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2024-10-28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精选12篇)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1

摘要:本文针对农机学科就业弱势和学生对农机学科的认识偏见,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入手, 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对影响教学效果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实践环节等分别论述, 并通过教学实践,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改革,农业机械学,创新型人才

农业机械学作为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和农机化专业的主干课程, 长期以来, 由于农机教学内容、就业趋势和行业收入差距等问题的存在, 导致学生不愿意选择农机专业, 即使选择了也不愿意认真学习现象的出现。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农业教学的经验, 对农机课程教学方式、手段和内容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调整学习目标, 提高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 学生都片面地认为农业机械属于粗大笨重、结构简单的机械装备, 学习起来没有意思, 犹如笔者在调查时听学生说的, “学习农业机械学缺少挑战性”, 加之近年来该专业就业难、收入低等现实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制约。所以, 笔者认为要提高教学效果,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和激励。

首先, 在平时接触学生和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农机课程观念的纠偏, 适当调整学习目标, 使学生明白, 从设计方法角度来说, 其实设计机床、车辆、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没有本质的区别。其程序都是“功能划分———确定原理———设计结构”, 特别是现在复杂装备都采用模块化设计后, 更是如此, 所以根本不用为学习农业机械没有挑战性而担心。其次, 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即在平时授课和课下与学生交流中要多用行业内的名人进行激励, 如农机行业的汪懋华院士、蒋亦元院士等做榜样, 使学生明白,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只要自己肯于钻研, 总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此外, 从内容上进行疏导, 使学生明白农业机械不仅包括结构比较简单的犁、耙、播种机等传统农业机械, 而且有结构比较复杂、精度比较高的动力机械、收获机械等, 同时还包括在精准农业技术推动下的工厂化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等, 且这些机械装备不仅包括纯机械设计的内容, 而且包括机、电、液相结合的内容, 课程内容同过去农业机械学相比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客观上也要求学生重新认识农业机械。最后, 由于该课程内容具有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特点, 更适合和有利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学生学习和设计能力的培养。

当然, 改变传统认识观念, 仅靠教师的说教效果比较有限, 还需要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日常实践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宣传, 使学生及时认识和了解本专业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 了解他们的研究领域和主要成果, 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树立路标,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同行的研究成果、科学研究等结合起来, 使学生看到本学科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农业机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犹如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一样, 在高校中就业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所以, 对教师来说, 如山东理工大学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可在平时与学生交流过程中多向学生推荐本学科的主要企业、相关对口专业领域以及可供学生选择的企事业单位等, 使学生熟悉本学科以及相关专业的就业领域, 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选择打好基础;同时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还要在教学过程适时介绍本专业的热点问题、重大技术问题以及技术发展趋势, 以引起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共鸣, 激发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改变授课方式, 提高设计能力

首先, 笔者从事农机教学多年发现, 如果教学内容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 由于学生前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机械设计基础, 对大部分教材内容基本能看明白一点, 加之学生考研复习的影响, 所以经常出现学生逃课、或者上课并不听讲的问题,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但是若能将教学方式、内容根据专业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如从设计的角度出发, 按照图1流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适当调整,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农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而且可以掌握通用机械设计程序和方法, 即可取得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在授课方式上一定要注意形式的多样性, 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比如, 在讲授播种机时, 一改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 而是在适当的时机, 将课堂内容进行适当的分解, 适当放权, 就不同的知识点让学生自己组织教学内容, 去图书馆和网络查找资料, 然后限时在课堂上作出讲解, 教师只是对其中的知识点作出总结与点评, 这样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虽然在开始执行时可能遇到一些阻力, 但是学生适应后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最后, 为了鼓励学生学有所用、活学活用, 并使学生践行知识, 可以在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课内设计, 不仅可以检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 为及时调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供依据, 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尽快了解、掌握机械装备开发设计的程序和方法, 为后期的毕业设计乃至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机械装备的开发设计奠定基础。

三、利用先进手段, 增加课堂内容, 改善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每个学科需要讲解的内容都在不断增加, 新知识不断涌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学课时在不断压缩, 导致许多专业教师深感教学内容任务的压力, 所以许多人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手段先进了, 视觉效果也得到了刺激, 但是由于表现形式的限制, 经常出现学生还没有听明白, PPT的页面就跳过去的情况, 或者一些理论出现跳跃式的推导过程, 导致学生经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如果遇到与课堂讲授完全一样的问题, 基本还能解决;如果出现与课堂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就深感知识的不足, 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为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其效率比较高的特点, 及时穿插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 开阔学生的设计思路。由于多媒体实现图片、录像、动画等的播放, 可以使学生了解农机工具的工作过程, 弥补学生对农事工艺、农机工作环境不熟悉的缺陷。此外, 对于一些重要的结构、部装, 特别是设计有特点的部件, 可以采用solidworks、UG技术对其进行逐一分解与组合, 不仅使学生能看清楚这些部件的组装与分解过程, 而且可以把一些具有独特结构的部分展现给学生, 为他们日后进行农机装备开发设计积累经验。

四、增加实践环节, 提高设计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说 (多数属于独生子女) , 大多缺少实践环节所积累的设计经验, 所以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山东理工大学农机设计制造专业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 增加以下实践环节。

(一) 认识实践

一般在上课之前, 要带学生去实验室, 了解农业机械的组成、特点, 使学生对农机结构不仅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如农业机械多数结构尺寸较大, 且整机大多包括机架、工作部件、牵引架、悬挂架等。

(二) 动手实践

考虑学生如果不对农机装备进行整机解体, 只能了解到装备的外部结构和整体布局, 对组成部装的零部件内部结构却不甚了解, 所以山东理工大学在教学实践中, 要求学生不仅了解部件的工作原理和外部结构, 而且要了解相关部件的组装形式、内部结构等。如旋耕机、圆盘耙的动力传动方式和结构、圆盘耙耙片的内部结构、收割机伸缩趴齿滚筒的内部结构等, 不仅能使学生建立装备整机的概念, 而且能注意结构细节、装配结构等的设计特点。此外, 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要求他们能够学会举一反三, 如在对仿形机构完成拆装后, 要求学生能画出其机构图, 并说明该装置的特点以及在其他装备上的应用等。

(三) 设计实习

由于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农机装备设计能力的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山东理工大学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 该环节主要采用学生自选题目和指定题目两种形式, 其中自选题目主要针对学习主动性、创造性较强的学生, 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提高其创新设计的能力;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 可以选作指定题目, 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农机装备开发设计的程序, 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进行机械装备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五、参加机电大赛, 开阔设计思路

虽然机电大赛不属于农机课程的教学内容, 但是对本专业的学生来说, 这是对其前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集中表现, 是对自己能力的检阅和肯定;加之大部分学生都缺少实践环节, 所以经常出现学生尽管参加比赛欲望很强, 可是到头来却不知道如何选题、如何设计而失去参赛资格。为此, 笔者在农机课程教学过程中, 尽量结合学生在毕业设计、往届机电大赛中存在的问题, 把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在进行播种机讲解的过程中, 首先, 从关键部件排种器入手, 接着根据播种对象,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先以最常见的小麦、玉米为例确定排种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形式。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平时的兴趣点、观察点不一样, 所以一般会出现很多方案。作为教学内容的组织者,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每个方案作出评价, 对于结构不合适的指出不足之处;对于比较好的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鼓励, 促使其把这样的方案作为机电大赛的参赛素材。接着把主题引导到现有播种机上所用的如槽轮式排种器, 并对该型排种器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与学生设计的排种器相比的优越性等进行讲解, 使学生了解到工作原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产品性能, 也是产品能否成功开发的决定性因素。但是, 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好的工作原理并不意味着一个高质量高水平产品的问世, 所以需要引导学生继续分析, 确定评价排种器性能的指标, 这样自然引出株距合格率、漏播率、重播率等评价指标。然后进一步结合教学中的槽轮式排种器, 分析什么参数可能对这些指标造成什么影响等问题。最后, 为了保证这些指标处于较高的水平, 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有利于保证这些参数, 这些结构的参数应该如何选取等。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 学生即可把设计图绘制出来。在带学生参赛的过程发现, 许多学生对图纸的标注、材料的选择、技术要求的填写也存在许多问题, 所以笔者认为在进行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学中, 有必要把部分典型零件的成熟图纸拿出来, 让学生掌握尺寸标注, 特别是公差标注等尺寸与制造、工作性能、可靠性等之间的关系、技术要求对装配、制造成本等的影响以及材料选择的依据等,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图纸错误, 提高图纸的设计质量。另外还要注意, 对于任何农机装备来说, 除了要进行关键部件的设计外, 还要设计如机架这样的连接件、完成辅助工作的附件等内容, 以便形成一个设计的整体概念。当然, 如果要使自己的设计成为产品, 还需要在基本设计结束后对其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和人机工程的角度进行最后的完善和优化。在加工阶段, 由于学生大多没有车间加工零件的经验, 所以在作品制造阶段, 笔者要求学生尽量亲自去车间, 这样不仅可以了解零部件的加工和组装过程, 而且可以增加对材料尺寸、规格等的感性认识, 同时还能及时了解理论与现实的差距, 发现自己设计的缺陷, 特别是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等。在作品制造出来后, 为了保证作品的最佳性能, 还需要对其进行调试运转, 乃至改进设计, 在运转稳定后进行必要的试验, 对整个设计进行总结、评价, 为日后的设计积累经验。

总之, 教学改革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当然要使课堂气氛活跃, 内容生动, 也需要教师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 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以及课前的精心准备, 如农机课程经过如上方法改革后, 学生逃课现象减少, 教学效果也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大学课程改革的“深度”缺失与觉醒[J].江苏教育, 2009, (1) .

