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2024-10-23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共12篇)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1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汽车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性课程。在教学上, 本人从几年的教学经验出发, 以必须够用为度,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 企业和工厂的结构化调整, 产业的升级,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技能型、知识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本文从在校学生的特点和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的现状出发,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三个方面在教学改革上做一些探讨。

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任务及特点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习这门课之前, 先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汽车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共有十五章, 分别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材料、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切割、金属切削加工基础、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分析和特种加工及数控加工。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使学生获得有关金属学、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材料强化, 宏观力学性能和成分、微观组织关系的知识;掌握常用钢铁材料成分、组织、热处理及主要用途;常用非金属材料特点及应用;学会典型构件选材, 使学生能在机械设计中借助手册等资料进行合理选材和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 当前在校生的特点

因为我院属于高职高专类, 所以学生在入校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基础稍差, 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 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学习目标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有一部分同学是在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专科, 要求掌握一门技术, 即实践性的课程要多。

3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 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 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 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 更别提实践操作了, 再加上抽象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所以,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4 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 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 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 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 是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 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5 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 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老师站在上面教, 学生坐在下面听, 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 自顾自地在上面讲, 结果, 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 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 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 根本就看不懂, 这时,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 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 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 先引导学生, 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 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 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 工业纯铁用得很少, 几乎没有用处, 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 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俗称“钢铁”, 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 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 不仅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 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 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 老师讲课不生动, 那么, 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 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 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同时, 应根据课程的特点, 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 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 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 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 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 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 讲完之后, 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 感受一下“四把火”, 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 分析加工工艺, 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 提高了兴趣。

(3) 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 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 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 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 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 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理论联系了实际,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4)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 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 所以讲授这门课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前, 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 分组讨论, 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 最后, 由老师总结, 带着问题讲解之后, 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查漏补缺, 找出差距,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 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6 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达, 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 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 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 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 表达方式不直观, 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 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 所以, 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 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 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 有了多媒体之后, 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 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 即使没有去过车间, 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 也仿佛身临其境, 所以, 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 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 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 眼界也开阔了。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 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 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 没有接触到专业课, 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 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 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 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 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 更不可能去理解, 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 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 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 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 所以, 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 密切配合, 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 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7 结束语

科技在不断发展, 新技术在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改革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做到理实一体化,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 它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 大胆创新,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为社会培养出能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性强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培养真正符合企业、工厂需要,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为此, 我们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万文龙.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家珂, 周益军, 叶贵清.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9) :70-72.

[3]周德俭.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 2000, (4) :12-15.

[4]叶宏等.全面深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1997, (6) :50-52.

[5]覃海英.浅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高教研究, 2001, (6) :34-36.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2

围绕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课程组经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有效利用我校从德国引进的国内一流的先进设备和检测仪器,将学生从课堂领进操作现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课程组一直坚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和大学生科技活动,促进了学风的根本好转,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采用启发式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该课程组经常开展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理论课教学中,任课教师实行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现场教学等多种手段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在实践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且不断的丰富实验内容,在完成好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专业综合性实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了实验内容在课程中的份量,增加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并在期末试题中增大了客观题的比例,在综合题部分将与实验紧密相关的内容列入考试之中。极大地改善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风有了明显改善。

2005年8月,《机械制造工程学》网页在教学中开始使用,学生对该网页的设计及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学生普遍认为该网页集学习资料及互动信息,以及进行交流和信息往来,对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服务。该网页体现了《机械制造工程学》的主要特色。方便他们了解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程的学习起动了重要作用。

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通过课程组成员的不懈努力,经过四年的建设,实现了当初制定的建设目标。五年来,课程组发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2篇,完成教育教学研究课题6项,在研项目2项。这些改革成果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005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及其评估的研究”根据目前各高校毕业设计质量有滑坡趋势,提出了毕业设计评估的质量标准和具体的评估方案,结合项目的研究成果在煤炭高等教育杂志上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论高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评估体系的建立”,项目成果在本科毕业设计发挥了巨大作用,该成果于2007年10月获得了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贰等奖。

2.教学改革项目“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针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特点,建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研究成果也因此于2005年获得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贰等奖。

3.2003年10月成功申请了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项目“《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CAI课件的开发与研究”,该项目以CAI课件的开发为载体,将课程基本内容、学科发展前沿知识、误差检测动画、齿轮检测录像等融为一体,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004年结题,这一项目的研究成果一直应用至今,并在不断完善和调整。

4.研究完成的教研论文“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与检验及其计算机实现”,其成果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2005、2006届毕业设计的专题研究中,将光滑工件测量时实验仪器和验收尺寸的确定实现了计算机自动选取,改善了实验手段。到达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大工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5.2003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特点,拓宽工程实践内涵,扩大工程实践领域及基地,建立独立的、系统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于2006年结题验收,该成果在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2008年11月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指导模式”构建了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生就业及就业能力相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一体化的指导模式。强调能力培养(能力=知识+实践经验),采取“五个相结合”的指导方法,以此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目前,该项目方案正在2009届毕业设计中实施,效果比较理想。

7.发表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上的教研论文“关于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的思考”在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交流,经专家组评审,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壹等奖。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黑龙江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交流,经专家组评审,获得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教育科研论文壹等奖。

