出更为丰厚的经济效益。

2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1) 信息自动化。信息自动化主要是依托于计算机技术而形成的, 其中主要包括辅助制造、辅助设计、工艺辅助设计、数据库系统管理等。辅助制造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数值控制技术来实现自动化应用, 进而完成产品的生产, 也被称为数控技术;辅助设计是指采用计算机设计软件来完成对产品的创意、设计、建模、参数值评测等, 并且对机械构件实现精确测量;工艺辅助设计则是辅助制造和辅助设计的纽带, 能够有效提高工艺生产的效率, 并使之实现优化和提升;产品数据库系统管理则是采用计算技术来实现对储入库, 进而实现信息数据的系统化管理。

2) 物资供输自动化。物资供输是对供产品生产的原材料进行运输和调配的过程, 其物资供输自动化则是采用自动化手段来完成物资的运输和调配, 是自动化在机械领域中得到应用的细分体现, 其中涉及自动化设备、自动化装置、自动化物资输送、自动化软件等。

3) 生产自动化。生产自动化能够从机械制造加工方面得以体现, 可以实现机械组件的自动化装卸, 这种自动化装卸在系统不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循环重复进行, 有效降低人力使用成本, 并且能够降低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失误, 提升产品的合格率, 大幅提升了产品的质量。

4) 设备装配自动化。设备装配自动化是将整个装配流程输入到数控设备中, 通过计算机来完成对机械的操作, 按照特定的规格、形状制成配件, 同时还能够完成一系列组装、调试、验收等工作, 是一条能够自动完成机械装配的自动化流水线。在机械制造业中, 设备装备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而自动化设备能够协助完成接卸装配, 使很多繁琐的人工装配能够用机械替代完成, 极大地提高机械生产效率, 是现代化机械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检测自动化。自动化装配完成的零件或设备需要对其进行检测, 而自动化检测则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工作。针对新型材料、零部件和复杂的工艺加工产品, 在机械制造也中采用人工进行检测难度非常大, 而且效率极低, 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机械制造与生产的要求, 检测自动化被应用到机械制造是一种必然趋势, 采用多种检测技术来对机械制造出的产品进行检测, 其中包括电流信号、时序错排、人工神经网络和其他更为智能的设备诊断技术。

3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发展趋势

1) 高度集成化。将自动化应用在机械制造领域, 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制造技术的高度集成化。集成化是一种生产模式, 能够将多种生产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形成流水作业, 对制造生产工作进行整合, 并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来实现和完成机械制造的自动化, 并将其细分到各个子系统中, 如自动化信息系统、自动化制造系统、自动化管理系统等, 相互子系统之间分工协作, 形成一套拥有高集成度的机械制造自动化系统。

2) 智能化。机械制造是由手工制造发展转变而来的, 传统简单的机械制造技术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依托于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所构建的智能化系统能够实现机械加工的集成化、系统化、流程化作业, 打破传统机械生产的局限, 引入高效能的功能体系, 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实现系统的集成和整合,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力求实现全自动的智能化生产。智能制造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机械制造中, 同时在自动化基础上实现更加现代化的机械制造, 使相互之间的技术能够相互渗透和共融, 能够运用计算机来对机械制造进行分析和决策, 模拟人的思维来模仿和代替人的工作。此外, 相较于专家智慧, 智能化机械制造能够完成专家无法完成的对自身进行监视, 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同时还能对任务进行预设, 不断调节自身参数获得最佳状态, 不受情绪的影响等优势。可见, 智能化系统相较于人工智能要更高一层。