[2]田心铭.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两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0) .

[3]吴晓义.国外积极课堂气氛形成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 2007, (9) .

[4]顾沛生, 李玉清.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的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8) .

[6]戚业国.对本科教育思想、模式、方法的再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2) .

[7]王义遒.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 怎么改?[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6) .

[8]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6) .

[9]蔡劲松.抓住关键环节, 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实力[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7) .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2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的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力、年龄在16-35周岁、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的身体健康的初高中毕业生、专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农业机械产品制造企业在职人员等。

二、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热爱农业,热爱农村,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胜任本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服务、维修等工作,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具体要求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农业生产机械和农用运输车使用、维护、修理、经营等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某一领域具有突出的特长,具有从事规模化农业机械经营服务和协助本地农业劳动者解决生产经营实际问题的本领。

三、能力结构

1.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信息获取和分析加工与应用的能力; 2.具有农业机械制造和农用运输车使用、维护、修理的基本技能,以及在某一领域进行规模化经营服务的从业能力;

3.具有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的能力和农业灌溉新技术引进、应用、推广的能力;

4.具有社会交往、合作共事、公平竞争和创新、创业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和农业机械产品及零配件的销售能力; 6.具有参与基层农机企事业单位组织管理初步能力; 7.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主要工种中级技术工人的操作能力。

四、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1、全学程时间分配

全课程时间(按周计算)分配如下:

理论教学 30周 实践教学 40周 入学教育 1周 毕业教育 1周 军事训练 2周 学期考试 4周 机 动 4周 合 计 82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际周数之比为6:4.理论教学中课堂讲授与实验、课堂讨论、习题课、体育训练课等之学时比为6:4.全学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总教学实数之比为1:1.2、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课程设置表附后

五、课程说明

1、德育: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2、语文:主要讲授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内容。本课程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组织教学。通过课内外的训练,使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会说普通话。

3、数学:讲授本专业业务范围内所必须的代数、三角、平面解析几何、一元微积分和工程数学基本知识。本课程要突出应用,尽可能联系本专业和生产实际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为专业服务的能力。

4、英语:主要讲授语法、句型、时态、阅读、翻译技能和日常会话,培养学生的听、说、读、译能力。使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5、体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守纪优良作风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发展;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6、机械制图:主要讲授制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正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和作图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机械制图的国家标准,能较熟练地识读和绘制一般的零件图和装配图;正确地、较熟练地使用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能在工作岗位从事业务范围内的制图工作。

7、金属工艺学:主要讲授常用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钢的热处理及铸造、锻造、焊接、切割加工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常用金属材料的选用及加工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

8、机械设计基础:主要讲授常用结构、通用机械零件、简单接卸传动装置的基本实习和设计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大型作业及课程设计等环节,学生应会按照给定要求正确选用通用机械零件,具有设计简单机械和机械传动装置的基本能力。

9、电工学及工业电子学:本课程分为电工学、工业电子学两大部分。电工学主要讲授交、直流电路,常用电机、变压器,一般控制电路等内容。工业电子学讲授交、直流放大器,整流电路、振荡电路和数字电路等基本知识。通过教学和实验,使学生学会分析、连接一般电路;了解电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并会合理选用;掌握基本电子电路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分析方法;会正确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子仪器。

10、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主要讲授机械零件的几何精度,相互之间的配合及测量技术基础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对所学的公差标准进行正确选用;掌握最常用测量工具、仪器的结构,使用方法;具有正确检验简单零件的能力。

11、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WINDOWS 2000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文件管理系统的使用,汉字录入和文字编辑排版等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计算机软件的初步能力。

12、农业机械:结合安徽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特点,主要讲授排灌植保、播种、谷物收获等农业机械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讲授常用农机具的性能、安装调节、使用和故障排除的方法,介绍国内外农业机械的先进技术成就和发展趋势。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正确使用、维护、保养主要农业机械。

13、农业机械构造:主要讲授常用拖拉机各机构、系统的组成功用工作原理和使用特性;通过教学和拆装驾驶实习,使学生掌握拖拉机主要零件的安装、调整和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能的测试方法,掌握拖拉机的基本驾驶方法。

14、AutoCAD: 通过对AutoCAD 2007软件的绘图、编辑、标注等基本命令的学习及对绘图环境和绘图工具的设置方法的分析与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对AutoCAD 2007有足够了解,能绘制二维机械图纸,输出满足国家标准的图纸,达到绘图员水准。

15、农业机械运用:主要讲授拖拉机使用原理,典型作业的工艺组织、技术管理和系统管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发挥汽车、拖拉机的效益、效能,达到最佳经济下过的能力。

16、农业机械修理:主要讲授拖拉机主要零部件故障形成的原因,所表现的特征和采取的修理方法,以及拖拉机修理的基本理论,修理工艺知识以及零、部件的修复工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修理实习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修理的基本理论和工艺知识,粗步具有维护和排除拖拉机的一般故障的能力。

17、农机商品检测:主要讲授拖拉机以及农机具技术状态检测的基本知识,检测设备、检测方法。使学生具有对农业机械产品性能测试的初步能力。

18、市场学:主要讲授市场经营基本原理,策略与方法,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研究市场,以便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具有一定的商品销售能力。

19、电力排灌:本课程由泵站工程及电灌站电气设备两部分组成。泵站工程部分主要讲授农用水泵选型配套、进水水管管路设计、泵站运用及土建基础知识;泵站的电灌站电气设备主要讲授配电线路的设计、电器设备的选用、泵站的电灌站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设计农村小型电力提灌站的能力。

20、农村技术经济管理:主要讲授我国农机行业的方针、政策和经济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发,农村机械化的规划、计划、劳动、物资的管理,经济核算制。使学生具有经济管理手段管理农业机械化的初步能力。

21、农机安全监理:主要讲授农机安全监理、安全管理的性质、特点有关法规,监理业务办理程序,驾驶员考核规则、农机事故的处理方法,使学生熟悉农机安全监理的各项业务,具有对农机安全监理的基本技能。

六、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必须紧扣培养目标、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做到教书育人,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

(一)政治思想品德教育

根据培养目标,应对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

1、入学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作贡献的理想教育;校纪、校风教育,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求知欲。

2、军事训练。主要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整理内务训练和国防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增强组织纪律性。

3、毕业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敬业精神,择业观念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艰苦奋斗的教育。

(二)理论教学

1、在教学环节和课程安排上,应紧扣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运用”“修理”为主线。

2、教材内容的取舍,理论上应把握“必需”、“够用”的原则,突出实用,减少不必要的证明和推导;专业上突出常规技术学习和常规技能训练。并及时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最新科学技术成果。

3、教学方法上,强调启发式,注重直观性,尽可能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重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培养自学能力。

(三)实践教学

1、实验 实验室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试验在相应教学内容讲完后随课进行。主要作法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试验指导书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除必要的验证性试验外,主要进行技能性试验。以训练学生选择、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正确处理实验数据,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初步能力。

2、教学实习、生产实习通过实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

(1)金工实习:主要进行钳工、切割加工焊接实习,了解铸造、压力加工以及热处理工艺特点,应用范围及常用设备与工具。使学生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工艺过程、所用设备和工具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并具有初步的操作技能,能按图纸加工出简单零件。

(2)拆装实习:主要进行拖拉机的拆卸、装配实习。拆装实习是通过对拖拉机和小型柴油机进行拆卸、装配训练。使学生熟悉其基本构造及正确进行拆卸、清洗、鉴定、装配、调整和试车的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修理实习打下基础。(3)修理实习:通过对几种型号的拖拉机和小型柴油机的修理实习,使学生掌握修理工艺过程,了解易损件的修复工艺过程,能分拆排除一般故障、经过考核可以获得农机修理工等级证书。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某一门课程后进行的基本训练。以培养学生综合动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a)机械制图测绘:通过测绘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使学生掌握测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进一步掌握零件图、装配图的绘制方法,提高制图能力。本测绘要求学生绘出装配图一张,零件工作图三张。

b)机械零件设计:通过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使学生掌握基本设计方法,学会查阅技术资料,要求学生绘出装配图一张,零件工作图三张。写出设计说明书。

c)电力排灌设计:通过农村小型电力排灌站的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设计农村小型电力提灌站的能力。