8.2004年,根据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需要,课程组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该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齿轮进行工艺规程的设计、加工和检测,效果非常好。2007年,依托我校的设备优势,利用从德国引进的CNC数控培训系统和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设备和仪器,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给出的零件图,对零件进行数控程序的编制、模拟仿真、实地加工,然后到三坐标测量机进行测量,拓展了专业综合实验的内容,收到了良好效果。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教研室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械制造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订技能和解决实际工艺问题的基本能力。

课程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并紧密结合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最后结全生产中实际零件的制造进行工艺规程制订和关键工序的设计。

为了让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文章从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营造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整合课程结构,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等措施,其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由于职业教育不断地的发展,学生人数逐渐增加, 对各职业院校来说是件好事,但学生素质在不断降低,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严重后果。为了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生存,打破原有教学模式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学生学好必要基础知识,大力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该为专业课服务,最后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服务。机械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相关课程教师的严峻课题是如何改革与如何为专业课服务。

一、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运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1、不断扩大的职业教育规模,但总体上学生的素质不断下降。有的学生不仅基础差,而且文化知识严重欠缺,自信心不强、自卑、对学习缺乏信心等严重现象在学生中时有发生。为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方面,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课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讲授课程的相关知识时,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例如,讲解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特点时,可以以汽车前窗的刮雨器、单元防盗门的启闭机构、公共汽车车门的启闭机构等学生熟悉的作为事例;讲述齿轮传动、链传动时,可以结合摩托车、自行车的变速装置等事例,讲解棘轮机构的概念时,可以将家用晾衣架以及自行车后轴的飞轮等日常事例作为事例。上面举得这些实例,都是学生平时见过的,但学生不清楚其中的运行原理,因此肯定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学生想学,又能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而且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调动。

2. 为了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展现出来,教学过程中只有利用直观教具、模型等实物,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学生才能有效掌握知识要点。例如说: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极位夹角、急回特性、死点位置等问题时,尽管老师费尽口舌,学生也可能听不明白,但是现场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学生会有直观的感受,最终达到的效果事半功倍。由此可见将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的必要性。

3.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热情由于国内计算机的普及,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手段的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各个学校的理论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师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通过投影仪将有些图表展示在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向学生演示、讲解,也可以观看与教学有关的影像资料,如工作台的进给运动和刨床滑枕的主运动机构等,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性。因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 可以根据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按实用的原则,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用为主体,在保证基础知识以及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实行整体优化,应该重新组合书本知识。如为了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教材中,对于繁琐计算和大量理论推导应该降低要求,对于滚动轴承代号、V带的型号等国家出现的新标准,内容必须及时补充。

2. 课堂教学是“教”或“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全体参与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实质包括两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其次,师生交流、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种知识资源,老师出现在学生面前,老师不是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

3.采用立体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思维及创新能力,立体化教学模式包括教学方法的立体化、教学手段的立体化、教学形式的立体化以及教学评价的立体化等等。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教学呈现“立体”式格局,比如电脑多媒体可以呈现新知识;教具可以呈现机构工作的情景;投影仪、幻灯可以呈现图片;制作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结构更加充实完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求知的兴趣得到最大的激发。

三、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在开拓创新和技术革新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改革教学方法的前提,更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老师教给学生的只是学习方法,其余的只能靠学生自己学习。如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以及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学习。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学生必须更新现有的知识,如果学生不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最后就会被社会淘汰。

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因为有些学生缺少生产经验,所以对其来说比较困难,课程的难点内容和教学重点也是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化难为易,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如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第一步是对零件的结构特点和技术要求进行分析,找出零件是由哪些基本表面和特形表面组成。第二步是将盘式齿轮分解成外圆表面、内圆表面和渐开线齿形表面。在机械行业中,最常用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包括机械加工工序卡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编制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之前,应该启发学生思考,例如怎么拟定单一的外圆表面、内孔、和齿面的加工方案。虽然拟定加工方案不是很难,教师要做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解决编制盘式齿轮的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怎样才能将这些单一的表面的加工方案合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形成盘式齿轮的加工路线的目的。编制机械加工工序时,最难教、最重要的内容是工艺尺寸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工艺尺寸链部分内容分解成三部分:工艺尺寸的计算、判断各环性质、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建立工艺尺寸链时,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将实际生产的零件作为教学例子,然后设疑零件的尺寸:加工该零件时,如何加工,定位基准选在哪里?以什么加工顺序进行?如何确定每一道工序的尺寸?这样逐步启发,慢慢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为了找到工序尺寸链的组成环,必须确定各工序尺寸,最后封闭环间接形成的尺寸也得到确定,最终把尺寸链的建立问题解决了。判断各环性质过程中,如果采用画图法,学生更容易掌握。

因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加,我国已是机器制造业的加工基地。职业教育的责任远大,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只有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才能将教育理念更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入社会以后,他们才能成为各个行业的支柱。

结论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篇4

一、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较为陈旧

由于在当前我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涉及了有关传统知识的介绍, 使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缺乏时代感和先进性,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产生一定的误解, 排斥该课程的学习。虽然有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采用动画、实物模型及挂图等多种教学方法, 但仍旧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理论难以联系实际