3) 虚拟化。虚拟化指采用计算机技术来使机械产品能够在现实中完成完全模拟, 进而提升产品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比如, 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和信息控制技术, 能够更好的对计算机的控制过程进行模拟, 发现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进而在实际工作中避免出现类似错误。利用虚拟化能够大幅提高产品设计和研发的周期, 保证产品质量, 进而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 柔性自动化。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在市场应变能力上要更为灵活, 对客户的反馈有快速捕捉并对产品加以改进的能力, 因而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内外部环境条件来有针对性的进行部件更新, 对产品生产结构进行调整或改变机械制造种类等, 对此, 采用柔性自动化技术是最佳的选择。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构建人机交互界面, 并结合自动化技术构建一个拥有柔性自动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为获得更高的效益和利润提供保障。柔性自动化系统中并不完全是自动化设备, 也存在普通设备, 只是在个别环节上可以进行人为介入, 以提升机械制造的作业效率。柔性自动化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使产品生产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提升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 采用柔性自动化能够拉近机械设置、机械生产、机械制造之间的关系, 使集成化程度更高, 大幅提升自动化技术应用背景下机械制造的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效果逐渐凸显, 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机械制造的发展。可见, 应用自动化技术来对机械制造业形成有力支撑非常重要, 能够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 提升作业效率, 进而提高企业总体效益, 使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低投高产, 运用自动化技术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摘要: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机械制造业逐步实现自动化, 而自动化技术在推动机械制造业发展方面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机械制造领域和自动化领域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本文从机械制造业的角度出发, 阐述了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情况, 并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志强.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2]张长虹, 易映强, 周华忠.浅谈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 2012.

模具制造技术与发展趋势研究 篇8

关键词:模具制造,趋势,研究

1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模具工业而言, 模具具有产品品种多样、市场竞争激烈、更新快等特点,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模具用户对模具制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要求其质量可靠、高精度、交货期短、价格便宜。因此, 当前模具技术的发展应该适应这样的特点。目前, 模具制造技术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第二, 数控加工技术。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局域网或者广域网, 使异地同步通信及时达成, 并能及时解决问题。仿真技术:主要是对模具数控加工的NC程序进行相关检测, 使实际加工过程中的误差降到最低。CAE技术:这类技术主要是针对不相同的模具类型, 通过对数值模拟方法的采用, 使预测产品达到成型的过程, 对模具的设计进行相应改善。CAD/CAM技术:这类技术一般用在建模上, 或者进一步为数控加工提供NC程序。②数控加工技术。其中包括数控电加工、数控机械加工、数控特种加工等加工技术。例如数控电火花加工技术、数控线切割技术等, 都属于数控电加工技术;数控车削技术、铣削技术等, 都属于数控机械加工技术, 而这些技术目前已经向着高速切削的方向转换;而数控特种加工技术, 一般是利用声能、光能以及超声波技术, 并最终完成加工, 例如快速原型的制造技术, 也是属于这类加工技术, 这类技术为模具的新工艺以及加工途径提供了很大依据。

2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具有多功能的复合模具

这类模具是在多工位级进模的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的。多功能模具除了可以冲压成形的零件之外, 还可以担负叠压、转位、铆接、攻丝等相关组装任务。通过这类多功能模具生产出的不再是单个的零件, 而成为成批的组件。

2.2 模具产品更加精密, 并且呈现出大型化趋势

随着工业生产水平以及一模多腔模具生产技术的发展, 模具产品成形零件呈现大型化的趋势;而随着模具结构发展需求以及零件的微型化, 使得模具的精度也由原来的5 μm提高到现在的2~3 μm, 甚至有些模具加工精度要求在1 μm以下, 这就使得模具加工朝着超精的方向发展。

2.3 气体辅助注射模

通过气体辅助进行注射成型, 属于一种塑料成型的新工艺技术。它不仅可以使制品的变形小, 同时注射压力低, 很容易成形, 表面良好, 壁厚的差异也较大, 可以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并且能够大幅度地降低成本。

2.4 热流道模具技术

在塑料模具中, 由于采用热流道技术, 可以使模具制造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并且能够节约很多能源以及原材料, 因此, 采用热流道技术是生产塑料模具的一大变革, 在国外, 已经很早就在使用热流道技术,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5 快速经济模具

当前, 快速经济模具在生产中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是因为, 一方面, 制品的花样变化快, 要求模具的生产周期越短越好;另一方面, 制品的使用周期越来越短, 品种更新速度快。因此,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 开发快速经济模具有着广阔的市场。

3我国模具技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虽然我国的模具工业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 并且在这十多年中, 模具工业发展水平也取得了飞速进步, 模具技术取得了迅速发展。但是, 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 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例如, 在CAE/CAD等技术方面, 没有得到快速普及;对于精密加工设备来说, 还只占着较低的比例;很多先进的模具技术同样得不到广泛地使用等。有些精密、大型以及长寿命的模具产品, 仍然要通过进口加以补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产品水平的差距