4、劳动课:由每学期集中一周劳动课和日常班级、宿舍清洁卫生及公益劳动两部分组成。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爱清洁、讲文明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劳动内容主要是校园绿化、环境卫生、学生宿舍的内部整理,管理及学校建设等公益劳动。

(四)课外活动 主要对学生进行美育、艺术等教育。

1、保证每天2小时的文体活动时间;

2、举办各种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成立各种体育、文学艺术等活动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

七、成绩考核

(一)考核原则

1.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从事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或农机维修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

2.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从事农业机械化经营服务或农机维修的业绩,以及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贡献。

3、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农业机械经营服务情况,要求经营服务的规模有扩大、相关机械的使用和维修技能有提高、收入有增加。

(二)考核方式

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均应进行考核,评定成绩。每学期安排学期考试一周,考试科目以4门为宜,每门课程只提供一次正考和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者可以按规定多种申请重修考试。劳动课不及格者,应在假期补劳动后,再进行考核。

八 毕业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农业植物病理学 教学改革

现代化都市型农业是现阶段我国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现代都市型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1]。都市型现代农业除生产、经济功能外,还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将会进一步得到强化。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高等农业院校主动适应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改造传统专业,对农科学生增加符合都市农业发展特点和方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在农科院校植物保护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符合都市型现代农业需求的人才成为广大教师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其核心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农作物病害的症状、病害发生的基本规律与防治的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诊断田间作物病害并给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为农业高产稳产服务,全国各大院校针对该课程的改革一直在进行并且取得成效[2][3],但是在现代都市型农业背景下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仍较少涉及。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侧重设施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种植作物不再是传统的玉米、水稻和小麦,而是侧重蔬菜和果树等作物,因此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改革需要紧密围绕都市农业的需要,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重点从大田作物转向果蔬。传统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授重点侧重大田作物比如玉米、水稻、小麦和棉花等作物上常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而蔬菜和果树上的病害相对较少,往往不作为重点内容。但是在现代都市型农业中,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设施蔬菜比如西红柿、茄子和辣椒等和休闲观光需求的水果采摘园比如葡萄、樱桃和草莓等成为主要种植对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发生转变。目前蔬菜上主要发生的土传病害包括根腐病和线虫病,以及介体传播病害包括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害,果树上主要发生的葡萄酸腐病和霜霉病等,草莓白粉病和根腐病等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

(二)防治方法上重点突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愈加重视,都市农业中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应该优先侧重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副作用较少的防治措施上。都市农业中的大部分蔬菜和部分水果是在温室大棚中栽培,病害的发生主要与温室的高温高湿等条件相关,通过对植物病害发病规律的认识,从设施农业的角度出发,侧重通过调节设施微环境来抑制病害,同时结合微生物制剂等生防产品重点介绍。

二、教学手段改革

(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教与学交互融合的愉快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学生在座位上昏昏欲睡,教学活动如“一潭死水”。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引入问题时就针对学生兴趣,在教学活动中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互动,实现台上台下热烈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草莓病害的时候,可以将鲜红透亮的健康草莓和发生白粉的草莓带到课堂,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冲击,这样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某种病害的病害循环时,教师将病害循环做成循环图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循环图中包含的信息,引导学生意识到其中包含的初侵染源、越冬/越夏、传播方式和有/无再侵染的四个层次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独立思维能力。

(二)积极利用多种手段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中心,课程学习以教师讲授的形式为主,但是可以辅助视频教学、学生自我讲授等多种形式。比如在讲授线虫病害时,可以以科技苑栏目中对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彭德良教授的采访作为主要材料进行视频教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视频教学开始前应该把线虫病害中的核心问题抛给大家,让大家在视频学习后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同时在视频结束后对该视频中没有涉及的关键问题进行补充。在课程进行到大半部分,学生掌握农业植物病理学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后,可以将部分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查阅文献,制作PPT课件,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准备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大家,老师最后进行点评和补充。这样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又可以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改革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进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相应改变。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是教学的指挥棒,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客观评价学生成绩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课程考核体系,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将所有的病害都涉及,因此在课后针对课堂上没有讲授但又比较重要的一些病害,应该让学生自己学习,以课后作业的形式上交,并且老师应该认真批改并返回意见给学生,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作为最终考核学生的一个方面。传统考核方式侧重教学内容的主观考试,这样学生死记硬背就能搞定,很容易产生考前突击的倾向,并且不能客观评价学生。因此,在考试的过程中应增加主观试题的比例,更多从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角度考核。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过程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改革效果还需要在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践中检验。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从事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断改革、创新,为都市农业的安全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史亚军,王秀德.关于北京地区发展现代化都市型农业的思考[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3,18(2):121-124.

[2]高学文,王源超,邵敏等.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8-69.

[3]鄢洪海,李宝笃.《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农业教育研究,2009,2:18-20.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4

上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以及普通高校扩招等因素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培养基层管理人才和技术干部变成了培养一线高素质的劳动者。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和农业生产对比效益差、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等诸多因素影响, 涉农专业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现象, 办学规模急剧缩减。2007年我国农林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数141所, 比1998年的365所锐减224所。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则更少, 不足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在校生的10%。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吸引更多学生报考, 全国各地农机校纷纷改变校名和调整专业设置, 逐渐缩小农机 (业) 专业规模, 甚至取消农机专业招生。从全国范围来看, 目前农机专业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模糊,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教改停滞不前, 学生质量下降, 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办学投资减少,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 农机专业被严重边缘化。据调查, 全国现在除了个别粮食生产大省还保留农机校名称, 继续坚持农机专业招生外, 绝大多数省份已经看不到、听不到农机化学校和农机专业这个名称了。可以说农机中等职业教育处在濒临消失的地步。

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原名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学校) 创建于1956年, 建校50多年来, 为国家培养农业机械化人才5 000余人, 短期培训农民工10 000余人, 为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农机化事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和全国其他农机校一样, 从1995年到2007年, 农机专业几乎无人问津, 生源锐减, 学校经过调研和多方努力, 采用改变专业名称、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定向培养等方式, 也只是断续招收了仅几个班学生, 农机专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国家从2007年秋开始, 对中职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国家又实行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在这些政策支持下, 学校经过广泛宣传和动员, 使农机专业近几年的年招生保持在50人左右, 但就是这仅有的一点农机专业学生, 毕业后也纷纷走进城市, 学农不爱农、学农不务农现象十分严重。农机专业招生难问题困扰农机类学校多年, 导致很多人认为这个专业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陕西省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陕西省是农业大省, 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发展迅速, 从2004年起, 连续出台的7个中央一号文件和一系列重视支持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政策的出台, 极大地改善了农机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调动了地方政府、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及企业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到2010年底, 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引领下, 陕西省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达4 704个, 农机经营户达99.4万个, 乡村农机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和壮大。但和全国相比, 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以及农机经营总收入等指标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机械化发展中长期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还未从根本上改观, 主要表现在农机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效益低;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少, 农机手集约化经营理念差。归根结底, 是由于缺乏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技能型人才, 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农业装备的作用。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建设现代农业, 迫切需要以农业机械为载体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为此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连续几年在全省农机工作计划中提出坚持农民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中的主体地位, 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依靠职业院校和县级农机校, “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开展农机教育培训, 在全省继续组织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全年培训13万人次以上”, 特别是要加强对每年新增的数万享受农机购置补贴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现代农业装备的使用和经营水平。

三、农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一) 抓住机遇、认真调研, 创新培养目标

党和国家多次出台加快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文件和政策, 从2007年秋开始对中职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 每个学生每年补助生活费1 500元, 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 国家又实行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2010年陕西省财政厅等4部门联合印发了《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和措施都为农机专业职业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 党和政府鼓励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多次出台加快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的文件和政策, 另一方面, 大量的农机教育教学资源闲置, 农机专业即使免费也招不来学生。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在陕西省农机局协助下对农机从业人员状况进行了大量深入调研, 结果显示:16-20岁的中学毕业生没有意愿回到农村从事农机和农业工作;从事农机 (业) 生产工作的大多数是30-50岁的农民;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系统接受过农机专业学习, 不到一半的人通过“阳光工程”等短训项目培训, 仅仅掌握农机具的基本操作技能, 没有经营意识。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一致认为农机专业职业教育不能把培养对象仅仅局限在培养农村新生劳动力上, 更要注重培养百万既有的农机产业大军。所以, 把农机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初中毕业及以上或同等学力, 年龄在35岁以下, 已经或准备从事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能胜任本地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服务、维修等工作, 在农村生产第一线留得住、用得上并能发挥骨干、带动作用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二) 加强行业合作、送教下乡、农学结合, 创新办学模式

围绕培养目标, 以农机手为主体, 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 学校和陕西省农业机械管理局合作成立陕西省现代农业工程教育中心, 组织专业教师和省市县三级农机局干部、乡镇和村委会干部、农机手多次进行交流, 探讨采取何种办学模式才能使学员解决好学习与生产、生活间的矛盾, 有效投入到学习农机技术中来。在各级农机部门支持和协调下, 形成了以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教学资源为办学主体, 以县级农机技术培训学校为办学依托, 在乡镇、村设立教学点, 以享受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农机手为主要培养对象, 实行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 并结合农时和当地农业发展项目设立灵活机动的培养方案, 学习组织采用农忙时生产实践、农闲时集中学习, 把学校和教室搬到田地头、果树下、大棚中, 力争做到教育的形式方便农民。