众所周知,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设备的结构、材料的特性以及工艺的优缺点等众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践联系理论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但是, 目前我国大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在教学时存在着理论难以联系实践这一问题, 教师在教学时通常都是在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再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这使学生在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时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

当前, 虽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也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 如多媒体技术、投影仪、幻灯片等。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是为了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 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但是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这些教学设备, 使课堂教学缺乏活力, 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分析

(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分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另一方面是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理论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我国工业领域中的新工艺、新材料及新技术等方面的发展, 不断地丰富了我国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体系, 所以为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 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扩展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 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 不断地变革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时要做好工程实践、实验实践、实习实践及设计实践等多方面的变革工作, 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实际应用能力。

(二)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理论改革分析

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工程意识, 教师在教学理论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要强化学生的实习、实验等实践环节, 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 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

(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变革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该合理地设置一些课堂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 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提高我国机械制造基础的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在新时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新型人才。在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时, 教师要始终密切联系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 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从教学手段、内容等多个方面来实施改革, 使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成果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摘要:作为当前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准确地掌握我国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组织、成分、种类、牌号及改进方法等具体知识, 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选择材料及加工材料的实践动手能力, 从而为学生学习其他机械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涵盖的概念较为抽象且覆盖内容较广, 包括机械加工、铸造、金属材料、金属学、非金属材料、热处理及锻造等多个学科知识, 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遇到许多困难,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江树勇, 任正义, 赵立红, 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 (1) :19-21.

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 篇5

本文分析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工艺现状、工艺人才培养、制造工艺与质量关系,模块化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制造工艺 模块化 实践教学

一 认清制造工艺现状,加快工艺知识普及

机械制造工艺学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内容广泛、课时较少的课程,它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同时制造工艺课也是机械专业、车辆工程专业、热力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如何在有限学时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尽快地掌握高技能人才必备的机械制造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们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有统计表明,在现代工业产品的开发生产过程中,70%的错误在设计开发阶段已经产生,而80%的错误往往是在生产阶段或是更后续的阶段才被发现并进行修正。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机制工艺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高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改革,应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为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1 教学内容改革

改变原有学科体系内容编排形式,用教学化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在内容组织上,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

零件工艺规程的制订是这门课的重点和核心内容,传统教学内容注重典型零件的工艺过程分析,教材编写把零件的工艺过程给出结果,生硬地告诉学生就应这样,学生对工艺规程的理解只停留在分析上,谈不上应用,更不会制订。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力求形成一个清晰的机械加工主线,既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又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机械加工的工作流程,为典型零件(选取减速器低速轴、导套、机床用方刀架、拖拉机变速箱倒速中间轴齿轮和车床主轴箱为载体)制订工艺规程,每一个典型零件均下发工艺规程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产品零件图一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一份、机械加工工序卡片一套、工艺规程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说明书为设计任务书服务,体现出整个零件工艺规程的制订步骤,即分析零件图(零件的结构分析、技术要求分析),确定生成类型(计算生产纲领、确定生产类型及工艺特征),确定毛坯(毛坯类型、规格、制造方法等),选择定位基准(选择定位精基准和粗基准及选择依据),拟定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确定各表面的加工方案、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加工余量和工序尺寸,为每一工序选择设备和工艺装备,为每一工步确定切削用量和计算时间定额。

在提供设计任务书和说明书的同时,还为同学们提供制订工艺规程所用的各

种资料,如标准公差值、各种加工方法的加工经济精度、各种典型表面的加

工方法、常用加工方法的余量及公差、常用机床的技术参数等。

这样编写教学内容,既注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基本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又注重了实践性、启发性和科学性,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取;以理论讲授为主,学

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后借鉴德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到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制订中来。从接受制订工艺规程的任务到工艺卡片的填写,学生都全程参与。这种方法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

如以前讲授定位基准选择时,老师主要介绍定位粗基准和精基准的选择原则,学生也能够记住,但不会应用,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考试中此题若出问答题,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答对,若出应用题,根据具体加工要求选择相应定位基准,只有少数同学能够答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讲授法的弊端。改革后,学生们在制订工艺规程时需要选择定位基准,这就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这一内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学习兴趣。

又如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原来老师只讲有经验估计法、查表修正法和分析计算法三种,以查表修正法应用最为广泛。但表格去哪里查找、如何查找,查出来如何修正等問题往往不讲。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后,每一个载体在填写工序卡片时都要画工序简图,在工序简图上要标注工序尺寸,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会确定加工余量,会计算工序尺寸。老师就要带领学生找到相应的表格,查找相应的余量,根据加工总余量修正各工序余量,根据加工余量针对不同的情况计算工序尺寸,这样同学们对加工余量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更深了。

3 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学生各自为战,学生听与不听,会与不会只影响个体,学生没有团队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等都很难培养。改革后根据班级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5~7人,每个学习情境指定一个组长,学习情境不同组长不同,这样每人都能当一次组长,每个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这种模式中,老师的任务不是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而是把学生引导到教学过程中去,帮助组建学习小组,在制定计划和做出决定的阶段中为学生提供帮助,监督学生的实际工作过程,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继续下去或犯有较大错误时进行干涉,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生[1]。

