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精选11篇)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 篇1
摘要:高职院校是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担负着为我国社会输送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机械制造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从实际出发,开展以人为本的多元化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
一、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现状
1.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机械制造最早是手工作坊的形式,到现代已经发展成为数字化,集成一体的先进技术,科技的发展使社会对于机械制造人才的要求更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培养机械制造人才,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机械制造专业。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内容不够丰富,理论教学知识较多,实践教学开展较少,课程主要以计算机设计和绘图、CAD、CIMS机械设计软件教学为主,教材不够深入,理论教学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2.教学模式过于传统,理论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模式较为传统,仍停留在教师奖、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学校较为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偏重于学生对机械制造理论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理论是单独的理论课,实践是单独的实践课,教师在实践指导时没有做到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对于已经学到的知识不会应用,理解和消化程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有待创新
目前,部分机械制造专业教师重视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时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理论教学时,教师讲,学生听,实践教学时,教师做示范,学生模仿,教学方式始终停留在这种层面,导致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其次,教师“粉笔+黑板”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打折扣,“填鸭式”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而且压抑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再次,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没有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或者采用了这种方式,但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也是制约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二、构建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机械制造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秉承着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建立完善的机械制造教学体系,根据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完善课程设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机械制造技术的价值,拓展教学内容与形式。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合理调整教学结构,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内容,合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增加工业自动化、工业设计等知识,增强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专业教学立足实际,突出实用,当把机械制造、金属切削机床、数控加工、PLC控制技术、CAD/CAM技术等内容有机结合。
2.积极拓展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发展十分迅猛,社会对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性、节能性、环保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拓展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其对于现代技术的掌握。如教师在讲解铸造工艺相关知识时,可以以不锈钢表带为话题,拓展注塑成型和粉末冶金的工艺,将精细铸造的知识带给学生,让学生理解这种制造技术的原理,起到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3.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职院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现代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提高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水平。要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使学生加强互动和交流,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待不同学习能力和性格的学生,推广现代教学方法,突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实践项目,促进学生机械制造设计能力的提升。其次,开展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企业一线锻炼,掌握机械制造核心技能,促进其就业能力的提升,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其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机械制专业教学要体现多元化,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基础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红波.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2]刘利均.论中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5):46-47.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 篇2
近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全球经济格局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谁能制造出新的需求,谁将创造未来。伴随着企业的转型和大量的用工需求,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成为机械行业争相挖掘的宠儿。反观现在我国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符合条件的少之又少。课业不断加重,距离企业的要求却越来越远。大学生苦于就业难,企业却面临着用工荒。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境地,首先要从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质量抓起,建立学生认同,企业认可的教学体制是高职院校改革的方向,成功的教育模式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机械类实训教学现状与发展潮流,提出机械类实训教学“多元核心”模式,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1 现行实训教学情况分析
发现并解决现行教育模式中暴露出的问题,是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在调查总结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后,笔者将常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教学方法与学生特点不协调
学生步入大学时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一些孩子开始成熟,他们不愿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在新环境中迫切想要洗心革面重新开始。对新课程有很高的积极性。但常用的教学模式奉行“先把理论上完,才能开始操作”陈旧观念,忽视学生心理和能力特点,困难的专业理论对于理论基础普遍薄弱的高职学生可谓“当头一棒”,半个学期下来学习积极性消磨全无。这种“填鸭式”教学野蛮粗暴,教师也不禁感叹:“为什么课程越到后面越难上!”,抓住学生心理特点,适时推出个性化、现代化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改革的重点。
1.2 课程要求与教材资源不协调
由于生源特点和地方产业的特殊性,各高校不仅需要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更需要符合生源需求的教学资源。使用统一的规划教材,课程体系的特色体现不出来,由于本身就对书本没有兴趣,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还没进入重点就打了退堂鼓。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是现代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性前所未有,与其与之对立,不如顺应时代改变教育资源传播渠道。将网络资源的趣味性高,针对性强,反馈便捷等优点与传统教育资源的计划性、整体性相结合是目前实训教学改革的难点。
1.3 技能要求与实践方法不协调
所谓的自我提高能力和创新是将知识技能内化、综合、迁移和创造的过程,反观我们的实践教学设计简单枯燥,为了操作而操作,甚至加工出来的零件有什么用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实训与学生的认知没有共鸣。通过每学期的实训周统一进行技能实训是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常见模式,虽然操作训练连续便于管理,但学期间实训操作间隔时间较长,各工种实训之间没有交叉和关联,这种“体验试”的实训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技艺,也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企业需要再次培训,既耽误了企业的用工时间又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提高实训设计的实用性、综合性和个性化是实训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2“多元核心”模式开发