模具产品的水平衡量, 主要是针对模具加工件表面的粗糙度、制造精度、模具加工的复杂程度、模具的制造周期以及使用寿命等几个方面进行衡量。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对比, 可以看到, 我国模具产品水平与国外水平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3.2 产、需方面的矛盾

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使得工业产品的更新速度迅速加快, 因此, 对模具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这些年来, 我国模具制造水平已经有显著提高, 不过, 不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 都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满足率只能占到80%左右, 而造成产品产需矛盾。主要是因为:第一, 我国的设计和工艺技术比较落后, CAE/CAD技术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 加工设备存在数控化程度不高的特点, 并且模具的生产效率低下, 周期较长;第二, 标准化、专业化的程度低下, 我国除部分的标准件采用外购之外, 很多工作都是需要模具厂去完成, 而我国加工企业在管理上也受到体制的约束, 使得模具的制造周期过长, 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

3.3 工业装备水平落后

目前, 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完全可以满足高精度模具加工设备的相关要求, 例如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加工机床、光曲磨床等, 不过, 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加工和定位的精度、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 与国外相比, 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4结语

根据以上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 模具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当前, 模具技术面临着强大的市场竞争, 模具相关企业只有加强对模具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使模具加工技术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才能使模具制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建强.模具数控加工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李发致.模具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油田储罐再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篇9

1 油田储罐防腐技术

油田储罐大型化建设是当前油田开发建设的发展方向, 保障大型储罐安全成为油田储罐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油田大型储罐使用寿命大约在20年左右, 但是受到有机酸、无机盐以及硫化物腐蚀的影响, 容易造成油罐穿孔, 造成油品泄露。如果腐蚀严重, 则油罐也随之报废, 无法继续作为油储装置。油田储罐被腐蚀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由于腐蚀穿孔而造成的油罐泄露, 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处理不当, 很有可能会引起火灾和爆炸。腐蚀穿孔困扰油田储罐大型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虽然对失效、报废储罐及时进行更新换代是有效的措施, 但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减少资源浪费, 同时不影响正常的油田生产, 降低成本投入。

这就需要从油罐反腐做起, 加强油田储罐的防护[1]。

目前, 油田储罐再制造技术正在进一步改进和升级。非金属涂料是油田储罐防腐的有效措施, 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具有透气、防水和附着力强的优点。在涂装的过程中, 需要事先对罐体表面做好除锈和除垢处理, 要合理控制涂装厚度, 同时需要对温度、湿度等因素加以考虑分析, 提升涂装防腐的质量。但是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对于延长油罐使用寿命效果不佳。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再制造技术。应用油田储罐再制造技术, 恢复储罐的功能, 延缓其失效和报废, 保证油品储存的安全。修理和改造废旧装置, 翻新接近失效和报废的储罐, 实现资源再利用, 避免了油品资源的浪费。这种高效、优质、环保的改造技术, 对于油品储藏有着积极的影响。

2 油田储罐再制造

2.1 储罐不锈钢衬里技术

根据油品储罐的规格、材质和特点, 考虑其耐腐蚀性、最大承受压力、温度及容积, 选择和设计不锈钢衬里, 并将其固定在储罐内壁的合适位置上。可以将储罐不锈钢衬里看做是不锈钢防腐层。这种防腐层的厚度大约在0.2~1mm之间, 需要利用先进的焊接工艺予以固定, 提升了不锈钢衬里附着力, 其机械性能也有了明显的增强, 其防腐效果好, 使用寿命长, 不需要投入过高的维护费用, 是一种经济、环保、性价比高的防腐技术, 对于油品储罐再制造有着积极的意义。不锈钢材料作为衬里被焊接在油品储罐内壁后, 保证良好的严密性, 可以获得良好的防腐效果, 不会像非金属涂料一样会发生老化和脱落[2]。

不锈钢衬里技术作为储罐再制造技术, 实现了对破旧储罐的薄壁修补和完善, 根据油品储罐的防腐要求, 进一步提升储罐的表面耐腐蚀性及其机械强度, 可以有效避免腐蚀穿孔所造成的油品泄露。在旧储罐的基础上予以翻新、修补进而改造, 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投入,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早在2001年, 油、水储罐衬里工程开始在大庆油田得以应用, 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防腐效果。目前, 储罐不锈钢衬里技术开始在各大油田得以普及应用。利用薄壁不锈钢衬里技术, 修复容积超过1000m3、使用年限达到的旧油罐12座, 技术处理所花费总投资为2.67亿元人民币, 经不锈钢衬里技术修复的破旧储罐的功能恢复接近于新罐, 延长其使用寿命超过20年。而直接建造新罐则需要投入超过4.86亿元人民币, 成本节约高达45%,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3]。