(三) 服务区域农业发展, 创新教学内容

围绕陕西省农机化的发展, 在组织专家和教师对本省农业机械化生产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我们对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 在课程设置上既考虑学员作业技能的掌握, 又考虑到学员的人文素质提高, 还注意拓展他们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员所从事的行业、产业, 分成粮食生产机械化、果业生产机械化、蔬菜生产机械化三个方向, 同时兼顾教学内容要结合拖拉机驾驶员、收割机驾驶员、机防手、农机化经纪人等劳动技能鉴定需求。目前我们正在组织教师和相关专家编写适合农民学员的教材, 力争做到教育的内容贴近农民。

(四)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创新教学手段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之一, 也是职业教育的客观需要。为切实做好农机职业教育, 学校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 争取陕西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资金150万元, 购置了大中型拖拉机、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各类动力机械、植保机械, 建成了3个理实一体化教室, 购置了移动教学车辆和设备, 极大改善了教学硬件设施。充分考虑学员掌握知识的特点, 在拖拉机、收割机操作与维护课程教学中采用现场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 提高学员的操作技能;在农机经营项目课程中采用案例参观讲解教学, 利于学员理解经营理念掌握经营技巧;在设备维修课程中采用场景教学, 提高学员分析判断能力。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指导和检查学员的生产实践学习, 力争做到培养的手段适合农民。

(五) 注重技能看实效, 创新学习评价模式

传统的书面考核或者凭记录学员的上课表现来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对职业教育而言过于片面。党和国家对现代新型农民的要求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 那么直接的体现就应该是看学员通过学习后, 生产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是否提高、农机作业质量是否满足农艺要求、生产经营的规模是否扩大、收益是否增加、生活的环境是否改善等。因此, 在设计学员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时充分考虑到学员是否掌握了一技之长, 不同生产环境中学员对不同技能掌握和利用的实际效果, 对取得职业资格证、获得各项政府奖励、为农村社区管理做出贡献者、在伦理道德方面有模范带头作用的考虑予以学分奖励, 让评价模式真正能激发学员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 力争做到培养的结果富裕农民。

四、农机专业创新教育取得的效果

通过以上探索实践, 学校在陕西省农机局和各级组织的广泛宣传和大力支持下, 2010年组织学员1 200名, 2011年组织学员1 000名, 在全省各地设立了7个教学点50个教学班, 使农机专业规模达到建校以来最大, 教学活力明显增强。2010年学校参加首届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机维修项目比赛, 获得二等奖 (全国第5名) 1个, 2011年又获得三等奖2个, 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大多数有农机具的学员参加了各类农机合作社, 积极参加跨区作业, 有些学员从事农机维修, 走上了创业之路。在设点办班的村镇, 村风村貌发生明显改善, 农民业余生活丰富多彩了, 赌博、偷盗、游手好闲等不良风气减少了, 教育效果初见成果。

五、思考和建议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高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不仅过度挤占农村自然资源, 也严重影响到农村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 我国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超过50%, 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50岁以上的占32.5%, 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高达95%。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生产副业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对农业发展来说, 都可能是致命的问题, 这更需要职业教育为“三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012年3月17日至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河南省农村时指出:不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了, 分散的土地必然要有人进行规模经营, 农业机械化是必然趋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同步推进的大背景下, 我们农业职业教育战线应该抓住机遇、不等不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把专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相衔接、专业课程与农业生产岗位相衔接、教学内容和生产技能相衔接, 积极投身新型农民培养,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周稽裘.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4) .

农业生产机械化教学大纲1 篇5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产机械化 英文名称:mech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编号: 09010415au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0年1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农业机械的发展、类型、一般构造、工作过程及使用等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农业机械的作业性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2.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掌握不同区域及作物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熟悉机械化体系的特点和适应性;结合有关的分析、计算方法,初步掌握选择、评价农业机械化生产工艺与机具、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新技术与新机具;熟悉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信息化与精细农业等科技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包括农学含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植保、园艺、农机、资环、林学、农经等)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本课程共开设1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物理、农学概论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农用动力机械和农业生产机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

蒋恩臣主编,《农业生产机械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主要参考书:

高焕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上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罗锡文主编,《农业机械化生产学》(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李宝筏主编,《农业机械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农用动力机械概述(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拖拉机的构造;电动机的类型、构造与工作原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内燃机的基本结构、原理与工作过程;拖拉机各组成部分的功用;电动机的类型与使用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内燃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拖拉机的工作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4学时)第一节 内燃机概述(2学时)

一、内燃机的概念

二、内燃机的发展历史

三、内燃机的组成

四、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拖拉机概述(1学时)

一、拖拉机的概念及组成

二、内燃机的的发明与发展

三、拖拉机的工作原理

四、正常操作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电动机(1学时)

一、电动机的定义

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三、电动机的种类

第二章 土壤耕作机械(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耕层土壤的物理学性质;土壤耕作的目的;耕地机械的种类;铧氏犁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耕地机组的挂结和调整;整地机械的种类;旋耕机的一般构造和工作过程;其他表土耕作机械。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土壤耕作的目的、耕层土壤的物理学性质。熟悉耕作机械的分类;耕地机组的挂结和调整;掌握铧氏犁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旋耕机的一般构造和工作过程。了解深松机等其他表土耕作机械。熟悉土壤耕作的方法,掌握常用耕作机械的正确使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铧氏犁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旋耕机的一般构造和工作过程。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 主要农业技术要求和农机具(0.5学时)

一、农业技术要求

二、少耕法

三、耕作机具

第二节 耕层土壤的物理学特性(0.5学时)

一、耕层土壤的物理特性

二、耕层土壤的动力特性

第三节 铧式犁的构造和原理(0.5学时)

一、铧式犁的类型

二、铧式犁的基本构造

三、铧式犁的翻垡原理 第四节 旋耕机(0.5学时)

一、概述

二、旋耕机类型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国内外关于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保护性耕作的主要作业环节;保护性耕作的效益;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机具。小结。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保护性耕作的起源。掌握国内外关于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增产机理。熟悉保护性耕作的效益。了解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的开展情况。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接受保护性耕作这一最新的耕作形式。

3.教学重点和难点。国内外关于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保护性耕作的主要作业环节。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 保护性耕作概念、机理与关键技术(1学时)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概念

二、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与国外研究概况 1.保护性耕作的起源一治理沙尘暴 2.美国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 3.澳大利亚的保护性耕作 4.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 5.前苏联的保护性耕作

三、我国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

四、保护性耕作的效益 1.社会效益 2.生态效益 3.经济效益

五、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 1.土壤水分增加 2.保护性耕作减少径流 3.保护性耕作减少蒸发 4.土壤提高肥力

5.保护性耕作对增产的不利因素

六、保性耕作的生态环境保护机理 1.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水蚀

2.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防治“沙尘暴”

七、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

第二节 保护性耕作原理与应用(1学时)

一、保护性耕作原理

1.农业耕作技术的一场革命

2.保护性耕作的原理

二、保护性耕作应用

1.基本作业

2.配套技术

3.模式与机具要系统化、标准化

第四章 播种和施肥机械(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播种施肥的技术要求;播种机的类型及一般构造;播种机的主要工作部件;播种作业的监控装置;播种机的使用调整;施肥机械的类型及使用注意事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播种机的类型及一般构造;播种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和使用调整。了解播种施肥的技术要求和播种作业的监控装置。熟悉施肥机械的类型及使用注意事项。

3.教学重点和难点。播种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和使用调整。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 播种机械(1学时)

一、播种方法

二、播种作业的技术要求

1.播种的农业技术要求,包括播种期、播量、播种均匀度、行距、株距、播种深度和压实程度等。

2.播种机的性能要求及性能指标

三、水稻、小麦、玉米播种机 第二节 施肥机械(1学时)

一、化肥施用机

二、厩肥撒播机

三、液肥施用机

第五章 植物保护机械(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植保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意义;国内外植保机械的发展概况及趋势。植保机械的类型;喷雾机械的类型;喷雾机械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喷雾机械的主要工作部件;喷雾方法;植保机械的维护保养与安全技术。小结。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植保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意义、植保机械的类型;喷雾机械的类型、国内外植保机械的发展概况及趋势。掌握喷雾机械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喷雾机械的主要工作部件。熟悉喷雾的方法及植保机械的维护保养与安全技术。

3.教学重点和难点。喷雾机械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喷雾机械的主要工作部件。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第一节 喷雾机的构造与基本原理(1学时)

一、喷雾特点及喷雾机的种类

二、喷雾机的构造及基本原理

第二节 弥雾喷粉机与微量喷雾机(1学时)