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社会能力,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做决定和计划的能力等方法能力,知识、技能的运用与创新能力、工作工具使用能力等专业能力都能得到很好地培养。

4 考核方式改革

采用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后,考核方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原来这门课一般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试卷分为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问答题等不同题型,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考前学生经过突击背诵,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也能取得好成绩。改革后本门课采用开放式考核,以上课时下发的设计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平时的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上课纪律情况等占总成绩10%,另外要求同学们在给定的时间内制订一个典型零件(随机抽取,试题库中有各种类型的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给同学们提供相关资料,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60%。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再也不能用短时间的突击背诵来提高考试成绩了,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结语

课程教学改革后,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陈东.基于工作过程的精品课建设.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5cd2f38783d049649b6658c0.html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7

一、传统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了工作实际

设置机械制造专业课程, 应围绕完成综合工作项目进行。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将理论学习有机的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置科学的课程和专业, 让学生获取综合性的技能, 而并非是将理论知识和技能割裂。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内容严重与工作实际相脱离, 使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欠缺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的理论知识直接联系实践技能, 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 应对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

(二) 教师具有落后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还较短, 机械专业教学还在对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沿袭, 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而仅仅是灌输和讲解纯理论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尽管对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比较重视外, 但对本位思想过于强调, 不单单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同时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将来具体的工作情境的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 不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这样既不能训练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 同时也不能实现知识能力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 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形式

理论课程严重脱离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方面, 更多的是灌输和讲解重复的理论知识。而机械专业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环节的课程, 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情况, 同时实训课程教学和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又不断地重复和交叉。由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严重脱离教学实践, 所以这种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尽管操作能力具备, 但却未能很好地提升和锻炼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 在将来的工作生涯中, 发展的潜力欠缺。

二、高职院校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 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为了实现高效、优化的目标, 目前, 各个职业院校纷纷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以更好地衔接实际工作和教学内容, 压缩课时。改革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增设现代设计制造类技术理论课, 将传统专业课浓缩

尽管是传统的工科专业, 但机械制造专业在设置专业课程上的特点和模式是固定的。随着迅猛发展的制造技术和不断出现的新的生产模式, 机械制造专业的知识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在高职院校教学总体知识体系中, 现代前沿知识应占十分之一。企业传统的机械设计与制造, 都是对二维设计比较偏重。而随着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 为了满足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三维软件开始应运而生, 它集中了分析、制造和设计功能, 和传统的机械二维软件相比, 因为其强大的优势, 在企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因此, 高职院校应与科技发展和时代变化相适应, 对三维设计与制造课程进行增设, 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贯穿制造、设计和分析模块, 使教学和企业零距离接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技能, 为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夯实基础。

(二) 构建与调整项目内容, 对传统专业课进行整合和优化

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例, 通过将这门课程重组零件制造控制、机械加工实训、将原有的内容打破, 将课程模式由原来的介绍理论, 改成一个综合性的工作任务, 完成不同零件规程的编制工作。每一个项目的组成是若干个模块, 包括质量分析、工件加工、工装设计和工艺编制等, 各个模块也有着不尽相同的具体内容和侧重点,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包括了实践教学、理论教学, 同时还有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等。通过对传统专业课程整合, 使课程教学更加优化, 能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好的适应。

(三) 构建专业核心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 高职院校应把握好尺度, 既要规避所学专业口径太宽, 又要规避所学专业培养口径过短。所以, 要对基础课程知识比例给予保障, 并以此为基础, 对符合本校特点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构建。例如, 以磨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三个专业方向为例, 首先应对各类知识的比例进行设置, 专业岗位知识约占40%, 现代前沿知识约占10%, 基础知识约占40%, 其他扩充知识约占10%, 每一个专业方向同时包括专业核心课程和理论基础课程的设置。围绕核心课程, 展开整体课程设置, 可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培养。

(四) 实施项目教学法, 对学生能力进行锻炼和提高

设置机械制造专业课程, 应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导向,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实施和设置不同教学项目, 对学生的工作能力进行锻炼, 使学生的工作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职业教育中,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项教学活动, 是由师生共同实施的。由学生具体负责收集信息、实施和设计方案, 一直到完成后的评价工作。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起的是答疑解惑、指导和咨询的作用。项目教学法的目的, 是通过结合理论与实践, 将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实践中对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为此, 在课程安排上, 应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由教师讲为主, 转变为学生做为主。由静态教学向动态教学转变, 从传授知识向学生认知和接受过程转变。并以实际过程中的工作为导向, 对教学框架进行构建。

好的教育依据的是人才培养准则和社会需求, 好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 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是为了更好地与时代的发展相顺应,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又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普通院校不同的是, 高职院校对“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视。而改革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既关系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同时也与本专业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改革力度, 加强和企业的密切合作,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 所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更符合企业需求, 使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升到新的高度, 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危春燕.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 2015 (28) .

[2]王守军.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4 (3) .

[3]王海庆.探索机械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J].科学中国人, 2015 (21) .