2.1 教学资源“多元化”
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越来越高,近几年,国内外已经争相开展教学信息化发展研究,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文件要求,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针对高职机械类教学特点将网络资源的趣味性、企业资源的实用性、学校资源的专业性等相结合,提炼出学生感兴趣愿意学的“多元”教学资源至关重要。
教学资源整合的重点应放在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阶段,针对地方特色建设符合生源特点的信息化平台,从繁多的网络资源中提取精华,将教学资源转变为“产品”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结果。这需要联合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在线平台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转变为主体,教师则作为指导者和解惑者。由教研室收集汇总问题,将有代表性的问题反馈与教师,也可以通过此途径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将技能操作录制为视频,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将一个动作要领或一个工序讲解清楚,虽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收益颇多。不仅减少了在课堂上演示的时间,而且通过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观看可以提高学习灵活性,突破了对于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依赖。师生间沟通更加简单,学生可以用留言、弹幕等形式在线提问互动。
2.2 实训模式“连续化”
为了配合教学资源的产品化、信息化发展,实训的传统方式必须改良,建立灵活的实训模式势在必行。
学生的技能锻炼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几周的实训课堂之中,技能培训的关键在于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使技艺提高。摒弃以往实训周的概念,结合实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将实训课程提前到第一学期“趁热打铁”,每周穿插安排实训。由于学生在新环境中积极性较高,实训课与理论课同时开展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的快速了解。将实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日常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技不离手,在几年的生活中习惯实训车间的环境,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
2.3 专项技能“核心化”
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生的操作技能应该以一种工种为核心向外迁移发展,在一项工种上取得技能等级证书或获得技能大赛奖项是学生能力提高和促进就业的重要保证。
学生不可能仅仅依靠上课的时间完成技艺的飞跃,要想成为大师,必须刻苦锻炼。在教学中强调技能的反复锻炼,在学校探索“操作自习”机制,通过预先申请实训室等方法合理的安排实训设备的使用,为需要提高记忆的学生提供平台。
技能的提高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己的摸索,在校中建立的“大师工作室”通过技能大师的影响力吸引一批优秀的学生加以培养,为报名参加技能考试或技能大赛的学生提提供技术支持。
2.4 实训内容“综合化”
课程融合是“综合”实训模式的基础,将学生的相关主干课程及主要职业技能贯穿起来,设计成2到3个大型的实训项目,如PLC、液压与气压传动、传感器原理、电工电子等课程融合为“智能机械手”等综合性实训,把几年的课程和必备技能教学融合到项目中来,按学期分阶段完成,让学生有目的的完成每学期的实训任务,最后形成一个具体的机构或设备。
实训场地融合是“综合”实训模式的前提,实训场地的单一性使学生感到枯燥,将多种机械类实训设备综合放置在一个实训空间,合理安排不同年级,同一专业班级同时实训。体现加工工和设备制造流程的一体性,让学生认识目前加工设备的上下工序,活跃实训环境,连续实训工序,流动实训工件,更加贴近企业生产,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认同感。
物流实训材料是“综合”实训模式的扩展,实训产品的实用性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在最初的实训课题开发上考虑加工零件的连续流动,根据项目实训计划确定此次零件的加工数量,在零件上标注姓名编号后库存。学生加工出的合格零件可以和以后课程的零件相互组合,或作为后续加工的毛坯材料。结合毕业综合实践,将学生的最终作品的完成情况纳入到毕业实践考核中来,学生在完成的几个最终项目成品中选择一个作为毕业作品。
3 实训环境探索
3.1 实训室环境建设
技能实训不只是模仿,营造独立的实训环境是引导学生探索发掘的前提。教学的展示过程应该是开放的,而实训的过程应该强调学生的独立性,这就要求实训设备和教学设备之间的差异性。将教学设备尽量拆解,形成特定的教学区域。而给学生完整的设备并创造独立工作空间,配齐个人必备工夹量具及其他附件,个人对自己的设备工具、物料和产品负责。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避免过去互相抄袭和设备损坏无人问责的弊端。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塑造企业行为观念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法宝,模仿企业布置实训环境,张贴安全制度,现场行为规范,设备管理规定、作息时间表等,设立存包柜,实训期间将手机等物品存入,不穿着工作服不得进入实训室。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厂环境之中,在几年的锻炼之中,塑造企业人格。
3.2 实训室管理模式
实训现场管理是一项繁琐复杂的工作,管理人员不仅需要解答学生提问,检查操作过程,负责学生安全,还需要排查设备故障,管理实训耗材等。繁多的工作让实训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三级”管理模式即对实训现场实行教师、实训室管理员、高年级学生三级管理。
教师是实训现场的主要负责人,应把精力投入到教学演示、解答学生提问等重要工作中来,实训室管理人员配合教学人员共同完成现场管理工作,实训室管理员不是保安,应该承担教学管理任务。实训室管理人员应由教研室确定轮岗制,并给予补贴,把实训管理员岗位职责正真发挥出来,对场地安全,设备故障排查负责。
在实训管理中可以发挥高年级学生带头作用,在实训中加强标准化和计量检测工作,特别对于女学生,不善于高强度体力劳动,但是对于细致的计量检测工作有着相当大的优势。由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产品检测评价,即可以提高高年级学生计量检测能力,又可以对低年级学生操作质量进行管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的时间。
4 结束语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教学“多元核心”模式的应用,使得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当然,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资源建设对于网络资源筛选的把握,相关实训课程的协调和课时的分配等,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改进,一定会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来。
摘要:建立学生认同,企业认可的教学体制是高职院校改革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成功的教育模式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机械类实训教学现状与发展潮流,提出机械类实训教学“多元核心”模式,即教师以教学资源的采集方式和技能实训方式多元化为基础,以教学团队为依托,将教学资源产品化、信息化。学生以核心突破一项技能为依托,综合多种实践能力。以此培养既能够从事生产一线工作又有自我提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械类实训,多元核心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长生.开设创新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J].机械职业教育,2014(06).
[2]唐重.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电工实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4(11).
[3]李建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实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4).
[4]裘俊彦.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4).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 篇3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模式;多元化思维
在当前机械科技变革的新形势下,我国自上而下展开了大范围的工程结构调整,机械化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调整。产品科技已经迈入时代的新起点,传统的产品粗放式结构面临淘汰,取而代之的则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线化的精细产业。企业正在逐步转型,所以企业对于中职学校技术人才的标准和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了改变。只有打破传统讲授单一化的思维模式,才能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良好衔接。因此,中职机械教学转型的探索与改革,不仅要考虑到教授对象的知识水平,还应当结合社会大环境的间接影响,创新与多元化思维改革,才是教学指导实践的正途。
一、多元化创新思维研究对象与方法分析
1、对象确立。以5所专业化机械教学的中职院校作为试点考察对象,进行下面的各项研究。
2、方法讨论。根据文献资料收集的信息作为理论基础,结合数据调查和相关信息反馈,进行系统数据分析。进一步参考访谈法实地考察走访,最后综合数据进行逻辑汇总和统计分析。[1]
二、研究数据与结语分析