2.2 薄壁不锈钢衬里技术的发展前景

薄壁不锈钢衬里技术的普及应用, 创造了良好社会效益。储罐不锈钢衬里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油田储罐再制造技术, 除了石油化工领域之外, 在给排水工程、民用储水、储气罐当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目前, 薄壁不锈钢衬里技术开始作为新的技术产业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为社会增加了更多岗位信息, 创造就业机会, 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具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前景[4]。

3 结语

在我国油田储罐建设的过程中, 为了保证储罐质量, 应用油田储罐再制造技术, 进行油田储罐安全设计, 应用不锈钢衬里技术, 改造和翻新破旧油田储罐, 保障油田储罐的安全, 防止发生油品泄露, 并需要在油田实际生产和管理中不断改善, 实现油田储罐再制造技术的普及和应用, 对于石油工业的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创造着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利朋.大型储罐和压力容器制造标准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硅谷, 2011, 16:126-127.

[2]周松, 项勇.大港油田储罐保温现状及太空隔热涂料的应用[J].节能, 2015, 01:53-55+3.

[3]郭园, 郝芸, 袁智君.塔河油田原油储罐安全附件材质选择探讨[J].腐蚀与防护, 2012, 08:728-730.

谷子机械播种技术推广与实践研究 篇10

1.1合理轮种

谷子也是一种不适合连续耕种的作物, 一般适合与玉米、大豆、薯类等轮番耕种。谷子对土壤的要求是:地势较高较干燥并且通风性好, 土质舒软。

1.2整地施肥

一般在秋季上一茬作物收获后, 就进行整地, 使地里没有坷垃和秸秆, 这样可以为春季谷子的幼苗提供充足的水分和养分, 也可以提高地表的温度, 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提高产量和质量。对于不同地区, 如果春季干旱, 则在秋季进行整地, 以防止春季耕种时地面结结;如果春季不干旱, 则在秋季进行翻耕, 春季时再进行旋耕。如果在秋季没有来得及进行整地, 则一定要在春季解冻时尽早对土地进行整理, 使土地柔软踏实, 以保证播种时全苗。谷子营养价值最高且营养相对均衡, 其加工出来的小米的质量与其本身的品质是成正比的。而谷子本身的品质与肥料的应用有很大关系, 主要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 少施氮肥, 多施磷钾肥。肥料一般在是秋季或春季整地时施入, 而且施肥必须均匀。

1.3控制播种量

要根据地块的情形, 控制好种子的播种量, 一般情况是0.6kg/667m2左右。如果播种太多, 则浪费种子且增加间苗的劳动量, 播种太少, 则影响出苗率, 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谷子多数都是种植在干旱的地区, 谷子的发芽对土壤的墒情要求低, 一般达到黄墒即可发芽出苗。谷子种植是在干旱少雨的春季, 可进行沟播。降雨后, 雨水可集中到沟里, 达到对雨水的最大利用率。降水后, 谷子的根就会生长的很快, 可长出多条根。再经过中耕培土, 谷子又形成垄背, 雨水集中于沟内更利于谷子吸收和生长。

2 谷子机械播种技术推广

以前, 并没有适合谷子播种的机械。从外国引进的机械因播种量太大, 不适合我国谷子播种。但经过多年研究、试验、推广, 一些适合我国谷子播种的机械逐渐投入使用, 并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也逐渐被农民朋友所接受。

2.12BJD-4A型单组式半精密播种机

这种播种机属于窝眼式播种, 配套的设施配置好可同时施肥。这种机械之前是以播种玉米为主, 但经过更换小粒播种盘, 就可以进行谷子播种。此机械的播种距离为34cm左右, 比之前手工播种的27cm略宽, 虽然播种的距离大, 但是谷子的产量却显著提高。该机械可一次性完成播种、施肥、镇压等多产工序, 通过内部传动齿轮的改变可以实现不同的播种量。这个机械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一机多用, 同时用于玉米、豆类、高粱、谷子也都适用的播种, 这样既可以节省购买机械的资金, 也可以减少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2.2 2BFG-6型谷子播种机