一、弥雾作业

二、喷粉作业

三、微量喷雾的特点

四、微量喷雾机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第六章 农田灌溉机械(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概述;叶轮泵的类型;离心式水泵的一般构造和工作过程;离心式水泵的性能参数指标和特性曲线;水泵的选型和配套;常用灌溉方法;喷灌及喷灌设备;滴灌及滴灌设备;节水灌溉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小结。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常用灌溉方法及其优缺点;农用水泵的类型及一般构造。熟悉水泵的选型和配套;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节水灌溉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掌握离心式水泵的一般构造和工作过程;离心式水泵的性能参数指标和特性曲线;喷、滴灌及其设备。

3.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心式水泵的一般构造和工作过程;离心式水泵的性能参数指标和特性曲线;喷、滴灌及其设备。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第一节 喷灌机械(1学时)

一、喷灌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二、喷头的种类与性能指标

三、喷头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微灌设备(1学时)

一、微灌的种类和微灌系统的组成

二、微灌设备配套系统

第七章 谷物收获机械(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谷物收获机械化发展概况;农业技术要求及收获方法;收获机械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切割器的类型、构造和割刀的工作原理;脱粒机种类、一般构造与工作原理;谷物联合收获机械的种类、构造及工作过程;联合收获机的使用调整。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谷物收获机械化发展概况;农业技术要求及收获方法。熟悉联合收获机的使用调整。掌握收获机械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切割器的类型、构造和割刀的工作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收获机械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切割器的类型、构造和割刀的工作原理;脱粒原理。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第一节 谷物收获机械发展概论(1学时)

一、收割机机械发展概论

二、脱粒机机械发展概论

第二节 谷物收获工艺及收获机械种类(1学时)

一、谷物收获工艺

二、谷物收获机械的种类

第八章 设施农业机械与设备(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概述;农业工程的概念、目的及任务;生态农业、工厂化农业的定义;现代温室的结构及其环境控制设备;小结。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生态农业、物理农业、工厂化农业的定义;掌握温室常用的覆盖材料、现代温室的结构及其环境控制设备;了解温室的选址与建造计划。

3.教学重点和难点。工厂化农业的定义;温室常用的覆盖材料、现代温室的结构及其环境控制设备。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第一节 工厂化育苗与无土栽培(1学时)主要介绍育苗设备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高职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为了能胜任初始岗位就业及今后岗位迁移的需要,毕业生必须获得车工(中级)、数控车工(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中级)中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在机械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方法,掌握对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确定,能定性确定构件受力后失效形式与危险截面位置,从而完成通用零件的选择与专用零件的结构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设计一般简单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完成从业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与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也不能融合。为提高教学效果。需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

1.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课程内容采取“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结构体系:首先安排一周机械拆装(专用周的形式),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实物与模型对常用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建立感性认知;再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为形式进行理论授课;最后通过两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2.整合课程内容,增强适应性。高校扩招后,生源素质变化很大,高职入校新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中对常用零部件设计要加强“失效分析、结构设计、精度设计”,淡化“承载设计计算”。对于常用机构应用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淡化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要注重培养他们查阅、应用资料的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实际的能力。目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对课程原有内容作了增删。如已删去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的推导,简化公式中的系数分析,变位齿轮传动只作简介;加强了同步齿形带传动、删除滚动螺旋传动内容,增加了介绍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齿轮制造新技术的内容;删除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三位置的设计方法内容,淡化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新型机构、创新机构类型介绍。

二、课程教学中需注意的环节

1.导人。导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传递教师对教学内涵认识与要求的重要纽带。导人一般可分为课程导入与新内容导人。笔者在实践中吧课程导人安排在绪论进行,通常采用问答式导入。具体做法:通常设三问,用时45分钟,先对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三个名词提问,然后一一回答并提出本课程学习内容;再问“假设有没考上大学直接进企业工作的同学,三年后你大学毕业恰好分在与你同学同一单位同一岗位,与同学相比你有何优势?”顺势提出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乃至高职生培养目标;最后问“你上课的同时,你父母在做什么?”再提出学习中的其它要求。后两个问题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相对具有较好的效果。新内容导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特点及应用展开,在每次课中用时约10分钟左右,如螺纹连接,先介绍应用,再介绍一般结构,最后提出学习的重点是会选择标准件、确定连接的结构;再如,讲授“轴”的课时,先从轴的功用导入,然后叙述传动件及轴承、箱体的相对位置,引出轴的结构设计内容。

2.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

(1)加强各章节间的内容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讲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时注意和带传动对比;讲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时,可比较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介绍滑动轴承轴瓦材料时与蜗轮材料相比较。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联系:用轴把轴系零件联系起来,用减速器把机械零件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提高对内容整体概念的把握。

(2)加强与前置课程的联系。《工程力学》的重点内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被直接应用,如受力分析作为重要知识及能力点,在各零件受力分析时均要用到;四种基本变形(力学模型)及强度计算作为主要知识与能力点,分别应用于“螺纹连接及键连接”、“齿轮传动”、“轴”、“轴承”。在讲授中要不断提示和反复加深印象,以利于学生对力学中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巩固与应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与横向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如表达连接的结构、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零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绘制零件图时均不同程度上要应用前述横向课程的内容,应用时有意不断提示与重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并茂、图文交互以及包容信息量大等优势,如在“导入”、“齿轮传动整合原理”、“轴的结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创新机构”等内容中使用后,效果显著,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使“机构”部分的内容变“活”了,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资源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我院配有“机零机构陈列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构创新实训室”,有一半以上的课安排现场教学,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实物或模型的现场观摩学习,增强学生对机械实物的感性认识,使书本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课程改革后,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机械拆装,分五组轮换分别对减速器、微型冲床、常用机构进行拆装,在使用常用工具对机械零部件拆装的同时,认识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及机构的类型与运动,增强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感性认识,弥补了他们实践经验的不足,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其次是现场教学,通过对典型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分析、观摩、动手,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是课程设计,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减速器设计,达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7

《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该课程在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兵团区域特色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及完善的运行模式。其具体成果如下:

1. 立足兵团大农业, 形成严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农业机械学》课程组始终坚持“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原则开展教学, 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结构课、实验课、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以及学生的第二课堂。

结构课:结合农业机械实体讲授机器的功用、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安装和调整, 使学生对各种典型的农业机械建立起一个系统完整的感性认识;

实验课:要求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并亲自完成实验, 使学生掌握农业机械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维修、操作和改进创新的能力;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对典型农业机械的零部件进行结构设计与创新, 培养与考核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为毕业设计打下一定基础;

生产实习:一般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 生产实习包括播种实习和夏收实习, 近年随着棉花和番茄机械化采收技术的推广, 收获实习新增棉花和番茄的机械化收获实习。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以见习技术员身份参加,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对所学的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保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为用好农业机械、改进农业机械打下基础。

第二课堂:通过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课程组教师非常重视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 尤其是对毕业班同学的毕业设计一般提前一学期, 甚至部分同学提前一年进行指导。此外, 课程组教师还鼓励学生参加“SRP”大学生训练计划、“挑战杯”、“创业杯”等科技创新活动,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

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立足兵团大农业生产, 紧密联系兵团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及时更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如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棉花、番茄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课程组增设了棉花机械化收获实习以及番茄机械化收获实习。

五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相辅相成, 环环相扣, 形成一个较为缜密的实践教学体系。

2. 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多年的建设, 本课程拥有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农机库、机械工程中心、兵团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拥有典型农业机械、完善的实验设施以及实验仪器, 保证《农业机械学》结构课、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顺利开展。

课程组教师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指导思想, 自制了喷雾性能综合实验台、排种器性能实验台、风机性能实验台、振动筛性能实验台、切割性能实验台、棉种色选实验台、番茄色选实验台等20余套教学科研紧缺的实验设备;同时, 课程组借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契机, 依托兵团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兵团农业机械重点实验室和兵团农业机械检验测试中心, 添置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机具和仪器设备, 如加拿大CPL-MS60K高速摄像机系统、Hesight3.3视觉软件包、计算机监控及辅助测试喷雾机试验台等。通过自制和外购等多种手段, 添置实践教学设备, 完善了实践教学的软硬件平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包括兵团的农牧团场:如农八师132团、143团、石总场、147团、148团等, 这些基地为《农业机械学》的生产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每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固定聘请1-2名机务管理干部做校外指导教师, 实习带队教师以跑面蹲点相结合, 学生直接分配到作业机组参加实习, 实习结束后由作业机组组长根据学生实习表现情况写出书面鉴定, 要求学生返校后撰写出具有专业学术水平的实习报告。

3. 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机制

《农业机械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 建立跟随制、导师制等具有长期性、延续性的运行机制, 有效保证创新实践教学的质量。课程组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后, 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指导, 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课堂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全面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

4.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为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农业机械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本课程的考核分为三个独立的环节:理论考核、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其中理论考核主要由基础理论考试、实验报告、平时成绩等组成;生产实习主要根据学生参与实习的表现情况、实习日记、实习单位考核意见以及实习报告的质量, 确定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课程设计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课程设计环节的表现、设计质量的优劣、以及课程设计的创新性, 给学生打出综合成绩。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组加大对教学环节的管理, 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积极性、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5.充分依托第二课堂, 建设学生动态科研梯队