1、机械专业教学现状分析。(1)单一化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思维。经过对比调查发现,调查中的多所中职学校基本采取的都是“灌输式”讲授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缺乏完善的理论实践体系。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无法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自然难以出成绩。这种“填鸭式”的教學模式难以形成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提升效果。可见,单一化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提升需求,需要我们改变教学策略,以培养实践能力和技术提升作为新的教学理念,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2)理论和实践脱节。一方面调查显示,现有课程体制老旧,远远落后于科技发展和社会改变的速度。另一方面,单一化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能力严重脱节。调查数据显示,大多中职院校都采取“2+1”的教学方案。即学生在三年的中职学习生活中,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基础理论课和技术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最后的一年中,完成实践学习,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实习。这种模式在中职教学已经使用的许多年,然而现在问题却开始凸显。完全分离的教学方式,容易形成知识断层,理论向实践的过度也难以掌握。长时间的教学周期容易导致学而不精,基础理论知识不牢靠。而实习所需求的技能和专业素养与知识储备间又会产生矛盾,大幅影响学习、实践的效率。另一方面,企业实习中学生面临企业集体利益为先和优胜劣汰的评选机制,很难真正有时间去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修正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而出于质量和效率要求,每天大部分实践都是以重复的机械工业生产为主,企业的相关技术人员追求效率,无法顾及到学生水平,进行细致讲解和系统理论指导,而是一知半解,只追求生产效率。这样的实践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同时,“2+1”课程设置更在一方面突出了这种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3)硬件基础不足与兴趣缺乏。基于机械专业教学需要大量的实践机械操作和生产试验出发,学生需要接触多种教学软件、演示模型和生产设备。然而调查数据表明,大部分学校机械教学设备严重不足,有些学校甚至连核心的专业必须教学设备都严重吃紧。这将导致实践机会本就少的学生,实践次数和实践时间都将大幅度削减。实践内容无法有效保证,自然会导致学生机械专业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水平降低
除去客观的设备制约,主观上同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也十分缺乏。经调查和实地采访结果显示:传统讲授模式下,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这已经成为现在中职教学的通病。
2、社会企业需求改变。从机械制造行业现状来看,专业机械技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在于:(1)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不均导致供需失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企业对于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呈现井喷式增长。然而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却赶不上需求。(2)企业对于人才技术再培训力较弱。当前许多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之后,面临一系列转型问题,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现象,从而对于人才的基础培训不足。
三、中职机械专业实效教学改革
1、树立良好目标,提升学习兴趣。首先,在进入机械专业学习之前,需要给学生建立起教学实践相链接的学习框架。让学生对于未来的机械专业环境有一个大概认知,以便树立起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另外,需要参照实物机械设备,向学生详细讲解并让其有直观认知,明白后续课程学习中需要运用什么知识,摆脱盲目被动的学习过程。
2、机械理论实践协调同步。实训课作为机械专业不可缺少的核心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实践和理论结合协调同步教授,是中职学校教学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区别于普通技工培养的优势所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知道,将理论实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创新思维分析。课程创新的核心在于针对学生素质差异的基础,参考社会需求进行多元分层教学。受到学生生源复杂,文化素质、接受知识的能力的不同,需要因材施教,根据学校资源现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培养出有针对性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其次,对于学生机械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迎合科技高速发展的水平,基于相关机床操作和计算机应用,在CAD机械制图等方面完美表现交叉行业的适应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冬宏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课堂互动性教学探究[J].教学研 究 ,2014(10):56.
[2] 陈冬梅.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 ,2015(1):102- 104.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 篇4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60% 以上的高中、初中和教育基础较差的农村小学仍然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这种评价方式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1、通过建立多元性学生评价的科学运行机制,能有效地发展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调
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
2、多元性评价有益于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进而充分调
动其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3、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
1.建立学生多元评价档案;
2、举办英语朗诵比赛、英语歌会、3、评选小小翻译家;
4、开办英语园地、黑板报、英语书法展览和比赛。
5、组织学生家长参与活动,让家长和老师共同给孩子鼓励性评价。6.学生建立自评档
案,使其更清晰地认识自我7.自编拟试题并设立多种考试方式
四.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3、。《素质教育实施纲要》4.《初中英语教学大纲》。5.《英语课程标准》6.国际教育家泰勒和布卢姆的教育理论。
五.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1年5月-6月),查找文献,学习探索理论,总结讨论,确定实验班级和对比班级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1年7月-2012年3月0计划实施阶段,通过实施各项措施初步分析,总结并形成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0月)实施修正后的实验方案,把研究结果扩大实验班级补充完善实施措施。
第四阶段(2012年12月)总结报告阶段。请县教体局地专家验收后写出结题报告。
七.多元性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老师都参评
2.评价内容多元化,建立学生评价公示栏,共设立七项:A.小小翻译家;B.词汇听写;
C.朗读课文;D.会话表演;E.唱英文歌;F.英语书法;G.听力模仿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 篇5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主要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力学基础、传动知识、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等。该门课程中具有所涉及的概念繁杂、理论知识抽象等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该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后续的其他专业课的开设奠定了基础,所以,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认真学习和牢固把握,从而为其专业技能的获得以及专业素养的提高而助力。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汽车机械基础》大多还是采用以前大专模式的教材,这就使得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一,是难度上的问题,以前大学专科模式的《汽车机械基础》教材会涉及到诸如《工程力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机械原理》《液压传动》等多学科的内容,这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接受度低,难度较大,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是教育教学多方面的限制性条件问题,该门课程需要相应的实际操作设备和场地,从而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然而,事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缺乏这方面的设施,从而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产生严重的理论和实践脱节,缺乏学习兴趣。第三,在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加难以展开,从而影响了教学有效性。