该机械是窝眼式排式播种, 一次可以播种6 行, 播种、同时可完成施肥、开沟、镇压等多道工序可一同完成。此机械可实现半精量穴播, 既即能保证谷子幼苗的出苗率, 又能减少人工间苗的工作量, 工作效率是传统的10倍以上。这种播种机械为谷子机械播种的发展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现在种在沟里长在背上的传统的旱作要求。此机械还能配带1 个单组, 适应山区小地块的播种使用。

2.3地膜覆盖免间苗技术

该技术是在谷子出苗后叶子达到3 片时对幼苗喷洒除草剂以除掉杂苗, 从而达到免间苗的目的。实施前提是底肥充足, 在春天解冻后, 尽早地铺膜。如果土壤的墒情好, 可以在雨后抢墒铺膜, 采用鸭嘴式穴播机进行播种。1 膜2 ~ 3 行, 膜上2 行行距30cm, 穴距25cm (4850穴/667m24850 穴) , 每穴播种7 ~ 8 粒, 保苗2 ~ 3 株。种3 行的行间距20cm, 穴距25cm, (7270 穴/667m27270 穴) , 每穴播种7 ~ 8 粒, 保苗1 ~ 2 株。0.8 ~ 1万株/667m20.8 ~ 1 万株。播种完成后需要用脚踩压, 以提高种子与土壤的结合。在出苗前再对播种孔进行踩压, 在播种孔形成1 个小坑, 方便雨水进入种子的土壤。

2.4精播免间苗技术

该技术是采用精播机的地内镇压技术, 把种子直接压到湿土里, 从而提高种子在干旱情况下的出苗率。由于精播机的播种距离是8.3cm, 行距33.3cm, 所以出苗后一般不需要间苗。精播机的播种量仅为普通播种量的1/4, 所以幼苗出苗均匀, 苗与也苗之间空间大, 光照也比较充足, 幼苗长的粗而壮。由于不用间苗, 就不会对幼苗的根系产生伤害, 幼苗在优越的生长环境下长的比较快和结实, 也能有效地抵抗病虫的侵害, 还可以减少人工的工作量。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谷子种植历史, 但是由于传统的种植方式成本比较高, 使谷子的产量和收益都不如玉米等其他农作物, 这就导致谷子的种植面积在逐年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作为营养丰富的谷子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人们对谷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推广机械化种植谷子, 以提高生产率提高产量, 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机械播种,谷子,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白云鹤.谷子机械化任重道远[N].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2-10-19.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育;汽车制造;装配技术;课程体系

我国高速发展的汽车行业急需人才,使汽车类专业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热门专业。高职院校要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需以课程教学为依托,但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设置仅重视传授理论知识,相对弱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国内汽车专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如上文所述,国内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一旦设置,改动量较小,且选修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小,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受限。另外,国内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多在课程结束后才集中安排一到两个月的实习,收效并不显著。课程设置多以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为基础,基础课程设置比例偏大,延续学术性课程设置的理念。

二、国内汽车专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上仍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开设较多,而实践课程数量相对不足。实践课程在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岗位及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等方面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连接不紧密,即理论学习时缺乏实践支持,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阶段,由于理论掌握不牢固,学生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理论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同步

国内高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教材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人才技能培养与科技发展相对脱节等现象。首先,教学方法多参照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系统性多于实践训练;其次,课程设置不能重点突出对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再次,高职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内容过时的现象,不能及时跟上科技进步;此外,受资金条件、校企沟通交流较少及政策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实训场地不足、缺少实训指导教师的现象。

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理念

国内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及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进行调整。总体指导思想应遵循突出能力,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校企密切合作四项原则。

突出能力。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出发点,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一般只有三年的学习时间。学校应更多的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线岗位操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模块化”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在设置课程时,要涵盖汽车相关职业对应的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和职业规划需求自由选择。

2.课程设置

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基本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三个方面。基本学制采取“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年到汽车制造现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里顶岗实习。

在突出能力,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注重以人为本,强调校企密切合作四项原则的指导下,制定适合当前国情和学校办学条件的课程体系,为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的良好运行搭建了必须的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建教学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专项教师团队,加强改进职业教育,丰富教学方法,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并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课程设置的思路符合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建湘.校企合作下高职汽车类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导报,2012(29).