课程组把学生在课堂和生产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科研课题带入第二课堂作为课程设计、SRP、“挑战杯”、“创业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题目让学生去做, 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 在校大学生实践创新梯队断层现象明显, 随着上一届学生的毕业离校, 使得前面同学开创的科技创新课题, 无法深入继承与发展。为此, 课程组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参观、学术报告、科普讲座等手段, 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实践的兴趣, 积极引导各年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同时, 采取“高年级同学主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 低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兴趣、基本技能培养逐步介入科研项目”的措施, 确保了动态阶梯科研团队的完整性、连续性, 从而保证科研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教学的创新点

1.立足兵团大农业生产, 紧密结合兵团农业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形成了严谨的实践教学体系及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同时, 随着兵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断充实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 建立了导师制、跟随制等机制, 保证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长期性、延续性, 制定了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 提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

3. 依托科研平台, 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实验室建设、SRP、“挑战杯”等第二课堂活动, 形成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的动态阶梯型科研创新团队, 同时注重学生的素质拓展, 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成果应用情况

《农业机械学》课程组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教学研究与改革, 2005年被评为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 2006年考核为优秀, 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 同年, 《农业机械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石河子大学教学团队。

课程组教师将《农业机械学》的实践教学机制在学院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了5年的应用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懂得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纠正了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偏颇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扩展了知识视野, 熟悉科研与工程流程、培养对科技工作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同时也在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2.课程组本着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原则,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 自制了喷雾机械综合性能试验台、切割性能实验台、光电检测实验台、机器视觉棉种色选实验台等实验平台7个, 丰富完善了实践教学设施, 目前在教学和科研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SRP、课外科技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 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目前课程组教师指导的学生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次, 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人次, 二等奖2人次, 三等奖4人次, 并多次荣获自治区、兵团、大学等各项竞赛的奖项。

参考文献

[1]谢方平, 汤楚宙等.实践创造教育, 推动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 2002, (08) .

[2]李国昉, 马淑英等.《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 2004, (01) .

[3]黄亦其, 周清等.农业机械学课程及其实践环节教学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1) .

[4]李建平, 刘俊峰等.生产实践性教学在农业机械学中的必要性[J].农机化研究, 2005, (03) .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8

1.《农业生态学》课程改革背景分析。2011年, 生态学上升为一级学科, 同时中央提出了构建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 使得生态学科的发展进入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目前, 国际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主要有:全球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外来物种入侵与有效控制;重要生态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生态学与科学管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水资源安全;农业生态系统健康与食物安全;植被恢复与生态灾害防治;等等。上述新出现的问题和概念, 也迫使《农业生态学》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 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时代。

2.《农业生态学》课堂教学现状。在浙江农林大学, 为本科农学、植保和种子等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开设了专业选修课程《农业生态学》, 36学时 (或32学时) , 2学分。教材选取200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骆世明教授主编的《农业生态学》第二版教材。该教材从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系统全面、详尽地介绍了农业生产实践中运用到的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发展前沿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本人发现这门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1) 课程知识体系相对陈旧, 跟不上学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转基因食品安全、生物入侵等热点问题已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争论, 这些问题与《农业生态学》课程紧密相关, 但目前使用的教材和课程教学中却未涉及和关注。 (2) 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以教师照本宣科为主的单一灌输式教学模式, 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3) 课程考核方式单一。期末闭卷考试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采取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策略。

上述问题使这门课程的趣味性、前沿性和实践性都不尽如人意。因此, 课程改革十分有必要。

二、教学改革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

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为主动探求式学习的目的, 本人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农业生态学》课程进行改进。

(一) 改进和更新《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

1. 教材建设。

以骆世明版和陈阜版的《农业生态学》教材为基础, 参考国外经典生态学教材《The E-conomy of Nature》 (第五版) 、孙儒泳主编的《基础生态学》 (第二版) 、《动物生态学原理》、李博主编的《生态学》等教材, 对课程主题进行优化和再选择。

2. 获取学科前沿信息。

搜索最新发表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研文献, 通过网络搜索获得高质量的课程素材。如本课程第五章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讲授内容, 就大量参考了复旦大学第五期生态学高级研修班的ppt讲义, 从学科前沿获得了当前国际生态学发展的最新信息, 保证了课程知识的相对新颖性。

3. 收集课程辅助信息。

通过阅读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国外经典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材和畅销书, 获取时代发展的动态信息和趋势, 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广博性,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 探索新的《农业生态学》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

1. 增加课堂讨论的次数和质量。

设置与课程紧密相关且具有广泛社会关注度的讨论主题 (如:你如何看待转基因食品?当前西方主导的碳排放和碳交易制度是否对中国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 采取信息定向输送、纸质资料阅读、无领导小组讨论、分组限时间公开演讲等形式, 来加深学生对特定命题的理解,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参与精神和公众演讲能力。

2. 加入网络公开课教学视频。

在网易公开课、TED演讲、BBC纪录片等网络媒体中, 搜集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 经过整理和加工, 选择主题相关、时间适当的视屏在课堂上播放, 使一流的媒体资源走入课堂。同时, 本人在MOOC开放式网络教育平台上注册账号, 选择参与与课程主题相关的一些课程 (如全球气候变化) , 获得一些与课程主题直接相关的信息、资料。

(三) 改进《农业生态学》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1. 加大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

将课堂讨论表现、平时作业成绩、出勤率等都纳入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中, 使学生均匀用力, 避免期末考试突击式的应试学习。如在课堂讨论环节, 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 设置分组, 根据全组的表现, 统一给分, 同时对表现出色的“意见领袖”, 给予加分, 此举意在增加学生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2. 期末考试题目中, 增加理解性的主观题目的考察比例。

在期末考卷中, 提高开放性题目的比例, 同时对一些题目, 可设定具体情景, 给予知识点的提示, 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程度 (如论述题:我国十八界三中全会通过了“单独二胎”的生育政策, 请根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分析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生背景和变迁。给予应试者的提示知识点有: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的方程、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马尔萨斯人口论等) 。

3. 收集学生课程反馈意见和听课体验。

在考试题中设置课程意见反馈的环节, 如:你认为如何才能上好《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鼓励学生多提意见, 获取学生的听课体验, 为下一步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参考和方向。

三、教学改革实施效果、问题与反思

1.教改后的教学效果。

(1) 学生上课积极性增强, 变被动听讲为主动思考。经过课程内容的优化和选择, 学生上课到课率提高, 上课专心听讲程度提高, 玩手机、睡觉的学生数量有所下降。同时, 学生私下的反馈表示:这门课程提高了自己对生态学的兴趣和了解。 (2) 课堂参与度提高, 课下出现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由于引入了对当前生态学热点问题的课堂主题讨论 (以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进行) , 学生课程参与度有所提高, 加之讨论话题新颖, 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讨论分组采取随机原则, 避免了部分优秀学生扎堆、后进生消极参与的现象。课后阅读材料和书籍的推荐也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部分优秀的学生学以致用, 在课堂讨论和期末考试中能够运用课下学到的新知识。 (3) 学生积极上交课程建设意见和建议。课程考核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权重, 将出勤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表现纳入到成绩考核体系中。同时, 课程期末闭卷考试减少了客观题的比例, 增大了主观题的数量, 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如在回答论述题“十八界三中全会后, 中国计划推行夫妻双方单独生二胎政策的生态学理论依据和可能后果”时, 很多学生运用了生态位理论、逻辑斯蒂种群增长模型、生态足迹、环境容纳量、可持续发展等生态学知识来进行回答, 并对可能出现的人口扎堆生育现象做出了预测性的分析, 基本做到了活学活用。

2. 教学反思。

从平时学生听课反映和期末考试回馈意见来看, 课程改革总体较为成功, 学生评教反馈优秀, 但从多数学生一致的反馈来看, 本课程仍存在很多改进的地方, 归纳一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书本外内容偏多, 知识体系庞杂, 抽象概念较多, 一部分学生反映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2) 师生之间的互动还有待加强, 单一的老师讲授模式还需改进。 (3) 课程课外实践机会较少。尽管本课程给一部分班级安排了几次室内和野外试验, 但大部分班级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 并未安排其他课程实践。这也是学生反映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上述问题, 实际上也是各个学校《生态学》课程一直以来存在的老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 进一步提升本课程的质量, 为以后申请精品课程打下基础, 希望在以后的课程讲授中继续改进。

四、建立明确的课程宏观进度体系, 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课程重点

在课程开始之时, 列出授课进度表, 课程讲授难点和重点, 课上和课下参考书目、资料和文献, 同时给出相关出处。提前将课程进度表发给学生, 方便学生熟悉课程脉络和讲授重点, 并有针对性的去查阅参考书目。

1.加强师生互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表,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提前分配课程辅助教学任务, 制作教学任务分配进度表, 每次上课请一到两组学生上台辅助教师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 请在座学生评价上一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 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公众演讲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2.理论联系实际, 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根据设定的课堂内容, 主动联系校外企业 (如:农家乐、特色养殖基地、生态农业建设试点) 、单位 (如:基层农业推广机构) 和个人 (如:一些生态农业创业者) , 为学生提供参观、主题讲座、项目实施等形式的课外实践锻炼场所, 做到学以致用。让农业生态学理论从书本走到实际应用, 加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更好的建设《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

五、结语

21世纪的前十年, 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集中爆发, 网络信息爆炸化, 咨询传媒全球化的趋势对传统的大学课程授课体系造成很大冲击, 这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教学改革实践, 我发现在把握课程重点的基础上, 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以及时事性热点的分析和讨论,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希望上述的努力, 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的习惯和品质, 为培养生态型、创新型、创业型复合人才提供自由的土壤和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沈新平, 黄丽芬, 庄恒扬.谈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可强化育人的环节[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

[2]高艳茹, 高海波, 艾文国.关于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5, (12) .