基于以上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笔者将项目教学法融入到了《汽车机械基础》中齿轮传动的教学中,并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不断实践与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汽车机械基础》中齿轮传动项目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化和实用化处理,促进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以往那些抽象化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培养。此外,教师通过积极应用项目教学方法于《汽车机械基础》中齿轮传动教学中,可以促进其自身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使得自己的整体教学能力得到了增强。笔者将从“《汽车机械基础》中齿轮传动项目教学方法探索”角度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性作用,并以此与同行之间进行不断的交流和相互的提高,从而为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做出贡献。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得学生可以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得以熟悉和掌握。项目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学习和处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其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所遇到的困难,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从以往的主体地位转变为了引导地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汽车机械基础》融合了多门学科知识,具有内容多且杂的特点,而齿轮传动是《汽车机械基础》中有关机械传动中应用最广的一种传动形式教学内容,在实际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来实施《汽车机械基础》中齿轮传动项目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原则,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案例导学,突出项目知识点,加深新旧只是之间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的实用性能力。围绕《汽车机械基础》中齿轮传动项目的教学,笔者采用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第一步的“实践”是通过案例导入环节来实现观察实物和训练动手能力的这两个教学目标。在观察,学生对于齿轮传动的特点有了直观性了解,得出齿轮传动是一种指用主、从动齿轮通过齿轮直接啮合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装置。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装置的拆卸和装配动手操作,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齿轮转动的结构、特点和作用,这就为其后续的理论性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实践性基础,同时也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激发和推动。第二步的理论讲解部分,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方式来将讲授理论知识部分中的难点和重点以一种更加易于接受的形式给与呈现,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理论基础较薄弱),将其中的难以理解的、繁琐的公式推导、理论证明、逻辑推理等进行简化处理,渗透实用性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和实际解决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操作技能的需要。第三步的实践环节教学,这是对于上一个理论知识讲解环节的消化、吸收、应用和检验的环节,可以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实践活动中来,是理论知识得以实际应用的关键性环节。为此,笔者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往往会安排几个更为具体的实践项目,目的是在理论知识讲解后来分别完成不同的项目教学目标。例如,实践项目“齿轮几何尺寸的测量”主要是为完成“为汽车部件更换失效齿轮”的教学目标的,实践项目“齿轮的结构及应用”完成“齿轮应用”的教学目标的,实践项目“汽车主轴运动分析”是为了完成“多级减速器或者是变速箱设计”的教学目标的,等等。通过诸如以上的具体的实践活动的亲自动手操作以及由此所进行分析和思考活动,学生可以自觉地对于上一环节中所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联想和应用,从而体验到理论知识的指导性作用,促进其今后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践方案和实施方案并最终给与其评估。在每个项目实施前,教师要首先介绍项目背景,并将其中的项目活动分析、方法与步骤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每个项目开始就知道他们的学习任务和项目要求。例如,在进行有关“齿轮结构的学习和运动分析”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首先明确所选用的项目为“齿轮传统分析”;然后告知学生活动分析内容有两个,即:理解渐开线形成和渐开线齿轮传动过程及特点;分析齿轮传动的种类和结构特点;运用轮系知识,计算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各档传动比。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出“齿轮的基本常识”、“齿轮的计算”等理论性知识,并将其有关齿轮结构、材料及工艺等具体问题进行演示和讲解。具体实施如下:
1.实践环节(引导观察并分析和思考)。
教师介绍:齿轮传动是在现代机械中应用最广泛的传动方式之一,例如汽车变速器中的齿轮传动。本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是对齿轮传动进行分析。了解齿轮传动的特点、常见齿轮传动的类型和学习计算简单的齿轮传动比。
教师引导: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装置的拆卸和装配动手操作,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齿轮转动的结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了解齿轮的基本常识。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分析齿轮在传动过程中失去正常工作能力的现象称为失效,了解其主要失效形式并对齿轮失效形式进行研究,了解失效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正确选择齿轮材料及延长齿轮的使用寿命。
2.理论知识环节(常见的齿轮及相关运算公式)。
齿轮的类型:
交错轴齿轮机构:两啮合齿轮的传动轴线为空间任意交错位置,它是一种空间齿轮机构。常见类型有准双曲线齿轮机构、交错轴斜齿轮机构和蜗杆传动等。教师在讲解时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给与展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平行轴齿轮机构:两啮合齿轮的传动轴线相互平行,这是一种平面齿轮机构。常见类型有外啮合齿轮机构、内啮合齿轮机构和齿轮齿条机构等。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手段给与展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相交轴齿轮传动机构:讲解有关理论知识“相交轴齿轮传动机构”,并通过多媒体的手段给与展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中的内容。
轮系的分类及特点:
定轴轮系:通过实例展示,加上现代教学手段分析定轴轮系的特点。
周转轮系:周转轮系的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并且特点较多,应用较广,在讲解的时候要更加系统全面。
汽车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齿轮啮合的传动比计算:齿轮传动系统中首轮与末轮的转速或角速度之比称为轮系的传动比,用i1k表示,即:i1k=n1/nk=ω1/ωk
轮系传动比的计算: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步骤比较复杂,并且运算过程较为繁琐,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加细心,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求解周转轮系传动比最常用的方法是转化机构法。它是利用反转法给整个周转轮系加上一个的公共角速度-ωH(或转速-),将原周转轮系转化为假想的定轴轮系,然后间接地利用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公式来求解周转轮系的传动比。
3.实践环节(理论知识的实践性检验和加深理解)。
这一步的实践环节教学主要是对于上一个理论知识讲解环节的消化、吸收、应用和检验的环节,可以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实践活动中来,是理论知识得以实际应用的关键性环节。
齿轮的基本常识学习:完成深化基础知识的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并运用的实际中。
齿轮传动机构的类型、特点和应用:实现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更好地工作的教学目标。
汽车轮系传动比计算的分析:实现“齿轮转向的确定和计算齿轮的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
在实际的操作中,例如,有关“汽车轮系传动比计算”公式会涉及很多的公式和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和计算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需要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来进行,这样既回顾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新闻评论的多元化教学探索 篇6
我国的报纸, 有着悠久的新闻评论传统, 即所谓的言论传统。报纸重视言论, 新闻院系的新闻评论课自然受到重视。早在民国时期, 当时的不少新闻就相当重视新闻评论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教学中采取讲授与评论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为学生的职业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大学新闻系师资力量主要来自新闻机构的从业人员, 当然也包括‘新闻评论’的任课教师。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新闻机构从业人员, 拥有丰富的经验, 他们‘谈经验、讲技术、论方法’, 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新闻评论在增加理性认识的同时, 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1]