[2]郑玉英.汽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机电技术,2011(8).

[3]孟坤,潘蕾.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学,2011(13).

[4]谢锦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金华市教科规研究课题(JB2014

01009)研究成果。

技术与机械制造研究 篇12

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预备技师培养

先进制造技术是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技术依托, 制造技术创新体系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经是世界制造大国, 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 落后于美、日, 与德国接近, 但是制造产品以低端为主, 增加值率仅为26%, 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含量产品;资源消耗大, 污染严重, 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0%-30%, 产生污染远远高出发达国家;许多行业所需的主要关键装备尚依赖进口, 总体来看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我国的制造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国高新技术制造业主要依赖于引进国外核心技术的格局尚未得到扭转, 国际竞争能力还比较有限。制造技术的落后已严重制约到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正因为如此, 预备技师的培养, 对21世纪的中国工业、对中国技工教育尤为重要。

先进制造技术是集机械、电了、信息、材料、能源和管理等各项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 它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技术之一。先进制造技术也是改传统产业的有力武器。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 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一、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现状

目前, 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制造领域广泛渗透和应用, 使制造业的面貌发生了秋天覆地的变化。面对全球技术、经济、市场变革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经济竞争将成为世界保国竞争的焦点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对于制造业来说, 竞争的核心将是非功过新产品和制造技术的竞争。

科学无国界, 科学知识属于全人类。但工程和技术则不然, 它具有功利性, 它还与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自然资源与环境密切相关并受其制肘。科学发现一般都抢先发表, 而技术专利和技术“诀窍”一般有世界性的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 要有偿转让, 有的更是密而不宣。许多先进技术和适用技术想买也买不到, 工程更是买不来, 因为它需要适合国情, 在中国地方由中国人自己来营造、运作、维护与管理。技师的工作, 无论是所谓朝阳工业还是夕阳工业, 都具有类似的场景。先进制造技术的本质属性是为国家社会提供真实产品和服务、因时因地因事制宜地开创现实和未来。明了这个属性, 可能会使我们有意识地做到继承与模仿之中有创意, 引进消化之后再创新, 借助天时地利人和, 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先进而强大的工业。明了这个属性, 也才可能使我们在科技创新、勇攀高峰的同时, 自觉地面向中国实际, 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 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文明再造辉煌。

二、预备技师的培养和技师培养模式

1. 预备技师的培养

预备技师的培养无疑要培养技术工人, 要以实习为基础, 以实习作为立足的根本。国家对技校学生的资格要有一个既合国情又便于国际接轨的明确界定;从学生的"应知"、"应会"、提出具体的基本的要求。技师学机不懂电、学电不懂机, 学热加工的不懂冷加工。学生不懂成本、经营、管理, 更缺少人文修养。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创新的巨大挑战, 要求技师至少做好回答四个问题的准备: (1) “会不会去做” (一项工程技术任务甚至科技难题放在面前, 你拿不拿得起) 。 (2) “值不值得做” (看你能否在人、财、物和时间要求的现实约束条件下, 能否经济合理地完成这项任务) 。 (3) “可不可以做” (看你能否在政策法规、社会公德、文化习俗允许的前提下, 既遵照法律又合乎情理地把事情办成) 。 (4) “应不应该做” (看你能否自觉地考虑生态的可行性, 以本职的技术工作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个问题对预备技师培养都是基本问题。我们设想, 可以按此思路去寻求答案的线索, 或许能使教育方针的人才目标在技师培养中具体化, 也可能便于把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区分开来。

2. 技师培养的模式

技师培养的模式是多样的、灵活的、时变的。从技工教育层次看, 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从技工活动类型看, 有侧重车、钳、铣、数控、汽修, 有侧重评估和决策咨询, 以及教育和培训的。这些学历层次和工作类型, 当然应该在不同地区和产业部门, 组合成为不同样式的技师教育。用单一模式去满足多种需要并不经济, 在效率和效益两方面皆不足取。在这里, 作为基础的技师教育, 就是把红与专、德育和智育、理论和实践、知与行等等紧密结合, 把学科的壁垒打破, 把“知、会、”二者再重新组合起来, 造就全面质量和素质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支撑起精益教育的屋顶, 从中学到技校、从基础课课堂到专业课课堂的那种单调和连续式学校教育是无能为力的。至少需要有三根支柱才能使屋顶稳定:模块式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适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招生到择业的教育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我们还可以把电化教育、CAD、多媒体、远距离教育以及“虚拟技校”和一体化教学, 纳入这个以学校为主要基地、企业和社会为大环境的社会化技工教育的大框架中来。这幅壮观的技师教育的图画并非是"虚拟"的, 国际技师培养的进展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它的轮廓。