[4]邹鹏.机械制造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方案研究[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13 (12) .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8

一、课程的特点和指导思想

1.课程的特点

第一,《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培养这种能力的前提下就应该对实用的理论基础掌握透彻,因此,在机械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学习传统机械的专业课程,还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因为《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是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和《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主要内容巧妙的进行相互整理合并,所以《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复杂和难懂,以及其他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课程的内容比较具有综合性。

第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要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只有通过实践后,才能对理论知识有更加透彻和深入的理解,所以这门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比如在讲授切削原理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普通的车削加工,让学生全程观察切削的过程,以及在切削的时候所发生的一系列现象,在切削的时候对刀具和机床等部件以及这些部件的各种动态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且对这些动态加以分析。所以在进行这门课程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在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对课程中理论知识有着更轻松的记忆和理解。

第三,在高校机械课程发展过程中,机械专业的工程实践教育已经有着很长的时间,利用工程实践为背景来讲解机械专业知识,重点突出机械的工程性,通过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工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和制造以及服务的能力,用更加具有机械专业性和科学的办法解决工程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机械制造技术》不仅是对在制造过程中的技术和理论知识的解决,还是对机械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这些都说明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工程性。

2.指导思想

在高职院校的《机械制造技术》中应该以制造工程为指导思想,按照“重基础、少学时、低中心、新知识、重实践”的原则,将之前所分立的格局打破,再将原来的各个课程进行分部格局,与多门专业课程中教学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总结,依照学科发展的趋势对新内容进行增加,对专业基础教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与工程性进一步加强,优化教学内容,减少教学课时,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制造科学相互关联,通过编写机械制造技术等专业教学大纲和教材课件等方法,将课程改革进一步的落实,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对以机械专业为背景的工程人才需求和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新课程内容体系。

二、课堂教学改革

在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其课程目标是:学习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从中学习到最基本的机械制造技术理念和方法以及一些必须掌握的技能,为学习之后的专业课程和学习现代制造技术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为了满足和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加工的方法、装备以及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等相关的技术这一系列的要求,在《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中就必须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精选课程教学的内容,在对课程教学进行优化的同时,教学内容的选取应以必须和够用为度,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以及创造性。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为要求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机械加工实际问题的技能。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根据体现的课程特点,利用课程中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在《机械制造技术》课堂课程教学中,需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面向学生。《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工程性比较强的课程,课堂教学的内容比较多,理解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以学生为本,这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第二,面向实践。生产实践和服务于生产实践是《机械制造技术》中的理论。所以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通过理论和实际相互联系,以“用”为指导思想来进行。将理论推导内容和现场生产的内容,通过生产实例相互结合起来。采用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互结合,比如讲述刀具几何角度的时候,就可以用刀具模型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对刀具建立起空间的模型。在理论教学的时候还要和课程实验相互结合,并且还可以让学生测量常用的刀具几何角度。通过亲自动手测量实验,学生可以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对理论知识也会融会贯通,理解的更加透彻。

第三,实验课教学。在进行试验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实验原理重点的进行介绍,并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数据收集分析能够独立的操作完成,在实验结束后还要编写实验总结报告,这些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应同时进行,这样不但对平时课程学习中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有所缓解,还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和巩固有所提高,这也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具有工程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四,面向工程的教学。《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制造工程专业中最核心的基础理论课程,所以学习《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知识,可以对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时,因为课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知识理论性比较强,但和生产实际又联系密切,是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在相关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注重课程工程意识的培养,紧抓课程工程性、实践性强的特点,这样才能把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活讲透。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格外重视,所以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对专业理论知识精通,还必须有十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在高职院校中担任《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如果缺少必要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技能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就无法胜任。所以就要求高职院校《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师不但要有学历的提高,还应该加强工作经历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机械制造技术技能专业应用水平。同时,广大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各院系开展的教学教研项目,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对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四、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任课教师应该明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育的特点和改革的主导思想以及改革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工程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要利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们对工程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学品质和效果。让学生无论在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的理论知识上,还是实际的动手能力方面,都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能得到职业素养的提高,更好的满足用人单位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摘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以及职业素养,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探索性的改革研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25(3):59-61.

[2]陈伟珍,邓岐杏.基于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126.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9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 我们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探索了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产品作为课程载体, 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采用精细化人才培养手段, 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院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于一体, 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以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为先导,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专业理论技术为基础, 以适应岗位职责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对重点课程进行改革, 以期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对高职机械类专业的改革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条件

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 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和条件。 (1) 理论条件。已经针对我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主编了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机械制造基础》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9) , 优质的教材是课程研究的良好基石。 (2) 实践条件。《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现能够使用的实训场地1.2万平方米, 拥有多台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立式铣床、摇臂钻床、万能外圆磨床、线切割机床、各种齿轮加工机床等。 (3) 网络条件。各教学楼均有多媒体教室, 学院有计算机房与校园网相连, 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条件, 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课程学习。