新闻评论教学要有所创新, 需要因地制宜, 摸索各自的教学模式。
从文本阅读到抄写评论
新闻评论课堂教学, 单纯的评论理论知识讲授, 可以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写作的规律, 可以认识评论写作的格式。这些知识,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新闻评论的认知。如果学生想把理论知识变成实践的能力, 书本的理论知识显然还相当不够。写作的基础在于模仿。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观点, 人类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得益于模仿。
新闻评论作为应用新闻学的分支, 文本阅读对提供学生写作评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马少华先生在其《新闻评论学》中也强调了新闻评论以阅读经验作为教学起点。[2]西方国家的评论教学, 同样非常重视文本阅读的特殊作用。例如, 1920在美国出版的《社论:一项对写作效力的研究》一书中这样写道:“阅读是社论作者第一位的资源。在所有的阅读材料中, 报纸阅读是最明显的一种。它不仅必须读, 而且必须系统的储存这些‘当前历史’的事实, 使这些时间构成有组织的知识, 纵向地展示其复杂的关系。换句话说, 无论是用每日备忘的记事本, 还是用其它更为可靠的记录方式, 他必须保持一种‘开放状态’, 把新闻事实容纳进来。”[3]
良好的阅读效果建立在学生自觉的基础之上。如何检验阅读效果, 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讨论来检验。那样, 势必占用宝贵的教学资源。文本阅读, 还存在一个时效的问题。经典的评论作品, 有研读的必要, 但最新的评论文本, 紧贴时事, 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大。为促进评论文本阅读的效果, 笔者尝试将文本阅读与文本抄写相结合的方式, 除要求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评论名篇外, 将更多的阅读转向当天媒体评论作品的阅读。同时, 根据评论题材的差异, 安排学生每周抄写2篇时事评论作品, 题材包含时政、经济、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科技, 还有社评、社论文章。一学期的评论抄写, 学生把所抄写的评论文本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本子上, 有助于检查和反复阅读。抄写, 在我看来是阅读的最高级形式。逐字抄写的过程, 是一个文本认知、研磨和模仿的过程。通过抄写, 抄写者更有时间品味评论的构思、立论和推理过程, 也有时间研习评论的行文习惯。如果是传统的眼睛阅读, 虽然也有类似的效果, 因其所耗费的时间短, 收效没有“用手阅读”更为明显。
评论教学的文本阅读向抄写评论转变, 改变了传统的文本阅读理念, 把眼睛浏览式的单维阅读变成了眼、嘴、手、脑并用相结合, 增加了学生单篇文本阅读效果的最大化。
从传统议论到诗体评论
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体。现在, 不论是新闻业界还是新闻学界, 通常把杂文和评论作为议论文体。当代的新闻评论教学, 基本上不再讲授杂文写作。评论身份的独立, 对提高评论文体的独立性, 功不可没。评论文体独立的同时, 也给评论作者和编辑带来新的烦恼, 这就是评论的文采不足, 由此造成可读性下降。在华德罗夫的新闻评论写作 (EditorAndEditorial Writing) 曾引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爱拉德 (Roscoe Ellard) 所做的一种调查, 说明美国社论不太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其中包括缺乏历史知识、健全哲学及多彩多姿的文艺修养。[4]
作为新闻评论教学, 既要满足新闻实践的需要, 又不宜拘泥于当下的媒体实践。新闻评论教学, 有必要对评论的内涵和外延重新进行界定, 以培养多元化的评论作者。这就要求新闻评论教学应具有前瞻性。前瞻的东西, 未必是前所未有的东西。有时候, 复古未尝不是一种特殊的创新。新闻评论教学传统议论文体的教育向诗体评论的延伸教育, 就是这种理念的产物。
《南方周末》的评论编辑鄢烈山先生有个说法, 新闻评论是21世纪的“新乐府”。这个说法, 对新闻评论教学具有不小的启示作用。
乐府本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代武帝时, 乐府大规模扩建, 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 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唐代诗人作乐府诗, 有沿用乐府旧题以写时事, 以抒发自己情感的, 如《塞上曲》、《关山月》等, 或自制新题以反映现实生活。
评论的本质是洞见。传统的诗词, 也包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大学中文系的教学, 对传统诗词的教学侧重鉴赏。师生也有写作格律诗和词曲的, 多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即兴抒发。在学科交融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 新闻评论教学的跨学科教学也有不少探索的空间。为此, 笔者尝试将“新乐府”引入新闻评论教学, 倡导诗体评论创作。这方面的文本阅读, 有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也有宋词, 还有网易新闻的跟帖评论。网易新闻跟帖汇集了全国一批以时事新闻为题创作诗词、以诗词为评论形式的作者群。例如,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后的第二天, 网名燕王朱棣的作者, 赋词表达个人对地震的关切:
《满江红》
川蜀雅安, 承天府, 山灵水杰。谁料得, 一朝灾祸, 山崩地裂。屋毁人亡弹指梦, 尘埃隐隐冥幽穴。看腥风, 横扫到心头, 空悲彻。
鱼儿葬, 春雨歇。溪畔女, 歌声绝。竟无关此痛, 诉将明月。饶是人间添恨短, 何堪烛底殷殷血。残照里, 魂魄又招来, 同凝噎。
芦山地震, 舆论将矛头对准中国红十字会, 有关红十字会的新闻报道, 成为新闻诗人评说的热点。例如, 2013年4月24日, 中国红十字会官员表态, 该机构不能去官方化, 行政级别高点更好发挥作用, 不少诗人纷纷发表看法。其中, 网易湖南省网友[济世良医]写道:
炫富娇娥震九州, 拔开迷雾见源头。
藏污纳垢无羞耻, 骗款贪资有计谋。
硕鼠丛生金鼎废, 苛捐频起庶民愁。
人心已似东流水, 可笑官差欲挽留。[5]
几乎所有的热点新闻事件, 都有新闻评论的跟进。新闻评论的热点素材, 也是新闻诗词集中的领域。例如, 《辽宁鞍山村庄遭镇政府强拆数百人围村打人》的新闻报道后, 这方面的诗词也出现在网易新闻跟帖里:
网易陕西省西安市网友[无花A]的原贴:
拆字当头照,
万千顿泪飞。
路人随声问,
闭眼应均晖。
网易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网友[龙江一叶舟]的原贴:
家成瓦砾山, 瑟瑟倒春寒。
今夜残垣里, 相拥泣泪眠。
网易广东省东莞市手机网友:
片瓦遮风雨, 犹遭强拆除。
借言发展计, 抢完茅台祝。
苍生多艰难, 活如贱牲猪。
古尚有青天, 今有匪抢驱![6]
我们在新闻评论课堂上, 在浏览当天新闻热点事件的同时, 引导学生阅读网易新闻跟帖诗词。同时, 要求学生的新闻评论习作中, 至少包括5首传统诗词形式的“新闻评论”作业。学生要完成这样的作业, 必须关注时事, 必须构思观点, 必须能够驾驭诗词, 才能完成这样的作业。诗体评论教学尝试, 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的尝试, 目的在于既为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开辟新的天地, 还对传统诗词的复兴培养人才。此外, 对增加评论作者的文采以及评论的可读性, 也有所裨益。
从文字评论到以画代评
思想解放, 作为一个抽象的口号, 人人皆可谈论。至于具体的思想如何解放, 则是个形而下的问题, 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想模式, 用各自的联想力突破既定思维定势的约束。就新闻评论教学来说, 坚守传统的新闻评论定义, 传统的新闻评论教学内容, 是搞好评论教学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 如何让新闻评论教学探索新的内容, 值得所有开设新闻评论课程的高校中担任此门课程的教师所思考的东西。如前所述, 我们把新闻诗词作为诗体评论, 并认为诗体评论是新闻评论的延伸, 那么, 诗体评论是新闻评论的终极阶段吗?显然, 没有人敢下定论。中国传统的文论观主张诗画同源。这一点, 唐代王维诗就很具代表性。既然诗画同源, 诗词又是有观点的评论, 评论和图画也该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我国台湾学者林大椿认为, 漫画评论家所作的漫画评论, 亦属于短评之一。[7]看来, 漫画应该是一种特殊的评论文体。
从新闻评论的实践来看, 不论是纸媒评论版还是电视评论栏目, 在评说时事的同时配发漫画, 早已成为传统。现在, 有的媒体评论部版有专职的漫画家。比如, 南方都市报社的邝飚先生, 就是相当有名的时事漫画家。他的漫画和时事评论经常同版出现。再如, “点画魁”是《南方周末》评论版的著名漫画专栏。其摘编的国内外各大媒体的优秀新闻漫画作品紧扣时事, 时效性与针对性俱佳, 与“点评者说”文字评论交相辉映, 帮助读者体会到新闻事件最为真实和隐秘的核心部分, 体现出新闻漫画特有的评论价值。援引外媒报纸刊登的漫画, 配以编辑的深入剖析和形象化的评论, 可以帮助读者形成独到的事实认知, 同时也促就了《南方周末》这份评论性大报独立编辑观念立场的形成。[8]
新闻评论以文字作为观点表达的主流形式, 这并不是说文字之外就不能再有意见表达的空间。漫画依托时事新闻, 用艺术夸张的形式, 表达漫画作者的意见。这个对时事新闻的艺术化解读, 也需要用文字作为点睛之笔。所以, 很少看到有无字的漫画。
有人以为评论需要理性, 漫画追求的是讽刺和夸张, 似乎因此评论和漫画各是一家。在笔者看来, 漫画的形式虽然夸张, 但其见解未必夸张。并且, 漫画作品的观点, 更具形象性, 传播效果也更为理解。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 我们开始在新闻评论教学中引入看图写评论和依据新闻构思漫画的尝试。这样的尝试, 较新闻诗词的创作难度更大, 需要学生懂得学会艺术化思维, 同时懂得基本的画面知识。这样的要求, 对毫无绘画基础的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几乎不大现实。我们利用学院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有利条件, 鼓励学生看到新闻后构思评论观点, 请艺术设计的同学帮助创作漫画。同时, 还引导学生善于从现成漫画作品中借鉴观点, 这对初学新闻评论写作的学生来说, 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办法。例如, 芦山地震救援结束后, 一些地方号召给灾区捐款, 这样的活动在中小学也开展。该不该要求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捐款, 社会有不同看法。我们在课堂上给出一幅漫画, 让学生分析漫画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对学生捐款看法的。而这, 则是可视化的立论。
从课堂作业到媒体作品