三、先进制造技术对技师培养的重要性

1. 先进制造技术是所有专业训练的核心, 是将专业与科学区分开的主要标志

长期以来, 技师培养由于“技术上狭窄”且又“狭窄于技术”, 被人误解为毕业后是工人, 声誉不佳。它大致对应着工业初期的仿制阶段。但是除了这类“常规设计”, 还有所谓"创新设计", 现在很时髦的策划和创意可归到这一类。把它理解成人类创造未来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不仅在技师教育中需强先进制造技术, 在其他专业教育乃至中小学和幼儿教育, 也应引进先进制造技术, 创新意识、分析综合、评价判断等创新要素的启蒙和培育。人们已经提出设计和创造是人类文明的第三种文化。学术界以往只推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 也有人尝试借助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努力寻求其完美结合。第三种文化———先进制造技术, 将使工业产品实现科技、艺术、功能和经济的统一, 在现实世界开创和应用卫星与卫星应用、神舟飞船、高速铁路那样的宏大工程。技师教育必须开阔思路, 对教育有新的认识, 利用计算机与网络等现代工具, 把它提到更高的水平。一个完整的技师培养系统, 有设计开发、生产制造、销售运行等互相关联的基本环节。过去往往人为地将其相互割裂, 尤其不把销售和服务作为工业自身的环节。事实上, 工业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是工业循环周期中最重要的实现社会价值的阶段。新的问题、新的需求、新的设想主要来自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训练有素的技师涉足经营管理、规划和策划并参与决策, 与无技术背景的经理相比, 将有更大的竞争力。现在有技术背景的MBA受到欢迎, 就主要起因于此。创新设计在技师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因为它一方面与现实的生产制造和运行相联系, 另一方面也与美学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相联系, 与比较抽象的数学和物质科学的概念、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技师的创造性、现实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将集中地体现在创新设计和优秀技师身上。技师教育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人文、经管, 以及加强系统化集成的能力。因此, 创新设计及其教育的地位不可低估。

2. 技师培养的第二核心是工艺技术

工艺是创新设计得以经济、清洁、高效实现的创造性技艺, 是创新设计物化的技术过程。它包含着材料、工艺、检测等方面的工业创新;包括数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在生产制造过程的建模、仿真、运筹、控制、监测等方面创新;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制造设备和系统中的创新集成;包含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服务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敏捷制造等新的概念。现代工业社会中工艺环节是不可或缺的, 它也是技工教育的核心之一。然而从发展趋势看, 现代工艺技术更重视新材料、新工艺、先进制造技术和系统、工艺过程的仿真、优化和监控。

我校在技师和预备技师的培养和教育上采用了综合的方法, 从学生需要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出发,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为社会提供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原则, 不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和连贯, 我国的传统教育是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基础, 根据鉴定大纲来实施教学, 而鉴定标准多年不变, 不能适应企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而我校采用了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我校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和预备技师教育, 在实习方面进行车、钳、铣、数控、机电一体化等。特别是毕业设计, 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教学过程, 是实现技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习深化和专业拓宽重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技师职业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

我校首届技师的毕业设计题目是《WY型液压传动教学综合实验设备》, 该教学综合实验设备是根据武开军主编《液压与气动技术》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社的技师教材, 征集广大学科教师对实验的建议, 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液压实验教学特点, 精心设计而成。它采用先进的液压元件技术和新颖的模块设计, 构成了插接方便的系统组合。它满足了我校的学生对进行液压传动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起到了加强设计性实验及其综合运用的实践环节的作用。实验台的制作, 即锻炼技师班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又为学校实验室建设做贡献, 为学校设一体化教学提供帮助。此项成果还获得全国技工学校教学教研技术开发优秀成果二等奖。06、07、08、09级技师和预备技师学生的毕业设计都为学校实验室建设做贡献, 为学校设一体化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

四、结束语

上一篇:护理仪器设备下一篇:银企联网代收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