革新课程教学大纲

在高等工业院校,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 在教学计划中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的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性能, 基本掌握金属材料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 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及日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金属工艺学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内容繁杂, 前后逻辑性不强;课时少, 任务重, 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可对教材内容适当删繁就简, 以“必需、够用”为度, 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现有教材为参考, 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精选授课内容, 突出重点、简化难点, 并减少理论推导, 注重实际应用, 使教学内容变为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课堂语言。例如, 围绕机械加工工艺方法, 可将教学重点放在“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工艺尺寸链”、“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等章节上。我们对“加工质量”章节做了大幅度删减, 避免了陷入纯理论教学的误区, 告诉学生一些能指导生产的结论即可, 避免了学生因本章节篇幅长、难度大而对后续重点章节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既有较为广泛的理论知识, 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理论知识缺乏, 学生就很难从原理上掌握有关的知识, 做不到举一反三;如缺乏实践环境, 学生就很难理解抽象的加工制造理论。

(一)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好绪论课《机械制造基础》的“绪论”课, 要向学生讲述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特点、学习方法与要求等, 要使学生对该课程内容体系有较深的感性认识, 从而有章可循, 减少学习的盲目性;还要介绍这门学科的发展史及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巨大作用、我国机械工业的现状及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 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性和肩负的使命,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 可采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 教师有目的、有预见地给学生设置疑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引发学生思考。由于工艺理论和工艺方法的应用灵活性很大, 即使在相同的生产条件下, 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达到相同的目的。因此, 如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工艺知识, 可安排一些工艺性的作业, 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提出各种方案, 教师最后汇总, 分析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开阔学生的思路。对一些较简单、学生理解较全面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让学生自学或让学生上台讲课的方式, 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 从而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采用现场比较教学法现场比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 解决了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和巩固, 使学生认识到, 不是数控机床就一切都比传统机床好, 而是数控机床在高精度、曲面加工和多工序统一上有优势。例如, 讲授传统CA6140普通车床与现代数控车床的现场教学, 可利用实验室的车床, 让学生了解到了机床每个部分的内部结构, 机床的布局、传动、结构、操纵;刀具类型、用途、结构特点、车削用量的选择, 夹具中选用通用标准夹具与设计非标准夹具的目的, 零件加工乃致延伸零件装配等内容。这样, 将多个教学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讲解, 及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能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解决在课堂上单凭教师口授与板书甚至多媒体等无法或很难讲清的内容, 如两种机床的区别, 成本、效率、精度和两种加工机床适合加工哪些表面等, 从而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主线贯穿教学本课程包含内容多, 覆盖面广, 实践性、综合性强, 一些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 学习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要克服困难, 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关键。为了能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应提前引导学生从机械设备设计制造的实战观点出发, 明确机床、刀具、夹具和零件加工及装配和质量保证这个贯穿在整个教材中的主线。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来, 应真正做到在教师的引导下贯穿主线, 学生学有所用, 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 用学为所用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 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产品。

(二)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课堂上如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素材直观形象地再现机械加工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 利用感性知识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课件中可采用大量的动画、图片和教学视频, 用多种媒体形式再现生产现场和实习现场, 一些演示性的实习内容完全可以用机械制造基础理论与实践多媒体课件替代。如许多测量工具的使用、特种铸造方法、新工艺、特种焊接、特种加工等。一般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仪器设备配备齐全, 这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科学的, 用多媒体形式模仿实验或实习环境, 在节省设备的投资情况下能同时使实践教学跟上工艺和设备的发展, 达到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系统化训练系统化训练从认知实践、金工实习、课堂教学到课程设计应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包括理论环境认知、理论学习、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各个环节, 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习惯。

实用性案例实用性案例应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 强调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和训练。引入的实用教学案例应重点突出技术知识的应用和学生对制造方法的掌握。

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如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项目导向和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在创建问题情境的条件下, 好的教学模式应能够积极有效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愿望, 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 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教师将知识融会贯通设计出好的课题训练, 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创新思想。

1.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 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提高技能, 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探索创新精神。

2.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图1是企业中项目“汽车牌照清洗器”示意图。通过明确项目任务、制定方案、图纸设计、部装与总装调试、互动式评价、撰写工作报告等步骤, 能使学生将设计感受提升为理性认识, 从而获得更多的设计和创意方法, 特别是系统的机械制造知识和经验。

3. 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强调以项目为主线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通过项目的推进, 使学生了解项目运作的基本流程;强调通过学生对项目的参与, 使课堂教学与实际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4.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我们打破了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 淡化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界限, 在实验室里组织教学, 使理论教学内容能很快得到实践的验证, 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加快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例如, 在讲解“CA6140车床结构”一章时, 虽然书上给了车床整体的结构图, 但对照书上死板的图讲解, 学生根本想象不出具体实物是什么样子, 更无法知道工人师傅具体怎么操作。面对这些难题, 我们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面对实物, 在教师讲解后, 自己亲自动手操作,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机械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 并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应用”的原则。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突出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 同时要面向市场需求, 创新求精, 动态改革, 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后, 我们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体验性学习。

摘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特点, 从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条件, 探讨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德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 2002 (5) :12-13.

[2]刘迎春, 宁立伟, 邓奕, 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4, 14 (3) :59-62.

[3]李焕锋, 刘自然.适应先进制造技术发展深化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0 (2) :50-52.

[4]徐向红.从现代制造技术发展看课程改革[J].教育探索, 2006 (7) .