再优秀的评论老师, 再精彩的理论教学, 也无法代替学生的动笔实践。“实践是什么?实践是内容最丰富的教科书, 实践是实现创新最重要的源泉, 实践是贯彻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场所, 实践是完成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9]实践的现实意义越突出, 越是证明新闻评论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能独立写作新闻评论, 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 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表达观点的能力。
新闻评论课堂教学的实践, 需要从课堂练习开始。我们在教学初期, 和学生分享当天的新闻, 然后选择一则新闻, 让学生思考问题, 进行立论。立论之后, 润色标题, 并列出论证提纲, 然后进行点评。经过数次的训练, 要求学生自己写作评论。根据几年的实践, 规定每周学生必须完成5篇习作。对于习作, 每个学生的习作均有几次点评机会。等学生基本掌握新闻评论写作规律后, 鼓励学生向网站评论频道投稿。网络评论发表3篇后, 鼓励学生向报纸评论版投稿。只有在报刊上发表2篇评论作品, 才算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
报纸评论作业之外, 我们的新闻评论教学还有一项要求, 即班级成员按8-10人为一组, 分成若干小组, 学期内每组完成一期20-30分钟的电视评论作业。这种尝试, 是引入小组协作的学习模式, 有固定的任务, 学生不得不合作。此外, 布置这样的作业, 还有一种考虑, 即媒介融合。现在, 跨媒介发展成为一种趋势, 新闻评论教学也有必要顺应这种变化, 通过策划、搜集资料、讨论问题、撰稿、摄像、剪辑和后期制作, 培养学生驾驭电视评论的能力。这种合作, 可能会有搭车现象, 即有些学生只署名不做事。对于这个问题, 最好的办法是细化分工, 由组长评分和大家匿名评分相结合。这样, 成绩低的学生, 自然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 进而在电视评论小组尽最大努力做好分内工作。电视评论节目做好, 通过校园电视媒体播放, 通过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传播, 增进了学生从事电视评论创作的积极性。
实践新闻学的起点是理论知识, 落脚点是个体的实践。新闻评论教学的完善, 需要在坚守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 不断摸索新的教学形式, 尝试新的教学内容。把手抄评论、诗体评论和画体评论以及电视评论相结合的立体化新闻评论教学, 只是我们现阶段探索的成果。如何扬长避短, 继续创新, 还有待今后的艰苦努力。
摘要:新闻评论属于应用新闻学的范畴。新闻评论教学如何将教与学相结合, 如何实现从单一模式的教学向立体化教学转型, 是新闻院系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将传统的文本阅读变成手抄评论, 将传统的文字评论延伸到诗词评论, 利用漫画作为新闻评论教学和写作的媒介物, 引入电视评论小组创作制度, 是我们近年来的探索内容。
关键词:新闻评论教学,手抄评论,诗体评论,画体评论,电视评论
参考文献
[1]陈瑶:《民国高校新闻评论教学的实践特色》, 《新闻爱好者》, 2012年6月 (上) , 第39页。
[2]马少华:《新闻评论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前言》, 第1页。
[3]转引自马少华:《新闻评论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第58页。
[4]引自林大椿:《新闻评论学》, 台湾学生书局, 1982年版, 序言。
[5]《红会官员:不能去官方化级别高点更好发挥作用》, 人民网, 2013-04-25,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_guonei8_bbs/8T9IK3O30001124J.html
[6]《辽宁鞍山村庄遭镇政府强拆数百人围村打人》, 新华网, 2013-04-1418:47:27, http://comment.news.163.com/news...EMSKR50001124J.html
[7]林大椿:《新闻评论学》, 台北:台湾学生书局, 1982年版, 第23页。
[8]董骁:《新闻漫画的评论价值——以2009年<南方周末>“点画魁”栏目为例》, 人民网-传媒频道, 2010年12月28日,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44110/189065/13601594.html
探索低年级多元化识字教学之路 篇7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07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识字教学不仅能为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能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充分的保证。因此,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文通过对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分析,做简单的阐述。
一、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枯燥的心理,从而逐渐失去识字的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的效率,并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带来滞后性的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性教学内容的改革,将学生的识字兴趣激发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识字思维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可以设置游戏性的教学模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性格十分活泼,对于一件事情不会过于专注。所以,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可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建立猜字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青松》一课时,在学生们了解文章内涵的基础上,设置猜字谜游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学卡片的形式出示字谜和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而言,教师与其在教学过程中传授教学内容,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基本的内涵就是让学习的人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低年级识字教学并不是单指读写汉字,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技巧,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识字能力。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为汉字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置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独体字之后,将简单的字形作为识字的基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他的字。如学习“森”字时,可以让学生去观察“森”字是由哪个单独的字组成的,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联想,树木多了就形成了森林。教师也可以通过增减偏旁组成新字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提供充分的保障。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掌握了简单的识字技巧,全面挖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识字意识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汉字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形成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做到“走到哪,学到哪”。例如,对于一年级刚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识字能力相对较弱,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名字用卡片记录的形式贴在桌子上,在课间或是课上让学生介绍自己,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记忆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学生的识字量。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随时可以看见的地方,形成习惯性的思维意识,或是将不认识的汉字贴在相关的实物上,通过与实物的结合使学生形成形象化的思维模式。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教师可让学生每天记录一个陌生的词语、成语或优美的句子,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内涵。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的时间相对较长,这就要求小学院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通过教室板报、告示牌以及文化橱窗的建立,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并在校园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如在校园的草坪中可以设置标语:“别踩我,我怕疼!”或是在水龙头处设立标语:“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识字能力,也能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想形成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模式,就应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展现新时代的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内容的制定,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多元化的识字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萌.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和策略[J].教育学文摘,2012,2(10):23-25.
[2] 陈敏.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做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2,2(22):76-78.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 篇8