试析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 篇9

1 课前准备, 在动中学, 让学生动起来

传统的教学大多是“牵牛式”的, 教师按书本内容教, 学生按书本内容学,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教学。“机械基础”学科是机械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 专业理论知识较多, 动手课题较少, 学习较为枯燥。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奇思妙想较多, 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指定课题小制作比赛, 以成果自评、互评、讲评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特性”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彰显了学生的个性, 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习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的前一周, 笔者安排学生回家按图上的要求制作一铰链四杆机构, 然后在上课时带到课堂上来演示并讲述制作过程、工作原理及能实现的功能。接着笔者有意挑选两个双摇杆机构模型来演示:一个是笔者把机架进行变换, 由双摇杆机构一会儿变成了双曲柄机构, 一会儿变成了曲柄摇杆机构;另一个不管机架怎么变换, 它始终是双摇杆机构。这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是双摇杆机构, 为什么一个能变, 一个却不能变?这时可以讲曲柄存在的条件“铰链四杆机构中必有一个是最短杆, 且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这个大前提。通过教具演示, 让学生理解在这个大前提下所得出的三个结论:一是取最短杆的邻杆为机架时, 构成曲柄摇杆机构;二是取最短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曲柄机构;三是取最短杆的对杆为机架时, 构成双摇杆机构。若这个大前提不存在, 即当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大于其余两杆之和时, 则曲柄不存在, 只能构成双摇杆机构。最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模型中各构件的尺寸, 算一算数据, 然后试一试自己的模型变化是不是与上面的结论一致。学生在这种既轻松愉快又能动手动脑的课堂上听课, 肯定比纯粹听理论课来得有兴趣, 所掌握的知识也不易忘记。

2 通过问题的巧设,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玩中学,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问题的设置上, 教师要学会巧设障碍, 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只有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 才能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同时采用巧设问题的方法, 才能将枯燥的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使学生被这种融洽的氛围所感染, 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3 善于应用多媒体教学法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已经成为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源泉,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 可谓是声形并茂。可以在教学艺术上将思维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机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并且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介绍那些国际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与新产品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国外的先进事物带到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课堂中来, 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了解世界与认识世界, 这对于活跃其思想, 拓展其视野, 拓宽其思路, 丰富其知识, 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掌握与运用国外先进科技知识与工艺技术是十分具有成效的。又如, 在讲解棘轮机构之时, 通过画面, 不但能够将棘轮的整个运动过程形象逼真地反映出来, 而且还能将棘轮机构在各类机器设备当中的具体应用加以播放。可以说, 不仅有局部, 而且还有整体。让中职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各类机器设备, 对于棘轮的运动、特点及应用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4 结语

总之, 机械基础课程相对于其它课程来讲, 知识点相对较多, 内容页比较抽象, 所以我们要想改复现阶段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 就必须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 应遵循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 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是国民教育发展中一个永恒不变的课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理念的深入, 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提高了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该文也是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展开对中职机械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 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体会, 希望可以给广大同行业者提高资料参考和经验借鉴, 来推动我国机械专业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昊志清.《机械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12) :223.

[2]胡金星.中职学校《机械基础》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8) :174.

[3]卢隆有.谈中职机械基础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J].前沿, 2010 (3) :195.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10

金工实习教学方式改革

金工实习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 做到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的初步认识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仅仅是对机械加工的初步认识和对机械加工操作技能的初步掌握的较低要求, 而是通过初级金工实习———理论学习———高级金工实习的三个教学环节, 特别是高级金工实习环节, 既可验证和巩固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知识的掌握, 又可使学生获得较高的操作技能, 从而实现机械加工工艺知识掌握和操作技能提高双丰收, 也避免了只懂理论而不会操作或会操作而不懂工艺的现象出现。因此, 机械师范专业的金工实习应做如下具体改革。

将金工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3周, 主要是传统的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工、锻工和焊工等实习, 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 放在“工程材料及热处理”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之前。通过金工实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机械加工, 初步掌握机械加工操作技能, 为后续机械专业课的学习, 特别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提供认识和实践支撑。为此, 理论课教师可以根据以往在“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对现行的金工实习提出配合理论教学的要求。特别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 需要金工实习的有力帮助。例如, 金工实习训练应帮助学生了解工件的三种装夹方式, 即直接找正法、画线找正法和夹具装夹法;通过金工实习训练, 使学生对车刀的具体结构及五个几何角度的概念、作用及合理选择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阶段时间为3周, 安排在第三学年学完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之后。任务是对车、铣、刨、磨、钳工种的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强化, 验证工艺设计的正确性。方法是:第一周先对第一阶段进行复习, 第二周开始根据所学知识, 结合指导教师给出的具体要求, 让学生自己设计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交指导教师检查认可后加工出实际零件。通过实际零件加工和检验, 验证工艺的正确性和操作的正确性。安排这一阶段的目的是:一方面, 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工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 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而且是高级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主要有“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和“机械制造工艺学”。有些学校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合为“机械制造基础”。目前, 笔者所在学院机械师范专业仍然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分成两门课来组织教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的内容特点是以叙述为主, 所以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由于“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均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联, 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为此专门购买了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录制出版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声像光盘, 光盘中的某些教学内容是现场录制或专门制作的CAI课件, 内容很生动, 讲解也很清楚。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实践性非常强, 给学生的感觉是抽象、难以理解。虽然机械制造模块里也安排了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 但其质量和效果尚未得到足够的保证, 使得理论教学非常困难, 效果大打折扣。总体印象是理论教学时学生实践知识不够, 听得云里雾里;实习时又觉得没有理论支持、不知所以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和针对性不够, 做不到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另外, 根据认知理论, 智力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做”来实现。所以, 学生要真正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设计能力, 必须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来保证。为此, 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提出如下几项改革措施。

金工实习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支撑 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 将实习中的操作训练与机械制造工艺知识掌握结合起来, 使金工实习为“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感性认识基础。

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 实施现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 学生产实习不单独设立环节, 与理论教学合为理实一体化教学, 可由主讲教师负责统一实施。其目的是使生产实习更具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生产实习为理论学习服务, 理论学习指导生产实习, 这既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提高生产实习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实践经验少而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采用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进行。课程中理论性强的部分在课堂上讲, 实践性强的内容放在现场教学中讲。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 实施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穿插进行。具体各阶段的划分和要求如下: (1) 第一阶段是机械制造过程认识实习, 以现场教学为主。先粗略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然后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制造工厂, 了解生产的整个过程、工艺过程和各种加工方法, 感受企业生产气氛和企业文化。 (2) 第二阶段是机械制造工艺规程制定, 以理论教学为主。在实习基础上总结概述生产过程、工艺过程的基本概念, 然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3) 第三阶段为机床夹具设计, 以现场教学为主。现场介绍各类工件的装夹、各类夹的结构, 然后回到课堂介绍定位原理、定位误差计算及机床夹具的设计过程、设计准则等理论知识。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确保培养学生的能力 认知科学认为, 智力技能的学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信息进入, 与学生头脑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 从而出现新的意义构建;第二阶段, 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 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第三阶段, 程序性知识发展到高级阶段, 规则完全支配人的行为, 智力技能达到相对自动化。所以,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夹具的设计等知识的巩固和能力培养必须通过“做”来实现, 如通过诸如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 使规则的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学生学完了工艺规程制定和夹具设计等理论教学内容后就可以安排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可以来自于工厂实际, 以便学生所设计的结果与企业实际进行比较, 以验证学生设计的正确性或与实际应用的距离;也可以采用教师自拟的典型零件为实例, 学生完成其工艺规程或夹具的设计, 但必须通过金工实习后一阶段的实习, 加工出实际零件或夹具, 以验证设计的有效性和差距。

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学”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工艺学”中有许多概念, 学生由于缺乏实践基础, 初学时很难理解透彻和掌握。这些较难理解的概念有机械加工工序、调整法加工、工件装夹、基准、定位误差、误差复映等。教师首先应自己理解透彻, 同时尽可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例如, 介绍机械加工工序时, 就可以用包饺子的过程来类比;讲解调整法加工时, 可以借用砂轮切割机切割多段等长线材或角钢为例, 学生就感觉很直观, 也很容易理解。