[5]覃海英.浅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高教研究, 2001 (12) .

[6]李伟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08 (7) :97-98.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10

为明确教学目的,在正式的课程理论学习前,要对学生进行两方面的教育活动。

1. 课程具体应用的介绍

为使学生对以后的课程应用有所了解,可以通过视频对各行业机械制造工程师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向学生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实际应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从而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2. 具体工作内容的了解

针对不同行业的机械制造的应用,选择出多数学生都很感兴趣的工作,采用实地参观或者是视频播放的形式,基于课程内容对该工作进行详细分析,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时由于该课程只是学习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通过具体工作内容的学习,可以把与本课程与相关学科联系在一起,建立课程群的概念,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二、改变理论讲授内容和形式,寓理论于实践之中,改善理论学习效果

由于工程材料、铸造、锻压、切削加工、现代制造技术等知识内容很多,如果每一部分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将使得教学非常枯燥,教学情绪很低。为此,根据教学条件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 根据“课题式教学”,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

对于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单位,可以针对制造过程的各部分理论,分成各个子课题,分别进行学习和研究。依据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课题,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项目。所有理论分别学习完成之后,再选择几个典型零件,以各个小的总课题的形式进行,对理论进行总结和整体化。

(1)子课题举例:切削条件的选择。例如刀具和切削过程理论中,刀具的几何角度、材料对切削力、切削热、加工精度以及刀具的使用寿命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设立项目:切削条件选择原则。

项目名称:切削条件选择原则。项目目标:通过一系列的切削和测量实验,分析切削条件对切削结果(加工精度和刀具寿命等)的影响理论,同时对理论进行掌握。项目实施过程:以车削外圆为例,在不同的切削条件下,测量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削力、切削热以及切削精度和刀具的磨损情况。切削条件改变项目包括:不同角度的车刀、不同的切削速度和背吃刀量、不同的工件材料。项目分析结果:通过上述测量结果,可以得出不同切削条件对切削结果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进行合理的选择了。

(2)总课题举例———阶梯轴的加工。

项目目标:根据零件图,分析零件的结构特点及功用,确定该零件整个工序内容,加工出符合精度要求的实物。项目实施过程:教师和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先通过理论学习,对零件进行分析,制定工序内容,再在机床上对零件进行加工。

“课题式”理论教学法寓理论于实践之中,学习效果良好。

2. 基于教学效果进行课程形式的改变

对于教学条件稍差的单位,可以采用先视频、再理论、最后实践的形式进行。以切削条件选择为例,首先通过视频使学生具有“切削条件不同,切削结果也不同”的概念,然后通过理论解释原因,最后根据理论指导采用相应的切削条件,得到预期的切削结果。

三、增加实践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及动手机会

在课程的最后增加几学时的实践课,由学生独立完成某个小零件的加工。

1.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零件结构、毛坯材料、毛坯制造方法以及切削工序内容制定。

为了体现独立自主性,加工的零件结构由学生自己设计(所设计零件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加工时间太长;同时也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体现本门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毛坯材料以及毛坯制造方法由学生自己决定。工序内容的制定相对比较有难度,为防止浪费时间,教师可对其进行从旁指导。总体来说,整个任务书具体内容的确定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宗旨,真正实现学和做相融合的效果。

2. 学生独自完成零件的实际加工操作

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制定的工序内容对零件结果的影响,引起学生对工序内容制定过程的重视,零件的实际加工操作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一旁保证学生的安全。在加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课本中没有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加深对制定任务书具体内容时所采用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通过对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改革,改善课程知识枯燥、相关概念难理解、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且在优化教学的同时,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摘要:通过对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改革,改善课程知识枯燥、相关概念难理解、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11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国分类号:G620

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这门课可以为将来学生解决制造中的技术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方法与加工参数,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技能。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常用金属材料、各种主要加工方法以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的相关知识,培养在工程材料和工艺方法方面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将来胜任不同职业和不同岗位上的相关生产技术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如何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从而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需要,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最主要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调整:一是大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实际加工的影像和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等,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运用网络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教学网站,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资源,教学录像等大量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使用。二是改变老师在课堂上主讲,学生只听的单一模式,主要采用的有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等,必要时还安排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的目的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自主的融入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坚持以生产实际过程设计学习情境,教学过程“以任务为载体、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目标”,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知识与能力并进。课程内容选取及组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内容模块化,突出工作任务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使其成为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课程选取合适的教材,以产品零件的加工过程为主线,将工程材料、热处理、毛坯成形、测量技术及部分简单的切削刀具和机床、各种表面加工等内容及现代制造技术的内容整合序化,既有传统制造基础的知识,又有新技术、新知识,循序渐进,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

根据传统教学,一般按照机械工程材料——热处理——毛坯成型方法——各类金属切削机床加工——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顺序进行讲授,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学生抓不住主线,缺乏学习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比如讲材料时,介绍所有的材料,讲毛坯时介绍所有的毛坯成型方法,讲加工方案时介绍所有的加工方法(孔、平面、外圆等)……使有机连续的机械制造过程被分裂开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以典型工作任务、具体的零件加工为背景,以实施过程为主线,围绕零件的加工过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把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而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如何体现课程的特点,反映课程的特征,并使学生通过该课的学习提高工程意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改革的目标[2,3]。