面对工业4.0与中国制造强国战略,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对接产业、协同创新,是新时期赋予职业教育的命题。工业4.0的人才标准。基于新的生产系统和工业模式,工业4.0需要新的人才以及人才新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这对社会和教育系统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人才种类来看,工业4.0时代任何产品中包含了软件和无线网络的领域都明显地缺乏优秀的机械、电子和计算机工匠。从人才的规格构成上看,普遍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以理解和掌握在智能制造时代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设备。
以从业人员的品质要求来看,将更加关注人的创新精神和全面发展。一是更强调人的能动性。随着智能化生产,不仅熟练工种逐渐减少,能动性岗位会变多,而且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动性的人,才可以研发最好的产业产品、创造合适的生产机制,并可以时刻以清醒的头脑和全局的眼光独立、快速并正确地作出决定,这是推动工业4.0的关键。二是更强调跨学科能力和全局意识。目前企业使用的人,都是已经具有跨学科经验,或者是曾挑选做过这样的交替性工作。三是更强调自我组织和情绪管理能力。工业4.0工作模型的设计需要结合个人责任和分散领导下的自治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让员工有更多的自由做决定,更多地参与和调节自己的工作负载,而同时也能够灵活地安排工作。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 篇9
董明晓1 李瑞川2 陈继文1 逢波1
(1.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山东五征集团,山东日照262300)
[摘要] 根据“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研究如何从让机器动起来的形象思维方式成功转型到只用数学公式表达机器运动的抽象思维方式,然后再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工程化,实现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尽快掌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用控制论解决机械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控制论;思维方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1-0055-03
引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套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之初,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形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学内容以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这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控制论的深奥,也领会到控制论的缜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是,由于学生的数理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背景有限,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而且理论性太强,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和方法,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到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和典型工程案例巧妙地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无形的理论有形化,将缜密的证明过程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控制论的思维方式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问题,使该课程逐渐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实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
视唱练耳教学内容多元化的探索 篇10
【关键词】视唱练耳 多媒体 多元化 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多元化的时代,中国的音乐教育也经历着跨越式的发展。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也面临着时代性、多元性、民族性等多重问题的考验。如何综合这些因素使视唱练耳课堂内容更加多元化,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时代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资源信息共享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下成长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见识是紧随着时代而发展的。视唱练耳教学需要的是如何结合新时代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将教学内容拓展,创新性的将视唱练耳的基本训练融合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从而达到一种复合性的多信息教学,通过这种复合性的多元素教学,使学生更加高效的提高单位学习信息量。
众所周知,小提琴是西洋乐器,其教学系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相对完整成熟。视唱练耳同样是一门技能性学科,其教学系统正在逐步完善,如何使教学系统更加完整、更加科学合理,我们可以借鉴小提琴的教学系统。小提琴教学包含了基础训练,练习曲和乐曲。基础训练是练习基本功,练习曲是练习某项技能,乐曲训练主要是在音乐中运用综合的技术,积累对音乐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那么应如何进行视唱练耳基础训练呢?它可以包括声音的训练,我认为视唱练耳训练应该掌握良好的发音技巧,这对视唱练耳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基础训练还包括了调式音阶、基本音程与三和弦、七和弦的视唱与听辨训练以及节奏训练这些都是基础训练中的核心内容。练习曲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音樂感知力,我认为雷蒙恩和卡卢里主编的视唱小分册里的很多视唱曲目都可以作为练习曲。在乐曲训练这一环节可以选择各个音乐时期经典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来进行练习。
二、将民族性的音乐元素引入到视唱练耳教学中
目前视唱练耳的教学体系主要是以欧洲体系为主,中国音乐为辅。民族性的音乐很少纳入视唱练耳课程中,对中国众多的民族音乐缺乏深入的研究。在世界教育提倡多元化的今天,历史悠久,体裁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应该成为多元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将其中具有典型风格和特色鲜明的民歌运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去,不仅可以解决目前教学内容单一、西化的问题,同时也能让学生接触到我国风格各异、内涵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爱好。民歌从音乐风格来看,由于地域、习俗及语言的差异而各有差别。有的高亢热情,有的悠扬婉转,有的古朴醇厚,有的轻快活泼。从调式特征来看,包含了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每种调式都有各自独特的调式色彩。从节拍节奏特征来看,多是以鲜明匀称的节拍节奏为主,但也有悠缓的自由节奏,变换节拍。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播放,多媒体的演示能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曲调、音乐形象。首先让学生反复聆听民族音乐音响,然后将旋律听记记谱。完成记谱后,开始对民歌进行练唱。在练唱过程中要尽量细致的去把握民族音乐风格,循序渐进地反复练习,尽可能的展现民歌的原始风貌。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即兴编唱,创作一些具有民族元素的小作品。总之,民歌素材纳入视唱练耳教学内容中,既有现实价值又有历史意义。
三、将流行音乐元素引入视唱练耳教学中
现在的年轻人都喜爱流行音乐,可以说他们喜欢的程度远远高于其他音乐形式。视唱练耳课程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应注重学生的趣味性。所以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引入流行音乐元素,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进一步的完善教学内容,使其更系统化、合理化、丰富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流行音乐与时代紧密结合,贴近我们的生活,其情感的表现尤为鲜明,青少年中有很多都为之痴迷。流行音乐中也有一些格调低下,粗俗的作品存在,因此,在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元素就要对流行音乐作品进行合理选择,将具有代表性的良好音乐品质作品用于教学。接下来讨论的是如何将流行音乐元素引入到教学中。例如在音程的听辨和构唱练习中,很多学生对于音程距离比较感模糊,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作品,通过多媒体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播放,给予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并在其中节选一段旋律,将旋律中的音程进行分解,让他们反复模唱,这样以来,学生在进行音程练习时,就会相应地想到某首乐曲里的音程,就能熟练并准确地分辨音程了。另外,流行音乐的节奏也是变化丰富,风格各异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样是先通过多媒体进行视频和音频的播放,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音乐风格的节奏特点。节奏练习内容也应该相应的多元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流行音乐趋势以及世界各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节奏特点。流行音乐元素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中,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促进了音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实践证明,视唱练耳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其民族性和流行性音乐元素的加入使教学内容更加多元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视唱练耳教学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新其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开辟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黄茜 多元与综合—新时期本科视唱练耳教学探索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 篇11