讲好“典型零件加工工艺” “典型零件加工工艺”是对前述机械加工工艺理论的综合运用, 在“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 这一章介绍的是典型零件的加工, 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规律性。学好了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 对一般零件的加工就有了借鉴的例子, 甚至有了模板。所以, 教师应讲好这一章内容, 学生应学好这一章内容。典型零件主要指轴类零件、套类零件、箱体类零件和齿轮类零件。目前, 教材介绍的几种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都是用静态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不直观、不生动, 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不佳。为此, 我们采用实际加工过程录像或CAI课件, 以“动”的形式加以呈现, 再加以旁白, 教学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师范) 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不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加几门教育学课程那么简单, 而是应从中等机械职业学校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出发, 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 并具有理论课程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对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有所侧重。由于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是实践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 没有足够的实践知识, 很难达到完全理解和掌握, 必须处理好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使它们互为支撑、互为促进,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此, 我们对机械制造模块教学做了如下三方面的改革:第一, 改变过去金工实习中单纯而枯燥的操作技能训练, 强调金工实习要为理论教学提供认识基础, 降低理论教学难度;第二, 将生产实习与理论教学合一, 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第三, 以课程设计为载体,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确保教学质量。这三方面的改革实践证明,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改是有成效的。学生普遍反映, 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和实践, 既培养了工艺设计能力, 又提高了操作技能。

摘要: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师范) 专业的人才培养有别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机械制造技术模块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由多门理论课程和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所组成, 应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 使它们相互支撑、互为促进,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才能保证机械制造技术模块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师范) 专业,机械制造技术模块,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世德, 张宏.机械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 2001 (3) :31-35.

[2]李鹭杨, 等.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 2007 (6) :82-86.

[3]崔彦平, 谷进军.地方院校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4) :113-114.

[4]许中明, 罗勇武.以企业真实产品为载体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15-33.

[5]王奎英.职业教育一体化教学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5) :49-50.

[6]李军.“教、学、做”一体化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8) :39-40.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11

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针对我国目前农业土壤利用不合理的现状,本人对农业土壤的相关课程教学进行了相关探索。从我国对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看,本人认为与高等教育院校不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为一线农业生产培养具有实际指导力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具有高科研水平的高技术人才。明确这一观点后,本人认为为了使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自觉、主动地成为农业一线的指导人才,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展示我国农业土壤利用中具体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养成责任意识,一方面要重点教授学生科学施肥的具体方法,使学生避免走向“假大空”的学习误区。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本人认为,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农业实用人才对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对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定位、一线农业实用型人才、目前土壤不合理利用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分类号】S-4

一.引言

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农业是否得到科学发展是关系人民福祉、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业已经提出“生态农业”的建设方向,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缺乏科学农业思维的农民群体,再加上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实际农业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指导,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调查研究中,本人发现不少农民由于缺乏科学施肥知识,普遍存在着施肥不当的现象,这不仅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还会导致农业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的教学经验与深入农村考察的实践经历,想从农业土壤的研究领域出发,谈谈自己对于“农业土壤”课程相关教学的看法,希望对国家基层农业的发展完善有所裨益。

二.现阶段中职技术院校“农业土壤”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等专科教育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转型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在于为一线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因而在中等职业技术教学中,本人认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向应更倾向于实用性。

现阶段,本人认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在农业土壤的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两方面问题。第一点,教师没有深刻领会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要求,这就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没有对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化,对于未来要扎根一线的职业技术学生来说,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无可避免地具有“假大空”的特点。

针对目前农业土壤课程教学的两个不足,本人认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培养实用人才的的教学任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既保证教学内容的全面性,同时又要做到详略得当,增强学生在某一具体农业土壤应用领域的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岗位竞争中更具优势,更符合国家对于实际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本人的研究重点,本人将仔细阐述如何培养具有合理利用土壤、科学施肥能力的实用型农业技术人员。

三.具体展示目前农村土壤施肥问题

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增强自身对于科学施肥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目前农村施肥的不合理现象具体展示给学生,而不是仅仅教授给学生相关的解决措施。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从片面的、理论化的课本中走向切切实实的农村问题,增强学生对于农业问题的责任意识,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努力提高自身实用技能的积极性。

土壤是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物质,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更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人类对土壤进行了人为干预,即向土壤中施加化肥。

(一)过度施肥

农业生产中,农民为了获得高产作物往往不加节制地对土壤进行施肥,这不仅会造成肥料的流失浪费、环境污染,甚至会毒害作物。过量施肥还会妨碍作物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引起缺素症。例如,施氮过量会引起缺钙;钾过多会降低钙、镁、硼的有效性;磷过多会降低钙、锌、硼的有效性等。(1)

(二)施肥时间选择不当

作物施肥应该把握好几个关键时期,如作物生长的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作物生长转型期和生长旺盛期,如果肥料供应不足,则会使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农作物减产。

(三)施肥手段不科学

施肥效果如何与施肥手段是否科学密切相关,在施肥的过程中,施肥者要注意避免以下四种不当的施肥方法:(1)施肥过浅,使化肥易于流失,不利于作物吸收;(2)土壤水分不足,局部施肥浓度过高;(3)肥料品种选择不当;(4)肥料使用方法不当。

教师通过向学生具体介绍目前农业土壤利用的问题,可以培养起学生的忧患意识,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注重对相关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切实为国家农业问题提供实用人才。

四.培养学生科学利用土壤的能力

学生具体了解我国存在的上述农业土壤利用局限后,往往会产生进一步寻求具体解决措施的求知欲,对此,教师要重点教授学生如何在实践中指导农民合理施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成为国家需要的农业技术实践者。综合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历,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切实教授学生科学引导农民利用土壤(2)。

(一)深耕施用化肥

农民给土壤施加化肥后,化肥流于表面不利于作物吸收,这时候就需要基层农业工作者引导农民将深耕与施肥结合起来,通过翻耕,将肥料压在根系集中分布区和经常保持湿润状态的土层中。

(二)混合使用多种肥料

多种肥料混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满足作物全生长期对养分的需要和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肥料的混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调整肥料中的养分比例,使之相互促进提高肥效。

(三)集中施用化肥

在肥料用量较少或为宽形条播种作物施肥时,土壤基层工作者们要引导农民将肥料施于播种行一侧或播种穴中,以提高局部土壤中肥料的浓度。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发观的全面落实,农业一线必然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掌握具体农业实践能力的实用人才。中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在整个教育体系改革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既不能盲目地以培养高科研水平的理论人才为目标,也不能丧失其教学自信,中等职业技术教师应清晰地认识到,为国家培养基层农业实用人才与高等教育院校培养高科研能力人才相比是同等重要的。同时,中等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在培养实用型农业人才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其学生群体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农业土壤课程的学习兴趣,切实培养学生到一线指导农民科学利用土壤的能力,使学生树立高度的生态农业观,成为自觉的一线农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必翔《科学施肥技术问答》,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第13页

农业机械教学改革 篇12

一、明确农业专业教学培养目标, 适当调整农业专业的设置

农业专业教学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尤其是加强对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适应能力, 面向广大的农村、农业与农民, 培养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创新型与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农业职业教育过程中, 应该根据这一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专业, 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 调整与优化农业专业的设置, 将农业专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起来, 并且要做到与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人才的需求, 使农业专业教学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化以及当地农业发展服务。

二、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调整农业课程结构,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农业专业教育是为农业发展服务的, 所以, 农业专业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该要以促进农业发展为最终目标。农业专业的课程教育和具体教学内容, 应该以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为基础, 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 树立正确的农业教育观念。根据本区域农业发展的实际状况, 坚持教育与教学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为主要目标, 科学地设置农业专业课程, 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科学性、针对性等。在保证基本的理论知识与使用的专业技能学习的前提下, 还要注重农业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及自主探索能力与综合适应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更好地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

三、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育,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是农业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以及形成实践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农业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对于学习实习基地的农业生产与农业经营任务共同承担, 实现产教结合。教师在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 要指导学生进行实地的农业生产与经营,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直接从事与体验农业生产与经营活动, 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 促进学生的生产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提高。所以, 在农业专业教学中, 学校要注重实习与实验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学习与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 使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生产活动, 还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 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 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重视教师的学习与教育,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 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直接影响。因此, 要重视教师的学习与教育,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农业专业教师, 是理论教学的设计与执行者, 也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引导者与实践者。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实现农业专业教学目标, 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农业专业的教师, 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 不断更新专业的知识, 更新农业专业的教学理念, 而且要积极主动地探索与创新教学的方法与形式, 并且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农业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 开展实践与科研活动, 关注本专业的新发展与新动向。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与深造的机会, 使教师能够不断学习与进步, 拓宽知识面,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

五、结语

农业专业教学是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 必须保证农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 在农业专业教学过程中,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适当调整农业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 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注重实践教学, 为教师提供学习与深造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保证农业专业教学的质量, 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红梅.调整农业职业教育方式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J].甘肃农业, 2011 (7) .

上一篇:当代中国艺术势态下一篇:请为我投票