1.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与生动。例如,讲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过程的机理,分析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过程量的变化趋势等,采用动画模型往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2.将学校科研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使讲授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3.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课程实验是其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要加强实践教学。

总之,在教学上我们应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教育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例如车刀的几何角度测量课程中,可采用实物教学,通过测量真实的车刀的几何角度,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测量方法。构建虚拟实训和仿真工厂,对于不同的加工工艺,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以动画形式展现虚拟加工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对设备进行操作。

四、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将原来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改为过程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注重过程考核。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建立以行业企业为主导,以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重要依据的第三方质量评价制度,校企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考核。

五、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的读图、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实际加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都有显著增强。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接近,学生普遍反映对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要在哪些方面予以加强。

参考文献:

[1]左敦稳.现代加工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5-12.

[2]杨小璠,郑添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2005

[3]楚生,梁式,胡映宁,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新课程的继承与改革[J].高教论坛,2004

教学改革机械制造 篇12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改革

引言

《机械制造基础》是我校机电、数控专业的专业课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选择、毛坯与零件加工方法的确定,为将来从事工艺设计及制造工作奠定基础;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尝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目前 《机械制造基础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大部分都是在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切削刀具和机床夹具设计五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多,加上有些教学内容抽象、复杂且涉及实际制造场景,仅靠传统的方法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为调动学生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必须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改革课程教学大纲

本着“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加强对实践能力培养”这样的原则,大纲各章节的内容应根据专业的特点从总体培养目标中的各单项能力目标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技能要求确定。由于本门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因此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以强化应用为重点,确立以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增强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模式,合理地确定实训内容及学时分配,充分体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3.重组教学内容 ,调整知识布局

原有的机械基础课程是以学科体系建立起来的, 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 而忽略了对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些学生学完课程仍无法对机械制造建立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机械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去除与实践生产不发生联系的一些内容,如工程材料部分的“晶体结构”“铁碳相图”等,再比如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章节中,极限与配合,形状与位置公差的知识点早已在机械制图及CAD课程中讲授过, 那么只需用几张企业的产品图温故知新。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 高教学质量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施教过程中,应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学生所要掌握的专项技能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亲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

4.1理 论教学环节

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理论教学, 在原有基础上重新制作CAI课件 ,增加一些加工现场的录像 ,通过多媒体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现,既能加大课堂信息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比如热处理,金属材料成形工艺(铸造,锻压与焊接等),仅理论讲解,没有实物对象,没有真实的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是非常空洞乏味的, 为解决问题,收集企业热处理工艺过程、铸锻焊件制造过程的真实录像资料,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辅助播放,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生产车间,增强了真实感。

4.2实 训教学环节

把理论知识寓于实际操作之中,加强技能培训。在我校实践环节中,主要是车工、钳工与数控机床的实习教学。

4.2.1车工实习项目 : 让学生按照生产车间的图纸来车削阶梯轴,并用滚花刀进行滚花。通过车工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学会车刀的磨制与安装,车工基本操作,能够使用一些量具,了解车床组成及功用。

4.2.2钳工实习项目 , 在装有台虎钳的实验台上做成鸭嘴形状的锤头。通过钳工实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能:能够熟练掌握画线、锯切、锉削、钻孔、攻丝等加工技能;能够根据图纸独立加工零件, 在加工方法的选择、工艺编排上,具有一定的自我创新与实践能力。

4.2.3数控实训项目 :学生按照图纸进行外形、型腔轮廓的加工及对孔的加工。通过数控实习,可以掌握加工中心与数控车床的操作,工件的装夹,刀具的选用与拆装,程序的编制与输入,掌握工艺的编制。

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发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3现 场教学环节

实训教学是现场教学的一种形式, 但毕竟接触到的产品有限或者缺少企业生产的那种氛围, 所以, 对一些传动轴、套筒、齿轮及箱体等典型零件的加工可以通过参观制造厂家获得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现场再加以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典型零件的工艺流程的理解,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扩大视野。

4.4课堂讨论环节

专业课的课堂上其实也可以形式多样, 比如教学时运用实物讲解,讲解夹具组成时,可以拿一些钻夹具与铣夹具的实物或模型让学生自己上来拆分与组装;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如以典型零件的材料及成形工艺选择为例,针对典型零件齿轮、主轴、曲轴、弹簧等不同零件的不同工况条件和使用性能要求,逐一分析其失效形式,并进行合理选材,正确安排其热处理工艺、冷热加工工艺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采用内容比较法,让学生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找相同与不同点,比如讲解刀具材料时, 要求学生自己对高速钢与硬质合金刀具材料进行比较,并能举出实例。再比如热处理中的正火、退火、淬火和回火,列出表格比较它们的工艺过程、加热温度、冷却介质、组织、性能特点及应用实例等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4.5理论联系实际法的应用

在课程中适当引入生活中的实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就可以把知识直观化和简单化, 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在讲解金属材料的种类和应用时,就可以用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机械零件进行练习。

结语

上一篇:学科竞赛平台下一篇:排污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