关键词: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
近年来, 广告业的繁荣发展刺激了对广告业人才的需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 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广告学专业课程。然而, 从高校自身来看, 广告学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弊端, 由于高校办学的封闭性和以枯燥的理论教育为主, 教学模式固化乏味, 能提供给学生参与企业策划、社会活动的机会较少。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使他们将来难以直接适应社会。为此,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 成为高教广告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广告学”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
实践教学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 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 深入社会, 深入生活, 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实践教学 (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毕业实习与设计) 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告学”中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改革, 首先要加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培育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的实践活动, 通过引导、讨论、协作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得到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这是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基础。其次,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要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实施过程, 能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个性化培养, 并使学生都能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主要是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践内容和实践要求, 让学生主动地、有选择地参与这些实践活动, 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发展方向, 在实践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题目或任务。在此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在学识、能力、兴趣方面的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 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 使学生能够独立自主、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任务, 这样就会把学生被动地学习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 把依赖于老师的学习变成独立的学习和思考, 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1. 精心设计案例,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广告学”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广告学”课程特点使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精心设计案例, 将广告案例教学的理论、程序、方法综合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和环节, 使之联结为一个有机而完整的教学过程体系。以广告案例分析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并多角度、多层次鼓励和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 拓宽对实际广告业务的分析思路, 增强其随机应变、判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 可以配合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媒体。这样, 不仅能提供各类感性的实际事物的形象、声音等, 而且可以通过画面的构思, 镜头的衔接, 情景的变化, 色彩的绚烂, 角色的转换来帮助学生融合所学的知识, 以获得新的抽象概念,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提高专业教师素质, 保障课程创新。
“广告学”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专业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 要充分激励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动力和保证。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科特南曾经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首先专业教师不仅要十分重视自身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 更要十分注重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其次, 教师要进行思想观念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更新。适当探讨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如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 使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第三, 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培养探索求知精神。
3.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广告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是对理论教学的加深、提高和综合运用,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广告学”课程实践由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内容组成, 在此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避免长期封闭的课堂教学和纸上谈兵而导致的思维模式化, 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合, 让教学走出课堂走入广告公司,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 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不仅对广告行业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还对广告策划流程及广告制作、发布等环节有了全面细致的认识, 增加感性认识, 避免了“隔靴搔痒”;同时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 返校后的讨论、总结还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组织的教学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智能得以开发。
4. 改革考核方式, 发挥阶段性督促作用。
课程考核不仅可以检验学习效果, 还可以发挥阶段性督促作用。在考核中, 除了采用传统的期末笔试方式外, 还可以采用阶段性形成考核和实训论文或报告。在教学过程中, 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 根据分类系统, 对该时刻的行为予以记录, 由此可实现整个教学过程行为的有效记录, 完成形成性考核。例如我们将广告标题与广告语的设计和区分设置为多项选择问题进行随堂测试;也可以将广告的广告效果测评以连续的多项选择问题随堂考核。这样, 既可防止学生平时松懈期末突击学习, 又可随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还有利于学生对课程技能的把握。实训论文或报告是对课程每部分章节中动手技能的训练。例如在广告策划、广告定位与主题、广告创意与表现、广告文案等章节讲授之后都要求学生以大作业的形式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 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实践练习。
四、“广告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实施结果
【机械制造多元化教学探索论文】推荐阅读:
机械制造毕业论文05-19
机械制造论文范文800010-25
机械制造技术和工艺论文08-23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10-23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10-24
课程教学改革机械制造05-31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学科概论论文05-30
论文封面电大机械设计制造毕业论文09-05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内容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